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校外培训范文

时间:2024-04-03 11:0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校外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生校外培训

篇1

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倾向于教育投资。英语作为一门占分较高的中、高考科目,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促使广西工业城市柳州市的外语培训机构如同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特别是中小学外语培训机构。这些中小学外语培训机构五花八门,规模大小不一,师资力量参差不齐,知名度也大相径庭,遍布于柳州市的大街小巷中。为了深入了解柳州市面向中小学生的外语培训机构的教学现状,笔者进行了相应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和形成建议,希望对相关的培训机构和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有所帮助。

1 调查基本情况介绍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访谈、课堂观摩等方法,调查对象是柳州市分布在各个城区的14家面向中小学生的外语培训机构,包括新东方、英孚教育、韦博国际英语、东方益学教育、远景教育、阳光教育等外语培训机构的教师。

问卷调查主要从三个方面设计:一是机构中教师的基本情况;二是机构中教师对教学安排和和教学方法的看法;三是机构中教师对于柳州市英语培训机构发展的看法。

在问卷的基础上,笔者对调查对象进行访谈,更深入地了解其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他们对英语培训教师需求的?B度和意见。

进行问卷和访谈后,为了进一步验证问卷和现实的切合度,在征得教师同意的基础上,笔者还进入培训课堂,亲身体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现状。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教师基本情况

柳州市内英语培训机构中,接受问卷调查的机构内教师,78%为本科毕业,15%为硕士毕业或拥有更高学历,7%为专科毕业。可以看出,柳州市相关机构内教师的总体学历水平高于大学本科低于硕士,少数高于硕士,整体学历水平尚可。

从教学资历的方面看,接受调查的教师中,64%担任全职教师,7%担任兼职教师,7%为在校学生,19%从事其他职业,其中,教龄高于五年的有15%,三到五年的14%,一到三年的21%,一年以下的50%。可见,柳州市内英语培训机构的教师,绝大部分将此作为主业,但经验丰富的占极少数,多数为资历尚浅的新教师。柳州市内相关机构雇佣的教师教龄偏低,一方面反映了行业的发展前景乐观,另一方面,反映了行业的门槛低,竞争不够激烈。

同时,机构内缺乏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机构的影响有利有弊。利是缺乏教学经验的新人采用的教学方法新颖,与传统教学不同,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学习氛围;弊是教师的经验不足也有可能带来许多其他问题,如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准备把握,难以应对,导致课堂效率不高。对于知识的掌握不全,无法给予学生真正的英语能力提升。

2.2 教材使用情况

机构内教师所用的教材,93%为中小学学校现用教材,57%为机构内部教材,7%为其他来源。其中,50%同时使用学校教材与机构内提供的教材。从此可知,机构的教学主要是基于课内知识的巩固,若有需要也可提供课外知识的拓展。但是,从为学生拓展课外知识的教材所占比例可以看出,机构未来可能需要加强提高英语能力方面的服务。

2.3 教学方法情况

机构教师的授课方式中,42%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方式,14%是一对二的方式,36%是三至五人的小班授课,26%是六人以上的较大班级授课。一对一授课的优势是更能集中学生注意力,从而保证学习效率。

教学时间安排上,86%的教师认为早晨学习效率最高,14%认为下午学习效率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机构内教师的工作时间。

教学模式方面,认同采用“课内巩固+课外拓展”模式的教师占比64%,认同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14%,认同采用“幕课”或其他教学模式的各7%。

2.4 授课环境

授课环境方面,认为授课环境优良的教师占76%,认为环境一般的24%。授课环境的满意程度较高,说明市场对于行业的基本要求,培训机构已经达到,开始注重增加竞争力的细节因素,为自己带来更多客户。

教学中所使用的设备,过半数受调查的机构教师表示,在教学中需要电脑、投影仪或黑板等设备。约三分之一的教师表示需要录音机、扩音器或其他录音设备。

2.5 教师对于柳州市内英语培训机构发展的看法

对于柳州市内英语培训机构的市场,约三分之二的受调查的机构教师对其存在的意义持乐观肯定态度,约三分之一持悲观否定态度。其中,50%的受调查机构教师认为英语培训机构是培养英语兴趣的好场所,21%认为这些机构是提升学生英语水平的最佳去处。而21%认为“盈利为主教育为辅”才是这些机构的“信条”,也有8%认为这些机构的存在毫无意义。

对于柳州市内英语培训机构的未来发展,机构老师的看法大体分为三种:一是,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该行业的发展将呈现乐观情势(43%)。二是,该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且尚未解决(29%)。三是,该行业的发展将出现其他情况(28%)。可见,柳州市内的英语培训机构的发展应当大体呈现向上趋势,但仍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在问及所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时,受调查者给出了以下看法:63%认为机构教学缺乏高效的学习方法指导,29%认为机构在考前押题方面做得不够,29%认为机构的学习环境需要改善,29%认为机构缺乏经验丰富的老师。总体看,柳州市内英语教学机构所经历的问题可归纳为内部问题与外部问题,内部问题即机构的“软实力”:教师实力与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学习问题的把握能力;外部问题即机构内环境问题。

谈及行业的宣传如何可靠有效时,57%受调查机构教师认为宣讲或讲座是最可靠有效的方式,36%认同宣传单方式,14%认同电视广告和公车广告,7%认同小广告。

关于什么样的活动更吸引客户,50%受调查机构教师认为演讲与讲座最能吸引客户,36%认同与学生们进行英语相关主题探讨活动,36%认同聚会派对,28%认同户外郊游和外教互动,21%认同美食DIY等趣味活动,14%认同体育运动和明星互动,36%认同其他活动。

3 提出建议

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特别是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民办教育是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而重新复苏,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而发展壮大,其发展历程折射出我国民办教育发展政策的不断变化。民办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与这一大批热爱教育事业的社会组织密切相关。

而在发展过程中,民办教育尤其是培训机构也面临诸多困难。目前,柳州市内英语培训机构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教师资历不足,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学习效率低;学习环境无法让人满意。

就以上问题,笔者认为:

(1)关于教师资历不足的问题,机构可适当提高招收教师的标准,并在教师入职前提供短期的培训和试用。教师入职后,出现问题及时与其交流,给予建议。同时,有必要安排定期的职中和职后培训,让教师的个人发展不停滞。

(2)关于缺乏高效的学习方法指导的问题,机构内教师应多观察和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拟出教学大纲,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应学生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多观察多总结,“一个学生一套教学方案”,最大化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机构负责人和教师要多沟通,多研讨,在交流和合作中,积极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3)关于学习环境的问题,机构可通过小问卷或课堂中询问的方式,了解学生所倾向的学习环境,或者参考同行机构的做法,做出相应改善。机构适当添购教学设备,如电脑、投影仪、录音机等,以满足教师需要,提高教学效率。

