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4-03 11:06: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教师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教师管理制度

篇1

【关键字】大学生,学业不良,预防与矫治,精细化,管理制度

一、概念及类型

教育者们对学业不良学生提出过不同的称谓和解释。比如:留级生、差生、超学制学生等称谓。也有的学者把大学生学业不良分为绝对学业不良和相对学业不良,前者也就是指学业成绩未达到规定的及格标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留级生、降级试读生、超学制学生”等,后者是指智力潜力与其学习成就存在差距。

本文把大学生学业不良按照不良的程度和表现形式分为显性学业不良和隐性学业不良。显性学业不良是指大学生未能在限定的时间内取得学校规定的课程学分(必修与选修)而受到学校相应的学业警告或者学籍处分时所表现出来的学业不佳现象,主要表现形式有开除学籍、降级试读或者留级等。隐性学业不良是指大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取得了规定的课程学分,但是通过多次重修、作弊或者其他非正常途径而获得学分,虽取得学分但未能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表现出分数合格而非实质性的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术能力。

大学生学业不良根据其学业未修够学分多少分为轻度不良、中度和深度不良;根据其表现形式的可见性分为显性学业不良和隐性学业不良;根据其所获知识和能力的程度可分为相对学业不良和绝对学业不良,见下表1-1。

二、学业不良现状

大学生学业不良涉及的学生层次多、数量庞大、类型复杂,原因多样。笔者对所在高校管理学院2009级至2012级部分专业的学业不良进行了调查分,来说明大学生学业不良现状。详情见表1-1。

首先分析2009级即将毕业的大学四年级学生学业不良现状,09级学生第七学期已经修完全部必修课程。抽样的专业为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和会计专业,共计有372名同学,其中有225人在全部必修课中有1科以上不及格科目,占样本总人数的60.4%;其中5科以上的有70人,占总人数的15.93%;10科以的有6人,占总人数的5.31%。通过对09级毕业班同学的学习成绩分析可以看出,百分六十以上的同学在上学期间有过补考现象,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同学达到20科以上。

其次分析2010级三年级学生的学业不良现状。抽样的四个专业共有444名同学,其中205名同学在必修课中有1科以上的不及格现象,占样本总人数的46.17%;5科以上的有66人,占抽样总人数的14.68%;10科以上的17人,占样本总人数的3.8%。2010级的学生仍有近百分之五十的同学有过补考现象,且5科以上的百分比也高达百分之十五左右。

第三,分析2011级二年级学生的学业不良现状。抽样的四个专业共有455名同学,其中214名同学在必修课中有1科以上不及格现象,占样本总人数的47.03%;5科以上的有42人,占样本总人数的9.2%;10科以上的9人,占样本总人数的1.97%。2011级的学生仍有近百分之四十七以上的同学有过补考现象,且5科以上的百分比也高达百分之九左右。具体详情见下表1-3。

第四,分析一下2012级一年级学生的学业不良现状。抽样的三个专业共有306名同学,其中94名同学在必修课中有1科以上的不及格现象,占样本总人数的30.71%;5科以上的有2人,占抽样总人数的0.65%。2012级的学生有近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同学有过补考现象,且5科以上的仍有2人。

最后,来分析一下2008-2012期间因学业不良被学籍处理的数据。四年期间,有390名同学被学籍处理,其中有246名同学留级,有144名同学被退学。随着学校招生人数的递增,被留级或者退学的人数也一直递增。详情图表1-2。

通过对上述四个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和08-12年四个学年度留级、退学数据的分析,可以概括出大学生学业不良现状特点为:大学生学业不良现象较为普遍;学业不良程度严重;学业不良大学生的类型复杂多样。

三、原因简析

引起大学生学业不良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四个方面原因。对于大学生学业不良的自身原因主要是由于非智力因素引起的,包括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兴趣、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家庭原因包括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家长文化素质过低、过严或者过宽的要求和放任的教育认识态度等。学校原因包括疏于管理、学习风气不良、考风考纪松散等都会助长大学生学业不良问题的蔓延。随着高考的扩招,大学生作为昔日的“天之骄子”如今却成为了“平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读书无用论”思想仍影响着在校大学生的学习,使得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吃喝玩乐、谈情说爱而置学业于不顾。社会腐败也是导致大学生学业不良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分大学生靠父母和亲朋好友的关系而可以轻而易举获得好的工作,前途无忧,他们不用努力学习,甚至不学无术也能获得甚至超过那些学习努力刻苦、学习成绩优秀的大学生。

四、大学生学业不良管理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法律和法规制度层面至今还没有关于大学生学业不良管理制度的涉及,仅在《高校学生学籍管理》中论述了留级、退学、重修、补考等相关规定。根据调查显示,学校学业不良的制度措施就是学生到留级条件就留级,到退学条件就让退学,其他安排交费重修和补考,没有相关的预防与矫治的教育措施和管理制度。根据调查显示,具体到教育管理部门和责任人的措施也仅起到了“传话筒”的作用,即当学生出现留级、退学情况,通知学生并通知家长,告之家长学生的情况。对于补考、重修的同学,一般是只通知学生补考、重修,没有任何教育措施。目前对大学生学业不良的教育管理制度措施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预防与矫治管理制度存在真空现象;现有的制度只规定了学生出现了学业问题的相关处理规定,没有教育措施和有效的管理方法;学业不良工作没有在制度上予以认可和确认,成为一项良心工作。无论从法律和法规制度层面,目前关于大学生学业不良的预防与矫治制度措施都存在着真空现象,而大学生学业不良问题日趋突显且危害性极大,现实情况迫切要求政府、学校及相关部门出台相关制度和有效的管理具体措施。

五、精细化管理理论

精细化管理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将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和作风贯彻到企业每个环节的一种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意识,一种态度,一种理念,一种文化,近年来被广泛引入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精细化管理是将管理工作做细、做精,使管理工作系统化、理论化。精细化是在现有规范化的程序、环节、部位上的行为或状态等向更精准和细致方向发展,精细化后形成标准化或规定又成为更高层次的规范。以精细化管理思想为理论基础,制定精细、有效、可行的大学生学业不良预防与矫治教育管理制度措施,把大学生学业不良的预防与矫治工作做精、做细,把此项工作形成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并把此项制度补充到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使此项工作合法化,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履行的职责。

六、预防与矫治的精细化管理制度措施

(一)学业不良知识教育的制度措施。为了预防与矫治大学生学业不良,对大学生要进行学业不良的知识的普及教育,从认知层面让学生了解学业不良的相关知识,从思想层面认识到学业不良的危害性,时时警示自己。学业不良知识的教育制度化要从学业不良知识内容、实施方法、途径及教育主体、教育对象进行规定。1.教育内容:概念、危害性、特征、表现形式、类型、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业特征、行为特征和价值观等。2.教育方法:讲授法、多种形式宣传法、谈话法、案例法等。3.教育途径:专职教师的课前讲解、辅导员、班主任的主题班会、班委会组织主题讨论与交流等。4.教育主体:辅导员、班主任、专职教师及相关教育管理员工。5.教育对象:分为预防对象和矫治对象,预防对象包括学业不良初显者并有发展趋势;矫治对象包括留级生、试读生、多门补考或重修的学生。

