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机械行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4-04-02 18:03: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石化机械行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汇率 股指 协整检验 脉冲响应分析
问题的提出
汇率是本国货币的国际价格,其变化反映了本币国际购买力的经济基本面的变化。股票价格指数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可以快速反应实体经济的细微变化。汇率和股价作为两个主要的金融市场的价格,又同为反映实体经济的指标,两者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汇率的变化可能导致股价的变化,反之亦然。
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和汇率改革以后,我国的汇率更富有弹性,而股票价格形成机制也逐渐与世界市场接轨,两者间的存在关联关系必然会影响着股票市场与外汇市场的稳定。近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突破6.5,在2011年6月17日更是达到了自汇改以来的历史高点6.4716。
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不断强化,大量热钱涌入我国,这势必会对我国的资本市场造成影响。本文在分行业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具体行业指数的影响。通过这些具体的研究结果,通过控制两者间的传导途径,减少汇率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同时对我国的汇率制度以及股票市场的进一步改革提供政策参考。
文献回顾
国外研究汇市与股市关系的文献有很多。从研究对象来看,早期的文献大多数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由于研究者选取数据的角度各有不同、选取的变量也各有差异因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汇率波动对股价影响的理论研究比较成熟的主要是Dornbusch and Fisher(1980)提出汇率决定的流量导向模型和Branson(1983)、Frankel(1983)提出资产组合平衡模型。流量导向模型阐述的主要思想是资金流动将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等变量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公司的股票价格。资产组合平衡模型则认为,汇率的高低取决于市场对某国货币的供求。股票价格上升会吸引外资进入本国,本币会升值;而当本国股市处于下跌过程中,资本将会出逃,本币贬值。
汇率波动对股价影响的实证研究,结果不一。Abdalla和Murinde(1997)利用韩国、菲律宾、印度等国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汇率对股价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Granger等 (2000)的实证分析认为,在亚洲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以及中国台湾等),汇率与股票价格有着很强的正向互动关系。
国内学者对于汇率与股票价格的实证研究起步较晚。陈雁云(2006)认为,在我国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情况下,大量投资资本涌入境内进行套汇投机,必将对资本市场产生资金推动作用,并对证券市场带来结构性冲击。
大多数学者把汇率波动对一国股市的整体表现也就是整体股票价格指数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很少研究汇率波动对某个具体行业指数的影响,实际上分行业的研究更能使我们清楚地了解汇率波动对股票价格影响的传导机制。因此本文将进一步对汇率与分行业股票价格指数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数据选取与研究思路
(一)数据选取
实证研究中选取的数据主要包括汇率和分行业股票指数。汇率数据选取的是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中间价,选取的时间段为我国汇率制度改革之后从2005年7月至2011年4月。股票指数数据选取的是深市行业指数,数据来源是中信建投交易客户端。本文中农林指数、采掘指数、制造指数、食品指数、纺织指数、造纸指数、石化指数、金属指数、机械指数、医药指数、金融指数、地产指数,分别由nl、cj、zz、sp、fz、zzh、sh、js、jx、yy、jr、dc表示,hl表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数据分析应用Eviews 5软件。
(二)研究思路
首先应用的方法是协整检验。在检验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即协整关系时,必须先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最常用的平稳性检验方法是单位根ADF检验。协整检验方法有两种,一种是E-G两步法;另一种是Johansen极大似然法。由于E-G两步法在应用于大规模的时间序列数据时比较准确,因此本文采用的是Johansen极大似然法。其次,应用Granger因果检验,证明Y是否能够Granger引起X。最后,应用脉冲响应函数刻画在一个扰动项上加上一次性的一个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
实证结果
(一)单位根检验结果
协整检验要求各变量都是同阶单整,所以估计模型前应对各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对原变量和原变量的一阶差分分别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原变量的一阶差分除了JS(金属指数序列)满足平稳性要求,其他序列均没有通过平稳性检验。而原变量一阶差分的序列均通过平稳性检验,即为一阶单整I(1)序列。
(二)协整检验结果
协整检验对滞后阶数比较敏感,因此在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判断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前,必须确定合理的滞后阶数。本文选择不同的滞后期应用VAR模型,在至少满足LR,FPE,AIC,SC,HQ中的三项条件下,确定最小的滞后阶数。
然后将汇率与指数序列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首先将汇率与采掘指数序列应用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如表1、表2所示。
以检验水平0.05判断,因为迹检验统计量有10.68406
分别对其他序列组进行协整检验发现,汇率序列与与服装指数,金融指数,机械指数,石化指数,食品指数,医药指数,制造指数,造纸指数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格兰杰因果检验要求时间序列是平稳的,因此进行格兰杰检验的样本数据将是原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格兰杰检验对滞后阶数比较敏感,本文一般采用滞后2阶的方法进行检验。
首先对DHL序列与DFZ序列进行格兰杰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0.08022>0.05,0.09862>0.05,均接受零假设,即汇率指数序列与服装指数序列之间不存在显著的Granger因果关系。
然后对DHL序列与DJX序列进行格兰杰检验,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拒绝零假设,即汇率指数序列与机械指数序列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应用上述方法最后得到结果如下: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汇率指数序列与石化指数序列、医药指数序列存在由行业指数到汇率指数的单向因果关系,汇率指数数列与食品指数、制造指数存在由汇率到行业的单向因果关系;汇率指数序列与机械指数序列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四)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在上文格兰杰检验的基础上,建立汇率指数与石化指数、食品指数和汇率指数与制造指数、医药指数、机械指数两个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必须建立在稳定的VAR模型基础上,由于全部根的倒数值都在单位圆内,VAR模型是稳定的。
行业指数对来自汇率的一个标准误差冲击的反应如图1所示。
汇率对行业指数的影响中,五个行业中,石化和食品在第一个交易日就做出迅捷反应并且第一个交易日为反应高点,而医药、制造、机械行业反应滞后并且高点出现在第二或第三个交易日。石化行业的反应在第二个交易日后快速消失,之后在第三个交易日后开始对之前的过度反应做出调整;机械行业和制造行业的反应在第四个交易日后快速消失。
综合汇率与行业指数的相互关系来看,汇率的影响占主动地位。这也与我国现阶段处于金融市场不发达和资本管制的国情相符,随着金融市场的成熟和资本自由流动时,股价对汇率的作用更为明显。
结论与政策含义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汇率与服装、金融、石化、机械、食品、医药、制造、造纸这些行业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汇率对不同行业的影响不同。相对于其他行业,汇率对石化、食品、医药、制造、机械行业存在较显著的因果关系。主要由于人民币升值,我国的出口类企业必然遭遇出口的汇兑损失,而进口类企业比如石化、造纸行业得益于人民币升值购买力增强。此外人民币升值,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也会相应升值。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在短期内,汇率与五个行业的相互影响中,汇率对行业的影响占据主动地位。五个行业中,石化和食品在第一个交易日就做出迅捷反应并且第一个交易日为反应高点,而医药、制造、机械行业反应滞后并且高点出现在第二或第三个交易日。此外,机械行业的反应力度最大。
本文重点研究了汇率波动与行业指数的联动关系,但更深入的理解还应考虑制度层面的因素等其他解释变量。人民币汇率波动与证券市场股票指数之间最关键的传导机制在于外汇制度,这其中又主要包括外汇储备制度、资本管制制度、汇率形成机制等。当前人民币盯住美元的“单边升值”路线,明显受制于美元,缺乏主动性,无法形成双边联动的汇率机制。因此,为了减少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利影响,进一步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必须健全外汇管理体制和努力形成更加灵活的外汇机制。同时,在实体经济层面,应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对汇率波动的抵抗力。
参考文献:
1.Dornbusch R. and S. Fisher. Exchange Rates and the Current Account [J].AER1980(5)
2.Branson,W.H. Managing Foreign Exchange Rate Risk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3.Abdalla, Murinde. Exchange Rate and Stock price Interaction in Emerging Financial Markets [J].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 1997(7)
