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计划范文

时间:2024-04-02 18:03: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项目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研项目计划

篇1

关键词:科研项目 计划管理 弹性机制 梯度管理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070-02

一、引言

科技领先是国家经济领先的先决条件。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做好科技工作是快速提升综合国力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各科研院所承担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都得到了迅速增长。把握住良好的发展机遇,使科研项目按照计划有力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成果,需要对科研项目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计划管理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手段。

二、项目计划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往往采用“项目”的形式。而计划是实现工作目标的支持系统,在项目管理中,计划提供了实现项目目标的系统的线路图,将项目战略层面的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在制定项目计划的过程中,需首先分析要达到的工作目标,判断现有的技术水平,找出影响目标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分析拥有的资源(人、机、料、法、环等),提出在项目周期内各层级的目标及实现的关键措施,并合理地预测、干预风险,最终实现项目目标。

项目通过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能够将有限的时间和资源聚焦在项目进行的关键环节,降低管理的风险和复杂程度,实现管理过程的协调和优化。可以将项目承担者的责任落到实处,使项目实施人员有明确的工作方向和方法。可以对项目的完成进展情况进行有效的反馈和追踪,对完成情况进行有依据的考核。

三、国内科研院所项目计划管理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科技和创新的重视和加大投入,科研院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呈现两个特点:一是项目规模提升,研究内容的难度和复杂性增加;二是项目数量增加,形成了多项目并行、多任务交叉的情况。这种趋势下的项目计划管理过程也变得非常复杂。

科研项目都要经历论证、方案、研制、评审、验收等一系列的管理过程,其研究过程有其不确定的特殊性,其计划管理方式也有别于一般的生产线管理,从制定计划、实施到考核都具有自身的特点。随着项目规模扩大,科研项目的计划管理也不仅限于单维度的研究工作进度管理,还必须伴随着过程中的经费、资源、成果等相关管理过程,形成覆盖全角度的项目管理框架。

对于科研院所承担的多项目群,各项目类型、成熟度要求和经费规模迥异,如果平等对待,不采取分层分类的方法,必然导致计划任务冗繁,管理无法落到实处。另外,各项目研究过程都涉及单位人员、经费和物资配备之间的协调关系。如果没有合理的计划安排和管理调配,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必然出现共享上的冲突,可能导致有些项目研究的进度滞后、研究过程出现偏差、项目之间共用物资的紧缺或浪费等一系列影响项目进度和质量的情况发生。

四、科研项目计划管理方法的一些探讨

(一)建立适度的弹性计划管理机制

当前各科研院所一般按照项目的研制周期,在项目立项后进行方案评审时,提交项目按照年度为节点的研究工作进度表,这个进度会落实在项目与客户签订的合同或任务书中,成为客户及上级管理部门考核项目过程的依据。

科研项目有别于生产任务,其过程带有不同程度的创新成分。创新带有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进行科研项目的企业必须做好风险分析和承担风险的准备。特别是一些偏重探索的科研项目,由于前期技术积累的不足,其研究过程常需要很大的创造性,进行数轮的反复迭代,调整方案,其过程呈现出一种明显的非线性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所制定的计划仅依据时间进度和里程碑节点的单一维度,缺乏必要的弹性,往往会与项目研究过程的实际运行产生矛盾,导致计划成为一纸空文甚至实际阻碍实际工作。

科研项目的计划管理要形成一定的弹性机制。弹性计划管理要求在计划制定和执行中具有更大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在项目的方案论证阶段,基于同方向同类型项目的研究经验和客观条件,对科研工作可能产生的反复性风险充分预测,计算试验工作的迭代周期,为其提供充足的时间储备,提高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在开展项目的阶段计划划分时,考虑滚动计划方法,采用“近细远粗”的原则。最近的一期计划为实施计划,后面的各期计划为预测计划。对于一个五年周期的项目,在项目立项时制定研究工作最后一年的月度计划意义不大。近期的实施计划应尽量明确细致,以可能的最短时间段为单位,比如以周甚至日为单位,落实工作内容。预测计划则以月或半年为单位即可,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将预测计划逐步转化为实施计划。科研项目的工作量和时间以及研究工作的条目并不线性相关,例如一个科研项目有10项研究内容,但是前三项研究内容的涉及项目的关键技术,需要用项目70%的时间和资源去攻关和突破。对于项目执行情况的考核,就不能采用简单的“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方式,而是在计划制定时将项目关键考核点设定在70%的位置,综合考量项目实际工作量的完成情况,对项目进展做出客观的评价。

(二)实行分层分类的梯度计划管理方法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创新的重视和强调,科研院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也整体呈现出多渠道、多类型的特点。各个渠道、各种类型科研项目的针对目标和管理要求迥异。对于科研计划管理部门,以同一计划管理方式对所有项目进行管理,不但工作量巨大,且抓不住重点,易形成管理的盲点和误区。因此,对项目的分层分类的梯度管理很有必要。

对项目分类的依据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项目来源,一般包括国家、省部、地方、与企业、高校合作;项目性质,一般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经费规模:一般分重大、重点、一般类。在制定项目计划时,要将以上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首先,计划的制定要根据项目来源,以满足不同上级/客户的输入为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基于研究院所定位的不同,项目性质相对重要、经费规模大的项目,应对计划进行多级分解。例如:一级计划面向单位管理层,考虑项目的总体阶段,以项目里程碑节点为标志。二级计划基于一级计划,面向项目组,将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内容。三级计划面向操作现场,将工作内容分解到执行工序。计划分级层次不宜过多,每一层级应有明确的监督者和执行者,实现全局把控、利于协调、执行有据的目的。对于经费规模小、周期短、且探索性强的项目,则不宜过度分解,使用里程碑一级计划考核往往也可以满足要求。针对不同对象的差异化计划管理,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将更多的管理资源聚焦对单位发展有长远和重要意义的项目。

(三)形成自动对接的项目计划管理框架

目前国内的科研院所多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单位基于项目完成情况对项目负责人进行考核。项目负责人的收入及岗位晋升与科研任务承担和完成情况直接相关。因此项目负责人会为自己的项目团队争取最大范围的资源来确保项目的实施,这一需求往往与单位有限的资源条件形成矛盾。

项目计划管理不应仅局限于项目研究内容的管理,应当将项目研究所需的人员、设备、材料等多方面资源进行统筹考虑,在计划中设置全面的接口,与单位的其它资源管理部门进行对接,共同形成计划框架,把复杂的项目群有机地组织起来,保证单位一阶段承担的各项目均能实现任务目标。

计划部门应通过质量体系文件等将计划形成机制,减少协调工作对项目负责人自身能动性的依赖,帮助计划工作的自主运转。在项目计划制定阶段,由人员调度、物资管理、设备管理、经费管理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制定和审核。在项目开始运行阶段,由计划部门根据项目任务书或合同要求,将项目人员、物资、设备、经费需求推送至各归口管理部门,由其分别制定独立的单类计划。再由项目计划管理部门收集统筹各单类计划,形成针对项目群的计划群。由于各类资源的主管权利掌握在各归口部门,计划群建立过程中已基本预测和解决了各类资源内部的矛盾。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各归口部门的单类计划将分别独立运行,计划部门负责随时协调各类资源间的需求和变化。

