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营销人才培养范文
时间:2024-04-02 18:07: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媒体营销人才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正视新媒体对高校英语人才培养的影响
受盲目扩大招生、市场需求及英语专业自身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曾经广受追捧的英语专业,近几年来出现了供大于求、就业竞争激烈的局面。在认识到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后,顺应时代的需求和大环境的变化对其进行相应的变革势在必行。根据2013年7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和调查报告显示,截止到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91亿,手机网民数量达到4.64亿。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是学生群体,占比为26.8%,其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网民达到10.9%。①以互联网络和手机APP为主要途径的新媒体对我国高校英语人才的培养必将产生巨大影响。
1.1 新媒体交互性改变传统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传统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由于知识传播和获取手段的缺乏和滞后,学生只能通过课本、磁带、光盘上的固有内容进行学习,而语言的培养需要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在运用英语交际时出现问题。“1998年,美国Loyola大学副教授 Elliot King提出,‘交互性’这一概念至少有两种含义:一方面,指用户在网络上获得信息时,可以有更多的自,即他们可以自己控制何时以何种方式获得何种信息;另一方面,指信息的提供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指用户的反馈。这意味着受众对网上信息具有选择权和迅速反馈的能力”。②新媒体的交互性对于传统知识传播和获取缺乏交互的问题进行了彻底的改变。“交互性”特点使得高校在进行英语人才培养时可以将传统方式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依照个人发展需求,主动寻求和选择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并利用新媒体提供的平台进行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是对传统单向性传输知识的教育模式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1.2 新媒体信息多元化促进教育信息多元化
新媒体的信息多元化可以给予受众主体以开放自由的交流方式和空间,并使受众主体对信息的传播进行广泛性的参与。新媒体在传播影响力方面彻底颠覆了传统意义媒体单一性、强势性的特点,使受众主体具有宽松的获取、交流、参与的途径和空间,并且可以及时得到反馈。新媒体信息多元化的特点对于高校英语人才的培养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信息的多元化可以使学生在宽松的条件下面对丰富、充盈的知识信息,并可以得到积极的交流机会和自由开放的交流空间,这无疑是对高校英语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多样、高效、主动的培养平台;另一方面,在学生发挥学习主体作用的情况下,由于信息的复杂性和适用性,学生可能无法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分层的加工,反而导致某些知识在获取、接收、运用方面出现问题。面对积极的方面,高校英语人才培养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先进性,发挥信息多元化的特点,但同时也不能全面否定传统教学培养模式,也要发挥教师指导、课本知识传播等传统教学模式的指导性作用。
1.3 新媒体大众化对人才培养的辅助作用
社交网络服务是新媒体大众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当高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面对社交网络这一平台时,应充分利用这一交际平台的快速、实时、信息畅通等特点来促进培养模式的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忽略学习主体的意见和建议,甚至无视学生的诉求。这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甚至逐渐丧失学习积极性。通过新媒体大众化的特点和社交网络的优势,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与教师的交流将不仅局限于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运用情况,从而形成教、学双赢的局面。
2 新媒体环境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升
2.1 新媒体英语人才培养平台统筹建设
英语人才培养需要大量的英语知识资源,新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丰富、及时的知识信息,但由于其分层、筛选等方面的劣势,高校英语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有专门人员或学科负责人对新媒体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组织和整合,形成学、教、问、辅、导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新媒体人才培养的新格局。此外,由于英语人才的特点必须要接触西方英语国家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新媒体的平台又具有信息多样性特点,因此,在通过新媒体搭建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平台时要重视网络舆情的管理。王怀民2010年在《中国教育报》上指出“高校网友的重要特征是年轻化和高学历化,网络舆情也因此表现出政治参与兴趣高、维权意愿强烈、立场激烈等特点。”③故而,在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特点的同时,要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管理力度。
2.2 新媒体平台下教师作用的提升
利用新媒体为高校英语人才培养搭建创新性平台,不仅要了解新媒体的特点,而且要拥有具备操作、使用新媒体技术的人员。这需要广大高校英语教师不但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教学手段,而且要具备使用和利用新媒体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辅助、答疑等方面工作的技能。高校英语专业应定期邀请计算机方面的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使其了解最新的新媒体发展动向,成为学生网络学习交流的权威。
2.3 英语人才新媒体培养平台资源的整合和延伸
新媒体技术为受众提供了全新的知识信息获取、传播平台,但是同时这些知识信息也来源于现实世界,是现实世界知识信息的整合和延伸。在进行英语人才培养时要清楚认识新媒体提供的知识信息是具有现实世界背景和根源的,目前的新媒体技术也是将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进行了整合和延伸,甚至将其在新媒体平台上虚拟实现。这就需要在英语人才培养中关注新媒体知识信息与现实实践相结合的培养原则。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趋势下,将新媒体技术融入到高校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中,能够更好地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以人才强省为导向的多元化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编号:JRS-2013-3010)和2013年河北省保定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保定市青少年英语教育语用模块化研究”(课题编号:201302009)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第 3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OL].http://.cn/2013.12.5.
篇2
关键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市场营销专业
深化产教融合,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化,作为高职传统专业的市场营销必须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适应新时代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一、产教融合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协同育人必要性分析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进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适应“互联网+”新时代进行改革创新、提高高职专业人才技术技能的必然要求。新的商业模式的变革,对职业教育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机遇和挑战,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改革传统营销育人方式,加入新媒体营销元素,多方参与、协同育人,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提升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建设水平
在“互联网+”影响下,推动传统营销专业向新媒体营销专业的改革转型。需要从最基本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置布局。新媒体方向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建设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技能的要求进行设置,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升专业人才培养针对性,满足区域产业链对专业人才需求。
2.有利于推动市场营销专业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引企入校加快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步伐,进一步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在校企混合治理体制下,给专业建设及发展带来充足资源,引导协同育人企业参与营销专业实践课程调整和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快了新媒体营销专业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等载体平台建设。
3.有利于强化产教融合营销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产教融合下实现市场营销专业师资和行业企业营销技术技能双向流动,营销专业师资到行业企业营销类岗位参加实践锻炼,提升专业师资实操技能;聘请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到校合属办公,为专业师资团队建设注入新鲜血液,激发师资团队建设活力,实现校内外师资资源优化配置。混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打造将极大地强化实践教学,推动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4.有利于增强市场营销专业社会服务功能
产教协同育人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市场营销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对接地方对网络营销人才需求,搭建良好的网络营销环境,抓实、抓细协同育人各项工作,推动协同创新和成果的转化,增强市场营销专业社会服务功能,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产教融合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协同育人调查分析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深化协同育人改革,对家长认可及学生参与情况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家长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认可产教融合新媒体营销协同育人。
