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教学改革范文

时间:2024-04-02 17:55: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义务教育教学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义务教育教学改革

篇1

问:什么是义务教育学区制?实行义务教育学区制的意义是什么?

答:义务教育学^制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实践模式之一,是中小学实行分片划区管理的制度。其主要做法是在学区内通过一定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及考核评估措施,搭建交互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实施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上的指导与帮扶,以及教育设施设备、师资和生源的均衡分配,从而缩小区域内学校间的差距。这是一种中心拉动、以强带弱、共同发展、整体推进的均衡发展策略。

《通知》指出,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是通过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整体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近年来,我区在部分县(市、区)开展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试点,在体制机制创新、教育资源配置、教师调配与交流、教育教学管理、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区内外广泛实践经验证明,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是促进县域内学校间互相帮扶、优势互补、融合共生、内涵提升、促进均衡的重要手段,是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破解“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公平、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有力抓手,是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

问:如何科学设置学区?学区组建的形式有哪些?

答:《通知》指出,学区设置应按照城乡统筹、强弱搭配的原则,根据县域内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学校分布等实际情况,将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划分为若干个学区。

学区组建可采取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城乡帮扶等多种形式。一般以1所优质学校为龙头学校,与若干所同学段相对薄弱的学校组成教育融合发展共同体。一般按小学、初中学段分别设置学区,也可探索“初中+小学”模式设置学区。每个学区学校数量原则上不超过10所。

一是城乡帮扶形式。①城区学校+乡镇学校(村小学):由1所优质城区学校+若干所同学段乡镇薄弱学校(若干村小学),通过帮扶来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②乡镇学校+村小学+教学点:乡镇中心小学在与县城优质学校组成学区的同时,自身作为牵头学校又与村小学、教学点组成学区,以辐射村校、教学点,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是集团化办学形式。优质学校+薄弱学校:由1所优质学校+若干所同学段薄弱学校组成学区,实行集团化办学模式统一管理。

三是学校联盟形式。①初中+初中+小学:由1所优质初中学校+若干所薄弱初中学校+若干所小学组成学校联盟,共同促进内涵发展。②优质学校+优质学校:由若干所同学段优质学校结成联盟,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内涵发展。

《通知》指出,全区各地可根据有关要求和当地实际情况对学区设置形式进行积极探索和创新。

问:学区组建起来后,应该如何进行科学管理?

答:《通知》指出,要按照统筹协调、统中有分、分中有合、统分有序的原则,建立学区运行良好机制,统筹推进学区教育资源调配、教育教学管理一体化改革,制定学区工作计划和学区议事、决策制度,建立教育教学、财务后勤、学校安全管理等协作机制。

在行政事务方面,各地党政领导部门要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学区长学校、学区其他学校的管理层级和关系,赋予教育行政部门、学区长学校办学资源配置、师资调配、教育教学管理等职责和权限。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区办学资源的配置、校长教师的调配、学区整体绩效考核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要将学区长和学区管理人员从事的学区管理工作计入工作量,建立基于学区管理成效的激励机制。学区长要负责对学区内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示范引领和帮扶,学区长可由龙头学校校长兼任。学区内各学校校内行政、财务、后勤、安全等常规管理体制机制可维持不变。

在资源管理方面,各地要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构建学区办学资源共建共享新机制,促进学校体育场馆、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和仪器设备在学区内学校开放共享;二是促进学区教师资源、教学成果、办学特色、校园文化的共建共享;三是促进学区内学校校外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家长资源及其他社会资源的共享。

问:如何加强学区内教师队伍建设?

答:《通知》对加强学区内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5点要求。

一是打造学区管理团队。加强学区管理人员配备,每个学区设学区长1名、副学区长及管理人员若干名,均由各学校工作人员兼任。定期组织学区长和学区管理人员学习和交流。加强学区管理后备人才储备,从学校管理人员、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中重点培养一批优秀学区管理人才。

二是配齐配足学科教师。根据编制标准、学生规模和教育教学需要,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实行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盘活编制存量,提高使用效益。配齐配足各学科合格教师,重点向农村小学、教学点倾斜。全面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统筹调配教师资源,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等问题,实现学区师资配备基本均衡。

三是促进校长、教师交流。建立健全校长、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通过跨校兼课、支教、走教、轮岗等方式促进教师交流。支持学区统一调配教师,使教师从“学校人”转化为“学区人”“系统人”。

四是加强学区教师培训。支持学区开展以学区为单位的教师培训、校本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及教研能力和水平。学区要统筹培养薄弱学校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通过共建教学团队和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工作坊等方式,整体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五是努力提高教师待遇。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岗位结构比例和职称评聘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流动;提高乡村教师补助标准,并按距离远近、艰苦程度等因素进行差异化补助。

问:如何提升学区的教育质量?

答:《通知》建议通过五个方面提升学区的教育质量。

一是统一学区课程实施。学区要建立健全教育教学协作机制,加强课程教学实施的统筹,按照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扎实推进教学常规管理,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提升课程实施效果。要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建立必修、选修与社团活动相统一的学科课程体系,共建特色课程教学资源,确保开齐开足开好课程。

二是统一学区教学研究。学区要实行学区联合教研制度,统筹开展学科备课、教学研讨、听课观摩、课题研究等活动。加强学区内学生差异化研究,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科教学与德育、美育相融合,发挥学科教学综合育人功能。学区要协同高校、教学科研机构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教学研究新格局。

三是共育学生核心素养。学区要统筹组建德育工作团队,共同研究和推进学区德育工作,共享德育资源。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整合体育艺术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和艺术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协作,组织协调开展学区内学校学生共同参加科技、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是共创学区文化。学区要大力推进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着力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和学区文化。在传承、提升学校原有文化底蕴的同时,从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拓展延伸,加快融合,构建互励共进的学区文化,形成一校一特色、一学区一品牌、一县一风采的良好育人环境。

