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学教育范文
时间:2024-04-02 18:07: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美学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新编教材的特点,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 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陆广智《基础美学》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首当其冲的作用。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至十八、九岁之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少年时期,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开始步入青年时期。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乏辨别能力。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初中学生教育的艰巨性。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我们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有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条文进行剖析,并结合中学美育的任务,可将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
1.形式美感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 转贴于 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 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2.审美情趣的培养。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3.审美理想的培养。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象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象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 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象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篇2
1.推动经济市场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改善,经济发展的车轮也在不断的前行,人们的文化内涵、审美价值观、精神品味等需要也都有所提高,这也推动了艺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经济市场也逐渐成形,经济市场的存在是一种形式,而现代艺术才是推动经济市场发展的核心,因此说,现代艺术与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只有现代艺术的不断发展才能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2.推动社会实践的前行现代艺术的发展主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要结合消费者的兴趣来提升现代艺术水平。在前十年人们的需求与现在有着很大的不同,而在当时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现代艺术也跟随着人们的兴趣进行发展。在当今人们的需求又与十年前的需求有着天壤之别,十年前人们所需求的产品,到当今可能已经下线,也可能已经更新换代。总之,会以另一种新颖的形式出现的世人面前,这就是现代艺术的发展,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更是推动社会实践前行的动力。
3.推动社会科技的创新在现代艺术不断进步的同时,社会科技也在不断的创新,这是现代艺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只有人们对现代艺术的认识不断提高,才能在想象的基础上对社会科技进行不断的创新,尤其是电力行业的进步,这都是有目共睹的,在近些年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可谓是迅速,例如,从十年前的非智能手机到JAVA系统的手机,再几年前安卓系统的手机也逐渐流行,以前大家都用电脑上网,现在电脑能办到的手机也都能办到,这就是社会科技的创新,因此说,现代艺术的发展是推动社会科技创新的根本。
二、高校美术教学与现代艺术的结合策略
1.重视内在的审美性高校美术教学的发展不应将眼光局限在美术领域中,更应与现代艺术结合,重视高校美术教学的内在审美性。另外,高校美术教学在与现代艺术结合的过程中,不应完全依赖于现代艺术,要体现出美术的本质,尤其是现代艺术的造型和环境,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可以借鉴现代艺术的外在造型和环境,但是不能完全的效仿这些,可以将其融入到高校美术教学中,再结合美术的理论性知识,正确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个性化以及创作风格,要利用现代艺术对学生起到美术的引领作用,而并不是按部就班的教学,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追求新的发展趋势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情感,提高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传统的高校美术教学过度重视“美术教学”,而忽略了美术的内涵以及美术的特征,更缺乏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大多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阶段,严重影响高校美术教学的发展。高校美术教育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应形成多学科的融合、交叉、渗透的教育方式,这是现今乃至未来高校美术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高校美术教学在与现代艺术结合的过程中,不应完全跟随着现代艺术的脚步发展,应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从美学研究的方向作为主要发展趋势,这样才能不失现代艺术的发展,不失美术的本质,形成美术理论与现代艺术创新的结合,对培养高校学生美术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力、多元化、多学科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3.提高美术教学的创新意识任何一部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他人无法想到的,更是将艺术美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且,作品中还带有丰富的内涵,任何一名成功的美术家都具有较高的创造能力,这样才能在美术行业中脱颖而出。高校美术教学通过与现代艺术的结合,以美学发展作为核心、以现代艺术作为一种衬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有着一定的作用,这也是当今高校美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篇3
关键词:审美教育;渗透;数学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94-01
大多数人都说“数学难教”,学生说“数学难学”,多数人认为是“数学枯燥无味”。因此,我们要用敏锐的眼光发现数学之美,运用数学之美,使学生对数学不再枯燥,使学生不再难学,使老师不再难教,使师生在课堂上都美起来!
