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科普知识范文

时间:2024-04-02 18:0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科普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药科普知识

篇1

在中央宣传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主办的“中医中药中国行”全国大型科普宣传***站活动之后,为了积极响应活动号召,扩大宣传覆盖面,按照省卫生厅《关于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中医药大型科普宣传活动的通知》要求,我市及时进行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并协调相关部门,集中人力、物力,于9月23日至9月30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较大规模、较多形式的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收到了一定的实效。现汇报如下:

一、明确认识,加强领导

为了加强对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的组织领导,确保活动搞的有声有色有实效,我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的通知》和《***市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了活动内容、时间和工作要求。各县(区)按照市上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也分别成立了宣传活动组织机构,制定了宣传实施方案,为全市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证。

二、采取多种形式,努力扩大宣传普及面

适宜的宣传方式方法,是达到宣传目的的手段。要使全市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人都能深入地了解中医药、认识中医药,感受中医药,进而热爱中医药,支持中医事业发展,我们结合媒体、群众生活方式、卫生行业工作的特点,采取了4种方式。一是以集中培训和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开展口头宣传。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利用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培训班和乡村医生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训班以及召开座谈会,召集辖区内卫生技术人员、各卫生单位领导和科(股)室主要负责人,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省发展中医条例》等党和国家近年来出台的扶持中医事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讨论目前中医发展形势,并结合单位实际,分析自我发展现状和今后建设方向,大力营造爱中医、学中医、发展中医的良好氛围。至目前,全市共举办培训班42期,召开座谈会9次,培训人员4000余人次。二是采用报纸、传单、标语横幅等载体开展文字宣传。各县区分别在主要街道悬挂横幅,张贴醒目标语,同时将中国中医药报***特刊主要内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全市中医工作现状、中医药防治疾病的常识以问答的形式编成传单下发群众,大力营造宣传气氛。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悬挂横幅23条,张贴标语275幅,发放传单2万余份。三是协调新闻单位开展电视媒体宣传。各县区均积极协调当地电视台,邀请记者追踪采访和报道,进一步扩大了宣传普及面。四是组织大型义诊咨询活动开展现场宣传。除了市上组织开展的大型义诊咨询活动外,各县区分别设立义诊咨询服务点,抽调职称高、资历老、经验丰富的专家开展现场诊治和咨询活动,受益群众多达3000余人,使广大群众亲身体会到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增强了保护自身健康权利和义务的意识。

通过以上活动,中医科普知识在我市有了较为广泛的影响,社会各界对中医工作的支持进一步得到了重视和加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积极探索建立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长效机制,健全宣传实施方案,努力加大对中医药科普知识的学习宣传实施力度,突出我市中医药特色,全面促进全市卫生事业的快速协调发展。

 

                                                             

 

                

 

篇2

一是编印健教资料,推广健教处方。在门诊大厅设立了健康教育资料取阅处,每天免费向患者及家属提供中医药特色健康教育处方、和各种健教资料。各病区设置健康教育资料取阅处,供患者免费取阅,科室还根据患者需求不断更新内容,满足患者需要。

二是推行全员健康教育。中医医院要将健康教育咨询融入日常诊疗工作中,在工作时要及时充分履行健康教育职责。病人入院后,医护人员须密切配合,利用查房、巡视病房、护理等及时与患者交流沟通,适时向患者传授中医药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知识,并进行规范化健康教育。

三是开展健教大课堂,推行重点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大课堂是中医医院开展中医特色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实践中,由医务、科教、防保等科室牵头负责,精心选派各科专家主讲。2012年,我院就举办各种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义诊活动和健康讲座19场次,听众达四万余人次。发放健康教育资料6000余份。走访社区居民近700户,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发放“居民优惠就诊卡”1300份,取得了良好效果。

2拓展形式

构建立体化健教网络在实践中,我院创新运用当地报刊、电视、电台和院内电子显示网络、健康教育橱窗等宣传普及中医药健康教育知识,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健教宣传网络。

一是在门珍及病区,因地制宜地设立内容丰富、科学实用与转业业务相应的中医药健康教育宣传专栏,除介绍中医药基本知识、诊治原理外,还普及药食同源、治未病等与人们生活习惯息息相关的知识、方法和养生保健理念,并确保适用性和安全性,取得了实效。

二是利用内部有线电视网络,在大堂、病区、门诊候诊区及输液观察室等处每天播放中医药健康养生讲座。截止目前已播出400余集,使健康教育宣传在全院基本实现全覆盖,受到患者及家属好评。

三是为了推动健康教育宣传向纵深推进,在襄阳主流媒体———《襄阳晚报》开办了“中医中药”专版,与襄阳电视台合办了“中医与健康”专题电视栏目。此外,还利用社团报刊,如《襄阳老龄》、《城市客运报》、《主流生活》杂志及院报———《襄阳中医》等,多角度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宣传,引起社会和百姓的广泛关注。

3强化硬件建设

促进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发展环境是开展健康教育和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的良好载体。近年来,我院着力将健康教育工作与中医药科普宣传相结合,强化硬件设施建设,促进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医院在房屋的建筑风格和装饰上坚持突出中医药特色文化,努力塑造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外部健康教育环境。医院在门诊楼开设了“国医堂”和“治未病”门诊,由近40位国家级和省市级知名中医专家轮流坐堂应诊。近年来,还不定期引进省内外知名中医专家前来交流、坐诊,运用中医四诊手法为患者一对一把脉问诊,并传授中医健康保健知识,受到普遍欢迎。

为改善医院内部环境,我院采用仿古木刻、浮雕、画框等多种形式,在门诊大厅和住院楼制作了四季养生知识和古代名中医浮雕文化墙,在门诊和病区内张贴充满温馨和谐,体现人性化关怀的宣传标语和中医药文化对联,并将名医故事、中医故事、中医药科普知识等内容融入文化装饰中,营造出了浓厚的健康宣教和中医药文化氛围。让人们在感受、认同和理解中医药文化的同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健康教育效果,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篇3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校企合作管理

《江苏省人民政府文件》苏政发〔2006〕26号,《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教育强省的必然要求。实施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人才是核心,大力培养高职高专中药人才,为中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一、成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建设探讨会

成立主要由来自中药行业、企业专家、高校骨干教师等成员组成的中药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中药学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合作单位共30多家。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建设探讨会,凡属于办学重大事项,经过双方协商决定。建立行业与学院的双向教学质量监管系统,多层次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成员单位的深层次合作

结合学院专业建设要求,充分利用中药学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成员单位的资源,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企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开展更为深入的合作。与苏州大学附属一院、苏州中医院、苏州雷允上国药连锁有限公司,苏州天灵饮片有限公司等医疗单位合作,加强专业建设。积极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构建专兼结合校企合作的师资队伍,聘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建设,与行业共同开发课程,《药品经营与管理》到药业现场教学,《中药信息化服务》《专业发展动态》等中药的课程聘请行业专家授课。

三、建设中药学专业校企合作共享平台、做好信息服务工作

创办中药学专业网站,及时国家、省、市有关医药卫生行业最新发展动态,相关政策。开辟宣传理事会成员单位的专栏,及时单位用人信息和毕业生信息,构建成员单位选人用人的信息交流平台。同时,通过中药学专业网站建设,提高中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科研开发。建设好网上中药科普馆,介绍中药科普知识,中药资源,中药合理应用等,做好社会服务。

