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的基础范文
时间:2024-04-02 18:04: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竞技体育的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DilemmasandTheirSolutionsinCultivatingAthleticTalentsbyMeansof
"IntegratingIntellectualTeachingandPhysicalTraining"
WANGYong-qiang
(ZhengzhouAviationIndustryManagementCollege,ZhengzhouHenan,450015)
【Abstract】Thethesisanalyzes,bymeansofliteraturereviewingandlogicalreasoning,thestatusquoofathletetrainingmodeof"IntegratingIntellectualTeachingandPhysicalTraining"andpointsouttheproblemsexistinginit,suchasthebackwardmechanism,theprominentconflictbetweenlearningandtraining,theshortageinfund,andtheincompetenceofcoaches,andthen,putsforwardsomeconstructivesuggestionsonthesounddevelopmentofthemode.
【Keywords】IntegratingIntellectualTeachingandPhysicalTraining;athleticsports;dilemma;solution
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先生曾经指出:“失去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失去教育的体育将走向歧途”。〔1〕自1987年原国家教委确定首批51所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以来,“教体结合”模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在第23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取得了奖牌榜第二名的好成绩,北京奥运会上也有一大批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崭露头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体结合”无疑将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模式,它体现了体育、教育事业根本的培养目标,符合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但“体教结合”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同样存在诸如基础不牢、体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在后奥运时代更好的发挥其作用,真正达到“体”、“教”双赢目的,仍是我们需要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体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意义
(一)“教体结合”是我国举国体制政策的有益补充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得中国体育发展更加坚定不移地走“举国体制”的道路。随着一大批奥运冠军入校成为新生(中国跳水队队员林跃、秦凯、火亮及世锦赛冠军周吕鑫、何姿等5人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奥运会蹦床冠军何雯娜、陆春龙就读于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学院……),竞技体育也找到了与教育的结合点。而高校通过“教体结合”吸引更多有潜力的高水平运动员,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竞技体育人才。“教体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成为举国体制政策的有益补充。
(二)“教体结合”是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教体结合”本质含义就是指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教育系统依靠自己的资源优势来承办高水平竞技运动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水平优秀体育人才。〔2〕“教体结合”将丰富学校体育的内容,促进学校体育的深入开展,使学校形成生机勃勃的体育氛围,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教体结合”是高校树立品牌和形象的现实需要
通过“教体结合”模式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而且能促进学校体育的全面开展。学校开展高水平竞技体育活动,一方面使学校拓宽了人才培养的领域,确立了特色体育项目,打造自身体育品牌,扩大学校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并逐渐养成锻炼习惯,从而对学校体育活动的普及起到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二、“教体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困境
(一)体制尚未健全
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钟秉枢指出:“教体结合十几年来没有什么成效,根本原因是两套体系并行,‘象牙塔’体系没有根本打破,认识上不到位,责任与义务不明确,各自为政,缺乏主动意识,政策上缺乏规范性、延续性,在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感情的结合上,操作随意性比较大。”〔3〕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缺乏沟通,没有具体的“体教结合”工作的实施意见、工作方案和评估体系。学校在招生方面,相互恶意竞争,互挖墙角。
(二)学训矛盾突出
学训矛盾是“教体结合”棘手的问题。高水平运动员为了出比赛成绩只能占用文化学习时间进行训练,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导致文化素质偏低。由于运动员在学校所受的教育不完整,毕业后最后拿到的专业文凭,也往往显得底气不足,依靠专业就业的前景也不乐观。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家长们想要子女受到良好教育,进而可以谋求更好的未来发展道路。进入学校后的体育竞技后备人才往往会受到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多重心理压力,学习训练之间的取舍顾虑重重,使学训矛盾更为突出。
(三)经费不足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主要来源于高校经费预算和专项经费。许多学校资金投入单一,社会投资不多。体育教学经费都是从紧张的教育经费中挤出来的,筹集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对许多高校来说更加力不从心。有限的经费根本无法满足运动队发展的需要。经费不足导致场馆条件落后;教练员、运动员的训练补贴较低;食宿条件差;无法参加高水平竞赛,从而,对高质量的训练和比赛造成影响。十运会百米亚军、清华学子胡凯在土耳其获得男子百米冠军后对记者说“与省、市专业队相比,我们的训练条件还很艰苦。由于学校没有室内训练场,每年冬季教练员都带着我们四处借场地训练。清华大学尚且如此,其他学校可见一斑。
(四)教练员整体水平较低
目前,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主要是高校教师和体校教练。高校教师虽然有系统的体育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缺乏高水平训练的经验和经历。体校教练具有高水平训练的经验和经历,指导经验丰富,但大多数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理论知识缺乏,不能满足现代化运动训练的需要。学校缺乏既有理论水平,又具有实践经验的高水平教练。
三、“教体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发展思路
1?郾完善“教体结合”培养体制。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和学校应充分认识和肯定“教体结合”在学校发展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尽快制定出互惠互赢的培养方针和政策,为“教体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提供政策保障。
2?郾处理好学训关系。竞技体育水平的整体提高不仅需要赢得更多的金牌,而且需要运动员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学校竞技体育在抓好竞技训练的同时,也应适当加强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培养,完善运动员的文化课教学。学训矛盾得到有效的解决,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为他们日后的角色转换打下坚实的基础。
3?郾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国家体育总局及省、市地方财政应拨出适当经费扶持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对于在全国大学生比赛或单项比赛中获得较好名次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国家体育总局可以拨出适当经费给予扶持。各省市地方财政也应提供相应的经费和政策支持,同时制定相应监任、考评制度。另外,鼓励高校与地方专业体育、职业俱乐部、大型企业联合办队或办学。
4?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学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教练员。学校既要重视具有教练潜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又要注意系统外教练人才的选拔聘用。教练员的选拔应公开招聘,在全面考核的基础上择优聘任;积极吸收体育系统的教练员、退役优秀队员加盟;抓好本校教练员的梯队建设,鼓励教练员参加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高级别培训;适时与专业队或俱乐部队进行交流,使双方教练员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刘丹,肖春飞.何振梁呼吁“体教结合”〔N〕.人民日报,2006-03-22.
〔2〕阳艺武,刘同员.“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的内涵解读〔J〕.体育学刊,2009,16(5):45-48.
〔3〕王镜宇,周慧敏.实现体教结合是大趋势〔DB/OL〕.sports.省略,2008-09-20.
