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传统教育心得范文

时间:2024-04-02 18:07: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革命传统教育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革命传统教育心得

篇1

随着21世纪的临近,人类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也越来越严峻。其中既有高科技的挑战,又有生态危机、道德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在迎接挑战的各种对策中,最有效又最紧迫的对策是:在教育系统中确立和传播新世纪的文化价值观念,并据此改革教育模式,在新一代人身上塑造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由此完成国民素质的改塑工程。有远见的战略家们将这种从教育入手迎接跨世纪挑战的对策形象地比喻为“教育与灾难之间的赛跑”!

中华民族能否在这场“赛跑”中跻身于世界前列?这不仅是我国教育界必须回答的课题,而且也是全民族、全社会都必须关注和参与的重大课题。当前迫切需要邀集多学科专家和多方面人士在多层面的碰撞与交流中探讨中国教育如何步入21世纪。

本文仅想从其中一个侧面,谈谈当前急剧发展的信息技术将会对21世纪文化--教育的基础产生哪些实质性的影响。

二、人类文化--教育发展中的第三个里程碑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产生,不仅是文化发展中的两个重要里程碑,而且引发了教育模式的两次质变:前者使书面语言加入到以往只能借助口头语言和动作语言进行的教育活动中,不仅扩展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抽象思维和自学的能力;后者使印刷体的书籍、课本成为文化的主要载体,由此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近、现代教育的普及。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高科技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奏响了跨世纪宏伟乐章的主弦律。尤其是自93年美国确立了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战略之后,“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两大技术杠杆,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

三、两种“命运”的反差

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领域,但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又总是滞后的,这是一个令社会难以容忍的二律悖反!

八十年代初,当第一批微机在发达国家学校的课堂里出现时,有人兴奋地预言:计算机将会给教育领域带来一场革命!十年过去了,这场革命在影视界、出版印刷界、国防部门、办公室自动化等领域先后出现了,但在学校中却始终没有发生!许多学校花费大量资金购买的计算机仅用来学习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和繁琐的程序语言,或是把书本上的内容搬上屏幕,把为应考而准备的各种“电子题库”劈头盖脑地压向早已厌倦的学生,结果当然不会受到师生的欢迎,尤其是从事学科教育的老师们,仍然偏爱他们用惯了的粉笔与黑板,同计算机世界几乎处于“绝缘”状态!

然而,与在教育领域受到的“冷遇”相反,计算机及其孪生兄弟游戏机一起,在儿童乃至成人的游戏王国中却大受欢迎,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轻而易举地占据了人们宝贵的闲暇时间和大量金钱!突然冒出的电子游戏产业在全球已拥有150亿美元以上的巨大消费市场,其规模比美国电影业还要庞大,其技术更新的速度更令人难以置信:信息领域最新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由美国国家宇航局投资20万美元才开发到勉强可以应用,没过多久,任天堂公司便推出了价格只有199美元的“虚拟男孩”电子游戏机!当今速度最快的英特尔处理器每秒钟执行1亿条指令,而索尼公司最新推出价格200美元的电子“游戏站”(Playstation),速度竟比前者快十倍!

看来,造成计算机在教育领域“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不在技术本身,而在技术之外。

四、成功者的启示

其实,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十年跋涉,并不都是悲剧。

80年代中期,美国苹果公司的教育家们在对教育技术的市场预测中,迫切希望研究和了解这样一个问题:当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象使用书和纸一样方便时,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会发生什么变化?于是他们选取了几个学校的班级,为参加实验的每个学生和教师都提供两台计算机,一台放在学校,一台放在家里,开始了一项被称为“明日苹果教室”(Apple Classroom of Tomorrow)的教育改革实验研究。研究持续了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取得了许多振奋人心的成果。

该项实验研究实质上是在探索和创设一种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模式,因此首先受到学生的欢迎。在第一学年末,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态度就有了明显改善,开始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尽管对教育技术的掌握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当他们逐渐熟练地运用新技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习和研究各种知识和技能时,学习的兴趣、能力和效率越来越高。一位四年级的老师在总结中这样写道:“学生毫不厌烦在计算机上工作,他们实际上是要求多做一些事情,在以往的教学经历中,我很少看到学生主动要求做额外的作业。”过去人们经常担心:学生整天跟计算机打交道,会因缺少和同伴的交往而变得孤独。实验得出的结论却完全相反:运用新技术的自主学习比传统课堂讲授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促使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教师们深感到,他们更多地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和引导者,而不是说教者。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课堂的努力使他们重新审视教育的基本准则,思考未来信息社会教师职业的一系列新特点。新技术把教师从大量重复性教育活动中解放出来,将创造力献给更具挑战性和个性化的师生交往与共同探索之中。正如一位教师所言:“新技术使我保持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热情,但我现在同以前不一样,现在我是指导学生,他们自己把握着自己的教育,创造他们自己的知识,用他们自己的创造力去研究并向他人表达信息。”

导演这场教育改革喜剧的显然不只苹果公司一家,但所有成功的演员和幸运的观众都会获得以下共识:高科技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是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因此,如果不能更新观念、改变模式,教育技术的变革不仅不会发生,而且还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

五、当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发展相关性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如何研究信息技术对未来教育的影响?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方法论问题。人们往往仅从表面上来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因而仅看到二者直接相关联的两方面:一方面,信息技术将引起教育技术乃至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变革;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本身会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两方面都不错,但实际上,技术在对教育发生影响的时候,往往要通过文化这个重要的中介和桥梁。因此,探讨当代信息技术已经和将会对人类的文化基础乃至生存方式带来哪些变化,再由此探讨对未来教育的影响,可能会使我们研究的视野更为开阔。毫无疑问,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将成为人类文化发展中的第三个里程碑。

教育如何迎接这场跨世纪的挑战?

六、当代信息技术在文化--教育三大基石中的裂变

在印刷时代,阅读、写作和计算被公认为文化之鼎的三足,也被视为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世界各国都把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列为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师生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而当代信息技术正是在传统文化--教育的三大基础中引发了一场强大的裂变!

1、阅读方式的变革:

教育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之上。因此,在各种形式的阅读理解中获取资料和信息,这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样,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信息环境,教会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研究和把握当代信息技术带来的阅读方式变革是理解和把握信息时代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窗口。当代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阅读方式变革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

自从印刷技术产生以来,人类已习惯于阅读文本和从各种图书资料中查找所需信息的工作与生活方式。文本中知识与信息只能按线性结构来排列,因此阅读与检索的速度和效率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在“知识爆炸”的严重挑战面前,人类如何超越这一界限?“电子书刊”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在电子书刊中,知识间的联结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可以有多种联结组合方式与检索方式,从而打破了传统文本单一的线性结构,向人们展示出全新、高效的超文本阅读与检索方式。

(2)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

传统阅读的材料是文字媒体,在电子读物中阅读的对象则从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图象、声音、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这就是信息时代的“超媒体”阅读。这种近乎“全息”的跨时空阅读方式,使阅读和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和效率。

