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机械行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4-04-02 18:0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气机械行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气机械行业分析

篇1

关键词:机械电气;PLC技术;自动化应用;调试措施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3.023

0 前言

自动化技术的革新成就主要是在现场总线结构修缮基础上获取的,包括计算机、网络通信和智能化操作手段开始得到前所未有的集成改造,其间更衍生出了可灵活编程的控制终端,如今被广泛认证为PLC技术。事实证明,该类技术在汽车等机械电气行业中适用性较强,持续到九十年代后期,该类技术不管是在处理、运算速率或是功能控制上,都获得非凡的改善成就。特别是在我国批量连续化产品制备环节中,涉及PLC技术基础上的PID回路,开始和DCS系统细致交织,并逐步发展起FCS系统,使得以往承受多方束缚效应的专用通信网络得以有机调试,保证相关操作人员能够在机械电气施工现场进行长期安全性掌控。

1 PLC技术基础性内涵机理和应用特性研究

PLC技术主张在计算机和自动化系统交互式操作环境内加以构建,属于一类电子装置,全程匹配可自由灵活编程的存储单元,能够保证内部各项数据运算、数字式输入输出接口的模拟实效性,避免机械电气装置优化和应用水准提升中出现任何冲突迹象。此类技术还可细化出CPU、存储器、外设编程器、输入出接口等单元,共同为PLC在机械电气中的应用优势凸显,做足充分的准备工作。

第一,机电一体化目标的快速贯彻。PLC经过计算机和自动化操作技术有机融合之后,转变为一类先进式电子装置,内部结构质量完好且移动便利快捷,不会额外消耗过多的功率,现场安装和应用工序十分简易,尤其是在电气控制系统内沿用,能够换取更为合理完善的优化绩效,使得电气控制系统朝着机电一体化变革方向急速迈进。

第二,保留较强的抗干扰潜能。为了避免传统机械控制设施因承受严重侵扰而限制机械实际生产质量,有关机械电气行业领域中开始大力推广沿用PLC技术,目的是利用多元化集成化电路控制技术,使得以往种种侵扰因素得以消除,使得现场机械控制设施性能获得更深层次地改善提升,维持机械实际生产数量和安全质量,避免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令机械工程产生任何退步迹象。

第三,PLC本身保留较为可观的自我检测功能特性,如若说机械生产现场滋生任何故障隐患,其都会当即进行细致地自我检验测量,并将检验结果第一时间传达给相关工作人员,令他们能够及时掌握机械生产故障源头,为后续PLC维修创造更多精准、合理的支持性条件。

2 PLC技术在现代我国机械电气装置控制过程中灵活改造沿用的措施解析

为了确保在机械电气控制设施中更加科学合理地融入PLC控制技术,相关开发设计主体需要事先制定健全样式的综合式控制应用方案,依照内部规范流程布置PLC技术控制结构单元,相信长此以往,必将能够为我国机械高质量生产制备,提供保障。

2.1 尽快确认PLC技术实际应用类型

这是整个机械电气行业应用PLC技术的首要环节,为了确保日后选取的技术应用类型能够和既有机械电气装置更加充分自然地融合,需要设计主体依照自身装置实际性能状况和应用范围,进行清晰化校验认证。单纯拿FCS和DCS两类操作系统为例,其中前者明显更为合适,毕竟其提供功能丰富、操作快捷灵活,不会造成过多的成本消耗问题,最主要是能够依照当下生产需求进行富有针对性地整改,可以说今后我国机械电气行业融入PLC应用技术的主流趋势。归结来讲,确认该类技术实际应用方案,属于一项非常细致地事务,需要设计主体时刻保持思维的严密性,能够全方位且深度地考虑不同突发状况,并采取科学化应对措施。

2.2 精细化地拆解分析PLC技术在机械电气中沿用的原理

这部分工作原理演示,能够将PLC技术和机械电气生产融合方案更加生动地呈现出来,保证校验主体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发现当中不足并进行灵活调试。事实上,以上装置存在主电路、控制电路、保护环节、信号源等多重关键调试点,需要分析主体多加关注基础上,将原理图应用指导价值发挥到更高等级层次之上。

2.3 精准化选取沿用PLC式机械电气控制系统

选取该类系统的核心原则,就是维持整体机械电气控制设计方案的合理、有效、完整性。须知PLC系统内部机理极为繁琐,有关部件遗漏和生产实效性不高等问题广泛衍生,后期重新设计改良中还会耗费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单纯安煤炭分装器为例,其主要利用电气控制和气动系统、拦包机、导料摆板等结构单元修缮而成,核心操作理念便是充分结合光电感应辨认煤炭装箱的实际状况,利用PLC系统精准化演算煤炭装箱实际耗费的时间,并利用多元化技术流畅化衔接煤炭装箱涉及到的各类工序流程,避免超出预设完工时间。

另一方面,通讯网络设计。其是推动PLC技术在机械电气装置智能化生产应用革新进程的核心指导要素,其主要联合现代通信网络实际环境特性和装置网络规范化要求,进行既有网络架构规范式构建,使得在PLC总线科学指导基础上,令高、中层次网络配置和其余支持通信网络的子网配置等,得以高效连接和同步高效运转。

3 结语

综上所述,PLC技术是计算机和自动化操作系统集合形成的创新式操作手段,其能够针对各式各样的机械电气化控制系统进行灵活性控制应用,使得电气控制系统智能化操作特征得以全面凸显。相信经过我国科研技术的不断进步,PLC技术必然会得到更大程度地创新优化,并且在机械电气装置控制环节中得到大力推广,为我国机械电气装置科学化应用前景绽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宗辉.PLC技术在机械电气控制装置中的应用探讨[J].价值工程,2014,30(24):77-83.

[2]王玲.机械电气控制装置中PLC技术的应用研究[J].南方农机,2015,12(08):64-70.

篇2

关键字:竞争力 制造业

根据竞争力理论,竞争力就是在国际或国内自由贸易条件下, 企业在竞争中保持持续增长并不断获利的能力。市场占有率代表了企业开拓并占有市场的能力; 产值利润率则表现了企业的获利能力, 两个指标最能表现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竞争力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竞争力两种形式。前者是指特定时期的竞争力, 后者是指不同时期竞争力的动态变化。

当今社会,工业化到信息化生产模式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给工业生产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工业化时代工业生产所追求的效率,质量,成本等目标已赋予新的内容,单独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已不再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标志,从产品开发到产品上市的时间,则是企业赢得市场和顾客的关键,信息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的生产技术与组织管理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产品单一的大规模生产系统不再是信息时代的典型生产系统 企业为了占领市场,满足广大用户对产品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方面的要求 各类生产系统正在向销量大,但重复性低的生产系统转变。生产技术由刚性自动化发展到柔性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活动中繁重的体力劳动减少到最低限度,繁琐的,重复性的脑力劳动也逐渐为计算机系统所替代 。

一.企业竞争环境的改变

在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国际竞争和贸易环境己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在技术,资本,知识和人才上的优势,以创造性破坏的方式,不断打破原有的贸易和经济运作范式,在快速变化之中抢占新的竞争制高点,制造新的标准和游戏规则,以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在新一轮的经济较量中,我们看到,发达国家企业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杠杆和武器,在企业价值链上不断降低成本,缩短周期,提高效率和产品附加值,从而全面提升了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主要从四个方面体现出来:竞争平台的改变;竞争速度的改变;竞争能力的改变和竞争资源的改变。竞争平台的改变是指以网络为平台的电子商务运作模式正在以低成本,高效率和大范围营销的优势逐渐侵蚀实物经济运作模式。竞争速度的改变是指企业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对客户的需求变化和市场动向做出快速反应,根据客户需要不断调整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的环节,力争提供接近零时差的服务。在一个以网络为中心的世界里,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竞争能力的变化是指企业面对市场和技术环境的快速变化,越来越重视培养自身的核心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综合利用各种新的技术,并将技术优势不断附加到产品和服务中去。只有具备了核心能力的企业,才能够在千变万化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竞争资源的改变意味着企业把投资的重点从有形资产逐渐转向无形资产。这种转变主要由于无形资产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无形资产包括企业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许可证,数据库,企业的品牌,商标,客户资源和销售网络,以及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的知识和信息资源己经上升为企业的战略资源。