人的心理结构是由认知结构、审美结构和意志结构三部分组成的。在教育活动中,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认知、情感、意志心理活动的统一、这是实施审美教育目标的心理。因此,只要教师能够正确地运用美育规律,精心操作与审美有关的教学变量来调控学生的审美感受,数学审美教育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充分估计学生的审美经验和心理承受能力;从审美的角度钻研和领悟教材,组织好教学内容;选择直观、形象而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创造热烈轻松红而又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重视教态美的设计,使其更好的发挥表情达意的美感效应;板书设计科学、美观;讲课要生动,富有真情实感,通过积极、振作、饱满的情感状态感染学生;借助挂图、标本、模型和仪器等创设洋溢着数学美的情景。能够有效的调控学生的审美感受。根据中学生数学美感形式的特点,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挖掘美学因素,感知美的形象
审美教育是从对美的事物的感知开始的。除数学自然美外,数学美并不象艺术美那样外显和鲜明,而审美教育又是一种形象化的教育,它是通过各种事物具体的、可靠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形象来感染人的,再加上中小学学生的形象思维又占很大的比重,所以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从数学学知识中挖掘和提炼美学因素,努力上升为美的形态,从而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耳濡目染,感受数学美。如小学四年级“图案欣赏”这课时中,教师结合学生常见到的五星红旗的五角星与课本的五角星讲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事物之间的一种和谐统一和均衡的对称美。再如初中学习“比例中项”时引出黄金分割点,利用五等分圆的黄金分割画出五角星,展示黄金分割美。黄金分割比值约0.618,一般人正常体温是370C,37×0.618≈23(0C),气温在230C左右时,人感觉得比较舒适;这些都显示了黄金分割之美。这样使学生从逻辑和形象两个方面认识事物,既深化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完美的感知与积累,实现“真中显美”和“以美启真”的相互促进。
二、注意情感体验,深化美的感受
教学实践表明,审美认识是在情感的参与下完成的,仅凭借对事物的感知,所得的美感是不深刻的,还必须在感知美的过程中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通过对各种数学形态美的品味、鉴赏和体验,才能深化对美的形象的认识与感受。数学特有的若干内容比较内在含蓄、需要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做到“入境动情”,设身处地地体会教材中美的内涵,得其用心,意蕴和境界,设计好教学中对美的情感体验活动。如教师在备“有趣的测量”这一课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先让学生阅读“数学万花筒”;老师加以描述:传说两千多年的一位国王命令金匠制造一顶纯金的皇冠,皇冠制好后,他怀疑里面掺有银子,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金匠有没有搞鬼呢?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后来,国王请阿基米德来检验。最初,阿基米德,也是冥思苦想而不得要领。一天,他去澡堂洗澡,当他坐进澡盆里时,看到水往外溢,兴奋地跳出澡盆,赤身奔回家中,边跑欢呼:“我找到了,我找到了!”……可以通过排水的体积确定皇冠的体积,从而判断皇冠中是否掺有银子。这些都非常精彩地体现他的人格美。
这样的人格美,不仅使学生加深了“测量石块的体积”内在逻辑的体验,而且还能使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从不同的角度透过表面现象,全面地、深刻地领悟到需要勤奋思考的美的内涵,展示了令人惊叹的、至臻完善的勤奋与成功和谐统一美。以美衍趣,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美感体验,有必然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更大的兴趣。
三、鼓励学生参加审美实践,指导美的创造
经验证明,如果只满足与数学的感知和鉴赏,还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具有审美创造能力,这个高层次的教育目标,实现这个高层次的审美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是:在教学活动中,要在学生感知和鉴赏美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愿望,鼓励学生参加审美实践,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由于学生审美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不能期望做出至善至美的创造。如学生“折叠”小设计中,折成正方体、长方体,还有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利用对称美折叠美丽的飞机,轮船和花篮等等。这些数学美的成果不乏幼稚,但都是充满生命力的美的胚芽,对他们对美的追求和跃跃欲试的创造愿望和热情,应给予满腔热情的鼓励和精心的指导。
总之,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发现美。数学中蕴含有丰富的美育资源,如能充分挖掘,不仅使学生获得书本上的科学知识,而且能够多方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成为、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全重点围绕艺术设计造型这一出发点,致力于提升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专业审美价值观和艺术创造力,书中全面介绍了造型的基础知识构成和美学认知的原则和方法。该书始终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思路进行讲解,为当前艺术设计教学从业者提供了良好的案例和示范,在全书所有的章节中均有理论知识点在实际创作过程中的应用案例,启发读者思考和观察,培养在生活中寻找艺术设计造型的案例,感知美学艺术特色的特点。在美学视角下的排版编辑、配色等方面的内容深化,有力地佐证了造型设计离不开美学的专业性分析和判断。同时,该书意在帮助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的美学造型观,借助全书中大量实例和范本,营造了一种美学氛围下的艺术设计造型理念,真正理解造型的美学价值,领会艺术设计理念,全书也是艺术设计发展过程中与美学思维相互融合的佳作之一,从真正意义上打开了艺术设计美学理念的学术大门,为读者提供了学习和领会造型艺术美的空间及平台。