〔4〕李旭,高进.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坚持举国体制毫不动摇〔EB/OL〕.省略/ty/zhty/news/2008/01-08/1126343.shtml
篇2
关键词:青少年; 田径; 基础训练; 问题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178-001
在竞技体育运动中,青少年田径基础训练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在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下,不但可以挖掘出运动员的潜能,有效地提高专业技能,而且还可以提升其运动成绩。对于田径运动员来说,青少年田径基础训练是最为基础的训练,在专业成长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青少年田径基础训练中的问题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可以对我国青少年田径基础训练工作的开展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
1.当前青少年基础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整体培养观念与方法
目前,在青少年基础训练方面,部分教练员在训练时的指导思想上不明了,对训练目的和任务缺乏策略及见解,缺少系统化训练。在我国青少年田径教学中,由于训练大纲在实际的训练中没有发挥其最基本的指导作用,导致出现了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等问题。生搬硬套成年人训练的方式方法,违背了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
1.2以出成绩为中心
在青少年田径项目的设置上、奖励制度的制定上不完善且缺乏合理性。部分教练员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为了让运动员出成绩、得奖牌,急于训练,导致那些有潜力的运动员出成绩年龄提前,出现昙花一现、早熟早衰的现象。
1.3教学培养技术单一
对基本技术教学的忽视,对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方面的手段单一,从事专项训练方面过早,不仅影响了全面身体素质和机能的协调发展,还导致运动员身体素质出现了问题,基本技术不熟练,成为了未来掌握现代田径技术的绊脚石。
2.青少年田径基础训练的完善措施
2.1运用多种训练方法
针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我们专门开展了青少年田径基础训练,因此,开展的训练是基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的。对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及训练负荷进行合理的设置和适当的安排,使得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在青少年田径基础训练过程中,应该重视青少年身体的训练,在掌握好基本技术要领的前提下,注重运动动作的规范性和正确性,不应该只是一味的追求专项成绩而忽略了训练本身的意义所在。因此,在青少年田径基础训练中,为了达到训练的多样化,应充分利用多种训练方法和手段,对运动疲劳和运动损伤进行积极的引导,进一步提高运动训练的效果,提升青少年对田径运动的兴趣。
2.2注重心理素质的训练
在田径运动比赛中,比的不仅只是技术、体力和体能,还有在比赛中参赛者的心理素质。青少年正处于一个身体和心理都不断发生变化的阶段,往往不能够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非常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情绪波动幅度较大,他人的举动很可能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影响;没有坚定的意志力,自信心不足;紧张、害怕、压抑等心理状态很容易产生。所以,在日常训练中,教练员应该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加大力度,使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拥有积极健康的状态,培养他们在应对比赛时能够沉着、冷静的面对,在比赛中更胜一筹。
2.3注重技能训练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第一,对技能教学和训练科学性的重视。在进行技能教学和训练时,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主要任务是掌握正确的技术,并且针对自身实际情况能够不断进行完善和合理的改进。所以,技能教学和训练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注意教学训练的方式方法,尽可能的在多样化、趣味化、有竞争性、有针对性以及可接受性等方面设立。并且还需要重视教学训练的基本原则,严格执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使教学训练工作达到科学性和规范性的要求。第二,对技术动作的示范要正确规范。在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技能教学和训练中,示范动作的规范性和正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对教学和训练的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示范动作的展示可以更直观的、规范的、正确的展现出动作要领,使得青少年运动员更为容易的接受并模仿。所以,教练员可以通过技术动作录像、图片、视频以及自身示范等方式来进行教学活动,培养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对技术动作的正确认识。
2.4注重训练与学习的协调发展
在训练与学习的协调发展中,运动训练与文化课的学习一直存在着矛盾和非议。由于孩子们参加的训练过度占据学习时间,许多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加入到体育运动训练中,为孩子的前程担忧。所以,在青少年运动训练中,国家应该构建并完善相应的保障政策,用来消除家长的困扰,让更多的青少年加入到田径运动中。让运动训练和文化课之间的关系有所改善,能够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不但可以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利于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从而使社会得到进步和发展。
2.5注重培养的系统性
青少年基础训练是培养优秀运动员整个系统中的关键环节。对于青少年的训练来说,基础训练是主要任务,不应该以提高运动成绩来影响青少年的基础训练。首先,我们应该确立新的考核标准,不以单一的运动成绩是否优异来衡量训练的成败。应该针对考核内容的教学大纲的完成情况,学生对基本技术的掌握情况,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运动素质达到的水平等了解后进行培养,为运动队提供更优秀的人才。只有把每一项内容都落实了,形成新的训练体制,才能使青少年的基础训练完成预定的任务,以达到预定的训练目标。
3.结语
在运动员的训练中,青少年田径基础训练是关键环节,也是最基础的环节,更是竞技体育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因此做好青少年田径基础训练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做好该部分基础训练工作,不仅需要得到社会、国家以及相关组织和教练员的支持,还应根据青少年自身发展规律,研究并探索出一套合理而科学的专门针对青少年田径基础训练的方式和方法,全面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1小时经济圈;体育产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2-0167-05
2006年底,重庆市委、市政府作出打造“1小时经济圈"的重大决策。加快建设1小时经济圈,打造以主城为核心的城市群,是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战略举措,也是新兴直辖市建设和发展实现新突破、再上新台阶的战略平台。
体育产业发展具有一种“乘数效应",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必将带动国民经济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作为建设1小时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成为推动该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和新生力量。
一、重庆1小时经济圈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重庆1小时经济圈是以主城为核心、以1小时车程为半径的一个具有明显聚集效应的城市群,包括主城9区、合川、永川、江津、万盛、璧山、綦江、荣昌、南川、大足、双桥、潼南、铜梁、长寿、涪陵等23个区县。该区域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目前常住人口1673.6万人,占全市的59.6%,其中城镇人口约1000万人,城镇化率接近60%。
(一)体育场馆资源丰富
场馆资源是体育本体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1小时经济圈内共有各类体育场地10368个,占全市60%,其中标准体育场地4956个,非标准体育场地5412个,占地面积为14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89.9万平方米,场地面积为1083万平方米。在标准体育场地中,有大型体育场50个,占全市66个的75.8%;体育馆27个,占全市32个的84.4%。历年累计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273179万元,其中:财政拨款为243784万元,占投资总额的89.2%,体彩公益金为17176万元,占投资总额的6.3%。以1小时经济圈总人口1673.6万人计算,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65平方米,比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51平方米高0.14平方米,比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03平方米低0.38平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3%;人均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为163.23元,比全市人均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90.15元高73.08元,比全国人均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148.15元高15.08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
(二)体育彩票业方兴未艾
体育彩票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1小时经济圈体育彩票的发行起始于1997年,从2000年开始销售额节节上升,因而不断增加体育彩票销售网点。近两年,随着全国体育彩票销售规模的扩大,尤其是足球彩票热的升温,体育彩票销售在1小时经济圈已形成新一轮的热点。截止2005年,1小时经济圈共有体育彩票在售网点733个,占全市869个的84.3%,2006年体育彩票销量超过2亿元。体育彩票的发行,提供了相当可贵的体育资金,一些标志性的体育场馆建设经费部分来自于体育彩票所获得的公益金,体育彩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承诺正在得以落实。
(三)其它体育主体产业稳步成长
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为广大群众的体育健身消费创造了条件。一是集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体育健身娱乐业悄然兴起,带动了体育主体产业的稳步发展。重庆1小时经济圈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促使体育健身消费向大众化、普及化方向发展,各种健身市场相继形成。二是体育竞赛表演业初步形成。重庆1小时经济圈体育场馆初步尝试市场开发,利用场馆优势引进赛事,增强体育赛事活动的观赏性,使体育竞赛表演所蕴含的商业价值逐步呈现。三是体育培训业开始活跃。以青少年儿童为主要对象的体育培训业开始兴起,相继举办了经营性的篮球、象棋、围棋、乒乓球、武术、跆拳道、瑜珈、游泳、摩托车等培训班,这是近年来1小时经济圈体育消费市场的一个新亮点。四是体育商品经营业逐渐看好。全民健身热潮的出现,带动了运动器材和运动服装的热卖,为体育商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2005年末,重庆1小时经济圈体育产业专营和主营的单位数为2175家,年末从业人员为11365人,体育营业收入4.4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0.18%。从总体看,重庆1小时经济圈体育产业发展迅速,但体育经济总量偏小。
二、体育产业支撑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机遇与挑战
(一) 重庆1小时经济圈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是重庆1小时经济圈仍将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势头,将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比较坚实的经济基础。从2000年1210亿元到2006年2710亿元,GDP总量持续增长,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已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78.2%左右。10-15年后,全市80%以上的GDP将在这个城市群中产生。同时产业结构将进一步调整,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将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
二是重庆1小时经济圈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逐步增加,必将对启动体育消费、拓展体育市场产生重要影响。10-15年后,1小时经济圈城镇人口将从现在的近1000万人达到2000万人,城镇化率从现在的近60%达到75%。
三是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的启动与实施,大众的体育意识将不断增强,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体育人口达到890万人,占全市体育人口1230万人的72%;随着体育人口的不断壮大,社会对体育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将不断增加,从而拉动体育消费需求进一步增长。
四是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深入,将促使人们积极投身体育消费,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及抗病能力,从而极大地增加社会对体育产业消费项目的市场需求。
五是重庆1小时经济圈人口总数及劳动力总量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将会推动老年体育消费,这对体育产业发展是一大机遇。
