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心理学的条件范文

时间:2024-04-02 18:04: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心理学的条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那从心理学的角度,尤其是成人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授课方法,就很有必要。我们来看几个典型的心理学理论,首先是前苏联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

巴甫洛夫注意到,没有喂食时,狗看见喂养者或者听见喂养者的声音,就会分泌胃液和唾液。巴甫洛夫设计了实验来验证:在喂食之前先出现“铃声”刺激,铃声结束以后,过几秒钟再向喂食桶中倒食,观察狗的反应。起初,铃声只会引起一般的反射,或称自然反射,狗竖起耳朵来,但不会出现唾液反射。可是经过几轮实验之后,仅仅出现铃声,狗就会分泌唾液。巴甫洛夫把这种反射行为称为“条件反射”,把铃声称为分泌唾液这一反射行为的“条件刺激”。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铃声、红灯等),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后人称这种反射为经典性条件反射

当然这个心理学实验是针对动物的,那对成人的教学来说,也有参考价值。俗语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典型的条件反射。我们看到某个场景于是产生某种情绪,也是条件反射,因为场景和过往的经验联系了起来。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狗相当于学员,食物相当于讲师和课程。狗看到食物会泌唾液,某些学习能力强的学员,看到课程,也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所以讲师的课程内容要符合学员的需求,这是让学员产生自然反射。而铃声相当于培训现场给学员的,或讲师给学员的某种“刺激”,讲师通过这些“刺激”,和学员脑子里,固有对学习的理解、或某种经验呼应起来,于是导致了学员学习行为的发生,所以是条件反射。

培训时,如何使用条件反射原理呢?简单地来说,讲师要模拟场景,和学员头脑中固定的某种经验配合,或唤醒学员头脑里面的学习结构,产生学习的条件反射。操作的办法如下:

1、课程开始以前。有些客户会让领导开营,或做培训前的讲话,强调培训的重要性,讲师和课程的优秀,也可以暗示学员,好好学习,领导在关注你们,于是营造了认真学习的气氛。这就是把领导的权威,延续到讲师身上,于是学员在遵守纪律方面要好一些。领导的讲话,相当于铃声,在学员身上产生了条件反射。

2、讲师上课有个小铃铛,一方面为了强调课堂的纪律,提醒上下课。另一方面学员以前上学时,听到铃声,一定是上课、下课或有重要事情,讲师使用铃铛就可以暗示学员,这是严肃的学习,不是简单的娱乐。于是铃铛,可以和学员以前的经验联系起来,就是所谓的条件反射了。当然有的讲师使用音乐,提醒学员上课,不过学员从前没有听到音乐,就上课的习惯,可能不如铃铛更有效,但音乐或许更有趣。

3、培训中,讲师设计案例时,要模拟学员的工作场景,当学员看到案例,就会回想起他工作中发生的事情,于是在讲师的带动下,学员会进行思考,于是学员才会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才会接受讲师的内容。这时的案例就相当于,提醒学员进入学习状态的铃声,在学员身上产生了条件反射。

4、在具体的授课方法上,讲师也可以用到条件反射。讲师说:我们在工作中要团结紧张,还要什么?学员说:严肃活泼。讲师说:对!我们要劳逸结合。这就是讲师利用学员头脑里的知识结构,达到条件反射一样的互动。讲师说:知己知彼,才能怎样?学员说:百战不殆。讲师说:所以我们要非常了解客户,下面我们看了解客户的三个方面。于是课程得到了延续,讲师此时,也利用了条件反射的原理。等等这些授课方法,我们都是在用条件反射原理。

篇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观念的解放、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高中历史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教学空间,同时以学生为主体、重视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为高中历史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由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出发,从历史教师自身综合素养提升、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以及创新教学手段等方面展开分析,进而创新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

在新形势下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历史课堂教学应当精益求精,其教学方法需具备灵活机动的特点,可通过合理开发并规划历史课程内容,进而满足历史教学的实际需要,保障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工作得以高效的实施。

一、树立全新的高中历史教学观念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绝大数的教师片面地认为历史教学仅仅是为学生讲授历史基本概念和知识,因而教学方法一直得不到及时的优化,致使学生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学效果不佳。进入新世纪,我国实施素质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转变陈旧的观念,树立科学的历史教学观念。首先,历史教师本身应当具备创新意识,把握历史主干知识的主要脉络,进而更加轻松地驾驭高中历史教材。关于教师角色定位问题,应当改变教学观念,完成身份转换,进而教师可以在历史教学中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宽容的关系,为学生创造积极开放的历史课堂环境。其次,历史教师应当具有历史学科教研能力。历史教材经过数次优化,部分观点也有所完善。在历史学科分析研究中有着史无定论的说法,所以历史教师在课堂授课中应当勇于质疑教材中的某些观点,通过全方位的视角来观察、分析和研究历史,进而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研究中,提升学生的兴趣。