在我国古代早有“意象造型”一说,指的就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融入其自身的生命力、彰显其美学特性,在创作初期对审美的思想进行美化,从而寄情于物,将心中所想、思中所念的美学艺术和精神特质体现在设计的整个过程中,使之与客观事物介于“似与不似之间”。
美学是设计的灵魂,是指在任何的设计理念中都必须经过美学思维的过滤,无论是产品的设计过程还是销售策略,都要围绕人们的美学需求进行调整和实施。美学视角下的艺术设计造型理论与方法研究是当前的热门话题,艺术造型通过美学的设计理念进行搭配和构造,可以实现既具有视觉美感又风格迥异的艺术形态,无论是产品的设计造型还是建筑等实体项目的构建,借助美学的组织形态和设计理念,可以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更好地贯穿美学思想,实现人们对美学追求过程中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艺术设计的美学观念中要求造型在构思和设计的过程中讲求形态和材料的统一,观念和风格的统一,是真正将工程技术和美学艺术融为一体的新形式。实际上,任何的产品造型都不能只单纯地考量内在的质量,还需要注重产品的外在美感。实际上美学既是质量均衡的标尺,也是造型合理的客观要求。任何产品的开发和设计都必须综合考虑美学因素,在设计和包装的过程中,合理地包装美学的内涵价值,可以有效地提升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丰富产品的形态和品牌。
篇5
当前我国已进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快车道,迫切需要具有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也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美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激发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探究精神,最大限度开发学生们的创造潜能。从20世纪以来,我国的美术教育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美术的种类不断分化和增加,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整合度越来越高。打开现行的中小学美术教材,就会发现美术课的内容在不断地深化和外延,但在我国长久以来一直实行应试教育。“学好数理化,走天下也不怕”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很流行的的名言。然而像美术、音乐、体育、这些有利于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科目却被称为副科,而备受冷落。
学习美术成了“不务正业”的代名词,把学好文化课视作唯一的正途。“孩子将来不做画家,不考美术院校,学美术没有用”这是很多孩子家长的心声。抱有这种思想的家长们就是发现自己的孩子有美术方面的爱好和兴趣,他们也大多不会给予支持的,自觉不自觉地打击了孩子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再就是学习美术是一种高消费,笔墨纸砚,颜料及工具等开支都很大。将来就是考上美术院校,高学费也会令诸多平民阶层尤其是农村的家庭头疼。好多有美术天赋的学生也会因经济问题不得不放弃。学校不能正确处理美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注重主科教学,把美术教学边缘化。有些学校尤其像农村中学想开设美术课,也会因师资的缺乏和设备的短缺,而难以顺利开展。
学生没有机会亲身感受美术的魅力和美育的熏陶。基于现阶段中学美术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中学美术界和社会各界应积极研究探索中学美术教育的规律,创新中学美术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积极探索拓展美术教育功能。“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这是一个经教学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美术课程只有让学生直接参与进来,让他们获得深刻的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情趣。“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扼杀了学生自我表现、自我评价的机会和欲望,不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真切感受。只有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会既满足其好奇心,又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和美术兴趣。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从生活,大自然,乃至教室或学校里寻求美术的教学资源。越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源就越容易让学生所接受,从身边的事物和环境中感受美丽,发现美丽、创造美丽,甚至启发诱导学生设计十年后家乡、楼房、马路、乡村、学校的面貌……,这样才会使学生有更多新的意想不到的探索和发现,进而燃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通过灵活新颖的美术课教学,把绘画、工艺和欣赏融合贯通,开发利用各种有趣的吸引学生的教学手法以开阔学生的美术视野。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扩大知识面,逐步完善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民生活的日新月异,人们对美育的认知和追求也在提高,美术教师应全面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和动手能力,科学准确地实施和推进美育工作,让美术教育真正成为推动素质教育的有力助手,使美术教育成为启迪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爱心的园地,这是美术教学的未来趋势,更是在中学阶段全面科学开展美术教育的意义之所在。
篇6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学;教学语言;语言艺术
一、高职美术教师教学语言运用的问题分析
