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学教育范文

时间:2024-04-02 18:03: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美学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美学教育

篇1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开封 475004)

[摘 要] 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幼儿艺术教育,就应从“接受者中心”出发,以“期待视域”为基础实施幼儿艺术教育;就应在“第二文本”之上拓展幼儿艺术教育,教师要将“幼儿与作者、文本的对话”与“幼儿、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区别开来,在文本的“空白”与“未定点”上有所作为,以让幼儿艺术教育走向“主体间性”。

[

关键词 ] 接受美学;幼儿艺术教育;主体间性

幼儿园教育不同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在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幼儿、知识、社会这三者中,它更多地考虑幼儿的需要,而不是知识的系统和社会的要求。当前的幼儿艺术教育在指导思想上也是这样,无论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还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把幼儿放在首要的地位上。然而,当前的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尊重幼儿的现象。虽然高结构化的艺术教育活动也未尝不可,但是我们不能让高结构化的活动充斥着幼儿艺术教育,因为在高结构化的活动中,教师确定目标,教师选择艺术文本,教师示范,教师分解教学,教师组织幼儿如何用游戏化的方式模仿、表现,由此在很多艺术活动中,旋律被肢解,音乐被配以教师制造的图谱,本来丰富的想象、多元的表现固化成单一的视觉符号……就连观摩活动中座椅的摆放,也反映出教师头脑中对艺术活动的理解、对幼儿和教师地位的理解。很多观摩活动中,仍然是教师面向观众、幼儿背对观众。在这种情况下,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深入地思考幼儿艺术教育的实施是很有裨益的。

“接受美学”是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Hans Robert Jauss)在1967年提出的概念。接受美学着意于文本的接受研究、接受者研究、影响研究,重点考虑接受者的感受,而不强调作者试图在文本中写出什么(注:本文中的“文本”指的是其广义的概念,包括任何在时间或空间中存在的能组织体,如乐曲文本、舞蹈文本等)。这个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作者”对作品的权威性,而极其强凋审美活动中“接受者”的决定性影响。在接受美学理论看来,接受者才是文艺活动中真正的主体:尽管接受美学的理论来源比较广泛,但是诠释学无疑是其最为重要的来源。“接受美学的提出者尧斯是诠释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的学生。以至有学者认为,接受美学就是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在美学领域的具体化。”那么,幼儿艺术教育可以从接受美学理论获得哪些启示呢?本文拟对此作出回答,并期待大家的关注。

一、从“接受者中心”出发

接受美学认为,一部文艺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必将走向死亡。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接受者,作品才能在一代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丰富和充实,展示其价值和生命。将这一“接受者中心”运用到幼儿艺术教育中,即是要尊重幼儿个体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倾听、了解幼儿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而不要用教师的想法、做法去替代孩子的想法、做法。

然而教师的困惑是: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幼儿对艺术作品没有大体一致的认识时,教师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在和幼儿的互动中尽到教师的责任?何为“接受者中心”“多元理解”的边界?因此,需要澄清的是,接受美学的“接受者中心”不同于“接受者至上”。接受美学超越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摒弃了接受者至上或文本至上,动态而不是静态地理解对文本的解读。接受美学的文本多元解读,实质是不同角度的演绎,不再有所谓的“确定性”。但是,尧斯同时也认为“接受主体在超越文本、对文本进行再创造之外,也必须接受文本的约束。这种制约性集中表现在审美客体中艺术性形象或艺术意境的形式结构对主体的定向导引上。”主客体的这种互动规定了接受主体的解读必须有一定的范围、途径和方向,即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解读毫无边界。如幼儿看到色彩明快的作品,感受到欢乐的情绪基调;听到欢快的音乐,产生愉悦的联想,不管联想的内容是什么,都还是在欢快这个基调以内的。

二、以“期待视域”为基础

接受美学认为,任何一个接受者,都是在怀着先在理解或先在知识的状态下理解文艺作品的,新的东西之所以能被经验所接受,正是建立在这种先在理解或先在知识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先在理解就是审美的“期待视域”。文艺作品也总是因为既符合接受者的期待,又超越接受者的期待而吸引着接受者。接受者的“期待视域”是其生活中的各种经验、趣味、思想以及观念等的综合体,会随着接受者生活经验的增加、文化艺术修养的提高、接受范围的拓展,不断地调整和发生改变。

幼儿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前,也必然带着自己的“期待视域”。只有了解幼儿的“期待视域”,才能在此基础上实施幼儿艺术教育,也即只有那些既和孩子的“期待视域”有交集,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又能带来惊喜的艺术作品或形式才能引起孩子们的审美兴趣,让孩子们得到审美的愉悦。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并不“超越”生活,而是“穿越”生活,因此那些贴近生活又有些新奇的主题往往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艺术主题时,不妨先了解幼儿的“期待视域”,而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期待视域”,所以孩子差异化的感受和表现才是正常的,教师不能也无法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子去横量幼儿。

三、在“第二文本”之上拓展幼儿艺术教育

接受美学的研究者认为,没有与接受者发生联系的作品叫“第一文本”,接受者解读以后的作品是“第二文本”。“第一文本”是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第二文本’是与接受者直接发生关系的审美对象。作品的意义不是隐藏在作品中的神秘之物,而是经过接受者感悟、阐释、补充和丰富所形成的,属于接受者与作者共同创造的艺术世界。”也就是说,“第一文本”经过接受者的领悟、解释转化为“第二文本”,才算是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因此,要在“第二文本”之上拓展幼儿艺术教育。

首先,教师要将“幼儿与作者、文本的对话”与“幼儿、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相区别。“幼儿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指对同一文本,不同的幼儿会作出不同的解释,教师要更多地包容、体谅和尊重幼儿对文本的理解。但这并不是说,教师要对来自幼儿的任何理解都表示认可,而应对幼儿进行指导和点拨,发挥其应有的引导作用,如此教师就是以另一重要主体的身份进入到文本解读的过程之中,教师与幼儿各自不同的解读就会有交流呼应,教师更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幼儿的迷茫、误会、独特性、创造性等,并把自己的理解与幼儿分享,呈现给幼儿更多的选择,并引导其分析与发展。

其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第二文本”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教师要珍视、尊重幼儿对文本的多元理解,另一方面对于幼儿过于偏激、极端的理解,要及时地进行纠正和指导。在教育实践中,“美”无处不在、“美”无时不有,因而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什么是美、美在哪里,让幼儿感受多种形式美的熏陶,让幼儿的生活、游戏充满美的浸染。

