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劳动实践要求范文

时间:2024-04-02 18:07: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劳动实践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劳动实践要求

篇1

关键词:劳动技术 教育 实践 情境 构思

一、当前小学劳动技术教育

1.家长对劳动技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劳动实践的开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充分锻炼其实践操作能力,在我国教育开展过程中日渐普及。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锻炼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始终是家长关注的焦点,而在当前的小学教育过程中,劳动技术教育面临着无法顺利开展的困境。结合现阶段我国小学生的自身条件和生长环境可知,由于现阶段我国的小学教育中,独生子女所占比重较大,由于家长对独生子女过度疼爱,家长不愿让孩子接触体力劳动,也为了有效避免孩子因操作不当而受伤。此外,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家长在面对劳动技术教育和学生成绩提高时,多数人选择后者,相比于劳动技术教育和体能锻炼,家长更为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放弃让孩子接收劳动技术教育这一念想。

2.学生对劳动技术教育兴趣不高

小学生尚未建立起自我意识,其行为的判定能力基本上都是依靠教师和家长的,因此在小学学习过程中,家长和教师的指导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思想和行为。面临升学压力,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小学生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过于重视学习成绩的提升,孩子想游戏玩乐的时候,家长便会以作业和成绩等因素限制孩子。小学生长此以往受到类似情景的影响,其内心便会逐渐建立起对娱乐劳动等活动的排斥情感,在这种情感作用下,面临劳动技术教育,学生表达出的情感多为冷漠和生疏,使得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无法顺利开展。

二、小学劳动技术课程优化措施

1.提高家长对劳动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

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家长对小学生的日常评价以及态度对其心理成长有很大的影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父母建立无障碍的沟通,定期召开家长会或者是家长座谈会,针对目前家长对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加大向家长宣传劳动技术教育的积极作用,改变家长一味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观点,提高家长对培养孩子劳动技能的重视程度。当今社会对于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随着新课程改革落实,传统以学生成绩为生命的教学观念逐渐被淘汰。许多名牌大学毕业生如果没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也会遭遇找工作难的问题。相反,即使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如果从小就锻炼出了良好的动手能力,也会比较容易找到工作。因此提高家长对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是有效开展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前提。

2.为孩子创设接受劳动技术教育的条件,提高其学习兴趣

学校和家庭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受教育环境,学校和家长要尽可能为孩子创设能够自我劳动的机会和情境。如在家庭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多参与家务劳动。在学校中,教师要让孩子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农作物种植和家畜养殖知识,尤其是城市小学教育,强化城市小学生这方面的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其对劳动人民的尊重程度,还会提高其在日常生活中对粮食的珍惜程度,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避免铺张浪费。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校内小学生的生活环境特点,在保证小学生学好劳动技术课程内容之外,定期组织小学生去校外的工厂、超市等地实际参观,实地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劳动技术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以及完整的个性,在劳动技术教育中要充分尊重每位同学的个性差异。

3.科学评价,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和教师以及家长对孩子们的劳动成果评价,不能只从结果来评判,要避免单纯观察学生的结业作品是否精致,教师和家长都要站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的基础上对孩子们的劳动成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对于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的合作表现、探究表现等,都要纳入考核范围,高效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促使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实现全方位发展。

劳动技术教育是小学阶段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强化小学劳动技术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以及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多方面协调发展,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必须强化对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视,重点开发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效性,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实践策略,充分发挥劳动技术学科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完成新课标对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要求,全方位提高小学生的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于慧颖.深化劳动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考.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2(1)

篇2

关键词 教学方法 小学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小学生作文,经常以记叙文为主,侧重是写人、记事和描写景物。小学生由于见识少,课外阅读少和只是不够丰富,导致了小学生怕作文,厌作文,感到作文难的现象。每当老师布置作文,他们拿起作文本来,总是咬着笔杆冥思苦想,觉得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无从下笔或者总是口号式的几句,空洞无物。作为小学教师该如何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小学生作文的兴趣,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呢?通过总结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和不断地探索尝试,笔者认为要指导好小学生的作文必须做到与生活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与自然相结合。