篇2

(一)课堂没有创新在服务礼仪的课堂教学中,创新意识较少,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在日益发达的服务行业,创新意识不仅只是企业老板的责任,要从源头抓起,从服务礼仪学习的源头抓起。学校要做好这项教育教学工作,增加课堂学习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充分了解目前服务业的现状。

(二)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较少

学校在进行理论教育时,缺乏实践的机会是高校普遍都存在的问题。服务业要求员工的实践性很强,如果不能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工作中就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及时解决,从而对企业造成损害。有些学校不能为学生统一安排实习单位,让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造成学生的滞留现象,不能在实习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不能很好地将服务礼仪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服务礼仪教育教学的改革模式

(一)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即使是最好的学校也不一定满足学生所有的要求,教会学生所有的选择。教师的角色正在从教学的主体,知识的传授者改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辅导者。素质教育与服务礼仪在一些方面存在相通的地方,服务礼仪课应该让学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关注课本到关注时代的发展,从学习礼仪到学会做人。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出发,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使学生具备鲜明的时代责任感,力争做到叶圣陶先生提倡的“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教”的教学精神。将课堂学习的空间延伸到课堂之外,突破时空的限制,在有限的空间中追求无限的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边学边用,遇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参观、联欢、社会服务等第二课堂的活动增加学生实习的机会,在实践中学会礼仪知识的理论应用,进一步熟练掌握应职岗位的礼仪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礼仪的习惯,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老师要以身作则,用言行教导学生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影响,身教胜于言传,老师在从事礼仪服务的教学中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仪态仪表。要以严谨的治学方式、爱岗敬业的态度、高尚的道德规范,严格规范自身的言行来约束自己。作为一名服务礼仪职业教育的老师一定要把礼仪的美丽、心灵的美丽与自身的魅力和谐统一作为自我形象塑造的目标,为学生做好榜样示范。

(四)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丰富就业服务手段和内容

提高学校的就业服务的“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的水平,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服务渠道促进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学校要大力推进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积极的引入企业优秀文化,使学生与企业完成融洽的结合,做到零试用期。最大限度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健全学生毕业就业指导网络系统,完善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发挥市场服务功能,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水平。

(五)老师要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服务礼仪培训方法

篇3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这门课的教学课时大幅减少,让学生在课时不足的情况下理解、领悟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教学中针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参考护士资格考试相关标准,结合实际情况,首先对教学顺序进行一些调整:(1)人体寄生虫学;(2)医学微生物学总论;(3)医学微生物学各论;(4)免疫学基础。其次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组合。具体情况如下:

1.1人体寄生虫学

寄生虫在病原生物中形体较大,其内容简单,特别是讲授时能结合大体标本进行形象教学,因此作为第一部分讲解,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人体寄生虫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内容,重点讲授总论部分内容,在寄生虫学各论教学中,重点讲解消化道感染的寄生虫,如蛔虫、华支睾吸虫等,以及在我国局部地区依然流行寄生虫,如血吸虫和疟原虫等,其他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如;丝虫等)。

1.2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部分内容,其中总论是学习各论的基础,应作重点讲述,尤其是消毒、灭菌和医院感染相关内容,这样便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时刻牢记无菌操作。在各论讲解中,重点讲授常见病原生物,如化脓性细菌、肠道杆菌、破伤风杆菌、结核杆菌以及肝炎病毒、HIV等;同时补充一些新增病原体,如SARS病毒、甲型H7N9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MERS病毒等;删除一些少见的病原体,如放线菌、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1.3医学免疫学

免疫学进展迅速,其理论知识已经渗透到了医学的很多学科,而免疫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很难掌握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较容易的免疫系统放在首位讲解,使学生整体了解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然后再讲解其他各个章节,这样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便于学生掌握、理解。此外,有必要侧重讲解临床发病率较高的免疫疾病(如超敏反应等)以及免疫学预防。对于护理专业实用性不大而又很难的内容,如补体的激活、MHC复合体和免疫学检测进行简要讲解。

2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方法是填鸭式教学,学生欠缺主观能动性,此种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教学的需要。所以,要依据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特点,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施教。

2.1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集声、像、图、文、动画于一体,具有生动形象,直观鲜明等特点。《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这门课涉及许多病原生物的形态,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师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如在讲解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各论部分时,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如果仅靠文字讲解则非常抽象,学生不易理解,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提供大量的图片,使学生对各种微生物和寄生虫有一个形象、直观的认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加深记忆。对于一些知识难点,还可以制成Flas,如病毒的复制增殖过程制成Flas后,使原来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变成生动的画面,使学生对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与成熟、释放等过程一目了然。

2.2采取PBL教学法,激励学生自学

PBL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根据本课程特点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中可以摘选合适的内容进行PBL教学,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获取知识,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临床联系起来。譬如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可采用PBL教学法进行变态反应的教学。具体方法是:课前选好几个典型病例如过敏性鼻炎、新生儿溶血症、过敏性胃肠炎等,让学生查阅资料,预习超敏反应相关内容,课堂上先围绕病例所提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分析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特点与临床常见疾病之间的联系;然后每组选出代表作答,最后教师针对错漏之处加以讲解补充,同时强调重点和难点。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此外学生通过自身探究和体验,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2.3重视引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讲解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采用引导提问教学法,鼓励学生自学。如在讲解结核分枝杆菌时,可提前选择肺结核病的病例,提出相关问题:(1)结核杆菌有哪些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2)结核杆菌的传播途径?(3)如何进行微生物学诊断?(4)如何预防、治疗结核病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结核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免疫性、致病性和防治原则,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细菌学知识分析总结结核杆菌致病机制,并与结核杆菌的所致疾病及防治原则相联系。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4采用科普讲座形式教学,增加学科前沿知识,开拓学生视野