第三,教师应在文本的“空白”与“未定点”上有所作为,以发展幼儿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文本的空白与未定点就是因文学艺术作品语言文字、形象体系的间断与其含义的不确定,而需要接受者在解读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经历、经验、素养,去感受、体验、想象、填补和确定的那一部分。”因为艺术作品中存在很多“未定点”和“空白点”,所以接受者解读作品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寻找和想象、填补“空白点”的过程。教师在艺术教育中要善于为幼儿留下想象、丰富和补充的余地,要留一些时间给年幼的孩子,让他们消化所学的内容,进行创造性地表达、表现。

四、让幼儿艺术教育走向“主体间性”

篇2

关键词:幼儿师范;美术教学;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51-01

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一种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民族精神教育不应该是一门课,而是要全面渗透到美术课堂教育之中。幼儿师范是培养幼儿园教师幼儿教师的主阵地,幼教课堂的民族精神培养直接关系到将来幼儿园下一代的民族情感的根植和养成,在幼师在美术实践与欣赏教学中应该渗透民族精神的培养,挖掘美术的人文精神教育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情操。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世界眼光、开放意识以及创新精神,富有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责任感的合格幼儿教师。

一、在欣赏课教学中渗透爱国精神教育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要弘扬民族精神,就必须重视 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让学生热爱本国文化, 从而更热爱我们的国家。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心。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首先培养的是学生的爱国心。国民对本国史的了解愈深,愈是能激发他的爱国心。中华民族的美术史上下五千年, 不仅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丰富的哲学和美学思想 ;无数杰出的绘画巨匠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画论,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美学样式以及绘画理论。我们的幼教课堂,可以通过精选丰富的美术史料,在看的同时教育学生在祖国优秀的文化宝库中不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进而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及其对整个人类的卓越贡献,同时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其次培养民族精神要在课堂上渗透美术美术史人物的教育。历史上的许多绘画大师都是爱国者,他们不仅有精湛的技艺,更有着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表现了画家高尚的民族气节。采用探究性、体验性、互动性的活动方式,精心设计审美活动,运用“赏、析、礼”等形式,把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和学习中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在绘画课堂中进行传统文化的继承教育

中国的传统绘画源源流长,利用笔墨纸砚创造出充满诗情画意和笔墨情景的绘画形式,是世界美术史上一枝独秀的艺术形式。我们的课堂教学,在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同时,也要积极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注重平面装饰技巧开创了独特的美学样式,被西方艺术家反复学习观摩并借鉴。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也相当丰富,课程比如年画、 蜡染,壮族的铜鼓艺术等,这些艺术研究方向都值得我们幼儿教育中以课程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学习探讨。在课程中渗透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与当地民族文化教育。比如在图案课程上,我们启发学生创造灵感,引导学生用本民族民间图案等元素进行设计。在这样的练习中,不仅提高了美术专业水平,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生保护本民族民间艺术的责任心。确立学生对祖国的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心。

三、在手工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动力。创新课堂教学精彩纷呈,利用新材料、新方法使我们的美术课堂呈现前所未有的活力。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民族继承教育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挖掘美术教学中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与生命教育内容的素材。例如剪纸教学,让学生通过剪纸,体验民间艺术的乐趣,感受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继承传统的同时、在剪纸的造型、立意、材料等方面都要力求突破和创新。通过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多角度、多方面地体验传统与创新。开设新材料应用课程绘画技法不断创新,例如我们开设废旧材料应用课程,利用废光盘、废纸杯、一次性塑料制品等对学生开设手工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能源意识和创新精神。

篇3

数学知识之所以枯燥乏味,生硬死板,是因为没有好的方法去驾驭它。而多媒体的运用恰恰改变了这种状况,使数学学习能够像做游戏一样好玩、有趣。这是由于多媒体的画面效果将单纯的数字变成了孩子感兴趣的图画,如水果、小动物、小朋友等等。在这些色彩鲜艳的图画带动下,孩子逐步地,并且主动地走向数学的小天地。他们会在玩中体验数学,学习数学,避免了对孩子快乐童趣的扼杀。有教育家曾说:“知识的无趣性是可以被有效的方法抹杀”。当面对无趣的知识时,教师要在知识内容不变的情况下,以转化的方式将无趣变有趣。在这里教师可应用多媒体进行。如“对数大小的比较”这一数学内容,教师可以制作动态的画面,依据跷跷板的原理,让学生辨别数大小。例如,教师可以挑选任意一种小动物,让小动物坐在跷跷板的两边,并让跷跷板倾斜,偏向动物数量增多的那一边。然后再进行问答:“哪边数大,哪边数小?”丰富的画面激发学生智力,动态的数学带给学生兴趣,这对他们今后学习数学奠定了基础。

二、实践教学中多媒体的作用

幼儿教学实践性课程也包括很多种,如科学常识、礼仪行为习惯等等。可以说,实践性课程是从生活领域汲取来的,与生活息息相关。但对于幼儿教学来说,他们尚小,对周围的物质世界的认识还很陌生,没有生活体验,不识五谷,不辨牛羊,礼仪行为习惯也一概不知,动手能力也极弱。要使学生懂得这些,教师单纯的口头叙述是不能使幼儿教学有所理解的,其枯燥乏味性也使幼儿教学产生排斥心理。所以,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乐于掌握。其中多媒体画面、声音效果的运用就是很好的方法。它能超越时空的限制,生动、形象、具体地将实践性课程内容传递给孩子。如在学习《动物如何保护自己》这一科学常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找一些有关动物保护自己的短片,如蜜蜂、黄鼠狼、乌贼等。多媒体的影音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完全陶醉其中。然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的可操作性进行解说、暂停定格,让学生观察、思考,想一想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多媒体对礼仪行为习惯的讲解也有很好效果。例如,教师在教学生要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时候,可以为学生播放短片,将一些人际关系礼仪以动态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种超时空的教授使学生如临其境,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另外,还有一些行为习惯,如:“饭前洗手,饭后漱口,早睡早起,早餐吃好”,教师也要以多媒体的画面声效形式展现给孩子,让孩子进行超时空的快乐认知。