二、构建科学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

教师在历史课堂中的提问应当科学合理,以便对学生良好思维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指引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断的探索,进而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的习惯,提高其创新思维和能力。因此,在高中历史授课中可以通过问题式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应当创设公平民主的课堂氛围,为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具体的历史授课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问题展开分析研究,进而让学生大胆地发表其自身的意见。如在评价康熙这一章节中,对于学生积极评价康熙的行为予以肯定,并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开展课堂讨论,通过民主的历史课堂教学点燃学生历史思维的火花。其次,教师应当科学地提出历史问题,大多数历史教材中的事件的概括性极强,因为学生理解能力的限制,对于这些概括性极强的事件的理解仅仅依靠重复的记忆,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历史事件本质的。如在俄国1861年改革的讲授中,为了让学生可以明确改革背景、意义和目的,教师可以提出相关具有建设性的问题,然后通过这些问题来加深学生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的历史问题引导学生突破历史教材的限制,让学生站在发展的、历史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历史问题和事件。

三、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的相关建议

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工作时,可以由引入野史逸事、注重方法以及强调研究这三方面入手:

1.引入野史逸事,创新教学资源。高中历史教材中关于史事方面知识较多,历史教师在授课中如果照本宣科,会导致历史课堂枯燥无味,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实际历史授课中可以将历史知识与演义、小说、野史等结合在一起,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学习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举措这一章节时,可结合电视剧《汉武大帝》展开历史教学,以便历史课堂授课故事化。

2.梳理知识脉络,创新教学方法。高中历史授课所用的教材涉及的知识面极广,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构架清晰的知识体系,所以历史教师应当注重讲授方法,以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架构清晰的历史知识体系。例如,在讲授新航路开辟影响这一章节时,历史教师应当向学生提问“新航路的意义?”之类的问题,指引学生将新航路对世界的影响汇总为新航路的意义和表现,这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就会深刻。

3.善于总结归纳,创新探究模式。在高中历史授课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展开探究式授课,针对历史课堂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历史课题研究小组,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如针对国际经济政治秩序这一章节的授课,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研究课题,继而让学生更加深层次地展开学习。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教师在历史授课时应当有着宽大的胸怀,吸取其他学科的经验。随着时代的进步,全新的教学理论、原则、模式不断出现,历史教师也应当将多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历史教学中。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完善和应用的,它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时间的努力和不断的经验总结,进而为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姚婵.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J].都市家教,2013(05).

[2]黄增强.关于高中历史新课改的几点思考[J].河南教育,2009(Z1).

篇3

【关键词】:音乐调节 中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154-01

近年来全国各中小学都已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配备了专业的教师队伍,但多数存在形式单一等问题。那么探索音乐调节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可为这一事业提供更多的实施形式。音乐作为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或奏或听,都内涵及关联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对人的心理成长会起着不能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影响作用。

一 、现代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原因

中学生,一般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一阶段总的可称为青春发育期或青少年期。我们都知道,青少年期的中学生身心都正处在急剧的发展、变化和成熟时期。在这一段时期里中学生的情感比较复杂,情绪体验比较强烈,两极性的矛盾比较突出。

现代中学生脆弱的神经被快节奏的紧张生活,人际关系,升学,家庭问题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所产生的恐惧,焦虑产生压力所压迫着,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学习压力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使学生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造成师生对抗心理;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他们选择了许多方法消除减轻内心的苦闷和烦恼,如状态颓废,沉迷游戏,逃避现实;还有一少部分学生承受不了外界的压力,而选择了自杀。

二 、音乐调节在中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音乐是一种能表达人类感情的艺术。人的情感往往会随着音乐的音高变化而起伏波动,高音使人情绪高涨,低音则使人压抑,中音使人舒畅平静;强的音响使人振奋,轻的响声虚弱宁静,中等响度使人感到温暖随和。音高,音色,旋律,节奏和调式,各层次的音量力度等众多要素结合,给人无穷无尽的情感变化,而这些正是音乐调节所需要的。下面将分别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分析“音乐调节”这一手段在中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1、生理方面

人类很早就已经认识到,音乐与疾病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内经》中,有心、肝、脾、肺、肾等五脏的生克关系,结合宫、商、角、徵、羽五音和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之说,对人体发病的病因及治疗也有过如下的论述“宫为脾之音,大而和也,叹者也,过思伤脾,可用宫音之亢奋使之高兴,以治过忧”元代医生朱霞享则明确指出:“乐者,亦为药也。”

音乐作为一剂良药,可直接对人体器官产生共振效果,更重要的是,音乐具有积极的主动的功能,能提高人的创造能力和思考能力。他特有的节奏和旋律,可以使我们平常用的较多的左脑得到休息;相对的,对右脑具有刺激作用,从而对人的潜在能力的提升有很强的作用效果。欢快的乐曲,强劲的节奏,可以加强肌肉张力,振奋精神;柔和的音调和轻缓的节奏,可以平衡呼吸、镇静安神;优美的音色可降低神经紧张程度,令人轻松愉快。