(四)开展项目全周期的经费计划管理

随着政府对科研项目经费投入的加大,科研项目经费计划已成为项目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已从立法层面对项目的经费管理提出了要求,2008年7月1日开始实行的《科学技术进步法》第六十一条明文规定“审计机关、财政部门应当依法对财政性科学技术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国家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要求不断加严,将严格的项目审计作为项目验收的前提。如何做好经费计划,管好用好项目经费,是项目计划管理的重要环节。

项目经费预算是项目经费使用计划的第一步,一般在论证阶段开始编制,在项目实施方案评审阶段进行确定和批复。预算是项目经费审计的依据。科研项目负责人虽然擅长本领域的相关技术,但一般对财务制度和要求并不熟悉。因此要获得规范、合理的预算,需要形成在论证阶段由项目计划管理部门牵头,单位价格管理或财务部门参加,与项目组一起编制预算的机制,使预算符合国家各项财经政策、财务规章制度以及项目实际研究工作的要求。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以审计要求为准绳,开展项目经费使用计划的制定和管控。当前科研项目的经费都是一个复杂的数据群,各个科研院所已逐步利用高效的经费管理软件来进行经费计划的管理。不论何种类型的管理软件和手段,都应以实现以下功能为基本目标:依据批复的经费预算,逐笔审批经费的使用计划、记录经费的执行过程、统计分析经费的使用结果。对于国家财政类的项目,由于各阶段对经费执行率有明确的要求,应当在经费计划中强调经费的执行率目标,明确地将经费计划分解到每一笔支出明细、完成时间、执行操作人。可借助软件功能将这些信息形成看板,有利于计划管理部门对经费的执行情况进行预警和责任落实。

五、结论

当下我国科研与创新工作不断得到重视,科研院所项目管理的实际现状也随之变化,新问题持续涌现。实现有效的计划管理需要不断思考和完善具体策略与方法,以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在计划管理中建立适度的弹性机制、分层分类、形成全面框架并重视经费管理,可使计划管理过程有活力、可操作、无盲点,有助于计划管理成为科研项目实现预期目标,取得丰富成果的重要保障与推力。

参考文献:

[1] 刘东,杜占元.课题制:我国研究与开发组织管理模式的重要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9(6)

[2] 笛德.本珊特.帕维特.创新管理――技术变革、市场变革和组织变革的整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张燕乔,王宇鸿,高于.新时期开展科技项目经费审计的意义[J].中国农业会计,2009(5)

篇2

济源市科学技术局制

科技计划项目完成情况表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承担单位

计划类别

项目负责人

单位性质

联系电话

单位概况

地址

职工总数

技术人员

中高级技术人员

工业总产值

销售收入

研发经费

项目完成基本情况

计划完成时间

年月

实际完成时间

年月

计划投资金额(万元)

实际投资金额(万元)

其中拨款

计划新增产值

(万元)

实际新增产值

(万元)

计划新增利税

(万元)

实际新增利税

(万元)

预计主要成果

新产品(项)

实际主要成果

新产品(项)

新材料(项)

新材料(项)

软件(项)

软件(项)

新技术新工艺(项)

新技术新工艺(项)

新成套设备(件)

新成套设备(件)

研究论文(篇)

研究论文(篇)

成果鉴定情况

能否鉴定

鉴定单位及日期

知识产权情况

是否申请专利

专利申请号

授权公告号

其他说明事项

项目技术水平及推广前景

评审指标

A—分值

B—分值

C—分值

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按期保质12

基本完成6

完成一般1

技术经济指标达标情况

达标12

基本达标6

勉强达标1

市场前景及工程化,产业化前景

很好6

较好3

一般1

关键技术突破程度

重大8

较大4

一般0

取得科技成果的重要程度

重大6

较大3

普通0

技术先进性

先进5

较先进2

不先进0

科研设备条件改善程度

高6

较高3

一般1

研究开发经费匹配与执行情况

好6

较好2

一般1

成果转化效果

显著8

较显著4

一般1

产学研联合(攻关)紧密程度

高6

较高3

一般1

对行业科技进步的贡献

大5

较大3

一般1

增强经济竞争能力程度

高6

较高3

一般1

项目产品(服务)的商品化,产业化程度

高6

较高3

一般1

经济,社会或环境效益

好8

较好5

一般0

合计

总分(A B C)=

济源市科技计划项目评审指标

注:总分≥60分,为"通过"或"需要复议";总分

济源市科技计划项目组综合评审意见表

项目名称

承担单位

组综合评审意见:

组长:

年月日

市科技局审批意见:

负责人:(公章)

年月日

济源市科技计划项目组成员名单

项目名称:

姓名

性别

工作单位

职务(职称)

篇3

关键词:传感器课程;课程改革;项目化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5.257

0 引言

传感器技术是现代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础,是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技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感器和检测技术课程也成为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汽车电子技术等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于涉及面广、知识多、实践性强等特点历来是一门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本文以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探讨如何推动传感器课程教学改革。

1 教学现状分析

我校多年来为地方的机械制造业和汽车相关的产业培养了大量的技术性人才。但是近年来,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逐年下降,并且学生的创新意识差,对工作岗位适应时间长[1]。纵观这些问题,反映出传感器课程教学急需改革。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传感器教学主要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对传感器实物的感性认识,所学的知识只能停留在课本上,学不能致用,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二是:教学学时少,实践实训课时就更少,学生缺乏实际锻炼的机会,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理论不能联系实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的传感器不断涌现,学生虽然学习了传感器课程,但是在实际工程应用场合有时不认识实际的传感器实物,不会根据具体任务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对具体传感器接线更是无从下手。

2 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现在应用型高校是以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必须打破传统的传感器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以突出学生传感器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教学做一体化的新型教学体系[1], 本文对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实践教学的选取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提出了一些改革思路。

2.1 课程内容选取

在课程内容上,我们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为理念,通过对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以此来确定本课程的课程内容,每个内容以项目为导向,以实际工程案例为主导进行从新设计。把传感器理教学分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具体项目如表1)。教师把传感器的相关知识点与技能培养融入到项目中去,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种模式教学模式过去单纯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所学知识的教学思路。以光电式传感器教学为例,我们给出了一个寻迹小车的工程项目,要求学生从传感器选型、电路的设计、传感器的安装、项目的工作环境、项目造价等各个设计分项进行论证和设计。学生在项目的驱动下,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方案、选择传感器、制作具体的实物。这种以项目法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实现学生与工作岗位“近距离”对接。

2.2 实验实践内容的教学改革

传感器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工程意识。但是传统的传感器实验大多在封闭式的实验平台上完成,实验也多为验证性实验,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当前实验实践教学的改革趋势,我校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1)多课程协作开设实验内容 。在开设实验实践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本课程实验与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等相关课程实验的内在联系,把一个项目分成若干个实验模块单元,不同的实验模块单元可以在不同的课程里面完成。形成以单一项目实现为多门课程服务的目的。这样既可以较强各门课程的横向联系,有可以解决各个课程实验实践少、实验内容少的问题。例如在温度检测实验项目中,例如在寻迹小车项目中,我们把这个项目分成检测、控制和驱动三个模块,其中控制和驱动模块可以和单片机课程实验中进行,在传感器课程中只要进行检测模块的设计和最后的调试工作。

(2)与课外实践及电子竞赛相结合。课外实践和电子竞赛是学生学习传感器技术的重要环节之一[3]。引导学生积极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和参与电子设计大赛,让学生在设计中认识并理解各种传感器,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设计基础。

3 结论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改革只是手段,其目的是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各项实用性人才[1]。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缩短了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的过程,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勇,魏芳波.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改革探讨[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9):82-84.

