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4-04-02 18:04: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经贸英语;第二课堂;大学英语;区别;建议
一、经贸英语专业第二课堂与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区别
由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的不同,英语第二课堂开展的意义与内容也不同。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整体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其朝着纵深方向发展,众多一线教师已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主要在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大学生活与文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综观大多数的大学本专科院校,其第二课堂的形式主要有英语协会定期开展活动(英语角、讲座、影视欣赏活动、辩论或演讲、竞赛活动等),充分利用校广播电台、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英语学习活动,举办大学生英语文化节,开展丰富的英语校园文化活动等。
经贸英语专业第二课堂与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无论在作用与内容上都应该有很大的不同,其作用更明显,内容更实际。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经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在经贸英语教学中,单一的英语课堂已不能满足经贸英语专业建设的要求。经贸英语专业多元化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能使学生从内容、形式上融入经贸英语学习环境,体验社会文化,增强个人职业竞争力。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职业综合应用能力得到实质性发展,能提高英语语言技能知识的灵活运用,既要培养该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与运用能力,又要培养对策能力与商务方面的能力。作为经贸英语专业第二课堂开展的主要载体,英语课外活动、各类英语社团、经贸英语专业模拟工作室、英语网络平台、校外实习基地等培养途径,模拟一个较为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让学生去体验、实践和运用英语。在开展经贸英语第二课堂的活动时,我们必须认识其特殊性,开展适合经贸英语专业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提高经贸英语专业第二课堂的效率,这样才能取得所期望的实际效果。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课外语言实践的时间至少应该是课内语言教学时间的4倍。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不可分割。经贸英语教学的第一课堂,主要以讲解英语和商务、贸易等理论知识为主,理论性较强,用于专业技能训练时间不足。而经贸英语第二课堂着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践操作,如有目的地不断创设仿真商务场景,促进学生对已掌握的英语知识、国际商务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与深度运用。第二课堂强调自主学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提供比课内学习丰富得多的教学手段和内容,而且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取向和兴趣爱好去选择参加不同的活动。第一课堂教学为第二课堂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语言基础。反之,第二课堂教学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有力补充。在今后的经贸英语专业第二课堂活动建设中,应充分重视其与第一课堂的关系,使之为第一课堂服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理清了上述两个关系后,我们就能对适应经贸英语专业发展的英语第二课堂有一定的认识。在经贸英语第二课堂的组织与指导上,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1)应该把它作为一项教育工作来认真规划,纳入学校整体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估中进行系统设计,提高第二课堂的制度化、规范化,形成良好的管理与监督体系。变软性要求为硬性指标,促使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完成第二课堂的活动。
(2)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师介入,培养学生骨干。
(3)加强宣传与组织,不断诱发学生参加活动的欲望。
(4)有计划性、针对性的全面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应紧紧抓住经贸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要求,开展有效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要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需要,坚持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的原则,从语言能力到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职业素质到综合素质提高,从理论到实践的运用,合理制订每一学期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天的活动计划,形成系统。切实发挥经贸英语专业的英语第二课堂的作用,使之成为学校的亮点、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另一阵地,能够被学生、学校、社会认可和支持!
三、小结
总之,我们应对经贸英语第二课堂的建设予以高度重视,加强制度建设,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开展具有经贸英语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努力发掘经贸英语专业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潜能,使第二课堂有效促进经贸英语专业的发展,实现经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校学风建设。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邹议[J].外语界,2006(4).
[2]吴红.第二课堂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3]武选民.对高职院校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调查与思考[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篇2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学习并非简单的输入信息、存储和提取这一过程,更不是把信息简单地加以积累。在整个过程中都应该有学习者参与,依托自己的学习经验,通过和别人的沟通交流,以及互动质疑,对知识进行构建。纵观当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我们会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课堂依然以教师为中心,作为学习主角的学生被排斥在课堂之外,仅仅作为灌输语言知识的工具。
对高职高专学生来讲,第二课堂能够提供英语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具有更强的学习自信心,把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出来,端正学生学习的动机。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创设教学情境,在课外进行实践联系,保障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具有应用语言的信心,能够在今后进入工作岗位更好地使用英语。
通过在第二课堂设置相关情境,保障学生掌握必要的工作技能,让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能力和使用外语技巧。第二课堂能够上承第一课堂,下启第三课堂,其在不断补充第一课堂的同时,还能不断拓展第三课堂。学生一旦在第二课堂中积极参与,会在第二课堂把第一课堂所学习的知识充分地应用其中,把第一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第二课堂的问题。在参与第二课堂的时候,学生能够积极地应用其中,保障其对理论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入,实践是获得真知的源泉,通过实践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要想进一步提升质量,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指导: 把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出来,端正学生学习的动机; 通过符号教学、情境教学等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加完善; 但是在当前第一教学课堂中,很难把上述内容全部实现,第二课堂却能够很好地把上述很好地完成。
