创新中国范文
时间:2023-03-18 10:3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中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走进“优迅”大楼,所有员工都在专注地做着自己的工作。我们了解到“厦门优迅高速芯片有限公司”是一家Fabless IC设计公司,成立于2003年2月,主要设计工程师来自硅谷和加拿大,具有多年的专业从事光通信前端高速收发集成电路芯片的设计经验。徐总也告诉我们,“优迅”采用的是先进的、相对低成本的深亚微米(0.13um~0.35um) CMOS工艺和最新的SiGe BiCMOS工艺技术,在国内自主开发、正向设计具有100%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通信集成电路芯片,所有产品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版图保护,已拥有8项专利,其中4项发明专利。
“我们是国内第一家实现高速TIA、LA、LDD三大系列芯片量产的公司,155Mbps~1.25Gbps的总出货量已超过800万片!”徐总骄傲的对我们说,“并且,我们2.5Gbps芯片组已经量产,PON收发单芯片UX3328将在明年第一季度量产。4Gbps、10Gbps等高端收发IC芯片也正在积极研发当中。”徐总带我们参观了公司配备的多套高速芯片以及光模块的测试设备,“优迅”目前可以向用户提供155Mbps、1.25Gbps整套IC芯片组和1x9、SFF、SFP、GBIC模块的完整应用方案。公司提供的DDM SFP方案采用通用的低成本的MCU作为主控芯片,完全满足SFP MSA和SFF-8472的应用要求。
“优迅”秉承着用“芯”创造未来,努力做好光通信的中国“芯”的理念与目标,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国“芯”。凭借着成本低、服务及时以及各项技术支持等优势,在推出芯片之后,订单一直在逐步增多。继武汉办事处成立后,优迅计划近期在深圳成立办事处,努力开拓华南市场。
2009年一季度全球光纤收发模块市场收入达到4.42亿美元,比上一季度减少20%,比去年同期减少21%。由经济衰退引发的需求疲软,加上平均售价的下降以及大力削减库存造成市场萎缩,有些以出口为主的客户影响较大,当我们问及市场疲软对“优迅”的影响怎样时,徐总非常高兴地告诉我们:“由经济衰退引发的市场需求疲软对‘优迅’整体业务影响不大,因为我们业务还处在发展初期,目前占有的市场份额并不大,我们的销售策略是不断地吸收新客户进而实现销售的增长,这样,可以弥补一些客户业务的下滑,我们这样的策略让我们安全的渡过了危险期。并且,2008年,我们作为福建省唯一一家、全国八家高科技企业之一,获得国家风险投资。2009年,公司重点攻关项目已获得国家立项。这是值得我们所有“优迅”人骄傲的事情!”
光通信IC就像一个被光通信人忽略的主角,目前的光通信世界严格意义上说仍是“光电”的世界,纯粹的“全光”世界仍然距离我们很遥远,目前“电子”器件依然在光通信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来驱动和控制着整个光通信网络。很多公司认为光通信市场对于IC来说太小,而且高速收发芯片设计难度很大,验证周期很长,所以鲜有进入此领域,显现出垄断局面。很多人可能会因为观念问题而觉得这么高端的芯片国内会做不好,这对“优迅”来说是一个挑战,徐总也很有信心地告诉我们:“目前国产芯片的性能指标完全能达到国际主流芯片的高品质要求,具有很高的性价比。‘优迅’是国内第一家量产此类高速收发芯片的公司,打破了之前进口芯片的垄断。随着技术的成熟,市场的扩大,毛利空间的减少,国外公司继续此类产品研发的动力会减小,有些公司已经放弃了此市场。当然也有些公司看到光通信市场的增长而进入光模块IC领域。我想这个市场对‘优迅’是非常合适的,也是我们的专长所在。我们非常有信心能够在光通信领域开拓出一片广阔蓝天!”
徐总也与我们介绍:“跟其他IC芯片产品一样,光通信芯片的发展方向也是要不断提高其集成度,增加更多的功能,不断降低成本,会有更多的芯片放弃原先的Bipolar、BiCMOS工艺,而采用先进的相对低成本的CMOS工艺。随着网络智能化的提升,会增加网络诊断功能、控制功能,IC芯片就需要集成许多数字电路,做成数模混合芯片,甚至SoC芯片。随着光网络不断扩大带宽,肯定需要更高传输速率的光模块。10GGPON/EPON标准协议的,10G芯片的需求也将快速增长,标准的光模块XFP、SFP+、X2、XENPAK等已经做到10G。40G主要用于长距离干线的光传输。相对于10G,40G就需要做革命性的创新,对IC芯片是巨大的挑战,对前端的光电芯片更是巨大的挑战,比如激光器就无法采用直接调制,必须采用光波导间接调制等等。
高速光模块除了保证信号传输质量外,模块的功耗和散热也是突出问题。迎接这些挑战需要时间,从自身来讲,我们在以下方面积极努力:第一,我们不断努力开发出更高水平的IC芯片;第二,在第三方验证机构进行可靠性测试,取得有力的品质证明;第三,主动出击,积极推介产品,扩大用户群,特别针对国内的重量级企业。让更多的客户来证明我们的产品。”
国内芯片企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上,研发成本、管理成本、销售成本都比国外企业要低。对IC来说,基于同样的工艺,制造成本几乎是一样的。要取得制造成本的优势必须发挥技术优势,采用相对低成本的工艺,做出同样的产品性能。“我们采用CMOS工艺的收发IC芯片就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另外,我们可以为客户提供完整的应用方案和参考设计,为客户提供及时周到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在交货的及时性和结算的便利性上也优势明显。中国也是全球光模块的主要生产基地,而且在蓬勃发展中,我们机会很大。希望能得到广大光模块厂家的支持,支持光通信的中国‘芯’。我们会继续专注于高速芯片的研发,逐步跟上主流市场的发展步伐,争取尽快成为世界光模块IC的主流供应商。”徐总如是说。
“今年有一个很好的契机,国内拉动内需,特别是3G的启动建设。在3G之后,FTTx将是光通信建设的又一,我们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宽带时代。从目前三大运营商对FTTx的部署来看,光节点会越来越多,可预见不久的将来将出现光通信新一轮‘井喷式’的发展。EPON、GPON是目前FTTx的主流网络方案,有关PON网络的协议、技术、产品备受关注,迅速得到发展。PON网络的协议芯片、PON网络终端模块的突发模式收发芯片的需求将快速增长,这使光模块市场一片红火,预计今年我们可实现60%的业务增长。”徐总充满希望地对我们说。
篇2
为记录并分析最有影响力的中国教育创新之举,《视线》期刊将推出一期以中国教育创新为主题的专题报道。我们谨向教育界的各位同仁诚邀关于这一主题的稿件。有兴趣的作者请注意以下几点:
1 关于教育的定义,我们采用的是广义的解释。教育不应该只限于正规学校教育。因此,我们会鼓励不同的教育主题,包括早期儿童教育,职业教育,校外辅导,成人教育,高中教育和特殊教育。
2 我们感兴趣的是在创新教育的所有方面,包括实践,融资,治理,管理,课程和评估。
3 由于我们的主题是教育创新,我们对描述现行制度或课堂教学教案的文章不感兴趣。合适的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课题:
・教育部的政策变化
・在线/远程教育
・高等教育创新:私人,半私人,政府控制监督
・中小学学校的特许经营和教育团体的演变
・国际合作(联合办学,独立的大学,网上课程)
・儿童早期教育计划(盈利型和非盈利型型)
・校外辅导――新东方,疯狂英语等
・书评:关于中国教育政策和中国改革的书籍。
重要日期:
文章提案的截止日期:2011年10月1日
录用通知:2011年11月1日
文章初稿截止日期:2012年1月1日
对文章初稿的反馈:2012年2月1日
赵勇教授,美国俄勒冈大学
雷静教授,美国雪城大学
张高鸣教授,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
[投稿指南](提案和稿件均为英文)
文章的提案:
感兴趣的作者应于2011年10月1日前提交少于500字(英文)的提案。提案请发给特邀编辑张高鸣博士(zhangg@uindy.edu)和总编辑Tom Abeans(tabeles@gnmil.corn)。
