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教师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4-03 11:06: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的教师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的教师管理制度

篇1

摘 要:进入新时期以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增加了技工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本文针对当前我国技工学校教学管理的现状,提出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更新教学观念,建构多元化评价体系,提高办学质量,扩大社会影响,不断培养大批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技术人才。

关键词 :技工学校 教学管理 创新

近年来,职业技能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技工学校已日益成为培养培训现代综合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然而,进入新时期后,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不稳,加上就业结构矛盾、就业不稳定和高校扩招等因素的影响,技工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师资力量薄弱、整体技能教学水平偏低、教学管理缺乏创新,培养方式落后于市场,致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未能符合现代企业用人需求。这其中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技工学校转型接轨慢,受行业办学狭隘性的限制,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模式与市场相脱节。为此,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管理,全面探索新形势下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彰显技校特点,强力开展技能教学,把推进技工学校教学管理创新作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已成为新时期技工学校教学管理重要的创新任务。

一、以学生为中心,更新教学观念

所谓“以学生为中心”, 就是结合市场的需要,在教学管理中架构新型的师生关系,通过积极引导的方式,依靠民主管理,提倡人格平等,彰显个性解放,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发挥内在潜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长期以来,以师为本,强调教师权威的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由于缺乏学生的参与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不到很好的释放。目前,大多技工学校依旧遵循着这一传统观念,压抑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加上近年技工学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教材与市场脱节、教学方法僵化,导致本就基础差的学生对学习没有自信心、甚至厌学等。这就要求我们创新教学管理必须找准切入口,更新教育观念,有针对性地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把学生造就成为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创新,首先要认清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自觉由“管理者”转为“引导者”。目前,技校学生普遍缺少积极进取的心态,缺乏自我控制力和约束力,学习动力和能力弱。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部分学生自卑心理较重,对前途悲观失望,没有创业意识,没有自我负责精神。因此,更新教学观念要以树立学生良好的主观愿望为前提,通过教师角色的转换,民主、平等地用个人魅力塑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沟通和交流,开展形式多样的国情教育和形势教育,引导学生认清方向,树立信心。其次,教师作为转变后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学生思考要有方向性。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时大脑皮质的兴奋程度与学习效果相关。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的多个环节中设问,让学生的脑子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兴奋状态。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让学生在阅读材料或做实验时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性学习,提高综合能力,在未来发展中发挥各方面潜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以就业为导向,建构多元化评价体系

当前,随着国际人力资源的交流,产业技术更新周期的加快,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种类比以往更加繁多,企业对技工学校毕业学生的要求也愈来愈高,除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良好的专业基本功外,还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良好的心态和持续的学习能力。因此如何满足企业的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管理创新尤为关键。要适应日趋激烈的就业环境和市场的需要,技工学校就必须与时俱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在教学管理上推陈出新,建构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探索出企业和学生认可的教学培养模式,创建品牌,促进学校持续发展壮大。

近年来,技工学校学业评价方式单一,与社会实践脱节,不符合技工学校学生实际,所暴露出的缺陷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为此,必须进行科学的管理创新,弥补传统评价方式的不足。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体育能力为核心,建构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三位一体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引导帮助学生在行为习惯、技能钻研、自主学习、才艺才能展示、参与学校服务管理、身体素质达标方面不断进行提高,全面发展,张扬个性。

第一,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必须把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放在重要位置。在自主开展的各类评价活动中, 要调动学生、教师和家长的积极因素,建立导向机制,创造和谐的评价氛围,共同参与评价,帮助学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反思,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

第二,要坚持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灵活开展自评、互评和他评等。自评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自我反省的有力措施。要通过相关手段让学生敢于亮明自己的优缺点,找出不足,积极改进,从而发挥潜力,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互评就是学生之间批评和自我批评,大家以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主线互相评价,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互为榜样,激励学生互相督促、共同提高,形成你追我赶,互相竞争的学习氛围。他评就是引进社会力量让企业参与到对学生进行的评价中。由企业现身说法,因时度势,结合社会实践,突出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身,教育和帮助学生完成由学生到员工的完美过渡。

第三,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设置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以及集体意识全面关注。在教学管理创新中,既要做到不能忽视学生的笔试成绩,又达到全面提高、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

在当前市场经济多元化的背景下,技工学校建构多元化评价体系,搭建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和发展的平台十分重要。了解和掌握学生发展中的需求,挖掘和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小结

技工学校是培养各种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要加强转变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离不开大量的初中级具有实践技能的劳动者。当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为技工学校提出了新的任务,探索新时期技工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安静宇,计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J]. 中国科技信息,2010(26).

[2]毕予华,冀燕钊.技工学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工作机制研究[J].成人教育,2010(11).

篇2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职业学校兼职教师聘用政策,强化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促进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特制定《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请遵照执行。

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完善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支持、鼓励和规范职业学校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职业学校包括依法登记为事业单位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包括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兼职教师是指受职业学校聘请,兼职担任特定专业课或者实习指导课教学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兼职教师占职业学校专兼职教师总数的比例应在学校岗位设置方案中明确,一般不超过30%。

第四条 聘请兼职教师应重点满足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特色专业的教学需要。

第二章 人员条件

第五条 聘请的兼职教师一般应为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专业教学急需的也可聘请退休人员。

第六条 兼职教师的基本条件:

(一)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热爱教育事业,身心健康;

(二)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能够胜任教学工作;

(三)一般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高级工以上等级职业资格(职务),特殊情况也可聘请具有特殊技能,在相关行业中具有一定声誉的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和省级传人;

(四)初次聘请的退休人员,离开原工作岗位的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年龄一般不超过65周岁,特殊情况可据学校需要而定。

第三章 聘请程序

第七条 职业学校聘请兼职教师可通过对口合作的企事业单位选派的方式产生,也可以面向社会聘请。职业学校聘请兼职教师应优先考虑对口合作企业人员,建立合作企业人员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的常态机制,并纳入校企合作基本内容。

第八条 面向社会聘请兼职教师应按照公开、公平、择优的原则,严格考察、遴选和聘请程序。基本程序是:

(一)职业学校根据教学需要,确定兼职教师岗位和任职条件;

(二)职业学校对应聘人员进行资格审查、能力考核;

(三)职业学校确定岗位人选,并予以公示;

(四)职业学校与兼职教师签订工作协议。

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在应聘兼职教师前应征得所在单位的同意。

第九条 职业学校应明确兼职教师管理机构,负责聘请兼职教师工作的组织实施。

第十条 兼职教师上岗任教前,职业学校应对其进行基本教学能力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

第四章 组织管理

第十一条 除通过对口合作的企事业单位选派兼职教师以外,职业学校应与兼职教师签订工作协议。

工作协议应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包括工作时间、工作方式、工作任务、工作报酬、劳动保护等内容。协议期限应根据教学安排和课程需要,经双方协商确定,一般不少于一学期。