三、音美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多媒体集动态图像、静止图像、声音、色彩为一体,不受时空的限制,为孩子呈现一些现实生活难以接触的东西,丰富幼儿教学的认知。而且图像、色彩、声音的可同步性又展现了声色可餐的场景,使孩子如临其境,加强记忆。这对美术、音乐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美术是动手极强的活动,正所谓“胸有成竹”,它需要经验做基础,还需要创造力来构画,而多媒体恰恰符合这一点。如进行海底世界多彩描画的时候,在没有经验做基础的前提下,孩子很容易迷茫,不知怎么画。但是多媒体的运用解决了时空的限制,孩子们的大脑即使没有储存海底世界的图像,但是对多媒体所呈现出来的海底世界短片也是如临其境。继而对色彩缤纷的海底世界产生浓厚兴趣,绘画欲望也随之增强。对于音乐教学也是如此,多媒体的影音同步可以让孩子在场景中聆听音乐,并陶醉其中,唱在其中。这一方面可帮助孩子通过画面理解歌词内容,并深刻记忆。一方面在动态图像的带动下,孩子无意识地用动作来表现音乐,他们热情澎湃,快乐歌唱。

四、总结

篇4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学;方法

一、运用鼓励

鼓励是幼儿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在辅导幼儿作画时,教师绝不能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幼儿。用成人的审美意识要求幼儿作画,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会使他们失掉最为可贵的童心。学龄前的孩子都有一个广阔的想象天地,有一个艺术领域的“自由王国”。他们随手涂鸦的画常常令成年人感到惊讶。笔者曾见过自己四岁的儿子画老虎,在老虎的头上画了一块红色。笔者问他这块红色是什么。他说这是因为“老虎想吃小兔子吃不到,气得冒火”。笔者并没有给他任何的示范或口头提示,这是孩子在用自己所理解的方式表现他所认知的世界,他认为应该是这样的而不管事实是否如此。笔者及时对他的画进行了肯定,同时鼓励他多画一只兔子或者其他动物,完成一幅富有情节的画面。如果这时笔者以成人的审美观去理解、去否定,幼儿的自信心将会因笔者的不理解而终被扼杀。自信心受损的幼儿在画画时常常强调:“我不会画。”因此,在辅导幼儿作画时,教师应当多鼓励、多表扬,树立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大胆地绘画,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运用比赛

幼儿的好胜心较强,比赛能调动幼儿的情绪和激情,教师应抓住幼儿这一心理特征并运用于教学。比赛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看谁画得像、看谁画得多、看谁做得好等。如果利用课前十分钟进行美术比赛,效果会更好。有一次笔者在某幼儿园听课,上课前幼儿的情绪不是很好。笔者正想:“怎么办呢?”只见他们的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幼儿:“这是什么?”幼儿回答:“是一个圆。”教师在圆上加了二、三笔,圆变成了一个小肥猪,幼儿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教师利用十分钟让幼儿一起参与了这一项添画比赛,有了这一前提,教师趁热打铁,抓住幼儿的激情,安排幼儿进行下一场的比赛:在各组的黑板上贴出一张白纸,让各组的幼儿共同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一幅拼贴画――《美丽的公园》。在教师的安排与细心的指导下幼儿愉快地参与了教学。最后师生共同评画,看哪一组剪贴《美丽的公园》整体效果好,为优胜者颁发小红旗或小红花。这样既可以激发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又能培养幼儿共同合作精神,何乐而不为呢?

三、运用游戏

爱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美术教学活动可以与游戏融为一体,让他们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作画,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如教幼儿画气球时,让他们玩吹气球的游戏,吹一个画一个。在玩的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幼儿观察气球,这样再让他们作画就容易得多了。再如教幼儿制作纸花,教师可以让他们带上工具和材料到校园里,先欣赏那美丽的花儿,当幼儿兴致勃勃地看花的时候,教师拿出已准备好的纸花,问他们:“我们一起制作纸花绷在花枝上,让校园更美丽好不好?”然后,教师就在校园里细心指导幼儿制作纸花,再让他们用纸花美化校园。在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幼儿自然全身心投入学习。玩与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能让幼儿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美术。

四、运用比喻

比喻就是用形象打比方,用小的比喻大的,用简单的比喻复杂的。比喻要找出两个物体间相似之处。如教幼儿画公共汽车,大部分幼儿对车灯、方向盘感兴趣,因为这些东西能发亮、会动,最能吸引幼儿的注意,但幼儿往往注意了局部却忽略了整体。公共汽车的形状结构都不容易画,如果教师说公共汽车的形状是长方形的、轮胎是圆形的、方向盘也是圆形的等,幼儿就更没兴趣了。如果让幼儿用面包、饼干、圆蛋糕三种食品形状组合在一起来画公共汽车就容易多了,如用面包比喻车身、蛋糕比喻车轮、方块饼干比喻窗子。

五、运用谜语

谜语常把物体的形状特征、用途描绘得生动有趣,但却把物体的名称隐藏起来,这就能引导幼儿开动脑筋,去想象、联想、创造。

六、运用儿歌

儿歌有韵律、有节奏,既顺口,又好听,为幼儿所喜欢。教学时结合儿歌是很好的方法,如画五官时最容易丢的是耳朵,那么怎样克服这一缺点呢?教他们一段儿歌:“两盏灯,香油罐儿,吃饭碗儿,小蒲扇儿。”两盏灯是指两只眼睛,香油罐儿是指鼻子,吃饭碗儿是指嘴巴,小蒲扇儿是指耳朵。这样启发幼儿画画时想着儿歌或唱着儿歌检查画面,就不会丢掉耳朵了。

七、运用儿童语言

语言能调动人的情绪。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语言。儿童语言是幼儿教学必须使用的语言。使用浅显易懂、幼儿好理解的语言,可使幼儿觉得美术易学易记,让他们对美术产生极大的兴趣,尽量少用或不用幼儿较难接受的成人专业术语,如透视、造型等。幼儿喜欢用重叠词,重叠词可以加深印象,所以在讲形象特征时,可以用重叠词加以强调。重叠词都能加深幼儿对不同形体特征的印象。使用符合幼儿年龄的语言,对幼儿富有启发性,感染力强,容易激发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

八、结束语

总的来说,要让幼儿学好美术,教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幼儿进入“乐之者”的状态。上述八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对幼儿启发性强,富有感染力,能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能让幼儿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技能技巧,所以教师在幼儿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字]绘画;教育;教学

序言

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要让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从而使幼儿体验到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方式感受美、表现美和创作美的自由和快乐。为此,幼儿园组织老师对幼儿绘画教学实践中都认为:要冲破传统“依样画葫芦”的写实樊篱,就要大胆“放手”,要让孩子由“学着画”转变为“画着学”,让孩子在自由表达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发展他们的良好个性,提高他们的表现能力。然而,单纯的“放手”是不是真能发挥孩子更多的主动性,激活孩子更大的创造性呢?是不是“放手”了孩子就真能表现出自己富有个性的独特的作品呢?本文以理论和举例进行了阐述。

