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外培训范文

时间:2024-04-03 11:0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校外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校外培训

篇1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中央十二巡视组关于xx教育领域突出问题反馈意见的整改,持续深入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严格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领域突出问题,维护校外培训市场秩序,减轻学生负担,确保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根据《xx市教育委员会 xx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xx市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集中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渝教民发〔2021〕5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主要任务

(一)开展违法违规举办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 。对现有各类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严格复核和集中年检。严厉查处无证无照、超许可事项违法违规开展教育培训、未按照市场监管部门核定的登记事项从事经营活动等行为。集中整治期间,暂停审批校外培训机构。

(二)开展培训与招生入学挂钩专项整治 。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举办中小学生学科类等级考试、竞赛及排名,严厉查处将参加校外培训以及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

(三)开展中小学校及在职教师组织或者参与培训行为专项整治 。严厉查处中小学校及在职教师以各种方式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校外培训机构的行为,查处中小学在职教师组织或参与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辅导,或者诱导强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培训及自行组织有偿补课等行为。

(四)开展校外培训机构超前超纲培训专项整治 。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六科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试行)》,严格开展班次、培训内容备案审核,加大定期和随机抽查力度,坚决遏制超前超纲培训等行为。

(五)开展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专项整治 。排查校园在消防、人员管理等方面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督促限期整改;清理不规范或未签订中小学生培训服务合同的行为,推广签订示范文本合同,化解合同纠纷;查处虚假广告、虚假宣传违法行为及各类违法违规收费等行为,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在专用账户和最低余额账户制度基础上,探索完善第三方账户监管。

二、工作步骤

本次专项整治集中在2021年5月至12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动员阶段(5月10日前) 。制定全区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组织召开全区专项整治工作会,全面布置集中专项整治工作。通过政府网站和区内媒体平台,及时多渠道整治通知,公开区教委、区市场监管局投诉举报电话。向家长《致学生家长一封信》,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理性看待校外培训,谨慎选择培训机构。召开校外培训机构举办者、负责人会议,宣讲依法依规办学政策和管理工作要求;组织校外培训机构签订承诺书,作出不违法违规从事校外培训活动、不与中小学校勾连组织招生考试、不聘请在职中小学教师从事培训、不超前超纲教学、不虚假夸大宣传、不违规收费、与学员全面签订培训服务标准合同等承诺。组织辖区中小学校签订承诺书,作出不与校外培训机构勾连组织招生考试,学校及在职教师不举办或变相参与举办培训机构、不组织不参与校外培训等承诺。

(二)集中整治阶段(5月10日―7月30日) 。开展校外培训机构违法违规行为自查和集中检查,对校外培训机构违法违规行为,出现一起,查实一起,严惩一起。

1.机构自查(5月20日前) :结合前述五项主要整治任务内容,由各培训机构组织开展自查自纠。

2.集中查处(5月20日―7月30日) :各镇乡(街道)党委政府统筹领导,组织片区教管中心、属地市场监管所、公安派出所、镇乡(街道)内设办(所)和社区相关工作人员成立联合检查组,开展集中查处工作。

5月底前,区教委、区市场监管局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集中年检和和严格复核,5月下旬分别集中向社会公示年检和复核结果,年检和复核不合格的机构列入黑名单并严肃处理。

6月30日前,各镇乡(街道)联合检查组重点开展辖区无证无照违法违规举办校外培训机构、培训与招生入学挂钩、中小学校及在职教师举办培训机构或者参与校外培训行为专项整治。

一是对辖区内所有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培训活动的机构进行全面摸排。摸清辖区内培训机构数量、开展经营活动状况、证照是否齐全、登记事项是否与实际一致,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并建立问题台账。对违法违规开展培训涉事培训机构一律依法严肃查处直至取缔关停。

二是对校外培训机构与中小学校勾连组织招生的违规行为进行查处,一经查实,按有关规定从严处分学校及学校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

三是对在职中小学校教师举办培训机构或者参与校外培训行为进行查处,一经查实,给予撤销教师资格直至解除聘用合同、开除公职处理;对负有重大失察责任的学校领导干部一律追责;对涉事培训机构一律依法吊销办学许可证或营业执照。

7月30日前,重点开展校外培训机构超前超纲培训、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专项整治。抽调或聘用学科教师、教研人员、片区督学,组建审核专家团队,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六科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试行)》,严格开展班次、培训内容等核查。加强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查处虚假广告、虚假宣传、违规收费等违法违规行为。根据市教委、市市场监管局《关于对校外培训机构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开展集中整治的通知》(渝教民发〔2020〕8号)要求,开展校外培训机构培训合同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专项整治。

(三)巩固提升阶段(8月―12月) 。各镇乡(街道)联合检查组对辖区培训机构开展随机跟踪督查,检查问题整改情况、防止问题反弹,及时发现、查处新问题。区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区教委、区市场监管局、区公安局、区监委等部门组成专项督查组,对重点区域、重点投诉进行“双随机”“一公开”的动态督查、处理,对工作不力的一律严肃追责问责。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区级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区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部门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加强全区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的统筹领导。区级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区校外培训机构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及时组织召开专项整治工作会议,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完善由区级领导小组牵头,相关部门共同负责的“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工作机制,全面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各镇乡(街道)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按片区或乡镇(街道)组建专项整治联合检查组,对辖区校外培训机构进行集中检查和随机抽查,坚决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篇2

关键词:民办对外汉语培训机构 教师管理 评估与激励

自1950年清华大学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起,我国设立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专门机构的历史已达六十年有余。在这六十多年中,对外汉语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高等学校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不仅有针对不同类型的留学生开设的汉语学历教育、短期班、长期班等,还有与国外著名大学联合开办的项目班如哈佛北京书院、Princeton In Beijing 等;另一方面,出现了专门教授外国驻华机构人员汉语的机构,如1987年北京市外国企业服务总公司成立的教学部,负责驻京的外国和港澳企业代表机构人员及其家属的汉语教学。如果说上述机构主要还是由国家资本运作,那么,改革开放之后,则表现为大量民间资本进入对外汉语市场,民办对外汉语教学机构兴起。