2、心理方面

开展音乐调节,可以使学生在认识自己情绪特征的基础上,妥善调节自己的情绪。消除自己的负面情绪,进行自我安慰与疏导,摆脱不良情绪的体验。音乐调节对学生可以起到自我激励的作用,使学生敢于面对困难与挫折,敢于面对现实,拥有情绪的自控自制能力,能克制冲动消除自满,对人对己都能维持高度热诚。如欣赏《苏武牧羊》,让学生学习苏武历尽艰辛始终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指导中学生要有开阔的胸襟,逐渐养成沉着稳重的涵养与谦逊质朴的美德,使他们性格开朗。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利用歌曲,可以起到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充分抒感的诱导作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要从学生的情感基础培养开始,使健康的情绪体验得到不断巩固、不断深化、不断升华,从而形成稳定深厚的情感体验。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使学生体验和领悟音乐美,在美的形象熏陶下,在身心愉悦的享受中,审美情感得到培养和发展,为高尚道德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条件,使学生获得了一种精神人格的净化和升华。通过音乐调节的引入,增进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理解。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和知觉,从而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感情升华、心灵净化、这样运用音乐的方式比任何说教都要自然、真实。

中学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借鉴思维实例启迪学生;另一方面,还应该通过音乐调节等手段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现有音乐已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伴随并促进他们成长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我们应利用这一特点积极引导他们正确地选择和欣赏,把音乐调节引入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只有这样他们的身心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孔子曾说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雨果也曾说过“音符是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他们都充分认识到音乐的教育功能是多么巨大。在这里借音乐这种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在愉悦的听赏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促进身心协调发展,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于光远等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卷》1980年

[2]张鸿懿编著:《音乐治疗学基础》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研究中心教材 2000年8月

[3]李 晶:《我国音乐教育中的利与弊》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4]陈越红:《音乐审美教育应向多元化发展》刊名:《教书育人》2001.1期

[5]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音乐课程标准》

[6]李娟 《让“清泉”在学生心中流动---寓心理教育于音乐课堂教学之中》(刊名)《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07

[7]戎象微 《音乐心理调节课教学模式初探》2000.11

[8]中央音乐学院 周海宏 《音乐心理学在实践中的运用兼及音乐学术研究和出发点》 编号1008-9667(2003)01-072-03

篇4

[关键词]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

[中图分类号] R194.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0- 09-02

Analysis on Mental Health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CHENLijiangHUANGXiaoyunHUANG DanyuZHU ChangWUYufang

Houjie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52394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MethodsUsing SCL-90 questionnaire to assess 325 middle school teachers and compare the obtained result with the norm of China. Results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are better than the mean value in China. The result also reveals that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does show correlation with gender and teaching environmentof teachers. ConclusionSchools and social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mental health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Key words]Middle school teachers;Mental health; SCL-90

中学教师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使命,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着教学质量,更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因此,开展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对构建和谐社会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本研究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研究工具,进行团体测试,调查厚街镇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提高中学教师素质、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提供依据和参考,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东莞市厚街镇中学教师共325名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1.2方法

采用统一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1]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该量表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括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等。分5级评分,1=从无,2=轻度,3=中度,4=偏重,5=严重。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差。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345份,回收332份,其中有效问卷325份,回收率96.2%,有效率94.2%。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均数比较用t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一般情况

被调查的中学专职教师共325名,其中女教师186人,平均年龄(31.12±9.26)岁,男教师139人,平均年龄(30.35±10.21)岁。普通中学236人,职业中学89人;中专学历21人(6.5%),大专学历143人(44.0%),本科及以上学历161人(49.5%)。

2.2中学教师SCL-90各因子评分与全国常模比较

本研究之SCL-90各因子与全国常模比较,其中躯体化、抑郁、敌对、偏执因子分较常模略高,差异无显著意义(P> 0.05);其余各因子分均较常模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见表1、2。

2.3不同性别教师SCL-90各因子比较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性别有关。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男教师差,其中“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见表3。

2.4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教师SCL-90各因子比较

本研究发现,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存在差异,其中“焦虑”因子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见表4。

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一直倍受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对教师自身和学生身心健康及教育的整体发展都十分必要[2]。

3.1厚街镇中学教师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学教师总体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一般人群,特别是人际关系存在问题少于常模,与国内外部分研究结果一致[3,4]。分析原因,可能与我镇地处珠江三角洲较发达地区,教师的社会地位较高,受人尊重,独立性强,教师队伍受教育程度较高,个人素质不断提升,同时教师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及可靠的社会保障,因而我镇中学教师心理健康较常模高。国内外亦有报道,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较差[3,5-7],可能与教师所处的环境等因素有关。 一般而言,随着教龄增长,教师的健康状况不断提升[8]。

3.2不同性别的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性别与教师的心理健康相关。有研究表明男性中学教师的生活事件评分显著高于女性。本调查则显示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男教师差,尤其“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有显著性差异。究其原因,心理压力主要源自人际关系压力、环境压力、工作压力、经济压力等方面。

造成中学女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职业的压力,教育的改革、升学、科研等因素导致教学压力上升。同时作为职业女性,家庭问题往往加重女教师心理负担。女教师付出的代价与得到的回报常低于男性,由此造成的不公平感与挫折感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导致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发生。因此中学女教师的心理问题应引起社会及教育界的重视。