(二)重庆1小时经济圈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观念滞后,认识不到位。尽管目前我市主城区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经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群众自觉提高生活质量、发展自身素质的需求正在成为拉动体育消费的强大动力,但由于部分干部、群众在认识上没有把体育产业、体育经济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对体育产业的理解和认识不全面,忽视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目的和意义。许多地区和单位对体育产业的理解和对体育资源的开发,仍停留在出租门面、地皮和办培训班等低层次的利用上,缺乏对体育产业工作的整体规划和指导。
二是人才缺乏,与体育产业发展不相适应。各级政府和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由于缺乏人才,在体育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没有比较成熟的市场理念,对市场的开发没有足够重视,对体育市场的开发和经营没有专业人员的参与。高素质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匮乏,制约了重庆1小时经济圈体育产业的发展。
三是体育市场不完善,缺乏多元化发展。第一,体育彩票业有待再发展。在重庆1小时经济圈,仅有5%的人买过体育彩票,而美国却有85%、法国有64%、日本有70%买过彩票。另外,体育彩票销售点没有向广大农村扩散,重庆体彩2006年2.56亿元销售额的历史最高水平,远远低于重庆福彩2006年9.1亿元的销量。第二,体育无形资产有待开发。专利权、运动队冠名权、重大赛事冠名权、技术知识产权、商标、体育广告、体育广播电视转播权等体育无形资产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使体育资产拥有丰富的资源。而重庆1小时经济圈对这块市场的开发相当薄弱,不少本地企业商家不舍得在这方面投入资金。另一方面,每年全市体育部门组织各类大小市级赛事多达100余次,赛事组织者和经营者却忽视了无形资产蕴含的潜力。第三,体育用品销售市场有待形成。如果能够筹建重庆1小时经济圈体育用品销售市场,形成自己的产销体系,将原来通过外出或委托销售的模式改为本地销售,这样既解决了本地生产商的后顾之忧,又可以吸引外地生产商的产品销售,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利润,增加税收。
四是行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良好政策环境。第一,体育产业宏观管理体系不明确。目前体育产业的行业管理主体、管理内容、管理措施不清晰,体育市场行业自律组织成长缓慢,体育中介机构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发展体育产业的运行环境,导致投资者不敢盲目投资,体育经营商在运作上出现阻滞,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第二,体育产业市场运行不规范。至2006年底,1小时经济圈共有体育经营场所699家,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规范体系,未形成一支专业化的体育执法队伍,执法及宣传力度均未到位,致使多数仍未办理许可登记或备案手续。体育市场发育不完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协会社团均可以市场主体参与体育市场的各种经营活动。此外,调整体育市场经济活动的法律法规严重缺乏,体育市场管理混乱、无序,体育经营者和体育消费者的权益没有保障的现象十分突出。第三,缺乏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如体育健身娱乐经营单位要上缴的营业税平均超过10%,有些地区甚至和歌厅、舞厅、夜总会、卡拉OK歌舞厅、KTV、游戏机、游戏网吧等休闲娱乐场所实行同一的税率(最高达20%)。此外体育赞助、体育广告等创收收入有的要征收33%的所得税,从而造成各种资本及游资对体育产业投资的市场前景看淡。另外,一些扶持体育产业发展、培育体育市场的相关政策,如鼓励社会和个体兴办体育产业的投资政策,相应的低息贷款或贷款贴息政策,减免税或税款返还政策,允许体育部门或单项运动协会建立产业发展基金的政策均没有。
三、体育产业支撑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思路、目标及对策
体育产业支撑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总体思路是:以提高体育产业整体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为中心,以培育国民经济新增长点、提升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为目标,以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依靠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创新之路。
体育产业支撑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体育产业增加值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力争到2020年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GDP的1%左右,使体育产业初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并在推动重庆1小时经济圈经济持续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制定体育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政府及政府主管部门要站在重庆1小时经济圈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把体育产业作为重庆1小时经济圈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加大对体育产业的行业管理、宏观指导及调控力度。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都要充分认识到,开发与拓展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体育产业,不仅仅只是解决重庆1小时经济圈体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问题,而是要以发展体育产业为动力,引导社会消费,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政府有关部门要结合“十一五规划",尽快制定重庆1小时经济圈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划,从宏观上引导和协调重庆1小时经济圈体育产业的规划、布局、发展规模及发展速度。要注重体育产业开发与各区县城市发展建设规划、体育场馆建设、社区文化建设及新建居民小区配套建设的同步规划,特别是在新建、改建和扩建体育场馆或体育设施的规划中,应着重考虑体育经营单位的规划、布局及经营项目的设置等问题。
(二)培养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人才,是培育和拓展重庆1小时经济圈体育产业、不断满足体育消费者需求的重要前提。当前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体育产业,急需一大批既懂体育又熟悉现代经营管理理论与方法的体育经营管理专门人才,来从事体育产业的拓展和体育经营项目的开发工作。从重庆1小时经济圈体育产业的实际出发,体育经营管理专门人才的培养,可以组织并鼓励体育经营单位的有关人员岗位培训、在职进修,通过招聘引进一些非体育部门的经营管理人才到体育经营单位从事体育经营管理工作,以及通过在有关的体育院校设立体育经营管理专业,或与财经类大学合作,开设体育MBA系列课程等途径,集中培养适应重庆1小时经济圈体育产业化发展需要的主要从事体育市场经营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三)制定体育产业扶持政策
一是体育产业组织政策。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各类体育产业经营实体的组织形式,形成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制度,建立开放性的创新发展机制。政府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培育若干个具有导向性、规模化的体育企业集团,支持各类体育企业所有者自组的行业性自律组织,逐步将一些不适合由政府行使的职能交给行业自律组织,如行业服务地方标准的制定、行业准入的资格认定等,形成科学规范的行业自律机制,推动体育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是体育产业结构政策。要以有利于市场在各类体育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为方向,以提高体育产业中非国有部分比重为手段,制定一系列鼓励和扶持各类非国有中小体育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扩大增量,调整存量,优化整个体育产业的资本结构,启动全社会对体育产业的投资需求,确保体育产业的发展获得足够的市场推动力。此外,政府主管部门要经常且及时地制定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体育产业优先发展领域的指导性意见,从宏观上指导、引导和协调重庆1小时经济圈体育产业发展。
三是财政税收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应在不减少国家财政投入总量的情况下,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和投入方式,适当增加用于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性专项投入;将各级各类体育产业经营实体占有和使用的国有资产,在经过认真清理和评估后,允许作为国有资本金投入产业经营。在税收政策方面,要通过制定差别税率和减免税政策促进体育产业快速发展,调控体育产业总量和结构。在体育赞助方面,凡是企业赞助重大体育竞赛表演活动,其赞助金允许列入企业成本,作为生产经营性开支。在公共体育场馆方面,凡是公共体育场馆开展训练、比赛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营业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在健身娱乐业方面,针对健身娱乐企业体育项目的多样性,实行高税、低税及减免税等不同的税收政策。对高消费体育娱乐项目征收特种附加税,对大众体育消费项目、高雅体育项目少征税、不征税。
四是投融资政策。要制定鼓励各种社会资金投入体育产业的政策,取消对非体育系统、非公有经济成份投入项目产业的限制。为新兴和创新性的体育产业项目实行低息或贴息贷款,安排一定的政策性贷款用于发展各类体育产业。鼓励组建各级各类体育产业基金组织、体育投资公司,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新格局。创造有利于发展体育产业的综合性投融资手段和方式,设立地方体育产业发展基金和体育资产经营公司。同时,政府的体育产业宏观管理部门,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支持组建股份制企业并力争上市,为优质体育企业融资开辟新的渠道。
五是体育产业统计制度。要建立体育产业统计调查制度,争取把体育产业统计纳入重庆1小时经济圈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之列,为政府和政府职能部门制定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各类体育产业的投资主体提供投资信息,引导体育产业经营者进行合理投资,优化资源配合。
(四)培育建立体育产业体系
一是培育体育市场的经营主体,鼓励各种经济成份进入体育市场。放宽准入制度,坚持“非禁即许、非限即准"的原则,鼓励各种经济成份进入体育市场,通过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体育企业集团,提高整个体育产业核心部分的市场竞争力,改善体育产业的组织结构,推动体育市场迈上新台阶。
二是培育体育市场的消费主体,积极提倡和鼓励居民从事体育消费。要把开发体育市场与推行全民健身计划二期工程有机结合起来,有计划地建立各级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广泛建立不同类型的群众体育协会、业余体育俱乐部和基层群众体育锻炼组织,动员和组织居民投入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积极引导居民从事各种类型的体育消费活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体,要积极宣传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宣传体育消费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逐步引导重庆1小时经济圈居民的体育消费行为。
三是政府及政府主管部门要保护公开正当的体育经纪活动。凡进入体育市场从事体育经纪活动的各种体育中介机构与组织,都必须取得有关部门颁发的体育经纪资格证书。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体育市场经纪活动的操作思路及成功经验,培育、创办或组建独资的或控股的专业化、规范化的体育中介机构与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中介机构与组织在规范体育市场运作、促进体育产业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四是整合主城场馆资源,组建体育产业集团。可以借鉴类似于上海东亚(集团)有限公司的成功经验,组建一个大型的政府控股的体育产业集团公司,对市级及主城区部分国有体育设施进行有效的整合。体育产业集团可以采取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思路,利用拥有的大型场馆设施,专业从事体育赛事、文艺演出、商务场地租赁、会展运作等业务;同时还可衍生出室内外广告经营、周边地产开发、配套宾馆餐饮娱乐等多种附加产业。
五是建立和健全体育市场的经营管理制度和各项法规,加强对体育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建议尽快完善或制定《重庆市体育市场管理条例》、《营业性体育场所管理办法》、《商业性体育竞赛管理办法》、《体育经纪活动管理办法》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使各级政府和体育市场管理部门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条例,对体育市场各种各样的经营活动依法进行管理,以规范和引导体育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并维护体育市场经营者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六是重点培育体育健身娱乐市场。要以为大众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欢度余暇提供服务的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产品的市场供应为重点,坚持常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项目与新兴体育健身娱乐消费项目并举的开发方针。在此基础上注重开发以下五个相关的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一是中老年健身市场,二是美容健美健身市场,三是少年、幼儿体育培训市场,四是娱乐型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五是多功能高档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与此同时,着力开发一些深受大众欢迎的、具有重庆特色和民族特点的体育健身娱乐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体育消费者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的需要。
