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活动概述范文
时间:2024-04-02 18:07: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实践活动概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大学生社会实践案例
一、指导思想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现代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大学生已经从以往的社会精英逐渐成为广大劳动团体的一部分,大学教育也从精英教育向公民教育和职业教育转型。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新时代城市的主要劳动力团体,大学生在职业规划、职业选择和劳动价值观方面的特点尤其值得辅导员老师们研究和探讨。因此,如何结合学生的个体情况,了解他们,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确立其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社会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和劳动价值观,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案例概述
本着上述指导思想,我院以大学生志愿者组织为依托以系志愿者部为平台,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一年来,通过电子信息系广大志愿者的共同努力,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志愿者部共组织支援者参与志愿服务23次,服务总时长达247小时。在实践中,我们建立起了“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彩色粉笔支教组织”,参与了支教、环保、敬老等活动,成为我校志愿者的先锋队伍。其中,以“彩色粉笔组织”为主的支教实践活动尤其具有教育意义。
三、案例分析
1.理论依据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在中小学教育中已经掌握和学习到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在个人责任意识、对社会的奉献意识和对其他社会成员的公德意识方面欠缺具体的认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其缺乏参与社会,进行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了解民情的机会。因此,如何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科学合理的为大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条件,是亟待大学解决的问题。
劳动价值观是马克思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认为,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通向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媒介,也是实现人性至美至善、彻底自由的必由之路。由于长期处于学习状态,大学生对劳动、金钱、劳动力、责任、奉献等关系的认识比较模糊,他们对于劳动的了解就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并没有实践机会了解社会个体劳动对于整个社会及其他社会成员的意义所在。因此,为他们创造适当的劳动参与机会,让他们深入到广大劳动者当中,能够逐渐培养起他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2.组织形式
通过问卷调查,在大学生中搜集其对于劳动、个人价值、公民意识等方面的资料,并向其征集实践活动的方式、地点等,然后综合分析其心理特点,初步确定活动形式。
(1)结合上述问卷中所反应出的大学生思想状态,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确定活动主题。
(2)利用走访调查、网络搜索等方式确定实践活动的地点。
(3)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4)收集来自于实践地的信息反馈、组织学生进行座谈、撰写实践心得,总结活动成果,以确定今后活动目标。
3.活动内容
深入农村,实地考察希望小学。通过走访调查、问卷调查以及网络搜索等方式,找到了九门口希望小学。通过实地考察,我们看到了九门口希望小学的艰苦环境以及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当看到一双双饱含对知识渴望的眼睛时,我们决定对他们进行长期帮扶活动。
开展支教活动,落实帮扶计划。在确定地点之后,我们制定了一套支教方案,并开始着手准备。在不到两学期的时间里,以“彩色粉笔”爱心支教组织名义先后进行了5次支教活动,分别教授了体育、音乐、美术、社科等课程。同时,通过与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拉近距离,深切了解了他们对支教活动的内心感受。
筹集活动资金,延续支教活动。为了能够长期对九门口希望小学支教,完成帮扶计划,我们通过在校内外收集废品、呼吁社会爱心人士等方式来筹集我们的活动资金。同时,也会定期在市中心等地进行宣传,呼吁爱心人士捐书。至今,已筹集教育帮扶活动资金5512.7元,书籍213本。
广泛宣传,吸引各大媒体关注。在对小学支教期间,得到了秦皇岛市电视台、秦皇岛日报、长城网等媒体的跟踪报道。同时,在太平洋保险公司庆典活动上,也受邀前去宣读倡议,吸引社会的关注,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去帮助希望小学。
爱心支教,永不停歇。我们的支教活动,得到了很多爱心人士的关注,同时,来自台湾的林珍珠老师捐赠给我们2000元的活动资金,以表示对我们的支持,支教活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四、经验与启示
实践活动是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得到培育和发展。学校在道德教育上的目标就是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而要做到这一点,非常重要的是要把学生引向社会,把丰富的具体的社会生活纳入他们的视野。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就失去了道德教育的目标。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鼓励他们积极地、创造性地从事自己的活动,参与社会实践,使之在社会实践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自己的生活世界形成促进自身发展,同时也满足社会道德的需求。只有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大学生才能了解作为一名社会成员应该具备的责任意识与公民意识。此外,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对于社会中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法制规范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对于个人劳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明确了劳动不只是获取金钱和个人生存的一种手段,更是为社会服务和做出贡献的一种方式,从而逐渐建立了作为一个社会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赵世浩,张海清,谢明凤.论本科生的定型提高期[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8).
[2]刘妍君,李昀.理工科新生大学适应性调查及其教育[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04).
[3]张颖,宋翌铎.在创先争优中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几点思考[J].华章,2011,(13).
[4]邱淑岩,岳道刚.教育孩子应在不经意间[J].基础教育,2005,(02).
[5]王蕾.爱的力量[J].基础教育,2005,(11).
篇2
暑期通过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学生的体魄得到了锻炼,审美情趣得到了陶冶,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得到了增强,而学生在实践中取得的思想上的进步和意志品质受到的锻炼,又迁移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上,有利地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请笑纳!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1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不断探索并拓展德育新途径,引导学生远离不健康文化娱乐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于未成年人学习、生活、文化、娱乐活动当中,促进广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我校在认真总结以往寒假道德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调整了今年学生道德实践活动实施方案。通过“网上拜大年”和“六个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过一个既饱含亲情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寒假,同时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温馨亲情,体验生活乐趣,了解社会、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扬正气。
一、领导重视,精心策划具体落实。
假期前,学校对各班班主任、辅导员进行了工作布置。各班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根据每班自身特点,学生特点,进行活动安排,同时对活动内容进行讲解、指导。
二、活动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
为了夯实此项工作,学校在放寒假典礼上就学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作了专项安排部署。我校的寒假实践活动作业共分为3块:即以读书积累为主题的书香作业、以感恩为主题的品德作业和以强身健体为主题的体育作业。其中,“书香作业”以阅读文学书籍、诵读经典诗文,搜集、背诵春联,写读书笔记为主。“品德作业”?与父母沟通交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主要体现在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父母,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与父母交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细味父母的唠叨,亲自为父母献上自己的感恩行动:有的帮父母做家务活,有的给父母做一次感恩饭,有的为父母敬一杯感恩酒,有的为父母泡一杯感恩茶,有的给父母送上自制的感恩礼物,说一些感恩话等;?“网上大拜年”主要体现在一拜壮丽河山,二拜炎黄始祖,三拜历代英杰,四拜英雄模范,五拜恩师父母,六拜亲朋好友。“体育作业”是让学生每天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运动1小时,每天了解一些体育知识,并记录自己的感受。为了让这些实践活动作业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精心设计了活动记录卡片,并将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方式等以家长通知书的形式告知家长,让家长做好监督。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2怀着一份激情与一份求知的学习态度,在这次活动之中,通过学院引导,我们一行六人组成了一个团队,进行了一次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受益颇多。
此次活动是在与__x基金会合作展开的,为帮助改善婴幼儿营养状况,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__、__共同基金日前合作启动了一项可持续性创新型“公益性社会项目”、“婴幼儿辅食营养起跑工程”。根据指导老师的推荐以及自身愿望,我们组团和公益基金,__合作进行这次的社会实践项目活动。
