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现状分析范文
时间:2024-04-03 11:06: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冷链物流现状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后,顺丰速运公司打造了“顺丰冷运”,冷链物标志着顺丰正式开始进军冷链物流行业。顺丰冷运是在整合顺丰现有物流、电商、门店等资源的基础上,为生鲜食品行业客户提供冷运仓储、冷运干线、冷运宅配、生鲜食品销售、供应链金融等一站式解决方案。
顺丰冷链物流三年快速发展,建成启用包括北京、广州、深圳、武汉、成都等地的总计10座冷库。仓储体系较完善,拥有完整配送体系,能够保证基本冷链物流配送要求,同时,能够很好的解决落地配缺失等难题。同时,顺丰速运公司在2014年5月在全国布局顺丰嘿客店,数量多达518家,形成“快递+社区便利店”模式。当货物无法马上送达客户手中时,嘿客店由于配置了冷柜,就可以发挥暂存功能,保证生鲜产品的新鲜。
顺丰在2014年推出“顺丰冷运”品牌,意在扩宽顺丰业务范围,抢占冷运市场,并规划在3~5年间通过快速发展使得顺丰冷运成为顺丰的支柱产业。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顺丰冷运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冷链物流系统,尚且存在一些问题。
一、冷链物流信息系统不完善
一套完整的冷链物流系统含有多个子系统。这其中包括包装加工子系统、运输子系统、配送子系统等。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有效衔接可以保证冷链物流的高效率运行。食品冷链物流对物流效率的要求更加严格,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加工、运输、配送,因此对于冷链信息系统的要求也很高。信息是冷链物流所有环节之间交流连接工具。如果信息没有明确的指导,那么冷链产品的流向就会失去方向。不能对产品流通进行有效的控制,冷链流程安排将不合理。生鲜食品在途时间太长最终会导致在途损失严重,影响产品质量。
由于顺丰冷链物流系统构建时间不长,虽然已经搭建了各个物流子系统,能够完成产品从产地到消费者手中的配送活动,但是不同小系统的相互衔接还不够紧密,这些单个系统之间的信息没有得到有效地传递。缺乏高效统一的物流信息系统会降低冷链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产品的流通质量,增加产品流通成本。信息系统的不完善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整个冷链物流系统的实时性差、监管脱节,无形中增加了冷链物流的成本。
从顺丰冷链物流的温度管控方面来看,虽然顺丰冷链系统在各环节有对于温度的监测,但是这个温度监测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各个环节之间的温度监测是独立的没有关联的。同时对于监测到温度数据没有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分析,温度监控的作用没有得到体现。
从整个冷链物流系统来看,缺乏一个统一的信息系统来进行整个冷链物流系统的监控和调度,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网络。这样会出现对产品信息把控不到位,不能很好的协调各个环节的运行。
二、冷链物流系统自动化程度不高
物流自动化对完整的物流系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物流自动化是指有效的将自动化的理念和技术设备融合到到物流操作中。使得物流各环节能够有效配合、紧密衔接,达到提高物流效率的目的。生鲜产品的时效性很特殊,要求冷链物流对时间进行严格把控。系统中采用高科技设备以及引进自动化技术,可以提升系统自动化程度,缩短食品在途流通时间。
冷链物流自动化技术主要是从“硬”与“软”两个层面来看。前者指被使用到冷链物流系统中的系统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其目标是建立物流系统运作的软件平台,通过对现有物流装备的操作和调配,实现物流系统运作的最优化。后者指物流各环节涉及的仓储设备、运输工具、机械设备,以及服务于物流的计算机、通讯网络设备等硬件设施设备,其目标是建立物流系统运作的硬件平台,实现具体物流活动的高效率和智能化。物流自动化硬技术主要包括:立体仓库、自动搬运系统、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分拣配货系统等。
首先从冷链物流自动化技术的软技术方面来看,顺丰冷链物流系统的信息流通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例如产品采购信息、产品在途的物流信息、后台的订单需求信息是几个独立的信息流,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再进行处理。信息不能通畅的流通,不同冷链物流环节就不能有效配合,会导致物流效率低下。
其次从冷链物流自动化技术的硬技术方面来看,顺丰冷链物流系统中的装卸搬运、分拣配货等方面的设施设备投入还不够,并没有实现自动化的操作。在装卸以及搬运环节,主要是依靠人员驾驶叉车实现操作。分拣配货环节,进库主要是人工根据货品条码扫描信息来进行进库分拣,出库环节主要是人员根据订单信息进入冷库进行配货。由于现有的设备的限制,决定了冷库中的货物堆码不能堆码太高,货架比较低,必须保证人工能够进行分拣,导致冷库空间利用不充分。
由此可以得出,顺丰现有的冷链物流系统,自动化程度还不够高。整个冷链物流系统尚缺乏一个成熟的数据系统对整个物流系统进行统一的调度,同时现有冷链物流系统其物流管理、物流控制、物流作业等过程依旧是依靠人工结合物流设备这种半自动化的进行,自动化程度较低。
三、缺乏先进的食品冷链技术
顺丰冷链物流的主要运输对象是生鲜食品,生鲜食品由于特殊的时效性要求,因此必须要有先进的冷链产品加工技术作为食品冷链的保障。食品冷链系统的构建要求集中考虑到从产品采购到最终消费者手中这一整个过程涉及到的多方面的问题。这其中包括加工、中转、仓配、技术水平、设备条件等各种问题。所有环节间的合理配合是确保生鲜食品在整个流通过程中安全的必要条件。要想降低产品在各环节的损耗,就需要采用先进的食品冷链技术。加工包装环节的高质量加工可以保证产品的安全完整,降低产品在流通中转过程中的浪费、破损,先进的加工技术可以延长生鲜产品的保鲜期。同时,冷链物流是一个持续低温的运输状态,因此温度的控制至关重要,对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温度进行有效监控可以把握商品的动态情况,提高运输质量。
顺丰在2014年推出“顺丰冷运”品牌,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尚未形成完善的冷链物流系统,在冷链产品的加工环节也缺乏相应的冷链加工技术,同时,对于冷链各个环节中温度的监控,顺丰冷运缺少系统的温度监测系统。因此没有对流通环节中的温度改变进行有效监控。
篇2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对策
[DOI]10.13939/ki.zgsc.2017.02.054
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概述
冷链物流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储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减少农产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也称为低温物流。[ZW(]李建春.农产品冷链物流[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2.[ZW)]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ZW(]李建春.农产品冷链物流[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3.[ZW)]
2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状况
2.1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优势及前景
2.1.1 发展历史较长
20世纪初到60年代,我国的农产品储藏、保鲜技术开始起步并逐步在加工、仓储及运输方面得到应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这种储藏保鲜技术发展成为冷链物流。
2.1.2 市场前景广阔
生鲜农产品产量的迅速增长以及电商企业业务范围的多样化,极大地推动了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我国的生鲜农产品包括水果蔬菜、禽蛋肉类等的产量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名列前茅。这些农产品流通于市场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就对冷链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更多的需求量,这就为农产品冷链物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2.1.3 政府重视,投入加大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为了给广大老百姓提供放心的食品食材,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优化市场环境,我国政府对农产品的冷链物流高度重视。在财政投入、技术政策、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各地建成不少适用于农产品的冷库及物流园区。与此同时,《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为冷链物流的有序进行奠定了基础。
2.2 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2.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上、中、下游衔接不畅
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当前发展的瓶颈是各个环节衔接不畅。冷链物流各环节缺乏系统化、规范化、连贯性的运作。农产品物流包括生产、仓储、运输、流通加工、配送等主要环节,而农产品的季节性较强,要想实现更多的价值,必须协同好各个环节。现实情况是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源头即上游的生产者,对市场把握不足,对农产品的储藏技术欠缺,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加工能力低,出现农产品烂地头的现象。中游的仓储和运输环节主要是冷藏冷冻技术落后,设备陈旧,流通加工水平低,产品增值率低,运输途中损失率高。下游的消费者也未形成有效的信息采集和加工处理,整个流程的信息不畅,导致了鲜活农产品的冷链物流通过率低。相比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通过率仍然处于低位。
2.2.2 冷链物流装备落后,先进技术推广滞后
虽然我国对于冷链物流设施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和装备明显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据统计,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仅为7千克。我国冷库保温汽车在2005年时仅有34000辆,仅是同期美国的7%。同时冷链物流资源分配极不均衡,表现为大中城市和部分小城市之间的差别,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小城市的差别。农产品冷链是随着易腐品行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它的目的是保证易腐农产品的品质。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核心就是要保持低温环境,抑制细菌生长,因此这样的冷链系统就需要更复杂的技术和更大的投入。而目前我国的冷链物流系统还只是一个早期的冷冻设备市场,掌握的冷链技术在很多农产品品种上还不能完全应用,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新技术的应用也较为滞后,小包装农产品冷冻技术,低能耗、低成本的冷链处理技术均未得到推广和应用。
2.2.3 专业技术的冷链物流人才不足
近年来,中国的冷链物流技术在快速发展,但冷链物流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养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目前全国高等院校开设冷链物理管理专业及方向的学校屈指可数。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各环节的工作人员同样是“摸着石头过河”,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培训,这些都会制约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同时也是增加冷链物流成本的重要影响因素。
3 完善我国生鲜冷链物流的对策
3.1 l挥政府的积极调控作用
首先,政府要从政策上予以扶持。例如,对上游的生产者根据市场需求给予宏观指导、牵线搭桥完善供需渠道,并给予补贴。根据我国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分布,以加工企业为核心,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其次,对于自建冷链设施设备的大型物流企业或批发市场、配送中心等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适当减免税款,实行优惠贷款政策。鼓励创新,鼓励应用冷链物流的先进设备及先进技术提高冷链物流的效率。最后,在技术方面,将农产品冷链物流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和科技计划,设立专项基金,建立信息化的冷链物流平台。
3.2 增加投入,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冷链物流名为物流,实际上涉及的主体特别多。在冷链的链条上包括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制造、经营、物流的包装、仓储、运输、配送到消费者的多个环节。而将这些环节有序有效地整合运作仅靠物流企业或部门是无法实现的,这就需要政府、企业、农民、行业组织等多方参与,在政府主导下共同投入共同建设。一是要增加投入,加强硬件的建设;二是要完善冷链物流信息系统,保证各个环节有序地运作,建立全程“无断链”的冷链物流体系;三是要因地制宜,根据我国农产品的区域分布特点建立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及物流中心。并将产销体系、短距离冷链物流体系和跨区域的长途冷链物流体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3.3 培养适用的冷链物流管理人才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预计2010―2015年我国每年所需的冷链物流人才在25万人以上。随着电子商务业务的多样化及物流业的飞速发展,高校肩负着培养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的重任,高等学校要根据市场需要开设冷链物流的相关课程,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职业教育,建立交叉研究机构,鼓励扶持行业协会、企业及有关高校结合国内外实践开展冷链物流职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形成多层次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3.4 制定和完善冷链物流相关法律法规
积极完善有利于冷链物流发展的相关法律和制度,具体包括生鲜农产品冷链温度立法,易腐食品因非冷链因素造成垃圾收取环保费、冷链物流环境监控立法等,从而促进整个冷链物流业的进步。同时,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流程,加快推行质量安全认证和市场准入相关制度,以促进冷链物流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仕兄.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物流技术,2012(23):133-135,138.
