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时间:2024-04-02 18:04: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设计基础理论知识

篇1

关键词:高层建筑;地下室;基坑支护;设计施工

1引言

深基坑工程伴随着城市高层建筑的发展大量出现,而高层建筑多位于城市中心区,地下构筑物的施工对周边建筑物、市政管网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深基坑支护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支护方案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进度、安全和造价。

基坑支护的目的是保证地下土方开挖及构筑物施工时,不出现塌方、渗水、起垄,同时不影响周围建筑与管线。由于基坑支护是临时结构、投资过大容易造成浪费,但是又必须保障其支护安全。因此选择科学的支护方案、执行严格的支护技术管理、在保障支护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降低支护成本是基坑支护设计的首要任务。基坑支护设计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基础类型、基坑开挖深度、降排水条件、周边环境对基坑侧壁位移的要求、基坑周边荷载与施工季节等因素,做到因地制宜,设计合理。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论述建筑工程中的基坑支护。

2 地下室基坑支护的设计与施工概述

2.1 地下室基坑支护的设计

地下室基坑支护需要满足结构稳定的要求,即能够满足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两种极限状态的需要。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是指地下室支护结构遭到破坏,出现倾倒、失稳、滑动等情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是指支护结构变形而影响正常使用,却没有导致结构失稳的情况。因此,地下室基坑支护设计要有足够的安全性能,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不至于支护失稳,而且不影响附近设施的安全使用。在设计时要计算支护结构的变形、稳定问题,根据附近环境情况控制变形的幅度。

2.2 地下室基坑支护的施工

地下室基坑支护需要根据具体的水文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支护结构。在地下水控制方面,在基坑开挖阶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单独或者组合采用集水明排、截水等方法;在制定施工方案方面,施工前要认真做好地质勘查工作,了解施工区域附近的地下管线情况,根据考察结果和工程要求制定可行的施工方案,具体内容包括支护结构设计、开挖顺序、开挖深度、机械类型、坑边载荷、排水措施、地下管线保护措施等等,要对基础施工做好支护措施,要有设计计算书和标注明确的施工图纸,施工方案必须由相关负责人审批确认后才可实施;临边防护方面,在基坑施工时需要做好临边防护,根据具体深度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临边防护栏杆与基坑边口不能小于0.5m的距离;坑壁支护方面,开挖坑槽时的边坡要满足安全要求,坑壁支护以及地下管线的加固措施要满足基坑支护结构施工方案的要求,如果支护设施存在局部变形等问题,设计人员要及时制定相应的调整加固措施;排水措施方面,基坑施工时需要根据施工方案做好排、降水等措施,采用坑外降水时要采取措施避免影响到附近的设施;坑边荷载方面,基坑边推土与材料、器具堆放位置与基坑边距离和堆放数量要符合施工方案等相关规定的要求,当机械设备施工没能与基坑边拉开规定距离时,要在机械施工一定范围内采取有效的地面和基坑壁支护加固措施;上下通道方面,基坑施工时要设置作业人员上下的专用通道,通道必须有牢固可靠的结构,通道设置的位置和数量也要满足具体施工需要,并符合安全防护的相关规定;土方开挖方面,施工机械需要经过责任部门检查验收后才能够进场作业,要认真做好验收记录,另外还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操作人员必须熟悉机械作业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持证上岗,在机械作业时要按照施工方案和操作规程挖土,不能破坏基底土层的原有结构,施工作业的位置要安全,在机械作业范围内不允许人员进入;基坑支护变形监测方面,要根据施工方案做好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监测工作,认真填写监测记录,对附近道路、建筑、管线等设施做好沉降观测,并做好相应记录;作业环境方面,基坑内要有供作业人员立足的位置,立足处要保证安全和稳定,在进行垂直作业和交叉作业时要做好安全隔离防护措施,夜间施工等光线较暗的施工环境要设置充足的照明设施,而不能仅仅设置局部照明,以保证施工的安全、高效。

3 地下室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的实例

3.1 工程概况

某住宅小区工程总建筑面积495000m2,高度为95.7m,设一层地下室,地下室由南区、北区地下室车库与人防工程构成,工程桩采用静压PHC高强预应力桩,地坪标高-0.9m,基坑开挖深度分别是4.78m和5.08m,开挖周长为1756m左右,开挖面积为98500m2/up>。

3.2 施工环境情况

根据对基坑附近环境的勘察,本工程土质状况依次为素填土,厚约0.5~7.2米,局部缺失;杂填土,厚1.0~4.2米,局部分布;淤泥质土,厚0.6~10.95米,局部缺失;且淤泥层埋深从2米多到4米不等;粉(砂)质粘土,厚0.9~10.9米,局部缺失。本基坑开挖范围内的地下水主要是素(杂)填土中的上层滞水,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排水等影响。勘察期间的混合稳定地下水标高为0.3~3.6米。

基坑四周临市政道路,其中南侧的左下角临原有的建筑地下室18米,西侧紧临兴港路,人行道下埋设了大量的地下管线,基坑开挖需要严格控制变形;基坑北侧距离道路15m;基坑东侧距离道路11m左右。

3.3 基坑支护方案

根据工程基坑的开挖深度和施工环境条件,考虑经济性、安全性、稳定性等原则,可以选择的基坑支护方案有3个:第一个是大放坡开挖,该方案经济性强,适合场地开阔并且地基条件好的工程,由于本工程受地质条件、周边环境限制较大,故排除此方案;第二个是土钉墙支护结构,该方案满足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和施工便捷等要求,是一种多用于粉砂地基的自立式支护结构,比较适合基坑不是很深、对变形要求不严格的工程,本地区已有成功的案例;第三个是单排灌注桩加内支撑支护,该方案能够很好的控制侧壁位移,在技术可行的情况下能够提供土方开挖和运输的平面开口,该方案已有许多成熟的经验,但在本工程中开挖面较大,导致支护费用比较高。根据实际情况,本工程选择了PHCφ500-125-AB型管桩与土钉支护结合的支护方案。

3.4 基坑支护设计

周边大部分采用PHCφ500-125-AB型管桩与土钉支护。桩间距800mm,采用单节桩,桩长8~13米。管桩内灌芯,桩顶设置砼强度C25、断面600*900的冠梁;南北区之间的场地,由于需要作为施工临时堆场,所以南区的北侧、北区的南侧,支护采用灌注桩加一道锚索。在支护施工之前,应对周边场地进行整平至绝对标高4.20m以下;并应先摸清周边的管线分布情况,特别是西侧,支护锚管施工时,应注意避开周边的管线,可采用人工预成孔(如洛阳铲)的方法来判别管线的位置,必要时可通过局部调整支护锚管的间距或倾角来实现。坡顶允许堆载除南北区之间预留空地自坡顶边线起初5米范围内为10KN/m2/up>,5米以外为30KN/m2/up>外,其他剖面均为10KN/m2/up>。

由于本地下室面积较大,应根据后浇带位置采取分块开挖、分块封底大方法施工。基坑内局部承台厚度较大,开挖时应根据现场情况,采用木桩/砂袋等措施进行临时支护。土方必须分层开挖,严格做到开挖一层支护一层,上层未支护完,不得开挖下一层。同时不得在大雨天开挖施工。每层开挖深度不超过1.5m,每段开挖长度不大于15m,且应间隔开挖。开挖后应及时对壁面进行修整。要求在距基坑较远的地方设置一个临时土方堆场并开辟专用通道,挖出的土方应及时当班运走,当班不能运走时应停止开挖,严禁将土方堆于基坑四周造成支护结构负荷的额外增加。

本工程基坑开挖应进行基坑监测:主要监测土体变位,包括测斜、坡顶水平位移和沉降观测;周边工程桩倾斜;基坑周边建筑物及市政道路、管线沉降监测;地下水位。开挖前应先对基数进行测量,次数不少于两次。预警指标:基坑支护结构的水平变形限值为50毫米;应定人定时进行监测,及时通报基坑安全状况,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及时进行处理:(1)基坑支护结构的最大水平位移大于基坑开挖深度的1/200,或水平位移速率已连续三天大于3mm/天;(2)基坑底部或周围土体出现可能导致剪切破坏的迹象或其他可能影响安全的征兆,如涌土、隆起、陷落等;(3)邻近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已大于规范规定的允许值,或倾斜速率已连续三日大于0.0001H/d,其中H为建筑物承重结构高度;(4)邻近建筑物的砌体部分出现宽度大于3mm的变形裂缝,或其附近地面出现宽度大于15mm的裂缝,且上述裂缝尚可能发展。基坑降、排水采用了2级轻型井点为主、局部增设简易深井等为辅的降水措施和基坑四周设置地面排水沟、基坑内采用集水井等方式的排水措施;完成土钉墙和排桩墙的相关计算,采用的安全系数完全满足规范要求。