(一)家长和学生对市场营销专业协同育人认可度分析
家长和学生认可度是指家长和学生对市场营销专业产教协同育人或对市场营销专业校企等多方育人的评价和接受程度。家长和学生认可度的分析采用调查问卷方式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本次调查随机抽取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家长和学生进行填写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34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18份,家长调查有效回收问卷121份、营销专业学生问卷有效回收197份,有效率为93.53%,符合研究需要。
1.家长及学生参与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家长中,女性家长占比为55.37%,男性家长占比为44.63%。从参与数据结果看女性家长更加关注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学习及成长。对学生的调查是从2019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了4个自然班级学生、2018级市场营销专业中随机抽取了3个班级学生,其中2019级市场营销专业共138人、2018级共59人参与。调查班级中涵盖校企合作订单班和非校企合作普通班。从两个年级的参与情况分析,2019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参与度高于2018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
2.家长和学生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协同育人认可度分析
从调查数据分析看,61.16%的家长非常赞同并认可营销专业协同育人,25.62%的家长比较赞同,持中立看法的家长为13.22%。大部分家长认为市场营销专业应该与行业或企业进行合作育人,过半的家长赞同产教融合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多方协同育人。75.2%的家长支持学生进入校企合作订单班和协议班进行学习。
学生方面,对于本身选择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对高职营销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认可,从数据分析看出,40.16%的学生非常赞同多方协同育人、32.49%的学生比较赞同、24.87%的学生持中立看法。72.65%的学生是比较认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只有2.03%的学生是不认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协同育人。
(二)“互联网+”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分析
“互联网+”下,对接产业或行业对营销人才需求,实施地区、产业或行业、学校、企业等多方协同育人,深化市场营销向新媒体营销发展成为必要。
1.家长对新媒体营销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认可分析
互联网时代,87.61%的市场营销专业家长认为传统营销应该向新媒体营销或网络营销方向发展,83.47%的家长对市场营销专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对接乡村振兴项目或农产品营销持赞同的看法。同时,持赞同看法的家长对营销专业学生网上参与农产品销售或营销也是支持的。82.65%的家长认为市场营销专业对接乡村振兴项目或产品有利于提升学生专业实践技能。
2.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对新媒体营销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认可分析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对“互联网+市场营销”改革的看法中,84.78%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认为传统营销应该向新媒体营销或网络营销方向发展。对于充分利用营销专业知识服务乡村振兴项目或产品的支持情况为84.26%,其中有80.71%的學生愿意参与农产品网络营销实训项目,通过实训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技能。
总之,约80%以上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及学生家长认为应该在互联网时代进行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改革,不断提升新媒体营销专业学生技能水平。
篇3
[摘要]2013年9月全国28所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首届本科招生,作为新闻与传播学科特设专业与新闻学、传播学等并列二级专业门类,2014年,开设新专业的高校增加至48所,从行业影响到教育热点,围绕新专业的人才讨论多元分化,如何构建与人才市场相适应的核心能力体系,设计具有学科普适性又兼具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直接影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效。本文作者通过全国范围的行业调研,选择高校培养计划作为样本研究,从培养定位和课程体系的宏观设置两个层面,探索构建具有前沿性和科学性的培养体系,真正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
关键词 ]新媒体 人才培养 体系
2009年1月,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新闻部正式成立,相继南都全媒体集群组建成立。2012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职责整合,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2年底,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成为教育部审批同意设置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新专业。
新闻行业与教育的不断改革前行,也激发了融合背景下新闻人才培养的全面思考。当前,我国新闻人才培养环境与趋向也在不断演变,主要表现为:(1)信息行业的迅猛发展催生众多领域急需专业化人才;(2)媒体行业的融合发展对复合型的新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3)传统媒体对新闻内容的生存更加注重专业、深度,调查记者、数据分析师等人才需求热;(4)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已成为新闻传播教育的未来支撑。
2013年,以暨南大学为代表的全国28所高等院校首批招收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学生,2014年这一数据加大到48所。面对传媒融合发展的需求及人才竞争的白热化,构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的体系迫在眉睫。然而当前该新专业国内尚无完善的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是基于传统新闻传播学科的延伸和嫁接,是培养传统新闻人才的数字化应用?还是培养技术人才的新闻业务素养?亦或是其他的创新模式?本文将从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两大方面来解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建构。
一、人才培养定位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科归属于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上与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等专业并列,人才培养的体系构建既要有学科的统一性,也要有专业的差异性。
进入互联网时代,传媒的数字化发展日新月异,目前普遍认同的主要趋向有:多适配、多媒体、全天候、即时、互动、社交化、位置;围绕专业能力的需求主要包括:新闻基本功、全媒体传播技能、网络舆情研究能力、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策划创意、团队协作能力、工具应用能力:围绕人才培养的
关键词 主要有:内容、渠道、技术、产品、互联网思维。
从发展趋势、能力需求和人才培养三个维度可以归纳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1)培养掌握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2)培养基于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应用的全媒体传播人才;(3)培养熟悉互联网核心应用的网络与新媒体创新人才。
具体培养规格要求分解为五个层面:
(1)掌握网络与新媒体领域所涉及新闻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基本理论。
(2)具备网络与新媒体的专业视野及敏锐的观察力,掌握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和新兴媒介的发展特点,通晓信息传播的技术原理。
(3)具备交互、体验、服务等众多类型信息产品的内容策划、设计,并熟练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信息制作的基本技能。
(4)了解网络与新媒体相关的政策与法规,掌握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具备娴熟、练达的社会活动能力。
(5)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
互联网发展对高校新闻与传播学科的影响与日俱增,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加速融合。人才培养从传统的内容主体逐渐向复合型转变。技术素养成为未来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多数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系)的网络传播或新媒体等相似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向“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的方向发展,以实现培养综合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目标,但在主干课程或专业课程设置的实际操作中却各有侧重,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一是以传统新闻学训练为主,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这种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为代表:二是以互联网应用和技能训练为主,传统新闻学训练为辅,这种模式以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网络传播专业为代表;三是以传播学训练为主,以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这种模式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为代表。这三种模式具有代表性,同时也隐藏着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同价值取向的冲突:选择传统新闻学的价值取向还是传播学经验学派的价值取向;以新闻传播基础训练为主,还是以网络传播应用技能训练为主;是突出网络传播信息内容层面,还是侧重网络传播技术层面。
(一)课程分析。
本文研究选取了全国首批开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28所院校,就新专业申报表中主干课程一栏进行了统计分析,排名前10课程/次如(图表1)
通过图表分析,28所院校全部开设了《传播学概论》基础理论课程,对网页设计、网络动画等计算机技能均比较重视,排名前10的课程中,网络与新媒体实务相关的多达5门,理论课程2门,传统媒体实务2门。研究表明,新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以传统新闻与新媒体融合为理论依据,以传统新闻与传播实务为基础,以网络与新媒体实务为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包括计算机技术应用与新媒体传播、运营实务等。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院长李怀亮认为,新媒体专业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理科、工科、文学、艺术、经济与管理等多个学科门类。张芹、黄宏在《高校网络和新媒体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一文中归纳指出,新媒体的媒介特征及产业属性决定了新媒体专业设置主要由三大学科群构成,即传播学、信息科学和传媒经济学三大学科群;还须三大技术支撑,即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传感技术。