3.3不同教学环境的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环境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要素之一,相对来说,职业中学和普通中学的教学环境不尽相同,前者升学的压力较少,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难以管理;后者升学、教研的压力更大。本研究通过比较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职业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略差,尤其焦虑因子,可能与职业中学生源有关。

我镇地处沿海发达镇区,职业中学的学生通常素质偏低,如今社会环境复杂,学生极易出现行为偏差,如何保障学生的健康、安全必然是摆在老师面前的难题,同时构成教师的焦虑压力。

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教师作为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学校应该创造条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师心理健康疏导,针对不同教师的不同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措施,提高教师的工作愉悦感, 最大限度地实现心理满足。同时鼓励教师自身重视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学习, 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在面对来自工作的压力时 能够适时调整自己的情绪,积极主动地学习、完善自身,与时俱进。而对于从事心理健康的医疗教育工作者应尽可能多方位掌握教师的心理动态,结合教学的实例, 切实关注教师心理健康,为提高中学教师素质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王希胜,马弘,等.心理卫生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306-310.

[2] 张丽娟.师源性心理伤害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7):28-29.

[3] 麻超,张桂青,翟永丽,等.新疆地区教师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3):267-268.

[4] 谢爱武.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其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3):217-219.

[5] 杨建华,边玉芳,蒋芸. 杭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3):221-222.

[6] 肖少北,李玉美. 海南省4 市县400 名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抽样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 2005,9(26): 76-77.

[7] 王亮生,黄岑杨.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7,15(7):661-664.

[8] 王有智. 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青年研究,2000,9: 23-26.

篇5

一、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河南省高校学报编辑。共54名,其中,男编辑23名,女编辑31名。

工具是SCL—90心理卫生自评量表。该量表是由我国一些心理学工作者在国外有关量表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心理健康测量问卷,它共有90个题目,包含躯体化(身体不适感)、强迫症状(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思想或行为)、人际关系敏感(与人交往时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抑郁、焦虑、敌对(包括厌烦、争论、摔物、争斗和不可抑制的冲动)、恐怖(对周围环境、人群等的恐惧)、偏执(猜疑、妄想、被动体验等)、精神病性(思维扩散、被控制感等)9个因子和1个附加因子。

方法是被试者根据自己最近的实际感觉,独自完成问卷问答(每题均为0—4级评分,评分越高表明症状的频度越高、程度越重),当场交卷,问卷不记名。数据输入微机,由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常模依据中国量表协作组对全国13个地区的1388名正常人的SCL—90得出的结果。

二、结果

1.学报编辑SCL—90各因子分与常模比较

一般来说,SCL—90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不好。我们把54名学报编辑SCL—90各因子分及总分和全国常模进行比较(见表1)。

表1 学报编辑SCL—90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因素

编辑(n=54)

常模(n=1388)

t

躯体化

1.6142±0.4869

1.37±0.48

3.611**

强迫症状

1.7815±.5066

1.62±0.58

2.342*

人际敏感

1.6337±.4622

1.65±0.51

-0.258

抑郁

1.5741±.5102

1.50±0.59

1.067

焦虑

1.5056±.4819

1.39±0.43

1.762

敌意

1.5525±.5853

1.48±0.56

0.910

恐怖

1.3386±.3828

1.23±0.41

2.085*

偏执

1.4907±.4936

1.43±0.57

0.904

精神病性

1.4037±.3496

1.29±0.42

2.408*

总分

140.78±38.10

129.86±38.76

2.106*

(注:*表示P<0.05,**表示P<0.01,下同。)

结果发现:编辑躯体化得分明显高于常模(P<0.01),强迫症状、恐怖、精神病性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常模(P<0.05)。表明学报编辑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上低于常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躯体化、强迫症状、恐怖、精神病性。

2.性别对学报编辑心理健康的影响

性别比较应该说是比较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把男女学报编辑SCL—90各因子分及总分相互进行比较(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学报编辑SCL—90各因子分及总分比较

人数

平均数

标准差S

t

躯体化

23

1.3768

.4058

-3.293**

31

1.7903

.4901

强迫症状 男

23

1.6304

.5058

-1.936

31

1.8935

.4851

人际关系 男

23

1.5121

.4639

-1.695

31

1.7240

.4471

抑郁

23

1.3746

.4878

-2.607*

31

1.7221

.4819

焦虑

23

1.3304

.3673

-2.526*

31

1.6355

.5200

敌意

23

1.3986

.4943

-0.164*

31

1.6667

.6280

恐怖

23

1.1739

.3471

-2.909**

31

1.4608

.3665

偏执

23

1.3043

.4313

-2.507*

31

1.6290

.4976

精神病性 男

23

1.2957

.3126

-2.028*

31

1.4839

.3541

总分

篇6

饮食调理的总原则饮食结构要科学

饮食营养均衡,结构合理,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意义重大。以下饮食方案,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并做适当的调整。