(二)学业不良的鉴定制度。对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前提是对学业不良学生进行鉴定,鉴定出学业不良程度,根据学业不良程度进行有针对性教育与管理。学业不良的鉴定需要制定出相应的标准,根据其标准来进行判断。学业不良的鉴定是一项动态性工作,根据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给出相应的鉴定结果。学业不良鉴定制度内容包括鉴定标准、鉴定机构、鉴定级别及鉴定的时间规定等。1.鉴定标准:学习态度、学习行为、考试成绩、考勤情况等,根据情况的不同给以鉴定。2.鉴定机构:成立由辅导员、班主任、专任教师、班委组成的鉴定机构,定期对班级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业情况进行鉴定。3.鉴定级别:依据鉴定标准给出相应的级别。4.鉴定时间:每学期组织一次鉴定,鉴定新入学业不良和重新鉴定在教育的学业不良学生的级别。

(三)学业不良的预警制度。对大学生学业实行预警制度,对大学生学业实行动态管理,为学业不良大学生的教育提供准备。大学生学业不良的预警制度包括大学生学业现状分析、学习动力、学习态度等分析,对一些学业表现出学习成绩差、学习缺乏动力、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提出书面的警示,并将书面警示报告寄送家长。

(四)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过程信息化制度。对学业不良大学生的教育要实行教育过程信息化制度,建立学业不良大学生教育过程的记录档案。制度内容包括建立大学生入学前的学业情况、家庭教育背景、家庭经济情况、入学后的学习现状、学业不良程度、学业不良原因、教育方法和教育效果等信息档案。通过教育过程信息化制度可以全面分析学生教育情况及教育效果,为今后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提供素材,为研究者提供第一手原始材料。

(五)自主学习教育管理制度措施。学业不良大学生的学业问题归根结底是学生自身问题引起的,帮助其学会学习、主动学习、管理自己的学习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学业不良大学生的自律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因此建立学业不良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自主学习管理制度内容为:自主学习计划、时间、内容汇报制度;自主学习方法的讲授制度;自主学习地点安排制度;自主学习的指导制度;自主学习的检查与督促制度。

(六)监督与督学制度。学业不良大学生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习问题,学习问题又集中表现在课堂学习上。学业不良学生的课堂学习需要加强管理,督促其学习。建立科学、严密的课堂管理制度是预防与矫治大学生学业不良的有效措施,并将其制度化。

1.学生主体的考勤制度。建立学生主体的考勤专员制度。对学业不良学生中的留级生、试读生及学业不良发展趋势较为严重的学生要进行每节课的精准考勤。从班级中选出学习成绩优秀、责任心强的学生对其考勤,并每天汇报给相关负责人。对学业不良大学生要进行严格的精准考勤,并且及时对其进行提醒与反馈。考勤专员汇总考勤记录,及时报给辅导员、教师及家长。

2.教师主体的考勤制度。建立教师考勤学业不良大学生的制度。明确教师考勤的职责,并设计课堂考勤的相关考勤内容,对其进行记录,及时反馈给辅导员、班主任和家长。教师的职责不仅对其出勤进行监督,而且对其课堂学习进行全面督促与提醒。

(七)学业的微观管理制度。对学业不良大学生的学业微观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应建立学业微观管理制度。1、学前准备的考查制度。学生的学前预备情况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学前预备知识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教育,也就是要因材适教。2、课堂精细管理制度。课堂上教师要对学业不良的学生格外关注,时刻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及时地给予提醒。3、课后辅导制度。课后要对学业不良学生进行学业辅导,重点对课堂知识接受、理解情况进行了解,检查作业情况,重点解决存在的问题。4、学业的反馈制度。规定学业不良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业进行定期的反馈,包括学习积极性、学习重点、难点及学习效果等。

篇2

[关键词] 现代大学制度;高校;非教师岗位;招聘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0-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3?0083?02

2006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暂行规定》中指出:“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及岗位等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任用人员外,都需要面向社会,实行公开招聘。”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进一步强调,要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整体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进一步深化用人机制改革,规范招聘管理。

一、公开招聘高校非教师岗位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高校非教师队伍素质,优化队伍结构

高校公开招聘非教师人员,拓宽了高校选人用人的视野和渠道,从而使社会上的优秀人才补充到高校非教师队伍中。这样一批与岗位要求相匹配的、高学历、高能力、高技能的人才,提高了非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效改善了队伍的人员结构。一支素质能力高、结构优化的非教师队伍,为高校教学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是对高校提升竞争力不可或缺的支撑。

(二)有利于创造良好的人才竞争环境,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招聘管理要求公开化和制度化,这样克服了信息不对称、程序不透明等问题,践行了“逢进必考”的思想。实际上,一种竞争的意识贯穿于始终。而且,招聘管理与聘用制和岗位管理相衔接。作为用人的入口,招聘解决了岗位的需求问题。基于岗位管理,由聘用制管理做出续聘或解聘的选择。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非教师人员的流动机制,一种建立在公开化和制度化基础上的、在有序竞争环境下的、人员的合理流动的机制。

(三)有利于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进程

坚持公平、平等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非教师人员,形成人员引进和管理的长效机制,符合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要义。作为用人机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招聘管理的健全完善直接有利于探索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高校人事管理模式。此外,招聘管理与聘用制改革、岗位管理等相辅相成,也会间接推动人事制度改革大局的发展。

二、公开招聘高校非教师岗位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法律法规有待于完善

目前,与高校招聘相关的文件只有原人事部颁布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及地方人事部门出台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简章等,没有相应法律法规的约束。而各级公务员招聘录用之所以较为规范有效,显然离不开《公务员法》的有力保障。

仅就规定本身而言,也多是原则上的要求,并没有对招聘录用进行具体的控制。2011年底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中,已经就公开招聘的内容、方式和程序等进行了规定,但尚在讨论定稿中。

(二)招聘标准有待于规范

各高校基于自身用人需求,往往自行设置一定的招聘标准。这样,就不免存在非教师岗位招录资格滥设的现象。近年来,在高校条件和岗位性质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对应聘者的任职资格要求大相径庭的现象并不鲜见。尤其有的高校的招聘标准甚至出现前后不一的情况。这种标准上的不统一,一方面说明高校非教师岗位招聘任职条件没有规范的设置参考,另一方面,也留下了招聘腐败的隐患,与公开平等的原则相违背。

(三)招聘管理与其他人事模块的衔接有待于改善

2002年《关于在事业单位实行聘任制的意见》的出台,拉开了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改革的序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要求,“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委托人与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确定人事关系”。但有的高校没有顺利地实现人员选留与聘用管理的衔接。此外,根据2006年《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的精神,招聘需求也应建立在高校岗位管理的基础上。而有的高校尚未能实现从岗位设置、岗位需求的角度来计划招聘。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聘用制改革、岗位管理、招聘管理等多个环节。如果割裂招聘管理与其他模块的关系,不但影响招聘管理的推进,更不利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大局。

三、公开招聘高校非教师岗位的措施

(一)明确招聘计划,把握人岗需求,推动岗位管理与队伍建设

制定招聘计划最重要的两点:一是要明确招聘岗位需求与岗位任职条件,即对岗位有充分的认识;二是要明确高校非教师队伍的现状与发展方向,即对人员队伍规划有清醒的认识。所以说,招聘计划要反映出高校非教师岗位的需求及其对人员的要求。岗位管理和人员队伍规划是高校人员招聘计划制定的基础,而招聘执行的过程则将运用人事测量来甄选出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从而实现人与岗位的匹配。

