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报告范文
时间:2024-04-02 18:0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16日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审计中的新领域,是审计中的重点与难点。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资源约束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的社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环境质量是当务之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增强领导干部生态理念,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重要措施,是对其在任职期间履行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和保护责任情况进行独立审查、评价、鉴定,并发表审计意见的活动。
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的研究,即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审计目标、审计主体、审计内容、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以及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等方面,已取得了初步进展,而且一些地区进行了试点,亦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亟须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来指导实践和进行操作。
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依据与原则
(一)审计依据。经过地方人大常委会审查通过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方案》及相关规章制度。
(二)审计原则。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按《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方案》及其指标体系进行,而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本指标体系)的构建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通过借鉴国内外现有的指标体系,并根据指标体系的实际需求,遵循以下的原则考虑指标的选取。
1、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的构建目的主要是为了评估拟离任省、市、县(区)主要党政负责人在任期内对生态文明各个方面行政的效率和效果,需要考虑在县级以上各项规划中的控制与引导,即可操作性原则是首要原则。
2、相容性原则。本指标体系应当与国家、省、市有关生态的政策标准相结合。
3、可计量原则。指标体系应当定量化与定性化结合,做到能够量化的,尽可能有定量的表征方法。
4、区域性原则。各省、市、县(区)有其特有的生态环境条件,本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的指标值对所有省、市、县(区)适用。
5、前瞻性原则。指标体系不是静态不变的,构建时要充分考虑到历史演变过程,并且能够对未来发展做出一定预测,以便做出合理的计划安排,促进当地生态文明发展。
三、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方法与程序
(一)登记建账。根据审计内容,由各地按照当地审计局的统一要求,建立自然资源资产登记台账,定期更新台账,确认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上任时的自然资源资产初值。
(二)联合检查。由组织、审计、统计、环保、国土、林业、水利等职能部门成立联合审计组,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对领导干部离任时的自然资源资产登记台账进行期末检查和核对。
(三)抽样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或座谈会的形式,向长期生活在该区域的有关人员进行问卷或座谈会了解情况,并对环境保护执行情况有关指标进行抽样调查。
(四)数据汇总。根据登记台账与抽样调查结果,由联合审计组完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表》数据采集。
(五)出具审计报告。根据数据处理方法,对《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表》进行数据处理,得到综合评价数值,然后根据综合评价数值的大小,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
四、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主要内容
依据《中国自然资源手册》,结合当地实际,审计内容主要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资产及保护、耕地保护和国土征用、矿产资源开发、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及其制度执行等五个方面的职责与责任。
(一)自然资源资产及其保护责任。主要包括:单位GDP能耗、耕地保有面积、征用土地闲置面积、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单位GDP建设用地、绿色建筑比例、湿地生态保护情况、生态保护地面积及占辖区土地总面积比例、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水土流失面积、当年水资源量、人均综合用水量、单位GDP用水量、径流系数、节水灌溉面积、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濒危动植物保护情况、矿产资源采矿回收率、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农田抛荒情况、名胜古迹保护(含物质文化遗产)情况、建设项目决策失误造成重大安全资源破坏事故情况、人为造成的灾害性天气日数等24个指标。
(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主要包括:重大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事故、单位GDP碳排放量、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含二氧化硫、烟尘、NOX、COD、NH3-N)、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实际监测的地表水断面Ⅲ类地表水质量标准达标率、城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秸秆还田率等14个指标。
(三)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及执行责任。主要包括土地出让税费征收、矿产出让税费征收、水资源税费征收、生态补偿金使用情况、生态建设专项资金使用合规性、环保专项资金使用合规性、林业政策的执行力、水资源政策的合规性、土地政策的合规性、建设项目环境评价合规性、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项目管理合理性、环境质量的监测开展情况等12个指标。
五、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内容,本文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分别设置定量和定性指标(均为一级指标),并设置相应的二指标。定性指标包括:一是环境保护目标落实情况。确保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生态环境保护等)和具体目标(确保环境质量、实现污染物减排等)的实现;二是环保政策、法规制定情况。重点关注资源节约使用、环境保护等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执行和落实情况;三是环保政策执行情况。重点关注环保专项资金在征收、分配和使用等过程中是否存在偷漏拖欠、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等问题;四是资源环境满意程度,主要考察社会群众对重点环境问题解决的满意度。
依据《中国自然资源手册》,并结合当地实际,审计具体指标的设计主要以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五大类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为维度来进行。
(一)土地资源。包括耕地保有面积,可利用山地丘陵、滩涂、湿地、草地的面积,森林覆盖率,单位GDP建设用地面积,水土流失率,土壤质量系数等情况。
(二)气候资源。包括太阳能利用率、风能使用率、水电站水能利用率、地热资源利用率、灾害性天气日数、废气处理率、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标率等情况。
(三)水资源。包括可利用水域面积、人均综合用水量、灌溉用水量、单位GDP水消耗量、废水处理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等情况。
(四)生物资源。包括生物能利用率、秸秆还田率、野生动物保护违法率、城镇人均绿地面积、农副产品污染超标率、低产田改造率等情况。
(五)矿产资源。包括能源矿产保有量、金属矿产保有量、非金属矿产保有量等情况。
六、建议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为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提供了科学和可靠的依据,也为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提供了有利的参考,促使领导干部更积极地履行经济责任的目标在审计过程中,还需要关注以下几点保障措施:
(一)明确审计主体与审计对象。审计主体:各省、市、县党委、政府、人大常委会;审计对象:各省、市、县、乡拟离任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执行主体:自然资源资产联合审计组。
(二)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资源数据库。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设立资源数据的台账,对自然资源的流量和存量进行准确的统计;各级政府部门和环境统计部门也应该建立公开的环境数据平台,使环境审计做到量化可行,为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提供依据。
(三)建立审计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经济责任联席会议的作用,明确资源环境主管部门在资源环境责任审计中的职责、分工,做到各尽其责、密切配合、提高效率。同时,建立健全部门协调机制,要求纪检、组织等部门从审计进点到审计结果反馈,最后到整改督查落实全程参与,确保审计结果运用的客观公正。
(四)强调审计结果运用。将审计结果作为地方年度评优评先、干部提拔重用的依据之一。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不合格的所在地党政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和问责,不纳入提拔重用的范围。对虽然不够违纪但环境破坏严重,搞“形象工程”等问题比较突出的,不能参与各类先进的评选;情结严重的,要予以组织调整,对严重违法违纪的,应及时移交纪检、司法机关进行立案查处。
主要参考文献:
[1]Anthony Steele.Audit Riskand Audit Evidenee[M].AeademiePress,2011.
[2]Zisse,Melinda.Fedsto and ithurrleaneloan[J].South Florida Business Joumal,2012.5.
[3]DanCrowley.Audit:pVT Amis used publie funds[N].DailyHampshireGa・zeRe,2014.
[4]Tom Eldred.Audit finds state bidding errors.Delaware Capitol Review,2014.27.
[5]林忠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Y产离任审计探讨[J].审计研究,2014.5.
篇2
树立科学发展观,进行绿色会计核算,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绿色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绿色会计核算
在传统的经济核算体系引导下,自然资源被毁损、环境被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导致人类有效的生存空间减少。而这些本来是经济价值的巨大“亏空”或“损失”,却以经济增长的形式体现在传统的GDP中,歪曲了经济发展的本来面貌。随着传统经济模式的高速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物质消耗水准的提高,全球环境生产力难以为继,不能向人类提供无限的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也无法消纳人类越来越多的废弃物。从环境经济学的观点来看,现有的经济体系中环境因素得不到重视,传统会计核算都没有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包括自然资源的投入、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存指数的降低)计算在内,因此所显示出来的会计利润不够准确和全面,而且极有可能是得不偿失的。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考虑自然资源的优化利用和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致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空气污染日趋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全球气候遭到改变,将直接危及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必然会引起会计领域的一次绿色革命:将环境活动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利用会计手段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披露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社会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已成为大势所趋。为了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将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计价核算,使外部成本内在化的“绿色会计核算”也就应运而生了。只有实行绿色会计核算监督,才能确保我国绿色环保战略的实施,才能更好地监督国家企事业的资源(能源)存量及耗损,改变传统的GDP核算与会计核算体系,建立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绿色核算监督体系,是构建绿色中国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必然产物。可以说,绿色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呼唤绿色会计核算监督。在中国实施绿色核算监督,是构建全方位环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环境污染负荷及环境效益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较为全面地计入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进行真实的绿色GDP核算和绿色会计核算,才能实现绿色中国经济的绿色崛起。南开大学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郝冀认为:绿色会计核算是实现环境投资核算,降低经营成本,避免未来的环境负债,提升企业绿色产品商誉,增加企业绿色利润及社会环境效益的必由之路。绿色会计核算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它所反映和控制的对象极其复杂,它的间接对象是环境资源的物流运动,即从环境资源的形成、获取,到环境资源的开发创新的整个过程;它的直接对象是环境资源的价值运动,即环境资源价值、环境资源的耗费、环境资源损失、环境资源成本、环境资源的经营开发收入、绿色收入和绿色利润等,结论是:中国绿色会计核算势在必行。
二、绿色核算监督
绿色中国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急需绿色会计核算与绿色审计监督(绿色核算监督)保驾护航。在中国实施绿色核算监督,是建立绿色循环经济的保障体系,是构建全方位的环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进行节能降耗的绿色核算监督,才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只有实施真实绿色财富的绿色审计监督,才能防止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只有实现绿色GDP增长,才能确保我国循环经济核算战略的实施。实施绿色核算监督,能更好地抑制国家企事业的资源(能源)存量耗竭,绿色中国崛起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将环境污染负荷及环境效益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较为全面地计入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实施绿色GDP与绿色会计核算,实施循环经济,进行真实地“绿色核算监督”,才是绿色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惟一绿色道路。绿色核算监督是以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监督。绿色核算监督是一种循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环境清洁生产有机结合的良性循环发展的绿色审计监督。绿色核算监督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内涵广博,既包括宏观国家绿色统计、绿色GDP、绿色税收等核算的审计监督,也包括微观企业绿色会计、绿色融资、绿色资本等核算的绿色审计监督。绿色核算监督将日益成为现今国内外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主流。完善绿色核算监督法规,加大监督法规执法力度势在必行。
三、绿色资本观(也称自然生态资本观)
绿色资本观是认识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绿色价值的新视角,是自然生态环境资本化全新资本观的简称。自然生态环境是一种具有很大价值的绿色资本,是科学的发展观,将自然生态资源资本化计价核算,认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地球的自然生态资源,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空间的新资本观。将自然生态资源资本化计价,明确纳入中国绿色核算体系中,是绿色资本观核心研究的重点难点。我们认为绿色资本观点首先来自《中国21世纪议程》中的自然资本的观点。世界银行于1995年首次引用了“自然资本”概念,公布了“扩展的财富”简称“绿色财富”指标,并以此作为衡量全球或区域发展的新指标。“绿色财富”中包含了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四大要素。我们认为自然资本是绿色资本核算的基础,特提出:绿色资本是由有形的自然资源、生命系统和无形的生态环境资本化构成的绿色资本观。它是指:
