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4-04-02 18:07: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观经济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微观经济的含义

篇1

微观经济学中需求的含义是在一定的时期,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管制;规制;监管;干预;调控;市场监管法;市场规制法 

1管制、规制与监管

管制、规制与监管都是英文“regulation”的不同翻译,对于日本学者的著述倾向于将它译为规制,如金泽良雄在《经济法概论》一书中第一编第四章所谈及的问题就是“经济法中的规制”,植草益的《微观规制经济学》等。对于英美学者的著述则更倾向于使用管制,如丹尼尔•史普博的著作是《管制与市场》,施蒂格勒的《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等。而在国内的经济学著述中,管制与规制的运用也无统一的规范,如王俊豪所著《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马昕等所著《管制经济学》,谢地所著《政府规制经济学》,王雅莉所著《公共规制经济学》,张维迎的《管制与信誉》等。在经济法学著述中,结合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学者们大多数使用的是市场规制,如漆多俊在《经济法基础理论》第十章所述内容即是“市场规制法原理与制度体系”,监管在经济学领域很少见,但是在法学领域,有的学者将市场监管法和市场规制法并列为微观经济法范畴,是干预市场微观领域的不同手段。如卢炯星认为,市场监管法与市场行为规制法同属于微观经济法范畴,但两者却各有不同。有的学者认为,在与法律密切联系的层面上,管制、规制与监管并无本质区别,既包括与此相关的政策,也包括为实施政策而制定的法律法规。还有学者认为:管制原意是指有系统地进行管理和节制,并含有规则、法律和命令的基本含义,通常理解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管理和限制,要比监管的范围大的多,监管只是管制的一种,是从维护安全,降低风险角度进行的管制。管制与规制并无不同,只是“regulation”的不同翻译而已,无论管制更多的适用于政策性讨论也好,规制侧重于管制法律表现形式也好,这些区别对于实质性研究并无意义,因此我们的研究重点不应该是刻意追求到底是该用规制还是用管制,而是应当着眼于经济运行的整体来掌握适用的范围以及与其他经济管理方法的区别。

1.1管制(规制)的性质

丹尼尔•耶金在他的一书《制高点——重建现代政府与市场之争中》写到的管制(规制)在战前与战后被接受的程度和内容有非常大的差别,这是什么原因呢?在查看了相关资料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战前的管制(规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制,政府的手伸向市场的各个微观领域,因此它指的是对微观经济领域的直接监督和管理。而凯恩斯主义则将政府从微观拉向宏观,主张管理总体经济而不是具体的市场运作。因此,凯恩斯主义被赋予了另外一种名称“政府干预”,用与区分政府管制(规制)。丹尼尔•史普博认为管制是由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机制或者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的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者特殊行为。金泽良雄认为规制可以理解为是对于一定的行为规定了一定的秩序,而起到限制的作用,经济法规制的对象就是经济生活涉及到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循环的全部过程,并包括与此有关的金融、运输等。维斯卡西认为,政府管制是政府以制裁手段对个人或组织的自由决策的一种强制性限制,政府的主要资源是强制力,政府管制就是以限制经济主体的决策为目的而运用这种强制力。植草益认为,政府管制是社会公共机构依照一定的规则对企业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我国学者王俊豪则将管制定义为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者(机构),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主要是企业)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因此,管制(规制)的性质是对微观经济领域和主体的干预。

1.2监管及市场监管法

监管,有学者将其解释为监督和管理,但其并不是监督和管理的内涵的简单相加,而是有特定的含义。国外有学者认为:监管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经济个体自由决策所实施的强制性限制。国内也有学者认为:监管就是由监管者为实现监管目标而利用各种监管手段对被监管者所采取的一种有意识的和主动的干预和控制的活动。卢炯星给监管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监管就是市场运作的条件下,以矫正、改善市场机制为目的,政府对市场经济行为的干预和干涉,或者说,监管就是政府根据法律制定与执行规章的行为,因此,市场监管就是监管主体制定各类市场的行为规则,并通过执行这些行为规则来减少市场失灵、构建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促进市场竞争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市场监管法作为经济法需要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与市场的矛盾不断加深,而逐渐进入法学家们的研究视野中。目前学界关于此方面系统化、专门化的研究不多。但是,市场监管法在微观经济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调整市场在运行过程中,监管主体对市场主体及其市场行为进行监督管理所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市场监管法不仅是市场主体进行市场运营的准则,也是市场监管主体依法监督、持续审慎监管、有效监管的依据,对于保障市场的安全与秩序、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保障市场公平有效的竞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市场监管法进行研究的学者们一致认为,它是属于经济法,而且应当是经济法的独立组成部分。它与市场规制法虽然都是调节微观经济的法律,但是作用的领域却各不相同。经济法学界注意力普遍集中在体现调整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的宏观调控法和维护市场竞争的微观市场规制法,对于市场监管法很少提及,这在各个法学著述中可以发现大多学者将经济法的内容分为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如漆多俊的《经济法基础理论》、《经济法学》,邱本的《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等。有的则用市场规制法包含了市场监管法,但是对于两种微观领域的调控措施又没能很好的协调两者的差异。在研究微观经济立法时,没有必要区别市场规制与市场监管,因为微观经济活动的配置应该交给市场,政府只是在市场失灵时的一个次优选择,所以微观经济领域的立法就应该本着少管,间接管理的原则。当需要管理一项经济事务时,根本不用区别是规制范畴还是监管范畴,我们的着眼点应该是什么时候管以及如何管的问题。

篇3

与所有多边开发性银行一样,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下称,EBRD)并不会跟商业银行抢项目,而是为那些长期贷款提供市场化利率,并为那些超长期贷款提供低于市场化的利率。然而,在柏林墙倒塌后成立的它,还肩负着一项历史使命,即:促进中东欧和前苏联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早在金融危机前的2006年,EBRD所投资区域的经济增长率达到6%,远远超出欧元区。甚至这一区域内的阿塞拜疆,一度也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

但是,其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以及迅速攀升的国内信贷。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转型经济体已经从早前休克疗法的巨变中喘过气来,它们并没有进入效率驱动的经济发展阶段。

EBRD也在《2006年转型报告》中提出警告:“在遇到金融危机的时候,跨境资本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撤离,而支撑这一地区经济增长的FDI也往往比人们所预料的要更具流动性。”

果不其然,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0年欧债危机爆发后,这一地区的经济脆弱性被暴露出来。特别是受地缘政治,以及被大宗商品所拉低的俄罗斯经济影响,跨境资本与FDI大幅缩水,信贷增长疲弱(在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更糟糕的是,这进一步导致其中一些国家经济体制转型的倒退,即:为了保障宏观经济稳定性,一些早前已经被私有化的银行与国有企业,再度被国家接手。它也使得私营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更加难以获得贷款,进一步折损微观经济的效率。

金融危机所暴露的脆弱性,让EBRD重新思考经济制度转型的含义以及政策手段。

考虑到这些国家的对外金融稳定性弱,以及占2014年GDP123%的高额债务率等特点,EBRD在《2015年转型报告》中提出,下一步的当务之急是降低这个地区对债务的依赖程度,并提高股票的作用。此外,还需把外币融资转变为本币信贷市场,并平衡公共债务、私人债务和企业债务之间的比重。

受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信贷紧缩影响,EBRD的投资大幅攀升。一方面,其投资国已经从早前的中东欧和前苏联国家,扩张到地中海周边国家、蒙古以及差点从欧元区掉队的希腊;另一方面,EBRD也在提振该地区受信贷萎缩而影响的投资水平。

2015年,EBRD的投资项目共有381个,年投资规模达94亿欧元,涵盖金融、企业、基建、能源四大投资领域。而相比之下,金融危机前,EBRD的年投资规模仅有50亿欧元。

与中国海外投资所偏重的基建行业不同,EBRD投资最大的领域为金融业,因为EBRD认为金融业是支持市场经济的核心力量。例如2014年塞浦路斯银行通过出售股权以集资10亿欧元时,EBRD通过提供1亿欧元从而获得其5%股权,并以此参与到该银行的重组项目。

2014年,金融业占EBRD总投资的32%,共有135个项目。其中,最大的子部门为面向小微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项目金额占金融业的29%;其次为贸易融资,占比24%。

EBRD投资第二大领域为企业,占总投资的26%,共有136个项目(2014年数据),其中包括农业、制造服务业、旅游业、信息通讯产业等。

此外,EBRD还提高了对知识经济与创新领域的关注度,试图让经济发展能够从科技进步中获得推动力。它在2014年新增了“知识经济倡议”,一方面对宽带等信息基础建设领域进行投资,其中包括对匈牙利电信运营商Bulsatcom提供200万欧元贷款,用于移动和光纤宽带网络铺设;另一方面通过自身的风险投资项目,对科技创新型企业进行投资,其中包括对土耳其伟视达(Vestel)节能智能电视的研发投入500万欧元。