请在提案里描述:
1 你写这篇文章的主旨;
2 文章的核心是中国教育界里的哪些创新之举;
3 这些创新对中国的教育已经并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4 如果你打算写的是书评,请在你的提案里说明:1)书的题目;2)书的摘要;3)为什么这本书与这期期刊的主题(“中国的教育创新”)很合适。
请把你提交文案的email的题目定为“OntheHorizon”。稿件:
提案被接受后,作者需要提交文章的稿件。所有稿件必须用Word格式,并提交给特邀编辑,张高鸣博(zhangg@uindy.edu)和主编汤姆Abeles(tabeles@gmait.省略oroducts[ioumals/author guidelines.htm?id=oth。请仔细遵循这些指南。
4 大家有任何问题可以邮件咨询。
篇3
传统媒体:多重创新葆有自身价值
在保持现有价值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是传统广告媒体创新的主要目标。这种创新通过三个路径展开。
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2006年,中国传统媒体最值得关注的一个变化,是在体制创新方面的突破。原有的媒体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变化,其发展动力已经逐渐耗尽,必须在体制上有所变化,通过体制创新扩展新的发展空间。
2005年12月开始执行的《报纸出版管理规定》明确提出了建立报业市场的退出机制。2006年,对报业市场的退出机制又进行了更深入的研发和探讨。媒体市场退出机制的推进和建立,会为媒体市场的良性竞争奠定基础,使得媒体优胜劣汰,更好地作为广告媒体产生广告效果。
电视媒体体制创新的最大进展,是突破了原有按照行政建制设立的中国电视媒体格局的难结。如由南方传媒集团所进行的区域内电视媒体纵向整合的尝试,已经初见成效。南方模式的特点是,以省级媒体为核心,对地市县级的广电媒体进行整合。在这种整合的过程中,依托行政力量,推进产业进程。由行政力推动,而最终逐渐形成产业特性的经营的联合实体。在内容方面,以整合的优势购买或制作内容,同时,在广告经营上,以整合后的价值同媒介购买公司或者客户相抗衡,保护自己的合理利润,为客户提供更有效的传播。中国媒体开始了从孤岛扩张型向陆地紧缩型战略转型的进程。
经营层面的创新 经营创新过去主要是强调在媒体的发行、广告经营、以及印刷等领域探索。2006年在经营方面的突出变化,是对媒体的内容同经营的关系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内容即产品。离开内容产品的改善,媒体的经营就是无源之水。随着媒体环境不断变化发展,内容的独家和创新越来越成为媒体最核心的竞争力。
中央电视台2006年独家报道世界杯赛事,比赛转播期间,CCTV-1、2、5三个频道的观众规模增加1.6倍,CCTV-5的观众规模甚至可以增加11.4倍以上,受众收看有关比赛的电视节目时长比平时提升8倍左右。而且,受众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由于世界杯等大型体育比赛传播属于社会综合传播事件,CCTV-5女性受众规模增长14倍以上,男女受众处于比例均衡状态。而2006湖南卫视《超级女声》,以创新的节目形式,继续赢得了高收视率,更为湖南卫视塑造了颇具影响力的品牌形象。同时,为客户提供了优质的广告传播平台。
以新技术应用为基础的创新 探讨应用新的数字技术,同新媒体的发展趋势结合,扩展传播的效果,是2006年中国传统媒体的普遍趋势。在观念上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特点和冲击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在行动上很多传统媒体都在数字化的进程中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继2006年5月上海文广拿到IPTV、手机电视和网络电视牌照后,2006年4月,中央电视台也拿到了IPTV、手机电视和网络电视牌照。而南方传媒在2006年上半年在广东已经开始了实际的手机电视运营的测试。2006年9月6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DAB移动多媒体广播正式开播,一举提供了多达12套广播节目和2套电视节目。此前,广电总局在北京、上海、广东三地颁发了DAB数字多媒体广播业务许可证,并出台了DAB行业标准。数字电视在中国有了更大的推广。2006年3月,信息产业部公布《数字电视接收设备术语》。2006年8月18日,中国国家标准委员会在“2006年第8号(总第95号)中国国家标准批准公告”中了(《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2006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推出移动电视标准“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CMMB)”。与数字电视相关的有3个标准颁布,标志着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在不断完善中升级和延伸。
新闻出版总署在2006年成立了数字报业实验室,也表现了报业整体对新媒体趋势的探索。在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创新经营模式,致力于提升竞争力,扩大媒体的影响力,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是2006年中国传统媒体的共识。
新媒体:创新再上新台阶
2006年新媒体的发展又上了一个台阶。网络媒体更加大众化和媒体化,手机正迅速由通讯工具向带着体温的媒体转型。2006年,新媒体作为一种广告媒体形态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技术创新带动广告媒体创新 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新媒体的发展。2006年,中国的网络媒体已经全面进入了Web2.0的时代。网络媒体依据新媒体的特点更充分的媒体化。博客是2006年网络的最大亮点。5000万的注册用户,2800万的经常用户,在中国的传播领域产生了极大的震荡。以此为基础,在网络平台上,正在酝酿形成全新的媒体形式。2006年是中国的视频高速成长的起点。视频搜索技术开始引进并逐步市场运作,而各类视频网站和播客蓬勃发展。视频的发展提高了网络媒体同传统媒体的竞争力,也为广告主创造了一个更充分地与消费者沟通的渠道。
2006年最受人关注的新兴媒体形式是以手机为代表的无线媒体。2006年初,两大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先后宣布进军手机广告市场,分众传媒也在收购凯威点告之后,成立分众无线公司正式运作手机广告业务。其后,宝马公司已经通过分众无线在新浪、空中网、乐讯、TOM等多个知名WAP站点同时投放了手机广告。随着3G网络在中国的开展、移动运营商对移动数据业务的重视、智能手机终端的普及、无线上网用户的稳步增长以及广告主对无线广告的认识加深,根据iResearch市场咨询有限公司的报告,2006年中国无线广告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5亿元,短信广告市场规模为3.3亿元,占这个市场规模的66%,短信广告依然是主流形式的无限广告形式;WAP广告市场规模预计达到0.6亿元,占无线市场规模12%;WAPPUSH广告收入为0.8亿元,占16%;其他形式无线广告收入为0.3亿元,占6%无线广告市场呈现巨大潜力。
经营模式的创新 2006年,新媒体在广告经营模式方面最明显的变化,是在学习借鉴传统媒体广告经营模式的同时,日益意识到同传统媒体广告经营的差异,不断探讨适合新媒体特点的广告经营模式。网络媒体在网络广告的产品、售卖方式以及效果评估方面都有了新的探索。尽快形成网络广告的行业标准,推动网络广告价值的认同和提升,成为行业的共识。但手机广告的经营模式尚不成熟,其 关键原因是手机目前还不能被看作一个成熟的广告媒体形式。在3G推广之后,手机广告媒体和手机广告媒体的经营形式将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户外媒体:整合资源稳固基础
