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增加值审计报告范文
时间:2024-04-02 18:0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增加值审计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企业能源审计要从促进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入手长期以来,由于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一些企业认为能源成本占生产成本比例低,节约能源意识仍然较差。一些重点用能单位没有能源管理负责人,缺少能源管理部门、能源管理师和三级能源管理网络。没有能源方针和节能目标。没有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与考核制度。能源计量、能源统计、能源定额管理、节能技改管理、节能培训、能源成本管理、及能源购入贮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最终使用等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企业能源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只应付检查。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完好率低;计量统计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不完整,使部分能源的消耗无法计量,能源统计信息不全、不准确。企业财务成本核算中,只核算作为原材料、动力的主要能源,如原煤、电力等,而对柴油、汽油及水等,在成本中则未作核算。部分企业对余热余能回收后转换的能源又用于生产时,不计入成本,使成本分析流于形式。能源管理基础工作不到位,就可能使产品能耗统计不准确,从而使能效指标,特别是单位产品产量综合能耗、单位工艺产出综合能耗等能效指标失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能源审计报告数据的准确度,也给对标带来困难。要保证能源审计中企业能源信息完整有效,必需对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中的问题进行细致的调查与分析。虽然工作量大,但也要下功夫。对能源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完整,检查、分析并提出执行中的问题,逐条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加强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促进节能工作上台阶。
1.2能源审计技术仍不成熟能源审计是研究能源系统管理与节能技术的一门科学。它有一套科学、系统和操作性很强的程序。它包括三个层次(能源浪费在那里、为什么会产生能源浪费、如何减少能源浪费和改进能耗效率低)、八个方面(能源、技术工艺、设备、过程控制、产品、管理、员工、废弃能)、四个环节(购入储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最终使用),其运用的原理有物质和能量守恒原理、能源成本分析等原理。能源审计属能源管理范畴,因此要提高工作水平,必须采用PDCA循环。目前,能源审计技术不成熟表现为在能源审计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企业并没有一个完整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与管理体系;缺少高效可行的检测方法。因此,难获得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完整、确切数据。如缺少针对生产工艺技术所需的能源加工转换设备,供电和供热管网及设备的运行状况。主要耗能通用设备、工艺设备运行状况、企业能源的阶梯利用状况、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状况、余热余能利用状况、保温等方面的能量平衡及热效率的节能检测。能源审计机构如果再没有节能检测能力与技术,缺少能量平衡与能效水平较一致性的分析。能源审计只能停留在能源使用量调查。能源审计技术不提高,也限制了能源审计的发展。
1.3能源审计与当前节能工作脱节目前,天津市各级节能主管部门要考核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对执行能耗限额制度的单位产品产量综合能耗进行考核。对节能技改项目节能量核查。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执行情况审核。还要对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完工项目等进行节能验收。企业除了所涉及上述的考核审查以外,还有需要对企业所确定的节能目标,如单位产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产品产量能耗、节能技改项目节能量等进行审定。但目前能源审计与这些考核和验收工作脱节,有的能源审计报告对这些相关问题只字不提。不能为企业提出适用、可行的节能管理与节能技改建议。影响能源审计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发挥好能源审计成果的原因:一是行业管理职能的下降。有些标准或者指标没有考虑到行业内部的不同情况,使产品能耗指标的可比性受到削弱;许多行业缺乏耗能指标的评价体系,单位产值能耗指标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指标的比较存在的不可比因素太多。二是能源审计机构素质低,满足不了审计要求。审计机构不能深入企业,不了解企业节能目标责任制建立与执行的情况。缺乏对企业产品工艺技术、节能技术与节能技改项目的了解。也忽略了这些应该审计的内容。
1.4能源审计服务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和能源审计人员素质需提高天津市能源审计机构准入条件低,有实力的能源审计服务机构经常因审计成本高,在市场竞争中不敌由三、两人组成的能源审计机构。由于相关审计人员缺乏企业管理经验,缺乏能源管理与节能技术理论与实践,部分机构参加审计的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企业给什么写什么,造成审计报告质量较差。
2对能源审计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2.1明确审计类别与审计内容,加大能源审计资金的投入与政策支持建议国家修订《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GB/T17166-1997,明确审计分类与不同类型的审计内容要求,更好指导能源审计工作。继续抓好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审计工作,加大政府能源审计资金的投入和能源审计单位节能技改项目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力度。将滨海新区补贴50%审计费用的政策扩大到全市,对能源审计企业提出的重点节能技改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借助能源管理公司的技术,实现合同能源管理,帮助企业开展能源审计。
2.2提高能源审计机构准入条件与能源审计人员素质建议提高能源审计机构准入条件,能源审计机构应具备节能检测能力、节能项目设计能力、合同能源管理能力。能源审计人员要有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的精神,不断地学习和掌握能源管理与节能技术知识。提高整合企业信息,综合分析和审计能力。当好企业领导改善管理的参谋,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发挥能源审计的诊断作用。能源审计人员也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