当然,完善的招聘计划还应包括招聘团队的组建方案、招聘渠道的选择、信息的确定、问话提纲的准备、招聘方式的选择,及招聘费用预算等。

(二)运用人事测量手段执行招聘过程,保证人与岗位的匹配

人事测量以人为对象,测量应聘者的任职能力、工作动机等。执行招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人事测量实现人员甄选的过程,就是甄选出符合岗位需求的人员的过程。基于此,招聘执行往往包括初选、笔试、面试等。

初选主要是对应聘者的基本特征和社会特征(年龄、性别等)、知识技能特征(学历、专业、专业工作经历、专业资格证书等)、心理特征(兴趣偏好等)等做出筛选。笔试则是在初选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应聘者基本知识、专业知识、管理知识以及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素质及能力要素进行考察。应该说,初选和笔试主要是一种能力测验,而面试则是对应聘者的情景反映、工作动机、个性特质等进行综合考察。实际上,面试更大程度地体现了心理测验的成分,能更全面地对应聘者的胜任性进行判断。

(三)规范招聘决策,留存招聘信息

一般而言,高校人事部门在招聘中扮演着组织和监察的角色,并不干预用人部门的招聘决策。人事部门提供招聘初期的服务和信息,用人部门就自身特点和岗位需求等自行执行后续招聘。但非教师岗位招聘必须设置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在符合规范标准的前提下,人事部门对用人部门的招聘决策做出肯定,并统一办理录用手续。

此外,高校人事部门应建立应聘人员数据库,并对未被录用的应聘者致辞谢信。数据库的建立可能会为以后用人提供一定的信息支持。而数据库的完整性有利于分析当次招聘情况,多年数据信息也可以呈现高校招聘人群、规模等要素的发展变化趋势,从而为以后的招聘情况做出预期、分析及应对。

(四)重视招聘评估,促进人员配置

篇3

一 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基本现状与缺陷

(一)大学教学管理制度

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于建立稳定协调的教学秩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按照《新编教育管理学》的观点,教学管理制度是为了强化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加强教学质量控制而制定的教学规章制度、条例、规则、细则、守则等,是全体师生和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共同遵守的教学行为准则;是教学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和教务工作规范化的基础。我们可以对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内涵做如下的界定: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的教育管理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所制定的对大学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评价的基本制度。更具体地讲,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是实施大学教学与教学管理活动的基本程序与规则,是调节大学教学管理者与大学生、大学教学管理者与教师、大学教师与大学生、上级管理者与下级管理者之间关系的机制,是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思想、观念和理论向大学教学管理实践转化的中介,也是大学教学与教学管理改革成果的固化和外显形式。

(二)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人性化缺失的表现

1 扼制学生的求学意愿

学生的教育需求是大学教育的出发点。但在很多大学,还只是停留在领导的讲话中或学校的文件上,并没有落实在教学管理实践中。比如,在大学生转换专业问题上,有的大学规定,只有成绩排名前5或10名的学生才有转专业的资格;有的大学规定:经批准准予转专业者和外校转入本校者,应根据入学专业和转入专业的性质不同,缴纳1万元至3万元专业建设费。这些门槛的设置可能有各种缘由,但其直接后果就是学生要学到自己喜爱的专业是难上加难。

2 限制学生的学习自由

学习自由意指学生具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和空间等的自由。学习自由还包括学生具有选择教师和课程的自由。这意味着学习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是自主的、自治的,而非都是以各种形式强制的。由于中国高等学校在这一阶段大多数实行的是从苏联移植过来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这一管理制度客观上使学生在学习上受到不少限制。

3 忽视或损害学生的利益

一些大学并没有从过度强制性的管理模式中转变过来,教学管理制度依然是一幅“冷面孔”,唯我独尊,对学生的合法利益视而不见,或根本就不予理会。近年来,大学生与学校打官司的各种案件越来越多,著名的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学校就是剥夺了大学生的受教育权,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处分学生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处分起到警示作用,让学生能够认识、改正自己的错误。因此,学校在实施处分权时应当充分考虑育人目的,不能因小过而重罚,责过失衡,应当注重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4 对教师的限制过多

现行的大学教师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借助章法制度和量化指标,强调制定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强调对教师进行监督和控制,强调“服从性”“计划性”“统一性”,强调定量评价。这种量化的管理方式造成教师的心理压力甚至生存压力,实际上限制的却是真正富有创造性的研究者和研究成果的出现。

以上所列举的是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在人性缺失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事实上,问题远远不止这几个方面。

二 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人性化缺失的原因

(一)大学外部环境分析

教育受政治制度、经济形式和文化环境所左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工具化的特征日益凸显,功利性目的日益突出,这些因素影响着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建设。正如陈学飞教授所指出的那样:“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取向一直是为政党或政府的政治、经济等目标服务,是为在此基础上确定的培养目标服务的,而往往忽视、排斥,甚至完全不顾及学生个体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需求。长此以往,已经给我国的大学教育及人才培养造成了相当不良的后果。”另外,我国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性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科学管理观的影响。在管理者的潜意识里,如果没有严厉的规章约束,学生就不会好好学习,教师也不会努力工作。现行的大学教学管理观就是这样一种“科学管理观”,这种管理观认为管理者和学生(乃至教师)之间是单纯的主体和客体关系,不把学生当作能动的管理对象,学生被排斥于教学管理过程之外。科学管理观反映在教学管理制度中,就是强化规章制度的约束功能,忽视教学和学习的自由。在人文关怀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这种科学管理观的缺陷与不足正越来越明显地显露出来。

(二)大学内部管理因素分析

1 大学的“官本位”意识

所谓“官本位”,即以官为本,以官的利益需要、官的价值诉求为行为取向,唯官是重,唯官是大,领导永远是正确的。一些大学过于强调行政权利尤其是行政官员的作用,一些职能部门出现了角色错位,将服务职能置换成指挥权利。行政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有着明显的缺陷:从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的角度来说,管理者高高在上,处于主动和控制的地位,管理对象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教学资源的限制

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一直不容乐观。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在校生人数的急剧增加,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更显突出,教学经费、师资、图书资料、教学设备、实验室条件等已经无法满足办学的需要,更不用说满足完全学分制的需求了。

3 学生的自身状况

我国的大学生在中学时期接受的多是“保姆式”的管理,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照顾无微不至。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处于19~23岁的年龄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因而自我选择、自我判断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也较差,基本没有选择的机会和经验,养成了依赖心理,希望学校为他安排好一切,他只要被动地服从就可以了,他们不需要学习上的自由。这些都是大学生心存疑虑而不敢冒学习自由之风险的原因。

4 教育者法律意识淡薄

在大学管理权与大学生受教育权之间,大学管理始终处于强势和支配地位,而大学生受教育权则处于弱势、被支配的地位,这就导致大学管理权与大学生受教育权的失衡,引起大学生受教育权的缺损。另外,一些校规与国家法律法规存在相抵触的现象,这是因为在一些大学管理者心目中,普遍存在一种从严治校的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导致有些校规与有关法律及教育行政部门的规章相比,对学生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学生违犯时处理也严,形成了对法律法规的“超位”或冲突。

三 构建人性化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

(一)以学生为本

我们今天提倡的“以学生为本”,首先是要保证学生的学习自由――包括选择学什么的自由,决定什么时候学和怎样学的自由,以及形成自己思想的自由。除此之外,要把学生作为本体,尊重其独立、自主的存在;大学管理的制度和决策要反映学生的利益,并且依靠学生来实现教育和管理的目标,以学生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