篇3
关键词:乳制品 福建长富乳品有限公司 冷链物流
随着我国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渡,人们对农产品,尤其是新鲜、营养的乳制品、水果、蔬菜、水产品、肉类等鲜活农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其内在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家庭的膳食结构得到普遍改善,对乳制品的消费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伴随2011年乳制品行业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2012年第一季度,我国乳制品行业无论收入还是利润出现放缓迹象,仍呈较好的发展态势。中商情报的《2012—2016年中国乳制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情景咨询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3月末,我国规模以上乳制品制造业达642家,其行业总资产达1584.99亿元,同比增长18.41%。2012年1—3月,我国规模以上乳制品制造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555亿元,同比增长17.31%;实现利润总额达31.87亿元,同比增长36.84%。预计未来国内乳制品的消费量将继续呈现上升趋势,乳制品市场需求前景广阔。
一、福建长富集团乳制品冷链物流现状分析
福建长富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长富乳品有限公司)创建于1998年3月,注册资金2.5亿元。是福建最大的乳制品生产企业,是南平市(福建闽北地区)重点企业,年实现产值8亿多元,税收1900多万元,被农业部评为“全面质量管理达标单位”,是“学生饮用奶定点生产企业”、“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福建省第二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名列福建省工业企业300强,长富集团拥有先进水平的冷链管控流程,在国内届率先实现全封闭挤奶和牛奶储藏运输销售“冷链”一条龙,确保牛奶始终处于全程冷藏保鲜状态,并在国内率先推出“24小时限时速递全程”的鲜奶消费服务,使得鲜奶能够安全地到达各供奶站商超及消费者餐桌上。长富牛奶系列产品先后获得“国家质量免检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多项殊荣。企业通过ISO9001:2000版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和HACCP认证。现将福建长富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乳制品冷链仓储物流现状分析如下:
(一)初步构建起企业较完善运输配送网络
冷藏和冷冻食品需要一个完整的冷链物流对货物进行全程的温度控制(根据相关的规则),以确保食品的安全;这包括装卸货物时的封闭环境、储存和运输等等,一个环节都不能少;完整的冷藏食品供应链是食品安全不可或缺元素,因此冷链物流的要求比较高,相应的管理和资金方面的投入也比普通的常温物流要大。长富集团已经拥有到浙江、江西和福建省内的运输网络。目前该企业共拥有配送冷藏汽车35台,其中载重20吨7台,载重15吨8台,载重10吨15台,载重6吨5台,日配送能力150吨。
(二)形成了乳制品冷链物流的初步运作模式
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无论是在综合大卖场、超市还是在传统的菜场购买肉类、乳制品、冷冻的包装食品等一系列需要温度控制来保鲜的产品时,除考虑产品是否是货真价实,无造假、伪劣和质量可靠外,有没有考虑到这些产品是如何从生产厂家配送到零售终端的?因为非常温产品在整个供应链中的质量保证是非常重要的,再好的产品如果由于运输和储存中的问题而造成的不新鲜,会影响营养和味道变化还是小事,严重的情况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故可以等同于伪劣商品,但是这背后的供应链往往是广大的消费者所无法了解到的。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努力,长富集团冷链物流已逐步形成了“生产者或商一社区专卖店一消费者”;“生产者或商一农产品经销公司—超市一消费者”等“三位或四位一体”的快速运作模式。
(三)乳制品配送中心初具规模,乳制品物流设施改善明显
由于乳制品物流发展前景良好,许多大型农业企业和零售企业开始投资兴建低温供应链配送系统及生鲜食品配送中心。一些大型连锁企业尝试建立技术难度较高的生鲜食品、果蔬等配送中心以及绿色食品供应链及物流体系。随着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政府和农产品流通主体积极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和设施,为实现农产品物流专业化运作创造了较好的物质条件。目前,长富集团拥有成品库冷库2个约860平方米,均为低温冷藏库,冷藏容量250吨,主要配送产品为长富鲜奶系列32个品种。产品销售网络已进入全省各县、市及省外周边城市,销售网点1万多个,鲜奶订户超50万户,连续十二年鲜奶销量位居全省第一。
二、福建闽北地区冷链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有完整独立的食品冷链物流体系但并不完善
从整体冷链体系而言,我国的食品冷链还未形成体系,目前大约90%肉类、80%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冷链发展的滞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食品产业的发展。长富集团的冷链物流体系也未成形,也是最基本的用冷藏车进行运输,用冷库进行储存,对于温度的控制监控系统也不是非常完善,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福建省闽北地区物流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仅有极少数物流供应商技术和设备能达到国际冷链标准要求,其他很多供应商仅能提供冷藏运输,而不是专业地对一个完整的物流过程进行控制。
篇4
关键词 冷链物流企业 转型 生鲜电商
电商市场是我国乃至世界的庞大市场,而生鲜电商是电商行业一个新兴的重要市场,能够为居民提供大量高品质、新鲜、有营养的生鲜食品,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然而,本应迅猛发展的生鲜电商却遭受冷链物流因素的严重制约,面临着自建物流玩不起也玩不好、第三方物流又存在着系统冲突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冷链物流公司既具备先进的技术,又拥有庞大的基础设施。那么能不能让具备冷链物流基础的冷链物流企业来做生鲜电商呢?冷链物流企业能不能凭借自身的冷链优势来做好生鲜电商?生鲜电商的高毛利、巨额资金流能不能带动冷链物流企业提高自身的冷链物流能力,进一步提高冷链物流企业在生鲜电商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一、行业现状
(一)冷链物流的现状
自1950年出现冷链物流的概念后,我国的冷链物流行业便得到了飞速发展。我国的冷链物流最初只是改造部分保温车用于肉食品外贸出口,而到了近些年,已经拥有了3万多辆保温车、7000余辆铁路冷藏车,先后投资建设了10多座总面积为800万平方米的气调冷藏库,且已初步形成全国配送网络。
然而,与设备快速发展相对应的却是我国目前冷链发展的严重滞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生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冷链物流成为必不可少的一大环节,给冷链物流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不少困难。目前,我国的冷链行业发展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的现象在大型城市中尤为突出。
(二)生鲜电商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生鲜电商行业发展十分火爆,被称为中国电商市场的下一个千亿市场。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达到260亿,相较于2013年的130亿整整增长100%。各大电商平台都发现了这个商机,纷纷采取行动,如京东7000万美元领投了“天天果园”,阿里巴巴投资了“易果网”,这已成为一个流行趋势。
尽管生鲜电商的市场前景一片大好,然而在生鲜电商的火热发展中,由于生鲜B2C冷链外包讲究品质、物流成本很高以及自建物流费用昂贵的问题阻碍了生鲜电商行业的发展。
二、冷链物流企业转型生鲜电商分析
(一)生鲜电商中冷链物流的现状调研