二.先进制造技术剖析

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人们一般理解为产品的机械工艺过程或机械加工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造”的概念和内涵在“范围”和“过程”两个方面都大大拓展了。在范围方面,制造所涉及的不仅是机械制造工业领域,它还包括了军工、电子、化工、轻工和食品等国民经济的大量行业,“制造”己被定义为将可用资源通过相应过程,转化为供人们使用/利用的工业品或生活消费品的产业。在过程方面,制造不光指具体的工艺过程,还包括市场分析,产品开发、生产工艺过程、装配检验和销售服务等产品全寿命周期过程。

在80 年代末,美国制造业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国家的挑战,为增强制造业的竞争力,夺回制造工业的优势,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于是美国一批有识之士提出了先进制造技术这一概念。那么,先进制造技术究竟是什么呢?这一概念己有10多 年的历史了,国内外专家提出了各种定义,尽管表述不同,但内涵相近。我们根据专家学者的研究并综合有关资料,将先进制造技术定义为:先进制造技术是以提高综合效率为目的,以人为中心,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成果,综合应用于市场需求,产品设计、生产工艺、经营管理、销售服务,使用乃至回收的产品全寿命周期的所有适用技术的总和,是不断更新发展的高新技术体系。

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业的工程技术界的系统工程和工业工程的思想、观念来审视制造技术的发展和促进制造业繁荣的一种体现。对于先进制造技术的体系桔构,国内外专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尽管对先进制造技术体系结构的划分不尽相同,但可以看出,先进制造技术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涵盖了经营管理,产品设计,生产工艺,信息控制,人员培训,用户服务等产品全寿命周期过程,这充分体现了先进制造技术的系统特征。

三、国有装备制造企业与外资装备制造企业的竞争力比较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等七个行业。因此, 本文选用市场占有率和产值利润率指标, 对我国国有装备企业和外资装备企业1999 年和2004 年在七个行业的竞争能力进行静态和动态比较得出,外资对国企市场占有率方面采用指标相对值比较, 即外资企业对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外资企业市场占有率/国有企业市场占有率。这样可以比较准确地对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进行比较。

在市场竞争方面, 大部分行业的外资装备制造企业比国有企业更具竞争力,尤其是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行业外资企业已经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金属制品、普通机械、电气机械行业的国有企业市场占有率近年来大幅下降,而外资企业并没有趁机抢得更多的市场,其市场占有率仅是小幅上升。这说明有大量民营企业、集体企业等其他所有制企业进入这三个行业,并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对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构成了威胁;交通运输和专用设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中国有企业占据市场主动地位的行业。但是从动态竞争看, 这两个行业的市场正在逐步地被外资企业侵蚀,尤其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外资企业的占有率大幅上升。

以企业盈利能力衡量,外资企业在所有装备制造行业的盈利能力都高于国有企业。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 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在5年间都有很大提高, 许多行业已经从亏损转为盈利,并且与外资企业盈利能力的差距在缩小。

本文采用了七个指标,从企业技术创新、规模实力、经营效率三个方面来分析影响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

一般来讲, 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提升竞争实力战胜竞争对手的重要前提和保证,那么技术创新能否成为外资企业比国有企业更具竞争优势的原因,本文选用新产品销售收入来进行分析,因为新产品销售收入可以直接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程度。从比较结果看, 五个行业外资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高于国有企业, 而这5个行业外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也都明显高于国有企业;另外三个行业外资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低于国有企业,其市场占有率也低于或接近国有企业。这说明了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 技术优势是外资企业比国有企业更具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之一。

1999-2006年间, 大量的外资企业涌入装备制造各行业, 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虽然外资企业资产也明显增加, 但资产增加的幅度小于就业人员的增加。这说明装备制造业内,许多外资企业选择规模小且大量使用劳动力的行业进入。这样投资规模小, 产品的资本密度小, 劳动力密度高, 符合我国生产要素禀赋结构;另外, 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在华设立企业依靠的是各种知识资产而不是物质资产,也就是说它们的无形资产价值较高,导致人均有形资产占有不高。

劳动生产率、销售利税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都代表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大部分行业外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国有企业, 表明生产效率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大部分行业外资企业利税率高于国有企业,说明外资企业创造利税的能力强于国有企业,由于外资企业与国有企业实行的税收政策不同, 许多行业国有企业的税收负担更重, 税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由于资本运营的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能力使得外资企业比国有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几年间有很大的提高,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外资企业先进管理方法的学习。

四、结论及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 可以得到如下结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外资企业普遍比国有企业更具竞争优势。大部分行业外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远远高于国有企业,交通运输和专用设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中国有企业仍保持市场优势的行业,但是这种优势也在逐步减小;所有行业外资企业的盈利能力都高于国有企业, 但是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外资企业竞争力较高是企业技术、规模和经营效率综合作用的结果:大部分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高于国有企业, 创新能力优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能充分利用我国的劳动力资源, 符合根据要素禀赋结构选择优势产业的原则;税收的优惠也会一定程度上形成外资企业的竞争优势;资产运营能力和降低成本的能力是外资企业比国有企业更具竞争优势的根本原因。

装备制造业是我国的战略性产业,许多大型工程项目需要以国有企业为主来完成。所以, 一定要提高我国国有装备制造企业的竞争能力。根据上述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1)一方面要利用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提高国有企业的技术水平, 另一方面要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 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 从根本上提高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构建合理的大中小企业结构,通过政府投资和企业自身发展, 逐步建立能承担大型工程项目的大企业集团, 并培育能够进行专业化装备产品生产和服务的中小企业。这样既可以提高国有装备制造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又能在产业的各层次上与外资企业竞争;(3)逐步调整对内外资企业的不公平税收政策, 减少税收负担对国有企业竞争优势的不利影响;(4)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学习并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 增强资产运营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 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这是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其仔.开放条件下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管理世界.2003.8:74-80

[2]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3]史清琪.中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 刘中. 机械制造资源重构研究[D]机械科学研究院 , 2003 .

篇3

关键词:一带一路;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创新;产业链

“一带一路”战略为江苏装备制造企业提升跨国经营能力,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带来重大机遇。江苏省政府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江苏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以推动装备制造走向世界。“十二五”期间江苏装备制造经济总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创新体系建设初具形态,“互联网+”智能制造发展势头迅猛,苏南自主创新示范、苏州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两大契机叠加,为江苏高端装备制造实施国际化战略创造了优越的环境。

一、江苏装备制造业“走出去”面临的契机

(一)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需求旺盛

“一带一路”沿线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为主,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需求预计高达1.2万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中亚和东盟地区除新加坡、以色列外,工业规模化程度普遍偏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未来对交通运输、产业园区、光伏核电、电信等能源设备和基础设备的需求量将持续增长。2015年中哈签署了14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和180亿美元的基建合作框架,包括64个清单项目,为江苏优势产业“走出去”提供了巨大市场空间。庞大的基建工程同时可以带动钢铁、水泥、玻璃等基建材料需求,可有效化解富裕产能。印尼计划在2020年前新建15个机场、24个现代化港口、49座大型水坝,新增电力装机总量3500万千瓦,这给江苏企业海外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沿线国家装备产业互补合作意愿加深

深化装备制造业投资与合作是沿线各国推进工业化进程和社会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中科院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化进程报告》显示,沿线65个国家涵盖工业化进程的各阶段,不同阶段的国家在产能合作进程中都可寻找到不同的定位,共同培育以“互补合作”为主导的“新雁阵”模型。江苏实施“一带一路商务创新引领”工程,拟在沿线重点国家布局建设10个境外产业集聚区。江苏省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项目库已筛选出重点合作项目266个,协议投资额240亿美元,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新型电力、船舶海工四大装备制造领域为战略重点。以巴基斯坦为例,其国内已探明铁矿石储量高达9.47亿吨,但是钢铁行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产能低下,市场需求缺口十分庞大。江苏沙钢集团瞄准机会展开合作,转移富裕产能的同时开辟能源市场,促进双方产业结构调整。2014年底俄罗斯启动“远东大动脉计划”,预计投入9亿美元升级红星造船厂、苏州大方特种车辆有限公司、南通中远重工等企业中标多个大订单,同时还建立石油合作关系。江苏美龙航空部件有限公司与俄方在共青城合作建立航空部件工业园,推动航空零部件企业协同创新。