反观我国大学教学和教学管理的现状,其存在的许多问题和不足,从根本上讲是对“以学生为本”的迷失。大学的领导和管理者应当摒弃旧观念,把学生当作“当事人”、当作“主题”,其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和改革要为保障学生的学习自由、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二)以教师为本

“以教师为本”是针对大学教学管理活动中管理者主导决策、教师被动执行决策的现状而提出来的。以教师为本,首先要还原教师在大学教学管理中应有的地位,赋予教师相应的自力,保障其教学上的真正自由。

坚持以教师为本,首先要确保教授(群体)在教学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和中坚作用,保障其相应的权力和权益。“教授在大学里究竟应当持有什么样的权力呢?简单来说就是制定大学基本教育政策的权力,而所谓的基本教育政策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学生录取、考评和学位授予、教师选聘等方面的原则、规定和具体的决定。”

仅仅保障教授(群体)在大学教学管理中的权力是不够的,还要保障广大教师在教学管理上的发言权、知情权、决断权。

(三)以服务为本

“以服务为本”是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中“以教师为本”和“以学生为本”的真正体现,也是教学管理制度中师生与管理者契约上平等的落脚点。

不管是“以教师为本”还是“以学生为本”,两者都要求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渗透“以服务为本”的理论,体现服务至上的基本精神。落实到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与改革上,就是要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机制――师生为实现教学工作的目标而“全心全意”、管理者为师生实现教学工作目标而“不遗余力”。

篇4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相关研究表明,要有效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持续发展必须有一个与新课程标准相符合的教学管理制度来保障以及支撑。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一定要注重发展学生们的个性综合素质和创新素质。这样一个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也要求我们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要更加趋向于人性化。通过多年的管理实践,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小学教学管理制度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开放、创新的教学管理理念

仔细研究新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发现:新课程标准具有很强的生成性以及开放性。基于此种情况,我们的小学教学管理也应该相应地具有开放性、创新性。这种创新性和开放性应该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管理的方法应该逐步向系统性和权变性转变。第二,教学管理的主体应该由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向领导逐步向领导――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的多元参与转变。第三,教学管理的内容应该逐步向全方位开放性以及全过程开放性转变。第四,教学管理的目标应该由传统的单纯培养智育向促进师生全面、可持续发展转变。

当前,小学教学管理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之下难免会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一些陈旧的、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难免会有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之处。这就需要我们参与学校管理的所有教职人员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参与到小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当中去。例如,对于同学们的评价既要考虑其共性又要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对于教师的集体备课,既要考虑到本学科授课构想的一般原则和思路,又必须要求我们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创造以及调整自身独特的课堂教学策略。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小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必须要始终贯彻开放、创新的教学管理理念。

二、建立以教师为本的教学研究与管理制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对于我们所有一线小学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要逐步转变成为一名教学的研究者,甚至最终成为教育家。在这样的要求之下,我们的小学教师必须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和创新,逐步成为一个教学实践的研究者。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的学校也应该要求教师积极进行探究和创新,要求教师积极对本学科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而这一切都应该做到以教师为本。

笔者认为,学校必须要建立起以教师为本的科学研究以及管理制度,进而通过制度化的建设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研究中去。例如,可以建立相关的制度,激发教师参与到自我反思、教学个案总结以及学术中去。还可以建立相关的制度促进我们的教师加强与相关的专家学者、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的对话和研究中去。对于具体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要积极征求本校教师的意见,让大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集众家之长建立起令全体教师都满意的教学管理制度。这种做法是相当必要的,也是非常科学的。切记不能盲目为之,否则很可能会引起教师的不满,进而大大降低相关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

三、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实施对于我们学校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及具体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样的要求无论是对于我们的一线教师亦或是我们的学生和家长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基于此种情况,我们所有的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都应该进行认真地探索、实践和总结,让我们的教学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

新课程标准中的很多理念都表明我们学校管理的重心在开始下移――从专制逐步走向民主、从集权逐步走向分权。而我们的学校更应该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建立一个更加科学、民主的学校管理制度。建立一个由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以及社区人士都能够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制度。让我们的教学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当然,在具体的教学管理制度制定的时候也可以参照国外的一些做法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比较好的学校的做法,吸取其中的优秀之处为我所用。

小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并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论述清楚的。笔者在研究的过程当中认为上述几点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真正做到上述几点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小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一定会建设得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也会更加有效。无规矩不成方圆,相信在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影响下,我们的学校教学质量能够得到稳步提升,进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冬生.论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蕴含的基本矛盾及其协调[J].江苏高教,2004(6).

[2]叶水湖.重建教学管理制度的探索[J].中小学管理,2003(2).

[3]王恩华.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变迁的制度分析[J].江苏高教,2003(5).

[4]李金碧.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5).

篇5

对于我国各大高校来说,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建设至关重要。同时,高校建立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我国各大高校需要建立切实有效的规章制度来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体系。探析了提高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完备性的重要性、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提高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完备性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完备性建设

最近几年,我国高校的教育机制不断完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逐渐表现得积极向上,同时对高校学生也采用了一种“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模式。实验室教学作为高校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所要承担的是培育新一代人才的重担。但是,在实际实验室教学过程中,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并不能在教育中发挥实验室的重要作用。为此,通过对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的完备性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有效、可实施的方案来建立完备的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

1提高管理制度建设完备性的重要性

在高校中,实验室作为实验操作的重要场地,其设备和材料都必须受到高校学生的共同爱护。在不断完善的高校教育体系下,提高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的完备性,可以有效降低高校实验组的利益损失,提升高校实验组的效益。这样可以使实验室规范地运作,在保障实验室成果的情况下,维护整个实验室器材的完备性,这也是对各种实验室器材的整合运用。实验室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地,提高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的完备性,可以为实验室的良好运作奠定基础,也可以为高校学生掌握更多技能提供更多的机会。

2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2.1高校实验室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提高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完备性的过程中,高校实验室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是最基础的问题,会影响实验室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在不完善的实验室教学管理制度下,有些教师的不规范行为很可能会带给学生不良影响。

2.2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不严格

在提高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完备性的过程中,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不严格是应首要解决的问题。因为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是实验室一切工作的基础。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不严格,将导致实验室的日常工作难以有序进行,比如没有定期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进行维护、清洗和更换等,这样会直接对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的完备性造成恶劣影响。

2.3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

在提高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完备性的过程中,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是最严重的问题。比如,摆放或操作不当会对高校实验室器材造成损坏,甚至会威胁到实验室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3提高管理制度建设完备性的有效策略

3.1完善高校实验室教学管理制度

为了完善高校实验室教学管理制度,有效提高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的完备性,就要拟定高校实验室教学管理制度,并将其真正落到实处,让高校所有教师和学生都能遵守教学制度。同时,为了完善高校实验室教学管理制度,还要让教师和学生在规定的实验室开放时间进行实验教学、学习。教师可以提前向实验室管理人员申请,让管理人员合理安排,决不能破坏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另外,教师在开展实验室教学之前,还要给学生们普及实验室仪器设备和材料的相关知识,以免学生对实验器材造成不必要的损坏。只有对实验室教学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的完备性。

3.2严格管理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

为了严格管理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有效提高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的完备性,不仅要加强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监督和核查,还要为仪器设备的管理制订一系列规章制度,以约束实验人员滥用仪器设备的行为。首先,对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高校要加强监督和核查,定期对实验室仪器进行维护、清洗和更换等。同时,将实验室日常维护工作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然后组织监督人员对老化或损坏的仪器设备进行集中维修。其次,对于仪器设备的管理,高校还要增强实验人员对仪器设备的维护意识,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的完备性。

3.3强化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安全管理

为了强化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安全管理,有效提高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的完备性,就要改善实验室环境,保护实验室器材,对实验室操作人员进行制度化管理。首先,改善实验室环境的目的是消除实验中其他干扰因素,以更好地进行实验研究;其次,爱护实验室器材是为了确保现有器材的使用安全和后期所购置的器材的有效使用;最后,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就是要增强每个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这样可以确保实验人员的安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提高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的完备性,就要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高校只有强化管理完备性建设,加强执行者与管理者、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配合、相互监督,才能更好地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王淑英,于同泉,杨柳,等.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探析[J].分析仪器,2013,15(1).