与留学生不同,外企在华员工的主要任务是工作。因此他们的学习时间并不多,难以参加全日制的汉语学习,而且他们工作繁忙,除了听课以外,课下自主学习的时间并不多,难以适应大班式教育。而民办机构正是以一对一的个别教学为主,学习时间弹性,开班不受学生人数限制,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授课,针对性强,自由度高,符合这部分学生的需求。另外,民办机构的学费会高于学校教育,而外企在华员工的培训费常常是公司承担,比自费留学生的承受力强。所以,这些机构往往以外国企业驻华机构的员工及高管为主要生源,甚至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留学生为了申请到更好的学校或应试,也会在民办机构中接受个别辅导。可以说,在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市场上,民办培训机构已成为了正规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共同成为推广汉语的有效平台。在这些民办机构中,教师无疑成为了最重要的资产之一,是保证教学质量、吸引生源、树立品牌形象的重要因素。

本文拟以民办中小型对外汉语培训机构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教师管理现状及普遍存在的问题,试图提出可行的改进对策。

1 民办对外汉语培训机构的教师管理现状

“汉语热”出现之后,民办对外汉语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是除地球村等这些经营时间久、在学汉语者中有一定口碑和影响力的机构实现了连锁经营以外,大多数还处于作坊式的状态,租几个房间作教室,再雇佣一些全职或兼职的教师,招一些学生即可开课,不成规模,也谈不上管理。机构和教师之间是松散的雇佣关系,一切以待遇马首是瞻,这使得民办培训机构中在教师管理方面出现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1.1 教师能力参差不齐 与高等院校的全职教师不同,要成为民办培训机构对外汉语教师的门槛并不高,对于专业背景、教学经验、教学目的的限制也不多。这就使得民办机构中既有“科班出身”的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或硕士毕业生,也有来自各行各业、专业背景各不相同的人员。如果说前者在经过了三到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理论知识、教学技能的专业训练,对对外汉语教师这一职业有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尚能胜任教学任务的话,那么后者则完全是这个行业的“门外汉”,有一些甚至认为只要普通话说得好就会教外国人。由此可见,在机构中任职的教师在专业背景方面参差不齐。再加上由于学科设置的针对性不同,对外汉语专业出身的教师并不熟悉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而且很多科班出身的教师并没有很多实际教学经验。因此,在民办机构中,与招聘同等重要的程序是培训。新聘的教师需要接受入职培训,并经过一定期限的实习时间后,才能上岗带课。根据自身的努力程度和智力水平,实习期过后,新教师的能力也会互相有所区别。而民办机构一对一教学的模式要求教师水平相对平均,否则容易出现学生投诉,影响机构形象。

1.2 教师流动性大 一方面,民办培训机构雇佣的教师多是兼职的,即使是全职的,除了按法定要求缴纳社保、公积金外,也只是在课时安排和课时费上有所不同,因此常出现同一位教师在不同机构带课的情况,教师忠诚度低。这不仅给管理带来难度,而且教师和机构的利益都得不到保证。

另一方面,在机构中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大都注重实际的经济效益,趋利性强,会主动向高薪酬的机构靠拢。因此,机构只有提高课时费才能留住教师。但符合什么条件才可加薪,课时费应该提高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机构和教师双赢的效果?这是培训机构人力资源管理者所要面临的最大的问题。由于对外汉语教师考评体系并不完善,教师的教学成果受考评施行者(学生或机构方)的主观影响较大,所以机构中普遍使用的是行为导向型的考评标准:教师在公开课上能否得到机构方和学生的认可,成为了教师能否晋级加薪的决定因素。考评体系的不科学和单一,使得加薪达不到预期的激励效果。据了解,在北京某对外汉语培训机构中,教师被分为三级,新聘老师的课时费为25元/小时,500课时后经公开课评价可涨到30元/小时,再500课时后经公开课评价可涨到35元/小时,至此课时费封顶,不再增加。可见,这样单一的激励机制无法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因此,培训机构教师的流动性很大。优秀教师的流失不仅给机构带来人才的危机,更是入职培训教育的浪费,造成机构成本增加。有些机构甚至因为许多教师培训后立刻跳槽而得名“对外汉语教师的摇篮”。教师的不稳定也给机构招生带来不良的影响。

篇3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治理工作开展情况。一是制定方案,统筹推进。印发《县关于治理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专项行动活动方案》,县教育局成立治理中小学校在职教师有偿补课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筹安排,协调推进治理全县中小学校在职教师有偿补课专项行动,县政府分管负责人亲自调度,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二是营造氛围,加强教育。召开全县在职教师有偿家教治理专项部署会、推进会和师德师风主题教育动员会、推进会等,营造有偿家教治理工作浓厚氛围,各校通过组织教职工集体学习、集体宣誓等方式,积极引导广大在职教师自觉抵制有偿家教行为。三是专项治理,强化考核。每年组织开展有偿家教专项治理行动,全体教职工开展自查自纠、签署拒绝有偿家教承诺书。修订完善《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师德考核办法》,每学年组织开展师德师风考核,把有偿家教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向社会公布有偿家教治理工作联系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对反映的问题线索及时跟踪督查。近两年来,未发生在职教师有偿家教行为。四是弘扬激励,建立机制。通过宣传树立师德典型和示范引导,激励和引导广大教师自觉杜绝有偿家教。贯彻《市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师德师风建设做新时代好教师的实施办法》,制定实施《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不断完善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落实有偿家教治理工作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有偿家教治理工作长效机制。

(二)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一是严格审批年检制度。针对全县培训机构数量不断增加,严格按照《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省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试行)>的通知》及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市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和审批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要求,对申报提交材料审核通过的民办培训机构,经验收评估合格,发给《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目前,全县证照齐全的校外培训机构18所,其中,城区17所,镇1所。二是建立校外培训机构年检机制。制定《县校外培训机构年检考核细则》,每年对发证的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年检,确定等次,对存在问题限期整改,并通报全县,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建立校外培训黑白名单制度。将校外培训机构的办学资质、培训内容、师资力量等情况向社会公开。截止目前,全县公开白名单18所,黑名单2所。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建立完善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治理和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工作长效机制。

