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人的话范文

时间:2023-04-11 01:1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夸人的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冰冷孤傲的眼睛仿佛没有焦距,深黯的眼底充满了平静,乌黑的头发,散在耳边,耳钻发出幽蓝的光芒。俊美的不得不使人暗暗惊叹,他的身边围绕着一股冰凉的气息。

2、英俊潇洒,玉树临风,风流倜傥,面如冠玉。

3、那个男子立体的五官刀刻般俊美,整个人发出一种威震天下的王者之气,邪恶而俊美的脸上此时噙着一抹放荡不拘的微笑。

4、为你老婆做些让她开心幸福没烦恼,你就是好男人。

5、他那红嘟嘟地脸蛋闪着光亮,像九月里熟透地苹果一样。

6、他地耳朵白里透红,耳轮分明,外圈和里圈很匀称,像是一件雕刻出来地艺术品。

7、弯着有些发福的腰,他静静的在那儿工作着。不是那么俊俏的脸庞此时完全被认真填满。我知道他那样很累。不过,他还是拘谨的在那儿蹲着。汗水马上要掉到眼睛里也顾不上擦一下。他常说:“一个男人要想取得别人的尊重,就只有努力工作这一条。”我嘴里不说,但心里却永远留下了他说这句话的神态和语气。一个男人最重要的不是相貌,也不是才学,而是这种勇于面对生活压力的勇气。

8、你有时候是不是特孤独?世界上这么优秀的人就只有你一个!

9、一表人才,文质彬彬,衣冠楚楚,风华月貌。

10、他乌灵的眼眸,倏地笼上层嗜血的寒意,仿若魔神降世一般,一双冰眸轻易贯穿人心,刺透心底最柔弱,舞衣的角落。

11、他的眉毛时而紧紧地皱起,眉宇间形成一个问号;时而愉快地舒展,像个感叹号。

12、光洁白皙的脸庞,透着棱角分明的冷俊;乌黑深邃的眼眸,()泛着迷人的色泽;那浓密的眉,高挺的鼻,绝美的唇形,无一不在张扬着高贵与优雅,这,这哪里是人,这根本就是童话中的白马王子嘛!

13、一张坏坏的笑脸,连两道浓浓的眉毛也泛起柔柔的涟漪,好像一直都带着笑意,弯弯的,像是夜空里皎洁的上弦月。白皙的皮肤衬托着淡淡桃红色的嘴唇,俊美突出的五官,完美的脸型,特别是左耳闪着炫目光亮的钻石耳钉,给他的阳光帅气中加入了一丝不羁。

14、我和你在一起的时候压力好大啊!谁让你这么优秀啦!

15、浓密的眉毛叛逆地稍稍向上扬起,长而微卷的睫毛下,有着一双像朝露一样清澈的眼睛,英挺的鼻梁,像玫瑰花瓣一样粉嫩的嘴唇,还有白皙的皮肤。

16、为你家庭付出一切,让家庭开心幸福没烦恼,你就是好爸爸。

17、做事积极、热有力;缺点是自尊心较强且容易急躁没耐。

18、在午后的阳光下,没有丝毫红晕,清秀的脸上只显出了一种病态的苍白,却无时不流露出高贵淡雅的气质,配合他颀长纤细的身材。

19、气宇轩昂高大魁梧英姿飒爽衣着得体眉清目秀。

篇2

1、你的身材真棒,可以去当模特了。

2、你善解人意,让世间所有的男子为你倾倒。

3、你看上去真漂亮。

4、你的穿着打扮真有品味。

5、你可真细心,把问题想得真周到。

6、你的头发真美,尤其那种香味让我心神恍惚,哪是你自己的味道。

7、你举止大方,很有淑女风范。

8、你笑起来的样子最为动人。

9、你的五官很精致。

10、你很有女人味。

11、用尽我所有的话语也形容不出你的美。

12、天使的脸庞,魔鬼的身材。

13、你的皮肤真好。

14、你的眼神如此撩人,让我忍不住地去吻她,别动,你会让我越陷越深的。

15、你身着一件紫红色旗袍,远远看去,真像一只小蝴蝶飞过一样,既美丽称身,又色彩柔和。

16、你真能干,出得厅堂,下得厨房。

17、你不仅人美而且心更美。

18、你是我见过的最美最善良的女人。

19、你是那样地美,美得象一首抒情诗。

20、你真有才华。

21、你是新时代的女性代表。

22、你也许没有一簇樱唇两排贝齿,但你的谈吐也应该高雅脱俗,机智过人。

23、你是我心目中的最佳女主角。

24、你真的很可爱。

25、你全身充溢着少女的纯情和青春的风采。

26、你柔情似水,()你的微笑让我如醉如痴。

27、你真是一个才女。

28、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对你的感受的话,我觉得那就是真诚。

29、你身材苗条,这样一打扮真迷人。

30、你真是冰雪聪明,气质不凡。

31、世上有两种女孩最可爱,一种是漂亮;一种是聪慧,而你是聪明的漂亮女孩。

篇3

2、我好幸运呀,贾宝玉身边有花香袭人的美人,我有眼如水杏般的可爱少女,不比他差,哈。

3、你是星期天这么可爱?还是每天都这么可爱?

4、宝贝你可以笑一下吗?我的咖啡忘加糖了。

5、见过你的人都说我肤浅,谈恋爱只看颜值。

篇4

关键词:文化认知;跨文化交际;影响;

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包括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之间和同一文化体系内部不同亚文化)之间的交际活动即跨文化交际。在这一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交际者不仅涉及到语言层面,还更多的涉及到文化及其相关的各种要素。文化认知就成为了跨文化交际的起点,没有文化认知就不可能有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文化认知的程度对交际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与词汇相关的文化认知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储存了前人的全部劳动和生活经验,是一种社会群体约定俗成的,是可以习得的。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词汇是语言系统中体现文化最浓烈、明显、突出的一个部分,各种文化都给词汇赋予特有的含义,每个词汇代表一定的对象或现象。词汇最能反映出社会文化的特征,也最容易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词汇中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有习语、典故等。如果不懂词语的文化内涵,即使语音、语调和语法再好也难以进行有效的交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词汇由于目的语与母语的文化背景不同,从词的内涵意义上讲,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产生特定的文化意义或蕴涵,因而在跨文化交际中最容易造成误解和障碍。在交际中尤其是对本族文化不是特别了解的交际者在交际时就要避免使用对方不好理解的词汇,做到删繁就简,要不断了解目的语国家的习语甚至是埋语,避免不必要的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