首先,作文要与生活相结合。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以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因此,为了使小学生感受到作文来源于生活,切身体会到作文就在自己的身边。在作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将作文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如在教“写人”《我的同桌》的作文时,可以先让学生互相仔细观察自己同桌的外貌特征,了解同桌的性格特点,然后由几名学生向同学们口头介绍自己的同桌,再由学生自由发表评论,看看他们说得好在哪,不足又在哪,并给与评述。这样既可以创设说话情境,又为作文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其次,作文要与劳动实践相结合。把作文教学与劳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是指导学生作文的好方法。学生在劳动中,通过亲身实践,体会到劳动的艰辛,逐步培养起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劳动经历,指导作文。通过写作,学生在劳动中的感受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提高。比如在教“写事”《我学会了缝纽扣》的作文时,笔者事先让学生准备好了针、线、布、纽扣,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体验缝纽扣的经过,缝完以后由师生共同评出优秀者,接着指名几个优秀者把缝的经过和感受进行口述,再让学生自由评论,最后教师加以点评指导。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作文。这样,通过劳动不仅使学生感到作文有话可写,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再者,作文要与自然相结合。自然美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在作文教学时,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他们会产生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自然美不但能给学生美的享受,而且能激发学生作文的欲望。比如,在教“描写景物”(《校园的梧桐树》)的作文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准备好笔和本子,再把学生带到校园里,选定一棵年长的梧桐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梧桐树,并不断提示学生:先远看,观察树的整体形状;在近看,观察树的叶、枝、径;最后点名梧桐树有什么作用?观察后,让学生细细思考,展开丰富联想,并且进行正确的描述。接着让学生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说:远看,梧桐树像一朵蘑菇开在校园。近看,叶子是绿的,形状像薄扇,枝条不计其数,树围由几个小朋友手拉手都抱不过来;有的学生说;落下的叶可作肥料,叶、枝、根可做火柴,它全身是宝。奉献得多,索取得少;有的学生说:树上是鸟“安家”的好地方,树下是同学们玩耍的乐园。多好的想象啊!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能把自己独特真实的感受写下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作文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取之于生活,只要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加强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小学生写起作文来也就能笔下生辉,言之有物。

篇3

一、在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意义深远

《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指出:小学开设劳动课,对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和有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1世纪将是全球激烈竞争的世纪,培养和造就能够迎接新世纪挑战的新一代,显得刻不容缓。近些年来,在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的小学生中,因优越的社会和生活等条件,出现了不少娇男娇女,他们的心理素质较差,缺乏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素质,这不能不令人感到忧虑。因此,增强青少年一代吃苦耐劳、不怕困难、艰苦奋斗、自强自立、勇于拼搏、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已成为当务之急,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只有从加强劳动教育入手,并切实地建立起这种教育的保障机制,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共识,实现劳动教育网络化,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二、小学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及探索

(一)转变观念,切实重视劳动课的落实改变过去在应试教育中把劳动课看成是可有可无的副课的观点及把劳动课改上语、数等主课的做法,遵循《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开设劳动课,并把劳动课上升到同其他文化课同一高度来认识,配齐配好劳动课老师,积极抓好劳动课的教改和落实工作。建立劳动课的教师定时集中备课,定时检查,经常听课、观课、评课的教育制度。

(二)用好教材,优化劳动课课堂教学小学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生活的自理能力和创造物质文明所必备的一些简单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他们创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必备的思想政治观和劳动价值观。抓住劳动课主课堂,进行热爱劳动教育。而这种教育不是仅仅靠理论的说教,更多的是学生通过自身对劳动的体验而产生的。诸如懂得“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等道理,尊重各行各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珍惜所拥有的物品,尊重劳动果实等等。

1.在简单重复劳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教材第二册中《叠被子》、《洗手、洗脸》、《刷牙、漱口》,教材第三册中《洗补袜子》、《不随地乱扔垃圾》等课的内容,都是小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常遇到的较简单的小事,教材详细地介绍了这些小事的做法及注意事项。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会这些小事的同时,还紧扣教材中的一些词:“应该”、“要”、“常”等对学生进行常做这些事的教育,使其持之以恒,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在复杂劳动中培养学生坚强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的心理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形式。复杂劳动一般比较繁琐和常遇到困难,而这正是培养锻炼学生坚强意志好机会。如《种蚕豆》、《萝卜玩具》等课中“学与做”都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但又是小学生力所能及的。老师教这些课时,鼓励学生想方设法去完成,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在完成任务中锻炼自己的毅力,培养意志力。

