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定义范文

时间:2024-04-02 18:05: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竞技体育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竞技体育定义

篇1

一、什么是体育经济学

体育经济需要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这就是体育经济学所要承担的研宄任务。既然要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相应的属性定位就是至关重要的。关于体育经济学的学科属性,大概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体育经济学具有体育学的属性,一种认为体育经济学具有经济学的属性,一种是认为体育经济学具有多学科交叉属性。更简单一点,也有学者将体育经济概述为是指从生产和经营的角度出发,把大众的体育生活和与此相关的经济行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作为一项特殊的产业来发展的一种经济行为。其实看看在研宄过程中关注的是什么,应用的是什么理论基础,在体育经济学的研宄中固有课题是否包含体育学的基本内容,就可以很容易分清,体育经济学应用的是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原理分析市场、解决问题,与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本身并无关系。健身市场的营销理念与运营战略是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产业的宏观问题,健身教练和服务人员的培养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增值养成行为。国内外对于体育经济学的研宄思路有很大区别,国外体育经济学研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经济学问题,即研宄的是经济学问题,只是利用体育领域中的现象来注释和阐释而已;而国内的体育经济学研宄思路是利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体育领域中的经济问题和现象,一旦问题深入,需要提出具体的发展规律问题时,就会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健身市场的发展现状,在相对独立完善的经济学角度上分析问题,才可能构建出相对完整的研宄框架,有据可依。

二、后奥运时代健身倶乐部发展遇到的问题

既然体育经济是隶属于经济研宄领域的问题,那么在分析后奥运时代体育产业遇到的问题时,就要与经济发展现状相结合,在现实的条件中寻找答案。奥运带给中国人民的不仅仅是国际目光的聚焦及奥运场馆的建设,后奥运时代的国民健身热潮,也在悄然兴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进行的一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2009年北京市社会生活指数呈稳中有升态势。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满意度成为本期指数最高的公众服务项目。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满意度指数由2008年的70.2提高到2009年的70.8,是所有公共服务项目中满意度指数最高的项目。而各种健身倶乐部也伴随着国民的健身热情在不断扩张,吸收会员。在倶乐部附近的街边经常可以看到发放倶乐部传单的工作人员,价格与倶乐部的品牌、新旧程度以及入会时间相联系。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健身倶乐部的价格拉锯战成了吸引会员的不二手段。在居民区密集的地段,一个小区中可能存在三个不同品牌的健身倶乐部,为了在有限的资源中争取到更多的客源,显示出自己的不同,倶乐部只能加大宣传力度,各种花样层出不穷,会员的不断增加也在挑战倶乐部的承受程度,只能延长闭店时间满足会员需求。

以一家大型健身倶乐部为例,其2008年的课程时间是1个小时,一个操房中大概20人左右上课,而到了2010年,不光倶乐部的价格水涨船高,课程时间也缩短到了50分钟,增加了晚上的一节课,跑步机因为会员众多不再是想跑多久就跑多久,以40分钟为限满足更多的会员,而操房中的上课会员数量更是惊人,一节瑜伽课竟然有40人之多。很多会员找到工作人员反映课程质量问题、课后更衣清洗空间过小、健身环境持续恶化等等问题,但工作人员流动性也较高,这些问题往往还没有反映到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就已经辞职不干了,而经他们入会的会员更是得不到当初入会时的各项承诺。

站在经济学的角度,经济发展必然会催生新的产业腾飞,而在新产业起步成熟的期间市场随供需关系的变化而带动价格变化,新产业的生存长短也有赖于市场发展的程度和产品认可度。从2008年至今,健身倶乐部的扩张速度都是在市场的需求带动下拉升的,快速扩张给倶乐部带来的除了金钱利益还有更多的后期服务问题。倶乐部不同于普通的产品销售,会员购买的是隐性的服务,软件课程水平和硬件设施条件都是他们衡量性价比是否满意的指标条件。在催生的倶乐部中市场销售与后期服务衔接断裂,会员的意见越来越多,这些矛盾都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当问题积聚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发倶乐部遭遇会员锐减、资金链断裂的情况。

三、品牌认知与服务效力

一个品牌想要长久存世,必然需要有一个忠诚的客户群体,正面的品牌认知就是构成顾客忠诚度的基础。品牌偏好中的认知偏好、情感偏好决定了消费者对品牌的正面评价是感性与理性的综合体。即认知偏好是消费者理性判断后的产物,而情感偏好则是其对特定品牌情感上的认同,正是这两种偏好共同引发了行为意向偏好。需要注意的是,认知偏好可以通过企业传播的品牌信息加以建立,而情感偏好的形成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双向沟通,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品牌营销时不能进行单向传播,仅仅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策划、执行,而需充分尊重消费者,倾听他们的想法并积极沟通进而产生情感共鸣。那么在健身倶乐部的持久经营问题上,不可避免的需要进行一番正面积极的品牌认知宣传。

那么谁来做这个宣传的对象最好?倶乐部的会员。健身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消费者。体育作为商品是用于满足人们高层次需要的,因而体育消费需求的弹性极大,社会对体育产品的需求量、需求结构和消费水平等都与消费者对体育商品的购买力和购买欲望直接相关。而人们要把购买欲望转化为实际的购买行为,必须具备一定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消费意愿从何而来?经济市场上有一种从众心理,说的就是人群对于一件可买可不买的东西怀有的一种跟随行为。一件产品的好坏从使用过的人口中得到答案,往往比产品本身的宣传更具信服力,这种口口相传的广告,威力强大。虽然宣传力度不如电视广告覆盖范围广,但顾客忠诚度却是最高的。因为在体育产品中,共同使用课程是一种隐性的消费过程,在过程中形成的小团体可以留住更多的顾客,不管倶乐部地点如何变更,只要小团体的核心人物还在,对企业的忠诚度就还在。那么如何保有这样的核心会员?最好的办法就是控制扩张速度,在更高的战略层次上定位倶乐部服务人群,获得直接的服务反馈。举例来说,对于高端客户群,他们不在乎昂贵的会费,需要的就是完善的条件和高质量的课程。那么对于定位服务这样特定客户群体的倶乐部就要考虑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会员需求,对这样的会员,倶乐部的营运费用如何在经营过程中实现增长,单靠廉价会费是不能支撑太长时间的。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增值服务,让高端客户带来更多高端会员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那么对于大众倶乐部,为什么也要限制扩张速度呢?对于现在的居民来说,大众健身也是在他们认可的环境下进行的健身活动,人群过于密集也会让他们放弃当前的倶乐部,转而投向其他环境更好的地方。这样的循环会让倶乐部逐渐流失原本的会员群体,一个没有固定会员的倶乐部是不可能长久经营下去的。就像前面所说,忠诚的顾客群体,不管是高端还是大众范围里的,都是一个品牌长久经营的必要良方。

四、行业规范的需求

古语《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一个受经济影响较大的新兴行业更是如此。娱乐健身行业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在前期规范市场规则、明确行业标准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体育健身娱乐业的管理制度和法规有待加强。虽说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宏观调控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体育健身娱乐业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要求,同时又要从政府的角度对体育健身娱乐业加强制度管理,规范各种管理制度。要根据体育娱乐业的特点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行业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同时,体育健身娱乐业经营过程也要依据市场的要求,按市场规律、价值规律进行规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使我国体育健身娱乐业市场法制化、规范化,以此推动我国体育经济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五、结论

篇2

关键词:激光数据;实时定位;粒子滤波

中图分类号:TP242.6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2.05.004

【Abstract】Real-time positioning technology is the basis of the robot to complete various tasks in their daily work, this paper gives a gener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ser data to extract real-time positioning. the method uses laser data of robust feature extraction, and to confirm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real-time sample and predefined templates match feature points. With the particle filter method, odometer data and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bserved point information in real time to estimate and verify the position and attitude of the robot itself. experiment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ccurate model of the robot movement and laser data observation model, only 100 particles will be able to conduct real-time positioning of the robo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spected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method can accurately extract the environment and in order to achieve accurate, fast, self-positioning.