(一)自然生态界给人类提供的可供开发利用的各种自然资源,包括由动植物、微生物构成的生命系统的生态资源是有价的,应计价资本化。
(二)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构成的、能够给人类和全部生命系统提供服务的、无形的、生态环境也应是有价的,也应计价资本化。
因此,绿色资本观也就是认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使用价值,并计价资本化的绿色自然资本观。
四、“零排放”核算法
现行的GDP核算体系只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没有考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因而无法真实地评价经济增长趋势及社会财富的积累。该体系还助长了一些地区为追求GDP增长而破坏环境、过度使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并从根本上动摇了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为克服传统GDP核算体系的缺陷,应对目前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的挑战,利用全新的绿色GDP核算体系替代传统GDP核算体系已经逐步成为一种共识。在中科院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绿色GDP扣减核算法的基础上,环保专家钟定胜提出了运用“可持续、效用衡量、横向可比、数据采集”四大原则进行社会总效用衡量的绿色GDP“零排放”核算法,倍受人们关注。该方法对国民经济生产中每个可能造成环境生态损害的环节都采取了虚拟环境修复措施进行弥补,因此它核算的是净社会总效用的增加情况,切实可行。由于引入了社会平均治理费用来计算虚拟环境修复部门的修复费用计量核算,因此,这个核算方法不仅在操作上简便易行,而且在数值核算上相当稳定,基本满足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和横向可比性原则。同时它又能从整体上较为准确地反映全社会经济福利的真实产出状况,可称得上是真实可信的绿色GDP“零排放”核算法。
五、宏观环境会计
宏观环境会计是以国家为核算主体,利用会计核算的原理与环境经济核算的结果,对一国经济活动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使用、消耗)进行货币(辅以实物)核算,就是经环境调整后的绿色GDP的核算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耿建新教授、张宏亮博士从宏观环境会计概念出发,提出自然资源耗减估价方法进行案例分析,使人耳目一新。以自然资产的价值使用未来净收入的现值估价的现值法、使用者成本补偿视同资源耗减的使用者成本法、自然资产的租金净价格法,推导出全新的自然资源耗减的估价公式,并把此公式运用于煤炭行业的上市公司“河南神火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神火股份”)及石油天然气行业上市公司“辽河金马油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辽河油田”),在具体的资源耗减估价之中,对自然资源耗减估值方法的适用性与可行性进行了探索性的实证研究,在我国尚属首例。
六、森林会计核算
森林资源综合生态效益核算是绿色核算的重点难点,尤其是我国多年来森林资源的长期无偿使用,乱砍滥伐造成森林锐减,生态失衡水土流失,物种减少洪水泛滥,使森林会计核算倍受绿色核算专业研究人员的关注。实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进行森林资产会计核算,是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林业内部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实行森林资产会计核算是细化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理顺林业产权管理制度,是适应中国“国情”的对森林实行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我国土地、林地只能是国家、集体所有,不能允许私人拥有所有权,加之森林的生长周期长,林地边界难稳定,实行森林资产会计核算难度极大。四川省林业厅财务处退休干部陶仁川的《森林资产会计核算》观点鲜明务实,是对森林资产“公允价值”的核算方法的重大突破,其“以评估促进核算”的方法(即:市场价或公允价值核算),解决了森林绿色会计核算的计量难题。其核心是将产权单位(即:国有、非国有林业企事业)的森林资产,经首次评估确认其价值量(即:清产核资),以后按森林的自然生长规律(即:生长率)来计算增值额。该方法无论在理论上、具体操作方法上都有了根本性突破,《森林绿色会计核算》的研究为中国首创。特此建议由财政部牵头,组织关心林业改革的财会专家及环保专家,成立“森林资产绿色会计核算”课题组进行实地调研,尽快制定我国的《森林绿色会计核算制度及准则》,加速我国实行森林资源会计核算的进程。
七、“公害商品”新视点
以庇古税为基础的绿色税收改革应进一步完善,鉴于庇古税的税收量等于公害物品使用价值的货币量,征收庇古税绿色税收等于对公害物品生产者在防止公害物品产生与纳税之间作一个选择。当企业防止公害物品费用低时,企业选择防止公害物品产生。否则会选择纳税,也就是说,在公害物品的价值量和使用价值的货币量二者之间选择低者。这就必然使相当一部分企业――特别是在科技落后的情况下,选择纳税,而后合法生产公害物品。针对庇古税的不足,河北省廊坊市环境保护局高兴和研究员提出环境破坏和污染是一种“公害商品”的新视点:“环境质量正向变化的结果是摸得着看得到的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是公益性的公共物品。环境质量负向变化的结果也是摸得着看得到的物质和能量的变化,也是物品,但却是有公害性的公共物品。公害物品的使用价值是损害人的健康,破坏物质财富使用价值,吞噬物质财富的价值。当前,资源短缺制约经济发展,环境破坏和污染严重危及人类生存,人炸使人们担心地球承载力不足,公害物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才得以显化”,并提出急需绿色核算监督,在税制设计中对于超适量产出的公害商品,应该征收惩罚性绿色税收。环境容量是宝贵的资源,无偿占用必然导致“公共的悲剧”上演。因而,我们认为进一步完善庇古税,建立以环境影响评价公害商品税为核心的绿色税收制度,势在必行。
八、绿色核算研究倡议
“绿色”是生命之色。“绿色”是人类生命力的象征,“绿色”是21世纪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的代表色,“绿色”以生态及环境的代名词深入人心,向一切旧传统经济观念发起了绿色文明挑战。为全面加强中国绿色核算与监督课题的研究,特发出此《绿色会计核算倡议》:
(一)倡议在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专业委员学会的领导下成立“环境会计研究课题组”,率先组织热心于绿色核算与监督研究的学者专家,与环保专家密切合作,共同携手开创中国绿色核算研究新局面。
(二)倡议树立绿色GDP科学发展观。积极参与《会计法》及《注册会计师法》修改工作,建言献策,建议增加绿色会计及绿色审计内容,争做中国绿色会计和绿色审计准则课题的学术研究带头人。
(三)倡议开展中国绿色核算与监督信息电算化研究,为严格执行环境评价法,开展企业ISO14000环境认证,为绿色会计核算、绿色审计监督工作服务,争做绿色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派。
(四)倡议从开展企业环境报告披露制度研究入手,进行绿色会计核算、实践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争当资源低消耗、污染零排放的绿色企业核算员,将绿色核算调研列为首要课题研究,早出成果。
篇3
从微观层面分析,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中衡量经营者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对企业自身环境的规划与管理。在企业内部,一方面,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会对员工的健康状况造成直接影响,
企业必须为此支付一笔数额可观的保健费用;另一方面,不良的工作环境还会造成员工劳动情绪不佳,降低工作效率。以上两点均会引起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在企业外部,一方面,企业必须达到政府
对废水、废气等污染物的强制性治理要求,为此,企业必须耗费大量资金建立污水、废气处理系统或委托污水、废气处理单位进行处理;另一方面,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有可能遭到周边居民的起
诉,一旦败诉,企业就必须付出巨额的赔偿费用。由此可知,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每一个现代企业为降低成本,减少经营风险,都应当对环境问题加以重视,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制度作为一种
审计监督体制,可以为企业的环境管理状况提供行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环境财务审计、环境绩效审计与环境合规性审计是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三大分支。其中,环境财务审计是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主
要领域。对于企业内部环境审计而言,审计模式的选择意义重大,审计模式为企业环境财务审计工作的组织和部署勾画了整体框架,为环境财务审计工作确定了总体思维与基本构想,还决定了环境财务
审计工作的审计基本方式和工作方向,是决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职能发挥效果的基本保障。
二、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现行模式及缺陷
目前,理论界关于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采用财务导向的审计模式,这种模式以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与企业环境治理信息相关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为审计起点
,主要采取“逆查”的方式,追踪到导致这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的经济活动过程,最终实现对环境保护的绩效性与合规性的考核与评价。二是采用问题导向的审计模式,这种模式以企业在
环境治理方面与环境保护方面所暴露的突出问题为出发点,分析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流程,发现薄弱环节,找出造成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方法。三是采用项目导向的审计模式,这种模式以企
业中涉及环境治理问题与环境保护问题的项目为审计起点,检查分析这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与结果,对项目是否按照既定的流程实施、是否达到预期的结果作出判断,一旦找到实施过程存在的偏差,就寻
找产生偏差的因素,进而实现对这些项目的改进。上述三种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虽然都实现了对审计起点的确定,但仍存在一些缺陷:首先,均未对各自模式的构成要素进行详细分析,不利
于审计体系的构建。Where、WhenandHow(从何处做、何时去做、如何做)应是运作模式必须解决的问题,但目前的三种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仅仅解决了以什么为出发点的问题,均未提及何时
去做、如何做的问题,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其次,均未对不同的审计领域加以区分。鉴于不同的审计领域应实施不同的审计模式,这种不对审计领域加以区分的做法是不利于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发展
的。再次,均未对所包含的审计要素加以明确界定。起点、目标、依据、内容、方法与结果是一个完整的审计模式必须包含的基本要素,若不对各要素的内涵加以明确说明,将无法保证各审计模式的顺
利运行。最后,实践应用性较差。审计运作模式不应仅停留在理论研究上,真正运用到审计实践中才是构建审计运作模式的最终目标,但由于上述三种导向型的模式未对审计要素进行明确界定,也未形
成一个完整的审计体系,因而对环境审计实践的指导意义并不强。
三、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新体系构建
鉴于财务导向的审计模式、问题导向的审计模式与项目导向的审计模式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笔者认为,我国可以构建目标导向的企业环境财务审计模式。以审计目标作为整个企业环境财务审计体系的
核心,通过对审计内容、审计依据的深入分析,制定具体的审计方案,最终通过出具审计报告完成审计工作、实现审计目标。
(一)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是目标导向的审计模式的核心,它对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依据、审计方法乃至审计报告都会产生影响。从本质上讲,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目标依然是监督受托责任的执行。具体而言
,该审计目标是通过检查与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相关的资产、负债及其环境会计事项处理的公允性,对企业管理者受托环境财务责任的履行状况进行认定,为企业内部建立严密完整的内部环境保护控制
体系提供保证,确保环境资源安全完整与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而企业管理者受托环境财务责任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环境行为责任的控制性、环境行为责任的保全性以及环境财务报告责任。其中,环
境行为责任的控制性,是指企业的管理者在对环境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建立严密的控制系统对环境资源管理进行控制;环境行为责任的保全性,是指企业的管理者应当为受托环境资源的完整性
提供保证,防止舞弊的发生;环境财务报告责任,是指管理者应对企业环境财务报告是否公允地反映了相关环境资产、负债及其环境会计事项处理的公允性负责。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目标,就是通过
对管理者上述三种责任的履行状况进行审查,评价和揭示企业管理者环境保全、环保控制与环境财务报告责任的履行状况。
(二)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对象
目标导向的企业环境财务审计模式下,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对象为受托环境财务经济责任及其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能够对企业管理者的受托环境财务经济责任加以说明的会计信息及其他相关资
料、能够反映企业的环境财务收支信息及对与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相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的账务记录。
(三)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内容
目标导向的企业环境财务审计模式下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环境保护资金财务审计、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审计与环境保护内部控制的审核。其中,环境保护资金财务审计,主要涉及环境保护资金的筹集与
使用状况。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审计,重点是导致在财务报表中隐藏重大错报风险的环境事项,此外,还应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是否恰当确认和如实反映了由于环境隐患带来的或有
环境负债与其他应计环境负债,以及对环境管理费用的合理性进行评估估计。环境保护内部控制的审核,是对作为企业内部控制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保护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与审核。根据内部控制理论,
环境保护内部控制是由一系列控制程序、制度与政策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企业管理者的环保理念与对环保目标的追求在这个系统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通过对该控制系统的审计监督,可以实现对环
保制度设计及其执行有效性的考核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找到改进提升的方法,最终完成对企业环境保护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四)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依据
作为衡量与判断环境财务审计对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得出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衡量标准的环境财务审计依据,其内容囊括了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以及环境相关事项的财务与会计
核算准则。
1.环境法律法规。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日益加重,我国对环境保护问题加大了重视,截止到目前,已相继出台了14部自然资源管理法律、8部环境保护法律以及34项环境保护法规。除此之外,还制定了上百项全国性环境
保护规章与上千件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与完善。由于法律、法规具有强制力,这一体系的建立为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权威性的依据。
2.国家出台的环境标准。
法律法规虽然具有强制性与权威性,但却只能对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处理,而不能为企业的环境治理与审计人员的环境审计的具体执行提供方方面面可供参照的标准。为此,我国环境保护部先
后出台了近300项环境标准,这些标准可归为三类:环境保护基础标准和方法、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以上标准为审计人员实施环境财务审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与环境事项相关的会计核算标准。
根据日本等较早实施环境财务审计国家的经验来看,会计核算标准不仅为企业内部的环境会计核算提供了指导,也为环境财务审计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审计依据。令人遗憾的是,截止到目前,我国尚未建
立一套统一的环境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与披露标准,各个企业做出的环境报告格式均不统一,随意性较强。因此,财政部应联合审计署、环境保护部、证监会等相关部门共同制定一部高质量的、实用
性强的环境会计核算标准。
(五)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方法
作为环境审计之一的环境财务审计,在审计执行过程中应同时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与专门的审计方法。其中,经常采用的传统审计方法主要有:查阅法,即查阅企业与环境财务信息相关的原始资料,以
获得相关审计证据。抽查法,这种方法较多适用于审计人员面临较多与环境财务有关的经济项目时,为提高工作效率,应在对这些项目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合适的抽样比例,以对整个项目
总体进行抽查。在抽查过程中,应对环境管理失控、环境制度不健全的环节加以特别重视。实地测量法,为对审计环境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提供保证,审计人员在对企业与环境财务信息相关的原