3.5 基坑工程施工

基坑开挖前规范冲设井点管,当基坑水位低于土层标高0.5m后进行土方开挖;使用反铲挖掘机分层、分片开挖,在开挖过程中每挖掘一定数量土方则进行素混凝土护坡或者土钉墙施工,施工完毕后再开挖邻段土方,按支护要求土方开挖要与土钉墙施工交叉作业、密切配合,避免产生坍塌等事故。在施工时,要在起支撑作用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以后再开挖土方到设计基底标高,并在底板等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以后再拆除支撑的混凝土,底板、围扩桩等处的空隙也要用素混凝土浇筑捣实。为保证施工全过程动态监测的成效,根据设计及施工实际情况建立了整套的监测系统:设置了24个测斜孔,进行深层土移监测;设置了8个地下水测孔,监测基坑外地下水位;设置了16个测点,进行内支撑受力监测;安排专人定时做围护结构、附近环境的监测。另外,为了及时、有效的处理邻近建筑发生沉降、围护结构变形过大等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安排了专人对施工进行监护。

4 总结

地下室基坑支护设计要根据实际情况,秉承经济性、安全性、稳定性等原则,保证施工的顺利和结构的稳定。在施工时,要对整个地下室基坑支护施工过程进行动态监测,以获得及时、准确的数据,进而对施工过程进行合理的优化,有效的控制挖土速度和工程质量,将对附近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龚华.某工程的深基坑支护技术个案应用[J].知识经济,2010,(19).

[2]汤,韩雪松,李迎宗,贾莉.天津鼓楼商业街A地块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9,(11).

篇2

[关键词]建筑学 城乡规划 教学研究

[作者简介]程兴国(1980- ),男,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及理论研究;高华丽(1980- ),女,河南周口人,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历史及理论研究;李慧勇(1977- ),男,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理论研究。(山东 聊城 252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52-02

一、引言

当前中国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城乡建设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环境保护、住宅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正变得越来越尖锐,城乡建设变得高度复杂化与综合化,城乡建设急需从粗放的规模扩张向精细的内涵质量提升转变,这就要求建筑设计从城乡的发展趋势、城市的整体性、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等方面的分析入手,在更高的视角、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定义建筑在城乡中的角色,使之和周围环境和谐共生。然而,一些工作内容和建设任务远非建筑学专业所能包容和解决,于是,2011年,城乡规划学从建筑学分离出来,成为与建筑学并列的一级学科,其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内容越来越庞杂,因而,建筑学本科城乡规划教学内容有待优化。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正式施行,意味着传统城乡规划工作理念、方法和思路将不断更新,2012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意味着建筑学本科城乡规划教学内容要有所更新,在此背景下就需要对传统的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课程进行变革。

二、建筑学本科城乡规划课程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城乡规划课程积极性不高。首先,建筑学本科学生大都认为建筑学专业应重点把建筑设计学好,城乡规划知识对做建筑设计影响不大,学习积极性较差。其次,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与管理的依据,具有极强的政策性、规范性和实践性,因此,理性思考、系统解决城乡建设中的问题是城乡规划类课程教学重点强调的,当学生做设计时,就会感到约束条件太多,自己发挥的余地太小,无法体会在遵守刚性约束下进行创新设计、巧妙解决建设问题的乐趣。最后,在教学目标设置上,对知识目标要求较高,对能力目标要求较低。如“城市规划原理”,当前大多数学校对该课程检验知识目标的方式是闭卷考试,而学生对考试要背诵的枯燥理论不感兴趣,甚至把它当作建筑学课程里“最乏味的课”。

2.思维模式跨度大,学生产生困惑与迷茫。目前多数院校建筑学本科教学是以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为核心展开的,其主线基本是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建筑单体设计到群体组合,因此,建筑设计教学一般从一年级的构成角度的一个方盒子开始空间设计,然后到二年级的工作室、幼儿园、别墅等小型建筑,再到三年级的展览馆、图书馆、体育馆、办公楼等复杂的建筑,最后到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程转向以城乡规划课程为主的住区规划设计和城市设计。在这个过程中,一到三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十分强调从构成角度进行建筑设计,设计题目的基地条件十分简化,对设计限定条件没有明确要求,甚至可以根据构思的需要假想基地条件。这就造成建筑设计中对建设环境的综合分析与利用方面的训练比较薄弱,一些学生形成了把配景当环境、就建筑论建筑的建筑观,没有建立起建筑设计应从建设环境分析开始的环境观、城市观。而四年级的城乡规划类课程强调系统分析、理性、科学决策,其设计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往复循环优化的过程,与建筑单体设计理论偏重艺术差别巨大,学生在进入城乡规划理论课程的学习时,由于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内容较粗,理解规划理论较浅,很难在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之间快速建构起联系。当设计题目需要考虑的设计要素从单一的建筑要素发展到政策性、综合性极强的城市空间、建筑群体及其他各种相关要素时,学生往往理不出头绪,设计思路很不清晰。

3.知识衔接不顺畅,教学标准无据可循。建筑学本科城乡规划系列主干课程有城市规划原理、住区规划设计、城市设计、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等。这些课多安排在四年级,各课程之间时间间隔较短,或者知识教授次序颠倒,造成理论学习与设计实践的严重脱节,一些重要理论还没有来得及消化理解和运用到设计课的训练当中,建筑学四年级的设计课业就已结束,造成学生的理论基础匮乏,设计实践能力不高,大大削弱了城乡规划课程教学的意义。如“城市规划原理”课既要讲授城市规划基本知识,又要重点讲授住区规划设计原理,作为后续的“住区规划设计”课的理论基础,理论和实践结合不紧密。

目前各院校按“专指委”的导向性要求都基本上制定了一套有关城乡规划教学的课程体系,但“专指委”对具体课程无具体的要求,“培养目标”“毕业生基本规格”和“培养方案”都是指导意见,这就造成了各校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材选用、教学重点、培养方式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的差异。目前,除“城市规划原理”课有材外,其他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不同院校、不同教师的授课内容和侧重点差别很大,最终,很难衡量毕业生的实际城乡规划方面的知识构成是否达到“专指委”的“培养目标”要求。

三、建筑学本科城乡规划课程教学探索

针对建筑学本科城乡规划课程教学现状,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课教学团队以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导向,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选用、考核方式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主要有以下改进措施。

1.激发学习兴趣――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设计实践要求和社会热点。目前除2010 年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厚达712页的《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教材外,其他城乡规划类课程教材内容更新较慢,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如住区规划设计教材,目前从大城市到小城镇的住区建设以小高层、高层为主,而教材却还以底层、多层为主来讲解,理论落后于实践,和实践应用脱节,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着重讲解高密度住区规划设计中的设计思路与手法。另外,针对“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目标重知识、轻能力,导致学生对枯燥理论不感兴趣的问题,我们采用加强实践教学的措施,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以专业角度去解决问题。为保证教学质量,城乡规划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内容和课时数都纳入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城市规划原理”采用理论讲授与学生调研、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住区规划设计”课中,住宅类型与居住区布局、环境调研分析作为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实际需求,探寻解决之道,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拓展设计方案构思深度。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紧密结合社会热点,如结合国家创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将和谐社区、青少年创业住宅区、廉租房住区等纳入教学。

2.培养价值观念、培育思考理性――系列设计课中全程融入建筑价值观、城市观、环境观、技术观。城乡规划类课程培育的设计思维模式与工作方法是系统性分析影响要素,理性、科学判断与设计目标的主要矛盾所在,进而在设计中巧妙地把矛盾化解,是一个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向设计目标迈进的过程,它强调系统分析、理性决策、从宏观到微观逐层深入的思维模式,而这恰和目前缺失明确城市、环境限定条件及建筑价值观的建筑学前三年建筑教育中设计思维模式与工作方法相反。为了融合这两种思维模式,缩小思维跨度,我们采取把城乡规划知识向前渗透和融入,积极参与到前三年的建筑设计教学中去,从建筑设计基础阶段开始,将建筑价值观、城市与环境观念逐步引入,建筑设计与限定条件关联度逐步拓展。在建筑设计入门阶段,主要侧重于自然地理条件、四邻建筑和景观要素的限定;在基础加强阶段,主要侧重于地域环境特征、历史、文化要素以及既定地段环境空间对建筑的制约性;在综合提高阶段,则侧重于建筑价值观、城市群体建筑环境、基地自身地形条件以及规划控制条件的加强。