4 结语

篇2

一、在中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

一是中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渠道。从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方面来说,中学生志愿服务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的有效途径。13~18岁的中学生既处在叛逆期,也处在品德形成的关键期。故在中学阶段将德育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发动学生无偿地为他人提供服务,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自我教育、优化社会环境等目的。中学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自身的青春活力和生命力,在传递志愿精神中也实现了文明的传递。通过志愿服务,引导中学生用具体的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是中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中学德育工作的新载体。就学校德育工作而言,不仅需要传播知识与技能,更要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德育工作是中学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而志愿服务活动能使德育形式多样化,这主要表现为四个“转变”:德育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德育过程由单向传输转变为双向互动,德育方式由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接受,德育内容由枯燥的理论转变为实际操作。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为学生提供道德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体验、沉淀,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能力,完成道德“思、行、意”的完美结合,而且拓宽了中学德育的空间,将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有效地渗透到志愿服务全过程。

三是中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提高综合素质的新途径。就教育方面而言,中学生志愿服务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实践育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抓手。学生在奉献爱心的同时,深入接触到社会实际和人民需求,感到自己“被需要”,唤醒了道德情感和奉献精神,促使自己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志愿服务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主参与德育的过程,能达到帮助他人、提升自己、服务社会的效果。学生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提升了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甚至提升了承受压力的能力。志愿服务能充分调动起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方位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在中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途径

一是整合校内资源,全方位开发志愿服务岗位。在校内设立中学生志愿服务岗位,拓展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项目,调动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从教学活动、日常管理、体育艺术等方面开设学习辅导岗、心理疏导岗、图书管理岗、信息技术岗、教师助理岗等岗位,各岗位统一管理、各司其职,达到了“处处是志愿服务,时时是学习机遇”的效果。

二是整合校外资源,共建社会志愿服务基地。发挥区域化团建优势,完善供需对接机制,为中学生走M社区、走进企业、走进社会开展志愿服务提供项目支持。走进社区:配合街道办、社区服务中心做好学校所在地的环保宣传和环卫清洁工作,大力倡导垃圾分类,及时劝解乱扔垃圾、乱吐痰等不文明行为。走进企业:与学校附近的地铁站、公司联系,建立志愿服务基地,利用周末、寒暑假开展乘车指引、生产线体验、定岗实习等志愿服务。走进社会:与图书馆、交警队、老人院等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充分挖掘学校周边景区的优质资源,建立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品牌共建,为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良好的实践基地。

三、在中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方法

为高效地开展中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特色志愿服务项目,探索切实可行的志愿服务方法尤为重要。

一是管理注重制度化。为了使中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能有效开展,必须有良好的保障机制,这一机制主要分为招募、选拔、培训、评价和激励四大板块。招募机制:包括信息、营造氛围、申请人报名、志愿者面谈、岗位确认等。选拔机制:综合考察动机、技能、知识、经验、特长,以及爱心、恒心、责任心等。培训机制:主要有集中面授、实践培训和远程培训等,旨在了解志愿服务理念和提升服务技巧。评估和激励机制:依据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认定记录的服务时间、服务成效进行必要的激励表彰,将志愿服务经历作为开展团内评选表彰的重要条件。

二是管理注重长效化。志愿服务活动不是某个时间段的特有活动,也不是仅仅针对某个年级、某些群体开展的活动,而是一届一届传承下来的校园文化,更是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也能自觉投入的活动。这种志愿服务精神已和校园文化深度融合,和学生个人的理念相融合。学校要把志愿服务活动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内容,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都能参与一项志愿服务活动,让志愿服务成为学生的必修课,让参与志愿服务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乃至使志愿服务成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方式。

三是管理注重特色化。立足于学校办学特色,确立志愿服务方向,着力打造志愿服务品牌。除了在校内设立志愿服务岗之外,还要建立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尤其是校外服务活动基地。这是学生的志愿服务走向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加强与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校内志愿服务岗由分管校领导一抓到底,由团委教师具体负责;与校外志愿服务基地有长期合作协议,由专人负责联系。根据学校所属的街道或社区,联系当地老人院、幼儿园、医院、公园、图书馆、志愿驿站等,建立长期的特色合作项目,如“交通安全指引”“ 关爱留守儿童 ”“关爱空巢老人”“文明乘车”等。

四、结束语

篇3

摘要:自有了人类开始,对年轻人的指导就开始了。自古教育就不仅包括教学更重要的是育人,引导学生在人生道路上更好的发展。但由于近些年“高考主义”价值取向的盛行,使得人们在高中教育中往往推崇“应试主义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发展的指导。并由于现实力量不足等原因,使得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建立困难重重。笔者在本文中对高中学生发展指导措施做了一些新的探讨,以期更好的推动我国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建立。

关键词: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理想;心理;学业 

        自教育诞生那一刻起,教育中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年轻人发展的指导。国家新出台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因此,倡导“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但就目前中国国情而言,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建立困难重重。笔者认为只有在认清现实困难的前提下,才可有针对性的提出建立适合我国现状的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制度。

        一、现实阻力

        (一)价值理念僵硬

高中阶段是人的一生发展中最重要的时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期。这时人的生理发育基本完成,大脑的形式运算能力接近成熟,人生观和世界观也初步形成。高中生往往开始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探索人生的方向。因此,高中阶段开展对学生适宜的发展指导,不仅不会阻碍学生学习的热情,反而会帮助其更加明确学习的目的、增加学习的动力。同时,笔者认为人的学习力只是人的综合素质中的一方面。它们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人的多元智能得到发展,心理素质得到提升,这些都会促进其学习力的提升。所以高中学校转变其僵硬的价值理念,建立开放、灵活的价值理念是顺利推进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前提。

        (二)现实力量不足

上海市控江中学得张朝晖认为政府行政行为的滞后,大学的学术力量的匾乏,中学操作技能的零起点,指导手段的单一,师资力量的薄弱等原因,使得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实施显得有些先天不足。[1]现实情况也确实如此,而究学校自身原因,除上述理念问题外,现实问题是学校现实力量不足,其中包括指导手段单一、师资力量薄弱。

针对学校力量不足现状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加大在校师资专业队伍的培养的同时,一方面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包括大学的研究团队、社会上知名的心理咨询中心以及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各种企事业单位。相对来说,校外力量源泉更多、方式更灵活。另外,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充分利用好这些校外资源,可以帮助学校加快本身师资力量的培养、体系的建设。

        二、有效利用校外力量

引起校外力量有其优势也有其劣势,这就要求学校充分认清并利用好其优势,运用对策尽可能回避其劣势。

        (一)优势与利用

1.隐秘性较高。中国学生受传统文化和我国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往往还很难将寻求心理帮助、发展指导等做为一种正常的渠道。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有心理或发展方向上的疑问,但却耻于寻求专业帮助。他们担心让同学、朋友知道,可能取笑自己。致使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常常成了空摆设,而校外力量这方面优势明显;

2.中立性较强。学校老师身处学校这一环境场内,很难不受学校文化、升学压力等影响。并且因在同一学校环境中,对该生常有预期性得印象。这些都会影响老师对学生指导的客观性。相对而言,校外指导老师对该生先期印象少,受外界力量的制约性相对较少,故对学生更易有客观、全面的印象;

3.校外的环境有优势。学生一年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而校外的环境本身就成了一个新的刺激源,对其更有吸引力。

