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4-02 17:55: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制度

篇1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省、市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规定及要求,依据我市“十二五”教育规划目标设计和我市教育改革发展全局,坚持以教师为本,以师德建设为首位,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责任为重点,依法实施教师培训工作,实现全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规范、科学发展。

二、实施原则

1.服务教师,分类指导。坚持以教师专业成长为根本,围绕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开展培训活动,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和各层次教师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和指导工作。

2.聚焦课堂,突出重点。中小学教师培训要着力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围绕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紧扣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扎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3.面向全员,倾斜农村。按照统一规划,分级组织,分类实施,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同时针对农村教师队伍实际,按需制定培训计划,进一步开展送教、送培等活动。

4.整合资源,创新形式。整合教师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教育和社会资源,充分发挥远程培训的优势,拓展培训途径,建设开放灵活的培训体系。

5.明确责任,规范管理。按照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各负其责、强化落实的要求,规范教师培训管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有关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教师培训

1.强化师德教育,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水平。

2.完善教师自主学习申报制度,突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实施校本培训“项目推进”制度,开展校本培训优秀项目评选活动。

4.认真实施“新教师入岗培育工程”,做好年度考核总结工作,加快提升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5.加强“市名教师工作室”建设,举办主题观摩交流、中期成果展示等活动,支持、引导各类“草根工作室”及教师专业发展团队的建设。

6.有计划地开展教师教学竞赛活动,根据省市级评优课、教学基本功大赛安排,规范开展教师教学评比活动;开展部分学科教学业务单项技能竞赛活动。

7.开展跨校结对研修活动,在教研组(或备课组)及教师个体两个层面上进行“点对点”的帮扶指导,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

8.积极开展远程网络培训,有效利用“教学新时空”、市教育资源网及教育研训网等平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不断完善远程培训的管理和评价体系。

9.大力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培训工程,有效促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10.扎实开展“周末教育讲坛”活动,努力我市打造教师教育的品牌项目。

11.加强教师培训管理,认真做好教师培训的考核检查和学时认定工作。

12.认真、科学制定市级各类培训活动计划,提高培训质量和水平。

(二)干部培训

1.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党的十精神学习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党性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

2.任职资格培训。按照中小学校长岗位任职要求对新任正、副校长(或已进入后备干部人才库人员)进行以掌握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

3.在职校长提高培训。对在职中小学校长进行的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管理实效、研究和交流办学经验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继续开展校长读书沙龙、远程培训、跟岗学习等培训。

4.骨干校长高级研修培训。对富有办学经验,办学成绩显著,具有较高理论修养和较强研究能力,富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中小学校长进行专题培训。

5.拓展培训。对在职在岗的学校中层干部进行相应的岗位提高培训,重点开展教导主任、办公室主任等培训。

四、主要措施和保障手段

1.切实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各校、各部门要把教师培训摆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大工作力度和政策支持。校长是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校必须有专门机构、专人具体负责教师培训工作。

2.建立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的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培训经费使用效益。学校按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各校应建立健全教师培训费用报销制度。积极创造条件,对农村教师实行免费培训。

篇2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培训需求 调查 建议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培训的质量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更关系着当前教育改革的成败。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决定着培训能否应对正确的目标,影响到能否制定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的培训方案,最终对培训的有效性高低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我们采用自编的教师培训调查问卷,对永城市1010名在职公办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并访谈了其中的62名参训教师,他们的态度和建议有利于对教师培训工作的全面审视和规划,通过了解该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需求及其差异,为制定不同层次教师的培训方案提供依据。调查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调查于2012年4月~7月进行,主要调查对象为永城市29个乡镇及市属学校的中小学教师。我们在查阅大量教师培训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对一些校长、骨干教师的访谈,编写了《永城市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调查问卷》,问卷围绕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设计,调查内容共分为三部分:一是关于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学历、所教学段、职称、教龄、年龄、任教学科、所带年级等;二是培训需求情况,主要包括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期待、形式,培训时间安排以及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培训效果评价、培训内容需求、影响教师参加培训的因素等;三是以开放题的形式了解调查对象对教师培训的建议。

问卷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全市29个乡镇和市属学校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问卷发放覆盖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师群体。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7份(其中男教师500人,占49.5%,女教师 510人,占50.5%;中学教师427人,占42.3%,小学教师 584人,占57.7%),有效回收率为99.70%,问卷数据经过筛选、整理,输入计算机,主要运用EXCEL2007、SPSS13.0等相关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因

调查显示(见表1),有39.94%的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水平;24.43%的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是建立关系,学习先进经验;21.03%的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为了走出去开阔视野;服从上级安排的教师占8.18%;评先晋职需要仅占到6.00%,关注度较低。结果表明,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渴望学习,提升素质。他们对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态度端正,认识正确、目标明确。可见,内部动机是大部分被调查者参加教师培训的主导因素。但不可忽视的是,仍有一少部分被调查者参加培训是属于外部驱动,缺乏持久的积极性,不利于自身的专业进步。

2.培训内容需求

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认为最需要的培训内容依次是:教育实践与教学新技能(23.11%)、现代教育技术(19.71%)、教师心理健康教育(16.90%)、专业发展与教科研能力(15.71%)、教育理论与学科新知识(11.53%)、职业道德与素养(9.23%)、教育政策与法规(3.45%)、其他(0.37%)。由此可见,老师们迫切希望得到教育实践、教学技能;其次是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第三是对专业发展与教科研能力;教育理论与学科新知识等涉及个人专业发展的理论和知识也有一定的需求。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对培训内容需求方面体现出强烈的实用取向,培训内容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教育实践与教学新技能、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发展与教科研能力四个方面。因此,培训机构应根据教师的需求确定相应的培训内容。

3.培训方式需求

对于培训方式,当问及“您认为下列哪种培训方式对您是有效”时,结果表明,排在前三位的培训方式分别是:经验交流(23.29%)、观摩考察(18.60%)和名师带教 (16.49%),而对于自主研修、网上学习和课题研究形式选择的比例较低(见图1)。比较发现,对于实践性、指导性、可操作性较强的学习内容,老师们需要更多的是面对面的直接指导和借鉴。访谈发现,老师们更重视参与、互动、体验、生成的新型培训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教师开拓视野,打破传统的习惯性思维,有利于发挥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

4.培训模式需求

在培训模式上,认为效果最好的培训模式选项中,“集中培训”排在首位,占25.59%;“远程与校本相结合”和“以远程为依托,整合集中和校本的混合学习模式”分别占17.11%、14.68%;“校本培训”占13.90%;“远程培训”占13.37%;“集中与校本相结合”占11.35%。结果表明:从排在前三位的情况来看,集中培训、校本研修、远程培训相结合是大家认为更有利于各种培训模式的扬长避短,因而大家更乐于接受。

5.培训时间需求

在培训时间安排上,有47.95%的教师希望在“学期中”组织培训,43.84%的教师愿意在“暑假”接受培训,愿意在“双休日”和“寒假”接受培训的仅分别占3.10%和5.11%(见图2)。由此可见,大部分教师希望培训时间安排在工作期间,不希望培训占用休息时间。与部分教师访谈发现,一方面,老师们工作负担和家庭负担较重,仅有的休息时间(尤其是双休日)需要休息调整或用来处理个人的一些事务,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老师们的自我权利意识增强,国家法定的节假日,他们希望能够得到充分享受。

6.培训师资需求

对于培训师资,问卷中列举了专家教授、教育行政官员、教学名师、教研人员、进修学校教师和教材编写者等几种主要的培训者。调查结果显示:位列前三的培训师资是“专家教授”、“名师”和“骨干教师”,分别占28.40%、25.43%、16.38%,“优秀教研员”、“教材编写者”和“进修学校教师”分别占16.38%、7.03%和6.83%。结果表明,一方面,老师们希望得到既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又能将实践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的“专家教授、名师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引领,专家教授掌握着最新的教育理念和理论,是教师的专业引领者,名师和骨干教师拥有丰富的经验,又比较了解教育教学的真实情况,其授课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比较高,自然欢迎程度就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研员”和“进修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

7.培训期待与收获

从教师对参加培训的期待看,相比于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能够通过培训获得可以在工作上应用的一些有效的技巧或技术(31.00%)是教师第一位的需求;其次是获得适用的新知识(26.18%);第三是获得新的理念(23.59%),参见表2。这反映出教师对提高自身专业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渴望。教师对培训的期望是相当现实的,华而不实的培训是教师所不愿接受的,也是资源的浪费。因此,教师培训一定要注重培训的实效性。

8.目前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表明,教师们认为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依次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31.73%);培训目标缺乏对课程改革进行有效指导(29.05%);培训方法陈旧(20.34%);培训管理不严(12.06%);培训者水平不高(6.46%);其他(0.37%)。因此,对于负责教师培训的机构而言,要反思现存的这些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9.影响教师参加培训的因素