通过社会实践,可以锻炼各位成员,提高其综合素质,积累更多的社会实践经验,为其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同时,在实践中教育我们,提高其思想素质,是青年健康成长,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接下来,我将从具体的方面进行一次深刻的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第一,活动准备。此次活动在双方的精诚合作之下,活动的前期准备充分。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首先,活动能够按时按点展开,没有出现浪费时间的现象。就时间效率来说,可以算得上是的高效率。我想这一点对我们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来说,显得极其重要。毫无疑问,现代社会是一个与时间追逐的社会。精确时间到点是许多的职位的必要条件。其次,活动的材料各个方面准备充分。没有出现材料缺乏,或者是材料的不科学选择与搭配。此次活动材料符合实践活动地方的客观实际,村民能够一看就懂,同村民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基于这一点,对于每一份的信息采集,村民都极力配合,能够采集到最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为以后的活动展开提供了针对性的感性材料。等先进理论告诉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活动的最真实感受,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会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之中,真正做一名务实的先进青年,受益终身。
再次,活动前对每位成员都进行了一次活动开展的前期培训工作。这点最集中表现在每一位队员开展工作时,都能一步到位,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启发了每一位队员在以后的日子,必须积累丰富的经验。开展每一次的工作,都要提前进行培训,让自己最快投入到工作之中。在这里,受益不仅是自己,还包括与你合作的伙伴和工作对象。
最后,活动在人员的安排与沟通上恰到好处。此次人员搭配由双方共同组成,本地的人员与外地人员有机搭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地的人员能够在信息采集过程之中,发挥其“主人家”的优势,能够用本地的风俗习惯、语言以最快的方式采集到有效信息。外地人员对需要采集的内容以及介绍最为熟悉,能够把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及活动规范性进行监督。同时,外地人的到来,能够给活动地点的村民以新鲜感,通过外地队员的介绍风土人情,使更多的村民参与到活动之中。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3转眼间到暑假了,小学生们纷纷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本文为大家准备社会实践活动总结,一起来了解吧。
开展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全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提升学生对社会的认知程度。也是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全面贯彻和落实教育方针,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暑假期间,由旺镇中心学校以“德育为核心”针对小学生的特点与学校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融入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去认识社会,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现将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以正确的教育方法来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根本出发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要内容,把社会实践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将社会实践作为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主渠道作用的重要方面,形成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合力,促进了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二、以良好设计思想的营造推动实践活动的开展
社会实践需要全社会的支持,要形成凡是公共资源都有义务支持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形成全社会都有责任关心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观念。一些地方之所以能取得积极成效,就是因为社会资源单位的社会责任意识在服务教育的大氛围下不断被激发,服务学生的
积极性不断被调动;广大家长也越来越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支持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从而促进了全社会共同育人氛围的形成。在实践活动开展之前,结合学校具体工作实际,我校积极利用广播、黑板报以及宣传单等向家长、社会宣传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在社会上营造了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以加全民教师力量建设促进实践活动的开展
本次活动学校选派了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从事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指导工作,尤其重视发挥团队辅导员在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骨干作用。在此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涌现出了一支热心教育事业、具有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指导教师队伍,在本次学生实践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指导作用。
四、以建立和完善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人身安全制度保障活动的开展
为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中心学校制定了《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人身安全制度》和《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审批制度》。要求各学校在开展活动之前都要向中心学校进行审批,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由专人负责。在活动之前,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使其充分了解社会实践活动的注意事项;在活动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管理和监督,促使学生自觉遵守活动守则,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
五、以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活动落实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本次实践活动自7月20日开始至8月20日结束,历时一个月,在此期间,结合具体实际和小学生的切实需求,开展了各种积极健康、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1、“好书伴成长”读书活动:书籍记载着人类成长的历程,把文明代代相传,绵延至今。
在暑假期间,组织学生阅读积极健康的书籍,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的良好学习习惯和能力,让读书成为学生成长需要。三到五年级的学生还写了读书的体会和感受。
2、“爱心献老人”体验活动:在假期活动中,各个中队在辅导员的带领之下定期帮助附近的孤寡老人,为孤寡老人送去温暖,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尊老敬老、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绿色环保”系列活动:根据我镇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对一些街道、河流进行调查,了解家乡河流受污染的现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特别是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好河水不受污染,对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意义重大。
并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能源的现状,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并且把这种节能的意识带回家,宣传给自己的父母,真正做到以点带面的效果。通过“花草树木是朋友”、“我的低碳生活”“我是节约小卫士”等体验与创意活动,让学生把自然、和谐的生态环保意识和简洁、节能、文明的绿色生活理念带回家。结合“低碳行动”,引导学生了解个人及家庭能源使用方式对节能减排的意义和作用,树立“节能环保,珍爱自然”观念,关注生活中的节约方式,学习和寻
找节能的窍门和方法,从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米、一度电等点滴小事做起,让低碳理念从校园延伸家庭,辐射社会,真正让环保成为时尚,让绿色走进家庭,让低碳融入生活。
4、“农业生产”体验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附近的生产劳动基地进行劳动体验活动,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在劳动中挥洒汗水,不怕苦、不怕累。
在劳动中学生体会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自觉养成了珍惜劳动成果的优秀品质,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集体观念。
5、“拒绝三无食品”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走访调查了工商、超市的工作人员,通过走访调查知道了什么是三无食品,怎样鉴别三无食品,三无食品为什么会在市场上出现,三无食品有哪些危害,小学生应该怎样抵制三无食品。
暑期通过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学生的体魄得到了锻炼,审美情趣得到了陶冶,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得到了增强,而学生在实践中取得的思想上的进步和意志品质受到的锻炼,又迁移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上,有利地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4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我明白中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中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
近三个月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我在实践中得到许多的感悟!
一:挣钱的辛苦
整天在公司辛辛苦苦上班,天天面对的都是同一样事物,真的好无聊啊!好辛苦啊!在那时,我才真真正正的明白,原来父母在外打工挣钱真的很不容易!
二:人际关系
在这次实践中,让我很有感触的一点就人际交往方面,大家都知道社会上人际交往非常复杂,但是具体多么复杂,我想也很难说清楚,只有经历了才能了解。才能有深刻的感受,大家为了工作走到一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要跟他(她)们处理好关系得需要许多技巧,就看你怎么把握了。我想说的一点就是,在交际中,既然我们不能改变一些东西,那我们就学着适应它。
如果还不行,那就改变一下适应它的方法。让我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掌握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使我在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这次实践中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而没有自学能力的人迟早要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
三:管理者的管理
在公司里边,有很多的管理员,他们就如我们学校里边的领导和班级里面的班干部。要想成为一名好的管理,就必须要有好的管理方法,就要以艺术性的管理方法去管理好你的员工,你的下属,你班级里的同学们!要想让他们服从你的管理。那么你对每个员工或每个同学,要用到不同的管理方法,意思就是说:在管理时,要因人而异!
四:自强自立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招“难!“意思就是说:在家里的时候,有自已的父母照顾,关心,呵护!那肯定就是日子过得无忧无虑了,但是,只要你去到外面工作的时候,不管你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都是靠自已一个人去解决,在这二个多月里,让我学会了自强自立!凡事都要靠自已!现在,就算父母不在我的身边,我都能够自已独立!