2.3坚持能源审计报告内容的完整性与差异性原则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企业能源审计应处理好内容全面与重点的关系,完整与特色的关系。要根据能源审计报告内容与深度要求,保持其完整性;也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工艺与产品突出报告的差异性。在审计过程中,应选择性的进行设备的现场测试,不陷入能量平衡的繁杂劳动中,能源监测也要注重“抓大放小”,即抓住重点的用能工艺和主要的用能设备,不面面俱到,合理评价企业能源、资源利用状况,科学地配置审计资源,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避免报告内容空洞、重复、冗长。要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方法,做到能源审计资源利用的最优化。要加强对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审计,加强节能技改项目可行性分析,还要重视结合当前节能工作,将企业节能目标责任制、能源总量控制、能耗限额产品单耗、节能项目节能量、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完工项目节能验收等纳入审计范围。
篇2
关键词:生态审计 发展 招商引资
目前,环境与资源问题已成为全民瞩目的焦点问题,相应的生态观念也渗透进各个领域,生态审计这一新型审计类型已成为监督社会各主体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突出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间的矛盾,审计机关更应积极有效地推动生态审计工作的开展,认真履行生态审计监督责任,维护资源环境的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邵阳地区招商引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邵阳市加快了“兴工强市”步伐,大力推进全市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战略,更加注重引进外来资金的力量,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近四年来邵阳市共引进外来投资项目2 150个,综合利用外来资金561亿元,招商引资的总额趋于稳步增长。其中:2004年至2007年全市新进外资企业达95家,实际到位资金2.3亿美元;在内联引资方面,2004年至2007年全市引进内资项目1 835个,引资到位427亿元。2011 年,全市工业招商引资总额达90.21亿元,居全省第9位。但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否则,势必会给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一)招商引资观念落后,方式单一。部分县乡级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观念落后,步调相对迟缓。主要表现为:(1)尚未建成行之有效的县域产业导向型政策体系。招商引资工作由于缺乏远期的产业定位和战略性的规划引导,致使政府在引入资金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急功近利、重量轻质的短期行为,忽略了对县域综合产业定位及引资项目的筛选。(2)政府对招商引资缺乏高效的监管。具体说来,对投资密度、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等指标缺乏充分的重视,对一些项目的资金到位、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以及引入项目对环境的相关影响等缺乏必要的跟踪考察。
(二)高耗能行业所占比重仍较高,资源消耗型企业所占比重大。现阶段工业主要污染物主要包括:SO2、CO2、氮氧化物、氨氮、铅。2011年全市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居全省第11位。目前,全市的减排工作形势严峻,SO2指标增幅较大,2005年至2006年间增长了12.6%,CO2指标2006年达9.016万吨,同比增加4.3%。2011年,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57.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19.5%。另外,全市长期以来形成的资源消耗型工业已成为工业经济的主体,有的企业主要依赖资源生存,这种“掠夺”性的工业,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邵阳市有冶金企业28个、造纸企业多达45家、化工企业26家,这些高能耗、污染大的企业给邵阳市的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生态审计内涵剖析
(一)生态审计的概念。生态审计是环境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在生产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抑制、消除或改善生态环境而进行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监督、鉴证、评价,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一种独立的监督行为。
(二)开展生态审计的意义。首先,开展生态审计有助于正确合理地衡量GDP和企业的生产成本,有利于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我国传统会计未将环境资源列入会计核算体系,对于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未作任何反映。传统的会计核算忽视“自然成本”,客观上促成了企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损害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生态审计制度特别强调环境资源保护、环境风险控制,并把“环境成本”纳入产品之中,有助于传统会计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成本核算,使得环境成本在经济核算体系与会计核算中得以客观、合理的反映。其次,开展生态审计是适应企业自身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需要。长期以来,全市企业以“高能耗、低产出”的模式发展,造成极大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影响企业甚至当地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审计机关通过生态审计,加强对生态信息强制性的披露,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由于会计核算失真造成的投资误导行为,减少对重污染项目的投产,降低环境风险,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取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可促使企业自觉重视生态效益评价,开发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产品,从而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效果,为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优势条件。
