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的起源范文

时间:2024-04-02 18:0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竞技体育的起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竞技体育的起源

篇1

[关键词]原始经济体;经济流;经济流剩余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8.019

[中图分类号]f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8-035-06

笔者曾在“我的经济现象整体观”(参见《时代经贸》2011年9月)一文中,明确提出对经济现象进行动态的整体性观察的理论主张,并从一个完全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独特视角,以人类祖先的生存行为现象为观察起点,引出“转换”与“吸收”两大功能,进而得出“原始经济体”的理论抽象,还对原始经济体进行了深层功能结构分析。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就原始经济体的体外环境及其成长进化问题做出理论描述。

经济体是一个功能体,视之不见,搏之不得,不包含物质、能量、信息的任何因子。因此,现象世界中包括人体在内的一切要素,均应被视作原始经济体的体外环境。

1 原始经济体的体外环境

1.1 人体

原始经济体的体外环境,可区分为人、社会、大自然3个层次。人,是经济体得以存在、成长和进化的决定性的、第一层次的体外环境,直接与经济体相关联。一物是否为有用之物,完全是相对于人体而言的。现实世界中不存在任何不是相对于人体的有用之物或无用之物。

同样是作为经济体体外环境的社会和大自然,无论其结构如何复杂、规模如何庞大,都无法直接与经济体发生作用,它们都只能通过人的行为来间接地作用于经济体。

人的行为是经济体体内功能得以实现的唯一途径。如果没有人及其维持生存的行为,便无所谓经济体的存在;没有人的成长,也无从谈起经济体的成长;没有人的进化,也便没有经济体的进化。要深入了解和把握经济体,必须要首先了解人。

人,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复杂的生物。人对自身的了解,并不比对外在世界的了解更多。甚至于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人类自己还仍未完全确认自己的祖先。但经过几代人类学家一百多年的努力,人类对自己祖先的认识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深度,现在人类学家们几乎可以确认:人类的祖先是300万年至400万年前,用双腿从某种“神秘境界”里“走”出来的。中间经历了4次身体结构上的变化:南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我们无力对人类的进化过程做出更为详尽的描述,现仅就与经济体相关联的人的一些基本属性,做一个归纳。归纳过程别注意到要将迄今为止人类所认识到的自己的最早祖先南猿也包括进来。

我们把人的构成区分为2大部分。第一部分,包含6个要素,即眼、耳、鼻、舌、身、意;第二部分,包含也6个要素,即见、闻、嗅、味、触、识。

包含在这2大部分中的所有要素,并不是一些孤立的存在,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眼见一体、耳闻一体、鼻嗅一体、舌味一体、身触一体、意识一体。

眼见一体,以眼为体,以见为能;耳闻一体,以耳为体,以闻为能;鼻嗅一体,以鼻为体,以嗅为能;舌味一体,以舌为体,以味为能;身触一体,以身为体,以触为能;意识一体,以意为体,以识为能。

眼、耳、鼻、舌、身归于人的肌体;见、闻、嗅、味、触归于人的体能。肌体在意识的统领下发挥出体能,形成人的行为现象。

识,是人在面对外在世界时所表现出来的感觉、印象、记忆、判断、思维、想象等活动的能力;意,则是这种能力的来源。

远古人类祖先的意与识,在原始生存环境与生存方式的限制下,是浑然未分的,处于蒙昧状态。其生存活动中的行为动机,与其他动物没有本质区别,完全是出于生存的本能。但随着人类的进化,本能将逐步为欲念所取代,蒙昧将逐步为智能所取代。

与经济体体内功能相联系,意及意识统领下的人的肌体,是在生存行为中发挥吸收功能的基础和前提;识及意识统领下的人的体能,则是在生存行为中发挥

换功能的动力来源,见图1。

随着肌体、体能、意识的成长与进化,体现在经济体中的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也将随之成长和进化。可以这样来形容:体能、识是经济体之“父”;肌体、意是经济体之“母”。为便于与经济体相对照,我们将人的肌体、体能、意识,统称为“人体”。

1.2 种群

社会,是经济体第二层次的体外环境,也是经济体存在、成长和进化的必备环境。但它永远不会成为经济体的直接环境。无论人类社会形态进化到何种程度,无论今后经济体的结构方式会变得多么复杂多样,人体是经济体的直接环境,这一点是始终不能改变的。

但社会又是人体赖以生存、成长、繁衍和进化的直接环境,是要对人体发生直接作用的。因此,社会对经济体的作用是通过人体间接地得以实现的。

与原始经济体相对应的社会环境是最原始形态的人类种群。这里,需要强调远古人类祖先种群的2个特征:①种群内部男人与女人的对立。这种对立,是人体种群得以延续的前提,也是人类社会制度现象产生的根源。因为,人类社会制度现象,其本质含义就是确定人体与人体之间的区分,男人与女人则是种群中人体与人体之间的最初的区分。②种群与大自然的对立。这种对立是种群得以存在的前提,也是人类社会文化现象产生的根源,见图2。

制度现象、文化现象,特别明显的是其中的科学和技术现象,反过来作用于人体,通过人体又作用于经济体,促进着经济体的成长与进化。

1.3 大自然

大自然是经济体最后一个层次,也是最为广大、最为基本的体外环境。以经济体为本位,大自然首先是指日、地、月系统。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也都应当包含在大自然的概念之中。大自然与人体、人类社会一起提供了经济体赖以存在、成长和进化的全部资源。

可将蕴含于经济体体外环境中的全部资源归结为3个基本要素:

第一种,是可以看到、听到、嗅到、尝到、触到的以固体、液体和气体形态占有一定空间和质量的东西,譬如山泽之中与人类祖先的生存直接相关的动物、植物、水、土、石、空气等,我们将其统称为物质资源。

第二种,是通过各种方式直接释放出来的或者是可以间接地获得的做功的能力。譬如发自于天空的风雨雷电和来自于太阳的光线,以及来自于地下的热量等,我们将其统称为能量资源。

第三种,是蕴含于整个宇宙的信息资源。信息,20世纪才为人类所认识;关于信息的本质,说法也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信息是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着的,区别于物质与能量,并与之相并列的第三种存在。

本文将信息定义为:人体所获得的关于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的减少。不确定性减少得越多,信息量就越大。两棵果树,这棵树上果子多些,另一棵树上果子少些。第一次在另一棵树上吃到少一些的果子;第二次,在这棵树上吃到多一些的果子;第三次就会再次来到这棵果树下。果子所处方位的不确定性在减少。

大自然无法直接与经济体发生关联,与社会环境一样,也必须通过人体才能发挥出对经济体的资源保证作用,见图3。

资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资源,正如前面所讨论的,指的是经济体体外环境中所蕴含的全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狭义的资源则是指作为人类生存行为直接获取对象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对于一个给定的经济体,如果说广义的体外资源是广大或无限的,那么,其狭义的体外资源就总是有限的了。

与远古人类祖先生存状态相伴随的原始经济体,其狭义上的体外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既不包括能量资源,也不包括信息资源,只包括物质资源中极小的一部分,其全部内容也仅限于生长于山泽大地之中的、可供直接食用的瓜、果、鱼、兽等动植物资源。

2 经济流

2.1 经济流的概念

人类祖先要维持生存,就必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连续不断地重复其“摘吃果子”、“掘嚼根茎”、“擒食鸟兽”等进食行为。原始经济体体外环境中的资源要素,在加入人类祖先重复不断的进食过程,从而也是加入原始经济体体内功能重复不断的实现过程之前,本是一种与经济体无关的游离状态下的存在。一旦通过人体的行为被加入进来,处于游离状态的资源要素便会沿着两种功能相互作用所规定的方向,形成一股有序的流动。

我们将被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重复不断的实现过程

纳入经济体而形成流动的体外资源,称为经济流,见图4。

2.2 主流与潜流

原始经济体的经济流可区分为2个层次。原始经济体是以可供人体直接食用的瓜、果、鱼、兽等动植物资源为其直接转换与吸收对象的,因此,狭义资源上的物质流是原始经济体体内经济流的主流。然而,伴随主流一同被纳入原始经济体而形成流动的,还要包括部分其余的广义资源上的物质流,以及能量流和信息流。这部分经济流,并不与人体的行为目的直接关联,而是处于一种不为行为主体所知的潜藏的状态,因此可称之为潜流,见图5。

经济流中包含潜流,这一点是由经济体结构规模与结构形式的有限性与体外环境结构规模与结构形式的广大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蕴含于规模广大的体外环境之中的各种资源要素,其结构方式要远远复杂于经济体的功能结构。物质、能量、信息在体外环境中本是一种难以分解的混合状态下的存在,当狭义上的资源要素以主流身份被纳入经济体时,能量流、信息流以及广义资源上的物质流也必然潜藏其中。

2.3 经济流的流向

如前所述,在本文的图示法中,转换为先,位于经济体的右侧,朝向经济流的来源;吸收为后,位于经济体的左侧,背向经济流的来源。在这种结构关系中,转换好似一面法力无边的“魔镜”,突然将体外资源要素的游离之“魂”,化为一股有序的“流”,摄入经济体体内,再抛向吸收的“胃囊”。经济流的流向与转换功能的作用方向是相同的,与吸收功能的作用方向则是相反的,见图6。

2.4 经济流的冷与热属性

流经经济体的经济流,要经受经济体体内2种功能的同时作用。从转换一方看,体外资源逐步由无用之物变为有用之物的过程,正是其原有的外部形态及内在结构不断发生着改变、分解或释放的过程;从吸收一方看,体外资源逐步以有用之物被耗费或吸收的过程,则是其处在不断释放、分解和改变过程中的外部形态及内在结构又在不断消失或隐没的过程。经济流在转换与吸收的功能作用下,亦生亦灭。我们比喻地称:处于转换功能作用之下的经济流具有“热”性;处于吸收功能作用之下的经济流具有“冷”性。

经济流的冷热属性变化,直接体现着经济体体内功能的区分,因此也可以说,转换功能具有热性,吸收功能具有冷性,见图7。

在原始经济体中,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是紧密合一的。因此,流经其间的经济流,在同一瞬间既要表现出热性,又要表现出冷性。除非是转换与吸收之间发生了实际分离,否则,经济流冷热属性的变换并不会表现为经济体整体上的冷热更替。