篇4

一、知识经济环境下会计面临的挑战

(一)对会计对象、确认、计量及控制体系的挑战。这是由知识经济的无形化所引起的。知识经济的无形化是知识经济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种表现为投入资产的无形化。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其经济的增长主要依*知识、智力的拉动。这与传统物质经济中依*大量机器、设备、土地等有形资产投入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另一种表现为知识产品及资产的无形化,如信息科学技术中的光纤通讯、卫星通讯、遥感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等信息产品。

1、对会计对象的挑战。现行的会计模式是以企业的价值运动即G—G的运动作为自己的对象,对财富的认识主要局限于有形财富,对获利驱动力的认识主要局限于有形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成为公司最重要的资源。企业的无形资产在整个资产总额中的份额将大大超过有形资产。会计对象中的会计要素外延加大。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资产的定义必须修改,否则将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相应地,其他会计要素定义也要作出修改。

2、对会计确认的挑战。作为无形资产主体产品的人力资产,在传统会计并不重视知识资源,人力资源一直游离在财务会计之外,会计准则也不要求将人力资源信息纳入正式财务报表。而我国实务中运用单项评估和整体评估的无形资产只有12项,列入财会系统的只有6~7项,多数企业甚至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的无形资产一栏均为空白。但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由于人力资产构成资产的主体,如果不将它确认为资产,不仅不能如实反映各经济主体的规模,还会对企业收益的分配造成障碍。而如果将它确认为资产,其属

性如何定义、相应的会计权益类要素如何设置、资产发生变动如何记录等,都是新问题。

3、对会计计量的挑战。主要表现在资产计量和收益计量方面的困难。无论是信息资产还是人力资产,都难以找到准确的测度依据而无法将其量化。资产的难以计量同时也就意味着收益的难以计量,无形化资产使用期限和使用对象的不确定性使收益的确定变得困难。

4、对会计内部控制系统提出了新要求。在实物经济形态中,微观经济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其所拥有、控制的机器设备、厂房、存货等各种有形资产,是会计

反映和控制客体的中心。而在知识经济形态中,有形资产的作用减弱,而无形资产的作用得到强化,构成了微观经济的主体。因此,会计反映的中心自然也要由有形资产转为无形资产。在知识经济形成后,会计控制的客体发生了变化,有部分有形资产转移到了无形资产。例如资产转移控制,实物经济形态中的各种有形资产是一种静态型的资产,资产发生转移是微观经济主体的有意识行为,作为资产只是被动地接受,即资产本身只有借助外界力量才能发生转移。会计以合约为依据记录财产的转移。但是,在知识经济形态中,构成微观经济主体的无形资产是一种动态型资产,如人力资产可以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自主发生转移而无须借助任何外界力量。这种转移不仅使原企业资产减少,还可能造成企业的损失。因为人力资源本身不仅有知识资产的转移,而且还有由知识资产产生的商业秘密,竞争对手将可能由此而获益。

(二)对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提出了挑战。这是由知识经济的知识化特征导致的。知识化特征主要反映在构成知知识经济对会计的挑战及其对策

摘要: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创新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以快速的技术变革、不断增长的不确定性、无

形资产取代有形资产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为特征。他将以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成为企业财富的最大驱动

力。本文主要论述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会计环境发生了的变化,对传统的会计模式的冲击和挑战,并对相应的

会计创新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体系挑战;会计创新

识经济支柱的产业是高智力产业,即产业发展的知识技术化。高技术产业的特征有五个,即产业的高度知识性、高度增值性、高度渗透扩散性、高度风险性和极强的时效性。由此形成了三方面挑战:

1、对传统会计成本分类和分配方法提出了挑战。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生产由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导向型转变为市场和消费者导向型,产品更加强调个性化。产品中所包含的知识和信息超出产品价值本身,产品可以卖高价和获取高额利润。因此,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以及对市场信息的掌握在企业产品增值中占有较大的部分,而生产部分的增值占有较小。在传统成本管理中,成本管理的中心是制造成本的管理;而在企业向知识济企业转变的过程中,成本管理的重心将转移到对产品研究开发成本和人力资源开发成本的管理上

来。也就是说传统会计中成本分配的分批法、分步法等已不适应新经济形态中产品生产成本分配的要求。知识经济中企业最关注的问题将成为如何运用各种资源,使知识转化为独特的策略、构思,进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对收益处理方法的调整。知识经济产品具有较高的增值性,资产的高速增值必然会产生收益的非稳定性。在传统物质经济形态中,受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可占有性以及获取交易成本的制约,企业收益呈有限性和稳定性。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知识产品资源限制约束消失以及可重复使用的特征,使成本约束的限制不再起作用。在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规律的支配下,企业收益必然会出现较大的变动,即企业收益与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呈正相关。产品市场份额越高,企业收益越大,反之收益越小。加之企业收益产生基础的模糊性,给会计处理收益的方法增加了难度。因为收益分配是在所有者、投资者、生产者之间进行的,由于收益产生基础的模糊性和非稳定性,使收益分配的合理程度难以界定,而收益分配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各分配主体的利益。

3、使企业风险处理陷入困境。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收益与风险都体现出极大化特征。据统计,20世纪40年代以前,一般产品的寿命平均为30年以上,50年代以后,平均在10年左右;70至80年代缩短到5年。而像电子、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其产品寿命更短。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行业,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产品寿命周期短,换代频繁,加大了企业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一个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制的产品不久后即被竞争对手的更先进的产品所替代,甚至对手研究得更快,在研究半路夭折。知识经济形态

中收益与风险都呈极大化特征。开发研究成功就能获得巨大的收益,而失败则意味着巨大的投资损失。如完善“持续经营假设”,充分研究其存在的前提和必要的外部环境,对加强会计风险管理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加速折旧法成为主要、普遍的折旧方法。

(三)对会计模式形成挑战。这是由知识经济的全球化

特征所导致的。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具有自然属性的经济,是

一种不受时空和地域限制的开放型的全球经济。消费者能

够在地球的任何地方,利用因特网都能够获得任何国家和

地区的信息、商品和服务。生产厂商也可以从全球获取生产

要素,进行全球化生产。由于会计模式是会计主体反映特定

历史时期会计运行的结构、功能、行为等会计实践活动的形

式。作为记录经济运行状态的会计,经济的全球化特征不仅

使经济形态发生了变化,在会计目标的制定、会计程序与会

计方法的选择、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会计规范体系的颁

布、会计报告的形式等方面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创新的构想

(一)构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会计模式。现有会计模

式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因此,会计理论界必须尽快研究新的会计模式。新型会计模

式的建立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要求按照知识经济的

客观规律,对会计模式的各个组成要素赋予新的含义。在知

识经济时代下,我们是否研究建立一种新的会计权益理论。

把原有的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扩展为:物质

资产+知识资产(包括人力资产)=负债+物质资产所有者权

益+知识资产所有者权益。把知识和人才成为企业的一项重

要经济资源,视同一项最重要的特殊资产进行价值核算与

控制,让知识劳动者不但获得自身价值的补偿,还将以所有

者的身份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二)研究和引入新的会计计量手段。由于知识经济时

代会计计量重心要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从财务资源

转向知识资源,其中的最大障碍就是会计计量问题。传统的

计量手段无法适应知识经济要求,因而在计量手段上需要

革命性的变化。在会计系统中采取多重计量手段,是科学而

现实的正确选择。

(三)加大对无形资产会计的研究。在知识经济环境下,

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甚至

在高新技术领域,衡量企业价值的主要标志不是物质资源

的多少,而是无形资产的多少。因此企业应加强无形资产各

方面的管理,应把企业拥有的全部无形资产正式纳入会计

系统进行管理和核算,尤其是自创无形资产纳入正式财务

报表,特别是对于企业在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支出有可能形

成无形资产的项目,将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适当反映,使投

资人充分掌握和了解企业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可能效果。

(四)尽快将人力资源会计纳入财务会计系统。人力资

源会计的研究已有30多年,由于涉及到经济理论、会计理

论以及计量等一些“”问题,它仍然未纳入财务会计大

堂。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劳动主体是智力劳动,智力劳动的

知识价值如何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应是该时代财务会

计的重要内容。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知识资本的时

间、空间范围将比财务资本宽广得多,财务会计要跟上这种

要求,就必须拓宽自己的视野,把知识资本延伸到企业外部

范围的内容都纳入核算的范围(如环境报告等),才符合知

识经济的要求。

(五)变革财务报告。现行财务模式是一种非黑即白的

模式,即在会计报表中反映的事项会计上可确认,而在其他

财务报告中反映的事项会计上不予确认。美国学者韦尔曼

针对这种模式的沿革,提出了一个彩色模式。所谓彩色模式

(下转第35页)