表3统计结果表明,影响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首要原因是教学与管理工作繁重,时间精力有限(32.41%);其次培训形式化、无实效(15.46%);第三是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14.07%)。此外,培训内容和个人需求不符(14.02%)、个人承担的培训费用高(11.52%)和参加培训学习没有激励机制(6.26%)等因素也是影响教师参加培训的原因。如此看来,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解决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经费,解决教师的工学矛盾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思考和建议

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中小学教师对培训认可度较高且具有强烈的培训需求,他们对参加教师培训,态度端正,认识正确、目标明确。但调查同时也显示,教师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模式、培训时间和师资,培训过程等方面的需求没有让教师完全满意,相关问题的存在导致培训偏离了教师的需求,从而使得培训效果缺乏实效。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教师培训管理制度,加强督导评估力度

首先,既要落实约束机制,又要建立激励机制,要通过制度的完善落实来提高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要加强对教师培训工作的督导评估,以推动教师培训工作的持续开展。可以建立自上而下的教师培训工作评估制度,通过评估,促进教师培训,提高培训效果,使培训学校、中小学和教师个人均获得相应的收获。第三,要加强培训管理,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做好培训后跟踪指导。制定相应的培训要求和管理标准,从培训方案设计、学籍管理、过程监控、结果评价、关注培训后教师对培训工作改进的建议等方面加强教师培训管理,分层推进,分类实施,实现培训管理的科学化。

2.要从教师的现实需要出发,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为突破口,科学设计培训内容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正在向追求“有效”、“高效”的方向发展,一线教师最普遍、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如何有效引导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学习,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培训必须围绕“如何提高教师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能力”为核心内容进行设计,要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唯有如此,培训才有实效。此外,教师培训要顺应当前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发展形势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其他培训内容也是必需的,如: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班主任工作、师德师风建设、专业知识更新和学科素养提升、电子白板的建设与应用等专题。

3.要满足中小学教师多样化的需求,可采取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建立分层分类分岗的培训体系

从教师的希望和教师培训工作发展的趋势来看,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是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主要途径,但在实施过程中,三种培训方式一定要既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又能互相弥补各自不足,成为有机结合的整体。集中培训主要解决培训的组织部署、交流研讨、阶段性总结和问题指导等;远程培训主要解决问题指导、交流展示、专业引领等;校本培训主要解决“做什么”和 “如何做”的问题。同时,可考虑建立分层分类分岗的培训课程体系。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从入职,到调整,再到成熟,每个阶段的教师都有不同的专业需求。同时,学科的特殊性使得不同学科教师的需求也各有差异,不同的岗位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不同的岗位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建立分层分类分岗的培训课程体系是实现培训针对性的必然要求。注意把专家讲座、经验交流、问题研究、参观学习、理论学习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师通过培训,达到既能更新教育观念,又能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当前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目的。

4.要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提升培训师素质,整合培训师资力量,使之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加强一线骨干教师、学术带头人、教研员作为培训者的遴选,聘请理论功底扎实且熟悉教育教学实践的高校专家教授,形成开放多元的培训者专家库。针对培训对象的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培训者。同时,要不断强化培训者培训,可通过岗位研修、外出学习、基层实践等方式,创造条件组织培训教师深造、学习,增强与各地教师培训机构的横向沟通与合作,提升培训者的教学科研能力,严格培训者的考核评价,以适应教师培训工作的需要,提高培训者的施训能力。

5.要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切实解决好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工学矛盾

一方面,对培训机构而言,要根据教师培训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如学分积累培训制度培训方式、“自助餐”培训模式等,使教师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的需要,自由选择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缺什么补什么,只要获取规定的学分即可。另一方面,从教师自身来说,要提高对培训意义的认识等。为激发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教师培训动力机制, 利用行政推动和利益驱动相结合的办法促进中小学积极参加培训活动。

6.要建立教师培训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做到专款专用

各参训教师所在单位要落实中小学教师专项培训经费,及时报销参训教师学习费用,确保教师培训不受经费的干扰,切实解决教师参加培训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加大对教师培训机构的投入,改善培训机构办学条件,以适应教师培训形势发展之需要。

参考文献

[1]刘珠润 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策略研究[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

篇3

为了贯彻执行教育部《《贵州省“十一五”(2006--2010)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教育技术培训实施意见》,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提高我乡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主要任务

1、继续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基础》的培训和考试工作。各校对参加《信息技术基础》培训考试尚未达到合格等次的教师,应加紧补培补试,力争在2007年下半年全面完成此项工作。2007年下半年迎接省的专项检查。

2、按照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简称《标准》)、《中小学教帅教育技术培训大纲》(简称《培训大纲》)的要求,充分发挥且、校教育机构的作用,采取多种途径和手段,组织全县新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使广大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显著提高。每位教师参加各级集中培训的课时数不低70学时。

3、按照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人纲》(简称《考试人纲》的要求,在完成培训的基础上,按县局要求分期分批组织全乡教师参加由国家统一组织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力争在2010年评估验收时,50%以的教师获得国家水平考试合格认证。

二、实施步骤

1、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我乡将选择领导重视、有积极性、硬件具备的学校进行培训试点,以便总结经验,全面推行。

2、在取得培训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从2008年起,我乡要按国家《培训大纲》、《考试大纲》的要求,分期分批对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根据由浅入深,因材施教的原则,先在中心校铺开,然后逐步向村小及教学点推进。

3、完成培训的教师可申请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国家水平考试每年进行两次。考试合格教师由教育部颁发教育技术水平考试合格证书。

三、措施保障

l、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等的一项重要举措,各校要加强宣传动员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整合力量,分工合作,加强培训基地建设。

中心校加强对校级培训基地的管理,整合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构建现代、高效的教师培训体系。

要充分发挥、教研、电教、培训中心等部门的工作优势,协调配合,通过“天网、地网、人网”的结合,采用各种方式,有序有效地组织广大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3、加强骨干培训,建立培训网络。

在教育技术骨干教师进行省级培训的基础上,我县要对乡(镇)、校级骨干教师分别进行再培训,必须确保每个乡(镇)中、小学各有一名以上教育技术骨干教师。培训采取集中到县,也送训下乡。要特别重视开展校本培训,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使每个教师都能接受新一轮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让广大教师通过培训真正学到新知识、新技术,并学以致用,使我州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4、狠抓管理,严肃考纪考风,建立激励机制。

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狠抓培训管理,严格考勤记录。以国家《标准》为依据,严把培训质量关。

严格按照国家《考试大纲》的要求和考核办法,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教师参加国家教育技术水平考试。要严格考试管理,杜绝舞弊行为,确保考试质量。

篇4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更好地促进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教师自身的发展,保障教师培训能有所收获,取得新成果,特制订教师全员培训学习保障制度。

一、参加培训的对象:

培训对象为全体在职教师。

1、参加培训教师应按规定日程准时参加学习,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席,在参加培训期间,因病、因事不能参加实习的必须按规定履行请假手续并上交到教务处备查。

2、培训前,按培训要求带上教材和笔记本,并做好相关准备;培训时,认真专心,重要内容要作记录,不做任何无关的事;培训后,要向学校主管部门和全体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心得体会或交流经验感受。

3、参加培训教师应尊重辅导教师的管理,遇到问题主动提出,并自觉遵守培训管理制度。教师之间彼此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教师在参加培训期间必须保证达到培训所要求的学习时数,同时应做到积极自学,认真钻研,刻苦训练。

5、健全骨干教师示范导学及动态管理机制。定期组织骨干教师送教下乡等活动。通过他们,带动全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篇5

【关键词】学分制 县级教师培训 新探索

新时期,实行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统一登记管理制度,是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促进教师参培、提高培训实效的有力措施。我们从县级教师培训的组织和实施视角出发,努力探索教师培训的新路径。

1理论指导

科教兴国,教育先行;振兴教育,教师先行。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师德高尚、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是我国教师培训工作的目标,也是我国教育事业振兴的基石。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今后五年,对每一位教师完成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2011年11月,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印发的通知》(湘教发[2011]61号),对我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在现有基础上,深化我县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组织和实施,加强对教师培训的学分管理,充分发挥县、乡、校的引领作用,构建适合农村教师培训的县级管理机制,对提升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2县级教师培训的组织和实施

在“十二五”时期,我县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在教师培训的组织和实施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主要是:坚持一个制度―“学分制”,突出两个重点―“全员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加强三级联动―“县―乡―校”,完善四项机制―“指导、管理、服务、评价”。

2.1坚持一个制度―“学分制”。

我县教师培训的组织和实施坚持以“学分制”为背景,根据教育部的意见和省教育厅下发的文件精神,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今后五年,对每一位教师完成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