为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从观念上将转换与吸收做一个暂时的分离,使两种功能各归其固有的结构方位。假想:有一股经济流正非常缓慢地以极为松散的粒子状态流经经济体。

当有一颗经济流的粒子流经白框时,见图8,黑框中是空的,这意味着转换功能正在发挥作用,吸收功能处于关闭状态。此时,经济流呈热性,或称经济体呈热性。

当这颗粒子流经黑框时,见图9,白框中是空的,这意味着吸收功能正在发挥作用,转换功能处于关闭状态。此时,经济流呈冷性,或称经济体呈冷性。

伴随着这股经济流的持续流动,经济流将会发生“热转冷”、“冷转热”,往复不断地交替变换。经济流密度越大、流速越快,冷热交替的频率就会越高。冷热交替的频率高到一定程度,经济流既要呈冷性,又要呈热性,结果就是动态的冷热均衡。

我们将这种冷热均衡状态,称作经济流呈中性,或称经济体呈中性,见图10。

转换与吸收,一体两面;经济体、经济流与行为现象,三位一体。转换、热性、动,三者相对应,为一面;吸收、冷性、静,三者相对应,为另一面。

转换功能起作用的时刻,正是经济流呈热性的时刻,同时也正是生存活动中的行为现象表现出动的特征的时刻;吸收功能起作用的时刻,正是经济流呈冷性的时刻,同时也正是生存活动中的行为现象表现出静的特征的时刻。

因此,经济体的功能结构、经济流的冷热属性和行为现象的动静特征,完全可以统一起来加以描述。当我们描述经济流的冷热属性的时候,也就是描述了人体行为的动静特征,同时也正是在描述经济体的功能结构。

2.5 经济流剩余

源自经济体体外环境,包含着主流、潜流两个层次和物质、能量、信息3个要素的经济流

,在流经经济体之后,有2个而且仅仅是2个去向:①被彻底转换与吸收,留存于人体之内,消失于经济体;②因无法进一步被转换与吸收,而被排出人体,留存于人体之外。被排出人体的经济流,同时也可视为被排出经济体。

留存于人体之内的经济流,将直接形成人体,维持人体的存在、成长和进化;留存于人体之外的经济流,将会直接造成人体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又将会反过来间接地造成人体的变化。我们将第二个去向的经济流称为经济流剩余,见图11。

经济体作为功能体,本是一个无形的存在,其自身并不含有、也从未留存资源要素中的任何因子。因此,作为经济体功能实现产物的经济流的实体,并非果真是留存于经济体之中,而是留存于经济体的体外环境之中,即留存于作为生存行为主体的人体之内或人体之外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之中。

但经济体体内功能的实现过程与人体的行为过程却是同步进行,毫厘不差的,因此,完全为人体所吸收,留存于人体的经济流,可视为形成人体,而消失于经济体;被人体所排出经济流,也可视为是被经济体所排出。

经济流流经经济体之后会产生剩余。这一点,与经济流中包含主流与潜流的道理一样,也是由经济体体外环境结构规模及结构形式相对的广大性和复杂所决定的。假如经济体的结构规模及结构形式与体外环境完全吻合,则根本就没有转换与吸收体外资源的必要。经济体体外环境中处于复杂的、混合状态下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在经济体体内功能的作用下,化作经济流之后,一部分得到了彻底的转换与吸收,留存于人体;没有得到转换与吸收的部分,则要被排出人体,同时也可以看作是被排出经济体,形成经济流剩余。

2.6 剩余的构成

经济流区可分为主流与潜流2个层次,进一步还可以区分为狭义资源上的物质流、其余的广义资源上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4个构成。

狭义资源上的物质流,即大自然直接赐予的可食用之物,经过经济体转换与吸收的部分,以化学能或生物能的形式留存于人体之内;未能转换与吸收的部分则主要以粪便或体热的形式被排出人体,同时也可看作是被排出经济体,成为经济流剩余。

在人类祖先谋求生存的活动中,奔跑时无意中碰到的石块,攀爬树木时无意间触动或折断的树枝等,以及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人的肌体的各种活动本身,都应被视为经济流的构成部分,它们是广义资源上的物质流。显然,这部分物质流是不能被原始经济体进一步转换和吸收的,因而要被排出人体,同时也可看作是被排出经济体,成为经济流剩余。

一只果子或一块兽肉,当其被纳入经济体而成为转换与吸收的对象时,其生长和成熟过程中所转换与吸收的太阳能、化学能等等,此时都具备着被纳入经济体而形成流动的含义,此即所谓能量流。此外,日复一日的奔跑、攀爬等觅食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能量的转换和流动过程,因此,也应一并被视为能量流。能量流,除被人体吸收的部分之外,剩余的部分均以热能的形式被排出人体,同时也可看作是被排出经济体,成为经济流剩余。

与我们关于原始经济体的理论描述相联系,在摘吃果子这样简单的行为过程中,也包含着信息的流动。我们的那位祖先起初并不知道哪里有果子可摘。经过一番寻找,才来到一棵果树下。在整个过程中,通过感官所感知的一切,已经作为“印象”或“经验”留存于他的记忆之中。下一次饿了的时候,他会很快找到这棵果树。没有找到这棵果树之前,这棵果树的方位对他来说是不确定的,现在这种不确定性大大地减少了。这就是信息在流动。由人类远古祖先穴居的山洞通往果树的那条蜿蜒小路,就是信息流经的“印迹”。

与物质流和能量流的一个重要的区别是经济流中的信息流是没有剩余的。人类祖先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存活动中,通过感官和心智所体察到的一切,都意味着相对于他来说的环境中的不确定性的减少,都将以印象、记忆、经验、知识的形式日积月累地留存于意识之中。即使会有所遗忘,而遗忘本身就是一种意识现象。因此信息是不能被排出人体而留存于人体之外的。

经济流剩余由物质流剩余和能量流剩余2部分构成,不存在信息流剩余。可以对经济流剩余做一个归纳,见图12。

3 原始经济体的成长与进化

在我们的描述中,转换与吸收是一个相当广泛的功能存在,不难看出,关于原始经

体的描述,只要稍加改动,同样也适用于其他动物,甚至是植物的生存行为。但必须牢记:我们所描述的原始经济体,其最直接的体外环境是远古人类祖先的人体,而不是其他动物或植物。其他动物和植物均被视为存在于大自然的物质资源,都是相对于人体而言的有用之物。

原始经济体是针对远古人类祖先单个人体的生存行为所给出的一种功能描述。无论是其结构规模,还是其流量规模,都取决于单个人体的胃口容量,是十分有限的。这种原始的转换与吸收所能够推动的经济流,其主流是物质流,并且仅限于大自然直接赐予的可食用之物。

人类祖先生存于种群之中,这种社会结构是十分松散的,至少在觅食过程中,他们是单独行动的。在通往未来经济生活的大道上,人类祖先总是群体出发,又分头行动,各自头顶一点“黑白闪烁”的原始经济体之光。

此消彼长、冷热更替、动静有常的经济体,是这样一种功能体:其自身不包含物质、能量、信息的任何因子,却带来了物质、能量、信息的循环流动;其自身是物质、能量、信息循环流动的必经之路,物质、能量、信息却未在其中有一丝一毫的留存。“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①。经济体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伴随着经济流的累积,造成了包括人体在内的体外环境的变化。

经济体体外环境的变化,首先是人体的变化。人体的变化集中表现于其生存能力的增强。原先需要花费许多精力四处寻找果子,如今早已知道果子生长在什么地方、如何才能摘到更多更好的果子;原先只能吃到一两种果子,如今早已知道还有哪些种果子也可以食用;原先吃不到或只能吃到野兽的生肉,如今发现偶尔拾到的被野火烧熟了的兽肉更加可口。人体与大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范围和深度在扩大和加深。所有这些都意味着肌体、体能、意识的成长。人体的成长又会反过来造成原始经济体中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的增强。原始经济中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的增强,意味着原始经济体在成长。

因为人体在成长,所以原始经济体必然要成长,但其成长不是没有限度的。在原始经济体的成长过程中,要受到来自5个方面的约束。

第一个约束:结构规模的有限性。人类祖先的肌体、体能是有限的。这集中体现为其胃口容量的有限性上面。尽管人体与大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范围在扩大,但一次进食所能够转换和吸收的食物数量毕竟有限。

此外,人类祖先的意识也是有限的。在远古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下,尚未完全脱离动物界的人类祖先除了直接觅食以外,其余的一无所知。人体的肌体、体能、意识的有限性,决定了原始经济体结构规模的有限性。原始经济体本身无法突破这种局限,因此,在本文的图示法中,用以表示原始经济体结构规模的由黑白两色所构成的方形面积的大小,在经济体的成长过程中,始终是不能改变的。原始经济体的成长不表现为图形面积的扩大。

第二个约束:原始经济体体内的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两相对等。无论原始经济体成长到何种程度,绝不会出现转换大于吸收或吸收大于转换的情况。表现在图形上就是分别代表两种功能的黑色面积与白色面积,始终是相等的。

第三个约束: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在原始经济体体内的结构方位固定不变。转换为先,永远朝向经济流的来源;吸收为后,永远背向经济流。不可互换。表现在图形上,就是代表转换功能的白色,始终位于图形的右侧;代表吸收功能的黑色,始终位于图形的左侧。

第四个约束: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的作用方向相反,即两种功能的效用各自由大至小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表现在图形上,就是转换功能的作用方向是由右向左,吸收功能的作用方向是由左向右。箭头的方向不可改变。

第五个约束:转换与吸收二体合一,不可脱离。一旦脱离,则意味着经济体的消失。表现在图形上,就是分别代表两种功能的白色和黑色,始终是连接在一起的。

原始经济体的6个属性:规模有限、功能对等、先后有别、方向相反、二体合一、此消彼长,在原始经济体的成长过程中,前5个属性都不可能发生变化,唯一能够发生变化的,是两种功能之间的相互消长关系。

在前面的描述中,我们曾假定两种功能的相互消长呈线性变化,现在我们仍保持这个假定,通过图形来推演原始经济体成长的整个历程,见图13。

由体内功能增强所带来的原始经济体的成长,并不表现为图形中黑

白两色乃至整个方形的面积的增大,也不表现为两相对等、先后有别、方向相反、二体合一这些属性的任何变化。而是仅仅表现为:伴随着经济流的持续流动和循环累积,两种功能相互消长关系的变化。消长关系变化的结果,是两种功能在原始经济体中的地位关系的改变。