32

是将财务报告的内容分为5个不同层次,第一层次,报告那

些符合可定义性、相关性、可*性和计量性的传统的会计报

告内容;第二层次,报告那些只符合可定义性、相关性和计

量性的事项(如自创商誉等);第三层次,报告那些只符合相

关性、可计量性的事项(如顾客满意程度等);第四层次,报

告那些只符合相关性、可*性和计量性的事项(如风险等);

第五层次,报告那些只符合相关性的事项(如知识资本等)。

按照彩色模式,可以较全面地报告与企业相关的各类信息,

从传统财务报告的墨守成规中“解套”,较好地适应知识经

济对会计的要求。

总之,知识经济已经渗透到社会和经济的各个领域,同

样也给会计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会计创新已经成为一

个崭新的课题。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企业风险的管理、

未来收益的计量等都是需要我们积极研究、探索的新问题。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只有进行会计创新,变革传统财务会计

体系,才能更好地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服务。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社,2001.

[2]蒋尧明.财务会计理论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0.

[3]尤静.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会计变革[J].外国经济与管

理,2001(7):44-48.

[4]茅宁.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与机理分

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7):2-8.

[5]李心合.知识经济与财务创新[J].会计研究,2000

(10):40.

[6]罗琳,游相华.知识经济对会计理论的挑战[J].上海

会计,2001(4):25-26.

[7]郭宗文.对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创新的思考[J].财务与

会计,2000(1):18.

对管理层的看法,员工培训、发展和就业机会,员工工作环

境或其它工作条件,合作与团队精神,沟通与工作安全感,

报酬及平等机会等进行评价,为龙烟如何保持良好的工作

环境和员工参与的氛围,实现员工的权益,使员工满意,调

动员工的积极性提供依据。因此,正确评价是满意度工作的

基石,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二是要科学合理地进行测

评。在评价组织上,要加强评委会工作制度的建设,吸纳有

一定专业水平的专家参与,要明确评委会的责任和义务,力

求避免部门化、行政领导干扰。为避免人情因素,企业可聘

请第三方中介机构和专业调查公司进行,确保员工满意度

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在评价标准和内容上,要根据国家“中

国质量协会创奖标准”有关员工满意度的评价标准执行,也

可以参照国外相关先进标准,切合实际地做好评价条件的

细化、量化工作,通过逐步的修订和完善,不断地提高评价

的标准、尺度的公正性、科学性。同时要推行评审结果公示

制,建立监督机制。企业要定期公布员工满意度的评价结

果,接受群众监督,增加评价工作的有效性。三是要准确把

握和畅通评价满意度的各种信息渠道。准确地把握满意度

评价的各种信息是做好评价满意度工作的前提。企业可以

通过多种途径,及时收集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满意度工作评

价提供必要的信息依据。

对员工真诚,让员工满意。企业员工是顾客的直接接触

者,是向顾客传递价值的关键。要想让顾客得到真诚完美的

服务,企业必须首先向自己的员工提供真诚而完美的服务;

要想让顾客感到满意、得到尊重,企业首先要让自己的员工

感到满意,得到尊重。《财富》杂志的专栏作家托马斯·斯蒂

文也指出,一个顾客决定是忠诚还是背叛都是由在你公司

的一系列遭遇的总和构成,而你的员工在控制着这些小的

遭遇。根据著名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翰威特的“最佳雇主调

查”,员工满意度达到80%的公司,平均利润增长要高出同

行业其他公司20%左右。这说明企业要想顾客满意,首先要

让员工满意。在管理过程中,除了给员工合理的报酬,还应

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工作氛围,对员工尊重,关心

员工,平等地给每个员工成长机会。龙烟经过几十年特别是

近几年的努力,已奠定了相当雄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只要

对此重视,就能较快地提高职工的满意度,为企业赢得顾

客,为企业赢得效益。

篇5

关键词:会计法治 会计法制 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社会水平越高,会计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就越重要。会计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信息系统,在经济转轨和法制化进程中将呈现全方位的变化。《会计法》的修订和日趋完善,标志着我国会计法制化已初具形态,为会计法治提供了基础环境和手段,为逐步实现从会计法制化到会计法治的过渡创造了条件。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市场利益格局的形成要求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和管理工具必须提供以法制化作保障的会计信息,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一、会计法制与会计法治

1.会计法治的内涵

所谓会计法治,就是把会计法规作为会计行为的绝对标准加以确定,实现会计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现代化,最终达到理想的会计工作秩序和稳定的会计社会状态。会计法治是社会法治在会计领域的体现,会计法治不能脱离社会法治,阻碍社会法治进程的因素同样阻碍会计法治建设。在社会法治条件尚不具备时,会计法治同样无法真正实现。不能简单的将会计法规视为会计治理的工具以及如何完善和使用这个工具而已,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会计法律至上,绝不存在会计“法外特权”的法律秩序。会计法治的对立面是“会计人治”,就是在会计治理中否定会计法律至上的原则,企图将个人意志凌驾于会计法律之上而达到理想的会计工作秩序和稳定的状态。会计人治也是社会人治在会计领域的反映,当前在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社会大背景下,我们应坚定不移的反对和消除会计人治色彩,坚持会计法治。

2.会计法制与会计法治的关系

会计法制是指国家的会计法律和制度,属于制度的范畴。会计法制是指以《会计法》为核心的会计法规体系,包括会计法律、会计法规、会计规章等。会计法制化意味着:第一,会计要通过法制予以体现和保障,为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必须加强会计法制,必须使会计法制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因人的意志的改变而改变;第二,会计要纳入法制轨道,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接受相应的会计监督。

会计法治是指规范会计的理论、原则、体制和实施方法,属于方法的范畴。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会计法制为会计法治提供了基础和手段,使对会计行为的调整上升到法制层次,它改变了会计无法可依和会计法制的不完备及由不完善所形成的有法难依的局面。会计法治标志着我国管理会计工作和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及理财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法治

1.会计法制与市场经济体制

会计法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是由若干利益主体和游戏规则构成的权责系统。会计法制通过对会计行为权利义务的设定,实现对会计关系的调整,从而为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和有序发挥作用。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利益实体,承担着资产所有者的受托责任,基于多方利益主体的要求,企业必须规范会计行为,加强内外部的会计监督。会计法制的发展经历了从无法可依到有法难依,从制度约束到法律化,从长官意志到依法理财,会计工作也从无序到有序,逐步实现会计法制的现代化并最终实现会计从会计法制化到会计法治。

会计法制化需要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利益高度集中和单一化的体制架构下,是无法构筑会计法制体系的,会计行为是基于会计主体相伴而生的,国家作为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一所形成的体制实施会计法制化,无异于运动员和裁判员合一的体制下,难以达到理想的法制效果。

2.从会计法制到会计法治的变迁

会计作为反映资金运动的过程与结果,是生产经营者管理自己的经济活动的手段,是资金所有人对自有资金的运用进行把握和控制的方式。从会计发展的过程来看,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如何计量、记录经济活动是特定主体自己的事情,只是随着经济复杂程度加深及从经济安全的角度出发,才使会计发展成一套行为规则,即制度。长期以来会计规制的目标一直是“会计法制化”。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背景制度的变化,我们认为会计规制的目标状态由“会计法制”转为“会计法治”应属必然。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法制建设,是经济落后国家制度变迁的达标。会计作为联结宏观和微观经济的纽带,在产权归属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会计法制在特定时期特定的历史情况下的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一制度规则不能从根本上,具体地解决会计规制中除了法制不健全以外的其他问题,以及由此造成的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差、相关性低,严重失真的事实。所以我们必须借助另一制度安排——“会计法治”。

3.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会计法治

会计法治是希望通过对会计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从而维护社会关系和经济秩序以及微观经济利益与宏观经济利益及其统一。改革使利益主体变得模糊,政策倾向不明显,宏观经济体制的转型与会计法制及最终的会计法治之间形成出现瓶颈,导致我国会计信息市场的混乱,国家作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和国家宏观调控者的双重身份,在体制的转变中受到极大的损失,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制度变迁”过程中成本过大。会计法制向会计法治的制度变迁尚未成功是一个原因,由于会计法制解决的是会计工作无法可依状态,而会计法治更多的是对既定经济体制下的会计行为的认可与安排。会计法治状态下,由于对会计行为的约束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水平,所以就能在总体上控制会计信息被滥用的道德风险。