七是重点培育体育竞赛表演业。要加大对商业性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及社会体育竞赛市场的开发力度,并逐步向区县延伸与扩散。与此同时注重竞赛表演市场经营主体和中介机构经营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形成一般竞技项目竞赛表演市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表演市场、商业性竞赛表演市场、社会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并驾齐驱的市场格局,以不断提高重庆1小时经济圈竞赛表演产业的市场容量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鲍明晓.2008年奥运会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J].体育科研,2006,(2):1-10.
[2]肖淑红,彭立业.论体育产业管理研究的三种常用理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J],2006,(4):441-443.
[3]林显鹏,虞重干,杨 越.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体育科学[J],2006,(2):3-9.
[4]闻 杨,杜力萍.从体育产业的形成机理谈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3):29-32.
[5]林显鹏.关于建立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4):1-5.
[6]李松梅.试论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综述)[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0, (2):4-8.
[7]卢元镇,郭云鹏,费琪,等.体育产业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体育学刊,2001, (1).
[8]田克敉.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及其可行性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462-464.
[9]黄艺.体育经纪人有关问题的研究[J] .体育科学, 1999,(4):7-9.
[10]李明.体育产业学导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篇4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困境;出路
村集体经济无实力,发展生产无财力,提供服务无能力,干部说话无威力,农村社会化服务功能大大削弱,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村级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因此,如何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增加集体积累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困境
1.干部思想保守,观念滞后,创新发展能力薄弱。根据调查资阳市雁江区集体经济可知,许多村民大都认为集体经济与他们关系不大,实在的是找到一个工资高的打工机会。而村干部工资低、任务重,有不少村党支部书记整日忙于乡镇的中心工作,很少有时间谋划村里发展大计,有些村干部对集体经济的理解则比较片面和滞后,认为集体经济就是集体办企业、上项目,认为集体经济应该集体管,从而存在严重的“等、拿、卡、要、靠”思想。另外,部分城区村集体因建设占地补偿收益高,觉得集体不缺钱,发展意识淡薄。
2.干部激励机制还不完善,调动不了积极性。有些乡镇只是在认识上赞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在实践上没有足够的激励行为。譬如没有发展集体经济的整体规划;没有将发展集体经济的任务落实到乡、村;对于发展好的乡村也没有奖励等,这样难以调动村干部以及村民的积极性,“要我发展”的被动心理没有真正转变为“我要发展”的进取状态。
3.农村资金的缺乏。农村大部分的集体收入来自政府的财政支出,集体经济的收入少之又少,甚至很多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村里的正常工作都没有足够的资金支出;而且大部分农村集体负债较多,每年政府提供的财政资金有限,导致农村大都没有足够的资金创建集体经济,另外,银行的贷款难,即使有人想创办企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由于银行的贷款条件严格,贷款困难。
4.政策扶持力度不够,集体经济管理不到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普遍感到困难重重,究其原因是现行政策环境不利于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扶持力度不够。集体资产在管理上也存在漏洞,少数村发挥村民代表议事不够,缺乏村务公开,造成了部分集体资产的流失,严重挫伤了干部、群众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出路
1.提高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重要性的认识。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实现农村经济腾飞的重要路径选择。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认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增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为村集体经济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
2.以政策扶持为保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办法,大力发展“菜蓝子”工程,打造效益农业和特色产业,采取资金倾斜,政策扶持,积极协调贷款等办法,以切实加大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在项目审批、土地转让等方面,只要符合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优先给予照顾,严格禁止各种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行为,切实减轻村级集体负担。
3.加强村级班子建设,转变思想观念。一是要选优配强党支部一班人。在选配上一定要坚持标准,把那些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发展集体经济的强烈意识、开拓精神和无私奉献的人选进班子。要注意从能人、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二是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干部的培养教育。通过市场经济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转变他们思想观念,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水平,用好的典型、经验激发他们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增强他们发展集体经济的恒心和本领。
篇5
关键词:分级教学;问题;对策
0 前言
分级教学是依据因材施教理论和学生个体差异相结合而提出的一个新课题。所谓分级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使每个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学生英语基础和水平发展的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分级教学思想符合英语教学现状。分级教学的理念是教会全体学生,这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原则,面向每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让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
1 分级教学中的问题
分级教学是根据学生个体水平差异而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学针对不同的层次因人制宜,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但在实际分级教学中,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1.1 分级标准及评估体系的问题
分级标准上存在的不足:绝大部分院校都是在新生入学伊始,就对学生进行分级测试,再结合高考英语成绩,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不同的起点进行英语教学。然而,这两次考试成绩是否全面地反映了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值得我们探讨。
缺乏合理的评估体系:虽然很多学校在推行分级教学,也初有成效,但一直以来缺乏一个合理的评估体系。分级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因材施教”,不仅在教的环节要注重学生的差异以及自身特点,在对学生考核时也应体现这一精神。大多数院校则注重横向的对比,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纵向的对比,即过去和现在的对比,有失公允和客观。
1.2 教学方面的问题
分级教学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位于分级教学高级班的学生认为自己具有很好的英语功底,不用老师教也能学好;而在低一级分级教学班的学生,则可能存在着“分到低级班的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也相应低”的心理,因而对教师讲授不抱希望。因而,这种固定的分级教学在实际操作当中极易造成两极分化,达不到分级教学的目的。这也是学生对分级教学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两种学习心理都不利于教学。
1.3 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
由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打乱了系、专业及班级的原有模式,不可避免地给教学管理方面带来一系列问题。这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长期以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人们把过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即便是分级教学,人们关注的也是短时期内不同层次的学生英语水平提高的程度,抑或是英语考级率的提高,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2) 分层教学给老师带来了额外的工作。英语分级班来自各个不同的自然班,教师不能像带小班那样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教师了解学生个性与差异困难,因而需花费更多时间去抓住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好的学习氛围;作业批改量太大,无法进行正常教学反馈;维持课堂记律比较困难,上课气氛难以控制;老师还需要给学生排座位,需要频繁地改选班干部和课代表等。分层教学也不利于班主任的管理,进而会影响到整个班纪、班风。
2 对策与建议
在此,笔者根据研究和实践,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2.1 科学分级,合理分班
分级是分级教学的基础,是分级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一环。要做到科学的分级,首先要科学的分级标准和分级试题。在分级标准上,要进行具体分析,比如考虑分项成绩、听力成绩、高考成绩等因素,尽可能使师生双方对分级结果较为满意;在测试方面,做到试题层次分明,既有基本要求题,也要有适量的、一定难度的试题。只有这样,分级考试才具有权威性,分级教学才能正常进行,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证。要打破那种“一分到底”的固定格局,动态管理班级,给予分层教学一定的弹性。
2.2 深入分析学生心理
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是分级教学深入发展的突破口。在分级前后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宣传和教育,使其理解动态管理模式,适应竞争,并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这是分级教学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尤其是要解决后进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分级教学班内部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师生间的交流。
2.3 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
目前因班级管理模式的变化(由自然班变为分级班)和管理部门的职责模糊所带来的班级组织松散、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和管理重叠混乱等因素,导致了分级教学中新的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必然会影响分级教学的开展和扩大。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好教学管理方面这一环节。
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制定出比较全面、客观、科学的立体考核标准。如本院大英分级学生的最终成绩按下面综合测评公式进行计算:综合测试成绩=(平时)×40%+(期末)×60%。
2.5 加强网络课程建设
英语教学过程是一个英语语言传递的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对英语教学手续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都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采用多媒体教学,声、图、文同时刺激学生的大脑神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大大提高外语教学水平。
3 结语
分级教学模式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种改革模式,在其深入推广过程中,既凸显了其优越性,也逐渐暴露出了它的不足。这一模式还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和专家们的反复研究、实践和论证。我对本院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仅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使分级教学更加科学、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王青.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娄底师专学报,2003,(2).