(3)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计算机给阅读方式带来的最大变革是高效率检索式阅读方式的出现。我们不妨举一个实例来帮助人们理解这场变革之意义。自1985年起,我国用7年时间将中华书局校点本《二十五史》输入电脑,建立了“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当你想从此部巨著中查找气象方面有关“风”的资料时,用传统阅读检索方式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可想而知的,如今运用超文本阅读和计算机自动检索的方式,只须键入“风”、“气象”等关键词,并加以必要的限制(排除与气象无关的“风”),短短6秒钟之后,电脑就会在通读二十五史全文的基础上为你筛选出10968段相关资料和14918个词目,组成一个特殊的文本供你阅读。你若还想简化,则可再次与计算机对话,直至获得满意的信息为止,而计算机绝对会保证“百问不烦”。

了解这种信息时代全新的阅读与检索方式之后,就不难想象图书馆、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模式将要发生的巨大变革了。与此同时,培养这种新的阅读能力不仅应该从小开始,而且迫切需要给成人补课乃至“扫盲”。这已成为我国跨世纪教育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使命。1995年,全世界电子百科全书的销量已经超过了用纸张印刷的百科全书的销量,这个数字向人类传达的信息不仅是多层面的,而且是令人震惊的!当然,超文本和超媒体阅读能力还是要以传统文本阅读能力为基础的,但后者对前者的超越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挑战与激发。

2、写作方式的变革:

在计算机席卷办公室乃至家庭的浪潮中,记者、作家、科学家、秘书乃至领导干部都在兴奋和痛苦的矛盾心态中“换笔”。相比之下,新一代学童们对键盘和鼠标“笔”的驾驭与偏爱,则是在电子游戏机“魔力”的引诱下自然发生的。这表明了信息时代对传统写作方式挑战之强烈与急剧!当代信息技术究竟会给写作方式和写作教育带来哪些变化呢?我以为最突出的有以下四点:

(1)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

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的出现和日益完善化,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写作的效率,这不仅表现在文字录入的速度快,更重要的在于功能的扩展使电子写作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意抄写、复制、增补、删除等,这就大大节省了人类耗费在写作中极为庞大的重复性劳动,这是对人类精力乃至生命的节省!一旦扫描输入、语音输入等人机接口技术和机器翻译等技术进一步成熟之后,对全社会人力资源的节省和写作效率的提高将更是难以估量的。

(2)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

其次是写作内容与形式的变化。印刷时代的写作是以文字的写作为主,只有在科学、数学的写作中夹杂着专业符号,在艺术与科学的写作中有时配上插图。而在电子媒体的写作中,符号、图象、声音乃至三维动画的出现和使用则越来越频繁。这种“多媒体”的写作形式对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相互理解在现代与未来社会中将越来越重要。与此相适应,图文并茂的写作能力将要从小培养,也会更受孩子们的欢迎。多媒体“脚本”的写作与制作会越来越普及,甚至成为中小学教育中开设和考核的必修课!

(3)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

电子文本的结构变化给写作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带来的变革更加剧烈。传统文章与著作的写作都有固定的线性的文本结构,而电子文本则是灵活多变的网络式超文本结构。用纸张书写和印刷的文本只能列出章节的标题,而在计算机屏幕上写作和调阅的文章则需要把每个句子和段落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并使相互之间建立起多种网络化联系通道,从而以各种不同的顺序提供给读者。尤其重要的是,对每篇文章乃至章节都应选择最适当的“关键词”来概括其内容,以便给读者提供迅速简捷的检索方式,这实际上是将文章纳入信息社会中巨大的“文章数据库”。

(4)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当超文本、超媒体的电子读物和依靠信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的网络建立起来的环球巨型资料信息库出现之后,以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鸿沟被打破了,读者根据自身需要所调阅与组合成的许多文本结构都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属于读者的“创作”成果,这种读者与资料库之间的人机对话,显然是信息社会中一种极其重要的阅读?FONT FACE="楷体_GB2312" LANG="ZH-CN">写作能力,而支撑这种能力的则是更加灵活、开放也更加复杂、高效的现代意识与现代思维!这种新思维方式又将外化成更加智能化的人机一体化的阅读?FONT FACE="楷体_GB2312" LANG="ZH-CN">写作方式,由此开拓越来越广阔的创作时空,并呼唤与此相适应的未来教育模式。

3、计算方式的变革:

(1)从数学计算走向用基二代码和二进制的数字化模拟和高速运算;

传统计算能力仅与数学和数学教育有关。当计算机的应用深入和扩展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之后,迫使人们去探究数字与数值计算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与转化,这就大大拓展了计算的概念,并使整个社会生活越来越“数字化”!计算机设计思想的基石是以“比特”(信息的最小单位)为支点的“基2代码”,因此任何领域的问题要想交给计算机来解决,必须先将其转换为能够用0和1这两个数字来表示的“计算机语言”。由此可见,计算机应用研究的实质,就是探讨如何用基2代码和二进制来表达各个领域所要解决的难题,并对该领域进行数字化模拟。

(2)文字的数字化使计算机从语言上升为文化,并使传统文化--教育的三大支柱(读、写、算)融为一体;

文字的数字化可以看作计算机步入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奠基石或里程碑。此后,文字所表达和描述的世界都可以转化为二进制的计算机语言了!而计算机也开始从技术上升为文化!至此,作为人类传统文化三大支柱的读写算,在计算机语言文化中不可分割地融为一体了,这对未来社会与未来教育的挑战与促进是可想而知的!

(3)图像、声音、影视的数字化使人类进入了“虚拟现实”中的计算机仿真世界;并使数字化成为人类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一种重要文化方式、生存方式、教育模式!

计算机文化并没有就此止步。当她征服了比文字更加复杂的声音世界和图像世界乃至将时间之矢综合进来的三维动画世界之后,整个世界为之震惊和倾倒了!而把计算机文化的这个新的里程碑转化为现代技术,并由此改变人类整个生存环境的则是近年来风靡全球的“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所创造的数字化奇迹!

“多媒体”技术的含意并不是综合运用各种传播媒体,而是将各种不同媒体所记载和表达的信息融为一体,并自如地分解、组合,这正是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来实现的。如今,从图书馆中的巨著,到用声音、图像表达人类物质与精神世界的图片、胶片、录音带、录像带等巨大的资料库,都可以被数字化处理后浓缩、隐身于微小的光盘之中。这些高密度的压缩数据在光、电的运载下,每时每刻都纵横驰骋于高速运行的环球“信息高速公路”网络之中,随时等待和人类的智慧实现跨时空的“联网”与“激发”,创造出无穷无尽的财富与乐趣,开创着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天地!