经济体制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包括两个层面上的涵义:第一个层面是产权数量的清晰。利用会计上的方法对产权界定、变更、维护过程中所产生的资金运动及其相关内容进行核算和管理。包括产权数量的确认、计量、记录以及确认标准、计量记录方式、核算规则等,实质上就是一个会计过程。第二个层面是产权在法律上的清晰。即在法律上能否作为一个产权主体出现,拥有对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等各项权能,包括主体条件和程序条件,产权量的大小,其精确程度如何细化和量化,需要在“会计法治”框架内予以完成的,这牵涉到会计工作的道德状态问题。这些都是会计法治所要解决的问题。

因而,无论是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真实、完整地核算所有者权益,将生产经营过程中保值增值的情况恰当地反映出来,有赖于会计人员是否在会计法治的理念下,正当的使用会计的技术调整性特征。

三、我国会计法治的现状

如果把我国同西方国家的会计法规做一个横向对比就会发现,我国的会计法律制度并不比西方国家少,立法机关单独制定《会计法》的并不多见,许多国家没有专门的会计法,而将这些内容写入公司法或其它法律中,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对会计工作的重视。但是,我国的会计秩序较之西方差也是事实,会计信息失真,社会上对会计造假行为人人喊打,可是,会计造假行为屡禁不绝的现象令我们值得思考。其中固然有会计法律本身缺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国的会计法律制度没有得到彻底贯彻,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说明我国会计法治工作还需要急待完善。

法治应包括两重含义:一是法的普遍性和至上性,二是法律本身的正义合理性。将会计法治分为两部分分析,其一为会计法治实质内容,即会计法的普遍性和至上性方面的,其二为会计法治形式,即会计法律本身的正义合理性。

1.会计法是否具有普遍性

政府权力大于法律,那么“成文的法律秩序获得普遍的服从”就无从谈起,法律本身的权威性、可依赖性和可预见性就会受到动摇。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为了保证法治的实现,政府只能担负三种角色:①“守夜人”,防止外敌入侵和保障个人安全;②“慈善家”,提供公共物品、公共救济和社会福利;③“经济警察”,征税、预算,维护市场秩序和自由公平竞争的环境。政府的这三种角色体现在会计领域的主要表现是:

(1)各级立法机关制定和修改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

(2)财政、审计、税务、证券监管等部门对会计信息进行监督检查。

篇6

内容摘要:研究经济增长的理论中,有代表性的工具莫过于经济增长回归法和经济增长核算法。两种研究工具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在实际研究中,二者的结合使用却很好的解决了一些问题。对计量问题的足够关注,可以从很多表面上矛盾的发现里找出一致性,从而可以将增长核算法和经济发展回归法结合起来,去处理一些问题。

关键词:资本积累 经济增长核算法 经济增长回归法 教育作用

所谓回归分析是使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量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将回归分析运用于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确定影响经济增长因素相互之间定量关系的研究即为经济增长回归法。

经济增长核算法首先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作为支撑,其次才是包含的一系列公式,综合计量了在那些投入的使用效率上的变化和技术上的变化。经济发展核算法提供了一种收集因素输入变化导致的贡献和剩余的总体因素生产力之间的产出增长收集工具。经济增长核算的主要目的,是区别人均增长的资本贡献和因素生产力的改进。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各种相互矛盾的观点。这些观点中,某些认为资本积累是增长过程的一个不重要的因素;其它的则认为,资本积累是可以辨识的增长的基本决定因素。

两种方法运用的基础

(一)经济增长回归法的应用基础

使用经济增长回归法的基础是,利用经济增长理论或者基于统计关系的定量描述,建立回归模型。利用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针对结果展开数学特征的计算,从而揭示经济现象之间的关联及关联程度。

常用的回归模型如:

线性回归法使用模型Y=ax+b

多元共线性回归模型:Y=b0+b1X1+ b2X2+…+bnXn+ε

(二)经济增长核算法的核算基础

首先,增长核算法长期以来提供一种概念结构,用于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多国数据系列的发展使得分析得以扩展到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其次,经济增长核算法与因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在广泛的、可选的形式化陈述上是相互一致的。在使用经济增长核算法时,前提是采用充分竞争,确保因素所得正比例于因素生产力。这样,各因素带来的收入份额可用于计量它们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无法获得一致的独立国家因素收入计量法。这限制了只能使用固定收入份额权数来构造这些指数。在这一部分理论中,首先假设返回一个常量表示生产功能公式的级别。其次是一些公式的提出和运用。

Y=AKα(LH)(1-α) (1)

其中,Y是产出,A是技术进步,α是资本收入占GDP的比例,H是人力资本,L是劳动力数量,K是资本。用于调整质量改变时的劳动力因素。本公式用于计算生产。

y/l=α(k/l)+(1-α)h+α (2)

这个公式将劳动力产出增长分解为人均资本增长(y/l)的贡献、人均受教育增长(k/l)的贡献和TFP改进的贡献α。

Kt=Kt-1(1-d)+It (3)

(D是贬值率)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所解决的问题

(一)资金对TFP的影响

在资金对TFP的影响上,大多数研究通常认为资金处于重要的角色。Solow在新古典模型中认为,对于处于过渡期和赶超期的国家来说,资金很重要。同时,内生性理论还指出,技术上的差别有助于体现有形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结合速度上的差异。但是,先验性数据和Klenow的研究所获得的数据有比较大的差异。二者的结果是,TFP解释了80%或90%的跨国增长率变化。

数据有如此大的分歧的原因在于,分歧反映了三种基本的计量问题。首先,一些研究人员将投资股票作为资本存量变化的代表,其次,有些研究人员使用国内价格计量投资,而其他研究人员则使用国际价格进行计量。最后,有些研究人员用资本产出率的变化衡量资本贡献,而不是使用资本劳动力的比率的变化进行衡量。

增长核算法的主要计量依据如下:

投资率对资本存量。在投资率和资本存量计量方法之间的选择,对经验分析有着重要含义。一些增长核算研究,包括Mankiw,Romer和Weil,使用生产关系公式代替公式(2)中资本存量的增长。

K=I-dK (4)

假定政权稳定以常数值K表示,gamma表示资金投入比的倒数。在这个前提下,资金保有量的变化率可以被投资率进行计量(i=I/Y)

k =iγ-d (5)

这是一个生产关系式。通过将k用政权稳定前提下的逼近式(5)代替,可以再次被改写。这将产生一个用于过去很多跨国增长研究的公式。

y/l=α(γi-d )+(1-α)(l+h )+a (2')

而经济增长回归法显示了令人吃惊的结果。在样本中,资本保有量的变化和平均投资率之间有很少的联系,甚至在长达40年的时期内也是这样(代表双变量回归的R2仅仅是0.08)。因此资本保有量的变化,而不是投资率的变化,是衡量资本对产出贡献增长的更好地方法。

购买力平价。总需求由投资、消费和政府支出所构成。价格上,在国内价格和国际价格之间进行选择。平均国际价格在大的、工业化国家是受经验制约的,在这些国家劳动力相对昂贵,资本相对便宜。由于主要反映了资本商品的价格,对低收入国家来说,用国际价格核算的投资份额明显低于用国内价格核算的份额。结果,转变成国际价格的做法在投资份额上引入了系统的、大的变化,所以在低收入国家减低了低收入国家的投资份额却提高了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投资份额。

更深入的研究发现,对国内价格和国际价格计量的平均投资份额进行对比的结果为,两种方法之间的关联度低得惊人,系数只有0.60,并且双变量回归的R2是0.26。很明显,转换为国际价格在投资份额和单位资本所带来的收入水平之间引入了强的、正相关。当投资份额使用国内价格计量时,这种关联是不存在的。几乎所有估计收入水平和资本保有量之间关系的研究都看重使用PPP作为投资品的国际价格的后者,这种构造在收入和人均资本之间建立起一种强的正回归。

在增长核算中,有理由相信资本投入应当以使用国的国内价格计量。利益最小化的公司,制定产量决策时,是基于国内市场的资本和劳动力的相对价格进行的。然而,因为PWT转化为国际价格是使用单独的一年的PPP交换率,投资支出的增长,使用国际价格和国内价格计量是一样的。

连带投资。在核算分解了以资本劳动力比率表现的资本对人均产出增长的重要性后,一些研究人员指出,关注资本劳动力比率的变化,夸大了资本的作用,同时低估了TFP。因为它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投资在这种意义上是内生性的。