归纳28所高校三大学科群主要开设的课程包括:
传播学科: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写作、网络传播概论、网络伦理学、新闻法规与传媒规制、新媒体与社会、新闻摄影、电视摄像与编辑等。
信息学科: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实务、平面设计、数字信息处理、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信息编辑、网络传播技术、数字出版及技术等。
传媒经济学科:传媒经济学、新媒体经营与管理、网络运营、网络广告学、网络营销学、电子商务概论、网站策划与建设、新媒体产品设计等。
根据课程涵盖的内容及课程名称
关键词 提取门类,排前5名的依次为技术类(包含基础技术和应用技术)、概论(包含传统与网络新媒体)、网页设计(包括网页与网站)、编辑类(包含传统编辑与网络编辑)及广告,其中技术类、基础理论的课程每所学校开设门次接近2门,对技术和理论学习的认可度非常高,广告与营销方面也有49次开课次,对市场运作能力也非常看重。如(图表2)
(二)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28所院校的主干课程分析,构建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可以从三大层面设计,分别是专业理论(包括传统新闻、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应用(包括数学、计算机及通讯)和传媒实务(包括传统媒体实务、新媒体传播实务、市场运营与管理)。
1.专业理论体系及其课程设计。
网络与新媒体作为全新的特设专业,基于完整专业体系的建立,理论部分与实践(务)部分是相辅相成的两大支柱,且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充分必要条件,而且两者密不可分、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理论体系以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为一致性原则,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理论为创新构建,其专业理论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主要包含两个层面:
(1)以专业主干课程为主体,构建专业理论的纵深,主要课程包括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外新闻史、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网络传播概论、融合新闻学、新媒体与社会、网络伦理与法规、网络与新媒体研究方法等;
(2)以专业选修课程为补充,丰富专业理论的延伸,主要课程包括西方网络与新媒体理论、数字出版导论、网络与新媒体经典案例等。选修课程根据各高校师资的具体情况,其设计思路也可以不尽相同。
2.技术应用体系及其课程设计。
网络与新媒体作为典型的文理交叉型专业,其技术应用的学习和实践是关键,结合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可以开设数学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多门课程,构成较为连贯的技术应用体系。体系设计的目标是: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础技术。熟练运用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技术。
(1)以大数据应用为方向,构建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为特色的技术应用,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
(2)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体,夯实学生的技术素养,主要课程包括:C语言、网页设计、网站设计、数据库应用、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平面设计、多媒体设计、网络动画、网络安全技术等。
3.传媒实务体系及其课程设计。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核心特色在于实务体系的交叉,通过多元化实务的体系设计构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课程设计的目标是:掌握网络与新媒体行业所需的基本业务,能够独立进行全媒体新闻传播,主要包括采编实务、运营与管理实务以及其他实务能力。
(1)以传统新闻实务为基础,培养学生扎实的新闻基础业务,课程主要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电视摄像与编辑等:
(2)以网络与新媒体实务为主体,与行业发展需求为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专业动手能力,课程主要包括:全媒体新闻采写、网络编辑与策划、网络与新媒体评论、网络与新媒体用户分析、网络舆情监测等:
(3)以互联网思维为基本思路,以传媒经济为主要延伸,课程主要包括:市场营销学、网络营销学、电子商务实务、互联网产品设计、网络与新媒体广告等。
(4)以集中实践为形式,加大实践和实习的培养力度。若以180四年总学分制计算,实践、实习的周数应在20周左右(不包含毕业论文、设计)。
结语: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立足与发展至关重要,它关系专业的学科立足,关系人才培养的效果,关系专业的未来发展,新媒体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远远超出学界和行业的预期想象,因时制宜的人才培养定位,不断创新改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将是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思想。
参考文献:
[1]余红:《李婷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人才求调研与专业培养》,《现代传播》2014第2期
[2]朱旭辉:《网络与新媒体学科发展路径的探析》,《编辑学刊》2013年第6期
[3]安金伟:《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12
[4]张芹、黄宏:《高校网络和新媒体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5]张运香、李川汇、金升灿:《论高校新媒体人才的培养策略》,《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4期
篇4
关键词:融媒时代;“双创”人才培养;校园媒体整合;媒体实验室;众创空间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3-0144-02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十三五”规划中的热词,“双创”人才培养备受瞩目,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高校校园媒体具备政策传达,思想教育,文化建O等诸多功能,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校园媒体整合可以成为“双创”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一、概念界定
1.校园媒体
媒体,即媒介,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中概括了传播媒介的两种含义:第一,是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媒体机构[1]。邵培仁认为,媒介就是“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2]”
校园媒体具备信息采集、加工制作的功能,但影响力或规范化程度等均与社会化媒体有诸多差距,不能称之为“媒体机构”,可视作一种介于学校主体的传播者与学生、教师等学校组成人员之间的公开出版发行的信息传递载体。本文探讨的校园媒体为高校媒体,其受众以高校师生为主体,受众间具有较多的共同话题,口碑效应在传播中至关重要[3]。由于高校学生具有年轻化和流动性的群体特点,校园媒体传播可能带来未来的品牌跟随,随着高校学生群体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高校校园媒体一方面是高校主控的信息场,另一方面也正成为社会化媒体力量努力争取的话语空间。
2.双创人才
“双创”这一词语表述来源于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理念。“双创人才”就是指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在国家的宏观政策导向下,两年以来,各地频繁出台鼓励“双创”的各种具体措施。“双创”时代需要创新创业人才,“双创人才”的培养成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二、“双创”背景下的校园媒体整合
虽然校园媒体发展较社会化媒体有一定的滞后性,但作为媒体的本质属性使得校园媒体的发展遵循着时代对媒体发展的普遍要求,校园媒体整合符合融媒时代媒体发展的趋势。
“双创”背景下的校园媒体整合是借助新媒体平台兴起的契机,对原有的校园媒体实体进行整合,实现融媒体立体化的传播效果,在此基础上不断应用新的传播形式。
1.建立媒体实验室,完善组织架构
高校校园媒体的主办者主要为校党委宣传部、校团委、学院和社团等校方可控层面[4],由于缺乏常态沟通,定位和内容“同质化”是校园媒体发展中的“顽疾”,集中有限资源完成媒体整合是解决这一顽疾的有效途径。
“媒体实验室”是以齐齐哈尔大学新闻专业为主导进行校园媒体整合的实体,采用“中央厨房”新闻生产模式,即“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媒体实验室”下辖报纸《新闻66人》,公众号“校园新声”,摄影部,有声新闻部、外联部、办公室和总编部。各个部门拥有各自独立的团队和采编系统,按照各自的风格定位、出版周期和工作流程策划选题。部门负责人定期召开例会,进行选题沟通,办公室直接对总编部负责,进行日常事务的处理和协调。通过整体策划,一次采集到的内容可以从不同角度生成各部门所需的出版内容,各部门同一时期对于相似主题的报道也可以更好的营造传播强势,提升传播效果。
2.完善培训计划,稳定人力资源
相对稳定的团队是保证媒体运营的基础。高校校园媒体多是在教师指导之下的学生团队负责日常运作,团队多以大一学生为主力,大二学生为部门负责人,大三学生组成总编部。由于大一学生专业素养所限,使得校园媒体容易完成“新闻纸”的日常采编,却难以树立“观点纸”的权威。
校园媒体多存在经费困境,在人力资源保障层面缺乏经济激励机制,要依靠其他方式“招人”和“留人”,完善的培训计划具备较大的吸引力。“媒体实验室”的培训计划包括定期和不定期的常态培训和“沙龙”式的小规模座谈。培训内容由总编部和各个部门拟定,根据内容需要,主讲人可以是老师、业界专家,也可以是有专长的学生,培训对象以“媒体实验室”成员为主。完善的培训计划一方面有效提升了学生采编团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逐渐积累了采访资源,扩大了自身的知名度。
3.内容渠道并重,维护学生主体
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校园媒体具有培育未来记者的社会责任,“内容为王”至关重要。校园媒体要追求原创性,学生采编团队要有新闻理想,内容层面要讲求新闻的专业性。“渠道为王”则要求学生在校园媒体整合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营销能力,能够通过新媒体手段快速聚集更多的粉丝。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网络成长的,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更懂得新媒体“规则”,更了解新媒体受众需求。在日常运营中,应充分尊重并维护学生的主体性,给予他们更大的自由度。尤其在“公众号”类的新媒体平台运营中,校园媒体入驻的前提是放下严肃的宣传姿态,其影响力的形成不能靠强制性的添加关注,而应尊重市场规则,靠营销手段让粉丝主动吸附,再依托粉丝自媒体逐步形成传播强势。
4.整合营销传播,注重品牌意识
校园媒体整合不仅仅是各类媒体形态的联合,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整合的思维和整合传播的能力。“新媒体实验室”是整合思维的实体呈现;“校园新声”公众号的内容起初是图文报道,逐渐增加了视频报道和音频报道。学生在有自己专长的报道领域基础上逐步掌握了更多整合报道的技能。在逐步扩大影响力的过程中,除精做内容外,“媒体实验室”较为重视品牌形象的营销。“新闻66人”和“校园新声”都有自己的标识,从“记者节”等专场活动的举办,到记者名片、名牌的设计,“媒体实验室”一直致力于营造“家”、“自主性”和“专业性”的团队氛围。
三、校园媒体整合助力“双创”人才培养
1.校园媒体整合为“双创”人才培养提供环境保障
“媒体实验室”是一个系统,七个部门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系统中,学生不仅可以得到新闻专业技能的锻炼,还可以在办公室了解到日常行政事务的处理、在外联部了解到对外沟通或是谈判的技巧、在总编部了解到人力资源的调配和机构管理相关的内容。成员最初都是以培训生的身份进入系统,通过自己和部门的双向选择逐步明确自己适合的岗位,通过初步的岗位工作晋升到部门主管再到主编层面。过程中,成员可以得到相应的培训,工作的开展可以得到本部成员或其他部门乃至总编部的通力配合。“媒体实验室”依靠不断完善的制度对成员的成长进行关注,对成员专业素养的提升提供支持,为“双创”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利的内部环境。