【Key words】Laser data;Real-time location;Particle filter

0 引 言

自主移动机器人是一种在没有人指引的情况下能在某种特定环境中独自执行指定任务的机器人。对于一个机器人,若要其独自完成指定的任务,就必须让它知道它自己所处的位置以进行导航。因此,机器人自定位问题是移动机器人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通常,机器人在移动过程中借助各种传感器获取特定的环境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预先提供给它的环境特征知识相比对,以此确定自身位置[1]。

本文提出了一般环境条件下服务机器人的实时定位技术。所使用的技术以鲁棒的激光数据特征提取为基础,通过对比实时样本和预定义模板的匹配程度,来确认环境特征点。本文采用贝叶斯模型,利用里程计数据估计机器人粗略位置并利用当前观测到的环境特征点相对坐标来获取机器人自身的精确位置和姿态。通过建立精确的机器人运动模型和激光数据观测模型,本文仅用了100个粒子就实现了机器人在一般环境条件下的实时定位。

机器人自定位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全局定位问题,机器人不知道自己的初始位置和姿态,需依靠不断丰富的观测数据来跟环境匹配,获得一个全局最优,从而确定自身位置;另一类则是本地定位问题,机器人需有一个初始位置的候选范围,并根据观测实时更新自身位置和姿态。机器人自定位方法一般包含特征提取、特征匹配、位姿估计三个步骤。根据任务和地图类型的不同,特征提取和识别有很多种方法。而对于位姿估计,粒子滤波的方法则在实际应用中被广泛采用。

粒子滤波(particle filter)的思想是基于蒙特卡洛方法,它是利用粒子集来表示概率,可以用在任何形式的状态空间模型上。其核心思想是基于顺序重要性采样法(SIS),具有可逼

近任意概率分布的特性,计算简单方便,与传统卡尔曼滤波器、马尔可夫算法相比,具有其特定的优越性,可应用于目标跟踪、移动机器人定位、地图创建、语音识别、故障诊断、统计分析等领域[2]。最早将粒子滤波算法应用于移动机器人定位研究的是Dellaert等[3]和Fox等[4],形成了蒙特卡洛定位算法(MCL)。该算法能够表示多峰分布,降低了存储空间,易于实现,鲁棒性强,是一种很有效的定位方法[5]。

篇3

第二条  深圳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政府)已划给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工商用地及私人住宅用地,原农村集体及村民在旧村的房地产不予登记发证,待市政府实施旧村改造时,按照旧村改造的有关规定办理,但本规定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条  经市政府划定的原农村用地红线范围内的工商用地,土地所有权转为国家所有,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属企业拥用土地使用权,视为有偿受让用地,经办理房地产权登记手续后可用于出租、转让、抵押,按甲种收费标准征收土地使用费。

第四条  原农村用地红线划定后,原农村集体在红线范围外非法占用的工商用地,该建筑物影响城市规划的,不予登记,待后依法处理;不影响城市规划且属自用的,工业用地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处以100元罚款、商业用地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处以500元罚款后,予以登记发证。

第五条  农村规划红线划定前,原农村集体非法占用的工商用地,现处于红线范围外的,该建筑物影响城市规划的,不予登记发证,待后处理;不影响城市规划且属自用的,工业用地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处以50元罚款、商业用地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处以300元罚款后,予以登记发证。

第六条  深圳市规划国土局(以下简称市规划国土局)在征地时,为帮助原农村经济而划回给被征地单位的工商用地,继续保留。土地使用权如发生转让的(包括与他方合作建房),由转让方按转让当年的协议地价标准补交地价款,承认双方的转让或合作合同。

第七条  用地单位征地时,未经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批准私自回扣给原农村集体的土地或房产,对用地单位及被征地单位各处以土地面积每平方米20元罚款,予以登记发证。

第八条  按本规定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处罚后留用的原农村工商用地,土地所有权为国家所有,视为行政划拨用地,按乙种收费标准征收土地使用费。

第九条  原农村集体非法转让红线外土地,建成的建筑物影响城市规划的,不予办理登记,待后处理;不影响城市规划的,对非法转让和受让双方按如下规定处理:

(一)非法转让行为发生在一九八八年一月三日以前的,对转让方处以非法所得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五十的罚款。对受让方按土地面积每平方米处以20元罚款,该地视为行政划拨用地,予以留用。

(二)非法转让行为发生在一九八八年一月三日以后的,对转让方处以每平方米土地面积20元的罚款,并按转让当年协议地价格准补交地价款。对受让方,按受让工业用地每平方米土地面积罚款50元、受让住宅用地每平方米土地面积罚款100元、受让商业用地每平方米土地面积罚款200元后,予以留用,视为有偿用地。

第十条  原农村集体未经批准与其他单位合作建房(即原农村集体出地,他方出资合作建房产权分成),如该地在划定的农村用地红线内的,免予处罚,承认双方签订的合同,该地视为有偿用地。如该地在划定的农村用地红线外,建成的建筑物影响城市规划的,不予处理登记,待后依法处理;不影响城市规划的,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双方合作建房行为发生在一九八八年一月三日以前的,对出地方处以非法所得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五十的罚款,对出资方处以每平方米土地面积20元罚款,认可双方签订的合作合同的产权分成比例,该地转为国有,视为行政划拨用地。

(二)双方合作建房行为发生在一九八八年一月三日以后的,对出地方处以每平方米土地面积20元的罚款,并按合作建房当年协议地价标准补交地价款。对出资方,按其分得土地面积每平方米工业用途的处以50元、住宅用途的100元、商业用途的200元罚款后,承认双方所签订的合作合同的产权分成比例,该地视为有偿用地。

第十一条  原农村集体将征地时回扣得来的土地非法转让及与他方合作建房的,对原农村集体按本规定第九条、第十条规定的罚款额减半处罚。

第十二条  原农村集体单位非法转让土地给个人或与个人合作建房的,合同一律无效,不予登记发证。

第十三条  原农村私人建房用地,土地所有权转为国有,视为行政划拨用地,个人拥用土地使用权。

第十四条  已建成的私人房屋,原村民每户(分户以特区农村城市化时公安机关登记的为准)只能选择一幢房办理房地产登记发证手续,多余房屋待后依法处理。

第十五条  原村民在农村用地红线内,没有办理报建手续,但符合市政府规定的建房标准的,可免予处罚。

第十六条  原村民在农村用地红线内建房,不符合深府办〔1986〕411号文有关农民个人建房标准规定的,按以下规定处罚后予以登记:

(一)建房时间在一九八六年六月二十七日之前的,免予处罚;

(二)建房时间在一九八六年六月二十七日之后的,基底面积超过80平方米的,超过部分每平方米罚款30元;楼层3层以下但建筑面积超过240平方米的,或楼层超过3层的,超过部分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罚款200元。

第十七条  原村民利用宅基地与他方合作建房产权分成的,由原村民退还建房资金及利息给出资方,房地产确定给原村民。

第十八条  原村民在农村红线范围内没有分配宅基地,在红线外建有私房,如该建筑物影响城市规划的,不予登记,待后依法处理;不影响城市规划又符合建房标准的,免予处罚,超过规定面积标准的,按本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处理。

第十九条  华侨、港、澳、台同胞在农村用地红线内按市政府规定的标准建有新房的,其在旧村的房屋不予办理登记;如在农村红线内没有分配宅基的,其在旧村的房屋可办理登记发证。

第二十条  凡市政府授权审批报建的单位。其审批文件有效。越权或无权审批的,批准文件一律无效,建成的建筑物按违章建筑论处。但对不影响城市规划的,按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处以10元至30元的罚款。对越权或无权审批的情况,报有关部门处理。

第二十一条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于一九八二年七月一日以前建成的房屋,登记时,必须持有足以证明在此时间之前建房有关文件、资料。没有文件、资料的,经调查、勘验、核实符合有关规定的,予以登记。