[2]苏敏,黄丽丽,厉相宝.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时代教育,2016(09):48.

[3]李玲,张旭.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文汇,2015(304):55-56.

[4]江勇.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教学探讨[J].科技展望,2015(32):144-145.

篇4

关键词:项目教学;过程考核;考核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72-02

《网站制作》课程是我院第一批项目化课程改革的示范课程,该课程的改革从整体设计、单元设计到课堂效果都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如何来评价学生掌握的程度,确是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课程的传统考核方法都采用终结性的评价,属于“一锤定音”的期末考试方式,这样考核评价体系使得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很好地端正学习态度,不能循序渐进地学习,也使得我们的任课教师不能清楚地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好坏,不能及时调整授课进度和授课内容,也就是说仅用单一的考试成绩来确定学生学习的好坏显然是缺乏科学性、全面性的。因此,我课题组成员以制定课程考核方案要围绕课程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应教学模式,关注教学产品,对课程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全面考核评价,以考促改,以考促学的思路,提出了适应于规划设计类项目化课程改革的考核评价方案。

一、课程考核分类考评

教学模式是根据应用性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确定的,课程考试应与教学模式相适应,同时,教学过程形成的“教学产品”也充分体现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状况,应针对不同模式的课程分类考评,并将“教学产品”作为考核学生能力与素质的重要依据。经过课程的改革实践,我院将目前开设的课程分为二种进程五个类型。二种进程一是全程理实一体化进程,二是阶段性理实一体化进程;五个类型课程:A、生产经营类,包括种苗及花卉生产、植物栽培养护、森林经营、森林造林等课程及与之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公共课。B、规划设计类,包括室内外景观规划设计,家具、装饰、配饰等产品设计,图形图象制作,网页制作,动漫作品制作,花艺、雕刻等手工绘制、制作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课程以及与之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公共课。C、加工制造类,包括家具及木质配件生产加工、建筑主体及装饰施工、工程项目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造价、工程测量测绘、工程机械使用与保养等课程及与之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公共课。D、服务管理类,包括酒店、旅行社、家政企业服务与管理等课程。E、其他类,公共课及不能划分到上述四种类型的课程。五种类型不同进程的课程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根据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教学产品”分析,《网站制作》课程属于我院全程理实一体化进程中的B类,即规划设计类,该类课程操作性强,平时学习过程突出,鉴于平时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考核以平时课堂表现、教学项目、教学产品的完成情况为主,期末考试为辅助的形式,具体比例如下:平时考评70分;过程考评30分;教学项目考评20分;教学产品考评40分。期末考评30分:考核网站制作综合操作能力。平时考核重点是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教学产品(是指职业化的按企业产品标准,在教学过程生产的产品)考评是通过产品规模、质量、效益重点评价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期末考试100分钟,重点考核课程中涉及职业工作的客观规律、工作原则等关键理论知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考试形式根据课程目标需要确定。

二、考核内容与比例

1.平时考评。过程考评占30分,其中工作安全占1分,说明:课堂中无设备损坏或人身伤害得1分,未遵守操作规范,有设备损坏或人身伤害得0分,若违反操作规范3次以上或造成重大人身伤害的,总成绩记为0分。工作纪律占4分,说明:上满全部课时,无缺席现象得4分,缺席一次扣1分,缺课时数超过5%得0分,缺课时数超过总学时的30%,总成绩记为0分。合作能力占5分,说明:组员互相打分,取平均分。教学项目考评占20分,说明:按学生独立完成项目的实际情况给予分数。考核项目一,制作木材工程系首页(10分),考核项目二,制作家政系首页(10分)。教学产品考评占40分,说明:课上产品占30分,课下产品占10分。其中课上产品为制作学院门户网站,课下产品为制作个人主页。

2.期末考评。期末考核网站制作关键知识点由题库抽题。

三、考试方案框架

1.考试安排。(1)平时教学项目考试安排。考核项目一:利用Dreamweaver制作木材工程学院主页,占10分,学生独立完成,考试时间为4学时,地点要求配有DW、PS软件、IE6.0以上和firefox浏览器的机房,评委为3人。考核项目二:利用div+css制作家政系主页,占10分,学生独立完成,考试时间为6学时,地点要求配有DW、PS软件、IE6.0以上和firefox浏览器的机房,评委为3人。考核结束后,学生通过网络提交所作试题答案,任课教师根据标准答案给出相应分数。

(2)教学产品考评安排。产品一:我院门户网站的制作,占30分;产品二:个人网站的制作,占10分。教学产品考评利用4学时时间完成,需要学生展示产品,并用ppt讲解产品的制作过程,采用的技术要点,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教师按照下表给出分数。

(3)关键理论知识考试安排。关键理论一:网站平台建设与管理,占15分;关键理论二:网站开发标准与规范,占20分;关键理论三:Html基础知识,占25分;关键理论四:Dreamweaver基础知识,占25分;关键理论五:ASP基础知识,占15分。闭卷考试,学生采用上机抽题的方式考核知识点(100分)。期末成绩按照考试成绩乘以30%计算。

考试时需安排两名监考教师并提供能上网的机房,理论考试我们建设了考试资源库(选择题和填空题),期末考试试题从中抽取。

2.考核项目选择依据及评分标准。我们将《网站制作》课程的教学内容大体分为3部分:利用Dreamwerver制作网站,利用Div+Css制作网站,ASP技术。其中利用Dreamwerver制作网站占总学时的30%,利用Div+Css制作网站占总学时的60%,ASP技术占总学时的10%。从以上教学时数的比例来看,利用Dreamwerver制作网站和利用Div+Css制作网站这两部分是重点部分,因此我们分别选取了这两部分内容的最后一次课作为教学考核项目,具体的评分标准为:考核项目一:建立站点,占1分;利用表格布局,占2分;插入banner,占1分;插入导航,占2分;插入列表项,占1分;插入表单,占1分;制作滚动字幕效果,占1分;制作不规则漂浮广告效果,占1分。考核项目二:建立站点,占1分;切图,占1分;利用div+CSS布局,占1分;插入banner,占1分;插入透明flash,占1分;插入导航,占1分;插入列表项,占1分;制作滚动图片效果,占1分;制作图片交替出现效果,占1分;简化代码,占1分。

3.教学产品选择依据及评分标准。由于整个教学结束后将产生两个教学产品:①课上产品,我院的门户网站;②课下产品,个人网站。因此,我们将这两个最终的产品作为教学产品进行考核,具体的评分标准为:课上产品:建立站点,占1分;效果图的制作,占3分;Html页面制作,占5分;Dreamweaver布局,占7分;Div+css页面制作,占12分;动态网页制作,占2分。课下产品:Html页面的制作,占2分;效果图制作,占2分;Dreamweaver页面的制作,占2分;Div+css页面的制作,占2分;动态页面制作,占2分。

篇5

申报单位:

组织部门:

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二ΟΟ*年四月制编写说明

1.“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要求:

(1)总体目标集中、明确、可考核,要充分考虑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可行性;

(2)研究任务和内容重点突出,课题设置合理,各课题之间关联度高;

(3)所选的技术路线切实可行,关键点突出、有所创新;