四、建立校企人才交流制度,开展理事会内专技人员互访学习

组织院内的教师到医药卫生行(企)业顶岗锻炼,同时积极选聘医药卫生行(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等,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共建专业核心课程(如中药鉴定、中药药剂等课程)的资源库建设。校企之间通过协商,按照有利于调动双方人才参与双向交流积极性的原则,酝酿建立校企人才交流互访相关制度,使合作单位内专技人员互访学习经常化、制度化,以不断提高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每年对专业教师举办1~2次中药领域研究进展学术报告。

五、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实现校企资源优化共享

鼓励院校积极与相关行(企)业洽谈,在引入行(企)业资本或设备参与职业教育方面进行有益尝试,实现教学资源与企业资源的相互共享,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积极推进“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专业服务支柱产业能力建设。通过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职业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平台,使“中药实习实训基地”这一优质资源成为向学生提供优质实习实训场所和向省内其它高校及社会开放的示范。

六、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实行双向人才培养

本着以学院、行业企业互利原则,确定以“学生”为主体,兼顾“企业员工”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向人才培养模式。行(企)业可从实际需要出发,加强与院校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职业资格鉴定(中药调剂员),逐步提高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行(企)业也可根据在职人才培养发展的需要,与相关院校开展职后继续教育,不断拓展岗位人才的发展空间。每年不定期组织人才交流招聘会,为成员单位提供优秀毕业生,更好的促进学生就业。

七、提高科研水平,开展全方位技术合作

合作成员单位共建技术中心(基地),以项目为载体,合作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如吴地中药材种植、开发与保护)、产品研发、工艺革新和服务等工作,促进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紧密对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实现成果共享,提升学校、企业核心竞争力。

八、传承中医药文化,做好社会服务

中药学专业利用校企合作团队专业技能高,教科研能力较强的优势,面向社会提供适宜的医药卫生服务项目,为企业员工专业培训,比如开展“中药炮制与配制工培训”和行业技能大赛等。面向社区居民提供有关中医养生方法、中药真伪鉴别、中药正确使用等的专业咨询和技术服务。利用中药学专业的实训平台,构建一个向苏州市社区市民、苏州市中小学生,外地游客开放的宣传吴地医药知识,弘扬中国中医药文化的课外教学基地。开展科普开放日活动,面向苏州市民,在苏州中药科普馆———药用植物园、中药标本博物馆等开展系列贴近实际的科普开放活动。中药学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是学院与相关行(企)业深度合作的重要平台,是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举措,专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各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开展各项工作,为推进全省中药职教事业持续发展,全面提高中药技术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聂小忠.大专层次应用型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0,(23):117.

[2]冯传平,郭争鸣,陈斌.基于校企合作的医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9):957-959.

篇4

一、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联合出台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意见》要求,制定和实施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3年计划,继续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积极争取省市级中医优质资源下沉,积极争创省中医药适宜技术示范基地,大力推广中医药新技术、新疗法,积极开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

二、全力提升中医院服务能力,奠定县域中医龙头地位。

市中医院要加强标准化建设,扩大康复病区,开设名中医馆,强化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业务上要主动上联,向上级医院联系业务帮扶,着重加强急救、院感、透析、麻醉、病理、中药饮片等薄弱环节管理,提升中医院综合实力,加强对社区、卫生院奠定县域中医龙头地位,同时要加快市中医院迁建工程进度,争取在年内启动征地工作。其他公立医院要大力拓展中医药业务和项目,中医药收入占比要有明显增长。

三、全面落实医改政策、进一步强化医药费用控制。

按照《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加强中药饮片使用管理的通知》要求,继续规范中药饮片的使用,控制贴均费用,加大监管力度,定期实施抽查。市中医院要积极实施中医单病种管理和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遴选和推广应用5个疗效确切,技术规范,水平先进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单病种,强化单病种质量控制,规范中医诊疗行为,促进中医药临床特色优势标准化建设。

四、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全面推进中医药“三进”工程。巩固卫生强市创建成果,进一步推进城乡社区中医药工作,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中医科和中医药设置率达100%,鼓励执业中医师开展多点执业工作,推广和应用2项中医药适宜技术,为基层群众解决提供质优价廉的中医药服务,扩大中医药慢病防治范围。强化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继续推进“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加强中医药知识及文化传播网络建设,广泛开展中医药政策和文化科普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和认同度。

五、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建设好中医药人才队伍。

实施中医药“人才强业”计划,实施各类中医人才培养项目,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各级名中医每3年应带教2~3名青年中医药人员,其中1名以上必须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人员,培养基层中医药业务骨干人才。结合中医跟师带徒特点,认真实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不断增加中医全科医生数量,开展城乡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依托市中医药学会举办中医药学术交流活动。

篇5

一、加强健教组织领导,巩固完善健康教育网络

各社区、各单位要加强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做到人员、设备、经费三落实,避免健教专干流失、脱岗。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要以街道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为中心、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为骨干、行业单位为依托,不断巩固和完善街道、社区、单位三级健康教育网络,进而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部门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二、强化舆论导向作用,提高健教知识的知晓率

各社区、各单位要密切协作,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健康教育,结合3.24结核病防治宣传日、4.7世界卫生日、4.25全国预防接种日、爱国卫生宣传月、5.31世界无烟日、6.26国际禁毒日、10.8高血压病日、12.1世界艾滋病防治宣传日等各大节日,通过张贴标语、上街宣传、悬挂横幅、宣传展板、散发传单等多种形式,向居民开展健康咨询及宣传教育活动。坚持做到每2个月更换一次健康教育知识宣传栏,加强卫生防病常识的宣传教育活动,逐步提高辖区居民的自我保健和健康防护意识。

建立和完善健康教育信息平台,以短信等形式传递预防保健、传染病防控等健康知识信息,增强群众防病、保健能力,以期实现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80%以上。

三、发挥医疗单位优势,做好健康教育培训工作

各医疗单位要积极参加市、区组织的各类培训,做好一年二次以上单位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健康教育专干自身健康教育能力和理论水平,组织专干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掌握信息传播,交流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不断提高地区健康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效率。

各医疗单位要按照要求开设定期更换内容的健康教育专栏,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并做好健康教育资料的收集归档工作。

四、普及卫生科普知识,增强公众防范应对能力

加强社区健康教育网络与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网络的联系、融合、协作,共同开展宣传咨询活动,实现资源资料共享,优势互补。组织网络专干、重点人群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开展预防控制艾滋病、结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乙型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广泛普及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卫生科普知识,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结合实际,制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预案与实施计划,对公众开展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增强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五、加强控烟宣传教育,昭示吸烟有害身体健康

进一步做好地区控烟宣传教育和创建“无烟单位”工作,建立单位、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控烟健康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吸烟危害健康认识,对居民广泛开展控烟教育,做到办公室、会议室、公众场所有明显禁烟标志,努力落实禁烟制度。指导“无吸烟单位”要保管好创建档案资料,并严格按照无吸烟单位标准继续做好工作,巩固控烟成果。

加强对社区、单位工作人员控烟知识培训,讲解吸烟危害身体的原理和如何采取有力的戒烟措施,吸烟的同志在做好自身戒烟的同时,也要做好他人的劝烟工作,不吸烟的同志要积极监督,帮助吸烟的同志做好戒烟工作。充分利用健康教育、宣传栏、宣传单、控烟海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吸烟的危害性,从而使广大群众自觉抵制烟草危害。充分利用5.31世界无烟日、6.6禁毒日等重大活动,大力开展吸烟危害性的宣传教育。