第二十二条  用地单位未经批准,转让行政划拨的土地,或未经批准以行政划拨土地与其他单位合作建房并产权分成的,对转让、受让双方按本规定第九条、第十条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三条  用地单位转让减免地价的土地使用权,或利用减免地价的土地使用权与其他单位合作建房并产权分成的,由市规划国土局责令其补交地价款后,认可双方签订的转让或合作合同。

第二十四条  没有房地产外销经营权的企业外销房地产的,由市规划国土局责令其补交外销地价差后,外销的房地产予以登记发证。

第二十五条  经市政府及其授权的股权转让办公室批准进行企业兼并的,被兼并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归新的业主所有。不补交地价款、土地增值费的,变更登记时仍确定为原来的土地性质,按原值登记。

第二十六条  特区内父母与子女、配偶之间的房地产赠与,免收土地增值费。

第二十七条  在涉外婚姻存续期间购置的房地产,除双方另约定外,视为夫妻共同财产。

篇4

关键词:足球;有球技术;技术概念

中图分类号:G8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8-1138-03

在现代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竞技项目,足球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在其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足球运动员能否在激烈的比赛中获胜主要取决于其有球技术水平的高低。现代足球运动的高速度、高强度和强对抗对运动员的技术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技术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在我国足球技术理论的发展已滞后实践的发展。相关理论的落后,意味着观念的落后和训练内容、方法脱离实践,也势必影响足球竞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因此,加强足球运动技术理论方面的研究,对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竞技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试图从哲学对技术概念阐述的角度出发,探索竞技足球核心技术:有球技术的科学内涵。希望对竞技技术内容的完整充实有理论价值,并对我国足球运动员竞技技术水平的提高有现实意义。

1足球技术概念现状分析

1.1关于运动技术的概念和定义一直以来为各方面专家学者和训练学科理论界所关注。国内外常把这种身体动作的外在表现能力称为“技术动作”或“动作技术”。而在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实践中运动技术较多指的是运动技能和适应能力。从对文献的调查研究看,生理学表明,运动技能是一种行为。因此,只用运动生理学的知识来解释运动技能的一系列问题是不够的,它涉及到许多心理学的问题;心理学表明,对于运动技能虽表明有一定的含义但缺乏明确的定义,不仅如此,运动技能是一种行为方式还是种活动方式,对此也存在着重要的理论分歧。

1.2关于足球技术的概念和定义文献调查表明,足球教科书上,我国专家把足球技术概括成一句话:在足球比赛中运动员合理完成各种动作方法的总称。近几年,我国足球技术定义的内涵已经从行动和动作方法向技术运用能力和技巧拓展。但没有突破传统技术是动作方法的认识,还是把心理和技术动作割裂开。

国外对足球技术的认识与我国不同。他们认为技术是指完成一个动作――传球、控球、起跳或是转身。其包含有决策,且意味着动作的完成含有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因素。他们技术训练的目的,始终围绕着发展球员的控球能力和技术动作的流畅性,提高球员的技巧。技巧,用足球术语来讲,是一种视时间、区域的要求来选择恰当技术的能力;因此技巧中蕴含着做出判断和做出选择。从比赛的技巧性而言,足球比赛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判断的较量。

1.3关于有球技术的概念和定义从对足球比赛整体上看,人和球的关系是足球比赛的根本,足球比赛有球技术是足球技术的核心内容。足球比赛有球技术综合能力在足球实践中的表现不同于以往我们对足球技术的认识,现实中的理论认识和实践产生了偏差,我们训练形成的足球技术脱离比赛实际。

综上所述,在体育运动中,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认识,对运动技术存在不同的见解。对运动技术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关于足球技术概念的认识,国内外存在明显差异。

2关于技术概念的哲学启迪

从文献分析中,获得一种启示,就运动技术本身研究运动技术的概念是难以认识的。需要用哲学的观点去分析研究。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社会需求是发展的,人类总要不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解放。科学技术也是发展的,人类总会不断地发现新的自然规律和找到新的技术可能性。竞技体育的发展,同样如此,原有的竞技体育技术手段,已不能完全或局部适用当今竞技体育激烈竞争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产生新技术目的与原有技术手段的矛盾。尤其是在人体的生理结构和社会特征,始终不能与发展变化的竞技体育同步,突显了竞技体育的理论研究滞后,与指导实践活动的矛盾。这一矛盾在理论上直接展现在哲学、系统方法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竞技体育教育学、体育训练学等学科的视野之下,要解决这一矛盾,就竞技运动技术本身研究竞技技术是难以认识的。还要用哲学的观点去分析研究,因为“对自然科学关系密切,影响较大的是哲学,哲学与科学技术之间有互相影响的关系……而哲学的意义恰好在于它能在观点、方法和理论思维上有一定的启示。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正是在自然科学研究和自然科学家需要理论思维这点上,哲学对自然科学有一定的影响或一定的指导作用。”(《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325页)

关于竞技足球比赛有球技术的理论研究也需要用哲学的观点、方法进行理论思维,从而创新理论、发展理论、提高竞技体育理论水平。

2.1技术的本质

2.1.1技术的定义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在他主编的(百科全书)中把技术定义成“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相结合的体系”。在我国也存在关于技术本质的争论,有一种观点认为:技术一般指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方法的总合。

2.1.2技术的基本特征

2.1.2.1技术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有自然属性: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是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过程,作为手段和方法的技术必须依靠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符合自然规律;现代技术,更是人们自觉利用自然科学知识创造出来的。科学技术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从产生时就有其固有或自生的自然属性。

技术有社会属性:任何科学技术的目的性都不是天然、自然所具有的,而只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才具有的。

2.1.2.2技术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过程。其主体要素是:知识、技能和经验,包括方法、程序、规则等。技术主体的能力和知识还不能实现技术的功能,技术还是精神的物质转化,知识转化为物质手段和实体的过程。技术是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工具、机器设备等)的统一。

2.1.2.3技术本身有一个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发展过程技术系统不仅是主客体要素的结合,还是一个由潜在形态(技术思想、发明、方案设计)到现实形态(体现于实际应用中的技术)转化过程。

2.1.2.4技术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标志(《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8-10页)

2.2竞技运动技术本质技术的基本特征已经明确指出: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过程。技术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是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转化过程。因此,竞技运动技术毫不例外的具有上述特征。

“在竞技运动系统内,竞技运动技术存在着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关系之分,前两者属于自然性技术,后者属于社会性技术,这是相互区别、相互渗透的两个系统。 从实践上观察,竞赛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人与人的配合而强化对抗力,并促使人与物关系的强化,人与人配合与对抗,是社会技术的主要内容,是运动技术发展的高级阶段。掌握自然技术,这是基础性技术,从自然技术发展到兼有自然性、社会性技术,存在着一种转化过程,需要通过实践这个中介。社会性技术的掌握,需要训练,更需要比赛。只有通过“比赛”,运动员才能意会。光训练不比赛,社会性技术难以认识,更难以掌握。竞争性协同,协同性竞争的社会技术往往不是教出来的,是“赛”出来的。” (《系统科学与体育》247页)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竞技运动如果缺乏完善的社会性技术,竞技运动就难以发展和形成现实性的竞争力。“竞技运动比赛,运动员之间的对抗和竞争,是人的社会性反映,是人与人在竞赛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群体属性。不断的竞赛,就是强化这种群体关系。这是竞技的人性化。竞技不仅具有生物性(自然性)竞争的一面,还有人性――社会性竞争(公平竞争)和社会性协作的一面。”(《竞技教育学》46页)竞技运动中社会性一面,在竞技教学、训练和比赛中,它具有教育属性。它和自然性技术结合成为竞技技术的整体,这是竞技体育运动的实质,也是竞技技术的本质和内涵。竞技运动技术结构内容(图1)。