县教育局廖明智局长和分管师训工作的曾光明副局长高度重视我县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学分年检工作,县教育局党委成员在研究了《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管理实施细则》和《关于实行邵阳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的通知》文件精神后,成立由局长廖明智任组长,副局长曾光明、政工股长周淑娥、进修学校校长曾可爱、副校长刘飞舟等为组员的领导小组,要求县政工股和县教师进修学校在认真领会省市文件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制定《邵东县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办法》,对全县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学分登记工作进行规范和细化。以上措施有力地夯实了我县教师培训工作的基础。

2.2突出两个重点―“全员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

我县在职教师总计7800多人,要实现今后五年每一位教师都完成不少于360学分的培训目标,对于县教育局和县教师进修学校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十二五”周期内,我们教师进修学校将培训重点落实在“全员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上。

我们按照省市的部署,计划将在今后五年对全县每一位中小学教师进行不少于一轮的全员性培训。这样,我们学校每年将要承担近1600人次的培训任务。对于全员培训,我们学校在培训学员资格认定、培训内容选择、课程开发、师资管理、教学组织、考核评价等方面加强管理,确保参训教师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同时,我们以“国培计划”为契机,重点培训学科骨干教师。我们学校组织全县教师在省教师继续教育网、国家教师继续教育网、奥鹏网开展“国培计划”学科骨干教师培训,今年达到1000人次。其中包括心理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美术骨干教师培训、英语骨干教师培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等。对于“国培计划”,我们学校联合教育局在每年年初的师训工作会上动员,认真核对学员报名信息,并遴选县内优秀教师作为各班的辅导教师,全程跟踪服务,强有力地推动全县教师的培训。

2.3加强三级联动―“县―乡―校”。

在每年的师训计划制定过程中,县教育局以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结合省市教师培训的总体规划,依照我县实际,制定配套的措施和政策,以确保每一位教师都能参加培训,对教师专项培训的240学分和校本研训的120学分的细化认定和注册登记制定政策,在教师培训的经费方面给予保障。同时县教育局在教师培训中由政工股专人进行指导、监督、评价,将教师培训考核同教师的聘用、晋级和绩效工资结合起来,有力地提高了教师的培训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教师培训的效果。

我们教师进修学校则对教师培训的细化管理进行落实。每年年底,我们对整年的教师培训工作进行总结,并将制定的次年教师培训计划报送教育局审批。第二年初,开学第一个月内,教育局联合教师进修学校召开全县教师培训工作会议,主要是全县13个乡镇的中心校校长和中小学校长参加。这样我们就很好地将政策贯彻到每一个乡镇,每一个学校,通过校长在学校的行政会上全面落实,从而贯彻到每一个教师。我们认为,县级教育机构是指导,乡镇中心校是桥梁,各中小学校是基地,只有在教师培训中充分发挥三级机构的不同功能,加强三级之间的协调合作,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2.4完善四项机制―“指导、管理、服务、评价”。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是县级教师培训的指导者、管理者、服务者和评价者,我们做到“四到位”:一是指导到位,把教师培训工作作为中心工作,在县域内以开放、长远的眼光对教师培训工作作出合理规划和设计,从宏观层面进行指导;尤其对于校本培训,我们学校联合县教研室,安排专人到各中小学进行当堂指导,并做好记录,对校本培训的学分认定仔细评审核对。二是管理到位,我们教师进修学校对教师培训的细化管理,如培训项目的规划和审核、教师培训学分的登记、培训档案的整理等都认真对待,指派专人负责,细心管理。培训中严格学员的出勤管理,允许学员请假不得超过一天;迟到半个小时算旷课一节,累计旷课六节算旷课一天,请假超过一天或旷课累计超过半天的,必须重修。严格教学组织管理,每个班的班主任每天不定时清查学员到课情况四次,并登记在册,作为学员考核依据。对于授课讲师,我们学校在每一个班的结束时期,运用量表让学员从教学方法、课堂氛围、授课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我们鼓励授课讲师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如小课题研究、案例分析、合作探究、分组讨论,任务驱动等),尊重参培教师的特性,在实践中探索培训的新形式,保证培训的实效;三是服务到位,我们教师进修学校坚持为教师服务的理念,而不是高高在上。我们学校努力在教师培训工作中承担项目的规划、课程的开设、师资的提供、信息的共享和后勤服务的任务,利用多种途径和形式,如构建教师培训“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相结合的计划制定模式,采取“联合”、“托办”方式等,构建为基层教师服务的立体化网络;四是评价到位,教师培训工作长期以来都存在评价难度大的问题。我们以学分制为抓手,着重从科学、合理、全面的角度来评价教师培训工作的成效,构建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学员学习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方式。形成性评价有学员任务(论文、案例、小课题等)完成情况和学员出勤考核。终结性评价则以试卷或者优质课为指标。每一项各占50%,合成总成绩60分以上者为合格。

3反思

我们县级教师培训的组织和实施,顺应新时期国家和省市的要求,以学分制为指导,突出了“全员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强调“县―乡―校”的协调合作,完善了“指导、管理、服务、评价”四项机制,有力的推动了邵东县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但是,在我们县级教师培训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培训工学矛盾突出,学分制管理中校本培训学分的认定有待加强,教师培训内容滞后等。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本着为教师培训服务的宗旨,在培训的实践中创新,努力打造邵东县教师培训的新特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2011.01.

篇6

论文关键词:学前教育 骨干教师 国培计划 实施建议

“国培计划”是教育部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而启动的一个教育发展重大项目,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和2012年,江苏省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分别承担了“国培计划(2011)”和“国培计划(2012)”——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培训取得了圆满成功。现结合国培项目的实施,谈谈对提高“国培计划”项目实施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培训者认识水平的提升是前提

袁贵仁部长指出,加强教师培训,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内在需求和愿望。而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但是从总体上看,学前教育仍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不仅入园率低,地区差异相对明显,且在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均呈现出了严重的发展不均衡态势;学前教育存在小学化的倾向,幼儿教师的理念和素质亟待提高。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高质量的幼儿教师队伍是高质量学前教育的核心和保障。因此,提高幼儿教师尤其是农村幼儿教师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意见》(教师[201111号)指出,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质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高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加大教师培训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师资保障”。文件中提出“要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完善培训制度”。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训的质量在不断提高,在关注培训对象的同时,人们也在关注培训者的问题。多年的办学经验告诉我们,培训者的理念直接影响着培训课程的设计,决定着培训的整体效果。在实施国培计划项目前,我们先组织培训者进行学习,引导培训者树立了“主动参与,自修反思;行家参与,专业引领;合作交流,同伴互助”的培训原则,立足于当前幼儿教育的实际,培训内容均紧密围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展开,以“理论一实践—反思”的培训方式为主,创新培训方法,增强了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幼儿教师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自己的教育经验与观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在参与的氛围中,通过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观察、练习等方式,让教师亲身体验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困惑和喜悦,以实现自身观念、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实现自我的提高,并能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二、培训课程的设计是核心

当下被称为后课改时代。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家、地方、校本三级培训网络的推动下,教师职后教育的水平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学员对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培训者面临的工作难度也越来越大了。培训课程设计是反映培训水平的一面镜子,折射出培训的实效性。因此,培训课程的设计是整个培训工作的核心。在设计国家级培训课程时。我们是这样做的:培训前,认真组织了调研,设计问卷、召开座谈会、进行有针对性的访谈,在此基础上推出菜单式培训的课程内容讨论稿,进行进一步的研讨。

1.方案设计体现模块性

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我们有针对性地建构了七个方面的培训内容和课程模块:学前教育政策法规;3-6岁儿童学习行为观察、记录与评估;幼儿园管理;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教育实践的反思与行动研究;0-3岁亲子教育。七个模块浑然为一体,构成了理论性和实践性兼顾的培训内容。

2.整个培训凸显实践性

参加国培项目培训的学员均来自一线幼儿园,凸显实践性的特质是培训前定下的基调。两次国家级培训课程最大的特色和亮点就是课程内容扎根实践,专家讲座一改纯理论、满堂灌的方式,将幼儿教育的先进理念和专业理论融于实践。或者针对学员在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困惑,结合大量鲜活的案例,引导学员反思与交流,提升其教育理论水平与反思能力;或者引领学员观摩幼儿园半日活动,研讨、交流活动中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座,提高其创新能力。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幼教集团有附属幼儿园19所,都是省优质园。他们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将更多的课程放在了幼儿园、工作坊、幼儿园参与式培训现场、自然生态园等,使学员在观摩、动手操作、实际参与中体验、感悟、提升教育智慧和实践能力,幼儿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

三、培训资源的整合是关键

在组织省、市级培训项目时,我们体会到,新时期对培训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要求提高了,要避免那种游击式、快餐式的培训形式就要加强培训资源的整合。

既有前瞻性的幼儿教育理论视野,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是确保培训质量的关键。我们遴选了包括台湾、省内外高水平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组建成培训专家团队,组成了一个高水平的培训共同体。这个团队结构合理,有来自高校的专家学者11人;来自教研部门的教研员及一线幼儿园园长8人;来自幼儿园一线教师10多人。这里有国内著名教授冯晓霞、刘焱、虞永平、朱家雄、许卓娅,也有来自台湾国立台中教育大学的陈淑琴教授和来自台湾新竹教育大学的周淑惠教授,更有具有丰富教育教学以及管理经验的一线人员。高校名家、教科研专家、一线的名特优教师基本上各占三分之一。专家学者们的学识风范,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专业的点评与指导,不厌其烦的阐释分析,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次报告都受到学员们的热烈欢迎,他们的认真敬业、严谨治学的态度与实践,为本次国培成功举办奠定了基础。学员们说:“在这些专家身上,我们不仅学到了如何做学问,更学到了如何做人!”