第十二条 兼职教师为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原所在单位和聘请兼职教师的职业学校应当分别为兼职教师缴纳工伤保险费。兼职教师在协议期内发生工伤,由兼职教师受到伤害时其工作的单位依法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鼓励职业学校为兼职教师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第十三条 兼职教师要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执行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认真履行职责。职业学校要制订兼职教师评价标准,加强日常管理和考核评价,并将在职人员兼职任教情况及时反馈给其人事和劳动关系所在单位。

第十四条 职业学校应当为兼职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鼓励、吸收兼职教师参加教学研究、专业建设和团队建设,支持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联合开展企业技术攻关等。

第十五条 企事业单位应当支持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其中,事业单位应将兼职任教情况作为其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第十六条 有关部门要将选派兼职教师的数量和水平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十七条 各级教育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将兼职教师纳入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将职业学校聘请兼职教师工作纳入人事管理情况监督检查范围,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加强对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工作的指导。

第十八条 兼职教师可根据所承担的工作任务,按照相应系列教师评价标准参与职务评价。

第五章 经费来源

第十九条 建立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多渠道筹措兼职教师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兼职教师的报酬。

第二十条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声誉较高、专业师资紧缺的职业学校聘请兼职教师。

第二十一条 职业学校可以在事业收入中安排一定经费,用于支付兼职教师报酬。

第六章 附则

篇3

【关键词】独立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对于高等院校尤其是独立院校来讲,实践教学是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独立院校办学及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均提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实践教学目标难以达到。那么如何顺应社会发展,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要任务。基于此,作者在加强独立院校实践教学过程和质量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实践教学整体优化进行了一些探索。

1 实践教学管理现状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环节,起初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给予充分的投入与建设,其管理工作在各项教学管理中的滞后地位十分明显。近年来学校逐步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及管理工作己初步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实践教学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然而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下,随着学校规模迅速扩大,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管理在管理理念、制度建设、管理队伍的建设、管理方法等方面明显落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和要求。目前实践教学基本上都依据专业教学计划来组织教学工作,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方面。实验大多是结合理论课程开设的,而实验课也只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实验方式大多是由教师先讲,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或者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实验内容一致,结果唯一,学生虽然也参与了实验教学活动,但实质上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并且因为大部分工科试验都在母体院校,做实验时还需乘车前往,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还培养了一些不能主动参与实验的同学提供的方便。在这种模式下,虽然也强调实验能力的培养,但这种实验能力是被当作技能并以“知识”的形式加以传授,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管理工作方面,实践教学的革新缺乏系统和长远的筹划,实验、实习等环节在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方面实施改革的力度、深度远远不够。独立院校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足,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许多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和内容依然采用传统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教学的效果与培养计划所要求达到、以及社会所需求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差距甚大。

实践教学的改革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大热点,如对管理体制的不断探索,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革新,教学质量监控乎段和方法的尝试等,但是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束缚、客观条件制约等多种原因,实践教学改革依然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难以在短期内取得重大突破的瓶颈。

2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必须要有高瞻远瞩的计划和科学的改革思路。制定规划即是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发展目标,进行统筹规划,逐步推进改革进程。应研究实践教学自身的教育教学规律,探索合理可行而科学有效的方法途径。独立学院在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时应以学校的总体定位、发展目标为指导,根据学校或所在区域特有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1)目标性。实践教学体系一定要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做,要做到以培养企业、公司所需的人才为目标,并且能够具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能力。(2)全程性。实践教学体系要做到贯穿始终。实践教学要从学生入学到毕业保持四年的连续性。按照组成实践教学的环节,从目标、内容环节、管理等方面去科学的构建。注重增加其内在联系,使其互相关联,具有连续性地贯穿于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3)规范性。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要对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学院领导班子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应有一位院领导专门负责本科实践教学工作,全面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工作。(4)系统性。实践教学体系应根据教育教学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并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构建。在构建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的分层、分阶段来构建,并且要注意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的相结合。

3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独立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而建立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则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管理环节。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遵循实践教学规律,是根据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与调控使之达到最优状态的管理和方法总和。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其主要职能是通过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组织机构和信息网络,对实践教学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不断纠正偏差以实现教学目标。

3.1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构

由学校教务处、系部、教研室等构成教学质量监控与领导小组和专家组。领导小组负责审定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指导、检查专家组和各系部开展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研究解决教学质量监控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制定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奖惩办法。专家组进行现场考察、重点抽查,发现问题后及时召开研讨会进行专家会诊,并且把相关问题反馈给教学质量监控行政领导小组研究解决。

3.2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常规检查制度

针对实验教学,由于实验教学安排不如课堂教学的计划性强,在每学期开学后,由学院教务处统一汇总该学期各系实验教学课程安排情况,组织各级领导、教学督导组专家开展听课制度,专家随机听取实验课并评议打分,并抽查学生实验技能操作、实验报告等;同时通过学生网上评教,给实验教师评议打分。

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因毕业设计(论文)是一项为期较长且时间较集中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各阶段检查、答辩抽查、抽查毕业设计(论文)等方式开展全程质量监控。其中要特别提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审题的检查,并通过深入各系开展中期检查,加大答辩抽查的力度,进一步严格过程管理、答辩程序。建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作假行为抽查新机制,对各系按1%-2%的比例随机抽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文稿,对于有作假行为的论文应严格按照学院制定的《学院论文作假行为实施细则》处理。对参加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的学生,由学院聘请专家按1%-2%的比例随机对这些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评审;严格掌握标准,对不符合及格标准的,坚持不予及格。

3.3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奖惩制度

建立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制定教师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调查表,定期向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质量的网上问卷调查,或者召开学生座谈会,通过常规或不定期的信息收集制度获取教学质量评价信息。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每学年进行一次,采取四种评价方式,即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院(部)领导评价、教学督导组专家评价。对应每一种评价方式设置相应的评价调查表,通过综合四种评价结果得出对该门任课教师的最终评价,最终评价结果与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校内工资奖励等挂钩,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即对教学效果良好,得到学生、专家、领导一致好评的应予奖励,如评选教学名师奖、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倾斜政策;对于教学效果确实较差,学生、专家普遍反映不好的由学院教务部门通知到教师本人,如经一个学期表现仍无改变者,学院会将其调离相应的实践教学岗位。

3.4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反馈机制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因此对于建立高效、合理的反馈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学校通过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及时分析评价结果,对于反映教学效果较差的教师要重点跟踪检查,并将反馈结果告知教师本人,促进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网上评教、教师互评、专家评教等得出结果,并拟在评价网上设置三级查询系统,校长可查询全校教师的评估结果,系主任可查询本系全体教师的评估结果,教师本人只能看自己的评估结果,对教师有一个隐私的保护。教师看到学生或专家对自己的评估,可以针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做到提高和改进。