[2]彭春元,林远煌,许显坚,等.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7(5).

[3]王赣湘.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创新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22).

篇6

关键词:民办高校;薪酬管理制度;制约因素;对策

一、民办高校薪酬管理制度研究意义

在高等教育普及的今天,民办高校作为一股新的教育力量受到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民办高校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公立学校不同,民办高校在组织结构、办学理念、生源、师资等方面具有其特殊性。尤其在师资方面,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精简高效一直是其特色。多数民办高校对教师的选拔层次要求很高,组织有能力、有水平、高素质、多职多能的教师队伍,才能吸引更多学生前来报考。由于民办高校多为自筹自支企业,对资金的分配管理相对公立高校更为严格与谨慎。在教师薪酬方面,民办高校一直在寻求最佳的管理方案。除了在学校环境、设施等硬件方面吸引学生,好的师资力量也是生源的重要保证。如何能吸引更多有能力的优秀教师,并且留住学校已有的教师,必然少不了完善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教师的薪酬是对教师工作的一种鼓励与认可,是对教师付出劳动的回报。尤其在民办高校,学生基础水平与公立院校存在差距,民办学校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教育教学工作,除了教学方面,民办高校教师还要参与其他工作,只有教师薪酬与工作量形成正比,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相较公立院校,民办高校的管理机制更为灵活,所以建立健全民办高校薪酬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二、民办高校薪酬管理制度现状

在经费方面,民办高校与公立院校差距巨大。公立院校有国家和政府划拨资金支持,而大多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大部分靠学生的学费。所以,在教师薪酬方面,民办高校的管理并不容易,且民办高校的教师薪酬水平偏低。一般来讲教师工资分为两大部分: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绩效工资多指课时费,有些民办院校为教师缴纳五险一金等保险费用。除此之外,大多民办院校缺少员工福利费用,这使民办高校教师的薪酬水平降低,与公立院校教师薪酬相距甚远。

三、民办高校薪酬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存在困难

民办高校在招生方面与公立院校相比存在困难。一方面,公立院校在知名度上优于民办高校;另一方面,公立院校学费较低,而有些民办高校学费是公立院校的几倍之多;再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职业技术学校也在和民办高校抢夺生源。这些因素导致民办高校招生困难,而学生少则影响学校的收益,从而直接影响教师的薪酬。

(二)对薪酬管理的忽视

现在很多民办高校由董事会领导,而董事会的成员不全是教育工作者,这就使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掺杂了商业目的。把发展民办学校当成办工厂,把教师当成工厂的工人,忽视高校的人力资本特性,认为教师付出的劳动的收入已从其工资得到完全体现。[1]很多民办高校的管理者没有意识到教师不是教学的工具,忽视了对教师的培养与激励。

(三)薪酬管理制度不完善

民办高校把大量时间用在研究学校怎样扩大招生、怎样盈利上,学校的薪酬管理制度始终不完善。对于各个岗位没有明确的区别,对于教师的薪酬也划分的不细致。另外,民办高校对教师薪酬缺少奖励机制,一些民办高校的教师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技能、专业、学术等方面的证书与奖励,学校没有足够重视,尤其在薪酬上没有得到体现,薪酬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教师工作量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大大降低教师工作积极性。

四、民办高校薪酬管理制度改善意见

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黄崴教授对民办高校提出了这样的忠告:“如果民办学院像公办学校一样办学,那么倒闭将是迟早的事。”民办高校管理者应该掌握学校的实际情况并且针对自己的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推动学校的发展,在与公立高校竞争中寻求一席之地。

(一)增加考核管理

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存在竞争,教师岗位也不例外。建立薪酬管理制度的同时,需要建立教师考核管理制度。根据教师的工作态度、岗位责任完成情况等作为评定标准。考核结果和教师评职挂钩,在激励教师的同时,使教师公平公正的得到提升的机会。

(二)建立奖励机制

对比国内外民办高校薪酬管理制度的成功案例可以发现,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存在奖励机制。首先,对于聘用的教师按照其职称发放基本工资,做到“按职定薪”;其次,制定有弹性的薪酬管理方案,按照岗位的工作量和职务的多少分层次制定工资标准,使有能力承担更多工作的教师得到的薪酬更多,提高薪酬水平;最后,增加奖励工资。对于超额超质完成本职工作的教师予以嘉奖,适当增加当月工资作为奖励薪酬。

(三)增加教师培训福利

民办高校想要留住有能力的人才并吸引更多人才,就要有自身吸引人才的优势。教师在学校工作,精神上最重要的就是学校给他们带来的归属感。民办高校可以将工资薪酬的一部分单独拿出来作为教师的培训福利,表现优秀的教师能够获得深造培训的机会并由学校承担经费。这样,教师自身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学校也为自己培养了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论文摘要:以人为本建立现代教师管理制度在现代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以人为本也是新时期中小学学校管理的价值取向。教师管理制度的合理性是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管理制度的建设应着重强调对教师人性的关注,更多地注入人文关怀,创设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制度环境,使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发展是学校制度管理的终极目标。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宝贵资源,教师的高素质、现代精神和现代品格对一所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教师的整体水平和整体状态调整到最佳的时候,才能为学生及社会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承担起为社会输送优秀和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从而彰显学校的真正价值。因此,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管理制度,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引导社会对教师的价值期待与教师管理制度相契合,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关注教师的人性需要和情感体验,最终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一、基于人性需要的教师管理制度

人性是人类作为生命体存在与动物相区别的共同特性,即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统一。认识一个复杂的整体,其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是无法割裂的整体,此三者的完整结合才构成复杂的人性。人性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性的根本则是人的社会性。因为人的自然性是社会化的自然性,人的意识性是凝聚了社会内容的属性,人性是建立在人社会活动基础上的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统一。制度作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形式,与人性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人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制度一旦形成,会对人性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通常制度都与人性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教师管理制度也不例外,是基于人性之上产生和建立的,关乎教师自身的人性需要,是教师制度和理性的深刻根源。学校在管理活动中要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和人格尊严,遵从教师管理活动的规律性。