篇4

——编者

英国:

市场混乱,效果不佳

英国曾于2011年对6岁、11岁和13岁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7%的英国学生参加过校外培训,参加校外培训的3个年龄段的学生占到各自年龄段学生比例的26%、26%和29.5%。

和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样,英国校外培训教师的水平良莠不齐,有的是学校在职教师兼职,有的是在校大学生,有的甚至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和培训。虽然许多校外培训机构声称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但调查显示,那些学习成绩很好、想确保考试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会给许多校外培训教师带来挑战,那些教师会以“离考试太近了”为由婉拒,而有的补习教师却为了挣钱对此无所顾忌。

调查显示,父母让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的动机,71%是“为了加强学生对该学科的了解和认识”,68%是“为了增强学生在该学科方面的自信心”,59%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的动机,71%是“为了在升学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只有40%是“为了让这门课学起来更容易”。由此看出,参加校外培训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参加校外培训的多是富裕家庭,而那些低收入家庭也不甘在竞争中落后,开始被迫参与其中。据英国一家自称一流的校外培训机构介绍,对一个10岁孩子的补习费用是每小时20英镑。由此可见,校外培训成了家庭教育消费的一大项。但研究显示,校外培训对学生成绩各方面的提高很有限,性价比并不高。

英国研究人员建议政府部门把校外培训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对校外培训机构和个人进行登记注册,掌握校外培训的规模,规范税收,改革大学的招生考试制度,增加相应的能力倾向测试作为重要参考。

(陈法宝)

各国校外培训管理一瞥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驱使校外培训的力量并不相同。归纳而言,这些力量,或者源自根深蒂固的文化,或者出于教师改善生活的需要,或者因为日益残酷的社会竞争,或者迫于质量下滑的主流教育。

奥地利 校外培训大多采用一对一的“家庭作坊”形式,提供者是大学生、退休人员和在职教师。公务员条例明确禁止教师校外辅导自己学校的学生。

斯洛伐克 《贸易许可法》规定了外语和艺术类校外培训的条件。只有在外语方面获得学位,或在以该语言为官方语言的国家生活过10年的人,方可提供外语校外培训。从事某一领域艺术教学或校外培训的条件,是获得艺术院校的证书,或在该领域有10年以上的实践经验。但是,其他科目的课外辅导没有资历要求,对教师自己提供课外辅导也没有法律约束。

乌克兰 2003年乌克兰教育科学部禁止在校内开展校外培训。作为对家长抗议“强制性校外辅导”(即由学生的班级教师提供或要求的校外培训)的回应,乌克兰教育科学部2004年禁止教师在课外有偿辅导自己的学生。

蒙古 2006年的《蒙古教育修正案》和2007年的《蒙古幼儿园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都禁止教师有偿辅导自己学校的学生。特别规定:“教师不得强迫学生购买书本、教育材料和其他物品,不得坚持为法律中未指明的事项收取费用,不得提供校外培训。”违反道德规范的教师将被罚款,或被吊销教师证书。

印度 尚无关于校外培训的国家政策,但一些邦制定了条规,多数条规不允许学校教师从事校外培训。在一些邦,教师如果经济极为困难,可以在得到校长批准的情况下,提供有限的校外培训。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校外培训机构依照邦税务部的《商店条例》登记注册。理论上讲,登记注册每三年必须更新一次。

葡萄牙 2005年葡萄牙政府规定,公立学校教师不可以对自己所在学校的学生开展私人的校外培训活动。

新加坡 学校教师如果想从事每周6小时以上的校外培训活动,就必须获得许可,而且不得为自己所在学校的学生提供服务。然而,这些条例未获得严格的执行,也没有关于校外培训质量方面的规定。

(尤玲)

日本:法律约束,赢得口碑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近年来的报告显示,日本校外培训对日本学生“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成绩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当日本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投入从每月2000日元以下增加到每月9000~10000日元时,其“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成绩提高了25%。在日本,校外培训机构被称为“学习塾”,市场效益达每年88亿美元。

目前,学习塾呈现学生低龄化、学习费用上涨、市场扩大化倾向。日本素来偏重学历,具有名校情结,学生迫于升学压力要上学习塾进行补习。由于一度实施“宽松教育”,导致日本学生“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成绩下滑,引起了学生家长对公立学校的不满,认为公立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家长只好花高价将子女送至学习塾进行“回炉”。为促进教育多样化,日本政府允许民间企业进入教育领域,与公立教育共同发展。

为保障学习塾有序健康发展,日本制定了完备的准入及监管法律。2006年颁布的《教育基本法》第3条规定:“任何个人可以利用所有的机会在所有的场所学习。”此条款是学习塾赖以存在与发展的法律依据。按照有关规定,学习塾被明确划为独立的服务型产业,归经济产业省管辖。学习塾属于营利性企业,受到经济法规的制约。适用于学习塾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公司法》《法人税法》《特定商交易法》《消费者契约法》《个人情报保护法》《不正当赠品及不正当表示防止法》等。

日本监管学习塾除上述法律法规外,还借助行业性组织——社团法人全国学习塾协会,进行行业内部的规范和自律。该协会是受经济产业省委托的法人组织,负责全国学习塾的管理,包括制定行业准入基准与认证,评审学习塾的经营活动,对学习塾师资进行培训和能力认证等。协会制定有《学习塾业认证制度·认证基准》,要求学习塾举办者要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将自身资质、财务状况、教学内容等向消费者公开。该制度特别强调举办者办学行为的自律。协会既是认证机关也是审查机关,对学习塾每两年进行一次认证。审查采用档案资料与实地审查两种形式,对不达标者亮黄牌并敦促其自行整改。为帮助学习塾努力成为一个让消费者放心、值得信赖、口碑好的培训机构,协会还制定有《学习塾事业活动正当化的自主基准》《学习塾的伦理及行动基准》等,主要强化举办者的社会责任,要求其遵守行业道德伦理,严禁夸大或虚假广告劝诱或蒙骗消费者报读学习塾等。