二、高职高专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高职高专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英语的情境。国内学生学习英语最大的劣势为没有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而英语第二课堂可以给学生提供极为真实地使用英语的环境,如英语朗读、英语交流、英语歌曲、英语影视等表演形式; 学生在英语第二课堂能够很好地弥补第一课堂语言环境上的缺陷,让学生的英语输出更为有利,让学生英语输出更为积极、有效,以便于构建有助于学生英语学习和发展的环境,这对大学生的学习极为有利。
其次,英语第二课堂能够为学生提供问题和学习任务。构建主义比较推崇的学习方式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激发,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必然会被学习任务的完成所推动。如在第二英语课堂开展英语演讲、口语等比赛,在其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在开放的环境和背景下予以解决,因此都是可探究和思考的,把探究性学习引入学生学习英语课程之中,可以把学生的求知欲全方位激发出来,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最后,依托英语第二课堂这一平台,很好地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在学生的相互协调下把学习任务很好地完成。在建构主义看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相互协调、相互帮助具有较强的积极作用。著名教育家维果茨基曾经说过,学习的本质是一种社会体验。学生在互动学习中能够把旧的知识很好地激活,构建更加全面、系统的语言意义,保障主题的构建更加完善和深化。依托英语第二课堂,学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遇到问题共同面对和解决,保障主动输入的有效性,主动构建英语知识,提升英语实际使用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同时,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英语第二课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第一和第三课堂中发挥桥梁作用,让学生在第一课堂完成知识学习后,经过第二课堂的积极内化和完善,在第三课堂积极地使用,转变学生被动学习英语的现实情况,为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依托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英语演讲、辩论赛等,让学生英语学习的成果尽情地展示,保障学生所学英语知识有用武之地,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保障其立足英语课堂,提升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学生的成果在第二课程能够得到全方位展示。
三、以应用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构成
英语第二课堂的本位为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以任务驱动为中心,把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方位地调动起来,丰富学生英语学习的过程,提高其实际使用的能力,把学生的学习潜能全方位激发出来,依托浓厚的校园英语文化,保障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多彩,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精神,深入学生英语文化知识,把高职高专大学英语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全方位提升。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英语第二课堂的主体为学生,学生作为学习的主角和完成任务的人员固然重要,但是如果缺乏必要的引导则很难发挥规模化优势,因此这就要求教师科学地引导第二课堂的构建和开展,同时还需要扮演监督、评价的角色。作为策划和组织第二课堂各项活动的主要人员,教师需要设计和提供学习资源,同时还需要扮演评价学生学习绩效,改善学生学习方法的角色。在第二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如第一课堂那么中规中矩,教师和学生可以形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然后充分利用这一关系,了解学生学习中真正所需、所想,进而在第一和第二课堂中予以实施,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施教,不断优化教学效果,深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相互联动,三者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搭建良好的学习英语的平台,各平台各尽其职,充分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多项技能,最终落实到英语交际能力的提升上。作为第一课堂和第三课堂的桥梁,第二课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给予重视。
英语学习俱乐部负责英语第二课堂体系的构建,英语俱乐部设置各种英语学习的社团、协会,如可以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合理构建协会、社团,如英语口译社团、英语晨读协会、英语杂志社等等。这些社团有机互动,相互独立的同时又同为整体; 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加入一个或者多个这样的社团,在社团中学生关系亲密,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最终提升英语的语用能力,充分发挥英语第二课堂的优势和作用。在高职高专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第二课堂活动极为重要,不容忽视,进一步延伸和拓展第一课堂,也架起通向第三课堂的桥梁。语言学习尤其是英语需要把大量的实践输入其中。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同时有限的时间还会被教师的大量讲解所占用,所以与学生英语的学习相比,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语言输入还很不足,学生英语语言的学习无法得到满足。针对第一课堂英语语言输入不足或者缺少输入机会的情况,第二课堂能够把这一缺陷很好地加以弥补,有效地改善由此导致的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缺失的问题,消除第一课堂教学活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让学生在真实的语用环境下学习、应用英语,保障不真实、强迫角色、具有较强目的性等原因导致学习质量不佳的问题尽可能杜绝。把任务型活动引入第二课堂具有良好的挑战性、竞争性和互动性,适合高职高专在校生的年龄特点。在第二课堂中,学生依托各种活动,充分地获取今后所需的英语知识,全面提升语用能力。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系统,高职高专英语第二课堂开展的各项活动类型多种多样,形式比较丰富,如英语朗读、英语辩论、英语歌曲比赛等等,在这些活动的促使下不断深化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强调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提升英语的实用性,为学生今后的英语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高职高专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体系构建的意义
1. 高职学生的学习过程与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构建
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坚持并积累的过程,在其中需要进行研究,并获取相关经验。有关专家指出,学习的过程是生物获取经验以及变化行为的过程,人类的学习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在第一课堂上,学生会学到很多的新技术、新知识,然后在大脑中把这些知识、理论存储起来,在实践中强化,最终外化为行为。但是第一课堂毕竟时间有限,学生即使所学的知识或许能够内化,但是持久性缺失,需要有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强化。所以,在课堂活动之外组建第二课堂就显得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学生的学习规律相符,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行为的外显,最终让知识向技能转变。进入高职高专学习的学生,由于经历过高考,升入高等院校后课程较多,课时较少,很多学生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这就需要第二课堂把第一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消化和理解,也就意味着第二课堂对高职高专英语的学习极为重要,其发挥的作用并不亚于第一课堂。
2. 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构建与进入本科学习的学生对比,就读于高职高专的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基础薄弱,整体水平亟待提升,但是,他们也有一颗进取的心,希望借助自己的学习掌握在社会立足的技能。通过研究,笔者发现超过1 /5 的学生认为高职课堂教育和初中、高中时代没有太大的差别,仅仅有17. 6% 的学生认为课堂学习氛围较好。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高职高专教学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外部环境等不断对自身进行调整,突出办学特色,深化办学理念。
