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多得范文

时间:2023-03-15 09:5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不可多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这两个男人一是刘彦斌,一是林光常。我起先并没记住他们的名字,为写此文百了一下度。直到看见他们在博客上的照片.才敢确定对,就是他俩。我现在这样说,你能知道他们是谁吗?别着急,听了下面的介绍你就会恍然大悟。

刘彦斌就是那个号称第一理财师的瘦脸男人。他赶上了2007年这拨理财热,到电视上大讲自己的理财理论,且讲得形象生动,唾沫横飞。留给我深刻印象的是他在湖南卫视说女性理财,他说女性是最容易占小便宜吃大亏的一种人,比如他老婆,买一张500块的洗车卡说能洗很多次,划得来,结果没洗两次那店就倒闭了,但第二次这样的亏她还继续吃。虽然他是个男人,也是个理财师,却还只得点头说好,吃亏也是好。说心里话,我对他的理财讲义得过且过,但他对老婆的这点宽容却深得我心。

那个叫林光常的男人你们就更不认识了吧?其实,这个台湾男人是很有名的,他是一个健康专家。被人叫做“地瓜王子”,我认识他,也是在湖南卫视的一档节目里,他有一些很奇怪的健康理论,说人不健康就是因为体内毒素累积太多,所以健康的关键是排毒。还说人不要喝牛奶,吃鸡蛋,红薯是最有效的抗癌食物。他和刘彦斌最大的相似处,就是他在讲话的时候也好夸夸其谈,唾沫横飞,如果不披上个“专家”的头衔,他们都像卖假药的。

篇2

关键词:C程序设计;教材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优秀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定位准确,体系合理,适合于初学者

C语言因其特有的优势迅速在国内外推广,国内许多高校陆续开设了“C程序设计”课程。由于C牵涉概念多,内容广泛,语法复杂,规则繁多,使用灵活,容易出错,许多人感到学习难度大,难以入门。针对这种情况,《C程序设计》定位于“使初学者易于接受,即使是从未学过其他计算机语言的读者,也能看懂本书,并掌握其中的内容”,为达到这一目标,谭浩强教授对内容进行了合理取舍,构成易于学习的体系,并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化解了许多复杂的概念,很好地解决了初学者的入门难题。很多学校选用该书作为教材,教师认为该书易教易学,效果很好,学生反映便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学习。事实上,国内学习或使用C语言的人,很多是从学习这本书入门的。

2难点分散,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C程序设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做到“难点分散,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融会贯通”。

许多学生事前就了解到C程序设计难学,因此有一种畏难心理。针对C语言中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种类繁多的特点,《C程序设计》把算术型数据类型、运算符及其相关的表达式作为一章先介绍,使读者学习起来感到没有像想象中那么难学,接着引导学生编写简单的C语言程序,在学完第3章后,已基本上可以编写简单的程序,这就使初学者看到了自己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学习信心。另外,C语言中的字符型与整型数据有着内在的联系,教材把字符型放在第2章,与整型、实型数据一起介绍,使读者建立起完整的C语言字符型数据概念。而当读者学会编写简单的程序后,教材又开始介绍关系运算、逻辑运算、选择结构、循环结构、数组、函数等系列知识。经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学习了C语言的程序设计方法,从而打下了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础,同时在心理上产生了初步的“成就感”。 这时候教材接着介绍C语言的特色部分,

如编译预处理、指针、结构体、共同体、位运算等,这里学习难度逐步增大,但学生已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在教材中生动的比喻和详尽的引导下,学生完全可以攻克学习的“难点”。

纵观《C程序设计》,教材各章内容承上启下,衔接自然,教学内容从易到难、由简到繁地展开介绍,概念叙述详尽透彻,语言通俗易懂,使初学者能够自然而然地进入令人生畏的C语言大门。

3复杂问题简单化,复杂表述通俗化,创造新“教学三步曲”