随着现代医学的持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病原生物,特别是近年来,很多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都和本课程有着紧密联系,同时这些知识对学生以后的工作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讲座的方式对近年来临床典型的流行传染病,如MERS、甲型H7N9和非典等进行介绍,便于学生了解当前现状,开拓学生的眼界。

3改革实验教学,强化学生技能培养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其实验课教学应根据高职护理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合理安排实验内容,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首先,要改革实验内容,选择和护理专业相关且直观的实验内容,如皮肤消毒试验、空气和口腔中细菌培养试验等;第二,要鼓励学生大胆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做皮肤消毒试验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的消毒剂进行实验,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又能让学生亲身认识到细菌分布之广,同时为她们在以后的护理工作中养成无菌观念打下基础;第三,注重实验考核,将考核在实验中进行,期末综合评定。考核流程分为课前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态度和实验报告。考核成绩课前预习占20%,实验操作占30%,实验态度占15%,实验报告占35%。这种考核方法既能提高学生平时的操作能力,也便于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价。

4改革考试模式,全面评估学生成绩

篇4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 课堂教学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018-01

分子生物学在生命科学相关的学习和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课程的内容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反映了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很多与生物相关的专业都开设了该课程,然而,该课程内容庞杂、抽象、较难理解,并且涉及大量的实验技术和操作,很难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较快地理解和掌握。

为了便于老师更有效地教学以及学生更好地掌握该课程,我结合多年分子生物学教学工作经验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 紧抓基础知识,教学方式多样化

现代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都在越来越多地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分子生物学已经成为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并正在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与渗透的重要前沿学科。分子生物学是一门从分子水平研究各种生物大分子作用的机制,其中涉及DNA复制,转录及翻译等生物学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也许已经从其他课程中有所了解,为避免重复,应着重从分子水平来认识。建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做强调和归纳,并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和完成相关的练习和作业,便于巩固记忆。

针对该课程具有内容多、抽象、难理解的特点,笔者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立体化、动态化的教学方式。

1.多样化

上课形式不应只拘泥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应使其多样化,如教师对于重点内容做板书,画图讲解,对于十分重要的分子机制,采用穿插视屏教学,对于需要详细了解其结构的物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实物模型讲解,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立体化和动态化

教学过程中多采用视屏或Flash教学,图文并茂能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多媒体的辅助使用能更好地在课堂上演示许多用语言难以描述的生命本质现象,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和掌握复杂的分子生物学原理。另外,许多生命活动都是动态的过程,采用动态的Flash教学,不仅简洁易懂,而且更容易让学生了解生命活动的真实情况。

二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重实验课程的教学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很多机制的发现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实验教学是对理论理解和技术方法学习的有益补充,是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但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有两点问题:一是分子生物学对实验设备、药品及实验条件要求较高,因此只能开展部分经典的实验,以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二是实验之间连续性强,每一次实验的结果都会影响下一步实验的进行。在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因为过程中的一步操作不当导致实验无法进行。以上因素都会影响实验课程的教学,针对以上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1.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教师应在实验课教学之前要求学生对实验内容,原理等提前了解,实验过程中密切指导学生,及时纠正和处理学生的错误操作。试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按要求写实验报告,尤其注重反思总结实验失败的原因。教师应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解答疑问。尤其应注意学生实验素质培养的内容,加强实验技能训练的同时,多注重培养学生严肃、严密、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掌握基础操作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围绕相关课题自己设计实验。这种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巩固实验的基础操作,熟悉运用实验设备和方法,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2.改革实验的考核方法

很多学校虽然都开设了分子生物学的实验课程,但由于学时少,采取以上交实验报告的形式来作为对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考查,这种考核方式是不可取的,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并不能代表实验动手能力,它只能作为实验考核的一部分,而且会养成部分学生的惰性,不注重将实验动手能力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因此,建议改革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

实验考核应以理解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和掌握基本实验技能;通过综合性实验,锻炼合理、独立完成一系列实验的能力;通过开放性实验,自主完成实验内容、实验方案、实验技术设计为目标。考核方式包括平时实验课表现,基本实验技能考查,实验基本知识及综合实验能力等各占不同比例来综合评价。实验教学是该课程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建议教师应注重实验内容的设计,改善实验课程的考核方法,学生的动手能力必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篇5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现状

商务英语作为特殊用途英语(ESP) 的一种,从根本上讲既是一门语言教学,又是一种技能培训。它培养学生在国际商务环境下的商务沟通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它要求学生熟悉国际贸易业务涉及的主要相关文件和单证编制。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具有范围广、专业性强的特点,而且重严密性和科学性。但由于很多院校教师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只注重语言点的讲授却没有结合文化背景与学生的应用能力,加上教学基础设施简陋落后,教学资源缺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院校教育的发展目标。此外,长期以来院校商务英语翻译的教学安排没有很好地体现实用性特点,翻译教学缺乏系统的理论把握和翻译实践。而学生忙于应试以及实习,这也势必影响翻译教学的效果。

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翻译教学活动与实践操作存在脱节现象

翻译教学活动与实践操作环节相脱节,这是高校与各类职业院校在培养翻译人才过程中常犯的错误,有部分教师甚至错误的把翻译教学等同于理论基础课,把过多的精力投放在对翻译原则、理论与方法的传授上,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组织学生参加翻译实践活动,这种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势必会影响学生翻译素养的提升及翻译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教学环境单一化,教材选择多样化

商务翻译实训的信息量欠缺、直观性不强、效率性不高。商务英语翻译的校外实习则难度更大,社会上接受翻译类学生实习的单位极少,即使接纳实习学生的单位也只能一次性接纳2 - 3人,并且实习单位限制多而实习内容少,实习效果不明显,这无形中限制或浪费了学生参加翻译实践的机会。各校选择教材的标准不同,但基本上分为两种:一种是行业特色突出,适用对象比较明确的商务翻译教材,介绍商务领域各种商务文体和商务话题的翻译技巧。另一种是基础翻译教材,侧重于英汉互译的基本技巧训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按照教材组织教学,能否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做适当的调整,已成为商务英语在教学中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三)考核评价存在片面化倾向