六、提高群众健康知识,推进健康教育全面开展

各社区、各单位必须有一名领导分管健康教育工作,配备专(兼)职人员,把社区、单位作为向广大居民普及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阵地,开展多种形式、适合不同人群的健康教育活动,做到有活动计划、内容、效果评估及相关资料,全年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活动不少于12次。所辖区域要设立健康教育墙报、宣传画、标语、宣传专栏。宣传栏或板报要求面积不小于3平方米,每2个月更换一次,全年出刊不少于6期,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知识,达到健康教育标准。内容及时更新,以《健康66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读本》为主要内容。通过健康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艺会演、板报展评、健康知识专业培训、入户宣传、散发资料等形式,开展以疾病防治、养生保健、除害防病、环境卫生整治,控烟为内容的健康教育活动,确保社区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要达到80%以上。

篇6

一、中医药事业发展状况

“”时期,全区中医药三级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中医药防治能力和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中医药文化不断普及,成功创建为全国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中医药事业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至年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60家,其中区级公立综合医院3家、民营医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6家,镇卫生院6家,规范化村卫生室99家。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以上的医疗机构均设有中医诊疗科室和中药房。共设病床314张,其中中医病床66张、中西医结合床位44张,全区基层医疗机构拥有中医药正高级职称7人,副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26人,初级职称18人,中药剂师(士)29人,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98人。目前,已建成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中医馆)6个,以开展中医药服务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站10家,建成全区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学习基地1个。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以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医疗保健需求为根本出发点,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大力实施人才战略,着力推进继承和创新,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推进全区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主要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防病治病能力显著增强;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医药发展基础进逐年提高,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医药人才队伍结构不断改善,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逐步建立医疗、预防、康复、保健、养生功能齐全覆盖城乡的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中医药服务网络和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按照“调整、巩固、完善、提高”的原则,坚持“小综合、大专科”的发展思路,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完成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中医特色突出、综合服务功能较强的区级综合医院。加强区中医院建设,成立全区中医医疗和技术指导中心,充分发挥中医医疗机构的龙头带动和技术指导作用,积极开展对乡村卫生机构的中医药对口扶持和技术合作。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中医药业务建设,全面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

以创建全国农村基层社区中医先进单位为目标,加强农村中医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改善乡镇卫生院硬件设施,开展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加强培训和适宜技术的推广,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争取建设2--3个省级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同时,不断强化城市社区中医药工作,使中医药服务网络覆盖更广、服务能力更强,巩固国家级中医工作先进单位成果。

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基础建设,加快信息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中医药行业的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促进中医药管理现代化。

(二)突出特色项目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和作用

1、继续实施“三名”战略。走名医带名科、名科促名院的中医特色发展之路,全面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建立激励机制,为中医人才成长创造良好条件,造就新一代名中医。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建设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馆”,全面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启动实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优秀中医学科带头人和中医骨干。

2、推进中西医结合工作。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技术资源和诊疗优势作用,不断提高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和科技创新能力。“十二五”期间举办在职西医学习中医、中医学习西医学习班,培养一批能中西医结合专业技术队伍,为我区中西医结合发展奠定基础。

3、推广特色中医服务。大力推广中医药50项适宜技术,探索推广机制,加强师资培训,建立评价体系,完善考核监督,提高推广实效。筛选10--20项中医药养生保健适宜技术,在全区推广。开展民间中医药独特诊疗技术和单验方的整理工作,制定临床疗效评价方案,筛选、评价一批安全、有效、适宜应用的技术方法、方药,整理规范并加以推广。

(三)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

以提高医疗质量、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为重点,加强中医药急诊急救能力建设,重点改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诊急救基础设施,加强中医药临床科室标准化建设,强化急诊急救技术培训,对区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系统的应急技能培训。认真贯彻执行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完善行业管理规范和标准,加强医疗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建设,建立并完善医疗机构“院、科、组”三级医疗质量监控组织,逐步形成卫生行政部门宏观监管、医疗机构日常管理的科学监管体系。

(四)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实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速中医药队伍知识和技术更新,提高临床防病治病能力。加强在职人员学历学位教育,提高在职中医药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快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实施乡村医生中医学历教育,对农村基层优秀中医的成才规律与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加快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步伐,积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完成区级中医药临床技术骨干、乡镇卫生院中医专病骨干的培训任务。

(五)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

发挥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优势,有效缓解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和支付水平比较低的矛盾。开展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中发挥中医药作用的试点工作,在条件成熟的镇开展院内中药制剂调剂使用试点。加快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突出中医药专科(专病)特色,逐步形成技术优势。完善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基本设施,积极应用和开展中医药诊疗技术,每个村卫生室至少要有一名中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运用中西两法为农村居民防治疾病。

(六)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医疗、康复、养生保健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转变中医药的服务理念,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研究制定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在巩固和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中医药在康复医学领域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展中医药对亚健康人群的服务项目。大力开发中医药健康产品,形成特色品牌优势。鼓励、吸纳社会力量和资金参与,共同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政府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区卫生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制定相关政策,定期召开联席工作会议,研究工作,解决问题。各镇街、各有关部门都要完善相应组织,加强统筹协调,把中医药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考核目标,积极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篇7

可促进大学生注重和谐发展。中医学讲究平衡发展与和谐统一的观点,有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在认识问题和处理事物的过程中学会用哲学的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中医药文化引领大学生道德人文情怀。中医药作为一门“人学”,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唐代以来中医药“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的大医精诚文化昭示着勇担使命,执着敬业,仁者仁心的博爱奉献精神。2012年1月第二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提出实施好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在这一背景下,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的中医药文化应当成为开展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素质提升的重要载体。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依托中医学理论体系所形成的文化社会背景、蕴含的人文价值和文化特征,借助网络载体必将对当代大学生青年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起到直接或间接的思想引领作用。

易班与中医药文化网络传播相结合的特点

当今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形式具有时效性、广泛性、非线性、互动性、灵活性等特点。易班网上互动社区与以实体性为特征的传统中医药文化相结合,产生的叠加效应可以体现在网络专业特色显著、网络服务学习、传播网络元素表征等方面产生新的形式。

1为易班网络注入了专业特色中医药文化历来同中医疗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医药文化与易班结合最直接的成果是将中医药相关信息直接融入大学生的网络虚拟体,紧密同社会大众健康需求联系,使得中医药文化内涵较为丰富的项目或者社会上较为流行且具有一定疗效的知识成为大学生比较喜闻乐见的网络关注项目。值得注意的是,蕴含中医药文化精神的现代新媒体作品,如影视剧、网上博物馆等,越发受到推崇,成为中医药文化网络推广传播的一个亮点。

2有利于资源共享和专业知识交流易班网络脱胎于大学校园生活,因而作为一个网络虚拟群体,承载了实体班级日常网络学习的几乎全部功能,成为大学生学习的一部“记事本”。因而,其在服务大学生学习功能上具有公益性、非商业特点,有利于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和校际间专业知识和课程学习的交流平台,产生一定的功能性和服务性价值。

3网络元素表征呈现多元化和信息化随着中医药文化多元化传播的深入,中医药文化在易班网络表征元素呈现出多元化和信息化的总体特征,以西方文化为外在形式的网络语言的出现和中医药文化的融合在不断进行,但其特有的民族性、传承性、内敛性、大众性依旧作为中医药文化的网络表征主体元素存在。