(三)新一轮承接技术转移加快工业化进程

新一轮工业升级竞赛给各国带来新技术革命的机遇,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梯度差异是技术转移与承接的直接动力。中亚沿线国家未来由于面临“人口红利消失”与“资源过度消耗”的窘境,已开始提前布局技术吸收与积累,提升创新能力。在“一带一路”战略支撑引领作用下,通过科技伙伴计划,签订双边或多边技术转让协议、产品进出口协议,共建联合实验室、海上合作中心,完善技术转移协作网络与对接平台,利用线上线下资源,推动工业技术升级。诸多高新技术企业已在江苏省科技厅、各市科技局、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搭建的接洽平台上对接境外企业,签订各类科技合作协议。如中车南浦公司向印尼、哈萨克斯坦输出高铁技术设备,江苏丰海新能源有限公司向马尔代夫等国输出非并网式风电淡化海水等技术设备,助推沿线国家的能源与交通产业的工业化进程。

(四)江苏装备制造金融打破跨国垄断的新阶段

“加工贸易+外商直接投资”是跨国装备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垄断东道国产业的重要手段。江苏本土装备企业数量占比达到70%,但经济贡献率较低。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本土与跨国公司新产品销售收入平均比率为1:4.5,出货值比率1:24,利润比率为1:5.5。跨国企业制定行业标准、掌握关键技术、控制价值链,通过加工订单约束下游的研发进度,弱化本土企业的主导作用。江苏GDP虽然持续增长,但跨国公司对核心技术的封锁以及对关键领域的控制,使本土企业形成技术依赖,创新空窗期被迫延长,区域经济跌入贫困性增长的陷阱。“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可进一步激发装备企业向高端领域探索的欲望,加大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打破跨国公司的垄断。

(五)江苏打造研发高地、培育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呈现

硅谷、纽约、伦敦、特拉维夫等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培育经验显示,科技创新高地的建设意味着最大程度吸引和汇集全球创新要素发展高新产业,进而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战略主动权。江苏利用现有科技平台与资源培育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吸引全球创新要素,鼓励企业以联盟形式引进吸收核心技术,共同研发关键技术,共享知识产权发展高新产业,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奠定良好基础。苏州率先提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规划,通过“126”产业构架的建设方案培育十大高端产业群。2015年苏州机器人产业规模达68亿元,在服务型机器人行业形成一定的集聚效应。如科沃斯机器人有限公司沿着“工具―管家―伴侣“的发展轨迹搭建创新体系,拥有全球唯一最完整的家庭清洁服务机器人产品线,是全球家庭服务机器人的开拓者。南通搭建国际技术转移平台,打造船舶与海工技术创新高地,中远川崎集团依托该平台,通过二次创新完成全国船舶行业首个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斩获多个欧美订单。

二、江苏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优势

(一)工业基础夯实,规模化程度高

江苏装备制造业产值连续27年位列全国之首,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业产值持续增加。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的《中国(全口径)装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报告》(以下简称竞争力评价报告)显示,江苏规模实力、区域综合竞争力、全口径装备制造业等指标都稳居全国之首。《2015江苏装备制造业蓝皮书》显示装备制造企业数量占全省工业的47%,产值、销售、利税所占比重超过50%,出货值高达81%,其中仪表仪器、电气机械竞争力全国排名第一,电子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第二。徐州工程机械、南京智能装备、无锡光伏产业、苏州电子信息、南通海工装备等地标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园区、研发中心、产业基金、科技服务、信息平台等综合培育体系的联动建设已经领跑全国。

(二)外贸出口稳,高新技术产品比重高

金融危机以来,江苏贸易出口总额在3200亿美元上下窄幅振荡,其中98%为工业制成品。得益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及全省工业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的提升,2015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出口额分别高达2247.52亿美元和1137.89亿美元,总量优势明显。苏州是全国高新技术产品重要的生产基地,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在国际市场实现的销售收入在全国属于领先水平。2015年,苏州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在国际市场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9%,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逐年提升。

(三)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创新能力增强

竞争力评价报告显示,江苏装备制造创新能力多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研发经费的持续投入,为创新活动提供了保障。2015年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费用高达1788亿元,连续6年蝉联全国第一。江苏省内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云集,创新载体建设卓有成效,民营企业总部与全球500强研发中心相继落户苏南,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如苏州信能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突破全球珩磨技术领域瓶颈,成功研发智能化全自动高精度数控珩磨机;公司还收购德国Degen公司,成立全球高端珩磨机研发平台。成熟的创新体系造就了江苏牧羊控股有限公司在饲料机械设备领域的领先力,企业多年来R&D费用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保持4%左右。企业拥有高效的成果转化率,相继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97项,制定国家标准51项,荣获省高新技术产品22项,拥有国家授权专利近400余项,企业已在饲料机械与工程、粮食机械与工程、工程设计与安装为一体化等领域拥有最核心的研发技术及自主产权。

(四)投资形式多元化,产业扩张凸显“链条效应”布局

江苏发挥财政杠杆作用设立“一带一路”投资资金,规划2015年30亿、2017年100亿、2020年300亿的投资计划,通过大企业牵头大项目启动,加快与沿线国家共建产能互通体系,有效平衡双向投资。江苏装备企业投资方式也从出口产品,设立办事处的低端贸易方式转变到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收购国外企业组建全球网络化的研发体系与营销渠道。亨通集团在一带一路、中国制造业2025等战略部署背景下,实现了由市场国际化向资本、品牌国际化的升级。亨通在33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分公司,海外业务遍布112个国家和地区,在英、美等多个国家设立研发基地,形成了“光棒―光纤―光缆―ODN”完整的光通信产业链。2015年亨通收购印尼Vokse公司,充实下游产业链,丰富电力解决方案个性化定制的业务体系,为公司推进“555”国际化战略,实施全球资本运营奠定基础。

三、加快江苏装备制造业企业“走出去”的路径探讨

(一)政府定位服务化,构建对接服务体系

首先需明确服务型政府的定位,提高服务响应效率。江苏政府在优化顶层设计的同时,应该积极制定配套政策,贯彻落实《江苏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三年行动计划》。 “一带一路”战略下,政府通过搭建官方、半官方平台,推进民间合作。如常州政府向67家常州高新技术企业发放APEC商务旅行卡,为企业商务人员处境谈判提供便利;苏州政府对境外投资企业开辟“一企一案”绿色通道,有效缩短项目的行政审批。

江苏企业走出国门由于信息不对称面临诸多风险。政府应加快速度为制造装备企业搭建优质跨国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解决贸易摩擦、融资贷款等瓶颈,提高经营风险防范意识。目前江苏省跨国技术转移中心已与芬兰、以色列、英国等70多家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合作,为江苏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开拓稳定优质的合作渠道。江苏“国际产学研峰会”、南京“全球研发峰会”、苏州“纳米发展国际论坛”等都已成为江苏积极吸纳全球创新资源的重要平台。苏州政府为企业提供对接互动系统平台,其功能涵盖公共服务、人才培训、技术转移、投融资、科技成果转化和风险管理等专业化服务。

(二)企业创新自主化,培育核心竞争力

江苏融入“一带一路”的本质是实现技术链与产业链的全球对接,产业竞争力的节点之一是对技术标准与关键价值模块的控制。江苏企业突破跨国公司对前沿技术垄断的唯一路径是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对关键技术的攻克,实现内生性增长;同时还应强化产业协同创新,加大对上游产业重点领域前沿性、关键性研究的投入。如江苏徐工集团在引进吸收与自主创新并举的产业技术发展之路上,聚力实现施工应用技术、液压传动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结构优化技术等5大专业方向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创新,成功引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创新发展。徐工在全球市场开拓中形成了拥有5个国际研究中心,8大制造基地,10大备件中心,2000余个服务终端、6000余名技术专家,辐射180个国家和地区的庞大网络体系。集团不断覆盖融合上下游产业打造“智慧徐工”,成功实现了协同研发、智慧制造、敏捷供应链、商业智能、便捷服务的综合集成。

(三)资本布局全球化,加快品牌建设

优质装备企业成功走出去的轨迹包含“产品―市场―资本――品牌”四个国际化阶段。“一带一路”框架下企业通过海外收购可以缩短投资周期,迅速填补技术、品牌及销售渠道等要素资源。仅2016上半年,江苏就有53家上市公司开展海外并购业务,为扩张欧美市场奠定了基础。亨通收购南非阿伯代尔欧洲控股有限公司两家子公司100%股权,通过对收购企业品牌和技术进行整合,有效降低了企业进入西班牙与葡萄牙市场的壁垒。江苏海鸥公司通过竞标国际项目、境外设厂、跨国并购,成功开拓了国际市场。该公司在马来西亚分公司“借船出海”加速开拓国际市场;收购了东南亚最大的冷却塔公司,成功向“一带一路”沿线输出“海鸥”品牌与服务。南京泉峰控股并购了德国博世旗下SKIL品牌,拓展欧美高端电动工具市场。苏州纽威阀门先后在美国、荷兰、新加坡等8个国家设立10家境外子公司,积极注册境外商标,在全球构建营销网络。江苏装备企业应尽快组建全球营销服务体系,加快境外商标注册提升本土品牌的国际享誉度。