当前院校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的主体仍然单纯的局限在教师这一群体,在评价内容上,只是根据学生作业、平时表现及期末考试给出考核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无疑是片面的、封闭的、静态的,没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没有显著体现出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优化测试模式,匮乏考核应有的动态性和灵活性等,当然更谈 不上全方位、多角度的反映学生真实学习状态,不仅如此,这种片面化的考核方式还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激发和培养。

(四)教学方法老套落后

据相关部门调查,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及教师仍然沿袭“填鸭式” 的教学模式,即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虽然有很多老师也在尝试利用网络查找与课程相关的资料,但就总体来看,教师的课堂活动仍然不够丰富,在设计方面也比较单一,在新旧知识的衔接方面更是存在不紧密的现象,这都是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的典型表现。

三、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应该着重做好的几方面工作

(一)对学生翻译实践给予足够重视

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翻译能力为目标,因此要求相关院校必须把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对学生翻译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教师在开展商贸外贸术语翻译的相关教学时,便可将自身在外贸行业做翻译的经历巧妙融入其中,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使之更加快速准确的掌握相关翻译术语,从而实现教学活动的优化。同时院校要加强与校企单位的合作,以便学生接受完系统的商务英语翻译理论知识后,从事相关实践工作使其真正将商务英语翻译的原则与方法应用到实践工作中,既能有效提高学生实际翻译技能,又为其积累了一定的翻译经验,为未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能自然而然地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从学校到职场的过渡。

(二)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确定了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与学,这意味着教学的中心从教转到学,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使师生角色赋予新的职能,彻底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因为这种传统教学理念无视学生的独立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未成熟性与待发展性,按照学生认知的客观规律,教师设计各种翻译任务和翻译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各种翻译活动,在参与中彼此协作,相互探讨交流,达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主动构建与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的效果。教师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参与者。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三)采用动态、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教师坚持“做中学”的教学理念,以“提高翻译技能”为主题,以“译中练”为主线,用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双管齐下的方式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和职业意识。在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考核的过程中,建议学院要把考核评价与教学一体化,采用更加多样化、多元化、动态化的方式进行考核,比如实施学生自评、学生互评、 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又或者采用开卷与闭卷、平时与期末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等,总之在未来对学生进行考核的过程中,要更具针对性,更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更强调学生实际翻译技能的提升等。

(四)提升教师业务素质优化教学

通过多年一线的教学经验得出结论,商务英语翻译是一门国贸与翻译相结合的课程,是位于基础英语和国贸知识之上的技能课,任课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翻译理论,具有丰富的从教经验,而且要具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是从事职业性翻译活动的翻译工作者。政府或学校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励教师提升内力。比如让教师参加有针对性强的翻译培训;派教师到翻译企业挂职锻炼;开展学习专家的研讨会等举措,使教师在学习评价中提升自己。

篇6

《商务礼仪》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主干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主要支撑作用。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等方面积极探索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对于高职院校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商务礼仪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课程考核

《商务礼仪》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主干课程,在该专业就业岗位群中,该课程主要对应市场营销岗位技能和素质培养要求,讲授商务活动类型、各类商务活动的策划及组织以及商务活动各环节和场合必须遵循的礼仪规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主要支撑作用。目前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的教学存在着教学方法陈旧、实训场地简陋、实践条件匮乏等问题,改革传统的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1.1 紧跟行业的发展趋势选取教学内容

课程紧跟商务领域的发展趋势,通过对企业商务活动调研,针对性地选取了商务领域相关企业最为常见和实用的商务活动类型作为教学内容模块。在内容的安排上突出商务特色,尊重国际惯例。例如在商务往来礼仪中,主要是针对国外客户的接待与拜访,以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客户接待与拜访为重点,针对性地安排了美国、日本、英国的客户接待及拜访内容,突出商务往来活动的操作技能。

1.2 针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需要安排教学任务

在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时,紧扣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实际要求,以必须够用为度,有所取舍,有所侧重,通过技能点的完成来达到教学要求,并注意与前后续课程的有序衔接。在企业里,刚刚毕业的学生一般担任促销员、营销助理等活动具体细节的执行,我们在课程中通过技能点来训练这些技能,并且不断地变换 情境,反复练习,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通过这些扎实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耐心、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人。

1.3 在教学内容中提出了素质培养目标,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在课程的每个任务都提出了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敬业精神,培养合作意识与沟通技巧,同时针对现代企业普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重视员工形象和礼仪规范的趋势,在内容中选取了装扮商务人员形象任务,包括仪容训练、姿态训练、表情训练、礼节训练等,职业场合着装礼仪等,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成功求职并获得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主要采传统的以“讲授型”模式,虽然也有案例分析和讲练,但整个教过程基本上在教室进行,缺少仿真的职业环境和角色扮演,教师、学生没有把自己当成真正的商务人员,没有进入真实的职场环境,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差的后果。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教、学、做一体化原则,根据不同模块的内容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做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

2.1 示范互动法

教师示范与学生个体感受、集体感知训练相结合。采用互动法可使学生直观地从教师现场示范的过程中学习,并即刻亲身实践,大大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西餐餐具时,通过教师的现场示范,学生跟随实践,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真正达到教学目标要求。行为训练法。在进行商务礼仪的举止和仪态教学时,教师首先对知识要点进行阐述,让学生了解礼仪规范的具体做法,再进行实践训练,安排学生分组练习、演示,最后由教师点评。为了更好地营造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相互点评,纠正不雅行为,这样可促进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商务礼仪的知识。