三、邵阳市生态审计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审计范畴仍以财务审计为主。目前,邵阳市政府生态审计涉及到的生态审计项目仍以环境资金审计为主,主要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查,偏向于财务审计。因此,全市生态审计工作要重点加强对环保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增强企业对专项资金使用的合法性、真实性。
(二)生态审计内容过于单一。当地的生态审计以农业资金审计为重点,包括新农村建设资金、扶贫项目资金、农村补贴资金等,大多数的审计项目与农业有关,这主要是由于当地的环境管理水平还不是很高,生态审计条件不够成熟,致使审计机关忽视了环保资金投入的效果,缺乏对生态环境改善情况的重视。
(三)生态审计处于尝试阶段,工作推广障碍重重。一方面,开展生态审计涉及到生态环境管理、环境经济评价等领域的知识;另一方面,国家尚未出台相关的生态审计评价体系,缺乏统一的规范化指导,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市内民间生态审计和企业内部生态审计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四、促进邵阳市生态审计发展的建议
(一)以环保专项资金财务审计为基础,拓宽生态审计的范畴。基层审计机关应在发挥传统的财务审计方面具有的优势基础上,在开展环保专项资金审计工作时,拓宽生态审计的思路,除对环保资金收支安排的合理性、真实性、合法性及有效性进行审计外,还应树立环保经营管理理念,尝试评价环保资金使用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对于潜在的环境风险进行有效评估,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快速过渡到生态审计。
(二)正确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企业生态审计体系的构建涉及多方面的边缘学科,企业采取生态运营模式需要各层级的技术人员的配合,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为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指导。
(三)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审计对象,构建生态审计体系。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对节能减排工作做出了重点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在进行节能减排专项审计时,除运用传统的审计工作方法外,要融入对节能减排的成本效益分析、决策和风险分析等方法,着重审查企业对国家相关环保政策的施行、采取的相应改进措施及最终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审计工作中,对能源消耗、在线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对企业能耗及污染物排放量数据的真实性进行重点审核。通过不断融入新的审计技术,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生态审计工作方法。在构建企业生态审计系统的具体工作中,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在审计工作准备阶段,审计人员应引入风险管理的概念,同时正确发挥内部审计在生态审计中的作用,由常规审计向重在事前的生态审计转变。加强内部生态审计,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将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和经济的生态化有机结合起来,尤其在进行年度经营业绩审计时,有针对性地关注企业生产项目的生态成本和预期环保效益。
2.制定审计标准阶段,要制定与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审计标准。生态审计的评价标准具有一次性的特点,所谓的一次性是指每次实施生态审计时,都应根据该次审计项目的情况单独制定审计评价标准,这一系列的评价标准只能运用于当次审计中,一般不能完全再次运用。而生态审计标准具有多样性,除了可用货币计量的财务数据外,还需使用大量的非货币性计量指标。现阶段,小型化工、水泥、造纸、冶炼企业是邵阳市的重点污染源,同时也是部分县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这些企业点多面广,排污系数高,实施治理有一定的难度,只有利用相关硬性指标,采取强制措施,实行停产治理或关闭,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本文试从能耗、排放物及生态计划和政策方面建立生态审计评价指标体系。(1)能源方面试设置以下指标:能源产出率=能源使用量/有效增加产值×100%;再生能源使用率=能源使用量/再生能源使用总量×100%;生物原材料使用率=原材料使用量/生物原材料使用总量×100%。(2)排放物方面试设置以下指标:单位产出温室效应气体排放率=有效增加产值/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100%;单位产出破坏臭氧层物质排放率=有效增加产值/破坏臭氧层物质排放量×100%;单位产出废弃物排放率=有效增加产值/废弃物排放总量×100%;废弃物处理率=废弃物排放总量/废弃物处理总量×100%。(3)生态计划和政策方面试设置以下指标: 生态保护计划目标实现率=生态保护计划项目数/生态保护计划项目完成数×100%;环保投资比重=投资总额/环保投资额×100%;污染物治理达标率=治理达标量/污染总量×100%;环保设施投资收益率=收益额/环保设施投资额×100%。
3.审计执行阶段,应加强联合审计的运用。目前,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知识面不能完全满足生态审计的需要,由于生态审计工作的复杂性,现有的审计工作人员(以财会专业为主)无法单独完成。因此,应当开展多部门联合审计,以环保专家的专业知识弥补审计人员在生态环境方面知识的缺陷,以环保部门的政府职能优势提高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获取相关数据、政策信息的效率,提升生态审计工作质量。
4.出具审计报告阶段。(1)报告内容应具综合性。生态审计的对象和范围应当涉及被审计单位的全部环境管理活动:一方面要审计环保资金流转的情况,促使环保资金得以高效使用;另一方面要审计非环保资金领域的生态管理活动,例如环境规划、环境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情况。(2)报告要具有建设性。生态审计报告通常应包括企业取得的环保成绩、存在的生态问题、审计组给出的评价和建议等内容,审计组在对企业生态绩效进行评价的同时,应更注重提出提高生态绩效的建设性的建议,同时将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纳入审计报告中,以督促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强化审计效果。