五:认识来源于实践
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此同步,人的认识能力也就不断地改善和提高!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是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
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六:专业的重要性
选择了会计为专业的我,在这次实践中自然比较关注这一环。虽然在实践中只是负责比较简单的部分,但能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出来也使我颇感兴奋!在学校上课时都是老师在教授,学生听讲,理论部分占主体,而我自己对专业知识也能掌握,本以为到了企业实践应该能够应付得来,但是在企业里并没想象中如此容易。平时在学校,数字错了改一改就可以交上去了,但在工厂里,数字绝对不可以出错,因为质量是企业的第一生命,质量不行,企业的生产就会跟不上,而效率也会随之降低,企业就会在竞争的浪潮中失败。
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要时时保持着这种竞争状态,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因为这样,企业会对每一个在厂的员工严格要求,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这种要求在学校的课堂上是学不到的,在学校里可能会解一道题,算出一个程式就行了,但这里更需要的是与实际相结合,只有理论,没有实际操作,只是在纸上谈兵,是不可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所以一定要特别小心谨慎,而且一旦出错并不是像在学校里一样老师打个红叉,然后改过来就行了,在工厂里出错是要负上责任的,这关乎工厂的利益损失。
很多在学校读书的人都说宁愿出去工作,不愿在校读书;而已在社会的人都宁愿回校读书。我们上学,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为的都是将来走进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应该在今天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明天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5长期以来,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20__年暑假我院团委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继续在全院同学中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现将总结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假期前,院团委向全院广大同学发出了《关于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并印发人手一份的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各系学生会(分团委)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方向,作好动员工作。广大同学都以认真的姿态对待这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热情的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锻炼了广大同学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广大同学的综合能力。
二、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我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坚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社会实践点的实际情况,各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
1.分散活动。
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从区域划分,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有内地、有沿海的;从内容上划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险的,有房地产开发的,有市场营销的,有厂矿、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的,有科技扶贫、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产劳动的等等。
2.集体组织。
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共派出6个小分队和1个大篷车,他们分别是桂林工学院党员大学生赴河池地区的"__"实践服务团,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分队,旅游学院赴阳朔县社会调查小分队,资环系赴桂林柘木镇社会实践小分队,土木系赴兴安县白石村社会实践小分队,材料系赴三街村社会实践小分队以及由桂林工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的文艺大篷车。
(二)从社会实践的类型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便民服务。
各小分队利用当地的圩日在市场上设立家电维修、单车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点,尽己所能,不怕脏、不怕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同时也努力实践着青年志愿者的精神。
2.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
暑期不仅中小学放假,而且正是夏收农忙时节,中小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之中,大学生们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文化辅导。
3.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如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组对荔浦县部分镇、村产业现状进行了调查,来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写出几分调查报告。
4.开展义务劳动,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军烈属、五保户收割庄稼。
下乡期间,正值夏收时节,许多军烈属和五保户因家里缺少劳力,庄稼熟在地里而无人收割,同学们积极帮助这类家庭,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5.文艺下乡。
由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文艺大蓬车到村镇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6.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
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学在学院的组织下开展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7.环境保护。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宣传倡导环抱观念,治理环境污染,装扮母亲河。
8.考察实践。
我院集中部分学生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组成"__"服务团,赴河池地区开展考察实践活动,加强对党史、革命史的学习和教育,牢固树立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9.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
今年全院共确定了大学生科研课题一百多项,为迎接11月份我院的科技活动周,提高我院科技学术水平,各个课题小组纷纷利用假期时间收集数据,抓紧实验。
总之,今年的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以提交报告的总体情况来看,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有几个特点:
(1)社会热点问题调查;
(2)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
三、总结经验,评比表彰
写经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8月份院团委下发了关于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的通知。要求各系分团委、学生会在内部交流的基础上,对今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特点、规模、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交一分总结报告。同时,在全院将对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评比表彰。并要求各系评选出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召开社会实践交流会,同时,全院共推荐出60多篇不同内容和形式,具有一定层次和水平的社会实践报告。
(四)经验和收获
1.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是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
多年来,学院党政领导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社会实践,并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并把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加以保证。全院广大同学自觉把社会实践作为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投身改革、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体验生活。
2.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是社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
多年来,各级地方政府把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自身的一项重要工作,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在食宿、安全及活动的开展方面尽量为大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保证了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学院注重社会实践的基地建设,与地方开展长期结对合作,把扶贫工作、科技服务、文艺下乡等活动与大学生接受锻炼、成长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取得良好效果,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3.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篇3
摘要:需要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一种特性,是有机体为了自我保存更新而进行各种活动的客观根据和内在动因。马克思将人的需要分为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其中精神需要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现代文明的发展告诉我们:个人或群体对精神需要的水平,往往是衡量个人或群体文明的重要尺度。需要是实践活动的内在要素和驱动力。需要在社会发展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它是生产力形成的内在根据,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决定因素之一。
关键词:马克思;需要;实践;唯物史观
人们对需要的研究由来己久。在中国古代,人们从人性的角度阐述需要,把需要等同于欲望,对需要有了初步认识。但人们当时研究需要并不是为了需要本身,而是在解决其他问题时不得不使用此概念。西方哲学家对需要的概念、分类、作用等也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古代哲学家对需要的认识有一定合理性,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们未能从实践角度去理解需要,因而不能揭示出需要的本质,看不到人的需要与动物需要的根本区别,更不能正确理解需要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在吸取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从实践的角度正确认识了需要,确立了需要范畴在哲学中的地位,形成自己的需要理论。