户外媒体是一种单纯的广告媒体形式。在目前动荡的媒体环境中,对广告客户而言,户外广告是一种效果最稳定的广告媒体。2006年户外广告媒体在整合和资源开发创新方面又有新的进展。
以产品为基础的整合创新 2004年至今,中国户外广告市场一直以超过20%的增长率增长。然而,中国户外广告市场现状较为松散,前5强公司最多只占市场总份额的两成左右,80%多的户外广告资源仍然掌握在小型企业手中,并没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中国这一市场的发展前景远大于较为成熟的欧洲和北美市场,这也正是德高、维亚康姆、SPH(新加坡报业控股有限公司)、凯雷等国际传媒巨头或投资巨头纷至沓来的主要原因。户外广告的整合势头从年初开始,2006年初分众传媒与聚众传媒合并。2006年3月,TOM集团与新加坡报业控股有限公司(SPH)结成策略合作伙伴。根据协议,SPH将向TOM户外传媒集团(OMG)注资2600万美元,并持有OMG35%的股份,而TOM集团则仍持有其65%的股份。2006年9月17日,德高在京宣布,将在国内各主要城市陆续推出“巴士100变”的新产品,德高已经占据中国公交广告的40%的市场份额。户外广告的整合一直持续到2006年末。12月初,全球最大的私人股权投资机构之一凯雷管理宣布投资大禹公司2000万美金,合作成立分时传媒广告有限公司。这些整合是以形成具有独特价值的户外广告产品为基础的。比如德高通过整合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公共汽车车身广告的媒体。对于希望面对普通消费者进行沟通的企业而言,利用德高的户外车身广告网络可以产生全国性的广泛影响。
户外广告资源的开发和创新 2005年以来,由于分众的带动,广告业出现了户外广告资源开发的热潮,各种新的媒体终端层出不穷。比如公共汽车、地铁内的移动电视、拉手广告等形式,飞机、火车和出租车内的移动电视、超市内的各种广告资源的创新开发等。其中的一些广告形式过去就存在,但较为分散,但在2006年加以整合,成为明确的户外广告产品,比如华视传媒等对公共汽车内移动电视的整合;有些则是全新的产品。比如触动传媒在出租车的副驾驶座头枕后方,安装可以为出租车乘客提供娱乐和信息资讯的互动式触摸屏。它可以根据乘客的选择,以讲话、说故事、玩游戏等“寓商于乐”的方式,将商业信息的内容传达给消费者,引起他们足够的好感与兴趣。同时借助手机短信对话、网络互动等方式,帮助企业进行更深入的整合传播。
篇4
“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是工业和信息化部落实国务院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要部署的具体举措,也是在全国“双创”活动周期间开展的重要活动之一,意在挖掘“草根”创新潜力,聚集全国创新资源,为创客和小微企业打造优质的平台和桥梁。
本届大赛吸引了来自各省市的3189个项目通过“创客中国”平台报名,其中小微企业项目1493个,创客团队项目2596个,主要涉及智能硬件、移动应用及创意设计等三个领域。参赛项目由评审专家在线初评,推选出企业组和创客组共20个优秀创新作品进入现场比赛,最终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胜奖。
获奖项目除可获得相应的奖金和证书外,还可被优先推荐给大赛合作投资机构、银行,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投融资、贷款等方面的支持;并可被推荐进入与大赛合作的创客空间、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获得一定的政策扶持。
篇5
危创新:丛林草莽心态
危创新,说白了就是违反道德底线,甚至违反法律约束的所谓“创新”—从黑社会到黄赌毒,从盗版光碟到软件外挂和恶意劫持,从食品掺假到媒体抹黑和幕后操纵,从资历作假到知识产权盗用,处处都是危创新在作祟。
国人文化情结中对于“梁山好汉”的认同和推崇,为危创新提供了滋生的沃土,民众常常看不清危创新的危害而容易为之蒙蔽。危创新者非常善于操纵网民舆论,借所谓的“民意”之刀杀人。我国法制和监管的不完善更是给危创新者以可乘之机,所以“铤而走险”式的危创新案例层出不穷。
2010年8月,在黑公关和部分媒体的操纵下,圣元奶粉深陷“激素门”,一时间民意鼎沸,一致声讨圣元的不负责任和政府的监管失职。此后短短半年时间,进口奶粉的市场占有率陡然上升到50%以上,国人不敢再喝国产奶粉。倘若不是事后抓出幕后黑手,恐怕直到今天,圣元和政府还要备受谴责。
危创新,常常能够带来快速而直接的效益,这对于急功近利者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一位参与掺假三氯氰胺的乳品收购商曾经向记者透漏:“加了三氯氰胺才能赚钱;不加,那就一分钱赚不到。不赚钱,我们吃什么?一吨牛奶卖给老百姓多少钱,可我们装在口袋里的没有这么多钱……”言下之意,只要产业链分配不合理,他们就有理由而为之。危创新者往往以“被逼无奈”、“别无选择”、“社会所迫”和“劫富济贫”等为借口,这些借口一方面给了他们“出师有名”的强心理暗示,另一方面则蒙蔽了公众的是非判断。
没有底线的危创新心态一日不摒弃,中国则一日不能成为真正的强国,国人的价值观也无从成为世界普适的价值观。
伪创新:百事可乐的心态
伪创新,其实本身并没有创新,而是把别人的创新和成功模式简单复制,将其应用在“先驱者”覆盖不到或覆盖不全的领域。假设市场足够大,假设在某些地域和垂直领域,有足够的特有需求,而且一直不能为“先驱者”所满足,那么简单复制的伪创新便有强大的生命力。
这里有一个正面案例,是当可口可乐如日中天时,百事可乐横空出世—同样是碳酸类饮料,口味非常接近,在这场“百事挑战”(Pepsi Challenge)中,大部分人无法辨别两者口味的差别。但作为一个市场的后来者,作为一个先驱者品牌的挑战者,百事可乐没有停留在第一步的伪创新上,而是从市场营销、品牌推广、渠道模式、资本运作和商业模式上不断创新。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百事可乐的市值与可口可乐越来越接近,同时还分拆上市了一些品牌优质的企业,其中包括拥有KFC和必胜客的百胜(Yum! Brands)。
类似的故事在中国也有很多,在国内做得很出色的品牌商,反向收购母品牌的地域所有权,甚至整个品牌。收购后,不拘泥于原来的品牌风格,不断地给品牌增添新的内涵,让原本濒临危境的品牌焕发出新的活力。
B2B商业模式最早出现在美国,或许今天已经没有太多人还记得Commerce One、Ariba、FreeMarkets这些B2B的先驱,网络泡沫破碎的不仅是浮躁和不切实际的梦想,也抹杀了一个可能爆发的产业潜力。而真正将B2B模式可持续地做成功的,却是中国—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众多B2B公司的率先盈利和上市,让世界为之一振。
名为伪创新,其实不伪。敢于在市场的规范下挑战先驱是一种勇气。挑战者也常常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比如更了解本地或垂直领域的用户需求,拥有更强的执行团队和更好的推广渠道……在“同质化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决定成败的不再是“一招鲜”和“一锤定音”,而是商场博弈和执行智慧的长跑。换句话说,百事可乐的成功模式可以被复制。设想,如果中国出现更多成功的自主品牌“千事可乐”、“万事可乐”,你是会责骂产品山寨,还是为更多元的市场选择和勇于挑战的企业家喝彩呢?
微创新:精益求精的心态
微创新,顾名思义,是基于原有的商业模式、产品模式和技术的基础上的进一步革新、小步骤创新。因其微小而往往被忽视,但其爆发力同样巨大。
以日本汽车工业为例。早年的日本汽车,在美国人的眼里就是廉价低质的代名词。日本汽车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本企业表现出持续的微创新能力,彻底改变了世界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我曾生活在丰田汽车在美国最大的工厂(Georgetown,Kentucky)附近,有机会与丰田汽车的工程师交流,当时他们最常用的考量质量的标准是“问题数(Defect Count)”,即平均每辆车的小毛病数量,而丰田汽车Camry 的“问题数”是美国同类车型的二分之一。丰田汽车不遗余力地探究每一个出问题多的地方及其原因,搜集相关数据,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而后以优化流程的方式,尝试将“问题数”一降再降。通过这种老美看不上眼的精益求精的微创新精神,把日本车的质量做扎实,口碑做响亮。