《C程序设计》坚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复杂的表述通俗化,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将“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传统三部曲改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的新三部曲,这是对教学和写作方法的创新,是作者针对计算机应用课程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人们常说“深入浅出”,但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是很不容易的。《C程序设计》通过C语言特点和应用的介绍,自然地引出程序设计的有关概念;通过程序的编写过程,介绍程序设计方法;通过各章例题的分析,介绍有关算法,并引导读者思考算法的构造。全书贯彻新的教学三步曲的思想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复杂表述通俗化”的写作风格,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C程序设计的大门,真正做到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多年来,许多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选用此书作为“C语言程序设计”课的教材,不少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也选用此教材,而许多自学C语言程序设计的读者更是不约而同地选择它作为叩开C语言大门的入门书。因此,谭浩强教授的《C程序设计》一书对我国普及C语言程序设计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

总之,谭浩强教授编著的《C程序设计》一书具有鲜明的特色,是一本有重要影响的科技著作,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教材,为计算机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谭浩强.C程序设计[M]. 3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谭浩强.C程序设计[M]. 2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篇3

糖食不仅来自糖类,而且来自谷物、面粉、蔬菜、水果等。孩子每日摄取的糖食需适量,既不可缺也不可多。一般说来,两岁内每天每公斤体重12克即够;两岁以上以每天每公斤体重10克左右为宜。如果糖食不足,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

直接影响: 孩子发育迟缓,包括体格发育与智力发育皆落后于同龄儿。原因是由于糖食不足,产生的热量跟不上孩子生长发育的需要。

间接影响: 糖食不敷需求,机体便会挪用蛋白质来产热,从而削弱了蛋白质的其他重要生理职能,如抗体减少,引起抗病力降低;或者合成血浆蛋白能力减弱,诱发水肿(医学上称为营养不良性水肿)等,成为多种疾病的温床。

不过,糖食也非多多益善。如果过量,同样会产生不良后果。除了人们熟知的肥胖、龋齿等外,还有:

――低免疫力人体血液中一个白血球的平均吞噬病菌能力为14,吃了1个糖馒头之后减为10,吃了1块含糖点心之后减为5,要是吃上1块奶油巧克力,就会减弱到2。故孩子切忌滥吃糖类食物,特别是已经生病的孩子,更应限量。

――易患近视 糖食在消化、吸收与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酸性物质,与体内的无机盐尤其是钙盐中和,造成血钙减少,进而使眼球壁弹性降低,眼轴伸长,久之则成近视。

――情绪失衡 大量糖食进入体内,在代谢过程中过多消耗维生素B1,致使丙酮酸、乳酸等代谢产物的排出受到影响,滞留于体内,特别是在脑组织中蓄积过多,从而引起孩子情绪变化,出现烦躁、易冲动、任性、爱发脾气、好哭、易怒等症状,医学上谓之嗜糖性精神烦躁症。惟一的防治方法就是限制糖食。

澄清几个误区

糖尿病就是糖吃多了近年来儿童糖尿病发病率上升,不少父母归咎于吃糖过多,其实是一种误解。糖类等三大产能营养素均需接受胰岛素的调控,故胰岛素在决定一个人是否罹患糖尿病方面拥有绝对的发言权。如易与儿童结缘的I型糖尿病就是因为胰岛素缺乏所致,而与吃糖多少无关。

肚子饿了来颗糖肚子空空时吃颗糖,感觉上不饿了,却会促使胰岛素过度释放,导致血糖快速下降,甚至形成低血糖,从而迫使机体产生另一种激素――肾上腺素,以便使血糖恢复正常。胰岛素和肾上腺素两种荷尔蒙碰撞的结果,使孩子头晕、头痛、出汗、浑身无力。此外,英国生理学家还发现,糖食进入空空的肚子,会降低体内的蛋白质吸收。

篇4

前一阵因为例假时痛经突然加重,我试了好多食疗方法都不见效,不得已只好去看妇科。可能是因为周一上午的缘故,病人特别多,护士把我的病历卡收了进去,排在七八张病历卡后面。趁等候的间隙,我探头往就诊室望了一眼,一男一女两个医生忙得不亦乐乎。令我惊讶的是,那个男医生不过30岁左右!我心里一紧张,不免暗暗祈祷起来:“千万不要轮到他给我看病。”没想到病员中持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排在我前面的那位就在小声嘀咕:“今天怎么有男医生啊!”不一会儿,在我的后面又来了好几个病人,有年轻的小姑娘,也有中年的阿姨。