跳出一个环境去思考问题,本身就能帮助人更客观、冷静、客观、全面地思考问题,也更容易有新的思维视角和思考方法。

        (二)缺陷与应对

        1

编辑整理本文。

.校外企业水平参次不一,学校应做好甄别工作,把好质量关。社会力量源泉众多,但由于中国的心理行业处于刚刚发展水平,力量参差不一。学校应建立一套合理的甄别系统,引起竞争机制,择优选取最适合该校不同要求的合作单位。

        2.学校、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学生终归要回到学校的大环境下,学校、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故校外力量与学校、家长应建立紧密的联系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发展努力。一个学生的发展是在一个大环境下的成长。学校、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学校在外接受了咨询后,回到学校、老师、同学对其咨询效果的巩固起着巨大的作用。

        3.学校要尽快利用好外界力量,加速自身师资的培养。定期请外界专家到学校来与老师采取授课、个别指导、团体活动等方式,培养本校专业老师的力量。

三、学校内部建立学生发展指导体系

        (一)建立高中学生发展指导老师培养机制

1.制定指导老师标准和要求,除了引进符合要求的专业老师之外,还要对学校现有师资中全校老师统一培养。要求所有老师除了具有其专业领域之外,还要熟悉了解高中学生心理特征,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学校可组织讲座、论坛、团体活动等形式帮助老师们尽快掌握心理学的知识技能。

2.从本校优秀班主任、心理老师中择优选取。选择标准多样化,除了要求老师掌握学生发展心理特征、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等硬性知识外,还要求老师本身有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素质,能够对学生秉持一颗尊重之心、爱心,能够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前提。择优选取时可引进多方评价机制,比如学生、家长评价都可参与选举。

3.成立高中学生指导小组。老师定期评审,选取评审成绩最好的老师为组长。要求组长定期接受职业规划、心理咨询、学习力等专业培训,回到学校后再辅导小组成员。这种方式既可以改变学校指导技术落后的局面,又可以节省学校经费开支,。

        4.建立帮扶制度。鉴于我国现在高中教育指导制度刚刚起步,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现状,学校可引进导师制,以尽快培养一批本校的优秀指导老师。比如聘请校外优秀专家、学者为本校高中指导老师顾问,请其定期在学校开展讲座,并根据本校特点开组织相应小组讨论、团体活动,并可对组长汇集的小组成员遇到的学生指导方面的问题予以讨论、解答。

        (二)学校制定高中学生指导方案

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理想、心理、学业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关系。其中心理处于中心位置,学生情绪平稳、性格能力得到尊重,对其理想的指导就更有针对性,而理想就像人前进路上的明灯,学生的理想明确了,就更有助力做好学业。而学业收到理想的效果时,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对待自己和他人就更有自信。自信又是实现理想必可不少的助推器。这三方面不仅是工作的内容,还是指导好学生发展的工具。

1.理想:每个人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也是一个理想与现实不断碰撞的过程。升入高中后,他们就直接的面对着这个理想与现实的抉择。这时候对其予以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而学校更有着责无旁贷的帮助高中生在理想和现实间架起一座桥梁。但我国高中大多具有师资不足的弱点,所以建立科学的职业规划指导制度势在必行。

2.心理: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落后于生理发展。他们在理智、情感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成成熟的指标,还处于人格化的过程中。

鉴于此,高中学校应注重在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未雨绸缪,胜过亡羊补牢。该中心的职责首先要对全校学生的心理情况有预先的掌握,做好预防工作。学校的心理健康中心可在开学时给学生做人格测验和情绪测验,掌握学生的心理资料。

3.学业:高中发展指导制度的建立是为我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搭了一座桥。对未来有着明确的方向,充满自信、坚强乐观的学生才是教育培养真正的硕果,才是未来国之栋梁!“教化对理性和德性的培养,使我们获得一种经验的穿透力以及判断、质疑的勇气,从而可以克服任何的盲信和盲从,克服冲动和盲动,既制服外在的霸权和暴力,又形成内在的自制和自治,从而自由的追求人格精神的建构”。[2]

参考文献:

[1] 张朝晖.关于“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思考与实践[j].学校管理.2010

[2] 

编辑整理本文。

篇4

(一)不断完善课堂教学环节。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学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要提高法制教育的地位,在遵循教育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和的手段,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基础,传授相关法律知识,强化法律思想。第一,要在思想政治课上渗透法制教育的内容。各种版本的思想政治课教材,都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但是这些知识比较枯燥,会不同程度影响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一些法制教育情境,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用模拟法庭的方法,以一些经典的案例,让学生扮演法庭上不同的角色,使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针对案例的内容进行辩论,这样既尊重的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第二,在作业当中渗透相关法律知识,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当中,教师会或多或少的布置一些课下作业,可以适当的选择一些法制方面的内容。如要求学生观看各个省市电视台的法制节目,之后写一些随想和认识,这些节目当中包含着丰富的法律知识,观看这些节目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将法律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二)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现在,多数中学在法制教育上主要是以理论教育为主,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脱节,影响法制教育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要强调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思想和观念。中学法制教育的实践活动包括校内实践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这两种实践活动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第一,在校内实践活动上,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校内资源,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律实践活动。在组织的过程中可以班级为单位,如办法制教育黑板报、手抄报、召开主题班会活动,这些活动当中,学生可以运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起到学习和运用的双重目的。学校也应该利用宣传标语、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来宣传法律知识,组织开展与法律相关的知识竞赛和文艺节目,设立法律专项基金和网络法律宣传教育园地等形式,来拓宽学生的学法活动模式和法律知识视野。由于多数违法犯罪青少年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心理问题或人格障碍,学校可以在校内设立心理辅导室,对反社会性人格的中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还可以组织学校的教师编写一些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法律读本。第二,在校外实践环节,学校可以与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部门合作建立校外法制宣传教育基地,利用这些机构的资源,开展一些专门针对中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如组织到法庭参加庭审旁听、到公安局参观学习等活动,相信能够起到良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二、充分发挥家庭法制教育的作用

(一)家长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家长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观念对其子女的法制观念和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的法制教育往往是在不经意之间完成的。这就要求家长在工作之余,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法律知识水平。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参加一些家庭法制教育讲座与家庭法制教育经验交流会,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让其能够从了解青少年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思考孩子需要什么,使其在教育中学会尊重孩子、相信孩子,不要刻意表现家长的权威。在法律学习上,主要以《宪法》《民法》《刑法》《未成年保护法》等基本法律知识为主,将所学的法律知识渗透到日常教育当中。同时阅读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著作,运用科学的教育手段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二)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教育观念也绑架了他们的教育思想,使教育打上了应试教育的印记,应试教育思想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和青少年发展的规律,是导致青少年心理的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家长在教育当中,不应过分重视成绩,必须摒弃分数万能论。应该从多方面关注孩子的学习与成长问题,时刻关注孩子的思想、学习和交际情况,一旦出现了不良的苗头,应该及时进行交流,通过恰当的方式引导规范学生的习惯和行为。在法制教育上,家长应该尽所能传授给孩子必要的法律知识,尽所能利用法律知识,解决孩子生活、学习和交往当中遇到的多种问题。另外,家长在生活当中要以身作则,因为家庭教育多数情况是潜移默化的。