在最初状态下的原始经济体中,能够被转换与吸收的食物种类和数量是单一而有限的,人类祖先没有进行食物选择的自由,原始经济体的体内功能极为有限,两种功能的地位关系是:吸收完全从属于转换,转换完全决定着吸收。表现在图形中,就是代表转换的白色完全处于上方,代表吸收的黑色完全处于下方,参见图13-0。

伴随着体内功能的增强,能够被转换与吸收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在逐渐扩大,此时,人类祖先开始获得更多的食物,并可以有选择地进食。吸收对转换的依赖程度开始降低。转换与吸收的地位关系开始发生改变,各自朝着相反的方向转化。转换功能的支配地位由此开始逐步让位于吸收功能。表现在图形上,就是原先处于上方的代表转换的白色,逐步让位于原先处于下方的代表吸收的黑色。这就是原始经济体成长的全部含义。

原始经济体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将其划分为6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里,体内的功能结构都处于不同形式的平衡状态。图13显示出7种平衡状态。

图13-0中,转换功能完全处于上方,吸收功能完全处于下方。这表明吸收完全由转换来支配。我们把这种平衡状态称为原始经济体的“初始平衡态”。在初始平衡态下,食物种类单一,数量有限,人体之外不存在选择机会。此时,经济体所体现出来的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是极为微弱的,属于经济流累积的初期。前面那位人类祖先的第一幅进食图景,参见(“我的经济现象整体观”,冯力,《时代经贸》,2011年9月,图2),可近似地看作是处于此种状态。从生存活动中的行为现象上,观察不到明显的阶段性区分。此时的人类祖先,严格地讲,远没有具备人的本质特征,是蒙昧状态下的生存本能在支配着人体的生存行为。

图13-1和图13-2所显示的平衡状态,称为“对等过渡平衡态”。图13-1显示出经济体开始成长。此时,人类祖先的觅食能力有所提高,与时同时,经济体所体现出来的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也有所增强。在这种增强的同时,吸收功能的地位有所上升,吸收不再完全为转换所支配。在图13-2中,吸收的地位进一步上升,转换的地位进一步降低。“对等过渡平衡态”下,由于食物种类增加,人体之外开始出现选择机会,但人体之内尚无选择意识。

图13-3中,转换与吸收之间的地位关系完全对等,这也是整个过程中唯一的一次地位对等的机会,称为“对等平衡态”。“对等平衡态”下,食物种类的多样化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人体之外存在着足够的选择机会,人体之内的选择意识即将生成又尚未生成。

图13-4和图13-5所显示的平衡状态,称为“临界过渡平衡态”。在这种平衡态下,两种功能已经开始转向了各自的反面,转换功能开始让位于吸收功能,吸收功能反过来开始支配转换功能。食物种类进一步增加,人体之外的选择机会进一步增多,人体之内的选择意识开始生成。

选择意识一旦生成,则意味着本能开始为欲念所取代,蒙昧开始为智能所取代。本能的行为动机开始为欲念支配下的行为动机所取代;蒙昧的行为方式开始为智能的行为方式所取代。一块生肉和一块被野火烤过的熟肉,这位祖先不加选择地吃了一块生肉,或同样是不加选择地吃了一块熟肉。从外在现象上看,动机不为欲念所支配。但体内的真实感受会告诉他,下一次要选择那块熟肉。再有机会的话,欲念就会发生作用了。有选择意味着有欲念,能选择意味着有智能。欲念与智能的生成是原始经济体成长带给人体的最显著变化。

在欲念的支配下,人类祖先开始有选择地吃到更多种类和充分数量的食物。再也不是摘到什么吃下什么、摘得多少吃下多少。这预示着人类祖先的“幸福”时光即将来临。行为过程的阶段性区分,从这里开始逐渐显露。

图13-6所显示的状态,称为“临界平衡态”。代表吸收功能的黑色完全处于上方,代表转换功能的白色完全处于下方。此时,受到各方约束的原始经济体所能够实现的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转换功能的支配地位完全让位于吸收功能。这也是行为现象上的阶段性区分最为明显的时刻。前面的那

位祖先的第二次进食,参见(“我的经济现象整体观”,冯力,《时代经贸》,2011年9月,图3),可近似地看作是处于这种状态。这位祖先在他图中的演示过程中,无意之间画出了一道人体体表的分界线,给了我们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来发现和确认转换与吸收这两种含义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功能存在。

人体中的欲念已经形成。狭义资源上的有用之物的种类,已经为人体中的智能区分完毕。我们的远古祖先终于迎来了“想吃什么,就摘得什么”、“想吃多少,就摘得多少”的好时光。

“福兮祸所伏”。我们的祖先此刻正沉浸于幸福时光,尽情享用着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赐美食。但他们也许不会想到,就在此刻,与其生存行为形影相伴的功能体——原始经济体,已经悄无声息地走到了它的尽头。

自初始平衡态,随着经济流的累积,原始经济体中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的地位关系始终在发生着改变。但这种改变,在前述5个约束条件下,经历了6个步骤,来到如图13-6所示的临界平衡态时,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入了一个“死结”,达到了成长的极限,再也无法成长了。即使耗尽全部体外资源,也无法在维持经济体原有结构不变的前提下,解开这个死结。

篇2

关键词 长期住院 精神病患者 吸烟问题 干预对策

AbstractTo investigate 60 cases of long-term hospitalization of mental patients in smoking.And analysis the reason of smok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ventions,so as to reduce smoking,and safeguard their health.

Key WordsLong-term hospitalization;sychiatric patients;Smoking;Intervention

临床资料

对本院长期住院(均住院时间>6年)的60例精神病患者进行调查,诊断均为“精神分裂症”(按CCMD-3诊断标准)。年龄34~65岁,平均41.5岁。吸烟年限7~38年,平均16年。均吸国家烟草专卖局出售的国内纸烟。其中,每天吸40支纸烟者11例,每天吸30支者20例,每天吸15支者20例,每天吸10支者9例。

结 果

患者对烟的成瘾性100%,患者关于烟对人体危害的知晓率100%;有25%的患者有戒烟心理;有75%的患者感觉长期住院治疗,用烟来消遣,打发时间,以及弥补内心创伤。

讨 论

烟草自人类发现并使用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烟草属于活性物质,当人们吸嗜之后会有躯体及心理的依赖,而烟草中的尼古丁对人类危害极大。尼古丁是一种带有难闻苦味、无色易挥发的油状脂溶性液体,它具有正性强化效应,如能增加正性情绪,减少负性情绪,能增加吸烟者的注意力及操作能力等,能产生依赖。当成瘾后突然戒断,出现戒断症状,使吸烟者难以摆脱尼古丁的控制[3]。并且,尼古丁对全部植物神经节具有特殊作用,小剂量兴奋肾上腺髓质,使之释放肾上腺素,并通过兴奋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引起呼吸兴奋、血压升高,兴奋时间短,随之转为抑制,另外,对心血管负担加重[2]。故吸烟的确危害人体健康,尤其是精神病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又吸烟,导致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加重,伴有严重躯体疾病的患者风险率更高[1]。

干预对策:①广泛多次宣传吸烟的危害性:特别强调抗精神病药和吸烟协同作用会加大对自身疾病患病风险性,减少吸烟能达到自我保护作用;②松弛训练:渐进松弛,紧张调整,和生物反馈治疗可代替吸烟间隔时间;③尽量把烟瘾大的和烟瘾小的患者分隔开,另外,还要避免新吸烟者加入吸烟行列;④刺激控制:打破吸烟环境与吸烟行为纽带,逐步减少每日吸烟量,但也不要,并且不可能全部戒断。

戒烟过程3个阶段:如某吸烟者在戒断前每日吸烟40支。第一阶段计划5天,戒到20支/日;第二阶段计划10天,戒到每天8支;第三阶段至第20天,戒到每天5支较为妥当。同时鼓励患者增强戒烟的意志力,并且建立减少吸烟次数的奖励机制。

参考文献

1 沈渔.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76-382.

篇3

【关键词】 暴力;精神卫生;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女(雌)性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8-0721-03

Childhood Witnessing School Violenc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Mental Health Problem Among Technical School Girls/CHEN Da-guang*, CHEN Jing-qi. * School of Adult Education,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Fuxin(123000),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certain the prevalence of childhood witnessing school violence and to explore its association with the mental health problem in female students. MethodsBy using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709 female students from 5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s in Beijing, Hebei and Liaoning provinces were surveyed.ResultsOverall, 56.1% of students had witnessed physical fighting in school before age of 16. The students with childhood witnessing school violence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s of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somatization, obsessiveness,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anxiety, hostility,phobic anxiety, paranoid ideation and psychoticism, compared with their peers who had no such experience. Conclusion The problem of children witnessing school violence is common, and the problem h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youth mental health problems. The results highlight the urgent needs of increase public awareness on children witnessing school violence, develop school violence prevention program, to provide mental health services for the victimizations.

