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师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4-03 11:0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活教师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活教师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学校管理;制度设计;人性论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007-02

一、关于人性的不同理解

(一)“性善性恶”论与对教师和学生的不信任

1.“性善论”与学校管理制度设计。“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中国早已将人性本善作为基本的价值判断。以“性善论”为基础制定出的学校管理制度,通常是倡导性的语言,并非禁止性的语言。例如:“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像这一类的语言就是激励性、倡导性的语言。以“性善论”为价值导向的制度设计者通常会设计出以上的管理制度,他们深信人性本善,通过激励一定能够达到有效管理的效果。

2.“性恶论”与学校管理制度设计。在西方诸多宗教、哲学等著作中,普遍认为人性本恶。想要改变这一切,就要通过自己不懈努力去赎罪。以“性恶论”为基础制定出的学校管理制度,一般是禁止性的Z言,并非激励性的语言,诸如“不歧视、不讽刺、不变相体罚学生”等之类的语言,均是禁止性的语言。以“性恶论”为价值导向的制度设计者通常会制定出以上的管理制度,他们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一定的制约机制去实现相应的有效管理。

3.“性善性恶”(“非善非恶”)论与学校管理制度设计。在人性论的争辩中,还存在“性善性恶”论和“非善非恶”论的观点。以“性善性恶”(“非善非恶”)论为基础制定出的学校管理制度,通常既包含激励性的语言,又包含禁止性的语言。例如,“努力学习、认真思考、考试不作弊”等。以此为价值导向的制度设计者认为,教育对于像白板一样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既要激励也要约束,这样才能做到有效管理。

然而,现在的学校管理制度通常会以人性本恶为价值导向,假设我们的学生和教师会偷懒。基于此,学校的管理制度总是限制学生和教师的行为。这样有它的合理之处,然而,学校的管理制度能够在“不准做”什么的基础上再规定“最好做”什么,这样的管理制度就会更加趋于完善。

(二)“需要层次论”与教师的职业倦怠

对于人性的认识,不仅可以从性善与性恶的角度进行解读,也可以从人性的本质与行为表现的角度进行解读。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内在的,需要决定行为动机,行为动机决定行为。所以,人的行为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

以需要层次论为基础制定的学校管理制度,目的是激励教职员工更加有动力地追求自身专业发展。譬如“教职员工评聘分开制度”,即“高评低聘、低评高聘”制度等。然而,当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完成了职称等级的评定,就会出现职业倦怠现象。教师的职业倦怠严重阻碍了学校的发展、学生学业的提升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要以需要层次理论为价值导向设计学校管理制度,充分激励教师在其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需要,始终保持自身专业的活力。

(三)“有限理性”论与对教师个人利益的忽视

“有限理性”是经济学家首先提出。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人具备理性的特质。第二,人的这种理性是有限的。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制度的约束和规范,否则他人和自身的利益都会受到侵犯。以“有限理性”论的价值导向来看学校中的学生和教师,其实他们也在追逐着个人的利益,选择着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工作内容和方法。这些是教师和学生作为普通人的共通特征,如果忽视这些特征,那么就会降低其满意度。传统意义上对教师的管理制度,过于突出教师的奉献精神,忽视教师的个人利益。在这里并不是说教师的德行不重要,而是在设计学校管理制度的同时,不能弱化教师对合理的个人利益的追求,要使学校的管理制度能够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特征。

综上所述,基于对人性的不同观点,决定了学校管理制度在内容和功能上的差异性。学校的管理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在他们身上既存在人类的共同特征,也存在着其自身的独特性,对他们独特性的进一步研究,是设计学校管理制度的根本依据。

二、学校教师与学生的独特性分析

(一)教师的性善性

“教者必以正”,“师者,人之模范也”,这些观点均是我国古代先贤们提出的,沿用至今。首先,教师这一职业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特性,这就要求老师要具有比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更高的道德水准。其次,教育作为与社会伦理道德紧密联系的工作,那么从事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就会顺理成章地被认为是社会道德的代言人。教师的行为要具有表率和楷模性,人格和情操要高于普通民众,只有这样才具备作为教师的资格。

(二)需求的“双峰性”

教师的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方面。教师作为普通人,也有物质方面的需求,希望过着衣食无忧、令人赞许的生活;同时,教师的价值也是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并将人类文明传承下去,所以教师在工作中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因此,教师对物质与对精神的需求呈“双峰”性表现出来。

(三)学生全面发展的优越性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其所有举行的活动、教师的所有工作都是以促进学生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核心目的。努力把握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根据学生在个性、气质、学习方式、活动与交往方式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性启发并诱导出来。因此,在校期间,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四)个人利益的“法”“理”性