突然,队伍前面出现一阵小小的骚动,原来一位年轻患者和护士争执起来了。她坚决不同意由男医生给她看病,要求换到女医生那里。但护士却不客气地说:“今天人特别多,要是都找女医生看,后面的人岂不是要等到下午才看得上!”我觉得她的话也没错。这个护士替男医生抱不平:“我们李医生可是主任医师,不少病人就找他看呢!”那个病人无奈,只能委屈地坐到了男医生的医案边。这时,我听到身后的几个阿姨开始议论了,一个说:“到底是年轻小姑娘,遇到男医生还不好意思呢。”另一个附和着:“是啊,我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不过看下来男医生也挺好。他们检查时动作很到位,非常干净利索,不像有些女医生力气太小,拖泥带水的,弄得人很疼的。”听了她们的话,虽然我心里的紧张稍稍缓解了一些,但还是希望不要轮上男医生。

等了大半个钟头,护士叫到我的号了。天哪,我偏偏碰到了那个男医生!想起前面那个病人,我放弃了换医生的念头,因为说了也白搭,还没来由地招来一肚子气。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走到李医生面前的,他倒是很热情地招呼我坐下。平时我是个很大方的人,但在他面前却显得那么不自然,连头也不敢抬高,目光只停留在他的胸卡上。李医生的态度真的不错,他很仔细地询问了我病情。接着,他要我做一个常规检查,看一下有没有妇科炎症。“God!居然要做常规检查,这也太让我难堪了。”我心有不愿,回头看了看护士小姐。她向我投来鼓励的目光,接着便来搀扶――唉,简直是“劫持”。我走进检查室,感到头皮一阵阵地发麻。

当李医生走进来给我做检查时,我开始觉得有些紧张乃至尴尬,但看到他一副坦荡磊落的样子,就慢慢地放松下来。李医生在给我检查时十分专注,他的动作非常到位,在置入扩宫器的时候一下就完成了,不像有的女医生要“捣鼓”好久。说来也奇怪,这次居然没有上次那么痛,总的检查时间也缩短了。看来那位阿姨说的话还真不假。

篇5

关键词:音乐;方言;普通话;歌曲;创作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111-01

在神州大地上,在不同的地区流传着无数的美妙的旋律,而在不同的地区也流传着无数乡音——方言。在现代化的今天,国家为了方便不同地区的人们交流,国家在全国推行了普通话。我们不否认普通话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但是就像是所有人都穿着款式和颜色都一样的衣服,那又怎么会有个性的美?所有民族都过着一样的习俗,那为什么还要区分民族呢?所有的人都讲了普通话,那么,方言的生存环境又在哪里?我看不如这样,在不同的地区,就像为了特定的动物、植物、环境、气候等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一样建立方言的保护区。这样,即使方言有了生存的环境,又使得我们在外流浪的人儿能有个念想——乡音,从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思考角度出发,更是为了保存我们丰富的音乐创作源泉。在此我就一些歌曲创作实例和地区音乐进行一一例举。

一、创作实例

(一)《说聊斋》

《说聊斋》是《聊斋》的片头曲,尤其是前面过门,一听就是王立平先生的味道。据王先生自己讲,前面两句“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的曲子就是根据山东话写的,这两句唱起来和用山东话说出来一个调调。当时乔羽老先生用一口山东话打电话告诉王立平歌词时,曲子便已在王立平心里形成了。同样是山东方言风格的还有央视版《水浒传》主题音乐《好汉歌》也是这样。