四、培训过程的管理是保障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意见》(教师[201l]1号)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了《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质量评价标准(试行)》,提出了江苏省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质量标准体系和指标体系,该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包括培训计划、培训师资、培训管理、培训效果。培训管理的二级指标包括管理组织、教学管理、资源管理、学员管理、后勤管理、经费管理等6个方面。无疑,培训过程的管理是重点关注的对象,培训过程的管理是整个培训工作取得成功的保障。在国培质量标准体系和指标体系出台前,我们严格按照江苏省的这套标准指导培训过程的管理。

1.精细化管理

我们的体会是,做好培训过程的管理,“细”字是关键。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教育领域,用于学校管理是必然趋势。它要求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要做成精品。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果。

在培训管理中,我们坚持“以学员发展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突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和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如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观摩考察、实际操作、观影沙龙、展示研讨、经验分享、专家点评等,体现了多元化的培训特色。而具有挑战性、启发性、趣味性的主题,使学员能够充分体验和调动原有的思想、观念,进行反思、分享交流和建构新经验,有效地促进了参训学员在知识技能、教育素养和培训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对于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能够承担和推进本地区幼儿师资培训和指导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培训共同体建设

在学员管理中,我们建立学员管理制度,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注重创新。在培训共同体中,培训文化的建设有助于体现出和谐的集体氛围。参加培训的学员们是一个团队,更是一个集体。我们认为,要营造一种幼儿教师培训所特有的氛围,体现出崇师、尚美、团结、合作、探讨等培训文化特征,因此,我们组建了班集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在紧张、充实的学习之余,组织学员参观了徐州悠久的两汉文化,优美的云龙湖、云龙山风景。还安排了拓展训练,带领他们亲身体验了徐州幼专天然攀岩的惊险和别具特色的生态园风景。

篇7

附件1

“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以下简称: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管理,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教师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和国家有关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目标任务是:通过对全国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和教师培训者的集中培训,培养一批“种子”教师,引领和推动“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以及各地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

第三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由中央财政专项经费支持,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实施。

第二章 培训对象

第四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培训对象为全国中小学和幼儿园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教师及骨干教师培训者等。

第五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参训教师原则上应具备高级职务,年龄一般不超过50岁。

第三章 培训内容

第六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培训内容,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要求和国家相关规定,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确定。

第七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应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厅函〔2012〕5号)要求,科学设计培训课程内容,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实施主题式培训,为学员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四章 培训机构

第八条 教育部评审认定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培训院校(机构)资质,并根据培训绩效和项目需要对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进行动态调整。

第九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通过招投标方式,由教育部择优遴选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承担培训任务。

第五章 学员选派

第十条 省级教育部门根据教育部下达的年度培训名额和培训对象条件要求,推荐参训学员,优先选派承担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及本地教师培训任务的骨干教师。

第十一条 参训学员选派应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教师申请、学校推荐、省级教育部门审核的程序进行。省级教育部门要充分考虑学员地域分布均衡性,原则上参加过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教师3年内不再推荐参加同类项目。

第十二条 省级教育部门要通过“国培计划”网站(),及时报送参训学员信息。教育部将对各省报送的学员信息进行审核,对不符合条件的学员,取消参训资格,并网上通报。参训学员资格认定后,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会同省级教育部门通知学员按时参训。教育部、财政部将根据各省报送的学员信息质量、学习效果等因素,核定下一年度培训名额。

第六章 培训管理

第十三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认真做好培训需求调研,科学研制培训实施方案。

第十四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实行首席专家制,首席专家负责培训方案研制、统筹指导等工作,原则上为培训任务承担机构人员。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根据项目要求,遴选熟悉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实际的学科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组建培训专家团队,原则上省域外专家不少于35%,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不少于50%。

第十五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充分利用“国培计划”资源库,整合优质资源,同时注重培训过程中产生的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择优遴选生成性资源参加“国培计划”资源评审,原则上每学科(领域)报送资源不少于1件。

第十六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注重培训方式方法创新,采取参与式、研讨式、案例式、情境式、体验式等多种方式,将专题学习与现场观摩实践相结合,注重学员参与,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十七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培训场所、培训设备、食宿条件等,为学员培训期间的学习生活和实践提供保障。

第十八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管,制定教师考核、学员评价等相关制度,确保培训质量。

第十九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有效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取课题合作研究、跟踪指导等手段,做好学员训后服务。原则上训后跟踪服务期不少于3个月。

第七章 职责分工

第二十条 教育部、财政部负责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总体规划、统筹管理和绩效考核等工作。成立“国培计划”专家委员会,负责研制相关标准,进行项目指导、咨询和评估工作。“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的具体协调和管理工作,利用“国培计划”网站和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和支持服务工作。

第二十一条 省级教育部门负责学员选派和管理工作。要将学员学习情况与其考核奖励挂钩,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员“种子”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二十二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成立项目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主管“国培计划”实施工作,指定项目统筹管理部门,组织协调教师教育水平较高的院(系、所)或部门承担培训任务,完善项目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第八章 绩效考核

第二十三条 教育部、财政部负责项目绩效考核工作,采取网络匿名评估、专家实地考察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培训承担机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绩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培训实施方案执行情况、学员满意度、培训效果、经费使用管理情况等。考核结果将及时反馈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并作为资质调整、任务分配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四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项目实施相关要求,认真做好绩效自评工作,并于每年12月底前向教育部报送绩效评估报告、学员评价表等总结材料。

第九章 经费管理

第二十五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经费,主要用于支付培训期间发生的住宿费、交通费、专家劳务费、教学资源费、场地设备租用费和宣传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须按要求编制项目预决算,教育部分期将项目经费拨付到培训任务承担机构。

第二十六条 教育部、财政部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的项目实施、预算执行、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等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或专项监督检查。检查结果将作为调整项目预算安排和核拨经费的重要依据,并作为以后年度审定“国培计划”项目承担任务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七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加强对培训经费的管理,确保专款专用。要严格遵守国家财经纪律,自觉接受财政、教育、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违规违纪问题,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教育部、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2

“国培计划”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培计划”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以下简称: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管理,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和国家有关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的目标任务是:通过对全国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和教师培训者的远程培训,培养一批“种子”教师,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引领和推动“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以及各地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

第三条 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由中央财政专项经费支持,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实施。

第二章 培训机构

第四条 教育部通过专家评审确定远程培训项目培训院校(机构)资质,并根据培训绩效和项目需要对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进行动态调整。

第五条 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采取招投标方式,择优遴选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承担培训任务。

第六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要求,做好培训专家团队组建、培训课程资源开发、骨干培训者集中培训、远程教学与辅导、学员学习支持服务等环节的工作。

第三章 学员选派

第七条 省级教育部门根据教育部下达的年度培训名额和培训对象条件要求,推荐骨干培训者和参训学员。

骨干培训者要遴选教育技术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或优秀教研员,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

参训学员选派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教师申请、学校推荐、省级教育部门审核的方式进行。省级教育部门要充分考虑学员地域分布均衡性。

第八条 省级教育部门要通过“国培计划”远程培训监测与管理平台(),及时报送骨干培训者和参训学员信息。教育部将对各省报送的学员信息进行审核,对不符合条件的学员,取消参训资格,并网上通报。参训学员资格认定后,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会同省级教育部门通知学员按时注册和学习。教育部、财政部将根据各省报送的学员信息质量、学习效果等因素,核定下一年度培训名额。

第四章 课程资源

第九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厅函〔2012〕5号)要求和国家相关规定,科学设计培训课程内容,开发建设课程资源。

第十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应按照模块或专题设计课程内容,应包含专家授课、文本解读、案例分析、研讨主题、学员作业等。视频与文本课程、必修与选修课程要搭配合理。视频课程(包括专家讲座和案例)学时原则上不少于培训总学时的50%。