4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应合理定编,配足配齐各实验室的教师、技术人员,建立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科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且综合素质较高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正常运行。要制定措施,鼓励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高水平教师到本科教学实验室工作,鼓励教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参与实验教学的指导工作,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实验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应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从事实验教学,逐步形成一支由学术带头人或高水平教授负责,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实验技术,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队伍。

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与管理,建立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评价机制。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各系部要采取激励机制,定期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考核,对成绩显著的人员将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违章失职或因工作不负责任造成损失者,将给予批评教育或相关处分。

加强“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独立院校应该为学校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平台,提供“双师型”培养的道路。“双师”需要动态管理,完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的“双师型”专职教师培养方式和措施,积极探索开放式“双师型”兼职教师聘用的软性机制。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模式:

1)增多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数量。从行业性企事业单位引进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资源;从学院的专业教师队伍中培养,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目标。

篇4

?眼关键词?演 风险;学生工作;监督

?眼作者简介?演罗斌华(1985―),男,南昌工程学院学工处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胡盛华(1968―),女,南昌工程学院学工处处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 330099)

“风险防控”原是经济领域里的概念,指管理方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根据国家《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部署,风险防控成为反腐倡廉的重要环节。当前,加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规范权力运行,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办人民满意大学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实际工作,就风险廉能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工作监督机制作一简要探析。

一、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工作监督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历经“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后,“内涵式”发展成为高校发展的共同选择。在此背景下,高校的学生工作不能停留在传统的单一管理模式上,要求学生工作不断改革创新。因此,引进监督机制对高校学生工作迫切而有重要意义。

一是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学生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工作的广度、深度、难度不断增强,亟需建立高校内部学生工作监督机制,加强对学生工作各环节的检查,提高督查力度,确保高校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工作运行机制,从而提高高校管理水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二是建设合格学工队伍的政治保证。学工队伍是学生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正如有学者指出:“学校的腐败行为不但会影响学校自身的教学秩序和社会声誉,损害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平等,还会通过教育的传导机制,误导我们的年轻一代。”因此,需要加强对学生工作的监督,在行为上保证学生工作人员成为廉洁文化的弘扬者和廉洁行为的示范者,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导师和思想上的领航员。

三是提高学生工作效能的有效途径。消极、拖沓、混乱、无序是影响高校学生工作效能提高的主要问题,提高效能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要求。学生工作是面向一线基层的基础性工作,是学校办学的形象窗口。需要在管理上,通过监督,调动学生工作队伍的积极性,促使从事学生工作管理者内在动力的增强,从而推动学生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四是创建和谐校园环境的重要措施。建立良好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包括学生与学生的和谐、学生与老师的和谐、学生与学校的和谐,是创建校园和谐环境的基础与保障。学生工作涉及的领域广阔,尤其是在各种评优表彰,如国家和学校的助学金、奖学金评比经常滋生各种矛盾。因此,一个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的介入,有益于促进透明、保证规范、规避风险、减少矛盾,促进校园和谐。

二、组织开展高校学生工作监督的主要内容

高校学生工作监督是对全校范围内学生开展的各项学生工作的督导。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对全校学生工作进行监督。学校设置了学生工作职能部门,主要包括学生工作部?穴处?雪、共青团以及学生就业机构,承担学校层面的学生事务。职能部门在学生思想教育、政治引导、日常管理、心理健康、经济资助、素质拓展、生活管理、就业引导等方面发挥着政策制定、政策执行等重要作用。在监督中主要是掌握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在学校精神贯彻与否、上级要求落实与否、职权使用是否得当等情况,确保学生工作不缺位、业务工作不违规。同时,要在监督中开展调查研究,促进学生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这个层面的监督主要是学校(党委、行政)或学校的职能部门(如组织、纪检)或学校的专设机构(如学生工作党委、学生工作管理委员会)对学生职能部门的监督。

二是对二级单位学生工作的监督。院系是学生工作落实的一个独立面,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两级办学的体制下,院系的职权进一步放大,包括学生教育、管理、资助、奖励等各方面。从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线”上的业务汇总到院系一个“面”上,其工作落实、工作方式、工作机制、工作成效等情况,都是监督的题中之义。对院系的学生工作监督一般由学生工作职能部门担负。

三是对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监督。辅导员、班主任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是年级和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因此,对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指导是学生工作监督的重点和基础。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和院系要通过例会、周报、抽查、走访等形式,掌握辅导员班主任在专项工作(如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学校奖学金创评等)以及常规工作(学习、学风、考勤、寝室管理、心理健康等)的规范性、及时性情况,确保学生工作在这个环节的有效运行。

三、组织开展高校学生工作监督的主要作法

当前,建立和运行学生工作监督机制是适应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结合高校管理和学生工作的特点,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坚持以内部监督为主,内外督导相互补充。由于编制的限制,高校一般不可能设置专职的学生工作监督部门,学生工作的监督主要依赖学生工作系统内部监督,同时发挥组织、纪检、审计等专职部门对专项学生工作的监督。通过定期汇报、部门走访、专题总结,掌握学生工作情况;同时,发挥组织、纪检、审计等专职部门开展的党建思政评估、党风廉政检查等专项检查,促进学生工作部门加强机关作风建设。

二是要遵循教育法规和政策,以法律政策为准绳。学生工作监督要坚持以法律、政策为依据,以法律、政策为准则进行评价,监督学生工作的各个环节。具体包括通过检查了解学校及各院系对于党和国家有关高校学生管理的指导思想、教育方针、教育法律和一系列的教育法规、文件的贯彻和执行情况;了解存在的问题,并督促有关部门进行依法改进。通过依法监督,引导学校及各院系走上依法管理、依法实施教育的轨道。

三是要寓“导”于“督”中,坚持以“导”为主。高校学生工作监督,不仅要开展检查、评价,同时还要对学生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工作不应简单地停留在对被督导对象的问题“纠察”上,而应该进一步帮助被督导对象分析问题存在的症结和差距形成的原因,指导他们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加以改进,从而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

四是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监督作用。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例如,建立大学生维权中心、学生民主管理委员等,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管理的作用。同时,还要创造条件和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监督中,特别是涉及到学生权利和义务,校纪校规等切身利益的制度、要求时,积极采用主动指导式、民主参与式、双向对话式的工作方法,尊重学生权益,吸收学生参与管理,创造双向对话交流机制,将学生参与常态化。

学生工作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高校深化内涵发展的道路上,呼唤更精细化的学生工作;在人才培养创新呼声不断的背景下,亟需更科学化的学生工作;在新形势不断加强高校预防腐败的背景下,需要更透明化的学生工作。行之有效的学生工作监督机制,有利于这种精细化、科学化、透明化的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的构建。

?眼参考文献?演

?眼1?演晏丕振,李永勤,段青松.高校学生工作督导机制的探索与实践?眼J?演.高等农业教育,2005,(10).