一、人的需要概述
(一)基本涵义
需要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有机体的共有特性,是有机体为了维持正常生存、发展的运转,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而产生的一种摄取状态。这种状态是有机体对外界的依赖和需求,反映在心理上就是欲望、愿望和需求。需要是有机体为了自我保存更新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的客观根据和内在动因。
人的需要具有不同于动物的新的用以维持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本质特征。动物是以本能活动来获得所需对象,维持其自身生存发展,这种需要永远不会超出其自然生理需要的界限,其需要对象也会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永远只指向自然界本身存在的自然物。而人是通过劳动来生产满足其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因此也就超越了本能活动的范畴和原始的自然生理需要的界限, 也超出了局限于自然物的需要对象的范围。
(二)人的需要的内容
马克思根据需要同个人活动的关系对需要进行划分,把它分成了自然、社会和精神的三种需要。
1.自然需要
自然需要,主要指维持人的生存所必须的衣、食、住、行等需要。它不是纯粹的自然需要,而是历史上随着一定的文化水平而发生变化的自然需要。马克思举例说:“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饥饿。” 所以人的自然需要总是以被扬弃的形式包含在社会需要中。
2.社会需要
社会需要主要是指商品交换、货币交换引起的需要。它是与自然需要相对而言的,其产生前提是商品生产的出现,它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中的需要。在发达的商品生产社会里,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通过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几个环节联系起来的。个别生产者只生产一种产品,他的多种需要必须通过交换取得别的商品来满足,因此他就和别的生产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这样,个人需要就转化为社会需要了。
3.精神需要
精神需要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个人或群体对精神需要的水平,是衡量个人或群体文明的重要尺度。人类精神需要包含有求真、向善和爱美的模式。人类社会有机体中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三种基本关系。从人与自然关系来看,人类具有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这体现了求真特性;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个人只有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获得最大利益和幸福,这又体现了向善的特性;从人与自身的关系中,人作为自我意识的主体,必然要追求自我发展、完善和自我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获得精神愉悦和满足,这体现了美的境界。
精神需要是相对于物质需要而言的,物质需要即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精神需要以物质需要为基础,精神需要是从满足物质需要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出来的一种高级、复杂的社会需要。但精神需要一经产生,便作为相对独立因素,强烈影响、制约着包括物质需要在内的其它需要。
二、人的需要的基本特征
(一)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首先,从根源上说,人的需要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及其对外界的依赖决定的,同时又是在人与外界客体的联系中产生的。人作为主体认为外界客体能够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便产生出一定的摄取欲望和要求。人的任何具体需要,都是在客观自然或社会条件基础上,对外界客观事物的欲望和选择。其次,人的需要虽然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但它又以人的主观欲望和要求为表现,观念性地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人的需要是人的一种自觉意识到的、有着明确对象和内容的具有能动性的意识。正因为因此,人才会积极地认识、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需要。
(二)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首先,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具体的个人,人的需要总是具体地表现为某个人的某种具体需要,由于他们自身状况的不同,在社会地位上的不同,所处的具体自然、社会条件的不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需要。其次,任何个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所以任何个人的需要都不可避免地会带有社会性。一个人会产生什么具体的摄取欲望和要求,是受所处的具体的社会条件所规定和制约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时代的人的需要也有着明显的差异。而且人的需要的合理性不是由个人来认定的,而是以社会的尺度来衡量的。由此,人的需要也具有社会性,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三)确定性和变动性的统一
首先,任何个人的需要都不能超越他所处的客观历史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总是表现为某个人的某种具体需要,而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个人的具体需要又是确定的,即有着历史确定性。其次,虽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的需要是确定的,然而,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的需要又表现出永不满足的无限性。
(四)历史性,现实性和未来性的统一
首先,人不仅是社会存在物,而且是历史的存在物。人类社会本身就是在历史中生成的存在物,那么人的需要也只能是历史性的东西,是历史中不断生成的存在。其次,人们面对外部环境时,基于自己现实的缺乏,会产生一定的摄取欲望,这种要求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而是有现实根据的需要,具有现实性。最后,当眼前的环境和事物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时,人们才希望它们经过自然变化,尤其是人为改造之后,能够满足自己的要求,所以人的需要又总是指向未来的。
三、人的需要的作用
(一)需要是社会实践的驱动力、前提和内在要素
1.需要规定实践的目的
需要是物质生产劳动的驱动力。无论什么社会实践,都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动物的需要不能反映到头脑中形成主观目的。人的需要能够被自己意识到,形成目的、计划,成为支配人们实践活动的一个内在因素。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②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从满足自身需要出发,否则人做事就毫无意义可言。
2.需要确定实践的对象和工具
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需要,因而人们生产什么,是在一定条件下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的。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性地制造和使用那些最能满足自己需要的生产工具和手段,去作用于实践的对象,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在实践活动中采取何种手段、利用什么工具和方法,是由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同时要受到需要的性质、需要的内容来确定。
3.分工和交换随需要的发展而发展
人的需要的发展是一个由单一到丰富、由简单到复杂的无限发展过程。而个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是有限的,要满足丰富多彩的需要,人们就必须分工协作,相互交换各自的劳动产品。分工和交换会随着需要的发展而发展。反之,分工和交换的产生又促进了人的需要的满足和发展。
从逻辑上看,需要是实践的驱动力、前提和内在要素,它影响着整个实践过程。但是从现实来看,仍然是实践决定着需要。需要的满足、新的需要的产生又是通过实践实现的,没有实践也就没有需要。总之,实践与需要共处于一种矛盾统一关系之中,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为存在的前提。实践是需要实现的起点,而需要则是实践观念上的起点。在二者关系中,实践居于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
(二)需要是社会发展的源泉
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需要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具体体现就是形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需要是生产力形成的内在根据
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体现。人的需要对象是由自然界来提供的,而自然界永远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提供现成的对象,这就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种矛盾,维持生存和发展,人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实践,创造生活必需品。这样,人就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了现实的生产力,即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因此,没有需要就没有人与自然的矛盾,也就没有生产实践和生产力。
2.需要是形成生产关系的决定因素之一
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人们必须进行实践活动。在马克思看来,彼此孤立的与世隔绝的个人,他们的体力和智力并不具有改造自然、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能力。真正能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是以一定的生产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个人联合体,即社会。这种联合体通过生产关系组织起来共同活动。这种共同活动大大加强了个人与自然界相对抗的力量。
由上述内容可知,需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形成的基础,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是在现实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集中体现在需要与生产实践的矛盾运动中: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人们必须进行生产实践,一定的生产实践满足了人们的一定需要,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又产生出人们的新的需要,为了满足新的需要,人们又必须进行新的生产,……如此循环往复。需要与生产实践的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1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286.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
[4]覃志红.关于人需要问题的规律性探讨[D].河北师范大学,2002,4。
[5]郭秀丽.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探微[D].内蒙古大学,2007,6.
[6]邢玉红.“人的需要”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5.
[7]尹彦婷.浅析人的需要[J].考试周刊,2009(39).