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的主要阵地,很多研究人员入手于课堂教学,但是,在高职课堂上引入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并予以实践,效果总是差强人意。学生对高职教育的期望值和实际的教学情况形成强烈的反差,这让很多在高职高专中执教的教师倍感尴尬。学生水平高低不等,整体水平较差,大班教学盛行,学生人数多教学难以管理,上述原因都对高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改革效果造成严重的影响。我们并不能在朝夕间掌握娴熟的知识和技能,需要有一个持之以恒的学习过程,但是由于高职高专课堂教学的学生总数较多,教学时间有限,学习过程令人不满。从心理学上来看,人的挫败感会随着超过预期难度的提升而倍增,最终导致其荒废学习,自暴自弃。所以,在第二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把第一课堂的缺陷和不足很好地加以弥补,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重拾学习信心,坚定学习信念,在改变学生学习行为上,第二课堂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3. 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与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构建面向生产是高职教育的主要教学定位,其需要向社会输送具有较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与本科教育相比最大的区别为: 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为职业教育,因此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把开放性、职业性以及实践性予以突出。把新的知识、信息和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呈现,会把课堂大部分时间占用,即使学生深入企业、实验室等进行实践,也仅仅是听取讲解,自己很少有动手的机会,高职课程体系较多,需要灌输大量的知识,有限的时间面对大量的知识,必然会存在教学质量难以提升的情况。高职教学中也在采用多种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如小组教学,但是在课堂上学生重视课堂氛围的热闹性,很多学生抱着看热闹的心态上课,小组讨论效果堪忧,成为披着小组讨论外衣的聊天。但是第二课堂却与此不同,其主要根据学生自己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自由组合水平相当的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等的制约,在相对活跃的氛围中,学生更容易习得知识,提升综合实力。
篇3
关键词:第二课堂活动 深化 高中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128
随着当前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思维能力的扩展和生物知识内容的扩充,原有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授课模式,充分应用第二课堂活动[1],不断深化高中生物教学,并适当利用教学工具和新颖的教学方式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这样才能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1 第二课堂概述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将学校按照计划教学和教学大纲所进行的教学活动称作为是“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主要是指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者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和学习。从内容上来讲,第二课堂源于教学,但是不受到教材限制,不需要考试,但是不可或缺。从形式上来讲,其具有丰富多彩、生动灵活的方法,学习的范围也比较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但二者的区别主要是第一课堂是真正培养人才的共性,第二课堂则是注重于发展人才的个性。
2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意义
第一,第二课堂活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是当前高中教学很重视的一项任务,也是对学生本身的一种负责任。对于孩子来说,高中学生学习生物的过程中,不仅能开发脑力智商,而且能掌握专业水平和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对于他们了解知识、了解社会和了解科学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从课堂的效果来看,教学是为了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融入社会的实践能力,第二课堂活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更加明显地证实了生物教学的质量。在一些高中学校,老师或者教育人员没有尽自己应有的义务,对学生们的教学只是草草了事;也有一部分老师,对生物上课就是“完成任务”,随便进行课堂教案记录,少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注重和倾向于课本的知识,让学生死记硬套,最后造成了生物课程教学的效果不理想,学生们掌握的知识很有限[2]。
第三,高中教学本身的目的是让学生们进入大学,学习更多的知识,以便他们以后融入社会使用。第二课堂活动在生物教学中运用得如果比较合理、恰当,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有“读万卷书,行千里路”的优势,也对于学生来说,知识在自己的脑子里面能形成了一个循环系统。高中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生物能有助于学生们对事物的敏感度认识和兴趣的培养,也是学生走向未来不可缺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生物知识的丰富,是新时代人才必须具有的知识,也是在社会认知上必须经过考核的一门课程。
3 运用第二课堂活动深化高中生物教学的策略
第一,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背景。
掌握文化知识的背景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生物知识的由来,也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知识。所以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世界各地的生物环境以及背景进行讲解,这样才能让学生熟悉所学的生物知识。教师在开展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对生物学习背景的适应程度。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的背景,教师必须要做好生物知识的使者角色。
例如,教师在对生物教材中的背景进行讲解时,应该明确指出课文中的生物文化意义。在开展生物课堂活动时,可以相应地设置和营造出特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拟课文中所要表达的内容来开展生物教学活动[3]。通过开展文化知识背景教学,学生就能够结合本课的文化背景来正确进行生物知识学习。在课堂教学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定期开展生物方面的知识讲座和知识竞赛等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既能互相交流生物知识的背景,也能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从而达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目的。
第二,开展师生互动教学。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都需要经常和同学、教师进行交流,这样才能有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也能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在高中生物课堂上进行教学互动,能够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能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教师应该讲求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让整节课都使用互动教学的方式。
第三,巧妙导入新课题、激发创造性思维兴趣。
生物的每一堂课都需要老师传授新的内容,引入新的课题,应用新的素材,逐渐引发到新课教学的内容上,这样就有助于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敏锐的思维能力。巧妙的导入,很快能吸引学生对语文的极大兴趣进入敏锐的思维状态。俗话说:兴趣是人们进行发明创造的直接动力,也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学生如果有了学习兴趣,就会充满刨根究底的好奇心,他们就会集中注意力,去探索这件事情,调动起创造性思维,取得最终的成果。
4 结语
总体来说,第二课堂活动教学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不仅给老师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学习平台;对于老师来说,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活动,能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实现生物第二课堂越来越具有活力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张蓁.创造心理探秘[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263-267.
[2]克诚,西尔枭.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1164-1168.