篇5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是指学校制定和实施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不被师生所认同和接受,导致制度效率低下,甚至产生负功能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教学组织松散化、教学工作边缘化和教学研究原子化三个方面;制度文本与教师期待错位、制度表达与制度实践背离、制度稳定与制度变革矛盾、依附资源与契约资源分异是其产生的原因;保证制度文本合法性、制度执行适当性、制度变迁连续性、制度资源匹配性是其消解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

教学管理 管理制度 合法性危机

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题。为提高教学质量,国家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很多学校结合自身实际也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但是,深入研究发现,这些制度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努力仍然陷入重重困境[1]。那么,为什么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没有发挥提高教学质量应有的效力呢?很多学者从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性、执行力和科学性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过相关研究。根据新制度主义的观点,作为一种制度的教学管理制度要想在实施过程中获得应有效力,其本身首先要获得制度相关客体/主体的认同和接受,取得应有的合法性,否则就会陷入合法性危机,影响制度实施效果。本文从制度合法性角度,探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内涵、表现、原因及消解问题,以期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一、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内涵

马克思・韦伯最早从行政管理角度阐述了合法性概念,并认为合法性是习俗、利益关系等纯粹情绪动机或纯粹价值合乎理性的动机之外,统治得以巩固、稳定的不可或缺的更为重要的资源[2]。按照韦伯的观点,合法性既包括适合法律法规要求,也包括适合社会文化习俗要求,还包括适合重要人物的要求。制度合法性本质上是指制度在社会上或组织中获得了公众的广泛认同。学校管理制度的合法性指学校内部的利益相关者对学校管理制度发自内心的认同程度[3]。制度合法性危机与制度合法性相对应,是指由于公众对已颁布的管理制度产生了认同危机导致其难以有效地贯彻落实的一种现象,包括理性认同危机和情感认同危机两个层面。理性认同危机具体可分为手段危机、主体危机、价值危机、程序危机,其决定了制度“合不合法”的问题;情感认同危机则指利益相关者在心理、情感上对制度的认同危机,其决定了制度“有无效果”的问题。一般很难区分认同危机是在理性层面还是在感性层面,人们大多只关注对某一制度一个总体认同程度。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是指学校制定和实施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不被师生所认同和接受,导致制度效率低下,甚至产生负功能的现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可以表现在单一的某个规章或条款上,也可以表现在一整套教学管理体系上。由于内心没有真正认同和接受,利益相关者往往对教学管理制度采取消极接受或策略化遵守行为,这导致制度表面上仍在运行,而实质上已名存实亡。

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表现

1.教学组织松散化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合法性危机首先表现为教师对其“口服心不服”或“口不服心也不服”等行为上,在具体形式上就表现为组织“松散现象”的此起彼伏,随处可见。如学校领导与教职员工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关系,隔阂逐渐增大;教学管理干部与普通教师之间彼此对立,彼此相互指责;二级部门之间各自为阵,以局部利益为重,缺乏有效的合作;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相互埋怨,缺乏默契与合作。这种长期的组织松散问题最终必然导致组织“离心离德”,内部凝聚力下降,师资队伍不稳定,有利于学校基本职能发挥和教学质量提高的良好育人环境难以营造,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和共享价值观难以形成。

2.教学工作边缘化

从内心里没有认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教学管理相关制度,教师在教学上投入的时间、精力和情感越来越少,教师把教学工作当作副业,且慢慢习以为常或理所当然。虽然很多学校制定了像《教师教学规程》、《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规范》之类的教学基本制度,对教师的课前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范,可是照本宣科、随便对付的课堂教学仍然很常见,教学工作逐渐被边缘化。学校的教学管理队伍虽然日益庞大,但敷衍了事,不务正业的“懒政”现象也比较普遍,把教学管理工作也逐步边缘化了。由于缺乏实质上的工作重心,学校内部的教师与教学管理者之间的相互指责和埋怨越来越多。

3.教学研究原子化

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促进显性知识的迅速传播和隐性经验的明晰化,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但是由于教学管理制度僵化,学校教师被迫独立地从事着机械重复的劳动,观念封闭,视野狭窄,只能关注眼前和局部利益。例如,现在许多学校实施以工厂理念为基础的“绩效管理”,促使教师把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仅仅当作获取“工分”的一种手段,教师之间的教学合作研究机制难以形成。普通教师很难对学校管理制度及管理者的行为产生影响,而往往以容忍、冷漠、被动方式来表达其态度,无法体验到教学工作的乐趣及教学研究工作的意义。在教学研究和投入上的这种对制度的消极态度影响了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原因

1.制度制定:制度文本与教师期待错位

获得合法性的制度必须保持适度灵活性,体现服务于师生的价值取向,保证程序上公开公正,机会上平等地对待不同利益相关者。根据合法性要求,学校现有的很多教学管理制度本身质量较低。具体表现在:(1)程序危机。制度在制定时没有坚持程序上的公开公正,往往缺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的过程,忽视教师的参与。(2)利益危机。制度常常为部分利益集团所左右,利益和资源分配方案偏向部分利益相关者,广大教师的合法利益经常受损。(3)价值危机。很多制度坚持消极的x理论假设,在价值上固守控制思维,抛弃了服务师生的管理价值取向,管理的机械化和考核的过度量化使教学管理制度也从“促进教师工作的强有力手段”异化为“控制教师工作的极可怕的魔杖”[4]。(4)规范危机。一些学校把教师教学活动的整齐划一和一致规范作为教学管理追求的最高境界,在管理过程中要求一种绝对的规范性,这极大地挫伤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这些制度在程序、利益、价值和规范上的不合理性会引起教师的反感和厌倦,与教师内心期待发生极大错位。

2.制度执行:制度表达与制度实践背离

制度执行和扩散是利益相关者不断互动博弈的动态过程,其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1)人情危机。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因照顾某些人情关系,而妥协退让,因人而异,执行不到位。(2)妥协危机。制度既是约束行动者的规则,也是激发行动者的使能器,因此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既要约束行动者的行动范围,也会受到多方行动者谈判妥协的影响。(3)竞争危机。由于当前学校组织边界受到外界各种力量的不断侵蚀,学校越来越行政化、庸俗化和物质化,教学中心地位日益受到多方力量的挑战,与之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自然也受到来自与社团活动、社会服务活动和科研活动等方面制度的竞争。(4)道德危机。按照制度的本源表达,学校管理者应是营造良好制度环境的主体而不是获取制度利益的主体。但是由于利己主义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管理者往往利用信息优势钻制度“漏洞”,管理者与教师界限的模糊也很会使教学管理人员集“裁判员”与“运动员”身份于一身,利用双重身份实施败德行为。因此,现实中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经常受到人情、竞争、妥协及道德危机的影响,制度的本源表达和制度的实践效果往往相背离。