(四)产业联盟化,推动技术链跃迁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铁、核电、智能装备等优势产业走出去必然要对接、输出技术标准,通过核心技术提升巩固其行业领先地位,同时他们也会把产业需求和技术标准传导到技术链上下游环节,促成上下游产业间的技术关联形成企业联盟进行集成式创新。装备产品个性化定制程度高,售后服务也是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母公司可在境外组建售后服务公司,同时也为客户提供设备操作与维护的培训,提供多元化的产品服务。如常州金N集团从名不经传的小企业通过一系列高质量的海外并购一跃成为全球高端数控机床行业的老大,拥有200项国际专利,60%产品服务于奔驰、保时捷等汽车制造商。常州金N集团原先以纺织机械制造为主,2011年通过收购德国埃马克集团,形成跨国数控机床产业联盟,拓展欧洲市场;2013年通过对埃马克的优化与重组,剥离齿轮业务,进入高端汽车制造领域,客户遍及宝马、奔驰等,同年又收购瑞士欧瑞康集团将其全球范围内14个制造基地收入麾下,迅速促成与下游产业的联盟,打造了一流的机床管理体系、销售体系、维修体系。常州金N集团嫁接欧洲高端装备技术服务国际与国内市场,2014年又在金坛投资高速列车轮毂研发,主导行业发展。

(五)商业模式新型化,推动新业态孵化

装备企业将信息化、自动化、模块化融合,形成一个智能化、柔性化的制造体系,是变革商业驱动模式的基础。如上汽大通位于无锡的定制工厂采用分布式供应链模式建立用户圈层,根据订单需求通过C2B平成产品定义、开发、验证,用“预售+定制”的组合形式,为客户开辟现场设计、现场加工的高端定制服务提前锁定销量,实现与用户的互动。

其次是将互联网、数字化、大数据等元素引入销售模式,发挥三大资本平台(境内外融资平台、利率汇率平台、跨境外币人民资金池)和三大电商平台(装备材料大宗交易平台、互联网产业电商平台、进出口贸易平台)的优势,推动盈利模式的推动。如苏州大龙网承担“一带一路”跨境电商“引路人”角色,将江苏各城市与沿线贸易城市链接,随着越南、中东、俄罗斯网贸管的运营,大龙网“一带一路、百城百联”战略已完成关键布置。

(六)人才队伍国际化,搭建全球研发平台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进程中,企业以高端项目为载体,搭建研发平台,面向全球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开辟人才流入渠道,积极嵌入全球人才网络。国际实践经验表明,从事跨国经营的专职人员,在工科、理科、商科、经济学、法学等学科中最少有两种以上交叉学科的教育背景。 目前江苏企业境外投资遇到的瓶颈之一就是缺乏专业化、复合型的团队。比如留美博士与南京耕耘投资有限公司联姻成立南京川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从事磷酸蛋白抗体试剂研发,在江苏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资助下,在英国设立研发总部,吸纳当地先进的科研团队提升创新能力。南京川博的成功一方面是企业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强,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创始人注重IRP、市场营销、品牌建设、国际规则、商业范式、法律咨询等方面培训,不断增强国际环境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洁、王磊,2014年苏州实施“走出去”战略成效显著,商务信息与调研,2015(3).

篇4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现状 对策1

【Abstract】Nowadays the world compete the environment already and gradually vigorous,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want to want to exist continuously and then must establish to rise the own core competition ability. Our country affiliation after the WTO, courageous" walk out" apparently common ground of the local entrepreneur. However the weak of Chinese business enterprise real strengths is a realistic problem, therefore the Chinese business enterprise must recognize pure oneself, fast development strong, the talent match with western multinational company. This text is from the our country business enterprise the competition ability’s present condition, analyzed the lowly reason of competition ability, and put great emphasis on to bring up the solution’s way with the counterplan.

【Key words】Core competition ability ; Present condition; Counterplan

【正文】

一、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状

p 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世界国际竞争力年鉴(1999年)》,中国在参评的46个国家中,管理竞争力排在第40位,总体竞争力排在第38位,内在竞争力排在第33位,环境竞争力排在第40位。这说明:我国大企业的竞争力还不行。

p 1.管理竞争力。我国企业的管理竞争力成下滑趋势,研究表明,企业文化竞争力、公司绩效竞争力同企业管理竞争力相关系数达到了0.9191和0.8895。因此,企业管理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文化和公司绩效竞争力的大幅度下滑。

2.总体竞争力。在1999年企业总体竞争力排序中,我国企业总体竞争力得分仅为25.72,处于46个国家的第38位,说明大型企业总体竞争水平极低。相比之下,超过80点的国家有11个,其中欧洲7个,美国和加拿大居于第一和第三。可见,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并不完全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多寡,小国的企业在现代竞争中同样可以获得优势地位。

3.内在竞争力。中国的内在竞争力排名第33名。我国企业资源的相当一部分不能适应需求,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重新构建。多数企业忽视市场信息、商标、品牌、营销策略、企业形象、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的价值,忽视对无形资产的积累与维护;加之,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产品积压、流动资金不足;此外,企业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管理与技术复合型人才普遍匮乏。

4.环境竞争力。从环境竞争力状况看,中国列第40位,处于落后地位,说明中国企业在环境方面存在着严重制约企业竞争力发展的问题。市场竞争是企业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排33位比整体环境上的竞争力排名提前了7位,说明了中国企业在市场竞争方面的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

二、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1.我国企业规模小,效益差,产业集中度过低,专业化协作程度差。表一已显示出我国产业集中度过低,除垄断行业集中度已在50%以上,其余产业的集中度过低,而日本则均在60%以上。从日本1973年与我国1992年的比值可以看出,纺织、机械、建材加工、食品制造、电气机械等的比值达9-33.1倍。可见,我国产业集中度确实过低,极难达成规模经济效应,再加上企业管理模式封闭化,企业竞争力由此更会低下。我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销售总额1998年约2000亿美元,而美国的“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同期销售额3057.31亿美元,远远超过我国500家最大的工业企业的总和。我国企业如果能有10个进入“世界百强”,其竞争力之强自不言说。正是由于没有世界级企业,我国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协作水平极低,大中小型企业间分工不够合理。据我国第三次工业普查发现,机电产品外购零配件价值仅占一半左右,其中工业专用设备制造、地质专用设备制造、金属加工设备制造等更低。相反,日、美企业在组织形式上越来越由虚拟生产到虚拟营销等。如日本丰田公司本身只有10个工厂,只制造汽车引擎和车体等核心部件其余的零部件由1240个协作厂提供;松下公司算是自有子公司较多的,共190多家,但其关联公司更多,涉及全球近5000家协作厂商;美国“通用汽车”设有130个工厂,协作商达6000余家,可以看出我国企业专业化协作程度确实很低。

表一:

行业名称 中国CR4 中国

CR8(1992) 日本

CR8(1963) 日本/中国

1990年 1995年

食品制造业 1.4 1.9 3.1 65.82 21.2

造纸及纸品业 7.5 7.4 10.6 78.4 7.4

石油加工业 33.4 45.9 52.4 75.0 1.4

化学工业 12.1 11.2 13.2 68.9 5.2

建材加工业 1.4 3.4 2.3 65.6 28.5

黑色金属加工业 22.3 31.5 31.5 76.4 2.4

有色金属加工业 13.3 15.9 19.5 77.3 4.0

橡胶制品业 7.8 23.0 15.6 76.0 4.9

机械工业 2.3 6.0 4.1 63.5 15.5

交通设备制造业 14.9 27.3 34.2 72.6 2.1

电气机械制造业 5.8 8.5 1.6 68.5 9.0

纺织业 0.8 2.6 1.4 46.4 33.1

资源来源:1.杨伟民:《我国工业企业规模结构的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1年第5期;

2.课题组:《中国最大工业企业的分布规模经济状况》,《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3.刘继兵:《我国产业组织中的适度垄断和有效竞争》,《江汉论坛》1995年第9期;2.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竞争力普遍低下。我国多数企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基本依赖从国外引进,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弱,像机械行业主要产品技术有57%使用国外技术,国内自主开发的仅占43%,其中514家重点、骨干企业的2009种产品中,达到20世纪90年代水平的只占17.5%,许多产业内我过企业的研究开发还只限于外围技术,在产业核心技术上还对国外引进技术有较大程度的依赖,未能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据估计,世界500强的研究开发费用占全球的2/3以上,且这一比率还在不断上升。1997年,世界500强研究和开发费用2240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了12.8%。而我国的投资不过14亿美元尚不及“爱立信”的1/31。据统计,我国全部大型企业出口额仅占全国出口额的40%,即780亿美元左右,再从科技人员来看,我国企业科研人员占全国科研人员比不足30%,远远低于美国85%的水平,仅及韩国60%的一半不到。由此可见,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确实低下。

三、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原因.