篇4
高中美术课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在以素质教育为大背景的新时期教育中,强调培养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美术课的教育、学习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美术,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美术作画的技巧,而且通过美术学生提高学生的美育素质,美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腾飞,学习美术,提高美术课教学质量已经形成了学生,乃至于家长,整个社会的共同认识与愿意。新时期的高中美术教学要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就应该进行美术教学的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美术资源,让高中学生认真学习,认真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很好地实现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关于高中美术课教学之中美术教学资源的整合应该抓着两个方面去整合。其一,抓好高中美术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美术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学习;其二,要抓好美育资源的整合。通过美育资源的整合,陶冶学生,让学生在良好的美育教育中受到启发,受到教育。
一、利用好美术教材资源,整合美术教学
教材即是教本,教本教本就是教学之根本。美术教材中的方法、彩图、示范性图画都是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而推出的学习范本。作为高中美术教学一定要首先利用好教材资源,整合教学,才能提高高中美术课的教学质量。
二、充分利用好美育资源,整合教学,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
1、开展美术课中的美育教育,整合美术教学
美术是一种直观的视觉艺术,美术作品的那种动人的色彩,合情合理的空间与布局,那种景色的点缀,或者人物的惟妙惟肖都能激发起高中学生的美术创作激情,让高中学生在欣赏、评价、实践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感染和熏陶是美育教育发挥出的一种特有的教育功能。为了使每一位同学在高中美术课中受到美育教育,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开展对学生的教育。(1)激发高中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是学习好美术课的基础。“兴趣是学习的老师与桥梁。”,“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只有当学生对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感兴趣时,他的学习积极性才能真正调动起来。”因此,高中美术课中的美育教育首先要激发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2)要依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美术教学,开展美育教育。高中阶段的美术教学,美育教育要实现有效性的教学,一定要针对高中学生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开展教学。年龄不同段的学生美术教学应有一定的区别,不同美术知识层次的学生教学应有一定的区别。(3)美术作业训练应该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训练到综合训练。在高中美术课的美育教育中,我们只有掌握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才能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受到美育的陶冶与感染,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让高中学生在实践美术中受到美育教育
美术教学中美育教育无处不在。比如说,课堂美术课中,我们向学生展示优美的美术作品。美术作品中色彩用法,人物质特征,景致的布局,人物形象的逼真都能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都能激发起每一位学生实践美术,自己就要亲自去创作的欲望,这就是美育在每一位学生身上产生的巨大作用。又比如说,要上好美术课,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写生,观察、作画。“春天的油菜花金灿金灿,小蜜蜂嗡嗡的在花丛中采蜜忙个不停,山青青,小溪水潺潺流去……”。这些大自然巧夺天工般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大自然美的教育,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可以说,无论是课堂上的美术实践,也无论是在大自然美景中的美术实践,都能让学生受到深动的美育教育。
3、抓好两个课堂结合的高中美术教学
篇5
1专业优势和实践优势
高校选聘辅导员主要考虑高等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尤其欢迎那些有学生干部或社团活动经历的应聘者,因此,辅导员基本都具有相当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另外,当前很多高校开始试行“双师型”以及职业化、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着力培养政治过硬、能力较强、优势突出的辅导员队伍.鼓励辅导员通过学习和考试,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班学习,获得诸如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团队管理等方面的资格或等级考试证书,突出了辅导员队伍在学生工作方面的专业优势.无论是思想政治方面的诉求,还是心理健康方面的疑惑,甚至是专业学习上的困难,再或者生活方面的困惑,学生都可以从辅导员那里得到相对专业的帮助.
2生理优势
高校选聘辅导员多面向刚刚毕业的本科或硕士研究生,大多数学生更愿意对自己的同龄人敞开心扉,他们相信年轻的辅导员能够了解自己的所想所感.另外,刚毕业的辅导员们,能够从自己在大学学习的得失出发,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能从自己的就业故事中找到与学生之间的相似点,建议学生如何抉择;能从刚刚经历过的就业浮沉中,提炼出社会对当前毕业生的新的要求,告诫学生对生涯规划或就业准备进行及时调整.当然,辅导员的年龄并非越小越好,事实上,年龄较大的辅导员或许缺少开朗热情的外在表现,但内在的成熟和积淀更容易结出经验与智慧的果实,更能从客观实际的角度对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困惑给出经验性的指导和解答.
3实践优势
高校选聘辅导员时,尤其倾向于那些具有学生干部经历或社团活动经验的应聘者.原因不外乎有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应聘者能够更快的进入辅导员角色,并在校园文化活动等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服务,给予指导.“三生教育”作为一门特别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更是需要通过开展多种途径的实践活动来达到教学目标.如“感恩教育”专题中,若辅导员能通过观看感恩公益广告、举办“感谢卡”书写邮寄活动、号召学生放假回家为父母做一件小事等实践活动,能将学生对父母亲朋、对生命存在的感恩具体化、表象化,从而引导学生思索、体会,逐步实现对社会和他人的反哺,并最终完善自我、升华人格.有经验的辅导员总是能找到丰富多彩的实践方式来完成教育意图,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育效果,并为下一次的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辅导员开展“三生教育”实践活动的途径
1课堂教学
1.1“三生教育”课
当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三生教育”课,其中相当一部分授课教师由辅导员担任.由辅导员担任“三生教育”课的任课老师,主要从辅导员的专业出身、对学生的了解程度等方面进行考虑“.三生教育”课更为强调教授内容和目的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意义,尤其是教学内容的“有的放矢”.辅导员通过与学生的紧密接触,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知道学生面临的困惑或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问题和困难进行强调和解释.如针对当前大学生冷漠、浪费、叛逆等情况,加强感恩教育,开展实践活动等.
1.2其他课程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某一门学科的知识并不是隔离于其他学科单独存在的,学科之间可能存在渗透、交叉、迁移等情况.所以,在其他课程的教授中实现“三生教育”的教育意图和目的是可以实现的.除“三生教育”课外,承担了其他课程教学任务的辅导员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生命、生活、生存的知识和观念.如有的老师提出应该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的相关内容等.
2日常教育管理
日常接触是辅导员开展“三生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生工作的点点滴滴都体现在辅导员对于学生的日常工作中,教育管理、监督考核、奖助评优、生活服务、宿舍走访___辅导员对于生命的感悟、生存的体会、生活的经验都能通过工作的方法、看待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学生的交流得以体现.