通过查阅生鲜电商的行业现状以及行业中的冷链物流现状的资料,我们分别针对生鲜电商的核心客户及其购买力、生鲜电商的优势、目前生鲜电商存在的不足、人们对于生鲜电商的期望的调研和生鲜电商中的货物平均到货时间、顾客对于冷链物流运输的期望值、目前生鲜电商在冷链运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两份问卷:生鲜电商的行业现状和生鲜电商中的冷链现状,采用线上通过问卷星等线上调查平台发放和线下选择了上海三个不同区域发放的方法进行问卷随机发放。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对于生鲜电商的物流配送并不满意;送货周期太长,售后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是阻碍生鲜电商推广的主要问题;70%的受访者对于生鲜电商的建议都集中于物流上的改进;绝大多数受访者都有网购生鲜类产品的经历;目前的生鲜电商物流以常温配送为主,专业的冷链运输仅有少量;因为运输问题而导致生鲜产品变质的情况在目前的生鲜运输中普遍存在;目前的配送速度与客户的期望值差距较大;商品到达客户手里时的品质和配送人员的工作态度最受客户的关注。
基于我们的调查结果,我们认R到:生鲜电商市场方兴未艾,是一个充满潜力的待发掘市场;生鲜电商行业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和丰富的利润源,而且目前的生鲜电商存在的主要问题便是在冷链物流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如果转型成功,不仅能够解决冷链物流的运输网络问题,生鲜电商会有惊人的经济效益产出,而且冷链物流企业具备生鲜电商平台渴望的物流优势,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强大的物流优势,就可以在生鲜电商行业具备强大的竞争力。
(二)冷链物流企业转型的SWOT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究冷链物流企业是否有转型生鲜电商的潜力与机会,我们选取了荣庆物流、领鲜物流、波隆物流、顺丰公司、郑明公司等几个冷链物流企业,对他们就转型生鲜电商做了SWOT分析。以郑明公司为主来深入剖析冷链物流企业向生鲜电商转型的可行性。
根据对多家公司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多家公司转型中存在的问题:目前生鲜冷链处于起步阶段,在管理、技术等方面存在极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更多先进的理念和大量资金注入保障生鲜冷链的发展;在生鲜冷链这一新兴的领域存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但并没有出现异军突起的状况,企业更有机会打开市场,扩大知名度;需要有雄厚的资本条件来应对初始发展期的生鲜冷链,在仓储、运输、配送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改进;新《食品安全法》对于生鲜冷链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支持和推动作用,企业可借此契机加快加大发展冷链物流,但自身应具备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
由表1对郑明公司的转型分析可得到:生鲜电子商务由于物流成本等不可抗力因素,价格相较于其他物流较高;生鲜电子商务竞争对手较多,想要占到一定的市场份额需要有自身出众的特点和优势;需要进一步利用冷链物流的技术来降低成本一类的价格因素;要有足够的成本支付能力来应对起步阶段的电商平台。
三、转型风险与收益问题
每一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固有领域,转型进入另一个行业,会有许多的未知风险和不确定性,也必然是因为利益所驱动。企业的一切行为都是以收益为基础,那么企业从冷链物流企业转型成为生鲜电商能带来哪些收益?而多方面的风险预测是否能够进一步确定冷链物流企业向生鲜电商转型的过程中究竟有哪些困难?对这些风险与收益进行比较,才能从根本上看出现代冷链物流企业向生鲜电商的转型是否可行。
(一)转型收益
在冷链物流转型到生鲜电商的过程中,对于冷链物流企业有以下好处:目前生鲜电商行业没有绝对的领头者与巨无霸企业,虽然竞争对手众多,但竞争压力小;冷链物流所具有的传统企业的低毛利、大投资、资金回笼缓慢等特点可由生鲜电商行业高毛利、高现金流进行改善;依靠电商来聚拢资金发展自身的物流,而自身物流能力的增强又能增强自身生鲜电商平台的竞争力,形成良好的循环;目前的冷链物流企业大多陷入了一个发展瓶颈期,急需一个渠道来突破自身发展瓶颈,可通过转型生鲜电商在快速发展中掌握更多的行业话语权。
(二)转型风险
第一,产品风险。虽然生鲜电商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但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购买的产品质量缺乏保证;二是部分商品的配送周期太长;三是配送范围较小,这种吊胃口的方式确实只能让人望“生鲜”感叹。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淘宝聚划算上的遂昌猪、四大鲜果、巴美淖尔羊肉、双11聚海鲜、褚橙、柳桃等案例,向人们证明了想要做好生鲜电商保证产品质量是关键。但是,生鲜产品不可控因素有很多,它们都是生鲜电商存在的隐患,2013年初的死猪黄浦江漂流事件,即便它成全了淘宝的“遂昌高山散养猪”,也仍旧不能为生鲜电商的风险画上句号。对生鲜电商而言,任何的质量监管上的不足,都可能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
第二,竞争对手风险。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达到260亿,相较于2013年的130亿整整增长100%。各大电商平台都发现了这个商机,纷纷采取行动:京东7000万美元领投“天天果园”;阿里巴巴投资“易果网”;有意思的是,亚马逊也公布了密谋多时的生鲜馆,包括我们熟悉的美味七七、21cake等。面对如此多的竞争对手,由冷链物流企业转型而成的生鲜电商是否有足够的竞争力在如此多的竞争对手中突出重围,这是一个巨大的风险。冷链企业如果利用好独特的冷链技术优势,竞争对手的风险会分散、转移到产品风险以及其他风险中,更容易取得转型的成功。
第三,法律风险。由于电子商务活动范围不受地域限制,一旦发生纠纷,如何确定司法管辖权以及所适用的法律成为难题,也使电子商务企业可能面临管辖权和适用法律超出其期的风险。应对这种类型的风险,公司可预先通过合同约定发生纠纷时管辖的法院和所适用的法律。我国《电子签名法》明确了其证据力,但由于电子证据容易被毁坏,公司可以在交易前预先约定符合可靠性、完整性等要求的技术标准,并可以通过专业人员对电子证据进行保存、提取,采取公证的方式对电子证据进行保全。与此同时,公司也应尽量利用商法自治性规范、通过合同的约定,规避由于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种种法律风险
四、转型建议
冷链物流行业的转型需要在充分考虑转型的风险与收益中不断加强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产地、批发市场等物流节点的冷藏设施建设早日实现转型后的供应链运转的高效率与完整性。同时,高成本是阻碍生鲜电商发展速度的最大问题,却是冷链物流行I转型的最大优势。冷链物流行业在进入新行业的成本问题上应结合冷链物流的技术选择合适的运输包装来降低各个环节的成本,降低产品风险,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同时,冷链物流企业要充分利用好资金优势,抢占市场份额,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做好速动资产变化的对策,盘活企业资产。
五、结语
冷链物流企业转型到生鲜电商可以使冷链物流企业拥有绝佳的竞争优势,更小的竞争压力,并且增强自身生鲜电商平台的竞争力,更优地追求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追求更多的利益。面对行业发展滞后、利少投资大的发展瓶颈,冷链物流行业想要发展,想要突破自身瓶颈,要想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中不落伍,只有正确认识转型中的生鲜产品风险、竞争对手风险和法律政策风险,做好转型细节处理工作,开展转型到生鲜电商的行动,就可以更好地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使冷链物流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为上海电力学院)
参考文献
[1] 孙小婷.中国冷链物流模式选择与发展对策研究[D].东北:东北农业大学,2011.
[2] 郭荣村.电商生鲜冷链的五大难题[J].大众投资指南,2014(10).
[3] 吴镜.基于顾客视角的生鲜电商物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浙江:浙江理工大学,2016.
[4] 赵冕.生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研究[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15.
[5] 福瑞集团. 2015年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DB/OL].百度文库,2015.