此外,日本政府积极推动和促进信用体系建设,使日本成为世界上公认的信用制度较为完善的国家。国民信用意识十分强烈,绝大多数学习塾不会轻易让自身信誉出现污点。这一切,都为日本学习塾市场的培育与健康运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罗朝猛)

美国:政府拨款,强调公平

近年来,美国联邦和各州政府积极投入资金,推动学生校外培训项目的发展,并将其视为公立学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课后教育”项目和“补充性教育服务”两个项目。

为了让学生在放学后能拥有一个安全并且有人指导的学习、娱乐场所,1998年,克林顿总统提出了“21世纪社区学习中心”计划并得到批准。联邦政府成立专门基金,每年拨款10亿美元,在各个社区设立学习中心。实践证明,参与高质量的课外教育项目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出勤率、学习成绩和毕业率。

“补充性教育服务”项目于2002年启动,凡有资格获得免费或减价午餐,在第一类学校(Title I schools)就读,且该学校已被州政府列为“需要改进学校”时间达两年或以上的学生,都有资格接受补充性教育服务。这项教育服务完全免费,辅导科目主要是英语阅读、语言艺术和数学等科目,提供时间为上学前、放学后、星期六和暑假。

美国校外培训具有以下特点:

强调公平。项目所关注的都是处于弱势的学生,尤其是补充性教育服务项目,其面向更多的是在教学质量相对较差的学校就读的、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这些学生更需要来自政府的免费帮助。

政府拨款。项目所需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特别是联邦政府的拨款。即使“课后教育”计划会收取一定的费用,但金额很小,而且还可以申请减免。

篇5

以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的现状为基础,分析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对加快该学科导师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专业型导师数量虽多,但是73.3%都属于学术型转聘,只有约27%的导师属于纯专业型导师。此外,外聘导师数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当前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要。总体上,机械工程专业导师队伍基本能够满足当前指导研究生的需要,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具体如下:

1.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政策把握不清

大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是由原学术型研究生导师转聘,学术型研究生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以及规律把握上存在欠缺。[2]尽管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和科研方面具有相当水平,但其主要侧重于理论。目前,大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政策等缺乏掌握,不清楚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有何不同,只知道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一定的实践要求,其他就按照学术型研究生来对待了。这种情况短期内如果得不到改变,必将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2.校内导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

校内导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力量,由于长期受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影响,许多校内导师缺乏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经验,虽然在实践培养方面主要依靠校外导师,但是校内导师实践经验的缺乏势必影响其对研究生的指导,甚至有的导师依然按照指导学术型研究生的方法来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3]特别是新聘任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年轻导师,他们虽都具有博士学位,且大多毕业于国内外的重点大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是机械工程领域的实践经验比较缺乏,而这些都将阻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3.校外导师质量不高

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刚刚起步,校外导师队伍的建设难度更大。目前机械工程专业相当数量的校外导师达不到学校对导师的要求,有的高校甚至连校外导师的数量都严重不足。一些高校急于建设导师队伍,降低了对校外导师的评聘要求,有的甚至聘请一些企业的经理或者高管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外导师,他们虽善于管理企业,但大多不具备专业技术方面所要求的实践经验,无法对研究生进行实践指导,以致于使校外导师的实践指导流于形式。

4.校内外导师职责不清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这不仅要求校内外导师具有各自相应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更要求在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过程中,两者积极交流、共同培养。现实培养中,一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外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培养缺乏沟通,造成各自为政,人为地割裂了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甚至存在校内外导师都互不认识的情况。显而易见,校内外导师工作上的交流缺失是做不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这种培养方式也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对研究生培养非常不利。

二、充分发挥导师作用的对策与措施

1.加强校内外导师培训

校内导师特别是从广大学术型研究生导师队伍中择优遴选来充实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的部分导师,必须对其进行科学务实且富有针对性的培训,包括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或者培养学术型研究生过程中所没有的各个方面,这既有国家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政策与文件,也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及其培养环节、培养方案等,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及其学位论文的要求。对于校外导师,同样需要对其进行国家和学校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政策等的学习与培训。只有充分掌握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不同特点,才能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2.提升校内导师实践经验

要改善校内导师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境况,一方面,实践经验缺乏的导师要主动增强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所需的实践能力,积极学习,加强锻炼。另一方面,高校必须利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为需要的导师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对于自身不具备实践条件的,要鼓励导师积极联系具有条件的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必要时高校要提供便利帮助。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校内导师的整体能力,提高校内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培养环节的参与度,才能更好地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

3.严把校外导师质量关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校外导师业务水平要从过去的注重理论水平转变到现在的注重实践能力上来。为此,校外导师的评聘环节尤为重要。一方面,高校在评聘校外导师时,要改变以往的评聘条件,注重对遴选者实践能力的考察,建立健全学校层面的校外导师遴选制度,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评选与聘任。另一方面,在评聘过程中,对于不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或者不具备相关专业技术实践经验的人员不予聘任。另外,对于已经聘任但不符合要求的校外导师,能通过培训或者学习达到要求的继续聘任,如采取措施后仍达不到要求,则要坚决予以解聘。

4.尽快落实校内外导师职责

(1)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相关制度。高校要高度重视,从学校层面建立、完善关于校内外导师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过程中职责的政策和文件,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2)要加强对校内外导师的监管。缺乏对导师的监管势必会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通过文件和协议让校、企双方导师明确各自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权利与责任,才能进一步加强校企双方导师合作,才能让校内外导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在互利合作的基础上,同时要求企业和学校对自己所属的导师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从而保证校内外导师的职责能够真正得到落实。(3)加强校内外导师和研究生的沟通。除完善上述措施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校内外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交流。这不仅要求研究生在企业工作中积极利用校内导师来解决企业的关键技术难点,还要争取让校外导师参与到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如论文选题和实践培养环节等,以实现校外企业导师、校内导师和研究生的有效沟通,充分发挥学校、企业、研究生的优势,真正实现三方共赢。