3.制度变迁:制度稳定与制度变革矛盾

教学管理制度需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才能为教师教学活动和行为选择提供相对稳定的预期,增强教师对教学管理制度的信念认同。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教育教学内外部环境经常性的急剧变革,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调整相当频繁,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必然导致学校广大教职员工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缺乏稳定的预期和认同。

4.制度资源:依附资源与契约资源分异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之所以能够被广大师生所接受、认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学校管理者拥有相当丰厚的合法性资源[5]。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物质激励措施开始在学校管理中越来越普遍化,同时教师与学校间的依附关系转变为契约关系,教师流动、离职现象逐渐成为一种常态,而目前学校的规章制度依然是以数字量化资源和身份依附资源为基础。由于精神激励法所能发挥的作用越发有限,学校过度依赖物质激励。因此,现实中教师-学校关系的变化导致制度实施资源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但制度实施理念和方式仍然固守传统,这必然导致制度在实施过程遇到抵制。

四、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消解

1.理念转变:保证制度文本的合法性

现代教学管理必须适应世界教育发展新形势,用基于知识经济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替代基于工业模式的传统教育管理理念;从传统的基于控制主义的监控思维向基于互动主义的服务思维转变,明确服务于师生教与学是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宗旨;从自上而下的单向式、专制式制度制订程序向上下互动的双向式、民主式制度制订程序转变,保证制度决策的公开透明性;在坚持师生利益第一的基础上,从以部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为主导转向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各方合理利益的诉求;以人为本,从过分强调教学管理规范的效率性和统一性向适度保持教学管理的灵活性与和谐性转变。

2.决策变革:保证制度执行的适当性

很多学校在执行教学管理制度时,由于过度集权,有关制度利益的决策权实质上多数掌握在个别重要的人物,如校长、副校长和教务长等人身上。决策权的过度集中降低了制度执行过程对人情、妥协、竞争和败德等行为侵蚀和影响的抵抗能力。因此,学校在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时,还必须设计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体系和教学管理民主决策机制,保证教学管理人员在制度执行中从人治管理转变为法治管理,从全能管理转变为有限管理,从权力管理转变为责任管理,从人治手段转为法治手段,真正实现教学管理行为的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强化制度执行效果。

3.变革引领:保证制度变迁的连续性

中国正经历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的重大转型,为适应全球竞争需求,国家层面的教育教学频繁改革和科学技术推动的教学理念及手段急剧变革已是新时期我国面临的新常态。在外部制度和技术环境的强大压力下,学校内部的各种制度包括教学管理制度的调整也就不可避免。为了保持教学管理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和预期性,学校必须加强调查研究,认识教学管理变革的新常态,提高变革预见性,不是被动适应管理变革,而是主动引领管理变革;通过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保证内部教学秩序和机构的相对稳定性;使教学管理制度变革从激进式向渐进式、从集权方式向民主方式、从断裂式向连续性、从单一调整向体系优化转变。

4.环境优化:保证制度资源的匹配性

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等大制度环境的变化,计划经济时代与身份依附关系相关的教学管理硬性合法性资源的合法性效力正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逐渐丧失。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现代治理能力及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新形势下学校必须不断建构和优化内外部制度环境,从重物理环境向重文化环境转变,在制定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规制性制度的同时,更要加强良好的价值观念、信念体系、认知模式的建立与典型化,重视规范性制度和文化-认知性制度等正式或非正式制度的补充和调节作用,强化软性合法性资源的构建与管理,实现软硬资源的合理匹配和相互补充。

参考文献

[1] 张富安,靳敏.崇尚教学学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现实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

[2] 余华.管理主义合法性危机的反思与超越[J].求索,2008(7).

[3] 曹云亮.高校管理制度合法危机现象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2(4).

[4] 包德鹏.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学管理制度的反思与重建[J].教学与管理,2004(4).

篇6

关键词:高职;学生管理制度;认识度;认同度

作者简介:顾艳梅(1979-),浙江杭州人,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5-0085-03

规章制度的建立,只是完成了制度管理的第一步,下一步的关键在于制度实施。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制订了方方面面的学生管理制度,但由于制度的出发点是规范校方运作,管住学生,注重的是制度的管理功能,加上部分制度本身存在的不合法、不科学、缺乏可操作性等因素,使制度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在问卷调查中就反映了几个比较突出问题。

一、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认识

学生管理制度运行是否合理并没有一定的评判标准,但对管理制度的认识却成为影响制度实施的关键因素,因此这里主要根据对学生、教师及和学生工作负责人访谈所获取的信息,分析在学生管理制度认识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学生对学生管理制度的认知程度较低

要让学生遵守现行的学生管理制度,必须使他们知晓制度价值,并对现有制度内容有清晰认知。然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其并没有清晰的认知,他们认为这只是摆设,真正用到的时间很少,所以都没把它当回事。当被问及了解学生管理制度的途径时,被调查的学生能举出的方式基本上都是“通过学校发放的学生管理手册”和“老师直接宣布”,说明大部分学生了解学生管理制度的途径都比较单一,学校也较少组织学生学习和讨论,学生直接参与管理制度的制订比例较低。

(二)教师对学生管理制度的认知程度并不一致

除了学生管理制度的实施对象以外,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因素对制度本身及执行情况的认识也相当重要。从访谈的情况看,对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逾60%的教师认为目前的规章制度基本健全,够用;但认为不健全和没有管理制度的教师也占到调查总数的40%。同时,大部分教师认为本校学生管理制度“落实得很好”或“基本落实”。说明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管理制度在各校实施过程中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然而仍有20%左右对学生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并不乐观。

(三)学生管理部门对学生管理制度的理解有失偏颇

通过对学生工作负责人访谈可以看出,管理者认为学生管理制度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作为一种手段对学生的行为实行规范管理,其自身也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能做出合乎理性的判断,因此从管理制度的提出、制订、实施以及变更都由管理者完成。而且出于校方的担忧思想,在制订和实施学生管理制度时与学生沟通较少,也缺乏有力的监管机制,多数学校采用加强监管、严格管理等措施保证制度的切实推行,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同样是一个学生管理制度,为什么不同的调查对象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却不一致呢?