三、充分利用社会教育的补充作用

篇5

中学生团校是中学共青团工作的重要阵地,中学共青团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共青团组织对全体团员学生有计划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文化修养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也是广大青少年学习团的基础知识,提高团员思想素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学校。为了加强共青团的组织建设,发挥共青团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校团委秉承学校“立足规范、追求卓越”办学理念,不断地组织和参加了各项具有教育意义、形式新颖的活动,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学生团校建设,于年1月被授予“黄陂区中学生示范团校”光荣称号。

一、以完备的计划和安排作开端

我校团校自建立之日起就按规定筹建有一系列的应有设备,将我校多功能教室建立为团校教室,并悬挂有“中少年团校”的牌子,教室内还悬挂有团旗、团徽等相关标识。我校团委依据《中中学生团校章程》开展团校相关的日常工作,在每个学期之初就通过改选组建起由学校主要的党政领导、团委委员与优秀教师代表共同组成的校务委员会,具体研究、确定本校青少年团校的具体工作,并切实解决团校建设中的相关问题。团委每学期都要制订团员发展工作计划和团校工作计划,明确了培训时间、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要达到的目的等。每学期,我们根据计划安排,围绕团校教材对学生进行各类培训,课时达到了既定目标。

二、以丰富的内容和活动充实教学

我们中团校一直以来就使用本校所编排的教材。教材结合了学生的特点和学校实际,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主题,进行讲解,内容包括:共青团的光荣历史,共青团的组织情况,共青团的章程等,着力培养学生的团员意识、公民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我们还经常性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好的有关书籍,要求他们要阶段性地写学习心得。团校学习结束后,我们对学员进行了严格的知识考核。在进行团校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请有关教师进行团歌的教授,并要求学生在成为一名团员后要能唱团歌、深刻领会团歌的内涵。在原有基础上我们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活动载体,增添了红十字运动、志愿者活动、安全救护常识、心理健康与调节、文明礼仪常识、感恩教育等内容,还通过播放优秀励志电影这一新的教学形式来教育团校学员。在培训期间,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及现有的设备,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组织团校学员到校外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并经常性地深入社区,为社区的工作尽一份力,获得了社会的好评。

三、以严格的程序来发展新团员

篇6

安全保证书范文

说起安全,永远是一个恒久而沉重的问题。说安全恒久,是因为安全和幸福相伴,惟有安全才能幸福。说安全沉重是因为我们所听到的和看到的,那么多不该发生的一幕幕带血的事故悲剧。感悟安全,启迪人生,安全是我们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安全是构筑幸福大厦的坚固根基。安全工作也是施工现场的重中之重,对安全的懈怠就等于对生命的轻视,安全工作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在以后的工作中本人自愿接受公司的管理并郑重承诺严格履行以下职责及义务:

1、自觉遵守公司的各种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规定,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与违章、麻痹、不负责任三大敌人做斗争,努力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

2、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已,多留心、勤观察、善思考、严把关,摆正安全位置,认真履行安全责任。

3、积极参加公司举办的各种安全培训和安全学习、安全活动、事故应急演练,掌握作业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4、工作期间不私自脱岗,不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时刻紧绷安全弦,防患于未然,逐步把各类安全隐患消灭到萌芽状态,筑牢安全防线。

5、明确施工环境,了解施工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是降低、消除安全事故发生的最有效的办法。

搞好安全工作事关企业的兴衰,事关生命的康健,事关家庭的幸福,事关亲人的期盼。每一名职工都有肩负着义不容辞的安全职责和神圣的安全使命。心中想着安全,就会时时提醒自已,严格要求自已

摆正安全位置,履行安全责任。安全为天,责任如山。有你、有我、有他,有我们共同的安全责任浇灌,我们才能够撑起安全生产的一片蓝天。

为了建设公司美好的明天和未来,让我们携起手,肩并肩,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我的责任安全管理新理念,团结奋战,建功立业,共同为打造安全本质型企业和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而努力奋斗!

xxx

xxxx年xx月xx日

安全保证书范文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保证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切实贯彻落实好素质教育,稳步提高教育质量,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范作为我校学生的行为准则。请每一位学生和家长一定要认真阅读,并请各位家长配合学校搞好如下工作:

一、穿戴整洁、朴素大方。头发干净整齐、不染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怪发,女生不穿高跟鞋、面包鞋。在公共场所不穿背心、拖鞋。在生活上不互相攀比,要尊重父母的劳动所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二、讲究礼仪,同学之间要团结互助,真诚相待,不叫侮辱性绰号,不欺侮同学。使用文明用语,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脏话。尊重教职工,见面主动问候。教师管理过程中要积极配合,犯了错误认识态度要诚恳。

三、生病或有急事应做好请假手续,住宿生有事不在校就寝时,需经班主任和宿舍管理员的同意,并把请假条上交宿舍管理员和班主任老师。

四、进出学校要有纪律,学生在校门口应自觉下车,要按规定的位置与要求停车,学生的自行车应按规定停放。不准持藏刀械,自骑摩托车,携带手机上学。上课期间(包括课外活动、夜自修、午睡)不能擅自离校,如生病或有急事需经班主任或任课课教师的同意,方可离校。

五、课间不应大声喧哗,不准在教室内外、楼道吵闹,相互追逐。严禁在教室、楼道内打球、玩球。严禁在教学楼、住宿楼旁踢足球。自修课不应任意走动,不能擅自外出活动或去寝室。

六、讲究卫生,爱护环境,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壳纸屑,不往墙上踩脚印,不在黑板、墙壁、布告栏等处涂抹乱画、乱踢。校内禁止咀嚼口香糖、泡泡糖。

七、住校生必须按指定寝室床位就寝,未经同意,不准自行调换。要按时作息。上课及自修时间不得进入寝室。晚上熄灯后不准讲话、洗刷。不准点蜡烛,不准在寝室内外烧电炉,私接台灯,住宿生在外留宿,必须先向班主任请假,然后把请假条上交宿舍管理员留存。不准将外人带进宿舍。住校生经家长、班主任、宿舍管理员、学校领导研究同意后方可租住校外。严禁与校外人员人员来往,如有与校外人员相互勾结到校滋事者,马上予以开除处理,触犯刑法律的,直至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八、按时用餐,文明用餐,买菜饭自觉排队,不准插队,不准起哄。不准到校外乱买零食。

九、不上网吧,不去游戏厅等营业场所,不接触黄色等有害书报刊,不参加诸如等非法组织,提高自身法制观念,增强自身安全意识。

十、除遵守本条例之外,还必须保证能按照《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规范自身的行为。

篇7

1、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及落实措施,并按照批准的计划及措施,具体安排政教处的各项工作。

2、注意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检查《中学生守则》的执行情况。主持开展校风、校纪的检查及学一日生活秩序的全面检查与评比活动。

3、指导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的工作,积极培训学一干部和各方面的积极分子,努力争取校外教育机构和有关部门配合,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