建筑学本科到四年级已开设了十分全面的建筑技术类课程,为此,在四年级我们也十分重视对技术理性的培育,主要在城乡规划课程中加强了设计软件的应用,培养学生综合思考、科学验证的习惯,使设计方案更加合理可行。如“住区规划设计”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天正、草图大师、3DMAX等实用性设计软件对住宅日照分析、建筑形体、外部空间及景观竖向等进行研究。

3.形成教学体系――以实践素质能力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建立有效衔接的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我们建立了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立足实践,而又不受限于实际,不满足于用一般的设计原理进行教学和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而是引导学生对某一课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寻找出有效解决问题的着力点、突破点,进行设计创新,使学生在掌握一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扩充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强化思维逻辑,逐步建立研究型设计的一般步骤。教学目标上着重强化能力目标要求,从侧重掌握知识改为提高设计实践能力。

城乡规划研究型实践教学课程包含“城市规划原理”“住区规划设计”“城市设计”三门课。其中,“城市规划原理”48个学时,是建筑学专业基础课。“住区规划设计”56个学时、“城市设计”64个学时,都是建筑学专业必修课。三门课程均在四年级开设。“城市规划原理”和“住区规划设计”在第七学期开设,“城市规划原理”在前半学期、“住区规划设计”在后半学期,使得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城市设计”在第八学期开设,以形成较好知识衔接。每门课都包含基础理论知识概论和设计实践两部分,对重要理论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也能将知识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中,使得城乡规划类知识和建筑类知识有机融合,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水平。

三门课教学实践措施如下:(1)“城市规划原理”坚持精讲基础理论知识,然后把学生分组进行专题研究,到实地进行调研并总结,课上专题汇报交流内容,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深入研究某些问题,提高参与度,也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城市的形成、发展规律与理论,城市的用地分类与用地构成,城市的规模、功能、结构与形态,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城市竖向规划,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历史街区,古建筑保护和城市更新等知识。另外增加了城市综合体、注册城市规划师案例分析等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研究方法,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考核方式从原来的闭卷考试变为专题研究评分。(2)“住区规划设计”紧密联系当前房地产市场实际,选择学校所在城市的实际案例,模拟设计院工作场景,“真题假作”。课程增设了社区调研分析、房地产项目策划和概念构思的学习阶段,培养学生系统的、综合的详细规划研究能力。选择经济适用房社区、住区交流空间、住区道路交通系统等方向进行专题研究,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住区环境理论的基础上,设计更具深度。教学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住宅群布局、公共设施布局、绿地布局、道路交通系统组织等基本知识,并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一套住区规划设计图。考核成绩中设调研报告、专项研究成绩,占总分数的30%。(3) “城市设计”课的题目选择教研室实际设计项目,增加了虚拟实际设计过程环节,组织模拟方案投标评审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汇报方案并回答教师、同学的问题,增强学生对方案的总结归纳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评判能力。教学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城市设计的阶段、城市设计分析的理论知识,并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一套城市设计图。考核成绩中设调研报告、专项研究成绩,占总分数的30%。

四、结语

建筑学专业的城乡规划课程的教学核心目标在于使建筑学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城乡建设,从更多的视角、更高的视野去研究建筑。建筑学学科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随着社会及城乡规划理论的不断发展,对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教育的研究也将不断深化。我们应积极探索不同时期的教学特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鸿雁.非城市规划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与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3).

[2]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建筑学专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篇3

关键词:专业建设,建环专业,独立学院专业研究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 A

一、独立学院的特点

独立学院一般在管理上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有独立的校园和办学设施。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通常是由该独立院校自行签发,与所属的大学关系不大。所以,普通独立学院与传统的本科院校所培养学生的目标略有所不同。传统本科院校一般只注重的是学生的理论知识而普通独立学院,既注重于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是培养面向科研岗位和基层职业岗位的科研型、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的全职型人才。比较注重传授学生理论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增加学生的专业技能。

对于独立学院来讲,就业率是学校的生命线,高校招生计划基本上与就业率挂钩,所以设置就业率高的专业非常重要。2013年6月9日上午,麦可思研究院与《麦可思研究》编辑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暨研讨会”。在《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提供的就业率排行榜中,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排名高居第七名。所以在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建设之初就设置了该专业。

二、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研究和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迅猛发展的基础建设事业对高层次的暖通空调设计与运行管理技术人员的需求量也在迅速增长,因而开设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从建国初期的八所已发展到一百多所。

建筑业是我们国家国民经济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随着建筑生产的集约化进程,对建筑业的工程技术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建筑、健康建筑、节能建筑、智能建筑、生态小区等概念的提出,说明了一个良好建筑环境的创建,越来越需要综合知识和能力。这表明除掌握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等基础知识外还需要掌握越来越多的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知识,如生理学、心理学、生态学、气象学、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学、社会学、美学、光学、声学等。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建筑类的学科活动越来越频繁地活跃于学科的边缘交叉领域带,专业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正日益明显,一些科学技术概念的提出和设计思想的产生,常常得益于其他学科的进展与启迪,常常出现在边缘交叉学科群集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正是在边缘交叉区设立的学科,其研究领域也正在边缘交叉区得以迅速扩大。作为新设专业学科,它一成立,就涉及到了当代建筑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许多新概念、新思维、新理论、新技术以及新要求。

目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致力于建设现代航空都市。以绿色、低碳、智能发展的新理念,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高品质的公共服务;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培育出产业、居住、生态功能区共同支撑的航空都市。打造这样一个航空大都市必然需要大量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

在我国,目前有一些新型建筑内部的环境与设备尚存在不尽人意之处,许多方面仍然处在探索和尝试的阶段。如某些高层写字楼和外观华丽的建筑物内部,明显的存在通风不好导致的空气质量下降,或者夏季制冷、冬天供暖不到位等问题。这都需要从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的技术人员与建筑设计师进行良好配合,以对建筑结构和用户需求有完整的认识和了解,做出切实可行的设计。可见,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的专业人员有很大的施展空间。

这种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各方面的需求都亟需对建环专业的建设进行深入研究,以便培养出适应社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

以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为例,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基础、建筑环境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建筑、机械、自控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接受建筑环境与能源供给系统的工程设计、设备开发与使用、施工组织与安装、系统运行调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的规划、设计、研发、生产、施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坚定的追求卓越的态度、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

2)具有从事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工程领域工作所需要的相关数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基础;

3)具有良好的资源、能源、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工程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的意识;

4)掌握扎实的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工程的公共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技术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5)具有综合运用所学专业技术理论提出解决工程应用的技术方案的能力,并具有解决一般专业工程问题的能力;

6)具有能够参与生产及运行系统的设计以及系统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能够进行产品开发、设计、技术改造的初步能力;

7)具有获取信息和职业发展学习的能力;

8)具有建筑环境控制、能源供给及节能技术工程中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9)了解有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及法规和本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10)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和合作的初步能力。

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

(1)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授课模式

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教室、网络信息中心等先进设备开展教学。在网络信息中心或实训基地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学边练习,学练并重。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坚持暖通空调与制冷并重

本专业自办学之初即采用暖通空调与制冷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以暖通空调为主、结合制冷的主干课程模式,形成了暖通空调与制冷相结合的学科特色。

(3)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体系合理

专业建设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思路,建立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融入学科前沿”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坚持工程特色,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参加工作进入社会适应速度快、工作能力强。此外,进入天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山东建筑大学、郑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理工大学等继续深造的学生则以厚实的理论知识、严谨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其他院校的认可和好评。

(4)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中南杯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挑战杯等诸多国家级和省级重要竞赛中摘金夺银。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竞赛,参与教师的设计研发工作,培养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这种方法在教师中营造一种学术氛围,同时在学生中也创造了一种“比、赶、超、学”的学习风气,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5)加强校企联合,服务地方经济

本专业积极与省内建筑企业、设计院等保持良好关系,就业渠道通畅。本专业与核工业第五设计院第六设计所、河南朝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河南希芳阁绿化工程有限公司、中原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中原工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等企业与学院广泛发展协作关系,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鼓励老师积极申报校企合作项目,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服务地方经济,丰富了教学内容。

四、专业建设取得的成效

我院土建类的专业(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造价等)集中于建筑工程系,形成了土建专业集群。便于各个专业资源共享,如师资、实验室、实践基地,便于教师共同做科研、教研,便于相近专业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便于发挥集群优势。土建专业集群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平台。