篇2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一重")由一重集团于2008年11月19日在整体重组的基础上联合华融、宝钢集团、长城,共同发起设立,总股本45.38亿股,控股股东一重集团直接持有93.61%的股份,华融公司持股4.41%,宝钢集团持股1.10%,长城公司持股0.88%。中国一重以其本部经营性资产及下属十家二级企业股权作为出资,华融公司、宝钢集团和长城公司以现金出资。目前,中国一重计划发行不超过20亿股A股,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大型石化设备、核电设备、大型铸锻件等。中国一重主要从事重型机械制造业务,为冶金、电力、能源、交通运输、矿山、石化等行业及国防建设提供重大成套技术装备、高新产品和技术服务。
二、上市首日定位预测
光大证券(26.79,0.04,0.15%,股吧):中国一重合理估值8-9元
技术优势突出确立行业龙头地位:
公司具备多项全国第一和世界一流的技术,使得其在行业竞争中具备主动权,能有效转嫁成本压力,保持稳定和较高的毛利率水平。在各个产品领域具有突出的技术领先优势,多个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自主研发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成功实现国内首台套。
产能突破和持续恢复的订单为公司业绩增长提供保障:
受益下游强烈的需求,核电设备和高端大型铸锻件业务处于供不应求状况。公司募资扩产能有效发挥公司技术优势,带来盈利的快速增长。目前公司手持订单160亿,为2010 年业绩增长提供保障。
核电和大型铸锻件业务成为业务结构中高速增长点:
核电业务行业空间发展潜力大,订单保增长。90%以上的国产核电锻件、80%以上国产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由公司生产。公司是国内唯一既具有大型核电锻件又具有核岛成套设备制造能力的企业,将分享核电设备4900 亿元的蛋糕。公司07、08年核电新签订单增速315%和184%,在2011 年和2012 年不断交付,带来核电业务爆发式增长。09 年核电订单更是相对06 年增长率24 倍。
大型铸锻件项目预计2010 年底建成。扩产后公司钢水能力增加到年产50 万吨,锻件增加到年产24 万吨,铸件增加到年产6 万吨,成为世界最主要的大型铸锻件制造基地。随着达产进程推进,带来大型铸锻件销售收入08-11ECAGR90%的增长。
冶金设备将从设备商向总承包商转变,石化压力容器重在内需和出口共同促进:
公司冶金设备生产具备总承包能力,目前需要订单的获得来突破该传统主导业务的发展空间。石化压力容器发展方向在国产化率提升下的内需和出口市场的两轮驱动
公司是综合实力排名第一的重机企业,给予公司技术优势确立的竞争优势溢价,分享企业成长:
2010E 预计所得税率从25%下降到15%,加之核电等高毛利产品比重提升,综合毛利率水平提升,公司2010 年较09 年业绩大幅提升。公司给予公司09E/10E/11E的EPS 预测分别为0.16/0.23/0.32,公司作为真正的新能源行业概念股,给予公司09 年35 倍,10 年30 倍估值,建议询价区间5.6-6.9。作为技术优势突出的龙头企业,我们给予公司溢价,给予11 年25-28 倍估值,合理价格8-9 元。
兴业证券:中国一重合理价格区间6.25-7.5元
重型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是国内盈利能力最强,制造水平最高的重装企业,主要提供冶金成套设备、石化重型压力容器、工矿配件、核电设备、大型铸锻件等,8年销售收入101亿,近三年CAGR21%,净利润10个亿,近三年CAGR37.6%。
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制造能力,公司拥有重机行业唯一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国内最大的轧制设备、加氢反应器、锻钢支承辊、核电反应堆压力容器、核电锻件的制造商,是国内唯一实现火电锻件亚临界火电转子、连铸辊批量化生产的企业,是唯一具备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转子生产能力的企业。
核能设备和大型铸锻件是未来最大看点,公司前几年的快速发展来自于冶金设备需求的快速增加,而未来几年的驱动力将主要来自于核能设备和大型铸锻件业务。冶金装备新接订单从08年开始明显下滑,而高毛利率的核电和大型铸锻件订单明显增加,占09年上半年新接订单的81%,预计这两块业务今后几年将保持高速增长。
盈利预测:我们预计公司09-11年EPS分别为0.13元、0.25元、0.32元,考虑到公司的行业龙头地位、盈利能力和技术优势,我们认为公司的合理估值是10年25-30倍PE,对应股价区间是6.25元-7.5元。
安信证券5.8-6.2
国金证券(20.08,0.09,0.45%,股吧)6.5-7.9
国泰君安5.4-6.6
海通证券(17.18,0.15,0.88%,股吧)6.3-7.5
中金公司4.6-6.0
中信建投9.0-9.8
三、公司竞争优势分析
重型机械行业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与其他竞争者相比,中国一重规模大、技术领先、制造能力强。一重集团前身为第一重型机器厂,始建于1954年,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政府投资建设的国有独资企业,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品设计、工艺研发和技术服务等综合技术创新体系,是我国最大的冶金成套设备、重型压力容器和核能设备制造基地。中国一重于2000至2008 年,产值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0.24%,而同期重型机械行业总产值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3.13%。据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中国一重的增长速度在"七大重机"中排名首位。
篇3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alent demand of the machine engineering,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the major of machine design manufacture and automation is discussed in the paper. The construction target and train of thought of the dominant specialty was given according to diversified talents target, and the cultivation plan was carried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eam was introduced.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in the dominant specialty construction was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perfect talent training scheme was built up, and the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the creative ability were strengthened. So it should provide the compound talents adapted to the time tide for the fast developing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关键词: 优势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产学研
Key words: dominant specialty;talent training;specialty construction;production-study-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642.3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208-02
0引言
在国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指导委员会及我校总体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思路的指导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以机械工程为主导,以工程力学为基础,以设计为前提,以工艺为核心构成了制造技术的全部内容,注重机电结合。注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学科发展为依托,以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为先导,以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开展专业建设,使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1],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石油、石化、机电行业输送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主题来开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专业以“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办学优势,同时又具有石油石化特色,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加强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和造就基础扎实、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机电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和具体教学计划实施的[2]。培养方案的制订以发展办学特色,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全面培养和造就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3]。专业培养方案特色和优势是建立在机械工程学科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依靠学科特色和优势建立专业的特色,并具有了石油石化特色的宽专业、厚基础、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注意教学、生产和科研相结合,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区域经济发展而服务。本学科有实力雄厚的机、电、气、液、磁传动与控制技术的人才,致力于新型传动与控制的设计。机械设计突破了传统的机床设计范畴,学生在掌握了常规与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注重知识的运用,学生既可从事制造装备的设计制造,又能适应石油石化行业的需求,从事石油机械、化工设备的设计制造,使专业发展道路拓宽。从学生的毕业设计可见,有机床传动系统设计、抽油机设计、换热器及石油储罐设计,又有输油泵设计、压力容器的制造工艺等。在培养计划中明确指出了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实施的时间年限为四年制,高职专升本为两年制。培养方案对课程设置、教学进程和实践安排都做了详细说明,经过多年在各教学环节中的执行并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修订,培养方案已得到逐步充实和完善。