一般而言,教师和学生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是以法律为前提,具有一定的自律性。愿意以法律为后盾,以事实为准绳。他们具备“有限理性”的特征,其各方面的需求能够自觉以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为要求,进行一些取舍,成为他人的表率。因此,无论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有多复杂,其身份特性和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要遵守实现利益途径的合理合法性。

三、人性论视阈下的学校管理制度设计

(一)学校管理制度设计与“抑恶扬善”

人性中善与恶并存。学校制定管理制度也是为了发挥“抑恶扬善”的功能。如此,学校管理制度不仅要告知被管理者不能做什么,也要告知能够做什么。例如:“不歧视、不讽刺学生;热爱学生,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诸如此类的学校管理制度,它的前半句是禁止性的语句,告诉教师不能做的事情;后半句则是激励和引导性的语言,告诉教师可以做的事情。唯有制定这样的学校管理制度,才能够对被管理者的言与行起到有效的“抑恶扬善”功能。

(二)学校管理制度设计与师生利益的维护

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确定并表现出某种利益关系和格局。人们精神和物质上利益能否实现,均要凭借和依赖管理制度。因此,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要维护师生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合理利益,这一点尤为重要。在制定学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该把教师合理追求物质需要作为合乎情理的事情。教师对物质和精神利益的追求与学生发展、学校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学校管理制度的设计应充分维护好师生合理利益的追求。

(三)学校管理制度设计与师生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

由需要层次理论可知,人的行为表现取决于自身的需要。学校利用一定的物质激励和教师职务、职称的晋升和评审对教师的激励,仅存在短期是效果。因此,学校需要通过制定合适的管理制度,将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与学生的成长、认可、尊重紧密联系起来。只有从这个角度考虑才能促进教师专业的不断发展,激发教师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亩保障师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关注人性复杂性与制度有限性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制度是对已发生事情处理方式的规定,以及对可能发生还未发生事情处理方式的规定。因此,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局限性的特征。再者,人性的复杂性决定了现实生活的繁杂多样,有限的制度并不能完全对生活中出现的所有情况作出相应的规定和规范。此时,就需要依靠人们自身的素养和道德品质来解决问题。所以,一方面,学校管理者尽可能地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尽可能完善的规章制度,做到依法治校;另一方面,要全面提升人们的道德素养,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道德的力量引导和规范师生员工的思与行。

参考文献:

[1]郭夏娟,应杭.卑贱与我无缘――伦理学精华[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34.

[2]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M].北京:三联书店,1995:88.

篇2

一、学校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1.坚持以人为本是高校管理的客观需求。学校的管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校管理者对学校进行管理必须使用一定的管理手段。是学校做到培养人才的目标,保证学校的正常运作。学校管理设计到方方面面,包扩教学工作,教学计划,学校后勤等。其中,学校后勤管理是学校正常运作的基础。

2.坚持以人为本是适应时代。现在世界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就是指知识经济时代就是以知识运营为经济增长方式、知识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知识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形态的时代。这就要求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创造力,平等和民主。而人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中心工作就是培养人才,这就需要学校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3.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克服传统管理的弊端。以前传统的管理制度和模式存在着对于人性的忽视,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和现在对于人才的要求培养不符合。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改变学校的种种弊端。

二、高校管理现状

1.高校管理缺少民主。在现在的高校管理中,管理过程中的行政化问题比较严重,缺少民主性,不能针对出现的情况及时的做出反应。在高校管理中,不能征求教师和学生的想法,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往往是脱离实际,不能详细的照顾到每一个方面。教师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权利落实不到位。学校领导对于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彻底够了解。对于民主不能彻底的执行。在制度制定的时候,不完全的考虑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不考虑学生的发展。

2.高校制度不够完善。高校要想做到效果良好的管理,就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但是在现在的高校中,虽然有着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但是难免还是存在着缺点。比如说:对于学生的管理中,出现任何情况还是一言堂,不让学生进行辨别。在管理队伍的建设中,还有一些考核制度和将成制度不完善。

三、以人为本管理制度的有效策略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要在高校的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对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进行了解。以人为本注重的是民主性和平等性。高校管理人员必须在平时的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了解学校的各种任务。在任务的执行中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以人为本的实质,才能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用民族和平等的观念来管理学校,才能保障教师和学生的权益。同时为了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教师和学生必须做到提供自己真实的建议和意见。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以便于建立完全平等的校园。

2.注重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在高校的管理过程中,管理对象最多的就是学生,因此,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就必须从学生身上作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的人文关怀管理。第一,在对学生展开管理工作的时候,必须重视学生的地位,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比如:关注学生的心理情况,及时的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矛盾,之后再进行解决,教会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第二,管理人员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尤其是新生出道学校之后对于校园生活的适应,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校园中来,不断的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的学习能力。第三,在管理过程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尊严和自由,建立一个良好的关机网络,是学生了解管理工作的不易,可以主动的配合学校的管理工作。第四,在平时要大力提倡人文关怀的管理观念,创造一个美好,平等,健康的校园环境。