2.2 情景模拟法

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扮演某一社会角色从而掌握相关知识技能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活动。它是行为训练法的延伸和发展,可将多个单项技能融合在某一个具体的情景中,学生分角色进行模拟实战演练,通过模拟,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师设计能够体现见面、谈判、会议等商务礼仪方面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如在进行商务谈判情境礼仪演练综合实训时,同学们6-8人一组成立模拟公司,就本公司某一合作项目模拟一个场景,将日常见面礼仪、电话礼仪、仪表礼仪、接访礼仪、谈判礼仪、会议礼仪等,运用于其中进行演练。此训练项目提前一周布置,同学们积极性很高,各组首先进行对白和场景设计、道具准备,再进行排练,上课时在实训室仿真模拟演练,通过学生互相打分和教师评分,选出1-2个优秀小组和6-8个最佳个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讲评。

2.3 任务驱动法

它是以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具体任务中,教师安排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技能,培养了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讲授仪式礼仪时,首先布置任务:远程服饰有限公司通过精心筹备,终于要开业了,李先生是该公司公关部经理,负责公司的开业庆典,请问该如何筹备和运作。学生通过看书、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完成以上任务,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说明,教师进行总结、提炼。这种教学法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4 现场感受法

实践是礼仪理论教学的落脚点,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遇到书本上没有的情况和难题,才能积累和开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才能使课堂知识变得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教师应结合商务礼仪课程教学内容,创造一切条件、利用一切机会协调好各方关系,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比如在讲授一段时间的礼仪理论知识以后,让学生参加社会上的比如展览展销活动、庆典活动、新闻会等企业或者当地政府的大型活动的实践,让学生顶岗实习,参与这些活动的对领导、嘉宾、媒体、参展商等人员的接待工作,如从车站、机场、码头的接待到宴会、会议等等接待工作,让学会通过亲身参与一次次大型活动,使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堂与社会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礼仪综合素质,在实践中提高了待人接物的礼仪技巧。

3 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对教学活动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考核方式必须与教学方法相适应,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相一致。因此,必须改进传统的期末一次性结果考试的方式,采用多种形式,加强过程性考核,提高技能考核和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同时又要应考虑到知识和技能并重,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力求考核项目涵盖学生的能力、知识、态度,突出能力考核,各项考核项目分值合理,比例适当;要求达到的能力目标要用项目任务完成的效果来考核,考核方式要易于操作,对每个学生必须有单独考核的内容;知识考核要以对知识的运用考核为主。本门课程采用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相适应,以考核能力为目的,以过程性考核为主要手段的考核方式。

3.1 职业素养考核(10% )

引导学生培养职业素养。目前,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很注重员工精神风貌、言谈举止,是否遵守规章制度,是否具有爱岗敬业精神、团体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等方面素养。因此,对高职学生而言,职业素质的养成十分必要。通过职业素养的培养,可以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奠定未来发展的基础,可以引导、激励他们增强信心,走向成功。这一部分重在考核学生平时的到课情况、上课表现和个人礼仪习惯养成情况,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

3.2 学习过程考核(30% )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该项考核中,平时作业占10%, 单项能力训练占20%。每次作业和单项能力训练都有一定的分数,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平时作业和单项能力训练是教学过程中质量控制的杠杆,是反映和检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程度的标志。平时作业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的理解;单项能力训练有利于学生初步掌握在商务活动中的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完成后续综合项目能力训练以及分析、解决将来的岗位工作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3.3 综合应用能力考核(40% )

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训练综合技能。商务礼仪课安排了三个综合项目训练,即个人形象展示、商务接待礼仪演练、商务仪式礼仪演练、综合项目训练要求学生6—8人一组成立模拟公司,模拟商务活动过程中某个场景,将所学礼仪技巧、规范要求等运用于其中。综合项目演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每个人都在模拟商务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由于综合项目的结果可检验和演示,有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全班同学均可做评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4 职业所需的知识考核(20% )

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高技能型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知识决定了一个职业人在未来技术领域所能从事的工作范围和岗位层次。对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考核以笔试方式在学期末进行。考核内容均为职业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注重于基础知识的应用。

4 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普遍认为,这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将抽象理论形象化,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更容易接受。过程性考核能很好地促进职业技能的提高,学生期末及格率明显提高。实践证明,商务礼仪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有着显著效果,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篇7

目前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实践性、应用性不突出,无动手操作性等常见问题,而对原有商务英语课程进行“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建设应使该课程成为“突出工学结合、商学结合,以任务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或服务:如各种商务信函撰写,各种单据制作等为载体”的专业核心课程。所以,对商务英语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改革和建设归根到底就是尽量做到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其核心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我校启动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建设,为我系开展商务英语“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提供了机遇。我们把商务英语“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与建设应用于我系12级商务英语班,下面就是一些初步的尝试和做法。

2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改革和建设

商务英语“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内容既要体现理论教学,又要有实践教学,能体现出“教中学,做中学”。我们尝试把课程内容选择与教材建设相结合,以一体化课程建设推动校本教材建设。商务英语(外贸英语)教材有很多,多数教材课程内容量大,授课时间长,与我校理论教学、实践实训设施以及学生水平并不相匹配。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的教材进行适当裁减,例如,我系12级商务英语班开设的商务英语课原来使用的教材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版《世纪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实务》(侯雁慧主编,新世纪高职高专商务英语类规划教材),在实施了一体化教学模式和总课时为64课时的情况下,我们对教材中的单元作了大幅度裁减,选出5~6个单元作为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教”这部分理论教学,包括InternationalTrade、DescriptionofCommodities、internationalTradeTerms、InternationalPay-mentofGoods&L/CExaminationandAmendment、ShipmentArrangement、DocumentationandPayment,约32课时,从学期的第1周到第8周,这些单元的理论教学为后面的“教中学,做中学”打下基础。一体化教学内容“学”这部分,具体做法是将原有教材中的相关单元和其他单元的习题练习集中放在这一模块中,让学生通过课上课下讨论、上网搜索、图书馆查阅来自主学习完成。习题练习既可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逐步向学生释放,也可在理论教学完成后向学生布置。约10课时,从学期的第9周到第12周。一体化教学内容“做”这部分,在缺少实训室和实习基地情况下,我们采用CaseStudy,即在学期的第12周或13周进入到“做”这部分教学时,把我系编的校本教材《外贸或商务英语单证实训任务册》发给学生,让学生第13~16周完成。这本单证实训任务册就是一个完整的CaseStudy,它包括订合同、阅读L/C、各种单证制作等,让学生一一制作完成。