2培养方案的实施
专业培养方案注重机电结合,突出石油石化机械与设备产品设计的特色,以适应石化行业和机电行业对机电复合型人才的广泛需求,立足东北、面向全国石油石化行业,充分发挥专业的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积极主动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了适应“重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强化工程基础课,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加强了对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分别在校内实习工厂和典型生产企业进行金工、机械制造工艺学、数控加工技术等生产实习。
面向石油、石化机械产品与设备的设计及制造专业培养具备机械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工程领域内的机械设计、制造、管理、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强调以现代设计、现代制造、计算机应用为核心,通识教育,厚基础,宽口径,分类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以油气钻采及输运机械设计和石油产品造型设计为特色,服务于石油、石化的机械产品和设备。
面向机电行业的设计及制造专业培养注重机电结合,在学习和掌握现代机械设计与制造理论及方法的基础上,加强机电一体化、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学习与实践,以适应社会对机电复合型人才的广泛需求。培养的人才具有机、电、计算机等多方面综合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4
增长驱动力依然强劲
2008年9月初,德意志银行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次调研,走访了四川、黑龙江、北京和上海等地的30家企业。在四川,他们惊奇地了解到,由于灾后重建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该省2009年的GDP增长率很可能加速到20%甚至更高。当地的官员和企业家自信地表示,由于当地的出口型企业和民营中小企业不多,而且政府计划大力推动农业的发展,未来5年粮食产量将增长25%,GDP不可能出现大幅下滑。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主要依赖于投资,而投资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的制造业,自2006年中期以后,全球经济放缓、本币升值、成本上升等问题使东部沿海的制造业增长难以为继。东部投资机会的减弱,使中西部的投资机会开始显现。目前,在中西部地区,铁路、机场、公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短缺的现象随处可见,即使连山西这一全国最大的煤炭生产省都存在电力紧缺问题。正因如此,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可能是当地政府目前乃至今后十年持续关注的核心问题。中西部地区的服务业投资也受到政策扶持,比如,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在中西部地区设立保险机构的资本金要求较低,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目前,利宝互助保险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已经将中国区总部设在了重庆等西部城市。
在马骏看来,在本轮经济下降周期中,内陆地区能够超越沿海地区,源于几个结构性因素:首先,内陆省份对外部需求的依赖性较弱,沿海省份的出口/GDP比例为55%,而内陆省份仅为10%;其次,农业占了内陆省份的GDP很大比重,而政府将在2009年大力投资农业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农业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正以60%的速度增长,很可能在今后几年维持在30~40%甚至更高。此外,由房地产、证券等资产缩水而产生的“负财富效应”在内陆省份并不明显。数据显示,内陆省份拥有证券账户的人口比例仅为8%,仅为沿海省份的一半,而内陆省份的房地产价格涨幅也远不及沿海大城市。
农业和重型机械机会大
那么,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将是什么行业呢?马骏表示,即使GDP在未来几年减速,农业和部分重型机械行业仍可能实现持续甚至加速增长。今后几年,无论从食品安全还是控制通胀的角度,农业的战略重要性都将越来越高,因此,政府在农业领域的财政支出比例将越来越高,未来3年的农业投资增长率将保持在30~40%。中信证券农业分析师毛长青近期在河南省的调研中也发现,2008年河南种粮户每亩获得补贴82元左右,但由于农资价格上涨,农民种植小麦每亩收益仅为203~218元,同比去年下降32元。他认为,只有持续加强农业补贴、提高粮价、加强和推广农技体系建设,才能实现国家粮食增产的长远目标。
篇5
关键词:机械制造;成本管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 F27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082-01
开封空分集团有限公司,是1965年由国家投资建设的我国设计制造空气分离设备的重大装备制造重点骨干企业。河南省百户重点企业和省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河南省空分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名牌产品企业。目前,随着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竞争越演越烈,而机械制造行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生产计划控制模式落后、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以及管理工具落后等等情况,对我公司也造成了一定得影响,针对机械制造业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本人通过对机械制造成本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机械制造行业成本管理存在的不足:
1.生产计划控制模式落后。采用台套计划方式,即以产品最长生产周期作为构成产品各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和生产提前期。夸大的提前期造成库存和在制品储备高,流动资金占用大,生产计划与采购计划脱节,零件成套水平差,不能准时交货。
2.观念转变问题。实行以销定产的生产方式,长期以来,全厂上下形成了销售是龙头的思想理念,重经营订货,重生产任务的完成,轻成本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成本管理工作力度不够,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各成本发生点也就缺乏监控。
3.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制造业产、供、销、人、财、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存在大量信息交换。然而人工管理信息分散、缺乏完善的基础数据,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大大影响了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4.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管理的优劣因人而异。尽管通过ISO9001制定了一系列的程序文件,但执行的效果可因企业和管理者而异。 5.存货资金占用较高的问题。库存资金占用是企业的一大浪费。近几年公司在降低库存上也做了一些努力,采取改代等方式做了一些利库工作,但成效不够显著。
6.成本控制还停留在成本核算上,成本核算是成本控制的基础,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企业有先进的管理手段和信息化管理系统,但是许多企业还不具备这些条件,造成成本核算不及时,不准确,缺乏参考价值,更谈不上成本控制。
二、机械制造成本控制对策
(一)提高自动化水平 1.提高自动化水平、提高工效、降低制造成本和人工成本. 应用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和理论,分析制约生产效率的关键工序和人工成本高的瓶颈点,选用自动化程度高的数控设备及柔性生产资源,使用多技能的员工和通用性较强的设备,可极大的提高工效、降低成本。 2.优化工艺和工序,合理配置设备、优化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3.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精益生产,向管理要效益。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建立决策模型,评价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预测企业未来的运行状况,决定投资策略和生产任务安排,形成生产系统的最高层次管理信息系统。
(二)改进产品设计首先,做到产品各部件的寿命相匹配
我公司主要是为我国冶金、石化、化肥、轻纺、建材、能源等工业部门提供了700余套大、中型空分设备和气体液化设备,产品的使用期较长,这就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各部件的使用寿命要匹配,通过改善产品设计工艺,使用寿命类似的原辅材料,加强各部件的协调一致性,确保产品的整体寿命。其次,产品设计标准化。再次,优化生产工艺,调整生产流程。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满足产品使用性能的基础上应尽量做到优化生产工艺,缩短生产流程,为此在有效利用原有加工设备的基础上要及时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例如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思想,在成本管理上应注重于长远的降低成本。
(三)简化成本构成
1.降低采购成本,节约材料消耗材料的消耗主要指原材料、消耗材料等物资的耗费,是构成产品实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材料费用在机械制造产品成本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一般为60%左右,因此,节约材料消耗,对降低产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其途径主要有:加强材料采购管理,降低采购成本;首先要建立材料采购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有关的文件规定,提高材料采购及相关人员的控制意识和素质,其次要建立材料采购的计划、采购、入库、仓储、会计结算和处理等业务规程。再次,要建立订货和采购的控制制度。通过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建立供应商档案和准入制度、建立价格档案和价格评价体系来加强订货的内部控制制度。
2.控制人工成本。对人工成本实施管理,目的就在于提高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比率。而就制造型企业来说,由于产出较为一定,提高人工成本效率,最重要的就是降低人工成本。所谓降低人工成本并不是降低工人的工资福利水平,而是应减少生产过程中活劳动投入的无效部分。针对这一要求,可以利用标准成本制度,对人工成本进行全方位的控制。