篇4
1 湖南民歌概述
湖南民歌真正发迹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湖南为楚国地界。约在楚国后期,著名词作人屈原等人,对楚国各地方的民歌进行了搜集与整理,并在即有曲调基础之上,创作了诸如《楚辞》等新歌。发展至今,湖南民歌已经形成了诸如“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多种类别。
1.1 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是人民在集体劳动中,为了形成统一步调,实现有效生产而产生的歌曲。湖南当地多为水域,其“劳动号子”主要以“船工号子”和“搬运号子”为主。《??水船工号子》是湖南最具代表的劳动号子曲目。演唱此类歌曲多采用“一领众和”的形式,在强烈的节奏之下,演唱者即兴发挥,内容并不固定。
1.2 山歌
湖南山歌有“高调山歌”、“平腔山歌”和“低腔山歌”等几种形式。其通过或是高亢、粗犷,活泼奔放的演唱方式;或是悠扬飘荡、速度自由的演唱方式;或是通过柔和优美、音域平缓的演唱方式,来抒发演唱者的内心情感。
1.3 小调
湖南小调主要有“小调”和“灯调”两种形式。小调是在山歌和劳动号子的基础之上演化而来的,其主要反应了湖南当地的风土气息。如:描述主妇日常劳动的《洗菜心》和描述湖南风景的《四季花儿开》等小调曲目,都将湖南当地的日常生活予以了细致地表述。灯调是在当地进行“玩灯”这一民俗活动时所演唱的民歌。其中,《铜钱歌》和《十月怀胎》两曲目的传唱度极高。
2 湖南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传承方式
2.1 增加课程设置
就现状而言,湖南多数高校(指音乐学院和设置有声乐艺术专业的综合类高校),只为专修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开设了有关于湖南民歌的课程,而其他声乐专业很少有有关于湖南民族歌曲的课程。以美声表演专业为例,无论是在理论阐述方面,还是在实践表演方面,过度西化问题至今未得以缓解。这一情况也就造成了有部分美声专业学生,知道“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会在集体劳作时集体唱歌,却不知道湖南船夫有唱“号子”的习俗。 众所周知,高校具有“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这一使命,而现有声乐教学过度西化的问题,根本无法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的观点是:不光要对民族唱法专业学生开设湖南民歌理论与实践的课程,还要对美声唱法、歌剧表演和通俗唱法等其他声乐专业学生开设湖南民歌理论与实践的课程。
受课时和教学任务等因素限制,如若让非民族声乐专业学生如同民族声乐专业学生一般,系统地学习湖南民族歌曲是一个极为不现实的问题。对此,可通过增加选修课的方式加以解决。即:在对非民族声乐专业学生必修课程进行教学课程设置之后,再从中抽取空挡期,为学生设置“湖南民族声乐鉴赏课”或是“民族声乐表演”等选修课程。
2.2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
除了开设独立的课程之外,各从教者还要在各类专业教学中,积极渗透湖南民歌元素。湖南地区诞生了诸多声乐表演艺术家,而他们或是通过美声唱法,或是借助通俗唱法,将湖南传统民歌的重新演绎,为从教者提供了丰厚的教学案例。在此,向阅读者分享一下笔者和同事的教学经验。
针对美声女高音学生,在声乐表演实践活动中,教师会让学生先听一些湖南女高音的作品。如:让学生视听湖南著名青年女高音演唱表演艺术家李思思所演唱的《浏阳河》和《龙船调》等曲目,而后,让学生自己尝试着演唱,教师指出其不足,让其进行改进,并让他在课下练习时,写下自己的体会和心得(包括:个人问题、对原唱者的评价和个人感受等),再次上课时,教师为其答疑解惑,并让学生以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为基础,来对曲目二度创作。
对于通俗唱法学生,针对此专业学生对民族歌曲的“偏见”(认为其粗俗),在声乐表演实践中,教师会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老歌新唱”的尝试,来激发学生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兴趣。这种让学生参与到创作过程中的方式,也有助于解决学生在声乐表演过程中,技巧和思想无衔接的弊端。
3 湖南民歌在声乐教学中有效传承的保障体系
湖南民歌在声乐教学中得以传承,并不是有了好的方法就可以实现的,其还需要院系管理层的高度重视。针对非民族声乐专业学生增加湖南民歌鉴赏和唱法学习课程和大力开展湖南民歌课程实践活动等教学行为,并不是教师乐于施教,学生乐于学习便可实现的。因为,每一项教学活动都必然会使用到教学经费、教学环境和教学管理等各类教学资源。院系管理层是这些资源的提供者,只有他们认可了,此项活动才能够得以展开。
纵览当前湖南高校声乐专业教学的现状,从人才需求角度分析,“千人一面、千人一声”的声乐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求;从教育主体者(学生)角度分析,单一、乏味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震撼到学生的心灵,如此循环,也致使不少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淡薄。将湖南民族声乐艺术元素引入到教学中,是谋求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一种表现,其有助于解决如今高校声乐教学的困境。故此,为了保障高校声乐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关高校领导层务必要注重湖南民族声乐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应用。
篇5
关键词:中职生;德育学分制;评价体系;模式
学分制在国外存在已久,我国对学分制的引入稍晚,因此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完善的状况,鉴于将其应用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必须要做好对这一制度的构建工作,同时还要将其真正的应用到具体实践过程中,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其应用效果的提高,以为中职学校德育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德育学分制概述
对德育学分制的了解能够为其应用过程提供基础,同时也是每个德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总的来说,所谓的德育主要指的便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培养,需要注意的是,培养的过程需要在相关制度下进行,具有一定程度的严肃性,同时也是形成了一定体系的。在最初,将学分制应用到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当中是以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为基础实现的,通过对学生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的评价,学校要将其以学分的形式反映出来,以使其能够更加清晰的体现出学生的种种素质及水准。这样的评价标准有利于学生对自身形成清醒的认识,这对于其对道德的认知水平的提升及其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二、加大力度构建德育学分制评价体系
对德育学分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中职学校德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中职学生道德素质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构建过程主要需要从对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具体实施途径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1.对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在对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为体现公平,保证评价结果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出学生的道德素质,可以将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分为基础分与附加分两个角度进行评价。首先,中职学校可以将德育的基础分设置为100分,其中思想政治分以及道德品质分均占据其中百分之三十的比重,纪律分占据其中百分之四十的比重。其次,对于附加分来讲,可以将其适当分配在社团活动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等方面除此之外,还要形成相应的处罚机制,以使学分制能够更加完善。2.具体实施途径学校可以成立以主管副校长、学生处、系部干事、班主任、学生干部等为主要构成的德育学分制测评实施小组。主管副校长任组长,主要从德育管理职责、资源分配、整改验收等过程来保障德育质量水平;班主任、学生干部负责对照测评标准细则,实施完成本班学生的具体德育测评工作。
三、对道德要素的培养及构建
1.道德认知课堂教学作为德育的主阵地应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形成既符合国家意志要求,又富有职教特色、利于学生成长的德育课程体系。职中在德育课教学上,将课程分为必须、选修两类,必修课主要以2008年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案为指导;选修课则指汇编校规校纪的《德育手册》、第二法律讲堂等。2.道德情感学校可以开展特定主题的手抄报比赛以及猜谜语等活动,成绩优秀的学生将会得到德育附加分值。手抄报比赛使学生表达了自己对美和人生的追求、猜谜语比赛等有利于大面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心理体验。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道德意志所代表的是一个学生心理发展的状态,一旦这一方面出现了问题,学生很可能会出现厌学以及消极的现象。在对学生道德意志的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完成,首先,中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去帮助农民进行粮食的收割等,这对于其坚定意志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极大程度的提高其社会责任感。4.道德行为学校可以以值周生活动为平台,以言行举止塑造为重点,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值周生活动指某班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负责学校的接待引导、义务劳动、校园协理、学生管理等内容。值周生活动能够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典型的经验总结,同时也能够发挥引导、实验和示范的作用。5.道德信念高职学校可以开展以赏识教育为指导的“校园之星”评比活动——用放大镜找优点,实施阳光育人,凡有过助人为乐、自立自强等突出表现的学生均可被评为“校园之星”,并奖励一定的德育分。通过对校园之星经验总结可以,该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代性,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四、对具体实践的总结
1.德育测评体系更加完善德育学分制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德育方法的灵活新颖和德育关系的互动民主,注重实施科学化人性教育。实践证明,德育学分制极大地提高了德育过程的系统效能,较好地解决了德育内容的计划性、针对性、系统性不强等问题,促进了体系的完善。2.中职学生德育自主性得到了提高德育学分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切实做到根据中职学生心理年龄特点,为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提供充分的教育平台。多年的德育实践表明,加强学生对德育学分制的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中职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将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3.提高了德育队伍的整体性通过对德育学分制的总结探讨,推动了教育工作者发现教育教学与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差距,提高了学校改进教育工作理念和方法的自觉性。同时也为教师从不同角度介入德育实践活动提供了机会,进而更好地促使他们围绕德育目标发挥其聪明才智。由于德育过程的全员上阵,大家同心协力有力地拉动了各方面力量,形成了整体合力,为“全员德育”提供了有效载体。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德育是中职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想要保证德育效果的提高,可以将学分制引入其中,实践证明,学分制的应用对于德育水平的提高十分重要,因此,中职学校必须通过对学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培养去促使其道德水平进一步改善,以学分制为基础及鼓励手段,使其道德水平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许振华.实行德育学分制和构建德育评价[J].职教论坛,200(68)
[2]范树成.德育过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就业;非专业实践