在中国,关于微创新的讨论也有很多。我印象很深的是,很多互联网精英到网吧、用户家中,考察用户使用产品的行为习惯、操作过程及使用感受,并根据这些采样改进产品。恰恰是这些产品的细节处理逐步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令其在一段时期里有了长足发展。
微创新,的确渺小到不足以言道,但诸多商业流行品牌的成功案例证明,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正是那一点点的细节处理和看似漫不经心的微弱发力,日积月累,推动市场走向新的格局。
伟创新:开放的心态
伟创新,一如在过去30年里的电脑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搜索、SNS等带来的全新产业变革和机遇,是人们传统意识里公认的“伟大创举”。但关于伟创新的理解,容易陷入以下三个误区。
误区之一:伟创新,总是发明者能够最成功的创新
回顾历史,第一个发明图形界面的是Xerox Lab(施乐实验室),第一个把这项技术商业化的是苹果公司的Macintosh,而真正把这个技术普及给大众的是微软的Windows视窗操作系统;10年前,在Overture和Alta Vista横行的网页搜索年代,人们质疑Google是不是还有机会;6年前,在MySpace、Classmate.com和Friendster蓬勃发展的SNS领域,有多少人相信同是从学生领域入手的Facebook能够后来者居上。
伟创新,并不一定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创新的简单结果。事实上,大多数伟创新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几代人在发明者的基础上,不断革新模式、革新渠道、革新产品和用户体验的结果。
误区之二:伟创新,是一次性的创新
伟创新,是厚积薄发的过程,人们在惊叹爆发结果的时候,往往忽略其历经艰辛的漫长发展史。
当SNS标杆Facebook在用户时间上已独霸江湖之时,大家是否还记得,2004年至2007年间Facebook经历过几次艰苦转型:从最早的校园模式扩张到用户动态(Feed)表现形式更新,从单一的交友式网站到复合型的profile展示,从简单的社交模式到建立在开放平台基础上的多种应用,从单一的用户内容源到包容了Facebook Open Graph(原Facebook Connect)的多元内容源……今时今日的成功无法一蹴而就,坚持脚踏实地的积累迈进,才是造就Facebook风靡全球的稳固基石。
误区之三:伟创新,是一个企业或某个人的创新
创新之所以伟大而影响深刻,是因其带来的产业和行业的巨大变革。以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为例。
20世纪90年代初,如果你有机会去美国大学的机房看一看,会发现苹果公司的Mac电脑与X86型IBM的电脑在数量上不相上下,但Windows的开放平台(Windows API和基于API的开发)迅速发展,颠覆了市场格局。一大批企业在Windows平台上大展身手,众多Windows软件和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带动了一大批软件公司蓬勃兴起,实现了第一次基于Client-Server开发模式的革命,也让Windows操作系统成为个人电脑OS的无冕之王。
今天的Facebook开放平台,与苹果App Store平台和Android应用平台,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中国,包括中国移动、腾讯在内的诸多大型企业,也开始尝试开放产业链,让更多的中小企业释放创新潜力,与行业一起成长。以代表腾讯社区的QQ空间和腾讯朋友为例,接入的一个个第三方应用(如摩天大楼、家园守卫战、功夫英雄、梦幻海底等等)都获得了用户基数和商业模式的成功,QQ互联也给Yoka、酷6网、cnBeta和Donews等各类网站带来了直接流量和用户。
创新式的中国
成就伟创新需要一个开放的心态,一个共赢的心态。以前听朋友说,国人做一项生意,像吃一条鱼,喜欢从头吃到尾,恨不得把鱼骨头都吃下去,这是一个“产业链封闭”的形象比喻。而今天,一个开放的创新,是把鱼塘不断扩大,鱼塘的开发者在自己养鱼的同时,把更大的鱼塘提供给其他人。微软其实就是一个例子,在Windows上,既有微软自己开发的Office软件,也有更多满足不同需求的非微软研发的应用。市场份额最大的浏览器是IE,但是通过IE,我们看到最成功的Portal是Yahoo,最成功的搜索是Google,最成功的SNS是Facebook……放水养鱼式的开放,将成就一个更开阔的共赢的行业。
篇6
《意见》指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改革推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形成有利于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让千千万万创业者活跃起来,汇聚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能。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普惠性政策措施,加强统筹协调,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促进发展。
《意见》强调,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要素的规模驱动力逐步减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式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通过结构性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消除不利于创业创新发展的各种制度束缚和桎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不断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兴产业,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新引擎、形成新动力。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我国有13亿多人口、9亿多劳动力,每年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数量较大,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潜力巨大,但就业总量压力较大,结构性矛盾凸显。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营造公平竞争的创业环境,使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等各类市场创业主体“如鱼得水”,通过创业增加收入,让更多的人富起来,促进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实现创新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创业创新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创业教育培训体系还不健全,善于创造、勇于创业的能力不足,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尚未形成。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通过加强全社会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厚植创新文化,不断增强创业创新意识,使创业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