每日1袋牛奶,补充钙质。

四五顿餐,七八分饱,粗细搭配,甜咸适当。

每日糖类250~350克,肥胖和消瘦的人适当增减。

每日3份高蛋白食物,如瘦肉、鸡蛋、鱼肉、豆腐等,三餐各1份。

每日食用500克蔬果,蔬菜350~400克,水果100~150克,种类要尽量的多。

控制脂肪的摄入量

研究显示,每天脂肪摄入量的最恰当的比例是不超过总能量的20%~30%。

构成脂肪的脂肪酸按双键数目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进一步还可以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多可明显升高血液中总胆固醇水平。通常,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应低于总能量的10%(一般为6%~8%)。

限制糖类的摄入

研究发现,血糖升高,虽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大血管病变的患病率已经开始显著增加。而最近研究表明,高血糖会产生某些有害影响,导致低密度脂蛋白颗粒氧化,促进动脉硬化血栓形成。

糖类有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双糖(蔗糖、麦芽糖)和淀粉(食物纤维等)三类。

单糖吸收迅速,会很快进入血液,双糖在进食后也会很快进入血液。而多糖不供给热量,有很多其他糖类不具有的功效,如延缓胃排空、抑制胰岛素释放、促进胆固醇排泄等。糖类的摄入量占总热量的55%~60%即可,在选择上要注意选择多糖。

适当多饮水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一个人可以几天不吃饭,但是绝对不能不喝水。血液的含水量达到80%以上,水分不足不但影响血液的功能,而且还会导致血液中废物的聚集,血液会变得黏稠,容易导致血栓。另外,血液不能进行很好的流通和新陈代谢,也会影响血管的功能,如血管弹性下降等。所以,每天要有足量的水摄入,除了汤羹、粥等饭菜中的水,还要格外补充1500毫升左右的水。

那么,选择哪种健康的饮料最适合补水呢?答案是白开水、矿泉水,低热量的运动型饮料也是不错的选择。不推荐用果汁等糖分高的饮料、太凉的饮料来补水。

绿色蔬菜帮忙清理血管垃圾

人体脂质代谢出现障碍时,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就会在体内堆积起来,它们会使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和堵塞,成为导致心血管疾病的根源。而这其中,绿色蔬菜是最值得推荐的天然血管清道夫。

绿色蔬菜富含清除血液油污的营养成分

食物的营养成分中,维生素B6、维生素C、维生素E、大豆异黄酮、茶多酚、番茄红素、膳食纤维、钙、镁、硒等都可以帮助血管减少血液中的垃圾。而它们在绿色蔬菜中都能轻而易举地找到。

绿色蔬菜脂肪含量非常少

脂肪摄入量的多少与血管和血液中的垃圾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其所含的饱和脂肪酸会增加血液中的油污的浓度,还会破坏血管健康。而绿色蔬菜中几乎不含饱和脂肪酸,其所含的膳食纤维还可以促进血液中饱和脂肪酸的排泄。

绿色蔬菜还有更多的健康秘密

多吃绿色蔬菜对控制体重有益。其膳食纤维含量较果类高,还能有效增加饱腹感,延缓食物在胃里的排空速度,有利于控制食量。另外,对控制高血压、延缓血糖上升速度以及降低血管炎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当然,绿色蔬菜是我们生活中的主要饮食来源,对健康的益处还有很多,每天吃上500克左右,长期坚持,你会收获不一样的健康体会。

1根黄瓜+1个柿子椒+8根左右蒜薹+8颗小西红柿,这些食材加起来就够500克了,每天吃这些,每个人都很容易办到。

坚果是预防心脏病的好食材

坚果中除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锌、钙等营养元素外,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不饱和脂肪酸,其含量甚至超过大部分的鱼类,而且,所含的饱和脂肪酸很少,对辅助治疗心血管疾病很有好处:1.食用坚果不但可降低血脂,还能降低心脏病的发病几率,死亡率也有明显的降低。2.延缓发炎的效果,对血管功能也有正面影响。3.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可防止在血液中循环的坏胆固醇被氧化,减少对血管的伤害。

那么,每天吃多少合适呢?通常,每天摄入一小把儿坚果就可以了。另外,吃了坚果,相应的一天的菜肴和主食中要减少用油量,把相应的脂肪数量省出来,这样,既能获取坚果的营养保健效果,有利于预防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还能预防肥胖。

鱼类对防止血栓、心脏病等有益鱼肉中富含好脂肪

鱼肉中的脂肪和畜肉脂肪不一样,畜肉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占多数,经常过多摄入容易影响血管的结构和血液的健康。如不加控制,癌症、骨质疏松、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会明显增加。而鱼肉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特別是EPA、ALA等,它们对降低血管炎症反应、降低血胆固醇水平以及减少动脉硬化危险具有很好的作用。

选择健康的烹饪方式是关键

虽然鱼肉对血管健康有利,但非健康的吃法未必能得到这些好处,甚至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所以科学、健康的烹饪方式也是至关重要的。