“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这两个概念在大众传播媒介中“亮相”的时间还不足五年,但却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使“地球村”越变越“小”,使整个世界越来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以上我们探讨了从印刷时代转变为电子化的信息时代,作为文化之根基的阅读、写作、计算能力将面临的挑战与变革,但仅从这小小的窗口中已不难看出:当前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场跨世纪文化--教育变革之急剧与深刻!传统教育注重文化的传承,现代与未来教育在文化传承的同时更注重培养人的创造性,由此实现对文化的不断超越。文化的超越有量变也有质变,每当文化的根基发生实质性变化之时,文化的质变显然是不可避免的了。由此入手,才能更深刻地洞查高科技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与前景。

七、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使命与标志

在跨世纪教育改革中,各国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但究竟什么是教育现代化?其主要标志又有哪些?这至今仍是众说绘坛、极其模糊的概念,甚至缺乏较为深入的研究。对此,我不想多加评说,仅想提出一个不成熟的看法供大家讨论。现代化显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但是,从当代世界任何一个被公认为已经基本进入了现代化阶段的行业和部门来看,虽然情况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完成了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使本部门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部门或行业。我认为,这可以看作是部门或行业现代化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使命,也是步入现代化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一个劳动密集型的部门或行业是绝对不可能步入现代化的!教育是人类自身再生产、再创造的复杂系统工程,现在在任何一个国家,教育部门都已发展成最庞大的部门或行业(无论从从业人员、教育对象、经费投入还是社会影响,都超过社会中任何一个部门),因此这个最庞大部门的效益和现代化程度显然是至关重要的!但至今教育部门仍然还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大多数教师还仅靠一本书、一枝粉笔、一张嘴来工作,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每天都要从事大量极其繁重的重复性劳动,因此,我国的教育必须加速实现走向现代化的这场历史变革,使教育领域更快地完成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转变。这场历史性的变革将彻底改变千百年来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并使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隐形教育”)溶为一体,实现教育中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解放教师的生产力和师生的创造力,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教师的岗位不仅成为令人尊敬的职业,而且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有人可能会认为,发展教育技术,推动教育工艺革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我国目前许多地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还没有实现,哪有条件投资教育领域的高科技呢?其实普及与提高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提高,就不可能有高质量、高效益的教育普及。小平同志历来强调面向现代化必须参与世界舞台发展高科技的竞争,指出:“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过去也好,今天也,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纪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发展高科技我们还是要花点钱,该花的就要花。前几年,有的外国科学家问我,你们在不富裕的情况下为什么要搞加速器?我说,我们是从长远考虑。现在看来搞对了,决心下对了,起码争取了几年时间。在高科技方面,我们要开步走,不然就赶不上,越到后来越赶不上,而且要花更多的钱,所以从现在起就要开始搞。”小平同志的话对我们认识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在教育技术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加速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八、教育如何步入信息时代?

对教育未来的预测与展望同对教育现实的剖析,显然存在着极大的反差。而探讨由现实走向未来之路,则属于教育的战略或对策研究。中国与发达国家物质条件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传统不同,因此中国步入信息社会的道路,尤其是教育走向信息时代的道路显然会有很大的差异。但我们绝不能强调这种差异而甘居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这个教训对于20世纪的中国人来说是刻骨铭心的!而在21世纪激烈竞争的世界舞台上,落后则会被开除“球籍”!因此,我们更应研究异中之同,扬长避短,迎头赶上去!

下面,我们仅从我国教育如何迎接高科技的挑战这一侧面,作一些对策思考。

1、首先要在高科技与教育改革的结合部上,加强对世界前沿的跟踪研究

建立国家级和省级的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配备现代化的研究设备与条件,研究人员不仅要有技术专家,而且要有心理专家、教育战略专家和各领域的学科教育专家,并形成一个开放、流动的研究群体。建议在北大、北师大等博士点比较全的综合性大学设立研究信息时代教育改革的国家实验室和博士后流动站,并向有一定研究基础的大、中、小学教师开放。

2、尽快建立教育软件资料库

与国家实验室结合起来,组建教育软件的搜集、研究、开发、评审和管理体系,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以改变目前我国教育软件开发与软件市场的混乱状态和低水平重复性开发造成的人力、物力资源之巨大浪费,缩小我国教育软件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3、尽快在广大教师和教育干部中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尤其要注重传播信息时代的教育意识与教育观念

当前在全国流行的计算机培训模式不仅已经陈旧,而且不适合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的需要。因此,当前迫切需要从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一套既先进又切实可行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体系,并建立一种能够自我更新的竞争机制。在师范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中,不能先学计算机操作和程序语言,应使他们了解与掌握与本学科教育相关的工具平台和优秀教育软件,并使每个师范生都能了解和研究信息时代教育、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使他们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促进派。

4、有计划、有选择地逐步在全国建立一批教育现代化实验学校

篇2

利用暑期开设“关工委暑期班”,邀请社区内有特长的离退休老同志、老教师等“五老”人员当辅导员,帮助学生开展文明教育,当艺术、体育、科技、才艺的指导员,使学生在受教育的同时,得到技能培养,增长才干,让他们在社区大学校里学到的知识。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暑期关工活动。

1、建立“青少年学习俱乐部”。充分发挥辖区内的活动阵地和人才资源。办好各类培训班,如书法、绘画、象棋、舞蹈等以外。借用社区图书和“绿色网吧”,结合社区品牌活动——社区读书会,创立社区“红领巾读书会”,组织社区青少年开展“百种图书暑期读”活动。并相应开展一系列读书心得、学习交流、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相关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扩大知识面。

2、开设“假日社区”志愿者活动。主要围绕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德育志愿行动、爱国教育宣讲志愿行动、关爱志愿行动等内容不同的志愿行动。

3、区校联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夏令营活动,参观梅石社区科学园、奥林清华法制教育基地,使孩子们学到的校外知识,使他们在社区关工委的关爱帮助下健康成长,

4、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建国六十周年”“五四九十周年”纪念主题教育活动,邀请社区里革命老前辈,改革开放中有突出事迹的党员干部及“五老”人员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教育。

三、深入开展老少结对、老青结对活动。

积极组织“老少携手,共建和谐”结对活动,开展老少结对、老青结对共创文明社区、发动青少年与孤老、独居老干部结对子,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使他们精神慰藉,使他们享受家庭的温暖。对本社区在校学生中,学习习惯差、学习生活困难等弱势群体学生继续做好“大手牵小手”的活动,让这些学生在关工委教育、帮助下健康成长。

四、搞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宣传活动。

坚持橱窗宣传,重点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道路安全交通法》的学习宣传。进一步教育广大未成年人明确法律赋予的权利,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充分利用暑期,邀请有关部门领导对未成年人进行深入浅出的宣讲。

篇3

一、精心筹划,积极营造活动氛围

我县紧紧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精心策划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一系列活动。通过在图书馆悬挂“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让阅读成为习惯,让思考伴随人生”等宣传条幅和在渊泉广场等人员集聚地摆放宣传版面等有效形式,提高了市民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同时,印发“世界读书日”等宣传单4000份,其中:《世界读书日的由来》1000份、《读书日在世界各国》1000份、《我国开展读书日活动》1000份、《关于读书的格言》1000份,进一步扩大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的影响,让广大市民感受到浓厚的读书学习、勤于思考的良好氛围。

二、积极开展图书进校活动,关注儿童健康成长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关注儿童,为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也是图书馆的责任。结合本次活动,县图书馆利用自身优质资源,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开展了读书征文竞赛、举办小读者园地和流动图书进校园等宣传教育活动。一是积极组织渊泉小学、渊泉第二小学、渊泉第三小学、中沟小学、西湖乡北沟小学开展了“爱我祖国、爱我家乡”为主题有奖征文活动,按年龄设组,分设一、二、三等奖。通过评选,共筛选出获奖优秀征文75篇,其中: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20篇,优秀奖40篇,并为获奖者提供了具有纪念意义奖品。二是在图书馆少儿室举办了《小读者园地》一期,先后吸引了800多名小读者来图书馆读书、座谈交流阅读心得,在交流环节中小读者们畅所欲言,互相推荐好书,并向图书馆提出提高少儿部的服务质量的建议。三是在县城2所和周边3所小学开展了“流动图书”进校园、进班级活动,共为5所小学的53个教学班送去图书,进行班级间流动阅读。