3.在优化劳动教学中,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学习掌握一些创造、技法,逐步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团结协作、敢想敢干、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教师在优化教学时,可遵循以下四条原则:(1)全面性原则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考虑问题时要尽可能地让全班学生或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全面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2)创造性原则只有不断创新,社会的车轮才能滚滚向前。(3)竞争性原则这种竞争既可以是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也可以是学生小组之间的竞争,小组之间的竞争又包含着小组内同学间的协作精神。不管哪一种竞争,都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好胜心、上进心和荣誉感,也能激起学生成功的欲望。(4)趣味性原则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遵循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寓劳动于知识,寓劳动以技巧,寓劳动于娱乐之中,力求使劳动课上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篇4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体系;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一、前言

奥尔夫教学法是德国著名音乐家奥尔夫所创。其实质是通过节奏让小学生来创造他们自己的音乐。该教学法并不要求很快就能教会学生歌唱、奏乐的方法,而是让学生接触音乐实践。不要求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内容进行完全的模仿,而是要求师生一起共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形成一些新的东西。探讨奥尔夫教学法融入音乐教育体系的可行性是十分必要的。

二、奥尔夫教学体系在音乐学科教育中的应用

1.节奏单元提取与巩固:让小学生从顺口溜、童谣、诗歌或小学生熟悉的事物名称中提取出最简单的节奏单元。这些最简单的元素性节奏单元被奥尔夫称作"节奏基石"。"节奏基石"是一种最容易被掌握的材料,可供小学生建造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大厦。然后,教师用范例引导小学生用各种替换词来连续朗诵这些节奏单元。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小学生熟悉这些节奏单元的记谱法,并逐步要求小学生按谱即兴填词,或按自己朗诵的节奏去记谱。

2.节奏单元的迁移与发展:教师用范例来引导小学生用声势动作来连续表现这些节奏单元。最初可做"回升游戏",熟练后可做其他身体动作。还可进一步用"接龙游戏"的方法来进行练习。教师将小学生掌握的节奏单元,引导小学生按教师提供的模式及规模连接成节奏短句。教师引导小学生为自己创作的短句填词,或创编声势动作。在这种活动中,教师还须引导小学生去细心感受和欣赏不同嗓音在音色上的变化,也须引导小学生去细心感受和欣赏不同身体动作所发出的音色效果,或不同动作序列所发生的音色序列。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主要特点

1.综合性

奥尔夫认为,音乐、动作和语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奥尔夫说:"元素性音乐永远不单是音乐本身,它是同音乐、舞蹈(身体动作)和语言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必须由人们自己创造的音乐。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合奏者参与到音乐中去。"

2.美育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认为,对学生进行美育,就是对感觉系统进行的训练。谢平认为,音乐欣赏的教学方法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把音乐的重要内涵于无言中让学生体会到。金奉则认为,重视音乐实践和积极参与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审美愉悦是原本性音乐教育在情感体验方式上的重要特征。而这一点与我国古代乐教中的"寓教于乐"观点是相同的,而且与我国现行的音乐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思想相吻合。

四、奥尔夫教学体系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教学要求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而奥尔夫教学法的提出却弥补了没有基础,没有高级教具时怎样让音乐贫民化的方法。例如教正三和弦:用红绿蓝贴纸将音条乐器贴成3种颜色。取出道具,对学生说伸出什么颜色的道具,你们就敲那个颜色的音条。几次之后换学生来拿道具指挥演奏。接下来,取出3色纸板放在地上,站在哪个颜色上,学生就敲哪个颜色的音条,这次开始加上唱歌了。几次之后,当一部分学生已经会跟着他的旋律哼唱的时候,就让学生自己唱,自己敲,老师只是在学生想不起来的时候加以提醒,等到学生熟练掌握的时候,再开始分出一部分学生进行打击乐演奏。配合熟练以后,再分出一部分学生进行简单的律动。最后进行合作演出。这个课例很好的将歌曲、和声、乐器演奏、舞蹈等编汇成一个演出节目,体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综合性。

2.以游戏为载体,创设愉快氛围

音乐是一种本能的需要,是享受快乐的过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教师不会要求孩子怎么做,更不会要求孩子跟着做,而只会不断地给一些语言暗示,在音乐的伴奏下,自己寻找感觉。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不用担心"学不会"而徒增心理负担,只会在活动中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满足感。如奥尔夫音乐中用得很多的一种活动,跟老师的节奏随意走动。刚开始只是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区别,也就是平步走和快步走的区别,但慢慢会加入二分(慢步),或刮胡(拐弯)的声音,孩子们很乐衷于这样听节奏随意的走动,他们会开心地跟着音乐的变化做一些自编自导的动作,甚至表情,他们会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3.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实践运用的过程