现代素质教育是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当积极地扩展学生的创造力,更好地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水平。在高职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五点不足分别是:第一,教师教育思维受到束缚。教师受到传统的教育思想束缚,在课堂上开展教学活动时,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按照传统的教育方法理念教课,严格地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学习,学生的创新想象力被压制着,教师太过于注重教课评价,所以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第二,高职院校缺乏对学生文化底蕴的重视。现在高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学校的规模变大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不一样,而高职院校只注重学生的技能,忽视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第三,高职美术教师在实际工作期间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从现实的角度分析,沟通交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必须要做的一件工作。但是经调查研究显示,现阶段,我国部分高职美术教师在实际工作期间,并没有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同时也没有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形式将各项知识点表述出来,只是单一地照本宣读教材当中的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长此以往,高职美术教学中的教学语言艺术魅力不仅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还会极大地降低高职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以及高职美术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第四,高职美术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的过程当中,所运用的评价语言存在问题。部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期间,会采用一些过激的语言,来告诉学生其在学习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错误之处,甚至还会说出一些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语,并没有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正向评价。第五,现在成功的美术艺术作品一直在被模仿,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使国与国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一些西方国家的艺术远超于国内,而西方国家美术教育也比较领先,使得一些教师不断地夸大西方艺术的成果,让学生对美术教育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一直模仿国外的美术作品,降低了学生自身的思维创造。
二、高职美术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有效应用分析
(一)高职美术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更好地引入课题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的课程,教师怎样引入新的教学课程是关键。很好的情景引入可以使学生非常有兴趣把精力投入在本节课。因此,教师应当结合所要学习的课程,设计一个有魅力的教学内容,更好地为学生展现一个有良好气氛的课堂环境,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记住本节课的美术知识,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作为一位引导者,教师需要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让课堂上的气氛更加活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师应改变上课和学生沟通的语言
美术的课程跟其他的课程不一样,美术需要学生之间的沟通,有时候也需要几个人来完成一幅作品。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室中有些学生可能会离开自己的座位,可能在整个上课过程中,课堂的秩序会失控。在这段时间,美术教师不要严格地去教育学生,这样学生当时会安静下来,过不了一会,学生就又会继续沟通。这时就需要教师用充满艺术性的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情是不对的。教师还应该告诉学生,课堂上进行交流是为了整个班级一起进步,而不是一起退步的。教师通过各种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课堂上的学习才会更加顺利地进行。
(三)教师应多鼓励学生
从现实的角度分析,高职美术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学评价活动的过程当中,其所运用的评价语言不仅会影响到教学评价的整体质量,同时还会影响到高职美术专业学生对于美术知识学习的兴趣度以及学习自信心,进而影响到高职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一旦教学评价语言出现不适用、不准确或者过激问题,那么必然会导致学生丧失美术学习兴趣,降低美术学习自信心。而高职学校培养学生是为了向社会输送人才,所以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来进行客观适当的评价。对于学生存在错误的时候,教师也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改正。为此,首先,高职美术教师在实际开展美术教学评价活动期间,必须要准确有效地认知到正向评价语言的有效应用对于提升学生美术学习自信心的重要性,并在这种意识的引导下积极努力探索正向评价语言的有效运用方式。例如,高职美术教师在实际讲课期间,在提出问题并抽选学生回答时,当学生所回答的问题出现错误之后,教师可以说“你所表述的内容,很可能是某一个问题的答案,但是却不是我所问的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课堂的活跃度,增强课堂氛围的轻松愉快性,同时还可以保证在不伤害学生尊严的基础上,有效地告知学生的回答有错误。其次,高职美术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引导学生发现其他学生身上所存在的闪光点,并学习这一优点,从而达到取长补短、扬长避短的评价效果,让学生能够明确教学语言艺术魅力的同时,有效地提升其自身的美术核心素养水平,进而保证高职美术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提升高职美术教学中教学语言艺术性的有效路径分析
(一)教师改变教学理念
现代艺术素养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们应当多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认识美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艺术素养有利于学生的成长,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身心不断成长发展,对当前社会有自己的认识,同时也对社会有一种好奇心。提升学生的素养,可以让学生们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心态,实现学生的良性成长的互动。培养学生艺术素养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高职学校学生现在正处于青春期,艺术的培养可以更好地让学生释放自己心理压力,保持开心的心情,使学生有良好的人格,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教师要重视教学课程设计的革新