第十一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择优报送课程资源参加“国培计划”资源评审,原则上每学科(领域)报送资源不少于1件。各机构提交的课程资源数量和质量将作为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

第五章 教学与辅导管理

第十二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认真做好培训需求调研,科学研制培训实施方案。

第十三条 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实行首席专家制,首席专家负责培训方案研制、统筹指导等工作,原则上为培训任务承担机构人员。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根据项目要求,遴选熟悉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实际的学科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组建培训专家团队,负责培训方案设计、课程资源开发、骨干培训者培训、教学引领、集中辅导答疑、培训简报编发等工作。原则上按生师比不高于500∶1配备,每学科(领域)团队成员原则上不少于10人,省域外专家原则上不少于35%,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原则上不少于50%。

第十四条 省级教育部门要统筹指导市(地)、县级教育部门遴选骨干培训者,组建地方辅导教师团队,按生师比不高于100∶1配备。地方辅导教师团队负责网络班级的教务管理、研讨组织、辅导答疑、作业批改、班级简报编发等工作。

第六章 骨干培训者集中培训

第十五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负责对骨干培训者进行不少于30学时的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解读培训方案和学科培训主要内容;讲解网络平台功能与操作流程,包括平台注册、在线学习、交流研讨、简报制作、作业提交及评价等环节的操作方法;讲授远程培训学员管理的职责与技能等。

第十六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采取专家讲授、研讨交流、操作演练等方式开展培训。培训期间应组织不少于3学时的网上操作演练,特别是在远程培训开始前,应安排不少于1次的远程演练。培训结束后,各机构须向教育部提交不少于1期的集中培训工作简报。

第七章 远程教学与辅导

第十七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组织教学专家团队认真做好远程培训的教学引领工作。实施专家在线值班制度,原则上每天安排不少于3名专家值班,引领学员交流,包括主题研讨、作业点评等方面。定期开展集中辅导答疑,原则上每10学时不少于1次,要利用视频、音频等手段,核心专家须全程参与。编写培训简报,原则上平均每10学时不少于1期,反映学习效果,解答学员关注的共性和重难点问题,点评优秀作业,引领下阶段学习等。

第十八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会同省级教育部门组建网络班级开展教学,原则上每班不超过100人。地方辅导教师团队负责网络培训班级的教学管理工作,组织学员按进度学习、参加集中辅导答疑,进行班内交流研讨等;解答学员疑问,评阅学员作业并推荐优秀作业,推荐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0%;编发班级培训简报,原则上平均每10学时不少于1期。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建立教学专家团队与地方辅导教师的交流协作机制。

第八章 技术支持与服务

第十九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的远程培训平台,要为教学专家团队、地方辅导教师团队、参训学员等提供课程学习、教学引领、辅导答疑、互动交流、培训简报、作业评价、问卷调查等方面支持。原则上要具备视音频双向互动交流答疑功能;要提供项目主页、区域主页、学科主页、班级主页和个人主页等多种主页,便于远程培训管理;要提供平台操作手册。

第二十条 远程培训平台要监控学员学习过程,加强信息监测与反馈管理功能,及时反馈学员注册、学习过程和培训效果等信息。

第二十一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配备专职管理和技术服务团队,设立服务热线,及时解决问题;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服务流程;定期向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部门报送培训工作监测报告,原则上每周不少于1期。

第九章 职责分工

第二十二条 教育部、财政部负责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的总体规划、统筹管理和绩效考核等工作。成立“国培计划”专家委员会,负责研制相关标准和审核课程资源,进行项目指导、咨询和评估工作。“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的具体协调和管理工作,利用“国培计划”远程培训监测与管理平台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和支持服务工作。

第二十三条 省级教育部门负责学员选派和管理工作,对项目实施工作进行指导、监管、评估,并按时报送工作简报和培训总结报告。

第二十四条 市(地)和县级教育部门负责本地项目组织管理工作,主要职责包括管理地方辅导教师团队的工作和参训学员的学习;协调有关部门,整合资源,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做好本地项目的总结评优工作;将参训学员学习情况纳入教师考核。

第二十五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项目实施相关要求,组建教学专家、管理与技术服务团队,认真做好教学指导、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会同各地教育部门做好地方辅导教师团队的管理工作;建立学员学习档案,对参训学员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第十章 绩效考核

第二十六条 教育部、财政部负责项目绩效考核工作,采取网络匿名评估、专家实地考察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绩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培训实施方案执行情况、学员满意度、培训效果、经费使用管理情况等。考核结果将及时反馈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并作为资质调整、任务分配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七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国家相关要求,认真做好培训绩效自评工作,并向教育部、财政部报送培训绩效评估报告、学员评价表等总结材料。

第十一章 经费管理

第二十八条 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经费,主要用于支付培训期间发生的住宿费、交通费、专家劳务费、教学资源费、场地设备租用费和宣传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须按要求编制项目预决算,教育部分期将项目经费拨付至培训任务承担机构。

第二十九条 教育部、财政部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的项目实施、预算执行、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等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或专项监督检查。检查结果将作为调整项目预算安排和核拨经费的重要依据,并作为以后年度审定“国培计划”项目承担任务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加强对培训经费的管理,确保专款专用。要严格遵守国家财经纪律,自觉接受财政、教育、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违规违纪问题,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教育部、财政部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3

“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

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以下简称:中西部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以下简称:幼师国培)管理,依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级教师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1〕5号)和国家有关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的主要目标任务是:通过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和农村幼儿园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引导各地规范教师培训管理,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普及学前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第三条 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由教育部、财政部统筹规划,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和引导,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 培训对象和模式

第四条 中西部项目分为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三种模式。

(一)置换脱产研修对象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采取院校集中研修和优质中小学“影子教师”(参训教师与指导教师如影随形,全方位参与备课、授课、研课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下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组织高年级师范生或城镇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校顶岗实习或支教,置换出农村骨干教师到具备资质的院校进行3个月左右的脱产研修(院校须组织教师到优质中小学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影子教师”实践),为农村学校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开展教师培训中发挥辐射带头作用的优秀教师。

(二)短期集中培训对象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骨干教师。采取集中培训方式,组织骨干教师到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进行10~20天的培训,着力解决农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专业能力发展。

(三)远程培训对象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采取网络远程培训和线下研讨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培训方式,遴选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对教师进行80学时左右的专项培训,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教师远程学习的能力,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第五条 幼师国培分为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和转岗教师培训三种模式。

(一)置换脱产研修对象为农村幼儿园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采取院校集中研修和优质幼儿园“影子教师”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高年级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或城镇幼儿园教师到农村幼儿园顶岗实习或支教,置换出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到具备资质的院校进行3个月左右的脱产研修(院校须组织教师到优质幼儿园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影子教师”实践),为农村培养一批在促进学前教育发展、开展教师培训中发挥辐射带头作用的优秀教师。

(二)短期集中培训对象为农村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采取集中培训方式,组织农村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到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进行10~20天的集中培训。项目针对学前教育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以“参与式培训”为主,重视优质幼儿园观摩实践,促使幼儿园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科学保教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转岗教师培训对象为农村幼儿园未从事过学前教育工作的转岗教师和非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优先培训新入职的转岗教师。以院校集中培训与优质幼儿园实践为主,组织转岗教师和高校毕业生到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进行120学时左右的集中培训,可根据需要辅以远程培训方式,远程培训学时原则上不超过三分之一。帮助教师树立学前教育专业思想,掌握学前教育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科学保教能力。

第三章 职责分工

第六条 教育部、财政部负责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的总体规划、统筹管理和绩效考核等工作。“国培计划”项目执行办公室负责项目组织协调具体工作。

第七条 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负责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的组织实施工作,根据“国培计划”总体要求,制订项目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项目工作机制,监督检查项目工作进展情况。

第四章 组织实施

第八条 每年5月,省级教育、财政部门根据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年度工作计划和专项经费预算,从本地区农村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际出发,制订培训方案。

采取招投标方式,遴选符合资质条件的院校(机构)承担培训任务。要发挥省域内外高水平院校的作用,承担集中培训任务的省外院校比例不少于25%。各省(区、市)的招投标通知要在“国培计划”网站()公布。

第九条 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要及时将年度实施方案和招投标结果报送教育部、财政部审核。经审核通过后,按照培训方案启动实施培训工作。

第五章 培训管理

第十条 省级教育部门要核定承担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任务的院校(机构)资质,指导各地遴选优质幼儿园和中小学作为教师实践基地。

第十一条 各地教育部门要明确参训学员条件要求,采取教师申请、学校推荐、教育部门审核的方式确定选派教师。要充分考虑学员地域分布均衡性,原则上参加过集中培训项目的教师3年内不再选派参加同类项目。要加强学员管理,为学员提供必要的学习生活条件。