始资料进行查阅之后,还应实施进一步的实地测量。重新计算法,为确定被审计单位的环境财务收支计算的过程与结果是否存在故意采用不适用的计算方法以歪曲计算结果的行为,或者无意间造成计算
错误的现象,审计人员应对有重大错报风险的环境财务收支进行重新计算。除了上述方法,适用于环境财务审计的传统审计方法还有实地盘查法、观察法等。环境财务审计是一种新型的审计领域,它有
很多与传统审计不同的专门审计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方法为环境成本效益分析法。环境成本效益分析从环境资源消耗量与环境资源浪费量两个角度进行考察。其中,环境资源消耗量是指企业为实现经
济财富的增加所消耗的环境数量,并对所消耗的环境数量进行货币估值。企业所消耗的环境数量主要涉及土地资源的减少、空气质量的破坏、水资源的消耗、林木资源的丧失等。由于资源消耗量是指资
源消耗量的大小,资源浪费量是指资源利用率的高低,两者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还应对环境资源的消耗量进行考察。造成环境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资源浪
费,这里的资源浪费有两层含义,一是资源的非有效消耗,即虽然消耗了资源,但该部分资源未能造福人类,也未能对社会经济产生效用;二是资源的非补偿性消耗,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必然带来环
境的破坏,但如果消耗的环境资源被高效地利用了,那么人类所获得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足以对环境资源的消耗进行修复,以还原环境功能,但如果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将只能形成一笔无法还
原的环境“坏账”,阻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六)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报告
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报告是环境财务审计的最后环节,相较于传统财务审计报告,企业环境财务审计报告应对以下内容加以特别说明:一是企业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资金来源的保障程度,包括资金来
源、资金数量、资金到位时间以及资金利用进程;二是企业与环境保护事项相关的资产、负债及费用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三是由环境隐患所引起的或有负债的评估;四是在企业会计报告中对有关环境财
务信息披露的情况等。
四、结语
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到了转轨时期,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应再仅仅强调传统的“快”,还应努力做到“好”,因此,必须对企业的环境问题加以特别重视。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
对企业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与环境治理水平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目标导向的审计运作新模式,以审计目标作为该模式的核心,同时,笔者还对该模式中的审计对象、审计
篇4
【关键词】 环境会计; 信息披露; 现状; 对策一、我国煤炭上市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环境会计(又称“绿色会计”)作为现代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传统会计理论与现代环境问题相结合的产物。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已经着手实施企业环境信息的定期披露,以此作为一般财务报告的有效补充。作为环境会计的全球领跑者,日本朝日啤酒株式会社旗下的朝日啤酒集团于1997年公开发表了《环境报告书》,向投资者展示了集团的环保举措与治理成果,正式掀起了日本乃至全球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热潮。然而,我国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导致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在许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几乎为空白。在全球步入低碳经济之时,我国许多煤炭上市企业依然沿用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思路,唯有建立健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机制,才能将绿色会计的核算理念植入煤炭企业,这不论对于企业自身还是低碳经济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环境会计的本质是将有关环境资源的经济事项列为会计要素,通过在会计报表中加以确认和反映的全过程。显然,环境会计所披露的相关信息不仅能满足管理层的决策需要,也能为广大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宝贵的投资依据。由于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要远低于发达国家,导致煤炭的单位能耗也数倍于西方发达经济体,加上原煤的品质较低及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已经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据测算,我国烟尘排放量的70%、氮氧化物的60%、二氧化碳的85%、二氧化硫的85%,均源自煤炭的开发与利用。因此,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环境保护费用的“绿色GDP”才能真实地反映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效应。同时,就微观层面而言,“绿色会计”在本质上能准确计量和反映企业所获得的自然资源,以及开发、利用和改善自然资源的程度。对于煤炭企业来说,唯有全面实施“绿色会计”核算体系,才能满足“绿色GDP”的计量要求,及时防止资源过度浪费与环境极端恶化。有鉴于此,煤炭上市企业构建基于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体制,既是履行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公开披露的职责所在,也能对煤炭资源及其伴生品价值予以科学计量,敦促企业在煤炭开采、加工和燃烧的过程中大幅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大幅降低碳排放,最终实现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型社会。
二、我国煤炭上市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一)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未全面铺开
根据我国煤炭上市企业所披露的定期财务报告,可以发现,其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形式主要有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两种。在这里,财务信息通常指的是与资源税、环保支出、排污费等绿色支出信息,而非财务信息则揭示煤炭企业在保护生态环境与落实节能减排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或贡献。本研究以37家煤炭上市企业公开的2010年年报为样本,分析结果显示,仅有3家企业(分别是:ST黑化、长春燃气和宝泰隆)未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占比不到10%。这说明我国煤炭上市企业近年来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但始终未能做到全方位的披露,也就无法为众多非煤炭上市企业尤其是中小煤炭企业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此外,令人担忧的是,在已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34家煤炭上市企业中,绝大部分的环境会计信息仍然集中于定性的非财务信息,这样的披露效果显然不利于外界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当然也无法满足低碳化发展路线的本质要求。
(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过于单一
由于我国环境会计理论与方法论尚不完善,上市企业在履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职责时,难免对环境资产、负债、成本与收益的量化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煤炭上市企业往往选择在财务报告及其附注、董事会报告或者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却极少单独披露环境会计报告。根据我们的统计结果,2010年选择在财务报告及其附注中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煤炭上市企业数达到34家,所披露的会计科目主要集中在应交税金、营业税及附加、管理费用、营业外收入和递延收益中(见表1)。与此同时,也有近三分之二的上市煤企在其董事会报告中着重强调其在环保方面的成就,并作为定量环境会计信息的补充。此外,2010年有12家煤炭上市企业如期向公众了社会责任报告,充分彰显了煤炭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先进理念。即便如此,我国煤炭上市企业所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形式过于单一,重表内轻表外、重定性轻定量的弊病尤其突出,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使用效果与社会公众的信任度。
(三)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比较狭隘
客观地说,我国煤炭上市企业对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仍处于起步阶段,最突出的表现在于披露内容较为狭隘,尤其缺乏实质性的社会责任相关信息。从我们的实证研究结果来看,目前我国煤炭上市企业在其年度财务报告中,大都偏向于使用资源税、排污费、资源补偿费、环保投资、环保专项补助、节能环保改造、环保奖励或处罚等项目,集中反映其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与贡献。然而,作为广大中小股东及投资者来说,仅凭简单的环保费用或环保支出项目,显然无法对煤炭企业的整体运营状况及其环保能力予以全面评价。不仅如此,一旦煤炭上市企业有意隐瞒重大环境投资项目的支出,将严重影响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并可能误导投资者对股票走势的预判。
篇5
低碳经济是指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结构创新、经营创新、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提高能源生产和使用的效率以及增加低碳或非碳燃料的生产和利用的比例、尽可能地减少对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同时积极探索碳封存技术的研发和利用途径,从而实现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长的目标,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局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解析 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上升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自然资源的使用造成的环境问题及其后果日趋严重,各种环境污染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使得各个国家认识到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逐步摒弃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采用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模式,由工业文明逐步迈向生态文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英国最早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了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并由此倡导低碳环境审计;2009年联合国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达成《 哥本哈根协议》; 中国在哥本哈根会正式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在逐步完善资源税、消费税、车船税等其他与环境相关的税种,并且开始拟定开征独立环境税。因此,环境保护、环境管理以及环境审计工作在我国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成为主要的工作重点。2009年国家审计署制定《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审作的意见》,由此环境审计在我国政府审计工作中提升到一个重要位置。
(二)环境审计理论框架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将政府环境审计定义为“为促进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由审计机关对政府和(或)企事业单位等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所进行的监督、评价和签证等工作”。耿建新(2004)定义环境审计应该是由独立的审计人员,按照国家的环保法规与相关规范,对各级政府、企业能够用会计信息反映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鉴证、评价,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笔者认为,环境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用特定的程序和方法收集相关可靠的证据,按照环境法律法规及会计等相关规范对政府环境管理系统运行和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督、评价或鉴证,向环境利益相关者提出报告,完成受托环境经济责任,使之达到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随着现代审计职能、审计内容的扩大,受托责任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现代审计除了注重传统审计经济活动领域中的监督职能,还注重评价、鉴证、管理、服务等多种职能,涉及社会领域乃至科技领域,并且随着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环境审计逐步成为现代审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重担。环境审计首先要对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进行评价,同时还要对资源与环境保护提出管理建议,有效发挥审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免疫系统”作用。西方国家的3E审计、5E审计的蓬勃发展正是环境审计的发展的重要体现。环境审计是现代审计在内涵和外延上进一步扩大和延伸的结果, 它融入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各个环节。
国家审计署李金华审计长主编的《审计理论研究》和《中国审计体系研究》两书中对审计基本理论体系的作了全面的概括和提升,包括审计主体理论、审计客体理论、审计主客关系理论、审计运行理论等。作为现代审计发展的重要领域,环境审计在基本理论架构上可以沿袭审计的基本理论并且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
(1)环境审计动因和环境审计目标。环境审计是产生的客观基础是受托环境责任。受托环境责任是环境审计的根本动因,它的存在和发展推动着环境审计的产生和发展,环境审计的本质是对受托环境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监督和控制。随着政府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日臻完善,社会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日益提高,市场的环境导向推动环境审计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环境审计的最终目标是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包含环境审计对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可靠性、合规性和效益性进行评价,并对资源与环境保护提出管理建议,有效发挥审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免疫系统”作用。欧盟于1993年的《环境管理和审计体系》(简称EMAS)对环境审计的具体目标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包括对企业环境报告中资料和信息的可靠性、可信性和正确性、合规性进行调查和鉴证等。从环境审计动因和目标来看,环境审计能够有效地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用以衡量环境对经济的贡献以及经济对环境的影响,并向决策者提出建议。因此,环境审计和低碳经济目标是一致的,保证了审计工作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2)环境审计主体和环境审计客体。环境审计的审计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环境审计机构和社会环境审计组织。世界上许多国家重视国家审计职能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作,已成功地制订了相关的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和审计规范,建立了相应的环境审计部门,培养了许多专职环境审计人员,并且向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深入发展。我国的环境审计处于发展初期,并且由于环境行为的外部性特点,决定了目前我国是以政府环境审计为主导,引领内部环境审计和社会环境审计共同发展的模式。因此,国家审计机关,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担负对环境监管的监督责任,在宏观层面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减少环境活动的外部性,持续提高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环境审计对象即环境审计的客体,企事业单位是实施环境治理的主体,对环境带来影响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事业单位的服务供给行为是环境审计对象的主要范围。出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微观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中的环境风险和环境效益越来越被现代社会重视。环境审计是从经济活动出发,监督、 鉴证、评估经济活动说带来的环境问题,需要查明经济活动的环境消耗是否恰当,生产取得和污染造成是否经济;治理环境问题的成本费用是否真实、合理;环境管理的有效程度和环境风险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视程度;经济活动对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成效等等。