3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之外,由学校统一组织,由教师指导的,一切与学生教育相关的活动“三生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作为对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完善和升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来看,辅导员可以开展以下形式的“三生教育”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3.1主题讨论
利用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针对生命、生活、生存中的某一问题或现象进行学习和讨论,各抒己见.同时,可以配合使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加强学习效果.如开展感恩主题讨论时,可以播放感恩类型的公益广告、短片或MTV等,带领学生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3.2竞赛评比
通过组织比赛,一方面为有才能的同学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另一方面通过比赛促使学生对“三生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进行深入思考,同时,还能通过争先评优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如云南省教育厅曾经举办多次的“三生教育”书画比赛、主题演讲比赛等.
3.3参观体验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人生平展览、当地经济社会取得成果展示、人物事迹汇报等,通过参观让学生直观感受他人在面对生命、生活、生存问题时的抉择和心路历程,从而有所感悟.其他如组建社团、组织讲座讲坛、开展“三下乡”系列活动、实习实训等都是学生通过实践认识生命、生存、生活的有效途径,辅导员不仅可以利用活动本身实现“三生教育”的意图,更可在此过程中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做好跟踪服务和教育引导.
4社会实践
除了由学校统一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辅导员也可以通过学生自由参加勤工助学、社会公益等活动中实现教育目的.辅导员的教育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自行参加社会实践前辅导员所做的安全教育、诚信教育等方面,包括学生在参加过程中与辅导员的交流互动,甚至学生在实践结束后辅导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提炼的过程中.
三、辅导员在“三生教育”实践活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不断提高理论素养
“三生教育”涉及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系统学、信息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辅导员只有不断提高个人的理论素养,才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更科学的完成教学任务.
2辅导员自身的健康成长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当前,教师队伍中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存在.因此,辅导员自己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生命、生存、生活观念,首先实现个人的健康成长,才能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不断优化教学方式
“三生教育”不是以“让人感动”为目的的“催泪教育课”,而是通过各种道具、文字材料、视频资料等相关材料的综合呈现来教育学生“感悟生命、体会生活、学会生存”.在这个意义上,丰富多彩的、经过优化的教学方式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既要区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又要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
4处理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
篇6
一、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分析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能只关注教学本身,而要更多地关注社会发展与企业需求,从而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向,努力使学生更加接近社会需求。通过深入和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本人认为必须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1.实践实习环节。专业实习、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实践教学的好坏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
2.素质教育。高职校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培养较少,从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情况看,不稳定性太大,学生大多表现浮躁、急功近利,一旦在待遇、工作条件等方面稍不如意,大多毫不犹豫地选择走人,这也给负责学生实习、就业的老师带来很大困扰。企业要求毕业生富有责任心,具有踏实、勤恳、虚心和不怕吃苦的职业品德。
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等工程教育中重点高校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我们高职类院校应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有别于研究型大学的培养模式,强调学用结合,注重培养实际工作能力。课堂教学安排也应为本专业技能培养所必备、必须的课程。基础理论课以“适度,够用”为度,要强调教学以技能实践和实用训练为主,理论知识为岗位技能培养服务的思想。
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一线技术员,系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机电工程基础知识理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创新品质和发展潜力,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
三、重视“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作为高职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对改善学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第二课堂主要以兴趣小组和技能比赛的形式进行,兴趣小组在我校现在以各种社团的形式进行,但社团制度还不够成熟,活动还没有正常化,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系里今年已开始从一年级学生中培养学习、技能上的尖子学生,起步变得越来越早,值得欣喜。
四、实现学校与企业深度关联
篇7
【关键词】职业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实验
一、前言
当前高职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本质的区别。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目标,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改变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实行工学结合,让学生在职业岗位教育的环境中、在真实的工作环境里接受培养和训练,从而形成了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掌握实用职业技能、培养创新能力。近年来,我院在陶瓷类专业中进行了“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验,通过“一二三”课堂相结合、“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学生课程“作品”与企业生产“产品”相结合、“双师”教学团队建设与学生“拜师学艺”相结合、学生课程作品展评与创作展览相结合等形式,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2010年,“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被评为江苏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二、“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
1 “一二三”课堂相结合
第一课堂是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是围绕理论教学组织开展的多种活动、第三课堂是社会实践教学。通过改革第一课堂、活跃第二课堂、延伸第三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后对学生开放工作室与实训室,鼓励学生参与各项竞赛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我们将实践教学延伸到地方企业,开辟了“校企共建”实践教学的新阵地。利用课余时间、周末假日、寒暑假等时间,到企业进行学习与创作设计,已成为学生学习的自觉行动。
2 “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相结合
学院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改革,从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入手。根据人才需求与人才规格要求,通过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按岗位职业能力重构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开发项目课程,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与项目设计方案并付诸教学实践。以项目为主线组织课程内容,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3 学生课程“作品”与企业“产品”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单独进行授课的方式,学生课程作品与企业产品开发项目相联系,学生一边接项目,一边学习,直接进入项目实际操作。学生设计的实习作品与企业产品开发同步。极大地促进了工学结合,使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和企业需要,为企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真刀真枪”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 “双师”教学团队建设与学生“拜师学艺”相结合
采用“双师教学”、“拜师学艺”等形式,由学院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等共同担任教学工作。通过“教师工作室”与“学生工作室”等建立“师生”与“师徒”关系。学生能及时了解行业与企业的动态,学到实用的知识与能力。
5 学生课程作品展评与创作展览相结合
很多课程学习结束时,一方面,通过课程作品的展评,综合考核与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另一方面,通过展示设计作品,师生间取长补短、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处