通过改写,可以将公式(2)改写为公式(2''):

(2'')

即建立一个基本点,以限制资本的贡献提高资本产出比。

在公式(2)中,自动扩充了TFP的作用。与公式(2)比较起来,TFP得到了调整或者说以1/(1-α)向上成比例调整。Klenow和Rodriguez则进一步认为,存在一个完全内生的、人力资源对收入增长的响应。有形资本和人力资本贡献,都被限定用于提高产出的过度增长。因此,资本投资部分是和TFP变化相关联的GDP变化的一种导入式反映。全体外生性资本的假设,就像在公式二中分解的那样,导致夸大了资本的贡献并低估了TFP增长的贡献。

资本存量的合理表示应该是在资本劳动力比和资本产出比的之间变化。此外,资本存量的变化至少部分地由TFP变化所引发。但并不能因此就从资本对增长贡献的计量中扣除这一引发部分。在资本积累和TFP的相对重要性上,可以确定的是使用资本劳动力比来计量资本贡献。

变化分解。根据Klenow和Rodriguez -Clare的理论,首先在分量之间平均分配方差,将y/l的协方差除以y/l的方差以核算每个分量的贡献。这基于公式(2)实验数据40年周期的分解。结果发现,43%的人均产出增长的变化是和人均有形资本的变化有关。比较起来,教育占3%,TFP占54%。如果样本用人口来衡量,教育的重要性将会提高而有形资本将会降低。

基于公式(2')的另一种分解是将资本贡献用资本产出比的变化来计量。结果显示,TFP的贡献增长到总值的83%而有形资本的贡献下降到仅仅12%。这一点一致于所宣称的资本积累是一个对于增长不重要的贡献的说法。

以上结果表明资本(有形的和人力的)积累和经济效率的改善对增长过程是核心的因素。出于很多原因,强调在谁是最外生的和谁是最重要的似乎是不合适的。致力于促进TFP增长的政策也会倾向于促进资本形成,反之亦然。

(二)教育的影响

在宏观层面上,没有发现经济增长和教育才能之间有必要的关联。在对选自84个样本国家数据所进行的回归中发现,在社会和个人收入都等于7%的假设下,教育对产出的平均年贡献仅仅是0.3%,并且在84个样本国家中的标准偏差仅仅是0.2%。

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从两个渠道对经济产生影响。一方面更高的教育可以改善生产力或工人的素质,即所谓以平均教育能力为指数扩大人员数量时,使用的公式或者从微观经济研究中将收入投入到教育时所使用的公式。另一方面,为Mankiw、Romer与Weil,Klenow与Rodriguez-Clare所采用,将人力资本(教育)具体指定为增长中一个独立因素,可以提高劳动力、有形资本和TFP。和TFP的关系反映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受教育的劳动力更加有能力使用新技术和提出新想法用于改进效率。但是,在这两种渠道之间设计一个先验性的测试,以进行区分是非常困难的。

微观方面主要研究评估收入和教育水平之间的关系。Mankie、Romer以及Weil和Barro、Sala-i-Martin,发现一项积极地、有意义的正关联存在于国家间的教育初始获得的差别和经济增长率之间。并且Barro已经研究了经济增长和多样化的教育水平指示器之间的联系。

尽管如此,也不能从整体上使用微观经济的研究结果。原因有三:

一是社会投入到教育行业的收入,可以比作为微观分析基础的私有收入少很多。

二是可能会有计量上的错误数据,计量上的误差来源于计量方法。有关的计量方法,首先是采用回归方程,将单位资本的收入增长和人均有形资本的增长以及学校教育变化相联系起来。这意味着一个经济增长核算公式的回归版本。

ΔLn(Y/L)=a1ΔLn(K/L)+a2Δs (6)

在此基础上存在着两种数据系列,即Cohen-Soto数据系列和Barro-Lee数据系列。回归显示,这两种方法都没有接近统计意义。因而决定采用一种基于这两种方法的、对受教育年限的简单的、平均的估计作为对于教育才能的计量方法。

三是国家之间的教育才能变化,可能没能解释教育质量的变化。将受教育年限作为计量教育才能的方法,并没有吸收教育质量变化的任何调整。因为一个国家的教育质量可能是相对同质的。不同国家之间的教育质量存在着实质的差异,所以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计量方法确实是困难的。

最为广泛的先验主义分析是Hanushek和Kinko的研究,他们提出并形成教育质量指数。为了推论出学术研究表现上的区别会反映在劳动力质量上,必须假设,在实验中的国家差异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反复出现的。对于研究数据来说,他们在教育质量指数和指示器之间估计了一个统计意义上的关系。这些指示器如小学入学率、平均受教育年限、每个学生的支出、人口增长和地区的傻瓜数等。使用这些数据组后发现,在教育质量的计量方法和单位资本的GDP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同时,质量变量在学校教育时间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消减任何有意义关联的作用。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宏观证据,很明显弱于从微观经济研究中推导出的结论。最后发现,教育质量是显著地和经济增长相互影响。但是,缺乏任何一种有效方式来计量它随时间的改变。并且,它和管理机构质量计量方法是高度相关的,可以简单的作为这一更加广泛的概念的代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出版企业;转制;营改增;纳税筹划

中图分类号:F2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2-0098-03

纳税筹划是纳税人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企业经营、投资、筹资等各项活动进行的税务筹划,以此降低企业纳税成本和涉税风险,做到科学、合理的纳税,实现企业的税后利润最大化。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纳税筹划在我国越来越受到广大纳税人和投资者的重视。

一、纳税筹划的特征和目的

纳税筹划是对纳税行为进行的统筹安排,从另一个意义上它也是企业的一种理财活动。它是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按照税收法律规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投资等经济业务或行为中的涉税事项,充分利用税法给予的优惠政策和税收弹性空间,选择合适的纳税方法,为实现最小合理纳税而进行的设计和运筹,最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1]。

(一)纳税筹划的特征

1.纳税筹划须在合法范围内进行

纳税筹划以遵守国家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为前提,否则,就构成了税收违法行为。在纳税筹划中,首先必须严格遵循纳税筹划的合法性原则。纳税筹划的合法性主要表现在其活动只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围绕征纳税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其实质是由税法所调整的征纳双方的税收法律关系,征纳双方都必须遵守。

2.纳税筹划须事前筹划

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时,必须做到与现行税收政策不冲突。由于国家税法制定在先,税收法律行为在后;而在经济活动中,企业的经济行为在先,向国家缴纳税收在后;这就为企业的纳税筹划创造了有利条件。企业可以根据已知的税收法律规定调整自身经济事务,选择最佳纳税方案,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不进行筹划安排,随着经济业务发生,应税收入随之确定,则纳税筹划就失去意义。这时如果试图减轻自身的税收负担,就会形成偷税、逃税。只有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事先的筹划和安排,尽可能地减少应税行为的发生,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才能实现纳税筹划的目的。

3.纳税筹划应与企业内部环境相适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制度是间接调控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税收政策调控涉及的面非常广泛,从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到国家的微观经济战略,从财政、经济领域到社会领域,各地区、各行各业的不同行为有不同的税收标准。这些行为只要符合国家法律精神,都是合理行为。因此,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倾向,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安排适合自身发展的纳税筹划策略。

(二)纳税筹划的目的

纳税筹划最主要的目的是减轻纳税负担、获取资金时间价值,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没有涉税风险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要使纳税人可支配财务利益最大化,企业在纳税筹划过程中,除了要考虑节减纳税成本外,还要考虑企业的综合经济利益最大化;不仅要考虑企业的短期利益,还要考虑企业的长远利益;不仅要考虑所得的增加,还要考虑资本的增值。

低税收成本和高效益是纳税筹划的最终目的。经营效益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为目前利益,即获得最大的净现金流量;其二为长远利益,即股东财富的最大化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目前利益也是长远利益的一部分,计算目前利益不仅要考虑各种方案在经营过程中的显性收入和显性成本,还要考虑其机会成本和筹划成本。纳税筹划可使纳税人获得利益,但无论由企业自己内部筹划,还是借用外部资源进行筹划,都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并发生筹划费用,并会由此产生一定的风险,纳税筹划要尽量降低筹划成本和风险,使筹划效益最大。

二、出版企业的纳税筹划方法

(一)利用税收的相关优惠政策

1.企业所得税相关的优惠政策

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优惠政策》等文件为出版企业提供了许多具有实质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包括: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由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对其自用房产免征房产税;出版、发行企业库存呆滞出版物,纸质图书超过五年的(包括出版当年),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投影片(含缩微制品)超过两年的,纸质期刊和挂历年画等超过一年的,可以作为财产损失在税前据实扣除。已作为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的呆滞出版物,以后年度处置的,其处置收入应纳入处置当年的应税收入。