2.校园媒体整合为“双创”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
“媒体实验室”是校园媒体整合的实体,是新闻学专业教育由“小众”走向“大众”的中介,连接了高校媒体教育和社会“众创空间”。“媒体实验室”的核心工作是新闻采编,除此之外,办公室、总编部侧重锻炼媒介管理能力,外联部侧重公关能力,给予学生了解市场的机会。实验室不仅可以为新闻学相关专业提供实践平台,也可以成为新媒体后备力量的实践基地,使学生得到初步的创新创业训练。
在实验室体系内,学生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组成团队,进行新媒体创新创业的相关尝试。无论《新闻66人》报纸、“校园新声”公众号还是摄影部都是以团队为基础进行活动的,每个部门都由几个团队构成,团队成员在3-5人之间。实际上,每个团队都是创新创业团队,成熟的团队可以申请各个层面的创新创业项目,也可以进行相关的创新创业实践。孵化创新创业团队也正是“媒体实验室”的重要目标。
3.校园媒体整合为“双创”人才培养提供外联渠道
经费限制是校园媒体普遍面临的困境,媒体实验室”中的各个部门常规出版外的活动安排,活动所需的场地、布景、助演、资金等问题需要通过外联渠道解决。
基于校园媒体整合基础之上的外联部具有更广泛的传播渠道,已有的良好的传播效果增加了外联部门进行对外沟通的资本。外联在解决一时之需的同时,扩大了“媒体实验室”的知名度,逐步建立起品牌认可度,为“双创”人才培养拓展渠道,为创新创业团队后继的市场推广提供有利条件。
4.校园媒体整合为“双创”人才培养提供师资支持
校园媒体整合需要具备新媒体素养和媒体整合思路的师资,在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出现刚刚五年,虽然“新闻”类专业已在我国高校普及,但高校普遍缺乏新媒体方面的专业师资。高校校园媒体的指导教师多具有媒体素养,但新媒体思维还需在具体工作中逐步探索和积累。
校园媒体整合的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可以积累教师的新媒体经验,拓展教师的互联网思维,是在“教”中“学”的尝试。具有“双创”能力的教师是进行“双创”人才培养的基础,从这一方面看,校园媒体整合为高校教师新媒体素养的提升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渠道。当然,实践活动的指导具有一定难度,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在“双创”人才培B的大势所趋下,高校应提高新媒体师资培养的投入,保障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四、结 语
“媒体实验室”是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校园媒体整合模式,是实现“双创”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媒体实验室的建立需要依托团队力量、完善组织架构,媒体实验室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内容和品牌传播的意识,媒体实验室的维系需要充足的师资力量、高校的政策支持与宽容的外部环境。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媒体实验室模式”会为“双创”人才的培养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邵培仁.传播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
篇5
关键词: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
0引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10%。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的使用率均出现下降,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使用。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加快融合发展的趋势下,互联网在企业营销体系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互联网营销推广比例达38.7%。”在这个大环境下,企业需要线上线下结合进行品牌建设、营销推广,单纯依靠线下已没有出路,对于营销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很有必要对电子商务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模式做出探索。
1市场营销人才供需及培养现状
1.1市场营销人才供需结构失衡
在生产效率极大提高的背景下,大部分行业的产品处于供过于求,在宏观经济层面国家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聚焦在“转方式、调结构”上,着力于经济的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在企业层面,企业通过高薪诚聘等手段吸纳英才,但营销人才的缺乏连续十年却没有改观。而从人才的供给方高校来看,几乎所有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都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但供需缺口依然很大,究其原因,不是数量缺乏而是质量与结构与企业要求的不匹配。
1.2高职院校营销人才培养现状
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的基本经济学知识,熟悉现行的国家经济法规、政策,系统掌握市场营销基本原理,具有扎实的营销实务技能,取得国家认可的营销师从业资格证书,具有较好创新意识和适应能力的职业型专门人才。”这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大营销、宽口径”,没有与行业、产品结合,学生的竞争力不足,与企业要求匹配性不强。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部分高职院校以当地支柱产业为依托,结合本校强势专业,培养以×××方向的市场营销人才。这种模式很好结合了本校优势和市场需求,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了部分方向性课程,培养目标针对性较强。也有部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增设电子商务或网络营销方向,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了网店设计与运营、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课程,使的专业发展方向模糊,与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重合,没有很好体现出市场营销专业需培养的线下能力与素质。
2电子商务背景下市场营销人才需求特征
2.1具备线上线下市场调查、运营、管理的能力
电子商务背景下,消费者的主导性增强,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更加依赖公共来源去获取信息。购物过程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减少,选择空间大大增强,“人人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公民”。这就要求企业改变传统的传播方式,增加线上传播,对营销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场营销从业人员在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具备足够的电子商务知识,利用网络、数据库进行产品推广、互联网广告投放、客户关系管理等技能。
2.2既有相关行业知识,又熟悉互动营销、数据化运营的复合型人才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网络营销的手段也更加多样化,诸如手机流媒体营销、大数据营销、搜索引擎营销、WAP广告营销等的应用已越来越普遍。在这种大背景下,企业需要的人才也趋于复合型,总体来说有三类:销售类、客服类、技术类。
3电子商务背景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3.1线上线下贯通的课程体系构建
电子商务专业培养依托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络策划与运营、网络广告策划与推广、网上贸易平台应用、网络销售人员。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应以“线上线下”贯通为总体指导思想,以线上品牌建设、市场推广、营销策划,线下市场销售、商务谈判、营销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一方面要体现线上与线下的独立与区别,另一方面又要展示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与交叉。[5]传统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很难满足电子商务背景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笔者结合本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围绕“社会人、经济人、法律人、营销人”的素质要求,总结出了“线上线下贯通”的课程体系。
3.2校内实训(验)室和校外实训(习)基地有机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一直以来就重视实践教学,部分高职院校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比重要占总学时50%,但和工科实践教学不同的是,市场营销工作与外部市场密切结合,很难用校内实训和软件模拟对抗来培养出学生真正的动手能力。学生对如何线上线下相结合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实践中是如何具体应用并没有深入认识。这就需要把校内的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有机融合,虽然很多院校都建立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但大多利用的不好,没有与校内实训(室)基地形成互补。
3.3双师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和特色,教育部和财政部也共同出台了《关于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的“双师”大多是“双证书”教师,在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同时又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在电商背景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实践中,我们发现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却并不能很好胜任学生实践指导,很难做到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的无缝对接。因而,除了这种“双证书”,还应选派专业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引进有企业工作经验从业人员,来充实“双师型”师资队伍。兼职教师是专职教师的重要补充,可以弥补双师型教师不足、实践教学质量不高等短板。但由于专业教学计划比较固定,兼职教师授课时间不好控制等原因,兼职教师的作用没有很好发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建立合理保障机制,突破本位观念,探索灵活授课模式等,较好的保证了“专兼结合”师资队伍作用的发挥。
3.4营销行业协会作用的发挥
建设强有力、多样化的营销行业协会,有效推动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提升其专业能力和素质。这方面的工作做的还很不够,行业学校战略联盟的建设还处于探索期,很多高职院校都处于单打独斗状况,没有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等,这也是将来人才培养模式中需重点加强的方面。
4结论
本文从线上线下贯通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的建设、营销行业协会的建设三个方面进行了探析,如何有效落实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质量“双师”素质的提升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多样化营销行业协会的建设是后期需要重点加强的环节。
参考文献:
[1]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梁杰.网络营销人才需求看涨[N].人才市场报,2015-7-15(A07).
[3]童江华.持续12年高薪为何难求营销人才?[N].重庆商报,2016-12-/4(A05).
[4]李宏畅.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市场营销研究[J].甘肃科技,2011(1).
[5]刘丽霞,嵇美华.O-O商务模式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9).