递进式开展中医药文化易班网络传播

中医药文化易班网络传播推广是一项系统工作,涉及宏观到微观多个层次,涵盖“软件”和“硬件”不同方面,需要兼顾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等不同主体的能动性,分阶段循序渐进推进。

1打造中医药文化易班推广的保障机制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从领导到教师、从教师到学生,首先强调树立中医药文化易班网络传播推广的正确理念。提出增强民生意识和服务意识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群众基础,易班中医药文化传播发展应当与整个社会大背景紧密相连,易班所承载的中医药文化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注学生的需求,面向学生,及时把最新成果传递给学生,消除认知误区,准确引导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其次,从学校层面到二级学院,再到教研室,逐级制订易班网络中医药文化内涵规划,打造易班推广的保障机制。中医药易班网络文化发展源于学生对于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应实现信息的联动机制,建立易班网络实体服务体系,探索面向不同层次实体开展中医药文化易班教育活动的形式和途径。为保障机制的良性运转,我们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中医药文化的教师网络传播队伍,加强中医药文化的网络氛围,打造通向社会、基层的渠道,以及校园生活服务的适宜方法和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同时,积极拓宽中医药文化易班教育活动,整合各种校园媒体资源,定期协调整合中医药宣传资源,加强对易班中医药文化发展项目的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不同参与主体间竞争规则,不断提高易班中医药文化水平。

2加强易班网络中医药文化特色内涵易班网络的内涵决定其传播质量,因而加强易班网络内容中医药文化特色是实现中医药文化在易班多视野、多维度、多角度交流与融合的先决条件。

在易班建设中,我们深切体会到中医药特色网络语言是中医药文化易班传播基本要素,也是中医文化易班特色发展的前提条件。为此,在传统中医标准语言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的人物或者事件组织学生发烧友开发推广特定的中医基本网络用语,以特定符号、笔名、网上绰号、网名等各种新颖的组合方式进行中医语言创新来吸引青年大学生,赋予中医药文化以新的活力与生命力。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应当体现易班版块项目的多元文化融合。中医药易班网络文化建立在网络文化、青年文化、虚拟文化等亚文化类型基础上,因而需要通过易班以网络语言的方式促进中医文化与多元文化融合,聚焦青年成为易班网络平台“流行”的源动力者。例如:在看似平常的养生网络文化中融入青年所关心和偏爱的元素,如人际沟通等,将青年人所关注的健康保健与处世哲学联系起来,并在易班网络中借助网络语言来构筑虚拟的语境,以青年所热衷的方式进行传播。同时,重视中医药文化易班网络应用的现代化和实用性特征,积极拓展功能平台,加快与3G和Wi-Fi网络的同步,并保持与基础应用程序的同步更新。

3不断推进易班中医药网络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易班中医药网络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需要通过丰富的网络虚拟活动和实体活动挖掘整合中医教育资源,打造通畅迅捷、平等交融的网上师生交流平台。

3.1构建易班发展平台,形成易班基本用户群围绕打造易班大学生校园网络第一平台的目标,着力发展易班基本用户群,上海中医药大学推出了“一份导航,一份简报,一个推广月”系列活动。“一份导航”是指易班建设初期,普及易班理念和技术制作并印刷的一套《易班使用手册》,分学生版和教师版,内容涵盖易班使用的基本技巧和常见问题;“一份简报”是指易班建设中期推出的一份名为“医在易班”的易班简报,以网罗易班建设大事小事、分享易班建设趣事轶事为办报理念;“一个推广月”是指学生工作部在设计全年的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月时,专设每年的四月份为“易班推广月”,意在集中力量、大力推进易班工作。同时,大力打造精品社团与易班网络社团,重点培植特色易班社团和品牌社团,逐步使易班客户群扩大并形成特色。

3.2紧密结合专业特色,整合中医学习资源借助易班的各项活动实现科学研究与易班发展的衔接。利用易班平台成为课题组成员间的交流方式。深入老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访谈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归纳,了解师生对易班服务科学研究传播交流的各种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和调整,呈现易班的交互与人性化设计理念,让易班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同时,打造易班的课件资源与学习讨论平台,结合专业学习的活动更好地展现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魅力,带动各学院以及各行政班同学上易班学习和发帖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易班阵地可互动、可便捷获取资料、可参与趣味投票、获取积分和奖励等各种充满文化魅力的网上特色活动。

如:我校推出了“扛着易班上天目”、“方剂课进易班”等活动,通过网络接龙的方式,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养成和兴趣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学校还要积极整合实体课程与网络课程资源,积极推进各类讲座课程视频易班公开化,形成易班内的中医药文化学术氛围和科普积累,做到实体班级与虚拟班级、线上课堂与线下自学相结合,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相结合,将中医教育和中医药思想贯穿课堂内外和世界各地。

3.3以易班为载体,实现中医药文化归属感的转变着力打造两支易班发展工作队伍,一支为通过网络遴选得出的人气选手———“中医易班形象大使”。由这些形象、口才俱佳的中医网络推手肩负起易班宣传推广的重任,从拉横幅、设摊点、做宣讲到进课堂、进教研室,让易班真正走进了校园、走近了师生;另一支为教师和学生易班骨干、实体班专职易班干部。在学工部易班发展中心推动下,各个专业教师则把自己研究领域的中医药文化成果传输进来,各行政班成立易班班委维护易班和发送资料,分享成果;学校还开展了易班LOGO设计评比、易班注册人数以及活跃度评比、师生易班博客评比等各种特色活动,物质和精神奖励并重,实现中医药文化归属感虚拟向心力到实体向心力的转变。学校还将进一步探索中医药易班网络文化与大学文化的结合机制,增强凝聚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如:以易班为载体开展“中医文化节”,整合我校各类学生活动,推进易班线上与线下传播方式;打造如“中医周热点”、“中医精品贴”、“中医名师空间”等板块作为品牌单元,结合易班社区,开展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线上线下活动,满足学生需求;创办上海中医药大学各系科的“教师之家”栏目,鼓励各学院教研室专任教师进驻易班社区,畅所欲言,相互交流与答疑,形成师生互动机制等。

4加强中医药文化易班网络建设的愿景

中医药文化易班网上融合与推广的最终目标是弘扬国医国粹,推广中医药文化,扩大中医药在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力,为其他院校提供中医药相关学科乃至传统文化的专业信息和多方面服务。通过易班的有机融合,既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促进大学生知识的学习,又可以达到涵养大学生心灵,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目标。我们目前只是开展了一些初期的建设性工作,为使中医药文化在易班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今后还当不断充实和丰富易班的建设。例如:

①开设中医知识网络兴趣班。将大学生较感兴趣和喜闻乐见的中医药实用知识和热点话题定期整理,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美容、康复、营养、保健、养生类文章,滚动播放中医药视频,如介绍中医知识和中药用法,传播中医药文化,提供名医在线咨询,增进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

②建立易班中医名医名师库。整合我校的教学资源与医疗资源,实现医疗资源网络共享,推动中医药文化在易班上的推广和宣传。充分响应国家大力扶持网络资源的优势,开辟中医名师讲座,构建与名师交流的便捷通道,学习名医名师的为人、为学、为医之道。