篇7
关键词: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管理创新
Abstract: With the rise of Chinese economy, Chinese enterprises form a number of management patte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y combining Western management theory with China′s own management practice an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ese management patten has become the focus that the scholars and business managers actively explore.
Key words:management pattern; corporate culture;management innovation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在引进和借鉴西方管理理论同时又结合中国自身的管理实践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管理模式进行不断创新,形成了一些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管理模式,中国式管理是指符合中国企业实际、来自中国管理实践的管理模式。但应该说,中国管理模式仍然处在形成的初期阶段,并且商业性较浓。与美国管理模式、日本管理模式和德国管理模式相比,其理论与实践都很不成体系。笔者对目前中国管理模式创新的探讨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以期引起学术界与企业界对“中国管理模式”的更多关注。
一、 双头鹰式管理模式
近几年,《太极管理》、《周易式管理》、《水煮三国》、《中国式管理》、《中国式领导》、《中道管理》、《向解放军学习》、《向军队学管理》、《从胜利走向胜利》等一些带有中国元素的经营管理类图书,对我国企业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所谓双头鹰式,即:一头看政府,一头看市场;一头看中国管理文化,一头看国外先进管理方式。这种观点强调企业要全盘兼顾,体现了“中庸之道”。
一头看政府,一头看市场。所有的企业都在市场大环境下生存发展,必须适应市场潮流才能取得成功。同时又受到政府的监管和调控,必须符合政府的政策导向。一头看国内管理文化,一头看国外先进管理方式。西方管理理论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精髓。同时应该注意到,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管理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宝库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因此应该一头看中国管理文化,一头看国外先进管理方式,取长补短,以期达成中华管理之“道”与西方管理之“术”的合壁。理性的管理包括科学的管理手段、方法与制度,天性的管理包括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及中国儒家的统御思想观念的运用。双头鹰式管理模式强调理性管理与天性管理的并重。
企业管理需要重视与企业所在国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日本人曾自豪地说“我们的管理是把美国的管理科学和东方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了”。当代日本管理的主要思想来自于美国等西方国家,但与日本的民族历史、传统文化融合在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日本式现代管理模式,并取得了成功。日本管理模式是典型的“天性+理性”式管理,具有较高的管理效率。日本的经验说明,民族管理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同时也说明,企业管理不能只依靠引进外来的经验,还必须继承本国的文化遗产,走与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道路。
双头鹰式管理奉行符合中国文化特质的管理哲学,是一种弹性的、人格化的、刚柔相济、多方权衡、随机应变的管理模式,它用脑和心来领导,用敏锐的眼光来管理,以自信、权变来运作,它的核心特征集中于“二权”上:“权变”和“权衡”。
二、 G管理模式
G管理模式[1]是从特定的管理理念出发,在管理过程中固化下来的一套管理实战操作系统,是“人、制度、创新”的模式,也是站在企业角度对中国管理模式的创新。G管理模式认为,人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管理之本,制度是企业管理之法,创新是企业管理之源。人本管理使企业能够存在,制度管理使企业能够发展壮大,创新管理使企业能够经久不衰。同时,G管理模式是在多维博弈人性假设基础上对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进行思考后提出的一套管理模式。多维博弈人性假设认为:管理行为人(可能是管理者也可能是被管理者)的人性表现具有多维性,在特定的管理环境中,管理行为人根据其他行为人的人性表现调整自己的行为取向,从而形成管理互动。这里的“维”是指工作、生活、社交、爱情、家庭、事业等方面,在这些方面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在特定的管理环境中经过数次调整即“博弈”,最终达到一种均衡。达到均衡以后,管理系统实际上就进入到稳定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管理极易产生惰性,要想改变这种状态,G管理模式提出用“人+制度+创新”的管理方法在管理系统中进行多维人重塑,进行制度变革,进行全面创新,使管理系统在更高的层次上运行。所以G管理模式也是一种动态调整的过程。
G管理模式包括12个子模式即:企业创新驱动模式;股东资源优化模式;企业利益分享模式;网络组织结构模式;企业柔性战略模式;理性决策跨时空整合模式;信息系统生成模式;超常规作业模式;营销系统动力模式;多维人重塑模式;企业可移植文化模式;企业全面再造模式。这12个子模式对企业具有全面引导作用。它站在企业管理领域的制高点上,对现有管理理论进行反思,对现有的管理实践进行总结,用结构式的语言形象地表达出抽象的管理思想。同时,G管理模式主张企业创新发展,稳健扩张。
G管理模式就是通过对中西方管理思想和中外著名企业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及教训的全面研究,构建起的以成就世界卓越企业为己任的管理模式。G管理模式是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既具有管理模式建立的理论前提,也具有管理模式特有的核心思想和理论体系,又具有管理模式实际运作的操作方法和工具。在企业的实际运用中,G管理模式还是一套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操作系统,它通过对各个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管理模式的研究,设计采取不同的改进措施,最终形成符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
三、 管理模式的哲学思考
