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素养培训范文

时间:2024-04-02 17:2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素养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素养培训

篇1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教育信息化2.0信息素养提升网络培训,聆听了几位专家讲师的讲座,让我对教育信息化,为我们今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可以使我们的主观意图自然地在图上表达出来。它能够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它可以提高和发展我们健全的思维品质。陈晓粧老师教授的学习类APP在教学中能起到重大作用,应合理利用好。APP是一种教学和学习的辅助方式,学习中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学科情况、薄弱科目制定学习计划,合理规划时间,查缺补漏、复习提升。它的使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多维技能和及时反馈、节省时间。PBL教学法中,老师不再是所有知识的来源,而是学习体验和环境的创造者,是学习方法的企划者,传授学生使用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启迪者。钟文妙老师的PBL教学法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简单的、时间比较短的项目慢慢进阶到难度较高、周期较长的项目,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并且从中学习到如何去学习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并把它们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在这短短的培训中我深深的体会到:

一、理念上应更新

1、这次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我真正的认识到活到老学到老,只有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新知,从根本上提升专业素养,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2、作为一名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还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化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

二、专业知识方面

1、此次培训使我充分认识到作为老师,要具备基本的信息化素养,掌握信息操作的基本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了解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情况,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和软件的基本应用。

2、教育的实质是通过传播、交流信息,有目的的影响他人的活动,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五大感官对信息的获取,并按一定的目的要求,选择一定的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载体把经验,知识,方法传给学生。发挥信息传递视角的六大功能,方可创造情境,变静为动,变可见为不可见,变抽象为直观,模拟场景,转化信息,课堂教学效率才会不断提高。

3、利用现代技术,解决传统教学手段传统信息技术教学目的的那些关键性的教学因素和教学环节。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困难点和影响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哪些关键性的教学因素和教学环节是整合点的不同定义。正确运用整合点的诊断方法,才能在现代教学设计中,找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困难点。

4、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发展为本。”作为教师要尊重终身教育观,做好解析者,示范者,组织者,启迪者,指导者,给渔者,促进者。学生终身学习、发展观。做到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交互,合作,会学习,会活用。要以优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为支撑创新,因材施教。处理好尊重鼓励,民主平等,学会合作的师生关系。

三、细节上的渗透

篇2

一、把网络素养培育纳入基层政工干部岗位学习培训

实践是学习的最好课堂,岗位是提高素质的基本平台。一是上下合力齐抓共管。按“党委合议把方向、机关对口搭平台、基层据情细培养、个人发展有目标”的原则,形成上下合力齐抓共管的人才培养机制。上级机关把网络知识纳入基层政工干部理论轮训、纳入个人自学计划当中,扎实抓好经常性的学习;针对基层政工干部工作任务重、自由支配时间少的实际,不断丰富基层政工干部提高网络素养的资料,合理安排培训内容,提高学习的质量效益。二是拓展途径多路并举。充分利用视讯系统、网络平台,定期开展网络知识专题讲座,不断深化基层政工干部对网络的理解,夯实网络素养理论基础;通过下发关于网络素养的辅导教材,提供给基层政工干部在岗学习的工具书,提高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借助院校培训、政工集训、政工日等平台,适当增加网络素养的内容,加强相关知识技能的辅导锻炼。三是科学安排注重实用。在普及基础网络知识的基础上,主要侧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基本套路、基本能力等内容的辅导,同时要加强网络意识、网络交往方面的能力培养训练,多安排一些经验介绍、典型示范、模拟练习等环节,确保一看就懂、学了就会、实在管用。

二、将网络素养纳入基层政工干部工作考评体系

虽然网络素养是一项软指标,但是通过科学考评,能够确立鲜明导向,促进基层政工干部网络素养的快速提升。一是优化考评指标。把基层政工干部网络素养考评指标设定为,网络知识素养、网络意识素养、网络技能素养、网络交往素养等四个方面,若干个具体指标和参考效果,依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规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八项形式方法,逐一加以规范,形成较为全面系统的考评内容体系。二是明确考评重点。按照基层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要求,结合基层政工干部担负的职责任务,以会网上思想调查、会运用网络备课、会使用信息手段教学、会组织在线互动等能力为重点,从连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案计划、组织方式、官兵反映等方面,制定具体考评细则,为衡量基层政工干部网络素养提供参考借鉴。三是细化考评要点。坚持定量考查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考评内容逐项细化量化,形成形象直观、可操作性强的考评要点。比如,在网络技能素养方面,包括处理信息能力、参与利用网络能力、运用网络开展政治工作的能力等三个具体指标,在参与利用网络能力的指标中又包括能熟练制作Flas,并能用于网络教学;能熟练制作居于数据库的动念网页;能经常上网查看、收集、使用、创建、上传资料;用电脑撰写论文、总结、上传文章等参考效果。