3.加强经济核算,厉行节约,降低间接费用。要认真贯彻勤俭办企业的方针,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明确经济责任制,减少由于管理不善而发生的一些损失性费用,就能有效地减少车间经费,从而使单位产品所分摊的费用额相对降低,对降低产品成本是有利的。
篇6
(一)进口目标开始由单一走向二元化
从“六五”至“九五”,我国进口目标比较单一,主要通过进口提升国内产业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进而实现进口替代。而“十五”以来,进口目标逐步走向二元化,除了满足国内对先进技术、能源、资源和消费品的需求外,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减少贸易顺差也逐渐成为进口的目标。
进口目标的变化与我国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势紧密相关。我国“九五”期间贸易顺差为1494.5亿美元,“十五”为2125.4亿美元,“十一五”激增至11162.3亿美元。我国外汇储备从2001年的2121.65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28473.38亿美元。国际收支不平衡对我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压力日益显现,国际上要求我国承担全球经济再平衡责任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在此情况下,我国进口目标开始由单一转向二元化。“十一五”最后两年,我国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贸易顺差大幅下降,进口对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开始显现。
(二)外商投资企业仍为进口第一大主体,但进口占比呈先升后降态势
“九五”期间,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占比超过50%,成为我国进口第一大主体。“十五”和“十一五”(截至2009年)期间,这一格局得以延续且有所强化。“九五”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占比为53.3%,“十五”和“十一五”(截至2009年)上升为56.6%和56.5%。不过,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占比呈先升后降态势。2001―2006年,这一比重持续上升;2007年开始呈下降趋势。
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进口中的比重,与加工贸易在我国贸易中的地位紧密相连。外商投资企业主要从事加工贸易。“十五”以来,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一直在73%以上,在一般贸易中的比重则不到1/3。“九五”期间,随着加工贸易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外商投资企业也成为进口第一大主体;“十五”以来,随着加工贸易地位稳中趋降,外资企业进口比重也呈先升后降态势。
(三)初级产品进口占比明显上升,工业制成品进口占比下降
与“八五”、“九五”相比, “十五”和“十一五”(截至2009年)期间,初级产品进口在总进口中的比重明显上升。“八五”至“十一五”,该比重分别为15.97%、18.54%、19.92%和27.85%。其中,矿物燃料、油和有关原料进口占初级产品进口的比重,从“八五”的26.1%升至“十五”的41.1%和“十一五”的45%。这是我国进入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中期后,对国际能矿资源依赖加大的结果。与此同时,工业制成品进口占比则有所下降。“八五”至“十一五”,这一比重分别为84%、81.5%、80.1%和72.1%。
(四)机电产品进口占比总体上升,但近年来有所下降
“十五”以来,机电产品进口比重总体上升,从44.96%升至50.1%。机电产品进口比重增加,推动了我国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推动了我国提升对外开放的技术溢出效应,也推动了我国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十五”以来,机电产品进口占比呈先升后降态势。“十五”期间为53.1%,“十一五”降为49.6%。这是初级产品特别是能矿资源进口在我国进口中占比迅速上升的结果。
(五)高技术产品进口显著增加,但进口技术外溢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
2006―2010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口规模从2473亿美元升至4127亿美元,年均增速13.7%。高技术产品进口在总进口中的比重稳定在30%左右。
然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两大行业是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主体。2005―2009年,这两大行业产值占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在50%和30%左右。外资企业在这两大行业中居于主导地位。2005―2009年,三资企业两大行业产值中的比重分别在70%和90%以上。我国高技术产业这种现状,决定了高技术进口的技术外溢效应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六)能矿资源进口对国际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
“十五”以来,随着我国进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化中期,能源和矿产资源需求迅速增加,能矿资源进口在我国进口中比重上升,对国际社会的影响也日益显著。我国原油进口占世界比重从2001年的3.3%升至2009年的9.2%,成为第二大原油进口国;我国从煤炭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2009年我国硬煤净进口全球占比13.9%,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煤炭净进口国;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我国进口成为影响包括石油、有色金属等许多大宗商品供求基本面的重要力量。
二、“十五”以来我国进口成就
“十五”以来,我国进口环境最显著的变化是加入了WTO,开始按照WTO规则推动进口自由化与便利化。我国关税总水平由“入世”前的15.3%降至2010年的9.8%;我国在削减非关税壁垒、促进贸易便利化和规范化方面也取得显著进步。截至2010年,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已全部履行完毕,建立起符合WTO规则要求的经济贸易体制,成为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之一。在进口壁垒不断降低的情况下,我国进口规模迅速扩大,从2001年的2435.5亿美元升至2010年的13948亿美元,年均增速为21.4%,远高于同期世界进口10.1%的年均增速,也高于改革开放以来进口16.4%的年均增速。我国进口的全球占比从3.76%升至9.69%,在世界进口中的排名从第6位升至第2位。
(一)推动我国经济增长
进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中长期增加要素供给和推动技术革新方面:首先,进口机器设备、零部件等中间品直接增加国内资本积累,增强产出能力;其次,进口先进技术设备有助于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实现资源集约有效利用;第三,进口先进技术设备有助于技术外溢,一方面减少国内企业的研发时间和费用,另一方面为国内消化吸收再创新提供有利条件;第四,进口短缺的能矿资源有助于缓解国内资源供给瓶颈;第五,适当进口消费品有助于增加开放竞争压力,推动国内同类产品生产企业革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推动行业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生产。
(二)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十五”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呈现两大显著特征:一是重化工业大规模扩张,二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进口在其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工程机械、装备制造、石化、钢铁、有色金属等重化工业的大规模扩张从进口中获益良多。以工程机械和冶金装备两大行业为例。工程机械行业进口规模不断扩大,仅2005―2008年进口额便从30.64亿美元跃升至60.16亿美元。发动机、关键液压及部分传动部件,信息化控制元件包括电子元件、液压元件、传感元件等都采用国际品牌产品,提升了该行业的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工程机械行业销售额年均增长28%,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冶金装备行业稳步进口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十一五”期间,钢铁和有色金属行业冶炼、轧制与铸造等冶金专用设备年进口额稳定在16―18亿美元,对提升我国冶金行业生产能力、推动钢铁和有色金属产能快速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十五”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值增加4.8倍,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等五大行业产值都实现了快速扩张,进口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十分明显。
(三)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十五”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我国通过扩大进口、加强与国外的技术合作和鼓励自主创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为其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开端。以新能源和新材料两个行业为例。我国通过进口风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核电设备和太阳能热水器等所需关键设备与零部件,推动了这些设备制造业的发展。风电、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器制造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风电装备制造能力接近2000万千瓦,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并开始少量出口。光伏发电设备制造能力已超过600千瓦,居世界首位。太阳能热水器年产量接近5000万平方米,占世界生产总量的50%左右。包括半导体材料、光电子材料、新型元器件材料和储能材料等在内的电子材料,是我国下一步要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新材料之一。“十一五”期间,我国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掌握了不少电子材料领域的先进技术,包括千吨级多晶硅生产技术、光纤预制棒和高速拉丝技术等;产品种类逐渐丰富,新产品不断得到开发,行业结构趋于优化。