二、与交际环境相关的文化认知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是一种社会行为,总是发生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对词汇文化的认知是物质条件,这些条件一定是通过某种环境而发生作用的,所以对交际环境的文化认知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保障。交际环境是构成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文化中交际有依赖于它所处的交际环境。这里所说的交际环境包括具体和宽泛的交际环境,即交际情景、角色关系、人际关系等因素,宽泛的交际环境的是文化、民族心理等各方因素。这些环境因素影响着跨文化交际双方的交际。为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故障,交际双方必须具备一定的交际情境知识,对交际环境认识愈深刻,敏感性就越强,理解性越深入,从而达到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高效性。

三、与语用相关的文化认知对跨文化交际的影晌

语言的使用要随着交际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了解了相应的交际环境后,其相应的语用也应该发生变化。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只掌握言语表达方式及其功能,却忽视它们的社交指示信息和语用范围,就会导致语用失误,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有效交际,不同的文化要求不同的行为,这是一种文化规约。言语交际是一种社会现象和行为。要受到所属社会的交际准则和文化熏陶的制约。从常用的问候语,致谢语、到深层的思想交流,都带有交际者各自的文化属性,反映出不同文化中文化特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要能够正确识别和理解不同文化的行为功能,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历史,学会从对方的文化角度体和认识事物,熟悉和掌握不同文化的言语和行为方式。只有这样,在跨文化交际中才能运用适当的语用策略,提高交际的成功率。语用行为受制于他们各自的文化背景,文化差异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语用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表示道歉、委婉、谦虚、问候的语用规则有不同之处,组织信息的方式、实现会话的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的方式也有不同。如果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说话人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不顾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违背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就会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达到完美的交际效果,使语言交际遇到障碍,从而造成跨文化语用失误。

四、与非语言交际有关的文化认知对跨文化交际的影晌

我们将那些不通过语言就能传达意义的行为和特征界定为非语言交际。非语言行为是一种强有力的沟通方式。它具有无所不在性、关系性和文化制约性等特点。虽然部分非语言信息具有普遍性,可以充当文化间、种族间或国际间的沟通语言,但是大部分仍然是受到文化制约的。因文化差异,一个非语言信息在不同的时空下,会有着不同的意义。这种文化制约性,使得非语言信息在交际的过程中产生了意义的模糊性。一不小心就可能踏入误区,发生严重的误解与冲突。尤其是从自己的文化的角度来解释他人送出的非语言信息,更容易发生错误的现象。非语言行为同样因文化的差异而不同。除了表达感情或情绪之外,它还具有支持口,和表亲近性的功能。非语言学家朱迪・伯贡认为65%-70%的意义来自非语言线索,而30%-35%来自于语言。所以对不同文化非语言信息所传达的信息的认知对跨文化交际起着重要的作用。非语言交际能够传达的信息比例如此之大主要是他利用了很多的非语言途径。其中有些途径依赖于我们的视觉,有些依赖于我们的听觉、触觉和嗅觉。而这些途径因为文化的制约而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因此培养文化认知的敏锐力与小心谨慎地解读是避免引起跨文化交际误解的先决条件。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与文化认知相关的四个微观内容的方面,即与词汇相关的文化认知、与交际环境相关的文化认知、与语用相关的文化认知、与非语言环境相关的文化认知,对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有着微妙而且重要的影响,在交际中如何准确把握并正确运用就成了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中要面临的重要问题,对这些文化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程度决定着跨文化交际成功率的高低。

跨文化交际在交际途径上对文化认知有依赖,同时又在不断地影响文化认知的广度和深度。文化认知的程度对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文化认知要求我们改变以往宏观的文化视角,用跨文化视角去审视不同文化。要了解本国文化,并充分了解他国文化,从对方的思维方式中去理解对方,感受因文化不同性所致的特定工作和交流方式,达到双方的文化认同。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斯莱文著,姚梅林等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2]吕晓凤,近四十年国内外问候语研究综述[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

[3]迈克尔・托马塞洛著,张敦敏译,人类认知的文化起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4]科里・弗洛伊德著,李育辉译,沟通的力量[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孙迎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刘鸿宇、王牧群,构建心理图式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2)

篇5

【关键词】跨文化管理 人力资源 文化

在现代组织的管理框架中,文化一直是以组织的价值体系与行为模式存在的。组织文化涉及到现代组织的方方面面,它与组织的工作方式、信息传递模式、礼仪形式规范、工作节奏和状态以及日常工作的习俗等直接相关。可见,文化是不同形态特征所构成的复合体。而对跨文化管理而言,其中最为主要的便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块”,指的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作生活质量与取得经济效益为目的,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进行获取、保持、评价、发展和调整的一系列管理过程。因此,文化管理是现代组织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组织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组织进行沟通时,跨文化管理就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跨文化管理是现代组织在全球范围内活动的产物,而与此最为相关的便是人力资源的整合与管理。因此,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组织跨文化管理的层次

(一)文化移植

文化移植指的是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子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都通过母公司进行配给,且往往由母国人员来担任。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子公司经理和母国公司之间并不存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对于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的沟通和经营活动的进行是有明细见帮助的。母国企业或者母公司可以通过派到东道国的高级主管与管理人员,将母国的文化移植到其中,让子公司的本土化员工能够逐渐适应这种文化,并在这种文化的影响开始新的更有效率的工作[2]。当然,这种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这种文化的移植并没有意识到子公司所在地的本土文化,也没有将合作者的原有文化考虑其中,这种强行的文化植入并不见得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文化嫁接

这种类型的跨文化管理较之于文化移植更灵活了一些,指的是母公司能够认识到子公司所在地的文化特征,并能够充分地尊重当地的文化价值。嫁接指的是以子公司的地域或者组织文化为载体,之后要选择母公司文化中的最为关键或者适应的部分与子公司相结合。这种文化佳节的方式有着十分明显的优点:能够与对本土文化进行充分的沟通与相互尊重。但是这种形式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母公司文化的特性如果是弱性的或者未能将其精华部分进行嫁接,文化的协同效应就难以充分的发挥出来[3]。