③大力宣传中医药科普知识。充分发挥上海中医药大学武术队、民乐队、中医药科学商店服务队、中医药志愿者服务队、中医药慈善爱心义工队等的作用,加强中医药文化的社会服务功能,为易班社区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创造有利条件。如在易班网上发起号召开展中医药文化社区宣传活动,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进街道和社区义务服务等。

篇8

一、工作目标

2009年全县全面启动科技特派员工作,共选派40名(其中农业类34名、医卫类6名)。立足*实际,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业科技服务、医疗卫生相结合,共同做好科技特派员工作。

二、科技特派员的选派要求

县派科技特派员派出单位相对稳定,基本保持三年不变。农业特派员的服务期限一般为两年,医卫特派员的服务期限一般为半年或一年,根据需要可以连任。一个特派员可以服务多个乡镇、企业,也可以多个特派员服务一个乡镇、企业。

(一)坚持选派条件。担任科技特派员的人员应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有深厚感情,志愿到农村乡镇与农民群众共同创业;拥有先进实用的技术或一技之长,具有创业意识和实际工作能力;遵纪守法,工作表现好;身体健康;医卫特派员一般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二)搞好双向选择。选派科技特派员要坚持由下到上、按需选派,与当地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增强针对性,并由政府选派为主过渡到以市场配置为主。

(三)拓宽选派渠道。科技特派员主要从科技人员比较密集的企事业单位中选派,今年开始要加大从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专业大户和离退休人员中的选派力度,大中专毕业生可以科技特派员助理身份参与。

(四)搞好资源整合。把科技特派工作与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医生晋升职称前下乡锻炼、农村科技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农村科技合作组织的发展和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等相关工作结合起来,充分整合资源;要立足一点,辐射全面,采取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形式将科技特派员组织起来,形成团队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三、科技特派员的主要职责

(一)农业类特派员职责

1、深入调查研究,从长远着手,帮助入驻乡镇制定和落实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规划。

2、因地制宜,研究开发一批适合当地发展的科技项目,引进推广适合当地种养业的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的技术,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培育特色产业。

3、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技术和信息服务,通过项目合作与开发,以技术入股、资金入股、租赁经营、技术承包和技术中介等多种形式,帮助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经济利益共同体,组织农产品流通,提高服务效率。

4、开展科普宣传和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办班示范,举办科技集市,开辟科技专栏,编发资料等有效形式,帮助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本领,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乡土实用科技带头人。

5、定期反馈当地农村工作信息,反映当地农村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提出发展当地经济的建议措施。

(二)医卫类特派员职责

1、深入调查研究,帮助入驻乡镇和卫生院制定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规划。

2、引进、推广应用适宜的医药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提高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技术水平。

3、临床带教、培训乡镇医疗卫生人才,提高对农村多发病、常见病的诊治水平,为群众提供较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4、培植和发展乡镇(中心)卫生院的重点专科和学科。

5、帮助乡镇(中心)卫生院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6、开展卫生科普知识宣传,增强农民卫生保健意识,提高农民防病抗病能力。

7、定期反馈当地农村卫生工作信息,反映当地农村卫生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提出发展卫生事业的建议和措施。

四、科技特派员的待遇和权益

1、从县直单位选派的科技特派员在服务期间不转行政关系,其在原单位的职务、职称、工资(或离退休金)、奖金、福利等待遇保持不变。各类特派员的生活补贴、差旅费等采取适当补贴的方式在科技特派员工作专项经费中开支。

2、科技特派员可以有偿服务的开展技术开发、咨询、服务、推广等;可以通过资金入股、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租赁经营等形式,与当地的企业、专业大户、农户等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也可以创办、领办经济实体,辐射带动周围群众,取得的合法收入依法予以保护。

3、科技特派员帮助入驻乡镇及企事业单位申报的扶贫开发、科技开发、农业产业开发等项目,各级政策相关部门要优先予以支持。

4、对有突出贡献的、突出业绩的科技特派员,给予奖励。优先提拔使用,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考虑。

五、科技特派员选派的工作程序

科技特派员由县科技特派员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各需求单位提出的需求计划和人选要求,在实地考察和认可后,商有关单位确定下派人选。供需双方协商沟通后,经县科技特派员工作协调小组审定后下派。报市科技特派员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备案。

六、经费保障

根据工作规模和县派科技特派员的数量,由县财政安排必要的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县派科技特派员的培训、差旅、生活补助、表彰奖励和科技特派员工作机构的日常工作经费。县科技特派员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结合各自的职能和职责,对科技特派员牵头或参与的重点科技开发项目在政策、经费、贷款上予以支持,争取社会资金对科技特派员项目的投入。探索引入市场机制,多渠道融资,支持科技特派员项目的实施。

七、组织领导

1、县科技特派员工作协调小组对科技特派员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研究制定相关政策,负责搞好综合协调,加强督促检查。县科技局具体负责农业特派员的选派和项目、资金的扶持。县卫生局具体负责医卫特派员的选派和管理。各需求单位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工作机构,抓好工作的组织实施。

篇9

【关键词】 民族医药 人才培养 建议

民族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以及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云南各少数民族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经验,形成了以彝医药、傣医药为主,藏、苗、壮、白、纳西等民族医药为辅的云南民族医药体系。从整体上看,云南民族医药发展已经落后于、新疆、内蒙古、广西、贵州等省、区。云南民族医药要在短期内实现质的飞跃,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本文通过对云南民族医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进行分析,提出促进云南民族医药人才培养工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云南民族医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常务副会长、北京藏医院院长黄福开认为:民族医药在历史发展中,始终以“口传身授”为主,强调个体经验的积累和体验型的学习方式。目前,由于传承人老龄化、潜在传承人数量锐减、传承人受教育程度低等因素,使民族医药的传承大大受限,本来已经稀有的民族医药人才濒临严重的断层危机。在社会深刻转型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云南民族医药大多已处于“名医消逝、名方流失、名药失传”的境地,其人才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落后的卫生基础设施制约了云南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

由于历史、自然、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云南民族地区存在着卫生资源总量少、办医条件差、卫生等公共服务滞后、卫生事业投入不足等问题。《201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共有民族医院200所,云南有4所,占全国总数的2%;全国共有民族医院床位数13484张,云南有296张,占全国总数的2.2%。落后的卫生基础设施制约了云南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民族医药人员难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2、云南民族医药人才整体受教育水平不高,队伍参差不齐

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有19个民族人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苗、瑶、傈僳、拉祜、德昂等5个少数民族人均受教育年限还不到6年。云南的阿昌、布朗、德昂、独龙、基诺、怒、普米等7个人口较少民族由于历史、自然、经济以及教育诸方面的原因,在医药方面的发展相对其他民族而言更为缓慢。加之一些民族本身无文字,许多云南民族医药常识通过口耳相传流散于民间,导致云南民族医药发展整体水平较低,进一步制约了民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

3、云南民族医药理论和经验整理力度不够,大多尚未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长期以来,云南民族医药文献典籍的继承、整理、研究、保护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一些单方、验方、秘方已失传或接近失传。加之云南很多民族的医药知识、特色疗法等并不成体系,在历史上无文字记载,主要依靠口传心授,掌握高超的本民族特色医疗技术的专家越来越少,后继乏人、乏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因此,进一步对云南少数民族医药理论和经验进行发掘、收集、整理已迫在眉睫。

4、云南民族医药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不足

云南民族医药研究长期以来处于民间自发状态,虽然诞生了“云南白药”、“拨云锭”等知名民族医药品牌,但由于各界重视程度不高,科研投入不足,导致高层次民族医药研发人才和科研团队短缺,难以将那些独具特色、疗效显著的民族医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开发出能够普遍推广的医药产品。