篇6
近年来,我国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扩张过度,目前教育部备案的新闻传播类专业点共有770多个,在校生达到15万多人,每年有3万多人毕业。截至2006年11月,全国经核准颁发新版记者证的记者总人数也只有18万人,其中在编人员不到15万人。另外,由于受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正经历整合和洗牌,用人规模已呈收缩之势,再加之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及宏观经济恶化,广告收益预期下降,媒体单位的用人规模将更为从紧,而且,很多媒体招聘也不局限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因此,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校毕业生直接进入媒体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而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强,国有、民营、外资等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对传播类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生存竞争之道,不仅要有产品更要会营销;不仅要重视价格、技术、服务竞争,更为重要的是――品牌竞争、企业形象竞争、声誉管理竞争。因而,企业对新闻、广告宣传、文化建设、品牌推广、形象打造、公关传播等方面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一情势在人才招聘市场已开始显现。
然而,客观地讲,目前市场上此类综合性企业传播人才极为稀缺,其根本原因主要是我国国内高校相关专业的设置和培养目标,其着眼点基本是服务于媒体单位,其教学内容与能力培养都离企业之需相差甚远。
二、企业传播人才的有关概念
企业传播(corporate Communica-tion)一般意义上讲,是指企业内部成员之间及企业与外界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
而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我们认为企业传播的定义为:企业传播是指企业依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而开展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内对外展示、宣传、广告、沟通等一切传播活动的统称。
企业传播的内容十分丰富,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作公司的介绍
>公司的产品(服务)信息
>进行公司的品牌推广
>告知公司的重大事项
>展示公司的形象
>表达公司的理念和主张
>宣传公司的企业文化
>开展内外沟通
企业传播的主要目的:
>统一内部的信念
>吸引公众的关注
>创造良好的舆论
>求得公众的认知
>促进产品的销售
>树立公司的形象
>打造公司的品牌
>扩大公司的影响
>提升公司的价值
>获取竞争的优势
综合而言,企业的一切传播活动都要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展开,企业传播是整个企业经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企业传播的作用日益提高,企业传播不仅是企业对外的竞争手段,而且将成为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传播的相关职位主要有:
>企业新闻秘书、新闻专员、新闻(新闻发言)人
>广告策划、设计、专员
>内部报刊的采编、制作、发行专员
>企业网站的设计、制作、管理专员
>公共关系事务专员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沟通专员
>投资人关系沟通专员
>媒体关系专员
>媒体调查、媒体监控专员
>企业文化建设专员
>品牌传播管理专员
>国际传讯、国内传讯专员等
三、目前高校企业传播人才培养的缺憾
在我国,企业传播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在高等教育机构进行。由于目前有关高校对企业传播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够,又缺乏相应的专业设置和理论研究,因而在企业传播人才的培养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1、高校企业传播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从专业设置上来讲,尚没有企业传播专业。与之相关度最高的专业主要有广告学、公共关系以及市场营销专业。而上述三个专业的专业定位基本定型,虽然对培养企业传播人才有一定的作用,但各自都不能担当起企业传播人才培养的全责,明显地缺乏针对性。
如,中国人民大学市场营销学专业是如此描述自己使命的:“在专业培养方向上,市场营销专业为企业培养理论基础雄厚,具有创新和开拓精神,操作能力强的高级专业管理人才。”该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市场营销原理、营销工程、国际市场营销、市场分析与研究、国际企业管理、国际商务、企业战略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促销管理、公共关系、广告学、企业创新管理、不动产经营管理等。”其中,直接与企业传播有关课程仅有促销管理、公共关系、广告学、企业创新管理等课程。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各自的定位上彼此间的差异并不明显,中国人民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描述具有一定代表性。
另外,广告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则是:“新闻理论、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史、媒介管理与经营、市场营销学、广告摄影、广告学概论、广告策划、广告媒体策略、广告文案、广告创意与设计、公共关系学概论等。”其中,只有市场营销学、新闻理论、公共关系概论等课程与企业传播相关。
至于公共关系专业,课程更宽泛,离企业的实际需求差距更大。
综合上述专业的特点,在诸多课程中,直接培养企业传播知识技能的课程存在很大的缺口,只能说是达到了部分满足。
2、现行教学难以养成学生企业传播方面的核心能力
这一特点与上面一点紧密相关,但成因更为复杂。
一则,现在本科阶段的教育特点使得大学生的诸多精力被一些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所占据,在通识教育之后,对专业的认知慢、专业意识和觉悟弱,投入到专业课学习和实操的时间和精力较为有限,另外专注度也不够。
二则,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系统性不强,涉及面较全,但深度不够,对每一个特定专业技能的培养相对不足。这是本科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生教育弥补了这一缺陷,但研究生更多地倾向于到科研单位或其他非一线的机构去工作,补充给一线的“源头活水”、尤其是高质量的“活水”比较有限。
三则,学生实践环节滞后,较难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接轨。即使到一线实习。往往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总体来看,现在高校培养出的多是“行不通”的通才,缺少专而精的专才,或者说通才不通、专才不专。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全面素质过硬基础上的术业有专攻,只有专业“专”起来,积累“厚”起来,才能养成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四、企业传播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1、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机制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未来所需人才。这里有两个重要概念,一是“所需”,即我们要知道未来所需是什么。正如英国城市大学新闻系主任罗德・艾伦(Rod Allen)所说:“我们必须有超前意识,今年进校的学生需要几年后才进入市场接受检验,我们应该考虑他 们毕业时市场上需要什么。”二是“人才”,即什么是“人才”。人才是一个相对概念,不合所需就谈不上是人才。
因此,综合调查与分析,新闻传播类大学在办学上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与时俱进。要依据信息时代的新特点,树立“全媒体,大传播”的思想,厘清“精英教育”、“大众教育”与“实用教育”之间的关系,找准自己的定位。在传统着重为媒体单位培养人才的基础上,拓宽领域,加大和加重对企业传播人才的培养。把为企业培养传播人才作为新闻传播学院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一项具有时代意义的重要职责,一次自我发展提升的战略机遇。
2、开设企业传播专业、完善课程计划合理调整机制
传统的新闻传播类各专业在教学上偏重理论,眼盯媒体,主要为媒体单位批量“生产”就业者接班人。
但是,企业与媒体存在很大的不同,首先媒体是一个“公器组织”,而企业是一个“盈利组织”,媒体人以服务社会、服务公众为使命,企业人以服务企业为职责。因此,媒体传播与企业传播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就必然要求我们课程培养体系要有差异。
具体而言,为培养优秀的企业传播人才,有必要设置企业传播专业,并科学制定相应的课程计划,同时形成一个能与时俱进动态调整的合理机制。
以下是我们初步拟定的企业传播专业培养方案(要点):
1、培养目标:
面向各类国企、民企、在华外资、合资企业;面向各类开展企业传播服务的公关、广告、会展、传播、市场调研、品牌管理等机构;面向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媒体从事企业传播相关的机构,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专业素养,掌握企业传播基本规律和方法,了解企业传播特点和发展趋向,能够有效从事各项企业传播实务操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2、培养要求:
1)具备宽厚的人文社科理论基础和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诚实好学求进的品质。
2)掌握传播学、新闻学的基本理论,拥有新闻采、写、编、评的基本业务能力,掌握企业传播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3)了解新闻传播理论前沿及企业传播发展动态,熟悉党和政府关于新闻宣传、企业传播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和沟通传播技巧。
4)认识新闻媒体和企业运作的基本现状,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具有一定的创意、策划、设计和制作技能;
5)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具备良好的商业素养和职业精神。
6)英语四级以上。听、说、读、写四项能力满足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对外沟通传播的新要求。
3,修业年限:4年
4、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5、主干课程:传播学概论、新闻理论、公共关系、企业组织与文化、品牌管理、市场营销、网络传播、报刊、网页设计与制作。
6、专业及选修课程:企业管理基础、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新闻采编、新闻策划、新闻摄影、新闻评论、电视摄像、广告原理、消费者心理与市场调查、广告创意与执行、会展策划与设计、整合营销传播、企业内刊编制、新媒体原理、企业网站制作与管理、企业公关策划、企业新闻发言人、企业危机公关、创新思维原理与应用、沟通技巧、综合实训等。
3、调整优化师资结构、构建教学科研实践互动机制
企业传播有其自身的规律,由于国内对企业传播的研究不够深入尚没形成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大量的知识积累需从实践中提炼。因此企业传播教学的师资结构要多元化建构,应考虑从业界引进一定比例,我们认为专业课任教者一半以上应有两年以上的媒体从业或企业从业的经历,其他教师也应定期到媒体和企业实践,一方面他们可将有用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也有利于企业传播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要不断地从业界聘请专家走进课堂为学生现身说法。
为突出企业传播人才培养方面的实力,我们建议成立学校“企业传播研究所”,建立一套企业传播教学、科研与实践互动机制,打造“出大师、出成果、出影响”的平台,定期开展相应的课题调查和研究,举办相关的研讨和论坛,编辑出版相应的教材和报刊。
4、大力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学生专业学习自主机制
新闻传播类教学习惯上主要是一种人文性教学,然而,为适应企业对传播人才的要求,建议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中要适当引入商学的成分。具体讲,要灌输商业文明的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的商业精神和商业素养。从某种程度讲,将企业传播专业培养视为南广的“商学院”。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大力改革,要突出案例教学,开展动手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市场、深入企业。要缩短学生与企业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从事新闻传播工作打好基础,提高适应性。进一步说,企业传播专业的教学要加大实训课程,建立更多更广的实训基地,将实训基地建设为三位一体的专业教学基地、学生实习基地和老师的科研基地。
另外,为逐步调整学生的就业意向,又鉴于企业类型多种多样,因而要强化学生专业学习自主机制,提供学生更有的选修内容,举办多种讲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合(三)、(四),我们要坚持做到“三结合”:一是学界与业界相结合;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三是课堂与市场相结合。
5、勇于实践和探索,不断创新铸就辉煌
2007年9月笔者基于当下高校新闻传播教学方面的不足,以及对未来大学新闻传播教学的思考,提出了“关于开设传播学专业企业传播方向的基本方案”,并同时在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传系2004级2005级广告学专业开设了“企业传播实务”课程,获得了听课学生的喜爱和好评。
2008年-2009年度第一学期,我们又进一步在全系(不局限于广告学,包括新闻学、传播学、编辑专业方向)开设了“企业传播”综合实训(选修)课,学生报名活跃。
同时,由校教务部组织、新闻传播系承办的“企业传播辅修班”也于2008年10月在全校开班。
篇7
【关键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7-0118-03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等文件阐明:开展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推动校企合作的一体化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国家已经明确将职业教育定位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并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鉴于职业院校的生源素质较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是高职教育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新型的师傅带徒弟的教育模式,它是将传统的师徒制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在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机制中,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和培训内容,学生在学徒制期间能够享受企业“准员工”的待遇,具有学生和“准员工”的双重身份。