现行的教师管理制度通常过度强调秩序和效率,忽视了教师人性的需要和身心发展的需求,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经常将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单化,以决定论的思维看待具有独立人格的教师,否定教师作为独立主体人格的正常需要,忽视尊重个体和教育的复杂性,用非线性和客观的立场来实现管理制度的合理性,提倡价值平等、自由的追求。从一般意义上讲,教师管理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有两种。一是工具性价值,主要指教师管理制度所要达到的首要事实。学校之所以要利用制度来约束和限制教师,其根本出发点应当是为了让教师的身心的需求能得到更好的满足,目的是保障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即人们常说的“秩序”,这是管理制度被学校教师认可接受并自愿遵守的一个重要前提。二是目的性价值,是和教师管理制度自身所追求的秩序必须体现学校教师所追求和理解的自由的价值理想,它应该由客观真实的反映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顺应新时代要求的价值观等构成,它既是制度建设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目标,体现了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对教育活动中个体独立性和生命的尊重理解之上。因此,教师管理制度应当产生于教师自身的人性需求。

二、社会价值期待对教师的价值诉求

社会的价值期待是衡量教师管理制度合理性的一项重要指标。长期以来,“园丁”、“春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等称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的价值期待,这种价值期待是形而上学的假设,必须通过教师管理制度这一载体来体现,以引导教师的行为与社会价值体系相趋同。但是教师管理制度自身所蕴涵的价值并非必须和社会期待完全一致,因为教师管理制度不仅承担着引导教师与主流社会价值期待相统一的责任,更应该将社会的价值期待建立在对教育活动和教师职业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之上,尊重教师的人性需要和自身身心发展和成长的需要。教师不仅仅只是“园丁”和“春蚕”,这只是他的社会属性,而是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生存需要,除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些耀眼的光环,教师也是普通人,虽然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担任教育者责任的人要有更高的素质和品格,但是不能完全脱离教师本身来讨论这一问题。一般来说,社会是将教师这个职业和教师本身割裂开来看等的,把原本统一的整体分离开来,教师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意识属性并未统一。因此,教师目前所处的社会地位比较尴尬,教育问题的所有矛头都指向了教师,教师这个职业面临着很多误解。从这些方面来说,现行的教师管理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不合理性,其作为体现载体和桥梁,并未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要使教师管理制度和社会价值期待达到一个相互贯通和理解的高度,在制定管理制度之初应充分考虑社会的价值期待,把是否趋同社会价值期待作为评价教师管理制度和理性的标准之一。教师管理制度所体现的道德水准和价值水平既要符合当今国情,政治、经济和社会需要和公民的道德水平,又要高于一般的国民道德水平。为些,最重要的是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包括学校和社会对教师的评价维度,即奖惩性评价或者是发展性评价,并将二者结合起来,各取所长。同时,将学校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自身评价相统一,扩大民主,使师生广泛参与,避免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仅仅局限与课堂和考试成绩,而应从教师的教育思想、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等各方面展开,充分考虑教师和教师个体、学生个体的复杂性,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教师的德能素质和行为绩效。正确引导社会价值期待对教师的价值诉求。

三、管理制度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以完全服从主要管理方式的学校理性管理,管理制度只是被看成刚性的要求和准则,强调科学管理、奖罚分明、量化考评,虽然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如果实施不当,极容易挫伤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对工作活动的开展只能被动服从,很难发挥创造性。客观来说,学校管理者和普通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期待是有区别的,学校管理者对工作和绩效的关心重于对人的关心,而教师对和谐氛围、良好人际关系的关心重于对工作的关心。这就产生了矛盾,导致教师对学校管理者和管理制度的不满,从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因此,建立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管理制度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

(一)尊重和理解教师

学校管理者不一定能成为教育家,但一定要以教育家的情怀对待教育。应充分意识到,对于教师和管理者,只是工作分工和各自承担的角色不同,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尊重老师,尊重他们的需要和人格。教师的需要分为几个层次,而学校的工作就是要满足教师的各种需要,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做到关心每一位教师,关注每一个人的价值和所做的奉献。一方面,要介导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学校要信任教师,给教师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才能,让教师有被尊重和信任的感觉,真正享受到教育的乐趣。

(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想做好一名教师,首先要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一种事业,热爱和享受教育过程中的乐趣。学校要多引导教师思考和研讨,反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寻找改进方法;让教师尽量减少教育功利性的目的,使教师有做思想者和学习者的意识,多思考教育的深层次问题,探寻教育规律和学生的独特性及个体差异性,从各方面提升自己。还要重视教师的成功体验,使其积极主动地体验教育活动中的激情和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成就感和喜悦感,从而产生更高的理想追求。更应激发教师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主体性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获得角色认同。为此,学校管理者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积极、健康的竞争机制,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更看重自己的人格独立和自尊,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荣誉,渴望自我反思、发现和实现自我价值,这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一种可贵而伟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教师管理制度既要按照有关规定关注教师的物质需求,也不能忽视教师的精神需求。学校的管理工作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而人本化的管理更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具有融合制度管理和人文关怀的意识,引导正确的社会价值期待,实现学校管理刚性和人性关怀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赵敏.论教师管理制度的双重合理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1).

篇8

多年来,外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广大英语教师关心的问题都是如何提高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旨在提高大学英语的课堂管理。笔者试从教师、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从根本上解决大学英语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效的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课堂管理

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里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围绕如何实现“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在新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中,强调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要想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和有效的进行,首先考虑的是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那么什么是课堂管理呢?“课堂管理”在英文中为“ClassroomManagement”,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一些学者所称的“班级经营”、“教室经营”、“教室管理”。课堂管理有没有成效,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整个课堂的有效管理。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没有课堂管理,或者课堂管理不当,都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在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关注课堂教学的改进,而相对忽视了课堂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学生的随意性很大,出现了例如玩手机、打瞌睡等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反应了当前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还存在一些管理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英语课堂管理现状

教师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的主导者,教师管理能力决定了课堂教学管理的效果。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课堂教学管理不可能是独唱的课堂,而应该是有多个声部的大合唱。教师能否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顺利的管理,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校的管理手段和模式同样也影响着课堂管理效果。因此,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影响课堂教学管理效果的因素。

1.教师方面。(1)认识差距。笔者在长期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只注重教学,而忽略了管理。大多数教师误以为教师的任务是把书教好,至于管理学生那是领导和辅导员的事。(2)能力差距。部分就职于高校的教师本身不是师范专业毕业,没有进行过系统的、专业的训练,以致缺乏课堂教学管理理论知识和一定的管理能力;有的大学英语教师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过于信任学生,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从而放松了对学生的管理,导致了“只教不管”的现象出现,因而不能很好地发挥管理的作用。

2.学生方面。(1)学生的整体素质。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我国普通高校面临扩招带来的各种压力,还存在不少问题。学生入学前的英语基础、文化知识储备、择业需求等各方面都各不相同。2003年,中国大学就学率第一次超过15%,标志着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2005年录取比例已经达到2∶1。高等教育不断普及,导致大学生平均素质降低,给课堂教学管理带来新的挑战。(2)学生道德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思想观念、礼仪规范被打碎了,但有些传统的美德同样遭受冲击。一些娇生惯养、放纵自由的行为浸入了大学生这支队伍,说脏话、抽烟酗酒、逃课、考试作弊等现象滋生繁衍。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表现就是不懂规矩,不守纪律,没有礼貌,秩序混乱,难于管理。

3.管理方面。(1)管理制度。多年来,很多高校由于各种原因加强了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也收到了初步明显的成效。但是一些教学管理制度本身不够科学,导致收效甚微。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近年来实施的学生给教师课堂教学评估打分,一方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的情况,但另一方面教师担心严格管理学生会导致学生给自己打低分,从而放松对学生课堂教学管理等现象。另外教室里安装了高清摄像头,也极大地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进而造成课堂教学管理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的下降。(2)教学模式。目前不少的高校教师习惯于课堂教学管理的权威模式,整个课堂教学管理都是教师说了算。各高校一个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安排相应的教学模式,以达到突出重点、强化特点、点燃亮点的目的。