第一,各高职院校普遍比较注重制度的表面宣传,希望透过宣传成为指导学生行为的规范,使学生管理有章可循,照章办事,而通常使学生了解管理制度的途径也大多是“通过学校发放的学生管理手册”和“老师直接宣布”这些单一的途径公布相关制度,从访谈的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对其产生清晰的认知,“比较清楚”和“十分清楚的”现有学生管理制度的仅占调查学生总数的约1/3,说明这种制度宣传方式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第二,从访谈的情况看,学生认为很多制度对他们而言只是“摆设”,认为制度具有消极作用,是“学校约束学生的手段”,造成学生更加不愿意主动认识和了解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学生管理制度。

第三,从学生访谈情况来看,有2/3的被调查学生并不清楚制度制订过程,因此大大削弱了学生对管理制度的认知程度。而有着丰富学生经验的教师直接参与和了解制度制订和实施的途径也很少,因此,造成教师对管理制度的认识也并不一致。

第四,学生工作管理者对学生管理制度的理解不够全面的原因是他们只看到管理制度的规范和约束功能,忽略了它的激励功能,由于害怕学生过多的参与带来的是争吵,而不愿意学生参与制度制订和实施之中。同时也认为自身有能力,所以以“包办”的形式来垄断制度变更。

二、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认同

学生管理制度要想真正发挥功效,落实到位的话,不仅需要教师和学生了解管理制度,还需要认同管理制度。但是调查中我们发现在被调查的五所高职院校中教师和学生对学生管理制度的认同度并不十分理想。

(一)学生认为学生管理制度没有充分照顾他们的情感取向。学生对管理制度的情感取向影响制度实施效果和其参与制度建设的积极性。大部分被调查的学生表达了他们总体满意的态度,但也有超过1/3的学生对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不认同。主要情况是:认为条例太多了,限制自我发展,如几所高职院校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实施中都规定了学业成绩所占的比例,学生认为过度强调理论课程的重要性,不够重视实践课程,不符合高职学生培养模式的要求等等,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多制度基本上是名存实亡,降低了管理制度的实效性等等,还有部分学生表达了他们不认同管理制度的原因是学生很少知道有表达不同意见的渠道,学校也较少考虑到学生提出的制度改进措施。

(二)教师认为学生管理制度实施的效果不够突出。作为学校中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教师而言,他们能运用对学生直接、深切的了解,以及自身专业判断能力,直接参与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或提供修改建议,但实际上大多数高职专业教师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往往只会关注本学科、本专业发展的事情,对学生管理制度的实施很少留意;而管理者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提出、制订、实施过程中很少或没有咨询教师的意见,导致辛苦制订的学生管理制度老师不十分了解,使用频率不高,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第一,学生管理制度内容的更新速度快,但过程没有征求学生和老师的意见,存在不合理规定,学生认可度不高。调查的五所高职院校均是参照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制订本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出台的速度很快,但过程比较匆忙,这种状态大大消减了学生对制度的认同度,致使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没能很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生难以形成制订规章制度的主人公意识。如某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管理规定》第十三条规定:“非工作人员一律不准进入异性宿舍;不允许任何外来人员在学生宿舍留宿;亲友来访,须经宿舍管理人员查验个人有效证件后在指定地点会面。”男女同学、朋友串门聊天其实很普遍,这种“一刀切”的禁令让许多学生感到不满;关于亲友来访的规定学生也认为并不合理。

第二,学生管理制度的实施过程通常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当出现这种情况,部分高职院校往往通过加强制度执行的方式来改变局面。采取最多的方式就是进行思想教育和加强监管、严格管理等,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思想教育,对学生自身的特点而言,比较势单力薄;加强监督、严格管理,但总是难阻“风险偏好者”[1]。因此,对于学生而言,贯穿着这种方式的学生管理制度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

第三,就学校管理而言,我们常常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然而真正落实到具体制度制订中,我们往往又会忽略学生这些“人”。些制度往往带有目的性的叙述,例如在某高职院校的《学分制实施细则》,目的是“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特制订本办法”;《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处理规定》,目的是“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强化学生管理,制订本办法”;《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条例》,目的是“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结合实际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核评估,体现高校教育和管理的目标和要求,特制订本办法”等等,无一例外地都是为了贯彻上级指示,重点要维护学校教学需要而制订的。这恰恰是目前学生管理制度本身定位上的重大偏差,因此,学生对这些近似转发上级指示的条条框框并不认同。

三、提高学生管理制度认识度和认同度的建议

各高职院校应依据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的精神,总结学生管理制度实施中存在的认识度和认同度问题,推动学生管理部门、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提高学生管理制度的可行性。

(一)采取讨论、宣讲、组织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对规章制度实施重要性的认识。很多学生在刚进校时对具体的学生管理制度并不了解,往往到了违反管理制度的时候才后悔不已。由此可见,学生管理制度的教育和学习是一件长期工作,它必须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同时要注意把握好阶段性,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学生实施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教育和引导。如对刚入学的新生,学校可以通过讲座、班会等宣传方式,安排专门的校规校纪教育,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对于日常的学生管理,可以通过系列板报的方式加强政策宣传,每个月的主题班会,组织违纪学生参加校规、校纪培训班等方法,将管理制度教育贯穿于每个学生在校的全过程,使学生事事有规范,处处有规矩,增强自觉遵章守纪的意识和能力。

(二)采取集中讲座、学习、讨论等形式,让教师更深刻,更清晰地了解学生管理制度,热情投入到学习、宣传学生管理制度的队伍中,自觉采取有力措施,维护学生管理制度。使教师意识到只有落实、抓好学生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即使是多年来一直执行的管理制度,也要进行充分的宣讲和教育,增大师生对制度的认同度,以提高实施中的实效性。

(三)注重提高学生在管理制度制订中的参与度。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承担的是引路人或障碍扫除者的责任,学生才是管理制度制订的主体。教育自由意味着教育必须提供必要的条件和限制,以保证没有任何外在的权威强迫教育者朝某个规定好的目标前进。只有这样,个人才能摆脱外在设置的障碍,同时教育必须提供条件和引导,以促使个人摆脱内在障碍(如虚假意识、内在压抑、自我蒙蔽等),这两方面都会破坏精神的自我创造[2]。所以学校应该主动提供学生参与制度制订的途径和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学生工作管理者在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应重视制度的激励和引导功能。开辟途径让学生和教师参与制度制订和实施,广开言路,聆听学生建议,加强相互沟通,接受大家的监督。第一,学生工作管理者应定期组织或参与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和学生座谈会信息反馈制度是师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座谈,可以及时了解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状况,了解学生管理制度在实施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做出管理制度的修正。第二,学生管理制度要改变给人以“管”和“罚”为手段的印象,在各高职院校财政许可的情况下,根据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开设各种专业技能大赛,科技比赛,鼓励学生参加校外多种实训比赛,通过国家认可的各类资格证书、技能证书考试等等,都可以获得专项奖学金,充分体现以生为本,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相信长期坚持下去,一定能改变教师和学生对管理制度的观感,重塑信心和认同感。管理制度也能切实起到桥梁沟通作用,有力的促进教学管理活动进一步完善。