在谈及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原因时,有必要对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性及构成作必要阐述。

1.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性及构成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帕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能的学识,它包括五个层次的深刻内涵:a.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竞争能力,是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强势。b.它是一种处于核心地位的能力,是企业其他能力的统领。c.它是企业所独具的能力,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d.它是长期作用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不随环境的变化发生质的变化。e.它是企业长期积淀形成的能力。因此,可以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理解为企业开发独特技术、研制独特产品的能力。但是《哈佛商业评论》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更具权威性: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协调多种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综上,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某一领域建立的独特竞争优势,是企业独具的支持企业保持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是处在核心地位的、影响全局的竞争力,是一基础性的能力,是一般竞争力的统领。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

①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战略价值,它能为顾客带来长期的关键性的利益,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为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

②独特能力。一项能力要成为核心能力,从竞争的角度看,还必须是独树一帜的能力。如果某种能力为整个行业普遍掌握,就不能成为核心能力,除非这家企业的水平远远高出其他企业。所以,传动系统的确是本田公司的核心能力,而不是福特汽车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由于具有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因此不易被人轻易占有、转移或模仿。

③延展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有力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延伸,是通向未来市场的大门,有的能力在某一业务部门看来可能算得上是核心竞力,但从整个行业的角度看,该能力就够不上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犹如一个“技能源”通过发散作用将能量不断扩散到最终产品上,从而为消费者源源不断提供创新产品,比如佳能公司利用其在光学镜片、成像技术和微量控制技术方面的核心能力,成功地进入复印机、激光打印机、成像扫描仪、传真机等20多个市场领域;夏普公司利用其在平面屏幕相关能力上的领先技术,成功的进入了笔记本电脑、便携式电脑、微型电视、夜晶投影电视等多个市场领域。可见,随着产业技术的演化,核心能力可以生长出许多奇妙的最终产品,制造出众多意料不到的新市场,它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

④不可交易性。核心能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生,虽然人民可以感受到,但无法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交易进行买卖。

⑤不可模仿性。核心竞争力是别的企业无法模仿和替代的。任何企业都不能靠简单模仿其他企业而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应靠自身的不断学习,创造乃至在市场竞争中磨练,建立和强化独特的核心能力,它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企业文化,深深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难以被其他企业替代。

(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企业因行业地位的不同导致构成其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不同,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分析其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找出关键的要素,实行重点管理,确保竞争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资源,整合资源的能力。由于技术创新能力,规模扩张能力,制度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文化凝聚能力的交互作用,而形成使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整合能力,主要包括:

①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在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因为有技术的支撑作用,企业才能经久不衰,永保竞争优势地位。技术创新,是企业往往拥有一种别人所没有的核心技术,导致它的竞争力极强,当一个企业拥有别人所没有的核心技术的时候,他的竞争力就很强,甚至可以强到垄断,像英特尔公司的计算机芯片,微软公司的软件,柯达公司的感光胶片等等都是高科技的结晶,没有高科技做坚强的后盾,想成为长寿公司是难上加难。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包括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产品和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将技术资源向技术优势转化的能力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保持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尤为重要。此外,要将技术优势转换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则还需企业其他能力的辅佐。

②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制度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活力(即竞争力),活力决定效益,效益决定发展,一个机制灵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必须具有一个较好的企业制度,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企业拥有较强的竞争力,首先建立健全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按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企业制度也是不断发展的,任何先进的企业制度都是相对的。制度创新也就是企业制度安排上,能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重大的创新活动,在制度安排上经常推出一些非常新颖的,而又能够和生产力相适应的东西。企业要始终保持制度上的先进性,就必须具备不断制度创新的能力。可以说,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对企业的竞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③规模扩张能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具备相当的规模优势,才能在经营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企业可以通过联合兼并、组建行业集团,成为本行业中少有的几个寡头垄断企业,最终成为行业垄断的大企业。

④管理创新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管理也是生产力。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才能把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有效的组织起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任何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进行管理。然而,由于管理的水平不同,相同的生产要素形成的生产力也就不同,企业的竞争力也就不同,所谓管理,一方面表现为对生产力的组织,一方面表现为对企业生产关系的处理。

⑤文化凝聚力。企业文化创新,是在企业文化的塑造上,能够不断的凝聚人们的思维方式,保证企业有非常强的竞争力,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是企业独特的创新精神,体现着企业团结奋进的文化内涵,只有具备这种内涵的企业,才是一支顽强的队伍,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才能力做到经久不衰。

⑥战略创新。企业经营战略选择高人一筹的时候,你肯定有竞争力,选择失误,肯定谈不上竞争力。所以企业经营战略的创新,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之一。它是在企业经营战略上经常用的奇招,这种奇招导致企业拥有一种心理竞争力,也就是比别人更强的竞争力。所以,是企业战略上的一种举动,企业战略选择上的一种创新,能够使企业拥有比别人更强的竞争力,形成一种核心竞争力。2.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低下的原因

(1)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尚未完成。股份有限公司尚不普及是我国大中型企业难以成为现代企业和跨国公司最大的制度性障碍。

(2)企业外生性扩张阻力过大。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无一不是通过兼并联合而壮大起来的,仅靠企业的自我积累既软弱无力又进程太慢。我国却由于地区与部门之间的行政壁垒过高,兼并机制不灵,与国际兼并趋势形成强烈的反差。企业规模小,结构雷同,靠跨区域部门的兼并联合来壮大竞争力的巨型企业难以脱颖而出。由于优势企业不能按企业自主意愿来实现扩张,结果还导致原有的竞争优势由于不能及时扩张而丧失。

(3)过度的贸易保护政策导致价格扭曲和产业竞争过度。对国内企业竞争而言,由于行政力量和价格扭曲的双重保护使相应的市场进入壁垒失效,如规模经济、资本、技术专利壁垒等均失效,使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失灵,而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大规模企业却无法出现。

(4)科技创新意识不强,机制不活,人才缺乏,投入不足。我国企业产品几十年不变,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弱,尤其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要途径,是知识成为经济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应用的新科技成果仅仅是我国科技成果的极少部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十分低下。 根据有关资料,我国专利技术的实施率仅仅为10%,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且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30-40%的水平,尽管我国也有一批从事高新科技产业的中小企业,也有些企业形成气候,但大部分高科技中小企业处于艰难的经营之中。中国科技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科技投入的比例、科技产出的比例、科技产出的状况,与发达国家都有很大差距,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会越拉越大,对科技人才不够重视,科技创新能力低是我国企业竞争力低的致命弱点。pp

(5)缺乏协同竞争意识。我国大部分企业都缺乏协同竞争意识,比如:家电行业的空调大战、彩电大战,无非就是相互压价,你争我夺,靠降价争夺市场份额,实力大的坚持时间长,规模小的挺不住退出,到头来多败俱伤。企业在竞争中还往往容易忽视合作,我国多数企业追求“大而全”,造成各地产业趋同,以致生产能力过剩和经济效益低下,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造成条块分割,重复建设,既浪费资源,又难以形成民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6)企业过度多元化。近年来,我国不少大企业、大集团为了实现其资产规模的扩张,在本行业进行大规模收购兼并,将投资范围扩展到非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领域。其状况是:横向产业跨度过宽,纵向产业链过长,核心产业虚弱,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孙孙公司层次过多、结构松散。说起来企业块头很大、管起来四处跑冒滴漏、算起来没有多少能赚钱,这样的企业无论是产品的质量,还是企业的竞争力都无法构成实质意义上的集团企业。这种不注重主营业务、培养核心产品的功能、过度多元化,必将成为引发此类企业破产的直接根源。

四、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1.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首先应加快改革,重新分解国有资产,承认地方政府的所有权,设立与行政职能了完全分立,专门从事国有资产委托和经营的经营公司,使国有股分散,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积极发展民间投资机构和企业相互间投资,进一步发展和健全社会保障系统,减轻企业负担,提高效率。其次,要从组织管理制度上理顺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视会的分工、监督与协作关系。严格按《公司法》设立制衡机构,不得身兼二职,保证决策科学化,防止集权化。再次,要大力构建有效的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引进经营者股权制,将经营者报酬与公司业绩直接挂钩。