[2]邓利蓉.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模式[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
篇6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体系构建
伴随着无休止的争论,2005年“微利”时代悄然而来。“微利”时代里,面对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和“群狼共舞”的国际环境,企业如何确保生存,并谋求发展,这是每一个企业家、政治家和学界精英共同关注的课题。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企业界、学术界甚至政府部门和普通百姓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首都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黄津孚教授曾断言:“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企业顺利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是在国际竞争中克敌制胜、不断壮大的必然选择,是战略上的必然选择”。”原国家经贸委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姚俊梅博士也强调:“新世纪新环境下中国企业的竞争,已不再是省优、部优、国优层面上的竞争,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没有核心竞争力就不可能有国际竞争力,没有国际竞争力,就无法迎接经济全球化和WTO各项规则的挑战。”然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动态的,因时间、环境等的改变形成自适应的系统,为使这一系统的形成,战略管理责无旁代担当起重任,因此,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显得保非常重要。
一、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1990年,著名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PrahMad)和哈默尔(Hame1)在权威杂志《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of Corporation)一文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这一概念。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认为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就是“企业内部的积累性学习(colective learning),尤其涉及如何协调(coordinate)多种生产技能(productionskills)和整合(integrate)多种技术流(streams of tech―nolo百es)的问题 ’。实际上,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并没有十分清晰定义核心竞争力,而只是给出了一个描述性概念。虽然有众多学者在此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试图进一步清晰、明确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但至今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缺少一组严密的概念、基本命题和定理,研究人员对一些基本命题尚不统一。虽然如此,并不影响我们对于这一概念通常的理解,我们可以理解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其中的某些环节上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获取稳定超额利润的,明显优于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不断提高顾客价值并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特征:(1)价值性。即企业核心竞争力要通过市场检验,符合市场需求,能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特性;(2)领先性。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同一产业竞争对手的竞争力相比在独特性、不易模仿性、满足顾客需求等方面具有较大的领先性;(3)整合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知识、技能、管理能力的有机整合,单独的任何一项都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4)延展性。能够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顾客需求,维护已有的核心竞争力,擅长变更和培育新的核心专长,使企业具有旺盛、持久发展的生命力。
二、存在的问题
很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缺乏战略意识,只争一朝一夕的优势,未能笑到最后,同时也有很多企业在进行战略管理的时候偏离或忽视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了战略而战略或为了样式而战略,同样成不了大赢家。
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告诉我们,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及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具有战略性的发展规划,它是企业生死攸关的重大决策。然而,许多企业的发展规划缺乏战略性。决策者很多时候都足依赖自身的直觉和陈旧过时的经验来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缺乏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与研究。导致许多企业经营方向迷失,经营领域模糊,经营盲目、投机、随意,没能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体系的构建
核心竞争力是支撑企业长久竞争优势的基础性能力,因而也是战略性能力,它必须与企业长期战略相结合。因此企业要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进行有效的战略管理。建立企业战略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利用企业内外部的优势与机会,克服内部的弱点与风险,将弱点转化为优势,将风险转化为机会,最终转变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市场定位战略
一个企业所属产业的内在盈利能力是决定该企业获利能力的一个要素,因此,产业的选择是竞争优势的一个来源。同时,企业在一个选定的产业内取得竞争优势地位,也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产业的选择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第一个环节,同时也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绝不能只凭经验,想当然地下决定,而应当使用相应战略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我们可以用迈克尔・波特(Michel E.Porter)为代表的市场结构论学者的战略管理理论进行选择进入的产业。该理论侧重于从企业外部市场结构进行分析,认为市场结构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建立起重要作用,而不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资源与能力。波特认为:一个企业的竞争战略目标在于使公司在产业内处于最佳的定位,保卫自己,抗击五种竞争作用力,或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影响这五种竞争力。这五种竞争作用力是指新竞争者的进入、替代品的威胁、购买者和供应者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及现有企业的竞争。如何应对这五种竞争力也是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战略的关键。
利用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对欲进入的产业市场结构进行分析,从而选择正确的产业,从面完成核心竞争力的第一个环节。然而企业在面临同样的市场结构和市场机会下,其竞争优势却存在很大的差异。正如鲁梅尔特(R・P・Rumelt)的研究表明:产业中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比产业间的分散程度要大的多,很明显,最重要的超额利润的源泉是企业具有的特殊性,而非产业内的相互关系”。因此,我们将在正确选择产业的基础上探求核心竞争优势的着眼点转移到企业内部层面。
2.争夺优势资源战略
我们透过市场结构等这些企业外部的影响因素,看到企业自身资源所散发出的各项竞争力也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而我们必须找出这些竞争力的背后提供着这源源不断的动力的要素。伯格・沃纳菲尔特(B.Wemerfelt)资源基础论正好为我们提供了寻找这些要系的方法。
以伯格・沃纳菲尔特(B.Wemerfelt)的经典性论文《企业资源基础论》的发表为标志,资源基础论逐渐成为企业竞争力研究的主流。资源基础论学者侧重于从资源的差异性来分析企业的优势,认为企业间存在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积累知识的差异,企业的特殊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源泉,拥有优势资源的企业能够获取超出平均水平的收益。市场结构与市场机会等外部因素会对企业的竞争优势产生一定影响,但并不是决定因素,而“成功的关键因素应当是这些资源”。
资源基础论在帮助我们取得优势的源泉时,却忽视了企业资源配置者的因素,造成了资源与资源配置者之间的分离。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似资源的企业经常在使用资源的效率和有效性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往往因为这一原因,企业失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一个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的成功,不仅是因为其有独特的资源,更重要的是因为其隐藏在资源背后的配置、开发、使用和保护资源的能力,这是产生竞争优势并进而形成核心竞争力更深层次的因素 。
3.企业能力战略
篇7
【关键词】体育教学 集团竞争学习
一、“集团竞争学习”的概念
“集团学习”是一种新的自控式组织教学方式。学生的身心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乐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体育课上有对学生进行重新组合的需要。按体能、技能、爱好等不同需要或按教与学在课堂上相互关系的发展需要对学生进行重新组合,即为“集团学习”的成因。课堂上师生共处于一个集团中,教师将教学目标带到集团中,学生根据自订目标进行学习,然后把教的目标和学的目标统一起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集团学习”通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自订目标,自我评价和通过集团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激励与竞争,达到丰富活跃体育课教学,给学生创造一种能够充分体验运动乐趣的氛围和条件,沟通、增强学生之间密切的横向联系。促进学生自主、协调地努力学习,形成自主学习和自控式教学,最终实现整体化教学。