教师应当设计多样化的教学课程,充分考虑到美术教学的乐趣和时代性,教师一定要选择良好的内容,让学生不断地提升自我的艺术素养。教师应该多开展校园活动,合理地安排校园艺术活动,不断地提升高职学校学生对美术的创新能力,从而加深学生的自身的素质。教师应当放弃传统的教育观念,积极创造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培养学生。高职学校应当不断地安排教师进行培训学习,使教师的自身教育技能更加完善,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尽情投入在美术创造当中。最后教师应该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维想法。
(三)强化对于高职美术教师的培训力度
从现实的角度分析,高职美术教师是语言艺术运用以及各项美术教学工作的第一执行者,其综合素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语言艺术在高职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成效,进而影响到高职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只有在高素质高水平且具有较强语言运用能力的高职美术教师的支持下才能够保证高职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基于这一情况,高职教育机构的领导者必须要重视高职美术教师的培训力度的强化工作。为此,首先,必须要积极努力地宣传语言艺术能力的提升对于教师美术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性,并充分地利用校园内部信息宣传平台,广泛地宣传语言艺术运用能力提升的有效方法,并积极倡导每位教师要重视自身语言艺术运用能力的提升。其次,校园内部必须要构建出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引导每一位美术教师参与到学校所开展的各项教学语言培训活动当中,同时还要制定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对新入职的教职人员进行系统的职前培训,对已经入职一段时间的美术教师进行定期的在职培训。最后,必须要完善教师教学语言运用培训内容,将幽默性教学语言、严谨性教学语言、评价性教学语言、多元化的语言艺术应用方法、教学责任意识、创新教学能力、教师职业素养以及教师道德素养作为主要培训内容对教师进行具体的培训,从而保证其语言艺术应用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并满足高职美术教学工作的需求。
篇7
第多斯惠说过:“教师的生命是从教师职业开始的。教师在自己的职业中和工作要求中寻找生活的满足。因此教师必须把自己的所作所为,自己的发展和进修与自己的职业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师教学艺术的高低,不仅体现了教师的知识结构,而且体现了教师的人格力量和基本素养。以下结合我的教育教学实践,就课堂管理的艺术、体态语言的艺术、口头语言的艺术及书面语言的艺术四方面,谈谈自己对教学的艺术粗浅的认识:
一、精心策划课堂教学活动,正确维护教师的权威。
L坎特和M坎特1976年提出的“果断纪律理论模式”主张:教师负有管理课堂的责任,要用行为规则规范学生的行为;教师应充满自信,拥有权威。认为师生在课堂中各有自己的权力,有权选择自己的行动,以及了解该行动的后果。我在本期期末复习中就遇到了这么一起“突发事件”,现在反思起来还是喜忧参半。
这天,我正在上课,学生们都听得很入神。这时候,我发现第一排靠门边的李某正在看课外书。我心想:你学习不好,上课还看小书。于是我停下来,请他把书交出来。可是他并不顺从,而是把书放进书桌里。这时,全班学生都在等待事态的发展。平时,我对这个班的管理比较宽松。我想:马上要考试了,你还不听课。今天,我要给你来个下马威!于是,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书桌往前一拉,从他的书桌里收走了那本书。
这时,全班学生都看呆了。尽管我气得发抖,可是我觉得自己干得很漂亮。下课后,那男孩找到我,主动认了错。并在以后的复习课中很认真听讲,我及时表扬他,让他有更多的发言机会。期考中,他的英语由段考的49分进步到62分。这是我希望的结果。
从这一案例中,我体会到了“果断纪律理论模式”所强调的行为主义:学会使用果断的反应方式,追究学生行为的后果;实行鼓励学生进步的积极制度。从心理学上说,就是给予学生一个有目的创设的逆境的磨练,受到“挫折”教育,置于“死地而后生”,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表达能力绝不只是你的“口才”,教师应学会“非言语控制法”。
在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中,非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同样重要,有时作用甚至更大。这儿所讲的非语言表达方式即体态语言,是指人的仪表、举止、语气、语调和表情等。因为从这些方面,人们可以更直观、更形象地判断你为人、做事的能力,看出你的自信和热情,从而获得十分重要的“第一印象”。所以,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尔提出:交流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
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体态语言,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案例:一次我上英语课时,发现后排的王某伏在桌上睡觉。我没马上叫醒他,而是借朗读课文之际,边读边走近他,轻轻拍醒他,然后回到讲台。当时全班学生都在认真听我读课文,竟然没有发觉刚才发生的插曲。在这一案例中,我正确运用了体态语言。运用“非言语控制法”最大的优点是教师制止学生违纪行为时,其他学生难以觉察,可以不中断正常的教学活动,既警示了违纪学生,保护了他的自尊,又照顾了全体学生。
三、“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的一句软语能化解学生心头的坚冰。
“你会说话吗?”如果有人这样问你,你一定会觉得滑稽?可是,作为一个教师,话可不能乱说。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天真活泼的学生、稚嫩易伤的心灵。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教师的嗓音如画家的笔、演奏家的琴、摄影家手中的照相机。声音是教师的生命。教学中,我在口头语言的运用中有一些得失,写出来供大家点评:一天,在上英语课时,男生陈某与邻桌打闹发出了巨大的声响。当时我十分生气,当着全班的面批评他上课不认真听、成绩不好,考试不及格。不曾想平时开朗外向的他立即垂下头,伤心地哭了起来。其实,我的心里也不好受。我想:“我的批评是否太过分?”