1幼师带动幼儿绘画能力的几种方法

1.1选择丰富有趣的内容,引起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兴趣与好奇紧密联系,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就不会产生兴趣。因此,在选材上要下功夫,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绘画特点来选择内容,选择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具有较强吸引力的题材。如幼儿喜欢的小动物、交通工具等,可通过讲述故事的形式,引起幼儿的兴趣,把绘画的内容串编成故事情节,并跟随故事情节展开来作画,这样可以提高幼儿作画的兴趣。这些题材幼儿既感兴趣又乐于接受。

1.2运用多种绘画形式、绘画工具,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求异、好奇是儿童的重要的特点,一成不变的绘画材料和绘画形式,只会使幼儿感觉索然无味。在美术活动中,通常使用的绘画工具都是油画棒、水彩笔、彩色铅笔,绘画形式单一,幼儿缺乏对多种绘画工具交替组合运用的能力,画面单调。因此,应运用多种绘画工具,如手指画、印章画、吹画、蜡笔水粉画、粉笔画、水画墨等,这些作画形式幼儿易学、色彩鲜艳、效果好,能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设计美术活动时,必须采用富有情趣的表现形式,把画、折、剪、粘贴结合在一起,使画面多姿多彩。例如:在“画果树”这一绘画教学中,教师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用不同的画法、不同的工具来画,采用撕、剪、贴的方法来画果树,幼儿不但剪贴出各种各样的果树,并在果树周围画上了太阳、小草、小花等,形式多样,画面丰富多彩的。这样,幼儿更容易对绘画产生兴趣。

1.3多鼓励,少批评,提高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幼儿需要鼓励和赞赏,当他们作出一幅画时,教师要适时说些肯定和鼓励的话语,帮助幼儿树立对绘画的兴趣和自信心,要尽可能避免指责的话语,如:“画得一点都不像,难看死了,乱七八糟”等话语,这样容易挫伤幼儿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只要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是愉悦的、投入的,教师就不要过分挑剔。因此,教师评价幼儿的画,要尽量找出好的地方,表示你的赞赏,一旦幼儿作品受到老师的承认和赞许,他们会表现出更大的创作热情,从而增强自信心,对绘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就会越画越多,越画越好。

1.4走进大自然,激发幼儿表现美的兴趣

对幼儿而言,来自现实生活并且经过创作者亲身体验的知觉材料远比间接的知觉刺激有效得多。因此我们常常通过参观、散步、郊游等活动,带领孩子们欣赏荷塘、园地、陶艺工艺等,以丰富孩子们的创作热情。我们还可以利用所处环境的有利条件,将孩子带入大自然,让孩子与花草、树木对话,与蜜蜂、蝴蝶嬉戏和审美对象融为一体,学习捕捉事物的个性美。例如:春天来了,让幼儿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寻找春天、感受春天。首先让幼儿尽情感受、欣赏春天的美景,然后可以提问:“你们看春天到了吗?”“春天是什么样的?”等问题,让幼儿先用语言把春天描述出来,再用纸和笔把春天的美景描绘出来,看谁能把春天描绘得更加美丽,以此来激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表现。又如: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观赏落叶的景象,回到活动室后,可鼓励幼儿绘画落叶,还可以引导幼儿用落叶做美术粘贴画。做什么贴画呢?让幼儿大胆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如用树叶做成有趣的动物画,还可以用树叶做出喜怒哀乐表情脸谱等,让幼儿说出自己的想象后,亲自动手做一做,然后欣赏幼儿的作品,张贴到墙上去,让幼儿充分体验美的感受,充分感受自然物的趣味性。让孩子接触大自然、感受自然美景,发现美的感受,培养幼儿对美的观察力

2借鉴以下案例领会幼儿教学(案例借鉴书籍)

1.1案例----《如何培养幼儿绘画兴趣》J黄兵著湖北小学教育出版社

那天,中班徐老师正好在组织一个绘画教学活动,主题意愿画:长颈鹿。徐老师是个工作才一年多的青年教师,但她好学习善思考,能经常通过阅读有关书籍、写教学反思、和同事交流等方式来提高自己,因此在几次的论坛和教研活动中都有不俗的表现。活动开始,徐老师就引导孩子回忆有关长颈鹿的经验:你们看到过长颈鹿吗?你看到的长颈鹿长得怎么样?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长长的脖子,有四条脚,身上有一点点斑点,有一条小尾巴,还有一些孩子讲了长颈鹿的一些更为细微的特征如小冀角、眼睛等。徐老师就再次引导:故事中长颈鹿做了哪些好事?(早上老师讲过有关长颈鹿的故事)除了这些,长颈鹿还会帮小动物做哪些事呢?引发孩子根据长颈鹿特征进行想象。不负期望,孩子们说的也真不赖:它会帮小兔子摘果子,帮小鸡过河,帮胖小猪拎东西,帮掉地的小麻雀送上窝,给哭泣的小山羊当滑梯,给年老的刺猬奶奶荡秋千等等,看得出孩子思维很活跃活动也很投入。于是老师提出要求:长颈鹿为大伙做了那么多好事,大伙都很感激它,于是它们想请小朋友帮忙给做好事的长颈鹿画张像。接着徐老师就“放手”让孩子自由表现,大胆发挥了。可这时徐老师注意到有很大一部分孩子的兴趣似乎变了,一些孩子拿着笔好象无从下手,一些孩子干脆四处观望,于是她走到一位正在左右张望的小朋友身边鼓励他:露露,加油画呀!可那孩子却摇摇头说:老师,我不知道画什么。看得出徐老师没有预料会出现这种情景,所以显得有些着急,她一再的给那些孩子鼓劲:试着画画看,画错了也没关系;你们刚才是怎么想的就可以怎么画呀;可还是有几个孩子显露出茫然的样子,于是徐老师就一一走到他们身边引导提示:你觉得长颈鹿会做哪些好事呀?对呀,那你就可以画长颈鹿帮小鸡过河呀,你可以画长颈鹿帮小动物摘果子呀。在孩子作画时,徐老师走了一圈,发现很少有孩子表现刚才所表达的生动情节,也很少有独特富有个性的作品,有近三十个孩子的画上的长颈鹿都是昂着头吃枝叶状。而后,她在让孩子交流了“我的长颈鹿在干什么”后匆匆地结束了活动。