一、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制造2025”等的提出与实施,迫切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作支撑。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与科技水平的发展,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引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在西方已经是一种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能更好地为行业、企业培养量身定做的人才。现阶段,我国的现代学徒制还处于探索阶段。2018年5月,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首次与广西业盛集团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同年9月与安踏广西舒博特体育用品公司开设安踏学徒制班。现代学徒制是培养学生由学生身份向企业员工身份的转变模式,能够为学生提前进入工作状态做好准备,有效推动个体由教育阶段到实际工作的过渡,提升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效解决处理问题的技能和水平。
(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学习特点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较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专业老师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市場营销专业实践性比较强,市场营销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如果单纯只凭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可能很难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高职院校有必要实施现代学徒制,加强校企合作,双方共同担负起人才培养的重任。
(三)更好地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为门店销售员、客户服务人员,发展岗位为门店主管、客户服务主管,拓展岗位为门店店长、销售经理、区域经理。这些岗位需要市场营销专业现代学徒制班级的学生具有信息收集、问卷设计、市场调查、促销策划方案设计、营销策划方案撰写、市场推广、渠道开发、客户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实践性很强的项目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相结合,进行具体的项目策划和实施。表1是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安踏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岗位与能力需求。
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深化校企行合作发展
1.建立现代学徒制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合作。高职院校需要建设稳定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推进实施订单培养,寻求企业联合招生和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等一线岗位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不断升级,现代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一线员工更多地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因此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融入职业岗位的因素,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市场营销专业在探讨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已经迈出了有力步伐,与广西机械工程行业的企业以及零售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目前工作开展的成效突出。
2.共建营销实践中心。校企双方建设共同的营销实践中心,在实训中心渗透合作企业的文化,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氛围,提高其职业素养。营销实训中心依据企业的岗位来设置,推进企业和学校人才的互相轮岗与顶岗实践。
3.校企合作打造“双师型”队伍,打造“双导师”队伍。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市场营销专业群教学团队是一支业务熟练、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基本合理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名,讲师5名,助教2名。该教学团队教师在负责本专业学生的教学工作任务的同时,为企业进行技术培训服务和学生的指导工作。广西舒博特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选拔10名技术过硬、业务熟练、门店运营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作为企业师傅。
为了更好地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2019年7—8月,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共派5名专任教师赴安踏广西舒博特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顶岗实习,他们接受企业的岗位安排,从事门店终端销售一线工作,目的是培养老师的实践能力,更好地满足双学徒制学生的教学。
4.共建课程相关资源。针对部分高职学生不主动学习的问题,学校、企业、行业三位一体,共同联手建设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相关资源,明确校企合作的具体内容,共同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案例库和职业资源库等。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市场营销专业和安踏广西舒博特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共同编写《市场营销基本技能与实务》的课程建设相关资源,制作了10个微课用于教学,建立校企双方共用、共享的课程资源。
(二)构建“工学结合、五阶循环、12345”人才培养模式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市场营销专业结合学校发展和专业的需求,于2018年和2019年分别派出专业老师赴广东、深圳、山东等地区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的基本情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营销人才接地气、接岗位、接需求,构建“工学结合、五阶循环、12345”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是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五阶循环”是指校内理论学习、岗位认知实习、终端销售实践训练、营销与策划综合能力实训、顶岗实习和跟岗实习及毕业就业五个阶段的结合和循环发展。“12345”是指一种综合职业素养、两个大阶段(校内学习和顶岗实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种能力(职业基本能力、产品推销能力、营销策划能力)、4种技能培养(产品营销的技能、营销方案撰写的技能、促销策划与实施的技能、门店运营管理的技能)、5个重要岗位(营销岗位、客户服务岗位、渠道开发岗位、产品推广岗位、门店运营管理岗位)。在校内营销的实践训练中,增加了线上营销、门店运营、门店销售、终端陈列等实践训练;第5、第6学期在企业进行综合应用能力实训及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企业中通过企业师傅小班教学,学生学习连锁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策划、运营信息处理与展示等项目内容。学校组织学生参与企业运营和零售终端服务的实习工作,按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结合实际项目,创设以典型企业终端零售管理、营销策划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岗位工作环境,引导学生亲自参与零售企业门店的运营与管理,从而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强化职业素质培养。
(三)基于市场需求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的开发应体现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市场营销专业根据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将传统的“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和“统计学”课程进行内容整合,开发“市场调查与统计分析”课程,课程内容是根据职业需求以及市场调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模块化设置。另外,开发《商务谈判实务》《旅游市场营销实务》《应用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基本技能与实务》等贴近行业发展需求的教材,制定市场营销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制定学徒制班级的课程体系,设计零售终端的销售实践训练。
(四)推进校内外实训室建设
现代学徒制需要高职院校加强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市场营销专业现代学徒制班级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五阶段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第一阶段是营销岗位认知实习,第二阶段是创新创业调研实训和营销素质拓展训练,第三阶段是终端销售实践训练,第四阶段是营销与策综合职业能力实践训练,第五阶段是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这一实践教学体系需要配套相应的实训室才能够实施。校内实训的内容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项目由校内老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指导与完成。
另外,通过推行现代学徒制,学校加大对学徒制班级的专业投入力度,完善并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购置与建设实训设备和软件,建设安踏商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和娃哈哈市场营销实践教育基地,并深化发展,发挥基地的更大作用。新建的实训室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来设置,市场营销专业新建三个实训室分别为:一是营销与策划部门,岗位设置为策划和设计部、媒体部、活动执行部、市场调研部;二是营销战略规划部门,岗位设置为营销经理、策划经理、媒体主管、设计专员、执行专员、市场研发部经理;三是启航营销与策划中心,岗位设置为市场部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策划推广部经理、公关部经理、行政部经理、仓管部经理、质检部经理、财务部经理、客户服务中心、销售部经理。
(五)推行现代学徒制班级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市场营销专业安踏现代学徒制班级的学生在刚开始加入班级时,对合作的企业不满意,对未来的工作前景不乐观,不愿意提前进入工作状态,不理解刚进入大学校门就接受企业的实践,对是否加入学徒制班級抱有犹豫不决的心理。在系领导和班主任做反复思想工作后,经过大一的磨合期,学生逐渐认同和喜欢这一模式。
学徒制期间,要求学生每天通过微信群汇报自己的工作体会和学习心得,在企业实训结束后,每个学生提交实训总结和日志,企业和学校双方随时了解学生的工作与学习动态。实训期间,学校指导老师会不定期地到企业考察,与企业师傅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实训情况。学生在学徒制期间有一定的工资待遇,并能够享受企业员工的销售提成,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接受实践教育,感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能够凸显职业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其职业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大一期间,学校针对安踏学徒制班级学生举办了3期营销实践大赛、演讲比赛和营销策划方案大赛。大赛中,邀请企业师傅和学校的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评比打分并点评,学校和企业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学生提高了学习和工作的热情,综合职业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篇8
关键词:供给侧;营销;创新人才培养
“供给侧改革”是当下中国政经语境中的热词,供给侧的四大要素是指: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重要的创新供给要素。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如何积极发展应用型教育,培养创新型本科人才,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社会一方面急需经管类人才,但在现实中却存在经管类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究其原因是主要还是培养的学识其规格和质量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高校在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规格定位、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用人的需求,难以实现真正的校企对接。
哈尔滨金融学院是一所具有60余年办学历史的财经院校,2010年升入本科,仅有6年的本科办学经历,升本以来,深入思考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将培养具有鲜明金融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基本的办学理念,特别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强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高校在营销创新人才培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人才培养思路模糊。对于营销创新人才的培养定位还较为模糊致使培养特色不够鲜明。
2.传统教学无法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学生的特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主动性不能得到发挥。实际工作中需要的职业道德及团队合作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吃苦耐劳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能尽如人意。
3.课程设置具有前瞻性,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充实适应于市场业务的发展。