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理念以及基本内容引入钢琴教学,选择最适合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群体(6-12)岁的学前小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节奏旋律

小学生对节奏感十分敏感,听到节奏感强的音乐身体就会不由自主的动起来,结合这个特点对小学生节奏、旋律的练习方法主要有:

(1)结合语言

主要以四二、四四拍子作为教学起点

例1,小汤1册初学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结合练习如下:

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家---|

例2:《不再麻烦好妈妈》教学案例及反思

1.案例背景

今年我任教的是二年级的音乐课。这些学生刚从一年级升上来,而且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都是在家里的小皇帝。很多老师都这样说:"现在的学生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身在福中不知福啊!"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我选定了一首新教材的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希望能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感受快乐的劳动,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美好情操

2.案例过程

(一)师生问好

师:今天我们教师里面来了这么多老师,让我们向他们问声好吧:

演唱歌曲《早上好》。

师:让我们现在开始我们快乐的音乐课吧!我们先跟着音乐一起来放松一下。

听《劳动最光荣》音乐进行律动,会唱的小朋友跟着一起唱。

师:刚才歌曲里面唱到了谁?我们不应该向谁学习?应该向谁学习?

生:好多小动物,不应该向小蝴蝶学习,应该向小蜜蜂、小喜鹊它们学习。

师:对,因为劳动最光荣。

请几个创编歌词的小朋友上来,用他们自己的动作来表现你们的歌词。请同学们评价他们的动作,或做出自己认为更形象的动作。(选择几个小朋友的创编歌词(表演动作简单形象的)来集体演唱、表演。(不规定动作,请小朋友自由发挥自己的想法来表演)。

除了帮助妈妈,我们还可以帮助谁做什么事情呢?

生:我们可以帮奶奶、爷爷、爸爸、老师、同学等等。

你们能帮老师做些什么呢?擦黑板,收作业,关电扇......我们来唱一唱吧。(跟着伴奏音乐来演唱和表演)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不断的加强对新奥尔夫教学体系的研究,可以不断的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这对于教学来说意义重大,需要不断的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篇5

那么作为基础教育的对象小学生,我们应该培养他们的哪些素质呢?

(一)着眼于道德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初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教育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孝知识少、社会经验贫乏的制约,对道德准则和道德观念还很模糊,良好习惯还有待形成。

在教学中,我们要依据学生特点和语文教材的优势,结合学生实际,捕捉时机相机诱导,对他们进行良好品质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一定要争气》一文时,我向学生分析提出:童第周当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怎样?他是怎样刻苦学习的?这是为什么?借以揭示“为祖国争光”这一中心。其间结合国情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刻苦学习,将来为建设我们可爱的祖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样,既有课文为事例,又能结合学生实际,使学生有了切身之感而不是接受空洞说教。久而久之,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便自然而然地形成。

(二)着眼于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初步形成鲜明的个性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心理学认为,遗传素质只是为小学生心理个性差异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出生后的具体教育和环境影响对他们心理个性差异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

而现在的小学生,由于受家庭环境、长辈宠爱等因素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我是家中小太阳”的心理,在相当多的学生中存在着妒忌、孤癖、唯我至上,但又有经不起挫折、害怕困难等不健康心理,这些不良心理直接地影响着教育效果,影响着学生成长。这方面的教训已经不少了。

因此,我们的教学要着眼于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心理。

例如,在教学《试航》一文时,向学生分析富尔顿在屡次失败的情况下坚持试验,并在人们讥诮、侮辱和嘲笑声中终于试验成功。并列举平时学生中害怕失败、害怕嘲笑的典型事例加以对照评析,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坚强意志。

(三)着眼于智能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技巧

所谓智能不外乎知识技能和技巧的组合。知识是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掌握又是加深对知识理解和巩固的前提。

而我们的教学中,还严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应试教育的观念。笔者做过这样一项小范围调查:对于学过的重点词语,全班30名学生默写解释正确率高达98%,而用这些词造句(或说话)正确率仅有30%左右。对于课后有明确要求的重点句义,所有学生都“出口成章”,且与教参书提供的参考同出一辙。而对于文中较简单的句子却不能解释。这一事实,虽存有很大的片面性,但反映出的问题是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思索的。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所谓知识与能力之间关系失调,表现为学生还没有具备作为掌握知识的工具的那些能力,可是教师已经把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硬塞给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旧观念,在传授好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思维,并尽量展示出学生思维的全过程(即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而不仅仅注重思维的结果如何。

例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创设这样的情境:“读到这里,你想说什么吗?