2.2通过此案例幼师应该领会假如是“你”应该怎么做。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徐老师在孩子自主表达出现困境时,即认知发生冲突的关键时刻,能及时进行适宜的“出手”,对表现不同姿态的长颈鹿所需的相关经验进行启发和诱导:如引发幼儿思索:长颈鹿会怎样帮助小鸡过河呢?让孩子做一做通过自身的动作进行体验和感知,让孩子讲一讲通过形象的语言进行回忆和再现,让孩子看一看通过提供图片引导观察和概括,那么孩子对动态的长颈鹿表象一定会更加清晰,经验一定会更加丰富;如果老师能对孩子的表现技能进行引导探索:如提供孩子一只会活动的长颈鹿玩偶,启发孩子边操作边观察长颈鹿帮助小兔子摘果子、帮小鸡过河、给小山羊当滑梯时的动态变化规律,发现表现不同形态的方法,那么孩子在表达时一定会更加流畅,作品一定会更赋个性和创意;如果在活动中,让孩子互相欣赏彼此作品的同时,老师展示具有不同姿态长颈鹿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那么孩子一定会自我发现问题,他们的经验也一定会有很大提升。

篇6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学;多媒体;形象化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从儿童心理学角度看,儿童具有直观、形象的思维特征,幼儿期又是形象思维、直接兴趣等心理现象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教育要突出准确、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特征,这是勿容置疑的。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运用有趣的图文、悦耳的语音、生动的图画等形式,将教育过程中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具体化和易于理解,这与幼儿的认知需要非常吻合。

幼儿的语言发展倍受幼儿教师和家长的重视,语言是人类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参与社会活动最重要的工具,语言的交流更是幼儿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当今时代又是一个信息高速传播、发展的时代,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工具,表现出其它工具无法替代的优越性。以它形象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生动的情节将语言活动中的意境、内容、语言整合在一起,为幼儿提供了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极大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再通过生动的动画将抽象的文字知识形象化、兴趣化,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近几年来,我们幼儿园利用电化教学媒体,辅助幼儿语言教学活动,证明孩子们对其有着极大的兴趣,手、脑、口并用学习,开发了儿童的潜能,在轻松快乐中促进了孩子语言的发展,开启了孩子的智力,真正体现了“乐中学、动中学、玩中学”这一教学观点。

纲要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由于个性与环境的差异,幼儿之间的语言表达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他们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控制能力差,加上网络对他们产生的冲击,呆板的图片、口耳相传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了,而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活动,无疑是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幼儿对语言活动中的有些内容缺少理解,而有些知识对幼儿来说又很抽象,文中优美的语句如果只靠老师用嘴去说教,幼儿由于理解不了只能对词语死记硬背,因此达不到充分理解和熟练运用的程度,多媒体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感染力,深深地吸引着幼儿,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形象,将老师难以用语言解释的词汇、现象生动的表现出来。激起幼儿说话的欲望,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借助多媒体软件辅助进行语言教学,通过对幼儿提供的多种信息,帮助幼儿对语言的理解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幼儿能清晰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还能结合语言和画面进行动感的想象和利用。

1 运用电教媒体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几种方法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情绪具有很强的情境性。我们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如果能精心设计一些多媒体辅助教学步骤,为幼儿创设情境,会使幼儿有想听、想看、想说的表达冲动。

1.1 引导孩子倾听,激发学习兴趣。

倾听是幼儿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且善于倾听,才能理解语言。作为语言活动第一步——倾听,我们着眼于激发兴趣,即采用多种方式让幼儿倾听。

1.1.1 听录音,答问题。

在学习故事《龟兔赛跑》时,我导入主题活动后,让幼儿第一次听故事录音,听完后我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 结果是只有个别幼儿能回答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我明确提出问题:“除了老师刚才提的那两个问题,故事中的小动物在干什么?结果怎么样?”让幼儿带着问题第二次注意倾听录音,效果很好,在老师的引导和提问下幼儿能说出故事的大致内容,部分幼儿还能分析出兔子失败的原因。

1.1.2 看动画,听故事 。

语言故事《聪明的小鸡》中,我们用多媒体为幼儿制作了一段动画片,每看完一段情节,我都会让幼儿说说故事中动物们的对话,学一学狐狸和小鸡的动作,让幼儿全身心的投入当故事的情节中来。吸引了幼儿学习故事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且对故事的题目《聪明的小鸡》中的“聪明” 幼儿们都说出了他们自己的意见,充分展示了幼儿的表现欲,培养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

1.2 看一看、讲一讲,引发幼儿去表达。

1.2.1 在听和看中,幼儿收集了许多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将这些语言信息进行整合,及时有针对性的与幼儿交流,围绕画面中的内容提问,如:“画面中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这样即可了解孩子听故事的效果,也利于老师发现幼儿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1.2.2 在续编故事《呼呼国的故事》中,将课件制作成动画片形式,只有开始、结束部分,中间部分由幼儿通过操作在电脑中教师提供的素材图片,自己创编故事情节,给了幼儿发挥想象的空间,孩子们的续编故事内容各式各样,思维非常活跃;又如引导幼儿适当收看动画片,并组织自己的语言,讲述成故事给其他孩子听。

1.2.3 真实影像再现。

开展爱国教育活动时, 我剪辑了几段2008年奥运英雄,如刘翔、姚明、女排等精彩比赛及领奖的录像片播放给大班孩子看,鼓励幼儿进行选择,对其中一段进行口头的讲述。“你看到了什么?”“他是谁?”“他是哪个国家的运动员?”“参加什么比赛项目获得了冠军?”“你还知道他的一些什么事呢?”让孩子感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幕,受到强烈的感染,他们表达的欲望萌也就发了。这一次教学活动不仅为孩子提供了一次“说”的机会,而且也再一次拨动了他们的爱国心弦。

1.3 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整合教育,鼓励幼儿多元表述 。

语言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科学、艺术、健康等其它领域的学科都是融会贯通的。

1.3.1 结合电脑绘画促进语言发展。

《夸家乡》这一语言活动中,我让幼儿与父母一起上网查询了宁夏的一些风景点、旅游区、特产(宁夏5宝)等图片、文字资料,有些父母把他们与孩子一起旅游时拍摄的相片和DV带来与其他幼儿在班级进行交流,我还拓展了一个亲子活动让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在电脑绘画软件中画出了以《我的家乡宁夏川》、《美丽的沙坡头》、《游沙湖》等为主题的生动的绘画作品,让他们自己分角色配解说词,幼儿在多媒体的环境下学习的能力明显增强。