4.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单一的课内实验或实验课程主要强调的是某一专项技能的训练,相关知识的衔接欠缺。特别是实习实训面临困境。实习实训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但在现实中虽然能够安排学生进入金融企业,但因为金融企业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使得学生无法真正进入核心岗位参与核心工作。哈尔滨金融学院在对学生实习中有关专业贴合度的调查显示,只有7.81%的学生对学校的实习工作非常满意。
二、哈尔滨金融学院营销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
1.明确定位是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目标
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校对所培养人才基本规格的原则规定,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依据。合理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对于明确教学方向,建立教学制度,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用人单位进行走访,调查发现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一直比较抢手,但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就业并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用人单位大多反映这些毕业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特色不强。进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首先确定的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要解决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但学生就业难的矛盾,用人单位倾向于实践能力强、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能够将所学的市场营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学生,而不是只知道一些理论不会应用的学生。
作为黑龙江省属地方高校,哈尔滨金融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适应本地区的需要,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地方性。
2.课程合理设置是人营销创新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基础
课程设置能直接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力求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和专业教育课。
加强通识教育。让学生不仅打好数学、英语的基础,也要打好社会科学基础,同时要打好工具性学科的基础,使学生具备发展知识、发展思维、发展创造能力所需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强调基础教学的重要,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适应现代经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的就业需求。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基本素质的培养。
加强专业教育。不同的部门,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都有特殊的要求。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他们希望选择到既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通才,又具有一定功力、能够随时上岗的专才性的毕业生。因此,在设置专业教育课中,我们设置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形成多方向的专业课程结构,比如,市场营销专业课中设立市场营销策划、产品营销、服务营销、物流管理等多个方向备选,并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短期预测,及时调整专业方向,灵活而主动地适应社会对各种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积极探索最具使用价值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
3.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是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核心
在授课过程中,市场营销专业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演示教学、情景教学、实验室教学、图式教学、微机训练、讨论训练、网上作业、思维辨析训练、通过角色扮演、现场演示、情景模拟等手段,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进行实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真实的环境中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在“做”中自主地学,通过实战让学生对将来职业生活有感性的认知和理解。鼓励学生自主提出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拓展新应用的创新意识。
(1)专业课程广泛引入实战、实践训练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在教学中意识到实战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的重要性,目前所有的专业课程都有实战或实践训练。
以现代推销技术为例,《现代推销技术》模拟实战是在学习完市场营销学和现代推销技术之后开设的一门实战性课程。通过实战训练,使学生以虚拟运营公司为背景,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针对锁定区域进行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产品策划、促销方案策划,在实战中完成客户开发和管理、推销接近、顾客异议处理的全程模拟,进而制定出系统的公司运营方案。籍此使学生受到一次系统的推销过程的综合训练,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2+1”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探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率先开展了“2+1”教学模式改革。所谓“2+1”教学模式,即2年在学校接受院校教育,主要涉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内实验、校内实训等,最后1年直接进入工作单位进行实际工作的操作。试图探索学校教育与职业培养直接衔接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保证进入职场以后尽快适应工作需要,从而实现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3)拓展全员全程实习
全员主要指的是让每一个市场营销专业学生都有实习岗位,全程指不仅在上学期间,假期也会适当给学生安排实习任务。将不断探索让学生在第三个学期和第五个学期进行间歇式的实习,学生“发现问题--弥补--再实习--再发现问题--再弥补”,就会得到比较大的提高。
4.师资力量建设是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保障
培养应用型人才对教师队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即要有扎实的教学理论功底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不断引导教师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不断接受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探索自己所研究领域内更前沿的知识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超过90%都具备“双师”资格。同时,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带动的方式,鼓励专业教师多参与企业的各种营销策划和咨询等工作,密切专业教师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做到教学和实践的良好的互动。通过这些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素质。
5.考核监督使人才培养模式营销创新教学改革效果更完善
考核是为了检验学生对实践教学活动的认知程度,评价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中所做的工作及其效果。
篇9
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偏重于基础知识教学和理论体系的完整,却忽视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在实际工作中,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和素质与知识同等甚至更为重要。从而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市场需求脱节的严重问题。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科型、研究型的大师级人才,也要培养大量技术型、应用型的优秀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探索、创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建立促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机制,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应对来自国际竞争的挑战,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市场营销教学课程的特点
2.1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
商务英语专业注重英语语言综合素质和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融语言教学与国际商务为一体,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国际商务交际的能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下,我校商务英语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地掌握国际商贸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经贸业务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商务英语人才。突出“英语+商务知识+综合素质+职业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培养特色。
2.2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市场营销教学课程的特点
商务英语专业的国际市场营销课程与营销专业的这一课程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商务英语专业的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更注重的是实际操作性,要求学生熟悉国际市场营销的程序。而且这一课程的另一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能熟悉国际营销中所使用的英语,并能很好地加以运用。根据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的特点,该课程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
3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市场营销教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3.1教学方式改革
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课。它是指导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一门重要课程。要实现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我校商务英语专业的特色,就要突出外语的重要地位。同时,国际市场营销作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种战略,在多数场合下总是离不开英语这一国际商务交往的信息载体。从商务英语专业自身而言,使学生掌握在实际商务环境中运用英语的能力也是其基本目标之一。因此商务英语专业开设本门课程应摒弃原来的汉语教学而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另外,当今不仅仅是国外企业活跃在中国市场的局面,中国企业也积极投身于国际市场。这就使很多国外学者投身于研究大量的中国案例,为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提供大量的教学研究资料,从而有利于双语教学的推进。
3.2教学内容改革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核心。对于教学内容的改革,教材的选用十分关键。根据双语教学方式的实施要求,所用教材语言应为英文。对比了国内外的多本教材后,该课程教学选用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际市场营销》作为教材,该书的特点是:第一,语言为英语,学生通过阅读原汁原味的英文原文来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与技能;第二,向学生介绍国际营销学的核心理论和基础知识;第三,本书以西方大专院校的国际营销学教材为基础,经过节选和整理,适当结合我国的一些实际案例。内容更符合我国高校学生特点与社会需求;第四,书中提供了大量的真实商务实践和案例,扩宽学生的视野,深入了解西方,尤其是美欧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全景;第五,书中每个章节后设计的思考题、应用题旨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观察事物的能力。以上特点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3.3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分析、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就要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的授课方式,而采用案例法、项目法、任务法、交际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设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实验室、校内外实践基地的作用,给学生创设真实的商务环境,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邀请营销公司的职业人来参与教学,为教学提供真实、鲜活的营销案例,协助设计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有计划地为学生做专题讲座等。有了职业人的加入,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更加生动、有效,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