三、结论

篇6

关于严禁在职教师有偿办班补课目标责任书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师德师风建设,根据4.28日重庆市落实中央巡视组相关问题整改工作会议精神和万州区教委相关要求,所有在职教师不得参与培训机构补课等行为,凡被抓到的教师立即开除。现就我校在职教师有偿办班补课等问题进一步作出明确规定如下:

一、严禁在职教师组织、要求学生参加各种校内补习班;

二、严禁在职教师之间相互介绍学生为对方提供有偿家教生源;

三、严禁在职教师联合在家中或在外租用教室进行集体有偿补课;

四、严谨在职教师动员、诱导、强制学生参加校外有偿补课;

五、严谨在职教师参加校外培训机构或其他教师、家长,家委会等组织的有偿补课;

六、严谨在职教师为校外培训机构和他人介绍生源、提供学生信

息;

七、凡以赢利为目的的其它形式的补课、 辅导、兴趣班等行为。

对于违反上述规定任何一条的我校在职教师,立即开除。

本责任书一式两份,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校长:承诺人:

篇7

关键词:青少年宫;法律依据;现实困境;拓展模式;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5A-0010-05

一、法有据:教育、公益、指导

青少年宫发展的法律依据,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关于少年宫和少年之家工作的几项规定》《关于加强少年宫工作的意见》《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等法规、文件对青少年宫工作职责的相关规定中。

依照法律规定,青少年宫属于教育机构。完整地说,青少年宫属于“校外教育机构”,“教育机构”是其本质属性,“校外”主要相对于“校内”而言。作为一种校外教育,青少年宫的教育与校内教育在目的上完全一致,但在活动方式和具体目标上呈现出互补的特征。青少年宫教育是校外教育的一种,但与其他校外教育如家庭教育、社会组织教育不同,它是由国家举办的、专注于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兴趣特长、科技品质等方面发展的、由专业人员参与实施的机构教育,是综合性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

青少年宫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公共服务机构,是社会公共服务的有机组织部分,具有公共性、公平性和非营利性的特点。青少年宫公益性特征表现为两个方面:国家投资并承担责任、非盈利。青少年宫在资金投入体制上“以财政拨款为主”。

青少年宫还是青少年校外教育的指导机构。其指导作用主要在三个领域内得到发挥:第一,青少年宫教育实践活动。包括大中城市青少年宫对基层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的指导和辐射。第二,学校的课外、校外活动。少年宫对此类活动应该起到“协助”作用。第三,社会和家庭活动。利用青少年宫的场地和器材,组织、指导、协助家庭与社会进行教育活动,其指导价值一方面表现在以高质量的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家长的校外教育需求,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参与校外活动的学生家长因地制宜地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

发挥校外教育功能是青少年宫存在的前提条件,教育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对青少年宫独特教育价值的认识,也有赖于青少年宫教师开发出富有校外教育价值的系列主题化活动,与学校教育的,努力成为青少年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教育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对于青少年宫独特价值的研究和探索,是青少年宫目前发展的当务之急:“校外教育是一门科学。少年宫的组织管理、活动设施、活动内容和方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为了提高活动质量,充分发挥少年宫的作用,必须加强研究工作。”(《少年宫(家)工作条例(草案)》,1987)青少年宫的研究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青少年宫教育实践的研究、对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关系的研究、对校外教育标准与规范的研究。

青少年宫对教育实践的研究,主要涉及对校外教育独特性内涵的研究、对当代青少年发展问题和发展需求的研究、对国外同行经验的研究等,目的在于形成具有校外教育特质的实践活动体系,开发具有特色的实践活动,实现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在青少年素质提升过程中的长程和多元价值。对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关系的研究,建立在对校外教育独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应该集中于校内、校外教育的有效衔接研究,使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的衔接能够建立在确认差异的基础上,让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上相得益彰。对校外教育标准与规范的研究主要针对目前校外教育市场的失序问题,它与校外教育领域缺乏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密切相关,在校外教育市场百花齐放的今天,亟待确立校外教育领域的专业规范和专业标准。

法律法规为青少年宫正常运行设计了一条在理论上可以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之路,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青少年宫在运行实践中遭遇到相当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二、行无依:现实困境与挑战

“行无依”是对青少年宫运行过程中现状的简单概括,造成“无依”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导致法规条文难以落地。比如青少年宫适用于《教育法》关于“其他教育机构”的规定,但作为“其他教育机构”的青少年宫与学校教育又无法享有完全相同的社会资源,因为学校教育是“基本公共服务”,青少年宫教育充其量属于“准公共服务”。在实际操作层面,缺少对应于校外教育的具体细则,甚至没有一个文件对少年宫的业务范围、拨款渠道、收费标准、从业人员资格、职称待遇等关键问题做出明确界定,结果导致法理有据却实施无据。

第二,相关法规条文关注的是青少年宫的责任和义务,而忽略了实施责任和义务应该满足的前提性条件。比如《教育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要求青少年宫对集体组织的普及性教育实践活动和文体活动要免费,但从实际操作的层面来看,要想完成这些“应然”的使命和责任,仅靠一纸指令又是不切实际的。换句话说,法律、法规对青少年提出的是“应然”的要求,要把这些“应然”的要求转化成“实然”的现实,需要政府、社会给青少年宫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支持,包括经费、人员、制度、政策等,但满足这些条件的措施和保障,法律法规未曾涉及,由此导致实践操作无章可循,自由度、随意性、差异性过大,法律法规规定、要求的责任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法规制定缺乏对青少年宫作为校外教育机构的独特性的考虑,导致法规落实的不确定性。到目前为止,有关校外教育的立法状况,基本上处于“影子”状态,即没有明确的有关校外教育的立法实践,所有有关校外教育的法律l件都是“附着”在其他教育立法之上的。比如《教师法》把校外教师纳入教师体系,他们在权利、义务、资格等方面与校内教师完全一致。事实上,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虽然在目的上一致,但在工作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却存在不可忽视的差异,若完全以学校教育的要求来评价和考核校外教育教师的工作,则无异于以尺称重,难免水土不服。