1.3.2 猜猜我是谁。

在社会活动《身边的广告》中,我用录音机记录不同幼儿的声音,让他们猜猜是在做广告?这给幼儿带来很大乐趣。幼儿把在电视上学习到的广告语,在班级中用录音机录下。幼儿发现自己的声音很好听,很特别。幼儿除了把广告的作用说清楚,还可以把歌唱声以及其它有意义的语言活动如:讲故事、诗歌朗诵等都记录下来,给幼儿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

1.3.3 幼儿在音乐中表现出的创造性反映着幼儿的情感和思维能力,同时也和他们的语言能力密切相关。

在音乐欣赏活动《牧童短笛》中,我用多媒体为孩子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墨画,伴随着牧童与牛儿悠然自得的出场,孩子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随着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开展,充分发挥了孩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动画短片中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教师和幼儿分角色表演,体会牧童与牛儿之间快乐和谐的情感关系,引发幼儿欣赏音乐的兴趣,对美妙的钢琴曲有初步的体会。这样,激发孩子欣赏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倾听的习惯,引导幼儿表达对音乐的意境的理解,培养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

1.3.4 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

孩子在幼儿园中学习的时间、空间毕竟有限,要想真正提高孩子的语言交际能力,我们还应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我们鼓励孩子接触社会,体验生活,使他们在广阔的社会课堂里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2 运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2.1 构建想象的空间,提高幼儿运用语言的创造性。

幼儿没有很多的知识和经验,同样他们的思维也没有很多的条条框框限制,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幼儿创设了特定的声乐境界和声像氛围,让幼儿自由的理解和遐想,在发散思维状态下,吸取教学内容的精华,理解语言活动的主题,加上观察、记忆,并运用语言进行再创造,对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素质是一种良好有效的途径。

2.2 多媒体环境下的语言学习还应掌握好适度问题。

年幼的孩子需要充满情感色彩的学习,他们的学习动机更容易受外部动机的制约。除了电脑、多媒体的学习之外,其他形式的学习,如交往学习、生活学习等也极其重要。师幼之间及幼幼之间的对话和交往都有助于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因而这类活动对幼儿来说必不可少;孩子身体的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理能力的形成也需要在自然的生活中完成。

2.3 慎重选择,合理使用多媒体。

在选择使用多媒体时,应避免追求媒体翻新先进,场面热闹花哨,造成资源精力的浪费。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曾说:“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育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因此,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辅助幼儿语言训练时,应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和重难点,因地制宜设计课型。

总之,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悉心观察、精心施教,更需要教师的不断创新和坚持长期探索。在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孩子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为幼儿的思维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和个性的发展,让语言活动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 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会 、西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2 袁洪国《利用多媒体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0年02期.

篇7

一、借助多媒体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信息时代的来临,促进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这不单单从教育模式上,更从教育方式上,满足了幼儿教学与现代教学改革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幼儿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幼儿学习和探索知识的积极性,重视对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教学效果,重视幼儿内在素养的培养,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借助教具的动态性演示,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教学恰恰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孩子们往往会被多媒体画面鲜艳的色彩、或动或静的景物、或有趣或紧张的情节吸引住,从而进入一种自觉的学习状态。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环节灵活多变,幼儿看得多,感知得多,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此外,多媒体课件集声、情、景、色为一体,向人们传递多元信息。幼儿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中,消除了心理压力,提高了求知欲望,激活了思维,强化了记忆。幼儿在接受各种信息的过程中也调动了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如让小班的孩子认识颜色,多媒体就会对孩子进行语音提示:“快来帮娃娃装泡泡吧!”瞧,想要彩灯变成黄色,点黄色的泡泡就可以了。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其他活动同样如此,通过形象的课件,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丰富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此外,幼儿接触现代信息媒体的机会大大增加了,他们在活动中对多媒体充满好奇和兴趣,选择、组合以及使用各种信息媒体的能力就会随之得到发展和提高。[3]

二、借助多媒体构建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幼儿教育理念也要顺应时展需求,改革观念,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一种全新的、适应幼儿学习的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的营造,必须以幼儿综合素质提升为基础,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结合教育实践的探索,建立适合学前教育教学发展的新型师幼关系。[4]

就目前多媒体技术在课堂的实际应用来说,人机互动是多媒体教育教学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其他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认知和学习工具,其独到的交互性将延长教学信息于幼儿神经中枢中的保留时间,更加有利于幼儿对教学信息的感知和理解。比如:在“给小动物找尾巴”的教学实践中,提前编排教具,幼儿拖动鼠标拉动尾巴接到小动物身上,一旦拉对了,小动物就会发出掌声和笑声。而拉错了,就会显示退出重来。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幼儿易于接受教学内容,评价一目了然,为人机互动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使幼儿在人机你来我往的交互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总的来说,采用多媒体教具辅助课堂教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可有效协调幼儿各感官的协同作用,确保幼儿在融洽、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5]

三、借助多媒体优化幼儿教学结构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幼儿教育将向科技化、人文化更进一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发掘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的潜力,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促进幼儿教育的改革实践。

多媒体课件确保幼儿学习内容更为生动、丰富、多彩,更有利于幼儿体验认知,更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比如:在鸟类认识活动中,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将万千世界、新奇百态的鸟类品种以动漫的形式展现给幼儿。在教学活动中,首先展示各种鸟类图片,同时配以美妙委婉、各不相同的叫声。其次分组交流讨论对不同鸟类品种的认识,通过交流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然后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查看课件拼图,研究各种鸟类品种,借助各种拼图游戏,加深对各鸟类的认识。在如此环境下,幼儿的情感和认知都被有效调动起来,切切实实感受到自主体验学习的重要性。

篇8

虽然不是幼儿动画影视片,但是这样真实地记录原生态的幼儿生活状况的节目正是我们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了解幼儿的一个极好的有趣的窗口。在幼儿文学的课堂上,学生最大的学习障碍之一就是因为年岁逐增,虽然残存童年的快乐感觉,却早已经忘记了童真童趣的具体模样;应试教育的机械训练,更是扼杀了他们丰富的童稚的想象。他们能够从理论上理解儿童,认识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了解幼儿文学的趣味,却很难从感性的角度真实地感受儿童的喜怒哀乐,感受儿童认识理解世界的方式,感受童言童行的天真烂漫,他们更难以真正体会到儿童生活与幼儿文学创作的关系。

所以,借着这样的大好时机,我们利用一周一次的节目播放频率,在课堂上同步引入对《爸爸去哪儿》的互动讨论交流,引起学生们的热烈响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从《爸爸去哪儿》深入理解幼儿的特点,理解幼儿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