(4)配套条件落实,关联行动要明确与重大工程、基地建设及相关计划(工作)的衔接、配套;

(5)管理措施具体,项目的管理方式及招投标等符合项目的特点;

(6)经费预算根据充分,支出合理符合有关规定,配套经费落实;

(7)相关证明文件等附件齐全。

2.报告涉及到外文缩写要注明全称。

3.本报告规定为A4,内容一律用4号宋体字打印,标题用4号黑体字打印,一式七份。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纲

一、项目摘要

二、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含技术突破对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等),国内外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分析

三、项目的基础条件:与项目相关的前期工作情况,现有技术基础和工作基础,包括前期所取得的成果或技术(工艺)情况,国内外在该技术领域的专利情况,相关领域的试验及示范基地建设情况,研究开发队伍和产学研结合等情况

四、项目攻关总体目标,实施年限,具体的考核指标(含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及年度计划安排

五、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课题设置方案及承担单位选择方式

六、项目的主要技术特点和创新点,关键技术内容,项目实施的技术、工艺路线,可能取得的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和取得国外专利)及知识产权分析

七、项目的关联行动:相关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国际合作等落实情况,与其它相关市级科技计划(工作)、项目的衔接和分工,项目的组织管理措施,其它必要的支撑和配套条件(如基地、示范点、技术或工程依托等)落实情况

八、项目总投资预算,资金筹措及来源渠道

九、项目预期成果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分析,与国内外同类产品或技术的竞争力分析,成果应用和产业化前景分析

十、项目的风险分析,含技术、市场的风险分析

篇6

关键词:财务集约;科研项目;全链条管控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13702

前言

在财务集约化的大环境下,资源合理配置,提升资源利用率等是现代电力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所在。在科研项目的规范中,正确地运用项目费用,能够有效地提升项目管理效率,同时帮助企业实现后期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下面将对财务集约化背景下的科研项目全链条管控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1财务集约化环境下科研项目管理现状

在财务集约化环境下,项目的立项阶段中,科研部门需要根据公司的未来发展目标来组织项目立项,使公司的科研项目一直能符合企业的发展规划。而在项目实施阶段,招标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原本传统的竞争性谈判招标转换成为了公开式的挂网招标。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招标使整个招标工作变得更加具体、公开化,同时也使企业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更加透明。此外,公开挂网招标工作有效地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真正的实现了资源集约化。而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在项目承担部门的详细分析报告下,使得科研部门对项目的掌握情况更加明确,能进行实时监督,保证了实施过程中的科研项目管控。在后期的验收阶段中通过项目承担部门所提交的验收报告来进行审核,保证了项目的全面性,为验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2集约化环境下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项目管理预算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那么将会导致项目的实施中出现偏差。但在现实中,由于项目类型不同,所以预算的调整要求上也有所不同。而国家电网的中部管理项目中,预算是不可进行调整的,这就造成了在项目执行中的预算出现过大的偏差,最终直接对后期项目的执行造成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后期资金得不到补充的话,也无法再申请项目经费追加,这也就直接限制了项目的开展,导致项目研究最终无法取得成功。此外,在现实中科研项目时处于不断变化中的,也会造成资金与项目之间的不协调。

2.2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财务会计核算中,当前电力企业并没有实现所有的业务都集成化处理。除了外委支出的业务集成之外,其他方面并没有达成业务与财务集成,直接对财务人员的业务处理效率和质量造成了不良影响。预算管理业在财务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很多的电力企业都提升了会计核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效率,但系统并没有实现科学项目预算流程的固化,编制的标准化程度较低。由于科研项目的时间较长,同时实施的进程较慢,需要考虑将项目划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我国的会计准则上对项目的研究资金和开发资金的处理上有所不同。但在实际的工作中科研项目资金结算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直接影响后期科研的价值评估。

此外,在会计资料的管理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当前我国的电力企业中内部档案管理不够先进,多数仍采取传统的人工方式进行档案管理,没有真正的实现电子化和信息化管理。这种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无法直接进行档案的查找,工作的重复性也较高。如果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会要求检查原始凭证,那么就会给工作人员造成大量的工作,效率难以得到提升。

2.3项目后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科研项目不断增加,科研成果的数量也得到了提升。但在我国的电力公司的科研项目管理中,仍然缺少对科研项目成果管理的规定。当前,在项目后评估管理方面比较弱,没有完善的可操作性标准,造成后期的财务管理章无法正确对科研项目的成果价值进行判断和评价。对此,仍然需要不断地完善,强化后期的管理。

3财务集约化下科研项目全链条管控措施

为了全面实现对科研项目的管控,应当在对问题分析的基础之上来提出实现预算管理的有效措施和全链条管理的方法,为企业的科研项目发展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建议。下面将对财务集约化下科研项目全链条管控措施进行介绍。

3.1完善科研项目预算责任体系

首先,应当强化项目负责人责任制,充分地发挥出项目承担责任部门在科研项目管控中的作用。强化项目管理的预选管理和执行责任意识,同时应当建立起科学的预算管理制度,保证预算管理与科研之间的密切联系。其次,应强化各个部门的协同作用。项目承担部门主要负责的工作是项目过程管理,应当坚决的做好项目执行质量管理工作,保证科研项目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而财务部门主要负责各项财务工作,应充分地发挥好财务人员监督职能。此外,审计部门也应充分发挥好审计监督工作职能,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详细的监督和检查工作。只有通过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才能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科研项目的预算管控中,应当强化科技部门与财务资产部门的联合工作,保证预算管理协同机制的正常运行。此外,财务资产部门通过对科研项目的预算情况核对,应当及时地提出修改意见,以此为后期的项目预算提供管理意见。

3.2优化预算环境

预算管理工作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复杂,范围也比较广。要想真正的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就需要各个部门积极的转变预算管理的理念,强调部门之间的统一配合和联系,强化预算的管理意识。对此,首先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就应当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对预算管理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其次,应当做好项目预算管理宣传工作,让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认识到语段管理重要性,真正的实现企业预算管理全员化。此外,作为科研人员和企业负责人,应当积极的强化自身预算管理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养。

3.3科研项目研发费用管理措施

当前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全部费用化。通常来说企业的科研项目主要分为科技、营销和节能活动等方面,需要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支持。近年来我国的科研项目越来越多,在时间推动下,科研项目当中的不确定性逐渐得到了控制,研发的风险也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当前,科研项目的目的更加明确了,项目风险较小,为企业的经济利益带来了更多的增长可能性。项目科研过程比较复杂,从项目的资料收集到后期需要大量的费用支持。对此,财务部门应当将每个阶段所产生的费用都分开管理,并计入明确的科目当中,保证项目费用的稳健性。但由于后期的项目研发成功率较高一些,很有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失败的风险,因此在后期阶段中所产生的科研费用可以及加以资本化。此外,在科研过程中,对研发费用的划分和成本费用的管理等,单单只依靠财务人员是完全不够的,仍然需要其他部门的人员来进行配合工作,以此来合理的归集科研成本费用。

3.4完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

在知识经济的环境下,科学技术渐渐发展成为了生产中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动力。电网企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一定要依托知识的发展。近年来科研成果不断的呈现在大家眼前,电网企业也逐渐的提升了竞争力。不断增加的科技成果需要在企业的合理利用下才能发挥效用,为企业提升经济效益。对此,企业应当积极完善科研成果转化管理,以此来推动科研相关的高效管理。