篇8

摘 要:课程改革推进十年来,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学科的改革是成绩与问题并存。课程理念逐渐为师生接受,教学方式发生较大变化。但由于教师的职前教育与中学德育课程教学要求不匹配,出现了合格学历并非合格教师的情况;由于社会环境及考试压力的存在,影响了课程建设与课程实施;在开设丰富选修课程的同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选修内容泛化,增加了实施难度。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抓住德育课程教师队伍优化培养这个中心,在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上协同发力。

关键词:课程建设 课程实施 成绩 分层培训

王礼新,男,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学高级教师;金利,女,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学高级教师;杨灵,女,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中学高级教师。

为全面了解课程改革推进十年来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的建设与实施情况,2014年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中学德育课程教研室从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发展五个方面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共有4709名初中学生、4360名高中学生、1168名初中教师、808名高中教师参与了此次调查。

一、德育课程建设与实施取得的成绩

十年课程改革推进中,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在课程建设、实施、评价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第一,中学德育课程的认可度和教育价值在师生中提升。课程改革前,由于考试压力、内容枯燥、方法单一、社会负面评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学德育课程的教育教学受到了来自学生、教师及社会等方面的较低评价。十年课改,北京市中学德育课程在教材、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活动基地、教师队伍等多方面协同改革,努力改进,改变了“不受欢迎”的旧面貌。

1.从学生角度看,“喜欢”“有吸引力”是他们对课程的积极态度。调查表明87.17%的初中学生认为“我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很感兴趣”;80. 36%的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负担并不重;88. 18%的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感到轻松愉悦”(见图1)。75. 55%的高中学生表示“我喜欢思想政治课”;77. 9%的高中学生认为对自己最有帮助的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民主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81. 72%的高中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有吸引力”。

2.从教师角度看,“融洽”、“有效果”是他们对课程价值的改变。调查表明90%以上的初中教师认为教学方式的改变提高了教学效率,课改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75%的初中教师认为思想品德课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有了较大改变,学生喜欢思想品德课程。91. 02%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认为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抱有积极的态度,十分重视思想政治课的学习。

3.从教育教学效果角度看,“能力提高”、“有收获”是师生对效果的表达。调查显示,86. 7%的初中学生认为学习思想品德课“收获很大”,自己的综合能力、一般学习能力、视野等方面有了较大提升(见表1)。81. 52%的高中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对我的成长十分重要”;通过学习,学生的“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71.54%),“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维权的能力”(68. 03%)、“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2%)、“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60.21%)等得到提升。

综上分析,中学德育课程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对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认可度较高,对其教育教学价值充分肯定;教师们重视基本观点教育,重视学生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第二,中学德育课程基于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有一定规模和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中学德育课程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依托北京市的资源优势开发了一系列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特色课程。

1.从课程建设的规模看:初高中均有80%左右的学生都表示学校开设了与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学科相关的选修课、校本课。我市中学德育课程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自主开发了富有文化特性、地域特性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初中到高中结合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共开设了约450门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具有北京特色的选修课。

2.从课程建设的体系看:结合中学德育课程而开设的特色课程包括两类,一是由市区校三级分别开设的地方和校本课程;二是依托德育课程的专业知识开设的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和拓展视野的学科类选修课程。目前,我市开发建设的学科类选修课程(见表2)包括政治类(51.97%)、经济类(49.61%)、哲学类(28.72%)、法律类(19.72%)、心理类(21.63%)、文化类(32.78%)。

综上分析,中学德育课程在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结合北京市的教育资源优势和学生特点开发了规模齐全、内容广泛、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的地方、校本和学科选修课,课程建设取得实效。

第三,中学德育课程实施中关注学生成长、关注社会实际,注重教育实效。

1.教学理念:回归生活,贴近社会。调研发现,90%以上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师都“认同德育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注重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创设情境,引发思考;注重发挥德育课程对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意义。

2.教学方法:尊重学生,形式多样。调查数据表明,86. 89%的初中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师“经常以我们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为例,分析现实问题”;73. 05%的学生不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照本宣科,无法调动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在高中学生喜欢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原因(见图1)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善于鼓励学生”。同时,近年来依托教委委托专项工作开展的时事讲坛、中学生时事报、中学生辩论赛等活动也为教学方式的改革注入了活力,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德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资源:注重积累,讲求实效。丰富详实、时代性强的教学资源是使德育课程的理论焕发教学生命力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80%以上的初高中教师都能经常使用电脑、录音、录像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结合重大时事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来分析问题。70%以上的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的素材,调整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综上分析,中学德育课程在改革中注重落实,最大的改革亮点是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将尊重育人规律和学科教学规律有机结合,将价值观教育与尊重学生成长规律有机结合,课程实施重在实效。

第四,中学德育课程在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理念的指导下,呈现出关注过程、多元多样的评价格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方式多样化。从调查数据来看,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使用比例最高的评价方式是成长记录册、描述性评语,55.4%的教师使用新课程提倡的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在考试形式上,50%的教师更多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形式,完全开卷考试的教师比例占到37%。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评价关注过程性,实现过程和结果的统一。86%教师在教学评价时能把平时表现与考试成绩结合起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综上分析,中学德育课程注重落实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理念,关注过程评价,注重多元评价,能更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实际的道德素养、行为习惯和综合能力。

第五,中学德育课程培养了一支素质较高,不断努力提升的教师队伍。

1.中学德育课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良好,且城乡之间无差异。调研数据表明,初中和高中教师的学历均达到本科及其以上,其中本科比例为59. 03%,硕士以上的教师比例为19. 31%。从教师所获得的荣誉、参与培训、参与科研、获奖成果的数据分析城乡教师之间无明显差异(见图1),城乡教育向均衡方向发展。

2.中学德育课程教师是基层最有效的管理者,兼任重担较多。调研发现,中学德育课程教师在承担好学科教学工作外,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支中坚力量,78%的教师都兼任了班主任、团队、德育等不同层面的管理工作。

3.中学德育课程教师注重参与市区各类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素质。调研发现,中学德育课程教师自主学习、努力提升的意识强,95%的教师每周参加或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在一个小时以上,其中两个小时以上的占53. 24%;教师参加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能力(64.85%)、更新教学观念(61. 39%);67. 57%的教师对自己目前的专业发展比较满意,70. 54%的教师认为课程改革以来,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都有明显提高。

综上分析,中学德育课程教师注重自身的发展,用学识和责任担当了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双向工作;市区教研部门通过各类有效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了教师们的专业素质。

二、德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十年的课程改革,对于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学科来说有付出有所获,有努力有进步,但在课程建设、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第一,选修课程建设中存在多与乱的现象。

1.选修课程建设量多。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的课程体系,其目的是既体现国家对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又为自主开发课程资源留有空间。调研发现,在课程改革中,有些区县、学校为体现本地区或学校在课程建设工作中的多样性、丰富性和选择性,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而其中与中学德育课程学科教学专业相关的课程很多。