(三)文化相容

作为作为高级的跨文化形式,文化相容指的是两种不同文化的有机融合。因此,此时的跨文化管理应该无论是母公司还是子公司都应该选择其最为精华的部分,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的文化能够紧密的融合在一起,最终成为一种兼容性强、多元化的文化整体。当然,对于跨国公司而言,母国的文化与东道国的文化之间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是“文化摩擦”的重要成因。因此,管理者应该在经营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文化差异”,隐去两种文化中最容易导致冲突的部分。

二、现代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跨文化差异

(一)价值观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流中,价值观的差异也被看做是文化差异的一部分,它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对组织氛围与文化的形成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对待财富的态度差异。某些国家的企业不单纯追求利益,而是会对特定的社会目标进行努力,但是也有些国家的企业,会以追求最高经济利益为根本目的;(2)对人才的评价差异。一些国家的企业十分重视员工的道德素质,在实践操作中,重视人的政治素质、个人历史与人际关系,但是其他一些国家则习惯忽略领导者的专业能力;(3)对工作的态度差异。部分国家的企业因为现有的企业管理中缺乏灵活的激励措施,企业的员工因此会产生不同的工作态度,一般不太可能期望通过努力工作能够得到物质上的极大满足。

(二)显性文化的差异

在跨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显性的文化差异是最为常见也是极易显现出来的。这种来自于文化主体双方的、象征性的符号系统包括语言、神态、手势、面部表情及举止等多个不同的方面,这些方面是“看得见”的,是“显性”的。比如,在与日本商人进行谈判时,他们一般不会正视对方,而是当对方正视他们时,他们会低下头表示所谓的尊敬……,一些跨国公司经营上的失败,有些并不是决策的失误或者市场环境的冲击,有些时候是文化符号的冲突导致的[4]。

三、现代组织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整合和管理策略

(一)实行跨文化培训

大量的实践表明,要想进行成功的跨文化管理,就应该进行跨文化培训,将企业共同的文化传递给它的员工,以此形成强大的文化感召力与文化凝聚力。此外,由于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精华的部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员工往往会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特定的问题,因此,进行跨文化培训能够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取长补短,以期达到合理控制与科学管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组织员工与生俱来的文化差异的目的,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力资源的产出效益。

(二)解决好文化冲突

跨文化管理中处理文化冲突是最为艰难的。不同形态的文化之间会因为相遇而产生相互的碰撞和排斥,这一过程被称为文化冲突。在跨文化管理中,只要找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结合点,才能实施平衡的有效的跨文化管理,文化冲突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应该将本民族的文化标准与价值观念和其他民族的文化标准与价值观念进行综合的考虑和衡量,遵循不同文化传统下的员工,寻找并建立共同的观念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并使这种价值观具有开放性、兼容性、持久性的特点。

(三)遵循文化多样化政策

多样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多样化的管理也能够使员工队伍趋于多元,而多元的员工队伍本身就能够较好地化解跨文化中的障碍。为此,应该鼓励和支持员工珍视不同工作场所中的文化差异,建立多样化的员工队伍,反映并理解企业所服务的多种顾客。多样化政策影响企业的全球化努力。企业能够通过对文化的多样化措施,鼓励跨文化了解与对文化差异的积极态度[5]。如果企业文化明确的重视并奖励多样化,员工就能够对文化差异存有开放的心态,更好的觉察到那些差异,并对此宽容。

(四)全局战略,系统开发

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和利用具有全局性的也正,因此不能只考虑局部利益。一个跨文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若干元素组成的,这一复合体相对于不同层次的人才系统,应该具备不同层次的开发战略。此外,还应注意人力资源管理的层次性、人才结构的多维性和人才队伍的阶梯性等问题,综合开发人力资源,全方位、多层次和多阶梯的开发人才,最终形成良性的人才结构。

四、结束语

21世纪是多元文化的世纪,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走出原有单一的文化环境,变成跨文化企业。这些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面对着和母国文化不同的文化和在这种文化下的具有不同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工作人员。显而易见,这无疑对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已是国际经营企业在跨文化背景下成功运营的保证。因此,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利用资源和跨文化的优势,展开跨国经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势互补,将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要形式。

参考文献

[1]高文辉. 人力资源中的跨文化管理[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08(01):62-63.

[2]陈浩天,余楠. 浅析跨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11):60-61.

[3]宋夏伟,张世免. 论人力资源的跨文化管理[J]. 企业家天地,2006(02):29-30.

[4]徐亚纯,郭毓东. 论21世纪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74-76.

篇6

莫言是一位生于华夏、长于华夏,以汉语为母语、以中文写作的本土作家,而诺奖体现的是西方世界的价值认同。本土作家要想获奖,就必须要处理好不同文化体系的差异和冲突问题,否则就只能“羡慕嫉妒恨”了。

以乡土民俗描写见长的莫言,为何能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从未出过国门,也没有专门研习西方哲学和价值观的乡土作家为何能在西方主流文化中独辟蹊径,摘得诺奖桂冠?在我看来,无外这几个方面,一是梦幻般的情节和不羁的文字,二是中国式的魔幻现实和讲故事的手法,三是作者笔下个性化的中国社会现实。

正是这三个方面的原因,让莫言作品充满了中国乡村和中国社会的气息,让人在其作品中能体会到真实的中国社会的变革,以及在此变革中人性的拷问。

人与人性、人的价值,是西方主流文学中永恒的主题,而莫言的文字,恰好在这方面与西方主流文学价值取向趋同,从而更能被西方主流文学所接受。

入乡随俗,是一种主动融入,更是对他人价值的尊重

诺贝尔文学奖,是在西方价值体系和语境中产生的,带有西方价值观的烙印。诺奖得主多为西方人,也就在所难免。

从管理学视角看,诺奖就是以西方价值(或者他们以为的普世价值)作为评判尺度。这里没有什么不公平(对其他语系而言)之说。既然我们承认诺奖,就得承认和接受诺奖的评判尺度。

莫言是一位以中文为母语、且以中文创作的作家,在以西方语境为主流的价值体系,要被其接受并认同,首先就必须克服因语言、语境和文化差异带来的价值表述上的困难。作为一名在国内享有声誉的创作者,要走向世界文学的大舞台,并且在其中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就必须要用西方主流世界能接受的方式来表达。