(四)推动我国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进口推动我国技术进步的物化型溢出效应比较明显。中间品进口增加1个百分点,带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0.57个百分点;资本品增加1个百分点,带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0.44个百分点。同时,进口的技术外溢效果受到国内人力资本和研发状况的显著影响,使得人才和研发投入较多的东部地区,进口的技术外溢效果更加明显。
进口对我国自主创新的推动作用比较明显。这得益于我国对进口技术设备的消化吸收力度不断加大,在高技术产业体现得尤为明显。“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大中型高技术企业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大幅增加,最高年份费用较2000年增加7.2倍,医药制造等五大行业分别增加2.6倍、13.2倍、4.1倍、3.1倍和17.7倍。高技术产业专利申请件数大幅上升。2005―2009年,大中型高技术企业专利年均申请33348件,是2000年的14.9倍;医药制造等五大行业专利年均申请分别为3370件、838件、22161件、4162件和2817件,分别是2000年的6.2倍、10.6倍、20.2倍、15.8倍和11倍。
(五)推动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
“十五”以来,对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发明技术专利等的进口,推动了重点行业产出规模的扩张和产品质量的提升,使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出口规模持续扩大,国际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工程机械行业出口额从2001年的6.68亿美元跃升至2008年的134.22亿美元,且从2006年起贸易逆差转为顺差;重型机械、冶金设备、通讯设备、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设备、机床工具、船舶、汽车、建材、石化等主要制造业出口规模均迅速扩大。剔除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十一五”期间这些行业出口年均增速都在22%以上,冶金设备和通讯设备出口年均增速在40%以上,电力设备和船舶的出口年均增速则在50%以上。
三、“十二五”进口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一)国内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提高进口综合效应
扩大消费需求要求我国适度扩大消费品进口,特别是在目前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消费要求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我国积极扩大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和节能环保产品进口,提升进口的技术溢出效应,以进口带动自主创新。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进程、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我国加快扩大能源资源性产品进口,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能源资源需求。
2、我国国际收支状况良好为扩大进口提供了有利条件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超过3万亿美元;“十二五”时期,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出口附加值进一步提升,出口创汇能力将进一步增强,扩大进口所需外汇能够得到充足保障。
3、人民币价值坚挺对扩大进口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可以预计,在我国经济基本面良好的形势下,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深化,人民币将存在较大升值空间。人民币价值坚挺有利于降低进口品的人民币价格,对扩大进口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4、“走出去”步伐加快将带动进口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加快推动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在当地进行精深加工,从而扩大资源性半成品和成品进口。
(二)国际经济形势
1、全球经济再平衡要求我国扩大进口
尽管我国与美国在全球经济失衡的责任归属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可以预计,只要美国贸易逆差仍在扩大,那么要求我国扩大进口的压力就会不断增加。而从实际行动看,我国其实已通过扩大进口主动承担一部分全球经济再平衡责任。2009、2010两年,我国进口规模占全球比重明显上升,便是例证。
2、美国通过扩大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战略为我国扩大进口创造了一定有利条件
目前,美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是农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美国为扩大出口,已开始改革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体系,放宽高技术产品出口。我国可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与美国加强谈判和沟通,争取美国逐步放宽对我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扩大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口。
3、人民币国际化为我国扩大进口提供一定有利条件
后危机时代,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格局虽然不会有实质性改变,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预计将在我国周边国家和东亚、东南亚快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我国扩大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提高我国进口周边国家丰富能矿资源和农业资源的能力。
四、未来进口变化趋势分析
一是进口增速预计进一步提高,贸易顺差将逐步缩小。二是进口主体结构预计发生变化,外商投资企业在进口中的比重下降,内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进口中的比重上升。三是进口产品结构预计发生变化,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比重上升,能源、原材料比重下降。四是进口贸易结构预计发生变化,加工贸易进口比重进一步降低,一般贸易和其它贸易进口比重上升。五是进口来源地结构预计发生变化,美国、欧盟、日本等技术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我国进口中的地位上升,中东、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能矿资源富集地在我国进口中的地位下降。六是人民币在进口中将发挥更大作用,特别是在我国与周边国家及东亚、东南亚国家的进口贸易中。
五、“十二五”进口工作需处理好的四个问题
(一)进口双重目标的主次关系问题
下一步进口工作主要有两个目标:有利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即减顺差。下一步进口应以前者为主要目标。
(二)进口产品结构问题
应优先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与关键零部件等有利于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产品。其次鼓励进口能矿资源,进口重点可从原材料转向半成品和产成品。对消费品进口则只应适度扩大,而对奢侈品进口则不应进行鼓励。
(三)扩大进口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问题
需要加大对进口先进技术设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进口的技术外溢效应,变“拿来”为“自有”。在此过程中,要尊重国外知识产权,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再创新,要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进行;同时,要加大国内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形成鼓励自主创新的有利环境。
篇7
本文根据华夏基金公司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王亚伟在“展望2009蓄势与期待――华夏基金2008~2009年度投资报告会”上的讲话整理,略有删节。
在我看来,股市未来迷雾重重,套用一句流行的广告词,那就是“一切皆有可能”。我想说的一点就是,影响股市的因素有很多,而且与股市都有着互为因果的逻辑关系,这就大大增加了预测股市的一个难度,对于2009年来说尤其如此。
2009年股市迷雾重重
大家都认同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内在动力,在于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但是理想和现实是存在差距的。
现实的情况是,为了保持短期的经济增长,中国的经济是更加依赖出口了。我们知道从2008年12月开始,国家提高3770种劳动力密集产业和机电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取消了部分钢材、化工品、粮食的出口关税,降低了化肥的出口关税,央行行长周小川也提出了不排除以人民币贬值的方式来促进出口。问题是,在外部需求负增长的情况下,这样做的效果会大打折扣,道理很简单,一个国家的贸易盈余就是其他国家的贸易赤字,当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经济增长问题,都需要增加出口,都需要减少逆差或增加顺差来促进经济,所以必然会导致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最后大家想增加出口都是一厢情愿。另一个现实情况是,中国比以前更加依赖投资。
分析的因素越多,越觉得2009年股市看不清楚。面对不确定性股市的判断,要做一个能够按部就班执行的计划很难。好在,就制订投资策略而言,看不清楚股市方向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这起码可以让我们更加谨慎而不至于犯大错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犯大的错误都是在看得清楚的时候,因为我们所谓的“看得清楚”,只是自以为看得清楚了,是否真的看得清楚,事后才能得到验证。就像2007年的时候,我们都对未来的黄金十年充满着信心,结果却证明是大错特错了。
展望2009年,前方是迷雾重重,也许只有走进去了才能看得更清楚。以“菜鸟”的心态摸着石头过河,可能会走得更稳点。
回避基建、银行板块
投资策略上,我认为2009年仓位控制应该比2008年更灵活。2009年的股市我们看不清楚,所以我们既要防止套牢又要防止踏空,防止套牢就是我们在股票投资上不能“大投”,防止踏空就是说我们在股票上也不能“小投”,最好的办法就是“中投”。这个词是2008年关注度很高的一个词,2009年这个词也可以让我们在应对股市变化方面比较灵活。