目前已建成建筑环境基础实验室和建筑环境专业实验室2个实验室,共有价值50万元的设备,基本能够满足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要求。

1)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始终将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培养特色。近几年来,本专业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新模式,积极与核工业第五设计院第六设计所、河南朝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河南希芳阁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学科竞赛成果丰硕

本专业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中南杯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挑战杯等诸多国家级和省级重要竞赛中摘金夺银。

3)考研成绩硕果累累

目前,本专业已有50名学生考取研究生,他们分别被天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山东建筑大学、郑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东华大学、西华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长安大学、云南师范学院、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中原工学院等高校录取。

参考文献

1、许为民,《独立学院的发展与运行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2、李锐,郝学军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研究与建设,高等建筑教育,2011年10月

篇4

我院土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就业市场的应用型人才,人才的培养侧重于生产一线。要求毕业生不仅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以及组织管理生产实践环节。房屋建筑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建立起房屋建筑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对建筑设计和构造设计的基本识图和绘图能力。我们力求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房屋建筑的基本构造知识,培养基本的房屋建筑设计能力,达到能独立绘制和识读建筑施工图,能正确的理解建筑设计意图,并能在施工现场中提供熟练的技术指导。另外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基于这些方面,文章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基本思路如下:

(1)教学内容的建设

在对本课程建设准备期,曾多次进行行业调研并召开分析讨论会。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服务目标,真正落实在课程建设的源头。为此在《房屋建筑学》课程建设中,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课程内容上做了整合。土木工程专业的房屋建筑学课程分为民用建筑基本构造以及建筑设计和工业建筑基本构造以及建筑设计四个知识模块。把握教学重难点,在学时分配上紧扣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另外学时分配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2)教学过程的建设。

①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因材施教、因需施教。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本课程的需求不同、教学内容等情况不一样,为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针对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在课前明示章节重点、难点知识及学习要求,设计的内容多联系工程实例,吸引学生,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时结束时增加开放性思考题,将所学的知识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分析思考工程实践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知识学习的实践应用性。

②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启迪激发学生创新设计、开拓思路。

③增加练习。理论知识的讲解有侧重点,在讲解中要以重点培养实际的识图和绘图能力为目的。另外在讲解完后布置适当的练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也需及时进行作业批改和必要的讲评。

④重视实践环节。理论课和实践课同步安排,以方便学生更好地同实践结合起来,及时消化理论知识;我们利用本课程向学生提供多种实践教学平台,例如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图画,安排合适的内容进行讨论,设计绘图。另外我院已具备规模的建筑模型实验室,以及校园里面具有特色的建筑物。在理论课结束后,可以就近安排现场教学和观摩,增加感性认识。在课后,组织建筑调研,查找规范,建筑设计环境体验。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⑤采用多媒体辅助设备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多媒体授课,图文并茂,便于学生理解。另外可以安排赏析经典建筑作品,以帮助学生对设计原理的理解,拓宽视野。教学效果良好。

(3)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设

为保证课程教学建设达到预期的目标。为此,在对课程建设的评价过程中,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安排组织了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专家评价三个环节,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并及时的调整教学环节设计,提升了课程建设的效果。在学生的考核评价中,注重考试的科学性,在传统考试的基础上增加了课程实践环节的考试,在对学生的考核方面更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构建理论教学、实践环节的两位一体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从各个角度促进学生技术能力的全面提高。

(4)师资队伍的建设

我院特别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引进人才是一方面,另外我院加强了自身师资队伍的建设与业务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工作中,根据所带课程的相似性,形成教学团队。发挥各自的特长,实行以老带新的方式培养青年教师。另外在学院内部,通过互相听课、参加教研室活动、完成科研、课堂讲课比赛和制作教学课件竟赛等多种形式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另外为了提高教师的工程技术业务水平,我院要求青年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挂职锻炼。不仅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过程中,保证教学内容与时具进。另外我院加强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认定工作。

二、总结

篇5

关键词:建筑设计;教学方式;特点;存在问题;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6)15-113-2

引言

随着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步入了信息社会,人们的思想受到很大的冲击,社会变得更加开放与自由。建筑设计本身就是一门极为开放的课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形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筑学专业教学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为了迎接这一挑战,高校应对建筑学专业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使其符合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更符合当代学生学习的需求,为学生创造舒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设计潜力,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1建筑学专业学习特点

建筑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既有工科的严谨、科学、专业的特点,又与美学相结合,给人美的感受,将工学与美学相统一。建筑学专业是建筑学科的核心专业,并且它受建筑思维和方法的影响,使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但是,无论建筑形式怎么样的变化,都必须满足其使用性与经济性。这也就决定了建筑学专业学科具有以下的特点:首先,建筑学专业具有综合性特点。建筑学专业是工学与美学的综合体,这也就决定了建筑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学好建筑学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使建筑工程既实用又美观。其次,建筑学专业具有灵活性特点。建筑学专业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将老师教授的知识,化为己用。建筑学专业不是照本宣科,它要求设计学生能在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使得建筑更加的舒适、适用、美观。这也从根本上要求学生具有创新能力以及锲而不舍的精神追求。再次,建筑学专业具有自主性特点。建筑学专业,也是一门实践性、自主性较强的专业性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学期都会给学生布置设计作业,学生必须独立自主的完成整个设计任务,包括收集材料、设计等,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最后,建筑学专业还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创造性就是在一定的实际界限内,通过想象思维与理论思维的结合,创造出符合建筑要求与美学要求的建筑图纸。学生创造能力可以在相互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建立发展起来。

2当前建筑设计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建筑设计是建筑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建筑专业知识的集中体现。学生通过建筑设计课程的学习,可以进一步理解建筑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及空间配置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设计方法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严重制约了建筑学专业的发展,教学效果难以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目前,建筑学专业教学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在一些高校建筑设计课程当中,教师还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入,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简单的介绍设计任务书,并结合一些建筑实例对教学理论进行深入的讲解和补充,课堂一直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主体地位无法保证,并且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设计方案构思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是敷衍了事。二是,建筑设计教学不全面、不深入。一些建筑学专业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建筑背景以及建筑文化缺乏深入的讲解,对建筑设计的性能、建筑设计特性与周边环境的联系缺乏全面的讲解。这样的教学致使学生的设计只能流于表面,设计深度受限。三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些建筑专业的教学理念存在很大的偏差,一些教师往往只关注设计结果,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又缺乏深入的引导,致使学生在交图阶段,敷衍了事,出现很多不合格的设计图纸,建筑设计教学流于形式。

3对建筑设计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的具体措施

3.1建立“师生互选”的教学机制

建立师生互选的教学机制,符合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要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师生互选机制主要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班级教学不再只有1名教师,而是存在多名教师,每位教师代表一种不同的教学内容与设计主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薄弱点以及兴趣程度选择教师以及设计主题。这样的教学机制将班级学生分为了不同的小组,组员一般要控制在5-10人左右,这要根据建筑学专业的实际水平所决定。但是,小组成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自由选择。这样的教学机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增加教师的竞争意识,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

3.2采取“互动研讨”的教学模式

互动研讨的本质就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学生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只关注老师的能力,教学效果的好坏过分的依赖老师。但随着社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还在于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互动研讨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及时的发现自己的不足,汲取他人的优点,使自己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并且这种教学方式还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建筑设计实践能力。

3.3展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

建筑设计原理类课程,虽然是一门理论课,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重点强调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课堂传授的知识应能与实践相结合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建筑学专业对于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统筹兼顾能力,合作创新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到毕业设计的讨论中去,不仅能够让学生从不同专业中汲取灵感,也能够有效使毕业设计中存在问题得到尽快解决。很大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相关能力的锻炼,让学生有一次“实战”的机会,在提升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3.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

由于建筑学学习内容的特点,课程中需要有大量的图片辅以说明,建筑学专业的高校应十分重视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从最早的投影幻灯片到现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丰富教学手段,并且对教学内容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更新和增加,时刻保持教学资料的先进性,以及教学资料的热度,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根据基础理论课的自身特点,避免枯燥无味的讲述理论知识,建筑设计理论课要打破单一教学形式,采用多种教学形式。通过课上讲授与讨论,启发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能力,总结和设计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种教学形式结合的应用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了教学相长,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建筑学专业本身的课程特点,使得课程教学难度进一步加大,而不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式,致使教学有效性无法提升。因此,在建筑学专业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并根据教学现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有效性。建筑学专业不仅是建筑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建筑行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新时期,应加大对建筑学专业教学方式的改革,为建筑专业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春梅.建筑设计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建筑,2009,35(2):205-206.