(二)《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先生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他?……”借景抒情,天上、地上、月光、海洋、枯树、野火……一首动人的抒情诗,感情步步深入,情意绵绵不绝。旋律与歌词结合的相得益彰,一听就是普通话,读之唱之会让人产生一种幻觉不知是在唱还是在吟,这首歌不仅是节奏的铿锵有力,声韵的委婉动听,格律的上口,句式的对称,更重要的是歌词内在的歌唱性,赋有诗意及音乐感的内涵。同样是普通话的感觉的歌曲是乔羽老师的《思念》借物抒情、笔调流畅,加之曲作者谷建芬老师的旋律令人倍感朴实无华、余韵留香,是词,是乐,深情含蓄的个人留下了永久的思念“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不知能做几日停留,我们已经分别的太久太久。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为何你一去便无消息,只把思念积压在我心头。”

二、地区音乐

(一)《编花篮》

旋律简约质朴、含蓄幽默就像读着河南话一样亲切,之所以说《编花篮》是一首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河南民歌,就是因为这首民歌独有的方言韵味在民族音乐的百花园中绽放着光芒,并被人们所传唱。

(二)《三十里铺》和《无锡景》

陕北信天游《三十里铺》是北方色彩的典型曲调,其形式特点为:对应性的三上一下四句体(二句体的变体),带FA偏音的六声音阶,宽宫声韵结构512,旋法多用五度跳进,听起来就有陕北人的豪迈。歌词“我”的方言读音为E,曲情苍凉凄凉。

篇6

一、电影《不可触摸》的简介

《不可触摸》这部电影是由法国的托勒达诺和纳卡什共同执导的一部电影,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白人富翁,另一个是黑人青年,在电影中的白人富翁是菲利普,而那个黑人青年是德利斯。法国电影有一个一贯的风格,就是采用平实而且简洁的叙述方式,将故事情节铺展开来,这部电影也不例外,在电影中不乏有一些轻松搞笑的画面,但到最后,彰显了一个重要的主题,即个体之间的平等与和谐。正是这部电影简洁的叙述方式以及深刻的主题思想,让这部电影获得了外界很高的评价,而且成为法国上座率最高的电影之一。电影的开始,是从一个在运动中受伤成为残疾的白人贵族菲利普要寻找一个看护开始的,他需要一个全天的看护,而菲利普的眼光恰好落在了德利斯的身上。德利斯是一个刚刚出狱的黑人年轻人,他出狱之后为了获得政府给予的失业金,去应聘了菲利普提供的这份工作,菲利普最终看中了德利斯,于是选择德利斯成为自己的看护,成天生活在一起。两个人本来是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种族,各种习惯、兴趣、生活经历等都不相同,但是两个人在长期生活的过程中,从最开始的很多冲突,到最后的相互交流与沟通,菲利普用一颗很宽容的心和平等的态度在对待德利斯,德利斯也用自己的真诚和善良以及乐观影响着菲利普,两个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最后两个人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在电影中,对两个人之间的那种细腻的感情进行了深入的刻画,从对人性平等这个观念的认识中,烘托一种正面积极的能量传递给观众。电影中有一些诙谐幽默的场景,但幽默背后的对人性的描述则是令人深思的。电影也引导着人们对法国现实社会进行反思。在法国社会中,族群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虽然有时候不是太明显,但这种紧张的气氛还是笼罩在法国社会中的,虽然有时候并没有表现出十分激烈的情况,但在社会中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电影中没有任何与政治有关的东西的描绘,但在电影的背后,确实存在着这方面的现实意义,这也是值得每一个观众去思考的问题。

二、对《不可触摸》主题思想的解读和反思

(一)包容与友谊

《不可触摸》中,给人震撼比较大的一个场景就是两个原本是在完全不同的世界的人,身份地位财富等各方面都有着天壤之别的人,最终却成为好朋友,建立了十分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是十分珍贵的,在现在这个物质生活为主导的社会中,这种没有阶级观念,没有贫富观念,没有一点杂质的友谊,是很多人所向往的。菲利普,是一个高贵阶层的代表,不仅出身高贵,而且十分富有,有教养,总体来说,各方面都是十分完美的,当前不完美的是在一次运动中受伤落下了残疾。而德利斯,是一个黑人移民,在当时法国社会中,是贫穷阶级的一种代表,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性,而且吊儿郎当的,刚刚出狱。这样两个完全不同背景的人,最后成为朋友,是因为两个人在交流的过程中是用一种平等的眼光在看待对方,没有加入任何的杂念,德利斯不会因为菲利普的富有而感到自卑,菲利普也没有因为德利斯入过狱,是个贫穷的黑人而嫌弃他,因此两个人能正视到对方的个性以及价值,最终成为好朋友。