第十二条 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培训课程管理,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厅函〔2012〕5号)相关要求,优化课程设置,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十三条 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教师培训者队伍建设,组建专家团队,设立首席专家,负责方案设计和统筹指导等工作。要优先遴选“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省域外专家原则上不少于35%,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不少于50%。

第十四条 省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培训课程资源整合,根据“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要求,开发建设新资源,加工利用生成性资源,充分利用“国培计划”资源库,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第六章 绩效考核

第十五条 教育部、财政部采取网络匿名评估、专家实地考察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各省(区、市)项目实施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中央专项经费分配的重要依据。

第十六条 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要加强自我评价和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的绩效考核,要将考核结果作为资质调整、任务分配的重要依据。各省(区、市)要于每年12月底前向教育部、财政部报送项目实施工作总结,主要包括: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培训工作简报(每单位不少于5期)、绩效考评报告、学员信息统计表等,绩效考评报告须报送文本及电子版,其他材料报送电子版。

第七章 经费管理

第十七条 中央财政安排专项经费,支持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实施,主要用于支付培训期间发生的住宿费、交通费、专家劳务费、教学资源费、场地设备租用费。财政部、教育部根据各省(区、市)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数、项目绩效评价结果、省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力度等因素核定年度专项资金预算。

第十八条 农村中小学教师外出参加培训的交通费,按照《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6〕5号)有关规定,从学校公用经费中列支。

第十九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有关要求,向省级财政、教育部门提出拨付经费申请,经审核通过后,由省级财政部门将项目经费拨付至培训任务承担机构。

第二十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将专项经费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自觉接受财政、教育、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 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要加强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预算执行、经费使用和财务管理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于违规违纪行为,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教育部、财政部对各地专项经费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或专项检查,检查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第八章 附 则

篇8

关键词:新视野;继续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7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1―067―03

自2003年9月中央电大实施教师网联计划以来,电大充分利用自身的系统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搭建上挂下联、立体交叉的区域性教师网联技术平台,建立了标准化、开放式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了“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远程教师教育网络,为开发建设远程教育资源库,大规模、高质量、低成本培训中小学教师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用新的视野去审视电大教师自身的继续教育,状况却不容乐观。笔者认为,电大教师的继续教育应借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方法,推行校本培训,这对电大来说不仅具有更多便利的条件,而且会产生更大的实际效益,从而实现电大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的新突破。

一、电大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现状

电大建校已30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几年来,各级电大对教师继续教育也日益重视起来,陆续出台一些制度,强化教师继续教育,在原来新教师上岗培训、学历进修的基础上,举办学术讲座、优秀导学课评选、说课比赛等活动,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也逐渐正规起来。但如著名的美国比较高等教育学专家P・G・阿特巴赫所说:“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学者们所从事的高深学问研究的神秘性很大,对于教授(学者们)职务的研究甚少。”电大人回顾30年历程,在检视、分析当前电大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工作时,发现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这与当今电大教育的稳步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第一,制度缺乏。电大不同于普通高校,由于一直以来缺乏竞争,电大教师安于现状的偏多,加上学校缺乏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的制度,教师继续教育自然就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了,有的学校即便制定了继续教育管理制度,落实执行也不十分到位。由于缺乏制度的约束,笔者曾亲眼所见,某电大请专家作报告,聆听的人寥寥无几,教师大多为了签到而听,有的教师签到后溜之大吉。

第二,管理松散。电大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目前还处于松散型管理阶段。管理松散的首要表现是高校师资培训中心不管。虽然1996年4月,国家教委了《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并在全国有关高校设立了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因电大教师不隶属于高校,也就没法参照此规程。管理松散的第二个表现是地、市教育管理部门不管。各地、市教育管理部门对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管理可说是井然有序,因电大不同于中小学,地、市教育管理部门也就无暇顾及。管理松散的第三个表现是电大职能部门落实不到位。在电大,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的主要部门是人事处,有的学校在教务处,还有的学校在科研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他们都没有对继续教育工作投入太多的精力,只是从师资队伍建设的角度提出一些相关的要求和规定,缺乏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长期、整体的规划和组织管理,督促工作就更无从谈起。

第三,形式单一。电大教师继续教育比较单一,一般情况下除上级部门硬性规定的新教师培训和教师自发的学历进修外,也就是每年几次的讲座。但笔者发现,听讲座是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多数是一个人在上面讲,其他人在做自己的事,互不干涉,其实效性不高。长此以往,教师们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也就荡然无存。

二、新视野下电大教师继续教育策略

校本培训的宗旨,一是以校为本,以学校为培训组织的基本单位,培训的场所也主要在校内;二是以学校实际需求为本,即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三是以校中人为本,即实现学校中最富有的资源――人力资源最大的发展。

电大的人力资源、网络资源较为丰富,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应充分挖掘本校的各种潜力,使本校的各种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服务。这也和校本培训的宗旨相吻合。在电大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开展校本培训,就目前看,还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一是电大学科、专业的多样性,为校本培训提供了便利条件。实施校本培训,可以便利地实现各个学科(专业)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而且,多学科的交融,也为在校本培训中实现培训内容、信息、课程设置的多科知识整合提供了可能。二是近几年来,电大科研氛围日益浓厚,为校本培训拓宽了渠道、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是网络服务不仅设备、技术先进,而且服务便捷,为电大教师开展校本培训提供了有效保证。四是时间安排上便利,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教师参加培训活动,实现全员参与,共同提高。

鉴于上述这些优势,笔者认为,电大教师继续教育应推行校本培训。具体措施如下:

(一)制度要有保障

电大要抓好教师继续教育,开展校本培训,制度建设是关键。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才能使培训得以健康运行,进而推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首先,建立政策导向机制。学校应结合实际制定一些切实有效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如“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制度”、“教师周期培训制度”、“教师交流制度”等。

其次,建立监督约束机制。构建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相结合以及管理部门、培训部门和教师任职学校协调配合的管理体制,确保教师继续教育的计划有较强的针对性,内容有实效性,方式多样化,管理科学化。再次,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在现实的教师培训工作中,要注重教师培训制度与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与教师的资格再认证及教师的职务评聘相结合,完善教师培训证书制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和教师培训管理制度,从而构建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最后,建立供给保障机制。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的保障机制,以及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培训成本的分担机制。电大可结合实际设立“教师继续教育专项基金”;“教师培训券”等制度,切实保障教师继续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浙江某市电大制定了“教职工进修培训费使用办法”,该办法根据不同层次的培训确定一定的费用标准,高级职称每年900元,中级职称每年700元,初级及以下职称每年500元,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分别在原等次上上浮200元和100元。同时规定,费用使用实行个人账户计额、部门统筹。按照个人账户进行管理登记,当年经费未用完,

余额可以累计使用。

(二)组织管理要到位

校本培训是基于学校开展的培训,若没有良好的组织管理加以配合,很容易因流于形式而效果欠佳。因此,笔者认为,必须根据学校自主培训的特点,建立内控为主、外控为导的组织机构和管理运行机制。首先,建立一支以校长为中心的校本培训指导者队伍,吸纳优秀教师、资深教师充实这支队伍,并确立专人专职负责。实践证明,只有具备了健全的指导者组织,才能保证校内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其次,负责校本培训的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在理论层面上懂得如何开展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训工作,积极寻找适合于本校教师发展的道路,加强组织管理,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活动,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三)形式要灵活多样

电大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必须与本校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要不断向多样性和开放性转变,特别是在培训方式上要灵活多样,以吸引更多教师主动参与。

1.集体充电式培训

这里的集体不同于传统的集中受训,而专指学校在明确了自身需要和教师需要后,主动请相关教育专业人员为教师“充电”,把教师们以往被动接受的局面转变为主动吸取养分的过程,使理论学习与对实践的指导二者间的融合真正成为可能,如专家讲座、名师论坛等。专家引领是校本培训三要素之一,通过专家引领能使教师成长得更快。何况在电大有一批教授,他们知识广博、经验丰富,请他们作讲座既方便又实在,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给教师集体充电。如浙江某市电大近年来已组织本校的7位副高以上的教师为全校教职工作科研报告,深受老师们赞赏。

2.课题带动式培训

近年来,搞课题、写论文已逐渐成为电大人的自觉行为。以浙江某市电大为例,2005年批准立项的各类课题为6项,2006年为7项,2007年为ll项,2008年达到了17项,这些正在开展的教科研课题正是培训的基点,学校可组织活动,请课题负责人结合自己的实践,交流课题的选择、设计、研究和结题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以激起老师们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并接受培训和指导的热情,从而不断提高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科研活动的兴趣和能力。同时,结题后的科研成果也可以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素材,以此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课题研究的队伍,不断增强全校的科研氛围,并最终形成本校的办学特色。