下课后,我把他请到办公室谈心。开始,他的态度很对立,我们根本谈不下去。后来,我试着缓和语气,拉他坐下,以一个朋友平等的姿态,与他入情入理地谈出了我的看法。一句“Sorry!我以后会注意自己的批评方式”使他十分感动,让他知道任何人都会出错,只要知错必改,就一定能更快地进步。这件事后,陈某更加尊重我,学习英语的劲头也更大了。
从这一案例中,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好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更领悟了海涅所说的“言语之力,大到可以从坟墓唤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变成巨无霸,把巨无霸彻底打垮。”
四、用你的生花妙笔,为教学提供一个眀晰的蓝图,引导学生的定向思考,融洽师生的感情。
教师书面语言可分为教案、板书、批语三类。其中,板书、批语是供学生“看”的语言,值得教师们认真思考。教师书面语言应是简明扼要的、严谨周密而又富于启发的,体现出教育者的理性与情感。我在教学中,除了精心设计教案、认真板书,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这主要体现在批语的运用上:
学生张某是个內向而又懂事的孩子,她小学时就失去了父亲。初一下期段考后,成绩退步大,单元测验甚至亮起了红灯。看到她的退步,我心里很着急。我经常找她谈心,发现她主要是意志力不够坚强,学习方法也不恰当。
篇8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普通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总存在对美术的偏见,再加上家长的不支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兴趣。但社会在发展,素质教育已经提上日程,中学的美术教育改革也是势在必行。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开展,学校和社会都对美术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则成为我们美术专业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了。
一、打破传统美术的学习框架,让学生有更好的发展,美术改革势在必行
传统的中学美术教学都倾向于实用主义,偏重于美术教育的工具性。过分关注培养美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只是教会学生实用技法、美术知识,技能变成了一个无生命的实体,美术的学习则会成为乏味而枯燥的课程。传统的中学美术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仅仅是根据教师的要求来被动地学习。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方式,虽然可以让学生掌握大量的美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却忽视和扼杀了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影响了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发展,遏制了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因此美术教学改革是必然之举。
二、提高美术学科的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改善现行的美术教学
要提高美术学科的地位,就要对这门学科多了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对这门学科多欣赏,找到快乐之源。我们在美术课堂上可以选择一些符合中学生审美眼光的美术欣赏专讲,比如,现在的中学生都喜欢看漫画,那么我会专门开设一堂漫画知识的专讲给他们。在课堂上,为他们讲解漫画的发展历程,漫画的制作原理,介绍手绘漫画的基本工具,最后为学生介绍一些在世界上比较有名的漫画家。这样的课程是学生喜欢的,与此同时既学会了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促进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审美情趣的发展。中外美术史上有众多的流派,有着不同的美术风格与艺术表现,我们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看画展、在课堂内播放幻灯片等形式使学生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来不断的开阔视野,同时让他们广泛地接触各种艺术形式、艺术风格,体验不同的艺术形式,领悟其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内涵。优秀的艺术作品能给人以快乐的感觉,让人陷入沉思,能够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也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增加学生对于美术的创作热情。
三、多媒体技术手段在美术课堂中的应用,必然会更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中学的美术教学中可提倡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系统是集图形、声音、语言于一体的教学手段,它能将美术图画非常清晰、鲜明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配以美妙的音乐,这种充满艺术气息的环境,会让教学变得更加直观、生动和形象,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理论转化为图形来进行展示、讲解,变枯燥单一为直观形象,最后达到优化优质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美术作品进行图片演示,以特有的色彩、线条、明暗等引发学生最直观的审美感受,学生在这种审美情境的熏陶下会产生一定的创造力。
四、转变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主要阵地。如何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我总结出了以下做法:
1、凸显学生个性:(1)多给学生提供上台表演的机会,教师让学生对作品的感受、体验、理解、认识等进行大胆陈述。多给学生上台演说的机会,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评价态度和评价方法。具体可先让学生三五一组的讨论,锻练胆量,然后在全班争辩说理。(2)及时鼓励,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例如:在一次色彩绘画课中,我发现有几个学生对自己的作业很不满意,准备毁掉。我说:“别急于重画,画面富有装饰性,从这个角度来强化。”他们照此修改,果真收到意外效果。
2、改变成人化、我讲你画的教学方法。要根据学习内容、学生需要,设计多种教学方案。
3、放下教师的架子和学生溶于一体,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要和学生做朋友与学生处于同一位置,“顺其童心,投其所好”。小学生天性好动、好奇心强,我在教学中常常创设一些可感、可知、有声有色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4、带着激情进教室。由于潜移默化作用,学生受教师情绪影响很大。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要把情趣美带给学生。要在教态、服饰、语气和声音上下功夫,尽量使学生感到亲切、贴近,要以情动情,以情育情。
5、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作业形式,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完成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在实践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了几种作业形式:(1)收集式作业。(2)发扬团队精神,进行集体作业。采用小组轮流组画竞赛形式,集体绘画;(3)绘画日记,属于文字型作业。切合实际灵活多变的作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美术教学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作为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美术教师应该走在前面,不断更新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技巧,让学生真正成长在素质教育的大道上。同时,我们更希望上级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对中学美术教育也应该更加关怀,更加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篇9
一、 将“活动建议”与“标准”相对照,挖掘“活动建议”的三维内涵
每一个“活动建议”都对应一定的“标准”。“标准”是学生学习美术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也是美术教学必须实现的目标,它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的要求,有利于多角度地建构学生的美术素养。