“竞争”是在集团学习的基础上,根据青年学生朝气蓬勃,喜爱竞争且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适时地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科学灵活、形式多样、实力相当的组织安排,展开激烈有趣的各种教学练习比赛,以活跃课堂锻炼的氛围,提高练习兴趣与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手段。
笔者在一个学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集团竞争学习”的试验教学,取得了一定成绩,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课堂教学成绩和达标率显著提升。现总结如下:
二、“集团竞争学习”的课堂教学实验
1.实验时间和对象
2007年9月至2008年3月。在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07级普修体育课教学中,随机确定理学07级1班为实验班,理学07级2班为对照班。在实验班实施“集团竞争学习”教学方法,对照班仍沿用传统的班级进行教学,两班的教学内容、时数及其它条件一致。
2.实验方法
根据“集团竞争学习”的要求和一般过程,结合普修体育课教材的内容特点,采用如下实施方案。
(1)集团组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身体素质、体育基础等情况,把实验班39名女生分为4个集团组,每组10名(由本组学生分别选任组长、副组长、记录员、裁判员、器材管理员、安全保护员)。各组间按照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育基础合理搭配以保证各组成员条件相近,便于以优帮差,开展有趣的教学训练和激烈的竞争活动。
(2)教学计划全学期的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全学期共16周,分别:理论知识1周、体操5周、排球4周、篮球4周、达标测验1周、机动1周。在教师指导下,各集团组根据教学计划的项目时数与目标要求制订自己的学习锻炼计划。
(3)教学方法
1)授课的基本形式:每次上课,教师先宣布本节课的内容、任务及目标,进行统一的准备活动,讲解和示范,并指出本次课内容和技术动作的关键环节及所有教学手段,然后各集团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的学习手段,进行自由的学习训练。集团组内学生之间可互相帮助、保护,互相观摩辅导,也可随时请教老师,要求技术要领的讲解或动作技术的示范。其间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发现个别问题或普遍性技术错误,就适时地分别纠正或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的对比性引导启发和示范讲解。
2)开展评比性教学竞争。教师在课堂中,根据各集团组学习训练的情绪和状况,适时组织各集团组就某项技术动作要领、练习内容,进行单人或集体的单个动作、组合或成套动作完整准确性问答及完成质量的评比性竞赛。亦可进行集团整体间论胜负的教学比赛,以激发学生活泼竞争的心理需求,调控课堂上的群体练习情绪,保持活跃高昂的课堂学习气氛。每次课结束前,各集团组进行简要的学练小结,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地讲体会,谈经验,找不足,提出下次课的学习目标,由记录员记录在案,待单元项目教学结束时,交给教师核查。
3)教学措施的运用与调控。教师在课堂上应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学练情绪与气氛变化,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引导和抑扬调控。具体措施为:①当学生练习情绪低落时,教师及时地予以语言激发或组织富有兴趣的“异步教学”升级竞争及集团组间各种类型和形式的比赛,以鼓舞情绪、激发学习热情。当学生训练情绪过度高涨,可能出现伤害危险时,则及时地提醒,适当降温,防止事故的发生。②发现学生自己开拓创新的简便易行、效果好的练习辅导方法,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并迅速推广到各集团组中,以提高全班的教学练习效果。③每个单元学习结束时,各集团组均开“单元总结会”。教师根据各集团组提交的有关单元学习中学习情况(不足之外,努力方向等问题)的总结,在新单元开始的课前及时向全班做一正确的分析评判。
肯定成绩,鼓舞斗志,指出新单元的努力目标,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单元的教学。
3.教学效果分析
对一个学期“集团竞争学习”教学实践后的各项目技术考核成绩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班学期内的技巧、单杠、双杠、排球定格垫球,篮球的一分钟运球投篮,技术考核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班。
三、集团竞争学习”的主要优点
1.强调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这一教学方式打破了“班级教学”、“吃大锅饭”和“教师主导型”的教学形态,促进了因人制宜,发挥个性的“异步教学”的开展,把教与学的重点落在了“学”字上。易于满足学生积极、独立、主动学习与相互竞争的学习形式的需要,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调动其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
2.有利于培养学生协同竞争的体育素质
本教学法可使学生之间共同制订学习计划,互相帮助,群体攻关。并且每人都承担一定的角色,形成一个有明确责任的体育团体,在学习中得到了人际关系的满足,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和相互激励、战胜困难、相互协作、竞争取胜的信心及无畏的进取精神。
3.有利于教师获得及时的教学反馈和调控
课后与单元的及时总结及小记录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及时、准确的自我评价,强化、巩固正确学练方法。教师则能及时地得到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与指导的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有利于增加课堂的练习密度
课上绝大部分时间是以有序的集团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因而节省了一些组织教学时间。有利于增大学生的课堂练习密度,便于教师更好地因材施教,及时恰当的评定学习效果,发挥其正确指导的保证作用。
5.有利于优化学生个性
通过集团组中的优秀个人和集团组之间开展的各种丰富有趣、形式不同的友谊竞争教学比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了兴趣,优化了个性,有利于激发和促进学生争取夺标的锻炼热情。
四、结束语
“集团竞争学习”是“快乐体育”的主要形式,是现代体育教学中实施“自控式教学”的有益尝试。这种教学形式突出反映了两个核心问题――提高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锻炼,自主学习,沟通学生之间的关系及培育学生协同竞争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了整体化教学。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反映。它对于树立现代体育观念即主动体育观念、终身体育观念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日本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形态――“集团学习”.学校体育,1985.16
篇8
【关键词】统筹城乡 基础教育 师资均衡 成都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6.23.021
成都市正在推进“统筹城乡灾后重建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两区”建设工程,提出了统筹城乡基础教育这一重大课题。
成都市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的现状
成都是我国中西部特大型中心城市,目前按照“全域成都”理念,以统筹城乡教育思路,以推进“发展规划、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生均经费、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等六个方面城乡一体化为途径,努力探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改革与发展。但以教育现代化标准衡量,成都市基础教育“大而不强”、教师“量不够而质不高”、师资配置“城乡差异较大”的现状依然存在。从全市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基本情况来看,截至目前,教师数量基本能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但学科结构与实际需求有差距。根据相关报告,名校及城镇学校教师基本胜任工作,而薄弱及农村学校教师,若严格按照教师质量标准来看,“不称职”的也不少。从成都市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城乡分布情况来看,不均衡分布问题依然明显存在,从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到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及优青教师的数量,中心城区同农村区县、市域内城乡间、县域内学校间差距都非常明显。
成都市城乡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的差异
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成都市城乡基础教育师资在均衡配置方面问题较严峻,既存在现实不足,也有体制方面的问题,既有教育内部的制度与政策原因,也有教育外部的社会经济发展原因。首先是数量和质量问题。全市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受当前生师比而衍生的科学编制问题的影响,既超编又缺人成为义务教育的现实状况;整体职业素养水平不高,农村教师尤甚;有带动能力的骨干教师不足,农村教师堪忧;有广泛影响力的专家型老师不足,农村教师没有。其次是培养和培训问题。教师队伍入口水平每况愈下,近年来农村与城区学校皆反映新入职教师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同过去差距较大,尤其是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培训效率不高,个性个人化培训偏少,教师培训上存在城乡“一刀切”现象。再次是管理和流动问题。实行教师以学校为单位分散管理的模式制约了师资队伍的整体提升,在农村和薄弱学校工作的教师与在城镇和名校工作的教师相比,从入职初始便有差距,全程专业发展更是极为不利。教师队伍的不断流动更助推了新的资源不均衡分布,全国及成都市基础教育存在教师自然流动与政府主导流动两种情况,因教师自然流动而导致优质师资从农村和薄弱学校向城镇和名校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成都市城乡基础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对策