2.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竞争本质上就是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的竞争。首先,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意识到进入WTO后面临着国际竞争,有了这种压力并转化为动力才能真正把我国企业改造成为现代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企业有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研制开发并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技术高质量产品,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第一,要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大型企业应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不断加强技术开发力量,加大技术开发资金的投入,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主导产品。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到世界科技开发的前沿建立技术开发机构,与合作者实现技术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第二,要积极探索新技术创新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吸引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研力量进入企业,组织力量对一些重要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实现技术上的突破与跨越,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第三,要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这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动力和源泉。要深化企业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真正使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权益分配,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其次,自主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的步伐,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和储备,创造真正能吸引人才的企业氛围。

3.第三,要处理好“做大”与“做强”的辩证关系。一般来讲,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之路有两条:一是专业化发展路径,二为多元化发展路径。 前者是指企业通过从事符合自身资源条件与能力的某一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来谋求企业的 不断发展。后者是指企业从事多个产品或行业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实现企业的不断扩张。以“做强”为培植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根本点,加快企业资产重组,切不可一味求“大”求“洋”,企业多元化经营更应慎重。尤其对于高集中度行业的企业而言更应把企业做强做大。企业在选择产品线时应建立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之上,实施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多元化(同“心”多元化)。否则不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在本行业外开展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或者在多元化经营的同时丧失或没有建立起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注定是不会成功的。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泰国正大和韩国大宇。在处理专业化与多元化的关系时,企业应潜心主业,围绕着主业经营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方面与同行业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技术、方式和方法,使其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搞好主业的基础上,再考虑进行相关多元化经营,发挥核心竞争力的溢出效应,实现良好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 通常,企业在某一领域中不具第一位的优势,一般不轻言搞多元化发展。据《财富》杂志的统计,世界500强企业中,单项产品销售额占企业总销售额比重95%以上的有140家,主导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70%~95%的有194家,相关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70%的有146家,而无关联多元化的企业则很少。这就提醒我们,应当根据企业自身的优势、劣势和外部因素来制定正确的战略定向。大凡成功企业的成长发展过程,无不是从专业化做起。细分市场,找空档,绕过市场壁垒或技术壁垒,从市场最急需的产品入手,“做深、做透、做大、做好”,只有东方亮了,才能西方亮。

从专业化做起,也就是凝练企业自身的技术、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如果没有领先市场或替代现有产品市场的能力,即使有好的体制、机制,也不一定能成长发展。只有通过技术进步,才能巩固和拓展市场。重视技术创新,在市场导向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导向。如万向集团提出:唯有创新,才能生存发展;我创新,我存在。

从事专业化经营,逐步形成世界性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是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形成品牌占领市场;二是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 、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法等,这是构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神火集团是从事煤炭生产和加工起家的,在采煤及其它生产工艺上,有独到的创新能力,在同样条件下,煤炭生产的成本低、回采率高、高附加值产品产率高、质量高。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我国企业应当集中力量搞好主业。

4.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是人的价值理念,是思想范畴的,也就是人在价值理念上认可这个企业制度安排,这种价值理念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创新

就是在企业文化的本身,要不断的按照企业发展,来审视创新问题,企业文化的内容要不断的创新。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包括企业精神上、企业经营哲学与经营理念,以及企业价值观等。企业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表现与实质的统一,并且与本企业的技术特点和经营管理相结合。

5.供应链的建设。进入WTO以后企业商业化的目标应当很明确,就是我最终能为公司的股东带来多大价值。公司的核心能力是要看在什么行业里,要比你的客户服务,要比你的供应链管理和财务绩效管理体制等等。供应链管理是对企业成本,利润以及最后股东价值最大化都有影响的一种核心能力。中国企业入世以后不光是面临跟国外企业竞争,而且是面临着跟随国外最优秀的企业竞争。杰克韦尔奇说过如果你在供应链管理不具有优势的话,你干脆不要参加竞争。中国企业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对手应该仔细从整个价值链上分析我们的差距在哪里,从整个价值链上对自己与国外先进水平作为一个分析以便从中找出一些策略性杠杆,通过运用这些杠来使企业在最短时间内赶上或超过世界水平6.提高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入世后,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国际竞争的大环境。国际经济竞争的洪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能适应这个新环境的企业,就能让国际经济新秩序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条款为我所用,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不能适应这个新环境的企业,就会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手脚而寸步难行、气息奄奄。在这个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兴衰。企业的管理创新,包括管理思想创新、企业组织创新、企业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创新等多个方面。其中管理思想创新,对整个企业的管理创新起着导向和决定性作用。只有管理思想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实现整个企业管理的创新。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最重要的是在实现企业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对企业进行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是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础。提高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首先要有一个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领导集团,其次,还要有一支精通企业管理的经营管理队伍,最后,还要建立一个能够不断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机制入世后,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提高管理创新能力,应当认真做好以下工作:提高适应经济全球化环境的人力资源开发能力;提高适应经济全球化环境的资本经营能力;提高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企业科学管理水平。通过采用国际通行的先进管理技术、管理模式和国际标准体系,使我国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研发、生产、质控、物流、营销、环境管理等系统尽快地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缩小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为培育WTO环境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8.实施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的实施可为潜在的竞争设置一道进入的壁垒。差异性产品、差异、差异化的经营方式具有竞争对手不可替代和模仿的特点。特别是随着差异化程度和购买者对某一商品偏爱程度的增强,排斥新竞争者的进入壁垒就越高。差异化竞争战略的这一特点以及由此形成的商业信誉可以减少该领域的进入点,使潜在的进入者难以介入。

9.培育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规模经营能力

如果以量化的形式衡量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规模经营能力是重要指标之一。没有庞大的经济规模和现金流量,就没有巨大的经济效益,从成本函数上看即C(q)<C(q1)+C(q2)+…+C(qn),其中,q=q1+q2+…+qn,而规模经济则意味着C(q)/q递减,所以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达到一定规模。入世以后,我国企业要打入国际市场,国外的企业也要占领我国市场,我们面临着国外一大批特大型企业集团的竞争。从经济规模上看,我国的企业与国外大型企业的差距是很大的,据美国《财富》杂志2002年7月推出的排行榜,2001年度全球500强企业中,名列榜首的美国沃尔玛公司,营业收入为2198.12亿美元。这次美国公司在500强中有197家上榜,我国企业上榜11家。我国企业排名最前的是第60名国家电力公司,营业收入为483.74亿美元。在这次排名中,我国企业已有了很大的进步(1995年只有3家企业入选500强),但差距仍然是明显的。以排名第86名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员工为93.7万人,收入为403.88亿美元;而排名第2名的埃克森-美孚公司员工为9.79万人,收入为1915.81亿美元。由此分析,压缩员工人数、扩大经营规模、提高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规模经营能力,是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举足轻重的要素。

结束语

篇5

2007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平稳较快,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投资结构有所改善。但贸易顺差规模增长依然过快,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突出,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加大,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随着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措施的政策效果逐步显现,预计2007年四季度经济增长偏快的势头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消费价格上涨的势头将有所放缓。为了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的成果,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继续防止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

一、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分析

(一)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趋向得到初步抑制,增长结构有所优化

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11.1%,二季度经济增长骤然加快,增速迅速提高为11.9%,明显高于近10年来同期增速的平均水平,也大大高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9.7%的平均水平,经济增长由过快向过热转变的趋势较为明显。进入三季度,国家通过连连出台紧缩性货币政策、取消了248种产品的出口优惠等等,在政策调控的引导下,经济增速平稳回落,三季度经济增长11.5%,比二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经济过热增长的苗头有所抑制。

在速度降低的同时,增长结构有所优化。分产业看,1~3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18,207亿元,增长4.3%,同比回落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83,478亿元,增长13.5%,加快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64,358亿元,增长11.0%,加快1.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较,第三产业增速提升最快,符合我国控制工业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控方向,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有所提高。

(二)消费增速逐季走高,消费与投资增长更趋协调

今年以来,在国民经济持续高增长、收入水平不断增加和消费环境日趋改善等有利因素推动下,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呈现本轮经济周期以来最强劲的增长势头,增速逐季走高。一季度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9%,二季度增长15.6%,三季度增长16.8%。1~9月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827亿元,同比增长15.9%。该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提高2.2个百分点,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的最高速度。