[2]曲翠萃,许蓁.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建筑设计教学方式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5):150-153.

[3]梁爽,韩懿玢.浅谈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30):136.

[4]热依木江•热合木吐拉.建筑设计教学改革新思路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148-149.

篇6

【关键词】:建筑设计;教学方式;改革

【引 言】

随着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步入了信息社会,人们的思想受到很大的冲击,社会变得更加开放与自由。建筑设计本身就是一门极为开放的课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形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筑学专业教学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为了迎接这一挑战,高校应对建筑学专业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使其符合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更符合当代学生学习的需求,为学生创造舒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设计潜力,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1、当前建筑设计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1.1 存在“轻过程、重结果”的教学理念

教师在教学时“轻过程、重结果”的教学理念也对教学方式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教师在教学时缺少对学生的深入引导和严格规范,等到正式交图阶段,学生才草草的做出设计图,一些高年级的学生甚至简单的抄袭或模仿了事,设计图纸中往往会出现很多细节性的错误。

1.2 建筑设计教学模式传统滞后

建筑设计教学内容与理论知识更新的速度缓慢,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与社会的需要,设计理念教学较为滞后,建筑设计教学方法比较保守。此外,建筑设计教学中还普遍存在教学模式传统化,建筑设计教学发展不平衡,过多倾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建筑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实践与经验明显不足等问题。

1.3 缺少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时忽视对建筑文化及背景方面的阐释,对于建筑设计的功能要求和特性与环境关系缺少深入的讲解。这就使得学生在进行建筑方案设计时大多只停留在形式,功能等显性层面,很难继续深入下去,在设计理念,设计深度上做文章。

2、对建筑设计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的具体措施

2.1 建立“师生互选”的教学机制

建立师生互选的教学机制,符合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要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师生互选机制主要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班级教学不再只有1名教师,而是存在多名教师,每位教师代表一种不同的教学内容与设计主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薄弱点以及兴趣程度选择教师以及设计主题。这样的教学机制将班级学生分为了不同的小组,组员一般要控制在5-10人左右,这要根据建筑学专业的实际水平所决定。但是,小组成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自由选择。这样的教学机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增加教师的竞争意识,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另外,学校与教师积极鼓励促进学生参与设计交流活动、竞赛、展览、工作坊以及设计考察活动等,逐渐形成成熟开放的学校设计交流机制。建立国内或者国际间的职业学校建筑设计交流与联合机制,高频率举办设计联合交流活动,加强不同地域学生间的建筑设计沟通往来,拓宽学生设计建筑的视野与眼界,推动国际化开阔的建筑设计理念的形成。

2.2 采取“互动研讨”的教学模式

“教”与“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但是在传统教学方式中过度注重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认为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取得好教学效果的唯一关键性因素。但是在素质教育理念深入推进的今天,广大的教育者都应该深刻的认识到在教学中,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体,而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需要积极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因此,在建筑设计教学时要形成“互动研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不断的交流与合作,从别人的意见和教师的指点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建设设计能力。同时,教师不要一味的进行知识的“灌输”,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要为学生留有一定思考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3 辅助以相关理论教学的配合充实实践与训练

当前职业院校中精通建筑设计理论的人才有很多,但是真正能够将设计理念与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人才却十分缺乏。建筑设计教学中要加大设计实践与训练的深度与密度,形成的合理综合设计训练体系,一方面,技术性课程与设计题目紧密结合,把技术性课程学习情况与设计题目成果与建筑设计专业成绩挂钩,类似于光学与建筑设计,物理环境与小区规划的结合;另一方面,课程教学中加入建筑实际案例讨论分析及建筑结构选型设计的环节,例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桁架结构、薄壳结构、网架结构等实例,将每个学生案例分析与选型成果纳入到建筑设计教学考核标准中去,通过辅助的设计训练,实现更好的建筑设计教学效果。

2.4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

由于建筑学学习内容的特点,课程中需要有大量的图片辅以说明,建筑学专业的高校应十分重视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从最早的投影幻灯片到现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丰富教学手段,并且对教学内容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更新和增加,时刻保持教学资料的先进性,以及教学资料的热度,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根据基础理论课的自身特点,避免枯燥无味的讲述理论知识,建筑设计理论课要打破单一教学形式,采用多种教学形式。通过课上讲授与讨论,启发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能力,总结和设计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种教学形式结合的应用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了教学相长,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的建筑设计教学方式中存在着一些显著的问题与漏洞,在新的时期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对建筑设计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改革建筑设计教学体系对于建筑设计职业教育,城市建设以及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就业都有重要意义,为建筑设计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魏媛.关于建筑设计教学方式改革的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2:51.

[2]施文婵.建筑设计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以《建筑施工图设计》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3:34-35.

篇7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教学改革;课程设计

一、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011年版《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中有关建筑经济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将2007年版的“了解与建筑有关的经济知识,包括概预算、经济评价、投资与房地产等概念”,以及“了解有关建筑工程设计的前期工作”中的“了解”均改为“熟悉”,并增加了有关投资估算的内容[4]。这说明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对建筑经济教育作用的认同和重视。但现阶段建筑经济教育仍然普遍存在学院不重视、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筑经济课程知识跨度较大,专业针对性不强建筑经济学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较强,所以不少学校以相关院系的工程管理课程来替代建筑经济课程内容的教学。即便开设了建筑经济课程,也是偏重于工程管理方面的内容,有关建筑学专业的方案设计及前期建筑策划等内容的教学针对性也不强,有的甚至还没有涉及。(二)对建筑经济分析在建筑前期策划与方案设计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建筑经济分析是与建筑策划[5]和方案设计同步进行的,是建筑策划和设计方案优化的组成部分,而非建筑方案完成后的经济分析结论。之所以把建筑经济分析看作是建筑策划和方案设计完成后的经济分析结论,是因为在基本建设流程中,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文本的形成过程,是先完成设计然后再进行投资估算、概算的,因此产生了建筑策划和方案设计与经济分析分离的状况。(三)建筑经济课程与建筑课程设计缺乏有效的联系目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主要沿用工程管理课程教学的常规模式,教学计划与主干设计课程的关联度相对较低,而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重心基本上是围绕设计课来进行的[3]。虽然部分高校在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中将课程内容专题模块化,以及引入专题案例分析,看似加强了建筑经济课程与建筑课程设计的联系,但由于没有直接将建筑课程设计题目作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因此造成建筑经济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实际脱离,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效果。(四)重视经济基础理论知识,轻实践应用传统的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以基础理论课的模式为主,即使有案例分析,也是对已定的工程案例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设计项目方案的产生和方案设计的发展过程无直接联系。建筑经济分析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难以体现,因此也难以使学生形成建筑经济的理念。(五)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不高由于年级人数和教学资源方面的原因,建筑经济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课式的大班教学模式,这种仅仅依靠引入典型案例教学和专题模块化教学的被动式教学方式[1-3],由于课时有限且缺乏实战训练,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也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设计项目的综合分析,从而影响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调整优化专业课程知识结构体系首先应从课程体系上进行调整和优化,应针对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来量身定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重心应放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经济分析的同步训练上,完善建筑设计学科理论的知识框架,提升建筑经济学在建筑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在教学上应注重联系以前所学的设计、构造及结构等主干课程的内容,对建筑经济原理进行全面和深入的讲解。与此同时,还可以深化和补充相关专业中涉及技术经济的内容,并结合以前和正在进行的建筑学课程设计实行同步训练(如图1),以提高建筑经济知识对建筑设计教学的支撑作用。(二)基于建筑策划与方案设计全过程的建筑经济分析应用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文件(2011年版)的要求,增加了与建筑经济有关的投资估算的内容,包括建筑项目可行性分析、概念设计、前期策划等基本内容,这是建筑师拓展业务,与投资方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将建筑项目从策划到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等前期对设计方案有较大调整的阶段,与建筑学课程设计各阶段对应起来进行经济分析训练(如图1),由此判定在项目各阶段建筑经济分析对设计方案的影响程度,从而达到项目全过程优化设计方案的目的。(三)建立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与建筑经济分析全过程互动模式建筑设计的经济合理性是建筑设计中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建筑设计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因此,有必要将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深化,制定经济分析评价标准并进行经济分析,以评价各阶段课程设计方案适应市场的能力,研究建筑经济评价对建筑设计的作用效应。通过对以前和正在进行的课程设计的经济分析(四)建立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新模式建筑经济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不仅知识覆盖面广,而且重视社会实践。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为32学时,课程安排在四年级下期。由于课时有限,要想帮助学生建立建筑经济理念,并培养其应用能力,教学中应主要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将建筑经济知识和理念引入建筑课程设计中。同时,将建筑经济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结果反馈到课堂,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在课程中心网站的建筑经济课程互动栏目中进行交流,形成以建筑课程设计项目为对象的课堂讨论研究+课外自主研究的教学模式。将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实践向建筑课程设计延伸,使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有效地融入建筑课程设计之中,成为建筑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这不仅解决了建筑经济课程课时不足的问题,而且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改革考核方式建筑经济课程的成绩评定,以往是采用综合平时考核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方式,课堂考勤和提问讨论占20%、案例作业和平时测试占20%、期末卷面成绩占60%,这也是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方法。这种考核方式虽然结合案例分析讨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期末考试成绩比重依然偏大,平时考核内容单一,对提升教学效果所起的作用不突出。近年来,针对建筑学专业以课程设计为主干的特点,学校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考核采用244模式,即“平时考核(20%)+课程实践作业成绩(4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40%)”。这种考核方式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平时考核重内容轻形式。包括平时到课情况(40%)+平时测试、提问和参与讨论(30%)+课程设计作业检查情况考核(30%)。平时到课情况结合平时测试和课程作业检查进行考核,既考查了课堂理论教学情况,同时也考查了课程设计作业的进度情况。第二,课程实践作业过程与结果两手抓。成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筑经济课程实践作业过程考核成绩(40%);二是课程实践作业最终成绩(60%)。这样的考核不仅真实客观地反映了课程实践作业的质量,同时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和课外的实践训练。第三,期末考试注重知识的应用,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试卷试题由选择题和计算分析题两部分构成,其中开放性非标准答案题占70%左右。这样不仅可以真实反映考试成绩,减少或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而且能有效反映课题案例教学与课外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效果,也能检验学生应用建筑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多年来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在采用了上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后,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明显提高,甚至还吸引了不少建筑学专业研究生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前来旁听,使原本不被重视的建筑经济课程,在到课率和学生评教方面均位于学院课程评教前列,教学效果也得以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郭汉丁,郭伟,马辉.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法在实践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5):118-121.