篇5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共同配送
中图分类号:TP9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243-02
引言
近几年,随着网上购物规模的扩大和网购人数的增加,人们对网上购物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伴着网络基础服务、第三方支付手段的监控措施逐渐完善,物流配送方面的不利影响日益凸显,并成为电子商务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特别是“生鲜”对于电商而言,是一道难题。在商品即将进入消费终端的“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阶段,由于流通费用的增多、车辆换装、城市拥堵等问题造成了配送成本居高不下,进而导致商品价格上涨。为解决这些问题,亟需建立一个成熟的电子商务共同配送平台。
一、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现状分析
(一)配送效率低
由于生鲜农产品受到易腐烂的自然属性的影响,决定了在电子商务下的生鲜农产品物流比普通物流更容易造成损耗。没有路线的规划,配送过程的交通拥挤、交叉性配送都会造成时间上的延伸,间接地造成损耗。据统计,目前我国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农产品损耗比发达国家高出很多。比如每年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从生产场地到消费者手中其损耗率达到30%。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较高的损耗率也直接导致了配送区域受限,难以形成完善的物流配送网络。
(二)物流成本高
物流体系,尤其是冷链物流。冷链物流,可以实现生鲜产品的冷链配送服务。在运输过程中,实行全程冷链管理,全程运用严谨的温控管理,可以有效的预防生鲜农产品的损伤或者变质;在存储上,也推行多种分档温控区,满足生鲜产品的不同需求。但是,不难看出,这种物流体系的成本极高,更致命的是,我国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全程冷链系统不完善,生鲜产品跨区域、跨季节储藏运输,消费者的分散性带来物流和配送的广度和宽度,因技术和冷链物流系统问题导致货损严重或品质降低,生鲜产品缺乏标准化体系,退换生鲜导致生鲜产品无法二次销售,诸如此类种种原因,直间或间接地增加了成本。
(三)冷链物流资源不足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鲜产品冷链的流通率,冷藏运输率都远远落后。冷冻冷藏库的容量,机械冷藏车的数量等这些基础的冷链设施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冷链物流技术推广乏力还未完全应用到全程低温控制中生鲜电商无论从全程冷链物流资源到冷链技术系统都非常欠缺无法满足现有生鲜产品物流需求。
二、生鲜电商物流配送模式分析
以下是目前生鲜电商常用的配送方式:
(一)自营物流模式
自营物流通常是指从事生鲜业务的企业自身开展生鲜产品配送活动,电商企业拥有自己的配送团队。从消费者从下订单到货物最终货物到达消费者手中,才去的是一体化服务,没有第三方的参与。
通过自建物流系统,能够有效地控制物流活动,降低了交易风险和交易费用。在通过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而获得消费者信赖的同时,能够快速地掌握顾客的信息和市场动向,通过顾客需求及市场信息及时作出战略调整。
但是,自建物流系统,尤其是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投入资金十分庞大,若没有足够的订单量加以支持,系统就会被迫停止。例如,我买网、本来生活网等垂直类电商,顺丰优选等物流企业。这类生鲜电商的一个共同点是目前仅限于一定区域进行配送,不能大规模覆盖所有区域,具有区域局限性。
(二)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指的是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物流活动。选择第三方物流是中小型电商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拓展生鲜业务的客观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以服务客户需求为宗旨,然而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导致了服务方式的差异性。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商品在世界范围内流通,生产,销售,消费。随着业务的拓展,自建物流赶不上扩张速度,因此第三方物流有待崛起。
但是,目前的物流网络不畅,一方面经营网络的不合理,有点无网,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形不成完善的网络;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信息技术没有被广泛应用,物流企业和客户不能充分共享资源,没有竭诚相互依赖的合作伙伴关系。根据第三方物流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服务不全成为主要的阻力军。
(三)社区式配送模式
社区式配送模式是指消费者网上下单,企业以社区为单位集中进行物流配送的一种新物流模式,它将分散的物流网络集中化,节省人力,节省时间。
武汉家事易推行通过电子菜箱入驻小区,形成终端宅配网络。用电子菜箱解决生鲜配送难题。目前家事易已经在武汉市多个小区建立了覆盖电子菜箱终端。实现了“电商+冷链快物流+智能终端取货”的模式,采用电子菜箱拥有保温+GPRS等功能进行生鲜配送。
由于电子菜箱具有制冷保鲜功能,不仅有效满足了生鲜商品配送的存储运输条件,存放在内的蔬菜瓜果也不会打焉、变坏、变质,保证新鲜,很好地解决了生鲜的鲜度问题。
(四)便利店+O2O模式
篇6
我国是果蔬生产和消费大国,水果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30%,蔬菜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0%。但是,由于我国果蔬冷链物流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在整个果蔬流通链条中,冷链所占的比例很低,仅有5%,而欧美已达到95%以上,因此造成果蔬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严重(据统计果蔬在流通中腐损率为20%~30%,每年由此造成的损失在1000亿元以上)。
2010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其中提出要鼓励大型生鲜农产品生产企业“建立以生产企业为核心的冷链物流体系”。此种体系对于鲜肉等农产品已证明是可行的(例如双汇冷鲜肉体系),但当前果蔬冷链物流体系是否能够完美复制,仍是个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果蔬冷链物流体系现状的分析、与鲜肉冷链物流体系的对比,以探索解答上述问题,并提出建设以农产品中心市场为核心的果蔬冷链物流体系。
一、果蔬冷链物流体系现状与分析
所谓果蔬冷链物流,就是水果和蔬菜产品采摘以后,在储藏、运输、销售直至消费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保持果蔬新鲜的温度、湿度、氧气含量等条件下的供应链系统。
21世纪以来,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我国的果蔬冷链流通体系进入高速发展期:冷链流通应用比例逐年提高,冷链基础设施、技术标准等也逐步完善,大量第三方冷链专业物流公司不断涌现。这些条件都为果蔬冷链流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我国整体冷链流通体系仍处于初级阶段,果蔬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在:一是冷链流通比例相对于发达国家仍处于起步阶段;二是基础设施、管理技术、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等不先进或不完备;三是第三方专业农产品冷链物流公司较少并且多为中小企业,实力弱,规模不大。
总体来说,我国冷链物流体系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但大多在“点”(各节点建设,如冷库、冷藏车等硬件设施)上下工夫,如何把这些“点”整合成一个真正的链条,将是我国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果蔬冷链流通体系现状分析
一是果蔬冷链流通成本高、利润低,在市场经济下对各方的吸引力均不足。二是果蔬冷链流通供应链节点多而杂,透明性低,不成体系。三是没有足够的大型专业果蔬冷链物流企业。四是冷链物流软硬件设施不足。
三、果蔬冷链物流与鲜肉冷链物流体系类比分析
作为农产品冷链运输的对象,鲜肉与果蔬相比,有不少相似点:一是鲜肉与果蔬均为初级产品或者初加工产品,流通过程中价值增值空间不大。二是两者在常温下都易腐,需要在流通全程实行冷链运输以保障其质量品质。三是老百姓对鲜肉与果蔬的日常需求很大,且多为刚性需求,因此需要保障鲜肉和果蔬的流通渠道畅通。当前,对于鲜肉冷链物流来说,已经有不少较为成熟的企业,例如双汇冷链物流体系,通过与鲜肉冷链建设的对比分析也许会对果蔬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有所帮助。
以冷鲜肉为例,双汇现已建成“从畜牧场到餐桌”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一是双汇冷鲜肉冷链流通系统可初步划分为三个节点:生猪养殖、加工(屠宰)、超市,各节点通过第三方冷链物流系统进行连接。二是双汇建立了自有的生猪养殖厂、加工厂,甚至冷链物流公司以保障对冷鲜肉流通全程的高效控制。三是双汇引进了国外先进物流软硬件设施,开发了自有产权的物流信息管理软件,提高了冷链物流的流通效率。通过对双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中我们需要一个有能力的大企业作为核心,整合上下游节点。
四、建设以农产品中心市场为核心的果蔬冷链物流体系
(一)主要原因
第一,果蔬冷链中的其他节点无法带动整条产业链。果蔬冷链体系建设不仅关系到果蔬质量安全,而且关系到百姓的生活,当下,需要在市场经济规则制度下由多方合力解决。但是流通链条中其他节点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承担带动作用,如当前第三方果蔬冷链专业物流公司很少,不成规模;上游的生产商(农户、农民合作社)过于分散,并且多注重生产而轻流通;下游的加工商、销售商也没有能力或者不愿主导带动整个冷链建设体系等。而农产品中心市场,作为果蔬冷链流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拥有各种软硬件(如冷库、检验检测、上下游流通渠道等)优势,能够起到带动果蔬冷链发展的核心作用。
第二,农产品市场有公益性职能。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提供了便捷的公共交易平台,对城市“菜篮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果蔬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由于其利润不高而造成对企业吸引力不足,因此,拥有公益性质的农产品中心市场可以与政府共同推动果蔬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发展。
第三,农产品中心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核心。农产品中心市场以其交易量大、交易面广而成为农产品价格形成、信息汇聚的中心。若将农产品中心市场建设为冷链物流体系的核心,结合上下游各个节点,形成网络以后,能将各种果蔬信息透明化,从而减少果蔬价格异常波动。
第四,农产品中心市场拥有渠道、经验等优势。农产品中心市场作为大型农产品集散中心,与上下游各流通节点联系紧密,能够使农产品流通更为顺畅;另外农产品中心市场对果蔬的储存运输拥有大量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作为建立果蔬冷链物流标准的基础。
(二)主要任务
第一,实行供应链信息共享策略。作为果蔬冷链物流主导企业的农产品中心市场应该激励上下游企业,加强信息共享,实行供应链信息共享策略,使上下游信息能够舒畅流通。重点是建立起公共信息平台,将农户、批发商、中心市场、超市等各节点信息资源整合到同一个平台上,增强果蔬信息透明度。
第二,运用先进物流管理技术。果蔬供应链信息共享策略需要配合各果蔬冷链节点终端信息系统与管理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因此需要运用先进物流信息管理技术与果蔬流通上下游相关企业共同建设信息网络,使易腐烂的果蔬产品能够快速流通。
第三,与上下游各节点进行对接。上游方面与产地基地、农村合作社进行对接。下游方面与其他兄弟中心市场、终端超市进行对接。与冷链物流企业进行对接。农产品中心市场可与冷链物流企业合作建立果蔬冷链物流管理部门,利用农产品中心市场的果蔬存储流通知识与冷链物流企业的信息管理优势,共同保证果蔬流通的高效畅通。