2.选修课程内容乱。调查发现,一些地方课程包括如禁毒、安全、民族团结、可持续发展、廉洁教育、中国梦教育以及区域文化等,单独设教材,内容重复,课时有限、师生精力有限,难以真正有效实施。同时,由于多数课程内容与育人相关,因此多是由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不仅增加了教师们的工作量,而且内容的泛化导致教学的不专业化。

综上所述,自主开发和建设地方、校本和学科课程只是从选择量上的增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缺乏自主选择权、教学落实不到位、仅由德育课程教师承担导致非专业化等问题极大地阻碍了选修课程的实效性。

第二,基于社会实践的教与学方式改革流于形式。

1.教学资源不能满足于国家对德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德育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小到学生的心理辅导,大到国家的政治参与,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课堂的模拟实践活动缺乏相应的设备和场地。

2.现有的社会资源缺乏具体的跟进措施和相应的制度保障。社会大课堂基地建设为中学德育课程提供了部分社会资源,但校外实践活动的设计由教师自主完成,随意性较大,没有系统性;尚未有一整套与学科教学相匹配的资源建设、指导使用与学习评价的指南。

综上所述,作为一门与社会实践联系紧密的人文社会学科,其教与学方式的改革尚未真正实现“德育回归生活”的要求,让学生真正走人社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参与中、实践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第三,是否为考试科目,依然是影响教师教学和课程管理的“指挥棒”。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作为非中考科目,不能开足开齐,教育教学实效受到影响。虽然学生意识到了本课程的价值,但“是否为中考科目”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造成了一些干扰。调研发现,25. 08%的学生反馈周围的同学经常在思想品德课上做其他科目的作业,29. 28%学生反映中考科目有时会挤占思想品德课的课时,部分远郊区县,一些农村学校难以开齐开足思想品德课。

2.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与学存在着以“分数为先”的现象。高中思想政治由于有全市统一的会考和高考,比较受学校重视,但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仅以各种考试成绩为依据。调查表明,测试成绩、升学率仍是课程管理的实际上的终极目标,知识被各种考试分为了“有用”与“无用”的两类。调研发现,53. 47%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认为考试评价方式是对课程改革影响最大的因素;教师在备课时,对考纲要求的重视程度(84.53%)远远超过了对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的重视。

综上所述,以考试为指挥棒的评价理念和德育课程难以量化考核的特点,严重影响了德育课程教学的效果和教师发展的积极性。

第四,教师队伍专业匹配程度不高,重用不重养。

1.教师的职前教育与中学德育课程教学要求不匹配,出现了合格学历不合格教师的情况。由于思想品德、思想政治两门课程涵盖的知识范围和学术背景包括伦理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美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具有宽泛的学科背景和特殊重要的德育功能。而高校人才培养的专业院系所设专业和课程并不能满足一个合格德育课程职前教育的需求,存在着教师专业不对口(所学的专业不是上述专业内容,如英语教师、数学教师等)、专业对口但学科背景单一或不全(仅是哲学、法学、政治学等专业毕业)等问题。其中初中教师队伍中所教非所学的比例占20.3%;新人职青年教师学历高(硕士学历居多),但单一的专业培养模式和德育课程所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不符;数据表明,教师认为《经济生活》(69.68%)与《生活与哲学》(82.05%)的难度较大,而全市教师中只有1. 86%的教师的初始专业为经济专业,6.19%的教师初始专业为哲学类。

2.承担教师培训工作的机构众多,培训内容重复,影响培训实效。目前,在北京市教师培训的工作中,有教材出版社、教育学院、大学课程中心、教研部门等多家机构参与,内容交叉重复较多。数据表明,各类中学政治培训基本都围绕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考试评价展开,无明显区别。教师培训以教学学科能力培训为主,社会实践性活动不足,不利于政治教师视野的开拓。

3.德育课程教师的政治素养与课程的时代性特点及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不相符。调研发现,学校外出考察工作中,德育课程教师的机会很少。例如我国的改革是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的,30多年过去了,真正到过小岗村实地参观的政治教师凤毛麟角。而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又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活化,教师基本没有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局限在家庭学校之间却要在课堂上讲天下大事,纸上谈兵,缺乏社会大视野,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思想政治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中学教育需求的不完整对接,导致德育教师专业背景单一或不对口,难以同时满足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的综合性与模块教学的专业性的要求,不利于德育功能的发挥。

三、进一步推动改革的建议

中学德育课程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德育课程一定要落实国家课程改革要求,体现北京特色,真正发挥其特有的育人价值。为此在课程建设、实施、管理、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应进一步研究和解决面临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课程设置上,做到依法管理,优化体系。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开设选修课程要严把准人关。结合整体育人模式的要求对现有课程进行整合,改变地方、校本和学科选修课程庞杂的现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实。另一方面,维护课程的权威和严肃性。课程开设不是多多益善,要考虑开设的可能性和学生的实际;取消“必选”课程的“必选”要求,将选择权还给学生;要凸现学校特色,如将爱校爱国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史教育有机结合。

第二,课程实施上,明确定位,实践活动建专用教室,完善实践活动的机制。认清中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和功能,明确厘清教师的职责。一方面完善实践活动的“系列化”建设机制。将社会实践活动安排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策划德育工作方案时,就结合课程特定内容设计实践活动内容,如配合法律知识的学习,旁听法庭审判,参与居委会的社区活动;配合经济生活模块学习,与创业者对话、走进证券公司、参观现代农业基地、现代金融机构等;配合政治生活模块学习,旁听一次人大常委会会议;配合文化生活模块学习,开展一次博物馆或图书馆的义务服务、参与一次传统文化活动、参观北京的名胜古迹,当一次义务讲解员;配合道德建设的专题,去养老院完成一次社会服务,或者为家居养老的人提供服务。学校应该有固定场所,固定的时间,配合教学开展活动等。另一方面完善“请进来,走出去”的活动机制。形成双向的具有稳定性的交流机制,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做好组织规划协调,建设高水平的实践活动基地,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

第三,课程评价上,用措施保障多元评价理念的真正落实。其一,开展有关评价的专项研究。一方面通过研究,明确考试评价对课程实施、队伍建设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研究,鼓励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在没有统一考试背景下如何做实多元评价。其二,推进高中考试评价改革,优化现行的评价方式。进一步发挥考试评价对课堂教学的引导功能,完善考试评价方案,完善试题命制,让考试评价成为北京市课程改革的重要助力。建立有利于立德树人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真正做到德育为先。

篇9

关键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社团活动

心理社团就是将对心理学有相同兴趣的学生按照自愿原则组织起来,一同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活动的学生性组织[1]。它是学习开展自我教育、管理的重要方式,同时它作为现代校园社团文化的重要组成,在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心理社团活动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

1.1强化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社团活动的都是基于自愿原则开展的,可以让学生聚集一起通过讨论、交流及互动等方式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此可有效拉近学生间的距离,学生可通过互动、交流等方式相互认识,相互了解,彼此间进行交流并找寻适合倾述的具体对象。聊天交流方式可营造一种轻快愉悦的氛围,因在学校中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心理社团活动在实际开展中,引导学生自由、轻松畅谈,毫无压力,强化自我教育能力。学生在通过各种心理社团活动,能够让学生更愿意、更主动地和他人进行交流,有效减轻心理压力,有助于高中学生开展自我心理健康教育[2]。