3.创新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高校的管理制度不是每个学校都是一样,需要体现自己学校的不同,尽心创新。管理制度是否符合人性是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的关键。要做到使学生和教会四自觉主动地遵守学校的制度,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采纳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学校制度的制定,需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意见。要强调学生和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制度的制定,可以设立意见征集箱,在最大范围内收集学生们对于管理制度的建议,将学生的建议在修订制度中体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学校召开职工大会来进行讨论。提前选出教师的代表,让教师对管理制度的修订有一定的权利,代表提出更符合自己需求的制度和方针。第二,让教师和学生对于管理制度做出评价。管理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及时的进行创新,这就需要在每学期末对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恰当的评价。学校在每学期末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教师和学生对于学校管理制度的评价,学校根据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及时的修订管理制度。第三,高校管理制度的修订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原则,通过不断的创新来保障管理制度时刻坚持以人为本。

四、结束语

篇3

部分职业学校对教学质量的评估与检查没有足够重视,对学生的评估与检查往往只是简单地通过期末测评,而忽视了学生平时上课期间的表现。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估也仅仅是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进行考量,没有进行综合性的测评。甚至有些职业学校只设置了一名或几名教学评估管理人员,对教学质量的评估与检查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对教师、学生进行深刻的了解,使得学校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真正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学校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二完善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措施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职业学校的领导、教师都必须摒弃陈旧的教学理念,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维,要正确看待职业教育在中国的教育体制、社会中的作用,并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第一,必须严格按照中国出台的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地安排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内容,在进行教学计划安排的过程中,以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加强对职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促使学生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思维,即使面对没有操作过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其思维分析能力顺利解决问题。第二,对于教学管理制度需要进行及时的考核与更新。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相应的调整,防止其内容滞后于社会,使得在这种制度下培育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甚至在毕业后被社会所淘汰。

2.革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陈旧的教学方法不仅会影响教师教学的质量,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抹杀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因此,职业学校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从中国的具体国情来看,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较差,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文化水平,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进度,合理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分组讨论、课题展示等方式进行,摒弃传统的教师单一陈述的教学方式,加强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应仅局限于教材内容,而应结合实际生活,进一步对教材内容进行丰富。职业学生不同于初、高中生,其社会经验相对丰富,且毕业后直接面临着工作的压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更应结合实际工作,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资讯。

3.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估与检查制度

首先,对于教师来说,可以采用听课制度,了解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与学生互动的情况;还可以通过教师会议,教师之间就其各自的课程安排进行讨论,通过交流提出更好的教学安排;此外,还可以安排相关的教务管理人员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和考察,充分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其次,对学生来说,需要建立新型的考核制度。改变传统的考核制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热情以及学习的过程进行关注,综合性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并对学生进行更客观与全面的评价。

三结束语

篇4

关键词:小学班级;师生关系;道德修养;日常活动

师生关系是班级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对矛盾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以及学习效能。小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方式与认知能力尚不成熟,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教师作为小学生除父母以外接触最多的群体,其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非常突出的影响,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智发育乃至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都大有裨益。文章基于此,就小学班级管理中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做了相应的研究。

一、树立生本管理理念

生本理念,也就是以生为本的理念,它要求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以学生作为管理活动的根本,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两层含义:第一,管理服务学生。班级管理活动归根到底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成长与发展的。因此,管理目标的设置、管理环节的规划、管理行动的采取都必须紧扣学生的实际需求。如此,班级管理活动才会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强化管理效能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冲突;第二,管理依靠学生。当前,小学班级管理中之所以会出现师生关系不和谐或者学生惧怕教师的情形,和教师过多地介入班级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举例而言,教师每天亲自检查学生的眼保健操情形,会使学生产生心理负担,疏离师生关系。对此,教师需要依靠学生自主管理,比如,设置完善的班干部体系以及其他管理岗位,让学生都能参与到班级管理之中,在减少师生冲突的同时,活跃班级氛围。

二、采用柔性管理制度

制度构建是班级管理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也是提升班级管理效能不可或缺的环节。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多为硬性制度,即制度规定了什么,学生就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稍有不足,便会受到相应的惩戒。比如,班级制度规定早晨7点半必须到课堂早读,学生哪怕是晚一分钟,都要受罚等。此种管理制度虽然有助于令行禁止,但对和谐课堂的营造以及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都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对此,教师可以在班级管理中采用柔性管理制度,所谓柔性管理制度,指在突出制度执行力、公正力的基础上,融入一些柔性的内容,它包括以下两点内容:首先,柔性管理制度注重制度内容的弹性空间,尽可能避免使用刚性化的管理标准,比如,学生每天早晨7点20至7点40到校早读。其次,柔性管理制度注重制度执行中的特殊性。学生违反制度内容大部分是无意为之,比如,交通拥堵导致的迟到、身体不舒服引发的课堂无精打采等,教师要先探究学生违法制度的原因,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三、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教师在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价值取向、行为过程等直接决定了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效果,这除了需要教师有意识地与学生沟通交流以外,还需要教师做好个人道德修养的强化工作。“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成长环节中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尚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造成极大的示范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以及校园生活中做好以下几点工作:首先,在仪表上,教师要注意庄重、得体,不能过于轻佻,如此,才能给小学生一种稳重感和可信任感;其次,在言语上,教师要注意文明用语,无论是在讲课的过程中,还是在与学生的私下交流中,教师都需要注意文明用语,语言要柔和,不能过于犀利,如此才会产生亲和力;最后,在知识上,教师要努力拓展自身的认知视野,加大知识储量,以应对学生提出的形形的问题。