(五)改善教育管理方式。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如果没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工作者应当使用柔性管理的模式,注重运用说服教育、关心体贴、心理沟通等多样的管理方式,让硬性的管理变成人性的服务,做好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协调和疏导工作,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让学生从多个侧面了解学生管理制度,从而得到学生的认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六)在制度制订和实施层面上,要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如果学校把自己视为与学生平等的民事主体,注重尊重,维护学生的权利;如果学校身体力行维护法制的尊严,严格依法办事,追求公平正义,那么体现出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精神,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乃至成长发展,所起到的将是说教难以达到的深层次的熏陶作用[3]。然而,目前高校有关学生管理的规定总的特征是抽象、笼统、粗糙,学生管理制度充斥着“不准”、“不得”、“严禁”、“必须”等带有浓厚命令和禁止意味的用语。对学生要求十分苛刻,对学生合法权益作出种种限制等等,如“除节假日外,必须返校住宿,有特殊情况须外宿者必须经请假批准”、“宿舍内不得使用电视机和音响设备”等。因此学生对这些条例不愿接受,也并不认同。所以,推进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在学生管理活动中,弘扬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能增加学生对管理制度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张邦伟.学生管理制度的变迁与创新研究[J].论文检索,2005:35.

篇7

纵观本地学校的制度建设情况大致是,学校要么照搬别的学校的相关制度,要么硬套上级文件,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制度的刚性与学校的人文管理难以把握,结果造成重建的制度不是针对本校在实施新课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制度的内容空泛不具体,制度的条文模棱两可。我校的制度也是如此。制度的程序繁杂不清,制度不配套,不能互相衔接,制度过多过细,极不便于实际工作的操作,也无法形成整体,发挥综合效应。时间久了,这样的教学管理制度慢慢地被师生们束之高阁,成为一纸空文;或者学校的管理人员疲于奔命,整天忙于日常的统计和检查之中而无暇思考学校的长远发展,失去了重建教学管理制度应有的意义。

以上学校制度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确实是急需专家或教育主管部门帮助和解决的问题。

学校在教学管理制度重建过程中应该努力遵守以下原则:

一、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要做到理念与实践相结合,其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校长对新课程理念、教学管理制度与新课程实施的关系、教学管理制度与学校发展的意义以及教学管理制度重建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的认识。例如:大家都知道,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是一个“蓝图”,并不是最终的方案,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根据课堂教学生成的问题进行调整。但有些学校在制定课堂教学评价制度时把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赋予了相应的分值。在课后评课时,有些教师会因为在课堂上及时解决新生成的问题,减少了教学的某个环节而受到领导的批评或得到较低的评价。理念与实践相结合需要校长在重建教学管理制度这个问题上有民主的意识、反思的勇气和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学第一线实施新课程情况的作风。

二、统筹和协调相结合的原则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要发挥整体功能,需要统筹和协调。首先,教学制度的重建不仅要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同人事制度改革、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学制改革、考试升学制度改革等相关联,与学校办学传统、所面临的社区政治经济背景相适应,牵一发而动全身。众多的制度因之相互缠绕、交织在一起,要使它们相互支撑、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就必须整体设计,进行系统性的变革。仅做微观教学层面的变革,有效果,但不会那么显著。其次,教学管理制度重建因为其制度内容和管理重点发生了变化,需要改变原来的教学管理模式,对大家已经熟悉的教学管理体制(形式)进行改革,这需要学校领导具有相当的大局观,系统考虑行政管理各部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考虑新的行政管理形式是否与新的教学管理制度相适应。

教学管理制度是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整体发展服务的。从横向来说,它是教学思想、课程计划、教学常规、教学行政、质量监控和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内容的有机结合;从纵向来说,它关系到上级教育主管、教科研指导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衔接、执行和配合的问题。这就要求学校在重建时要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通过预测新课程实施可能带来的新问题以及新问题带来的对管理的需求,根据课改的理念或者上级的指导,针对本校的实际做好重建的计划,从整体出发,抓住重点,先急后缓,分步骤实施重建工作。

三、执行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新课程的实施,会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对这些情况和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具有发展创新的意识和勇气。制度的内容以及制度的落实模式需要创新,教学管理制度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而发展。

同时,为了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保障新课程实施的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要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创造性地将新课程的理念与现有教学管理制度相结合,促进学校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激励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重建教学管理制度要避免近视行为,要关注学校的长远利益,立足于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体现新课程的“新”,促进个性化发展。

四、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篇8

论文摘要:实训中心是中职学校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关健因素之一,规范和强化实训中心的常规管理,是保证实训教学有效开展、提高实训教学效果的基础工作。本文结合江门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实训中心常规管理的具体实践,探索中职学校如何加强和规范实训中心的常规管理。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实训中心管理对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办学质量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学校规范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中职学校要发挥实训中心强大的推动力,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就要在规范实训管理、提升管理效果的基础上保证学生实训有序、有效和深入开展,而强化实训中心的常规管理,是提高实训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强化实训中心常规管理的策略

(1)强化实训中心管理,需要从学校管理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实训中心管理涉及实训场地、实训设备、实训安排、实训指导教师、实训管理人员、学生、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其管理制度与学校人事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行为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绩效评估制度等各种管理制度相互联系,综合平衡各种管理制度的管理措施,是确保实训中心管理制度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

(2)强化实训中心管理,需要针对实训中心常规管理的核心因素制定管理制度和措施。强化实训中心的常规管理就要抓住实训中心常规管理的核心因素。我校在强化实训中心的常规管理上,抓住实训指导教师、实训学生、实训管理人员和管理材料这几个核心因素,制定了强化管理的制度、规范管理的工作流程、实施处理方法、绩效考核标准等一整套制度措施。

(3)强化实训中心管理,还要紧紧抓住实施强化管理的关键因素。实施实训中心常规管理的关键因素在于统一认识,共同管理。实训中心能否通过努力,统一学校各个方面的认识,特别是获得学校领导的全力支持,协调各个中层管理部门的意见,统一各个基层部门甚至学生和学生家长的认识,是实施强化管理成败的关键。

二、我校强化实训中心常规管理的做法及成效

(1)修改规范强化实训中心管理的制度。我校实训中心在实施规范和强化管理之前,由学校实训中心对现行管理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针对各个专业的实训室现状和课程实训要求,对现行管理制度进行优化修改,重新制定了实训管理实施流程,明确了实训管理制度细则,同时制定了实训教师职责和操作流程,修改了学生实训行为规范,并重新规定实训管理人员的职责和工作流程,形成了一整套强化管理的实训中心管理制度。

在修改制订新的管理规定过程中,实训中心与学生处充分沟通,对其中涉及学生行为规范的部分进行了修改,如在学生佩戴校卡的问题上,协调规定了学生在校内必须全天候佩戴,从而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共识;在教师绩效考核的问题上,通过与校长办公室充分沟通,达成了教师绩效评估与实训课管理效果挂钩的共识,并初步形成了实训效果评估与被评估双向考核的原则。