美术课程标准中的“标准”是以行为目标方式陈述的,至于采取什么方式、方法达到这个目标,取决于美术教师的工作,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传统的美术教学只能引领学生达到“标准”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而学生的能力、情感等素质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现代美术教学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强调美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通过“教学共同体”的共同努力,实现“标准”的三维内涵。而“活动建议”则是帮助美术教师实现从传统教学到现代活动教学转变的有效途径。
“活动建议”是课程专家精心设计的,大多数“活动建议”都包括有“标准”要求的三维内涵。如“邀请当地美术家和民间艺人来学校进行展览和交流活动”,这个活动不仅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艺术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了解中国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再现知识产生的过程,了解美术研究的一般方法,并从美术家和民间艺人身上学到“发现、探索、坚韧、严谨”等艺术品质。再如“调查、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按社区或村庄的功能,考虑环保、居住、休闲、健身和景观等需要,设计未来发展规划图或制作模型”,这个活动以设计未来发展规划图或制作模型为载体,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环境不同的特点和差别,并进一步探讨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不仅再现了人类生存环境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性美术思维,而且引发了学生对人地关系的思考,有利于学生正确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的形成。
三维目标观的确立打破了传统的“重知轻能”、“重智商轻情商”的一元目标体系,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重大突破,有利于学生知、能、情、意、行等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活动”。广大美术教师必须从观念上重视“活动建议”,充分吃透“活动建议”与“标准”的关系,真正理解“活动育人”的价值。
二、 将“活动建议”与教材相对照,把握“活动”的切入点
教材是根据“标准”编写的,有些“活动建议”被直接编入教材,成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与“活动建议”是实现“标准”的两翼,体现了课程和教法的关系。教材侧重教学内容,既注重知识体系的相对完整性,又强调形式新颖活泼,具有可读性。“活动建议”侧重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是为了突出教材重点或突破教学难点而设计的。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组织学生“活动”,不仅有助于教材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活动”的切入,时机选择十分重要。一般有三种方式,即课前切入式、课中切入式和课后切入式。
“课前切入式”是课前把活动要求、活动目标告诉学生,并要求学生超前进入学习角色,熟悉即将学习的课程,对新课产生兴趣,对“活动”产生期望心理,在新课导入阶段就切入“活动”的方式。以“活动导课”可激发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自豪感,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主钻研、合作探究的良好学风,而且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为新授课内容奠定较好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适合于课前切入式的活动主要有美术阅读视听活动、美术信息收集交流活动、美术专题讨论等,如“欣赏不同类别的现代设计作品,感受其不同手法和形式感”,就可在学习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实用又美观的生活用品”导入时让学生畅谈感受,使学习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再如学习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欣赏”时,可在新课导入时安排“欣赏现代广告艺术作品,感受和分析作品的创意和方法”活动,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广告设计有感官上的认识,产生学习渴望。
“课中切入式”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突破重难点而切入“活动”的方式。这种“活动”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相吻合,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计和组织的,教师要特别注意活动的管理和节奏的调节,使活动松紧有度,富有成效。一般适合于美术制作活动、美术情境模拟活动等类型。如在学习人教版美术八年级下册“体验印刷的乐趣”后,开展“采用易于处理的板材,通过画、刻、印等方法,制作版画作品”活动。在学习人教版美术九年级下册中国民间美术“皮影”内容时,运用“计算机、摄象机、数码照相机等进行造型活动”,边看边讲;在学习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面具设计与制作”时,组织“选择语文、英语、历史课本内容编写剧本,设计、制作面具、服饰,布置场景,并表演故事剧”活动。课中切入式是课堂活动教学的最主要方式,对于调节课堂气氛,缓解学习疲劳,调动学习积极性,达成教学目标都有重要价值。
“课后切入式”指为了开拓学生视野,巩固所学美术知识和提升学习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而组织实施的课外活动或课内外衔接的活动方式,它是课堂活动的补充和延伸。美术学科具有人文和自然的双重特性,千姿百态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美术课外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如“根据学校或社会的时事新闻,创作有关漫画、宣传画,布置专题展览或开展讨论”等活动建议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三、 将“活动建议”与学生相对照,寻找“活动”的突破口
活动是学生的活动,而且应该是学生自觉自愿的主体性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不是局外人、旁观者,而是活动的“主人”,是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实施者,活动的成效关键是看学生在活动中有什么收获。因此,美术教师在设计和选择活动时,必须充分关注学生与活动的“对接”,使活动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学生乐于活动。实践证明,只有那些有趣味性、针对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的活动才是学生真正需要和感兴趣的。美术教师要综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活动建议”进行重组或再加工,以多样化的、新颖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充实美术课堂。
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活动”也应该千差万别。比如城市学生往往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知识准备较充分,他们对美术情境模拟、美术设计创作等活动兴趣盎然,可多开展“活动建议”中的如“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图案的制作练习,为家长会设计制作请柬,并对会场进行装饰美化设计”、“集体讨论校园或附近社区的环境美化方案,并进行设计练习”、“为商品做包装装潢设计”、“针对一个社会性主题,从跨学科角度加以理解和表现”等。
乡村学生受条件限制,一般知识储备不足,思路也不够开阔,但他们肯吃苦、有钻劲,对于未知世界充满好奇,更加适宜开展美术阅读视听、美术制作等活动。如“活动建议”中的“采用泥或硬泡塑(聚苯乙烯)等材料,制作人物、动物的浮雕或圆雕小品”、“欣赏我国书法、篆刻的代表作品(观看录象)”、“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中的知识,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制作出有创意的立体造型或活动模型,装饰自己的家庭,美化校园环境”等。
另外,还应将“活动建议”与环境相对照,营造适合活动开展的各种情境,创造满足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软硬件条件,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益。