2.增值税相关的优惠政策

根据财税[2011]92号《关于继续执行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主要是对相关出版物在出版环节继续执行增值税100%先征后退的政策和相关出版物在出版环节继续执行增值税50%先征后退的政策。

这些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为出版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合理筹划呆滞出版物、音像制品的税前扣除

根据《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31号)文件中规定:出版、发行企业库存呆滞出版物,纸质图书超过五年(包括出版当年),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投影片(含缩微制品)超过两年,纸质期刊和挂历年画等超过一年的,可以作为财产损失在税前据实扣除。

由于长期的经营积累以及旧的体制等原因,使得出版企业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存货。转制前,要想处理当前的存货,必然导致当期损益。一次性处理必然导致经营业绩的大幅下降或巨额亏损。同时,还需到税务部门办理报批手续,面临所得税调整审批及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等手续 [2]。转制后,该政策为出版企业处理存货提供了契机。

(三)选择适当的税率进行核算

根据《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中第三十五条规定,纳税人提供适用不同税率或者征收率的应税服务,应当分别核算适用不同税率或者征收率的销售额;未分别核算的,从高适用税率。纳税人兼有适用一般计税方法计税的应税服务和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按照销项税额的比例划分应纳税额,分别作为改征增值税和现行增值税收入入库。

例如:某期刊杂志社当期杂志发行收入500万元,广告收入200万元,购进材料150万元,支付委托印刷加工费100万元(均不含税)。均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发行期刊与广告业务分开核算:

应纳增值税=500×13%+200×6%-(150+100)×17%=34.5万元

应税服务销项税额比例=200×6%÷(500×13%+200×6%)=15.58%

应税服务的应纳增值税=34.5×15.58%=5.38万元

货物销售应纳增值税=34.5-5.38=29.12万元

发行期刊与广告业务未分开核算:

应纳增值税=(500+200)×13%-(150+100)×17%=48.5万元

由此可见,在不考虑企业所得税的影响下,分开核算对纳税人是有利的。

(四)选择适当的进项抵扣办法

根据《关于出版物广告收入有关增值税问题的通知》(国税[2008]188号)的规定,确定文化出版单位用于广告业务的购进货物的进项税额,应以广告版面占整个出版物版面的比例为划分标准,凡文化出版单位能够准确提供广告所占版面比例的,应按此项比例划分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对无法准确提供广告占版面比例的,按《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划分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

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当期无法划分的全部进项税额×(当期简易计税方法计税项目销售额+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营业额+免征增值税项目销售额)÷(当期全部销售额+当期全部营业额)

作为出版企业,绝大部分既有销售收入,又有广告收入,这就为纳税人提供了纳税筹划的操作空间。纳税人可根据经营情况来确定是否提供准确的广告版面比例,从而使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最小。

同上例:其中广告占整个版面的比例为10%。

若该期刊杂志社按版面比例划分进行的进项税额转出,则当期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为:

(150+100)×17%×10%=4.25万元

若该期刊杂志社按收入比例划分进行的进项税额转出,则当期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为:

[(150+100)×17%]×[200÷(200+500)]=12.14万元

显然,该期刊杂志社应选择按版面比例划分进行进项税额转出,可节约进项税7.89万元。但如果广告所占版面比例提高或广告收入占整个销售额的比例下降,则选择按收入比例划分进行税额转出会对纳税人有利。

三、出版企业纳税筹划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正视纳税筹划的风险

由于环境以及其他因素错综复杂,而且常常有一些非主观所能左右的事情发生,这使纳税筹划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时,首先要掌握法律规定并充分领会其精神,准确把握纳税政策的内涵;其次,充分了解税务征管所的特点和具体要求,使纳税筹划行为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可;最后,聘请纳税筹划专家,提高纳税筹划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同时,应充分考虑到纳税筹划的风险,在对(纳税筹划)风险有了较为全面客观的预期之后再做出决定,以降低纳税筹划的风险。

(二)时刻关注税法变化,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出版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要随时了解各种政策,因为不同的法律在法律效果和风险程度上存在很大差异,企业必须时刻关注税收相关法律的变化和调整,根据法律变化情况适时调整纳税筹划方案,使纳税筹划达到预期效果。此外,在理论上,纳税筹划和偷漏税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比较容易区分,但要在实践中分清有时并不容易,必须经过税务部门的认定和判断,而认定和判断又随着不同人的主观看法而可能有所不同。因此,任何纳税主体在进行纳税筹划时,不但要掌握纳税筹划的基本方法,还必须了解征税主体的意志和想法。

(三)严格遵守法律规定

税法的规定性和法律的严肃性使纳税筹划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纳税筹划应在投资、筹资、经营等业务发生之前,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之内,事先对纳税事项进行安排。一旦投资、筹资、经营等事项已发生,那么纳税义务就已经发生,这时再想方设法少缴税款,就成为偷税、漏税,将受到法律处罚。企业进行纳税筹划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获得必须在合法前提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四)树立科学的纳税观念

企业纳税筹划的目的是减轻税收负担,但税收负担的减轻是以企业整体收益增长为前提的,因此,必须以积极的态度进行纳税筹划。纳税主体必须树立这样的观念,税收负担的减轻并不等于资本总体收益的增长,有时纳税额最少的方案不一定是符合企业总体收益最大化的方案。为了减轻税负负担而导致利润下降的做法不符合纳税筹划的目的和要求。所以,出版企业纳税筹划应该结合自身业务的发展和长远规划,以提供经济效益、改善经济收益并兼顾社会效益为目标。

总之,纳税筹划是出版企业理财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纳税意识不断增强的表现,它要求筹划人熟悉各种税收政策法规,合理利用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使税收成本最低化。在实际纳税筹划中,要以科学的眼光看待纳税筹划,不能只把眼光盯在税负上,而必须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衡量的标准,在综合权衡各方面因素后,对企业的纳税筹划方案作出抉择。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产业生命周期竞争力战略

一、产业生命周期与企业竞争力的组合分析

产业是一个介于微观经济的细胞(企业)和宏观经济的整体(国民经济)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关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基本假设,就是一个产业或一个产业内部的一个环节都遵循发展的4个基本阶段,即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产业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对于企业竞争力都有特定的含义。

产业组合分析是将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与某个具体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结合在一起,也就是将某个产业定位在矩阵中并加以研究分析的一个架构(如表1所示)。产业组合分析的目的,主要是描述某个产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竞争力的来源。从策略分析的观点来看,产业组合分析对于企业把握不同阶段与不同环境条件下产业的特殊需求,帮助企业在产业内重新定位,洞察产业演变规律和变动趋势,利用现有资源减少不利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二、与产业生命周期相适应的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策略

产业呈现出一种生命周期的演化趋势,决定了其存在的微观基础——企业和技术,也有一个从生到死、由盛转衰的过程。企业生命周期同样可以划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随着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的不断增强,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不断上升,同时新兴企业的崛起必然伴随着部分传统企业的没落,而没落的直接表现就是竞争优势的削弱。企业的技术生命周期和技术过程与组织变革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企业生命周期的产生。随着企业从创业到成熟,其管理层次、幅度、组织成本逐渐增加,组织刚性逐步增强,企业文化也由开放式和风险承受型转为相对保守型,这就迫使企业对组织结构进行变革和重构。这种组织随着企业生命形态的变更而进行的演化也呈现出生命周期的形式。

企业在成长中不断面临瓶颈的制约,特别是在两个阶段交替的时刻。经验表明,第一个瓶颈一般出现在企业成立的前三年,如果能够通过这个瓶颈,企业就会进入成长期。第二个瓶颈期一般出现在成长期末期,这个时期产业逐渐成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每个阶段临界状态的转化叫战略转折,也叫危机点,包括危险和机会。如果能逾越这一点,突破这个极限,企业就能继续发展,否则就会走下坡路。一些曾经被市场奉为典范的企业并没有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由于种种原因纷纷败走麦城。因此,不能满足于一个平台上的增长,而必须不断构筑新的平台,不能总是留恋过去的框架,沿袭过去成功的一套过时的方法,是生命周期理论赋予企业战略管理的启示。