篇9

人文关怀,根据字面理解就是对人的关怀“。人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具有相当丰富的意义,和人的理想、个性、尊严、人格以及命运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人文关怀就是指把人当作主体和中心,满足人的实际需求,维护人的权益以及尊重人的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文关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人文关怀就是对人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关注、探索以及解答。简单来说,人文关怀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和爱护人。在学校管理中,要从人的情感需要和发展需求角度来制定管理制度,在学校管理制定中体现人文关怀。

二、学校管理实施人文关怀应该坚持的原则

1.学校管理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学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是学校管理实现人文关怀的内在要求,也是人文关怀的核心。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我国在封建时期就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思想,体现了封建社会管理中“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强调学校的管理制定中,要把人作为管理的中心,充分体现关心人、尊重人和理解人的思想,把人作为组织中的重要地位,满足教职工不同的合理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求学校在管理中做好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就是要强调对人的尊重,尊重人的尊严、实现人的个性化发展;第二,就是要做到促进人的发展,在管理中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为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三,就是要满足人不同的合理需求,通过对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激励,开发人的无限潜能,在管理中尊重教师、发展教师、服务教师,从而提高教师对学校的满意度。

2.学校管理应该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学校在制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还应该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要从公平公正的角度出发“,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在聘请教师时,要做好录用工作,选拔有能力的教师,并能够合理利用人才,把人才分配到合理的工作岗位上,促进人才的发展。在竞争机制的建立上,要本着公平的原则,建立平等的竞争机制,让学校的教职工在良性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更好发展。在利益的分配上,要实行按劳分配,实现合理分配。在制定学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还要坚持公开的原则。首先,学校在制定管理制度之前,要征求教职工的广泛意见,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现状,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其次,在管理制定好以后,要在学校及时公开管理规章制度,供全校的教职工查阅。

3.学校管理应该坚持民主原则

在学校管理中坚持民主原则,是学校领导制度的根本原则之一,也是学校教职工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实施权利的重要表现。学校管理要做好坚持民主原则,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学校要尊重所有教职工的人格,他们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享有管理学校的权利。其次,学校所有的教职工都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在学校制定各项管理规定的过程中,所有教职工都有参与制定学校管理条例的权利,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三、学校管理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1.实施人性化管理方式

学校实施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实现对人的管理,要做好对人的管理,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要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做到刚柔相济,体现学校管理制度的人文关怀。其次,学校要实现人发展的需求,尽可能为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把对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作为管理的目标。最后,学校管理还要做好充分协调学校内部关系的工作,注重学校人员的合作,培养人的合作意识,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建立多种激励机制制度,充分调动学校成员的积极性,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

2.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作为学校管理的主体,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对象。学校的办学要得到社会公共的认可,学校管理者就要制定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质量。首先,学校的管理制度要体现出关心学生,树立全面为学生服务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满足当下学生对优质教学的需求。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作为前提,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其次,要做到关心学生的整体发展。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发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做人,让学生通过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掌握学习的技能和方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最后,教学还要注重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整体,具有独立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开辟多种渠道,给学生发展和展示的平台。

3.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

篇10

关键词:就业导向;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策略

就业是“民生之本、公平之器、和谐之基、稳定之策”。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构建就业导向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从当前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来看,尽管普遍能够按照目标和任务组织实施,而且在推动就业方面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仍然存在诸多不到位的方面,特别是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制约了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这就需要在落实就业导向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刻认识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并且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着眼破解就业导向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努力推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和发展,最大限度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并将就业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当中[1]。

一、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入实施,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就业导向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是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只有大力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才能使就业导向得到有效落实,特别是通过卓有成效的制度创新,才能为落实就业导向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推动就业导向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有利于提升管理水平,特别是将就业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当中,可以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发生深刻的变化,进而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够接受良好的就业教育,这对于改变教育教学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对此应当有清醒的理解和认识,并且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采取多元化的举措和模式,努力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学生未来就业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就业导向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还有利于拓展就业教育领域,强化就业教育效果,比如有的学校在实施就业教育的过程中,将其融入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当中,并且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和安排,而且还在推动学校教育与创业型经济协调发展方面进行了优化和完善,当学生具备了强烈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之后,就会极大地促进创业型经济的发展,而创业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会反作用于广大学生,进而能够实现二者的有效互动和良性循环,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持续得到提升,以更有效地适应创业型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就业导向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从当前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来看,尽管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从就业导向来看,个别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还缺乏科学性。比如有的学校不注重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性化”建设,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特别是没有将落实就业导向作为重中之重,导致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无法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有的则不注重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优化和完善,没有从“问题导向”入手,制度的拓展性不强,比如没有将“双创”融入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当中,这就直接导致个别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缺乏规范化,同时也无法更有效地发挥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不利于深入开展就业教育等,需要引起重视并认真加以改进[2]。

(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缺乏系统性对于创新就业导向下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来说,一定要在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系统性方面取得突破,否则就会制约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目前一些学校在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系统性不足的问题,尽管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设计和安排,而且也能够组织实施,但却没有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运行体系,导致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缺乏规范化,甚至有很大的随意性,根本无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如有的学校没有将就业文化纳入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当中,就业宣传工作相对比较薄弱;有的学校则没有将就业教育纳入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当中,相关的激励、约束、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完善,同样会制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

(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缺乏融合性为使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更有效地发挥就业导向作用,至关重要的就是要提升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融合性,但目前一些学校在这方面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制约了就业教育向纵深开展。有的学校不注重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针对性建设,比如没有将“创业带动就业”纳入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当中,导致“创业带动就业”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缺乏规范化、长期性和持续性;有的学校则不注重培养教师的就业教育能力,特别是还没有将就业教育纳入到教师教育、培训体系当中,导致教师的就业教育能力相对比较薄弱。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缺乏融合性,也表现为不注重将创新创业教育制度与就业指导服务制度进行有效结合,就业指导机制、就业指导流程、就业指导内容等缺乏拓展性,在开展创业与就业教育、指导、服务方面更加倾向于针对个别大学生,而没有从所有大学生的角度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模式。

三、就业导向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优化策略

(一)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科学性推动就业导向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首先要在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科学性方面加以重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制定制度与执行制度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更加高度重视制度制定的科学化、标准化和效能化,大力加强调查研究工作,着眼于促进学生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提升,对现有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努力使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能够在服务于就业教育、就业引导、就业服务等诸多方面取得突破。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比如应当将“双创”纳入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当中,使广大教师能够在指导、引导、教导“三导”方面下功夫,努力使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拥有良好的基础。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科学性,还要在强化制度规范化方向下功夫,特别是学校之间应当加强合作,共同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进而使其发挥积极作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