课堂教学、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三条最基本的途径。早期的大学主要通过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培养人才。随着社会生产对教育要求的提高,这种方式渐渐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现代化的生产不仅要求人才掌握大量的理论,还要有较强的动手和创造能力,具有科学的社会观和责任感,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这些方面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和科研训练难以完成。所以在现代工业产生以后,社会实践就作为重要的教育方式引入到大学教育过程,其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根据实践活动内容同专业的关系,社会实践可以分为专业实践活动和非专业实践活动。前者是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的特点课程进行的,旨在应用所学知识到实际,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实际专业技能的过程。专业社会实践往往列入大学的教学计划,规定每位同学必须参加,有固定的时间场所和实践目的,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包括那些与专业内容非直接相关的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如三下乡、科技服务、智力扶贫等。这类社会实践的组织者、活动主题和场所都比较灵活,其内容也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为方便读者理解,文章中用“专业实践”指代前者,用“非专业实践”指代后者。
1990年代末期以来的高校扩招,使我国大学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时代。但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高校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未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这种不适应从就业的角度看,就是毕业生就业后普遍地表现出社会适应能力弱、行业了解少、岗位技能差,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到技校“回炉”屡见报端。
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缩短学生就业“适应期”成为各高校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可喜的是,近年来各高校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探索出了“校企合作”、“校场共建”、“校院联合”等多种形式,以及“5+1”、“3+1”等多种办学模式,甚至人事部等多部委于2006年2月颁发了《关于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7号)以利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上改革和措施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缩短就业“适应期” 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但是,上述改革和措施在强调专业实践同就业的结合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非专业实践同就业的联系。所以,文章就非专业实践在大学生就业角色展开讨论。
一、就业导向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素质分析
决定大学生能否就业的基本因素有3个:知识、素质和能力。知识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因而,知识是实践的理论概括,是抽象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积累。知识模块包括通用知识和专业知识。通用知识是普遍的作为一般的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成分,比如对于每个专业都必须的政治理论、法律知识、社会常识、数学理化知识、外语知识等。专业知识是关于某个专业领域的业务理论,比如经济学专业中的宏观和微观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等。这些专业知识是对于其他非专业人员具有排他的性质。
素质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也指心理学上的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现代汉语词典,2002)。能力就是技能,是为完成某项工作或任务而必须具备的技术和能量。能力是解决某个特殊问题而必备的技术和能量,其获得途径是后天的培养和学习而获得。素质先天的、与生俱来的特点。其获取途径主要是先天性的,但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养成而改变和提高。能力的掌握是一种技能内化的过程。一个人具备了一种能力也就掌握了完成某种任务或工作的所需的技能。这种技能必将内化为这个人的本身固有的特点,表现为他特有的才能。素质是一种关于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先天的特点,这种特点在实践中需要通过人的语言和行为表现出来。也就是说素质的表达是一个人内在特点的外显过程,表现出这个人独特的观点、行为方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人才教育就是按照就业需求对人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的培养和改造。简单地讲可以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概述为这三个模块的教育和养成。能力模块包括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基础能力主要是维持社会人正常生活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包括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信息采集与处理能力、逻辑思维与判断能力等。专业能力是就业人员从事某种工作或完成特殊任务必须具备的特殊技能。这种技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专用性和排他性,即专门解决某个领域某个特殊问题,不掌握这种技能的其他非专业人员无法完成任务。例如,农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品种识别的技能、播种和田间管理的技能等。综合能力是为毕业生将来的事业发展,人生职业规划提供更广阔平台的能力,比如,良好的人际交往及社会适应能力和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等。素质模块则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和身心素质。
二、非专业实践的就业效应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决定一个人就业能力高低的不仅有专业因素,如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必须具备其他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非专业因素。非专业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提升和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素质。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帮助学生完成社会化、树立基本社会意识、掌握基本社会技能的过程。但大学生的主体教育过程是通过课堂和书本完成的。因为长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容易形成脱离现实的倾向。非专业实践为改变这种状况提供了良好的途径。非专业实践以其内容多样,形式灵活的实践形式把大学生引入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在与大社会的接触中,大学生亲身领略祖国河山的壮美、感受国家的发展变化、了解社会人情冷暖、接触大众文化,学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这些将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为他们步入社会,缩短就业“适应期”做好重要的准备。
2.锻炼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在高度信息化、自动化的生产条件下,专业往往意味着单调的、重复的生产工艺和过程。虽然这种重复训练和强化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必不可少,但对学生基础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作用却有限。非专业实践在多样化的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舞台,这里,他们将遇到各种困难和难题,形形的事物,这些难题和事物必然催使他们不断地改进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基本的接人待物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基本能力。另外,开展非专业实践不像课堂教学那样有固定的程序、内容和场所,也可能没有老师的细致的指导,更多的事情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和主导者。他们必须学会自己安排、处理各种复杂的事物和情况。在这种情境之下,大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都活跃起来,对事物的感知也必将更加真实和深刻,对事物的处理也会产生创造性的火花,从而可能产生创造性的成果。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这里得到全面的提升。
3.扩展大学生知识广度和深度。现代的专业教育为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懂得某一学科专业的专才,还应该是有知识、有文化、有素质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通才。因而,在大学的专业教育之外,还应该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非专业实践为拓展学生通用知识,深入理解专业知识提供了机会。实践中,大学生们深入社区工厂,田间地头,接触不同的百姓群众,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听讲不同的民间故事,学习各行的礼仪习惯,这些都对学生知识面扩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非专业实践也会改变学生对一些事物的浅薄看法,重新拿审视以往的观和知识。
三、对策建议
以上论述表明,大学生非专业实践具有明显的就业效应,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应当给予更充分的重视,在就业指导和实践中更加科学合理地发挥它的作用。
1.正确处理专业实践和非专业实践的关系。专业实践和非专业实践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实践为学生学以致用,加深专业知识理解、提高专业技能提供了重要的途径,是现代专才教育必不可少的教育途径。非专业实践侧重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二者相互补充、互相完善,共同为大学生就业打下实践基础,为缩短大学生就业“适应期”提供重要保证。因此,在高校中要重视两种实践途径的相互结合运用,系统安排。
2.非专业实践形式和载体多样化。非专业实践可以采用集体实践、分散实践和分队实践等不同形式。集体实践由各级团组织统一组织、统一管理,有共同的实践主题和内容的实践类型。分散实习是各位同学按照一定的要求,各自前往自己的实践地点参加实践活动。而分队的实践是参加实践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集体实践由于主题和内容统一,其教育目的更加明确,更易取得预想的效果,但缺点是行动团体太大,一般的组织和地方难以接纳。小组实践更加灵活机动,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指导和监督,往往效果有限。分队实践结合了二者的优缺点,既有集体实践的整齐划一,也有分散实践的机动灵活,如果加强指导,会是一种较好的实践形式。就业导向的非专业实践可以灵活地采用不同的实践形式。发挥各自的优势。对专业性较强的、可能对学生专业和就业发挥较大作用的实践可以采用集体的形式,这样有利于实现集体统一行动的优势,也可以为实践单位选人用人提供更广阔的选择余地。对就业意向不明显,专业特色不突出的实践或总则可以选用分队实践和分散实践的形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更机动灵活地安排实践内容和活动。
非专业实践载体多样化是指高校可以采用“三下乡”、科技扶贫、科学调研、科技入户、勤工助学等多种载体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大学生思想相对成熟、个体情况千差万别,实践载体必须多样化,唯有如此,才能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优势、解决自身困难,取得实际效果。
3.非专业实践管理系统化、科学化。近年来各高校加强了教学计划中专业实践比例,探索多种实践途径和模式。但普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和重视程度不够,表现为管理松散、计划性不强、流于形式。鉴于此,高校必须重新重视非专业实践,对其系统化管理,科学化安排。系统化管理就是要把非专业实践纳入到人才培养整体环节中考虑,认真研究非专业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制定科学、严肃的非专业实践的管理制度,使其真正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部分和环节。科学化就是要认真研究非专业实践的发展方向和规律,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地设计实践内容、组织形式、实践安排、管理队伍和办法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非专业实践的就业效应。
篇7
一、在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基础上查找突出问题