(3)环境审计依据和环境审计证据。环境审计依据,是衡量和评价环境审计对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准绳,主要包括:环保政策、方针、战略、环境法规、环境标准、环境会计准则、环境审计准则等等。环境审计的依据要比一般审计类型所采用的规范多、范围广,环境就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环境会计准则、环境审计准则,还需要有丰富的环境科学相关知识。正因为环境审计依据的科学技术含量高,立法和执法的主体多元化,使得环境审计依据的建立和完善成为实施环境审计所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环境审计证据主要来自微观经济主体的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和环境管理控制活动信息。环境会计是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的结合,主要反映、报告及考核企业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的成本价格以及由“绿色产品”和“绿色经营”带来的环境收益等以企业的财务数据来表示的环境会计信息内容。同时,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是现代企业管理一个重要方面,企业环境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也成为环境信息的另一重要组成内容。
(4)环境审计程序和环境审计风险。环境审计通过采取一定的环境审计程序,系统组织环境审计活动,提高环境审计效率,保证环境审计质量。环境审计阶段包括准备、实施、报告以及后续审计过程。在审计过程中,注重环境风险评估和环境风险应对。审计人员针对可能引起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环境事项,分别从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审计程序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和出具审计报告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等三个方面,对环境事项的予以关注并实施必要的审计。
在以风险为导向的环境审计中,需要对环境审计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进行有效评价。环境审计风险融合了环境审计与审计风险概念。包括:由于环境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和审计过程的缺陷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相符而产生环境检查风险;由于存在环境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在外部体制和内部利益驱动下,涉及环境事项的企事业单位或项目的环境信息披露存在失真现象,从而产生较高的环境会计固有风险;环境管理系统的运行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使得环境控制风险处于较高水平,这些风险共同作用构成环境审计的终极风险,它是审计人员进行环境审计风险控制的重要依据。只有当环境审计风险被控制到低于或等于期望风险时,审计人员才能发表环境审计意见。环境审计人员可以恰当评价环境会计固有风险和环境管理控制风险的程度,采取合适的审计程序和方法,通过控制环境检查风险来控制环境审计风险,从而使整个环境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二、低碳经济下环境审计实施机理
低碳经济是以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是现在和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环境审计不仅在环境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经济发展,特别是大规模工业化过程中,环境污染不可避免。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如何博弈,取得双赢,才是硬道理。我国当前倡导低碳经济,环境审计便担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任。环境审计不仅是理念问题、技术问题,更是社会发展的秩序问题。按照业务类型的不同,低碳经济下环境审计主要包括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三部分。低碳经济下环境审计实施机理如下图显示:
(一)环境合规性审计 环境合规性审计侧重于检查各种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是环境审计的主要切入点,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主要是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的遵守和执行,环保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等方面。具体包括保护环境资产、资源,保证相关会计记录准确,遵守相关法律所必需的环境管理系统的完善等等。环境合规性审计依据主要是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初期目标是保证企业遵守环境法规,其工作范围主要是在企业相对容易出现环境问题的环节实行的最佳管理实践的监督。
与环境合规性审计紧密相关的是国家环境法规的不断完善和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建设。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93年成立的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制定的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该标准是目前环境审计规范中最全面和操作性最强的准则,也是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的标准。IS014000系列标准意在保护环境,但它并不排斥发展,它是建筑在科学的发展观基础之上,贯彻这一标准,有利于实现各国间环境认证的双边和多边互认,有利于消除技术性的贸易壁垒,体现了政府环保精神和人文主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环境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在社会公众中形象的意义,环境管理渐渐成为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中的重要环节,环境管理系统逐步成为环境合规性审计的重点。
环境管理体系,是一个组织内全面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规划活动、机构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还包括组织的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等管理方面的内容。环境管理体系是一项内部管理工具,旨在帮助企业组织实现环境管理目标,并不断地改进环境行为,创造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共赢的局面。在政府倡导和社会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企业环境管理从过去对事后污染的治理发展到对环境的全过程控制,从被动的环境管理向主动的环境管理转变;从过去单纯的遵守环境法规的合规性管理向建立有效的环境管理系统并使其得到持续改进的环境管理转移。这种转移趋势在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日趋明显。企业环境管理重心的转移促使环境合规性审计的重心从维护环境法规的合法性审计向环境管理系统审计的转移,这也符合现代制度基础审计的要求。
(二)环境财务审计 环境财务审计注重企业财务报表披露的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等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公允性。对于我国的上市公司以及可能会造成污染的企业,尤其是化工、造纸、发电、钢铁、建材等强污染、高能耗的企业,以及拥有如煤炭、天然气、原油等自然资源及生物资产并开发使用的企业,财务报表中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应当严格依照财务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定,对于财务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尚未明确披露的部分可以在报表附注中进行必要的说明。环境财务审计依据环境审计准则确定的审计流程实施审计,参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经济技术指标,最后完成环境财务审计工作和编制环境财务审计报告,形成环境财务审计意见。当前,与环境财务审计密切相关的热点是环境税的征管。
环境税,是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是国家政府为了实现宏观调控自然环境保护职能,凭借税收法律规定,对单位和个人无偿地、强制地取得财政收入所发生的一种特殊调控手段,充分体现了国家以自然环境保护为主体的宏观税收调控职能。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各国纷纷推行利于环保的财政、税收政策,许多国家还进行了综合的环境税制改革。发达国家征收的环境税主要有二氧化硫税、水污染税、碳税、噪音税、固体废物税和垃圾税等。英国低碳环境审计中采用低碳税收激励政策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已经开征和即将开征的资源类、碳税征管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效应。2011年10月21日,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将环境税费改革,开征环境保护税正式提上议程。明确提出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具体措施,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把环境保护列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并逐步增加投入和其他财税优惠措施。加强环境保护,以税收强制手段控制全球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
(三)环境绩效审计 环境绩效审计主要是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关注生态、环境资源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主要由国家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环境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以及有关环境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的监督、评价和鉴证。环境绩效审计是一种以促进为主的建设性审计,是从传统绩效审计关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环境性。环境绩效审计正逐步成为各国环境审计的发展重点。与环境合规性审计、环境财务审计相比,环境绩效审计更强调其评价职能。因此,环境绩效审计最关键的是审计依据即环境绩效指标体系,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目前关注的热点问题,最能体现环境审计的技术性特点。IS014000系列标准中,IS014031为实施环境绩效审计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指标库,IS014031标准中依其评估对象与目的范畴大小,分为环境状态指标(ECI)和环境绩效指标(EPI),而EPI又可分为管理绩效指标(MPI)及执行绩效指标(OPI)。这些类型指标可以分别针对组织外界的环境与组织本身的管理系统和执行系统进行评价。可以借鉴IS014031标准,根据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建立适合国情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环境绩效审计的最终目标是维护资源环境安全,根据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职能和最终目标,建立以维护资源环境安全目标为导向的环境绩效指标体系,将指标体系可以分为环境效率性、环境效果性、环境经济性和环境可持续性四个子目标,据此进一步建立具体的、开放式的评价指标。由此形成层次分明、开放式、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结合组成的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共同组成了环境审计,三者之间既有不同,又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环境合规性审计是环境审计的主要切入点,环境合规性审计的重心转向环境管理系统审计,符合现代制度基础审计的要求,是实施环境财务审计的基础;环境财务审计是在环境内部控制测试的基础上针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可靠性、公允性进行鉴证;多层次、开放式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则通过环境状态指标、环境管理指标、环境财务指标等对环境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和评价。
三、我国环境审计现状
由于,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影响环境审计实施的重要因素,笔者将从我国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现状和环境会计信息实施的困境两方面探讨我国环境审计现状。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耿建新(2004)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定义为:企业的针对环境状况而披露的治理环境的费用、由于环境因素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以及“绿色产品”和“绿色经营”带来的环境收益等信息以企业的财务数据来表示的,称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是环境信息披露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我国目前非强制的环境信息披露体制下,环境会计信息仅仅以自愿披露的方式进行,尽管近几年我国政府极力倡导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环境信息,但由于人们的环境意识淡薄,以及缺乏披露环境信息的规范,使自愿披露的环境保护信息不全面、可比性差、效用低,也不能形成广泛的效应。并且,由于存在环境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那些重污染、高能耗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一定程度上存在失真现象。此外,由于缺乏披露环境信息的规范和标准,所以,无法衡量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的关系,也就无法评估企业的环境绩效以及企业的环境活动对财务成果的影响。
我国会计准则规范的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在不同准则之中均有体现。如或有事项准则中确立预计环境负债;石油天然气开采准则对所拥有的国内外的油气储量年初、年末数据的披露;生物资产准则中对公益性生物资产与天然起源的生物资产的确认和计量等等,体现了对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的重视。但由于缺乏系统性,难以指导企业环境会计实务以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目前,环境会计在发达国家已进入操作阶段,污染损失、资源价格等已列入核算科目。在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实务以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在很大程度上是摸索着开展的,没有完整系统的环境会计披露准则来指导,环境会计虽然开始了理论探讨, 但还缺乏足够的实践,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环境审计实施困境 环境审计实施是建立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基础上,我国的会计准则对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的规范,在很大程度上为环境审计实施创造了条件。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 》对注册会计师的环境审计进行了规范,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考虑可能引起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环境事项。分别从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审计程序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和出具审计报告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三个方面,需要注册会计师对环境事项的予以关注并实施必要的审计。该准则从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角度,对我国的环境审计进行了创新和探索。
基于环境审计内容的广阔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从环境审计主体上看,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环境事项的关注只是环境审计的一个侧面,而且是否需要对环境事项予以关注并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完全依赖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无疑加大了审计人员实施环境审计的难度和风险(毛洪涛、张正勇,2008)。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国的企业开始进行内部环境审计,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制度建立和完善使得企业由外部的、被动的环境管理变为自觉的、主动的环境管理,这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环境审计发展的最新趋势,在我国却少有涉及。政府环境审计在环境审计中担当领衔重任,在环境审计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完善了环境法规,强化了环境会计准则和环境审计准则,并在一定范围内实施环境审计业务。然而,我国环境审计准则尚处于空白状态,由于缺乏具体可操作的环境审计标准,使得环境审计主要依靠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加大了实施的难度,阻碍了环境审计的实施。要在低碳经济模式下建立完善的环境审计制度,任重道远!