四、介入学生日常活动

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现状的准确把握,这取决于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频率及效果。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并与学生打成一片,教师需要主动放下身段,多与学生展开沟通交流,就学生喜欢的话题进行讨论,如卡通片、英雄人物等,消除师生间的隔膜。此外,教师还需要介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逐步转变学生对教师身份的认知,成为学生的朋友。比如,爱玩游戏是学生的天性,小学生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都非常喜欢玩游戏,对此,教师可以主动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做游戏,在课后游戏老鹰抓小鸡中,老师扮演保护小鸡的大母鸡,这对师生关系的和谐与深化效果显著。

师生关系作为课堂教学以及学校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对变量,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就目前的小学班级管理而言,尽管管理效能获得了一定的提升,但仍然存在管理过死、管理过严等弊端,影响了生关系,对此,教师需要从理念、制度、形象等多个角度出发,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翟艳春.浅析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师生关系的构建[J].人才资源开发,2015(24):56.

篇5

当下众多学校都严抓管理,各个学校对其教学方法、课堂纪律、教学安排都有严格的要求,甚至不断更新、填充校园制度以加强管理,并希望借助管理方式的严肃细致来达成教育目标。但是在这样的严格管理中有些学校教学效果有时却因为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而备受非议。可见,在严格的教学管理下,依然存在很多原则上的问题需要我们发现。

1.1缺乏创新、不重视教学研究

在大多数学校的教学管理中,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对教师的课堂效果做出要求,追逐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成绩,重视基础理论和现有理论的教学,而忽视了更深一步的教学研究。从学校角度来看,很多学校比起教师的科研成果更重视学生的实际成绩和课堂教学。从教师角度看,学校的忽视也造成了教师教学方法和内容懒于创新和缺乏上进心的局面,对教学研究漫不经心,很难融入深层次的教学领域中去,即便在研究中也照搬前人研究成果,没有脚踏实地地从现角度出发去进行针对性研究。不仅如此,在学校和教师所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往往很少涉及探索性、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只为了考试而将教材中的内容灌输到学生闹钟,这会大大影响学生的综合能力。

1.2学科教学与人文教学比例失调

学校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智力、能力以及人格统一的学生,但是从眼下的教学管理不难看出学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要求远远大于对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教师的教学精力也集中在知识学习上,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往往局限于“不出大事就可以”的状态。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师对于现在的学生人格培养缺乏信心,认为现在的孩子“难管”,为了避免师生冲突而避开人文培养,这是一种客观的现实情况,主要与社会风气有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在考试、就业等生存压力下,教师更注重学生各学科的成绩,认为学校主要是学习的地方,而忽视了“教书”与“育人”的平衡,这种缺失体现了素质教育在落实中的不足。

1.3教学管理的前瞻性不足

教学管理也是一项长远的工程,前瞻性可以为教学管理带来新的方向,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也是实施教育的最主要基地,它肩负着保障学生未来成长和社会稳定发展的任务。但是很多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却没有从学生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出发,只照顾眼前的既得利益,注重升学率和校园形象建设。尽管升学率和学校建设当然必不可少,但是如果过度追求这两点而牺牲可持续性发展的机会,追逐效益和一时风光而迷失方向则是非常不可取的。在学校发展中没有长远的战略思想,发展速度和表面成效,不但不利于学校的前途,更影响到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对学生的长久发展和学校的威望来说都是极其不利的。

1.4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

管理制度是学校实行管理的依据,也是规范学校各部运行的依据所在,但是一些学校的管理制度却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问题使教学管理失去了科学的制度指导。比如一些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过于严格或者松散,前者虽然是在追求教学效率但是却给师生带来过重的压力,让本应该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变的沉闷。而后者虽然在解放学生的天性,但是却弱化了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和指导职能。不仅如此,一些学校各个部分的管理制度发展不均衡,有些涉及学生成绩环节的建设随时在调整和更新,而诸如后勤等相关制度建设往往疏于管理,制度落实也草草了之,这直接导致学生校园生活的不便,无法保障学生学习的后勤工作。