1.2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心理社团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效用,最为突出的是能够让学生在参与各种心理社团活动中有效提升学习能力。通常在心理社团活动开展中,高中学生可找寻到缓解自身学习压力的方法,且在没有教师引导和管教下,在此处可自由发挥,对课程的学习可自由、轻松地发表自身看法和建议。正是因为心理社团活动的良好开展,才使当代高中生压力得到有效降低,对学习中出现的压力也有自身的方法予以调节,进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3]。

1.3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操

高中心理社团的宗旨是为广大学生给予心理指导和服务,通过各种贴近高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及符合身心特点和情感态度的活动,让他们的消极心理和不良情绪得到全面、合理、有效的宣泄,使学生掌握各种减压方法,并切身感受到集体活动带来的乐趣。尤其是关于心理健康相关的活动,对存在自卑、内向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具有感化及引导效用,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康发展,并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

2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社团活动开展对策

2.1有效体现同辈辅导效用

心理社团应不断加强成员的心理学培训,特别是要培育出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和同辈辅导者。应不断加强团内成员的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让他们能充分了解当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并认识到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表现,掌握相应的解决对策。还应引导成员学习心理咨询原则及基本方法,强化他们的咨询技巧;有效掌握班级性心理辅导技能;积极开展人际、心理健康等测验相关的培训,同时定期组织社团骨干开展内部交流会,强化社团工作的交流。

2.2强化心理专业教育指导

高中心理社团活动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开展。高中学生对心理学的学习具有较高的兴趣和热情,但缺乏专业理论知识,所以应由专业心理教师予以指导。除邀请专职心理教师外,可鼓励其他学科教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强化指导队伍建设,实现心理社团专业性,提升活动水平。另外,社团活动应符合高中学校的实际,适应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重视活动组织方式、内容方面的创新,积极打造优质、高效的社团特色活动[4]。比如:励志歌曲演唱比赛,不但可以满足高中学生唱歌爱好,同时也让学生得到心灵上的感悟及成长。

2.3提升社会活动实效性

高中心理社团的各类活动主题和内容应严格选择,每次活动均要有一定的目的和目标,重视活动的实际效用。要积极收集各年级学生参与活动后的感悟,做好反馈及分享工作。对社团的骨干、会员开展跟踪调查,以掌握活动之后他们的心理素质变化情况。比如:在社团集体心理辅导后,及时掌握成员自我意识、自我认识及自信等方面的改善。此外,应多开展场地要求、设备简单、经费小的社团心理辅导活动,要落到实处。大型心理社团活动不应局限于会员之间,可有效扩展活动参与人员的范围。比如:心理剧本创作比赛、“身边的微笑”摄影大赛等,应发动全高中学生参与。参与人员越多越广,则影响力就越大。即便是参与活动只是社团内的成员,也应通过各种方法来提升影响。比如:定期向全校学生展示社团活动的剪影、定期编制心理健康宣传手册等,以提升活动影响力,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2.4增强社团间的交流互动

心理社团也可以和本校其它社团进行资源共享和合作,通过开放态度学习和汲取其它社团的经验,促进自身的发展。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领域,进而达到共赢。比如:和本校美术协会一同开展心理学漫画比赛,和摄影协会一同开展心理学相关的摄影比赛等。此外,应不断强化与其他高中学校进行交流及合作,以拓展社团的社交面。积极学习其他学校心理社团的良好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扩展学生的活动面,以提升社团活动效果。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提升高中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等。在确保社团活动合法、安全及规范基础上,让社团的干事积极大胆创新活动,也应鼓励会员集思广益积极参与到活动组织中。

3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及素质教育的推进,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要求高中学校充分重视心理社团建设及社团活动的实践,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开展多样性、实效性、趣味性社团活动,以实现优质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吴进琴 单位:桂林市龙胜县龙胜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春芳.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心理社团活动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4(6):159-162.

[2]刘晓华.心理社团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职教论坛,2012,10(12):317-318.

篇10

吸烟有害健康,而吸烟对青少年的危害性更大。据医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各生理系统、心理和器官都尚未成熟,对外界环境有害因素的认识和抵抗力较成人低,从而损害身心的正常生长、影响学习。2002年调查显示,我国人群吸烟率为35.8%,比1996年下降了1.28%,而15~19岁人群的吸烟率仍然呈上升趋势[3]。为了解崇文区中学生吸烟现状及其对吸烟相关问题的认知情况,探索可能的吸烟行为影响因素,为今后学校控烟行为干预及其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2005年11―12月对崇文区2005年部分在校中学生进行了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崇文区辖区内10所中学,其中普通中学8所,职业高中2所。以班级为单位抽取初中班35个,高中班35个,其中职业高中班10个,共3000名学生。

1.2方法

采用中国控烟协会青少年控烟专业委员会、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印制的《北京市青少年吸烟相关情况调查问[]卷》,由经统一培训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面对面调查填写。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情况、吸烟(吸过一口以上香烟)情况、吸烟相关知信行情况等。其中基本情况包括学生所在学校名称、性别、年龄、家庭情况等;吸烟相关知信行情况包括吸烟与健康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对吸烟的态度及吸烟相关行为等。

1.3资料录入和分析

将收回的调查表进行统一编号,采用Epi data 2.1双份录入建立数据库,分析前进行逻辑核查。用SPSS 10.0进行数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

共调查了3000名在校中学生,收回有效问卷2991份,回收率为99.7%。被调查学生中男生1418人(47.41%),女生1 573人(52.59%);年龄12~19岁。初中生1 201人(40.15%),高中生1 790人(59.85%),其中职业高中学生500人,占高中生的27.93%。

2.2吸烟情况

2 991名中学生中吸烟者654人,吸烟率为21.9%,其中男生为29.5%,女生为15.0%,男女生吸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中生吸烟148人,吸烟率为12.3%,高中生吸烟506人,吸烟率为28.3%,吸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962,P=0.000)。职业高中生吸烟率为42.6%,与普通高中学生吸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2)。

2.3吸烟相关知、信、行情况

2.3.1吸烟与健康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共有4个有关吸烟与健康的问题,其中对于“吸烟人吐出的烟雾对健康有害吗”的知晓率最高,为94.15%,而对于有关控烟的法规则知晓率较低,为40.62%(见表3)。

2.3.2对同学吸烟的认同情况2.54%的学生认同学校同学不吸烟,即97.46%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同学吸烟;85.02%的学生认为吸烟有害自己和他人健康成长;72.92%的学生认为吸烟与我无关;仍有不少学生认为吸烟可以有更多的朋友,是一种成熟的表现(见表4)。

2.3.3对吸烟行为的认知情况认为学校应该禁止吸烟、禁止未成年人吸烟的均占90.00%以上,认为“在公共场所吸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的占84.62%,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吸烟可以表现出成熟的样子、很酷、很潇洒,不接受别人递的烟不礼貌,40.92%的学生认为吸烟有助于社交(见表5)。