3.5强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人才是企业发展中的重点,对此企业一定要加强科研部门的人才建设,积极地培养科技与经济能力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当前社会中企业的竞争压力十分大,要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就一定要强化技术创新,在这个时候就需要企业有创新型的人才。创新型人才是企业紧缺型人才,同时也是十分重要的资源,对此,企业一定要积极的建立起良好的环境来稳定企业原有的人才队伍,同时吸引外部的优秀人才加入。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员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二者之间有着不同的性质。对科研人员应当积极地进行关于市场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科研人员能对此有基本的了解。而对经营管理人员则应当培训一些技术方面的知识,使经营管理人员在技术上能有基础认识,加快二者之间的结合,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

4结语

本文中主要对当前财务集约化环境下的科研项目全链条管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此提出了科研管控的措施。在企业中积极的整合和优化企业内部资源对企业未来科研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电力企业应当强化内部的控制,提升对风险的防范意识,保证电力企业能在整体效益上得到根本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淑萍.配电网运行费用份额分析[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04(12):5255.

[2]许凤茹.地级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07(15):5053.

[3]王远东.内蒙古东部电网应急管理体系完善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06(20):6066.

[4]陈颖瑜.三明地区电网调度员培训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05(12):1417.

篇7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项目化;行动导向

近年高职计算机类专业面临极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体现在计算机类专业报名人数的下降,毕业生的就业率不高,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日益面临尴尬境地。如何创新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已经引起了计算机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教育部计算机教指委对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结论,制定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蒋宗礼等国内计算机教育的知名专家研究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课程,提出了这些公共核心课程的组成[1]。“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知识性都很强的专业公共核心课程,如何根据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进行改革对于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改革意义重大。

1 “计算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组织现状

根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涉及计算机网络的教材总共有54种,其中属于高职高专适应的教材为19种[2-20],这19种计算机网络教材代表了目前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最高水平。仔细分析后发现:这些教材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一般都是先讲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然后是数据通信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网络互联设备、网络操作系统、Internet应用、网络安全,最后是计算机网络新技术介绍。在教学内容的序化上一般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这种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学变成了知识点的说教,将知识学习和动手实训割裂开来;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忽视知识的学习而过分强调动手实训,将课程变成了一门培训课程。

德国职业教育的行动导向学习追求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思想,得到了中国职业教育界的认同[21]。但是目前还很少见到有“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按照这种行动导向的思路进行组织,这说明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上还有待更深入的探索。

2教学内容项目化的理论基础

项目教学是行动导向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面对一个实践性的、真实或接近真实的任务,学生们独立地(相对于教师控制而言)确定目标要求、制定具体计划、逐步实施并检查和评价整个过程[22]。项目教学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项目教学能有效加强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之间的相关性和贴近度,整合知识、能力与素质,使得教学过程更容易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高职教育以促进就业为目的,要求学生在学校所学尽可能与未来工作岗位“零距离”,因此,若按照以前以知识传授为主线的方式实施教学,则会使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以后还要花相当长的时间去重组他们所学的知识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项目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1) 学生自行负责、全身心投入实施较大的、完整的设计方案,强调小组学习;

(2) 学习任务的最终目的在于完成具有实际利用价值的成果,无论是能够使用的产品还是具有启发性的研究发现或者能够进一步落实的行动方案;

(3) 为了完成作品,学生要把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在行动中分析问题。

尽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有了项目教学作为理论基础,但目前教学还缺少实施项目化教学的条件。主要在于缺乏足够的教学内容项目化的教材;教学内容项目化过程中项目的设计还没有形成标准。尽管这样,由于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对实践的要求较高,而对理论的要求较低,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特别适合实施项目化教学。

3教学内容项目化的具体做法

我们在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过程中,按照项目教学的思想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具体做法如下:

(1) 课程项目化实施的前提。

以工程中的实际应用为培养主线,从网络软、硬件两方面实验入手;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教学做”一体化。基本理论不追求深刻广泛,而关注其实用性,结合实际的应用举例,使学生融会贯通。

先进性与学术性相结合。适当去除一些陈旧、难度过大及理论过深的内容,增添应用性较强的新内容,使教材能反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水平,符合社会用人需求。

(2) 课程教学内容的项目分解。

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对应于一个大项目,然后将大项目分解成若干小项目,从而实现课程在宏观上的序化。根据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各个行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要求,可以将整个课程对应于一个企业的局域网构建问题。然后将局域网构建这个大项目分解成若干一级项目。这些一级项目按照认知顺序包括:网络用户需求分析、网络拓扑结构设计、网络硬件实施、网络软件实施、网络管理与维护、广域网、网络新技术7个部分。

(3) 一级项目的进一步分解。

按照项目化教学的要求,7个一级项目可进一步分解成若干二级项目,如表1所示。各个二级项目还可以根据项目化教学的要求和课时的安排分解成若干三级项目,确保一个教学单元能完成一个或多个三级项目。

(4) 每个项目的教学情境设计尽可能贴近学生未来工作实际。

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学习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可能的应用范围包括:校园网络、企业园区网络、办公网络、小区网络、政务网络、网吧等。在设计各个项目的教学情境时必须选取来自这些应用范围的生动实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指向。另外,还要对这些来自应用领域的实例进行再加工,使得每个项目能够覆盖教学大纲对知识点和技能的要求。每个项目的教学情境要满足5个条件:目标性、生动性、探究性、综合性、可操作性。

(5) 在每个项目的教学内容的序化问题上要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的原则。

根据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可以按照图1所示的顺序对每个二级或三级项目的教学内容进行序化。

在以上教学设计过程中,“讲授本项目必须的最基本知识”、“提出项目”的主体是教师;“项目分析”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知识传授”的主体是教师;“项目解决方案设计”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完成项目”的主体是学生;“项目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因此,在以上教学设计中,教师和学生分别作为主体交替或同时出现,能够确保知识点学习和技能训练两不误,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4结语

本文对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化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以行动导向学习为基础,探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化的具体做法。通过研究发现,对于实践性和知识性都很强的课程,运用项目教学的原理,对其教学内容实施项目化,有利于该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有利于传授必须的理论知识,最终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宗礼,王志英,李晓明,等. 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课程[J]. 中国大学教学,2007(1):45-47.

[2] 尚晓航,马楠,陈鸽.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M]. 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徐其兴.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M]. 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刘晶U,高良诚. 计算机网络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 周鸿旋. 计算机网络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 吴学毅. 计算机网络规划与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7] 张学军,夏长富.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篇)[M]. 3版.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8] 李秀龙. 计算机网络[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9] 胡军华. 计算机网络实用教程[M]. 3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10] 晋玉星,吴丽征. 计算机网络技术[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1] 王恩波,张露. 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12] 李畅,吴洪贵.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用教程[M]. 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3] 王海春. 计算机网络技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4] 朱根宜. 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应用基础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5] 褚建立. 计算机网络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6] 蔡立军.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M]. 2版.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17] 黄能耿.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指导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8] 季福坤. 计算机网络基础[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19] 杜煜,姚鸿. 计算机网络基础[M]. 2版.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20] 余明辉. 计算机网络构建技术[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21] 李斌.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 计算机教育,2008(16):88-89.