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环境审计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国应当构建中国特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环境审计机制和环境审计理论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成功经验,建立我国环境审计准则。创新发展信息化环境审计制度,改革和完善环境审计理论和实务中的重要环节和领域,推动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数据库的建设,体现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的环境审计特色。
(一)建立健全环境审计法律法规,打造以政府环境审计为主导,社会环境审计、内部环境审计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的模式 随着中国特色低碳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环境标准体系、环境监察体系、环境政策体系、环境技术体系、环保装备体系等基础上,建立健全环境审计法律法规,加快环境审计准则的制订和颁布,体现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的环境审计特色,完善环境审计的法律环境,形成健全有效的环境审计法律规范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国外的环境审计发展领先于我国,国外环境审计已经由外部强制式审计发展为强制式审计与自愿式审计并重,强调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担任主要角色以及对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的重要影响。我国目前倡导以政府审计为主导,宏观领域的审计事项主要由政府环境审计主导,微观领域的审计项目主要由社会环境审计和内部环境审计开展实施。强化政府环境审计为国家宏观低碳经济发展调控监督的主导作用,同时通过拓展环境审计领域,开展环境审计研究,扩大环境审计影响,引领环境审计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环境保护、环境管理方面的作用,突出环境审计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
(二)构建中国特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环境审计理论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成功经验,建立我国环境审计准则 中国特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环境审计理论体系兼具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特色。环境审计理论体系,包括环境审计基础理论以及环境审计应用理论。通过对环境审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可以使环境审计理论问题的研究与环境审计实践的联系更加紧密,更易于在审计实践中贯彻落实。作为环境审计实务指导的环境审计准则制定势在必行。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准则应当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及环境会计准则共同起到促进环境审计的作用,其中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与环境会计准则在建立环境审计依据上迈出可喜的一大步。环境审计融会计、审计技能以及环保科学技术为一体,《注册环境审计师的道德准则和实务准则》(国际注册环境审计师委员会1999年12月)提出了若干环境审计技能的新要求。因此,有效借鉴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成功经验,加快我国环境审计准则的制订和颁布,确定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程序、环境审计依据或评价标准,有效控制环境审计风险,完成环境审计受托责任,达到环境审计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的目标。
(三)创新发展信息化环境审计制度,改革并完善环境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重要环节和领域,推动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数据库的建设 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经济转型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科学创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引擎,知识经济和数字信息的快速发展使得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电子化、管理手段信息化、人员素质复合化等。我国在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大力推行“金财工程、金税工程、金审工程”等金字电子政务工程,在这样信息化的综合平台上需要我们在新的更高的起点创新发展信息化环境审计制度。所以,我们要从中国特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出发,将科学创新融入环境审计工作之中,全面提高环境审计质量和效率,在已有的环境审计理论和实务取得成绩和进展的基础上,改革和完善环境审计理论和实务工作中的一些重要环节和领域。如在环境绩效审计环节,循序渐进地推动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数据库的建设,实现环境审计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数据共享,是环境审计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本文系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转型期安徽环境审计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批号:2011sk60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辛金国、李青:《环境审计准则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0年第6期。
篇6
关键词:能源审计;空间范畴;核心程序;技术路径
一、能源审计的空间范畴:审计对象与范围
能源审计对象包括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审计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这是由宏观能源效益审计所体现的审计关系所决定的。根据上述客观基础的分析,审计的授权人是国家、政府或社会公众,而被审计对象是政府或公共机构,这就要求审计主体有一定的管理层次和权威性,由社会审计或内部审计来承担宏观能源审计是不适当的。审计客体理论上应该包括能源技术系统(ETS)的各项组成内容,但由于受到法律授权、审计手段等各种审计环境因素的制约,目前实践中一般只对与能源有关的财政收支以及对宏观能源效益有直接影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如重要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计划及利用效果的审计。
企业能源审计以企业资源消耗为对象,以企业经济活动全过程为范围,但必须以节能降耗、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为最终目的。我们知道企业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除了直接消耗燃料动力和耗能工质等能源外,还必须使用人力资源和消耗原材料、辅助材料、包装物、备品备件以及使用各种设备和厂房。而原材料、设备和厂房等也都是需要能源才能生产出来的,所以对它们的使用也是在间接地消耗能源,因此,一个企业的全部能源消耗既包括能源的直接消耗,也包括能源的间接消耗,将之称为全能耗(或资源)。
一般来说。对一个企业进行能源审计需要对该企业的能源管理状况(即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素质、管理制度以及制度落实情况等)、生产投入产出过程和设备运行状况等进行全面的审查。对各种能源的购入和使用情况进行详细的审计。这就要求对企业的能源计量、监测系统和统计状况进行必要的审查;要对主要耗能设备的效率和系统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必要的测试分析,同时要对企业的照明、采暖通风、工艺流程、厂房建筑结构、以及设备的使用和操作人员的素质予以专门的审查;要利用历年统计数据、现场调查了解结果及测试所得的数据,按照相应的标准和方法计算出一些评价企业能源利用水平的技术经济指标(如产品能源单耗、综合能耗、主要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或耗能指标等)。最后对各种调查、统计、测试和计算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查找出节能潜力。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和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并做出财务和经济评价。利用能源审计的方法,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包括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进行节能篇的论证,保证基建和技改投资项目节能效益。对热电联产企业和综合利用企业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进行审计核查,可以确保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实处。
二、能源审计的核心程序:审计准备、分析与报告
依据年度能源审计监测计划或企业委托,通常先与企业联系沟通。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安排。商定进厂时间,明确工作内容,制订工作方案,并提前通知企业,做好审计的准备工作。企业能源审计工作方案一般包括:(1)审计人员,一般6~8人,其中审计3~4人,测试3~4人;(2)审计期,一般以一个年度为基期,对比期可选1~3个年度。具体工作中也有以半年为基期的,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而定;(3)审计时间,一般情况下,10~20天,根据企业的规模和要求而定;(4)审计范围及内容,根据政府部门要求和企业的需求而定;(5)企业主要配合人员,企业法人或委托主管负责人,统计、企管、会计等各1人。主管设备人员1人I(6)审计资料准备以及审计工作的依据和有关标准。
审计监测人员进入企业后。首先召开有关科室、车间人员座谈会,了解和熟悉企业生产、管理及经营情况,使企业法人及有关部门负责人明确审计工作的目的、内容及方案,提出对有关科室和部门如何配合好审计工作的具体要求。然后深入车间、科室,按审计工作要求了解企业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如设备状况、能耗与物耗水平、管理状况,调取各种资料,对相关数据进行验证,进行仓库物资抽样盘存。门卫对物资进出的记录,确定审计监测的重点等。与此同时,企业应按要求如实提供审计资料。资料收取完整以后。审计组对企业购进的能源、资源在生产经营环节的流向,按有关标准和计算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特别重要的是产品产量,是一切分析计算的基础,从多渠道、多方法计算准确无误。然后进行封闭式审计分析、核算、评价。
在进行审计分析诊断的同时。监测人员利用监测仪器对企业的重点耗能设备、生产工艺系统等运行效率情况进行测试,并汇总计算测试结果。列出表格或图文找出节能障碍、潜力及改进措施建议。根据审计和监测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查找问题。进行诊断和综合评价,做出审计结论,完成能源审计报告书。能源审计报告书的内容包括:对企业的基本评价;对企业各车间、各工序、各种产品的投人产出的过程中的各种能耗、物耗指标的进行计算分析;对企业投入的能源、原材料的整体利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企业在生的日趋复杂,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及其在这一体制下所形成的国有企业制度的弊端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自此以后,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改革成为了整个经济生活的主旋律。自20世纪70年代末(1978年)开始至90年代初,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分别经历了行政性分权、放权让利以及全面的承包责任制等几个阶段,但由于种种原因,上述举措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国有企业的效率低下问题。1992年,我国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产工艺上、管理上,设备运转上存在的节能障碍及节约的潜力;提出节能技改措施及财务分析与经济效益评价;做出审计结论,针对存在的问题,逐一说明能源、原材料浪费的原因及节约潜力,并提出整改建议。审计报告书完成后,首先要与企业负责人通常是企业法人交换意见、达成共识,因为审计出的问题牵扯副职、中层管理人员以及部门负责人较多。最后,举行有企业中层干部以上人员参加的审计结果会。
篇7
【关键词】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开采资源。而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反过来又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环境信息披露问题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生产过程是一个消耗过程,任何企业一旦投入运营必将消耗资源,同时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它应把恢复和治理环境作为自己的义务,应积极对外披露环境信息。然而环境会计虽然在近30年的发展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理论和实务尚不成熟,尤其是我国环境会计理论主要来源于西方国家,没有形成自己的环境信息披露理论和特色。在企业层面,系统地披露其环境会计信息在实务操作中尚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环境会计计量理论研究的不完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机制也正在形成“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企业使用环境资源,就必须对所耗用的自然资源和破坏了的生态环境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不仅需要采用一定的计量手段量化在财务报表中,还必须确定一个合理的分配标准,将环境成本在使用同一环境资源的不同企业、单位和部门之间予以分配,以充分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由于环境会计计量理论研究的不完善,实务上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合理的分配标准,使得企业很难反映和控制其环境资源及耗费和补偿情况。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科学的定量方法
传统会计核算只考虑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很少考虑环境因素,现行的财务报表中提供的货币信息局限于能够按以货币计量的业务和事项使其提供的信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综合性。信息使用者无法了解企业的具体情况。由于缺乏科学的定量方法及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使得需用货币计量的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等信息的披露缺乏可操作性,这将直接影响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三)会计准则的制定未充分考虑环境责任和环境风险
传统会计理论对产品生产中环境成本未加考虑,在宏观层面上虚增国家财富,为此,建立一套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对经济发展中环境资源的耗费和补偿进行反映非常必要。但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对环境会计要素没有给予确认,由于缺乏环境会计行为规范标准,也无法统一环境会计核算的对象及披露模式,给环境信息的披露带来一些困难。现行的会计制度,仅在企业“管理费用”会计科目中设置了“排污费”和“绿化费”项目,缺乏相应的核算体系。因此,应尽快制定有关环境会计准则,建立与我国环保要求相适应的会计核算体系,让企业如实记录和反映环境管理活动,充分披露其现实和潜在的环境责任及其面临的环境风险。
(四)环境法规体系不健全不利于运用环境会计披露
在特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济利益与社会要求的可持续发展发生矛盾时,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制度的强制性要求,多数企业不会主动牺牲自身经济利益,也不会自觉地增加环保支出,即使增加了相关环保支出,企业也因怕损害其环保形象而在一定程度上仍不愿意主动向社会披露其环境信息。近年来,我国虽相继了一些与环境要素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环境法规体系仍不健全,内容笼统,与实务操作之间有很大的距离,立法的深度与广度以及执法的力度都需进一步明确和加强,这些因素不利于在实务中运用环境会计披露环境信息,传统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上述缺陷,无法完全适应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
二、现代会计应考虑环境信息的披露
在传统会计核算中,资产负债表对部分环境负债未作确认,利润表中同样未确认企业采取环境治理措施发生的支出,最终导致信息使用者不能客观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此,现代会计应增加环境信息的披露内容:
(一)环境信息应纳入会计报表范畴
大量的环境信息,如环保经常性支出,环保研究开发费用,环保治理费用等可以采用一定的计量手段量化反映在财务报表中。负债的确认,以及利润表中成本与费用的确认,应充分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尽管环境成本如环境污染补偿成本、环境损失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等被认为是社会成本部分,而非个别企业生产成本部分,但不久的将来人们会接受环境成本是企业总成本的构成,企业应对所耗用的自然资源和破坏了的生态环境付出一定的代价,其目的是考虑可持续发展,这一观念的转变将使环境信息被纳入会计报表范畴。
(二)会计的作用在于提供企业经济和财务信息
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环境管理部门需要了解企业已执行环保法律法规的情况,评价企业的环境业绩。二是由于环境问题预示着未来的收益和风险,联系着未来的负债和费用,因而,许多投资者愿意将传统财务报表中的收益能力与环境信息联系起来进行各项财务指标的分析。而且,近来有些国家的投资者出现了将收益与环境并重地看待而不能只看中收益,形成投资对象的“绿色投资”趋向。三是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有的将环境保护作为一个重要的信贷决策依据,甚至有的还成立专门的“绿色银行”,把环境问题作为首要的方面进行考察。四是消费者与社会公众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日益注重企业的环保形象。会计为了能使提供的信息符合上述各方的需要,势必被要求向国家各职能部门提供所需的环境信息。
三、构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目前,会计学界提出的绿色会计、生态会计或可持续发展会计,其目标就是解决会计如何向外界提供企业环境信息问题。由于环境会计起步较晚,环境会计准则尚未出台,因此环境会计报告体系尚无统一的要求。笔者认为,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应采用独立报告披露和专题报告分析两种模式。
(一)采用独立报告披露模式
选择一些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对国民经济影响比较大的国家重点建设行业或上市公司作为试点,在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中,可以在文字说明、补充资料、附注等形式,揭示一些基本的环境会计信息。重污染企业一般可以按照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如某地区污染企业数量,总量比重法、万元产值平均法等方法进行判断。中国证监会应要求企业在上市时将企业是否属于重污染企业重点披露。在会计核算上,环境会计的核算内容可以暂不纳入日常的会计核算体系,可从现有的会计资料中取得与环境会计有关的资料,直接形成基本的环境会计信息。如果这些信息可用一些准确的数据指标或货币指标予以披露,并可辅之以文字说明;如果在目前状况下,不能获取相对准确的数量信息,则可用文字加以叙述。独立报告披露模式的内容应包括企业简介与环保方针、政策、环境标准,如废弃物、产品包装、产品污染排放、循环使用等信息。环境会计信息包括环境资产、环境支出、环境负债、环境治理准备金、环境收入等以及环境业绩信息如环境治理与投资、奖励和环境审计报告。
(二)采用专题报告分析模式
在现有财务报告的基础上,可以增加会计科目会计报表和报告内容的方式,报告企业环境信息,并通过报表分析诸如大气污染指标;水质污染指标;噪音污染指标;资源破坏程度指标等评价环境污染程度。通过报表分析,主要用于描述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最终排放量减少的程度;资源产出率;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水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城市生活污水再生率;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率;废钢铁回收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降低率等指标反映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降低废物最终排放量、减轻环境污染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完善的环保法规,并充分发挥其环境执法的效力;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使资源产品形成合理的价格体系,反映消耗的自然资源价值;形成比较完整的环境会计理论与方法,逐步消除实务操作中的主要障碍,如环境信息计量障碍、环境成本分配障碍等;制定出完善的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使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统一的标准,实现实务的可操作性与统一性;制定出统一的环境审计标准,实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
【参考文献】
[1] 高雅军,信小娟.试论建立我国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林业科技情报, 2004.3.