三、积极开展送书上门活动,让图书为社会服务

为了扩大活动的社会效应,争取到更多民众的支持与关注,使图书馆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践行为社会服务的宗旨,更好履行为社会服务的职责,图书馆组织工作人员深入社区和群众开展宣传活动,进家入户发放传单、现场办证、送书上门,积极为社区居民服务。活动期间新增办证60个。在送书进社区的同时,工作人员将图书送到了看守所,给犯人送去精神粮食,让他们更好地接受改造。

四、积极开展“志愿者行动”、“新书推介”活动

利用报刊借阅室等公共阅览平台,鼓励志愿者发扬奉献精神,为读者提供服务和帮助,以实际行动迎接“世界读书日”,共创和谐图书馆。同时,编印《新书推介》1期,为读者推荐精品图书,热门图书、精典文学、休闲生活、科普、法律知识类图书。

五、充分利用文化共享设施和文化资源

篇4

围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活动,结合大冶市实际,重点开展好“争当五型干部”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树立组工干部可信、可靠、可敬、可亲的“四可”新形象。 争当学习型干部。一是搭建一以贯之的制度平台。完善制定“集中学习日”制度、定期教育培训制度、学习效果评比制度,让组工干部学习有约束,有动力。二是搭建实实在在的学习平台。按科室征订《党员生活》、《组织人事报》等报刊杂志,购买和编印党的政治理论著作、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等读本。三是搭建有为有位的转化平台。推行组工干部讲学,积极撰写读书心得、调研文章,开展征文比赛,表彰学有所成的干部。

争当服务型干部。一是抓好服务意识培养。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提高组工干部党性修养,树立为民服务意识。建立健全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等制度,使服务行为制度化。二是抓好服务态度养成。强化人民公仆的心态定位,做到言语谦和、态度诚恳,以亲切的服务感染人,把组织部门建成“党员之家”、“干部之家”和“人才之家”。三是搞好服务效果评价。开展“群众评议组织工作和组工干部”活动,注意倾听工作对象的意见和批评,及时改进服务方式,以实在的效果取信于民。

争当创新型干部。一是培养自主意识。营造民主平等氛围,尊重组工干部的主体地位;加强科室工作考核,增强主人翁精神,形成锐意进取、创新发展的意识。二是培养创新思维。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放宽眼界、启迪思维,形成质疑、探索、发现、创新的良性循环。强化调研工作,在调研中探索新路。对各科室和每位干部的工作采取同事互评、领导点评,在评议中发现问题,寻找创新思路。三是抓住创新的内容重点。各科室和机关干部要围绕全市组织工作的重点项目和创新项目,积极开展“我为组织工作出点子”活动,鼓励和引导机关干部,围绕组织工作大局,建言献策,不断推进组织工作的创新。

争当廉洁型干部。一是完善廉政教育机制。坚持“高进、严管”的要求选用和管理组工干部,从源头提高组工干部公道正派和廉洁从政能力。定期开展廉政教育、法纪教育和警示教育,引导机关干部做到“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二是完善部务公开机制。实施组织工作“阳光运作”和“开门办公”,制定组织工作流程图,以多种形式向群众公布,做到组织工作内容、程序、过程、结果四公开,消除组织工作神秘感,形成开放的组织工作格局。三是完善部风监督机制。开展科室之间、同事之间、条块工作之间的相互监督,实现部内自我监督。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聘请部风建设联络员,执行组工干部“十严禁”规定,接受社会监督,为机关干部争做“廉洁”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争当人文型干部。一是积极构建高尚情操的塑造载体。深入开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塑造组工干部公道正派、遵纪守法、团结上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积极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组织机关干部与基层困难党员群众“一帮一扶贫济困”、“手拉手促和谐”的帮扶主题活动,组织机关干部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扶贫济困、服务群众,体现组工干部的人文关怀。二是积极创建“无缝沟通”的交流载体。广泛开展交心谈心活动,通过部领导与科室负责人谈心、科室负责人与普通干部谈心、同事之间谈心,营造一种上下级、同事之间的“无缝沟通”的氛围。通过交心谈心活动,一方面,深入了解干部职工的所需所盼,帮助干部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另一方面,引导大家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消除隔阂,促进团结。三是积极构建高雅文化的建设载体。开展读好书活动,建立部干部职工生日档案,送生日贺卡,组建“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摄影”等文体活动小组,适时开展比赛活动,坚持每年举办一次春节联欢晚会,让每个组工干部和家庭在自娱自乐中拉近距离,加深感情,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文组工干部新形象,构建“和谐之家”。

篇5

关键词:德育教育;实效性;学生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46-01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实效低下,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对德育教育的目标设定的虚空或低俗,因而缺乏应有的感召力;在德育教育方法上把学生单纯地视为德育规范的被动的接受者,忽视学生的德育生活和需要,等等。如何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呢?

1.德高为师,以德育人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老教育家的忠劝,也是师德的重要内容。我们不能否认她对学校德育教育的功劳。然而,随波逐流的思想一样在教师队伍中蔓延:整个社会是那样,不少媒体宣传是那样,甚至学生的家长也有的是那样,我孤兵作战有用吗?俗话说:从善三年,学坏三日。我的努力启不就白费?家长都不管,我们瞎操什么心?不。正因为有这种思想的滋生,我们的有些学生才会失去应有的教育,错过良好的机会。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做到高瞻远瞩,关注孩子们未来的发展,着眼于社会的需求。

道德建设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就学校方面,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队精神、集体主义更具有实际意义。若我们确实能做好上面几方面,还用愁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责任心、义务感的养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吗?总之,身教胜于言教,心教胜于言教。教师要晓之以理,知难而上,又要标新立异,让素质教育在重视学校道德教育上滋生新的生长点。

2.操场教育

通过每周一升国旗仪式和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利用上操、上体育课和下午体育锻炼,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教育、意志教育和国防教育。我们要求学生上操上课,整齐划一,精神饱满,做到严格要求,训练刻苦,从而磨炼其意志,增强其体质。

饭场教育即利用学生每天三餐所进行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和爱护环境、讲究卫生、文明礼让、社会公德的教育。学校要求炊管人员在开饭过程中教育学生,值班领导,教师在吃饭时巡回检查随地教育学生。使学生知道“一粟一粒,当思来之不易”。

3.改进德育课考评方法

3.1创设合理的考试形式。改革考试观,摒弃教师课堂讲什么,学生笔记记什么,期末考试考什么的做法,应以能力考核为目的。考核形式要多样化,在传统的闭卷考试和笔试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开卷考试和口试,并配合写一些小文章,立足于通过学习知识,获得一种再学习的能力,即重在理解运用而非记忆,重在课堂参与而非结果。

3.2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为惟一标准的教学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在个性和潜能上的差异,容易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构建科学的考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强弱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尽量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其特长。比如可以使理论考核占30%,如小测验、小论文等,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参与活动占20%,主要考核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表现,努力使各层次学生在相应的评价体系中得到充分发展;卷面成绩占50%。