篇3

1.1行为上,读者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读者培训课堂人数下降在网络时代,课堂早已不是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惟一来源,有什么不懂的利用百度、Google进行自主式学习已成为大多数网民的共识。据CNNIC统计,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为4.90亿,与2012年底相比增长3856万人,增长率8.5%,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为79.3%。搜索引擎的大规模应用显示了人们信息获取方式的巨大变化,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利用网络自己解决问题。这一点在笔者对本校读者“以何种途径来了解数据库的使用方法”的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有高达72.1%的研究生、65.2%的本科生愿意选择以自主学习的方式来了解数据库的使用方法。网络为自主式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越来越多的读者拥有自己的电脑,在教室、宿舍,在任何方便的地点根据自己的时间学习自己想学习的内容。读者学习方式的变化导致传统读者培训课堂的人数进一步下降。

1.2内容上,大部分图书馆读者教育内容陈旧单一,难以适应新的标准要求信息环境不同,用户的信息行为不同,对信息素养的要求也不同。面对新的信息环境,英国SCONUL(SocietyofCollege,NationalandUniversityLibraries,国立和大学图书馆协会)2011年4月了信息素养七要素新标准:识别、审视、规划、搜集、评估、管理、。新标准与时俱进,增加了很多与网络学术环境相关的内容,如要会区分不同信息源、数据源之间质量、准确度、可信度、相关性、偏重等方面的差异,懂得控制检索的规模,能够高效地浏览网页、利用RSS开展课题跟踪,会使用文献管理软件进行知识管理和共享以及网络环境的风险防范等。新标准较之前纳入了更多与学术技能相关的内容,更注重对整个科研过程的体现,强调信息获取、管理、利用、传播等一系列能力的集中运用[1]。但目前大部分图书馆读者培训内容还是以馆藏资源的利用及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为主,缺乏对读者新需求、新内容的挖掘,难以适应网络环境下新的学术生态环境的需要。

2机遇和空间

2.1宏观机遇: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的一种基本能力21世纪是信息社会,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五个方面: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这表明,信息素养是融入信息社会的一个基本条件,如果没有信息素养,信息社会的潜能就无法充分发挥出来。中国对信息素养教育也非常重视,2002年第一届全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在黑龙江大学召开,会上形成共识,将信息素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目标的核心之一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也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2]。在2012年教育部高校图工委三届四次工作会议上,信息素质教育工作组组长薛芳渝进一步指出,信息素质教育已成为图书馆的核心功能,直接参与学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这些宏观因素保证了21世纪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

2.2微观空间:读者的信息素养意识有待激发和提高图书馆读者培训课堂的普遍情况是:本科生的参与程度低,参与人数远远少于研究生。究其原因,主要是本科生不像研究生那样有较急迫的科研需求,他们除了大四写毕业论文外,其余时间基本上没有什么硬性的科研任务。这一现象在网络环境下依然没有什么改变。许多本科生对图书馆的认识是:借书、还书、上自习,他们不知道图书馆还有可供他们专业学习利用的电子资源。虽然他们中的许多人每天上网,经常使用百度、Google,但却不知道什么是数据库、有什么作用,更谈不上利用了。即使是研究生,在网络条件下也很容易偏离自己的学习方向,把时间浪费在聊天、娱乐、看新闻甚至玩游戏上面。许多同学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本来是想学习的,结果在网上东点西点,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就这样浪费过去了。网络发展了,读者的信息素养意识却并没有自动提高,依然需要相关工作者对他们进行引导,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意识。虽然现在的读者对计算机和网络很熟悉,经常使用百度、Google,但并不代表他们的信息素养技能就很高。王以君等在2011年对武汉大学图书馆读者使用搜索引擎检索网上信息熟练程度的情况作了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是:绝大多数大学生用户使用搜索引擎基本(初级)检索,没有达到熟练使用的水平。在使用搜索引擎“高级检索”查询网上信息的熟练程度上,武汉大学大部分本科生、行政管理人员及教师用户都未能达到熟练使用的程度,主要表现在信息需求的表达不准确和信息检索语言知识的不足。这些用户不知道如何利用数据库资源的“高级检索”,不知道如何利用布尔逻辑语言,也不知道如何利用“二次检索”筛选检索结果[3]。国外NguyenHongSinh等人在2012年的研究也表明,大多数用户在检索数据库方面不熟练[4]。2013年,国内又有学者对本科生信息检索能力做了实证分析,结论是50%本科学生对信息源的识别、检索词的选择、检索工具的取舍、高级检索策略的构建以及检索结果的评价都存在困难[5]。而据笔者在对学校读者培训工作中的观察发现,即使是对电子资源利用较多的研究生,对数据库的认识和了解也十分匮乏。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只利用过中国知网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对别的数据库,特别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外文数据库了解甚少。这些都说明当前高校图书馆读者的信息素养技能不容乐观,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教育工作仍然大有空间。