2.如何调节学校教学管理

虽然学校教学管理在各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管理工作遇到了不可战胜的困难,相反为我们教学管理提供了一些启发,知道如何进行下一步校园建设,将教学管理工作做到更加细致和完美,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多方合作调节教学思路

将教学思路和教学研究更深更广地发展,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教学研究的不断升华才能形成教学质量的质变。对此,学校可以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深化课程改革,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对取得突破性教研成果的教师进行鼓励。不仅如此,学校也定期组织对教师的培训,引进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为教师的教研工作提供保障,只有认真进行教学研究并落实在课堂上,才能让教学成果突飞猛进。

2.2将素质教育落在教学管理的实处

在学校教学管理中,要本着素质教育的目的加强对师生的人文关怀。从学校内部来看,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全面关怀,解决教师教学的后顾之忧,让教师亲身体会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提高校园建设的人文性,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而教师在教学中要从为学生服务的基本点出发进行管理,本着为学生未来着想的态度去对学生进行张弛有度的管理,不但要与学生做朋友,还要在课堂中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这样学校与教师共同努力,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和人格塑造的统一。

2.3制定教学管理战略方针

如何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学校是教学管理一直要思考的问题。在探究这个问题时,学校要从长远角度出发,面对眼前的利益进行理智的判断,和谐地处理好学校现阶段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关系。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将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统一起来,遵循科学的发展规律,避免将注意力集中在短期教学成果上。对于教师来说,在课堂中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以便能够应对日后的学习和生活。

2.4研究建立本校教学制度

有一个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保障教学管理的效果。因此学校要认真对待制度的制定和调整,做到管理制度综合化、现代化和人文化。在综合化方面,管理制度不但要关系到教学常规管理,对教师的教学和教研情况进行考察,更要完善奖罚制度,同时也要涉及后勤等容易被忽视的部门。所谓现代化,就是学校的管理制度要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师生的成长,对保守的制度及时进行更替和调整并保持制度的人文特色。而人文化就是指在制定教学制度时,不要过于严肃,而要从师生角度出发,消除师生对制度的恐惧心理。

3.结束语

篇6

一、符合高校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部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重心不同,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着眼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而应试教育主要以考试为核心,过分依赖考试的功能,影响学生人性化发展,不利于高校人性化教育管理制度建构。显然,素质教育更具优越性。高校素质教育要求管理者根据大学生发展需要,通过课堂教育,辅以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知行合一,从而达到综合素质培养目标。高校人性化教育管理制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要大力提倡独立自由的人性化高校教育管理制度。

二、构建人性化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策略

(一)明确政策导向

首先,应强化自主办学理念,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人性化教学管理。有效的政策是自主办学的前提条件之一。教育管理部门应在最大程度上支持高校自主办学,尽可能给予高校在学术、管理上的自,并将一些教育资源交由高校一线工作人员进行分配,包括人力资源、资金等。从而减少高校在开展人性化教育管理时的阻力。同时,高校的一线教职员工应强化资金责任意识,合理利用管理权利,促进人性化教育管理制度的构建。其次,要将人文关怀作为办学的发展导向,具体落实到教育管理制度上,高校管理者制定的制度应具有一定灵活性和伸缩度,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人文情怀融入到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引起学生对学习、教育及自身发展的重视。最后,人性化教学管理应以促进和谐发展为目标。学生不仅要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还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高校人性化管理是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追求精神生活的意识,使受教育者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实现能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

(二)完善保障机制

1.转变高校管理的激励机制高校的人性化管理应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首先,应考虑到教师的合法权益。因为人性化管理主要由教师执行,只有保障教师权益,才能促使教师更好地发挥其职能。其次,要充分考虑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在制度层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人性化高校管理制度顺利进行。2.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作为教育主体,也是高校人性化管理的主体。因此,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管理当中。通过学生自主管理,实现规范学生行为、保证教育质量。这种管理方式符合人性化教育思想,能够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实行教授治校

教授治校并不是让一些有教授职称的人直接管理高校,而是给他们足够的权利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在我国,教授治校是由先生第一个提出的,并且在民国时期得以实行。教授治校是对校长负责制的完善,对我国高校人性化教育管理制度的构建具有促进意义。推行教授治校,一方面,要协调好校长、校党委与教授之间的权利关系,强调教授的学术权力,校长、校党委处理好学生生活中的日常事物,为学术发展创造较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要提升教授的管理水平,这是教授治校的重点,也是构建人性化教育管理制度的保障。教授治校应注重教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教授在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时,应以才服人、以德服人,起到榜样作用,进而影响高校学生。

(四)不断健全现代大学管理制度

不断完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是构建独立自由的高校人性化教育管理制度的必经之路。当前社会,大学自由、学术自由的呼声越来越高,强调去行政化,独立办学是正确的思路,但高校不能轻视教育管理制度。只有不断健全教育管理制度,才能真正实现我国高校的人性化管理,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学校管理;人文关怀;全面发展