【Key words】 Violence;Mental health;Factor analysis,statistical;Students;Female

儿童虐待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对受害者一生的身心健康、幸福安宁和发展乃至全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1]。目睹暴力属精神虐待范围。国外一些研究显示,目睹暴力可对儿童产生近期或远期不同程度的行为、认知、情感和身体功能障碍[2-6]。为了解现实生活中儿童目睹校园暴力的发生情况以及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否有关联,笔者对河北、北京、辽宁5所中专709名在校女生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以期为预防校园暴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同意参加此项调查的北京、河北、辽宁的5所中专中,以二年级女生作为调查对象。共计调查905人,获得有效问卷709 份,占被调查人数的78.3%。在被调查的709名女生中,年龄16~22岁,平均17.2岁,96.2%的学生集中在16~18岁。42.5%为独生子女。

1.2 方法

1.2.1 问卷内容 在以往有关儿童虐待问题研究[7-9]基础上设计调查表。问卷内容主要包括:(1)社会人口学指标。(2)儿童期(16岁以前)虐待经历。其中目睹校园暴力的界定是,16岁前在校园里曾目睹他人严重打架斗殴。回答“是”的即为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阳性。(3)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文译本[10]。SCL-90由90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无= 0、轻度= 1、中度= 2、偏重= 3、严重= 4),评定最近1周来的心理状况。SCL-90包含10个因子,分别表示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和其他。计算10个因子的均分和总均分(均分计算方法为将各项目等级分数相加,然后除以项目数),均分越高,说明心理症状越明显。

1.2.2 调查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采用不记名自填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当堂发放,学生填写完问卷后由调查员当堂收回。调查员对所有班级进行统一的问卷填写指导,问卷由被调查者独立填写完成。

1.3 数据录入与分析 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计算相关指标的频数和百分率,描述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的发生情况;运用χ2检验,探讨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发生的影响因素;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探讨儿童期目睹暴力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联。

2 结果

2.1 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的报告率 在被调查的709名女生中,有398人报告16岁前在学校曾至少1次目睹严重打架斗殴暴力事件,占被调查人数的56.1%。有149人(21.0%)有过1~2次目睹校园暴力经历,144人(20.3%)有过3~5次目睹校园暴力经历,48人(6.8%)有过6~10次目睹校园暴力经历,57人(8.0%)有过10次以上的目睹校园暴力经历。

2.2 不同人口统计学指标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情况 χ2检验结果显示,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发生率在不同父亲文化程度、不同母亲文化程度、16岁前不同居住地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的年龄特点 基于目睹校园暴力经历的最小年龄,计算目睹校园暴力的初次发生年龄。很少有学生报告初次目睹校园暴力的年龄是

16岁前目睹校园暴力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13~15岁(54.0%)、10~12岁(9.2%)、≤9岁(3.1%)。

2.4 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与SCL-90的关联 根据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次数,将被调查女生分为童年期无目睹校园暴力经历组、有1~3次目睹校园暴力组、有≥4次目睹校园暴力组。结果显示,有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的女生其SCL-90各种精神症状因子均分均明显高于没有此经历的女生,并有随目睹校园暴力经历次数增多,各种精神症状因子均分也随之增高的趋势。见表2。

为进一步探讨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联,分别将本研究的SCL-90的10个因子均分及总均分作为因变量,将儿童期躯体虐待/其他场所中目睹暴力/目睹有人被谋杀经历(无为0,有为1)、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无为0,1~3次为1,≥4次为2)、16岁前家庭居住地(农村为1,县城/城市为2)、是否为独生子女(是为1,否为2)、父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为1,高中及以上为2)、母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为1,高中及以上为2)作为自变量,分别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SCL-90的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等10个因子均分和总均分均与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有关。见表3。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中专女生中有56.1%报告在16岁前曾至少1次在校园目睹严重打架斗殴暴力事件。陈晶琦等[9]2004年对528名大中专学生调查显示,23.9%的学生报告在学校曾目睹过严重暴力事件。相对于其他公共场所和家庭,在校园目睹暴力事件的发生率最高。提示我国儿童目睹校园暴力问题较为普遍。可能的原因:一是校园内的同伴欺辱较为普遍,如1项中韩儿童经历暴力的跨文化研究显示,在过去的1 a内被学校同伴施暴发生率在中国为42.7%,韩国为26.0%[11];二是学校预防暴力工作不够;三是教师体罚学生也增加了学生目睹暴力的危险性[12]。

研究还显示,随着年龄增长,童年期初次目睹校园暴力发生率增高。相对于其他年龄阶段,13~15岁组目睹校园暴力发生率最高。这与以往对儿童目睹暴力研究结果[9]相似。不排除回忆偏差,即调查时间与事件发生时间越远,被遗忘的可能性越大。

研究结果还显示,与没有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的学生相比,儿童期有过目睹校园暴力经历的学生SCL-90量表中各因子均分和总均分均明显偏高,而且其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等呈现随目睹校园暴力次数增多而加重的趋势,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9]。Howard等[6]研究也显示,目睹暴力会损害心理健康。提示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与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关。

本研究的局限性为调查对象来自方便样本,并非随机抽样。故对调查结果的解释仅限于被调查的709名女中专学生。另外,本调查采用回顾性调查,不排除回忆偏差的影响。尽管本研究有上述局限性,但仍提示,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问题较为普遍,而且与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关。应积极开展预防校园暴力规划,为目睹校园暴力受害儿童提供及时的心理健康服务。

(致谢:对所有参与本调查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诚挚的谢意!)

4 参考文献

[1] BUTCHART A,HARVEY AP,MIAN M,et al. Preventing child maltreatment: A guide to taking action and generating evidence. Geneva:WHO, 2006.

[2] HENNING K, LEITENBERG H, COFFEY P, et al. Long-term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to witnessing inerparental physical conflict during childhood. Child Abus Negl, 1997,21(6):501-515.

[3] MOSES A. Exposure to violence, depression, and hostility in a sample of inner city high school youth. J Adoles, 1999,22(1):21-32.

[4] LEHMANN P.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and child witnesses to mother-assault: A summary and review. Child Youth Serv Rev, 2000, 22(3-4):275-306.

[5] FERGUSSON DM, HORWOOD LJ. Exposure to interparental violence in childhood and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in young adulthood. Child Abus Negl, 1998,22(5):339-357.

[6] HOWARD DE, FEIGELMA S, LI X, et al. The relationship among violence victimization, witnessing violence, and youth distress. J Adoles Health, 2002,31(6):455-462.

[7] 陈晶琦.391名大学生儿童期躯体情感虐待经历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校医,2005,19(4):341-344.

[8] 陈晶琦,廖巍.中专学生童年期羞辱经历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联.中国学校卫生,2005,26(5):355-357.

[9] 陈晶琦,梁艺怀,DUNNE MP,等.青少年童年期目睹暴力经历回顾性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4):234-237.

[10]陈惠昌.症状自评量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增刊):31-36.

[11]玄吉龙,金花,李光哲,等.中韩儿童经历暴力发生的跨文化研究.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2):281-282.

篇4

关键词:能源替代;核能;核电项目重启

一、 前言

人类发展的历史伴随着人类对能源的持续的开发利用与替代的历程。人类从原始社会的钻木取火到核能等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替代过程,其中主要包括火的使用,蒸汽机的发明与煤炭的使用,内燃机的发明与石油的使用,以及现阶段正在推广与普及的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其中每一次能源结构的变化与替代都伴随着人类生活习惯,社会结构,以及世界各国经济地位的巨大变化。从目前的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消耗形势来看能源的供需缺口将越来越大且由于化石能源具有不可再生和污染物排放过多的特性,人类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凸显。目前,在所有新能源中,核能是能源效率最高的一种能源,但是由于福岛核电站事故等一系列安全问题,世界各国对发展核能产业的态度一直变换不定。因此在这个世界能源转型与国际经济秩序重新建立的关键时刻,我国要如何选择,是否该能抓住核能产业发展机遇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世界能源替代与经济发展历史

1. 火的使用与早期人类发展。火的发明与利用结束了原始人类茹毛饮血的生活,是将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的重要转折。人类通过摩擦取火不仅改变了饮食结构开吃加热之后的熟食,更为重要的是火种的普及为人类大范围使用自然界中的干柴等原始初级的生物质能源提供了可能。而这种初级能源的使用又使陶瓷,金属等材料的烧制与冶炼成为可能,进而逐步扩大了早期人类可使用工具的的范围,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此外,能源的使用也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以及抵抗气温骤降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为人口的稳定与经济增长提供保障。

2. 煤炭的使用与英国经济的崛起。煤炭能源的开采与利用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对能源利用的飞跃。源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使用蒸汽机的时代,但是由于木材等初级生物质能源的燃烧效率比较低无法满足人类对蒸汽机使用的需要,因此人类对一种新的更有效率的能源的需求变得十分迫切。煤炭的开采与利用就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了。之后又以燃煤蒸汽机为基础,人类发明了蒸汽式火车,蒸汽式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改变了人类出行方式并且大幅度提高了人类出行与运输的便利程度。另外,燃煤蒸汽机还被用于矿物的开采与冶炼,纺织,造纸等不同的生产部门,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由于机器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人也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英国得益于首先对燃煤式发动机的研发与利用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极速上升(潘荣成,2016),美国及欧洲其它国家也得益于技术扩散迅速发展成工业化国家。而当时中国与印度当时还处于农业社会,由于没有及时搭上第一次能源与工业革命的快车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迅速的衰落下去。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燃煤式发动机大规模利用之前的十八世纪中叶,中国还遥遥领先的占据着全球GDP的三分之一还多,此时的印度也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占据重要的位置,其GDP约占全球总GDP的四分之一,而同一时期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主要国家的GDP总和约占当时全球GDP总和的五分之一略少。而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燃煤式蒸汽机大量使用之后的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此消彼长的作用下,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主要国家GDP总和已经与中国GDP?基本持平,都各占全球GDP的约三分之一,而此时的印度GDP已下降到占全球GDP五分之一还不到的程度。由此可见,能源产品及技术的替代与更新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张有生、苏铭、杨光、田磊,2015)

3. 石油的使用与石油经济。石油的发现,开采与利用是人类历史上第三次对能源利用的飞跃。人类在1859年首次发现石油这种能源产品,从此以后直至今天石油一直都是对全世界各个国家而言最重要的能源资源。石油被广泛的用于各行各业,比如被生产加工成汽油,煤油驱动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再比如被加工合成各种化工原料用于制造纤维,塑料等有机化学材料。这些化工与运输材料的进步给人类生产与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并且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习惯。虽然石油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能源资源,但它在地球上的分布却极不均匀。以中东地区为例,富含石油资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出口石油获得大量的石油美金为各产油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改变了产油国及附近区域的经济结构。20世纪70年代,得益于石油经济,中东地区产油国平均年GDP增长率都在接近10%的水平(黄民兴,1996)。此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几次石油危机均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世界经济危机和经济衰退。各个国家为了保证本国的能源安全也都运用过各种外交手段,可见能源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被全世界各国都有认可和重视的。

三、 核能的发展与地位

根据2015年统计数据,核能,约兹球消耗量的4.4%,水能, 约兹球消耗量的6.8%,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总共约兹球消耗量的2.8%。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对能源的消耗量将更加剧烈,其中对化石能源的绝对需求量在上升,但是从能源结构上来看全球对化石能源的需求比例是下降的。这部分对化石能源需求的下降要由其他能源来填补。