4.科学的学习态度教育

增强学习的自觉性。随着“普九”的实现和“普高”(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步伐的大步迈进,学生的起点素质势必呈下降趋势,如何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进呢?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名人名家的成功史,身边优秀学生的学习心得体会和学习方法的教育,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科学精神。只有学生有兴趣、有信心和决心读书,才能把他们过剩的精力引导到学习上,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得到满足;只要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得到正确的引导,得到合理的满足,才能有效地预防他们"搞恶作剧"。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使教学内容更有效地施行,我们必须坚持动态和静态教育有机结合的形式,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地开展德育教育。

5.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方法

篇6

关键词 石化企业; 文化建设; 思考

石化企业文化建设是加强企业工作和企业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增强队伍凝聚力的有效载体,是加强企业队伍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塑造石化企业职工良好形象的主要媒介,在推动企业业务工作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 石化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石化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很有魅力的工作,其效能的发挥,对于塑造企业队伍形象,提升企业队伍整体素质,增强企业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向心力和生产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企业基层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舞士气,保证企业职工队伍思想稳定和旺盛生产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弘扬企业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主旋律、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1.1 加强石化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提升队伍的凝聚力。加强石化企业文化建设,能够逐步确立正确的企业精神和职业价值观,能够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奋发进取的集体意识,沟通企业职工的思想和感情,焕发企业职工整体的能动精神,能使企业职工从内心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效应,是搞好企业思想教育工作的一项很有效的载体,能切实提升企业队伍的亲和力、向心力、凝聚力和生产力。

1.2 加强石化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激发队伍的工作热情。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石化企业职工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导致生活压力、精神压力和身体压力也越来越大。

1.3 加强石化企业文化建设,能够强化队伍的自我管理。石化企业文化是企业队伍不可缺少的元素。

1.4 加强石化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拓宽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职工队伍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

2 当前石化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石化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日益凸现,石化企业各级把企业文化纳入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建立了相应的石化企业文化阵地,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现实的问题,影响着企业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和发展,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1 石化企业文化建设存在认识偏差。石化企业文化是一个由内而外、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作用过程,核心是企业职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外在体现是企业职工的精神风貌。而一些人狭隘地认为石化企业文化就是开展文体活动,是简单的娱乐,是调节紧张生活气氛的“软任务”,可有可无,不会影响到企业的油气生产、生产经营等工作。正是这种思想认识上的偏颇,导致了对石化企业文化的淡漠,也正是这种淡漠,直接影响了石化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

2.2 石化企业文化建设存在制约因素。由于企业基层单位生产工作任务重,经常加班加点,使企业职工的工作压力加大,身心疲惫,很难抽出时间组织、开展和参加石化企业文化活动。

2.3 石化企业文化建设缺少相关人才。做好石化企业文化工作首先需要的是人才。这其中既包括组织管理人才,也包括开展各项文化活动的专业人才,要具备良好的组织策划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熟练掌握石化企业文化工作规律,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同时又具有文艺特长的企业宣传文化职工是目前开展石化企业文化工作急需的人才。

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随着企业职工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趋势,要不断满足广大企业职工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充分发挥石化企业文化在提升企业队伍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以石化企业文化建设为牵引,筑牢职工理想信念根基。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用先进理论占领石化企业思想文化教育的“至高点”,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唱响企业文化“主旋律”。针对不同时期企业职工的现实思想反映,价值观念取向、精神追求呈现出的时代特点,深入开展各项主题活动,充分利用石化企业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适时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会议精神对企业职工进行有效地消化,确保企业职工思想正直,理想信念坚定。

3.2 以石化企业文化为载体,陶冶职工思想道德情操。新形势下石化企业文化活动已显得日益重要,因此,石化企业文化应发挥独特的感染熏陶作用,努力营造石化企业文化教育氛围。各级企业要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设施,定期推荐精品书刊、组织心得体会交流、设立板报长廊、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高唱红色革命歌曲等一系列健康向上的活动,努力培养企业职工高尚的人生追求,陶冶企业职工的思想道德情操。通过石化企业文化建设,锤炼企业职工敢于攻坚克难、乐于奉献的精神。

3.3 以石化企业文化为主线,提升职工业务工作水平。开展石化企业文化活动,要紧紧围绕企业能源生产这一重点,把培养高素质职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充分结合企业各项业务工作,科学计划,统筹安排,组织开展好业务技能比武、岗位竞赛、党员示范、企业建功等系列活动,着力提高企业职工综合素质。

篇7

关键词 实践高校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 研究

“自媒体,也叫‘个人媒体’,是指普通民众可以随意信息的论坛、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具有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特征。自媒体为公民生活带来很大变化,他们借助网络自主采集、信息。”随着手机智能化快速的发展,高校学生人数一部手机,没有手机是一件很难发现的事情,据报道,中国现在拥有手机量为13亿多部,可见,在高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的压力和挑战。尤其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面临更大的挑战。

这些年来,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在质量和效果上都取得一定的成就,但面对新形势,面对自媒体、大数据时代环境下,理论教学在在教学目标、内容、实施方式和方法等方面还需要不断的深化和探索,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境界,最终使学生产生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使年轻一代人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自觉提制来自各个方面的歪理邪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为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

“任何统治阶级都力图用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来影响全社会的成员,使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成为统治阶级思想所要求的人,从而巩固其统治。这就决定了在任何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是逐渐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使这三观教育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健康发展。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养成和具有的素质如:坚定的政治方向,过硬的理论素养,全心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良好的道德品德,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这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能改变,无论社会怎样变化,现代媒体多么发生革命性变革,这些基本的价值目标会越加珍贵,并且,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要结合时代的变化使这些价值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现新的生命力,比如要结合世界的眼光,中国情怀,时代特征来开展教学活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自觉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导向,适应学生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日益增强的新形势,适应现代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发展的新趋势,适应学生社会心理和交流习惯的新特点,深入研究信息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因此,在自媒体时代大环境下,要选择合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开展实践教的第一步。无论以何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以下教学内容要融入其中:以红色主义为特征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党的艰辛成长和救国救民的爱党教育、五千年的璀璨文化的中国情怀和人多底子薄的社情教育、十提出的五位一体中的生态文明教育、社会主义好核心价值观等内容。

1、以红色主义为特征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用不过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在新时代下,要拓展和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尤其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很多,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大红色主义为特征的爱国主义教育。在自媒体时代,年轻一代运用互联网进行交流和沟通,沉迷于网络世界,他们渐渐淡化了对红色革命主义的理解。各地高校要结合自己所在的区域和革命根据地,英烈们的牺牲地,革命老区,革命纪念馆,人民解放广场等,在一年的特殊日子里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学习瞻仰英烈们的爱国壮举。利用假期可以组织一部分学生参观延安、井冈山、西柏坡等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于不具备条件的地方要加大红色影视作品的放映力度,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在学校公演这些片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授课时要给学生推荐,引导这些红色影视作品,给他们进行评点,让他们喜欢看,乐意看。

2、党的优良传统和艰辛成长教育

党的优良传统和艰辛成长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设计中必须要实践的内容。这一部内容要结合《思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本教材设计好实践教学内容。通过这个教学实践过程使大学生真真实在全面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了解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和党的艰辛历程,理解党的领导不是自封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使年轻的大学生增强对党的领导的认同感,自觉抵制西方的多党制。