二、云南民族医药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云南民族医药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云南民族医药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云南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为促进云南民族医药人才培养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1、云南拥有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

云南是民族医药资源富集区,享有“动植物王国”、“生物资源基因库”、“药材之乡”、“药物宝库”的美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展的民族药资源普查发现,云南省有民族药1300多种,民族药的种类与数量在全国均居首位。三七、滇重楼、黄花蒿、天麻、龙血竭、灯盏花、金铁锁、萝芙木、昆明山海棠、岩白菜、大黄藤、透骨草、小红参、青叶胆等代表药材为云南民族医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政策支持成为促进云南民族医药发展的强劲动力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就将傣医药正式列入全国“四大民族医药”,使云南民族医药进入振兴时期。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考试认证中心正式将傣医医师资格认证考试纳入全国专业考试范围,奠定了傣医药的国家法定地位。2009年,云南省出台了《关于加强云南省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民族医药人才培养、学术及科学研究、资源和知识产权保护、国际交流以及医疗机构设置作出了重大部署。《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体规划(2012―2020 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具有云南省资源特色的中药材基地,壮大‘云药’品牌,发展民族医药。”云南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意见》决定把“大力发展民族医药产业”列入实施民族经济发展示范。

3、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一些云南民族医药疗效显著

民族医药丰富多彩的诊疗技法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药大多无损伤性,无污染、无公害、毒副作用小。受特有的居住环境、地理气候条件和生产、生活实践影响,各民族医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也各具特色,一些民族医药疗效独特。例如:彝医药在排毒、通脉,治疗骨折、风湿、蛇伤、感冒等方面有独到之处。彝药“云南白药”以其独特的活血化瘀、止痛消炎功效而蜚声海内外。根据彝药古方“骨土”开发的“速效骨伤愈”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骨科用药,并被美国药品和食品管理局批准进入美国市场销售。傣医药对治疗蛇毒、肝炎、肿泡、妇科病等皆有奇效,其暖雅(睡药)疗法对于风湿类疾病疗效显著。景颇族胡蜂酒是在“四大民族医药”之外唯一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少数民族医药。

4、作为“云药”产业重要支柱的云南民族药已成为云南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中药现代化”战略的实施,云南省着力打造“云药”产业。文山三七、普洱石斛、昭通天麻、西双版纳南药、武定重楼以及楚雄民族药等中药材种植基地已初具规模;以民族药为主要原材料开发的“云南白药系列”、“三七系列”、“灯盏花系列”等知名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了云南经济发展;“云南白药”已成为中国民族药的第一品牌,傣族医药血竭系列产品销售年产值超过千万元,销售市场覆盖全国。2011年,云南省中药、民族药产值达128.59亿元,同比增长32.4%,其中123个民族药品种销售额达11.84亿元,单品种销售额过亿元的品种有4个。

5、云南民族医药临床医疗、科学研究机构已逐渐形成规模

改革开放以后,云南省成立了西双版纳州傣医院、景洪市中医傣医院、迪庆州藏医院、云南省彝医医院等民族医院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西双版纳傣医药研究所、云南省彝族医药研究所、云南民族医药研究所等民族医药研究机构,极大地推动了云南民族医药科学研究、临床医疗、药材种植、药品开发以及保健食品开发。

6、傣医药教育已经形成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

1986年7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在州卫生学校举办傣医中专班,培养以传统傣医学为主兼学中医与西医的青年傣医,标志着傣医药学校教育的开端;2007年,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设置傣医学专科专业;2011年5月,云南中医学院民族医药学院成立;2012年,云南中医学院傣药学学科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2014年,云南中医学院招收第一批傣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目前,云南中医学院在民族医学硕士点下设置了傣医学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民族医学博士点下也设置了傣医学方向,主要面向云南省培养傣医学高级人才。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傣医药已经形成了从中专到博士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7、云南具有多民族聚居的地缘优势

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多民族聚居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云南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533.7万人,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广西。云南省人口超过5000人的世居少数民族有25个,各少数民族几乎都有着自己防病治病的经验乃至医药理论。其中,傣、藏、壮、彝、佤、白、纳西等民族都对本民族的医药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形成了民族医药知识的天然宝库。

8、新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为云南民族医药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现有的疾病防治模式和手段已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由于新的疾病不断出现、医疗费用不断上涨、西药毒副作用日益增多等因素,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在重新审视传统医药的作用和价值。民族药物中的天然产物药来自大自然,有药食同源的基础,许多以民族医药为基础开发的复方天然药物不仅疗效显著,而且不良反应轻,具有很大市场潜力和开发空间,在“回归自然”和“低碳经济”理念影响下,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三、加强云南民族医药人才培养的建议

云南是一个民族大省,占全省的三分之一的少数民族人口有70%以上居住在山区,缺医少药现象十分突出。云南省卫生厅副厅长郑进曾指出:“在边疆少数民族省份云南,发挥民族医药服务能力在基层医药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培养民族医药人才对于充分发挥云南民族医药资源优势,增进维护少数民族人民健康,促进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建设中医药强省、民族文化强省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才培养作为促进云南民族医药发展的关键,应尽快形成院校教育、师承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继续抓好民族医药抢救发掘工作

近年来,云南省已经在纳西族、白族、佤族、拉祜族的医药抢救发掘方面有所突破,编撰出版了《中国拉祜族医药》、《中国佤族医药》、《中国纳西东巴医药学》、《纳西东巴医药研究》、《云南白族医药》、《云南藏医药》、《中国彝族药学》《云南彝医药》、《怒江流域民族医药》、《香格里拉民族药图鉴》等学术专著。但从总体上看,由于民族医药的经验、疗法见诸文字的较少,挖掘、整理难度大,因此除上述民族医药外,其余少数民族的医药抢救发掘工作还任重道远。建议省、市两级政府设立民族医药抢救发掘专项科研项目,重点开展阿昌族、哈尼族、怒族、布朗族、傈僳族、德昂族等民族医药常用医技医法、习惯用药、秘方验方、养生保健方法等医药知识、文献的抢救性发掘整理研究;开展独龙族民族医药的抢救性发掘整理研究;开展哈尼族民族医药理论整理研究。

2、重视民族医药名老专家的经验传承

名老专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是民族医学传承的精华,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地位。云南民族医药已经涌现出一批名老专家,如:傣医药专家康朗香、康朗腊、林艳芳、郑进;纳西医药专家和丽生;藏医药专家祁继光;彝医药专家张之道、杨本雷、方文才、余惠祥等。其中,林艳芳被遴选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杨本雷入选云南省首批“云岭名医”。2005年,云南省启动了国家级、省级民族医指导老师和学术继承人遴选工作,已有多名民族医学术继承人完成跟师学习,顺利出师。总体而言,云南民族医药知名专家经验传承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不容乐观,一些名老专家受从业资格、知识产权保护等的限制,师承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名老专家的经验传承是促进民族医药发展的首要任务,建议为民族医药名老专家开展师承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尤其应在从业资格、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3、加强民族医学院校教育工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十一个部委2007年联合颁布的《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强现有民族医药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扶持民族地区举办高等民族医药教育,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民族医药学院、民族医药系,或设立相应的专业、专业方向,鼓励有条件的民族医药积极开展专业研究生教育。”国务院2007年的《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设立民族医药专业、开展民族医药学科建设。”2006年9月1日,云南省副省长高峰视察云南中医学院时强调:“必须加强民族医学学科建设,以此推动云南省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目前,云南民族医药唯有傣医药院校教育形成了较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与云南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极不相称。因此,建议出台特殊优惠政策,着力解决资金不足、师资力量短缺问题,继续加强云南中医学院傣医学本科和民族医药研究生培养力度,鼓励和扶持具备条件的大专院校进一步开展民族医药人才培养工作,不断健全、完善云南民族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和格局。