学校管理就是学校根据教育部门制定的方针政策,结合学校的工作任务和实际管理情况,制定出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把学校的各项工作都纳入规范的轨道中,对学校的各项工作实施规范化操作和管理,实现学校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人文关怀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管理中如何实现人文管理已经成为当下教育部门关心的重点内容。因此,加强学校管理,如何实现人文关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关怀,根据字面理解就是对人的关怀。“人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具有相当丰富的意义,和人的理想、个性、尊严、人格以及命运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人文关怀就是指把人当作主体和中心,满足人的实际需求,维护人的权益以及尊重人的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文关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人文关怀就是对人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关注、探索以及解答。简单来说,人文关怀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和爱护人。

在学校管理中,要从人的情感需要和发展需求角度来制定管理制度,在学校管理制定中体现人文关怀。

二、学校管理实施人文关怀应该坚持的原则

1.学校管理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学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是学校管理实现人文关怀的内在要求,也是人文关怀的核心。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我国在封建时期就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思想,体现了封建社会管理中“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强调学校的管理制定中,要把人作为管理的中心,充分体现关心人、尊重人和理解人的思想,把人作为组织中的重要地位,满足教职工不同的合理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思 想,就要求学校在管理中做好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就是要强调对人的尊重,尊重人的尊严、实现人的个性化发展;第二,就是要做到促进人的发展,在管理中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为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三,就是要满足人不同的合理需求,通过对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激励,开发人的无限潜能,在管理中尊重教师、发展教师、服务教师,从而提高教师对学校的满意度。

2.学校管理应该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学校在制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还应该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要从公平公正的角度出发,“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在聘请教师时,要做好录用工作,选拔有能力的教师,并能够合理利用人才,把人才分配到合理的工作岗位上,促进人才的发展。在竞争机制的建立上,要本着公平的原则,建立平等的竞争机制,让学校的教职工在良性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更好发展。在利益的分配上,要实行按劳分配,实现合理分配。在制定学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还要坚持公开的原则。首先,学校在制定管理制度之前,要征求教职工的广泛意见,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现状,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其次,在管理制定好以后,要在学校及时公开管理规章制度,供全校的教职工查阅。

3.学校管理应该坚持民主原则

在学校管理中坚持民主原则,是学校领导制度的根本原则之一,也是学校教职工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实施权利的重要表现。学校管理要做好坚持民主原则,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学校要尊重所有教职工的人格,他们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享有管理学校的权利。其次,学校所有的教职工都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在学校制定各项管理规定的过程中,所有教职工都有参与制定学校管理条例的权利,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三、学校管理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1.实施人性化管理方式

学校实施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实现对人的管理,要做好对人的管理,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要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做到刚柔相济,体现学校管理制度的人文关怀。其次,学校要实现人发展的需求,尽可能为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把对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作为管理的目标。最后,学校管理还要做好充分协调学校内部关系的工作,注重学校人员的合作,培养人的合作意识,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建立多种激励机制制度,充分调动学校成员的积极性,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

2.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作为学校管理的主体,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对象。学校的办学要得到社会公共的认可,学校管理者就要制定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质量。首先,学校的管理制度要体现出关心学生,树立全面为学生服务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满足当下学生对优质教学的需求。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作为前提,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其次,要做到关心学生的整体发展。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发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做人,让学生通过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掌握学习的技能和方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最后,教学还要注重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整体,具有独立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开辟多种渠道,给学生发展和展示的平台。

3.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

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学校的管理制度要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实现教师内在的需求,尽可能在物质和精神上满足教师的合理请求,重视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面对当前的知识竞争时代,学校要帮助教师认识自我,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认识,自觉学习新的知识,不断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校还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给教师创造更多实现自我发展的机会,并为教师制定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提高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实现自我的人生发展目标和发展价值。学校除了要关心教师的教学以外,还要关心教师的生活,对于教师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要学会换位思考,尽量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养老、医疗保险以及子女就学方面给予教师更多的帮助,做好真正关心教师,关注教师的情感和生活,满足教师发展的需求,让教师体会到学校管理中浓厚的人文关怀。

总而言之,学校管理是一门艺术,要体现出人文关怀,就要坚持人文管理的原则,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合理的管理制度,提高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丹.电视专题片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J].科技传播,2013(22):11,27.