竞技体育运动技术本质也反映着人的个性特征――自然性特征和社会性特征。

人的自然特征:从生理学方面讲、属于这些特征的是身体到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基本活动能力和运动技术动作。

人的社会特征:从心理学方面讲:有心理意义的个性特征:兴趣与需要、智力与能力、气质与性格、经验与自我意识。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人是社会的一个成员,参与社会活动(包括竞赛活动),受社会发展要求和社会关系的制约,他的品质、素养、理想、道德、信念、行为、技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都必须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作为社会成员每一个人应有的特征。

2.3比赛有球技术概念的内涵分析概念是思维的一种形态。从概念、命题、判断、推理、论证的排序看,概念还是最初的一种思维的形态。因此,概念不清,必然造成思维混乱。而思维的惯性使人们往往不能深究某些概念的真实含义。因此,我们原有的足球技术概念在足球技术的教学和训练上,造成偏重于独立的动作规格标准的完成,我们的技术训练产生偏差,导致运动员掌握的技术脱离比赛实践。

竞技比赛技术新概念的开发具有深化改革的意义,即普通又有深刻哲理。足球运动技术是开放的动态系统,是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系统,竞技足球比赛有球技术是其系统中的子系统,竟技足球比赛是在开放动态中进行的,其比赛环境形态表现为是多人组合,人与球、场地和人与事、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复杂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展开的人与人协同配合和对抗、控制与反控制,争强制胜的竞争过程,是严格的“竞争博弈”、“动态博弈”。整个竞争过程,运动员的全部比赛行为都是以球为核心展开的, 人与人在比赛瞬息万变的时空竞争过程中,为控制球和处理球所采用的有进攻目的的触球动作,包括:接控、运过、传球和射门。比赛场上见到的“简单的触球动作”是运动员的外显行为。而为人所不知的内显行为则是,人与人对抗竞争过程中,表现出的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在竞技场上的复杂联系、心理内化过程所产生的策略、决策。它是信息输入能量转化并输出信息,处理信息的短暂过程。例如,判断、选择“达到目的的触球动作”,这一过程是在瞬息万变中决策的“动作行为表现”,而这一“动作行为表现”我们认为这就是“比赛有球技术”。

足球运动员熟练的控球和处理球动作依赖于人类控制系统的相关领域。运动员所作的决策和来自不同方面的刺激有关。或者说,运动员是在所有相关信息和不相关信息之间作选择。所有能为决策提供信号的知觉要素都是接受信息。对熟练的控制有球技术动作来说,外部和内部反馈环非常重要(图2)。

竞技足球运动有球技术系统结构有自然性技术和社会性技术。自然性技术是足球基本运动技术,它是踢球的基础。社会性技术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协同和竞争所表现出来的比赛技术,它是竞技足球比赛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包括实践和理论)社会技术促进了自然技术的有效应用和功能的发挥,因此,可以认为:社会性有球技术就是竞技足球比赛有球技术,其实际表现就是“比赛实战的技能、技巧”。

从简单的触球动作到“比赛动作行为”这一实践过程有着深刻的技术理论内涵。

2.4竞技足球比赛有球技术概念的界定通过上述分析,竞技足球比赛有球技术的概念是:足球运动员以自然技术为基础,以动作目标为起点和归宿,通过比赛控球过程,人与人之间联系关系的协同和竞争,比赛技术结构、功能和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认知性技能(知道做什么)、运动性技能(正确的去作)和开式技能(执行动作技能)。“开式技能”是指在变化和不可预见的环境中执行的运动动作(《动作学习与控制》12页)。是自然性技术和社会性技术的结合,是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极其复杂的动作行为变化表现的总合,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总之,以上对足球运动比赛有球技术概念所下的定义是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比赛有球技术所作的界定。科学的概念是人们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高度概括。而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总是逐渐深化的。因此,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事物发展而发展的。足球运动技术这一概念也将会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加深而不断得到拓展。

3结论

1) 用哲学的观点和理论思维探索竞技足球运动技术是由自然性技术和社会性技术构成的技术系统。社会性技术就是竞技足球比赛技术。

2) 社会性技术作为竞技足球运动的一个独立系统,用哲学观点分析,社会性技术在足球竞技运动中它不仅是运动员的实践活动方式,更重要的它还是运动员的认知能动过程。

3) 通过对哲学的技术观和相关理论的探索,得出竞技足球比赛有球技术的概念是:“足球运动员以自然技术为基础,以动作目标为起点和归宿,通过比赛控球过程,人与人之间联系关系的协同和竞争,比赛技术结构、功能和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认知性技能、运动性技能和“开式技能”(执行动作技能),是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极复杂联系的动作行为变化表现总合,是知、情、意、行的统一。”

4) 概念是思维的一种形态。竞技足球比赛有球技术概念的界定具有明晰概念、转变思维观念的意义。希望这一理论对全面改进竞技足球有球技术训练的内容、方法和足球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有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 列.巴・马特维也夫,著.体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6.

[2] 《体育词典》编辑委员会编.体育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1.

[3] 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8.

[4] 张力为,等.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

[5] 杨锡让,著. 实用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5.

[6] [英]塞门・克里夫德著.巴西式足球训练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0.

[7] Bert Vab Lingen著.杨一民等译.足球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8] 杨一民,等译.足球战术与技巧[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9.

[9] 蔡俊五,译.新足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2.

[10] 亚洲足球联合会.亚洲足球教练员级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5.

[11] 李保耕,主编.足球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6:42.

[12] 中国足球协会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编写组.足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1.

[13] 张英波,著.动作学习与控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7.

[14] 中国足球协会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编写组.《足球》.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1:55.

[15] 陈昌曙,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7.

篇5

关键词:大众竞技;体育教学;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既不是单纯技术的练习,也不能等同于一般的身体锻炼,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使学生掌握体育运动基本技术技能,培养体育运动兴趣和终身体育运动习惯。现有的体育课教学时数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如何才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使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才是问题的关键。长期以来,学校体育领域对竞技运动存在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是一味地强调正规化和专业化的竞技运动项目,忽视了娱乐性、休闲性、康复性的各种生动活泼的运动形式。另一种是把竞技运动视为和学校体育格格不入的运动,对竞技体育采取否定的态度。如何正确认识竞技运动,如何把大众竞技运动纳入到体育教学中去,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对竞技概念的再认识

国际竞技与体育联合会的《竞技宣言》中,对竞技是如下定义的:“具有游戏性质,凡是包括自己和他人的运动竞争,或克服自然障碍的运动比赛都是竞技。”《日本体育大辞典》根据上述定义提出:可以认为竞技的核心就是比赛,不论是高水平的运动比赛,还是低水平的运动比赛;不论是以创造优异成绩为目的的,还是以娱乐健身为目的的,均属于竞技的范围。根据上述定义,竞技运动的内涵作了精简,外延上得到了扩展。据此我们可以对竞技运动的结构进行进一步划分,从而明确高水平的竞技运动只不过是竞技运动的一种,而不能看作竞技运动的整体。

二、以健身和娱乐为目的的大众竞技运动与正规竞技运动的区别

竞技运动是从英国的户外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伴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正规竞技逐渐从大众竞技中分离出来。正规竞技,特别是高水平竞技的特征就是在与他人的比赛中获胜,强者打败弱者,这就是最终目标。在运动训练中强调的是掌握高难的技术动作,承受极限的运动负荷。为了争取比赛的胜利,运动员进行了近乎残酷的训练,而这种训练无疑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以健身娱乐为目的的大众竞技,虽然也需要进行比赛和竞争,虽然也希望获胜,但最终目的是为了娱乐和健身,是以大众参加和个体满足为目的的活动。竞技比赛的规则完全可以根据参与者原有的基础和兴趣爱好来重新设计。由于竞技运动的竞争性和可选择性,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体育活动,这就为大众竞技纳入体育教学创造了条件。