4、加强民族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建设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老化和更新加快,民族医药也需与时俱进。为进一步帮助民族医药人才拓展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建议继续依托云南省各民族医药医疗、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一批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开展云南民族医药养生保健技术培训、文化和科普知识传播工作,加强省、市、县、乡、村五级民族医药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同时要加大对现有基地的经费投入,在政策制定、项目分配、资源整合方面予以支持,确保继续教育取得实效。

(注: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编号为:QN2013039;云南省省院省校教育合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为:SYSX201108;云南中医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为:200814。)

【参考文献】

[1] 李倩:云南民族药形成独特体系[EB/OL].http:///newscenter/2007-12/19/content_7281329.htm.

[2] 陈健:专家认为:民族医药人才面临断层危机[EB/OL].http://

/society/2010-11/25/c_12817153.htm.

[3] 庞声航:21世纪民族医药发展展望[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

篇10

一、2014年卫生工作目标责任进展情况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是深化县级医疗机构改革。突出医改重点,全力支持和推动县医院的托管工作,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在2个月内完成托管前的人员核查、清产核资、财务审计等工作,按期签订了托管协议,于6月7日,医疗集团总医院医疗集团正式运行。正在组织实施县中医院、妇保院院长续聘工作。县医院核定编制床位230张,人员编制260人,引进招聘学科带头人8人,中医院核定编制床位100张,人员编制95人,招聘学科带头人1人。全县各医疗机构全部建立了绩效考核机制,推行了按岗定薪制度,医院经营收入管理,40%用于医院运转,30%用于积累发展,30%用于职工效益工资再分配。二是医疗机构财政保障到位。医务人员工资财政全额预算并足额发放。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纳入了财政预算,县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000余万元,设备配置投入2200余万元。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投入837万元。三是清理化解了历史债务。县医院债务除设备融资款(不含县财政已付款)和药品欠款外,其余所有债务政府统一打包剥离。四是大力推进县镇一体化建设。按照“三个统一、三个不变”原则,组织实施了县医院托管、、、四所卫生院,中医院托管、两所卫生院工作。五是提高了县域内群众就诊比例。加强了县医院、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就医环境,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引进外聘专家9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县域内就诊率比往年明显增加。

(二)严格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确保群众零差率用药。

一是公立医院药品采购全部实行“三统一”制度,全部在省级药械平台集中采购药品。二是县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配备、销售比例均达50%,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达到100%。三是县级医院药品零差率补助按时足额发放。四是加强了药品电子监管系统建设。全县完成了17个医疗卫生单位的入网审核。五是加强基本药物知识培训。制定了《县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培训工作方案》,培训全县医疗机构人员60多人。

(三)狠抓落实,促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

1、重大传染病防控得力。一是完善艾滋病实验室网络建设。在县疾控中心建成了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并通过了省级验收投入使用。在县医院建立了艾滋病检测筛查实验室。制定了《性病艾滋病管理办法》和《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艾滋病毒抗体检测工作方案》,检测311人。二是落实结核病防治措施。正在按照二级生物安全标准筹备和改建结核病实验室,计划年内完成。盲法复检经市级复核达到了100%。发现涂阳结核病人4例,其中初治涂阳3例,复治涂阳1例。三是寄生虫防治工作。正在筹备常住人口在200人以上的行政村中年龄在3周岁(含3周岁)以上的抽查工作,计划于今年9-11月完成16个村3200人的抽查任务。消除疟疾工作已于2010年全面启动,计划在今年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四是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确诊手足口病病例47例,其中外地报至12例,重症病例1例,及时处理预警信息3条。五是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全县共报告乙丙类及其他传染病238例,上报率100%,无死亡病例。预警信息和疫情信息审核及时率达100%。六是重点传染病主动监测工作。县医院为我县重点传染病哨点监测点,长年负责人高致病性禽流感、流感样病例监测工作,每年5-10月,各医疗机构设立肠道门诊,开展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的主动监测工作,切实做到“逢泻必检、逢泻必报”。

2、免疫规划工作稳步推进。全县共出生儿童769人,建证、建卡率100%。全县单苗接种率均达到98.6%以上;含麻疹类疫苗接种率100%;今年计划在郑庄卫生院创建市级标准的规划范预防接种门诊。

3、其他疾病控制成效显著。一是加强了地方病防治工作。全县确定了5个乡镇20个行政村的碘盐采样监测工作,食用碘盐覆盖率100%,合格碘盐食用率98%。对全县12个乡镇开展了布病病例线索调查,共采血46人份,流行病学调查400余人,发放《布病防控知识》宣传册和宣传单300余册/份。二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高血压患者7866人,规范管理6798人;管理糖尿病患者1361人,规范管理1152人;管理精神疾病患者193人,规范管理164人;心脑血管登记报告105人;肿瘤随访登记报告22人,审核系统录入15人,录入率68.18%。未发生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危害社会及家庭行为。

4、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一是加强宣传。采取板报、咨询、培训、电视等形式开展了疾病预防控制宣传工作,重点宣传了手足口病防控知识、春季传染病等知识,举办电视讲座6期,接待咨询群众24402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5000余份,悬挂横幅18条,张贴宣传标语20余条。二是加强培训。举办培训班2次,重点培训了免疫规划、重点传染病、慢性病和地方病等业务知识。三是开展控烟工作。制定了《县创建无烟单位活动实施方案》,全县创建无烟单位覆盖率40%,实行了动态管理。

5、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制定了《改厕工作方案》,建造双瓮漏斗型卫生户厕20座,争取配套吸粪车1辆。全县已建成省级卫生示范单位6个,省级卫生先进单位36个,市级卫生先进单位65个;省级卫生乡镇7个,省级卫生村42个,市级卫生乡镇12个,市级卫生村55个,复审合格率在80%以上。

6、加强卫生监督工作。全县卫生监督协管覆盖率达到100%,卫生监督机构人员建库率、被监督单位建库率已经全部达到100%,经常性监督覆盖率为50%,监测率为40%。住宿场所33户已全部量化,量化率100%、美容美发场所62户已量化50户,量化率80%、公共淋浴7户已量化5户,量化率达到71%。各项行政执法案件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条款准确。

7、加强卫生应急工作。完善了卫生应急机制,设立了独立的应急办公室,落实了应急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建立健全了各项卫生应急预案,正在筹备卫生应急示范县建设的验收工作。