[2]秦小云.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性化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篇8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其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给学生基本知识,而且还在于学习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为此学校的管理者应对教师课堂教学加强管理。让每一位教师做到“六个”为主,“四个”主动。“六个为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本为主干、训练为主线、培养能力为主要目的、以有效提问为流。就是把理解表达的机会留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四个主动’,。即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主动思考,老师的指点下让学生主动观察、经过思考观察后让学生主动表述其所思所想,能够让学生得出的结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得出结论。让学生通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得出答案,让学生自己讨论答案是否正确,然后教师最后作出最后的判定。例如:在课堂上及时提出相关的学习内容的问题,列在黑板上,由浅入深的提出,老师只是引导学生沿着怎样的思路去思考。

2、加强育人管理

对于教师来说,教书固然重要,但在教书的同时不可忽略育人的细节,老师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时刻不忘对孩子品德行为的教导,不论是哪一科的任课老师,不要只顾自己讲课,传授知识,我认为,作为老师,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细心的观察每个孩子的言行,教师对孩子品德行为的及时指正,是孩子们终身受益的,要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因为孩子在学校是一天的时间,当然许多现象的出现在上学前就己经存在了,但是,作为人民教师是有责任帮助孩子改正的。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推诊责任呢:大学老师责备高中老师没把学生教好,高中老师责备初中老师,没把学生带好,初中老师埋怨小学老师没有给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小学老师说在幼儿园就己经养成坏毛病了,幼儿园老师说,你的家庭就没有给孩子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话说回来,如果每个家庭都能教育好孩子,那还要我们学校和教师做什么?诚然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身上的有些毛病的确是家长熏染的,但当孩子走进学校,来到课堂,当他的“学校妈妈”一一与他朝夕相处的老师发现了那些不足之处时,给他及时的指正,对于孩子来说将是多么的受益。

3、加强常规管理,完善制度,狠抓落实

篇9

【关键词】创新;德育管理;德育实效

德育的实效性是指德育的实际效果。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是指学校的德育要求能内化为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的程度。学生思想品德是影响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内在因素,学校德育管理是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外在因素。学校德育管理包括德育目标、德育制度、教师德育素质、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的管理。本文拟从创新德育管理的视角,探讨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若干途径。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

学校德育目标是学校德育实效性价值判断的标准和依据,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南,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有利于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学校德育目标的制定一是要使德育目标适应社会发展,符合社会生活要求。二是要使德育目标满足学生品德健全发展的需要。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追求真、善、美的需要。这种需要是学生进取的动力,道德发展的源泉,也是接受教育、参与活动的基础。学校的德育目标应该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德育目标,特别是德育行为目标的制定要广泛地听取学生的意见,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三是德育目标要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学校德育目标标准既不能超出,也不能低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目标要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内,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实现。只有这样,德育目标才能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二、创新德育管理制度

学校德育管理制度是学校内部对德育管理行为的硬性规定,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的制度保障。多年来,学校德育管理制度在遵循主体性和全员性方面及制度的人性化方面都有所缺失。学校德育管理在注重班主任工作的同时忽视了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工的德育管理行为和责任;在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的接纳程度与学校德育目标的一致性:在重视制度钢性的同时忽视了制度与人文关怀的结合。因此,学校应明确规定教师和学生是德育工作的主体,规范德育管理,让师生共同参与学校德育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不断创新德育管理制度,全面提高德育制度的实效性。

1、建立全员育人制度

学校全员育人制度就是明确全校教职工的德育工作职责,让教职工主动参与学生管理。同时,制定教职工参与全员育人考核制度,对全员德育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将检查情况列入学校年度考核范畴,以此形成学生管理全员化的良好氛围。

2、建立“三位一体”育人制度

学生的思想是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学校不仅要有全员育人意识,更要有全程育人意识,要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德育资源育人。为此,学校应成立家长学校,建立“家校通”平台,定期召开家长会,明确要求班主任定期和家长交流,任课教师适时和家长交流。学校要和执法部门合作,优化校园周围环境。学校还要充分利用校外德育资源,建立校外德育基地。

3、坚持德育管理的人性化

在强化制度管理的同时,我们还大力提倡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实行人性化管理。用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关怀备至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受教育者,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用公正无私、勤恳敬业、严谨的工作作风去形成班级和年级的凝聚力、向心力;用正值、大度、宽容、慈爱的胸怀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关心学生,更要在生活上和思想动态上关心学生,为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思想上的疙瘩,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心目中可信、可亲、可敬的人。对于违纪学生,我们要做到预防在前,惩戒在后,严格按制度行事,做到惩之有理、罚之有据,让学生心服口服。同时在惩罚之后,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使学生在正视错误的同时又不失去进取的信心。

三、提高教师德育素质

教师的德育素质包括政治思想、教育观念、心理状态、育德能力和人格魅力。教师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管理的主体,其自身德育素质对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德育素质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1、提高政治素养

一个具有哲学素养的教师,如果他在教学中能经常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对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学校应关注教师的政治素养,以多种形式组织教师进行政治学习,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

2、提高育德能力

教师的育德能力包括解学生、把握德育内容、灵活运用德育方法、心理辅导、后进生转化、德育环境创设、德育研究等能力。教师育德能力的提高一是靠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实践。二是要有计划地进行专项培训。三是传、帮、带。一些学校在新老班主任之间进行师徒结对,签定师徒合同是提高青年教师育德能力的一项有效措施。