1 通过“三课一体”,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除在第一课堂进行教学外,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课余时间可以在工作室、实训室等进行各项创作活动。同时利用本地条件优势,开辟第三课堂,学生可到企业进行各种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 依托实训基地,建立了师生“工作室”
学生们在工作室边做边学,融“教学做”于一体。实践告诉我们,知识不仅是教会的,更多的是学生学会用会的。能力不是讲出的,更多的是学生练出来的。学生置身于真实生产环境中,通过“真刀真枪”的职业训练,从而具备了一定的职业经验和职业素质,能很快胜任工作岗位。通过实践、亲自动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能力运用水平,自觉地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付诸实施,从而实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 通过“拜师学艺”、实现“双师教学”
利用本地企业有利条件,教学过程由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能工巧匠共同完成。学生把学习知识与学徒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师把传授知识与传授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提高教学效果。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4 通过教学改革,以能力为目标,以项目引导,实施职业技能培养
教学理念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教学内容主要从理论为主转变为实践为主。教学方法主要从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教师指导,学生做。用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改变把知识、技能与工作任务相剥离的传统格局,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发展综合职业能力。
四、“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成效
通过“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我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与材料工程技术专业(陶瓷工艺方向)被评为省品牌特色专业,已经取得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教材与立项精品教材4部,教指委精品课程2门,无锡市精品课程3门。2010年,“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被评为江苏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实验基地软硬件条件得到改善,建立了省级实训基地1个,省级工程中心1个,中央财政扶持的实训基地1个,形成了9800m。的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场所。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建设取得显著的成果,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职业素质养成任务和职业技能鉴定任务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陶瓷类专业的教学改革。
建立健全了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和技能比赛的激励机制,学生参赛的积极非常高,获得了可喜的成绩,2007年以来,实验基地的学生参加各类省级大学生创新设计、创新大赛等,获得了各类奖项数十项,获专利8项。学生“双证”率达100%。毕业生就业率达99%以上。学生能排除知识障碍、能力障碍、思想障碍,从生产一线起步并能持续发展。学生在艰苦奋斗的优良品格、集体主队协作的精神、认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正确的职业观等诸多方面得到良好的训导。学生毕业后已具备一定的职业经验和职业素质,能很快胜任工作岗位,在生产第一线踏实地从事技术工作,并具有对原有技术、工艺的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学生创新能力、职业能力明显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明确了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建设的思路,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建立了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
教师积极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锻炼和技能培训,积极参与各类研究项目与技术服务。学院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引进企业优秀人才,营造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成长环境,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比例都已达到了86%。
篇8
一、课前准备是基础
作为高校选修课程,大学音乐鉴赏课没有受到大学生的足够重视,他们认为大学音乐鉴赏课程不是专业课程,听课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修满学分而已,所以对待大学音乐鉴赏课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笔者认为,学生消极对待大学音乐鉴赏课的原因有三个:首先,选修课是由高校选定的,与必修课一同排入课程表,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门课程;其次,学生不明确大学音乐鉴赏课开设的意义,没有正确对待这门课程,导致无法实现培养大学生音乐素质的教学目标;最后,教师授课方式单一,未能与第二课堂实践教育相融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高校方面
要想做好大学音乐鉴赏选修课程的顶层设计,高校首先应加强对选修课的认识与重视,从大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鼓励大学生自主参与选择选修课。
其次,高校要规范教师聘任制度和岗前培训。聘任的大学音乐鉴赏课教师应是专业音乐院校毕业的,接受过专业学习,或者有训练或研究的经历,具备较强的音乐综合能力。另外,高校需考核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如随机抽取教材章节,要求教师试讲等,从而全面考核大学音乐鉴赏课教师的授课能力。在录用后,高校要从思想品德、授课能力、综合知识、言行举止、职业操守和办公软件应用等方面,对大学音乐鉴赏课教师进行全面系统的岗前培训,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专业水平。
最后,高校要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大学音乐鉴赏课成为课堂和实践相结合、个性发展和全面培养相结合、横向与纵向学科交叉相结合的综合型学科。
2.教师方面
首先,教师应以育人目标为中心,明确大学音乐鉴赏课的意义和责任,统一思想和认识,充分发挥大学音乐鉴赏课的育人作用。因材施教、选择好教材是上好大学音乐鉴赏课的第一步,在大学音乐鉴赏课教学前,教师要认真备课,贮备大量的音乐素材,研究教学对象,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另外,教师还应调研“90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该班级大学生曾学习音乐的程度和人数比例,从教材知识、音乐案例、鉴赏分析和体会感悟等方面,开展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地教学。
其次,教师要通过音乐鉴赏课,促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音乐的艺术内涵与外延,将教学范围由音乐发展扩大到美术、历史、政治、哲学等更多学科。这就要求大学音乐鉴赏课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范围和短期的教学效果,要以更高、更宽的眼光设计教学,把更丰富、更广泛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除此之外,大学音乐教研室应建立校外教育基地,用无意识教育形态提高大学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效率。
最后,教师应广泛运用新媒体,创新教学形式。教师可利用新媒体技术,紧密结合网络与课堂,使音乐教育更具普遍性和实效性。如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影视作品、五线谱视听、演唱录音、钢琴软件等形式创新教学手段,开展互助互动式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使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进而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大学生的学习路径,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学习质量。
二、课堂效果是关键
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学习音乐知识比较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互动式教学,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有序组织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开展互动,有效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其次,教师要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为学生搭建个人才艺展示平台,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被动接受音乐知识转变为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如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利用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演唱、乐器演奏、舞蹈、小重唱等才艺表演,以便教师加深对学生音乐特长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教师授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后,教师要精心设计互动式教学,善于挖掘大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特长,开展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辅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掌握音乐作品的节奏和旋律,帮助学生认识与辨析音乐作品的旋律变化,促使大学生懂乐理、会唱歌、能欣赏,全面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