第四,多头管理、缺乏专业管理也是导致“行无依”的重要原因。青少年宫一直处于多头管理的复杂局面中。1957年《关于少年宫和少年之家工作的几项规定》,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了少年宫由教育行政机构和共青团共同领导的双重隶属关系。目前,青少年宫则主要有四类管理主体:教育机构、妇联组织、共青团、企业。在经费拨付上也存在不同形式:政府全额拨款、政府差额拨款、企业负担、社会赞助和自收自支。由于隶属关系不同,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成为常态,同一地域不同隶属关系的青少年宫在经费来源、人事制度、人员待遇等方面各行其是,差异悬殊,由此产生的人员序列、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多头管理同时造成了理论上各个部门都有责任、事实上各个部分都不负责任的境况。

与多头管理并存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专业管理缺失。目前不同管理机构对青少年宫的管理基本属于行政管理,行事遵循行政逻辑,而青少年宫所行使的是教育职能,工作对象是正处在发展和成长期,需要指导、引导和教育的青少年,它遵循的应该是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内在规律。青少年宫的教育是一个专业领域,如果没有专业人员的支撑,仅靠重视和热情是难以完成其职责的。即使是教育行政部门,尽管它是专业、专职的主管部门,但其主要职能和专业领域在于校内教育管理。尽管工作对象都是青少年,但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在功能、特点、工作方法、影响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如果简单移植校内教育的模式和方法,无疑会偏离初衷。近年来出现的青少年宫“校外教育校内化”,以及简单满足活动的数量和形式、“有活动无教育”等现象,与青少年宫管理中缺乏专业的校外教育主体参与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联。即使是为了解决因多头管理而导致的管理无序、低效问题而设立的“全国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工作机制,不能在统筹协调上发挥多大作用”。[1]

“行无依”导致青少年宫运行中的现实困境。困境首先表现为教育功能难以落实,宣传与培训功能强化、教育功能弱化。宣传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其重点在意识形态的影响;培训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青少年宫为了维持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应对策略。两者都内蕴着教育元素,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对青少年宫教育独特价值的认识比较模糊,忽视了对青少年的发展需求的考量,降低了活动的效益和质量,导致“在很多地区,真正意义上的校外教育活动已难觅踪影”[2]。

现实困境的第二个方面表现为公益性与普惠性难以落实。青少年宫活动的参与面小,且集中于某些特殊群体;收费培训项目成为青少年宫的日常活动,占用了有限的教育资源,使青少年宫的活动由“面向全体”变成“面向部分”。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简要归结为:第一,活动场地容量小、资金投入少、人员力量单薄、活动方式封闭[3]。第二,在实践中,群众性活动往往成为扶贫和政策宣传的主要通道,兴趣小组活动本身已经异化成考试和考级的附庸,导致“有培训无活动”“重小组活动轻群众活动”。第三,对活动品牌化的曲解以及培训活动功利化的倾向。对品牌化、专业化社会活动的过度追求,隐性地提高了社团活动的门槛,一些零基础或者基础水平较差但又对某一方面有兴趣的儿童被排斥在社团活动之外。培训活动功利化的影响更为直接:尽管“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收费也直接把一部分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孩子挡在青少年宫的培训活动门外。不管是隐性还是显性影响,都无疑与公益机构应该有的机会公平性原则相违背。更为遗憾的是,那一部分被排除的群体,才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才是真正迫切需要社会关怀、需要公益扶助的群体。

困扰青少年宫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师资队伍数量和水平问题。在青少年宫发展过程中,如果说资金、场地、政策与管理相关的话,活动水平、教育作用发挥、对青少年吸引力等问题,则与教师队伍水平和教育研究能力直接相关。目前,青少年宫师资存在几个问题:职工队伍数量不足;在编人员比例失调;师资队伍专业水平(教育专业素养)不高。以中国校外教育发展位居前列的浙江省为例,到目前为止,全省青少年宫的教师只有约50%有资格证,专业人员约占总人数的60%左右;根据2015年8月所采集的数据,如果按照2000:1的在校生与校外教师的生师比进行测算,浙江省青少年宫需要4505名专业教师,但目前所有的青少年宫工作人员2164名,尚存在2341名教师的缺口。

数量不足的青少年宫教师队伍中,还存在编职工结构不合理(后勤人员多、管理人员多、业务骨干少)、靠外聘人员挑业务大梁等问题。浙江省某市一家区级青少年宫有两处宫址,年参与活动的青少年达10000人次以上,同时还需要组织日常的大型群众性、公益性活动,而它的正式人员编制只有5个,为了工作的顺利开展,他们需要常年聘请兼职教师80人左右。

教师专业水平较低主要是从教育专业的意义上来说的。青少年宫的大部分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长,但他们大部分并没有系统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在工作的过程中也缺少接受系统的教育专业知识与能力培训的机会,导致教师在专业能力发展方面呈现出技能强、教育弱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教育和培训活动的质量。

三、破解困局的路径探索

破解“行无依”所造成的现实困境,是青少年宫目前必须正视和解决的发展问题。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使青少年宫回归以“活动”为载体的教育职能。作为“校外”教育机构,青少年宫具有专业属性;与学校教育不同,在校外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活动场所更为开放,形式以主动参与的活动为主;从促进青少年发展的角度讲,道德思想修养提升、兴趣特长发展、社会生活意识和能力增强是其主要目标。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工作方式与影响方式的不同,也从而导致校外教育活动在内容、目标、方式方面与校内教育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立足校外教育的独特性,在活动设计、活动方式、评价标准、活动价值导向等方面突出教育性,让青少年宫充分凸显教育机构的特色,是寻找青少年宫立足之地的重要工作。

第二,以资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建立一支层次多元,专、兼职结合的校外教育教师队伍。就资质来说,青少年宫教师应该在专业能力、教育素养、专业道德等方面满足“教育”这一专业生活的基本需求;就数量来看,这一支队伍应该与当地的青少年人数相匹配;在类型上至少包括三部分:负责日常校外工作实践活动的教师、校外教育指导教师、校外教育工作人员。