这种情形,与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市场所面临的障碍并无二致。

过去我们常说诺奖情结,无非是因为国人自己培养的本土人才,没能摘下诺奖桂冠而感愤愤不平罢了。这其中一个最具自我安慰的说辞就是诺奖是西方设的,为西方人操控,而我们的文学,直接脱胎于我们的文字、文化,而这又不能完全被西方人理解和接受,因此尽管我们有一流的作家,但却没有机会走向诺奖的领奖台。殊不知表达不平,恰恰是因为我们对诺奖放不下,是以承认诺奖在世界的影响力为前提的。

我们常说入乡随俗。在市场上就是要企业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能够用消费者的价值观来考察问题、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在不同区域谋得发展空间,成为地区市场上有力的竞争者。

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的价值观存在差异是客观事实。在营销过程中,必需面对文化差异时,我们要想找到市场的切入点,就必须先找到双方重合的共鸣区间,只有在这个区间里,沟通和说服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入乡随俗的“俗”实质上就是交换双方都可以理解和接受的重叠区间,是一种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值认同。这里的认同,并非遵循,而只是一种价值判断上的尊重,如同“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维护你说话的权利”一样。惟有尊重对方价值,认同对方价值,才有可能被对方所接受。

惟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独特性才是核心竞争力

文化的演进和发展,是以各自文明的传承和发扬为特色的。文化的魅力在于不同文化的多姿多彩。从时间轴上看,每一种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环境变化都不相同,因此形成各自不同的特色。

在诺奖的声明中,授予莫言文学奖的理由是“把幻想与现实、历史和社会梦幻般地结合在一起,把中国传统文学与口头文学结合在一起,给人们呈现了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内心世界”。可见,莫言获奖在于他文字的独特个性。

莫言的红高梁系列、天堂蒜苔之歌、蛙,都受到作者个人经历的影响,带有浓厚的中国社会色彩。其文字让人们看到其精神世界里中国传统和现实的奇妙组合。没有个性,就没有特色。

同样的道理在跨文化营销中也是现实存在。产品的个性,与产品营销的文化环境密不可分。在跨文化营销环境中,企业必须坚守自身的特色,才有可能让产品和服务显著地区别于同类产品。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产品的技术参数,也不是产品的工艺水平,这些物理的或化学的指标,在后工业社会,特别是信息化智能化社会,被复制乃至被超越都是必然的。因而这些都不是,也不可能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通常只能是由企业文化为内核构成的软实力。技术、工艺可以仿造,惟有企业文化不可复制,是企业所特有的。也正因如此,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只能是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独特个性。

对价值的认同,或者说,为了有效沟通,提升沟通效率,我们就必需在沟通双方的共鸣区间里,找到共同的话题,从这一共同价值出发,才能在各自保持其原有的个性基础上,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评判体系。

对价值的认同,不等于不要特色,更不是放弃独特性而追求价值的一致。在跨文化营销中,独特性是不同文化必然的体现,但沟通要有效率,反而我们认为,可以从双方的独特性出发,来寻找共性、正视差异、承认差异。谋求价值协同,是跨文化营销一个鲜明的特色。

全球化思考,本土化执行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全球化的大趋势中,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有全球化视野。今日竞争早已突破地区市场界限,变成了在所有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竞争。市场一体化,要求企业在进行发展规划时,从全球化这一大趋势出发思考问题。

然而全球化视野,并不等于在具体的运作上,可以不考虑地区差异。莫言的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运用中国民间文学和口头文学的表述风格和习惯,在荒诞中映射出现实的平淡和传奇,给人以心灵的震憾和冲击,让人产生强烈的现实感。也许就是这被诺奖评委称为魔幻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让西方主流文学所接受,进而被其认可并推崇,最终将本年度诺奖收入囊中。

莫言的作品在借鉴西方文学创作手法的同时,以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和口头文学的叙事手法,向全世界读者描绘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传统社会以及现实社会的画面,以其历史的纵深感和强烈的现实融合感,折服了诺将评委。

从跨文化营销的角度看,莫言的作品被西方主流文学接受的过程,恰好就是“全球化思考,本土化执行”的最好诠释。

跨文化营销强调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要具有全球化视野和意识。产品和服务面向全球大市场,就必须能够满足全球市场上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但是这个全球化思考,并不是虚拟的理论概念,相反,是建立在本土化执行基础之上的。没有本土化执行,所谓的全球化思考,就必然陷入一种虚无的抽象。

全球化思考,是一种哲学层面的思考,但营销是一门以实用为特色的学科,营销主体是人,是个体。沟通是具体的,是不同个体间发生的行为。

不同地区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交往习惯,因此营销就应该是根据不同市场环境,来制定和推行不同的营销方案。

本土化执行,是全球化思考落到实处的必须路径。

诺奖之外的思索

莫言诺奖折桂,除了在世界文学上找回了中国本土文学的自信,更多的收获是在西风日渐,甚至是以西方价值为尊的今天中国社会,提供了一个本土成功的范例。

在与西方世界交往过程中,具体到企业,在开拓国外市场,特别是开拓欧美市场时,要想掌握主动权,首先必须了解国外市场的游戏规则,必须遵从国外市场的价值观。唯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融入当地市场,才有可能被当地市场接受。如果一家企业不能遵从当地市场的规则,不能适应其价值取向,即使产品和服务再优秀,也无法获得当地消费者的认同。没有认同就不可能尊重。

其次,跨文化营销还需要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有足够的自信。没有自信,就不会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就不可能有产品和服务的个性。没有个性的产品和服务,在后工业化社会中,就会淹没在众多的同质化产品的海洋中,最终被消费者所摒弃。

篇7

【关键词】文化调研;文化建设;培养人才

“文化强院,学术兴院”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以下简称“劳人院”)保证学院建设和发展可持续性的指导思想。依据这一指导思想,劳人院不断强化组织文化建设,积累出有特色的院(系)组织文化精神。为总结经验,我们以高校院(系)基层组织文化建设为题开展了专题调研,归纳出劳人院以“三爱”精神为核心的院(系)学生组织文化工作模式。其突出的特色重在助力于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专门人才。

一、“三爱”精神助力持续发展

“三爱”精神,由“爱在劳人、学在劳人、国际劳人”为核心思想影响学生在学思想和行为的院(系)组织文化。这其中,“爱在劳人”强调师生互敬互爱,用团结和谐营造文化氛围涵养学生的德行修养;“学在劳人”突出高校育人为本、教学为先的神圣使命,教育学生以应有的学习自觉性完成学业;“国际劳人”则切合跨文化能力的人才培养需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优质人才的遴选过程。它的作用重在助力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三爱”精神的证实主要源自文献综述和下述抽样调查结果:

1.分析样本

本次调研对象为劳人院在读本科生、研究生和毕业生,共发放170份问卷,回收158份,回收率为88.2%。其中,性别分布中,男女比例为35.35%:64.41%;专业分布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占59.32%,社会保障专业占23.73%,劳动关系专业占15.25%,劳动经济学专业占1.69%;和劳人院的性别、专业人数比例均较为接近。

2.认同度分析

调研数据显示:多数受访者对“三爱”精神都有明确的认知。首先,受访者对“爱在劳人”的认知度最高,“国际劳人”的认知度较低,“学在劳人”则居中。以“爱在劳人”这一维度为例,根据毕业年份的不同,同学们对其知觉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图表1)。其次,90%的受访者认为院(系)文化对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指导和宣传作用,而87%以上的受访者认为院(系)文化对学生个人的发展有帮助作用。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劳人院组织文化建设的推进,一方面, “三爱”精神在普及和认同度上已取得了较大进步。另一方面,受访者对“三爱”精神实际意义的认识也不断科学和清晰。

3.维度分析

(1)关于“爱在劳人”。在学院学生归属感调查中可见,80%的受访者表示认同对学院有较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这说明:“爱在劳人”的文化氛围营造和传播已收效明显。

(2)关于“学在劳人”。在学院教学情况及学风建设调查中可见:一方面,受访者对学院在学术培养方面的重视和活动程度都有较一致的认同。一方面,受访者对各类学术活动的需求度也在提高。这说明:学院“学术兴院”方针的推进具有实效性。

(3)关于“国际劳人”。在学院的教学管理国际化情况调查中可见:多数受访者对学院提升教学国际化的实践和水平以及加强国际交流的措施等均表现积极关注和支持。调查数据显示:有40%的同学表示参加过学院的各种国际交流活动,并反映出较高的参与和满意度。这说明:“国际劳人”的文化建设拥有必要的群众基础。上述各点均说明:“三爱”精神的实施益于助力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三爱”精神有利教书育人

依据调研结果的分析:劳人院的组织文化建设已形成鲜明特色,它对当今高校的院(系)文化组织建设亦具有可借鉴的意义。其具体表现为:

1.文化理念敢为人先,与时俱进:

上世纪80年代,劳人院就率先提出了“爱在劳人”的理念。至2001年,劳人院又提出“学术兴院”的建院思想。并进而提出了“学在劳人”的理念,以利倡导学术型人才培养,提升毕业生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近年来,为适应国际化的人才培养需要,劳人院又提出“国际劳人”的育人理念,以利强化劳人院人才培养工作在国际间的竞争力。劳人院文化建院思想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它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的意识,也保证了它组织文化建设工作的成熟。

2.文化语言系统完整,条理清晰:

劳人院组织文化的语言“精炼简明、易于领悟”。“三爱”精神十二个字,琅琅上口、易于记忆:“爱在劳人”凸显师生友爱;“学在劳人” 强调学术氛围;“国际劳人”表现国际化理念。调研证实:受访者多能客观表述这一语言文化的内涵,认为它符合“接轨早、国际化、兼容性”的劳人院文化特色。且由于它清晰地划分了三个维度,有利于系统、明确地稳固学院文化体系,从而使之得以广泛传播,收获实效。

3.文化形式丰富多样,贴近实际:

劳人院的组织文化表现贴近现实,且形式丰富多样。首先,师生间蕴含着一种浓浓的“大爱”。调研表明:占95%的被受访者认为学院教学关系融洽。体现于“爱在劳人”的不是口号,而是师生间的情感纽带。其次,“学在劳人”正以丰富的形式被师生认同。调查表明:有91%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学院教师的教学态度认真负责;83%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学院对人才培养是重视的;70%的受访者认为学院的学术活动有益学业增进。诸如:定期举行的“三人行”、“劳人杯书法大赛”、“劳人名家讲堂”等类活动均已深入人心。再次,“国际劳人”已得到具体落实,且有近半数受访者参加各类国际交流活动。调查表明:有80%以上的受访者关注校院各类国际交流活动;近80%的受访者认为在参与校院各项国际交流活动中收效明显。近年来,越来越多有海外留学经历的老师加入学院师资队伍,越来越多的同学于在学或毕业后出国深造。同时,众多国外一流大学已同劳人院签署内容丰富的合作协议。

4.文化传播形式多样,深入人心:

现实中,劳人院文化传播形式覆盖全面,且细致到位。这类形式及内容,既包括学院组织的新生入学教育及以后的各种素质养成活动,学院编写的宣传资料、院刊,学院党(团)、学生组织及班级举办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等,也包括师长间的口口相传等。调查显示:4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十分了解学院组织文化的基本理念和故事。现实中,劳人院组织文化传播的着力点均能准确地作用于教书育人过程,从而使学院组织文化的理念能够渐趋深入人心。

三、“三爱”精神培养特色人才

劳人院组织文化动态的构成特征可概括为:“三足鼎立,二轮驱动,全面拓展”。这其中,“三足鼎立”系指:“三爱”精神三个维度的均衡发展与协同作用;“二轮驱动”系指:“三爱”精神的正式与非正式传播过程的有机结合;“全面拓展”系指:“三爱”精神于教学科研各个环节中的表现力、作用力和影响力等。这一构成,有益于使院(系)文化建设及时适应新时期的人才培养需求。其具体作法有如:

1.发展系统完善的文化体系

实施“三爱”精神,不断完善院(系)组织文化体系。这其中需要分别明确的是:“爱在劳人”是构建院(系)组织文化的基石;“学在劳人”是构建院(系)组织文化的核心;“国际劳人”则是构建院(系)组织文化的方向。从这些特性看:构建院(系)组织文化既需要明确目标、统筹全局,又要有所侧重、重点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弘扬精神文化,弥补教学管理工作的不足,也才能构建完善系统的院(系)组织文化体系。

2.建立有效文化的建设机制

实践“三爱”精神,携手建设院(系)组织文化机制。其具体做法为:(1)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指导学生系统认识和参与院(系)组织文化建设的内容;(2)在学业完成阶段,鼓励学生自觉感悟院(系)组织文化建设的作用;(3)在毕业教育阶段,帮助学生科学掌握院(系)组织文化建设的意义。客观地说,学生在学期间能够懂得怎样养成应有的文化素质,才可能有效构建院(系)组织文化机制。