篇8
关键词:机械密封;安装;使用;失效;泄漏
1.机械密封的工作原理
1.1.机械密封的定义
在国家有关标准中的定义:由至少一对垂直于旋转轴线的端面组成,在流体压力及补偿机构弹力(或磁力)共同作用下,以及辅助密封圈的配合下, 该对端面保持贴合并相对滑动而构成的防止流体泄漏的装置。按照补偿机构运动状况分为旋转式和静止式机封;按照静环安装位置可分为内装式和外装式机封;按照密封面上介质载荷的作用情况可分为平衡型和非平衡型机械密封。
1.2. 机封的基本结构:
机械密封一般有4个密封点,如图1所示A、B、C、D点。
A点为端面密封点。这是一个动密封点,它靠弹性元件(弹簧、波纹管或波纹管加弹簧)和密封流体压力,在相对运动的动环和静环的接触面(端面)上,产生一个适当的压紧力(比压),使这两个光洁、平直的端面紧密贴合而达到密封目的。
B点为静环与压盖端面之间的密封点。这是一个静密封点,用橡胶或聚四氟乙烯密封圈来防止液体从静环与压盖之间隙的泄漏。
C点为动环与轴(或轴套)配合之间的密封点。这也是一个静密封点,当动、静环端面磨损时,辅助密封圈与动环应能补偿磨损的轴向移动。
D点为压盖与机体(密封箱体)之间的密封点,这也是一个静密封点,用螺栓压紧密封圈或密封垫片,实现无泄漏。
2. 机械密封的安装和使用
2.1. 下表是根据我厂13年对70套损坏机封统计的数据:
从统计数据得出:因使用和安装因素造成机封损坏占到总数的88.6%,因此,必须高度抓好安装和使用的的各个环节。
2.2 . 安装密封前的准备工作:
安装前的准备工作是整个安装过程的关键,准备越充分,设备开起后机封使用的可靠性越高。
2.2.1.检查机械密封包装盒上标注的型号是否和泵的使用要求一致,对于非平衡机封还要检查密封面,辅助密封圈等有无损伤、变形、裂缝等现象,若有缺陷,必须更换。对于集装式结构的机械密封,不必拆开检查。
2.2.2.检查机械密封轴套的长度、内径,最可靠的办法是将其与拆换下的旧机械密封的尺寸做比较,也可采用机械密封与轴试装的办法检查轴套。
2.2.3.检查机封箱与机械密封的配合尺寸以及螺钉连接尺寸,做到安装心中有数,避免错误安装造成机封损坏。
2.2.4.如果因振动造成的设备损坏,要进行泵轴的窜动量、径向跳动度、同轴度是否符合技术要求,一般情况下将各结合面清理干净即可满足安装要求。
2.2.5.装入前必须将轴或轴套、机封箱体、密封端面及机封本身清擦干净,防止任何杂质进入机封箱内,切记不允许用不清洁的不檫拭密封端面。
2.2.6.不允许用工具敲击密封端面,以防止密封件被损坏。
2.3. 机械密封的安装
2.3.1.在机械密封橡胶O型圈和轴套或轴表面涂一层机油,便于安装。特别注意的是:乙丙、丁基等材料的橡胶圈不能与油或脂接触,推荐采用动物油或肥皂。
2.3.2.将静环密封圈套在静环上并涂上剂,并将静环的防转销对准机封箱上的凹槽,检查其能否满足技术要求,之后把静环组合件、密封圈等旋转件一同套在轴上相应位置,最后安装上带静环的压盖。在安装机械密封的紧定螺栓和连接螺栓时,每组螺栓应采用对称拧紧的办法,防止安装偏差。
2.3.3.在未固定压盖之前应检查是否有异物粘附在摩擦副的端面上,用手推补偿环做轴向压缩,松开后补偿环能自动弹回无卡滞现象,最后才能将压盖螺栓均匀紧固。
2.3.4.安装叶轮时,应一边盘车一边观察安装核实尺寸,检查压盖、静环与轴是否有摩擦,感觉应均匀;机封轴套有卡环时,应保证卡环与压盖的间隙尺寸2~3mm,如有超差应调节泵轴予以保证,否则容易引起卡环与压盖的摩擦影响使用。
2.3.5.检查进出冷却水管路是否畅通,接上机封的冷却水,检查机封有无泄漏。
2.3.6.按照旋转方向手动盘车,检查转动是否灵活,泵腔内有无不正常声音,若有异常必须检查调整。
2.3.7.打开泵进口阀门,引入物料进行静压实验,检查泵壳等处的密封状况。无问题后开启电机,缓慢调节变频器频率至15Hz,一方面检查泄漏情况,另一方面排出密封腔中气体,最后等待开车。
3.机封出现泄漏原因分析及对策:
机封出现泄漏的原因很多,以下几点使我们在生产中经常遇到的机封泄漏,供大家交流借鉴:
3.1. 安装静试时泄漏
机械密封安装调试好后,一般要进行静试,观察泄漏量。如泄漏量较小,多为动环或静环密封圈存在问题;泄漏量较大时,则表明动、静环摩擦副间存在问题。在初步观察泄漏量、判断泄漏部位的基础上,再手动盘车观察,若泄漏量无明显变化则静、动环密封圈有问题;如盘车时泄漏量有明显变化则可断定是动、静环摩擦副存在问题;如泄漏介质沿轴向喷射,则动环密封圈存在问题居多,泄漏介质向四周喷射或从水冷却孔中漏出,则多为静环密封圈失效。
3.2. 试运转时出现的泄漏
泵用机械密封经过静试后,运转时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会抑制介质的泄漏。因此,试运转时机械密封泄漏在排除轴间及端盖密封失效后,基本上都是由于动、静环摩擦副受破坏所致。引起摩擦副密封失效的因素主要有:
3.2.1.操作中,因抽空、气蚀、憋压等异常现象,引起较大的轴向力,使动、静环接触面分离,这点要求我们在试运转时频率不能调的过高,一般在15Hz左右,试车五分钟以内。
3.2.2.动环密封圈过紧,弹簧无法调整动环的轴向浮动量;
3.2.3.工作介质中有颗粒状物质,运转中进人摩擦副,损伤动、静环密封端面,试车前要先把冷却水开启,形成机封腔内正压。
上述现象在试运转中经常出现,有时可以通过适当调整静环座等予以消除,但多数需要重新拆装,更换密封。
3.3 正常运转中突然泄漏
离心泵在运转中突然泄漏少数是因正常磨损或已达到使用寿命,而大多数是由于工况变化较大或操作、维护不当引起的。
3.3.1.抽空、气蚀或较长时间憋压,造成机封使用工况发生变化,导致密封破坏;
3.3.2.泵的实际输出量偏小,大量介质泵内循环,热量积聚,引起介质气化,导致密封失效,出现这种情况,说明泵没有工作在效率区间,应及时调整输出量,如出现长时间运行还容易出现断轴。
3.3.3.对较长时间停用的泵,重新起动时必须先手动盘车,防止摩擦副因粘连而扯坏密封面。泵长时间不运行,要把机封的冷却水管拆下并串联起来,把机封内的冷却水吹出,避免机封腔内结垢。
3.3.4.工况频繁变化或调整;
离心泵在正常运转中突然内泄漏,如不能及时发现,极易造成冷却水系统污染,往往会酿成与之并用的泵类设备机封损坏,日常巡检中要加大对机封水槽水质检测,发现水质变混要及时置换机封水。
参考文献:
[1]《实用机械密封技术问答》 王汝美编著 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泵用机械密封》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 1995年7月1日
篇9
基于市场分层需求对如皋港物流园进行规划预测。通过综合考察港口腹地的经济和港口的运输能力等因素,将如皋港的市场需求划分为四个层次。对不同需求层次的主导产业进行识别与分析,确定了如皋港物及腹地的物流需求和目标市场,并对其进行定量预测,以期寻找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之间的内在关系,为区域物流规划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
如皋港口;市场分层需求;物流规划预测
1引言
目前对港口物流需求的定量预测通常采取时间序列预测或因果预测等。本文以如皋港为例,考察其港口腹地的经济和港口的运输能力等因素,按照市场需求划分层次,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预测未来如皋港物流市场的需求量,以寻找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之间的内在关系并为区域物流规划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
2如皋港市场需求层次划分
市场需求层次的划分,是指确定其所服务的地区范围以及相应的层次结构。首先,划分出腹地范围,然后,综合考量腹地的经济因素、港口因素以及港口集疏运能力因素,确定出市场需求的层次。
2.1海向腹地的界定如皋港外贸货物主要涉及到韩国、日本、俄罗斯等东亚地区,以及孟加拉国、新加坡、缅甸、印度等地区,还有部分货物来自加拿大和美国以及南美洲等部分地区。
2.2陆向腹地的界定陆向腹地主要包括直接腹地和间接腹地。主要采用圈层法和点轴法对腹地进行界定。首先以圈层法为主要原理,分析如皋港周围不同区域的经贸情况、交通情况和与如皋港之间货运联系,确定出与如皋港密切程度,确定如皋市、如东县、海安县确定为如皋港的直接腹地。将周边苏中、苏北地区部分地区划为如皋港外层腹地圈,作为如皋港的间接腹地。其次以点轴法为主要原理,以长江经济带为轴线确定如皋港的腹地范围。考虑到交通距离的因素,长江中上游地区为如皋港的间接腹地。
2.3如皋港市场需求层次如皋港可划分为长江中上游产业、苏中苏北产业、如皋市产业以及临港产业四个层次。不同层次市场需求对预测产生影响随着空间距离的变化以及港口物流发展阶段而变化,其中临港产业发展始终对市场需求影响发挥主导作用。
3不同需求层次下主导产业的识别与分析
对如皋港市场需求四个层次的主导产业进行识别与分析,能够确定不同主导产业的物流需求和目标市场,以拓展如皋港现代物流园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
3.1主导产业识别与分析当前,长江中游城市群主要城市的主导产业存在相当程度的“同质”,基本都布局了汽车产业。而长江上游经济带不同梯度的产业体系也正在形成。苏南和苏中地区均以技术密集型为主,而苏北地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如皋、如东、海安、淮安、泰州、盐城六大地区第二产业比重在三大产业中仍占主导地位。具体如表1所示。
3.2不同主导产业物流需求分析与目标市场的确定根据不同产业物流需求的特点与类型进行行业资格分析和吸引力分析,可进一步筛选出具有较高物流需求、更适合于物流园区市场。
3.2.1行业资格分析图1为依据中国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中给出的行业统计数据和相关物流调查报告所做行业资格分析图。由图1可以看出,通信设备、家电、建材、机械行业是“增长率”和“物流费用”双高行业,是物流市场发展空间较大的行业;饮料与食品、冷链以及计算机的物流费用较低,但是行业增长率已超过25%,可能出现大量物流需求。综合以上分析,将通信设备、建材、钢铁、化工、汽车、家电、计算机、机械以及食品和饮料、冷链市场确定为资格标准较高的市场。零售行业中对于本项目所研究的地区的商贸企业而言物流需求较高,应该纳入资格标准较高市场。
3.2.2吸引力分析目前,仍然有许多企业选择自营物流而不是外包。计算机、汽车、零售、通信设备、建材以及冷链的外包率很高而且预计竞争程度较低,因而具有较高的物流需求;食品和饮料、家电具有较高的外包率,对物流构成较高的吸引力。基于以上对行业资格分析和吸引力的分析,可初步确定如皋港物流园区的主要目标市场如下:①集装箱货;②化工、日化产品;③杂货,包括钢材、废钢、矿建材料、石材、汽车零部件等;④煤炭、粮食等大宗散货。
4不同目标市场物流需求量预测
如皋港不同目标市场物流需求量主要从刚性需求和弹性需求两个方面进行预测。煤炭刚性需求主要包括临港产业的华电以及如皋市内的相关耗能产业,长江深水航道开通,煤炭中转量会持续增加。石油及制品吞吐量主要来自石化码头,预计石油每年增长率在10%左右。化工园区主要打造四条化工链,预测2020年为494万吨。根据吞吐量占南通港吞吐量比例,未来如皋港将分担大约20%的天然气需求量。金属矿石需求主要来自如皋市,需求增长率将维持在8%。钢材是如皋港区主要作业的件杂货货种,主要供临港产业以及市内相关产业使用,预计需求增长率相对缓慢。南通市沿江、沿海港口建设项目和临港产业项目深入推进将使建筑市场回暖,预测矿建材料需求量增长率在每年10%左右。木材刚性需求主要来自如皋市内相关企业,近年来替代品越来越多,需求量不会有较大变动。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相对稳定,化肥农药需求也比较稳定。棉花需求增长率为5%左右。石材需求量主要来自东升石材城,2020年需求量将达到293万吨。集装箱需求主要包括长江中上游中转和苏北部分地区,考虑到集装箱码头通过能力限制,未来增速保守估计在6%左右。综上所述,预计2020年如皋港物流总吞吐量将达到5563万吨,较2014年的2930.76万吨翻了近一倍。根据对目标市场分析,如皋港物流产品规模和结构也更加多样化。
5结语
通过分析如皋港的基本特点和港口物流发展的趋势,将如皋港口物流系统划分为港区、临港区、近港区和远港区四个层次,不同层次服务功能和发展规划结合如皋港腹地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预测了未来的港口物流需求规模和结构,以判断项目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空间。
[参考文献]
[1]高凤娇.上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影响因素分析[J].物流技术,2009,(10):77-80.