3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做”一体化应用研究

商务英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又是技能教学,集语言技能与外贸业务技能培养为一体。在目前提倡以就业为宗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的环境下,对商务英语课程要求是以突出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培养能够用英语磋商业务,撰写函电,起草合同和制作各种单证结汇的外贸人才。另外,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也表明,涉外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要么缺乏用专业英语与国外客户进行沟通的能力,要么英语沟通能力不错,但外贸专业知识薄弱,不能真正理解国外客户信息,难以进行正确的外贸业务操作。上述这些都与商务英语老师基本上采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有关,即以讲授商务英语词汇、英语句子、常用表达等语言知识为主,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大多围绕出版的教材或理论教材层面,具体教学中缺乏与外贸业务实际相结合的实训项目,学生进行具体业务操作甚少,学生很难从课本案例中体会外贸工作真实环境。为此,不仅要对商务英语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而且还要在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即由知识传授教学模式转为重在能力训练与综合素质提高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或方法。我们在12级商务英语班中,创建商务英语“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以函电、起草合同、单证制作这3个项目为任务,先从函电任务开始,然后开始阅读和起草合同的任务,最后完成单证制作任务,项目任务循序渐进,直至学生能自行完成,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这种体现实践性和操作性的项目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有成就感。同时,每个项目后都有课程练习的“学”和实训项目任务的“做”,从实训操作和思考练习两大部分对所学、所做的内容进行归纳和训练,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学习和动手操作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4结语和建议

篇8

摘 要:目的:本篇文章旨在探讨如何培养医学院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用最符合实际的立场来理解和探究当代医学物理所涉及到的专业问题。方法:利用教学内容、方式及策略的有效调节,从而实现教学模式改革。结果:在教育过程中,重点是提高了学生有目的的进修,而且可得到明显的成绩。结论:怎么利用当代教学理论对医用物理学教学模式实行变革,是目前我国当代医学高校物理老师务必进一步探讨的重要探究方向。

关键词:医用物理;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1.引言

生命科学的探讨在非微观、性质上的状态诠释步入到微观、量化上的实质探究,医用物理学科是目前众多医学高校教学不可或缺的课程,不过,教学过程大部分偏重内部系统的完善,可对生命科学本身比较忽视,引起学生对本学科的误解,以为这个学科只关注探究低级物质状态,无法分析高级物质在非静止状态出现的生命表象。学生兴趣的降低,造成恶性循环,促使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从而在本质上终结这种老式教育模式。

2.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医学”特色

当前,医学高校所选用的物理学科书籍内容偏向于传统理论系统,但是在医学实践运用上关系不大,导致“医用”优势匮乏[1]。最合适的医用物理学科书籍须有完善的知识系统,同时还需要充实当代医学领域内的常识,比如“多普勒效应”这一章节,举例说明多普勒诊断仪器检测血液流速等,在叙述理论的同时,也可以让大家明白理论知识在医学学科中的运用,借此提高对当代物理知识的了解,关联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相关内容,可以让学生更能体会当代科技的魅力。

综上,在教育变革当中要强调物理学科对于当代医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无论是以前、现今还是未来,学生都会感受到医学的进步与物理学科的推动是紧密关联的。依据笔者在医用物理学科的实践体会来看,教学内容可以按照下面的几个观点来变革。

2.1升华绪论课 调动学习积极性

序论课程可以说是研究医学物理学科的始端。从那些刚走进高等医学学院的学生角度来看,他们面对“研究物理学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将物理学科学习好”的疑问不知所措,这个阶段就要将序论课程的意义表现出来,最大化的激发他们研究医学物理学科的兴趣。

突出学生在教育阶段当中的重要地位,目的是为了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中以老师传授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的现象,促使学生发挥自身在研究医用物理学科上的主体地位。医用物理学科和试验课程的教育其实就等同于利用医学物理学科新学识与实践相结合,再次建立差异观点间的合作,促使新交流方式的形成,推动医用物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全面化和层次化,真正达到更适用的目的[2]。为达到这个目的,仅仅依赖老师的灌输是无法实现的,还需要让学生明白医用物理学科在医学各领域内的关键作用,让他们自己动手实践使用各类设施,促使学生更积极更主动,从而突显学生主体的重要性。

2.2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学习物理学科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物理学基础理论,锻炼他们严谨的思维模式,所以在序论课程上要注重两方面内容,使用更详尽、灵活的事例来体现物理学基础理论在当代医学的关键作用,让学生明白物理学科的重大作用。物理学科在原理及技能上的贡献能够推动生命科学和医学的进步,同样,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前进也可以为物理学科引导新探讨内容,两种相互推动、相得益彰,共同进步。

3.教学方法多样化

老式教育方式过于重视对学生的知识灌输,轻视对学生思维方式的锻炼及教育,所以,在教育当中要重视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实质,让物理知识和医学现象联系在一起。为推动教学模式成功改革,强化了实施多样化教学,通过实践表明,多样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爱好与新思维的形成。以下是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实际体会及体现方式。

3.1多样化教学法的实施情况

3.1.1以收集到的临床案例为线索,贯穿课程

这种方式可以将多样化教育效果更好的发挥出来,让学生可以将效仿当局者的主体地位表现出来,了解物理基础理论及秩序在临床医学中的运用,之后在老师的帮助下让学生总结。

3.1.2以科研成果为项目,解决问题

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探究研究课题时发挥更大的作用,利用他们的主观分析能力从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教师从中只是帮助和指引。不过这种方式消耗时间多,组织性复杂,因此要适当选择运用,可以少量进行,否则就无法达到教育任务目标。