坚持把深化认识、深入调研、解放思想大讨论贯穿到分析检查阶段的全过程。要紧密联系当前本院形势发展变化,联系工作实际,认真学习领会相关文件精神和上级领导的讲话精神,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力争在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增强科学发展信心、凝聚科学发展共识上取得新共识、新进步。前两阶段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使全体同志增强了发展意识,树立了发展信心,看到了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和不足。为此我们在第三阶段开始后,继续组织开展“深入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的大讨论活动,要求同志们进一步破除陈旧观念,开拓发展思路,寻求发展举措,完善发展机制,为认真梳理查找本院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辟了思想认识通道。领导班子三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分析查找问题,主要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在思想观念方面,如何解放思想、拓宽思路问题;二是在体制机制方面如何深化改革、推动创新问题;三是在服务群众方面,如何强化职能、优化服务问题;四是队伍建设方面,如何提高素质、增强能力问题。并紧紧围绕这四个主要问题,总结工作,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初步形成了局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报告。
二、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全方位查找存在问题及原因
领导班子成员紧紧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结合分工,重点查找个人和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结合调研发现的问题,认真搞好归纳梳理。组织好领导班子成员谈心活动。本着对党、对人民、对组织、对同志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
领导班子分析报告形成后,两级领导班子成员要紧紧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按照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要求,紧扣医院改革发展实际,深入查找个人和班子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面对企业重组整合的新体制新形势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特别要注意紧扣思想和工作实际,从宗旨意识、业绩观、责任心和事业心、艰苦奋斗作风、组织纪律观念等方面查找问题,并深刻分析原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先后两次分别召开了全体党员干部和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要求大家本着对劳动就业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着重从思想观念、工作作风、改革意识、政绩业绩、思路举措等方面在局内认真查找存在问题和差距,研究分析产生主要问题的原因和根源。民主生活会上同志们畅所欲言,深层次地分析了目前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大家一致认为产生问题的原因很多,既有受目前体制制约的客观原因,也有自身存在的主观原因。例如整体建设上缺乏科学的长远规划设计,思想观念上对为公共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理论研究上学习科学发展观不够系统。
三、积极开展评议活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为更好的征求意见,完善研究分析报告,民主生活会后,领导班子再次开会专题研究分析报告,并召开群众对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评议会,在全院大会上公开评议,征求全体职工意见和建议,同时采取专访、信函、电话等形式逐个征求和听取了离退休同志们的意见建议反馈。并将征求收集来的十多条意见进行了整理分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积极开展评议活动,不但实现了全员参与的目的,同时通过交流思想、统一认识提高了全体干部职工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意识,而且为充实、完善劳动就业事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提供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认真分析查找问题,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
按照上级要求,为力求充分反映医院党组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形成的共识;实事求是地分析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方面的原因;充分反映医院党组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向、总体思路、工作要求和主要措施,查找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已经解决的突出问题,正在逐步研究解决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举措;充分反映医院党组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建设的具体措施,医院两级领导班子根据实际,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充分运用学习调研、解放思想讨论、征求意见和专题民主生活会的成果,准确反映本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情况,简要概述取得的成效,全面梳理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分析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方面的原因。形成了高质量的分析报告。深入分析了新形势、新任务对本院带来的挑战和不利影响,充分反映广大党员干部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和谐示范矿区实践上形成的共识,明确进一步做好工作的努力方向、总体思路和主要举措。
五、搞好民主评义,做好统筹衔接
一是扎实搞好民主评议。本院根据实际,合理确定参评人员,把熟悉情况、有较强参政议政能力、能代表各方面的同志吸收进来,认真组织民主评议。精心设计评议内容,着重从领导班子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问题找得准不准、原因分析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工作措施可行不可行等方面进行评议。采取召开座谈会、评议大会和书面评议等多种形式,保证民主评议的效果。
二是统筹衔接启动整改落实阶段的工作。分析检查工作与整改落实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医院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二阶段过程中,坚持把分析检查工作与整改落实阶段工作紧密衔接,形成分析检查报告与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通盘考虑,分析检查报告群众评议与第三阶段的群众满意度测评统筹安排。针对前段时间调研中归纳梳理的问题,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抓紧提出加强和改进各自分管工作的指导性意见。
六、下一阶段工作主要任务
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扎实推进,切实取得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效。重点抓好两个环节:
(一)制定整改落实方案。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主要依据,明确整改落实目标、方式和时限要求,明确相关领导和部门的责任,使整改落实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整改落实方案要以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公布,整改落实情况要向党员、群众通报,接受党员、群众监督。要发动广大党员和员工群众围绕制定、实施整改落实方案,积极建言献策。
篇8
一、音乐的功能概述
作为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及实践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同时,音乐本身即具备强大功能,不仅发挥着十分巨大的社会功能,还具有一定的教育与认识功能。
(一)音乐的社会功能
首先,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音乐能够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作用于人的情感,陶冶其思想道德情操,转变其意识观念,提升其精神品质。当然,这也是提高个人思想境界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次,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感情绪。优美的音乐可以使人们宣泄其消极的情感,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再次,作为一种艺术实践活动,音乐也是一种美的艺术,其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审美性。优美的音乐,能够充分提升人们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因此,音乐具有较高的审美教育功能及价值。
(二)音乐的教育及认识功能
从教育方面来说,音乐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开发大脑潜力,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同时,音乐能够进一步提高聆听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提高其情绪调节能力、情感传递能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音乐可以带动人们之间展开对共同的兴趣点和话题的探讨交流,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从认识功能方面来说,音乐艺术本身就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对于指导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意义重大。除此之外,音乐还具有较强的娱乐作用。优秀的音乐能够愉悦身心,但趣味庸俗的音乐则会对人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或负面影响。
二、音乐与生活的关系探讨
音乐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所有的音乐都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从某种程度上说,音乐艺术体现了人类的理想。因此,音乐是高于生活的。同时,音乐又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能够促进社会生活的发展与完善。下面,笔者将就音乐与生活的辩证关系展开深入探讨。
(一)音乐来源于生活
如前文所述,音乐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是生活真实的写照。音乐中的很多材料都是以生活中的某些声音为创作原型的,是在原有感性材料基础上的融合与再创造,甚至有某些音乐片段直接来源于生活。大多数歌曲的创作都是作曲家生活经验的总结,表现着其对生活的态度。比如,在我国的歌曲目录中,有很大一部分的音乐歌曲都产生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如劳动号子就有其独特象征意义。以前,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大部分的劳动都实行集体协作制,为了统一步伐,提高劳动效率,劳动者通常会发出某种吆喝声或者呼喊声。之后,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这些零散的吆喝与呼喊声就被发展为歌曲,供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吟唱。可见,音乐离不开生活,去掉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音乐可促进生活发展