具体来说,这支教师队伍首先应包括一批具有教师资格的教师和辅导员,主要负责日常校外教育实践活动,保障校外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其次,需要一支熟悉校外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校外教育有真知灼见、富于探索创新精神的研究和指导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可以是校外教育的一线实践教师,也可以是专业研究人员,还可以是学校教育中的优秀教师。作为校外教育的研究指导力量,他们将承担如下几个方面的责任:研究校外教育活动对青少年发展的独特发展价值,探索校外教育的内涵与形式,并在实践中与教师合作开发适宜的校外教育活动模式。他们研究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互动中,研究的目标不但在于设计与改善实践活动,更要能够把校外教育的独特价值最大程度地渗透于教育活动之中。在研究的基础上,大面积实施对一线实践教师和兼职校外教师的指导。兼职校外教师既包括有一定专业特长的其他领域人员,也包括来自学校的教师。第三类人员是与活动相匹配的保量、有质的工作人员。在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上,要立足校外教育的特殊性,从质量、层次、数量、类型、专业发展方式与通道等方面进行思考,教师队伍的来源既可以是高等院校专业学生的培养、学校优秀教师的选拔调配,也可以是其他机构优秀人才的聘用。

第三,在管理问题上强化专业性,兼顾行政管理与专业管理。管办分开,成立专门机构具体负责校外教育事宜是可以尝试的一条路径。在校外教育多元并存的格局下,青少年宫的发展已经变成了一个综合性的专业问题,而不是一个纯粹的行政问题,专业发展问题需要行政的支持与保障,但不能完全依赖于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偏重于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而专业管理则偏重于对相关机构内部事务进行管理。校外教育也应该在管理中区分行政管理和专业管理,其目的在于体现教育这一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的社会公共事业的独特性。

管理体制的改革影响着校外教育的整体状态,需要慎之又慎。以浙江省为例,在目前情况下,可以试行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拓展模式和创新模式。所谓拓展模式,即在现有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拓展校外教育指导中心的专业发展职能,赋予其专业研究、实践指导和专业管理职能,同时受浙江省青少年工作领导小组的监督和管理。所谓创新模式则是指设立“浙江省校外教育区域化改革实验区”,探索校外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的可操作路径。

拓展模式中的“拓展”主要指机构功能上的拓展,即由目前业务指导、研究、服务职能,拓展为专业管理、研究、指导、服务功能,使之成为省校外教育业务发展的主管单位。职能的拓展不仅表现在领域上,更表现在各个领域的内涵上。具体来说,拓展后的青少年校外教育指导中心的职能定位在专业管理上,主要承担青少年宫内部人员资格标准核定、资格审查、专业发展、专业评估等职能;在整个校外教育的发展中,还承担制定行业规范、监管其他校外教育机构专业行为的职责;在研究方面,兼顾校外教育活动的实践开发和理论研究,以形成具有独特校外教育特质的研究成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好互动;在指导方面,负起全省青少年宫业务发展的责任,同时在青少年宫与学校、青少年宫与家庭、青少年宫与其他校外教育机构之间的衔接与协同发展中做出贡献;在服务方面,扩大对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形成服务特色。

创新模式以设立“浙江省校外教育区域化改革实验区”为方式展开。以地区为单位进行改革实验,成立区域性校外教育专门机构负责该区域的校外教育整体发展,并以专门机构为主体来协调和统筹民政厅、文明办、教育厅等与校外教育相关的机构的教育力量,形成类似于地方教育局ρ校教育管理的体制。与拓展模式偏重于专业管理的体制相比,创新模式兼具专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双重责任。

包括青少年宫在内的校外教育机构有专门的教育对象、独特的教育功能,在多元格局下专业属性日益强化,专业功能日渐提升。在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突出校外教育的专业地位,为校外教育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不但必要而且迫切。把管理的权责交给政府,把事业的发展托付专门机构,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实践、研究队伍,探索新的校外教育组织模式,可以保证更好地体现校外教育的育人价值,同时也可以引领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外教育体系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区教科体局、龙蟠督导组:

教育民生问题涉及千万家户的利益,是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好教育民生领域工作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做好此项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在接到南充市嘉陵区教育科技和体育局关于持续开展六项教育民生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的通知后,我校高度重视,马上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落实。

8月31日,在六项教育民生问题整治动员会上,谢平同志就中职招生、教辅资料、校外培训机构、减负松绑、课后服务、有偿补课等领域问题进行了详细讲解并提出明确要求,随后进行了警示教育、自查自纠、集中检查等阶段,现就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中职招生在平台上进行,严禁教师个人擅自联系中职校“买卖”学生。经查,我校严格遵照执行,无教师与中职校联系“买卖”学生现象。

教辅资料由学生在文轩书店网上自行购买,不存在学校与教师推荐和强令在指定地点购买的现象。

我校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加大宣讲力度,切实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明确要求学生周末不参加校外培训机构文化类培训。严格按照上级的要求做好课后延时服务(小学每天2节,初中每天3节,每节课不低于40分钟)。调整好延时服务后的作息时间。

教职工严禁参加校外培训和有偿补课,违者依纪依规严肃处理。经查,我校教职工没有参加。

9月初,我校又集中全体教职工开展了近年来教育民生领域突出问题典型案例警示教育,通过学习,全体教职工知道了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能做,既做到了用身边的案例警示身边的人,又让教职工们明白“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懂规矩”。

在自上而下进行警示教育的同时。我校立足于“当下改”,着眼于“长久立”,号召全体教职工对标对表进行了一次自我检查自我纠正的活动,逐项过关,边查边改,立行立改,善作善成。切实做到了责任、措施、时间、方案四落实。