3.做好关键环节的重点工作

实践“三爱”精神,努力做好院(系)组织文化工作。落实这项方面工作的关键在于:(1)在教学管理环节中,无论课内外,作为教学管理者都应关注组织文化建设工作可能对学生的影响。(2)在文化传承的每一关键点上,诸如:入学教育、课堂讨论、学术活动、社会实践、学(年)位论文写作,毕业和就业等,都应注意帮助学生做到将自身的文化积累付诸实践。(3)在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则应注意指导学生在文化素质发展过程的点面和纵深上做好工作。院(系)文化建设重在养成学生的综合素质,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无论是在校生,还是在职生,也不论是在读生,还是毕业生都是院(系)组织文化建设工作的主体对象,都应努力使其内心中流淌院(系)精神文化的血液,足迹上镌刻院(系)发展的轨迹。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教授曾指出:在今天,“适应全球化时代和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需要,培养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已然成为一项重大课题和使命摆在我们面前。”教授所以要提出“跨文化沟通能力”这一育才理念,是因为它是时代的需要。实践表明:劳人院文化建院的思考和实践,很好地适应了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培养需要。党的十七届七中全会决议指出:“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高校完成人才培养工作更需要发挥文化引领的作用,以利为高质量地培养人才铺垫良好的育人环境。劳人院正是如此,《光明日报》刊载劳人院周石书记的谈话说:“文化是一所大学的厚度,有厚重的文化积累,自然会有留馨行远的文化影响。我们学院不仅为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输送了大批研究能力强、外语水平高、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型人才,也为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各级政府及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学院的本科生就业率连续12年名列全校第一。如今,许多毕业生已成为专家学者或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领导,随着这些人才走向社会,学院的文化自然地影响着社会。”从劳人院走出的学生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育人环境中,一批批地成长为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专门才。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2010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调研项目。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美术 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J2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7-0002-01

引言

美术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美术教育须紧跟时代,将美术放到文化中,使其得到优秀文化精神的支撑。跨文化美术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的眼光,明白今天自己所处的世界文化交融的大环境和自己所能接触的世界视觉文化资源,从中寻找到人类视觉艺术的发展之路,在跨文化教学的探索中,学习理解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文化积累与文化创新,寻找我们这个时代本源性的东西,使学生建构起具有时代性和创造性的文化精神。

一、 美术教育与跨文化的核心概念

美术教育: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跨文化:以本民族文化熏陶为主,对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理解和包容。

目前跨文化意识的提倡主要是在外语学习领域,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抛开文化学语言很难学到一门语言的精髓,也很难提高自己与对象国人的实际交际能力。

跨文化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的眼光,要明白今天自己所处的世界文化交融的大环境和自己所能接触的世界视觉文化资源,从中寻找到人类视觉艺术的发展之路,跨文化赋予我们汇通中西的可能,但文化的生成并非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在跨文化的遨游中,寻找我们这个时代本源性的东西,使我们的学生建构起具有当代性和创造性的中国文化精神。

随着时间的流变,地域的更移,文化被赋予不同的色彩,美术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与其它艺术及科学、道德、宗教等文化层次密不可分,互为影响。“跨文化”不同于“多元文化”,“跨文化”可以探讨多种不同的文化以及这些文化间彼此的互动,学生自身的文化只是其中之一,跨文化教育与新兴的多元文化教学互为呼应,跨文化教育应地方社区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以保存各自独特的文化和价值。由于世界的飞速发展,带来国际间文化的密切交流,跨文化与多元文化并存成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必然态势,为了适应这种状况,美术教育须紧跟时代,将美术放到文化中,使其得到优秀文化精神的支撑。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开展跨文化美术教育

在欧洲,跨文化教育通常与多元文化教育划上等号,但由于国家和语言众多,分布密集,因而促成比较国际教育的课程。全球性议题,例如分享自然资源、科技、移民、经济互赖、气候转变、社会冲突等都是跨文化课程中的重要议题。

全球各地,从尼泊尔到加纳,从澳洲到美国,美术课程都强调本土题材、本土艺术家和工艺家的参与、传统技巧与视觉资源,以及职业上和生活上的需求。跨文化美术教学中,本土的美术作品与外来文化的美术作品,在学习及研究上的价值是相等的。美国的美术教师整合多元文化取向及社区取向开展视觉艺术教学,取得了值得推广的经验。

跨文化美术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从中小学教材中寻找不同文化比较、融合的课题,分步骤进行研究,组织教师定期进行案例分析和研究。?

如教授第18册教材《凝固的音乐》课时,我选择了格林童话的故乡德国的建筑。德国文化资源丰富,诞生了许多知名的音乐家、文学家、艺术家,其中建筑设计,是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包豪斯”更是世界设计大师的摇篮。笔者将多方资源进行重组、融合,设计大欣赏、小练习的欣赏课,以“文化体验之旅”为主线,品味各类建筑之美,着力将美术课上成文化课。笔者本节课的设计目的在于:开阔学生视野,品味异域文化带来的不同体验,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跨文化理解能力。在感悟探究部分,由德国的奥林匹克公园引向我国的奥运会场馆。德国奥林匹克体育场创造出轰动一时的透明帐篷屋顶,构想奇特,造型别致,使它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项奇迹。我国的“鸟巢”,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它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鸟巢”采用最新技术,一系列辐射式钢架旋转、钢梁编织在一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结构工程,让人惊叹。还有“水立方”,轻灵、宁静、具有诗意,融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集建筑学、结构力学、精细化工、材料科学与计算机技术等为一体,建造出具有标志性的空间结构形式,它不仅体现出结构的力量美,还充分表现出建筑师的设想,享受大自然的浪漫空间。这些都是由西方设计师、工程师组成的团队共同完成的,虽然背景和文化不同,他们却很好地把设计理念融合在了一起,共创建筑新奇迹。由“包豪斯”建筑引回我们身边的建筑,一起分析自己学校的房屋设计特点,引导学生比较,并由此懂得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理解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益处。

三、 构建综合立体环境,丰富跨文化美术课程内容?