1. 核能发展现状。全球拥有核电站数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根据2015年统计数据,其拥有99座。而核电占国内发电份额最高的却是法国,约占75%。原本日本拥有的核电站数量也很多,但是受到福岛核事故的影响其数量在陆续减少。除此之外以中国,印度,俄罗斯为代表的大型发展中国家也拥有一定数量的核电站,发达国家中加拿大与韩国也拥有一定规模的核电站。而除法国外,核电发电量占国内总发电量比较高的国家大多集中在北欧和东欧地区。其中北欧地区的国家包括比利时、瑞典、芬兰等国;东欧地区的国家包括捷克、斯洛伐克、乌克兰、匈牙利等国。总的来说,全球现存核电站数量大概在440座左右,总发电量大概在2 346 193GWh。占世界新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

2. 其他新能源发展现状。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发电占全球总发电量的比例十分低,根据2015年统计数据,这三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总和大概占全球总发电量的7%。但是,风能发展速度却很快,据估计,在未来十年风力发电可为全球发电总量贡献越10%的电力。 目前人类利用太阳能主要是通过光伏发电技术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脑进行利用。根据2015年统计数据,全球累计光伏装机发电容量约为230GW,生物质能源是污染极少的可再生能源,它可以被转换成多种形态进行利用,其中包括泥煤,秸秆等能源产品。目前生物质能源发电在全球总发电量中所占比例较少,大概只有3%,乐观估计在未来十年内其所占比例至多增长至5%。

3. 核能的优势与核电产业近年来遇到的挫折。通过对比可以看到,虽然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种类繁多,但在能源供给与消费上占主导的还是核能。高效能的核能提供了超过70%的新能源消费量,这大大超过了其他新能源的能源供给量。因此,把握好核能产业发展的先机对把握新一轮能源替代的世界潮流至关重要。

就在世界各国都看到了核能带来的好处竞相发展核电站的时候,2011年日本大地震却引发了福岛核事故。就在福岛核事故当年,日本即宣布要有计划制定政策进入零核电时代。2012年日本颁布了《能源基本计划》和《原子能政策大纲》,计划在2050年达到完全零核目标。然而作为能源匮乏的国家,核电的退出以及增加的能源进口也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2014年,在进行抗震和抗海啸的技术改进后日本最终还是决定重启川内核电站的两个核能机组。然而在2015年日本又关闭了五座正在运行的核电发电炉,在民间呼声与政府政策博弈之后,日本政府暂时决定将核能供应比例定在占全部能源消耗的20%左右。

由于日本福岛核事故,除日本外的其他核电大国的核电政策也都有短暂的动摇。欧盟在福岛核事故后立即启动了对欧盟地区核电站的抗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以及?抗恐怖袭击等人为灾害的检测,但检测结果并不让人满意,因此在正式提交检测报告的2012年6月欧盟各国并未就是否继续发展核能发电产业达成一致。欧盟二十八个成员国中有十四个国家拥有核电站,其中以拥有58座核电站的法国为代表的大部分有核电站的国家支持继续发展核电产业。但德国、瑞典、比利时、捷克、瑞士一直以来都坚定的支持弃核计划 。虽然矛盾重重,但是2016年欧盟能源机构还是拟定了继续发展核电的计划,可见核能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能源供应上的吸引力。除欧盟外,美国、俄罗斯、韩国、印度、加拿大等核电大国也都对本国的核电安全进行了细致的评估,在评估后这几个国家均表示会继续大力发展核电(陈嘉茹,2014)。

四、 我国能源利用现状

1. 我传统能源的储采情况。以每平方公里土地蕴含能源的储量为标准衡量,跟据2015年统计数据,中国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约六成,因此总的来说在世界范围内比较我国可以算是能源储量丰富的国家。相对优质的石油与天然气储量分别只占世界总储量的5.4%,煤炭占到了全球总储量的约50%。但是由于我国对能源需求量巨大,因此开采速度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到2012年,我国对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的一次能源的需求量平均年增长率达到50%以上。根据2015年统计数据,我国煤炭的产量约为36.8亿吨,石油的产量约为2.15亿吨,天然气的产量约为1 344亿立方米。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还是需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可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保证我国经济安全快速持续发展。(张在旭、李明、张菲菲,2015)

2.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根据2015年统计数据,我国新能源提供了全国一次能源供给量的9%。

(1)我国核能发展现状。我国核电技术的研发起始于改革开放之前,但是核能发电真正商业化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根据2015年统计数据,我国大陆地区的在运核能发电站总数为30座,装机容量约26 849MW,并且正有另外24座在建设中,全球在建的核电站总共66座(徐玉明,2015)。

(2)我国其他新能源发展现状。我国风能利用研发最早始于建国初期,但是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才开始商业化运作。我国风力资源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以及南方沿海地区,发电量排全球风力发电量第一,约14 536万千瓦时。在未来十年我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预计还将增长一倍。我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现状,这些太阳能资源主要被用于光伏发电。我国对光伏发电的技术研究起始于改革开放初期且光伏产业发展速度极快,到2007年我国就已经成为光伏电池产量最高的国家。但是由于成本及需求方面的因素,我国2005年之前大部分光伏产品都用于出口,后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我国国内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在逐渐增加,到2015年我国光伏装机容量已达到4 318万千瓦。我国地大物博生物质资源十分丰富,我国可利用的生物质能源量大概包括主要产自广大农村地区的秸秆,沼气等以及主要产自城市的生活垃圾等。但是我国真正利用到的生物质能源还不到可利用量的0.5%,近些年来我国正在加快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3. 核能在我国能源发展中的重要性。

首先,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整体能源消费结构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根据2015年统计数据,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费中占比最多的是煤炭,占比约为40%。这个比例远高于世界平均煤炭消费比例。我国消耗的这些煤炭中大概有一半用于发电,转化为电力消耗,另一半用于直接燃烧消耗。与其他化石能源相比较,煤炭燃烧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物更多,再加上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导致了严重生态环境破坏。其次为石油,占比约为20%。从所占比例来看,我国消费石油与天然气的比例与世界平均水平还相差很远,虽然这两种能源的燃烧效率都比煤炭更好,排放的污染也更少。从以上这些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很依赖煤炭,这样的能源结构不利于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且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我国能源结构面临着从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向可持续利用低污染的新能源转变的问题。

其次,与世界整体情况类似,我国虽然地大物博,风力,水力,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资源丰富,但是其能源提供效率与经济发展整体对需求还是存在一定差距。而核能发电效率非常高,排放的温室气体只有煤炭发电排放温室气体的1/6。因此,核能高效低碳的特性决定了其在我国新能源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核电产业的发展需要配套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核电站所在地经济的发展。而我国现阶段仍面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此,内陆核电站的建立对于我国经济均衡发展有很大的好处。

五、 世界能源发展对我国重启新建核电项目的重要启示

1. 继续发展核能发电产业。从能源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可以看到,能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历次能源革新的过程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生产力上升与世界经济格局变迁。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要想在世界经济舞台中脱影而出并保持不败的地位就需要抓住每一次历史的机遇。在世界能源短缺与转型的现阶段,传统的化石能源的不不可再生性以及我国缺少优质化石能源的特性都导致了我国对可替代传统能源的新能源的迫切的需要。人们对环境问题也愈发关注。传统化石能源在燃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与各种污染,因此,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核能发电低污染,高效能的特性使得发展核电产业变得更加符合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需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抓住历史的机遇,是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吸取其他核能发电的先进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安全保障核能发电的安全性。人类历史上的发生过几次核电站事故,其中切尔诺贝利事故主要是由于技术落后以及人为操作失误造成的,福岛核事故是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给核电产业带来的经验教训表明核电。我国在发展核电产业的过程中需要从这些已经发生的事故中吸取经验教训,务必做到在核电站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安全保障,在核电站建立过程中严格论证评估地理位置的适应性,在核电站运行过程中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规范操作。

3. 大力投入核能发电技术的研发。世界各国大力发展核电产业的同时也在核电技术上相互竞争和学习,核电不只可以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充足的能源,同时它也可以通过核电技术的出口为我国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核电技术作为核电产业的核心,对于我国核电产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因此,在发展核电产业的时候,应该大力投入对核电技术的研发,争取做到最基本的核电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生产,并在此基础上引领世界核电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J].理论月刊,2016,(2):177-182.

[2] 黄民兴.浅析石油对现代中东经济的影响[J].阿拉伯世界,1996,(2):24-26.

[3] 徐玉明.中国核电发展的进展与战略[J].南方能源建设,2015,(4):1-2.

篇5

Abstract: This paper innovatively studies the capital structure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etition strategy,and established diversification regression model,set up plurality variable, financial leverage variable, state subsidies and income variables, an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data from the Shenzhen stock exchange platform, used the method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to the empirical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not significantly carrelated between diversified operation and asset liability ratio index in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financial leverage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ratio of liabilities to assets; state financial subsidies support to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are remarkable effect.