三、对抗性的竞技运动形式适应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

大众竞技运动因其竞争性和最大限度发挥人体身体机能的特点,能够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竞技,顾名思义就是竞比技能的运动。运动技能包括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智力、竞争意识、意志品质以及协作精神等能力。这些综合能力的竞比,促成运动水平的提高,竞技运动也就完成了对人的体育素质教育。这是单调的运动技术传习和强制性的身体素质练习都无力完成的。

(一)运动技术教学应与竞技相结合

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使我们发现单纯的运动技术传习效果不佳。其实运动技术教学本身没有错,而是错在运动技术传习脱离了竞技,以运动技术传习取代了竞技。学生学习体育,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参加体育锻炼,这就需要掌握运动技术,因此运动技术学习是必要的。运动技术是在运动比赛的实践中产生发展的,他的教学也必然是在学生的需求下进行。脱离竞技,技术不可能真正掌握好;脱离竞技,技术只能是花架子;脱离竞技,学生就会失去技术学习的兴趣。回顾与反思以往的运动技术教学,技术学习与竞技不能很好的结合,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发展身体素质应与竞技相结合

学校体育的首位目标是增强人的体质,但是体育教学的目的则是使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方法;培养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以体育教学直接发展身体素质,既是教学目标的错位,也不符合身体素质发展规律。参加大众竞技运动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它是在学生争先求胜的心理驱使下自觉进行身体锻炼。反思我们的身体素质教学,无论是简单的肢体动作重复,还是逼迫性长跑,负重以及最佳运动负荷价值阈的运用,都会使学生产生反感与厌倦情绪。道理很明显,缺乏学生内心需求的强制性锻炼,是无法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

四、体育课堂引入大众竞技运动的教学方法

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必须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组织学生通过比赛进行对抗竞争,根据学生的竞争情况制定适宜的竞赛规则,通过规则诱导达成身心教育目标。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的导向,要设计和营造符合学生竞争比赛的氛围和条件。教师应根据体育设施、班容量、运动水平以及教学进度合理分组,组长可以由学生推选。教师要利用小组全学期累计比赛成绩,把每个学生牢牢拴在小组的荣誉上。比赛的竞争性与集体的荣誉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到各小组巡回,并认真观察典型的最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学生最需要教师指导时进行有针对性教学。竞技运动可以较好地反映学生的身体机能、运动技术、战术意识、意志品质、集体协作精神等综合的体育素质。任何单项的技能测试都难以综合反映这些指标。体育成绩评定时,比赛的表现可以作为参考或按照一定的百分比纳入评分指标。在教学比赛的过程中通过教师指导、小组合作、评价激励的合成作用,创造教师教其所长,学生学其所好的良性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曲宗湖.《体育课程的约束力与灵活性》[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4樊林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5国家教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3.

篇6

[关键词]运动训练;信息化;战略架构规划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8.030

[中图分类号]G819;TP3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8-0055-01

0 前 言

运动训练信息资源是运动训练施训、管理和竞赛实践中一种具有战略价值和特性的核心资源。充分认识运动训练信息资源的战略特性及价值识别,积极开展运动训练信息化战略规划、治理和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完善的运动训练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深入研究运动训练和竞赛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存储、显示和广泛利用,对运动训练成绩具有正面的积极影响,通过合理有效地配置运动训练信息资源将有助于提高运动训练水平。

1 运动训练信息化的定义和本质

所谓运动训练信息化,就是以运动训练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为基础,在一定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运动训练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实现竞技体育组织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竞技体育组织的训练成绩和竞争优越性,这将涉及到对运动训练理念的创新,运动训练模式和流程的优化,教练和管理团队的重组和管理手段的创新。

运动训练信息化的核心和本质是竞技体育组织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隐含知识的挖掘和编码化,进行运动训练业务流程的信息化管理。运动训练信息化是一项集成技术,其建设的关键点在于有关运动训练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即实现将关键的准确的数据及时传输到相应的决策人的手中,为竞技体育组织的训练运作和赛事决策提供数据。同时,运动训练信息化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包括竞技体育组织管理团队、教练团队和运动员团队理念的信息化,训练与赛事决策、训练管理信息化,训练模式和手段信息化的一个人机合一的有层次的系统工程。

开展信息化战略架构规划研究,将是运动训练信息化研究中的一项核心内容。

2 运动训练信息化战略架构规划的主要内容

信息化研究与实践证明,无论是整个行业或某个组织,开展总体架构框架理论研究和应用,可以为该行业或组织的信息化总体架构所定义的内容和范畴起到指引作用。因此,运动训练信息化总体架构框架理论研究和应用可以加速和简化总体架构的发展和开发,保证运动训练总体架构设计的方案有全面的覆盖,保证总体架构不仅支持当前运动训练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要求,而且还可以保证所建立的总体架构对运动训练工作中未来训练业务需求和发展有全面和快速的反应,使信息化总体架构成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不断自我完善的竞技体育组织和行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运动训练信息化架构设计是一个技术复杂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多方面综合交叉的设计,因此,必须有架构框架理论为这个过程和目标提供系统和科学的指导,而现有通用和科学的总体架构框架理论为整个运动训练领域和行业的技术规划、技术交流和技术规范提供一个可靠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没有信息化总体架构的竞技体育组织就不能真正意义上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系统。

运动训练信息化总体架构设计不仅是一个训练管理规划工作,也是一个运动训练和管理信息组织、整理和展示的过程。该总体架构是一个综合的、可以执行的、不断完善的行动方案,包括运动训练的战略方向、训练业务流程、训练和赛事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利用等。

运动训练信息化总体架构是竞技体育组织整体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和体育竞技环境下,富有生命力和竞争能力的竞技体育组织最重要的是自身的治理问题,包括组织的业务战略规划、资本计划、项目管理、人力管理(教练员团队和运动员团队)、风险安全管控、信息化总体架构。在我国现阶段经济环境和竞技体育环境下,尤其是举国体制下,尚无成熟的竞技体育组织“整体治理”的理念,但一些职业化的运动项目俱乐部也已开始了俱乐部治理机制的建立和健全,这对保证体育俱乐部短期盈利和长期发展至为重要,同时对尚未职业化和俱乐部化的竞技体育组织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因为用运动训练信息化总体架构的思维、理念、方法和手段管理运动训练中的科技和IT对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管理规划工作,运动训练信息化总体架构主要具有以下内容:

运动训练信息资源规划与管理;

运动训练管理标准化;

运动训练和赛事决策支持;

运动训练及其管理流程的有效梳理;

技术项目架构设计的标准化;

运动训练信息组织、整理和展示作用;

运动训练信息化总体架构框架和方法论;

运动训练信息化总体架构现状;

运动训练信息化总体架构未来目标。

3 结 论

运动训练信息化是以运动训练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为基础,在一定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运动训练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实现竞技体育组织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其核心和本质是竞技体育组织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运动训练业务流程的信息化管理,以提高竞技体育组织的训练成绩和竞争优越性。运动训练信息化战略架构规划主要包括运动训练信息资源规划与管理、运动训练管理标准化、运动训练和赛事决策支持等9项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1]薛华成. 管理信息系统[M].第6版.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赵 捷. 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篇7

【关键词】体育保险,竞技体育,体育产业

一、背景介绍

全球化的浪潮推动着竞技体育的全球化,体育不再仅仅作为运动的代名词,而是成为一个产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赛事的繁多,竞技体育高风险的特点等等都一再挑战中国的体育保障体系,同时增强了商业保险在体育领域的参与度,也对我国的商业保险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而我国据统计,目前共有各类体育场60多万个,各层次运动员8万多人,有3亿多人经常参与体育运动,拥有巨大潜力的体育保险市场却始终不敢迈步。