二、对策

如何实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的良好效果?笔者认为应该从几方面努力。

1.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的目的在于有序而高效。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中需提高对个体的关注,就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也能预防一些课堂问题;如果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展示给学生的是一堂精彩生动,能够吸引学生参与的课堂,学生问题行为将不会产生。因此,课堂管理的功夫不仅仅只限于课堂内,而要在课堂管理之外下功夫,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好教学,从情景设计、教学用语、板书、引导学生参与等上认真设计。同时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把专业知识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质量。

2.提升课堂管理水平。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课堂教学管理的成败。然而能胜任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创新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风格、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强大的心理状态和应变能力;还要切实加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要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善于端正学生行为,及时恰当的处理突发问题。例如: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面部表情来表达赞同与不赞同,表扬与批评等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难免会出现违纪情况,有的教师采取停止讲课、斥责,或漠不关心等方法,使这些行为不再继续下去,这些方法都不可取,因为这些方法都不利于帮助学生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其结果与教师的初衷相反。作为教师应把处理行为问题建立在了解学生行为和心理的基础上,带着理解、同情、关爱学生的心态,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学生自我矫正。

3.创新教学管理方法。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需要,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已不适应发展需求。改变传统的授课方法,提倡创新课堂教学。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的环境直接影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管理方法的实施。因此,教师要及时学习、借鉴现有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创出适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的方法。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任务型教学能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效果。任务型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课堂师生模式,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中心,成了任务的中心。任务型教学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分为小组讨论、小组代表陈述等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讨论不止于学生之间,更有教师的机智引导。任务型教学要求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任务,进行一定的语言输入、心理暗示和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完成各类任务的过程中自觉学习、主动思考;在合作交流中参与学习,实现学生课堂的自我管理。

4.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一套科学的、合乎高校教学发展规律的、有生命力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当前高校一项不可缺少的任务。因此,要认真反思学校已经实施或是正在实施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要改进和完善那些经实践检验证明有缺失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健全和完善具有约束性、可操作性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也要及时制订出更多能够提高课堂管理的激励政策,如课堂教学管理的奖优罚劣制度。对于那些在教学工作上认认真真、兢兢业业,严于管理和善于管理,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奖励;对于那些不负责任、擅自更改教学计划、课堂教学秩序混乱等不良教风要给予通报批评。只有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水平,从而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管理的目标。

5.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要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管理目标,要把学生看作是课堂教学管理中的中坚力量,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以及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消极的心理,促使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管理中实现自我价值。要探索有效的集体规则,通过学生集体讨论,建立自己认同的规则,接受集体的控制,实现学生的自我约束。在集体中树立自律榜样,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鼓励榜样本着“帮助别人,也提高自己”的原则去帮助其他同学,也鼓励其他同学向榜样学习。教师要创建民主、和谐的自我制约机制,引导学生随时检查自己行为与学生行为标准的差距,并自我矫正。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管理提供了宽广的发展空间。那么在多媒体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扮演着导演的角色,更多时候都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对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学中的角色,具备开发课程资源能力,开展合作与研究,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只有弄清了大学英语课堂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才能有效的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作者:吴迪 刘霏 吴忧 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

参考文献:

[1]王春艳.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2]刘凡.基于大学英语教学课堂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人才,2011.

篇9

关键词:科研管理;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106-01

一、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的特点

(一)有效整合教研与科研,教育科研不再“浮夸”

校本科研管理制度将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于“校本”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为了解决学校当前的突出问题,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科研管理制度将教研与科研看作是一对孪生兄弟,用科研方法提升教研的质量,在教研中科研;以教研作为科研的平台,将科研作实作深。在机构设置上,校本科研管理制度主张根据学校的不同情况,将教研与科研进行有效整合,提升学校教科研的质量与效益。

(二)真正适合中小学教师,引导激发教师热爱教育科研

“所谓制度,就是由一系列内在相关的规则或规范构成的系统。但是另一方面,再纯粹、再外在的制度性规则,都不是现成地摆在那里的东西,不是写在纸上的东西,它一定要体现在行动中,一定是在特定社群范围内为人们所实际地遵守的规则。”校本科研管理制度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所共同制定的适合其特点的制度,因此在执行中更容易将外在的规则转化为教师们自觉自愿的行动。另一方面,对于教育科研比较薄弱的学校来说,制度的强制性、导向性都可以有效地引导教师从被动作科研到主动作科研,以“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喜悦来激发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热爱教育科研。

(三)完善体制,促进教育科研的健康、持续发展

校本科研管理制度确立了学校的科研管理机构为教科室,确立了校本科研组织制度、校本科研启动制度、专家指导制度、科研交流制度、学校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将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纳入到有序规范的轨道。

“动力内化意味着学校形成自己内在的发展需求、动机和动力机制。”校本科研管理制度的制定充分考虑了学校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蓝图,是在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为每一所学校量身定做的科研管理制度,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建立了具有内在动力的管理制度,能在应对外在需求时保持主动、善于选择并不丢失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其旨向为在正确的科研思想的指导下,学校教育科研走上健康、有效、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学校的科研管理及其制度的状况

学校要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只重视教师对科研的态度、能力等是不够的,还需要学校的科研管理及其制度作扶持。但是,在实际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学校的科研管理还有待提高,而教育科研制度还有待完善。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教师对学校科研管理制度的满意度不高。仅有19%的教师对学校现有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表示很满意,有一半的教师表示较满意,但是还有14.7%的教师表示不太满意,甚至有8.2%的教师表示很不满意。

教师的满意度之所以不高,主要是基于学校的科研管理制度并没有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或者专业发展起到明显的帮助,而且,学校目前的教育科研管理及其制度的执行力不高,还有待提高。

在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中,学校教科室应该要发挥较大的作用,承担着学校教师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职责,同时,也要帮助学校教师解决教育科研工作上的点滴问题,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教育科研工作。

三、学校科研管理制度创新策略

(一)科研工作量抵充制度

推行科研工作量抵充制度的前提是,将学校的各项工作均折算为一定的工作量,包括教学、科研、班主任工作等。因此,这是一项涉及全校的系统工程。为此,学校应建立工作量核算的小组,该小组须由校长牵头,以便协调各方关系,最终决断;由教导处、政教处、科研室等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以便了解各部门的利益诉求;由教师代表参与,以便听取教师的意见。该小组负责起草工作量核算的具体办法,征询方方面面的建议,不断完善操作方案。

(二)校级课题招标制度

学校行政和资深教师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结合学校实际教学和管理中的问题,结合学校的科研发展规划,商讨确定课题指南。

之所以要由学校行政和资深教师共同商定课题指南,是因为这两者各有优势。课题指南旨在引导教师参与学校的教育科研,因此必须吸纳学校行政的意见,他们对于学校的整体情况最为清楚,对学校的改革方向有明确的思路。这样,有他们参与编订的课题指南就能够很好地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更契合学校未来发展的需要。而资深教师的参与能够发挥他们的专业眼光,使课题指南更加科学化。

(三)实践成果实效性评判制度

教师在提供了课题研究的文字性材料之后,根据课题研究的具体成果进行实践展示,比如:涉及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公开课等形式让评判者切实了解该成果的价值所在;或者涉及学校学生档案袋管理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展示学校实际对学生档案袋运用的情况来让评判者真实感受档案袋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潘海燕.教师怎样开展教育科研[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2] 陈鹏飞.走向校本教研[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篇10

Abstract: Both the change of the modern college student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form of college education management, require college teachers to improve the original student management. The reason of the change of college student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form trend of college education management are analyzed to improve the student management reform,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student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innovation.