你有什么感想吗?”面对学生思维的结论教师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是怎么理解的?你为什么这样理解?”这无疑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有效方法。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才可称为真正的语文教学。因为它不只是交给学生知识,而且开发了学生智力,培养了学生能力,展示了思维的轨迹,最终使之掌握学习的方法。这应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四)着眼于劳动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实践的机会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能培养儿童的智慧、情感、意志和高尚品格。

而现在小学生中厌恶劳动,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者大有人在。甚至有的学生连做值日也要家长代替。这不仅影响他们健康成长,而且也抑制了智力发展。

篇6

关键词:小学生;班级管理;自理能力

许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非常成功,教学成绩理想,学生表现优秀,教师反响满意,家长表示放心,且班主任当得也轻松。相反的例子是,有的班主任投入了很多时间精力,想了许多方法策略,耗尽了心血,到头来,班级混乱、成绩平平,学生不满,老师抱怨,家长责怪。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班主任是否有一个成熟的班级管理理念,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习惯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1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小学生的自理能力

当今社会新入学的儿童中,独生子女人数所占比例达90%以上,这些孩子勤学好问,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他们的生活条件优越,是家中的掌中之宝,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爱护,使之成为了温室里的花朵,禁不起风吹雨打,在家长无微不至的保护下孩子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差,阻碍了孩子长大以后边自己照顾自己都将成为问题,又怎能指望他们去照顾别人,更谈不上为祖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需要学校与家长密切配合,让学校学的在家中得到延伸,因为家里才是学生施展才能的最好“阵地”。只有家长明白这个道理,才能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教育,家长一定要放开手脚,不要对孩子的锻炼行为过多的干涉,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从而使孩子形成心理惰性和依赖性格,因此首先应转变家长的观念和做法。我作为班主任充分利用家长会或平时家长接孩子等时间与家长进行沟通达成共识。要求家长在家里要改变孩子的依赖性,让孩子在各种活动中亲自参与,充分给孩子生活自理锻炼的机会。让家长配合共同督促学生,要求学生每天按时起床、睡觉,自己整理书包、洗红领巾,洗碗、洗脸、洗脚、洗小件衣服等。养成在家认真复习功课和参加劳动的习惯。我还经常通过比赛和检查学生看谁的小手最干净,谁的书包最整齐,谁的书桌最整洁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通过有序的活动来理解劳动的意义,体会劳动的艰辛体贴父母的辛劳,体现尊老敬老的美德。我在三八妇女节、劳动节、母亲节、元旦等节日前,开展了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送贺卡,在上面写一些感激的话,自己做一个小礼物,为爸爸、妈妈做一件实事,如给妈妈叠被、洗脚、倒水、削苹果等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要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们真正从心灵上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并学会以行动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关心别人,体贴父母。这样不仅体现了对父母的爱而且自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懂得了劳动是光荣的是快乐的,是爱父母的表现。

2充分利用思品课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小学教学中安排了不少思品课,结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做家务活》、《东西要放在一定的地方》等这类课文,利用班会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哪些事情是自己应该做的,这些事怎们做,教会学生自我服务,克服依赖父母的习惯,学会照顾自己的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开展一些,采用角色表演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自理能力。如在课上分角色扮演妈妈和小明,1、小明正在叠被子,妈妈说:“你的年龄还小,不会干,这活不用你干。”小明应该怎么办?2、小明正干得高兴,忽然听见妈妈叫他倒垃圾,小明怎样做才对?3、小明在学校里劳动很积极,可在家里妈妈叫他干活他什么也不干,他这样做对吗?应该怎样做?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表演来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在生动的内容中,情感得到激发,认识得到提高。我还采用了多种方法如讲故事、辫析讨论题等形式,通过鲜明的形象和有趣的情节,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这一道理寓于浅显的叙述中,使学生的自理能力得到提高。又如读儿歌、背三字经等形式,即结合课文内容,自编一个通俗易懂而又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学生朗读、背诵。学生既易记牢又易指导行动,端正思想,激发了兴趣,明确了道理。

3在班会中培养小学生的处理能力

篇7

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自理能力尤为重要,他贯穿人的一生,是生活的基础。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我料理与集体生活中自我管理的能力。自理能力的提高,对培养现代化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小学教育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培养低年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现状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几代人的宠爱,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匮乏。例如,近几年我校新生入学,祖孙三代一同来校报名,说明新一代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的薄弱。我校的不少学生不会系红领巾,有的小学生不会削铅笔,有的小学生书包不会整理――至于洗衣打扫等家务劳动更是无从谈起了。通过对本校新生的问卷调查、个别访谈,认识到当前小学低年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现象:

1. 主干式家庭中祖辈对孩子的宠爱和溺爱。现在孩子的家长大多受过初中以上教育,也有较正确的教育孩子的理念,但相对祖辈而言,家长和孩子两代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对孙辈更加溺爱。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家庭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关爱,使之成为温室里的鲜花,禁不起风吹雨打。

2. 学生中普遍存在不爱劳动,怕脏、怕累的现象。我校一年级学生中大多数不能独立完成自我服务性劳动,像最基本的整理书包、穿衣服、值日工作是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的,上学所需一切用具均由家长帮忙搭理,交作业时甚至打电话问家长作业本放在书包的哪一层,经常进行自我服务性劳动的学生不到10%。

3. 学校教育偏重学科成绩的教育,忽视劳动技能和动手实践的教育。1986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初稿)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要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等思想品德――要使学生具有健康的身体、爱美的情趣、良好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但对于人们津津乐道的智力投资来讲,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尚未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三、培养低年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策略

低年级学生虽然有独立管理自己的良好愿望,但是由于他们还不善于记住和运用方法,有好模仿的特点且容易疲劳,以至于常常产生依赖行为。所以,我们要根据儿童已有的认识、行为习惯、心理发展水平来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

1. 走进家庭生活,丰富生活自理能力的活动内容。家庭生活是五彩缤纷的:饮食起居、休闲娱乐、消费与理财、护理与保健等都是家庭生活的内容。以充满情感的家庭生活为着眼点,不断生成有意义的活动主题是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策略之一。例如,利用母亲节给学生布置亲情作业:尽自己所能为妈妈亲自做一件小事,表达爱对妈妈的谢意,然后记下为妈妈做事的真实感想,与妈妈做一次心灵的交流。这样的亲情作业,不仅培养了孩子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习惯,而且在引领孩子为家长服务的过程中,懂得了感恩,体会到爱与付出的快乐、幸福。

2. 走进校园生活,开拓生活自理能力的实践渠道。马卡连柯在《我的教育经验中的若干结论》中说:“我的基本原则(我认为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基本原则,也是所有苏维埃教师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教师在培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把尊重、热爱、关怀和信任学生与逐步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尊重学生,就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严格要求,就是对学生的管理和培养。

首先,师生共同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学校生活中,学生是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我们除了安排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外,还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讨论,自行制订了《值日生工作条例》、《集体活动公约》、《个人学习用品管理办法》、《文明班级条例》等,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每项活动都有所遵循。每月末对照自己的行为能力,先自评、班评,再家长评,最后以“得星”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很直观。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得分后,就能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既看到成绩,又找到不足,促使学生自制力不断提高。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心动”主题活动,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给学生创设一些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对自我、自然、社会、科技、文化引起足够的关注,在了解社会、了解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如,在“校园里的浪费现象”中,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校园里各种各样的浪费现象,通过调查你有什么发现,今后该如何做?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篇8

一、在劳动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

开展劳技教育,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使中学教育从“升学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各方面的和谐发展,而劳动教育就是架起德、智、体、美的桥梁。一方面,通过劳技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同时,从心理学角度看,劳技教育能促进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因为人的认识发展与技能发展是相互统一的。在素质教育基地劳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种植、养殖、饲养等传统农业劳动技能教育和木工、金工、钳工等基本操作技能教育。工艺制作与造型,设立陶艺、雕刻、盆景、插花、布艺、编织、剪纸等工艺制作。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既磨练了思想,掌握了一些劳动、生活的本领,同时也开发了智力。这些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还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之美。通过系统的劳动教育,使学生学到了不少生产知识,受到了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养成了热爱劳动、热爱科学、勤俭节约的思想,为毕业后的就业打下了基础。学生在这样活跃的环境中成长,个性、兴趣和爱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对学生中学阶段的素质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在军训中磨练坚强意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素质教育基地中,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军人生活体验教育。如队列训练、野外生存拉练越野、军事五项训练、遇险救助等;学习国防法规、军事常识,组织参观军事营区等。在这里,劳动基地安排的一切训练内容、实践项目、生活起居都是学员学习的内容。劳动基地军训训练课程一般安排三天,三天的军训是艰苦的,没有坚强的毅志力是坚持不下来的,特别对目前的独生子女来说,在家里的娇生惯养、在学校老师的百般呵护,已经让学员养成一种依赖习性,遇到挫折不知所措的性格,因此,军训训练以严格的纪律要求、严格的训练出发,培养学员吃苦耐劳的精神。