[2] 林光侨. 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 煤炭经济研究,2004.6.
篇8
关键词:荷兰 环境会计 启示
李瑞萍(1972-),女,山东东明人,副教授,管理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
荷兰位于欧洲西北部,地势低洼,总面积41526 km2,总人口1673万(2012年),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人口密度超过400人/平方公里)。石油化工、化学等重工业集中,农业经营高度集约化,为了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荷兰政府制定了严厉的环境保护法规,建立了各级政府分工明晰的责权体系,对企业实行环境管理审计,通过经济和税收等手段,在国内公众的支持和参与下,荷兰的环境保护做得非常成功,环境污染也得到了有效治理。
一、荷兰政府部门对环境成本的界定
荷兰的微观会计模式允许企业根据自身需要设计会计制度,选择合适的会计方法。但在环境会计方面,企业须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环境政策和环境会计制度。荷兰国家统计局(CBS)从1979 年已经开始对工业企业进行环境成本的统计工作。在统计中将环境成本定义为:“为了防止一项设施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而进行的环境保护活动所发生的成本”。依据该定义,环境成本包括:1与环保投资有关的资本成本(利息和折旧)。2与环保有关的持续经营成本(人工、电力成本等)。3原材料成本。4土壤污染的治理成本。5低硫燃料的附加成本。6与环保有关的研究与开发成本。7与环保有关的管理与协调成本。同时,荷兰国家统计局还明确区分了两类环保活动:末端治理活动和过程控制活动。前者是污染发生后进行的治理活动,后者则是贯穿于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治理活动。对与两类活动有关的环境成本界定为:过程控制活动所发生的环境成本是一项增量成本,等于考虑了环保因素的产品生产过程所发生的成本与未考虑环保因素的产品生产过程所发生的成本之差;末端治理活动中的环境成本则等于这些活动所发生的成本之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净环境成本”概念,净环境成本是企业自身环保活动发生的成本、支付的环境税费和外包给其他企业进行的环保活动所发生的成本三者之和,减去任何收到的环境补贴之后的差额。因为环境补贴对企业环保活动最终发生的财务支出可能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区别环境成本与净环境成本很重要。此外,企业还必须按其制定的规则提供环境成本报告。荷兰国家统计局从宏观上明确环境成本的定义、内容和计算方法,使企业内部环境核算有了根据,使不同企业之间环境成本的比较成为可能,从而对微观环境成本会计产生重要影响。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环境管理审计
荷兰的环境审计工作开展较早。1989年5月,荷兰政府公布了《全国环境规划政策》,这是在联合国环境会议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中长期战略计划。1989年8月,荷兰政府制定了环境管理条例,规定企业对环境保护负独立责任。1990年荷兰即开始实行中央政府的内部环境管理审计,其审计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中央政府13个部委的23政府机构以及森林、供水、公共设施等公共管理部门,主要是调查和评价这些部门机构的能量节约、内部环境管理和降低流动性等情况。荷兰审计院将环境问题作为其绩效审计计划的六项主题之一,重点关注的环境问题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气候变化、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对健康的威胁和物理环境的退化等。环境审计主要是绩效审计,内容非常广泛。在确定具体项目时荷兰审计院主要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环境协议的执行状况,如,有无不符合协议要求的现象;二是环境协议的特征是否有利于审计,如,是否有明确的标准对执行情况进行判断;三是是否与国家的重大事件和公众生活密切相关。审计院在审计中重视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并充分利用外部专家。
三、建立完善的责权体系 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政策
为了保护环境,荷兰政府制定了符合实际的环境政策目标与原则。运用经济手段和执行企业环境会计审计管理机制(如排污收费、产品收费、储存金制度等)来调整和限制资源消耗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使荷兰的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治理。政府还通过直接投资、税收优惠等推动环保产业与清洁生产的发展,鼓励投资主体向资源利用率高、污染少的行业投资,支持企业对各产业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并给予在环保事务上采取积极主动态度的进取型企业奖励和补贴。荷兰政府在环境政策的运作与贯彻上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分工明晰的责任体系,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宏观管理与协调。荷兰政府由于推行了“权力分散制度”,把许多任务和责任转交地方政府,因而各省市在参与、执行与实施环境政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荷兰的环境政策在强调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十分注意公众的广泛参与。公众在政府的责任体系外,支持和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有效促进了荷兰环境政策的贯彻和执行。
四、荷兰环境会计工作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人口也众多稠密,工业也是支柱产业,与荷兰有着类似的国情,虽然我国对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已经进行深入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环境方面的会计准则出台,环境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方面也没有统一模式,对环境信息还存在不易确认、不易计量且难于揭示等诸多问题,无法确定合理的环境成本,制约了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因此,应借鉴荷兰环境会计政策的成功经验,找到缓解目前我国日益激化的资源与环境矛盾。
(一)合理界定我国环境成本
1明确环境成本的涵义
环境成本是以对环境负责为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采取或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可分为:环境污染补偿成本、环境损失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环境保护维持成本和环境保护发展成本等。环境污染成本指企业由于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应予补偿的费用;环境损失成本指企业对生态环境污染或破坏而造成的损失以及由于环境保护需要而勒令某些企业停产或减产而造成的损失;环境治理成本指企业为治理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而发生的各项支出;环境保护维持成本指为预防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而支出的日常维持费用;环境保护发展成本指为进一步发展环境保护产业而投入的各项开支。
2提高对环境成本的确认
环境成本应在其首次得以识别的期间加以确认。如果符合资产的确认标准,就应将环境成本资本化,并在当期及以后各受益期间进行摊销;否则,应作为费用记入当期损益。对于由于不遵守环境法规而被判处的罚款以及由于以往环境污染和损害造成或伤害而生产对第三方的赔偿,与其他环境成本不同,他不对企业带来任何利益或回报,因而应单独披露。另外,作为非常项目记录的环境成本也应单独披露。
3增设企业会计环境成本核算
在企业会计体系中增设环境成本核算,将其计入生产成本。环境成本计入生产成本虽然会使产品成本提高,而生产者为了不降低自己的利润,将提高商品销售价格,将这些费用转嫁给消费者。但普遍性要求企业在生产成本中记入环境成本并采用市场价格竞争机制,可促使企业进行必要的工艺技术改进,采取环境保护措施相对降低环保费用,从而降低成本,这将有助于环境条件的改善。环境成本只有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
(二)从我国国情出发,完善环境审计
1加快我国环境审计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首先,鉴于目前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状况,在未来的环境审计中应重点加强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我国的环境审计工作已开始逐步取得了进展:如《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中规定对特殊行业存在弃置义务的特定固定资产,应在取得时,按照预计弃置费用的现值计入资产成本,同时在该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预计弃置费用计算确定各期应负担的利息费用,计入财务费用。从该项规定可以看出,会计法规要求企业担负对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恢复义务,但是该弃置费用仅仅适用于特定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如石油天然气企业油气井及相关设施的弃置、核电站核废料的处置等。但是,对于一般企业的固定资产处置或弃置仍没有规范的法律规定。但目前一般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中又占有大部分的比重,所以我国应立足保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要求企业制定更加明确的环保贵站制度,也要明确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以达到有效的监管
其次,在《公司法》和《证券法》中要增加注册会计师对环境审计的内容,提供环境信息纰漏的审计报告,或者要求企业在财务报告中对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使用、结果做出详细的报告等,从企业自身和审计两个角度对环境审计做出约束和管理。
2注重绩效审计
要提高我国环境审计水平,可借鉴荷兰先进的审计管理经验,减少重复研究工作,提高环境审计的实践水平,并通过实践,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审计。近年我国环境专项资金审计在审计方案的制定、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等方面开始将一些绩效评价的内容纳入审计范围:如:天然林保护资金、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资金等、通过检查林木成活率、树种比例等指标对上述工程的完成质量进行绩效评价;在排污费审计中,通过对排污费征收管理环节的检查分析,提出完善排污费的相关法规政策。
(三)政府引领,制定积极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
1从实际出发订立环境政策目标与原则
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环境保护政策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环境政策制定的科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健康运行与可持续发展。为此,在借鉴荷兰环境政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应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从实际出发订立环境政策目标与原则,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措施,并通过对环境政策进行定期的评价与修订来推动我国环境政策发展目标的实现。
2鼓励公众参与环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荷兰政府认为,仅凭政府自身是不能解决环境问题的,只有实现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的共同努力携手合作,才是实现环境保护措施有效实施惟一途径。荷兰环境政策中目标群体的广泛性与环境组织机构的广泛性奠定了政策的社会基础,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从而改善全社会公众的保护环境行为。我国环境政策在鼓励公众参与方面做得很不够,应增加全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与认识,引导公众行为向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
我国的环境会计起步较晚,发展水平有限,应充分借鉴荷兰在界定环境成本、加强环境审计、制定环境政策等各种促进环境会计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快我国环境审计工作的完善和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定,从而有效促进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文静我国环境会计浅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7)
[2]王俊刚试论我过企业环境成本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财经界,200911
[3]郭淑艳中国实行环境会计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林业企业,20053
篇9
(2021年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技术改造资金项目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技术改造资金项目是指通过南宁市本级现代工业发展安排的技术改造资金,给予补助扶持的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重大招商引资扶持资金项目根据项目投资协议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二章 技术改造资金项目安排的原则和条件
第三条 项目安排的原则
(一)项目符合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对南宁市工业发展、产业升级优化以及财源建设有积极推动作用。优先支持:
1.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我市重点发展产业及其配套项目。
2.高端铝加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3.绿色食品、绿色建材、绿色化工、绿色家居等传统优势产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进行智能化改造、产品升级、“零土地”技改等技术改造项目。
支持重点可结合南宁市委、政府重点工作进行适当调整,具体以申报时的技术改造重点方向和扶持指南为准。
(二)对已享受招商引资相关优惠政策的招商引资企业,在投资合同(协议)约定的投资、产出等考核指标未达当年度要求指标前,不能享受市本级技术改造资金项目政策扶持。同一企业已获得过技术改造贴息(补助)资金扶持的,原则上须在获得扶持的项目完成建设并验收后才能申报下一个项目。
第四条 项目安排的条件
(一)实施项目的企业为在南宁市(含所辖县)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核算法人资格并依法纳税、依法经营的工业企业。
(二)企业经营活动正常,企业项目、财务等管理规范,会计信用和纳税信用良好。
(三)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符合有关扶持政策的规定,且须纳入我市统计部门工业投资统计。
(四)项目经工业主管部门或授权的开发区管委会核准(备案),用地等前期手续完善。
(五)项目的投资进度须达到固定资产投资计划30%以上。申请补助的项目预计能在申报当年完成项目全部建设内容并投产。
(六)企业须承诺项目投产时间、项目验收时间以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设备投资、验收当年新增工业产值、税收等绩效考核指标。
(七)历年曾获得过技改资金扶持的企业,再申报时必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 申报年度之前的三年内至少有一年税收不低于获扶持项目原预计新增税收的50%或三年累计增加税收不低于扶持资金额的1.5倍或三年累计增加税收地方留成部分不低于扶持资金额。
2.企业上一年度上缴税金增幅达到或超过10%。
3.获扶持项目完成原承诺的绩效考核指标。
第三章 技术改造资金项目申报
第五条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每年提出年度技术改造重点方向和扶持指南,并通过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各县、城区、开发区经信(发)局会同同级财局部门根据年度技术改造重点方向和扶持指南,组织本辖区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改造项目申报,并于规定时间前联合行文盖章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和市财政局。
企业需提交以下材料(仅提交PDF电子文档,扫描件需加盖项目单位公章,按顺序排版):
(一)项目承担单位营业执照。
(二)项目申请报告。
(三)各县(区)、开发区经信(发)局或授权的开发区管委会出具的项目核准(备案)文件。