关键词: 大学教师;学生管理;创新

Key words: college teachers;student management;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4-0243-02

0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并且受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化社会的形成、以及文化交流中伴随的外来文化冲击等因素影响,大学生的素养不断提高,信息储备量增多,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视角宽阔,同时承受的压力增大,形成了独具特色且思想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的一个社会群体[1]。

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不断变化的复杂的心理思想状况,对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并逐渐影响教育体制的转变,管理理念的转变、教学制度的转变、部分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的转变等,推动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创新。

目前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大学生不断转变的思想观念,对工作在教学管理一线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创新出更加适应新时期的学生管理方法,是顺利推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

1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变化特点所带来的高校管理新问题

1.1 民主意识、法制观念高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针政策,增强法律意识是社会的需求,法治社会促进了学生民主、法制意识的建立,丰富的信息获取手段为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民主意识提供了强有力保障,民主意识、法制观念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学生免受非法行为的危害,同时使得大学生急切要求平等参与涉及自身利益的管理活动中[2]。

大学生特有的不成熟的判断力造成此阶段所形成的民主、法制意识较片面,这就要求高校将民主与法制深入彻底的贯彻到教育管理中,作为学生管理者的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健全的法制观念、丰富的法律知识、正确的民主意识,才能更好的贯彻改革后的教育体制,并继续推动体制改革的健全顺利进行,将正确的民主与法制观念融入到学生工作中,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民主、法制观念。

1.2 自我意识较强,团结合作意识欠缺 目前高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有很大比例,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较多疼爱,造成现阶段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教育背景,使得大学生的知识储备丰富,视角宽阔,有主见;缺少兄妹的陪伴直接减少了与同龄人接触和共同成长的机会,造成团结精神、合作意识的欠缺。

作为事物的两面性,自我意识不仅催生出较强的自我主见,也产生了自我为中心、自负、冷漠等现象,为融入大学生活,与同学和睦相处、共同成长带来不确定因素。针对这些现象、特点,教师如何寻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需要的不仅仅是说教,而是正确平等的看待、深入了解、引导学生自发寻求改变的方法。

1.3 挫折经历少,抗打击能力弱 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社会的平稳安定、完备的公共设施等等,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学生的成长尽可能提供优越的条件,减少成长路途中的困难坎坷,加快成才的步伐,但另一方面降低了大学生的抗打击能力,这不仅体现在遇事处理能力的降低,同样体现在心理承受能力的下降。挫折经历的缺乏、家庭的过度保护使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遇到了困难,管理松懈达不到效果,管理严格会打击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学生,面对新问题的挑战,高校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关心,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并且通过学习现代管理手段、交流分享管理经验等方式提高理论修养、管理水平[3],从而引导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2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

2.1 建立科学、规范、完整的教育管理制度,依法治校 为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和社会需求,高校引进现代的科学管理制度,研究和学习国外高校的成功管理经验,建立合理规范同时层次分明、岗位职责明晰的管理体制[4],明确教师的管理职能范围,强化学生管理法制观念,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贯彻平等原则,创建更利于学生成长的管理制度。

教育改革对于高校教师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掌握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并在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创新学生管理方法,会极大的提高教师管理水平。

2.2 高校学生管理由学校管理向学生自主管理转变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自主学习、生活能力,充分利用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做到学生的自我管理,遇到问题自我解决,逐步减少学生对家庭、学校的依赖心理,挖掘大学生自我潜能,在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锻炼和提高各方面能力,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大学生。

2.3 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思想进步、业务精良、作风正气的高校管理队伍 高校学生管理队伍主要包括:院系专职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两头活的一边正常教学活动,一边日常学生管理的教师,作为工作在第一前线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不仅需要掌握管理工作中的专业知识,还需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日常学生管理中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优秀的教师团队是进行教育管理改革创新的重点。

3 高校教师创新改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面对现阶段大学生自身的特点,高校教师亟需提高自身素质、改变原有观念创新学生管理方式。

3.1 尊重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判断 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要求在学生管理中尊重学生,尊重大学阶段初步形成的自我意识、自我判断。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目的是引导和培养大学生成才,只有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意见观点,才能了解学生所需、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及时正确的起到引导作用。尊重学生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学生是具有一定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社会群体,具有独立判断事物的能力,也具有为自我行为负责的能力和义务,因此教师应正确看待大学生日渐成熟的个人能力,欣赏并尊重他们特有的处事风格而非挑剔与指责。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旺盛、凡事跃跃欲试具有冒险精神,是萌发新观点、创造新事物、开创新局面的最好年龄[5]。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观点、尊重他们的行为才是正确引导其成长的前提。

3.2 创造平等民主的氛围 大学生是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履行法律义务的成年人,应给予成年人的平等对话,行政命令的方式已不适应现阶段管理,民主的交流探讨和教师以身作则的示范教导能够更加有效的达到引导和培养成才的作用。

在信息化的社会中,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多样便捷,在一定程度降低了教师教授知识的权威性;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文化的频繁交流,外来文化对本民族价值观的冲击在所难免,特别是对价值观仍在逐渐形成中的大学生,因此急需创建一个平等对话平台,通过民主的方式重建教师的权威性,利用平台学生更乐于展现自我,为教师提供了发现问题、逐步引导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管理中的民主还体现在学生的自我管理,不仅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并且使其受到自我约束,教师在方向性和原则性问题上进行指导就能达到较好的效果,相反教师的过多干预不仅达不到预想效果,还会遭到学生的反感,增大教师与学生的隔阂,为日后开展工作制造阻碍。

3.3 提高文化素养和巩固专业知识 工作在教书育人第一线的教师,是教育管理制度的最终执行者,是为学生授业解惑、管理生活学习的“替代父母”[6],因此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和学校的发展,良好的文化素养与较高的学术造诣,可以在学生中树立教师的威信,提高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从而更有效的推行教育管理制度。

教师以教授知识为职业,因此不断的学习知识也是作为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广阔的知识面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知识和信息,用以保障教师与时代的同步性,尽量减少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学习网络知识,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及时了解社会信息,并且快速掌握学生的动向及思想状况,更好的开展学生活动和学生管理工作;巩固深化专业知识,钻研学术,掌握本专业领域最新动向,良好的学术氛围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求实的品质,为学生提供先进的专业知识学术平台,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

大学生的思想在不断变化中,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也在逐步进行,社会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止,因此培养新时期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需要大学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与提升自己,创新改进管理工作方法。这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问题,需要全体高校教师一起努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出发点,通过长时间的摸索,探索出更合适、更灵活的教育管理方法,从而推进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并且促进学生自觉的参与制度的建设改革、遵守学校的管理,培养出社会所需的真正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昌霞.关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创新方案研究[J].改革与创新,2012.

[2]杨雪冰.高校学生管理创新研究[D].郑州大学,2005:12-14.

[3]程勉中.人才战略与高校管理机制创新[J].教育与现代化,2007(82):42-46.

[4]南立飞.社会转型期高校大学生管理模式的社会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