(四)提高生态审计人员的素质,加强生态审计队伍建设。生态审计是一项新型的审计类型,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除要夯实审计专业基础知识外,还需具备多种生态环境知识,社会学、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也必不可少。因此,有必要充实生态审计队伍,有效整合审计资源,合理调整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拓展审计人员的知识面,增强生态审计力量。
(五)推行社会监督制度。招商引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和动机是多种多样的,由于生态环境的共有属性及行政执法机构能力的局限性,社会监督制度颇为最要。社会监督制度应包括生态影响评价制度、民间生态机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要通过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等方式,积极调动社会各阶层对企业的有效监督,从而促进企业生态审计系统顺利构建。
五、结束语
招商引资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加速器,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一重要的系统工程中, 政府不能只负责引进而不注重质量,审计单位更是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认真开展生态审计工作,从产业结构、生态环境条件出发,切实将招商引资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从而实现当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注:本文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CX2012B19;湖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2ZK310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青年基金招标项目资助,项目编号:012ZB001)
参考文献:
1.张丽华.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11,(12).
篇3
南昌市工业节约能源监察条例最新版第一条 为了规范工业节约能源监察行为,推动合理用能和节约用能,保障节约能源法律、法规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实施工业节约能源监察,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工业节约能源(以下简称节能)监察,是指对从事工业领域能源生产、使用、经营、节能技术服务等相关活动的单位(以下简称被监察单位)执行节能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行为依法处理的行为。
第三条 市和县、区工业节能主管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履行下列工业节能监察职责:
(一)贯彻执行节能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
(二)开展节能宣传、培训,推广应用先进节能技术;
(三)编制并落实工业节能监察规划、计划;
(四)指导被监察单位合理用能和节约用能;
(五)依法查处违反节能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行为;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节能监察职责。
工业节能主管部门所属的节能监察机构负责工业节能监察具体工作。
第四条 市工业节能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工业节能监察工作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电子监察平台,对被监察单位用能行为进行监察。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节能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行为,有权向工业节能主管部门或者节能监察机构投诉、举报。
工业节能主管部门或者节能监察机构应当公布投诉、举报电话,设置投诉、举报箱;对投诉、举报属实的,应当给予奖励。
第六条 工业节能监察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实施节能监察不得向被监察单位收取费用。
第七条 工业节能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节能监察人员的培训、管理和监督。
节能监察人员应当熟悉节能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节能业务,并取得行政执法资格。
第八条 工业节能监察包括下列内容:
(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投入运行后能源消耗指标达到节能评估审查要求情况;
(二)用能单位落实节能措施情况;
(三)落后的能耗过高的用能产品、设备和生产工艺实行淘汰制度的执行情况;
(四)单位产品能耗执行国家、行业或者地方限额标准的情况;
(五)主要用能设备合理用能情况;
(六)生产、进口、销售用能产品和设备实行强制性能源效率标准的情况;
(七)节能服务机构在工业领域开展节能咨询、设计、评估、检测、审计、认证等服务的情况;
(八)单位向职工及其他用户无偿或者低于政府定价、市场价提供能源的情况;
(九)单位向职工按照能源消费量给予补贴的情况;
(十)单位实行能源消费包费制的情况;
(十一)高耗能行业差别化价格政策落实情况;
(十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当纳入节能监察的其他内容。
对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三千吨以上标准煤用能单位的工业节能监察还包括下列内容:
(一)编制年度节能计划、建立节能管理制度情况;
(二)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奖惩制度落实情况;
(三)执行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报告制度情况;
(四)开展能源审计、报送能源审计报告情况;
(五)设立能源管理岗位、确定能源管理人员以及人员备案、培训情况。
第九条 节能监察可以采取书面监察、现场监察方式。
采取书面监察的,应当将实施监察的依据、内容和时间以书面形式通知被监察单位。被监察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如实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或者其他相关资料和电子文档。
采取现场监察的,应当提前五个工作日将实施监察的依据、内容和时间以书面形式通知被监察单位,但办理案件、处理投诉举报实施的节能监察除外。
第十条 被监察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采取现场监察:
(一)工业节能监察计划规定应当进行现场监察的;
(二)主要用能设备、生产工艺或者能源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
(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已经通过节能评估审查,但投入运行后能源消耗指标未达到节能评估审查要求的;
(四)被投诉、举报违反节能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用能的;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当实施现场监察的其他情形。