3讨论

吸烟有害健康,香烟经过口腔、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身体各器官都可能受到烟草的损害。吸烟与冠心病、高血压、猝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的发病有关[4],而吸烟对人体最大的危害是肺癌,尤其是中心型肺癌。大多数人吸烟始于青少年时期,有专家称开始吸烟的年龄越低,今后成为习惯性吸烟者的可能性就越高,戒烟的可能性越小[5]。对于青少年,吸烟除了对其身体的伤害外,对其心理功能也是有害无益,还可能助长其追求享乐的生活态度,增加父母的经济负担,促成不良交往,诱发不良行为,甚至引发犯罪,造成社会压力[6]。所以控制青少年吸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次调查崇文区12~19岁中学生吸烟率为21.9%,2004年调查显示6~18岁的北京青少年吸烟率为7%,北京个别郊县的中学生吸烟率达27%,均远远高于全国水平(3.41%)[7],提示城市中学生吸烟率高于农村或郊区中学生,城市化对中学生吸烟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崇文区高中生吸烟率高于初中生,男生高于女生,职业高中高于普通高中,提示吸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男生、职业高中生仍是今后控烟的重点对象。另外,女生吸烟率高达15.00%也值得关注。

从吸烟与健康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来看,目前中学生对吸烟相关健康问题并不十分了解,除了对吸烟者吐出的烟雾对健康有害的知晓率(94.15%)较高外,对香烟中的有害成分和容易得肺癌均认识不够,而对于相关的控烟法规就了解更少了。所以应该加强学校吸烟相关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

从对同学吸烟的认同和吸烟行为的认知情况看,对吸烟可以表现出成熟的样子、很酷、很潇洒、可以结交更多朋友的认同率近30.00%,更有40.92%的学生认为吸烟有助于社交,相当学生认为不接受别人递的烟不礼貌。可见吸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社会行为,吸烟行为的形成也是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对吸烟产生的影响因素很多,如性别、年龄、对烟草危害的认识、朋友或家庭成员中有吸烟者、当地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烟草广告和促销活动等。总结起来即个人特征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所以要让学生戒烟或不吸烟必须依靠个人的意志和社会的力量[8]。

要达到控制吸烟的目的,首先要知道什么因素影响中学生吸烟行为的发生,然后根据相关因素采取干预措施。青少年时期是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具有强烈的叛逆心理,渴望独立,又有很强的群体意识、好奇心、模仿和学习能力,但又不具备充分的判断能力。所以要让他们不吸烟就必须使其从心理上讨厌吸烟,不主动吸烟,可以尝试以下心理疗法:① 厌恶、恐惧疗法。采取一定的措施,让青少年知道吸烟的危害性,从喜欢吸烟转变为讨厌吸烟、害怕吸烟。如对吸烟的中学生放映吸烟死于肺癌、吸烟引起火灾等的电影,或其他现身说法的教育,让他们看后确实感到害怕,感到吸烟的危害性,从而厌恶吸烟。② 价值改变。许多中学生吸烟是为了自我显示,如具有男子汉形象,有风度,很潇洒等。因此,采取改变与吸烟有关的价值观念,使吸烟的中学生感到吸烟有损于中学生的纯真形象,吸烟只有让他人产生恶心,显示出的是不良品行的倾向,在新的价值观念的支配下有效地做到不再吸烟。③ 切断消极影响源。同学或同伴的吸烟行为成了一种强化吸烟的因素,采取割断消极影响源的措施,在一定时期内不让他们与吸烟的同学或同伴接触,让他们不再有复发吸烟行为的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后,他们就能形成一定的分辨力和抵制力,不易再受别人的吸烟行为影响。④ 增强压力法。让周围的人支持中学生的戒烟行为,家长、老师以及好朋友要经常支持抽烟者向不抽烟转化,对他们要表示信任。这种压力是中学生戒烟过程中的一种无形的推动力量和监督力量,有利于防止吸烟的复发。

良好的社会禁烟、拒烟环境,是预防和矫正青少年吸烟行为的根本前提。要加强社会环境因素的控制:① 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禁止中学生吸烟,禁止或限制在公共交通工具和公共场所吸烟,禁止在大众传播媒介上做烟草广告和促销活动。提高烟税,严禁对未成年人销售香烟等。② 利用媒体进行全社会反烟宣传,向公众有关烟草危害的信息,传授戒烟技巧等。③ 减少甚至消除电视、电影里明星吸烟的镜头。④ 在烟盒上标注健康警示语。⑤ 逐步改变中国人的不良风俗习惯,改变价值观念,不让吸烟成为社交场合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建立一个全民拒烟的社会大环境。

同时,还要注意家庭环境的影响。首先家庭成员自己做到不吸烟,至少不能在孩子面前吸烟;再就是对于吸烟的孩子,家长要严加管教,不能姑息。

学校是对学生实施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的最好场所。① 贯彻各种控烟政策、措施。②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声情并茂的健康教育和控烟宣传。③ 老师不能在学生面前吸烟,不接受香烟礼品,建立无烟学校。④ 控制了学生在学校不吸烟,不表示其在校外也不吸烟,所以应该建立吸烟监督举报制度,发现有同学在校外吸烟及时举报,给予相应的奖励。⑤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的第一次吸烟是由于接受了别人的赠与,最好的朋友吸烟和在同龄的朋友中流行吸烟是青少年开始吸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所以戒烟也可以以同样的模式让不吸烟者对其吸烟的好朋友进行同伴教育,促其戒烟。

由于吸烟外暴露水平的不确定性、个体的差异性,严重影响了对吸烟量的判断和吸烟的界定,与之相比较内暴露水平则更能真实地反映问题,建议在学生体检工作中增加相关的生化指标,而对于生化指标的确定则需要各方专家的共同商榷,一旦确定,则可以纳入到常规体检工作中去。

此次调查是在健康促进学校建设基础上进行的,也是在无烟奥运的时代背景下开展的,下一步我们将对目前中学生吸烟行为及对吸烟相关认知的影响因素作进一步研究,在2008年奥运会前完成学校学生控烟行为干预及其效果评价,最终达到控制青少年吸烟的目的。

4参考文献

[1]卫生部张斌副司长在第12届全国吸烟与健康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论坛上的讲话[EB/OL].省略/dt/2005/09090513zbjh.htm.

[2]李明珠.运用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完善青少年控烟措施[EB/OL]. 省略/kytx/2004/5k/8sh.htm.

[3]杨功焕,马杰民,刘娜,等.中国人群2002年吸烟和被动吸烟的现状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2):77-83.

[4]何耀.吸烟的危害与戒烟的益处[EB/OL].省略/dt/04/xyjy.htm.

[5]中国青少年吸烟状况令人担忧[EB/OL]. 省略/qs/200412/qs00000381120041206094846000.shtml.(2004-12-06).

[6]青少年不良行为――吸烟[EB/OL]. 省略/edu/czzl/czfn/ca033004.htm.

[7]北京青少年吸烟率7%[EB/OL].

news.省略/20050819/n226718449.shtml.(200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