幼儿的活泼好动,感情外露强烈,天真坦率任性等等特点在每一集节目中都有明显的表现,让学生们更直观地认识幼儿的性格特点。

正如皮亚杰研究指出:儿童认识世界的方式是“自我中心”意识的方式,儿童从自己的感受认识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具体表现为“万物有灵”“物我一体”“前因果观念”和“任意结合”逻辑。

从《爸爸去哪儿》,学生们也可以清晰直观地认识到这一点。

第一集中,王诗龄和黑米会把小羊当做小朋友,和它悄悄说话;第三集中,小石头看到大人捕获上来的鱼流血了,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聪明地解释“鱼流鼻血了”“它上火了”;

尤其在《爸爸去哪儿》第一集中,张亮父子走进农家小院,看到一个瓜架子,一只垂吊着的大葫芦搁在一个吊起来的小木板上。天天随口叫道:“西瓜荡秋千”; 张亮却立马解释说:“那是农民怕瓜太重了掉下来,拿木板托着它”。这个细节,更真实典型地说明了幼儿与成人不同的看世界的思维方式:幼儿认识世界是从自己的游戏、生活经验出发,是万物有灵的,是想象丰富的;成人认识世界往往是从知;出发,是科学严谨的,却又是有些无趣的。

这对学生们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理解幼儿文学欣赏和创作的出发点很有帮助。

从《爸爸去哪儿》深入理解幼儿文学的本体特征、美学特征所在

因为欣赏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文学的一系列独特特征。

其本体特征表现在,幼儿文学是浅语的文学,是快乐的文学,是充满爱的文学,是

启蒙文学;其美学特征表现为纯真美、稚拙美、质朴美、梦幻美。

这些文学的特征从何而来?来自于孩子们的真实生活。

学生们可以从《爸爸去哪儿》中孩子们的言行里深入体会到这一点。

他们从孩子们的“西瓜荡千秋”“鱼儿流鼻血”式生动随意的语言中体会到浅语的特点和魅力,从孩子们对世界对小动物对爸爸对工作人员的亲热态度中,体会到孩子们纯真质朴的爱:天天面对有爸爸口水的三明治,一句:“没关系,反正你是我爸爸”的质朴语言感动了多少人;诗龄晚上坚持要把小鸡抱到帐篷里和自己一起睡,担心“它没穿衣服,会冷的”,又让多少人在为她的稚拙可笑之余,看到她纯真善良的美;他们感受到孩子们天性的快乐,感受到孩子们在生活中的进步成长。他们对幼儿文学的特点和魅力也认识更深了。

从《爸爸去哪儿》深入理解幼儿文学的童趣所在

学生们观看《爸爸去哪儿》时笑声不断,引导他们深入分析节目的笑点所在,会发现正是在于孩子们那些充满童趣的看似稚拙的言行。

石头手拿两只葫芦,放在头顶:“这是我的触角”; “我孵出了小鸡,小鸡会不会喊我做妈妈?”;天天把鸡蛋放在屁股下孵鸡蛋。。。

从《爸爸去哪儿》捕捉创作的素材,深入理解文学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学生们写惯了应试的八股文,对于如何从孩子们的生活中取材创作出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认识不足,《爸爸去哪儿》也提供了极好的范本。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学习诗人班马的作品《男子汉绝交――一分钟》 :你冲着墙壁说:

走开!/ 我跟在你屁股后头低着脑袋。 /你“啪”地折断竹剑宣布绝交,/ 我伸过我那张宝贝邮票讨好。。。/ 这时你偷偷朝我看了一眼。/ 我也偷偷看了你一眼。 /于是我走向了你你走向了我, /你的手和我的手勾在了一起。。。

这首充满童真的优秀诗歌,与节目中孩子们的经历简直是惊人的相似。

三岁的王诗龄和黑米说话,可是黑米心不在焉,小诗龄生气了不理他,可是很快就后悔了,于是讨好地要把自己最喜欢的海绵宝宝玩具送给小朋友表示和解,可是小朋友都不感兴趣,气得诗龄把玩具丢在地上跑到帐篷里去,发现不对的黑米也跑进去,两人一前一后跑出帐篷,你看我我看你,就笑眯眯地抱在一起和好了。

从这个情节,学生们印象及其深刻地认识到幼儿文学与幼儿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这样比较学习的启发下,学生们兴致勃勃地从节目中孩子们有趣的生活经历出发,发掘出不少创作的素材。

如在第二集中,公鸡飞到树上去了,孩子说“爸爸,我去把它摘下来吧”,一位学生就以此为题写了一首幼儿诗:

公鸡扑着翅膀,

飞上了大树,

爸爸,

我能飞到树上,

把它摘下来吗?

作品虽然还有些稚拙,但是已经找到感觉了,值得欣喜。

又比如说,第三集最感人的一个情节是天天认错:爸爸要天天细心看护的鸡蛋“张小马”被故意使坏的田亮打破了,爸爸进门后天天的心理和情绪的变化耐人寻味:先是淡定:“嗯,碎了”;当爸爸一脸遗憾地第二次问:“是我们的那个蛋碎了吗?”天天开始眼神闪烁:“不是,是别的蛋”“我们的那只呢?”天天随手一指:“这个”“不对呀,我们的那个鸡蛋上面有麻麻点”。这时,戏剧性的冲突、矛盾出现,天天是承认错误还是死不认账?结果天天稍一迟疑,就坦率认错了:“我错了”“我怕爸爸伤心”“你打我吧”。至此,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纯真善良美好的感情,勇敢认错的行为感动了所有的学生。

篇9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单纯给孩子们讲科学知识,很难让幼儿对科学知识本身形成认识。如果将美术与自然科学进行整合教学,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然观察认知能力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可以促进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和求知的欲望。本文结合长期从事幼儿教育的实践经验,研究如何将美术与科学进行有效整合,以供广大幼教工作者参考和借鉴。