成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城乡间的不平衡发展与同一区域学校间的差异性发展。在城乡学校实现“标准化”建设后,教师队伍的结构与素质便成为焦点问题,解决之道是从教师管理制度入手,探索城乡师资均衡配置的途径与模式。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是实现均衡配置的根本保障。“‘消除贫困或难短时兑现,创造公平必须刻不容缓’,这是总理回信安徽省金寨县希望小学师生所强调的。教育公平推动,农村孩子要平等地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得有‘能下去、能留住、能干好’的专业化高素质师资队伍为重要支撑。”①很久以来,因全国城乡经济社会不平衡发展,农村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低于城市,使得边远山区及贫困地区教师在面临繁重工作任务时,还面临因交通通讯条件艰苦等造成的许多无法解决的生活难题,很难留住优秀教师。这种教师面临的城乡反差大环境,在成都市也是存在的。实现均衡要跳出教育框架看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是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根本保障。
做好教师的入口关和培训是达到均衡配置的关键点。完成“普九”后,各地都重视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师教育机制,形成一些值得持续推广的经验。成都市及各区县出台政策措施以推进教师教育,加大教师培训的资金投入,实施“工程”,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农村教师发展;以校本研修示范校、教师教育示范机构为龙头,推进校本培训和研究;组织开展名师送教下乡活动,创新城乡学校对口支援、捆绑研修、捆绑发展等方式;市级培训机构组建培训联盟,统筹培训工作。这些做法可加快农村教师综合素质提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
实施常态化的教师流动是确保均衡配置的必由之路。实施常态化的教师流动能有效促进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如《成都市教育局关于深化中小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为实现常态化教师合理流动指明了方向。一为对口支援,由强校至弱校,由城镇至农村,由内圈层至外圈层,学校间相互派遣教师。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支教”,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常态化的教师流动。二为在县域内同一学校任教达9年的教师及校长进行交流。在交流时要为老师解决实际困难,采取给予补贴和政策倾斜等多项激励措施。
优化教师待遇、工作条件及发展前景是解决均衡配置的核心举措。“需要加强对农村教师专业性的宣传,使‘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社会形象定位仍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②目前成都市农村学校教师这一职业吸引力较低,优秀教师不愿去也不愿留,主因还是待遇不高。“农村教师职业是否具有吸引力,工资水平高低是极为重要的衡量指标,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经济待遇,既要有保障更要有优势,这是提升教师社会综合地位的基本之道。”③可见,待遇合理与否是教师职业选择意向最简单的检验标准,农村教师生活上无后顾之忧,才会有教师双向有序合理的流动,优秀教师才愿去农村,才会留得住并干得好。首都师范大学劳凯声教授认为,“具体落实的待遇政策是农村教师最重要的职业吸引力”。④工作条件及发展前景是人们选择职业的另一衡量标准,除物质条件外,还要给农村教师队伍提供精神激励、进修机会、提升空间等专业环境保障。与成都中心城区及县城学校比,农村学校总体工作环境和条件较差,许多老师要“走读”,工作和生活成本较高。要实现农村教师工作条件及发展前景的根本改变,地方政府需进一步加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规划纲要》《教师法》等政策,并作出相应政策倾斜。
只有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与幸福指数不断得到提高,才能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师资的一体化配置,才能让农村孩子共享平等的基础教育权利,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教育系统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在成都市及全国城镇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才是解决师资均衡配置的根本之道。
(本文系成都学院校青年基金项目“城乡统筹背景下成都市城乡小学教育师资均衡配置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XJR16)
注释
《农村教师没尊严生活仍清苦》,《人民日报》,2014年11月6日。
篇9
关键词:认知理论;核心语法子集;程序设计;教学改革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3-0022-04
中图分类号:G642
计算机程序设计类基础课程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的核心课程,从国内教学现状来看,许多学生对程序设计技能训练不够,不能很好地树立“程序设计思维”,多数学生不能独立编写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究其原因,一是在有限的课时内灌输大量繁杂语法知识,导致程序设计技能培养投入不足;二是限于初学者的认知水平难以建立程序设计的逻辑思维方式。死的语法知识是“鱼”,而程序设计能力是“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我们提出精简和优化语法教学内容,以核心语法子集进行教学的思想,以认知理论为指导,探讨优化的教学方法,以此提高程序设计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实效。
1 基于语法子集的教学内容优化
目前大多数学校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语句、语法等语言细节,基本是以高级语言的语法体系为脉络展开教学,没有把逻辑与编程解题思路放在主体地位,对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讲得不够,对学生的编程能力、上机解题能力训练不够,以至于学生难以独立编写正确的程序,面对实际问题求解的编程显得束手无策。由于在语法教学内容上追求大而全,导致教师迫于完成教学任务进行“填鸭式”的“满堂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特征,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普遍共识,程序设计类课程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立编程能力上。只有重视算法和程序设计技能的教学,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对于语言的语法内容,够用即可,每种程序设计语言应选择其核心语法子集来教学。因此,首先要按照教学目标要求确定所要解决的各类基本问题,得到基本问题所构成的问题空间;然后确定问题空间求解涉及的基本算法范围。根据算法范围寻找核心教学语法子集。通过实验研究结合人工经验,分别得出实验语法子集和经验语法子集;再将两者结合起来,最终确立核心教学语法子集。
1.1实验语法子集的确立
实验语法子集的确立要通过客观实验完成,需要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对主流教材、课件和其他材料中出现的程序设计语言关键字和语法点的频率进行统计分析;利用计算机对统计分析结果进行使用频度排序,获得各种语法点的实际应用频率的客观度量,然后以使用频度为依据确立实验语法子集。获得实验语法子集需要经历如下3类步骤。
1)实验分析。这个阶段要分析“程序设计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点,确定问题空间,从而确定系列课程所涉及的算法大类;结合具体语种的特点,分析具体语言涉及的关键字。为便于采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进行研究,可以只从关键字的角度研究基本语法要素构成的语法子集,不必考虑语法结构问题。
2)实验设计。包括以下几个子步骤:①原始数据数据采集。原始数据可以来源于目前国内外用于“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典型教材、课件和其他资料。②数据处理,对符合基本算法范围的程序进行单词划分和标注,由实际材料中经典程序里面出现的单词组建词表文件。③数据统计,对数据处理阶段得到的词表文件进行统计;找出具体程序语言的关键字在所有实际材料中出现的总频数,得到语言关键字使用频数统计表。④数据分析,通过对语言关键字使用频数统计表进行分析,得出统计结果。
3)实验实施。该阶段按照实验设计的步骤进行具体操作,其中,在数据采集环节要利用典型教材的电子版,有些教材电子版文件格式可能是非文本的,需要转换为文本格式。转换中可能用到的转换软件,如Pdg2Pic软件可以将PDG文件转换为TXT的文本格式;汉王PdfConverter(免费版)能快速准确地将PDF文件转换成Word格式的rtf文件或txt文本文件。
1.2经验语法子集的确立
与实验语法子集相并行的是经验语法子集,它是靠人工经验确立的语法子集。获得经验语法子集的操作过程有3步,第一步,针对具体的程序设计语言设计一种语法点使用频度的问卷调查表。第二步,利用调查表向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权威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从而获得第一手原始资料。第三步,对获得的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对各语法点的使用频度得出经验排序,根据排序结果选取经验语法子集。
1.3核心语法子集的确立
结合实验语法子集和经验语法子集,取两者的公共交集,即可得到核心语法子集。将核心语法子集作为教学语法子集,实现语法教学内容的优化。
2 基于认知理论的教学方法优化
2.1认知理论与教学设计原则
认知学习理论是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的学习理论。主要观点包括,人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人类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感知、注意、记忆、理解、问题解决的信息交换过程;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理解是有选择性的以及学习的质量取决于效果。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是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两大典型学说。布鲁纳强调指出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已有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倡知识的发现学习。认知同化说认为,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识最有联系的旧知识,并且加以“固定”或者“归属”的一种动态过程。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国内外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教学设计的原则,这些原则有许多非常适合于程序设计基础类课程的教学。比如用直观的形式向学习者显示学科内容结构,应该让学习者了解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各类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习材料的呈示应适合于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应按照由简到繁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内容;学习以求理解,才能有助于知识的持久和可迁移;学习材料既要以归纳序列提供,又要以演绎序列提供;学习材料应体现辩证冲突,适当的矛盾有助于引发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