1.清蒸最有利于保持鱼的低脂。2.可以选择水炖,也能基本保持脂肪酸的稳定。3.如果烧烤鱼,应当注意少吃外层焦煳部分,多吃中间软嫩部分,以更多地获取所含的ω-3脂肪酸。4.制作红烧鱼的时候,宜适当缩短油煎时间,减少对鱼肉营养部分的破坏。

粗粮能抵抗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粗粮能辅助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粗粮中的物质和胆酸盐结合,能减少其肝肠循环,限制胆固醇的生成、吸收,促其排出体外,可预防和辅助治疗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所含的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和可溶性膳食纤维协同作用,能够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浓度,延迟饭后葡萄糖吸收的速度等,对心脑血管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粗粮除了包括常见的谷类食材,还包括豆类、杂豆类、红薯等薯类。

豆类是粗粮中的佳品

研究发现,豆类食品富含纤维质,每天定量吃豆类食物的人,能降低胆固醇对身体的影响,使血液中的坏胆固醇含量降低5%,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减少5%。尽管看起来似乎效果不大,但长期食用就会有明显的效果。另外,豆类也可协调他汀类药品的效用,降低胆固醇对血管的伤害,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吃粗粮要注意

吃粗粮有好处,但还要注意一些细节。粗粮相对于精细食物来说,可能引起微量营养元素吸收障碍。消化吸收能力差的人,不宜吃粗粮,以免引起营养不良、胃肠道功能不良等问题。除此之外,肾病患者、痛风患者也不宜多吃豆类等,避免引起不良的症状。

九种最应该亲近的营养成分

维生素E(常见食材:核桃、黑芝麻)、維生素C(常见食材:芥蓝、番石榴)、ω-3脂肪酸(常见食材:鳕鱼、黄豆)、大豆异黄酮素(常见食材:腐竹、大豆)、番茄红素(常见食材:西红柿、番石榴)、儿茶素(常见食材:绿茶、葡萄)、花青素(常见食材:黑米、蓝莓)、大蒜素(常见食材:大蒜、洋葱)、白藜芦醇(常见食材:葡萄、桑葚)

保护心脑血管健康的中药食材

篇7

关键词:职业学校;心理健康;对策

一、当前心理健康状况现状分析调查

职业学校的学生从招生过来的情况来看,整体的数字到偏差,而且学生能力情况都不相同,所以这个时候反应出来的心理状态是不同的。很多学生在这个时候沟通能力不好,和人的交际水平有限,这样时间一长就会造成心理上的问题。还有很多学生学校来之后脱离了父母,自身的自制力本身就不行,造成很多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这样就难免发生打架斗殴的事情,甚至出现更大的暴力事件。这些都是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还有很多学生来到学校之后不知道还要做什么,目的性很盲目,天天沉迷游戏,导致心理问题产生。所以就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心理健康不容小视。

二、应对策略

1.营造良好的健康教育气氛

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否则很难进行下去。在职业学校中,想要这样的一个教育氛围并不是太难,关键是要加强学生的引导,通过各种学校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的意识,让学生在学校不会感到很空虚。同时学校应该成立相关的心理健康部门,可以对学生进行定期的教育,防止一些学生的不良发展。

2.家长和学校要加强联系

职业学校的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很多学生不太适应,一定要在家长和学生之间处理好他们的关系,学校作为一个组织者,要督促学生积极和家长多联系,在很多问题上家长可以帮助学校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心理教育。学生在多方面的关怀下,心理就能得到健康发展,产生问题的几率大大减少,学生自己也能够找到自信,对于自己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家长也应多与学校多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外部环境。

目前通过调查,很多地方的学校还没有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应该让更多的心理教育老师进入学校,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稳步发展。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状况一定要重视起来,努力做到培养一个好心态的学生。

篇8

一、提高中职幼师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一)深入了解中职幼师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现状及原因

我们充分利用调查问卷、个别交谈、作品分析等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调适能力进行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中职幼师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

1.自信心不足,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幼师生在初中阶段一般挨批评较多,受表扬较少。总被认为是中考淘汰出局者,对自己缺乏信心。多数学生是带着怀疑和不解走入幼师的,导致部分学生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失去了应有的朝气和活力。

2.成就动机不强,有混日子心理。一部分学生对社会认识不够,看不清未来,没有人生的目标和理想。只想在幼师玩几年,“混”一张毕业文凭,习惯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缺乏进取心,缺乏学习理想和学习动机。

3.自我意识强,依赖心理严重。处于青春期的幼师学生总爱标榜自己的个性,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与此同时,因为父母长期对她们一切包办,不少学生的依赖心理严重,以致出现了不少学习生活方面不适应的心理问题。

4.易冲动偏激,缺少宽容心。幼师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有些学生容易冲动,容易走极端,表现出嫉妒和打击报复、逆反等心理,甚至表现出来某些冲动的越轨行为,导致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出现。

5.存在不良心理和行为问题。由于家庭原因、学校教育和不良性格等长期影响使个别学生身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逆反、厌学、逃学、考试舞弊、迷恋网络、早恋等不良行为问题。