总之,活动教学是现代教学论倡导的以“活动”为核心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也是当代美术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在美术教学实践中,美术教师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理解《美术课程标准》中“活动建议”在美术课程改革和美术教学改革中的意义和价值,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效地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条件把“活动”引入美术课堂,使美术教学内容活动化,努力把“活动”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新课标明确指出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艺术教育的本质也是为了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美术教育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小学作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启蒙阶段,创造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美术教育中也要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1 小学美术教育中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
就美术小学教育而言,创造力的培养是尤为重要的。一方面,从小学生个人成长看,小学阶段正处于学生各项能力启蒙和培养的关键时期,在小学美术教育中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学生将来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形成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是小学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美术教育与应试教育不同,其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和想象等能力,因此,美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当过多地强调专业知识,而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可以说学生创造力发挥的水平是衡量美术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2 影响农村小学生美术创造力养成的因素
当前,农村小学美术教育严重缺乏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行为,学生创造意识薄弱,只会机械的进行临摹,美术老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之下,创造的兴趣和潜力没有被激发出来。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影响农村小学生美术创造力养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农村普遍存在教育意识落后的问题,领导、老师和家长都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普遍认为语文、数学等才是正课,美术、音乐等课程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要么直接占用美术课进行语数教学,因此出现了美术课课堂管理松散的现象;第二,农村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美术教师通常都由以前的语数老师转型为美术教师上课,他们往往缺乏美术创造力培养的概念,要么按照美术课本要求学生进行临摹;第三,经济条件有限,艺术教育信息缺失,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养成,再加上缺乏多媒体使用技巧,不利于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开发。
3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中加强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策略
3.1 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创造力培养的基础,小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小学阶段正是他们发散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美术教育要充分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对其想象力进行挖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例如,在美术课堂上,老师可以随意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让学生猜测自己画的是什么,这时候就会出现诸如太阳、鸡蛋、皮球、面包等众多答案,这时候老师可以在圆圈之上继续创作,引导学生再次回答,重复这一过程多次之后学生的发散思维将会被充分被打开,这时候老师就可以布置本节课的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继续创作,学生的创造能力必然将得到锻炼。
3.2 营造良好的课堂创作氛围
要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要的就是引起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只有对绘画充满热情的人才能自由的发挥创造力。因此,在美术课堂中,美术老师不应该急于向学生灌输美术知识或者绘画技巧,而应该重视课堂氛围的营造。比如,美术老师可以通过吹墨绘画的方式,激起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吹墨是美术当中较为常见的绘画方式,用嘴和吸管代替笔进行创作,这种方式简单易学,而且非常即兴,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自由创作,这样的课堂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创作欲望也被充分调动了起来[1]。
3.3 重视欣赏教学手段的运用
美术欣赏教学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是非常薄弱的一环,很多美术老师没有意识到美术欣赏对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而事实上美术欣赏是一种精神与心智高度统一的活动,学生的固定思维会被视觉神经领略到的艺术美感所打破,进而产生一系列的联想,不仅为学生进行创作提供了一条捷径,也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起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美术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对中外名家的画作进行鉴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促使学生的美学思维得到提升,为美术创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美术老师可以从学生当中选出几幅优秀的画作,让学生进行点评,学生大多都会在心底暗暗较劲,美术老师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激情。
3.4 因地制宜,引导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
众所周知,美术学习需要用到铅笔、画纸、橡皮擦、橡皮泥、水彩笔、颜料等材料,对于农村家庭而言,这些材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很多家庭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为学生购买这些材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美术教育的开展。因此,美术老师要学会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利用乡村当中随处可见的原料,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2]。例如,在美术工艺课堂中,会涉及到泥塑这一美术形式,在没有橡皮泥的情况下,美术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砖瓦厂或者田地中寻找适合的泥土,然后让学生进行即兴创作,对作品的形状和大小不进行限制,这样学生会在动手过程中体验到创作的乐趣。又如,在美术欣赏课当中,除了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中外名画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欣赏家乡的建筑风格和自然美景,然后要求学生画出10年之后自己想象中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的创造思维会被无限延伸。
- 上一篇:室内设计初步设计方案
- 下一篇:微观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