3.2多样化教学法实施的作用表现

3.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按照心理研究分析,在学生培育智力的阶段,假若进行不断的被动灌入,会导致灌入知识的过于充实,可能会让学生在教育当中表现出“厌食症”[3]。通过多样化教育,可以在某种情况下改变学习的作用,达到影响学生学习心态的目的,让他们结束被动的学习状态,去主动的寻找、汲取学识。

3.2.2促进学生能力培养

多样化教育通过事例来解释一些笼统繁杂的观点、原则,或者表达某些比较全面系统的问题。利用这种多变的手段,摈弃老式教育中的呆板教育,激发学生利用一些吸收的学识及才华去发掘、探索和解答事例中的疑问,同时在解答这些疑问的进程中更好的进步及得到新的知识。

4.改进教学手段

当代网络信息的迅速发展及运用,课堂教育已经不是只有老式黑板和粉笔,利用当代的教育方式进行物理教育是当前的潮流,因此,医学高校物理老师应顺应时代变化,增进自身综合实力,并在教育思维上将多媒体教育与老式物理教育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对医学的体会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医用物理学科不是为了提高分数,而是为了在未来的医学行业内得到更好的发展与进步。

课件属于多媒体教育的一个介质,可以表达出生动、灵活的效果,从而真正刺激和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多运用这种教育方式,可达到提高课堂信息内容和教学效率。

5.结语

医用物理学科是生物医学专业内的重点,它推动医学的进步并起到关键性作用,而且对解释生命现象起源有着重要作用和帮助。因此,改革教育方式不仅是为学生提供更完善性的物理学科学识,更是为了在这场教育方式的变革当中让学生懂得如何利用先进科学及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若利用医用物理学科的教育方式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思维能力的改变,让学生慢慢形成科学的思考方式,从而具有更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更实际理性的探讨当代医学本质,故而,医用物理学科的教育效果才能够彻底表现出来,从而彻底完成教育改革的目的,物理学科与医学学科得以结合、延续性进步,不断实现创新和发展。(作者单位:南华大学数理学院)

课题号:南华大学教改课题(2013XJG01)

参考文献:

[1] 张晓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篇9

关键词:园艺植物组织培养;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131-02

《园艺植物组织培养》是园艺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园艺专业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修订了适应学分制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园艺植物组织培养这门课程对于培养园艺方面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园艺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在园艺专业中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农业效益化和都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使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现代化园区的组培项目的数量迅猛增加,同时,新兴的组培企业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有效结合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和生产实际,缩短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需求的差距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和适应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通过改革和完善园艺植物培养课程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条件,合理构建园艺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特色,可以有效将企业实际工作环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更好地实现培养园艺专业人才的目标。

二、园艺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在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

1.教材编写难以适应现代教学模式。在编排园艺植物组织培养教材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通过全面编排学科包含的所有知识点的方式来保证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学术性。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教材内容太过详细,教师容易产生依赖心理而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生硬的传授灌输,从而减少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动的积极性,直接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失去兴趣和信心。这种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方式相矛盾。而这种教学方式所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2.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基本是以教师为主。通常情况下,教师在上课之前事先准备好所需的实验材料并设置好具体的实验流程。在实验教学课程中学生需要根据教师设置好的实验流程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一般来说,传统的实验方法无法真正发挥效力,因为植物组织培养以实验技术水平为发展的根本,其侧重于实验者实践能力,对操作水平有着极高的要求。植物组织培养在教学实践中要高度重视实践技能,在教学活动中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学生自我实践提升植物组织培养技能,进而体现出园艺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宗旨。

3.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实现教育目标。传统园艺植物组织培养的教学目标的定位相对较低,只是简单地要求对知识和技术的一般性认识和了解,缺乏对知识和技术能力的深入性探讨和研究的要求。然而,传统的园艺植物培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相对来说比较落伍,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模式也比较陈旧。在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下,学生只能了解到相对空洞的理论性知识,更无法达到现代教育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尊重课程本身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积极采用多媒体等新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有效深化学生对植物组织培养理论知识的认识。

三、提升园艺植物组织培养教学效果的对策

1.合理规划理论教学内容。在信息无比丰富的知识爆炸时代,学生从来不满足于单一知识的学习。当下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要掌握有效学习的能力,还要学习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效结合起来。植物组织培养课程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扎实掌握课程理论知识的要求,还提出了领会和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实用技术的要求。另外,学生还应对植物组织培养方面世界前沿的高端技术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还要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生活中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技术和知识水平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手段。(1)尊重学生实验活动的主体性。在新的教育教学大纲指导下,实验教学获得了革新,在实验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学生独立动手能力。实验课程以小班制为基础,每班人数控制在25人以内,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缩短讲授时间,在对实验目的、要求、方法、注意事项讲解完毕大胆鼓励学生自主实验。学生根据教师对实验的讲解以及自身知识独立实验,在独立探究中自主解决实验中所出现的问题,若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应主动向教师提问,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给予针对性的指导。(2)实施开放实验室制度。传统实验室由教师控制,在教师的控制下,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活动,实验活动的准备以及实验所需材料均有教师主导,学生的实验活动只是对教师实验示范的机械重复,在这种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准确采集实验材料,不会科学构建实验流程,对实验的反馈也仅仅停留于理论知识,这对于学生自学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探究学习能力的提升是极为不利的。为了实现现代化实验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进行基础实验训练,然后根据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开放实验室。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后可以进行课外实验,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实验。