关键词: 中小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资本结构

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diversification strategy;capital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1-0113-04

0 引言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构成比例关系(即自有资本和债务资本及其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资本结构是企业财务战略的核心。企业规模、经营的性质、外部动态的经济宏观环境等因素的复杂性,给构建一个有效的、可供参考的企业资本结构模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图尔特·梅耶斯(S. Myers,1984)曾将资本结构问题称之为“资本结构之谜(The Capital Structure Puzzle)”。可见,资本结构研究不能仅仅从理论上进行定性说明,还需要针对不同的经济体和政策环境进行量化研究。鉴于此,本文创新性地着眼于中国中小企多元化经营战略的资本结构效应,找出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因素以及其动态机理,构建了一个有效的资本结构分析模型。这对中小的企业的长期持续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近些年来,国内外关于资本结构方面实证研究也已不少,基本上都是针对主板上市的大公司,对创业板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的实证研究相对而言比较少,对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的研究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 文献综述与假设提出

学者们将市场均衡理论用于研究企业资本结构,提出了MM理论(Franco Modigliani 1958;Mertor Miller 1958),为资本结构的研究开辟了先河,构建了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体系。不考虑企业所得税,认为企业无论以负债融资还是权益资本融资,都只改变企业总价值在股权与债权人之间的分割比率、而不会影响企业的市场总价值。米勒和莫迪格利安尼成功地运用数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但假设条件比较苛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导致其对经济实践的偏离,缺乏现实的意义。在现实财务实践中,各种负债成本随负债比率的增大而上升。为了解析这一现象,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詹森和麦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1976)、瓦勒(Warner,1977)、梅耶斯和海吉拉夫(Myers and Majluf,1984)针对MM理论的缺陷提出了“税负利益一破产成本”的权衡理论。他们放宽MM理论的各种假定,考虑了税收、财务拮据成本、成本等因素,认为负债企业的价值等于无负债企业价值加上税赋节约,减去与其财务拮据成本的现值和成本的现值,从而得出最优资本结构在税赋成本节约与财务拮据成本和成本相互平衡点上的结论。权衡理论将研究视野建立在“人的行为”,开辟了资本结构理论研究新的研究方向,但这一理论没有作出本源性的解释,而且以静态或局部均衡角度来展开分析研究,没有考虑外界经济环境与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条件变换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本结构不仅决定着企业收入的分配,而且决定着企业控制权的分配。股本和债务比例的变化主要与融资方式的选择有关系,选择什么样的融资方式就会形成什么样的股本与债务比例,从而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控制和治理结构(Willamson,1988)。因此他们得出的结论:对项目融资方式的选择要取决于项目资产的本质特性。Stulz研究了企业表决权对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认为企业表决权的分布状况影响企业资本结构,进而影响到企业的价值。他假设管理者所能掌握的表决权比例为a,当a值较低时,债务的增加提高了a值,进而提高企业发行在外股票的价值,表明企业的价值与a成正相关关系;反之,则相反(Stulz 1988)。但Stulz的研究忽略了公司控制权市场所产生的积极的激励作用。哈里斯和雷维吾则对Stulz研究模型进行了改进,认为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条件下,企业融资结构中债券、优先股和认股权证这类无投票权的融资工具越多,那么管理者的控制权就越大。企业的价值取决于股权收购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反过来是由管理者所有权份额决定的(Harris & Raviv,1988)。Israel从现金流的视角研究了资本结构问题,较高的债务

水平也导致大部分协同利益为目标公司债权人所攫取,从而产生负债的价值减少效应,导致收购利润下降,降低了收购概率。因此,管理者要对价值增加效应与价值减少效应的相互权衡中选择最优公司资本结构(Israel 1991)。Novaes从接管威胁的角度研究了杠杆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认为在接管的威胁情况下,杠杆与公司价值正相关。因为管理者在提高杠杆以抵御接管后,也提高了被股东更换的可能性(Novaes 2003)。

除此之外,很多学者站在产业的理论的基础上来研究资本结构。Titman考虑债务水平与企业客户、供货商、雇员等利益相关者以及竞争对手之间的互动关系,得出一个利益相关者都会关注公司的财务状况结论。Brander & Lewis提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的作用,可以诱使股东追求更具风险的投资战略,企业会选择较高的负债水平。因此企业的资本结构与其产品市场策略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企业的举债能力随产品需求弹性增加而增加,随折现率提高而减小(Brander 1986,Lewis)。Glazer研究了负债的期限结构因素对产品市场竞争的影响,认为与仅拥有短期债务或无负债的企业相比,拥有长期负债降低了企业的进攻性(Glazer 1994)。可见,企业资本结构与竞争战略有一定关系。Istaitieh & Rodriguez研究了债务与竞争战略的关系发现:高的债务水平使企业选择消极竞争战略,采取消极竞争战略的企业通常会选择高的负债水平。资本结构和企业的竞争战略的影响是双向的(Istaitieh2003,Rodriguez,2003)。谭元戎、孙剑平等人研究财务杠杆与竞争战略的关系,认为财务杠杆与竞争战略有较强互动关系。(谭元戎2007,孙剑平2007)

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特殊性,利用中国上市中小企业数据研究多元化经营战略与其资本结构之间互动关系,相信会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假设1:多元化经营战略与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率相关性不明显。

多元化战略(Diversification Strategy)是指企业采取在多个相关或不相关产业领域中同时生产或提供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的发展思路。中小企业在成长的阶段处于市场竞争中脆弱群体,主业还不是很强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差,实行多元化的竞争战略造成资金分散,削减了核心产业的研发和市场营销投资支出抵消了其充分挖掘社会资源的优势,核心竞争力不足,因此,多元化经营战略对中小企业资本结构改善不明显。

假设2:在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影响下,中小企业的财务杠杆对其资产负债率呈显著正相关。

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制度方面不足,造成江苏和浙江两省民间集资盛行。处于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比较高,高昂的融资成本可能会抵消负债经营带来税盾收益和资金经营的收益,造成中小企业财务杠杆系数与资产负债率呈正相关。

2 研究模型设计与变量界定

2.1 多元化衡量指标 本研究采用DO作为测量企业经营多元化程度的指标。

DO=N N表示企业所经营产品总数,DO越大,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程度越高。本文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分类标准进行中小企业产品分类,并据此对所收集的经营性质相近的产品的财务报告数据进行了合并。

2.2 企业财务杠杆 财务杠杆效应具有放大企业息前税前利润的变化对每股收益的变动程度,这种影响程度是财务风险的一种测量,财务杠杆的大小一般用财务杠杆系数来表示。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表明财务杠杆作用就越大,财务风险就越大;反之,则相反。因此,本文选取这个财务杠杆系数来测量资本结构指标。

DFL=■其中,DFL表示财务杠杆系数,?驻EPS表示每股收益变动额,EPS表示表动前每股收益率, ?驻EBIT表示息税前利润变动额,EBIT表示息税前利润。

2.3 宏观环境指标 政府对企业的扶持会响企业融资能力以及财务结构和经营的外部环境,因而本文用国家对企业的补贴额来表示中小企业在政策方面得到支持的力度。

Si=■

2.4 资本结构指标 资产负债率表示公司总资产中有多少是通过负债筹集的,该指标是评价公司负债水平的综合指标。同时也是一项衡量公司利用债权人资金进行经营活动能力的指标,也反映债权人发放贷款的安全程度。因此本文选取其来表示资本结构的指标。

DAR=■

本文设计的研究模型如下:

DAR=?茁+?茁1DFL+?茁2DO+?茁3Si+?茁4ROA+?茁5ROE+?自

其中DAR是资本结构的衡量指标,DFL表示公司财务杠杆系数,DO表示多元化指标,Si表示国家补贴指标,ROA和ROE表示收益率指标,?茁i表示回归方程参数,?自表示残差项。

3 实证分析与结果

数据来源与处理:为了进行实证研究,本文作者进行了深交所所有中小板上市企业数据的采集、分析工作。为研究中小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资本结构效应,从样本数据中遴选出具有两年以上市经历的中小企业。根据国家2011年8月颁发关于《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进行选择数据样本。由于中小板上市企业发展时间不是很长,能持续经营的企业不多,本文选取了108生产型的企业财务报表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下面就以2011年的财务截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①相关性分析:

表1表明:财务杠杆系数对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呈显著高度正相关,多元化经营指标DO对其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国家补贴对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呈显著负相关,总资产收益率对资产负债率呈显著负相关。国家的补贴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的升级提升带来一定影响。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小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进行产品的研发、优化和服务销售网络扩大和升级。同时,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限制较大,融资成本较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财政补贴能改善资本结构,提高信誉,提升产业升级,增强市场的竞争力,有利于中小企业的长期的发展。

②回归分析:

表2可知,在多元化经营战略交互作用下,财务杠杆与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显著相关。这说明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抵押与担保受到限制,融资渠道狭窄,这就导致很多中小企业很难通过正规的金融系统融到投资的资金,造成其融资成本较高,同时中小企业的在规模经济方面较弱,生产经营的成本比较高,再加上国有企业垄断竞争的外部环境,因此,过多负债经营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是不利。多元化的指标DO对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影响不显著。这表明:中小企业在成长的阶段实行多元化的竞争战略造成资金分散,削减了核心产业的研发和市场营销投资支出。虽然中小企业实行多元化的竞争战略在短期内有利其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改善企业财务结构,但其处于市场竞争中脆弱群体,主业还不是很强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多元化经营战略不是挽救了企业,而是分散了企业的资源,企业绩效很难提高。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从多元化竞争战略的视角进行了研究中小企业经营情况。中小企业处于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拥有的资源有限,很难通过规模生产来降低生产成本,因此成本的优势很难体现出来。同时产品跟一些大型企业相比,在知名度和美誉度方面竞争也显得不足,市场竞争价格不强。国家财政补贴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有一定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国家财政补贴对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呈显著的负相关。中小企业财务杠杆对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显著正相关。通过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建议:

4.1 中小企业本身拥有的资源有限,如果长期进行多元化经营战略,会造成资金过度分散,造成核心产业投入不足,核心竞争力不明显。同时,随着企业发展壮大,会产生更多和高层管理者与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抵消多元化战略分散经营风险的优势。因此,中小企业在发展的阶段,不宜过度多元化经营。

4.2 财务杠杆对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显著正相关,对总资产收益率呈显著负相关。在高速发展中的财务杠杆的发大中小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比较高。因此有必要改善一下中国金融体系,加大中小企业在政策体制方面的扶持力度,尤其是短期小额贷款方面规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成本高问题,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

4.3 财政补贴与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率显著呈负相关,表明国家的补贴扶持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是比较明显,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的财务结构状况。中小企业虽然规模没有国有大企业大,但也涉及到了基本需要的生产,且其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激活整个市场活力,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完成了全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中小企业是比较粗放型经济主体,国家有必要在培训服务、咨询服务和创业服务加大扶持力度,使之能良好发展。

本文研究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中国中小版上市企业的历史不是很长,研究数据的样本容量稍有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Nodig1iani,Franco,and Merton Mi11er:The Cost of Capita1,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8,(48):261—297.

[2]Stewart C. Myers: The Capita1 Structure Puzz1e [J],Journa1of Finance,1984,(39):575-592.

[3]Harris,M.,Raviv,A:Corporate Control Contests and Capital Structur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8,(20):55- 86.

[4]Stulz,R.:Managerial Control of Voting Rights:Financing Policies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8,(20):25-54.

[5]Hart.O, Moore.J.: Debt and seniority:an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hard claims in constraining Manage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5,(85):567~585.