3.师徒结对式培训

教学相长是教育家孔子提出的,用在教师继续教育的校本培训中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在学校内部将优秀教师、老教师与青年教师、新教师结成师徒对子,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中,不断谋求新的提高和成长。师傅在带徒弟的过程中也获得了自身发展,同时将自己的传帮带经验整理成文,这又为校本培训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如嘉兴某中学一教师说自己有三个师傅,一个是班主任师傅,一个是学科师傅,承担管理工作后,又有一个管理上的师傅。他认为,自己的成长与这些师傅的帮助和指点是分不开的。可见,同伴互助的力量不可忽视。再则,同伴互助正好弥补了电大教师独立教学、独自研究的弊端。

4.观摩听课式培训

电大专业多,学科也比较多,学校应根据学科把教师分成几个教研组,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组织化观摩活动,并认真落实观摩后的评课和讨论环节,引导教师在观摩中获得于己有益的信息。如开展“优质课”、“研讨课”、“观摩课”等活动,还可组织随堂听课、互相听课等,为大家提供交流意见和看法的契机,既达到资源共享,也是一种运用理论分析实践,提高教育理论修养和自身实际教学水平的良好机会。另外,学校还可以定期不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教学研讨会、教学沙龙等进行案例学习和研究。

5.个人自修式培训

自我反思是校本培训的三要素之一。’有国外学者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由此可见,教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更好地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入点,从而优化教育教学、提高校本培训效能。这也是校本培训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教师的自修是校本培训中不可或缺的。一方面,教师可以为自己确定一个目标,然后寻找相应的教育理论和相关知识武装自己,在自修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从而实现自我改进和自我提高。另一方面,对教育专家、优秀教师的传授和指导也应有个自我消化吸收的过程,这样才可能有实质性的收获和帮助。学校可利用网络优势,开通校本培训网,开展课堂即时案例、教后记、教学随笔的撰写,“我讲我的故事”叙事性的教研反思交流,“精品案例评比与汇编”等活动,促使教师自觉反思,将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有机融合,不断增强教师的思考力、感悟力。

6.校际交流式培训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开放与互通有无,可以有效地达到师资、设备、信息等各方面资源的共享,并相得益彰。派人去某校随优秀教师跟班听课、学校之间观摩评课、经验介绍报告会、互相送教等,都是被实践证明为有效可行的交流方式,另外,还可通过网络、出国等途径在更大范围、更多内容上进行相互学习和交流。

篇9

(1)参训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教师参加远程培训,要完成规定的培训任务,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学习,否则,无法结业。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我县农村中小学条件差,教师流失严重,新教师又不愿意来工作,造成我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量特别大,一个人要干几个人的事,不少教师都是包班教学,白天上班很少有时间上网学习。同时,我县农村教师半边户多,放学后还要回家干农活,做家务,课余时间也难以顾及培训。即使参加远程培训,也是为晋职或迫于领导压力,自己内心很反感,参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2)参训教师的学习行为不良。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农村经济落后,学校硬件设施较差,好些学校根本不具备远程培训的条件,没有电脑,加之我县农村教师年龄偏大,大都对远程知识不熟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又欠缺,因此,他们参加远程培训普遍感到压力大,没有信心完成培训任务,于是消极对待培训,或者不坚持上网学习,上网时间达不到要求,或者请他人帮忙挂网跟帖、代做作业。

(3)远程培训的班级组织形式不妥。为降低办学成本,远程培训班额大都在60人以上,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教师较多,以县为单位组班问题不大,其他学科由于专任教师人数少,以县为单位无法组班,于是采用以市为单位组班,有时甚至以省为单位组班,这样,造成学员过于分散,班级的管理员与参训者彼此不熟悉,学员不上网学习或不完成学习任务,管理员对他们毫无办法,因为参训者心理很清楚,县外的管理员根本不能约束他。因此,即使管理员再认真,远程培训也难取得实效。

(4)课程辅导员的任务太重。为了达到远程培训目标,上级主管部门给辅导员规定了一系列任务,要求辅导员在培训中达到一定的目标。比如,要求辅导员上网学习达到多少时间,要批阅多少作业,要发多少贴,要写多少日志,要出多少期简报等。由于远程培训班级大,学员多,仅批阅作业,看学员日志这两项任务就够繁重了,为了完成任务,辅导员就只得想其他办法了,或请人代劳,或走马观花地乱批一通,根本没有质量保障。

(5)远程学习资源缺乏针对性。远程培训资源非常丰富,确实推动了教育公平和民主,让我县农村教师长了见识,但是,远程培训资源缺乏针对性,参训教师不能因需而取,教学案例大多出自城市学校,农村的很少,缺乏多元化,以至于让农村教师觉得这些东西虽好,但农村教师无法学会,即使学会了,在我们农村学校也没法运用,于是干脆不学。

(6)远程培训缺乏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目前,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目前还没有形成健全的培训质量监督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多采用作业,统一命题的考试形式,评定时重成绩而轻学习能力、学习策略等因素,评价方式相对落后。同时,管理机制效用性还有待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提升。

面对我县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及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在远程培训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统一思想,认识到位

随着教育形势发展,传统教育培训理念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培训工作也应与时俱进。要充分认识到远程培训的优势,充分认识到远程培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为了提高认识,每次培训前,我县先后要召开五个会议,即县教育局党委召开专题会议,我们进修学校召开班子会议,由教育局牵头召开各参训中心学校负责人参加的远程培训联系会议,各中心学校召开参训单位负责人和参训教师会议,以及进修学校召开培训开班典礼。尤其是开班典礼,要求参训教师提高认识,克服困难,全心心投入到远程培训中。这样,通过各种会议确定了培训目标,强调了培训纪律,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

二、目标导向,制度到位

明确目标,建立比较完善的考核目标,是我县培训工作的一贯做法。我们同样将此做法用于远程培训,首先我县教育局将远程培训的指标下达给各中心学校和县属学校,并将远程培训纳入各中心学校的目标考核范围,同时也作为参训教师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进修学校也先后出台了几个制度来规范培训者和参训者。如《隆回县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管理制度》详细规定了行政管理人员、班级管理员、辅导员的职责、任务及奖罚措施,很好地规范了培训者与管理者的工作行为。又如《隆回县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学员守则》具体规定了参训教师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纪律,并将参训教师的学习表现与各参训单位的年终目标管理分挂钩,与参训教师的评先评优及绩效工资挂钩。由于这些制度具体细致,可操作性强,对管理员、辅导员、参训教师以及参训单位有着很强的约束作用。

三、精心组织,安排到位

为了让远程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克服远程培训的不足,我县教师进修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精心组织,精心安排。第一,班级编排尽可能以县为单位,班级学员控制在五十人以内。第二,从实际出发,精当安排培训者的辅导任务,不加重培训者的工作量;从县情出发,适量布置参训者的学习任务,尽可能减轻参训者的负担。第三,开班前在网上公布远程培训须知,让培训者与参训者尽早清楚自己职责与注意事项。第四,精当安排几次培训活动,做到“五结合”:①将远程培训与集中培训结合起来,让两种培训优势互补。在远程培训开始、中期与后期各安排一次集中培训,根据远程培训的内容各安排一次高质量的讲座,以弥补远程培训资源的不足,同时安排几位骨干教师集中答疑,以解决在网上不能解决的问题。根据学员的学习情况,在会上鼓励先进,激励后进,总结经验,指出问题,提出要求,公开措施。这样效果非常明显。②将培训学习与教育实习结合起来。网上学习结束后,我们在学员所在学校聘请相应的骨干教师担任参训学员的指导教师,在进修学校的统一指挥下,让参训教师开展实习与研修,进修学校组织专业队伍在各参训学校巡回检查,广泛了解情况,查询参训教师通过培训他们的业务能力提高情况,及时汇总情况,组织学习效果差的学员重新参加不同形式的培训。③将培训与考核结合起来。考核包括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过程性考核主要考核学员的上机学习情况,看各项学习指标是否达到。终结性考核包括结业论文与考试,查看论文可以考察出学员远程培训的学习深度,结业考试可以考察出学员的学习广度,学员要想顺利通过考核,平时学习根本不能马虎,否则,什么挂机,什么请人代劳,都是徒劳,最终考核不过关,还得补学。④将远程培训与学习评比结合起来,将培训学习与学分认定结合起来。由于各项工作安排到位,环环相扣,培训效果非常好。

四、三级管理,监控到位

为了突破远程培训管理上瓶颈,我们参考了我校集中培训的管理模式,建立了县、乡、校三级远程培训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远程培训的功效。我县教育局和县进修学校负责制定远程培训方案,补充完善培训课程,选聘培训者,评价培训效能、监管培训过程;乡镇中心学校负责落实培训计划,协调培训中的关系;各中小学校负责选派参训教师,监督培训进程,落实奖惩制度;由于三级管理网络监管到位,反馈及时,远程培训的各项工作都能真正落到实处。