分析推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可以发现,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所减弱,消费需求的贡献加大。今年以来,在国家“有保有压”投资调控政策的作用下,投资结构趋于优化,速度有所减慢。1~9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而消费需求稳中趋旺,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呈现逐月加快的态势。1~9月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5.9%,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4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相比,前三季度消费品零售额与投资增长率的差距,由13.2个百分点下降到10.5个百分点,两者增速差距缩小,说明两者之间的增长更趋协调。

(三)投资结构有所调整,工业速度和效益共同改善

在宏观政策调控下,1~9月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增幅有所回落。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529亿元,同比增长25.7%,比上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78,247亿元,同比增长26.4%,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分地区看,投资增速呈现东部发达地区低、中西部发展地区高的良好特征。前三季度中部地区投资增速36.2%,快于东部14.8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增速29.6%,快于东部8.2个百分点。投资增长的快慢与下一轮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在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政策倾斜的扶持下,我国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有利于下一阶段国民经济的梯度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今年1~9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5%,比上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工业在速度较快的同时结构和效益也在改善。前三季度高技术行业生产增长19.5%,比上半年加快了2.4个百分点,特别是通信电子行业、电气机械行业、医药行业都保持了20%左右的增长速度。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5,623亿元,同比增长37.0%。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8个行业利润实现增长。

(四)收入来源趋向多元化,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今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居民得到了较多实惠。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34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3.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32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高于上年同期3.4个百分点。收入的增长将极大地促进农民消费的扩大。

粮食、肉禽等农副产品价格快速上涨、国家三农扶持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工收入改善以及农村社保范围不断扩大等等有利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9月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781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面扩大,也有助于低收入农民收入的增长。

城市居民公务员上涨工资资金到位、各省陆续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离退休人员补贴标准提高等等收入分配向低收入倾斜的政策,是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此外,就业人数增长,社会保障力度不断加大,也促使居民收入增长。截至9月末,全国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数920万人,已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9月末,全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238万人。今年证券市场的持续上涨行情也促使居民投资收益迅速增长,成为居民收入的新增长点。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

(一)贸易顺差增长仍然过快,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依然较为严重

为了改善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今年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我国出台了多项调整外贸进出口的政策,其力度之大、频次之多可谓前所未有。在上半年贸易顺差增长过快的形势下,7月1日起我国对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调低了出口退税率,并进一步改进了加工贸易台帐保证金管理办法。8、9月份,我国出口增速出现了明显下降,当月出口增速由7月份的34.2%回落到的22.7%和9月份的22.8,比7月份大幅回落11.5个百分点左右,比1~7月放慢近6个百分点。由于出口增速回落,而进口增速略有提高,三季度贸易顺差增速大幅度降低,同比增长56.7%,比上半年降低22.5个百分点。但时,即便如此,三季度我国外贸顺差增速仍然在50%以上,是造成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再者,根据目前外汇储备增长情况,资本项目下仍然有大量盈余。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大规模“双顺差”使得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依然较为严重。

(二)货币信贷增速仍然较快,流动性过剩状况仍然比较突出

今年以来,虽然银行连续8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5次提高存贷款利率,多次发行央行票据,回笼货币,货币信贷紧缩程度已与历史最紧时期相当,但货币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9月末,广义货币(M2)39.3万亿元,同比增长18.5%,比上年末加快1.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14.3万亿元,增长22.1%,加快4.6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29031亿元,增长13.0%,加快0.4个百分点。9月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33,602亿元,同比多增6422亿元;各项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47,488亿元,同比多增5893亿元。前三季度,货币净投放1958亿元,同比多投放302亿元。从目前形势看,单纯的货币政策难以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需要财政、外汇等其它政策的配合,效果才能更为显著。从财政存款与货币供应的关系来看,如果将财政存款纳入货币供应量,考察M3的变化,可以看出,9月末M3的同比增长率为19.5%,比M2的增长率还要高出1个百分点。

(三)高耗能行业投资和工业生产增速双双反弹,节能减排压力很大

在投资增速加快和出口快速增长的背景下,9月份高耗能行业投资和工业生产增速双双反弹,给节能减排造成很大压力。前三季度,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13,105亿元,同比增长22.6%,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4.5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39%。其中,建材行业投资增长50.9%,加快11.9个百分点;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增长40.7%,加快12.9个百分点;化工增长34.2%,加快8.1个百分点;钢铁由上年同期下降0.9%,转为今年增长13%;有色金属增长31.2%,尽管回落0.8个百分点,但仍然保持很高的增速。从出口看,高耗能产品增速仍然较快。前三季度,钢材出口额增长1倍多,焦炭及半焦炭出口额增长48.0%。

受投资和出口增长的拉动,9月份高耗能行业工业产品增速多数出现反弹势头。与8月份相比,9月份铝材增长47.1%,加快10个百分点;电解铝增长37.1%,加快5.1个百分点;铜材增长26.3%,加快3.1个百分点;化学纤维增长25.3%,加快6.4个百分点;粗钢增长17.5%,加快3.9个百分点;纯碱增长16.4%,加快8个百分点;乙烯增长14.8%,加快7.3个百分点;平板玻璃增长14.3%,加快4.6个百分点。

由于工业生产增长快于上年同期,尤其是高耗能产业增长快于上年同期,今年前三季度电力消耗增长明显快于上年同期,前三季度发电量同比增长16.4%,比上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

(四)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加大,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较高

由于粮食和猪肉等食品价格快速上涨,今年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1%,涨幅明显高于去年。从物价走势看,今年1~8月居民消费物价持续走高,8月份CPI上涨6.5%,达到全年最高水平,9月份同比上涨6.2%,涨幅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上半年涨幅呈现下降走势的流通领域生产资料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先后在7、8月份止跌反弹,如果上游产品涨价向下游传导,不利于整体物价的稳定。

(五)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

最近几年,我国连续出台多项针对房地产的调控措施,但近期房价还是出现了比较快速的上涨,特别是今年以来又逐渐有所加快。今年1~3季度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累计平均上涨6.7%,其中一季度上涨5.6%,二季度上涨6.3%,三季度上涨8.2%。房价涨幅较高主要表现为:一是新建住宅价格以更快的速度上涨,一季度上涨6%,二季度上涨6.4%,三季度上涨9%,1~9月上涨7.2%,高于房价平均上涨幅度。二是一些大城市房屋消费价格涨幅更高,1~3季度平均涨幅超过10%的城市,分别是深圳15.7%,北海市12.1%,北京10.1%。

今年以来住房销售价格持续上涨,主要原因:一是需求增长很快,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中还存在着居民多套住房的需求,自然地把需求又有所放大。二是住宅的供应相对偏紧,还存在着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特别是针对中低价位的中小户型住房所占比例还偏低。三是土地开发建设成本提高。全国70个大中城市土地交易价格上涨较快,1~3季度累计平均上涨12.8%,一季度上涨9.8%,二季度上涨13.5%,三季度上涨15%。另外,建筑材料价格也在上涨,人工成本、机械使用费的上涨都形成了对房价上涨的推动。四是由于市场上存在着对住房价格继续上涨的预期,存在着以投资的形式购买住房的需求,也形成了对价格的推动。

三、第四季度经济运行走势判断

(一)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由于今年以来宏观经济景气状况持续高涨,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为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创造了良好条件。加上今年以来股票价格大幅度上涨,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居民拥有的房地产数量迅速扩大,这些都将对四季度居民消费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在多种因素促进下,今年消费者信心指数逐月走高,由年初的95.8提高为8月份的97.3,目前的消费者信心指数是近三年来的最高水平。加之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政府消费支出的增长具有较好的财力保障。我们开发的消费品零售额先行指数在2006年到2007年上半年持续小幅走高,根据先行指数领先于消费品零售额一年左右的经验,可以判断2007年四季度消费品零售额将保持较高增长。根据居民收入、物价、利率等因素综合分析,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7%;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6.2%,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全年实际增长12.8%,高于去年0.2个百分点。

(二)固定资产投资将在高位增长基础上略微回落

今年以来,投资增速在二、三季度出现加快态势,四季度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目前企业前期赢利状况、项目开工情况,都有利于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从企业赢利状况来看,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7.4%、37%,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1.3和7.9个百分点,在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加快的情况下,企业投资的积极性较高;同时,企业自有资金增长较快,投资资金来源较为充裕,可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数量将会增大,为企业从事投资提供了资金保障。