一、注重图画记录,了解天气变化

针对孩子的科学教育,教师必须从身边的事情进行了解。如果单纯让孩子去户外认识天气,有时难以激起孩子对事物认知的兴趣。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可以采用孩子们什么时候都有兴趣的图画,让孩子们通过使用图画来记录天气。比如,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天气变化,鼓励孩子们利用图画记录天气变化情况。如果是晴天让孩子们用红色的彩笔画一个阳光四射的太阳;如果是阴天就让孩子们用灰色的彩笔画一朵云;如果是下雨就让孩子们用蓝色彩笔画几个水滴;如果是下雪天气就让孩子们画一朵雪花;刮风的天气就用三个斜杠表示。通过这样不断引导,有的孩子很有创造性,居然会用“一朵云和一个太阳”表示多云转晴,有的孩子会用“一个水滴”表示小雨,用“两个水滴”表示中雨,用“三个水滴”表示大雨。通过观察,孩子们了解到晴天有太阳出来,需要穿得相对少,可以到户外活动;下雨的天气就必须带上雨伞雨衣。通过这种让孩子们自己用易于接受的图画形式记录天气,从而认识天气变化,不仅增强了孩子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也增强了孩子对事物的探究能力。

二、注重树叶收集,融入四季更替

让孩子们认识四季的更替,是幼儿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可以选择让孩子收集四季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树叶,让孩子们对四季有一个整体的了解。通过让孩子们观察各个季节树叶的变化,来认识每个季节的特点。比如,要求孩子收集四季中不同的树叶。春天刚长出来的树叶是嫩嫩的、黄黄的,属于浅绿色,充满生机;夏天的树叶经过一季的成长已经变成深绿色,相对成熟;秋天有些树叶会变成枯黄的颜色,成为落叶;冬天,除了松柏等一些四季常青的树,很多树上已经没有叶子了。通过引导孩子们收集树叶,孩子们明白了:春天天气变暖,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树上会长出新的叶子,迎春花会开;夏天天气暖和,女孩子可以穿裙子,叶子会变成深绿色,荷花会开;秋天来了,天气比较凉爽,有些树上的叶子开始飘落,有许多果实熟了;冬天天气比较寒冷,必须穿上棉衣,很多树上已经没有树叶,但在这个季节里可以打雪仗。这种以收集树叶作为引导孩子们认识季节交替的方法,自然而又便捷,幼儿更乐于接受,可以逐步认识世界。

三、巧用青蛙绘画,理解同色和谐

幼儿的认知能力比较弱,注意力又不能长时间集中,如果单纯地讲一个科学知识,他们一般难于接受或者接受能力很差。为了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可以采用孩子们易于接受的绘画方式,通过绘画方式来讲解科学知识。比如,为了让孩子们理解动物保护色为什么是同色系的,进而理解同色系的颜色最和谐的道理,可以给孩子们展示一张小青蛙蹲在荷叶上的图片,让孩子们根据图片绘制小青蛙荷叶图。通过绘画,孩子们认识到,小青蛙为了保护自己,有着和周围环境差不多一样的颜色,达成了一种与自然的和谐。通过绘制小青蛙,引导孩子们认识动物的保护色,进一步引导孩子们明白还有很多有保护色的动物,类似豹子的花纹、北极熊白白的皮毛等,还有不少会变色或拟态的动物,如变色龙、枯叶蝶等,利用身体和自然的颜色相同或相近,形成与自然和谐的画面,从而成功逃避天敌。

四、折纸飞机,深入了解飞行原理

在幼儿教学中,浅显直观的道理容易讲解,对一些比较深奥的抽象道理讲起来就比较费力。因此,只有将抽象理论具体化才更容易让幼儿理解和记忆。比如,为了让孩子们理解飞行的原理,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折纸飞机试飞的活动。老师一步一步地教孩子们折纸飞机,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认真学习。经过示范讲解,孩子们折的纸飞机各不相同。有的折得很精致,有的折得粗糙;有的纸飞机有翅膀,有的纸飞机翅膀很小。等所有的孩子都折完,老师要领着孩子们到操场上对自己折的纸飞机进行试飞。折得差的、翅膀小的纸飞机,还没有飞就直接掉到了地上;折得好的纸飞机,可以飞行甚至在空中盘旋很长时间。看到自己的飞机进行飞行试验的情况,孩子们有的高兴得手舞足蹈,有的则垂头丧气。老师在这个时候趁机给孩子们讲纸飞机的飞行原理。这种通过孩子亲身实践来体验科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孩子们容易记忆深刻,也更加容易理解。

篇10

多媒体教学即用电脑及其配套设备,使一些知识以图像、声音、动画等方面展现出来。在幼儿园活动中,主要有PPT和Flash两种,而PPT使用的更为广泛。在幼儿园主题教学中,用PPT展示所学的知识,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一 幼儿园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1.生动、形象、直观,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多媒体以其鲜艳的色彩、多变的动态画面,有效地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图形》活动中,利用课件《图形宝宝》,用图形拼出小汽车、小花、小鱼等物品,使幼儿通过生动的画面,巩固认识了各种图形,又创意地掌握了图形拼出的物品,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

2.传递的信息多样化,开阔了幼儿的视野

幼儿教师所掌握的弹、唱、跳、画等技能,和多媒体相比相差甚远。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弥补教师在此方面的不足,因而,适当地运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更多身边不常见的事物和事件。如在教授幼儿大班主题《昆虫》时,利用PPT的形式把幼儿不常见的昆虫展现在幼儿面前,利用Flash的形式,把昆虫的生活习性及食物等呈现在幼儿面前,简单、生动地把这些知识多方面、多角度的传播到幼儿的大脑,开阔了幼儿的视野。

3.有利于降低教师的备课难度,减轻工作量

以往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一节活动准备很多教具,费时费力。而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把有些信息合理地整合,制作一套完整的课件后,在开展活动中,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说教式,通过课件让幼儿主动自由地去接受知识。另外,课件可以重复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方便地与各种外部设备连接,实现数据交换,有效降低教师的工作强度。

二 幼儿园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1.限制幼儿的想象及创造空间

屏幕上出现的画面或文字,只是渊博知识中的一部分,不是绝对的,而幼儿年龄小,对多媒体中展现的画面印象深刻,又不懂分析,容易限制幼儿的思维。例如:在欣赏故事《白雪公主》中,幼儿看过课件《白雪公主》后,教师提问白雪公主长什么样?幼儿都异口同声地说成一个样子,就是课件中出现的黄头发、穿着紫粉色的公主裙等,实际上白雪公主并不是这样的,如果让幼儿自由创设心目中的白雪公主形象,会出现更多、更新、更好的形象。

2.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用多媒体

目前,课程改革中,提倡在教学中运用电化教学,即多媒体教学,但在幼儿园的实际活动中,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用多媒体。如在进行幼儿园体能活动《走平衡木》时,多媒体教学就没有教师的亲自示范教学更合适。如果在此时使用多媒体,就略显多此一举、画蛇添足。

3.多媒体教学的课件制作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