在菲利普的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包容的态度。包容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十分重要的,菲利普包容着德利斯身上的一些坏习惯,并且对他进行善意的提醒和引导,帮助他改正身上的那些坏习惯,比如小偷小摸,比如轻率的态度,给他提供了一种十分宽松的工作环境,引导他要远离那些坏朋友才能改变。正是菲利普的这种包容的态度,对德利斯的尊重以及循序渐进的引导,才成就了德利斯的改变。虽然刚开始的时候,德利斯并不是真心留在菲利普的身边照顾他的,他只是为了出狱之后获得政府的失业金才选择了这份工作,但是在后来慢慢相处的过程中,德利斯慢慢地喜欢上了菲利普,他以自己的乐观来引导菲利普的生活,他认为,菲利普虽然残疾了,但他仍然是一个正常人,所以在他的看护中,他让菲利普重新坐上跑车去享受生命,德利斯甚至还鼓励菲利普去恋爱,去享受婚姻,德利斯在对菲利普进行安慰和鼓励的时候,他也在反思自己,加上菲利普对德利斯的引导,使得自己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他开始对自己原先有的那些不文明的行为和习性进行改变,最后,这一切的经历让他们变成了具有深厚友谊的好朋友,这也是电影震撼人心的地方。

菲利普和德利斯虽然是来自于不同的阶层,而且也是不同的种族,也有不一样的家庭环境,接受的教育也不同,在影片中,有很多地方都体现出两个人之间存在的一些客观的差异,比如在菲利普的生日会上,乐队演奏的是世界名曲,但由于德利斯的生活环境不同,他对这种音乐是不喜欢的,于是在他的安排下乐队奏其他的比较接近日常生活的音乐,而且德利斯还跟着音乐扭动自己,感染了在座的所有人,给菲利普带来了一种别样的欢乐。两个人在接触的过程中,一点都没有表现出来有任何差异,就是以一种十分平等的态度在对待对方,两个人之间是相互包容的,德利斯没有因为菲利普的种种优势使自己产生任何自卑的心理,他们在生活中互相包容,互相补充,菲利普在生活中对德利斯十分照顾,他还带着德利斯去高档的酒会和画馆,让黑人年轻人大开眼界,最后,菲利普和德利斯在一起参加滑伞运动的时候两个人似乎融合在一起,正是这种融合使得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友谊不断发展,最终深入,成为一种不可触摸的力量,也印证了电影的名字。

(二)共同生存的主题

友谊和包容是电影表现的一个主题,另外一个想要体现的主题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即不同种族不同生活背景下的人之间的一种共同生存的理念。影片中德利斯是一位黑人移民,从影片中对他的生活的描写可以看出这些生活在法国社会中的移民的生活状况并不是十分乐观,德利斯就是一个代表,他的母亲做清洁养家,家里的人口很多,而且负担十分大,因此像德利斯这样的年轻人,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吊儿郎当地生活,和一些与自己差不多大的青年在一起混,不仅生活不稳定,还有可能会对社会带来一些危害。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像德利斯这样生活的家庭还有很多,他们几乎是依靠政府的救济在生活,在社会中处于比较低下的社会地位,社会对这类人群的看法也是比较轻视的,就拿德利斯去应聘菲利普提供的看护工作时,其他的人对他看待的眼神是带有颜色的,当时的很多白人都认为像德利斯这样的人是不应该与他们交流的,像菲利普一样能接受德利斯的法国上层社会的人是不多的,因此影片具有的现实意义更加值得我们去思考,影片中的菲利普与德利斯的关系打破了传统的上流社会和底层人民之间不交流不接触的传统隔阂,使很多在现实生活中,生活在法国社会底层的移民在这部电影中找到了希望。