2.2优化程序设计基础课教学方法的若干实例
1)挖掘新知识的生长点,促进知识正迁移。正迁移就是要把已有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
以“两变量值交换”的教学为例,可以用“酒、水交换”这种已有知识经验作为其新知识的生长点,促使“酒、水交换”操作向“两变量值交换”操作正向迁移,学生就很容易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结构,牢固掌握“两变量值交换”的算法。
又如,关于“循环”概念的教学,可以用近义词“反复”做类比,用累加算法作例题,以学生熟悉的身边学习生活事例为算法素材。如学生每周的固定时间都要来教室听同一门课就是合适的循环例子,以反复听课增加知识量为算法素材。这种教学方法容易引起正向迁移的发生,加深对“循环”新概念的理解。
再如,很多抽象概念可以用学生熟悉的概念做比喻,引发正迁移。笔者在教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消息多态性”概念时,常举这样的例子:当老师向不同学生宣布同一消息“今天停课”时,不同学生的反应不同,这就是消息的多态性。在教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构造函数与析构函数”的功能时,常用“接生员与火化员”的作用作类比,使学生牢牢记住构造函数的功能是对刚创建的对象进行初始化;析构函数的功能是对使命完成后的对象进行清除。
2)突出新旧知识对比,避免负迁移发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对表面相似的新旧知识把握不足,反而使某种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严重干扰,这就是负迁移现象需要有效避免。
如学生对“=”号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概念,一看到“=”号就想到两边相等;在C/C++语言中经常将应当用等号“==”的地方误用“=”号。于是,数学“=”号对程序设计语言中的赋值符号“=”形成正确概念带来干扰。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传统数学符号“=”与程序设计语言运算符“=”的差异对比。
又如,传统数学的运算符求值顺序规则对C/C++中“右结合性”算符的求值顺序规则理解有干扰,对于容易引起负迁移的知识点要突出其对比。
3)由具体到一般的教学模式。程序设计语言中有的句式有非常复杂的完整形式,如果先写出其完整的理论形式,再举例说明,往往开始就会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相反,若先通过具体实例说明,然后再总结出一般性规律,对初学者来说更易于接受。如,VB语言中的InputBox函数的运用问题,由于该函数有多个参数,每个参数有不同的含义,控制对话框中出现不同内容。为使初学者易于理解,可先对参数逐个演示其运行效果,用具体的结果突出每个参数的作用,最后总结出该函数的一般语法格式。这一教学原则可以推广到许多复杂语法格式的教学方法中。
4)归纳与演绎的综合运用。以C/C++中的二维数组“行指针”及二级指针的教学为例,为了突出该类指针的“性质”以及“*”号对指针的作用结果,可先进行演绎教学:将该类指针变量加减一个整数,观察值的变化规律,得出性质(移动的地址以什么为单位?);再将“*”号作用到指针变量前,观察值的变化,发现仍然为地址,再加第二个“*”号上去,观察得到的值,发现新地址性质的不同。通过演绎再归纳,笔者将“行指针”称为“二维指针”,而将简单变量或数组元素的指针称为一维指针,归纳出如下结论:二维指针加减一个整数n移动n个“行”的距离,而一维指针加减一个整数n只移动n个“元素”的距离。“*”号作用于二维指针或二级指针前,得到的值仍然是指针值(地址),前者得到的指针值数量不变但性质降为一维;后者得到的指针值是一级指针变量的值(即普通变量的地址)。“*”号作用于一维指针或一级指针前,得到的值才是普通值(非地址)。
3 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
精炼优化的教学内容和适合的教学方法为提高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实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优质建材建设和优质电子资源建设将内容和方法体现在教学资源方面。
一是编写基于优化核心语法子集的简明程序设计教材。在教材中要充分体现优化教学方法的思想,精选例题,善用类比,尽量发现可引起正迁移的知识点;要有效避免可引起负迁移的因素,对复杂知识点的处理要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原则;要善于将归纳与演绎进行综合运用。
二是建立优质电子资源,包括精美课件、电子教案、网上练习题库,尤其是学生实验源程序代码的电子版很值得提供,为学生做验证性实验节省很多代码输入时间,学生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对程序理解、调试和修改方面,提高实验课的实际效果。
篇10
关键词:初中;计算机;教学方法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榆社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按国家课程标准,开全开足了初中课程,计算机课程也在全县中小学全面实施。
榆社县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山区小县,教育基础薄弱,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更差。开展计算机教育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乡镇中小学,计算机设备短缺严重,师资队伍不足,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笔者作为一个山区计算机的教育工作者,克服种种困难,不断探索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做了大量的工作,尝试和探索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1 有效教学方法
1,1抽象比喻法
计算机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山区学生来说,基本上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给授课带来一定的困难。学生在学习这门课需要掌握很多的硬件和软件的知识,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理解和记住很多的知识,光靠讲解知识的概念、定义等理论性的东西是难以办到的,一些名词术语很难被他们接受,适当采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学习计算机极为重要。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而且还能达到帮助理解和记忆。在这几年的教学中,笔者在计算机教学时恰当地运用比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果在讲课时适当地运用比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讲网络中的域名或口地址时,我们可以这样讲:我们怎么来区分彼此呢?我们可以用名字和身份证号两种途径,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用名字来指定某人。网络中的计算机也一样,为了区分彼此,我们用域名和IP地址来区分,IP地址可以唯一指定一台计算机,但是记住它不太容易,平时我们只用域名来指定网络中的计算机,这样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中域名、IP地址的概念。
1,2兴趣驱动法
根据山区初中学生的特殊情况,在教学探索中,我们发现在教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后,再加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倍增,这种学习方法,它既能继承传统教学方法中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和积累的优点,又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按照学习内容的从易到难的顺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驱动学生自主学习来进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兴趣驱动”的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C语言时,首先向学生介绍C语言的实用性、易学性特点,并给学生现场演示,用C语言编写好的程序,使学生亲自感受计算机本领,演示用C语言编写的计算机数学问题的程序,用C语言编写的小游戏程序,用C语言编写的实用小软件程序。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发挥积极学习的态度掌握这些技能。
1,3自身实践法
上机实践可以巩固和加深理论课所学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技能,是计算机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对山区学生来说,通过实物直观展示,可以帮助学生揭开计算机的神秘面纱,让他们了解计算机不像他们想像中那么神秘,触摸不得。教计算机有关硬件知识时,可以挑选不同型号的内存条,如DDR、DDR2等,上课前,先让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观察,仔细看一看两者形态有什么不同之处,上课时,一边展示一边讲解,通过课堂的讲述,使同学们知道了它们不仅在外观上有不同之处,而且也了解它们功能上的差别。另外,再通过在同一台计算机上先后插上内存大小不同、类型不同的内存条后,开机打开同样的窗口。运行同样的程序,让学生自己直接去体验一下不同的内存型号与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有何差别,从而了解不同的内存条在计算机中发挥效率不同。通过这些实物观察、分析、演练,让学生很快掌握计算机的有关硬件知识。
2 有效教学的途径
2,1少讲多练,精讲多练
计算机课是一门重在操作的课程,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讲一节课不如操作十几分钟。在许多操作课程中,注重教学质量,采取少讲多练习,通过精心导人,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基本内容,然后再授新内容,最后进行巩固练习训练。一堂课一般只安排十几分钟进行讲解、示范,空出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上机练习,对所学内容得到巩固、操作熟练和理解提高目的。有时也可根据学生的理解知识能力,讲授内容作一些适当调整,着重讲一些重点、难点、疑点。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让学生亲自去操作实习。通过几年的课堂讲授证明,学生在自己操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远比被动接受教学时多得多,经过这种形式消化了的问题,学生更容易的理解、掌握,大大地促进了学生主动操作性。
2,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 上一篇:财源建设调研方案
- 下一篇:电视广告的现状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