[22] 姜大源,吴全全. 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Research on Project-based Teaching Method to the “Computer Networking Technology”

Curriculu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EN Yi-min, TAN Ai-pi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nan Industry Polytechnic, Changsha 410208, China)

篇8

关键词 项目课程;关键链技术;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9-0154-03

1 背景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动手能力强、专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尤其强调岗位的适应性。项目课程教学模式正是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设计、组织课程内容,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其更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更提倡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内涵建设,更突出实践在课程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更强调专业岗位的适应性。因此,项目课程模式是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必然选择。

当前,项目课程开发在高职教育中仍存在较多困难,除了部分教师不认同外,还认为实践教学与课程教学将会形成对教学资源和学生可支配时间资源的争夺。由于这两者既并行又交错,从时间安排、逻辑内容与认知结构角度又会造成错位和失调,在教学进度安排中需考虑课程与实践教学安排的契合维度问题,还需解决教学资源有限性问题等。在采用将实践教学放到突出位置的高职项目课程教学模式时,这种资源争夺现象尤为严重,安排实践教学的项目“做”还是“不做”,“重要”还是“不重要”,项目之间的“先后”和“多少”问题,依然困扰着无数教育工作者。为此,以关键链技术为例,探寻一些科学方法,更好地进行教学资源配给,更好地进行教学安排,更好地开展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是有效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方面。

2 高职项目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识不统一,开发范围模糊不清 一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必然存在以知识体系为主的课程教学和以实践技能教学为主的项目课程教学。以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例,专业计划中公共基础课和部分选修课似乎更适合于以知识体系逻辑关系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而一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则更适合采用突出实践教学的项目课程教学模式。专业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往往根据自身课程出发,不能较好地统一思想认识,使得课程开发与建设不能齐心协力。

另外,还存在项目课程开发范围模糊不清问题。目前大多学校实施的项目课程是在专业计划安排时特指其中的一些以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通过完成项目的形式进行学习的科目,真正广义的项目课程至少要求把项目课程作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主体。

项目课程与模块课程混淆不清 项目课程的基本思想指向的是工作任务的完成,即突出如何综合运用所获得的操作知识、理论知识来完成工作任务;而模块课程指向的是获得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是先把工作体系分解成一个个具体任务,再通过分析完成这些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来获得课程内容。显然,项目课程模式更适合学生学习,模块课程更适合教师分析。在学习手段、学习平台、学习途径多样化的今天,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作为学习最重要主体的思想。通常只有当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时,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项目课程不仅可以应用于问题解决中,而且可以应用于任何执行意义上的任务中。相比以讲授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分析知识技能为主的模块课程模式,项目课程更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教学资源分配问题,还需进一步理顺知识逻辑顺序问题、学生可支配时间资源的争夺问题 不论项目是企业实际工作任务,还是校园模拟情境训练,都需占用一定的教学资源和时间资源。而目前高校扩招后,大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教育资源短缺与重复低效配置的矛盾、生师比偏高与无法满足规模庞大的在校生需求的矛盾,现有课程资源是否得到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共享已成为解决这些矛盾的瓶颈问题。同时,高校实验室资源的有限性,实验资源强势和弱势分布的差异性,已是高校资源利益分配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教师设计项目、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能力不一,教师师资力量对项目课程教学模式影响较大 因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所区别,教师需参加岗位实践、教学设计能力培训、掌控实践教学能力培训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实践教学业务水平是发挥项目课程教学模式作用的关键因素。如教师在开发项目课程时通常需有引导性问题的设计,只有设计好引导性问题,才能达到项目课程的整合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功能,而产生于工作实践并需要在工作实践中进行思考的实践性问题是联结理论与实践的逻辑纽带,故项目课程开发中也必须重视实践性问题的设计。

3 关键链技术在优化项目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步骤

关键链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较为先进的管理思想,在工程建设项目进度管理和企业多项目管理中应用广泛。将关键链技术应用于专业项目课程的实践教学进度安排的方案优化是一种较新的研究尝试,更难得的是关键链技术是求解资源配置问题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研究利用关键链技术更好解决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安排的契合维度问题,达到优化实践教学的目的。因需综合考虑多方因素,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进度安排如同是一项复杂的多项目管理工作,一些任务过早开始提前占用资源,一些任务过量计算时间余量,导致整体上时间浪费、任务衔接不紧凑等问题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是缺乏有效的组织方法导致人为效应过分放大。

关键链法强调对这些人为效应作出规范和限定,使这些弊端得到有效的改进。一方面,关键链法可以统筹安排缓冲时间,压缩项目的时间进度,防止拖延现象;另一方面,关键链法可以统筹安排资源分配,减少每个任务对资源的占用周期。在考虑资源约束的前提下,根据工序间的逻辑关系及估计工期得出的关键路径,即为该项目的关键链。关键链技术在优化项目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步骤为:

1)估计工期,确定关键链;

2)识别项目的约束条件,建立资源协调模型,获取模型可行解,比较选出最优方案;

3)协调安排项目进度,对需求资源、需求时间和逻辑关系三项项目属性进行协调安排;

4)分析研究对象的时间维度、逻辑维度、认知维度的契合性,分析教学安排的合理程度,存在问题和优化方法及途径;

5)针对分析出来的矛盾问题进行教学计划优化设计;

6)条件许可时可进行优化方案效果检验;

7)总结评价与展望。

4 应用关键链技术优化教学资源配给过程

简要说明关键链技术的应用过程。

其中,Sij表示项目i中的任务j对第一种资源的需求量,Ri为资源i的可用总量,Tij表示项目i任务j的开始时问,Tik表示项目i任务k的开始时间,k为项目i任务j的紧前任务,tik表示项目i任务k的持续时间。

由于变量过多,上述模型无法通过确定性算法求得最优解,但是可以依靠各种算法求出较优解或可行解,它也可用于比较不同方案的合理程度,可以通过比较目标函数值,在几个可行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

2)协调安排项目进度。一门项目课程由若干个项目组成,一个项目由若干个任务构成,明确每个项目(任务)的属性:需求资源、需求时间和逻辑关系。以高职建管专业项目课程安排为例,先用甘特图罗列出由专业项目课程开发的项目(任务),教师罗列出初始安排,先汇总后示例,如图1所示;再根据安排查看各项目(任务)属性的冲突情况,根据课程特点和资源冲突情况协调各项目进度安排。如从图中发现同为建管1班,在工程放样项目和制图识图项目中存在时间安排矛盾、资源冲突等问题,需协调解决。协调时注意兼顾各项课程的重要性及课程特点等问题,经分析的关键链上的课程内容须先予以确保资源提供。

课程特点决定了项目课程开发的项目间的逻辑关系,有些逻辑关系是不能调整的。如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结合工作岗位需求,将课程分解为若干个递进式的项目,每个项目既有时间要求也有资源需求要求,包括教学场地、实训场地、仪器设备、师资及学生数和分组情况等。由于递进式的项目设置要求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同时又需考虑场地、设备、学生数、教师协同等条件,在教学安排初期就需科学计划,才能确保该项目课程的顺利实施。

又如建设法规课程,它由于内容不具备一定的连续性,可采用并列式的项目设置,若其在资源需求上与递进式项目课程发生冲突时,就可以适当让步。总的原则应是确保项目课程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尽量发挥现有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当一个学期中多个项目课程同时上课时,这些矛盾将会立即呈现出来,只有在教学计划安排时统筹考虑,协调安排项目进度来解决。针对初始解的主要优化方案,一是对时间上可调的实践活动做出重新安排;二是在不违反课程设计逻辑关系的前提下调整课程时间,以压缩上课周期为主,尽可能发挥实践活动的最大功效。