[6]Modigliani,F.,Miller.M.:Corporate income taxes and the cost of capital:A correc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3,(53):433-443.

[7]Ross,S.: The determination of financial structure:the incentive-signaling approach[J].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7,(8):23-40.

[8]Diamond,Douglas W;Reputation acquisition in debt market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9,(97):828-862.

[9]Israel Ronen,Capital Structure and the Market for Coprorate Control:the Defensive Role of Debt Financing[J]. 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1,(4):1391-1409.

[10]Jensen, M.C.: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Capital Finance and Takeover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76): 322-339.

[11]Stulz, R.:Managerial discretion and optimal financing policie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0,(26):3-27.

[12]相里六续,周丽娜,姚小涛.元化战略对中国上市公司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09年3月.

[13]薛有志,李国栋.多元化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实现路径差异性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09年3月.

[14]杨其静,李小斌.中小板企业财务结构的决定:一个实证研究,经济学研究,2010年1月.

[15]Titman, Sheridan & Wessels, Roberto:The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J]. Journal of Finance, American Finance Association,1988, 43(1):1-19.

[16]Novaes Walter:Capital Structure Choice when Managers are in Control:Entrenchment Versus Efficiency[J]. Jounral of Business,2003.

[17]吴春贤.论企业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战略的关系,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1月.

[18]纳鹏杰,纳超洪,冷平生.产品市场、资本结构与公司战略,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3月.

篇6

山东省委劳动力领导小组办公室:

你室十月十八日总号(62)第115号函收悉兹复如下:

一、解放后由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调到企业单位工作的工人、职员,在这次精减中退职时,其连续工龄应按照现行劳动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计算;解放前后一直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工人、职员和解放后由事业单位调到国家机关工作的工人、职员,在这次精减中退职时,其连续工龄仍应该按照“国务院关于处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职、退休时计算工作年限的暂行规定”计算。

篇7

为了规范期货经纪公司接受出资活动,促进期货市场健康发展,现就期货经纪公司接受出资若干问题规定如下:

一、期货经纪公司不得接受各党政机关、部队、人民团体和国家核拨经费的事业单位的投资,经国务院批准的除外。

二、期货经纪公司不得接受各类金融机构的投资。金融机构是指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机构管理规定》中规定的金融机构。

三、期货经纪公司不得接受外资、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

四、期货经纪公司接受本通知前三项规定机构以外的企事业单位投资、投资单位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具有法人资格;

(二)最近连续两年盈利;

(三)对期货经纪公司加上对其他机构的累计投资额,未超过该投资单位净资产的50%;

(四)不得以银行贷款向期货经纪公司投资。

五、期货经纪公司之间、期货经纪公司与企事业单位之间不得以换股形式相互投资。

六、一家期货经纪公司对其他期货经纪公司的投资不得超过接受投资的期货经纪公司资本的50%。

七、未经中国证监会批准,期货经纪公司不得向个人募集股本。

篇8

关键词 体育 起源 需求

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因此对于“体育为什么会产生?体育是从哪里产生?”的体育起源问题,一直都是体育学者,特别是以体育文史、体育社会学为首的体育理论学科学者们共同关心的重要课题之一。然而,历史的不可逆性,告诉我们现在的人们无法还原真实的过去,只能通过大量相关资料的整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借助于合乎理性的明确的逻辑公设,给予体育起源问题一个相对合理的科学解释。但由于入题视角,以及不同学者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不同,致使在该问题上古今中外,众说纷纭,各持己见,观点无法统一。在此,笔者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体育工作的发展需要,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对体育起源问题提出一个个人的看法,还请广大专家学者们给予及时的点播和指导。

像人类历史上许多其他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一样,体育的起源也必然有其形成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解释体育为什么会产生的因素,而外部因素是解释体育从哪里产生的因素。

另外,笔者在同意“研究体育的起源不是研究某个体育项目的起源,也不是研究某类体育活动(如教育的,健身的,竞技的,娱乐的,军事的,医疗保健的等等)的起源,而是从体育的整体上进行研究。”①观点的同时,支持此中的体育概念,不应只界定在广义的体育概念上,它同样适用于狭义的体育概念,以及竞技运动。

一、相关理论概念

(一)“起源”的概念

“起源”一词在辞海中的意思是指“事物产生的根源”,也就是解释体育为什么会产生,强调的是体育的内部因素;但还有另一种解释,那就是“发源”,例如“铁队长指的,是起源于这个公社北边山里的那条白沙河。”②也就是体育从哪里产生,侧重解释体育的外部因素。

(二)体育的概念

1.体育的广义概念(体育运动):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义、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2.体育的狭义概念(体育教育):是一个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是对人体进行培育和塑造的过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重要方面。

3.竞技运动(竞技体育):为了战胜对手,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及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所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包含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两种形式。

二、体育起源诸因素

体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的需要不断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体育也随着人类的不同需要而赋予其不同的内容在其中,因此,笔者观点,需要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同样也是体育发展的动力。

人类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类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还具有社会属性,自然选择的需要不仅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内部因素,而且是体育起源问题的内部因素,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影响体育起源问题的外部因素。因此,我们谈体育起源问题的时候,同样回避不了人类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三、体育起源的自然需要

体育为什么会产生?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认为,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的需要。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而通过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与动物共同拥有一个进化母体,它为适应自然环境选择的需要,促成了原始人类以及其他动物种群的产生。

另外,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发展首先是从求食和自卫当中发展而来,体育的最原始素材也就在那个时候随之出现了。从已经发现的原始人类使用过的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以及后来发现的石球和弓箭等生产工具,就说明了在追求更多食物和自卫能力目的的驱使下人类发明了工具。因为工具产生了,就必定要形成与之相应的使用技法,为了不被自然法则所淘汰,迫使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勤加练习这些工具的使用技法,进而一些原始体育项目才得以出现。而在长期的练习过程当中,人类在不知觉的情况下,起到了一定强身健体的作用,从而优化了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生存和繁衍。

四、体育起源

体育起源的问题究竟该如何作总结那?笔者观点,体育之所以产生是人类自身发展需要的结果。

哲学告诉我们,事物变化运动的法则归为内因,内因比外因重要的多。事物的产生,兴盛,消亡都是因事物的内在矛盾发展。不能否认生产劳动、军事活动、宗教祭祀、教育培养、娱乐休闲等人类社会需要为体育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是,他们只能作为体育来源的载体,而不能作为体育产生的根源来解释体育起源的问题。换句话讲,人类社会活动的出现和体育的产生都是为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服务的,是人类自身发展需要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曹守訸.体育起源之管见[J].体育文化导刊,1988.

篇9

关键词: 龙舟运动 研究 评述

1.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中国期刊网数据库(1979―2010)、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1994―2010)、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等,检索到直接或间接研究龙舟运动的论文60余篇。

2.目前龙舟研究情况

2.1有关龙舟运动的起源研究。

目前,对于我国龙舟起源的研究,民间和学术界的意见各异。杨罗生[1]指出龙舟竞渡起源于先民的生产、生活,具有祭祀、纪念等功能。倪依克[2]认为龙舟竞渡起源说主要有三种,即龙图腾崇拜、纪念屈原和对繁荣昌盛的祝福。姚正曙[3]认为龙舟竞渡活动的起源隐含在我国古代先民崇龙祭龙模仿龙、驱旱求雨或止雨祈晴、祈求丰收增产、祓邪厌胜、祈子求嗣等5种仪式中。这些仪式是与先民特定的生产、生活、信仰和习俗密切关联的。张玲玲[4]认为龙舟竞渡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项民间娱乐活动,有很强的地域性、群众性、竞技性和民俗信仰。潘年英[5]认为赛龙舟是我国南方民族普遍奉行的一种文化习俗。其起源甚早,大约可追溯至春秋以前。当时龙舟竞赛活动主要在吴越文化圈内,后来逐渐扩展到荆楚地界,最后扩大到东南亚各国。近代以来,英美等国亦仿效我国人民的做法,举办龙舟竞赛活动。万建中[6]认为中国龙司雨主旱涝,古代中国人把龙看做雨神、水神,因而与农业关系密切,又为农业神,博得家耕民族的信奉。作为水上载体的“舟”,原本是先民用于生产劳动和战争需用的工具。龙与舟的结合是人们在生产中为了求龙神灵保佑形成的,最终博得农耕民族的信奉。

这些研究成果表明龙舟运动起源的多样性,突出我国龙舟运动的民族性、延续性、观赏及娱乐性,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活中的不同需要,赋予龙舟运动不同的含义,彰显我国龙舟运动的民族性延续性、娱乐性和观赏性。

2.2有关龙舟运动的发展现状研究。

对于龙舟运动的发展现状研究,各学者主要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访谈等方法,从各个地方出发,研究各地方的龙舟发展现状,如当时龙舟运动的组织问题、人员参与问题和经费问题等,提出我国端午龙舟竞渡发展策略。

伍广津[7]研究对高校开展龙舟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得出中国高校龙舟运动水平发展较快,中国南方高校龙舟运动发展水平与传统强省发展水平不协调等结论。毛煜、柳慧玲[8]研究认为,安康龙舟竞渡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健康持续地发展,应重新认识其传统文化价值的内涵,走品牌发展战略之路;继承与创新并举;竞技化、国际化是其发展的必然选择;开发其社会与经济价值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保障。郑文海、杨建设[9]认为我国龙舟竞渡发展应制定科学严密的竞赛规则;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举办系列比赛;加大向学校推进力度;各地建立龙舟博馆,保护民间龙舟文化,从而为我国民间体育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孔繁敏[10]龙舟竞渡与现代赛艇是中国与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水上体育项目,两者比赛形式十分相似,皆起源于古代人类的渔猎、运输、商贸或战争等实践活动,在伦理与科技、娱乐与竞争、内向与外向等方面各有侧重。在全球化背景下,两者既要加强交流与融合,又要各行其道、并行不悖,呈现多元并存、精彩纷呈的世界体育文化。这些研究总结出龙舟竞渡是各地均有的节俗。关于龙舟的形制、竞渡时间与配套活动等,各地都各自的特色,初步探讨龙舟运动的发展模式,提出发展龙舟的重要意义。