(四)项目环评批复文件或相关证明。
(五)项目节能审查文件或相关证明。
(六)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年度会计报表及税务部门出具的年度完税证明。
(七)项目设备投资额相关凭证(以发票、支付凭证或项目专项审计报告为准。)。其中,提供发票、支付凭证的须自列清单、排序编号;提供项目专项审计报告的须附有设备投入清单。项目设备投资有效凭证的总额将作为计算项目补助的依据。
(八)项目单位对所提供材料真实性负责、如有虚假将承担法律责任的声明。
(九)曾经获得技改资金扶持的企业,须提供第四条第(七)点要求的证明材料。
(十)其他需提供的资料。
第六条 县、城区、开发区经信(发)局会同同级财政局对企业申报材料进行初审,汇总《南宁市技术改造资金项目计划申报表》(附件1)并出具推荐意见,与企业申报材料一并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和市财政局(附PDF电子文档)。
第七条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会同市财政局对申请技术改造资金项目进行初审,对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汇总提出初审名单。初审采取材料审查、实地核查等方式进行。
第四章 技术改造资金项目评审
第八条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咨询服务机构组织专家组对初审通过的项目进行专家评审。
第九条 专家组的专家由第三方咨询服务机构负责聘请,专家应包括技术或行业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专家,第三方咨询服务机构选取专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做到廉洁自律、遵纪守法、坚持原则、客观公正,自愿参加评审工作,在评审过程中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二)具有高级(副高及以上)职称或同等专业水平,了解国家、自治区产业政策,熟悉相关政策法规,精通专业业务并在所属行业或专业中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影响力。
(三)未涉及参评项目、企业相关工作,未与参评项目、企业有利益关联;
(四)身体健康,能履行现场踏勘等工作职责。
(五)没有违纪违法等不良记录。
第十条 技术改造资金项目评审专家组由技术或行业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专家组成:
(一)专家组成员人数为5人以上单数,其中,有关技术或行业管理专家不得少于3人,财务管理专家不得少于1人。
(二)专家组组长应当具有较深的理论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行业威望和较强的组织协调和理解表达能力,能够从全局角度对评审项目进行把握。
(三)专家组全体成员中在职专家比例不应低于五分之三,在评审过程中除特殊情况外不得更换专家。
(四)可根据当年申报项目的数量和行业分布等实际情况合理采用分组评审的方式进行专家评审。
(五)同组专家工作单位不得有重复(含下层机构)。
第十一条 技术改造资金项目评审以召开评审会方式进行。评审会由评审专家组成员独立实施。评审专家组成员推荐专家组组长,由专家组组长主持评审会。
第十二条 专家组根据评定标准(附件5)进行评议、打分,对项目是否符合扶持条件提出明确的专家意见建议。取各专家平均分作为项目评审分数,项目评审分数低于60分不得列入市技术改造资金项目计划。第三方咨询服务机构负责收集汇总后专家评审结果向南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和南宁市财政局反馈。
第十三条 南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在征求税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意见后,依据专家评分、专家意见、部门意见以及当年工业发展资金预算等综合提出具体项目安排建议计划,并通过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门户网站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涉及保密要求的除外。如公示期间有反馈意见,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会同市财政局进行复核,对复核不符合条件的项目进行调整。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会同市财政局联合行文报市人民政府审定后下达技术改造资金项目计划。
第十四条 列入技术改造资金项目计划的项目承担单位须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签定项目绩效考核责任状。
第五章 项目实施管理
第十五条 项目应按照批准的专项资金项目扶持计划组织实施,不得擅自变更项目单位、建设内容、投资以及专项资金扶持方式。因市场变化等原因确需调整,项目单位应及时按原申报流程提出调整申请,原则上只允许调整一次。对固定资产投资减少额不超过计划固定资产总投资20%的建设内容调整,由项目单位报请项目所在的县、城区、开发区经信(发)局和财政局调整,并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备案。上述范围外的项目调整,由项目所在的县、城区、开发区经信(发)局联合同级财政局提出调整申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会同市财政局研究后予以批复。项目调整等原因需收回的专项资金由各县、城区、开发区财政局负责收回,并退回市本级财政统筹安排,各县、城区、开发区经信(发)局配合。
第十六条 各县、区、开发区经信(发)局、财政局应按照属地原则负责本地区项目实施跟踪和监督管理工作,并于每年12月底将本辖区技改扶持资金项目进度、资金拨付情况、存在问题等书面报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
第十七条 项目单位在申报专项资金项目时,应按规定设置可量化、可衡量的绩效目标,目标内容包括完成投资、形成效益等。各县、城区、开发区经信(发)局、财政局要加强对项目绩效目标的审核。未按规定编制项目绩效目标的项目原则上不予受理。审核后的绩效目标随同项目计划一并下达。项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作为企业下一次申报项目的重要考核指标。
第六章 项目验收
第十八条 技术改造资金项目由各县、城区、开发区经信(发)局会同当地财政局按属地管理原则进行项目验收。经市本级拨付资金的市属企业项目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会同市财政局组织验收。项目原则上在建成投产后6个月内进行验收。项目验收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是否按批准内容组织实施、项目绩效指标是否达到设定目标、财政资金是否按规定使用等。对固定资产投资未能完成计划80%及以上或绩效考核指标未完成的,按照完成情况最差的绩效考核指标的相应比例调减扶持资金,并由项目所在县、城区、开发区经信(发)局会同当地财政局提出意见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和市财政局核定。对未能通过验收的项目,取消资金扶持计划并收回扶持资金。
第十九条 项目验收条件
(一)已完成项目批准文件所列的各项建设内容,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完成计划的70%及以上,并能满足生产使用要求;
(二)主要工艺设备和配套设施经联动负荷试车合格,能够生产出符合设计文件规定的产品,稳定试运行一定时间;
(三)编制完成项目财务决算,经审计部门或有相应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审核并出具项目审计报告。审计报告须对以下内容进行审计:项目建设内容完成情况、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及设备投资完成情况、项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等。
第二十条 项目验收依据
(一)项目核准(备案)文件、技术改造资金项目计划、项目调整批准文件等。
(二)项目绩效考核责任状。
第二十一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编制《南宁市重点技术改造财政资金项目验收申请报告书》(附件5),向项目所在县、区、开发区经信(发)局提出验收申请。
第二十二条 对符合验收条件的项目,由有关县、区、开发区经信(发)局会同同级财政局负责组织验收。验收采取组成验收组验收的方式进行,验收组由技术或行业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专家组成。
第二十三条 对通过验收的项目,有关县、区、开发区经信(发)局给项目承担单位出具项目验收批准文件(附件6:关于××××项目通过验收的通知)。
第二十四条 项目完成验收后20个工作日内,项目承担单位填写《南宁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财政资金申请表》(附件7)一式四份,同时将以下项目验收报备材料按顺序装订成册(复印件需盖企业公章),并扫描PDF电子文档,《南宁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财政资金申请表》、项目验收报备纸质材料和PDF电子版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报备,并办理技改扶持资金的拨付。技改扶持资金采取验收后一次性拨付方式拨付。
项目验收报备材料:
(一)南宁市重点技术改造财政资金项目验收申请报告书及其附件。
(二)项目绩效考核指标责任状。
(三)项目验收批准文件及其附件。
第二十五条 对未通过验收的项目,项目承担单位应在六个月内完成整改,并申请复验。对复验未能通过验收的,取消资金扶持计划并收回扶持资金。
第二十六条 项目未能按承诺时间建成或按承诺时间验收的,应向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和财政局报告说明情况,无合理理由在规定期限内未建成或未报请验收的,取消资金扶持计划并收回扶持资金,五年内暂停该项目承担单位申请国家、自治区和南宁市企业技术改造财政资金资格。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21年7月1日起施行,执行期限至2025年12月31日。《南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员会关于印发<南宁市技术改造资金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南工信规〔2018〕2号)同时废止。
附件:1.南宁市技术改造资金项目计划申报表
2.南宁市技术改造项目专家评审评分及意见表(提纲)
3.南宁市技术改造资金项目验收申请报告书
4.关于××××项目通过验收的通知(参考格式)
5.南宁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财政资金申请表
附件1
南宁市技术改造资金项目计划申报表
填报单位:(盖章) 单位:万元
序号
单位
名称
项目
名称
项目备案/核准文号或代码
建设性质
项目建设内容(含土地、厂房、设备、产品、产能等)
项目申报类型
属于高新技术企业或瞪羚企业
项目起止时间
项目投资
项目承诺完成经济指标
申报年度前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申报当年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项目达产后企业预计年度效益
项目进展情况
项目承诺投产时间
企业近两年产值及纳税情况
属地
企业联系人姓名、电话
备注
总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
设备投资
承诺验收年度产值
承诺验收年度纳税
产值
利润
税金
附件2
南宁市技术改造项目专家评审评分及意见表
(提纲)
项目信息
企业名称
项目名称
项目评分
序号
评审内容
评价标准
评分
1
项目所属产业类型情况(10分)
属于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高端铝加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绿色食品、绿色建材、绿色化工、绿色家居等产业或其配套项目8-10分;其他产业项目根据其带动经济发展情况8分以下;属限制类产业0分。
2
项目符合申报条件情况(10分)
项目是否属于技改项目、招商项目招商指标是否全部完成、项目承担单位是否上规入统、项目申报时固定资产投资是否达到30%以上、项目年内是否能完成投产等基本条件,符合要求条件8-10分,部分存在问题可以修正8分以下,任一条件完全不符合的0分。
3
项目材料齐全情况(10分)
按要求提交全部材料8-10分;必要材料暂缺、但是能补充的8分以下;必要材料无法提交的0分。如不是必要材料缺项不扣分(如零土地技改项目没有提供土地证或土地出让合同);
4
项目材料与实际内容相符情况(10分)
1.材料与申报内容相符8-10分;
2.材料与申报内容部分存在问题,企业可以补充完善且提供相关佐证材料8分以下;
3.材料与申报内容有严重出入,企业不了解情况或无法提供相关佐证材料0分。
5
项目在库总投资情况(15分)
1.项目在库总投资≥5000万以上(14-15分);
2.项目在库总投资≥1000万且<5000万(5-13分);
3.项目在库总投资<1000万元(5分以下)。
6
申报当年在库投资情况(15分)
1.项目申报当年在库投资≥3000万以上(14-15分);
2.项目申报当年在库投资≥1000万且<3000万(5-13分);
3.项目申报当年在库投资<1000万元(5分以下)。
7
项目承担单位产值情况(15分)
1.验收承诺产值增长幅度≥20%(2-15分);
2.验收承诺产值增长幅度≥10%且<20%(7-11分);
3.验收承诺产值增长<10%(7分以下)。
8
项目承担单位纳税情况(15分)
1.上一年及验收承诺税收均高于补助金额(12-15分);
2.上一年税收低于、但验收承诺税收不低于补助金额(7-11分);
3.上一年或验收承诺税收低于预计补助金额(7分以下)。
附1
区域差异化项目(加分项)
隆安县、马山县、上林县项目加5分。
附2
双百双新、千企技改(加分项)
列入自治区双百双新产业项目加5分,列入自治区千企技改工程计划加5分。
合 计
专家评审意见(提纲)
____年__月__日,受南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委托, (第三方咨询服务机构)组织专家组对(企业及项目名称)进行专家评审,经过质询和讨论,形成意见如下:
1.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自治区、南宁市工业发展规划,对产业结构调整、带动行业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2.项目实施与申报内容是否相符情况,项目材料是否齐全。
3.项目实施进度如何,是否符合预期,能否在年内投产。
4.经核实发票/支付凭证/项目专项审计报告,项目有效设备投资为____万元;经核实相关材料,项目承担单位完成年度税收为____万元。
5.本项目设置经济效益指标(产值、税收)是否合理。
6.其他情况说明。
专家组经集体评议,推荐(或不推荐)该项目列入市本级技术改造资金项目计划(如不推荐请详细说明理由)。
(以上仅供参考,专家组可根据实际调研情况调整)
职务
专家姓名
专家职称
单位
签字
组长
组员
组员
组员
组员
(请双面打印)
附件3
南宁市技术改造资金项目
验收申请报告书
项目承担单位:_________________(盖章)
项目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承担单位法人代表:______________
项目负责人:_________职务: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一、项目承担企业的基本情况
项目承担单位基本情况介绍,项目实施前后企业规模、生产装备水平、项目建设前一年至验收当年生产经营情况等。
二、项目实施的依据
项目建设必要性、实施意义,项目相关批复文件,财政资金项目计划下达文件。
三、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
项目批准及实际实施的主要内容、产品纲领、规模,实施过程中有变更的,要说明变更原因、变更内容和批准机关。
四、项目实施情况
项目计划总投资、资金来源以及完成投资情况;财政扶持资金到位、使用以及财务管理情况;项目工程招标投标情况;设备、土建、公用设施、安装工程完成情况及单项验收情况;环保、消防、劳动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情况;技术文件归档情况;投资节约或超支情况及原因分析。
五、项目技术经济效益情况
产品升级换代及新产品开况,项目实施前后产品新增生产能力或企业生产纲领的变化情况,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变化情况,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推广应用情况,项目实施前后的企业经济效益,项目完成后的环保、社会效益。
六、项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
七、项目实施的经验、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等
篇10
企业环境风险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环境介质传播,对人类社会及其生存、发展的基础环境产生破坏、损失乃至毁灭性作用等不利后果事件的发生概率。当前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问题日趋重视,环境规制的力度亦逐步加强,先后推行了绿色证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淘汰落后产能等政策,旨在从经济和行政手段遏制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在此背景下,发生环境违规事项的上市公司表现出较高的环境风险以及随之而来的政策风险,进而影响到公司的投融资行为、财务业绩和可持续性发展,同时给投资者和债权人带来了较大的投资风险。2010年紫金矿业污染事件,则进一步推动了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环境风险的重视。那么,为提高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主要为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信赖程度的独立审计,是否重视被审单位的环境违规带来的审计风险,从而增加相应的审计程序?基于此类问题的考虑,实施审计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因此对有较高环境风险的上市公司提高审计定价?本文即从上市公司环境违规事项这一视角,研究企业环境风险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定价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其在不同的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力度地区所存在的差异。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审计准则对环境违规事项的审计要求及其对审计定价的影响