第四,推进行业标准的制定。果蔬冷链流通标准,由于种类繁多,品质各异,不易进行统一的冷链流通标准制定。农产品中心市场可以利用自身的物流经验优势,联合政府及其他企业,共同为冷链物流标准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持。
(三)政策配套
第一,大力扶持农产品中心市场建设。各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农产品中心市场建设,在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力争在全国合理布局和建设一批区域性的农产品中心市场,使其真正发挥在果蔬冷链物流中的主导作用。
第二,大力培育果蔬冷链物流企业。政府要大力扶持冷链各个节点的建设,培育一批大型冷链物流企业,使其发挥在果蔬冷链物流中的重要作用。
篇7
【关键词】冷链物流 农产品 冷链运输 产品安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新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不断的得到提高,而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我国食品的冷链物流因此得到快速发展,冷链物流的市场前景也极其广阔。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不单单是单纯的温饱,对农产品的新鲜程度,标准度,营养度,安全度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而近些年来食品的不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在运输过程中的损坏率也超出发达国家几倍,为了提高我国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满足人们更高的需求,减少在运输过程中的资源浪费情况,并提高农产品质量,必须发展好冷链物流。虽然在近些年我国的冷链物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来讲,我国的冷链物流发展相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并没有形成规范化,规模化,总体化,系统化的体系,还不能完全满足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
1.我国农产品的冷链物流
1.1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概念
本文所研究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蔬菜。水果、禽、蛋、肉、水产品等生鲜易腐农产品。农产品的冷链物流指生鲜农产品在农民的生产处到消费者最终消费的过程中各个环节上一直保持低温环境,减少农产品的损失耗费,保证农产品质量,防止农产品的污染和腐蚀变质的一系列系统工程。
1.2农产品冷链的物流节点模式
农产品冷链的物流节点模式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冷链的上游,中游与下游。其中上游是指种植农产品的农户、生产加工基地、一些养殖或种植基地、生产加工冷冻冷场食品的企业等生产者。中游是指生产场地的批发市场、农业合作社、销售地的批发市场、物流中心等。下游的节点指的是零售商、超市、农贸市场等。这些节点必须相互配合,保证冷链物流流通过程保持在一定的低温状态,即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中的整个过程都要处于一个低温的环境,使损耗达到最低,使最优质的农产品供给消费者。
1.3农产品的冷链作业环节
农产品从生产开始,经过冷藏汽车的短途运输,到达冷库,进行预冷,并作简单的储存加工处理。然后,再经过搬运装入冷藏汽车,经过冷藏汽车的长途运输,到达消费目的地,装卸到冷酷冷藏,仓库工人进行分拣包装之后,再次搬运装入冷藏车,进行配送作业,到达下游企业的配送中心,送入小型冷库、冷柜、冰箱陈列销售。
1.4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的现状
(1)我国食品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各类食品烦人年产量高达10吨,其中水果类、肉类的产量占据世界第一位。禽类、速冻食品、也发展迅速,冷饮也以每年8%左右的速度发展,水产品产量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
(2)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市场发展空间大
我国的冷链物流发展还远远的没有满足居民对生鲜食品的需求,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生鲜食品的安全和质量,而这就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冷链物流的发展状况。我国人口众多,是消费的大国,冷链市场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3)我国冷库建设发展迅速
为了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需求也因此旺盛,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折本也在不断地完善过程中。其中,冷库建设发展最为迅速,这些冷库主要分布在个沿海的蔬菜水果主产区,以及大中城市郊区的产地基地。
2.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问题
虽然随着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增加带动了冷链物流的发展,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指明方向的物流发展规划,但是需求远大于供给,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仍然有明显的不足,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2.1运输环节过多
冷链物流运输环节过多是造成冷链物流运输成本较高的主要原因,这导致在运输过程中出现了冷藏失温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冷藏运输要求货物应保持在-18℃的恒温环境下。但是,我们的冷链物流运输模式需要经过干线运输到达冷库,再次运输后才到达配送中心,必须经过3次配送方可送达零售商和经销商手中。当消费正从商店和超市买回家中,就已经是第4次运输了。而在这4次的流通环节中很难保证货物的恒温环境。特别是在每次到达一个配送点或运送点时都需要进行装卸搬运作业,而这些装卸搬运作业必然要打开冷藏车的车门,又同时需要冷藏车一直开动发动机制冷。这令位于车尾位置的车温上升约10%左右,位于车头部位的货物在制冷机不断制冷的过程中产生严重的结冰现象。过多的运输环节不但致使车头的货物在配送过程中结冰,造成损失,也不能使车尾的货物有一个恒温的环境。与此同时,运输环节次数的增加,装卸搬运次数也随之增加,那么装卸成本和制冷成本使得农产品的整个运输环节成本上升。而这些成本的上升,最终必须由消费者承担。
2.2缺乏专业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和人才
多数的冷藏车和冷库都是经销商和生产商投资建设的,大部分的农产品运输和配送作业也是经销商和生产商来做的。在我国,大部分的经销商和生产商都是中小型的,实力比较弱,规模也相对来说比较小,他们的运输车和配送中心都是自有的,不专业的,技术落后的,发展滞后的。虽然有一些第三方的从事冷链物流的企业,但这些企业冷链技术落后,设施设别不完善;信息技术不发达,缺乏完善的冷链信息体系,自动化智能化处于低水平状态;没有形成互利互助的战略联盟,没有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之前的合作;企业内部没有专业的集制冷技术、食品学、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学、机械技术与一身的人才。总而言之,第三方物流企业还处于初步阶段,没有形成系统性规范性的服务模式,还不能满足现代的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要求。
2.3.市场竞争无秩序,没有实现完整独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冷链物流行业组织不健全
我国大部分的农产品在生产到销售过程中都以私营企业为主,在管理方面和作业方面都没有有效的整合和合作。对于一些本可以得到充分利用的内外部资源,由于技术的原因,并没有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例如,运输企业线路的优化整合,客户信息资源共享,人员之前的交流培训,管理经验的交流学习。这些都令农产品冷链运输的利润没有得到提高。这导致一些没有合作的企业难以扩大规模,业务难以扩展,客户难以扩大。而企业之间的竞争只能是价格之间的竞争,一些企业因此以降低服务质量来节约成本,以此恶性循环,造成极大的浪费,使我国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更加难以成长发展,这让实力雄厚的外资企业得以在中国占据市场份额,这是我们应该重视的。
我国尚未实现完整独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由于农产品行业的食品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食品对冷藏和冷冻的需求不同,但是,我国冷藏车和冷库的种类却不能满足种类繁多的农产品的要求,没有专门针对农产品设计的与冷链物流相符的设备。
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组织不健全。没一个行业都需要监督,而行业的自身监督是必不可少的,农产品的物流协会就起着监督冷链物流的作用。虽然我国已经成立了冷链物流协会,但是在二三线城市,对冷链物理的标准还不够规范,一些冷链物流企业没有自律,提供的是不达标的服务,运输的过程的农产品也是不符合规定的,这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3.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3.1减少流通环节,建立冷链物流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加强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和技术的研发,推动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发展
减少流通环节,减少装卸作业。对农产品进行集中化生产,使生产具有一定的规模,在这个农产品的生产基地的附近建立冷库。这样就可以减少第一次运输由于水果蔬菜分散种植以及禽类分散养殖的长距离运输导致的温度不稳定问题。在这个环节中对将要运输储藏的农产品做好包装与加工。
建立冷链物流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使一些具有相同客户和相同供应商的冷链物流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和信息共享,优化运输线路,整合客户资源,节约物流成本和不必要的消耗。例如,小型企业可以与大型的民营企业和势力较大物流运输企业建立战略联盟,通过合作降低线路运营费用,共通承担不同业务量的业务。
加强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和技术的研发。我国在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的耗损和浪费量远远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因为他们有更高的冷链物流技术和更先进的冷链物流运输设施。以冷藏车为例,我国的冷藏车数量占货车保有量的0.3%左右,而欧洲国家的运输冷藏汽车所占比重高达60%~80%。冷藏车和冷库建设是冷链物流建设的基础。我们应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运输设备,将电子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冷链物流中,以便对各个冷藏车和冷库进行监控和控制。通过计算机信息了解分析出库入库情况。派学者和技术人员到国外培训,将先进的技术引进国内,对不同的农产品进行不同的冷存。开发解决由于装卸搬运的失温问题,开发具有保温效果的包装袋和集装箱。保证农产品的恒温环境。
推动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发展。相对于一些大型零售商和企业的自有物流和配送中心而言,第三方物流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整合与其他需要进行农产品运输的信息,进行农产品的共通冷藏运输,这样不但节约了冷藏运输的成本亦提高生鲜农产品销售信息处理的速度,并与供应链的其他环节结合起来,形成一系列的产销系统,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降低损耗。