二、体育保险的定义

邱晓德在《体育保险学》一书中叙述了体育保险的狭义和广义的定义。他将体育保险的广义定义为应付体育风险的一种方式,是一种经济补偿制度,它体现了一种法律关系,一经济合同方式建立经济关系,集合多数体育单位或个人的体育风险,以概率为依据,合理计算保险金,建立专门的体育保险基金,并对由体育事件中的灾害事故造成的意外损失以及人身伤害,进行经济补偿的一种经济形式。而体育保险狭义定义是一切与体育有关,带有体育核心内容与色彩的保险范畴,是以体育事件连带关系所产生的体育损失的直接产品、附加产品作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三、我国体育保险的现状分析

(一)发展我国体育保险的必要性

1、客观上,体育领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无论是运动员是否在其职业生涯中遭受意外伤害,都仍要面临退役后的就业等等问题,都需要将风险分散、分摊损失。

2、对体育赛事等的成功举办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体育保险的发展会吸引更多来自体育领域的专家对体育赛事等作出风险评估分析,并且能给予保险公司风险预防以及风险处理的意见建议,使保险公司能够完善其险种以达到出险后更快速、完善地赔付。

3、有利于吸引大量优秀运动员进入体育领域,社会效益高。体育保险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运动员有更强的保障作用,使他们这一类“特殊人群”能够在退役走上社会后生活得到足够的保障,从而免除其后顾之忧,体现了我国的人文关怀,而不是“以金牌论成败”。

(二)发展我国体育保险的可行性

1、我国体育运动升温,体育保险蕴藏巨大商机。由中国统计局的《中国社会统计年鉴》相关部分可以看出体育产业迅速发展,体育机构数量持续增加,从业人员数量也在增加。

2、随着经济发展,保险意识有所转变。运动员在体育运动中很容易受伤,而且一般受伤程度会比较高,加之我国不合理、不健全的医疗体系,医疗费用激增,意外伤害造成的成本不断增加,运动员不能单纯依靠国家提供的保障,随着收入的提高,其保费支付能力大大增强,运动员也开始增加保障程度,自购商业保险。

(三)我国体育保险存在的问题

1.我国国内保险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以公益性的“捐赠保险”为主,难以适应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要求。在许多大型赛事中,诸如F1,奥运会等等,这些保险都是带有赞质,实际上并没有为运动员们量身定做的体育保险。鲍明晓在《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将体育保险市场视为一个概念市场,认为消费者对体育保险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比较弱,以至于无法形成稳定的、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市场。诚然,体育保险在我国的现状正是如此,我国很多保险公司对体育保险是“有心无力”。

2、我国的体育保险以国家体育总局推出的伤残互助保险为主,商业化运作的体育保险仍未形成,周灿在《加快发展我国体育保险的若干建议》中提出互助保险实质上是一种基本社会保险之外的补充保险,因此其所支付的所谓的“理赔金”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抚恤金,享受这种保险的人群范围小,不覆盖地方级运动人和普通民众。

3、保险公司对体育保险市场缺乏研究,创新不足,保险产品缺乏,非寿险领域大片空白。 李欣霞在文章中提及,国内保险公司销售点额都是非体育类的常规类险种,而像国外已经非常成熟的险种,例如赛事取消险、运动员职业生涯突然结束保障险和俱乐部降级保险、赞助取消险等在国内还是空白。

4、在竞技体育方面,省、市级运动员正在走向法人代表俱乐部制,而俱乐部保险还没有形成,处于无政府状态,同时省市体育政府机构对省市级运动员保险缺少政策支持。

5、法律法规不健全制约了体育保险的发展。1995年3月有11位全国政协委员向八届全国政协五次会议递交提案,要求为曾为我国体育事业做出贡献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建立伤残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但是都不了了之,这种立法上的落后一局严重阻碍了我国体育保险的发展。

6、体育保险面临在观念和人才两大瓶颈。由于体育保险的高度专业性与复杂性等等原因,我国从事该类保险的专业人才匮乏,既懂体育又懂保险的复合型人才的匮乏也是我国难以开办专业体育保险经纪公司的主要原因。

(四)启示以及未来发展展望

完善立法体系,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积极争取政府力量的介入。同时重视人才的培养,培育扶持中介机构。借鉴国际经验,促进产品创新,同时在合理借鉴过程中,避免国际合作误区,要寻找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鼓励运动员投保,通过团体保险的方式降低保费,强化与各个体育组织的紧密合作,抓住重大赛事的机会。针对竞技体育各级地方政府机构应成立自我造血机构,增加自保体系,同时还可开辟部分体育保险试验区。以体育保险为突破口,积极开发大众体育保险和学校体育保险,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邱晓德.关于我国竞技体育保险的现状与对策[J]. 浙江体育科学1999(3).

篇8

关键词:开展;职校;休闲体育;培养;终身体育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250-011.休闲体育概述

关于休闲体育的含义有多种说法,但基本殊词同意,有研究曾对休闲体育下过这样定义,认为休闲体育是指人们在休闲时间里自愿参与、自主选择的,以身体参与为主要手段,以缓解压力、恢复体力、娱乐身心、调节情绪、强身养生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健康科学的身体活动方式。也有研究者得出如下定义,认为休闲体育就是在余暇时间里用各种方法、各种手段进行身体锻炼,开展多种形式、多样内容的身体娱乐,并把它作为一种现代文明社会的交往方式和交际手段。有的学者还对休闲体育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有一观点认为从运动形式上休闲体育可分为竞技性的和非竞技性的,显然这种观点有所偏颇,确切的应该是娱乐竞技性。休闲体育既然是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活动,有竞技性的因素可以增强参与者的意志,提高参与者的团体凝聚力的意识,促进个人交往能力的发展。但过强的竞技性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功利性会大大增强,这样势必会阻碍人们身心健康良性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德西曾经对动机问题做过实验,认为奖励将会削弱人的内部动机,它限制了人的自主性动机。为了更好地体现休闲体育的价值,休闲体育还是最好不要有竞技性成分的介入。

通过分析体育与休闲的关系,休闲体育(leisure P.E)可以这样定义:休闲体育是一种形式多样的以促进人们生理、心理各方面良性发展的有计划、有目的的个性化社会文化活动。

2.休闲体育具有的功能

2.1休闲体育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休闲体育,属于体育的一部分,当然具有体育的原本功能,可以起到强健身体的作用。尤其是随着科学发展,人们在体力支出大大减少,营养过剩和运动不足等原因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三脂高等"现代文明病"逐步威胁着我们的健康。人们开始重视体育运动,在闲暇时间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来强身健体,以弥补缺乏运动对身体健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2休闲体育对心理健康有促进功能。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所带给心理压力和心理疲劳感也在加重。我们可以通过休闲体育娱乐身心得到心理放松。我们从事的休闲体育活动,没有竞技体育激烈的对抗性,也可以回避因失败而产生的消极心理,不必肩负成败胜负的责任,无论在精神上还是体能上不存在任何压力。我们还可以在闲暇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活动的项目、方式、时间,依据自己的意愿,自由、轻松地从事身体活动或观赏休闲体育活动,已忘却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一切烦恼,在精神上获得一种解脱和快乐感。

2.3休闲体育具有促进人际交往的功能。休闲体育不仅是娱乐健身的载体,也是拓展交际、增进感情交流和交友的剂。人们通过休闲体育运动可以结识不同职业、年龄、性别的人,丰富生活和增进相互间的感情交流。无论在各个行业之间,休闲体育已经成为人们情感交流的有效途径,可以说休闲体育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桥梁。

3.休闲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结合

3.1休闲体育与素质教育。在大力提倡与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休闲体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的学校体育工作相对薄弱,一旦学生进入职校就应该多给他们时间,让他们能够在体育课中体会到休闲体育的乐趣。通过休闲体育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就显得非常重要。休闲体育的功能较为独特,是任何学科无法取代的。它能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意志品质。因此,休闲体育是当今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3.1.1休闲体育与身体素质。学生在校接受体育教育的时间最长不过十几年,而绝大部分的体育锻炼是在学校毕业之后。

3.1.2休闲体育与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休闲体育具有丰富的形式内容,结合不同内容形式的体育实践,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和个性的培养,愉悦身心,陶冶感情,完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精神健康"的人。