刘唐宇和唐坤松[4]通过分析和综合中国古代传统管理思想,构建了一套全新的当代中国管理模式,即管理是一个“修己安人”[3]的过程。管理的前提和出发点是“修己”,儒家认为,一个好的管理者必须修身养性,要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因为管理者的眼界决定企业的眼界。管理的目的和落脚点在于“安人”,主要是针对被管理者而言的。管理者通过仁、义、理、智、信的修炼,不断完善自己,然后通过管理活动,以影响和带动别人,达到“安人”的目的。
管理的最佳原则是情、利、法、理四者的结合,即做到以情感人、以利驱人、以法齐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是以儒家的“人之出,性本善”为基础,即要求管理者从正面感化被管理者,跟现在的“以人为本”有异曲同工之妙。以利驱人与墨家对“利”的追求相一致,通过物质利益,给被管理者以激励。以法齐人,即“无规矩无以成方圆”,指管理者要制定要求全体员工(包括管理者自己)遵守的规章制度,以体现管理的公平原则。以理服人,就是“德治”,指管理必须建立在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并遵守商业伦理。同时管理必须“应时而动”,它由管理战略和管理策略两部分构成,前者的代表为《孙子兵法》所说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后者即著名的“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管理的至高境界在于老庄学说中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治”不是要管理者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干,而是要遵守客观规律,顺应自然,不要随意主观蛮干,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它是道家管理思想的精髓,曾铸就了使西汉由乱而治的“文景之治”,直至今日,依然应该成为现代管理者追求的至高境界。
以上管理哲学思想蕴涵在儒、墨、法、道、兵五家学说中,是五家传统思想的精华。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管理模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虽然现在已经有一些从哲学角度分析中国管理模式的讨论,但是尚未形成科学的体系,特别是其实践性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四、 管理模式的企业思考
企业管理模式服务于企业,因而,任何企业管理模式必定取之于企业,用之于企业。一些学者从企业角度分析中国管理模式,使其更具有实际意义。
郑和平[5]认为管理模式包括结构要素和支撑要素。结构模型包括四种要素: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管理技术、管理体制和规章、决策及领导体这四种要素都不能或缺,任何的残缺都会导致结构模型的无效。他认为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是结构模型的核心,这一点笔者是认同的,因为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会影响企业的战略规划和企业的前进方向。管理技术包括管理方法和管理规程两方面的内容,管理方法是相对独立的,而管理规程则受到其它要素的制约,与其它要素互动。
管理方法是企业在整合资源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直接涉及资源的有效配置。管理规程规定企业三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流程、方向、路径和形式。管理体制包括职能分工、信息和指令传递系统。规章制度包括从产权制度到企业内部制度等各个方面,它是企业和企业中人的行为尺度和标准。决策及领导体制也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指企业进行有效决策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关系。管理技术、管理体制和规章、决策及领导体制都可以复制和借鉴,惟有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不能从外面直接拿来,而是自己企业慢慢培养和形成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支撑模型包括人的素质、产品技术、企业目标和目标市场,这些因素共同支撑企业的发展。在这里也强调了人才和技术的重要作用,符合我国当今发展的实际需要。
卢启程[6]在上面的基础上提出了结构要素包括五方面:产权制度、企业文化和经营理论、决策及领导模式、管理技术、管理体制和组织模式。其中把产权制度作为核心要素,因为在企业中产权制度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也是其他四个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一个企业只要产权清晰,职责就会分明,企业就能够井然有序的运行。支撑要素包括员工、产品和服务、企业战略目标和顾客。以上要素只有在管理中按照一定的规则产生互动,才能发生要素应有的作用。
五、 其他思想
(一) 理性管理与非理性管理
理性管理模式的前提假设是:人被认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人的行为是依照逻辑法则和经验知识,为实现自身最大利益而进行思考和行动的结果。因此,人是可以通过制度和利益机制加以诱导和控制的。在管理手段和方法上,理性管理模式强调“数字化管理”,重视决策方案的数量模型和逻辑程序,推崇通过生产技术、管理机构和管理流程的公式化来实现效率目标;非理性管理模式的前提假设是:人是按愿望、激情、意志行动的。
聂正安[2]通过研究分析20年来中国管理模式整体取向,他认为一直存在着偏差,于是提出:中国管理模式应在理性管理与非理性管理兼容并蓄中,使理性管理居于主导地位。他还坚决反对采用“科学管理上路后再实行人本主义”。反对情感管理的阶段论,主张并行论。同时还主张以理性管理为主战场。只有建立完善的数字化管理方式,才会有“数字化生存方式”。提出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经营决策和生产管理,开展科学的信息管理。虽然认识到非理性管理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时代进步性,但仍然没有把非理性管理提升到与理性管理同样重要的位置,仍以理性管理为主导。与现在许多人认为的“理性管理与人性管理相结合是21世纪中国管理发展的主旋律”大相径庭。
(二)大鹏模式
在国际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和合资公司的跨文化冲突,说明管理科学原理要与各民族传统文化具体结合。潘承烈[7]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大鹏模式:鸟头是中国特色管理的一些基本原则或指导思想,起着导向作用;鸟身是广大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的成功经验,并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鸟的两翼,一翼是洋为中用,一翼是古为今用。他认为:“当这四部分逐步成熟而装配成一只鸟之日,也就是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成型之时。”但潘承烈没有提出怎样进行“装配”,是简单机械的拼凑还是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他只是提出一个简单的轮廓,而没进行深入地讨论。大鹏模式给出了一种中国管理模式理论创新的思路与框架,具体的内容需要专家们根据自己的研究与总结来“填写”。
(三)中国企业的“群体个性”