1.走进世界各类展览。

笔者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国的艺术博物馆,看到如下动人景象:不管是推车里的孩子,还是白发苍苍的老人,都在观看展览,浸润文化,感觉特别幸福美好。所以笔者一有机会就带学生参观本市文化中心的展览,如:博物院珍藏书画展,让学生在文明的遗迹、精彩作品面前感受到不同的内容,让学生在自己的视觉文化数据库里,储存尽可能多的本土文化图像资料,并初步整理出本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自觉成为本土文化的守望者。?

品书画之韵:我们需要了解的不仅是一幅字画的表面情况,更需要了解这幅字画创作的真正的含义。“我认为,这也是在提醒我们新一代的中国人,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美好,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根,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我们要了解中国文化,以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为骄傲!”(朱东昱)“在这些作品中比较特殊的大概就属郎世宁的了。郎世宁是清朝的意大利传教士,在中国为皇帝画了50多年的画,官至三品。他把西洋画的笔触与中国水墨画的构思结合在一起,色彩艳丽写实又有留白与晕染,让人看后眼前一亮。与同学看了好久《八骏图》,心中冉冉地升起了一丝对我国文化的骄傲。”(钱玲)在这种常看常新的审美过程中,学生的文化自信会与日俱增,他们的眼光会变得高雅、敏感和深邃。?

2.介入及参与现代影视媒体和网络视频的观赏活动。

视觉文化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先进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对社会生活无所不在的渗透。如何欣赏影视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光与影的视觉效果,二维动画的特色、三维数码的魅力等,笔者都设法在美术课上向学生介绍。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展示就不再是手段,而成为了主体。笔者还利用网络平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各类大师的故事和作品,组织学生准备各单元不同的资料展示,例如教授《变迁中的家园》一课,学生就准备了视频新闻:世界上最新的建筑可以360度旋转的房屋。大家一起直观欣赏了解,进一步理解艺术和技术结合的妙处。

参考文献

[1] 黄志成,魏晓明;跨文化教育 未来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N];中国教育报;2010.

篇9

关键词:口译文化差异跨文化意识培养

口译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之一。它是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准确、得体、流利地为听众说明讲话人的意思。但由于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口译不只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还是把一种文化转换成另一种文化。因此,口译者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及流利的语言表达外,还应该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度。这样才能使源语与译语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相当,促使跨文化交际顺利实现。

一、口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英汉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他们各自所在的社会其经济制度、教育体制等也有差异.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差异。下面笔者就从几个方面分析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

1.中西方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不同。英汉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思维模式的差异也是构成不同文化类型的重要原因之一。英语强调个体和逻辑,习惯于抽象思维和分析思维。汉语则强调整体和直觉,常运用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思维模式的不同决定了语言表达式的多样性。汉英两种语言在句法上就存在显著的差别。因此口译者在做语言转换时,必须按译语语言的习惯进行调整、排列、组合,这样才能使译语自然,交际成功。

在文化个性上.中国人崇尚群体价值观念。而西方人推崇个人价值;中国人性格内向、表达含蓄,而西方人性格直爽,表达直接。因此,在中国,个人主义是个贬义词,而在西方人心目中却代表个人奋斗、进取向上的精神。因为就其文化而言,个人价值至上和中国人的集体主义是相冲突的。而西方人认为自己应该尽早独立,他们崇尚独立性和个人价值。如果在口译中忽略了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文化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

2.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中的成语、谚语、俚语、歇后语等是以本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等为基础形成的,它们一般都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特色和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例如把“Talkofthedevil.andheissuretoappear.”译成“说曹操.曹操就到”似乎过于归化。因为“曹操”是带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文化意象,可能会使听者产生错误的联想。所以不如直译为:“说到魔鬼,魔鬼就来。”汉语中的“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若译者注意到文化背景知识,只需译为:“Insummerkeepex.ercisesduirngthehottestdays;inwinterdothesamethingduringthecoldestweather.”

3.生活习俗的差异。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习俗。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会说:“干什么去?”“到哪里去?”这些并不是实质性的问候,只是一种表示关切亲昵的问候方式。然而,如果直译,英美人就难以理解和接受了。他们会觉得你是在干涉他们的行动自由。在英美国家.向不熟悉的人或陌生人打听年龄、收入、婚姻状况是不得体的,但中国人却不这样认为,特别是年长者向年轻人问这样的问题.是对年轻人的关爱和体贴。

二、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口译是跨语言的交流活动,同时也是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对于口译者而言,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是口译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判断能力以及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口译者具备这种意识就可以恰当把握翻译尺度而不受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在交际的过程中,这种意识会对译者的翻译予以启发和指导;在无具体交际事务时,它仍然能够对译者的学习和思考起引导作用。文化因素的考虑与否决定着翻译的准确性及翻译质量.而跨文化意识的有无或程度强弱也成为衡量一名优秀的口译者的重要准绳。

跨文化意识要求口译人员不仅能了解双方语言的文化内涵.更能充分考虑到交际需要,主动弥补说话人表达的失误或对其话语进行合理的解释,从而帮助双方充分了解对方,建立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譬如,在一次商务活动中,中方说了这样一句话“建立‘一条龙’服务中心,为外国投资者提供审批业务”.议员译为“setupthe‘one—dragon’servicecentertoprovideacoordinatedprocessserviceforforeigninvestorsinobtaining叩·proval”。“一条龙”译成“onedragon”会令外方不知所云,因为,“龙”在西方表示邪恶的东西,在中国则表示“吉祥”,如不了解这一情况极易产生误解。再比如“望子成龙”绝不能翻译成“toexpectone’

Ssontobecomeadragon”,而应该意译为“toexpectone’ssonbecomeanoutstandingperson”。

在口译过程中.发言人有时会根据情景讲一些笑话或开一些玩笑.以使气氛更加轻松活跃,但这往往使口译员措手不及。由于语言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有些笑话和玩笑,若直译会引起误解.若意译则失去了可笑之处。这种情况下只能牺牲形式而存其内容了。例如,一个国际研讨会在青岛召开,闭幕式上一位发言人风趣地说:“别人都说青岛远看一朵花,近看豆腐渣.而在我看来……”当时在场的中国代表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口译员将其译为:

“ManypeoplesaythatQingdaolooksbeautifulfromafarbutfarfrombeautifulonceyouareinit.ButIbelieve…”听到这儿.外国代表则感到没什么好笑的。这里.形式和内容的矛盾是无法解决的。“豆腐渣”在中国人的文化中表示难看脏乱,而在外国人的联想中也许是有益健康、干净和美味的代名词。所以如果真的把豆腐渣译出来,反而会弄巧成拙。对于笑话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取决于译员的理解能力。一个笑话可能会有好几层意思,如果理解能力不强,翻译得文不对题,不但起不到发笑的作用,反而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三、口译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完成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作用,口译者要认识到跨文化意识在口译过程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地培养跨文化意识。

1.培养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语言能力是口译能力的核心,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口译者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基础,也是克服口译中文化障碍的前提。口译者必须在获得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基础上,掌握一些口译实际操作的技能与技巧。毫无疑问.培养口译技能与技巧和获得翻译理论知识离不开对源语与目的语的习得与掌握,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而这种对比分析离不开两种语言所分别根植的文化土壤。

2.坚持“文化融入”的原则。“文化融人”是在充分认识异文化的基础上,将自己置于对方的文化背景上观察和思考问题。这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要求口译者具备“移情”的本领,即设身处地地体会别人的苦乐和际遇,将自己带入对方的心境,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跨文化沟通中,如果缺乏共鸣,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他人的价值观,缺乏共同的背景,缺乏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与我们所拥有的特定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同的文化背景,是导致沟通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口译者要一直关注跨文化交际中异文化使用者及其现实的交际场景.注意对方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理解对方自然的情感反应。而且,口译者要提高对异文化价值观和风俗习惯、思维模式等的敏感度.避免以自己的文化来解释、评价异文化中他人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另外,口译者要了解跨文化交际双方的交际目的和交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观察分析问题.真正达到“移情”的目的。

3.增强文化底蕴。比如广泛地阅读英文原著、观看英文原声电影、收听英文广播、与外宾直接交流等,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这种集数字、文字、声音、图形、动态于一体,并能让传播信息者和接受信息者互相之间有信息实时交换的先进手段,立体式、全方位、互动地感悟其语言与文化.以及两种语言文化间的差异,以提高文化敏感度,培养口译者充分的跨文化意识。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口译培训班开展异地或异域实际交流和采用其他学科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来积累口译实战经验。

篇10

文化学家ClydeKluckhohn对于文化这个概念进行过很深入的研究。他的其中一个定义是:“所谓文化指的是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生活样式,包括显型的和隐型的,包括合理的,不合理的以及谈不上是合理或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在某一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卡罗拉所见的就是当地的文化,不管外界的人说他们如何的野蛮,愚昧,这些都是无法因为一两个人的力量而改变的。

除了生活方式上的不同,最根本的价值观也存在着巨大差异。“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东西,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看法和行动,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卡罗拉与莱马里安来自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文化环境不同,导致二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有着相当大的差别。莱马里安所生活的地方是一个还没有完全开化的地方,一个“只有树影及尘土,无法淋浴,没有饮用水,而且居无定所”的地方,现代世界的文明还没有传播到那里。莱马里安是一个勇士,那个世界的文化规定,一个勇士不可以和女人吃饭,不可以吃女人煮的东西,他也不可以忍受他的女人触摸另一个勇士,她只可以触摸他一个人。触摸在巴司罗伊意义重大。一次莱马里安陪着卡罗拉去取钱,卡罗拉与银行职员有说有笑。刚从银行出来,莱马里安就问卡罗拉:你认识那个男人吗?卡罗拉回答说不认识。他就问那你为什么冲他笑?她说因为我很高兴。对于卡罗拉来说这个问题甚至不能算作一个问题。可莱马里安却是怒火中烧。这种在人与人交际方面的文化习俗也成为日后二人关系破裂的直接原因。

卡罗拉作为一个来自高度文明的世界的女人,自然不会愿意像当地的女性一样,只靠大自然生活。因此她不顾莱马里安的反对开了一个店。莱马里安不懂得经营,无论是谁要赊账,他都同意,因为他觉得大家都是邻居,朋友。卡罗拉因为怀孕有时候把店铺交个莱马里安照看。只过了几天她就发现店里竟然只有几块钱了,笔记本上记得满满的全是大家所欠的钱。当卡罗拉要求莱马里安不要这样做的时候,莱马里安表示不解。卡罗拉说我们需要钱,莱马里安的回答则让人哭笑不得:你可以从银行提钱呀。这一次又一次的冲突都是由价值观念的巨大差异导致的,这种差异大到没有人能跨越。卡罗拉在一件件事情发生之后开始变得不快乐,无助。这种情感上的变化在跨文化上面称作“文化冲撞。”文化学家Adler对此的描述是:“文化冲撞是由于共享的感知、理解和社会交往符号的失去,而产生的一种焦虑。经历文化冲撞的个人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自己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焦虑和紧张,如反感、退缩、封闭和放弃。这些防范、自卫的态度说明其内心深处有一种不安全感,具体表现为孤独、愤怒、挫败感和对自己能力的怀疑等。由于原来文化理解中熟悉的提示和线索不复存在,他对那些能够认识和理解的事情也变得茫然、恐惧和疏远。”

卡罗拉作为一个独自生活在非洲的欧洲女人,每天所面对的都是陌生的文化环境。在她周围,只有神父一个人同样来自欧洲。但是神父已经在那里生活多年,他已经能够理解并适应当地的生活。因此,卡罗拉是孤独的,她曾经很努力去接受,可是她终究无法做到。尤其让她无法理解也无法忍受的是莱马里安对她无休止的猜忌。在店铺进货卖货的过程中,卡罗拉总是与其他男人说笑,莱马里安便猜疑卡罗拉与别人有。无论她怎样解释,莱马里安都不相信,最后在一次争吵中,他差一点要杀了她。卡罗拉感到无助与彻底的绝望。她没有办法再在这里生活下去。所以她选择了放弃接受当地的文化,回到自己的文化环境中去。

非洲经历的一切让卡罗拉的身心备受折磨。同样男主人公也很痛苦。所以,虽然这段感情的开始很美好,但最终的分离也是必然的,可以预见的。就像那位牧师在卡罗拉举行婚礼的那天警告她的一样:从现在起,你的生活将不再单纯。横在两个人之间的文化的鸿沟是无法跨越的。只是卡罗拉仍然会心痛,虽然她毅然选择离开,永远离开,可是她还是落泪了。已经结为夫妻且有了一个孩子的两个人,脑海中存有的关于对方的回忆是无法抹煞的,这种回忆会像影子一样一直跟着她,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