3.2发展第三方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培养专业人才、制定农产品冷链物流相关的法律和法规
发展第三方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相对于经销商和零售商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第三方具有相对的市场优势,从长远的市场发展来看,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将代替自有物流成为冷链市场的主体,发展第三方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对于农业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作用,这不仅吻合国家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方针,也是第三方利润源泉的物流业的发展趋势。国家应该鼓励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的建立和发展壮大,对一些小型的新鲜食品的运输企业采取免征税的政策来鼓励其发展,对已经有一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的冷链物流企业鼓励购买先进的物流设施和物流信息管理和信息追踪系统。使整个冷链物流行业可以提供更加专业化,系统化,标准化,优质化的物流服务。国家可以投资发展冷链物流的国有企业,控制物流业的标准,提高物流服务的质量,完善物流的市场监督,就能更好地做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服务。
培养专业人才。我国的物流发展较慢,这方面的人才也极其缺乏,而即熟悉冷链物流又熟悉农产品的人才就更加稀少。可以在高校设立冷链物流的专业,主修冷链物流运作和农产品的保鲜和恒温方法。对于有意愿去国外学习先进的冷链物流知识的大学生进行鼓励,并在学业上给与支持。为将来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高要求做好准备。
制定农产品冷链物流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我国应尽快制定符合国家物流发展现状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标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是物流发展更加规范化。具体到冷链物流的流通节点操作标准、冷藏车和冷库的规格标准、预冷和冷藏温度的标准,检测监督标准、农产品在途时间最长标准。此外,还应该设立监督部门,专门负责市场的安全,推行市场准入政策,规范市场秩序,做到农产品的冷链物流作业规范化。
3.3稳定市场秩序,建立健全冷链物流体系,发展冷链物流协会
稳定市场秩序,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通过适当的途径争取更多的客户资源,扩大市场占有率,完善农产品的冷链物流技术,发展装卸环节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是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健康运作。
建立健全冷链物流体系,发展共同配送模式,充分利用整合资源,保证农产品的在每一个流通环节的质量,尽量发展企业间的共同配送,借助共同配送共通运输的企业的优点,相互弥补各自企业的缺点,最终达到互利互惠的目的。
发展冷链物流协会。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国际物流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并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运输我们的农产品,我们如果不建立行业自律组织,不规范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就没有实力与其他国际物流企业相竞争。应该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协会的分会,监督好冷链运输的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嵬,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输模式问题与对策,价值工程,2011
[2]李小娟,冷链物流发展对策研究,商业文化,2012,04
[3]符瑜,浅析我国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应用,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总第209期
篇8
关键词:冷链物流;深蓝物流;城市配送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8-0091-02
1现状分析
1.1深蓝物流的定义
冷链物流作为保证冷藏或冷冻类食品质量,减少其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已经是我国物流行业中重要的一环。而根据整个物流过程中低温的标准高低,它又可以被进一步细分为深蓝物流和浅蓝物流。相较于主要适用于蔬菜、水果、奶制品和部分包装熟食等的浅蓝物流,深蓝物流对于低温环境有更高的标准,以肉类、水产品和速冻食品为主要的服务对象。
1.2我国深蓝物流的现状
从20世纪30年代的初步成型到如今完整的产业体系,欧美发达国家的深蓝物流行业已经步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成熟的发展时期。而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平均食物年产值为3000亿美元,但超过20%的食物由于没有很好的冷藏而在物流过程中被浪费,个别易腐食品售价中甚至有高达70%是用来补偿物流过程中损失的货物价值。相比于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深蓝物流体系,我国的深蓝物流行业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
2我国城市深蓝物流配送主要存在的问题
虽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然而在我国一些主要的大中型城市如上海、北京、青岛、大连、广州和深圳等地,区域性的深蓝物流配送系统正在兴起,对高质量深蓝物流配送服务的需求也日趋庞大。在这种趋势下,许多城市都开始着手规划自身的深蓝物流配送建设,而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城市深蓝物流配送行业发展的一些问题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2.1物流配送集约化待加强
由于深蓝物流配送体系是一个要求保持低温环境的供应链系统,因此相比一般的物流系统,它有着更复杂的技术要求和更高的成本投入,有效控制成本与深蓝物流配送的发展密切相关。而行业整体的设施利用率不高,较为低下的集约化程度以及缺乏资源整合使得我国城市深蓝物流配送的企业和社会成本居高不下。
2.2物流配送效率待提高
深蓝物流配送需要具有冷藏冷冻功能的专业货车进行物流配送服务,而其主要收货方则大多是市区内的大型连锁超市和冷库。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对货车进入市区进行了管制。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很多物流公司不得不将原本由一辆冷链货车运送的货物分拆后交由若干不具备制冷功能的小型客车进行配送,这样不但给食品安全造成了隐患,提升了成本,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配送的整体效率。
2.3深蓝物流配送冷链断裂
对于深蓝物流来说,一旦出现冷链断裂的情况,其实际效能和意义就将大打折扣。使用并不具备制冷功能的车辆进行深蓝物流配送,不仅仅影响了整体的物流效率,更造成了冷链的断裂,使得易腐食品二次冷冻和变质。许多以超市为代表的销售终端迫于成本的压力而选择了降低冷链配送的标准,由此带来的连锁效应也使得越来越多的深蓝物流配送服务商降低了自己的服务标准,从而加剧了冷链断裂的现象。
3解决城市深蓝物流配送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集约化程度不高,物流效率低下和冷链断裂作为我国城市深蓝物流配送发展规划中所存在的三大主要问题,一直以来制约着我国城市深蓝物流配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为促进这一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结合国内外相关的先进经验和成功的范例,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可供参考。
3.1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建立集约化的经营方式
从发达国家发展深蓝物流配送的经验来看,建立大型的第三方深蓝物流企业,提升全行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是这一行业快速发展的关键之一。因此我国深蓝物流配送的发展并不是盲目建设基础设施,而是通过企业之间合作、合并等形式实现资源整合,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建立集约化的经营方式,最高限度地利用现有的设施设备,从而有效地提高我国深蓝物流配送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
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一部分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第三方深蓝物流配送企业或企业联盟,显著提升了其所在区域的深蓝物流配送能力和水平。除了从政策层面和市场层面积极引导这一趋势外,更要努力打破地域上、行政上和观念上诸多不合理的障碍和桎梏,为我国第三方深蓝物流配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2实行夜间配送模式,提高服务水平与效率
城市对大型冷链货车的限制、大型冷库建设选址的局限和位于市区的超市的收货时间构成了城市深蓝物流配送规划时的主要矛盾之一。如果超市门店等销售终端能够将收货时间调整为交通状况较好的夜间,城市管理当局允许大型冷藏货车在夜间的特定时段进入市区,这种夜间配送模式将不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空间,还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
首先,对于深蓝物流配送来说,利用全天温度最低的时段交接货物,既有利于保证配送货物的安全,也减少了产品的在途风险。同时,易腐产品的保质期通常较短,在夜间配送后,这些产品当日即可销售,保证了市场供应。最后,夜间配送减少了白天的运送数量,也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
3.3建立完善的监察制度,杜绝冷链断裂
冷链断裂是深蓝物流配送的大敌,一旦出现这一情况,配送的易腐商品就可能腐败变质,从而使整个深蓝物流配送功亏一篑。即便是冷链断裂的时间相对较短,配送的商品在重新冷冻之后仍然保持不腐败,这种二次冷冻也会大大降低商品的品质,影响深蓝物流配送的整体效益。更何况对于某些特殊商品,如药品以及个别可能出现安全问题的食品来说,二次冷冻所带来的哪怕微乎其微的变质风险都是不能被允许的。但目前从供货方、深蓝物流配送服务提供商到收货方,整体冷链意识的淡薄和相关监察制度建设的落后使得真正严格执行全程深蓝物流配送服务的物流企业反而举步维艰。这对我国深蓝物流配送行业的整体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为解决此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监察制度和信息系统,对供货方、深蓝物流配送企业和超市等销售终端进行有效的监管。其次,深蓝物流配送方面的行业协会应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规范化的测温、控制收货时间和损耗率等手段,提高深蓝物流配送服务的品质。最后,超市等零售终端应提升自身的冷链意识和管理水平,切实做好冷链食品的检查以及验收工作,从源头上杜绝深蓝物流配送冷链断裂的现象。
4结语
作为物流配送行业中相对复杂和高端的领域,深蓝物流配送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物流配送行业技术水平与思想理念发展的高度与深度。因此,不论是加强深蓝物流配送的整体规划和研究,还是深蓝产品的物流和质量信息系统的建立,乃至第三方深蓝物流配送企业的发展和政府、行业组织和相关企业的联动机制的建立,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切实加大相关投入,以无比的耐心和热情去营造我国深蓝物流配送行业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营资本俱乐部.2008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调研报告[R].2009-11-24.