3、国情社情教育

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使我们成为了地球村,年轻的大学生对过网络很快的了解了世界,因此崇洋的势头有所上升,总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我们不可否认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但是一味的崇外势必使我们失去自我进而对自己祖国的背弃。因此,加强国情、社情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我们要有国情自豪感,我们不能割断我们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在近代我们落后了,我们现在要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中国梦,中华民族的复兴不就是实现我们曾经的历史辉煌吗?所以,教育我们年轻的大学生,我们不可妄自菲薄的,我们有理由再辉煌的。但是,要认识到社情,就是我们现在人口多,一些成就的取得都不是那么的容易。通过这些教育,使学生们认识社会现状情况,增强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意识。结合学生专业情况,利用假期,写调查报考,进入企业调研,深入社区问卷调查等等活动,使学生真切体会到国家和社会的情况。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方式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大纲和授课任务书以及教学计划,在开学之初就规划好教学的具体内容,时间安排。具体有:

1、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课堂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要场地之一。要结合所讲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在课堂上要灵活的运用实践教学,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该有机地结合。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一些实践课题,让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中去。尤其在《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活动中更加要加大实践教学活动的分量。针对每一次的专题活动都是可以实践教学活动的。例如在教授安全这一专题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安排一次实际调查活动,让每位学生写一份安全案例汇报表,通过在课堂上讲演,评判,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达到教学目标。

2、社会实践教学

在自媒体时代,理论课的教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的发达使青年学生在第一时间就能知道老师所知道的一些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加大实践教学尤为重要。没有实践教学这个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将大大打折。因此,每位老师都要下功夫在实践教学上下功夫。在具体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可以通过让学生实地考察、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走访村庄,观看成果展现,利用假期参加生产劳动,到工厂企业进行锻炼。比如开展义务交警活动,支援农村义务教育活动。在每年的教学计划中要拿出几节专门验收实践教学成果,这种实践教学要放在平时,验收可以集中。通过对学生体验报告,社会实践报告,进企业体验心得等等,使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高建国.自媒体时代“全民摄影”的表现形态与社会控制[J].中州学刊,2014.11.

篇8

关键词:文化 载体 思想道德建设 价值体系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发展起来的具有本自身特点的文化。校园是青少年最集中的地方,如何让民族文化走进校园,走进学生,是值得重视和探讨的问题。近年来,扎兰屯市民族小学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有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热情,有效提升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水平,实现了民族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双赢”。

一、立足自身实际,准确定位多元集成科学发展

扎兰屯市民族小学始建于1943年11月,原名“扎兰屯葛根国民优级学校”。1987年,学校更名为“扎兰屯市民族学校”,学制改为九年一贯制,内设小学部和中学部。2007年10月,与沿河小学整合,迁入现址,并恢复民族小学的校名。民族学校的学生有25.8%是少数民族,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少少民族”。结合这一实际情况,校领导班子深入挖掘自身教育内涵,激活民族教育潜力,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创新发展。

1.准确定位学校功能

深刻理解“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民族文化是具有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的新文化”的内涵,着力在“求大同”与“求大不同”中寻求平衡点,建立以教育教学工作推动民族文化建设,以民族文化活动提升教育教学工作成绩的运行机制。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核心内容,以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目标的校园文化氛围。

2.树立文化多元理念

全校教职工牢固树立“民族教育校园文化多元、课程文化多元、课堂教学文化多元”的科学理念,并把德育作为民族文化和校园文化、教育教学工作的共同切入点,切实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强化“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意识,形成了校园文化与民族文化、校园精神与民族精神相融并进、互动相长的生动局面。

3.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科学发展

以培养少数民族后代为己任,学校着力在积淀丰厚历史,传承民族文化,培育民族人才上下功夫,全力打造“民族基础教育龙头学校”,培养出了一批批诚信、乐学、全面发展、热爱生活的好学生。近年来,学校先后被授予“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和“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教育教学工作多次获呼伦贝尔市、自治区和国家级表彰奖励,在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中千余人次获国家、区、盟级奖项。

二、着力在“求大同”上下功夫,强化共性特征

民族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补充,作为民族文化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民族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当前,改革开放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复杂的。因此,必须用健康向上的思想去占领校园文化阵地,时刻把握校园文化活动的政治导向、思想导向和价值导向。

1.形成学校精神文化

坚持以“开启智慧,润泽生命”的办学理念和“为学生发展服务,做人民满意教师,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办学宗旨为指导,提出了“团结、务实、创新、发展、和谐”的校风和“立德树人、志存高远”的校训,扎实开展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组室文化建设,努力培育“厚德、博学、合作、和谐”的学校人文精神。通过设计征集校徽、校歌,开展班花、班训的评选活动,激发了师生进取向上的信心和热爱生活的情趣。学校坚持倡导教师入校“四进”,即,把责任带进校园,把微笑带进教室,把爱心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教学;倡导学生入校“四声”,即,课上课下有朗朗的书声、甜美的笑声、健康的歌声、文明的谈话声,确保校园文化沿着积极健康的轨道发展。

2.营造学校文化环境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通过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校园文化环境改造工程,增设游乐场所,建立植物园,形成了“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青”的花园式环境,起到了景中生情、情中养性,环境育人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学校应该是一幅立体多彩的画,一本有吸引力的教科书。”为了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学校还重点抓了“三项文化建设”。一是建文化墙。在楼廊布置了名人画像、名言、人文警示语以及学生自创书画作品,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贴近了学生的心灵,更具教育示范作用。二是设文化角。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每班确立一个主题,建立图书角、文化角、绿化角,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氛围,以独特的文化内涵影响学生、陶冶学生。三是开文化室。规划设计出卫生室、心理辅导室、音乐活动室、图书室、阅览室等十个活动室,全天候向广大师生开放,倡导健康的生活娱乐方式。

3.形成学校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建设是保障学校教育有章、有序、有效的重要载体。为了达到“用制度强化,用文化内化”的效果,学校完成了《民族小学规章制度建设汇编》,并经过党支部、教代会和教职工大会讨论、修订、完善后全面实施。并强化制度的执行,做到纪律严明,赏罚分明。同时,由校党支部牵头,注意加强平时学习,从思想上形成共识,使制度的执行成为“抓过程强管理、抓内化重自律”的过程,有效激发了广大师生的内生动力。从而形成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营造了一种公正、公平、公开的校园氛围。

三、着力在“求大不同”上下功夫,突出民族特色

作为民族学校,在承担着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肩负着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知识的宣传教育任务。围绕发挥民族学校的潜在功能,传承和推动民族文化,学校做了深入的思考,形成了以“四色校园”创建为载体,强化民族学校特征,突出民族文化特色的新思路,校园文化呈现出五彩斑斓的效果。

1.建设墨色校园

为了让学校充满墨色、书香,学校在走廊设立了学生“涂鸦墙”,在教室、图书室等悬挂学生创作的美术、书法作品等;定期组织开展民族书画大赛,民族诗歌朗诵会,民族语言演讲等活动,为各族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文诵读活动”,让“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文化走进了校园,来到了学生身边,使弘扬国学奠基人――孔子的文化精神在校园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开展“读一本好书”活动,构建读书互动平台,通过“读书笔记”、“好书推荐”等形式的读书心得交流活动等,提升学习氛围。积极开展学校、家庭共建活动,广泛开展“亲子共读共记”活动,通过家长帮助孩子、孩子带动家长,建立沟通机制,使校园文化得到有效延伸。