第十一条 实施现场监察应当由两名以上节能监察人员共同进行,并出示合法有效的行政执法证件。
第十二条 实施现场监察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查阅、复印、抄录有关资料;
(二)对有关产品、设备、资料、现场等进行录像、拍照;
(三)询问有关人员;
(四)要求被监察单位就监察事项所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
(五)对有关产品、设备、生产工艺进行现场检测、检查;
(六)对被监察单位违反节能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行为予以制止,并责令其纠正;
(七)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可以采取的其他措施。
第十三条 实施现场监察应当制作现场监察笔录,被监察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其委托的人应当在监察笔录上签字或者盖章;拒绝签字或者盖章的,节能监察人员应当在监察笔录中如实注明。
第十四条 节能监察人员实施节能监察,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如实说明情况,提供相关资料,不得隐瞒、虚构事实,不得伪造、隐匿、销毁、篡改有关资料,不得拒绝和阻挠节能监察。
第十五条 节能监察人员实施节能监察,应当保守被监察单位的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不得影响被监察单位的生产、经营和工作秩序,不得向被监察单位推荐、指定产品或者服务。
第十六条 节能监察人员与被监察单位存在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监察的,应当回避。
第十七条 实施工业节能监察需要对被监察单位用能产品、设备和生产工艺的能源消耗指标检测的,可以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委托检测不得向被监察单位收取检测费用。
检测机构应当依法检测,并对检测结论承担责任。
第十八条 节能服务机构开展工业节能咨询、设计、评估、检测、审计、认证等服务,应当根据节能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客观、公正提供有关数据和分析报告。
第十九条 实施节能监察需要供电、供气等能源供应单位提供被监察单位的用能数据的,能源供应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条 工业节能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被监察单位报送材料之日或者实施现场监察次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将节能监察意见书送达被监察单位。
第二十一条 被监察单位存在违反节能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行为的,工业节能主管部门应当下达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被监察单位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并将整改结果报送工业节能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 被监察单位的整改期限不超过六个月。确需延长整改期限的,被监察单位应当在期限届满前十个工作日内向工业节能主管部门提出延期申请,工业节能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做出决定,延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第二十三条 工业节能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被监察单位违法行为查处情况、限期整改情况等节能监察信息。
第二十四条 节能监察人员超越职权进行监察或者利用职务之便谋取非法利益的,被监察单位有权拒绝,并可以向工业节能主管部门投诉、举报。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六条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投入运行后能源消耗指标未达到节能评估审查要求的,由工业节能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使用,限期改造;不能改造、逾期未改造或者改造后仍未达到节能评估审查要求的,由工业节能主管部门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被监察单位隐瞒、虚构事实,伪造、隐匿、销毁、篡改有关资料的,由工业节能主管部门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 工业节能主管部门和节能监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泄露被监察单位的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的;
(二)向被监察单位推荐、指定产品或者服务的;
(三)向被监察单位收取费用的;
(四)不依法实施节能监察和行政处罚的;
(五)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二十九条 工业节能主管部门依照节能法律、法规规定实施的行政处罚,可以委托其所属的节能监察机构实施。
第三十条 建设、交通运输、机关事务和其他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可以根据节能工作需要委托工业节能主管部门所属的节能监察机构实施节能监察工作。
第三十一条 本条例自20xx年12月1日起施行。20xx年11月17日市人民政府的《南昌市节能监察办法》(市政府令第92号)同时废止。
篇4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风险;外部环境;对策
一、引言
2002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国内GDP增量的8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逐步得到了广泛认同。据统计,2002年上半年各家银行发放的短期贷款中民营企业只占21%。2001年10月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进行的一项有关中小企业(其中国有独资及控股企业仅占30.9%)贷款发放的情况调查显示,私营企业贷款满足率最低,为60.4%,低于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这种情况即使在民营经济非常发达的浙江也不例外,如2002年对浙江省民营企业的专项调查显示,45.7%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是企业发展的头号障碍,有66.4%的企业认为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很不容易。
二、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一)什么是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也叫“民有企业”,顾名思义,就是公民自己出资经营的企业。民营企业不是法定概念。一般按照社会上的传统讲法,把集体、私营和国有企业转让私人承包的,均称为民营企业。党的十六大首次将非公有制经济列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融资风险
在民营企业高速发展的今天,违规甚至非法融资层出不穷,造成了民营企业融资的风险,具体表现在:
1、管理监督机制缺位,形成道德风险。有些民营企业在获取大量、高额的银行贷款后,或蚂蚁搬家,或瞒天过海,将资金抽逃、转移到外地,甚至国外,然后逃之夭夭,使银行追债无门,造成“金融地震”。
2、信息传递不对称,形成数据风险。有些民营企业为了获得银行融资,美化报表,向银行提供含有大量虚假信息的审计报告,增加了银行甄别信息真伪的难度。
3、经营行为不规范,形成投机风险。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来源于资金的流动性风险。特别是民营企业大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企业的老板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企业在不同程度上等同于老板个人,员工处于被动的“打工者”地位,参政议政意识薄弱。企业的经营方式、策略完全取决于老板个人的兴趣偏好和能力水平。
4、品行操守的不确定性,形成法律风险,给企业经营与生存带来致命的打击。
三、民营企业融资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自身先天不足
从民营企业自身情况看,存在许多不利于贷款融资的固有缺陷,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是在传统体制的边缘和缝隙中成长起来的,许多是由原来的乡镇企业、街道企业转制而成,其经营者多为工人、农民、小商贩或供销人员,缺乏现代企业经营者的理论和实践,在管理上存在财务不规范,报表不真实的现象。由于民营企业没有建立或健全现代的财务管理机制,其直接导致以下两种后果:
1、民营企业的信用问题直接影响其外部融资。由于民营企业普遍经营时间短,缺乏历史的信用记录,存在着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不健全的现象,而且它不能及时给银行提供各种反映企业资金的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具体信息,影响银行对其信用进行评估,从而使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求保持慎重的态度。例如,中国工商银行专门制定的面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指导性意见中有一条,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属于禁止贷款类:欠息,无偿债能力;贷款用途不大;不守信誉;企业管理混乱;经营无固定场所;企业经营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一般性加工企业的基建项目;信用等级bb级以下。
2、信息不对称,银行难放心。银行借贷说到底是为了逃避风险,而风险的根源就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传递不对称,形成数据风险。因信息缺乏而在融资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在交易之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是会导致逆向选择。由于逆向选择使得贷款可能招致信贷风险,贷款者可能决定不发放任何贷款,即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民营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比国有企业、大企业更加严重,其原因是因为民营企业大多都有信息不透明问题。民营企业的信息基本是内部化的,通过一般的渠道是很难获得有关民营企业信息的。民营企业在寻找贷款和外源性资本时很难向金融机构提供证明其信用水平的信息。由于民营企业对资本和债务要求的规模较小,使得审查监管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较高,金融机构为了避免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往往不愿向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提供贷款。
(二)外部环境分析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给企业贷款至今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所有制性质来划分的,国有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要容易些,而乡镇企业、集体企业要获得贷款就难得多,一些私营企业干脆就得不到国家银行的贷款。其主要原因是姓“公”、姓“私”的价值判断作怪。资料显示,国有经济对全国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占31%,非国有经济的贡献达68%。非公有制企业从银行取得的贷款额度,只占总额度的十几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说明,非公有经济贷款的利用率极高,另一方面,可以看出非公有经济资金相对紧缺。其具体表现在:
1、我国缺乏专门的为民营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机构。由于民营企业资信状况不均匀,为规避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借贷方面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大打折扣,而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使民营企业的融资更加困难。
2、商业银行贷款管理的严格化。国有银行商业化以后,银行业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对放贷后的风险顾虑和原有的不良贷款沉淀较多,使之对民营企业缺乏信心,为防范风险,必然采取的措施就是:普遍加强信贷资产的质量管理,对信誉程度较高的民营企业才给予贷款,而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财务管理科学化的欠缺,往往达不到银行规定的标准,因而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3、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自身财力的不足。以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为己任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还贷不力,资金来源不断萎缩,负债经营过重,资产质量下滑,可以放贷的资金十分有限,难以给予民营企业足够的支持。
4、政府财力扶持困难。政府在体制改革中,重心在于加强对国有大型企业进行资金、政策方面的倾斜,受财政收入刚性的制约,限制了向民营企业贷款的力度,国有银行企业化后,政府不可能再采取干扰措施让银行放贷,使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
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及风险的对策
篇5
(一)什么是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也叫“民有企业”,顾名思义,就是公民自己出资经营的企业。民营企业不是法定概念。一般按照社会上的传统讲法,把集体、私营和国有企业转让私人承包的,均称为民营企业。党的十六大首次将非公有制经济列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融资风险
在民营企业高速发展的今天,违规甚至非法融资层出不穷,造成了民营企业融资的风险,具体表现在:
1、管理监督机制缺位,形成道德风险。有些民营企业在获取大量、高额的银行贷款后,或蚂蚁搬家,或瞒天过海,将资金抽逃、转移到外地,甚至国外,然后逃之夭夭,使银行追债无门,造成“金融地震”。
2、信息传递不对称,形成数据风险。有些民营企业为了获得银行融资,美化报表,向银行提供含有大量虚假信息的审计报告,增加了银行甄别信息真伪的难度。
3、经营行为不规范,形成投机风险。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来源于资金的流动性风险。特别是民营企业大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企业的老板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企业在不同程度上等同于老板个人,员工处于被动的“打工者”地位,参政议政意识薄弱。企业的经营方式、策略完全取决于老板个人的兴趣偏好和能力水平。
4、品行操守的不确定性,形成法律风险,给企业经营与生存带来致命的打击。
二、
2002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国内GDP增量的8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逐步得到了广泛认同。据统计,2002年上半年各家银行发放的短期贷款中民营企业只占21%。2001年10月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进行的一项有关中小企业(其中国有独资及控股企业仅占30.9%)贷款发放的情况调查显示,私营企业贷款满足率最低,为60.4%,低于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这种情况即使在民营经济非常发达的浙江也不例外,如2002年对浙江省民营企业的专项调查显示,45.7%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是企业发展的头号障碍,有66.4%的企业认为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很不容易。
三、民营企业融资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自身先天不足
从民营企业自身情况看,存在许多不利于贷款融资的固有缺陷,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是在传统体制的边缘和缝隙中成长起来的,许多是由原来的乡镇企业、街道企业转制而成,其经营者多为工人、农民、小商贩或供销人员,缺乏现代企业经营者的理论和实践,在管理上存在财务不规范,报表不真实的现象。由于民营企业没有建立或健全现代的财务管理机制,其直接导致以下两种后果:
1、民营企业的信用问题直接影响其外部融资。由于民营企业普遍经营时间短,缺乏历史的信用记录,存在着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不健全的现象,而且它不能及时给银行提供各种反映企业资金的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具体信息,影响银行对其信用进行评估,从而使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求保持慎重的态度。例如,中国工商银行专门制定的面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指导性意见中有一条,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属于禁止贷款类:欠息,无偿债能力;贷款用途不大;不守信誉;企业管理混乱;经营无固定场所;企业经营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一般性加工企业的基建项目;信用等级bb级以下。
2、信息不对称,银行难放心。银行借贷说到底是为了逃避风险,而风险的根源就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传递不对称,形成数据风险。因信息缺乏而在融资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在交易之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是会导致逆向选择。由于逆向选择使得贷款可能招致信贷风险,贷款者可能决定不发放任何贷款,即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民营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比国有企业、大企业更加严重,其原因是因为民营企业大多都有信息不透明问题。民营企业的信息基本是内部化的,通过一般的渠道是很难获得有关民营企业信息的。民营企业在寻找贷款和外源性资本时很难向金融机构提供证明其信用水平的信息。由于民营企业对资本和债务要求的规模较小,使得审查监管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较高,金融机构为了避免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往往不愿向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提供贷款。
(二)外部环境分析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给企业贷款至今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所有制性质来划分的,国有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要容易些,而乡镇企业、集体企业要获得贷款就难得多,一些私营企业干脆就得不到国家银行的贷款。其主要原因是姓“公”、姓“私”的价值判断作怪。资料显示,国有经济对全国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占31%,非国有经济的贡献达68%。非公有制企业从银行取得的贷款额度,只占总额度的十几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说明,非公有经济贷款的利用率极高,另一方面,可以看出非公有经济资金相对紧缺。其具体表现在:
1、我国缺乏专门的为民营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机构。由于民营企业资信状况不均匀,为规避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借贷方面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大打折扣,而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使民营企业的融资更加困难。
2、商业银行贷款管理的严格化。国有银行商业化以后,银行业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对放贷后的风险顾虑和原有的不良贷款沉淀较多,使之对民营企业缺乏信心,为防范风险,必然采取的措施就是:普遍加强信贷资产的质量管理,对信誉程度较高的民营企业才给予贷款,而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财务管理科学化的欠缺,往往达不到银行规定的标准,因而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3、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自身财力的不足。以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为己任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还贷不力,资金来源不断萎缩,负债经营过重,资产质量下滑,可以放贷的资金十分有限,难以给予民营企业足够的支持。