[2] 智库在线.2008年中国冷链物流研究报告[R].2009-03-31.
[3] 仲量联行.潜力无限的中国冷链物流市场[R].2009-09-24.
[4] 罗文丽.低温流动[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16).
篇9
关键词:咸宁物流业 农超对接 冷链物流
一、咸宁物流业发展的环境及市场优势
(一)咸宁物流业发展的环境
咸宁市地处华中腹地,长江中游。长江黄金水道依市而行,京广铁路、武广高速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和106、107国道纵横南北,区域内公路、铁路、水运三种运输方式并存,区位适中,交通便捷。全市现有通航里程564.4公里,以长江码头建设为重点,兼顾主要内河码头,加快形成了江海直达、水陆联运的运输体系,新建了石矶头1000吨级码头1座,加快黄沙、赤壁、陆溪、鱼岳、潘家湾和牌州6座码头的完工配套,使港口装卸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共有生产用码头58座,泊位85个。2006年,全市各种运输方式货运量达到1226万吨、货物周转量11.68亿吨公里,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34.02万吨,分别是1990年的1.4倍、1.2倍、8.6倍。邮政业务量11317万元,是1995年的1.3倍。物流业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资流通提供了有利保障。
(二)咸宁市物流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十二五”时期,充分依托湖北的区位优势、交通条件、产业基础和物流需求逐步构建物流圈(带)――物流节点城市――物流园区――专业化物流中心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将武汉城市圈的现代物流圈建设成为以武汉为核心枢纽的华中现代物流中心区的总体目标要求,咸宁要加快接轨武汉,以市场及产业需求为导向来建设物流供应链。努力使咸宁市成为武汉城市圈枢纽型物流中心城市。
咸宁市物流业的发展方向:服务特色农业、电力、纺织、森工、机电、汽配、冶金、建材等产业,重点建设咸宁经济开发区物流产业园区、咸宁临江港口物流园区和咸宁永安商贸物流园区。
(三)咸宁物流业发展的市场分析
咸宁市咸安区地处武汉市1+8城市圈,有武汉“后花园”之称,作为武汉城市圈的重要城市,而咸宁依托107国道、京珠高速、京广铁路等,构成了区位优势。咸宁特别是“十一五”期间,一是要大力加强现代化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各类专业批发市场、连锁配送中心、仓储运输、信息服务等农业物流服务网络建设,并争上粮食物流项目和建设流通加工型现代物流园区,以此来提供优质服务,并为特色农业基地的发展壮大提供保障和强力支撑,使咸宁成为网络鄂南、辐射湘鄂赣的区域性农副产品中转批发中心和江南重要农产品集散地。
随着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咸宁已初步形成电力能源、纺织服装、森工造纸、机电及汽配、冶金建材和特色农业6大支柱产业,农业已形成楠竹、苎麻、茶叶、畜牧、水产、苗木花卉、有机水果、蔬菜等十大基地,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空间。
二、咸宁农产品物流现状分析
(一)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正在完善中
咸安区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正在完善中,位处咸安经济开发区内,距咸宁中心城区约5公里。园区发展定位:依托咸宁市咸安区及周边地区的农产品资源,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走集约化运作、规模化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集农产品生产、加工、研发、展示、销售、物流于一体,打造咸安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园区从功能上分为:农产品加工区、配套产品加工区、产品展示区、产品研发区、配套居住区、物流中心。六大产业分布:森工建材、苎麻纺织、食品加工、食品制造、水产加工、饮品制造。依托咸安丰富的桂花原料资源,整合咸安区从事桂花加工企业,形成桂花食品产业链。坚持特色发展、集群发展、园区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突出平台建设、调整结构、创造环境,紧紧围绕主导产业、龙头企业或优势产品,拉长产业链,实施链条式开发,增加附加值,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二)信息化程度低,管理体制有待改革
由于咸宁市的物流企业主要是传统规模企业演化而来,物流技术水平低,信息化、网络化程度差,物流设施设备水平落后,还未构建完善的信息网络平台。农产品特别是季节性、区域性农产品滞销时有发生,而且频度在增加,推动产区和销区对接工作。
我市物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还没有完全打破,不能很好地开展业务外包,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物流不畅,导致企业运行效率低下,资源闲置分散、增量资源浪费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现代物流产业的加速发展,也严重影响了我市经济整体的运行质量和发展水平。
(三)冷链物流处于起步阶段
咸宁市最大冷链物流即将建成使用,咸宁市咸安区供销百源物流中心。主要建设内容分为冷链系统,物流系统,设备购置等,集冷冻、冷藏及物流配送、销售农产品功能于一体。项目于2011年开工,本着边建设边收益的原则,部分仓库已建成投入使用。整体项目计划于2014年全部完工。现有分散的经营模式难以整合现在,我国的冷链物流主要是由以前的运输公司、冷藏库等单位发展而来,经营模式比较分散,相互之间缺少联系。由于利益和体制因素,各种信息交流欠缺,各自独立运营,整合难度较大。
三、促进咸宁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一)大力发展冷链物流
咸宁以开发“四乡六业” ,实施“特色农业”战略。咸宁嘉鱼蔬菜基地,嘉鱼水产基地、崇阳水果基地、咸宁桂花苗木基地等。生产的水果、蔬菜、鱼等农产品在采购、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直至消费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减少消耗。
建立蔬菜、果品、水产物流冷链是提升农产品产业绩效的基础。为了保证质量,嘉鱼蔬菜、崇阳的水果、咸宁的桂花等从采摘直到销售,冷藏链的预冷保鲜、运输、贮藏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特殊的冷藏链专业技术和先进的供应链综合管理技术给予支撑,使整个冷藏链完全保持在一个完整的低温链中。
蔬菜采摘后未经预冷在运输途中,还是会腐烂。蔬菜采摘后携带大量的田间热,呼吸热会使环境温度升高,促进呼吸作用加快,减少寿命。运输中需要有构造精良的冷藏运输装备和专业的运输管理机制,才能有效保证货物的保鲜质量和提高经济效益。进入批发和零售环节后,需要继续保持低温或冻结的状态。
(二)加大农超对接力度
咸宁农超对接,各地工商部门积极引导规模菜农和当地的大、中超市形成对接关系,达成销售协议,让农户走出了卖菜难的困境,也是市民“菜篮子”和农民“钱袋子”的对接,实现了最大的双赢。采取“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的方式,直接将部分蔬菜卖入学校、企业的食堂。可以在城乡结合部及城市大型社区推广平价蔬菜连锁店,减少菜场菜价肆意上涨,不做“秤上文章”进一步推进“农社对接”。
农企对接工作,不仅受益农民也受益企业。政府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农业龙头企业前来投资,兴建蔬菜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同时在当地建设冷库、净菜加工生产线和蔬菜检测中心、桂花食品的加工等基地的配套服务中心,保证农产品质量和货源供应,是完善农企双方合作机制的关键。加强农企、农超对接也是解决“菜篮子”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提高品牌效应,可通过促进产销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使居民得实惠、农民促增收。
咸宁市还应加大对合作社、基地参与农超对接、农企对接的政策支持,不断地拓宽合作社参与农超对接的渠道,鼓励他们建立长期、稳定、紧密的对接关系,建设冷链系统、加工配送、检验检测等配套设施等,形成超市+基地对接、超市+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最终实现双羸的目的。
(三)加工农业推广技术力度
加强冷链物流技术研究与新技术推广,快速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建立冷冻冷藏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加强现代冷藏车、冷库建设。基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扶持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随着特色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我市各县区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龙头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需要,突出重点,合理布局,逐步实现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围绕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发展,着眼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密切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系,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利用冷链物流理念与技术,在生产、加工环节实现低温控制,促进生鲜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加强与下游企业的冷链对接,稳妥推进冷链物流服务外包。鼓励流通企业运用供应链管理技术与方法,实现冷链产业上、下游结成供应链,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实行全过程监控,提高冷链全程透明度。
参考文献:
[1]湖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http:///(国家统计局网)
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陕西苹果;运输;系统规划