2.建设红色校园

扎兰屯是进入大兴安岭的军事重地,抗联时期,许多英雄儿女抗击外力侵略的事迹在雅鲁河两岸广为流传。为了深入挖掘抗联文化,找到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精神教育的结合点,民族小学深入开展了“红色校园”创建活动。精心建设了学校德育活动室,把革命历史、抗联历史作为学校德育活动的重要学习内容,经常组织学生学习,弘扬民族精神;开展“唱红歌”、“颂红诗”活动,加大的增进了全校师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同时,充分依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邀请少数民族老模范、老党员等到学校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假期开展“红色游”夏令营活动,组织学生到中扎兰屯博物馆、东铁路纪念馆等爱国主义基地参观学习,寻找英烈足迹、了解英雄事迹,祭奠先烈,缅怀革命先辈,教育学生珍惜现代美好的生活。

3.建设绿色校园

草原民族是崇尚自然的民族,是注重生态和谐的民族,草原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承载着数万草原儿女的关注和呵护。为了培养学生的“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生态意识,学校以“建设绿色校园、爱护绿色家园”为主题开展了生态教育进校园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草原森林生态摄影作品展,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深远、宁静和厚重;通过开展远足、郊游等活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阳光下,感受大自然的温馨、和谐。同时,在校内开展“我为校园添抹绿”活动,教学生植树、种草、养花,并鼓励学生在校、在家开辟自己的“试验田”,种植绿色植物,观察植物生长过程,记写观察日记,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生态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4.建设彩色校园

为了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学校积极开展了“民族文化进校园”和“民族文化精品进课堂”等活动。实施“双语”教学,定期组织民族校本教研活动,并按照《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重要的专项教育,列入学校课程。定期开展“民族时装秀”,参观少数民族风俗特色展览;将民族舞蹈融入儿童广播体操,创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广场舞课间操;举办民族歌舞、绘画兴趣班和文艺队,吸引学生学习民间艺术,传承民族文化。配合礼仪教育,开展了“民族文明礼貌用语大家学”、“民族文明礼仪规范大家做”活动,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在共学共做中,使各族学生增进了交流、学会了合作。

篇9

摘 要:我校依托思想政治课相关教学内容研发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该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教师和学校在不同方面都有了各自的收获,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困惑。基于此,我们从精心组织特色活动、优化高考大环境两方面为今后活动的持续开展提出了建议,以期实现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整合,达到践行“生活教育”理论的目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综合实践 校本课程

冉小平,女,甘肃省白银市第九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我校自2012年开始着手依托思想政治课“综合探究”教学栏目,尝试研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平川,我可爱的家乡》。期间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令人欣喜,但存在的困惑和启示更值得关注。

一、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取得的经验

首先,从学生角度来看。在知识应用和拓展方面,因为该课程回归生活,实现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此活动使我对平川的历史文化实现了由知之甚少到了解丰富的转变,深深体会到了平川的繁荣昌盛与生生不息。活动将课本内容与生活有机融合,深感政治不是枯燥而是有趣,受益匪浅。”此为高-(3)班胡玉洁的感言。高二(3)班李万奇的感言:“活动《魅力晶虹行》激发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和改造的强烈愿望,认识到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开采中遇到的困难都能用哲学解释和解决,看似高深晦涩的哲学和生活相结合变得是如此通俗易懂,着实令人欣喜!”

能力提升方面,使得学生构建了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强化了各学科知识的整合,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高二(2)班郭彩霞感言:“活动中我能将政史地知识结合起来多角度认识问题,提高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较熟练地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始料未及呀!”高二(4)班张宁感言:“课堂上绝大多数时间就是我们听老师讲,很枯燥。现在老师引导我们自己发现、解决问题,学习的成就感大增,希望多组织这样的活动。”

情感培养方面,该课程通过走向社会、感受自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得学生树立了责任意识,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高二(3)班程锦国感言:“活动使我对平川有了更多了解和更深情感。饮水思源,只有更努力学习才能为平川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使她更加繁荣。这种繁荣,是经济繁荣,更是文化繁荣。”高二(5)班陈阳则说:“身为平川人,以前不了解她的发展,我深感愧疚。而今我很骄傲,即便她还有很多地方有待改进。为平川发展做贡献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会更努力学习。现在,我要从主动捡起身边的垃圾、给他人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的小事做起,提升素质,培养责任!”

其次,从教师角度来看。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和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对教师提出了新挑战。应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才能教好学生?教材每个单元后设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组织形式“综合探究”,为有效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改革搭建了平台。在盘活地域文化资源,研发《平川,我可爱的家乡》的过程中,教学方式随之改变,对教师来说这无疑是理念和行为上的巨大收获。

树立了教师以探究活动促教学、促发展的理念。课题组成员共同认识到,新课改背景下要想提高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实效性,一味灌输是没有出路的。综合探究校本化教学就是要搭建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在关注生活、反思个人行为中受益终生。此理念引领课题组成员把认真实施综合探究校本化教学,千方百计提高实际活动效果,作为自始至终的责任。

教师开始注重研究,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持续研发提供了不竭动力。鉴于高中生学习负担较重,课题组盘点了平川文化资源,对每学期4个“综合探究”做了选择,一学期只实施其中一个,保证学生有完整的经历;对已确定的主题,课题组认真分析活动目标,并选择紧紧围绕目标进行的研究方法;通过自主组织探究小组、设计方案、收集信息、整理资料、展示成果等环节强化学生主体地位;适时适度引领学生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完成调查报告、交流调查心得等途径,提高对信息分析、筛选、整理、评估的能力,激发探究的积极性。这些转变传统教学方式的行为,为本课题的持续研发积累了经验,提供了不竭动力。

积极落实,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内容渗透于日常教学中。课题组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校本课程内容。如在语文课中渗透红色经典文学诗词,在政治课中渗透平川精神和靖煤公司企业文化,在历史课中渗透平川红色历史,地理课中渗透平川区位优势,音乐老师教唱红色歌曲……在整合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方面做了积极探索。

最后,从学校角度来看。探索了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培养什么人,用什么培养人,如何培养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也说明学校的灵魂应是精神和文化品性而非单纯的升学率和硬件设施。《平川,我可爱的家乡》深深植根于平川文化和靖煤企业文化的丰厚土壤中,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变枯乏的说教为切身体验,在创新育人载体的尝试中收获了更直接、更生动的成效,在促进道德工作化“虚”为“实”的道路上探索了新途径。

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融人到了常规管理中,彰显了学校特色。学校将平川精神、靖煤企业文化融入办学理念和学校管理中,传播其理念、渗透其精神。如在班级和宿舍管理中,推行靖煤企业文化的“7S”模式,即整理、整顿、清理、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形成安全、整洁、有序的班级和宿舍面貌,使课程资源在日常管理中不断丰富、完善,是打造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学校的积极探索。 创建特色活动,把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融入到素质教育中,提升了办学品位。我校充分依托校本课程内容开辟第二课堂,精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拓宽了学生道德体验。如学校充分发挥毗邻革命圣地打拉池红山寺的区位优势,积极实施革命传统教育“第一课”制度,将清明节定为红色精神教育日。师生到红山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碑前敬献花圈,缅怀先烈,激发爱国情感,就将校本课程的理念落实到素质教育中,提升了办学品位。