如果缺乏战略规划,企业很可能在经历成长之后,由于以下几个原因提早进入衰退期,一是缺乏战略性思维。随着资本源源不断地注入短期盈利较大的某一产品,某一行业领域,企业容易被眼前的赢利机会所驱使,而丧失战略眼光。二是缺乏一种系统化的制度。刚刚创建的企业,往往缺乏明确的行为方针,系统的规章制度和健全的预算体系,除了家族式的创业主管以外,没有等级观念、没有组织系统图,企业往往表现出不稳定性,容易受挫折。三是缺乏科学化的授权体系。

一些企业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正确协调学习与模仿之间的关系,依次采取OEM,ODM和OBM的方式不断强化自己的竞争力,特别具有借鉴意义。OEM(原始设备制造)是转包合同的一种形式,这些企业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生产与组装约定规格的商品,跨国公司的主要目的是削减成本,而追赶型企业在此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控制质量、选择设备以及工程和管理培训。OEM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服装、鞋类、自行车、缝纫机、汽车和个人计算机产业发展中被广泛采用。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到后一阶段ODM(自行设计制造),追赶型企业自主设计产品,最后又发展到OBM(用自己品牌的制造),追赶型企业推出了自己的品牌(例如三星、宏基),从而与领先者并肩竞争,在上述的每一个阶段,企业的技术能力必须与相应的营销能力相匹配(如表2所示)。竞争力-[飞诺网]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相当一部分产业,其生命周期的演变与产业的国际转移紧密相关。发达国家在不断创新产品的同时,把相对成熟的产品和产业依次向我国转移,我国则通过模仿和吸收发达国家的次新产品和技术取得跨越式的产业进步。加入WTO是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我国的产业必然成为世界产业链的一环,只有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主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快外资的进入和技术转移的速度,才能够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实现“后发优势”,提高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

在学习和模仿过程中,收集竞争者的相关创新信息相对容易,将这些信息融入自己的创新过程则需要花费大量的资源和时间。根据对日本与韩国相关企业的调查,模仿创新的费用通常达到原开发费用的70%,而且有时需要花费三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成功。日韩企业在模仿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改进企业的教育、培训和研发体系(JoeTiddandJohnBessant,2002,P67),20世纪80年代对美国企业研发经理的大规模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如表3所示)。这些经理认为,学习竞争者创新最重要的方式是独立研发,反向工程及技术特许,这些方式与阅读出版物和专利文献相比,花费昂贵。事实上,真正有用的知识是不容易获得的。

三、产业生命周期对企业竞争力的启示

1.根据产业生命周期变动规律适时调整竞争策略

一个产业的生命周期是通过该产业内企业的生命周期体现出来的,而企业的生命周期又是通过企业所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生命周期表现出来。从根本上讲,企业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一组关于协调各种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学识(C.K.PrahaladandGaryHamel,1990)。它是企业在积累和学习如何应用不同资源和能力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创造客户价值、延展性,难以模仿等特性。产业生命周期机理表明,企业竞争力是动态发展的,首先,竞争力是一组先进技术和技能的组合,而技术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随着竞争的加剧和产业生命周期的演变,拥有核心技术能力的企业必须尽快更新自己的技术能力,以适应外部技术环境的要求。同时,竞争对手的不断模仿和替代技术的不断出现,也促使企业不断更新自己的核心能力以保持竞争优势。其次,产业生命周期还会导致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如OEM的产生,从而带来核心能力的变迁。再次,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决定一个产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不同,这要求与之匹配的企业核心能力也应不断调整,否则竞争优势就难以保持。为此,企业应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

在导入期,企业在第一批创业者的努力之下通过发明,自主开发或者引进产品和技术的方式进入市场,但开发产品的应用科学与技术不成熟,产品的市场定位不明确。因此,产品研发策略基本上是采取所谓的创新导向,使新产品的功能,特性与现有产品具有明显区别。此时,市场上仅有少数几家甚至仅有一家厂商进行创新或研发,可能出现“各自为政”的竞争状态,争取市场主导权、及早进入市场与申请专利是产业竞争的重点。

在成长期,产品逐渐为消费者所熟悉,技术和经营人才在企业强大吸引力的作用下从各方面汇集到企业中来,可以组织大批量生产以降低成本,建立广泛的分销渠道和销售网点,确保市场供给。企业应尽早形成产品系列并向相邻市场渗透,可以考虑进入国际市场开展跨国经营,也可以在国际市场通过战略联盟的形式实现核心能力的优势互补,争取把企业从一家国内企业发展成跨国公司。

在成熟期,企业宜采用维持战略,并通过数额可观,稳定的现金流支持新的核心能力开发计划,在战略、组织结构、人员、技术等方面为转向新领域做准备,力争平稳进行企业重组和再造,抓住时机通过转型、重组,再造和技术,制度、管理创新战略来推动企业及早进入新一轮的生命周期。

在衰退期,会有其他全新替代产品和技术产生。处于衰退期的产品,并不代表在市场已毫无地位,只不过由于替代产品的出现,迫使厂商采取不同的营销和竞争策略,如降低价格、改进产品外观。企业的重新定位与重新组织才是延续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措施。企业可以考虑采用撤退战略,保留仍有可观现金流的业务为重组或开发新的核心能力提供支持,其他萎缩业务宜及早转让或退出,并用出售所得投入到新领域中去,尽快使产品更新换代。

2.谋求早期进入和领先一步的战略优势

大量的经验证明,进入一个新市场的首家公司往往有最多的战略优势。例如,对处于成熟期产业的调查表明,首家进入一个产业的企业平均占有29%的市场份额,最早跟随者的市场份额为21%,较晚进入该市场的公司仅占有15%的份额(RichardLynch,2001,P106—P108)。尽管最早进入市场存在许多风险,能否取得成功,与企业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商业化产品或工艺的能力和反模仿的能力密切相关(见表4),但早期进入对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它是否能先知先觉、大胆行动,并运用这些可以产生竞争优势的条件有关,在许多产业中,行动快的企业,竞争优势可以持续数十年。

更进一步,早期进入的优势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产业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并且大多数市场越来越以技术和竞争上的更大动荡为特征。在这种背景下,要求企业尽早发现并瞄准目标,近早将朝阳产业融入自己的战略,可以成为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第二,在被瓜分之前比瓜分之后更易于占领市场。产业发展早期以较高的增长率吸引新进入者,在进入成熟期以后每一个企业都为争夺市场份额而激烈竞争,市场份额的重新洗牌需要企业做出更多的努力。第三,在产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对于新的以及较大规模的研究与开发存在较多的机会。第四,领先一步有助于防止产品和工艺创新被其他企业模仿。通过持续不断的产品开发,企业得以建立品牌忠诚度和可信度,加速顾客的使用反馈以改进产品,获取学习曲线成本优势,可以随着生产的进行而降低单位成本,从而提高了模仿者的进入成本。

3.顺应产业生命周期的特点调整创新的路径和内容

生命周期理论表明,无论是产品还是工艺都具有生命周期。一般而言,越是接近上游的基本产业,例如钢铁,石油化学、水泥、玻璃、化纤,它的寿命周期越长;越接近最终消费者的产品,如家用电器、个人计算机、移动电话等,其生命周期越短,越容易受企业外在环境的冲击和消费者偏好的影响。

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对应的创新重点不同。在产品的早期发展阶段,创新的重点在于迅速和频繁的产品创新,以及产品的延伸。同时,将产品设计与供应链上的采购、生产、营销各个环节联系起来,以简化流程,缩短新产品从创意到投入市场的周期。在产品发展的后期,产品设计、结构、功能已相对稳定,创新的重点通常集中于渐进式的改进以及持续的工艺创新。对单个产品及工艺技术来说,认识当前产品态势以及下一代产品的发展趋势非常关键,具有这种能力的企业有可能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篇9

关键词:财务风险 行业环境风险 财务预警 矩阵

一、 引言

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行业环境,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建立优良的财务预警系统成为了当前学术界和实务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代表性的财务预警模型主要包括单变量模型、Z模型、Logit模型及神经网络预警模型。各种预警模型的优缺点各异,但整体看来,这些方法都只是站在微观经济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只展示了财务风险的“果”,没有阐释其中的“因”,缺少对客观条件――外部环境的探索;近年来,也有学者试图将行业环境因素纳入企业风险分析中来,然而这些研究大多都是通过统计方法来分析行业环境与企业内部财务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却没有探索出一套适用的预警方法,将行业环境风险融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中来。

鉴于传统方法的不足,本文在系统归纳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风险矩阵”的基本原理,将企业所处行业环境风险和内部财务风险两个层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地刻画企业财务状况。从而摆脱了传统仅依靠线性回归分析来简化地研究财务危机的痼疾。