在教学音乐知识的同时,教师也要进一步发挥音乐的育人作用,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价值。如通过欣赏和感受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音乐作品,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欣赏赞美英雄的歌曲,促使学生懂得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通过欣赏和感受有励志故事情节的音乐作品,使学生懂得自强自立、关爱感恩。优美动听的音乐,能够潜移默化地陶冶和净化学生的心灵,升华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促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
除此之外,音乐作品不仅蕴含大量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的内容,而且与文学、美术、戏曲、历史、地理等学科有着紧密联系。由此可见,音乐具有多元化特点,其包含了丰富的横向学科知识。对于非专业学生来说,从多方位、多角度地认识和欣赏音乐,可以极大地开阔他们的视野,了解不同地域的政治、历史、文化、宗教、民族风俗等,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课后体验是保障
大学教育一般以“三个课堂联动、三类实践互促”的办学模式为主,第一课堂则重于理论基础的教学,除了保证课堂教学效率之外,教师还应保障课后实践体验。结合校园文化第二课堂活动和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实际情况,在大学音乐鉴赏课教学中,教师应融入艺术实践活动,营造培养大学生音乐素质的第二课堂环境,从而锻炼大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首先,高校应积极组建大学生艺术团、街舞协会、乐器协会等社团组织,开展欣赏音乐会、合唱艺术节和文艺晚会等音乐活动或校园十佳歌手比赛,让更多热爱音乐的学生拥有学习和展示自己的平台。这样一来,第二课堂有效激发了大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其次,高校应建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由课堂教学转变为参观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纪念馆、博物馆等,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实地讲解,加强学生对音乐时代背景的理解;最后,教师要加强课后艺术活动的指导。高校在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同时,也要增强教师的指导力度与责任感,确保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质量与收获。
第二课堂的艺术实践,能进一步发挥音乐鉴赏的德育作用。在课后体验过程中,教师应创新思维,加强对学生综合发展的引导。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原创情景剧或话剧排练,征集学生自创或改编的歌曲,并融入爱国、爱校、感恩等主题,既弘扬了主旋律,又发挥了音乐的德育作用。
此外,高校可在教务平台中设置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以便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一方面,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对教师起到考核作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参与第二课堂艺术实践活动,并将学生参加艺术类组织或比赛取得的成绩计算到第二课堂学分成绩单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度,又达到了大学音乐鉴赏课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笔者从大學音乐鉴赏课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阶段入手,探讨了如何提高大学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效率,以期提高大学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效率,培养大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篇9
关键词: 高职CAD/CAM课程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技术在工程设计、制造等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新技术,自动加工的实现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CAD/CAM技术作为一门新型技术,是当前新型人才必备的技术之一。传统教育中CAD/CAM技术只是与一般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一样进行教学,同时由于课时少,最后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培养的方法和思路与实际的人才需要不符,也没有注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而学生学完CAD/CAM软件后普遍存在不会解决实际问题等情况;同时由于国家的扩招及缩减课时政策等政策法规的出台,学生真正的学习时间很少,而实验室又没有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也是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所以研究当前CAD/CAM课程的教育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一、CAD/CAM课程的教学模式
1.采用课题教学法进行课程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CAD/CAM应用软件的教学中只注重命令的介绍,或者说强调命令的操作步骤,而不重视命令以外的东西。由于教师本身的学业水平及其素质问题,功能性教学方法被广泛采用。采用这种方法,学生不可能在教学规定的时间内宏观地、整体地把握事物的内涵,所学的知识缺乏连贯性,独立操作软件的水平不高,只能简单模仿和死记硬背。同时该方法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得少,不能适应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传统CAD/CAM课程的培养方式已经不适应国家提出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我们要更加注意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强调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在教学中采用课程教学法进行课程教学,通过不同形式的课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掌握设计的关键问题。
2.推广二维和三维认证考试
高职教育应该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涉及的相关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二、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
现阶段多数软件教学多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少内容,学生就学会多少内容;课堂讲授哪个实例,学生就学会哪个实例。对于没有讲授的内容,学生往往就不会。因此,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没有接触到的问题应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通过交流的方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授学生相关的知识外,还要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捷径、自学的方法。例如,对于软件的学习,完全可以自学,但是,对于初学者,首先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入门的目的,而后通过个人自学进行深入学习,这与完全自学相比显然是条捷径,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课外,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创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仅仅依靠第一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与创新能力。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当今是网络时代,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学习等带来极大的便利。应该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获取学习资料,教师可以把自己的课程教学课件放在网上,把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自由时间上网自主学习。为了学生更好地练习,要设立相关题库,并开设学生与老师、学生之间对话区,进行课程讨论,解决疑惑。
我院是培养服务工业技能服务人才的职业学校,这就要求教师在上机械CAD/CAM这门课程时,不能过多地强调理论知识,而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安排教学计划时,要多安排学生的上机练习时间,多让学生练习不同类型的模型。
三、教材、软件的选用
市面上关于机械CAD/CAM的教材比较多,应根据企业使用软件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但是关于实训课题的教材没有比较合适的,教师只能通过查找一些课题让学生完成。这时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机械专业的要求,编写一些不同要求的课题让学生完成实训,使学生掌握软件的使用。
编写的实训教材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并结合工程实例,这样才能使培养的学生与企业实现“零对接”,为机械制造企业培养“适销对路”人才。
四、教师队伍的建设
当前,国内机械制造领域的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呈现新、轻、少等特征,即新教师多,教师平均年龄比较轻,高职称高技能型教师少,结构不尽合理,与培养能工巧匠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
学校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现职业技术教育常态化。机械CAD/CAM的任课老师应具备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资格,既是课程的主讲教师,又是实训指导教师,还是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资格教师及考评员。
五、结语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始终围绕培养对象的职业能力这一主题,将课程与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教学内容体系,力争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知识与应用的有机统一。要特别注意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考虑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机械CAD/CAM课程是实践性及职业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理论知识的传授。
参考文献:
[1]陈峰.《CAD/CAM》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2]聂晓根.CAD/CAM教学方法改革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理工高教研究,2007,(03).