(四)基层卫生和妇幼保健工作得到加强。一是完成了张家滩和黑家堡两所重点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通过了甲级卫生院评审4所。二是选派“万名医师培训”人员6人。三是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累计建档129620份,建档率82.45%,建立电子档案113491份,电子建档率87.56%;登记管理45-64岁老年人32267人;登记管理65岁老年人12481人,更新233人,体检人体检48人,体检率0.38%。四是县医院、中医院助产机构产科建设全部达标。五是新生儿疾病筛查率95.32%、听力筛查率78.26%,均超过了目标任务。六是孕产妇死亡1人,死亡率116.55/10万;新生儿死亡2例,死亡率2.33‰;婴幼儿死亡2例,死亡率2.33‰;5岁以下儿童死亡4例,死亡率4.68‰。七是认真开展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妇幼工作,发放叶酸2092瓶,服用率95.67%,依存率94.47%;全县农村产妇628人,补助614人,补助总额54.5万元,补助率97.8%,剖宫产率42%,难产率3%,全免614人,全免率100%;全县活产858人,孕产妇免费检查834人,健康检查率达到了97.20%,产后访视人数831人,产后访视率96.85%,新生儿访视831人,访视率96.85%;0—6岁儿童免费健康体检2946人,儿童系统管理人数2888人,系统管理率98%。

(五)中医药工作扎实推进。一是开展中医药科普知识讲座5次,活动受益人平均每次213人次。二是全县乡镇卫生院12个,建起中医科、中药房的卫生院4个;农村卫生室247个,实施中医适宜技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有70个,采购中医设备205610元。三是开展了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建设。中医院设置了针灸理疗综合治疗区域,开设针灸推拿和中医肛肠外科重点中医专科。四是加强了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中医院现有医技人员69人,中医药医技46人,中医药医务人员占医院医务人员比为67%。2014年招聘计划20名,中医专业人员5名,占招聘人数的25%。

(六)医疗机构及医疗服务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得到加强。

1、医疗服务管理进一步加强。一是开展了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制定了《县2014年二级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实施方案》,县医院支援了张家滩镇卫生院,中医院支援了黑家堡镇卫生院,各院分别选派医技人员3人,培育3个或以上医疗项目。二是组织医疗质量督查2次,全县各医疗机构医疗均在审批许可范围内开展诊疗活动,无承包、出租科室行为;严格执行上岗人员准入制度,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使用药品、器械和材料。县医院、中医院设立了警务室,有专职保卫人员,24小时轮流巡逻,制定应急处置方案,全院设有监控、摄像头等安全设施。发生医疗纠纷能够及时处理,并对相关责任人处理和通报。

医疗质量监管进一步加强。一是加强院感控制管理工作。县级医疗机构设立了院感科、质控科,建立了工作制度,开展院感知识培训2次,培训人员200余人,培训率达100%。医务科与质控科不定期到科室检查。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值班制、会诊制、技术准入制度等。逐步完善了消毒供应及医疗垃圾的回收工作,加强了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的建设,开展了“手足口病”、“脊髓灰质炎病毒”等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二是加强药事管理工作。县级医院建立了品管理工作流程,专人负责,出入库账目清晰,手续完备。按月定期抽查各科门诊处方、住院病历、合理用药、医疗操作规程等方面的情况,对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病历书写不规范、开大处方的医生予以通报批评,并实施经济处罚,责令限期整改。三是落实了医院核心制度。开展了医务人员教育培训,并加强考核工作。四是中医院通过了二级医院评审,县医院正在筹备二级医院评审工作。五是县医院开设临床路径病种10个,县医院入组314例,入组率52%,入组后完成率89.8%。六是县医院和中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均达到全覆盖。七是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县级公立医院不开设特需服务,县医院平均住院日8.5天,与去年同比增长13.3%,住院次均费用与去年同比增长24.6%;中医院平均住院日8.5天,与去年同比下降0.15%,住院次均费用与去年同比增长4%。八是建设血液透视室4间,培训工作人员7人。

(七)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是制定了卫生人才发展规划,今年拟招聘医学类本科毕业生20人,上报市卫生局、市人社局统一组织招考。二是与西安交大附院签订长期培训计划2年,今年培训15人。

(八)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得到加强。我县正在组织实施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已完成机房设置工作,正在协调解决网络连接工作。有3所卫生院被列入远程会诊建设项目单位,现已完成科室设置及装修、防护等工程,设备到位后即可安装。

(九)精神文明建设。上报新闻宣传稿件35份,足额完成市局规定的新闻稿件书。开展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制定了实施方案,参与评议活动单位5个。受理医疗纠纷投诉5起,协调处理4起,一起正在协调解决。

(十)项目管理工作稳步推进。

1、2012年建设项目基本竣工。我县2012年实施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1个(交口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下达资金14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10万元,地方配套30万元(省级配套15万元),审计造价为96万元,目前正申请有关部门进行竣工验收。

2、2013年建设项目情况。我县实施中、省下达建设项目37个,其中重大疾病防治设施建设项目1个(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楼建设项目),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36个(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5个、职工周转宿舍建设5个和农村卫生室建设项目26个)。一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楼建设项目,新建业务用房1400平米,投资概算42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30万元、地方配套90万元。县政府决定将新建变更为购买原计生局办公大楼,现已报市发改委审批。二是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完成了郑庄和安沟乡卫生院建设项目,黑家堡和卫生院扩建工程正在进行,七里村镇卫生院新建项目正在进行图纸设计。三是乡镇卫生院职工周转宿舍项目。安沟和郑庄已完成建设任务,卫生院正在施工,卫生院现正在初步设计阶段,张家滩卫生院正在协调之中。四是农村卫生室建设项目。共计130万元,每个中央投资5万元,采取资金捆绑使用的办法,2013年完成了安沟乡北阳村、郑庄镇沙滩坪村、交口镇羊仙坪村、乡陈旗村、镇白家村卫生室5个,今年规划新建村卫生室6个,乡王良寺村卫生室已动工,郑庄镇吴旗村,七里村镇白家川村、郭家川村,安沟乡阿青村,黑家堡镇葛家圪台村卫生室也即将动工。

(十一)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成效显著。制定落实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方案,出动卫生监督员100人次,“打非”宣传车辆20余次,制作宣传牌10余个,悬挂“打非”横幅30幅,印制发放打非宣传单10000余份、发放张贴宣传画1200余张,取缔黑诊所2个,立案查处医疗机构3个,整改医疗机构3个,没收非法药品67种、602盒,给予罚款15000元,举报投诉案件查处率100%。

二、存在问题

1、人才短缺,结构不合理。乡镇卫生院严重缺乏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骨干医疗人才和医技人员,部分单位由于没有医技专业人员,医疗设备闲置,功能检查科室不能开展工作,大部分医务人员身兼多职;县级医院短缺骨干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医院竞争力不强。

2、医疗服务能力亟待提高。由于人才短缺,流失严重,引进困难,加之医疗机构管理还不规范,不到位,医疗服务质量和诊疗水平不高,综合服务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

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由于专业技术人员不足、运行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医疗服务水平较低、项目培训工作滞后、宣传不到位等综合因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尚未深入开展,群众受益较少。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下半年,在市卫生局和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根据省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我局将立足全县卫生工作实际,以人才建设为突破口,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抓手,切实落实好各项卫生惠民政策,全力推进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1、搞好卫生和计生机构合并改革工作。根据省市要求,按照县委和政府统一部署,稳步推进。

2、加强医疗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完成招录本科生任务,解决乡镇卫生院人才短缺、妇幼专干、防疫专干和村医老龄化问题,高薪引进专家,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3、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按照第二批国家医改试点县的要求,严格落实医改工作任务,进一步提升公立医院服务水平、医疗质量和群众满意度。进一步完善全员聘用制、绩效工资制和岗位管理制。进一步加强绩效考核管理工作,严格考核兑现绩效奖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