艰苦的训练可以煅炼人的意志能力,特别是军姿定型,要有足够的意志力与耐力,才能屹立不倒;整齐的步伐训练让其腰酸背疼腿麻木,令其感受到只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人生哲理。往往第一天下来,学员就受不了,一躺在床上就痛苦不堪。为了让学员能在短短的五天活动中安定下来,第一天晚上安排“制度学习与拉唱军歌”,让其进一步了解军旅生活的重要性,只有严格的纪律要求,才能煅炼自我。作为军人是神圣的,他代表着一个国家、代表一个民族的灵魂,因此,只有艰苦的训练,才能维护这神圣的职责。

三、在内务整理中煅炼学员自理能力。

篇9

一、开放教学,实践活化课本知识

(一)大小转变

结合小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自身认识水平,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不要求他们从小就能做成“君子”,最基本的是让学会如何做人,初步地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而,课本知识应从大向小转变。比如,《我们爱和平》这一课,培养小学生的国际主义精神。对于他们来说,“和平”这一抽象名词,他们未必能够完全理解,所以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不妨从“和睦”一词过渡到“和平”一词,从小学生个体之间和睦相处上升到国家之间的友好和平相处。另外,如果只是以白求恩或者是罗盛教这些昔日的英雄为例,向他们渗透热爱和平的理念,因为与他们生活的实际相隔太远,因而很难激起共鸣。为了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补充一些课外的现实教材,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如一些外国小学生的生活状况,比如说,篮球明星,让课程能够在学生理解且产生共鸣的基础上进行下去,加强德育思想渗透,传递热爱和平理念。

(二)虚实转变

教科书编订中采用故事或者是寓言的形式,是从小学生心理出发,企图将抽象的做人做事方面的道理,通过浅显简单的方式表述出来,增加形象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会发现这样的模式,有时候反而造成了书本内容和生活实际的脱节。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讲述的是为了振兴中华努力刻苦学习的故事,教学设计当中,如果老师再补充“头悬梁,锥刺股”或者是“闻鸡起舞”这样的刻苦求学事例,因为与现在生活方式不同,所以并不能为学生所理解,这个时候,老师如果补充一下本班级一些积极刻苦学习实践实例,相信会取得更为明显的效果。

(三)繁简转变

不管是从思维的角度来看,还是从记忆的角度来看,研究对象只有越具体越形象,人们对它的认识才能越深刻。如第二单元《为了美好的生存环境》中的“科技造福人类”一节,这个课程可以讲述的内容非常多,包括电灯、火车、飞机、电冰箱等发明。讲电灯发明的时候,必然提及爱迪生,讲火车发明的时候必然提及最早的“蒸汽机车”,内容虽多,但是如果没有条理,因为太过庞杂,学生很难有深刻的印象。所以教学设计当中,不妨就选取目前大家普遍感兴趣的“手机”作为科技的一个代表,通过讲述手机发展的历史,手机功能的更新,带领学生走近科学世界,并在实际操作手机当中学会体会科学之美。

二、创新教学模式,丰富学习体验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

所谓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就是指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前提下,而不只单单透过老师的课堂德育灌输来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关注以个体为单位的学生,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契合新课改的精神,以人为本。小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以发现者的身份,去探寻已经被发现了的知识,获得成长。体验式教学模式重视主体内在感受,强调自主,即自主地进行选择,自主地展开判断,自主地消化,等等。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体验经过积累升华成为自我意识,进一步转化成为内在情感道德约束规范。比如,《动物、植物和我们》一课时,可以带领学生去植树,去郊游,或者是观察蚂蚁搬家,让学生认识到小花小草小动物也是有生命的,我们不可以随便践踏、采摘、杀生。再如,如果想培养学生“尊老爱幼,扶贫助残”的美好品质,不妨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或者是残疾学校和他们一起相处,一起学习生活,通过增进彼此间的了解,让学生们都能拥有一颗爱人之心。

(二)解决问题式教学模式

波利亚提出,解决问题始于提出问题。当你开始产生疑问,那它成为了你的问题,倘若你开始向自己发问,就会自主寻求解决问题之道;倘若你能够在适当的实际把问题抛给学生,可以带领他们开始解决他们的困惑。我以为,小学生们都是富有探索欲、求知欲和好胜心的,在展开思想品德课当中,给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是引导他们自己提出问题,会给课堂增添活力。