[2]阮连法,匡亚萍.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与管理课程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1):72-74.

[3]苏平.面向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经济教育初探[J].华中建筑,2011,29(11):169-172.

[4]住房城乡建设部.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评估文件(2011年版)[S].2011.

篇8

一、前言

为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确立了为少数民族地区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土木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相关的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办学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课程教学研究和探索。房屋建筑学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专业性。课程内容包括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原理及房屋各组成部分的组合原理与构造方法,是一门综合性技术课程。该课程向非建筑学专业学生介绍建筑学专业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随着建筑功能的变化、建筑技术和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使得建筑设计观念及建筑构造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适应时展的趋势,培养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更新传统观念,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二、房屋建筑学课程特点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房屋建筑学课程在大学二年级的第四学期开设,是学生学习了《建筑材料》和《建筑制图》的后继课程。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包含以下几个部分:一是使学生了解房屋建筑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原理,具备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能进行中小型民用建筑方案设计、施工图初步设计和识读施工图;二是使学生掌握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了解一般房屋各组成部分的要求,以及满足这些要求的理论;三是使学生能根据建筑物的功能要求、材料供应等情况,选择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构造方案,初步掌握建筑构造做法和构造详图的绘制方法。目前,在房屋建筑学教学中,虽然很多学校在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但还没能够跳出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仍然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原理、强化应用为重点,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整合方面、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方面、在考核方式选择等方面,对传统的教学体系和内容进行改革实践,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

(一)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

合理优化课程内容,按照课程学时数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房屋建筑学》包含了构成建筑物的几乎所有构配件的构建原理和构造做法,课程内容很多,但教材中各章节之间的相对独立,导致教学内容的有机联系不够紧密,因此,应合理优化课程内容,理论知识的内容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配备相应的建筑施工图纸和实际施工视频等内容来讲述相关课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如在讲解墙体构造内容时,应重点讲授目前国家提倡使用的环保节约的新型墙体材料,如加气混凝土砌块、粉煤灰砌块、矿渣砖等,使学生能够学习到实际工程中所应用的新材料;又如在教学内容方面增加了新技术、新构造等知识,如建筑节能方面,介绍北方地区建筑外墙保温技术和材料时,引入我国目前对建筑外墙保温防火方面新要求和新技术等。在教学内容整合方面,我们把建筑构件功能相近的部分放在一起来讲授,比较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和差别,使学生能够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建筑物各构件组成部分和各自的作用。

(二)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应用性

充分利用建筑模型、图片和房屋实体进行教学。“建筑模型实物化”,可使学生足不出户,便可清晰地了解每个节点的细部构造及做法。在教学过程中,对照模型加以讲解,可将非常抽象的构造层次、做法,按施工工序分层展示,强化学生对构造做法的理解,使一些平时难以理解或模糊不清的构造变得清晰易懂。我们把从工地现场拍摄的图片以及中外著名建筑资料的图片,分门别类的与各章节融合起来,制作成融文字、图片、动画、声音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尤其对于一些特殊构造做法,进行分解,按其施工顺序进行动态展示,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直观性的感受,加深了对课程难点内容的理解和认知。结合房屋实体进行教学,也是直接接触实际的重要机会。一方面,我们带领学生到工地现场参观,另一方面,结合教学内容,可以对学校的教学楼和宿舍建筑进行讲解。如讲到楼梯构造的内容时,我们就组织学生参观学校教学楼的室内楼梯和室外楼梯,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1.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中,积极推广启发式、提问式或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按班级每班分成3-4个调研小组,每次下课前,对下一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课后收集资料,观察周围建筑物,思考分析,到下次上课时,教师在课堂上先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然后针对课程内容提出各种问题,在讨论课上各组派代表回答问题或演讲,教师最后总结。比如讲授屋面的种类时,问学生了解的屋面种类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适用于哪类建筑?讲到门窗时,问学生见过的门窗形式有哪些?一幢建筑中楼梯的数量和位置如何确定?国家规范中都有哪些规定等。通过提问和组织讨论等互动教学形式,可以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及创新的能力。

2.结合案例教学

从工程实例出发,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结合我校正在建设中的机电学院教学楼,进行案例式教学。以建筑平面设计为例,对教学楼中工作和学习房间的设计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学生查找资料。如普通教室的设计中,第一排座位和最后一排座位距黑板的距离应为多少?前排边座与黑板远端夹角的控制要求?教室的宽度和房间进深尺度的要求等;对辅助房间的设计,需要考虑各种辅助房间在整个建筑物中的分布情况,所需要的面积,平面形式和尺寸等;对交通联系部分的设计,包括交通路线要简介明确,人流通畅,联系通行方便、紧急疏散时迅速安全,并要满足硬顶的采光、通风要求等。具体实施方法:首先参观施工现场,收集相关资料,强化感性认识,然后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充当设计者,根据书本知识和资料,提出个人见解及初步设计方案。结合“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方针分析、讲解,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进行多次反复,在认识过程中有一个质的飞跃。

3.现场教学

我们特别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通过现场教学,使学生了解工程环境,学习专业知识,增强工程意识。参观施工现场,由技术人员或教师讲解指导。在实践中,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培养了动手能力,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学生刚接触专业知识,在认识实习时是比较盲目的,我们为学生制定出实习目的、具体实习内容,并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报告,根据答辩情况给出实习成绩。

(四)多媒体教学建设

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及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将图片、图纸、施工过程展现出来,将文字和图形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料,在丰富多彩的画面中,轻松愉悦地学习知识,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作用很大。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还缩短了课程教学和工程实践的距离,加强了学生对工程实践的感性认识,也成为提高学生对建筑构造做法理解程度的重要途径。在讲述基本的建筑构造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考虑如何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模拟学生身临施工现场的场景,让学生了解构件的实际做法和施工工艺,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将其所学的房屋建筑学知识和前面所学的建筑制图和建筑材料等课程结合起来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应用型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与有效途径。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题目有两种,一种是“单元式多层住宅设计”,另一种是“学生宿舍楼设计”,设计任务书发放后,让学生收集资料,查看实例,做出方案,由指导教师当面逐一批阅,学生修改后再一次批阅,最终完善方案。在绘图阶段,学生围绕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绘图,教师在学生绘制每一张图前都要先详细讲解,在学生绘图时,加强指导,及时指出学生绘图中的错误。在批阅阶段,我们要求对每一名学生进行答辩,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提高了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