我国2007年开始实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明确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应当考虑可能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环境事项。其中环境事项包括因违反环境法律法规可能导致的后果、环境的破坏对他人或自然资源造成的后果以及由原使用者(或所有者)造成的环境破坏引起的责任等事项。显然,上市公司环境违规事项即属于审计准则第1631号所规定的环境事项。
上市公司的环境违规事项,根据性质和后果的轻重,可能在如下方面影响到公司的财务报表:(1)因落后或未满足法律法规要求的生产设备而产生的环境违规事项,企业应计提资产减值准备;(2)因未遵循环境法律法规要求的环境违规事项,企业需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计提预计负债或披露或有负债,用于补救、赔偿、支付诉讼费用或罚款等;(3)在特殊情况下,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环境违规事项可能对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产生影响,并由此影响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
针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违规事项,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环境违规事项可能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为控制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实质性审计程序和出具审计报告等阶段增加审计程序,以确保被审单位的环境风险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公允地得以表述。而因环境违规事项导致审计风险和审计程序的增加,将为会计师事务所在与被审计单位就提高审计定价的谈判中,谋求补偿其审计业务成本和潜在的审计失败损失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环境风险对审计定价的影响
Simunic(1980)的审计定价模型认为,审计定价除了受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与时间等审计资源成本影响外,还与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等风险而引发的风险补偿紧密联系。张继勋等(2005)研究发现,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定价与被审单位对外担保情况呈正相关关系,表明公司风险对审计定价有着正向影响。张天舒和黄俊(2013)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研究窗口,发现在危机下公司的经营风险提高时,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定价亦有所增加。
企业环境违规事项的发生,表明企业在与生产经营业务中涉及的生产设备、生产流程、内部控制、管理模式等一方或多方,未能达到现有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因而存在着较高的环境风险。另一方面,企业环境违规事项表现出的较高环境风险,直接导致环境监管机构、资本市场和社会公众对其监管和监督的强度加大。而根据现有环境规制的要求,环境违规的企业可能面临着罚款、赔偿损失、停业整改、技术升级、淘汰落后产能、限制融资和投资立项等诸多处罚及要求,由此引发较高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因此,具有机会主义行为动机的企业管理层有可能隐瞒或低估环境违规事项所带来的风险影响,从而产生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为了弥补因较高环境风险带来的审计失败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定价中需考虑此部分风险补偿的要求。
(三)研究假设的提出
根据上文就环境违规事项在审计准则中的要求,以及环境风险对审计定价的影响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随着上市公司环境风险的增加,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定价亦越高。
由于我国各地区地方政府对环境政策支持与环境治理的力度存在着差异(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等,2012),因而不同地区的上市公司环境违规事项被公开查处的概率亦有所不同。在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力度较高的地区,已被公开查处的环境违规事项公司,其隐藏的未被查处环境违规事项可能性较小,相应的环境风险公开化程度较高;而对于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力度较低的地区,由于政府查处的力度不足,已被公开查处的环境违规事项公司可能还隐藏了更多未被查处的环境违规事项和更大的环境风险,这直接导致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增加更多的审计程序,以满足完整性具体审计目标要求,并就隐藏的环境风险索取额外的风险补偿。为此,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在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力度较低的地区,会计师事务所对较高环境风险的公司索取的审计溢价显著性地高于在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力度较高的地区。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因《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于2007年开始实施,故本文以2007年到2012年国内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样本的筛选遵循如下原则:(1)考虑到同时发行了B股、H股和海外上市的公司,因外部治理环境与仅在国内A股上市的公司存在显著差异,进而对审计定价产生不同的影响,故将上述样本予以删除;(2)为避免当年IPO公司在财务数据上的波动,删除当年上市的公司—年样本;(3)因缺乏西藏地区政府环境治理力度的数据,删除西藏地区的上市公司;(4)删除数据缺失的样本。最终样本数为8 538个公司—年。
本文研究数据使用了样本年度数据,其中审计定价、审计意见和公司财务等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上市公司环境违规数据来自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并手工整理而成;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力度数据来自于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西南财经大学绿色经济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2012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区域比较》。
(二)检验模型及变量
因变量Lnfee为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单位的审计定价,以审计定价的自然对数表示;Violation为公司环境风险,以上市公司当年被公开查处的环境违规事项次数表示,当年发生环境违规事项的次数越多,表明公司的环境风险越高。本文将发生了环境违规事项的公司定义为较高环境风险公司;Genvgov为公司所在地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力度哑变量,取值为1表示公司所在地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力度较高,0为公司所在地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力度较低。本文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等(2012)对我国30个省直辖市政府环境治理力度排名,将排名前15位的省直辖市划分为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力度较高的地区,排名后15位则划分为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力度较低的地区;Violation×Genvgov为环境风险与公司所在地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力度哑变量的交互项。本文重点考察Violation和Violation×Genvgov的系数α1和α3是否显著不为0。如果α1显著大于0,表示会计师事务所注意到上市公司的高环境风险问题而提高审计定价;如果α3显著小于0,则表示在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力度较低的地区,会计师事务所对有较高环境风险的公司索取的审计溢价显著性地高于在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力度较高的地区。
借鉴Simunic(1980)、Behn(2009)、张天舒和黄俊(2013)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回归模型中同时加入影响审计定价的控制变量(Controlvariable):公司规模Size(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Acr、存货占总资产比例Invr、资产负债率Lev、流动比例Currentr、总资产报酬率Roa、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占总资产比例Roc、净利润是否为负Loss(1为亏损,0为其他)、是否为国有控股企业Stateowner(1为国有控股,0为其他)、是否为国际四大所审计Big4(1表示会计师事务所为国际四大所之一,0为其他)、是否为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Opinion(1为标准无保留意见,0为其他)。另外本文亦控制了年度和行业哑变量(行业按中国证监会行业代码分类,其中制造业按二级代码进行划分,其他行业按一级代码进行划分)。
四、研究结果
图1为各年度环境违规上市公司与未违规公司在支付审计费用金额均值上的差异比较。总体而言环境违规公司的审计费用远高于未违规公司。有趣的是,两者之间的差异从2007年到2009年逐步缩小,而从2010年开始又迅速扩大,到2012年环境违规公司的审计费用平均值为154.12万元,超过未违规公司平均值70.84万元,高出比例为85.06%。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主要受到2010年紫金矿业事件的影响。紫金矿业事件为近年来上市公司中最为严重的环境事件,推动了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单位环境风险问题的高度重视,从而加大了相关的环境问题审计程序,整体上大幅度提高了具有较高环境风险上市公司的审计定价;而对于2007年到2009年两者审计费用差距的缩小,可能的原因是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对企业盈利能力的拖累,使会计师事务所更多地关注被审单位的盈利情况与盈余质量,未对环境风险问题予以高度重视。
表1为环境风险对审计定价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1的第(1)列未加入公司所在地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力度哑变量,从第(1)列可知,公司环境风险变量Violation的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性为正,表明对于环境风险越高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审计定价亦越高,本文的假设1得以验证。第(2)列为加入公司所在地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力度哑变量Genvgov、环境风险与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力度哑变量交互项Violation×Genvgov,Genvgov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在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较高的地区,会计师事务所对所有类型公司的整体审计定价较高,其可能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力度较高的地区通常经济亦较为发达,审计定价存在着地区差异。本文重点关注的环境风险与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力度哑变量交互项系数在10%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在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力度较低的地区,会计师事务所对较高环境风险公司的审计溢价显著性地高于在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力度较高的地区,假设2得以验证。为进一步考察会计师事务所对环境风险公司在审计定价上的地区差异,本文将总样本划分为两大子样本:公司所在地为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力度较高地区的样本与较低地区的样本。第(3)列为在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力度较高地区的样本回归结果,公司环境风险变量的系数为正但并不显著,表明会计师事务所对所在地为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力度较高地区的环境风险公司,虽增加了审计定价但并不明显;而在第(4)列政府环境治理力度较低地区的样本中,公司环境风险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会计师事务所高度重视此类地区具有环境风险公司的环境审计问题,并为弥补审计业务成本和进行风险补偿而提高审计定价,进一步验证了假设2。
在控制变量方面,公司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会计师事务所是否为国际4大所(Big4)的系数显著为正,流动比率(Currentr)、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占总资产比率(Roc)、是否为国有控股企业(Stateowner)的系数显著为负,上述结果均与国内外已有文献的研究结论一致;是否为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Opinion)的系数显著为负,亦与王兵等(2010)的结论相同。但是,本文未发现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Acr)、存货占总资产比例(Invr)、总资产报酬率(Roa)、净利润是否为负(Loss)等与审计定价之间存在显著性关系。
五、研究结论
本文从公司环境违规事项这一视角,采用2007年到2012年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被审单位环境风险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定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会计师事务所整体上考虑到因被审单位环境风险带来的审计风险,为了弥补增加审计程序引起的业务成本以及风险补偿的要求,对具有较高环境风险的上市公司制定了较高的审计定价,且在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力度较低的地区,会计师事务所索取的审计溢价尤为显著。
因此,上市公司管理层应充分重视环境风险问题,严格遵守环境法律法规,降低企业环境违规事项发生的概率。否则企业不仅面临着日趋严格的环境监管、处罚、赔偿、停业整改、淘汰落后产能、投融资受限等政策与经营损失,还会在财务报表审计方面付出额外支出。另外,投资者亦可结合影响审计定价的其他因素,通过审计定价的高低异常判断企业的环境风险,以提高投资决策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西南财经大学绿色经济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2012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区域比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4-45.
[2] 王兵,张娟,杨德明. 审计收费影响因素之长期特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6):110-115.
[3] 张天舒,黄俊.金融危机下审计收费风险溢价的研究[J].会计研究,2013(5):81-86.
[4] 张继勋,陈颖,吴璇.风险因素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的分析——沪市2003年报的数据[J].审计研究,2005(4):34-38.
- 上一篇:村级主要工作完成情况汇报
- 下一篇:小学部学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