从影片中可以看到,其实像德利斯这样的移民家庭,在法国社会中还在不断增多,由于当前的经济状况,很多法国本地人的失业率都逐渐增加,社会稳定性降低,很多法国人都把这些现象的源头归结于是外来移民的影响,这也引发了法国社会中的种族问题。在影片中的菲利普对德利斯是宽容的,接受的态度,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像德利斯这样的人群在法国社会中的边缘地位,当然,影片也遭受到一些反面的批评,因为有人从中看到了另外的一面,即像德利斯这样的人是在白人的施舍中生活的,传递的还是一种更加高尚的白人的形象,影片也有宣传一种种族歧视的色彩。显然,不同的人对电影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但更多的人看到的是这部电影中的正面力量,是一种不同种族间共同生存的美好。

这部电影最大的一个优点就在于电影本身是没有给任何一个人贴上一个标签的,比如没有给德利斯贴上底层人民的标签,也没有给菲利普贴上高贵白人的标签,影片是没有表现出什么政治意味的,只是传递一种和谐的关系,一种深厚的友谊。传递两个主人公之间的那种平等与包容,通过这种平等与包容消除了本来存在于两个人之间的隔阂的过程。真诚地相处才是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需要的东西。不同的文化之间发生的冲突,大多是由于相互之间的不够理解造成的,因此想要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种包容的心态,对不同的文化能够兼容,承认文化的多样性,承认文化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影响,才能促进多民族的和谐发展。

篇7

每天摄盐量不得超过5克。食盐是指来源不同的海盐、井盐、矿盐、湖盐、土盐等。它们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国家规定井盐和矿盐的氯化钠含量不得低于95%。

食盐中含有钡盐、氯化物、镁、铅、砷、锌、硫酸盐等杂质。一般规定钡含量不得超过20mg/kg。食盐中镁、钙含量过多可使盐带苦味,含氟过高也可引起中毒。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怎样上一题多解训练课?下面仅就多步应用题教学过程中的一题多解训练课,介绍一下我的基本做法。

一、口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口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就是只要求学生说出不同的(或叫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不用具体解答。在实际教学中,这种练习我一般是采取全班和分组两种形式交错进行。开始,全班学生一起,分别对某一道应用题口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一人一次口述一种。然后分组进行,便于增加学生口述的机会,达到人人动脑,人人口述。这种练习的基本过程是:先全班后小组再全班。这样交错进行,各层学生都有口述机会,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例1.两地相距383千米,甲乙两人从两地相向而行,甲先走1天,一共走5天才和乙相遇,已知每天甲比乙多走10公里,问甲乙两人每天各走多少公里?

口述1:甲走5天,乙仅走5-1=4(天)。假如甲每天比原来少行10公里,则与乙的速度相等。那么甲行5天,乙行4天,就相当于乙行5+4=9(天),这时两人还相距10×5=50(公里)。乙9天共行383-50=333(公里),乙每天走的就可以求出来了。乙每天走多少公里知道了,甲每天走的也就可以知道了。

口述2:甲行5天,乙行4天,假如乙每天比原来多行10公里,则与甲的速度相等。那么甲行5天,乙行4天,就相当于甲行5+4=9(天),这样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就要多出10×4=40(公里)。即甲9天共行383+40=423(公里),所以甲每天走的就可以求出来了。甲每天走的知道了,乙每天走的也就可以知道了。

口述3:除上述两种方法外,本题还可以用列方程来解。设甲每天行x公里,那么乙每天行的就是(x-10)公里,已知甲行5天,乙行4天,两地相距383公里,则可列出方程:5x+4×(x-10)=383。解方程,就可以求出甲每天行多少公里,甲每天行的求出来了,乙每天行的也就可以求出来了。

实践证明,口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动脑,努力探求应用题的多种解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应用题的多种不同解法都挖掘出来,这对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应用题的各种解法,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和效率等都有重要作用。