在第一单元《我们一起成长》中的“竞争与合作”这一节当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下生活当中种种竞争的场景,如老虎和狮子的角逐,这是生存竞争;如刘翔跨栏的场景,这是体育竞争;如人才市场应聘,这是人才竞争;战舰飞翔在天空,这是科技竞争……我们也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下合作的场景,如蚂蚁搬家;这时候,学生可能就会产生疑问:“竞争和合作都需要的话,如果是好朋友,我应该和他竞争还是合作呢?”这个问题就说到了关键,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学生自己就可能谈论起来。老师沿着学生的问题,给学生布置一个相关的选题,让他们自己组成小组进行社会调查,收集整理资料,最后通过制作多媒体或者是设计小品等形式展现学习成果,学会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

三、团结协作,提高运用资源能力

团结协作是小学生思想品德课当中顺利展开实践教学的一个必备因素,学生通过团结、互助、合作,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资源的能力会得到提高,伴随而来的自身的综合道德素养会不断提高。比如,围绕着“劳动成果需要珍惜”这一课题,凭借某个小学生的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展开深入的,因而需要组成小组,为了了解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劳动模式,不但要调查生活社区、学校,对于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还需要亲身去体验,最后有所感悟,知道劳动之艰辛,理解劳动背后的汗水,学会尊重劳动人民。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将品德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的结合,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完善,但是想要将其价值发挥到最大,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因地、因时制宜,如此才能取其所长,避其所短。

参考文献:

篇10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评价小学生往往单纯以智育代替全面发展。在智育中,以单纯的分数决定学生的优劣。传统考试制度下的分数只能测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无法测量学生的思想道德情况、个性特长等,无法对学生素质的发展做出合理的综合评价。百分制考试制度还人为地导致学生进行不必要的竞争,过于把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引导到考试分数竞争上,造成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与实施方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等多方面的素质,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单纯通过书面测试、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转变为运用不拘一格的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一)思想品德

遵化市第一实验小学,针对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一问题,为了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在每个班特别设立星级管理评价方案,每班教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展示牌。牌子上把全班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设立组长和副组长。每个小组可以争夺“文明星、纪律星、礼仪星”等星级。如果哪个学生被评为某种星级,然后班主任就在相应的小组位置贴上一个小星星图标。这样,班主任就可以定期进行总结,看看哪个小组小星星最多,哪组就表现最棒,理所当然地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比如发奖状、发荣誉证书等。这样,学生就会用星级管理方案上的要求做,不断约束、改变和提高自己。这种对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大大调动了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从而彻底改变了以往的小学生综合评价方式。

(二)科学文化

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应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我们在倡导全面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

根据教学大纲中的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我校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的评价从这三个纬度入手进行全面评价。比如:我校打破了原有的考试模式,以前的语文试卷上只有“基础知识、识字写字、阅读理解、习作”四个版块,现在又新增了“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朗读抽测”等内容。这些重点考查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内容,改变以往学生只重知识,不重能力;只重死记硬背,不重应用;只重动笔,不重动手动口的倾向。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实际操作能力用处更广泛,口语交际这一语文能力在今天的信息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它的出现,不仅填补了全面考查学生能力的一项空白,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学校开设的其他几门课程,都增设了“英语口语抽测、科学实验抽测、体育达标测试、音乐表演抽测、美术绘画测试”等,与此同时都制订了相应的新的考核评价方案,方案力争紧跟时代的步伐,不再沿袭以往的考核模式,以全新的手段,在全面考查学生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业掌握情况给予客观正确的评价。

(三)身体心理

“身心健康”这一板块充分体现了“人文教育,以学生为本”这一主题思想,这项内容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部分对学生给予了评价。

身体健康包括身体各项指标是否正常,体育成绩是否达标两部分内容。这两部分内容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作用。我们平时注重采用激励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努力完成各项任务,并让学生自我评价逐步提高,让自我评价起到督导促进的作用。

针对心理健康的评价,我校提出以下评价方式:(1)做事有始有终,坚持不懈;(2)性格活泼、开朗;(3)不任性、不偏激;(4)具有创新精神。针对以上四项内容,班主任对本学期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给予适当的建议,避免直接点破学生心理问题的尴尬,同时为学生的前进指明方向,这是一种较委婉、有效的评价方式。

(四)实践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