最后,学校组织人员进行了教育民生领域六项问题全校大检查,通过实地问询、实际查看、查阅台帐等方式做到实查严督、落到实处,不走过场。

篇9

一、高校本科生技能培训状况分析

1、本科生技能培训现状

调查发现,高校大学生参加过校外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为46.8%,从未参加过技能培训的学生比例为53.2%。其中,没有参加过技能培训的学生大多为理工专业,其主要原因为,理工专业大都属于技能类学科,所学习的技能基本可以满足学生未来工作的要求,因此理工类学生对于校外职业技能培训需求较小。

相对于理工科而言,文科类专业对于校外职业技能培训需求较大,比例高达65.3%。由于文科专业本身不具备竞争优势,因此学生们大都希望通过校外技能培训来获得更多的技能,如计算机培训、速记培训、商务礼仪培训、外贸业务培训、口译培训等,以提高自身竞争优势。陈胜军(2011)指出,有经验、有技术的人相比于那些只有文凭的大学生就业会容易得多。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多数学生只是迫于某种外界压力选择培训项目,并非自愿去学习某项技能,从而大大降低了其培训效果。

2、原因分析

大学生对校外技能培训的需求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宏观来看,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和学校本身教育内容过于落后、单一;此外,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快速增长加深了学生就业的危机感;微观来看,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够清晰,眼高手低,实践能力差等导致大学生对于校外课外技能培训的依赖有所增加。

(1)高校课程设置“落后”。由于受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知识转换能力差、实践经验等缺乏问题。高校缺乏对市场的周密预测,无法应对就业市场的快速变化,使得高校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发生了错位现象,也就是大学生所学知识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曾湘泉(2004)从就业结构和供给角度分析指出就业能力是根本,他认为“就业能力取决于知识、技能等资产,取决于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和向雇主展示的方式以及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当大学生无法进行双向满足时,便会去寻找第三方,即选择有助于自己就业的技能培训。

(2)高校扩招盲目。由于高校的盲目扩招,造成高校人数激增,然而岗位需求较少,出来了岗位供不应求的现象。据教育部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大学毕业生为212万人,2004年为280万人,比上年上涨了32%,2005年后上涨率虽然有所下缓,然而人数却在增加,2014年人数高达727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直至2015年达到最高峰749万人。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便会主动或被动地选择相应的技能培训来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

(3)大学生自身定位偏差。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准,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一系列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显示:高校毕业生通常都会高估自己的预期收入,因此在这种心理驱动下,他们往往会去参加培训机构以获取相应的资格证书,以此作为提高自己自身价值的途径。大学生大多认为价值越高,企业支付的薪水也越高;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一点,现代企业更加关注大学生的“使用价值”,即大学生的真实技能和实践水平。

二、技能培训机构现状分析

2014年最新的《教育蓝皮书》指出:2008年至2012年间,培训机构数量有增有减,基本保持平稳发展状态,约有14.4万家之多。培训机构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单一

调查研究发现,培训机构开设课程过于单调,种类单一,主要集中于计算机类(高级办公自动化、二级C语言等)和使用技能类(驾照培训)。培训机构未能针对企业实际需求状况进行有效调研,因此不能充分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培训机构并不了解学生需求状况,也就不能满足学生对于未来职业技能学习的预期,从而降低了技能培训的有效性。

2、教学手段陈旧、师资力量薄弱

培训机构对于学生的培训只追求速率,并没有在教学设计、安排和师资配备等问题上下功夫;教学水平和教学设施的不足,导致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落后,致使培训机构培训效率远不及预期。《教育蓝皮书》(2014)指出“民办教育培训行业目前存在供给弱,格局乱,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在这种紊乱的教育模式下,大学毕业生容易产生更多的惶恐与迷惘,这无形中为将来的就业增添了路障。

三、解决思路与策略

1、提高大学生专业素养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开拓者,应该对未来作一个详细的计划和安排,并根据自身需要合理地选择相关技能培训,拒绝盲目跟风报班,在扰乱自己正常学习、生活步调的同时也牺牲了自己宝贵的时间。同时,大学生应注重专业素养的提高,在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社会实践,了解相关行业技术规范与要求,进一步增强实践技能,缩短未来上岗培训时间。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的知识转换能力差,不能真正达到未来岗位对其技能的基本需求。

2、引导大学生正确选择培训机构

大学生选择培训机构,应详细了解该培训机构的具体信息,包括课程设置和教师资质,而不应单方面听信华而不实的宣传。大学生应该重视技能培训,将校外技能培训视作自己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以切实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而不应将其视为最后的退路或万能急救品,更不能过分依赖校外技能而忽视了本专业的学习和培养。

3、政府有关部门应促进培训机构良性发展

培训机构作为大学生掌握未来职业技能的桥梁途径,应对所属地区的高校在校生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以了解该地区大学生对于技能培训的实际需求,并根据其需求设置相关培训科目。培训机构课程安排和设置应符合时代变化,教师的知识掌握和水平也需顺应社会变化,满足学生知识和技能需求。培训机构应遵循“优胜劣汰”原则,发现不足,及时补充、改正,不断完善、发展,才能真正地做大、做强,从根本上迎合市场和学生的需求状况。《教育蓝皮书》提出,“建立地方性教育培训网上平台,公开各种类型教育机构的办学资历、成绩等,使得广大市民及时了解培训机构的基本情况,充分发挥教育培训行业组织的管理和服务功能”。

4、加强政府的适度介入

培训机构从根本上而言属于盈利教育机构,但由于与教育挂钩,因此政府应该适度地介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监管培训机构,同时在政策上对优秀培训机构进行支持和鼓励,从而加强培训机构与学校之间紧密合作,发挥其桥梁作用。

篇10

我认真学习了《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关于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通知》(鲁教师字[2015]24号)等文件,遵守教师职业行为准则,严格依法执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公开承诺:

1.不在住所或其他场地开展有偿补课。

2.不参加校外培训机构或由其他教师、家长、家长委员会等组织的有偿补课。

3.不出现课上不讲、课后讲,收取补课报酬的行为。

4.不与校外培训机构联合进行有偿补课或兼职取酬。

5.不组织、不推荐、不诱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有偿补课。

6.不从事其他任何形式的有偿补课。

以上承诺,请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监督。如有违反,我愿意接受学校和上级组织的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