3、增强人格魅力

如何培养教师的人格魅力?从教师个人角度来看,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教师不仅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而且还要有得体的言谈举止。因此教师应选择健康的人格理想作为发展价值的参照系,从点滴人手,自觉加强各方面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其次要丰富文化底蕴,强化教师人格根基。教师必须不断潜心学习,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地提高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的知识愈丰富,其个人对知识、科学、生活的态度就愈鲜明,学生就会从教师身上看到智慧的光芒,敬佩之情就会油然而生,教师追求知识的精神就会内化为学生的学习行为。

四、创新德育工作内容

中学德育工作内容包括政治思想教育、伦理道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具体的德育内容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德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加强德育内容的针对性,要直面社会现实,严防德育内容的空洞性和单调性,开展一些能感动学生心灵的活动,实现德育认知、德育情感、德育意志、德育信念、德育行为的统一,保证德育内容的实效性。

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籍管理;制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学籍管理制度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分属教育的两个方面,一个是文化素质的培养,一个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二者缺乏科学、深入的融合,因此教育工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思想道德素质备受关注的今天,如何将二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关注并着手解决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籍管理制度体系融合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但在学籍管理制度体系中并没有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二者本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但由于缺少融合,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因为学籍管理制度的严格性,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能正确的处理,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过大。这种压力很容易演变成心理问题,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不良的影响,致使学生的行为发展出现偏差。从推进学生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共同成长的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籍管理制度的融合很有必要。从某种角度来说,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顺利开展学籍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保障。要坚持在教育中做到以人为本,把德育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在进行学籍管理、提升学生文化修养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指导他们如何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维度下建立新型的学籍管理制度体系

(一)人文化管理

相比于传统的管理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维度下的学籍管理制度更注重对人文的关怀,简单来说就是学校要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即使是行为管理制度也要注重对人格的培养、对个人潜力的发掘。学籍管理制度的管理对象是学生,因此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制定,规范学生行为的同时维护学生的合法化、合理化的权益。规则的制定要站在尊重与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自由平等的校园环境。人文化的管理,易于学生接受,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爱校、建校的情怀,让学生与学校在发展中实现双赢。

(二)民主化管理

学籍管理制度的制定应体现民主性。通常学籍管理制度被用来约束和规范学生在校的行为,实际上,这套管理制度也应该起到对管理者的监督作用,双向管理、双向监督,使学籍管理工作趋向规范化、合理化。在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应让学生参与到规定的制定与讨论中,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像小学与初中,学生判断力还较弱的阶段,在细则的制定过程中可以找一些家长代表参与讨论;而高中、大学等学生素质相对较高、判断力较强,可以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规则的制定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性与能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学籍管理制度与切身利益相关,这样讨论后的形成的学籍管理管理制度,更易让学生们接受,也便于以后的管理。

(三)导向型管理

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籍管理制度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就要充分发挥它们的引导作用,创建导向型的学籍管理制度。在学籍的管理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与其他行为采取引导、启发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但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完全置之不理,学校通过制定合理的学籍管理制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进行观察,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做出评估,根据不同学生的表现采取不同的辅助与引导措施。当学生的学习生活遇到阻碍时,教师将给予指导,舒缓学生的身心压力,找到不同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适应不同的学习节奏。避免学生由于心理压力大而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在行为上产生偏差的现象。导向型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责任意识,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且整个导向型的管理包括观察、反馈、疏导、调整等多个程序,实现了学籍制度的动态化管理。

(四)互动型管理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新型学籍管理制度的改变中要凸显教师的作用。师生之间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用制度规范,将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落到实处。从另一角度来说,这种互动是在体制上加强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推动学籍管理制度的正常、稳定的进行。

师生的互动方式可能有很多种。例如,挑选有责任意识的学生,负责班级内部的工作协调,在学习生活中一旦遇到问题第一时间与老师沟通,避免事态扩大化发展。这样的方式有利于保证学籍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

(五)实践型管理

要想使学生真正在思想政治教育维度下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成长,学校就要创建特色的校园文化、组织特色的校园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进行自我管理、规范行为。在活动中,学生们无意识的自我行为,能更加真实的反映出学生的心理现状,针对他们不同的心理状况,学校可以更好的开展学籍管理工作。学生还可以通过多样的实践活动,将抽象的学籍管理制度转化为具体的行为习惯,这将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对人才的培养。

三、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籍管理制度的融合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发展中,二者一直缺乏有效的融合,这种情况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维度下,学籍管理制度要做出改变,形成新型的管理模式。学籍管理制度要顺应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向着人文化、民主化的方向发展,在实践中努力成为具有导向功能与互动功能的全新管理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张舒.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建设研究[D].天津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