3.4考核方式改革
为了避免学生只注重期末考试,而忽视平时的过程学习,该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创建多元化的评估体系,即在教学的不同阶段进行准备性、形成性、诊断性和总结性评估。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除了期末考试之外,还兼顾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发言次数和发言水平,以此来激励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知识掌握程度;并给学生提供阶段性测试,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案例分析材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做报告等。此外,在学习每章节内容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内容完成一项实践性作业,如:做企业调查,为某产品、某企业做市场环境分析或制订营销方案等。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平时积极参与,又保证学生成绩的可靠性、科学性;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体现“夯实基础,锻造技能”的指导思想。
4结论
篇10
[摘 要] 我国出版产业已进入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与出版产业有关系越来越紧密,新技术、新媒体发展和信息传播多元化趋势,对出版产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也给高校数字出版编辑技能人才的教育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高校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不断创新,新构建多元化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的综合体系,推进高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全面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构建应用型的高校教学及创新人才培养特色。
[关键词] 全媒体;数字出版;人才培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117
[中图分类号] G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214- 03
1 数字化经营管理人才现状
据统计,当前我国200多所高校编辑出版类专业,主要是以数字出版编辑方向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每年向社会单位输送1万多名毕业生。目前全国各类数字出版编辑需求日益增多,保守估算也有600万人,人才的培养与需求差距太大,人力资源供需极不平衡。高校应当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努力推进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加大数字出版类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为全媒体更好地发展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
1.1 高校出版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目前我国非常需要掌握数字出版技术和数字化管理的人才,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人才尤为抢手,人才的缺乏现象严重,一直困扰着我国数字化的进程。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出版业与新型数字出版企业,无论是纸介或者网络电子媒体,都越来越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而当前从事数字出版类人员的知识结构已难以满足数字出版行业快速发展需要,尤其是进入了融媒体时代以后,高等教育出版学专业正在让日益紧迫的形势倒逼教学课程改革,出版专业类从人员也需要在时代的潮流中转型或者充实扩展自己的实力。
1.2 高校编辑出版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时展不协调
从高校出来的学生或者只学习了技术上的操作,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缺乏相应的实践动手能力,或者是仅有一些传播学、社会学方面的理论,真正能够将理论运用与实践操作的人才很少。高校的培养目标没有从大出版的视角出发,仅局限于对书刊编辑人才的培养,而现在社会的多元化所需要的是能胜任包括图书、报刊、电子音像、网络等传媒的全能型编辑出版人才。如果再不改革这种培养模式,会出现出版行业在到处招聘人才,毕业生却在四处谋求工作。
2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当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统一的时候,毕业生就面临就业的困难。如今出版行业缺乏专业性的数字出版人才,现有的编辑出版类毕业生为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而遗憾。高校必须转变现有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形成新的培养机制与就业策略,为社会输送出一批有创新,能引领出版业潮流的先锋人才,是高校亟待解决的教育培养问题。
2.1 对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分析
据统计,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在编辑出版业内就业的仅占51.9%。而从国内外出版企业用人标准来看,应用能力强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热捧,我国大部分出版企业更多需要有专业、多技能型的人才,就业岗位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在教育、经济、法律、医学等其他学科都有一定的涉猎。单一知识结构的人才已不能适合现代出版工作要求了,尤其是在数字化时代,人事技术管理、销售等工作中,还要特别强调从业人才的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2.2 行业倒逼高校转换教育培养理念
以行业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培养模式相比,人才培养不仅重视基础理论的W习,而且重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编辑出版行业的背景,而且要求毕业生熟悉多个领域的专业背景。高校需要从培养模式上变革和创新,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为主要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在出版活动中的策划创意、分析和处理能力,重点培养擅长数字出版产业领域的策划、设计、编校等新媒体产业技术、管理等岗位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3 商业运作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现在我国出版企业用人的趋势是从编辑出版专业向非编辑出版专业转变,在高学历人才的招聘中,出版企业偏向选择多学科和跨学科背景人才。我国大部分出版企业需要以应用型人才,具有出版的商业性与文学性的策划能力,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如果没有扎实的实务基础、不能掌握出版工作的综合技能,就不能进行品牌建设及新产品的创新及服务提升,没有能力胜任工作岗位。
3 构建高校数字出版人才教育培养途径
3.1 开展顶层设计,明确培养定位
3.1.1 教学理念的创新改革
高校在培养过程中首先要转变培养类型,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教学评价等过程中融入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构建可操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的数字化出版人才;再者要改革教育办学模式,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培养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建立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最后还要从重视理论教学转变为理论教学与实践双驱动的教学模式,搭建多种支持平台,如学科建设与科研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协同创新培养人才。
3.1.2 课程设置创新改革
编辑出版专业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改革,实施“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建立综合立体长效的教学改革机制,切实提高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学生的数字出版选题策划能力、现代化出版业的应用能力、数字编辑以及市场营销能力,在重视人文社科教育的同时,应增加新媒体理论等应用课程的设计,如:网络通信、信息处理、数字化多媒体制作等技术,管理学、有关法律法规等行业基本知识也必须具备,还应给学生设置三维动画创意技术、平面媒体电子排版等课程,学会多学科课程的整合应用技能。
3.1.3 师资队伍创新改革
名师出高徒,要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首先就得有一批“技高一筹”的指导教师。目前国内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师大部分都没有经过实践锻炼,对新知识、新技术掌握不够熟练,由于环境局限,难以讲授和再现出数字出版中复杂的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过程,不能给学生提供实践和创新的空间。高校应给专业教师提供进入出版机构观摩考察的机会,同时可引进数字出版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与专业建设,聘请企业管理专家、技术人员、媒体行业研究者等人才参与制定专业规划、课程设置、企业实践等计划,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的“无缝对接”。
3.2 数字出版类人才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高校数字出版编辑类人才培养要进一步加强度对学生海量信息发掘能力、策划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等的培养,以不断适应数字时代对高素质、高水平,应用性、复合型出版编辑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尝试合作办学、订单式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等培养方式,实现人才的多样化培养目标,不断满足行业细分对人才的需求。
3.2.1 构建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出版社应充分利用本校的教育资源,采用“双元化”高校培养模式的时代加强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编辑出版、新闻传播等相关专业的深系,在教学方面进行深入实践创新,将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与这些专业联合培养出版社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如数字出版策划、数字内容制作、数字营销及管理人才,使人才培养的定位更加清晰,人才培养和就业更具特色和优势。
3.2.2 采取工学结合与产学研结合的模式
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共同努力,制订产学研结合标准和规范,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推动企业和学校之间大力合作。高校要以需求为导向,探索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定向培养和实训平台,把综合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出版项目的立项和参与项目运作过程,在真实生动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推动数字出版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突出专业建设特色,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2.3 构建行业对话,建立人才培养交流平台
第一,高校与出版企业合作教学,以市场为导向,直接输出培养人才。第二,争取出版企业作为高校教学实践基地,为师生提供直观了解企业运作和产业发展状况的平台。第三,采取国内与国外高校合作教学的方式,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第四,积极邀请行业专家与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到校作指导交流,多参加实践与教育培养交流访问,提升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3.3 数字出版人才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3.3.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字出版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作为重要培B目标,必须有超强的时代感和创新意识。高校在教育培养时首先要把创新的思维培养、方式方法、实践训练、能力评价等都应纳入到人才教育培养的全过程。编辑出版人员要具备经济、法律、营销、管理等学科相关知识与能力,市场调研分析与预测能力,以市场需求的视野去策划和设计能力,能打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出版物。
3.3.2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数字出版人才最重要的是专业的策划能力。包括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特别是核心的专业能力。其次,对数字出版专业人才而言,应具备信息处理能力。另外,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运筹协调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高校设立数字出版专业可与信息工程专业、公共管理专业等应用型专业开展合作,这些专业的技术和实力可以为数字出版提供一定的技能。
4 结 语
出版行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已经朝着传统媒体、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向前进,只注重单一专业的出版类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融合媒介的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创新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大势所趋。高校作为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把握好行业发展动向,洞悉动态性、前瞻性发展方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与时俱进,构建适合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承担起培养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传媒人才的历史重任,为行业的发展和转型培养大批复合型、应用型的出版专业技术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