篇9

关键词 农业院校;设施工程;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320-03

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温室和现代设施园艺业已采用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规范有序的市场经营和国际化的市场体系运作,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和现代化农业的亮点。据农业部预测,到2030年,全国温室面积将达到170万hm2,因此,现代温室工程亟待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入到现有队伍中来。此外,温室工程因其涉及学科广、科技含量高,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而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热点及重要内容,这为我国温室工程学科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并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1]。

目前,各大高等院校都相继开设了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大批学校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开设以及高校毕业生的迅速增加,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如何切实提高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的整体水平。因此,作为设施农业专业的重头课程温室工程设计来说,如何构建一个赋予创新的温室设计实践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1 高校温室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一些高校温室设计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2点问题:一是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的脱离;二是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

首先,温室设计是一个交叉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很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实践中,由于该专业在我国刚刚兴起,加之研究性大学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因此在教学上着重基础理论的讲解,而对于与温室设计直接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则相对教学资源不足,工程实践课程缺乏成熟的教学模式。截至目前,大多高校都是在逐步完善和摸索中发展。其次,温室工程设计是一门交叉学科。因此,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包括温室建筑结构和栽培管理两大部分,仅建筑结构方面就包括建筑设计基础、钢结构、工程制图学、建筑设备、建筑电气、工程概预算等。对本科生来说,利用短短4年时间学完这些内容本身就很困难,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导致忽视了非常重要的工程实践教学。而温室设计课程的特点是如果不经过严格的工程实践教育就很难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中,亟待探索一种既能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讲授,同时又能提高学生实践工程能力的教学方法。

2 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MIT发起的“回归工程运动”以及提出的“大工程观”都要求工程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工程的系统性及其实践特征。虽然研究型大学毕业生理论知识较强,但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缺乏、知识面狭窄等问题[2-3]。

通过增强实践环节、建立以模型温室结构装配实践和综合创意设计的实践教学形式,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终实现研究型大学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同时,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在实践中能够充分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而且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 高校温室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3.1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经验,以及对建筑材料学、温室建筑与结构、工程工艺学等知识的理解。现代温室设计的设计过程,需要设计人员亲自动手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设计构思的原创性和逻辑性[4]。学生参与其中,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激发灵感、发现问题,同时还能掌握各种制作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材料的特性和加工方面的知识。

3.2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

在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可适当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加实践教学周数,保证实践教学的时间和条件。教师可以将培养和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原则具体落实在每门课程和每个教学环节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的内容作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组成部分,是对理论课程很好的补充和完善,是学生由单纯的动脑到自主动手、自主创新思维的重要实现过程。在具体教学方法上主要包括模型温室装配实践教学和综合创意设计教学两部分。

3.2.1 模型温室装配教学。通过装配与实际温室结构和设备相同的模型温室,进而认识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中温室建筑结构的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掌握温室配套设备的性能和结构特点,掌握温室建筑的构造基本规律,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同时,也需要组织学生参观温室结构材料和配套设备工厂和加工中心。

3.2.2 综合创意设计教学。通过带领学生践行设计,使学生能够真正自主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设计,进而掌握温室设计的设计方法和技巧。在综合创业设计的过程中掌握现代温室建筑和结构的设计流程和内在规律,增加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和设计视野[5]。

3.3 通过制作组装模型温室提高结构动手能力

现代温室是一个具备光照、温度、气体调控等综合自控能力的建筑体系,涉及到土建、钢结构、建筑装饰和设备安装等多方面专业技术领域。在实践中,要达到熟练设计温室建筑和结构并进行设备安装设计,就需要设计师深入地、完备地掌握温室结构和设备的各个细节。因此,在教学中就势必要通过完备的模型来辅助教学,进而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掌握温室建筑结构以及设备安装的细节。

3.3.1 温室概况。模型温室采用了温室中应用广泛的Venlo型温室,该座温室南北长8 m,东西宽9.6 m,檐高2 m,脊高2.8 m,屋面角度27°。结构组成上为1个标准跨度和2个开间。整体的模型温室结构如图1所示。

模型温室主体钢结构采用冷轧双面热镀锌管材;顶部采用4 mm浮法玻璃覆盖,四周墙体采用双层玻璃覆盖。温室设双层内保温系统、外遮阳系统、湿帘风机降温系统、天窗通风系统、供暖系统、滴灌系统、补光照明系统、统一智能控制系统等。整体配套设备和实际现代温室相同,集成了智能温室的主要配套设备和控制系统。

3.3.2 模型温室屋架结构。模型温室脊高2.8 m,屋面角度27°,单个跨度3 200 mm。模型温室跨度方向为一跨,单个跨度由3个标准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如图2所示。

温室主体钢结构采用双面热镀锌型材,要求先焊(接)后热镀锌,现场不得焊接;配件均采用热镀锌防腐螺栓和自攻钉联接。结构部件主要包括:主立柱采用矩形热镀锌矩形管;墙面檩条采用热镀锌方管;室顶桁架由温室专用铝合金型材;天沟采用2.5 mm厚的热镀锌钢板冷弯成型;连接件采用热镀锌钢板冲压成型,外形美观;均采用热镀锌高强螺栓和自攻螺丝连接,全结构无焊点。

从模型温室的建筑结构以及屋架系统来看,模型温室与现实的现代温室除了钢结构的小型化以外,其他结构及配套设备均采用了相同的完备的配置,因此,掌握了模型温室的装配方法和建筑结构的构造原理,也就掌握了现代温室的建筑结构技术。

3.4 通过综合设计竞赛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

现代温室建筑设计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工程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科技手段,更是提升和创新农业基本功能的重要途径。现代温室建筑设计竞赛旨在激励学生有效利用建筑结构设计的原理,综合应用现代建筑结构技术、现代环境控制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科学基本原理,设计现代温室新型结构、新型配套设备和管理运行新模式、构建设施农业生产新体系,最终达到增强学生综合知识应用和实践创新能力。同时,综合设计竞赛有助于大学生工程实践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针对实际工程问题进行设计、结构创新的综合能力,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6]。

现代温室建筑设计设计竞赛活动是一项参与度广泛、持续性强的设施农业工程学科竞赛活动。每年竞赛主题可有效融“政策、技术、社会需求”于一体,并具有挑战性和新颖性。在实践基础上,现代温室建筑设计设计竞赛很容易发展成为现代温室行业标准的专业技术人才学科竞赛活动。

在实践教学中,综合创意设计项目实践的操作方式分为作品征集、初赛、决赛、展示4个阶段。在作品征集期间,选手可以设计制作参赛作品;初赛时,相关教授、专家会对作品进行筛选。进入决赛的选手对其作品进行相关答辩。获奖作品将在全校进行为期3 d的展示。

参赛作品包括展览温室、生产温室、花卉营销温室、生态餐厅温室、屋顶花园及庭院温室。参赛作品通过CAD建筑软件或手绘图等表达方式进行建筑图设计,同时根据各队具体设计强项采用各种三维建筑建模软件、环境构建软件、手绘效果图等多种方法,充分表达设计思想。参赛最终作品包括:设计方案图纸(建筑、结构套图)、设计说明、全部的设计CAD图纸、建筑模型等。

具体实施办法:充分动员,广泛宣传,使同学们了解竞赛活动的主题、目的及程序。学生以个人或者组队的形式参加竞赛,以团队形式参赛的,每队由3~5人组成。该过程是学生完成理论到具体项目转化的过程[7]。

4 结论及讨论

通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温室工程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发现通过模型温室的结构组装实践教学,学生对温室结构的理解和建筑结构知识的掌握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对温室结构的学习兴趣和对建筑结构参数的掌握得到了直接的提高;二是学生绘制结构详图和建筑构造图的能力大幅提高,而且更加的准确;三是学生对温室建筑结构施工图的理解达到了新的高度。

通过综合设计竞赛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最终达到了有机的结合。具体表现在:一是学生工程能力的最终提高需发挥在对新的温室建筑结构的设计上,因此,综合创意设计的组织能让学生在熟练掌握基本建筑结构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进而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科学设计能力;二是通过综合创意设计能够促使学生将已学温室建筑结构知识和创新设计思维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出理论和实践均过硬的温室工程人才[8-9]。

以上研究表明,对于大学生开展与结合实际工程的模型工程实践教学和综合设计实践教学是设施农业工程专业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两者既是对设施农业专业理论教学的必要补充,本身也相辅相成,通过模型温室建筑结构的实践教学使得传统理论的成果得以巩固,再通过综合创意设计将学生已有的工程知识和创造性思维进行有机结合,最终培养出基础知识和综合设计能力都过硬的优秀工程人才。

在实践中,结合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适应市场需求,准确定位,合理设置工程模型实践教学课程,积极努力探索开展有针对性的综合设计竞赛实践教学,从而把不同专业课程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实现理论到科学实践的跨越。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使其成为国家优秀的工程人才。

5 参考文献

[1] 李静,贾春霞.浅析我国温室工程的发展历程[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165.