3)分析研究对象的时间维度、逻辑维度、认知维度的契合性,分析教学安排的合理程度,优化项目教学计划安排。为了更清晰地把握各教学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要对专业每个实践教学活动的相关性质进行汇总,将实践教学的重要程度分为“必须型”“应当型”“可选型”;结合项目实践的场地、设备需求、师资调配、相关课程的紧前紧后关系等情况,将实践教学时间设置为“可调型”和“不可调型”,组织方为校内的一般为“可调型”多,为校外的一般为“不可调型”多。以建管专业项目课程实践教学为例,如图2所示。

4)优化方案效果检验。教学体系优化的目标之一是学生每周学习时间趋于平均,因此,方差可以很好地反映教学改革效果,方差越小,教学时间安排分布越服从均匀。若i为周数,ti表示第i周的教学时间(包括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n为总周数,那么,教学时间方差为:

将每周的教学时间计算后可计算总的教学时间方差,比较方案优化前和优化后的教学时间方差值,可以发现经过优化的教学计划安排将明显优于传统教学体系。

5)总结后将优化后的项目课程实践教学安排付诸实施。

5 总结

影响实践教学的因素很多,关键链技术应用后对实践教学中协调教学资源配给和教学进度安排有显著积极的影响,但优化方法应用上还不够成熟。

参考文献

[1]邹巍.大众化背景下高校资源的多样性及其有效利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62-64.

[2]王林芳.基于关键链技术的项目进度管理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2012.

[3]程业.基于多项目管理的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契合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2.

篇9

论文摘 要: 《无机化学实验》是一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化工类专业必修的以实验操作为主的专业基础课程。《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推行项目化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质量,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学生的要求。本文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对《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进行了探讨。

《无机化学实验》是一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化工类专业必修的以实验操作为主的专业基础课程。传统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一般是先介绍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和药品,然后介绍实验步骤,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处理实验数据,最后完成实验报告。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他们无需动脑,只需机械地按要求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差,而且使学生养成了“按部就班”的习惯,失去了主动学习和培养创新精神的机会。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高职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这也使很多高职学生毕业时找不到对口的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的重要原因。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当前高职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进行项目化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1.项目化教学特征

所谓“项目化教学”是从职业的实际出发,选择典型事例作为教学的主题,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并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主持下能够自觉、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展示形式,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2.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流程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行为导向”教学法,其实施流程如下:

2.1项目确定

在项目化教学中,选择合适的项目非常重要。所选项目既要包含无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又要密切联系日常生活或当地化工行业的生产实际。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项目情境下提高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职业能力。例如:“设计实验验证高锰酸钾在不同介质中的氧化性”这一项目中的研究对象“高锰酸钾”,它既是实验室常用的氧化剂,在工业上又能用作消毒剂、漂白剂,还在医学上用于消毒、洗胃,与学习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学生才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2.2项目开发

项目确定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性别、技能水平等将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人数最好3至5人。然后对项目进行细化,使之分解成一系列的任务,并分配给各个小组,要求学生团结协作,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收集所需要的资料,小组内部讨论、整理后做成幻灯片,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向全班同学展示、汇报。例如“设计实验验证高锰酸钾在不同介质中的氧化性”这一项目可分解成以下四个任务:任务1.设计“验证高锰酸钾在不同介质中的氧化性”的方案;任务2.配制标准溶液,包括高锰酸钾溶液和所需的酸碱溶液;任务3.用实验验证高锰酸钾在不同介质中的氧化性;任务4.根据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2.3项目方案制定

资料准备充分后每个小组就开始制订完成任务的方案,各组派代表利用幻灯片向同学们展示制订的方案,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一起讨论,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使方案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经济性和环保性,最终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讨论结果制订出实施方案。如在2.2中所提到的任务1中,大家首先就要花较多的时间讨论、选择出合适的还原剂、酸和碱,并确定出合适的高锰酸钾、酸和碱的浓度。在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和引导,使学生既能学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又能提高团结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4项目实施

实施项目是项目化教学的关键阶段,所以每位小组成员都要严格按照实施方案执行,积极利用无机化学实验室的实训条件开展实验项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则要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多思考,独立地完成实验项目。这种项目实施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5项目评价

学生完成实验项目后,应及时进行考核、评价和总结。项目考核标准可参照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项目考核和评价以设计的初步方案、实验操作、实验习惯、团队协作能力、实验原始记录、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实验报告、项目总结等为依据。考核和评价成绩公布后,要展开小组讨论,让学生及时找出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便在下一项目时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这种考核评价机制不仅可以激励学生,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应职应岗能力,同时积极推进“双证书”制。

3.项目化教学的体会

这种“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能将无机化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教师、学生真正地做到“教学相长”,学生的理论基础不断扎实,实验技能不断提高。我们不能否认项目化教学有着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也应认识到以下几个问题。

3.1教师的素质须不断提高

项目的确定既要基于书本的教学内容,又要联系化工生产实际,既不能太简单,又不能太难。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书本知识,精于实验操作,而且要了解目前化工行业相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因此,项目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较强的实验技能、丰富的专业知识、周密的准备和一定的生产实践经历,就将无法应对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和提出的诸多问题。

3.2学习资源须不断完善

在项目开发和方案制定时,教材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他们将借助于更多的书籍和网络资源。所以学院需重视图书馆建设,增加图书馆的藏书量,并不断整合互联网资源,构建较完善的教学平台,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3.3实验教学条件须进一步改善

良好的实验条件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为保障项目实施能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目标,实验室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实验仪器和设备,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动手的机会,提高他们独立操作的能力。

总之,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质量,符合当前化工行业对化学化工类高职人才的需求,所以教师应积极推行项目化教学,为企业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专业人才,使无机实验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杨洁,安翔,李青.“项目化教学”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与实践[j].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9-32.

篇10

关键词: 项目化教学; SOA; 课程资源; 整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10-59-03

0 引言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依据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和不同职业发展的定位,一般细分成软件、多媒体、网络、电子等专业,为更好贴近岗位技能要求,每个专业在学习的后期,教学上多采用项目教学法[1],载体一般为综合性项目,以企业真实项目居多,涉及到项目分析、网页设计、软件开发、网络部署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由于计算机专业学科知识技能有交叉的特点,对综合知识的运用要求较高,如果仅靠一个任课教师指导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教学,教师会显得力不从心,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只能局限在本课程的综合知识的复习和运用,不能真正体现项目化教学的特点。此外,在模拟企业真实工作情境上显得有所欠缺。

为改变这种局面,提出了计算机专业项目化课程资源共享和整合的思路:构建统一的课程资源共享平台,该平台能共享不同专业的课程资源,为师生提供项目化教学中需要的知识和资源。目前,由于不同课程资源平台采用的开发平台、工具存在的异构性和紧耦合性导致了各个资源系统之间不能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与软件复用[2],现有的课程资源其实已经非常丰富,但大多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将所有项目化教学涉及到的课程专家集合起来设计一个大而全的课程资源系统平台还不太现实,采用传统方式整合现有的资源系统存在周期长、投入大等问题。研究如何有效地整序[3]、共享、整合、开发课程资源,对提高项目化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1 项目化课程资源整合方案