3.2休闲体育与终身体育教育 。要发展职校的休闲体育,丰富学生的闲暇生活,使休闲体育得以普及和发展,引导学生走上终身体育的道路。

3.2.1休闲体育与树立主动体育的体育观念。休闲体育是在人们闲暇时间,自愿选择并从事的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因此,利用学生的闲暇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休闲体育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发展完善学生的个性,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

3.2.2休闲体育与职校体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完善素质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体育课程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休闲体育与现代体育课程密切相关,休闲体育与树立全新的课程理念以及与现代体育课程内容的相互整合,将是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

3.2.3职校开展休闲体育的必要性。(1)有助于愉悦身心,增强心理素质;(2)有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3)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发展。

总之,中职生阶段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是中职生提高身心素养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手段,终身体育教育对于中职生的一生都是十分重要的,中职体育教学可以使中职生学会体育健康常识,学会自我锻炼方法,养成运动的兴趣与习惯。因此,重视中职体育教学,合理有效利用体育场地设施,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提高体育教师业务水平,才能更好的提高中职体育教学整体水平,开展终身体育教育,使每个"中职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司磊,沈久城,刘元强.试论"体闲体育"与"体育体闲"[J]体育文化导刊,2006,4

[2](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篇9

摘 要 本文通过智力运动与传统体育的对比研究,反思体育概念,并对体育的“身体运动”相关概念进行研究分析,指出体育的智力参与必须要以身体运动的形式来体现,从而界定智力运动应属于竞技运动而不是体育。

关键词 身体运动 智力运动 竞技运动 体育概念

一、智力运动与体育的比较

(一)智力运动与体育同具有健心功能

首先,智力运动无疑具有健心功能,可以促进人智力的发展,并且在培养人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体育也是如此,但我们不能从功能上去定义体育的本质。其次,两者相同功能的表现形式差异较大。体育的健心功能是靠身体运动形式来达到的,而智力运动是以智力为主导的运动,它的身体基本动作大多为辅,对健心并不具有实质意义。

(二)智力运动与体育同具有固定程式和规则性

智力运动与体育项目相同,有自己固定的竞赛程式,并有一套能被大众认可、完整、公平的竞赛规则。竞赛规则的核心是公平,规则是保证竞赛开展法律性文件,具有权威性。而体育项目更是如此,并且传统体育项目的规则与方法往往更具有系统性、规则性。

(三)智力运动与体育对人的道德情感同具影响作用

人的情感是在活动中产生、变化和发展的。智力运动对人的情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趣味性,并且伙伴间要保持合作并具有默契,从而发展人们友爱、团结等多种情感,增加人们的集体主义情感。这些与体育的对人的心理发展的作用极其相似。

(四)智力运动与体育同具有竞技性

智力运动与体育都具有很强的竞技性。智力运动更看重技巧且主要是以智力为主;而体育更看重技能,是一种体力与智力的综合较量。它们分别具备自己的战术体系和训练方法,但它们战术的呈现方式是不一样的。智力运动很多是单纯思维的战术,而体育的战术(智力参与)必须是以身体活动形式来体现的。

二、对体育自然属性“身体运动”的研究分析

(一)研究“身体运动”内容的必要性

我们无论是从“体育概念”的演变过程看,还是把各国体育概念加以比较,都会发现体育离不开“身体活动”。自1930年起,体育开始被定义成以身体活动为方法的教育,身体活动第一次成为体育概念。之后部分学者认为体育就是“身体活动”;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体育是文化与教育。比如杨文轩在著作中表述“体育是以人体运动为基本手段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教育过程与文化活动。”尽管“人体运动”代替了“身体运动”,在他的著作里依然可以看到身体运动的文字表述。由此而知,体育概念不管如何争论,大家对体育的自然属性“身体运动”都高度认同。

(二)智力运动并不具备体育的自然属性―身体活动性

智力运动虽然具备体育的多种特性,在组织形式与功能上也与体育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并不具备体育的自然属性――身体活动性。智力运动不属于体育范围的“人体运动”,它的比赛是智力为主的竞技,最终的胜利并不是通过身体运动来体现的。因此,智力运动不能属于体育,类似于智力运动的以智力为主导支配的娱乐活动也不能归属于体育。综上所述,造成智力运动、棋类、电子竞技等娱乐活动是体育误区主要根源是我们对体育概念与本质界定模糊,体育的“身体运动”到底是否能包含智力运动(脑力运动),其实这是一个关系到体育本质的问题。

(三)竞技运动与体育的关系―智力运动的归宿

1.运动(Sport)与体育之间发展关系

如今部分国家已把sport作为体育的上位概念或总概念。sport发源于拉丁语deportsare,意为消遣、快乐。随着体育的普及,Sport在内涵和外延上持续扩大。如今,在美国百科全书中sport指注重提高身体力量和技能等素质的消遣或娱乐过程。而体育则是以人体运动为基本手段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教育过程与文化活动。运动(sport)指的是消遣或娱乐过程,它的内涵远比体育宽泛。随着运动(sport)的发展,它的内涵已超出了体育的自然属性――身体运动,一些不属体育范畴的竞技活动的产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早期 sport 内容虽然主要来源于体育,但它的本质决定着它的发展并不一定非得局限于体育。

(二)类似智力运动等智力主导支配性的娱乐活动的定位

智力应该属于sport,但不能属于体育。如今,国际上趋向于把运动(sport)当作体育的总概念,但这并不能代表我们能够随意增大体育的内涵。在体育发展的目前阶段,在适合体育自身发展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暂时用运动(sport)作为体育的上位概念,但前提是不能改变体育本质属性。 运动(sport)的发展已超出了体育的范畴,它的手段更为多样,智力主导支配性的娱乐活动是它的手段之一。而且sport里的类似智力运动的项目还有很多,例如航模、电子竞技等项目的比赛。

三、小结

类似于桥牌、象棋、围棋、国际象棋这种的娱乐智力运动经常被一些人看作为体育,这是存在问题的。本文通过对智力运动与体育进行对比研究,并对体育的根本属性“身体活动”进行分析研究,在相对意义上较为合理的区分体育与智力运动,从而避免体育概念的混淆和范围的盲目扩大。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伦理 体育人 体育精神

人们把从事运动或在体育界工作的人称为“体育人”,尽管职业称呼在社会生活中并不罕见,如电影人、媒体人等,但是这些称谓后面都含有不同职业伦理的内容,尤其是“体育人”这一称谓,更是有深刻的伦理内涵。

1.泰勒的“自我认同”理论及在体育中的运用

根据泰勒的看法,人们的认同是由人们的基本评价定义的,对“什么是自我的认同”这一问题的回答涉及人的出身、背景、能力等。比如,我的门第对我十分重要,我为之感到骄傲,这是我的认同的组成部分,之所以如此的重要,是因为我相信人们的道德品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的背景培育的,因此背叛一个人的背景就是以一种重要的方式背叛自身,背叛他的自我认同。总之,认同的概念是与和自我不可分离的一定的强性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甚至就是由这些与我们把自己视作自为者不可分离的评价定义的。

泰勒对人的概念集中在人的自为性上,他不是通过人的外在表现认同人的自为行为。人的自为性的关键在于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即人们通常讨论的目的、欲望和动机。在自为行为中,爱好与嫌恶有强烈、原始的意义。

体育竞技是人的自为行为。体育运动中含有一级欲望和二级欲望。体育竞技的一级欲望是通过竞技成为优胜者。这里,竞技是手段,获胜是目的。泰勒的弱性评价恰好可以适用与此,弱性评价表现了一种手段与目的之间的理性,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技术或工具性理性,为达到某一目的而采取一定的手段。二级欲望体现在这种手段是否是可行的,这是对一级欲望的反思。这一反思是基于人的存在、交往所需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之上的,是伦理的。这一反思是通过人的强性评价实现的。