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在理念和操作上对教师的引领不太及时。我校极度缺乏研发本课题的专业人员,教师在摸索中前进,理论上缺乏有效的指导,操作中易将活动程式化。为达到事半功倍、灵活操作的目的,及时进行师资培训迫在眉睫。

二是学校对实验教师的支持力度不够。本课题的研发需教师在理念提升、操作环节上付出大量时间和艰辛努力,学校应在经费支持和激励机制上给予实验教师鼎力支持,激发其践行的积极性。

三是应试教育的束缚、过程性评价机制严重滞后和安全等关键因素阻碍着活动的顺畅进行及常态开展。应试教育的大环境,留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太少;过程性评价机制还未在高考评价体系中得到应有的体现,家长、社会对本课题的开展认可不够;安全教育的警钟导致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共同营造本课题开展的顺畅环境,使其常态实施。

四是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包整编成校本教材对学校来说是一个全新挑战。如何将活动缘由、活动过程、调查报告和评价成果等资源包精选整编,转化为校本教材的内容,并设置与相关学科知识点结合的探究问题,使之成为完整的校本教材,这对学校来说是一个全新挑战,需在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学校组织专业教师精心完成。

事实上,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动态持续过程,需要不断反思和总结,并在具体运用中充实、完善。对实验教师和学校来说,还需更多耐心和更大探索勇气。

三、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启示

首先,独具匠心开展特色活动,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对可塑性极大、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关键阶段的中学生来说,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的沃土和摇篮。建议学校紧紧依托《平川,我可爱的家乡》内容,精心打造浮雕、雕塑、走廊文化等校园文化景观,营造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育人环境;依托历年举办的班级合唱节比赛、欢送毕业生文艺汇演等大型活动加大平川文化的渗透力度;以“立足校内教育,放眼社会实践”为基点,开展更具磨练意志、承担责任的特色活动。如每年可组织学生开展“徒步红山寺行”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游;以建党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为契机,开展“平川,我可爱的家乡”征文活动、“我爱你,中国”红歌会等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彰显学校特色、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

其次,优化高考方式,营造探究活动大环境。如何使综合探究活动校本化课程亮点闪光、难点得到突破呢?最关键的是要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作用,设计综合、多元的高考方式,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考核升学的指标,这是解决当前综合探究教学举步维艰状况的最根本途径,坚信随着高考改革步伐的加快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篇10

爱心是人类所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基本素质。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任务。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班主任是学生接触最多的师长,也是学生心中的权威形象之一。班主任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品德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班主任被喻为孩子的“第二任母亲”。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心培养,将直接而深刻地影响学生的一生。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希望从班主任工作入手,寻求一种培养学生爱心的科学、合理、高效的教育方法,以促进学生人格的进一步完善。

解决方案的内容与实施

一、解决方案的基本内容

据儿童学家研究,孩子天生就具备爱心,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婴儿一岁前就有对别人的情感反应,如果旁边有孩子哭,他会随之一起哭;一两岁时,孩子看到别人哭,就会拿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安慰,这表明他已能清楚地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并有了试图减轻他人痛苦的本能,但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五六岁时,孩子开始进入认知反应阶段,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去安慰正在哭泣的同伴,什么时候该让他独处。这些都是孩子爱心的自然表现。而当孩子上学之后,他们的爱心却越来越缺乏。

基于以上这些认识,我们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爱心,首先要找出造成孩子爱心缺乏的原因,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对策。

原因分析:

模仿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手段之一。小学阶段的孩子,模仿力特别强,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对智育的重视大大超过德育,德育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从以下几方面深入调查造成学生缺乏爱心的原因。

1、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指家庭和学校以外的交际关系,如朋友、邻居、非正式团体及各种社会活动场所。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屡见不鲜。

2、家庭方面。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好坏、家庭的人文环境、家庭教育的方式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将直接影响孩子品德的好坏。

3、学校方面。学校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校风、班风、教师行为、学生相互关系等方面。

4、学生自身因素。

二、解决问题的具体实施办法

1、加强学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密切合作。

社会教育是学校德育的补充和延伸,是形成德育合力的必须重视的重要力量。

2、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力教育。

3、通过学科教学,渗透“爱心”教育。

4、开展爱心个案研究。

5、开展以“爱心”教育为主题的丰富活动是实施爱心教育的重要形式和途径。

思考和建议

通过近一年的问题研究,我们得出了一套培养学生爱心的操作方法。

一、加强学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密切合作。

1、学校要主动争取社会教育各界的支持,如公安机关、企业;村委会、敬老院;影剧院、书店等。

2、组织学生接触实际、外出参观,让学生了解劳动人民、热爱劳动人民。利用春游、秋游组织学生参观,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3、聘请校外有关人士到学校作报告,丰富学校与社会教育内容。

二、加强学校家庭的合力教育。

1、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家访、校访、电话联系、家长会)主动与家长联系。建立家校联系卡,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指导,合理选准家教内容,精心组织教学。明确家长学校办学思路,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在家长及学校中渗透“爱心教育”。在家庭传统美德教育中,教师注意引导家长注重全面性、针对性、一致性、表率性和科学性,使家长积极地配合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2、加强对班主任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由于家长形形、性格各异,因此,提高班主任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协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3、通过学科教学,渗透“爱心”教育。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教学中渗透爱心教育。如语文、历史、品德与生活等学科,有许多内容本身就是进行爱心教育的好教材,可以直接渗透爱心教育。

4、开展爱心个案研究。根据教学实际撰写爱心教育个案,在此过程中,教师把爱心教育的思想、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行为之中,使爱心教育个案成为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5、开展丰富的以“爱心”教育为主题的活动。

我班坚持每周开展一项主题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塑造自我的机会,贴近学生实际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每学期,我班都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你扔我捡、净化校园环境、我为环保做贡献,参加社区组织的义务劳动及慰问演出等,同学们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公民意识,还提高了社会责任感。

二是以读书活动促“爱心”教育。书是知识的源泉,读书不仅陶冶情操,更能培养高雅情趣。我班以“爱心”教育为主线,精选一批适合青少年特点的好书,定期组织学生阅读;还利用广播台宣传读书心得。开展“读一本书,捐一本书”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德育资源,对青少年进行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利用各种重要节日举行唱国歌、升国旗、入队、入团等仪式,陶冶青少年的道德情操,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是开展奉献爱心活动。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的优秀品质,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从小学会关心、学会同情、学会帮助、善待他人。我班建立了“爱心”角,不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以“资助贫困学生,奉献一片爱心”为主题的奉献爱心活动,在每次捐资助学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营造了很好的爱心班级氛围。

四是开展“感恩”爱心才艺展示。在学校首届校园十佳才艺少年评选中,我们以“爱”为活动主题,让学生进行才艺展示。在“感恩面对面”活动中,邀请家长参加,充分展示了我班学生的艺术风采。对学生进行了爱祖国、爱学校、爱家庭、爱他人的教育。

五是开展特色团队活动。及时开展深受学生欢迎的主题团日教育活动,如班团队会、征文比赛、诗歌朗诵比赛、“DIY创意比赛”等。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从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我班还通过校园之星的评比宣传好人好事。通过榜样示范,典型引路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

同时,我们还根据学生实际和形势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学生或某些问题进行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同时我们还与社区联系合作,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