2.3有关龙舟运动的社会文化学及内涵研究。

关于龙舟运动的文化及内涵,学者们主要把龙舟运动与端午节联系起来研究其文化内涵,或者从图腾主义、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等理论研究龙舟文化,还有就是与现代竞技相结合。

刘靖南、许博[11]认为,龙舟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进入现代社会,必然会融入现代体育文化的氛围,使传统民族文体活动具有现代竞技体育与健身的内涵。方桢、杨津津[12]认为汉族龙舟竞渡从祭龙神转为对英雄人物的纪念,成为端午节的民俗活动;苗族、傣族龙舟竞渡受汉族龙文化的影响,主要是祭龙祈年,各自成为龙舟节、泼水节的活动内容。由于汉、苗、傣族龙舟文化在现代社会具有多种社会功能,体现出特殊的社会文化价值。倪依克、孙慧[13]对中国龙舟文化的产生基础、流传与演变过程进行了初步历史考证。龙舟竞渡蕴含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折射出民族的精神风貌,积淀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浓缩着难以割舍的乡土情思,所有这些都以弘扬爱国精神为主线。无论龙舟文化如何发展,都始终保持鲜明的民族品格,纪念屈原并使之成为组织社会生活凝聚力的特点。由于龙舟文化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独特的多层次功能和为经济建设服务带来的综合效益,当代,龙舟文化的内涵及覆盖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化与拓展。黎细凤、王洪宇[14]认为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中国古老文化的漫长历史中,有许多关于龙的传说和由此衍生出各种各样以龙为主体的活动。龙舟竞渡作为一项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以其久远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世人所知。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体育活动,它已超出了体育范畴,成为华夏民族一种内在的、文化的、精神的内聚力量。江立中[15]认为龙舟文化是我国特有的文化形态,源远流长,历代壮其流,莫可穷其源。龙舟竞渡从原始萌生,形成传统,划入现代。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价值取向的视角看,龙舟文化可以描绘成这样三个发展阶段:原始萌生阶段的民俗文化――两晋以前。以纪念屈原为主题的精英文化――南北朝至本世纪七十年代。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商品文化――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霍丽明[16]认为龙舟竞渡在我国历时几千年而延续不断,并在古代已经传向了邻近各国。如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龙舟竞渡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向世界各地,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龙舟竞渡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和赞赏,主要是因为它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3.我国龙舟运动研究存在的问题

3.1基础理论不成熟。

龙舟运动的基础理论研究比较薄弱。目前,有关龙舟运动的起源问题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对于龙舟运动的系统研究著作屈指可数。

3.2应用性研究不够。

对龙舟运动的研究,多以对它的起源、文化内涵等为重点。当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龙舟运动的功能已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具备了多重社会功能和史实价值。因此,如何处理好龙舟运动与市场化,龙舟运动与全民健身,龙舟运动与法律法规,龙舟运动如何在学校中开展得更合理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3.3个案研究事实陈述多,深入求证少。

近年来,个案研究成果虽然不多,但我们能看到它正逐年有所增长。在有限的个案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研究学者普遍局限于个案描述,缺少从个案引申出发的论证过程,或对个案实践鲜有深入的理论分析,探索其一般规律。二是全文大部分是引进别人的东西,难觅自己的真知灼见。

参考文献:

[1]杨罗生.驾起承载雅俗文化的龙舟――论龙舟竞渡的起源及其文化意义[J].体育文化导刊,2005(05)27-30.

[2]倪依克.中国龙舟运动发展的文化研究综述[J].云梦学刊,2001:56-58.

[3]姚正曙,等.龙舟竞渡的起源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06):36-38.

[4]张玲玲.龙舟比赛与龙舟文化[J].山西师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04):22-24.

[5]潘年英.赛龙舟习俗的原始意义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1992(02):26-28.

[6]万建中.龙舟竞渡活动的历史渊源[J].体育文史,1995(03):56-59.

[7]伍广津.高校龙舟竞技运动发展趋势探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03):98-101.

[8]毛煜,柳慧玲.安康龙舟竞渡的起源、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02):85-87.

[9]郑文海,杨建设.我国端午龙舟竞渡与体育比赛结合现状及策略――兼论传统龙舟竞渡与现代竞技龙舟运动的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05):98-101.

[10]孔繁敏.从龙舟赛艇发展看中西体育文化差异[J].体育文化,2008(05):85-87.

[11]刘靖南,许博.面向21世纪的龙舟竞技运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04):63-65.

[12]方桢,杨津津.比较我国汉、苗、傣族龙舟竞渡文化之异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01):73-76.

[13]倪依克,孙慧.中国龙舟文化的社会品格[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03):16-20.

[14]黎细凤,王洪宇.龙舟竞渡的文化内涵[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78-79.

篇10

【关键词】 仡佬族斗牛;背背战;景象追踪

在仡佬族生产生活方式中衍生出很多传统体育项目,诸如打篾鸡蛋、推屎爬、背背战、请客过门等,这些体育项目成为仡佬族民间农闲时、各种节日里的一道风景线,也是备受仡佬族人民喜爱的活动,请客过门承载了仡佬族农耕文化和婚俗文化因子,是务川龙潭村仡佬族人们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曾一度被仡佬族用来训练军队的力量。

一、 起源

请客过门是龙潭村村民们喜欢玩的一项体育活动,在田间地里,坡上坡下,随处可以开展,请客过门起源有两说法,一说是起源于仡佬族人家提亲文化,仡佬族人家的父母为了使自己的姑娘有一个好的归宿,确保将来的女婿能保护好自己的女儿,便采取各种方式考察到姑娘家来提亲小伙的身体素质和智慧,请客过门是其中一种方式,要求男方将女方家守门的亲朋好友都请完,方能拿到进入女方家的通行证,才可以按照当地习俗请媒人到姑娘家提请,这项传统体育运动集力量和智慧于一体,同时也是一种力量与智慧的较量,是提亲小伙展示自己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平台,是仡佬族婚俗文化的一种体现形式。一说起源于仡佬族的生产生活方式,龙潭村在插秧播种都是你帮我我帮你,在农活时人们感觉到疲惫,于是有人提出玩游戏的方式,输的多干活,赢得多休息,就以请客过门为娱乐方式,赢家减少疲惫。

二、 比赛方法

将参赛人员分为一队和二队两队,在地上画一条线为界限,两队相向而站,手挽手左右(一队向左,二队向右)移动三步唱歌请客,每唱一次换一次方向,向后退三步和向前进三步结合(先向后再向前)。一队吟唱:我们要请一个客;二队回答:你们要请哪一个;一队唱:我们要请某某某;二队答:你们那个来请客;一队唱:我们某某来请客;二队答:那就站到线上来。出来的两个人采用各种站立姿势,或弓步、或马步,距离50公分―80公分不等。两手相握,将对方拉过界限就赢了比赛,依次请客,最后看哪一方未参加比赛的人多哪一方就获胜,若在比赛中出现平局的状况,则有双方推选出优秀的人才来代表本队参赛,适逢提亲,则这一环节必须由小伙子亲自上阵,直到分出胜负为止。

三、 比赛场地和时间

仡佬族请客过门对场地要求并不高,田间地里房屋前后,坡上坡下到处都可以开展。若是在农忙互助播种或者是收割的季节,场地就是田地里,时间一般都选在午后,这个时候身体上比较疲惫,于是来帮忙的人们就吆喝着,我们来请客吧,我们一起来吧,阿哥阿妹应一声吧,于是都集中到一块,随机分成两组,放下手中的农活就开始比赛,嘴里念念有词,规定输的要多做事情,多背粮食,多采多摘,要是觉得输了不服气,干完活了又再来,你输或者我输,或者都输,并不因为输赢而伤了和气,其画面较为和谐,真正的自娱自乐,体现出最本真的一面。

四、 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请客过门价值

(一) 促进民族内部团结

请客过门作为人们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时而在农家劳作期间开展,时而携手仡佬族家的提亲文化展现给人们不一样的民间风俗,此项活动没有太多的功利性和竞技性,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和谐画面。这种伴随农耕文化产生的体育文化,使得民族内部不断交融和发展,上寨与下寨之间交流更加频繁,后将这种比赛作为农闲时的一种娱乐,为交通不便相对封闭的寨子提供一种愉快的娱乐方式,丰富了族群的生活。

(二) 文化传承功能

仡佬族村落体育活动较多,这些体育活动携带着大量的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蕴含着仡佬族同胞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仡佬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也蕴含着他们的民族情感、,也蕴涵着他们的处事方式方法等等一切,在参加这些活动的时候融入到集体中去,在融洽的气氛中无意间接受了本民族文化从而使自己内化,获得更深层次的文化传承。

五、 请客过门发展的思考

仡佬族传统体育请客过门从体育的角度来说,除了是以身体练习以外,本身不太具有锻炼性、竞技性、观赏性。如果要将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请客过门加以推广和发展,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其群众性、娱乐性、锻炼性、观赏性以及竞技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保留精华、该进动作

仡佬族请客过门现在的动作过于简单化,除去前面为请客准备的部分,几乎都是站在原地拉扯,不否认这些动作对人体某些部位力量柔韧要求都比较高,但是动作过于简单,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建议将动作复杂化一点,也可以将单人的请客过门发展成双人一起请双人过门,三人一起请三人过门,甚至更多,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队员之间的团结合作,促进其学习互帮互助。

(二) 增加器材,限制比赛范围

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只是徒手相互抵抗或拉扯,在开展的时候增双手相握力气过大会伤着对方手,希冀能在比赛的过程中增加一些器材,如木棍,将木棍横着放,两人双手紧握木棍,在地上画差不多大小的两个圆,比赛的人只能站在里面,比赛时候可以采用推拉木棍,是对方过线或者是离开其所属的圆圈。

(三) 制定规则

任何比赛都应该有个评判的标准,有竞技就有输赢,参照其他体育项目制定适合仡佬族传统体育请客过门的比赛规则和标准,增强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请客过门的竞技性,是之保持一定的生命力,在现代化进程步伐中不淡出人们的视野。

(四) 增加群众性

西方体育之所以能够风靡全球,其原因之一就是知晓的人多,参与的人多,观看的人也比较多,这样有利于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仡佬族体育请客过门群众参与少,现如今几乎很少开展,将这项体育项目改进动作后扩大其群众性,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不管时本民族还是其他民族,使大众能够接受并且乐意参与,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将请客过门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