二、行业环境视角下的企业财务风险形成机理

本文认为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与行业环境风险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耗散结构理论从系统内外两方面影射了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熵导致了系统的无序化,即风险的产生,系统的熵(无效能量)总是在不断的增加,但整个世界是处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任何系统都会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此,系统内部熵的变化还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总熵变ds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ds=des+dis。其中,des称为系统外部的熵流。而dis称为熵产生,是由系统内部自发的不可逆过程产生的。

其次,行业环境深刻影响企业经营环境。企业的生存环境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企业内部环境。而行业环境是企业最基础的外部环境,宏观环境对企业的影响一般是通过影响行业环境而波及具体的企业的,企业内部环境的调整也是以行业环境的要求为基础的。因此,行业环境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最后,行业环境不确定性间接导致企业财务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行业环境总是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就必然引发行业环境风险,包括行业的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这些外部风险因素通过影响企业内部的供、产、销等生产经营活动,最终会导致企业利润变动的风险,即企业财务风险。因此,研究企业财务风险必须研究它所处的行业环境及其同行业环境的相互作用。

根据以上分析,企业财务作为一个耗散结构体,它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财务系统中的熵可以理解为企业财务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即财务风险,而行业环境风险是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外在客观条件。

三、预警指标体系设计

(一)基于自由现金流量的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设计

本文遵循重要性、全面性、先行性、可得性原则,选择9个财务指标,建立了自由现金流量指标体系,它们分别反映了企业盈利风险、营运风险和偿债风险。下页表1列示了该指标体系的构成和计算方法。

(二)行业环境风险指标设计

行业环境风险主要包括6个方面,即行业资源风险、行业竞争风险、行业生命周期风险、行业技术变革风险、行业信用风险、行业利率风险。这些风险含义丰富,难以用单一的客观指标进行清晰的描绘。因此,本文对每一行业环境风险都分别设置了主观与客观两类指标:①行业资源风险。本文定义的行业资源风险主要是原材料市场状况。定性指标为供应商依赖性;定量指标包括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和供应商集中度。②行业生命周期风险。定性指标为行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定量指标包括销售增长率和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③行业竞争风险。定性指标为产品差异化程度;定量指标包括行业集中度和行业内企业年增加率。④行业信用风险。定性指标为企业回收账款的难易程度;定量指标包括行业坏账率和行业现金流动比率。⑤行业技术变革风险。定性指标包括产品更新速度和本企业技术水平;定量指标为行业技术投入比率。⑥行业利率风险。定性指标包括利率波动幅度和利率波动频率;定量指标为行业利率水平。

对于定性指标,可以采取专家咨询、打分法来计算,并利用几何平均法来计算各定性指标的综合评价值,即令有n个专家参加评分,且第j个专家给出的第i个指标的分值为aij,则第i个指标的综合评分值为:ai=(aij)1/n。对于定量指标,笔者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得到如表2的计算公式,公式中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和行业内所有企业财务数据。最后,可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各维度行业环境风险值。

(三)行业环境风险与企业财务风险的逻辑关联

行业环境风险与企业三个维度的财务风险间存在的客观逻辑关联:第一,行业资源条件影响企业原材料的购进价格从而影响企业的成本自由现金率,行业竞争状况和行业生命周期影响企业的销售自由现金率、净利润自由现金率。因此,这三类行业环境合称为行业盈利环境,它与企业财务盈利能力有必然的联系。第二,行业信用水平决定企业应收账款回收的难易程度,行业技术水平决定企业内部生产效率和周转能力。因此,这两类行业环境合称为行业营运环境,它与企业财务营运能力有必然联系。第三,行业利率水平的大小决定企业偿付利息的压力,因此,把它称为行业偿债环境,它与企业财务偿债能力有必然联系。因此,依照企业财务风险分类标准,同样可以将行业环境风险划分为行业盈利环境风险、行业营运环境风险和行业偿债环境风险三个维度。

四、企业财务预警矩阵定位模型设计

(一)企业财务预警矩阵定位原理

本文建立的企业财务预警矩阵定位模型最重要的特征是整合性,将企业所处行业环境风险和企业内部财务风险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从内外两个层面全面刻画企业的财务状况。首先构建一个以行业环境风险作为纵坐标,企业财务风险作为横坐标的二维矩阵(如图2),然后分别测度行业环境风险值RY和企业财务风险值RX,并将该点(RX,RY)定位在矩阵中的不同区域,不同的区域代表了企业不同的财务风险涵义。利用矩阵定位方法,能够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直观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二)风险指数的计算

1.预警临界点的确定。本文在确定“预警临界值”之前,先需要对所有风险指标进行定量测算。然后将每个风险指标的预警临界值规定为三个数值η1、η2、η3,将风险划分为无警、轻警、中警和重警四个区域。η1、η2、η3分别为该指标前5年的平均值、落后平均值和先进平均值。

2.风险等级判定原理。为了便于风险矩阵的设计,须将行业环境风险指标值和企业财务风险指标值无量纲化,并界定在R∈[0,4]的区域内。假设ti表示实际风险值。tmax表示最大值。tmin表示最小值。η1、η2、η3分别表示三个预警临界值(如图1)。由此,可以给出如下定义:

定义1:如果计算值η3≤ti≤tmax,则R∈[3,4]。表示风险水平为“重警”。

定义2:如果计算值η2≤ti

定义3:如果计算值η1≤ti

定义4:如果计算值tmin≤ti≤η1,则R∈[0,1)。表示风险水平为“无警”。

根据定义,可以得到如下数学模型进行R值的计算(如公式1):

3.风险指数的计算公式。经过数学转换后的行业风险指数值与企业风险指数如表3。

由此,根据几何平均值的计算方法,给出以下风险指数的计算公式,如公式(2)-公式(4):

(三)企业财务预警矩阵定位模型设计

企业财务预警矩阵定位模型是根据行业环境风险指数值和企业财务风险指数值,将风险定位在矩阵的不同区域,从而直观全面地识别风险水平。首先,根据[1,2,3,4]四个风险指数临界点,将二维矩阵划分为十六个区域。X轴表示行业环境风险值,Y轴表示企业财务风险值,并可以在矩阵识别模型中找到该点(RX,RY)。在此基础上将每一个区域用预警信号灯标识出来,就可以得到企业财务预警定位矩阵(图2)。 其中每个区域中的前信号灯表示横坐标即企业财务风险的警情,后信号灯表示纵坐标即行业环境风险的警情。由此,可以根据RX和RY的值定位于不同的区域,发出不同的预警信号。而每一对组合信号灯代表着不同的涵义。最后根据信号灯的涵义,可以将企业财务预警矩阵划分为[绿色、黄色、橙色、红色]四个区间(图2)。绿色区域代表企业财务和行业环境风险都较小,属于“无警区”。黄色区域代表企业财务风险较小,而行业环境风险较大,说明企业当前财务状况良好,但较差行业环境对企业经营有着潜在的影响,随时可能波及到企业内部,因此,该区域属于“潜伏期”,亦称“轻警区”。橙色区域代表行业环境风险较小,而企业财务风险较大,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已经出现危机,但行业环境良好,有益于企业摆脱暂时的困难,因此,该区域属于“发展期”,亦称“中警区”。红色区域代表行业环境风险和企业财务风险都较大,说明不仅单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已经出现危机,而且整个大的行业环境都非常低迷,因此,该区域属于“恶化期”,亦称“重警区”。

五、结论

本研究在深入剖析行业环境风险与企业财务风险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企业财务预警矩阵定位模型在微观与宏观之间建立起联系的桥梁。具体而言,得出如下结论:

1.耗散结构理论从系统内外两方面影射了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企业财务满足耗散结构的形成条件,是一个耗散结构体。企业财务系统中的熵即为企业财务风险,它不可避免地受到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2.自由现金流量指标能很好地衡量企业财务风险状况,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根据行业环境风险与企业三个维度的财务风险间存在的客观逻辑关联,可以将行业环境风险划分为行业盈利环境风险、行业营运环境风险、行业偿债环境风险三个维度。

3.借鉴“风险矩阵”的基本原理,可以构建一个以行业环境风险作为纵坐标,企业财务风险作为横坐标的二维矩阵,并设定相应阈值,将二维平面划分为多个评价区域,并赋予不同区域相应的经济涵义,全面地刻画企业的财务状况。J

(注:本文系2013年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项目编号:Q13G020022;绍兴文理学院博士科研启动项目,项目编号:20125040)

参考文献:

1.张友棠,黄阳.基于行业环境风险识别的企业财务预警控制系统研究[J].会计研究,2011,(3).

2.于晓红,张立.基于行业环境因素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分析[J].财会通讯,200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