二、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最简便的解法

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最简便的解法,在学生求得多种解题方法之后,让他们自己去分析比较,可以相互讨论,也允许相互争论,让学生在分析比较,相互讨论、相互争论的过程中,找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这一过程,就是一个继续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应用题的各种解法的再认识的过程。它是一题多解训练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学生求得的几种解题方法是否完全正确,分析解题的过程是否都很恰当,哪些是一般的解法,哪些是自己的创新,哪种解法简便,等等,这些都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进一步思维,进一步去认识。否则是对是错,是优是劣,是简是繁,学生都不知道,这样就不能达到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目的。只有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对上述求得的各种解题方法进行逐一比较,展开热烈的讨论或争论,才能真正把握应用题的最简便的解题方法,才能进一步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和效率。

例1.幸福小学原计划买12个篮球,每个72元,从买篮球的钱中先拿出432元买足球,剩下的钱还够买几个篮球?

解法1:(72×12-432)÷72

=432÷72

=6(个)

答:剩下的钱还可以买6个篮球。

解法2:12-432÷72

=12-6

=6(个)

答:(同上)

解法3:设剩下的钱还可以买x个篮球,

72x=12×72-432

72x=432

x=6

答:(同上)

解法4:设剩下的钱还可以买x个篮球,

72x+432=72×12

72x+432=864

72x=864-432

72x=432

x=6

答:(同上)……

本题上述多种解法,思维分析过程不同,解法和运算过程也不同。解法1是一般的思维和算术解法,解法3、4……是列方程的解法,解法2也是算术解法,但解题思路新,解答方法、解题过程简便。当一个学生说出这个解题思路:“把拿出432元买足球的钱看作是少买了几个篮球的钱,再用计划买的12个篮球数减掉少买的篮球数所得的差,就是所求的答案。”列出:“12-432÷72”这个式子后,全班同学连连点头,纷纷称赞这位同学的解题思路独特又有新意,解题方法简便,解题过程简单。

实践证明,进行这种训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多种解题方法的认识,从而更熟练地把握应用题的多种分析解题方法。一题多解训练,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目的要明确。

上这种课,不是单纯地追求一题多解,而是要通过这种练习活动,达到锻炼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增长学生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这个根本目的。所以,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都要有利于实现这个根本目的,这是上这种课的总要求。

2.要注意把握上这种课的时间。

这种课必须在学生对有关的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如果学生对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没有熟练掌握,就谈不上灵活运用,就谈不上纵向、横向联系,也就不能进行一题多解。所以,上这种课,一般是在学生对某一部分知识或某几部分知识熟练掌握的时候,在综合练习时进行。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越深刻、越透彻,基本技能越娴熟、越灵活,就越能够进行一题多解,上这种课就越能收到好的效果。

篇9

根据国际换算单位,盎司是常衡制的一种质量单位,一盎司的布料等于33.9克每平方米。

盎司既是重量单位又是容量单位。常衡盎司:重量单位。整体缩写为oz.av。1盎司=28.350克1盎司=16打兰(dram)16盎司=1磅(pound)药衡盎司:重量单位,整体缩写为apoz。1盎司=31.1030克液体盎司:容量计量单位,符号为oz1英制液体盎司=28.41306毫升1美制液体盎司=29.57353毫升。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The Irish author Anne Enright won the Man Booker prize for The Gathering, a novel in which a woman’s journey home with the body of her dead brother leads her to discover and confront[使面临] three generations’ worth of hidden family secrets.

Howard Davies, the chairman of the judges’ panel[专门讨论小组], praised Ms. Enright’s “tough and striking language,” and said she had written a “powerful, uncomfortable and, at times, angry book.”

The Man Booker prize, Britain’s best-known literary award, is given annually[一年一次] to a novel written by an author from Britain, Ireland or the Commonwealth[英联邦] and carries with it a check for £50,000 and the promise of increased visibility[可见度] and sales.