4、政府财力扶持困难。政府在体制改革中,重心在于加强对国有大型企业进行资金、政策方面的倾斜,受财政收入刚性的制约,限制了向民营企业贷款的力度,国有银行企业化后,政府不可能再采取干扰措施让银行放贷,使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
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及风险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自身财务管理工作,努力塑造企业的健康形象
1、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信用程度。民营企业在目前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要想通过间接融资从而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需要做的最大事情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信用程度。在这方面,民营企业可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通常a级以上信用级别企业的各项指标为:资产负债率低于50%,利息支付倍数达到4倍以上,全部资本化比率在40%以下,资金流量比率在50%以上,存货周转率在4次以上,净资产收益率在8%以上。另外,民营企业还应树立良好的企业法人形象,杜绝不良信用记录,提高还款的信誉程度,大力开拓产品市场,用订单证明自己的实力,并作为抵押。
2、实现民企-银行信息共享。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一大弊端在于其领导者出于申请银行贷款、偷漏税等目的,随意编制不同的会计报表,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国家监督以制止多套报表现象,就必须实现对民营企业的财务信息的共享,即政府的经贸、财政、税收、金融、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公安等有关部门共同探索建立部门间信息互通与共享机制。为此,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先进技术和现代化工具,在政府有关部门间建立民营企业信息与共享平台,并在法律框架内实现政府部门对民营企业信用信息的查询、交流与共享,实现信息共享不仅可以制止多套报表现象,而且可以强化民营企业财务基础工作,推动财务管理现代化。
3、规范经营,强化管理工作,建立规范财务管理系统。努力转变为具有先进管理经营理念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上要减少家族式管理模式的负面影响,建立现代新型的管理模式。在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方面民营企业不仅要充分吸取家族式管理模式灵活高效优势,而且要在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果敢地抛弃旧的管理模式,大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情况,走向股份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建立起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新型的现代企业科学管理模式。着重提高企业经营者和主要从业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要进行有关政策法规和财务管理方面的学习培训,造就有现代管理意识的管理者。建立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完善财务管理系统。
(二)改善外部环境,使民营企业切实得到应有的待遇
1、银行应该转变观念,打破所有制上的歧视,给民营企业以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同样待遇。银行应减少民营企业贷款手续,加强民营企业与银行的合作关系。银行是否贷款以企业项目的风险高低为标准,而不以所有制性质为标准。在银行面前,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地位。
2、国家以及地方应大力发展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我国中小金融机构是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步骤。中小银行和民营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亲和力,是天生的合作伙伴。尽快允许开办私人银行或民营股份商业银行。最大程度为民营资本的流通与扩张提供舞台,同时最大的好处是没有传统国有商业银行那么多的“官气”,让民营企业可以在相对心情愉快的状态下平等地讨论贷款等严肃问题。现在虽然有几家所谓的“民营股份制银行”,但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国有资本的影子。
3、为民营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机制,创建市场化担保机构。目前,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机构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在地方财政支持下,组成的担保中心。担保企业资金来源可多家负责,比如地方政府出一些,受益的民营企业出一些,社会中介组织自愿者出一些等等。一般来讲,能获得担保的企业应具有这样的条件:企业具有成长性和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为本行业平均水平以下,三年内没有不良信用记录,主要产品有市场、有收益等等。担保基金可存入商业性金融机构,由商业金融机构协助管理。
4、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商业银行一是要积极参与政府部门改善金融环境、创建金融安全区建设,加大操守诚信的宣传力度,努力重塑讲信用光荣、不讲信用可耻的社会氛围,对少数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要给予严厉的制裁,使逃债赖债者无立锥之地;二是建立信用档案,明确信用标准,强化信用监督。积极推进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和信息征集中心建设,完善公共信用登记系统,实现全国联网和接口,将客户生产经营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有价值信息及时登录系统,共同维护系统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全面性,增强实用性;三是每年精选一批诚信度高、操守规范的会计师事务所参与融资客户的财务审计,增强数据的真实性;四是以诚信为基础,建立平等互利、相互信任的银企关系。在经营过程中,双方都要既知法、依法、守法,又互相理解支持。
参考文献:
1、谢朝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经济管理,2001(3).
2、殷献民.私营公司财务管理与控制精要[M].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
3、王春玲.私营公司理财之道[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 上一篇:化学工程与工艺和制药工程
- 下一篇:企业清算审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