1陕西苹果产业现状和生产概述
陕西,地处中国西部,面积21万平方公里,人口3792.9万,分别由陕南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分暖温带气候,和陕北北部中温带气候三部分构成。陕西具有发展苹果产业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自然条件,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就位于陕西。陕西是全球集中连片种植苹果最大的区域,据统计,2014年全省果业增加值368亿元,达到全陕西省种植业增加值的31.8%。中国苹果总面积在2015年突破3500万亩,苹果总产量超过4000万吨。而其中,陕西苹果总面积达1040万亩,每亩平均单产苹果1600公斤,总产达到1080万吨,占到全国苹果总产量的27%,有75%的陕西苹果是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优果。适宜的自然条件、低廉的生产成本以及各项政策支持,使得陕西苹果产业发展迅速。陕西省也借力国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陕西苹果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制定发展战略和实施细则,为陕西苹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取得了以苹果栽植种植与生产,成为陕西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苹果产业也成为陕西发展六大支柱之一;另外,“互联网+”、“一带一路”思路的提出为陕西苹果走向国际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为陕西苹果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走出去的机会和宝贵的展示平台。国际贸易的流通有着严格的质量标准,在这一方面,陕西苹果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这对陕西苹果自身建立更有效的战略发展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陕西苹果带来了新的挑战,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以下是对陕西苹果产业现状的一些分析。
1.1自然条件
陕西苹果在生长环境因素上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陕西苹果产区都在800米海拨左右,每年接受日照的时间超过2525个小时,接受日照百分率超过57%,对果实甜度口感的提升起关键作用。苹果产区都处在海拔较高,昼夜温差较大,光照十分充足,是全国苹果产区中唯一符合7项气象指标的苹果生产最佳优生区。另外,陕西苹果产区主要位于陕西中部和北部,产区地处黄土高原,没有工业污染,也保证了苹果的原生品质。
1.2生产成本
陕西苹果产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大,为苹果种植与生产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充足的劳动力保证了苹果种植和管理能够得以顺利进行。并且产区劳动力成本低廉,这些都为陕西苹果生产成本低廉创造了有利的基础条件。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调查数据显示,平均国内苹果成本为每千克0.66元,陕西苹果生产成本为每千克0.64元。日本苹果单位成本为2.3元/千克,新西兰苹果单位成本为1.6元/千克,美国苹果单位成本为2.05元/千克。陕西苹果生产成本分别为国内平均成本的97%和国外平均成本的53%,是日本苹果生产成本的28%,是美国的31%,是新西兰的40%。由于陕西苹果生产成本的低廉,陕西苹果出口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都占有一定的优势。低廉的生产成本也降低陕西苹果产业整体发展成本,也为陕西苹果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1.3运输环节
根据陕西省果业部门统计,2016年陕西苹果产量达到1100万吨,数量庞大。农户大量的陕西苹果需要通过物流的运输,实现空间效用转化,产生经济效益。而且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苹果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订单越来越倾向于个性化。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不断发展,但冷链腐损率较高,仍处于初级阶段,长时间的运输也降低了苹果的品质。因此,运输环节的专业化、合理化和个性化显得至关重要。目前陕西大部分苹果还是传统的经销模式,苹果从选种、种植、采摘到最终销售给客户经历了多个环节、长时间,不合理的运输导致物流成本成倍增加。并且,运输环节单一运作,缺乏整体协调和统一,也阻碍了陕西苹果的物流运输,制约陕西苹果产业发展。
2电子商务环境下陕西苹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电子商务的概念及其内涵
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是通过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整个商务交易中的买方卖方无需见面,可以通过网络查看商品信息和交易信息,从而完成物流配送和资金交易的商务活动。商务活动是电子商务的本质核心,电子商务最终要服务于商务,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促使各类商务活动更直接、更便捷、更有效。
2.2市场信息不及时,供需对接不精准
陕西苹果产区果农的生产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连片集中种植,大多数果农都是在本家果园独自种植,独自销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果农开始在“朋友圈”、“公众号”进行批发和零散销售,但果农的渠道各不相同,导致掌握的市场信息也不尽相同、市场信息难以及时传递、往往延误销售好时期和供需对接不精准等情况。一方面,城市中的买家想要买到没有污染纯天然的优质苹果却不知渠道,另一方面果园优质苹果因无销路滞销烂在地里却无人问津。信息传递的不畅通,运输环节的不合理都导致物流中间环节过多,物流时间也不可避免的延长。物流成本的高昂,又负向阻碍了陕西苹果产业的发展。
2.3产区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整体统一规划
往返运费固定成本的高昂,使果商只能另找货源,果农不能及时运出销售,果品的保鲜度得不到保障,价格自然也上不去。交通条件的不合格、高速公路的高收费等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果品的流通速度,无形中又增加了果品的物流成本。一些苹果产区的道路依然是石子路或者田间土路,至今还没有得到硬化,大型货车难以进入,小型货车运量不足。小批量多次数的折返运输,往返运费固定成本的高昂难以承担,这使得果商们无能为力,只能另找货源。产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配套的保鲜包装设备的匮乏,单独的生产经营,不能形成规模效益。最终造成果园里面的苹果成熟了,但不能及时运出销售,果品的新鲜度和品质都失去最佳状态,价格也难免降低。
2.4传统产销模式成本高,冷链物流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
“新鲜”、“优质”是陕西苹果产销的生命和价值所在,陕西苹果目前大部分还是传统的经销模式,中间环节过多,传统产销模式的不合理阻碍了陕西苹果的发展。陕西苹果目前冷链运输工具和物流技术都相对落后,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果品运输主要靠中型卡车,缺少对果品的有效保护,苹果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受外界气温、温度和卫生条件的影响。在仓储方面,果农的土窖贮存,甚至是毫无保温和保湿措施的露天堆放,很大程度上损失了新鲜度。在发达国家美国,伴随着物流运输果品的价值不断增加,但在陕西苹果产区由于冷链物流水平的低下,果品的价值却不增反减。
2.5缺乏协调运输的综合体系,不合理运输现象普遍
在物流系统中,各个大的功能之间往往存在着大量的此消彼长的依赖关系,运输与库存的协调,运输与搬运、装卸的协调以及运输与包装的协调。例如中长途运输中,包装过于精细包装成本就要增加,包装过于简单运输过程中货物便容易破损。目前,陕西苹果运输主要不合理运输有以下几种:单面空载行驶、迂回运输、过远运输、托运方式和运力选择不当。货物运输不合理导致苹果在途时间长、环节多、流转慢、消耗大、费用高,影响农户生产经营和市场供应。
3对策建议
3.1争取政府支持,成立供货联盟
通过将绝大多数的农户联合起来成立供货联盟合作社,根据标准对苹果进行分类、定价,然后派代表和中间商谈判,实现供需信息精准匹配,甚至提前预定后一年生产计划。协调政府支持,适当地给予技术和资金双支持,提高果农生产积极性和苹果品质,解决供货端囤货资金和营销思路的问题,以及果农小、散、心不齐的生产模式问题。
3.2跨过中间商,减少多余运输环节
首先通过打造核心文化及销售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利用当下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线上采用陕西苹果交易平台营销团购、直销。线下采用基于O2O的信息技术,利用区域连锁,实现去中间环节,跨过中间商(见图1),减少多余的运输环节,解决农产品的供应链问题,实现果农与产地直接对接客户,尽可能避免不合理运输。
3.3发展社会化运输体系,促进果品运输合理化
建立第三方物流运输协会,打破一家一户的自成运输体系的状况,改变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的独自运输小生产。利用第三方物流运输,实现运输社会化,统一安排运输工具,共同享有公共资源的使用权和支配权。避免对流、倒流、空驶、运力不当等多种不合理运输形式。通过发展社会化运输体系,创新物流联运体系,探索通过协议进行一票到底的联运方式,发展从原产地到最终目的地的“一条龙”货运方式,降低物流成本,保证果品的正常流通。
3.4发挥产业特色,大力推行“互联网+苹果”营销
立足陕西苹果产业特色,通过建立“果农(生产地)+果品企业+消费者”的生产合作模式,由果品企业龙头精准培训,提高果农的种植和加工水平,发展果品深加工提高苹果产业发展潜力。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产区果品进行品牌营销,大力推广宣传,借助互联网营销轻资产低成本的优势,提高陕西苹果产业核心竞争水平。
作者: 马天苏 王嵬 单位: 陕西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雪阳,朱海霞,张会新.陕西苹果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思路[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