与欧洲企业的稳健管理、北美企业的开放管理不同,这些年来,一直勤于向欧美企业学习的中国企业,认识到中国企业有其自己的“个性”[8]。中国企业高层论坛暨个性化ERP应用成果展示会上,金蝶集团主席徐少春表示:“中国企业表现出来的群体个性就是一种中国管理模式。”中国有许多有个性的企业,而这些企业的独特个性已经成为它们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企业“群体个性”的产生缘于以下三个市场特点:中国是一个高速变化和发展的市场;中国正由制造业大国向自主创新大国转变;中国的企业由中国人主导,中国5000年的文化深刻的影响着这些企业领导者的管理风格。理论界有种声音,即将众多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中国企业管理理念与手段的共性集中起来,就是中国管理模式。但在如何把优秀的共性集中起来方面尚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六、 中国管理模式的企业实践
华为的成功是中国管理模式一个很好的案例。华为之所以被人们冠以“现象”进行研究,是因为它不仅用10年将资产扩张了1 000多倍,更因为它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譬如军事化管理、多少有些封闭和家长式强硬的企业文化,以及“农村包围城市”的市场路线等。这种“土狼”色彩与它大手笔开拓国际市场,一掷上千万美元请来国际咨询公司为自己进行管理流程调整看似不太协调,但“亦土亦洋”的华为获得了成功。
海尔模式是中国式管理的另一典范。海尔管理体系与模式是随着海尔的发展而不断成熟起来的,海尔以一个濒临破产的冰箱厂到现在的国际化海尔,他的发展也反映了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企业管理模式变革所走过的道路,反映了我国企业先向西方学习再进行中国式创新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无序到有序。海尔初期张瑞敏规定了十三条,混乱逐步好转。张瑞敏通过砸冰箱事件与一系列行动,树立了质量观念与名牌思想。
第二阶段,从有序到体系。主要是全面引入质量认证体系,特别是美国UL质量体系,为海尔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从体系到提升。主要表现为从以产品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的转变。海尔创立了OEC管理法,其“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理念有效地提高了员工的素质。
第四阶段,从高度到延伸。海尔管理全面提速,系统地完成了海尔的多方位管理哲学,包括生存哲学、用人哲学、运营哲学、服务哲学等。至此,富有中国特色的海尔管理模式形成,并引来诸多企业的竞相学习。
七、 结束语
中国管理模式还处在不断发展、创新中,这不仅因为管理本身就体现为一种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更因为中国独特的国情。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上百年的企业管理历史,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管理尚不够成熟,业务流程的改变与调整更为频繁。再加上这些年来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经历了一个从建立到完善的改革过程,频繁的体制改革,更为企业的经营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课题,促使中国企业不断地调整和改善管理模式。随着中国管理在学习与创新中不断走向成熟,中国管理模式会提高到理论高度,并对企业产生深刻与广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祝晓东, 周海涛.影响中国企业的十大管理模式[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275-278.
[2] 聂正安.20年来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取向的偏差及其调适[J].经济评论, 2000(2):119-122.
[3] 郭建,曹平.21世纪中国管理模式哲学探析[J].经济工作导刊,2003(1):14-15.
[4] 刘唐宇, 唐坤松.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综合分析与运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2003,6(2):55-58.
[5] 郑和平.企业管理模式理论及中国企业管理模式方向分析[J].企业活力,2003(1):60-64.
[6] 卢启程.企业管理模式的理论与发展研究[J].时代经贸, 2006(10):71-74.
篇8
论文摘要:在各种美术思潮的冲击下,中国漆画如何正确处理好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怎样走出误区,更新观念,是我们今天要关注的问题。只有观念上的变化,才能带来作品上的创新。漆画之本在于艺术。漆画应当随时展而发展,中国漆画的出路在于不断创新。
漆画艺术领域的创新也像其它艺术形式一样,正在受到各种美术新思潮的冲击。中国漆画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也呼唤创新。漆画艺术发展创新的“路”今后应该怎样走,是当今漆画艺术家必须冷静思考,也正在探索的新课题。这关系到中国现代漆画这门新兴的艺术形式能否真正成为一门纯艺术,从而被大众所承认,以及能否迅速融入到当代美术主流的行列之中的关键问题。艺术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漆画应当随时展而不断创新,只有沿着中国漆画的艺术规律创新而行,才能顺利向前发展,此外别无出路。
一、 让漆画走出误区
在漆画的创作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陷入种种误区之中难以创新。中国漆画首先必须走出误区,丢掉“包袱”轻装上阵,这样才能走向创新。
误区一:把装饰风格与装饰实用艺术两个概念相混淆
在漆画创作中,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装饰风格就是装饰工艺品,甚至还有人认为就是装饰图案。错误的认识产生错误的观念。概念上的混淆会造成理论上的误区,概念的错乱会导致方向的迷失。把一些装饰工艺小品类漆画的表现形式,错误地当作主流创作方向,导致一些缺乏思想内涵、无时代感的“工艺类小品”漆画出现,影响了漆画向深层次的发展,使人们在观念上对漆画创作理解得简单化、幼稚化了。
误区二:轻视工艺或唯技术论
大漆是一种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艺术媒材,漆自身只是漆画的重要媒材,不是艺术。漆的材质特殊,工艺手法繁复,漆画的表现技法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学习漆工艺技法,是掌握漆画语言的必要途径,是为了创造出充满激情的艺术作品,学以致用。技艺为创作构思服务,工的目的是创造艺。高超的技艺是含在漆画艺术表现的内容之中的,如果离开表现漆画艺术的内容、思想内涵,再高超的技术也只是技艺,不是艺术。许多漆画家往往陷于漆艺技法而不能自拔,这种情况成为阻碍中国漆画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
漆画是艺术和科学、绘画和工艺制作相结合的产物。漆画首先是画,其次才是漆,首先是艺术,然后才是技术,首先是思想内涵,然后才是制作技巧。漆画之本在于艺术。
漆画家一方面必须重视工艺和材料的效果, 另一方面,必须重视漆画艺术的视觉感染力,漆画特殊语言所造成的力度感和绘画的视觉冲击力,必须强调漆画的审美价值及艺术性。不能简单地应用材料、突出材料,也不能滥用材料和过多地应用镶嵌工艺,给人一种近工艺远艺术之感。因此,不断提高工艺技术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该画种的绘画艺术性。
轻视工艺或者唯技术论都是不可取的,两者都会阻碍现代中国漆画发展和创新。
二、 漆画的出路在于创新