篇10
一、岩矿类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各个高校的岩矿类课程都是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融合在一起。实验教学通常占课程全部学时的1/3-3/5,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决定了学生动手能力和技能的培养。然而,在最终成绩分配上,实验教学成绩通常不足50%,成绩构成主要为平时实验报告成绩。由于缺乏合理的考核方式,学生把实验成绩当做平时成绩不够重视,无法达到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实验技能培养的目的。因此,建立一个能有效评价学生实验效果的新岩矿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二、建立实验教学独立成课的课程新体系
岩矿类课程新体系的建立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第一,在当前高等院校通识教育学分普遍提高、专业课程学分逐渐降低的情况下,如何在有限的学分里最大限度地争取更多的专业课学时;第二,如何突出实验教学的地位,建立合理的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新型地学人才。针对这两个核心问题,利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新版教学大纲编订的契机,对岩矿类课程的课程体系做了重大调整。即:将岩矿类课程实验课独立成课。按照学分和学时分配规则,理论课中16个学时为1个学分,实验课程24个学时为1个学分,这样可在学分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增加适当学时,达到突出实验教学并增加岩矿类专业课程学时的目的。以结晶学与矿物学为例,原为3.5学分,56学时(实验部分32学时),分解为结晶学与矿物学(1.5学分,24学时)和结晶学与矿物学实验(1.5学分,36学时),虽然学分减少了0.5学分,但是总学时却增加了4学时,全部增加到了实验教学上。改革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质学岩矿类课程总学时增加了10学时,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增加了20学时,实践教学学时增加显著。
三、建立实验课堂教学新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原课程体系下岩矿类课程的实验教学主要在实验室完成,而学生仅仅能在实验室内完成对矿物岩石的鉴定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自然界的岩石在种类、新鲜程度、结构构造等方面与实验室有较大区别。必须将实验教学由实验室的第一课堂延伸到室外的第二课堂,甚至教师科研的第三课堂[2]。每一个地质类院校,其校园内外的石材都是十分丰富的。实验教师在事先备课情况下,把学生带到校园内外,对地砖、路基、雕塑等天然石材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明白自然界的岩石与实验室的标本是有明显区别的。通过实验室第一课堂和校园内外的第二课堂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引入到科研的第三课堂,将科研过程中的标本、薄片带给学生观察、讲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将学生逐渐引入到矿物岩石学的科研课堂。
四、完善新课程体系下实验考试制度,保障改革效果
1、新课程体系下实验课考试改革的思想与理念
新的课程体系下,虽然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单独设立课程,但两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仍然紧密联系。理论课程在前、实验课程在后,且在同一个学期开课。新的考试制度本着“课程分离,考试不分离”原则,即在实验考核过成中要兼顾理论知识的穿插,避免脱节,理论课程闭卷考试中也要涉及相应的实验教学知识点。课程的考试应该遵循“方式多样、内容灵活、成绩复合”的思想。
3、新课程体系下实验考试改革的主要内容
实验环节单独设置课程后,必须制定完整的课程考试方案。实验课的考试方式包括课堂内考核、课堂外考核以及实验延伸考核三部分。课堂内考核成绩所占比例最大,约为60%,主要包括学生平时听课及回答问题的专注情况、实验报告撰写情况以及期末阶段学生鉴定未知矿物岩石的能力。学生鉴定能力的考核应该兼顾手标本和显微镜薄片,以岩浆岩与变质岩为例,期末考核时每位同学都应该对一个未知岩石手标本和一个岩石薄片进行系统鉴定、书写鉴定报告。课堂外考核以团队形式进行,成绩约占30%。凭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校区内及周边地区的天然露头优势,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选观察点,进行详细观察、描述、查阅资料,采用课堂讨论或者报告形式进行汇报,计入课外考核成绩。实验延伸部分成绩所占比例较低,约占10%。主要是针对某些学习兴趣较高的学生,结合相关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进行科学研究工作,针对其研究思想及效果给予成绩,培养具有一定科研潜力的学生。
五、岩矿类课程新体系的实施效果
2013级我校地质学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均采用了新版教学大纲,其中地质学的结晶学与矿物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结晶学与晶体光学都采用了理论课与实验课分离的课程体系。课程新体系实施过程中,理论课与实验课为同一教师,按照理论课相对在前,实验课相对在后的原则逐一进行,在师资力量、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方面均有较大进步。
1、实验环节师资队伍显著提高
原课程体系下,由于班级较多,理论课教师只能兼顾一个行政班级的实验课,其他班级往往由实验室教师或者助教完成,这
往往导致理论课与实验课内容脱节。每门课程的实验环节单独设立课程后,在我校小班上课的大环境下,实验课程也由理论课程老师亲自授课,避免了原课程体系下部分实验教师参与教学的情况,提高了实验教学的师资力量,目前我校岩矿类课程教授上课率达到100%。
2、学生对实验环节重视程度增加
原有课程体系,实验环节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纳入课程总成绩,部分同学投入不够。在新的课程体系与考核标准下,由于实验课为独立课程,具有单独的学分,学生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2个学时的实验课普遍延长到3~4个学时,实验室开放期间,一座难求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学习的态度端正了,教师的授课热情也随之显著提高。此外,学生对岩矿类科研项目的兴趣也显著提高。“小珠山花岗岩类型研究”、“灵山岛老虎嘴地区流纹岩流动方式研究”等一批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相继立项。
3、课程成绩分布更加合理
原课程体系下,虽然学生的掌握程度不同,但实验报告差别并不大,任课教师所给实验报告成绩也差别不大。新课程体系下,2013级两个专业两门岩矿课程的成绩都为正态分布,学生实验课成绩虽然以70~90分为主,也有部分学生成绩介于60~70分和90分以上,体现了学生的真实水平,同时也引起下一届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