五、群策群力,合作到位

任何一项工作要想取得成绩,就必须发挥集体的力量,群策群力,团结合作。在远程培训中,我们群策群力,团结合作,行政领导、管理员、辅导员、分工合作,职责分明。为了加强领导与监管,我县教育局彭和生局长、易佑勇副局长、人事股长夏福田同志和进修学校校长、副校长、继续教育处主任等都加入到了远程培训QQ班级网络群。他们有时早上六点多钟到深夜十二点都在网上,在线时间长达十多个小时,随时了解学情、解答疑难,与校长们同学习,同讨论,发现好的典型及时表扬,发现不足之处及时提醒。由于领导们的积极参与,教师们的学习热情高涨,网上学习气氛非常好。

我们的管理员,辅导老师也都非常敬业,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为了有效地指导学员学习,他们通过QQ群、班级简报、班级动态、班级留言和学情通报等多种方式指导参训教师把握学习内容和调控学习进度,解答学员疑难。管理员,辅导老师发起话题、上传资源、发帖跟贴、评价学情、批阅作业。有时一落座就是一个通宵,但他们毫无怨言。他们不分白天和黑夜,不论工作日和节假日,都坐在电脑旁与学员交流着,与学员同学习,同讨论,虽然辛苦,却津津有味。由于行政领导与培训者通力合作,群策群力,使我们克服了远程培训管理上困难,取得了培训实效。

六、以身作则,服务到位

为了更好地完成培训任务,我们管理员和辅导员以身作则,热情服务,要求参训教师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我们的管理员和辅导员也都作为学习者和参与者,认真学习培训网上的各种资料,收看网上各种培训视频。他们的学习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参训教师。我们的管理员和辅导员服务热情,对每位参训教师,他们都很热情、很有耐心,认真细致地帮助学员解决疑难问题,及时表扬成绩优异的学员,同时也绝不冷落学习成绩较差的学员,帮助他们寻找差距,改变方法,鼓励他们积极上进,及时督促他们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敬业精神和热情的服务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对参训教师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学员更加努力、更加积极地去学习。

七、克服困难,投入到位

篇10

为了促进我校新教师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熟悉我校教育教学要求,成长为合格的教师,根据我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学校培训管理规则要求,结合我校新教师实际情况,教科处决定对**年新进校的教师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培训,现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新教师师德水平,以抓新教师基本功为重点,提高新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全面贯彻渗透新课程改革理念,通过自学、讲座、指导、检查等手段,促进新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文化水平等综合素质快速提高。

二、组织机构

组长:刘建忠

副组长:李慎保孙荣春林运斌罗刚洪小玲

三、培训目标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高中教育政策法规,熟悉高中教育教学内容,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履行岗位职责能力,熟悉新课改理念和基本要求,了解校本教研、课题的实施方法。

四、培训形式

采用专家讲座统一培训与个人实践相结合、交流座谈与个体自学感悟相结合的形式。

五、培训对象

**年新调入教师。

六、培训内容

1、教师职业道德、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讲座)

2、学习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精神(讲座)

3、教学技能培训(骨干教师、优质课获奖教师示范课;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

4、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等教育政策法规(自学)

5、教研能力培训(讲座)

6、现代信息技术培训

7、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七、培训要求

1、新教师必须按照《新教师培训日程安排表》的要求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2、新教师听各种讲座必须认真做好笔记(教导处收集归档);

3、新教师在培训结束时上交1000字左右的培训总结。

4、主讲教师要有讲稿(教导处收集归档),建议使用课件;讲座结束前可以留30分钟左右的时间由新教师自由提问,主讲教师认真作答。

5、新教师培训期间听课不得少于35节。

6、培训结束时每位新老师上一节汇报课。

八、考核方式(共计100分)

1、讲座出勤计20分。缺勤一节扣3分,迟到早退一次扣1分,扣完为止。

2、备课计20分。优秀20分,良好15分,合格10分。

3、听课记录计20分。缺一节扣1分,听课记录各项内容记录不完整者将酌情扣分,扣完为止。

4、新老师汇报课计20分。优秀20分,良好15分,合格10分。

5、培训总结计20分。优秀20分,良好15分,合格10分。

6、总分90分以上为优秀,70分以下为不合格。教导处将对优秀学员进行表彰。本次培训成绩将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并作为评优、聘任的依据。

九、其他

1、本届新教师培训班班长由李录生担任。

2、本届新教师培训班班主任由万保生担任。

新教师培训方案(二)

一、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使新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新教师的师德修养水平;理解并初步掌握课程标准;形成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新教师对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文化的认同度,尽快融入学校的教育文化,缩短新教师的角色转换期。

二、培训对象

**年9月以后进入我校的新教师。

三、培训形式

教务处集中指导和教研组“以老带新”个别指导相结合;交流座谈与个体自学感悟相结合,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四、培训内容

1、师德修养培训:着眼于加强新教师对当代教师职业、教师师德规范、教师职业素质的认识,确立敬业爱岗、为教育事业奉献聪明才智的正确思想。

2、教学常规培训:着眼于使新教师明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流程、规范、要求和教师的基本职责,规范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3、教学技能培训:着眼于培养新教师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和掌握教学基本功的能力,进行备课、说课方法的训练。

五、基本做法与要求:

1、对新教师的培训坚持政治、业务两手抓,把政治思想教育和师德教育放在首位,提高新教师的敬业、爱岗精神和教育教学能力。

2、为新教师配备一名师德高尚、教育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对新教师进行传、帮、带,具体指导新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新教师在培训期听指导教师示范课不少于15节,并写出听课感想;指导教师听新教师课不少于5节,并要对所听的课给予点评指导。

3、学校利用星期六的时间组织新教师进行集中学习培训,使其在短时间内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进行课堂教学,初步掌握备课、上课、作业(布置、批改、检查)辅导、考试等教学常规工作,养成自觉钻研业务的良好习惯。

4、新教师要制定好个人计划,根据学习的内容,写好学习笔记,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新教师要加强钢笔字、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计算机运用等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尽快掌握教育教学工作所必备的各项技能。

六、培训考核验收

新教师培训考核验收工作由教务处、学校共同进行。考查考核内容侧重于政治表现、工作态度、业务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集中培训期间的考核采用案例分析、笔记、总结并结合出勤、作业等方式进行。分散实践培训的考核,采用上汇报课,编写教案、检查读书笔记等方式进行。

新教师培训方案(三)

根据北碚区教委和区教师进修学院安排,为了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熟悉我校各项制度要求,尽快成长为合格的教师,根据我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学校培训管理规则要求,结合我校新教师实际情况,特制定新教师培训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新教师师德水平为先导,以抓新教师基本功训练,提高新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为重点,通过自学、讲座、指导、检查等手段,促进新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文化水平等综合素质快速提高。

二、组织机构

组长:xxx(校长)

副组长:xxx

组员:xxx

执行机构:教导处德育处

三、培训目标: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教育政策法规,熟悉教育教学内容;熟悉教育教学常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履行岗位职责能力;熟悉新课改理念和基本要求,了解校本教研、课题基本的实施方法。

四、培训重点: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教学教研能力及要求,德育能力及要求。

五、培训形式:采用统一培训与实践相结合、交流座谈与个体自学感悟相结合。

六、培训对象:**年分配到校的新教师。

七、培训内容及时间

(一)师德修养、日常行为规范培训(10学时)

基本内容: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教育行为的六条规定》,认真学习学校各种管理制度,参加学校组织的师德校本培训。

目的:师德修养培训着眼于加强新教师对当代教师职业、教师师德规范、教师职业素质的认识。促使新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热爱学生,熟悉教育政策法规,明确教师日常行为规范。

(二)班主任工作培训(20学时)

基本内容: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班主任工作常规要求;班主任工作方法经验等;学科教师育人方法(与学生交流沟通方法、学生思想工作方法等);学科教师课堂管理方法、要求。

目的:德育工作培训着眼于使新教师树立育人理念,教师不仅仅是教学,还要肩负育人这一重要职责;着眼于使新教师认识到班主任工作是教师工作的本份,做好班主任工作才能体现一个完美的教师生涯;着眼于使新教师初步掌握班主任工作要求和基本方法。

(三)教学常规培训(20学时)

基本内容:同兴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系列细则。

目的:通过培训使新教师具备严于律己的意识,熟悉教学常规业务要求并能自觉贯彻于自己的日常工作中。

(四)教育教学研究培训(10学时)

基本内容:教育教学论文撰写培训;校本教研培训;课题立项、研究培训。

目的:教育教学研究培训着眼于使新教师明确教研之于教学的重要性,初步掌握教研的基本方法。

八、培训要求

1、新教师应把培训看成自己成长的捷径,按时参加培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