通过调研IT企业项目开发的过程和归纳总结,得到其一般遵循的几个步骤:系统调研、需求分析、设计、开发、部署、后期维护,对照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课程,涉及到商务文秘、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多媒体设计等相关专业方向的课程,项目化课程资源整合的依据和思路就是基于工作过程,解决如何有效整合相关课程,更好地实施综合项目类课程的教学。整合的核心工作是根据项目化的需要,合理选取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内容,并做好课程间的衔接和过渡,有机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充分体现课程设置的目的以及在项目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参与项目化教学的学生对课程有更深的体会,更好地体现课程满足岗位技能要求。

项目化课程资源整合可以归结为设计跨计算机专业方向的综合项目化课程,通过项目化课程资源平台的建设,将综合项目课程所需要的课程内容整合起来,最终完成综合项目的设计与开发。首先,根据工作过程的每个实施阶段,选取各专业现有课程中需用到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知识点组成教学内容,设计综合通用性课程的课程标准;其次,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采取案例教学为主授课,对相关课程知识点进行讲解的时候要注意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最后,将相关知识点和当前项目化教学中的项目进行对应,让学生模仿案例完成实际项目的功能需求。

综合通用性课程面向全体计算机专业学生,可以在综合项目开发、毕业设计等阶段组成开发团队进行学,本专业的学生能具体了解学过的课程在实际项目中的具体应用,跨专业的学生则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会如何进行团队合作。该课程建设的核心工作是教学内容的组织,表1为综合项目教学的整体设计方案,罗列了采取项目化教学组织的课程内容、能力要求及参考课时。

表1中,职业能力包含多门课程,如计算机网络、服务器配置、电子商务、编程语言、数据库技术、网页设计、图片处理等,需从不同课程中选取相关教学内容,注重基础,强调应用,由不同课程任课教师借助集成的项目化课程资源平台为开发团队提供更为详细的讲解。实施此类综合项目化课程,除了需不同专业教师合作外,项目团队可以由1名网络专业、1名多媒体专业、1名营销专业、2名软件专业的学生组成,更好地模拟企业真实工作情境。

2 基于SOA的项目化课程资源平台框架设计与实施

2.1 SOA架构

综合项目化教学涉及到多门跨专业的课程内容,且不同的项目涉及到的知识点也略有不同。尽管这些课程都建有各自的资源平台,但要实现它们之间的资源共享应用存在许多困难。由于各课程资源系统建设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存在数据多源、多态、异构等问题,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整合比较困难,而一种面向服务的架构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能较好解决这个问题。

SOA既不是软件,也不是技术,而是一种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模型。它可以根据需求对应用组件进行组合、使用和分布式部署。SOA通过良好的接口定义,实现接口与服务实现的分离,使服务的实现能够独立于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4],因此,利用SOA封装数据源,对外提供统一数据服务接口,使得基于SOA架构的各种应用系用可以通过统一和通用的服务接口方式进行交互,是构建通用课程资源平台的有效途径。

SOA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与传统的模式相比,SOA具有精确定义的标准化接口、粗粒度、松耦合的服务构架及完好的封装性和高度集成能力等特点。

2.2 项目化课程资源平台架构与设计

SOA架构模型的核心思想就是对现有系统不做修改,而是把系统资源及功能封装为彼此相对独立的服务,通过对这些服务的组合,整合信息资源。项目化课程资源平台基本框架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服务封装[5]是该平台框架的核心。尽管现有各个课程资源系统采用的平台、技术、开发语言、底层数据库不同,但服务提供者只要把原有系统提供的功能分解成多个用WSDL(Web Service描述语言,基于XML的语言,用于描述Web Service及其函数、参数和返回值。)描述的Web服务,在UDDI(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统一描述、发现和集成协议,为Web Service提供的、信息注册中心的实现标准规范)进行和注册,即把WSDL文档描述的内容映射到UDDI课程资源库中进行分类管理;服务请求者通过UDDI进行查询,找到所需的服务后,利用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简单对象访问协议,用于交换XML编码信息)来绑定、调用这些服务。其中,XML是一种可扩展标记语言,是Web Service平台中表示数据的基本格式。

3 基于SOA的项目化课程资源平台的实现

用SOA思想构建项目化课程资源平台的主要工作位于平台的业务需求和底层技术之间的服务层中,需独立地对每一个服务功能模块进行定义,设计为Web服务并向外公布,使得这些课程资源服务模块不依赖具体的开发平台和系统,最终项目化课程资源平台的功能需求通过调用不同的服务来实现,从而实现对现有系统及资源的集成。

SOA架构的具体实现包括Web Services、Session Bean、JINI等技术,其中Web Services技术已经成为实现SOA构架的主要技术,它为服务的访问提供了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开放标准。基于SOA的实现步骤主要是Web服务的创建、部署和客户对Web服务的调用。

实现举例:将现有课程资源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功能,分别包装成Web服务到服务器,项目化课程资源平台作为服务使用者,查到这些Web服务后,按具体业务流程进行组装即可完成相应的软件功能。本系统Web服务和客户端实现基于Java的J2SD开发环境,Tomcat作为Web服务器,Web服务利用JAX-RPC技术创建,生成相应的WSDL文档并部署到Tomcat上,客户端则利用JAX-RPC(Java API for XML-based RPC)提供的xrpcc工具生成Web服务的存根,用Servlet通过存根调用Web服务的方法实现服务使用者需要的功能。

课程资源信息Web服务的实现步骤:

⑴ 首先定义接口课程信息类以及它的实现类,并且实现接口里的方法,如查询课程信息;

⑵ 用JAX-RPC提供的xrpcc工具根据XML配置文件生成WSDL文档和服务器配置文件XXXX.proper.ties;

⑶ 用deploytool工具将数据库课程资源信息Web服务部署到Tomcat上。

客户端调用Web服务的步骤:

⑴ 根据XML配置文件用xrpcc工具根据WSDL文档生成Web服务的客户端类;

⑵ 设计Servlet,通过JAX-RPC调用课程信息实现类的方法,如查询课程信息;

⑶ 设计HTML或JSP页面,调用Servlet,取得数据库课程资源信息。

当前,J2EE框架技术为开发Web Service提供了支持。通过使用IoC(Inversion of Control,控制反转) 和AOP(Aspect Oriented Programming,面向切面) 等方法重构Web Service的访问代码,使业务逻辑与Web Service访问解耦,提供了一个更加灵活和易于扩展的访问模式。如Spring框架对IoC和AOP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是当前流行的轻量级容器,具有简单性、可测试性和松耦合性的特性,适用于开发Web Service。

4 结束语

本文应用SOA架构所具有的与开发技术、运行平台无关等特性,利用组件灵活组合满足业务需求的服务模式,为实现课程资源系统的集成和复用提供了框架,该模式有利于快速集成项目化课程资源,提高项目化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在教学资源整合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SOA具体的实现方法有很多,包括WebService、Session Bean、JINI等,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其他实现技术,总结各自的优势和适用范围,通过采用不同的SOA实现手段,来提高课程资源整合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萍.浅谈项目教学法[J].企业导报,2011.10:54-57

[2] (美)Eric Newcomer,Greg Lomow著,徐涵译.Understanding SOA with Web Services[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 陈庄.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