[2]刘芳,高波,Golinova5.F.灰色序列模型在物流园区货运量预测中的应用.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2005,(4):22-24.
篇10
一、工业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1、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增速创多年同期新高
一季度全省工业高位运行,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304.8亿元,增长30.3 %,同比加快18.5个百分点,比去年底快10.2个百分点,比金融危机拐点前的2008年8月增速24.4%高5.9个百分点,增速创多年来同期最高。总量规模稳步扩大,1、2、3月份实现增加值411.1亿元、357.7亿元、507.5 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多139亿元、80亿元、189亿元,3月份增加值首次突破500亿元,较历史最高点2009年11月份的464.8亿元高出42.7亿元。
2、轻工业持续较快增长,重工业明显提速
1―3月,轻工业实现增加值411.7亿元,增长27%,同比加快3.8个百分点,占工业比重较2008年一季度提高了2.36个百分点;在轻工业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重工业经历48个月后,增速连续两个月快于轻工业,呈现快速恢复势头。重工业实现增加值893.1亿元,增长32%,同比加快25.6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1.2%。
3、工业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出口形势初步好转
一季度全省工业实现销售产值4041.15亿元,增长43.6%,其中,国内销售产值增速为43.8%,同比加快33.6个百分点,内销占销售产值95.9%,是拉动增长主导力量。随着国际市场需求逐步回暖,工业出口初现好转势头,前三个月完成出货值164.74亿元,增长37.1%,扭转去年同期下降13.1%的局面,但增幅环比回落12.9个百分点。
4、市州增速普遍加快,结构偏重城市增速较高
在17个市州中,除林区外增速均超过20%,增速超过30%有8个。这主要得益于汽车、钢铁等行业的增长拉动,十堰、武汉、襄樊、鄂州实现高速增长。十堰去年同期增加值下降15.5%,今年增长60%;武汉增长35.4%,同比加快24.6个百分点;襄樊和鄂州均增长33.5%,分别加快 14.2、13.8个百分点。恩施、荆门、荆州、宜昌增长30%以上,黄石增长26.8%,扭转去年同期负增长局面,环比加快5.4个百分点。武汉、十堰、宜昌、襄樊对全省增长贡献较大,合计拉动全省工业增长20.7个百分点。
5、经济效益大幅提升,汽车等行业贡献突出
1―2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收入2396亿元,增长45.3%,其中汽车、有色行业增长104%、153%,实现利润112.8亿元,增长94.6%。39大类行业全部实现赢利,这种现象历史少有。其中汽车行业利润43.6亿元,增长10倍,对全省工业利润增长贡献率达到72.3%;钢铁、化工、有色、纺织行业利润分别增长4.1倍、3.3倍、2.4倍、1.3倍。全省工业实现税金总额164.9亿元,增长39.4%,其中烟草、汽车、石油加工行业增长42.8%、82.6%、42.4%亏损企业亏损额18.9亿元,下降47.7%,其中有色、钢铁、汽车行业分别下降90.3%、87%、74.8%。
6、全省电力发供稳步增长,工业用电需求旺盛
一季度全省发电365.08亿千瓦时,增长11.76%,其中水力发电156.79亿千瓦时,下降12.22%;火电持续满发支撑全省电力供应,火电厂发电208.15亿千瓦时,增长40.67%。火电平均利用小时数1290小时,同比增加233小时。外购电26.73亿千瓦时,相当购进电煤140万吨。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302.02亿千瓦时,增长25.49%,其中工业用电量208.53亿千瓦时,增长28.97%,占全社会用电69.05%。工业用电需求较旺,月均用电量超过1亿千瓦时的9个制造业用电普遍增长,有色金属加工、交通电气电子设备制造、金属制品、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一季度用电分别为21.64、11.33、5.40、4.7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0.96%、41.38%、46.38%、47.37%;黑色金属冶炼、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用电41.36、17.06亿千瓦时,分别增长33.65%、26.4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饮料烟草业增幅也在10%以上,钢铁、汽车、化工、水泥等重点行业用电量均达到或超过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的最好水平。截止4月12日,全省14家统调电厂存煤160万吨,较今年最高存煤量2月5日的256万吨,减少了96万吨。
二、主要行业运行情况
1、汽车行业高速增长
继去年四季度快速增长,汽车行业成为拉动全省工业增长的最大支柱,一季度实现增加值214.5亿元,增长80.8 %,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近三成。全省汽车产量37.89万辆,增长79.6%。分车型看,轿车17.06万辆,增长115%;载货车12.4万辆,增长77.3%;客车4.94万辆,增长40.4%;SUV(越野车)2.78万辆,增长26.6%。东风商用车公司完成产值82.1亿元,增长248%;神龙公司93.1亿元,增长161%;东风本田111.4亿元,增长43.7%。零部件配套能力快速跟进,神龙襄樊工厂生产发动机11.1万台,增长148%;生产变速箱7.3万台,增长86%。
2、食品行业高位运行
在连续几年高速增长基数上,今年行业增速相对放缓,但仍在高位运行,实现增加值149.4亿元,增长31%,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82亿元,增长29.5%,增速同比回落25.9个百分点;食品制造业24.5亿元,增长33.4%;饮料制造业42.9亿元,增长32.8%,增速分别加快17.1、12.8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饼干19.55万吨,增长114.9%;乳制品产量15.76万吨,增长83%;软饮料95.24万吨,增长37.6%;饮料酒46.88万千升,增长9.4%;植物油46.63万吨、大米217.25万吨、饲料78.85万吨,分别增长26.9%、23.4%、47.1%。
3、机械行业持续加速
机械行业作为产业的“龙头”,近几年在投资需求拉动下一直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今年一季度,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仪器仪表及办公机械四个子行业合计完成增加值167亿元,增长43.5%,较2009、2008年同期分别提高10.8、15.3个百分点,在工业中比重达到11.78%,较2008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通用设备业加速上扬,完成增加值48.3亿元,增长43.7%,增幅同比加快33.6个百分点;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加值47亿元,增长33.8%,增幅较同期加快22.7个百分点;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完成增加值43.3亿元,增长64.5%;专用设备业增加值为28.5亿元,增长33.4%。
4、冶金行业振荡上行
今年以来,钢材价格稳步上升带动生产较快增长,加之鄂钢技改、三峡全通涂镀板、冶钢460等重大项目投产出力,扭转去年同期下降走势,钢铁行业实现增加值81.6亿元,增长31.6%;生铁产量521万吨,增长23.1%;粗钢559万吨,增长27.1%;钢材618万吨,增长38.7%,一批深加工品种增长较快,厚钢板、无缝钢管、中厚宽钢带、冷轧薄宽钢带、电工钢板带、镀层板带,分别增长63.9%、89.9%、89.5%、78.4%、71.4%、159.5%。武钢完成产值175亿元,增长44.15%。一季度主要有有色品种价格在波动中回升,有色行业生产经营形势明显好转,十种有色金属产量18.74万吨,增长36.1%,去年同期为下降22.7%,其中电解铝9.9万吨,增长84.8%;完成增加值31.8亿元,增长33.1%,同期为下降14.4%。