我们对体育运动曾有过一种错误的认识,即把运动员视为机器,把体育运动视为无思想的肉体运动。这一错误认识在于评论者只停留在运动的外在形式上,认为体育竞技就是某些动作的反复,胜负最终只取决于力量。有个明显的事实是,当人们投入体育运动时,人们有某种快乐和痴迷的情感,正如玛丽・密吉莉指出的那样,当我们追问什么是运动时,我们触及了体育运动与非严肃性的首要问题。她指出,当人们谈到“放松,平静,这只是个游戏”时,已表明人的动机应是第一位的[1]。再者,美式足球比欧洲足球比赛允许运动员有更多的身体接触甚至攻击性动作,体现了竞技比赛是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其核心意义是情感性的。当把这些现象与非人类的行为进行比较时,我们发现,非人类行为与人类行为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含有像人类行为那样丰富多变的情感内容,如表扬、谴责、害羞、尊严、道德善或恶等。

人类天生具有动物属性,动物会游戏,游戏先于文化并丰富文化。体育竞技是种文化,它起源于游戏。对游戏而言,规则是它的生命,没有规则的游戏是不存在的,至少也是不能实践的。认同并遵守游戏的规则是进行游戏的前提。体育竞技也是一样,进行比赛前就完成了两个“认同”。一是参赛者对比赛规则的认同,否则就会失去参与资格,同时不能破坏规则,否则被罚出赛场。二是参赛成员和其他参与人员对竞技者的身份认同,体育比赛的分组就是一种身份的划分,如我们不允许用篮球规则参加足球比赛,也不允许75公斤级的选手参与56公斤级的举重比赛。在竞赛过程中,篮球运动员的身份与足球运动员是不一样的,同理,级别不同的选手在比赛过程中身份也是有异的。规则至上的伦理意义在于它构建了个公共的秩序空间,这一空间使得人的行为得以有序进行。在人们的心目中,运动员与规则之间有了内在联系,规则意识是运动员的必备素质,背叛规则就是背叛比赛,更是背叛运动员自身。这种推理正是基于泰勒的强性评价理论。

2.体育人的伦理内涵

从泰勒的自我认同和强性评价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对一个群体的认同,取决于这个群体与众不同的特殊气质。在体育人的命题中,体育人的气质应当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他的强健的体魄,二是他的遵守规则的人文气质。二者缺一不可。从广义上说,体育人包括从事与体育工作有关所有人员,如体育管理者、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体育教师、体育新闻传播者、体育保健医疗师、体育科研人员及体育产业的从业人员等,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其中有很多人仅仅只是从事体育工作的人,不是体育人,体育人一般指以体育为职业的人,包括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和体育教师。从感觉上,这些人往往以敏捷、健康、矫健、强壮的外形和直率、拼搏、坚韧、刚毅的精神为人们所敬仰。体育人绝不是那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从运动本身来说,技术训练和体育竞技都需要强大的体能和较好的智商。真正的体育人往往有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襟,只有具有这些素养,才能使他们正确面对对手,尊重对手,善待对手,不是一上场就以仇视、厌恶对手的心态参加比赛,在竞争中不择手段地达到胜出的目的。赢要赢得体面,输要输得高贵,这是竞技的另一种善的形式。真正的体育人还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面对成功与失败时冷静地面对未来,才能从成功中获取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为以后的更大成功积蓄力量。我们以一个武术人为例具体阐述体育人的内涵。从体育人的要求和标准来说,武术人称为合格的体育人时可以称为武德人[2]。武德人首先是一个习武之人,是一个运动人,是一个因练武而获得较好体质和体型的人,但是这还没有到我们认同的体育人的标准,体育人的标准要求武德人除了上述特点外,必须具备武术道德和武术修养。武德是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积淀渗入武术的一种美德。它指导着武术人的行为,规范着武术人的行为。如不欺侮弱者,不惹是生非,不主动侵害,等等。武德人在中国历史中甚为流传,这和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爱好武术的旨趣是分不开的。一是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几千年来薪火相传,连绵不断。二是武术中融入了很多道德元素,使武术人拥有特殊的精气神。其中最典型的有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伦理内容,还有墨家的狭义、非攻精神,因此武德人尚武崇德,尚武爱人,他们倡导以武会友,和睦相处,讲究人际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其最高意境是达到天人合一。一个以武欺人、以武霸道、以武扰民的人,无论他的武功有多高,无论他的武力有多强,从未有人称其为武术人或武德人,人们由于情感与道德感的不能接受,往往称其为“匪、盗、贼、寇”等,具有极强的道德评判和道德谴责。

对体育人做道德要求与道德评判,自古以来,中西方就有共识。柏拉图曾这样述说过运动员,“在不畏艰辛苦练的过程中,他的目的主要在于锻炼他心灵的激情部分,不是仅仅为了增加体力”[3]。古希腊作家琉善对体育运动也有类似的论说体育活动对青年人的心灵会产生道德影响,从而引导他们选择人生的正道,防止他们游手好闲,无事生非,同时会赋予他们以良好的美善兼备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真正的体育人总是把体育锻炼与道德修养结合在一起,体育运动既是一种强身健体的重要方法,更是一条德性修养的重要途径。

竞技体育的本质是游戏,游戏是体育竞技的精神内核。我们也可从游戏人的角度理解体育人的内涵。首先,游戏人是具有游戏精神的人。游戏精神追求自由平等,公平竞争。席勒曾说,人在现实生活中,既要受自然力量和物质需要的强迫,又要受理性法则的种种约束和强迫是极端的不自由。人只有在“游戏”时,才能摆脱自然的强迫和理性的强迫,获得真正的自由。游戏人往往能抵制外界的诱惑,不受外界的影响。坚持自己处事的原则,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其次,游戏人是愉悦快乐的人。游戏带给人愉悦的情感体验。斯宾塞说,游戏并不是维持生活所必需的活动过程,而是为了消耗机体中积聚的过剩精力,并在自由地发泄这种过剩精力时获得和美感。游戏让人在快乐中使生命力释放,并呈现出自由、自主的精神力量。再次,游戏人是遵守规则的人。游戏是对规则无比依赖的活动,没有规则,没有游戏,破坏规则就破坏了游戏,因此,要称为游戏人,首先就应是承诺恪守规则的人,在游戏过程中,是一个遵守规则的人,游戏后因为对规则的遵守,他人会在再次游戏中邀请游戏,这是对遵守规则的认同与赞赏。这样,游戏使人产生对规则遵守的自觉,同时获得认可规则、恪守规则、监督规则意识。游戏在人的道德心理培育与发展上有重要意义。游戏人有较好的道德心理。

体育竞技是体力和脑力高度结合的活动,体育运动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方式。通过体育培养完善的人格无论在体育界还是其他科学领域已有相当多的论述。体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教育活动。它能满足人类追求和体验文化的需求。体育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经验表明体育对推动人的精神价值追求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社会化,使人完善化,这两样都需要人身心一体,身心和谐,教育要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感,完善人的品格,提高人的心智,增强人的体格。所以,体育人的教育是人性的教育,是身心综合的教育,是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

3.结语

体育人尽管是从职业的基础上进行抽象的称呼,这一点如同经济人、媒体人和电影人等。但是跑得快,跳得高、举得重绝不是体育人的身份标志。客观说,运动员也不一定比杂技表演者跑得快,跳得远,举得重,在平衡性上也不一定比杂技演员强。我们不把杂技演员视为体育人,不仅是因为他们没有从事体育职业,根本原因是他们不具备体育职业培育出来的独特的伦理品质――体育精神。从体育运动中育生的体育精神才是人们对体育人进行判别的根本依据,体育精神才是体育人区别于他人、得到认同的有意义的标准。换言之,体育人就是具有体育精神的人。

参考文献:

[1]Mike Mc Namee.Sports,Virtues and Vices:Morality Play.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2008:26.

[2]马卫平,范运祥.受过良好体育教育人的形象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2):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