(二)积极开展多形式、多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1.让课堂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让班主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我们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通识教育,使教师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能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将班主任队伍打造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

2.利用各种活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维护和教育工作,让活动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一是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设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指导他们学习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调整自己。比如针对对口升学学生的考前焦虑,开展“考前心理辅导讲座”;针对学生的厌学和自卑心理,开展增强信心、树立理想的心理辅导讲座;针对学生的不良情绪情感问题,我们开展“我的情绪我做主”活动,对学生进行情绪自我管理知识的培训;针对三年级毕业生进行就业培训的心理辅导,促进了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全面均衡发展。二是利用主题班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是中学生班级活动的常见形式,也是中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活动的有效方式。我们指导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困扰和心理倾向来设计主题班会,倾听学生心声,为学生排解暂时的心理困惑,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调适能力。我校的主题班会模式受到上级部门和同行学校的好评,并在全市职业学校中进行观摩和推广。三是开设心理活动课,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入活动中,让学生从活动中参与——体验——反思——调适,提高学生心理自我调适能力。我们每月为学生安排两节心理活动课,精心挑选优秀的心理健康教师为学生上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和反思,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调适能力。学校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活动课,比如“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浓妆淡沫谁相宜”“跌倒了,爬起来”“做时间的主人”“条条大路通罗马”等,都受到学生的喜爱。四是每学期组织学生心理小论文征文和评比活动、心理剧比赛或展演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撰写反思、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故事欣赏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调适能力。

3.利用活动基地,积极加强学生个体的心理咨询辅导工作。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利用信函和面谈及QQ等方式开展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为个别存在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个别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进行咨询辅导,并与家长取得联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家校联手共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调适能力。

4.指导学生进行心理调适,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自卑心理、抑郁心理、嫉妒心理、厌学心理、早恋心理等不良心理的调适指导和训练。帮助他们适应了幼师学习的环境,克服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使他们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正确对待和异的交往。从而使他们逐渐摆脱了心理困扰,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二、探索研究的成果

(一)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调适能力得以提高

我们通过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启发教育,有三分之二的同学选择了就好业、找到理想的工作做为自己的近期成长目标;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成为对他们、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为自己的长远目标;三分之一的同学将自己的目标选择了对口升学,考入理想的大学继续深造。学生掌握了不良心理的调适方法,比如:渲泄法、转移法、转化法、自我解脱法、读书升华法、自我暗示法等等。部分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在心理辅导老师和班主任的帮助下健康成长。广大幼师学生掌握了一技之长,自信地走上了工作岗位。

(二)探索出适合我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和方法

通过我们的实践和研究,我们结合我校学生和学校的实际,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多种活动,对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符合我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受到上部门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篇9

一、大连艺术学院动漫研发中心的定位与目标

大连艺术学院动漫研发中心应服务于国家动漫产业发展战略,实现教育培训、研究开发、产业孵化、校企合作四大功能。研发中心目标:动漫基地以专业性、观赏性、综合动漫教育性为宗旨,为同行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数字视频打造动漫新秀;开发动漫文化用品,开创动漫衍生产品生产基地,校企合作强化动漫教育职业化。

从资金的投入产出比、生产周期、技术门槛的高低等方面综合来看,建议学院动漫产业中心从二维动画片入手,形成产业链。待技术力量、设备逐步完善后再涉足游戏、三维动画等领域。

二、成立大连艺术学院动漫研发中心的现有条件

1.人力资源

本校专业动画教师10名(不分专业),相关专业在校学生除去2008级即将离校剩余学生170人。

2.可供动漫研发的场地和设备

场地:美术楼2楼的2D动画工作室、3D动画工作室、影像工作室。

设备:电脑7台(工作站3台,高配置电脑4台)、2D线拍仪器一台、扫描仪一台、手绘板6台、摄像机一台。

3.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优势

学院拥有绘画雕塑、广告、陶雕、旅游工艺品等众多的相关专业和方向,为开发动漫衍生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灵活的管理机制

学院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更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相信只要董事会重视,动漫产业中心的各项工作一定能够顺利展开。

三、成立大连艺术学院动漫研发中心所需要的条件

建立大连艺术学院动漫研发中心,首先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率、高执行力的行政班子和一支结构完整、水平较高、竞争力强的骨干队伍。

1.行政班子

因动漫产业中心日后将涉及日常管理、研究开发、市场运作、实际操作等多环节、多方面、多部门的工作,为保证高效率、高执行力应单设一位负责人,此人应由学院指派或聘请动画行业资深专家担任。

2.骨干队伍

学院目前拥有的动画专业教师队伍均为年轻教师,大都从学校毕业即来我院工作,缺乏行业实际经验。专门从事二维动画的只有三人,显然现有人员组成与国内各动漫产业基地相比差距极大。此方面完全可以借鉴吉林艺术学院的做法,临时雇用或者聘请动漫制作技术人才。

一般来说,一部动画片至少应具备以下几部分专业人才:

(1)策划

动画的策划是整部片子的决策者,确立动画片的立意、制作角度、受众和目标等。大连艺术学院动漫研发中心策划可以由行业资深人士或者校外专业策划公司来做。

(2)编剧

好的剧本可以使动画片里的人物形象、主要场景、经典情节、主题等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从而有利于衍生产品的后期或同步开发。就目前而言,成立动漫研发中心缺乏创意人才以及剧本创作人才。

(3)导演

导演是动画创作过程的核心和领导者。学院动漫研发中心要想获得成功需要国内知名导演的加入。

(4)造型设计

一部动画片受观众欢迎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片中角色造型,成功的动漫造型不仅给影片增色,也会给动漫后续衍生产品的开发提供契机。因此大连艺术学院动漫研发中心需要优秀的专业造型师。

(5)原画制作队伍

目前原动画绘制仍然消耗大量劳动力,虽然软件技术的提高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可是仍然需要专业人员的操纵,如果按动画系列剧每集15分钟计算我们应引进专业制作人才8—10名。

(6)后期制作队伍

后期工作跟常规的影片一样,动画片中最重要的绘制制作完成后,把拍摄好的胶片进行剪辑,把声音、音效、对白和音乐等与画面剪辑合成,按照镜头顺序把镜头串联起来,目前本校动画后期配音可依靠播音专业的人力与设备。

(7)衍生产品开发

学院拥有绘画雕塑、广告、陶雕、旅游工艺品等众多的相关专业和方向,为开发动画衍生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我们有条件开发雕塑、陶瓷动漫工艺品,动漫服装、动漫玩具等衍生品。本系有教师了解雕塑、陶雕等工艺流程,熟悉学院各单位各部门,这样容易协调各单位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

四、设立大连艺术学院动漫研发中心应增加的硬件设施及设备

1.专业场地

根据动画公司与其他动画基地经验,学院动漫研发中心场地应具备以下几点:

(1)二维动画制作属于劳动密集型作业,动画产业中心应有独立、宽敞的场地,现拟定地点为服装工艺室东侧、浴池楼上,进行必要的隔断和地面处理,接通电源即可。

(2)为项目制作保密与安全,动画研发中心应为封闭区域,不允许外人随便进入。

(3)电脑USB应全部屏蔽。禁止所有人将进行中的项目文件拷贝,预防信息和数据外泄。

2.专业设备

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需要高配置电脑10台(由于二维动画需要多人制作,因此一部动画片制作人员大约需要30人左右)、后期非线编辑工作站1台(苹果品牌工作站),动画圆盘、动画桌、数位板10个,以及格尺、模板、定位仪等其他辅助设备一宗。也可根据研发中心成立后的实际需要相应增加必需设备。

五、建立大连艺术学院动漫研发中心的前景设想

篇10

关键词:体育课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一、前言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生活条件相对优越,都有极强的自尊心和过高的志向,而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竞争,使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表现得更加突出。本文就体育课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了体育课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进一步促进高校体育目标的落实起到积极作用。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文以江西技师学院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校内发放调查问卷246份,收回问卷246份,有效问卷228份,在有效率95.3%的基础上展开研究和分析。

1.大学生心理健康症状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学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一点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的较突出,一般与差占有25%,学习盲目、无目的的症状表现的更加明显,占68%。此外,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自卑的心理,占43%,被动参与体育课的占8%,存在理焦虑的占17%。

表1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序号 调查内容 调查结果

1 人际关系 好75% 一般20% 差5%

2 对体育课的态度 积极参与92% 被动参与8%

3 盲目无目的性 无目的性48% 有目的性52%

4 心里焦虑 存在17% 不存在83%

5 自卑心理 有23% 无77%

2.体育课程教学对学生心理影响的调查

从表2可以看出,认为通过体育运动能够调节自己情绪的占81%;通过体育运动可以提高适应能力和自信心的,分别占86%和82%;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占90%;有利于自己的精神恢复和减除心理压力的占77%。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体育课的价值。

表2 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影响

序号 调查内容 有(%) 无(%)

1 情绪调节 81 19

2 提高适应能力 86 14

3 精神恢复和减压 77 23

4 自信心提高 82 18

5 意志品质培养 90 10

6 思维方式 73 27

7 丰富生活 85 15

四、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体育课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对体育课的教学更加重视,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学的组织形式应以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

二是教师要注重提高个人修养,提高个人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实践证明适宜的教学气氛,能避免学生产生压抑心理。

三是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四是学校体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发展有显著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更好地发挥体育的社会作用,拓展学校体育的功能,使学校体育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

五是高校应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使教师不仅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还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指导,使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时身心都能够受益。体育教师应加强对群体活动的指导,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练习,减少学生练习的盲目性,让学生能把在体育课中掌握的运动技术,熟练地运用到课外活动中去,增强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和练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赵奋军.体育锻炼对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1):39-40.

[2]张旭敏.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J].铁道警官高等转科学校学报,2004,14(57):124-125.

[3]王皓.论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9(2):78-80.

[4]刘中玉.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新乡师范高等转科学校学报,2006,20(5):153-154.

[5]曹承.校体育与心理健康的调查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6,27(4):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