5、石化行业延续回升势头
化工行业实现增加值98.4亿元,增长37.6%,增幅较同期加快27.2个百分点,环比加快8.1个百分点。春耕来临,农资企业生产形势较好,磷酸一铵、草甘酸、六偏磷酸钠等主要产品价格同比出现不同程度回升,主要产品产量平稳增长,化肥产量197.62万吨(折纯),增长18.1%;农药4.56万吨,增长98.8%;纯碱34.39万吨,增长24.8%;烧碱17.72万吨,增长55.7%。原油加工业实现增加值8.2亿元,增长17.7%;原油加工量245.19万吨,增长19.3%。
6、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提速
在3G、三网融合、出口和重点项目投产出的拉动下,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8.2亿元,增长44.8%,增幅高出去年同期30.3个百分点,比2008年同期高16.1个百分点。生产数码相机156.5万台,增长88.6%;手机159.4万台,增长49.6%;显示器333.3万台,增长29.1%;空调150.3万台,增长59.4%;光缆130.9万芯千米,增长28.6%;新增微型计算机22.6万台。新项目和大企业出力是推动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武汉富士康、冠捷显示、烽火科技分别实现产值28.7亿元、28.8亿元、14.1亿元,同比增长98%、47.3%、62.7%。
7、纺织行业保持上升通道
随着沿海纺织服装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出口快速回升,棉花、纱、布等产品价格上涨等多重因素带动,全省纺织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实现增加值75.9亿元,增长27%。粘胶价格上升,带动生产强劲反弹,化纤产量3.47万吨,增长85.4%。棉纺织业发展加快,生产纱22.1万吨,增长23.7%;布5.51亿米,增长33.5%。服装业完成增加值23.6亿元,增长27.1%。
8、建材(非金属制品)行业快速攀升
实现增加值71亿元,增长49.6%。生产水泥1763万吨,增长39.4%;平板玻璃939万重量箱,增长9.9%。医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31.9亿元,烟草制品业增加值75亿元,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122亿元,分别增长30.8%、35.9%、19.9%。
三、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供大于求矛盾较为突出
产能过剩、供大于求是全球经济通病,我国产能过剩矛盾更为突出。受库存回补、全球经济渐趋复苏和产品价格上扬等因素的拉动,工业产能快速释放,而国际市场需求未能明显扩大,国内消费市场扩容不快,供大于求矛盾显得较为突出,表现为产销率下降,赊销出货意愿增强,应收账款大幅上升。一季度我省工业品产销率下滑,全省工业品产销率96.8%,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产销率为96.5%,较去年同期下降1个百分点,较2008年一季度下降2个百分点。1―2月全省工业应收账款达1266亿元,增长34.3%。
2、部分行业尚未完全恢复
钢铁、有色、化工行业生产虽有所恢复,但今年面临的挑战仍然比较多。世界经济尚未全面复苏,特别是市场需求还没有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水平,国内粗钢产能继续扩大,目前产品库存有增无减,加上铁矿石等原料价格预期快速上升,对钢价上升和成本传导形成压力,钢铁等行业的发展仍然有诸多不确定性。与2008年1―2月份相比,钢铁、化工行业销售利润率分别降低6.8和2个百分点。
3、要素约束矛盾日趋显露
今年以来,孝感、仙桃、潜江、十堰等地技术熟练工人短缺,缺口都在万人以上,对生产带来一定影响,用工趋紧还会延续,并不断推动用工成本上涨。同时,随着工业生产回升,企业对资金需要扩大,而国内信贷政策不断微调,国家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收缩流动性,大部分企业反映流动资金紧张,后期这一矛盾还有可能加剧。能源长期对我省工业发展构成制约。去年底、今年初就发生煤、电、气紧张矛盾,采取限电、限气措施,对工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受重工业恢复较快、西南干旱的影响,能源供应紧张问题还将进一步暴露。
四、当前我省工业走势评析
一季度工业生产和效益呈现高速增长,引来多种评述,工业发展是否太快,是否存在过热苗头,该如何看待当前发展势头?综观全省工业运行情况,本文认为湖北工业正处于从危机冲击后的应急运行状态向正常运行状态的过渡阶段,还没有进入政府刺激政策退出后经济保持正常增长状态,总体上处于恢复性上升阶段。今年工业开局良好,既是各地在危机中卓有成效的应对,又有许多客观有利条件,综合起来主要是由“五大效应”促成高开局面。
1、基数效应
去年一季度是工业经济最困难时期,增速处于低谷,总量规模和增速均较低,月均增加值为287亿元,累计增幅仅为11.8%,其中元月为6.4%。当前高速增长也是建立在这样一个低基数上,去年到二、三、四季度增速分别为12.5 %、14.7%、20.1%,总体上逐季走高。但随着基数上升,保持高增长难度也会加大,今年很可能呈现高开低走运行态势,关键是如何能延长当前增长时间。二季度是工业生产黄金季节,也可能是今年增长的分水岭,因此需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运行质量,争取为全年工业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2、结构效应
一季度39个大类行业都实现了正增长,各地均保持较高增速,但主要是重工业带动。我省工业结构偏重,因此重化行业和结构偏重型城市在全省工业高速增长中贡献更加突出,重工业对增加值增长中贡献率达71.2%,同比提高36.1个百分点。从行业看,汽车行业增长贡献率近三成。从区域看,偏重型工业结构的武汉、十堰、襄樊等贡献较大,三市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合计达58.5%。在投资拉动为主导条件下,我省工业偏重结构优势得以发挥。但随着产能释放,能源资源紧张,投资增长回落,转变增长方式约束,重工业增长将面临多重压力,需提前谋划,在提升重工业优势的同时,增强轻工和消费类行业发展能力,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和增长点,在增长中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3、政策传导效应
为抵抗金融危机冲击,转变发展方式,国家出台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提振经济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促使工业经济回升步伐加快。我省工业较好抓住国家扩大投资、税收减免、汽车和家电下乡、加大医保投入等政策机遇,促使汽车、医药、食品、电子信息、建材等行业快速回升。如汽车行业高速增长,是在国家一系列政策作用下,使汽车消费时代提前来临,我省多年形成的汽车产业基础优势迸发出来。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刺激政策会逐渐淡出,政策边际效用递减会日渐显露,自主内生增长能力将会成为后危机时代“角力”关键,需要加强政策研究,未雨绸缪,积极应对政策变化,顺利把政府主导的短期刺激增长,转化为市场主导可持续发展。
4、产业转移效应
在国际和沿海产业升级大背景下,劳动密集型、加工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步伐加快,各地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大力改善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如李宁工业园、富士康、冠捷、雨润等一批大项目在我省落地,壮大了我省产业规模,是我省纺织服装、电子装配、食品等行业在危机中逆市上扬,好于全国的一个重要因素。承接产业转移,当前既面临中西部激烈竞争,又面临用地、用工紧张、成本上升等多方面压力,需要进一步在改善招商和发展环境上下功夫,将千载难逢历史性机遇,转化成工业快速发展的生产力。
5、经济周期效应
- 上一篇: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性
- 下一篇:科技创效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