从项目开工建设的情况来看,2007年一季度在建和新开工项目都比上年同期减少,但进入二季度之后,这种状况开始得到扭转,此后在建和新开工项目数量、在建项目建设规模和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都呈现逐月提高的势头,到8月末城镇5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累计237,000个,同比增加29286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11,981亿元,同比增长17.9%;新开工项目149,751个,同比增加18,665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51,942亿元,同比增长16.7%。这些情况说明2007年二、三季度新开工项目较多,为四季度的投资增长提供了可能性。

2007以来,国家加大了对经济适用房建设的支持,对房地产价格的调控从以需求侧调控为主向增加供给、改善供给结构的指导思想转变,小户型建设项目增加较多,对房地产投资增长起到支持作用。2007年以来房地产投资一直高于城镇投资总额的增长,1~9月份房地产投资增长30.3%,快于城镇投资总额增速3.9个百分点,四季度房地产投资仍将成为带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

但是,由于今年二、三季度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这些政策将会对投资额的增长点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主要措施包括连续提高贷款利率,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增加;连续提高法定准备金率降低银行用于贷款的比例;监管部门加强了对房地产贷款的监管,包括提高第二套商品房首付比例、严格审理商品房贷款程序等措施,将会对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来源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从9月份当月的情况来看,新开工项目和在建项目增长加快的势头已经有所放慢。随着各项调控措施的作用进一步显现,四季度投资增速将在高位基础上略微回落。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1%,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8%,比上年提高6.2个百分点。

(三)外贸出口继续保持增长,外贸顺差增幅将明显回落

第四季度我国外贸出口增速变化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美国经济减速。由于美国商务部公布的美国二季度经济增长率大幅度反弹,容易造成一定的假象。原因在于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是折年率的季度GDP增长率,它不同于我国通常使用的同比增长率。如果要考察美国经济增长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应该考察美国季度GDP同比增长率的变化。2006年以来,美国季度GDP同比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2007年一、二季度GDP同比增长率较2006年各季度明显降低,从2006年四季度的2.6%下降到2007年一季度的1.5%和二季度的1.9%,考虑到美国经济变化与对我国出口影响之间大约存在2-3个季度的时滞,四季度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速有可能受到更大的影响。二是国内政策变化的效果逐步显现。2007年上半年国家两次较大范围地降低了出口退税率,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的步伐有所加快,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已经在8、9月份有所显现,将对四季度我国出口增速产生进一步的影响。相反,由于国内需求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对进口保持较强的拉动作用,加上进口关税逐渐下调,人民币升值和国内外比价关系变化的调节作用逐渐显现。加上近期国际石油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石油进口额受价格上涨的影响将呈现加快上涨的情况。总体上看,四季度进口额增速可能会因石油等产品价格上涨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而略有提高,贸易顺差增速放慢。初步估计,四季度我国出口增长22.5%,进口增长20.6%,贸易顺差规模大约为874亿美元,同比增长速度下降到30%以下,贸易顺差的增幅比三季度下降约30个百分点。2007年全年我国出口增长25.8%,进口增长19.5%,贸易顺差规模大约为2730亿美元,比2006年增加将近1000亿美元,

(四)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较三季度小幅回落,但比2006年有所提高

根据上面对三大需求变化的分析,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速较三季度略微提高,投资增速较三季度略微,两者的共同作用使得国内需求保持与三季度大体相当的增速;但是,受外贸出口增速回落尤其是外贸顺差增幅大幅度回落的影响,四季度社会总需求扩张的总体步伐将有所放慢,对国内产出的增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从生产的角度来看,在需求放缓的影响下,工业生产增速将有所放慢,预计四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将由前三季度的18.5%回落到18.2%左右;预计四季度第二产业增长13.2%,较前三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左右;受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引导,广大农民和涉农企业将会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农业生产增长将会有所加快,预计四季度第一产业增长4.5%,较前三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左右;第三产业基本保持前三季度快速增长的态势,预计增长11%;综合三个大产业增长情况,四季度GDP同比增长11.2%,较三季度下降0.3个百分点;全年GDP增长11.4%,较前三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但比2006年提高0.3个百分点。

(五)消费价格涨幅较三季度小幅回落,但工业品出厂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将有所提高

今年以来消费价格基本上由食品价格尤其是副食品价格变动情况主导,而饲养周期的因素是造成2007年副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从饲养周期来看,自1998年以来,我国粮食价格(此处考察的是消费价格构成中的粮食价格和副食品价格)存在大约二年半左右的短周期,肉禽价格和蛋类价格变化大致与粮食价格呈现大体相同的周期性特征,但滞后于粮食价格的变化。从最近三者的变化情况来看,2005年4月份粮食价格涨幅达到谷底之后开始反弹,2007年1月达到峰值;肉禽价格和蛋类价格涨幅在2006年6月份达到谷底之后开始反弹,同比涨幅持续上涨的状况已经维持大约一年半的时间;从以前周期变化的经验来看,加速上涨的周期即将或者已经结束。考虑到近期国家对食品价格的高度关注并采取了对生猪饲养进行补贴等一些调控措施,肉禽价格和蛋类价格涨幅的峰值可能在8月份出现,此后上涨幅度将开始下降。但由于近期粮食价格继续保持稳步上涨的态势,这将会对生猪和禽类饲养产生影响,较高涨幅仍然会保持一段时间。此外,考虑到去年四季度物价基数较高,今年翘尾因素较小,预计四季度消费价格将出现高位下降的态势。同比涨幅下降到5.9%左右,较三季度降低0.2个百分点左右。

但是,由于近期国际石油价格的较快上涨,将对国内生产资料和工业品价格产生直接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较快上涨,首先将直接影响国内石油和成品油的价格,从而对国内生产资料价格产生影响。最近国家发改委刚刚调整了国内成品油的批发价格,就是受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影响。其次,由于石油价格上涨,化工类产品的价格都将受到影响,进而对工业品出厂价格产生影响。因此,预计四季度生产资料和工业品价格同比涨幅将略有提高,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同比涨幅为3.8%左右,约比三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涨幅为2.8%左右,约比三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

四、政策建议

鉴于我国经济高位运行的基本态势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仍然应该着力于防止经济过热,坚持不懈地进行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此,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严格控制财政支出,大力压缩财政赤字

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财政收入连年快速增长,年年大幅度超额完成收入增长计划。2007年,财政收入继续大幅度增长,1~9月份财政收入(不含债务收入)达38916.9亿元,同比增长31.4%,这一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年初财政预算草案制定的13.8%的计划增长率。按照目前的增长趋势,全年超收万亿元已成定局。截止9月份,我国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9900亿元,如果按照年初的财政赤字安排,四季度财政支出规模将大幅度增长,这将会对社会总需求的扩张产生很强的拉动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在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度超收的情况下,四季度应该严格控制财政支出,尤其是要刹住年底突击乱花钱的歪风,尽力做到少超支,以便尽可能压缩财政赤字,为在2008年或2009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创造条件。这样一来也可减缓国内需求扩张的步伐,为防止经济从偏热向过热转化助力。

(二)密切监测价格走势,防止通货膨胀的长期化

2007年肉禽蛋价格成为带动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因而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近期内由于粮食持续上涨,国际油价大幅度上涨,应做好价格监测工作,防止其它产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我们认为,值得关注的包括食品中的水产品和奶制品,由于这些产品前期价格上涨幅度较小,牛奶价格一度出现下降情况,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宰杀奶牛的现象,考虑到粮食涨价和牛奶价格自身周期性因素的影响,如果不及时进行调控,这些产品价格在2008年有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接替肉禽蛋价格成为带动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如果不及时控制价格较快上涨的走势,目前价格上涨的态势有可能进一步强化通货膨胀预期,使得通货膨胀长期化。

(三)综合运用税收和价格等经济手段,控制高耗能产业发展

在国际经济环境较好、企业赢利状况良好、资金面宽松的背景下,近几年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处于高位增长的状态,从而对一些高耗能产业的生产形成了较强的拉动作用,对节能减排形成了较大压力。

当前,应综合运用税收和价格等经济手段,控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应加快资源税改革的实施步伐,不应因担心资源税改革措施的推出会推动价格的上涨而推迟,应该认识到资源税改革的主要作用是调整资源的配置和使用状况,尽管此举会对部分产品的价格产生一定的压力,但这是资源税改革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价格总水平的调控应该交给财政和货币等总量政策去调节。

同时,应该加快资源价格改革和调整的力度,在调整成品油价格的同时,应该综合考虑成品油与电、汽、天然气等价格的比例关系,避免因成品油单方面调价造成其它产品供应的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