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优秀的音乐会促进社会生活的发展,音乐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调味剂。就目前来说,音乐对人们生活的作用,就如同各种调味料,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富有魅力。例如,在枯燥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播放一些优美的音乐,便可使人顿感心情愉悦,从而以一种更积极的姿态投入工作和学习中,提高效率。,音乐能够培养人们的良好思想品德,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长期以来,国内各民族都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歌曲。例如,北方民歌《苏武牧羊》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所传唱,这首歌是民国初年的优秀音乐作品之一,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华民族强烈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爱国主义思想。因此,这首歌曲是作曲家强烈的爱国热情与对列强掠夺愤恨之情的融合;而听《苏武牧羊》时,从中细细品味歌曲背后传达的思想情感,可以时刻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从而积极地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之中。可见,音乐对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爱国主义情感的提高大有裨益。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音乐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音乐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音乐又给人以美的享受,丰富社会生活。
篇9
关键词:英语教学 综合性 学习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因此,在中学开展英语综合性学习势在必行。
1.综合性学习的概述
综合性学习就是指英语教学活动中,依据教材文本内容要求,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主题背景下,能够通过实践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该种教学方式具有如下特征:(1)实践性,即学生的学习活动离不开一定的探究实践,鼓励学生在此中感受英语;(2)探究性,即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建立在一定的合作探究基础之上;(3)主体性,即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完成任务活动。
2.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途径
2.1确定弹性的主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综合性学习活动不应该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拓展,它有它自身的发展特点,因此综合性学习活动不能没有主题。但是每次活动的主题又不能定得过死,活动的主题应该是一个弹性的、能够给学生有充分发挥余地的主题,它不同于任务型教学中很明确的任务。在这个主题统率下,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喜好确定自己的子题,开展一系列活动。例如,在“中外饮食文化比较”(Chinese and Foreign Dietetic Culture Comparison)学习活动中,有关饮食文化主题的选择就较为宽松,能够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
2.2给学生适当指导,做到有的放矢
综合性学习活动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指导也必不可少,否则就会放任自流,效果大打折扣。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就跟学生商讨。在“中外饮食文化比较”中,笔者就指导他们选择与饮食文化相关方面的材料――选择菜式(Choosing dishes)、烹调方式(Cooking methods)、餐桌摆放(Laying the table)、 餐桌礼仪(Table manners)、支付小费(Leaving tips)等,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地选材料。
2.3还学生自由的时间,增强他们学习体验
我们知道综合性学习不等同于课堂教学,原本由老师传授的内容突然教给学生,学生一时难以完全适应,因此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搜索、体验、探究、讨论、交流、展示等时间。在“中外饮食文化比较”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时,笔者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来准备,让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展示自己,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
2.4鼓励学生展示才能,激活学生学习潜能
学生是综合性学习互动的主体,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将有利于激活他们学习的激情,提高学习的有效性。笔者在开展“中外饮食文化比较”活动时,给学生准备了展示的舞台。在此活动中,学生掌握了描述制作一道菜的相关语言,如cut up, peel, pour into, turn on, mix up...等;学会了使用各种描述做菜的专业词语,如stew, braise, deep fried, roast, bake, steam, scramble, boil等。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大家对传统的English dinner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3.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意义
3.1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潜能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都处于一种紧张、积极、活跃、兴奋的状态。从选题到制定计划,再收集资料,最终到成果的呈现,无不渗透着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积极思考,而最终的展示活动又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而在活动的不同环节中,由于都要求使用英语,也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听力、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
3.2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鼓励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沟通,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综合性学习活动使教师的教学,由静态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的主动探究。学生为了弄清某项学习任务,他们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在小组内展开了积极的探讨。在展示活动时,也跟其他组的成员就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使这一活动从头到尾都呈现出多元的、动态的过程。
3.3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的发展
篇10
在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就了另世人瞩目的很好的成绩,研究新世纪劳动关系问题十分迫切,也是十分必要。经济学者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较早,劳动经济学从经济角度、生产角度以及劳动角度分析全部经济行为的内容。从本质上讲,劳动经济学是从人类为了解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产生劳动行为的过程。就目前来看,系统研究劳动经济学方面内容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将结合工作实际就浅析劳动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这一重要议题展开讨论,从经济社会方面、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社会意义方面展开讨论,系统探究劳动经济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二、劳动经济学和国家经济发展关系概述
劳动经济学以及成为我国当前阶段内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我国,劳动关系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研究内容,还是我国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参考和重要研究内容。在当前,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都遭遇到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不断推进,所有国家和个人都将投身于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中去;另外一方面,世界范围所有的发展契机将惠及所有国家和个人。在这个大背景下,只有培养起自己本国的效率极高、技术过硬、研发能力强的劳动人才大军在能赢得世界范围内的人才争夺竞争。所以,研究当前劳动经济学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必要、十分重要。
三、劳动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关系
1.劳动力是经济社会的基础。劳动经济的研究不仅仅是研究劳动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而是动态地研究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劳动行为之间的关系,系统研究具体个人的一身的劳动行为和经济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只有个人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也就是说劳动关系充分合理,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实现,才能助推整个国家的全面发展。
2.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众所周知,生产劳动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社会形成的根部原因,生产劳动活动衍生出人类社会其他所有活动,是整个社会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决定因素。只有合理地、科学地组织劳动者劳动,实现产品的产出和效益的实现。正确劳动关系的建立,能够促成合理分配制度的制定,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发展。
3.劳动经济学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十分重要,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积极意义,充分研究劳动关系,研究并解决好劳动关系方面的问题,才能构建起科学合理的社会制度。
4.我国政府重视劳动经济的研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发展最终服务于人民,研究劳动关系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切实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意义。只有研究好劳动经济学和我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处理好我国当前出现的难度较高的劳动问题。劳动问题设计到具体劳动者的切实利益,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从社会角度、政治角度、经济角度全面分析和研究,着眼于现实问题的解决,逐步地解决好劳动关系问题。
5.经济发展促使经济体制的改革。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举世瞩目,而当前处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下一步怎么走,要什么样的经济发展,要什么样的劳动关系,都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好劳动关系,促使经济大跨步发展,促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抱着我国在各项事业上的建设,保证我国的长治久安。
四、结语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好成绩,在很多行业和很多领域内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令世人瞩目。当前我国劳动关系多样,较为复杂,系统研究劳动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在当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浅析劳动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这一重要议题展开讨论,首先分析了劳动经济学相关内容,进而剖析了劳动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关系,得出相关结论,希望对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笔者水平有限,文章不妥之处之处必然众多,希望广大同行和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及时指正,不甚感激。
参考文献:
[1]周翔.对劳动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浅析.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劳动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