[2] 甘俊英,赵婷婷.工程实践项目:回归工程之本义[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84-88.

[3] 叶取源.回归工程和实践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4(18):9-10.

[4] 余寿文.中国需要研究型大学培养现代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9.

[5] 李静,贾春霞.浅析我国温室工程的发展历程[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165.

[6] 汤爱芬.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才智,2009(30):90-91.

[7] 聂守宏.实践教学在工业设计专业中的改革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11):45,73.

篇10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规划;关系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形态各异的建筑成为城市的点缀,是城市的主要象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城市规划,大量的新建筑拔地而起,城市的景观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很多有名的建筑物由于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的有效结合使得成为完美的艺术作品,但是也有的建筑物因为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脱节使其成为比较失败的作品。所以,可以这样认为,好的建筑作品是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的和谐统一。下面重点从三个方面来研究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的内涵、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关联性、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之间的协调性。

一、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的内涵

1. 建筑规划的内涵

规划是动态解决并能有效协调城市内建筑联系和建筑群形象,采用可持续观点来接续城市发展历史,展望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建筑规划指的是对建筑物室内功能所开展的规划,是经过对多种功能的设置与连接进行的规划处理,将不断延长建筑物存续周期内使用价值。建筑规划一般是从建筑物使用功能作为切入点,参照建筑区位基本特点与建筑形体上的要求,对建筑物使用功能进行最大程度的开发,并且成分结合建筑物具体的空间组合方式以及具体尺寸、材料以及构造等,并且从外部形体方面具备一定的特性风格的前提下和周边的环境、城市控制性等相一致。

2. 建筑设计的内涵

建筑设计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建筑设计指的是建筑物或者是建筑群将要做的全部工作。因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上采用多种科技方面的成果,设计工作往往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需要各个技术人员展开合作。狭义上的建筑设计是建筑学范畴内所从事的工作,其将要解决的问题为,包含建筑物内的所有使用功能以及对空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建筑物与四周环境、建筑物与多种外部条件密切配合,内部与外表达到良好的效果,使得建筑和结构、建筑和各个设备等相关技术实现有机协调配合,采用更少的原料以及更少的投资、时间等来实现上面的多种要求,使得建筑物能达到经济、美观、坚固。

建筑设计在进行建筑规划基础上,科学使用建筑技术与当前的多种资源,将创造力与想象力实现有效结合,将业主的设想与要求结合到一起,形成建筑物平面布局与空间结构。建筑设计是建筑物最后设计,通过建筑设计来实现建筑物的全部功能,包含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建筑设计成功的关键是,既要获得使用者的认可,还需要获得社会的认可。这主要是因为建筑物是应营建者使用方面的需求来进行建造的,并且还是历史与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城市之魂。

二、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关联性

建筑物全部的使用功能是经由特定的布局结构来完成的,并且每一功能在使用上是根据管理程序、专业特色以及个人习惯等方面的特色,空间结构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因为在开展建筑规划设计时往缺少对相关方面的理解,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未及时开展修订,导致对已经形成的建筑实体加以修复、拆除以及补充,这都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具体来讲,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直接使用人未直接参与到建筑任务书拟定中

建筑设计的根据是建筑设计任务书,是业务对将要建设的建筑功能方面的需求,然而,在对任务书进行拟定的时候,并未邀请直接使用者参与进来。不论是开发办公大楼、商务住宅小区、工厂等相关的公共建筑,拟订任务书一般是由管理者或者是开发商来完成的。由于建筑任务书的拟定人员,并未包含直接使用者,所以,建筑物设想设计和使用者需求方面存在特定差距。

2.建筑设计程序未经历建筑规划流程

当前,建筑设计的工作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初步设计;二是,施工图设计。首先,初步设计时开展规划设计,并由设计师来专门完成。因为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的侧重点有差别,并且建筑师专长并不是在功能规划方面,并且再由于缺少和直接使用人员交流、沟通,设计师开展的设计结构不一定和使用者基本要求相符。建筑一般都是方正形的,通用性强,稍微做一些小的修正能切实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这实际上也可以归结为是强调规划设计的原因之一。

3.建造者过分的干预

虽然建造人员不一定是使用者,但是其为管理人员或者是业主,属于投资人员,拥有制定指导思想以及审批相关方案的权利。与此同时,建造人员对使用者了解方面更多,其本身也是使用人员,参加到建筑规划内是完全可以的。然而,针对建筑设计方面也只是提出建设性建议,不要直接参与其中,更不能对其过于强制干预,虽然相关的业主完美能力是很强的,由于对设计理念方面缺乏正确的认识,也未能从宏观方面来把握设计方面的整体性,假如对建筑设计强行干预的话,一定会导致一致性与连贯性,导致整体设计方案成为败笔。

4.经济因素以及建筑设计过分强调共性设计

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都受到经济方面因素的影响,每一栋建筑的建造都是在当前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开展中的,并且建筑的使用年限往往都超过几十年,要在恰当的年限内能确保其前沿性,这既是建筑师能力的表现,又需要建造者大量的经济投入。

当前,建筑设计还是强调建筑外部形体设计和色彩方面的渲染,在内部设计方面更多的是强调一些共性的东西,更为细致的设计往往是依靠二次室内设计。在更加注重个性化的今天,人们更多关心的是个性化,建筑设计的普遍性模式不能满足人们的个性化发展要求。

三、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之间的协调性

1.建筑设计为建筑规划的重要载体

全部的规划设计是经由建筑物实体来展现的,建筑实体为建筑功能规划的有效载体。虽然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都包含了布局设计,然而,建筑布局设计不只是对功能布局进行简单性的设计,而是采用技术方式对整体的功能布局继续整合,并且经由该过程来完成对整个建筑的形体设计,还需要进一步考虑色彩渲染,该创作过程是比较复杂的。

2.建筑规划为建筑设计的重要基础

设计过程的两个阶段包含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规划师在开展建筑规划的时候,既要充分考虑当前的现实需要,又要对未来的发展留下特定的空间,这能让建筑物本身的功能既展现前瞻性,又具备拓展性。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充分规划的基础上,科学使用建筑技术方面的手段,充分借助相关的专业知识,比如人文文化、美学艺术等,将彼此之间没有多大关系,甚至为相互矛盾的诸多因素能有机结合起来,使其发展成为好的建筑作品。

3.建筑规划与建筑的和谐性

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并不是互相分开的两个阶段,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设计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市互相渗透的,在开展规划设计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好建筑设计方面的基本要求,在开展建筑设计时对规划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采用整合的方式使得彼此之间能达到和谐。另一方面,所需的知识之间是互相交叉的,甚至是依靠建筑设计师来圆满完成相关的规划设计,并且全部的规划设计以及建筑设计是有机统一在同一个建筑内的。

4.建筑设计能展现建筑物独有的社会功能

每一栋建筑是城市或者是某一地区的重要组成单元,其形体造型能充分展示文化、艺术等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与时代特色,但是一个区域之内的习俗以及民族特色是经由该地区内的所有建筑物来体现的。因此,每一栋建筑物建筑设计都应该充分考虑区域内的和谐与特点,确保其能实现社会方面的功能。

四、总结

总之,文章重点从三个方面来研究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的内涵、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关联性、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之间的协调性等三个方面来研究了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对这两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本身是由其本身的特点,并且还受到了技术、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并不能非常完美,然而,因为设计方面的不协调所导致的缺憾,是可以采用切实有效的办法来加以规避的。在科学认识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之间的关系基础上,对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有效协调统一,将对完善设计方案,减少相关的损失,有效规避损失以及浪费。此外,在当前社会分工逐渐精细化的情况下,专业之间界限已经更为模糊,这需要相关的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的人员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既要掌握好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还应该对边缘学科有相关的了解与应用,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好专业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邓爱英. 浅谈建筑节能与建筑规划设计[J]. 山西建筑.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