3.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灵活应用。(1)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园艺植物组织培养是现代生物学重要组成部分,以遗传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学等学科为基础,因而在进行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其他学科教学专业的问题为引子,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或者以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为课程导入,让学生对事件给予反馈,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在师生互动中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2)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师应该合理采用直观性较好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实物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直观形象的了解和认识。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组织培养实验室,在对实物的实地参观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介绍,从而帮助学生深刻记忆设备名称和特征。再比如,讲解植物离体培养成苗过程等内容相对较为复杂而且耗时较长。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将实验整个过程制作成内容丰富的课件,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使学生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并加深实验过程的理解。(3)深入植物组织培养工厂。园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工厂已经十分常见,很多工厂都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在工厂内进行蔬菜、果树和花卉等植物的机械化繁殖。植物的繁殖不再受到传统方式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从而实现了工厂式的周年连续生产。植物组织培养对植物生长控制因子实现了人工调节,在可控制的环境内实现植物快速繁殖,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引入植物脱病技术,不但可以有效提升植物的质量,还可以提高植物健康繁殖的速度。总体来说,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4.考评方式多样化。考评直接反映出学生对《园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的学习成效,如果教师只依据卷面成绩来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评价,那么就会让整个考评过程缺失客观性和有效性。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考评的时候,就可以把多种考评方式结合在一起,并从多个方面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从而让课程的考评能够实现客观性和有效性。比如:教师可以把理论知识考评、实验考评、技能实际应用能力考评这三者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并让它们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数划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方位的考评。

四、结语

随着我国园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地不断提高和发展,大多数农林院校为了更好地进行园艺植物组织培养的教学都将《园艺植物组织培养》这门课程设置为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由于园艺植物形态变化相对较大而且种类偏多,园艺植物组织培养教学活动的开展应以园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和理论为先决条件,并根据不同园艺植物的不同特点,从而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并将其与实践操作有效结合。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合理把控好授课重点,尤其是对植物组织培养专业特征的明确。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44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由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和医学免疫学这三门学科整合的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关系密切。为了达到高职高专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进行了如下的改革和探讨。

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这门课程内容繁多并且复杂,特别是医学免疫学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而枯燥,学生较难理解,如果要让学生在这有限的几十个学时内把这些内容融会贯通,就必须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医学微生物学这部分内容,因为这些微生物个体微小、种类繁多、结构比较简单,我们肉眼看不到,所以,学生对它们缺少感观认识,再加上知识点比较零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1]。根据这种情况,调整了教学内容顺序,如微生物各论教学:以往是按照细菌、真菌、病毒这个顺序依次讲授各个病原体,但是目前我们是根据病原体的传播途径为主线进行讲授,如经消化道传播的病原体,经呼吸道传播的病原体、经节肢动物传播的病原体、经接触传播的病原体等。这样琐碎内容系统化,学生乐于接受且记得牢固[2]。人体寄生虫学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医学蠕虫学和医学原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稍加了解,讲授的重点是介绍寄生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特点及其致病性等方面,至于其流行特点和防治原则了解一点则可,这样,教学重点突出了,学生感到清楚明白。医学免疫学这部分内容,由于免疫学这些年飞速发展,并渗透到在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及其广泛。可是大部分学生反应免疫学抽象难懂,根据这种现象,我们在教学中,免疫学基础只重点介绍免疫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抗原、免疫球蛋白与抗体、补体等。这些内容简单,但却是临床免疫学的基础,临床免疫部分重点介绍一些与临床关系密切的内容如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及免疫学防治和诊断等。

2 改进教学方法

2.1 对比讲解式教学法

本门课程中医学微生物学部分细菌、病毒的种类繁多、特点复杂,学生易懂但是难记,容易混淆,如果教师按照教材内容依次讲解每种细菌或病毒的生物学特点、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就会显得单调、贫乏,学生会觉得无趣,这样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学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对比讲解法,如针对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免疫性等方面进行对比讲解。这样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了,知识点也掌握好了,教学效果也提高了。

2.2 启发式教学法

传统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枯燥,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3],这就需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现在使用比较多的启发式教学法主要有PBL法等,把问题或病例讨论作为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4],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求知欲进入活跃状态。如在讲授超敏反应时可以提出为什么病人在医院注射青霉素前需要做皮试?为什么注射青霉素后需要在医院观察15-20分钟才能离开?再根据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学习,这样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吸引到学习上,而且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快,记得牢。如在讲解狂犬病病毒时,可先让学生观看狂犬病病人发病时候的临床表现,让学生对狂犬病病人有个大体了解,然后提出问题如人被狗咬了一定会得狂犬病吗?被疯狗咬伤后该如何处理?这样学生为了解问题的答案,就会主动进入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来,提高了学习兴趣,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3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融合了文字、图像、动画等,避免了传统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感知兴趣的缺点[5]。人体寄生虫学部分是经典形态学科,主要研究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流行特点等,传统寄生虫学授课模式是以教师在黑板写字、绘图并配以挂图为主,由于直观性差,缺少鲜明生动的动态效果,并且教学信息量少,进度慢,学生难教难学,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多媒体教学所提供的寄生虫图像真实,又配以动画及合适的音乐,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视觉、听觉并用,其效果远比挂图要好,并且教学信息量大大增加,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医学微生物学部分也有许多形态学内容,多媒体教学可利用其形象、直观的特点,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各种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免疫学部分中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是较为抽象的知识点,同时又是重点内容,在多媒体教学时,可运用示意图并配以简易动画来展示每条途径,直观形象,使学生能轻松掌握其内容。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为教学提供了逼真的效果,使知识获得全面表达,加深了学生对课题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6]。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有按照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促使学生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

参考文献:

[1]刘维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3):178.

[2]刘维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法探讨[J].中医药学刊,1999,35(5):41-42.

[3]张业霞,王宗军.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方法探讨[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14(3):311.

[4]魏薇,李群.关于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安徽医药,2007,11(3):275.

[5]张玉玮.医学多媒体教学的三大趋势[J].西北医学教育,2001,9(3):148.

[6]南克勉,吕少文.多媒体技术在医学CAI课件中应用特性的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2,16(4):226-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