漆画的创新取决于技法的变化与艺术风格的体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些漆画家倾向于在“工艺”的环节中煞费苦心,其结果要么是局部的改良,要么是人为地嫁接其它画种的技法,难以令人满意。如只刻意在“工艺中求工艺”的框框中寻找创新,最终会使漆画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最后又走回到漆艺之中。漆画的出路在于创新,漆画的创新应体现在创新方法和表现其艺术内涵的深度上。漆画的创新除了给人带来全新的感官刺激外,还要与观赏者的心灵沟通,达到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如果离开了这个根本,漆画艺术的创新也就不存在什么价值了,现代漆画艺术正是在不断的创新中求发展。
1. 观念上的创新
观念上的改变是一个根本的改变,观念上的更新是一个很大的突破。技术的进步会给艺术带来巨大的冲击,也会带来观念上的冲击。人们习惯于把文化科学中最新的观念引用到艺术领域,这种新观念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的变革和创新。
中国漆画要随时展而不断创新,观念上的更新比技术上的更新表现得更为强烈,新观念的产生要比技术的转变更为重要。一方面,漆画作者的观念要随时展而不断更新。漆画艺术家不应该被旧的传统观念局限和束缚,而应不断拓展自己的艺术空间,扩大漆画艺术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形成新的艺术语言与艺术观。另一方面,要敢于解放思想,突破旧有的传统观念束缚。在观念上,确立对漆画的多元化认识,各种漆画艺术风格共同发展,并在各自领域里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形成漆画艺术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
2. 语言上的创新
漆画的语言,就是漆画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段、表现方法,以及表现的材料、工具等。由于传统的漆工艺技法已不能满足新兴漆画的表现需要,现代漆画在漆画家们的不断努力创新下,不断出现新技法、新工艺,同时不断地扩展漆画材料的范围。由此,逐渐形成现代漆画在技法、造型、构图、色彩、材料、制作工艺等方面独特的表现形式,现代漆画自身的技巧、规律和法则,也就形成了漆画区别于其它画种的特色,创立了现代漆画自身的艺术语言。
漆画是一个年轻的画种,它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艺术体系,还处于发展阶段。不同画种所使用的特殊媒材对其艺术语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漆画材料的使用和漆画技法掌握,决定了漆画艺术的特征。漆画艺术语言的产生是十分具体的,不通过大量的艺术实践,不付出辛勤劳动是不可能真正掌握的,任何纯理性的学习都不能代替这种实践。
掌握和运用漆画的艺术语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对所采用制作材料的苛求给学习者带来了相当的困难。掌握和运用漆画的艺术语言是漆画家的特殊基本功。但也有一些作品不重视漆画的语言,不重视技法的修炼,使作品简单化。有些人不去掌握漆画的语言,在创作漆画时,以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画的观念和这些画种的创作方法去创作漆画,这是不可取的,也抹杀了漆画未被充分挖掘的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成功的漆画作品是在艺术表现过程中熟练地、恰如其分地、创造性地运用漆画的艺术语言。只有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漆画的语言,才能在漆画语言上进行创新。
三、漆画当随时展
当今社会由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电脑的广泛应用,使计算机渗入到各行各业。信息时代、数字化时代、新媒体的出现、新工艺的应用,迅速改变着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标准。在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对现代漆画艺术的冲击下,也带来了漆画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的变化。
中国漆画是在继承和发展丰富的传统漆工艺基础上,融合现代审美观念,将漆工艺技法运用到现代漆画创作之中,所创作的漆画作品与其它画种一样要求作品有一定深度,具有时代特征,反映时代脉搏。
篇9
提起周群飞的名字,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她是谁。但是,周群飞可能是与全球人“接触”最多的人。因为,人们的指尖每天都在周群飞生产的手机面板上点拨。于是,人们猜想周群飞可能是富二代,或者名校学霸。但是,真实的周群飞什么都不是,她最初只是一位初中辍学的打工妹。这个身世多么让人惊讶,仿佛与她的身价极不相称。可事实就是这样。周群飞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市一个小山村,母亲早逝,父亲双目失明,15岁的周群飞在初中二年级便辍学打工。
周群飞在广州几经辗转,最后落脚在深圳澳亚光学工厂打工。1990年,澳亚光学工厂准备撤资,周群飞找到老板,恳求让她来试试。周群飞说:“成了,工资随你定;失败了,我给你打一辈子工。”为了不半途而废,老板决定让周群飞去试一下。很快,这个工厂在周群飞的努力下成为公司效益最好的工厂。
当然,周群飞的成功源自她的第一次创新。澳亚光学工厂主要是生产手表玻璃,而周群飞所做的是在手表玻璃上印字和图案。当时,这种印刷工序繁琐,质量也不是很好。爱钻研的周群飞便发明了丝网印刷技术,这种印刷技术不仅工艺简单,而且质量非常高。也正是这个创新,让周群飞赢得了她人生的第一桶金。
1993年3月18日,周群飞辞职单干。她和姐姐、姐夫、哥哥、嫂子及三个堂姐妹组成了创业团队,这就是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雏形。他们的场地是租赁的一套三室一厅的民房,启动资金是2万元,业务还是手表玻璃的丝网印刷。周群飞与她的团队日夜加班,当年就净赚70多万元。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有些客户付不起货款及代工费,周群飞就要求他们用一些旧的设备来抵债。就这样,周群飞完成了从单一的印字加工到生产完整的手表玻璃产品的华丽转身。
周群飞的第二次创新是在2001年。这次发明创新奠定了周群飞的成功基石,同时也掀起了世界手机玻璃的革命风暴。这一年,周群飞接了TCL公司的一批手机面板订单。当时,全世界的手机面板全部采用的是有机玻璃,这种玻璃易产生划痕,清晰度、灵敏度和美观度都有一定的缺陷。于是,周群飞想到了自己的手表玻璃工艺技术。她大胆地把手表面板的材料和丝网印刷技术运用到手机面板上,并取得了成功。随着TCL手机在市场走俏,国内的中兴、熊猫、康佳等品牌紧跟其后,纷纷采用玻璃屏。自此,手机屏幕开始全面向玻璃屏升级换代,并延伸到其他电子产品。
篇10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New Drugs and Clinical Remedies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上海市医药管理局情报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7-7669
国内刊号:31-1746/R
邮发代号:4-34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2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奖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联系方式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