Enright said: “When people pick up a book, they may want something happy that will cheer them up. In that case, they shouldn’t really pick up my book. It’s the intellectual equivalent[相等物] of a Hollywood weepie[伤感的电影].”

A Dubliner -- and the second Irish writer in three years to win the prize after John Banville took it in 2005 -- Enright studied philosophy at Trinity College, Dublin before working for Ireland’s national broadcaster RTE注1 as a producer. These were stressful years and Enright struggled with depression. She has said: “I heartily recommend having a breakdown[崩溃] young: then you make your decisions and get on with it. I see people who are in permanent crisis, like a chronically[慢性地] faulty[有毛病的] car. The exhaust is permanently hanging off the back of their life注2. If the car broke down completely, they’d have to get it fixed. There would be no more messing.”

She left her job and began to write; first a well-received collection of stories called The Portable Virgin, then three novels and a work of non-fiction, Making Babies: Stumbling into Motherhood, published in 2004.

爱尔兰作家安妮・恩赖特以其小说《聚》荣获(2007年度)布克奖。小说讲述了一个女人带着她已故弟弟的遗体回家,这趟旅途使她发现并不得不面对家中三代人竭力隐藏的家族秘密。

评委主席霍华德・戴维斯赞扬恩赖特女士“强悍且极具冲击力的语言”,称其写出了一部“有力、使人不安,有时甚至让人愤怒的书。”

布克奖是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奖,每年授予来自英国、爱尔兰或英联邦的作者所著的一本小说。布克奖除了会为获奖者带来五万英镑的奖金外,随之而来的还有知名度提高、销量大增的光明前途。

恩赖特说:“当拿起一本书,人们想要的可能是一些能让他们振奋快乐的东西。要是那样的话,他们就不该选我的书了。看这本书就好比让大脑看一部好莱坞悲情戏。”

恩赖特是都柏林人,是继2005年约翰・邦维尔之后三年来第二位赢得该奖项的爱尔兰作家。她曾在都柏林三一学院学习哲学,随后在爱尔兰国家电视台RTE担任制片人。那几年对恩赖特来说压力相当大,她必须不断与抑郁作斗争。她曾说过:“我真心建议大家在年轻时应该经历一段崩溃期,然后你便可以作出自己的决定并坚持下去。我见过长期处于危机之中的人,他们就像一辆患了‘慢性病’的车――生活的车尾永远拖着一条废气管。要是这辆车完全垮了,他们就不得不把它修好,事情就再也不会一团糟了。”

后来她辞了职,开始写作。起初她写了一系列广受欢迎的故事,收录在《便携处女》一书中;随后是三部小说及一部在2004年出版的非小说作品《育婴――意外成为母亲》。

Man Booker Prize 布克奖

The Man Booker Prize is the best-known, most hotly debated and eagerly sought literary award in Britain. The announcement of the names of the six final contestants[竞争者] -- the famous Booker shortlist[最后侯选人名单] -- has been known to cause furious[激烈的] rows[争吵] in pubs and taxis across London, along with debates over who was excluded[排除在外] and why the winners were chosen. The announcement of the award has frequently caused a huge spike注3 in sales, sometimes making the careers of little-known authors.

Dating back to 1969, Booker winners include V.S. Naipaul for In A Free State (1971), William Golding for Rites of Passage (1980), Michael Ondaatje for The English Patient (1992) and Margaret Atwood for The Blind Assassin (2000).

布克奖是英国最广为人知、最多人讨论且最受追捧的文学奖。著名的布克奖候选名单――最后六名候选人名单――公布,经常会在整个伦敦的酒吧和出租车里引起激烈争论。另外,谁被排除在名单外、得奖者的获奖理由等也会成为城中热话。布克奖的宣布经常会使书的销量激增,有时还会让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作者一奖成名。

布克奖可追随至1969年,获奖作品包括V・S・奈保尔的《在自由的国度》(1971年)、威廉・戈尔丁的《启蒙之旅》(1980年),迈克尔・翁达杰的《英国病人》(1992年),以及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盲刺客》(2000年)。

注1:RTE全称为Radio Telefís Eire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