3对策

3.1改变观念,利用网络平台,创造泛在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目前,高校图书馆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评价主要还是囿于传统课堂,如开展了多少场培训、来了多少读者等。但实际上,在网络环境下,读者并不一定非要到图书馆培训室才能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用户的行为模式与学习习惯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必须适应这种改变,利用网络平台,创造泛在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泛在的信息环境突破物理空间障碍,不受固定时间限制,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机会,让读者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很方便地接收到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要创造泛在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首要是学习资源的网络化,即将与信息素养教育有关的资源提供在网上供读者自行学习与浏览。除了可以将馆内开设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读者培训讲座的相关课件放到图书馆网页上,还可以利用网络的便利对网络中的信息素养教育资源进行整理利用。目前,网上有关信息素养教育的资源很多,但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有的是错误的,有的是已经过时的信息,图书馆员可以从专业的视角,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鉴别及再创造,提供系统、专业的信息资源与信息检索方面的资料,让读者能够方便、快捷地在图书馆网站上就查询到自己所需要的正确信息,而无需自己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中去进行信息的筛选和甄别。信息素养教育资源网络化除了按类进行组织外,还应该提供关键字查询功能及人性化的链接功能。对于读者想查询但资源中没有收录的问题,平台可以自动链接到图书馆的网络咨询台或者是相应的学科馆员那里。现阶段,国内很多图书馆已经将部分信息素养教育资源挂到了网上,但内容还不够丰富,组织方式也只是简单地罗列,亟需在内容及平台功能方面进一步充实完善。要创造泛在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除了在图书馆网站上设立信息素养教育专栏外,还要特别重视对博客、微信等新媒体的利用。博客内容广泛、形式灵活,是非正式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图书馆以博客的形式构建信息素养知识学习社区,对读者会更有吸引力。随着智能手机的使用,微信在高校读者群中相当普及,利用微信我们可以主动把最新的信息素养方面的信息及时传达给相关读者,也可以利用语音、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即时解决读者在信息查找方面碰到的问题。手机微信是一种真正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贴身媒体,读者不管在哪里,都能够通过它直接获取信息。在手机微信中渗透信息检索知识,让信息素养教育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读者的日常生活中,于润物细无声中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是普及信息素养教育的最佳途径。

3.2质量为本,以信息需求为导向,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固然重要,但其背后的内容才是读者关注的落脚点。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永远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根本。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而言,提高教学内容质量并不是要一味地追求内容的高深,而是要根据不同的信息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事实上,在不同的学业阶段,对信息内容的需求是不同的:本科新生刚进入大学,对环境还比较陌生,对图书馆的利用以借阅图书为主。因此,新生教育可主要介绍图书馆的空间布局、馆藏目录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查阅电子图书。大二学生以完成老师布置的课程作业为主,对文献资源有一定的需求,可介绍一些常用的数据库及一些简单的检索技巧。大三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课程作业外,还要开始准备毕业论文,是本科阶段文献信息需求最迫切的时期,如何比较全面地获取学术型信息资源,毕业论文的写作格式、方法等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大四学生的重心大多在实习或找工作上,可适当为他们举办一些有关择业和社交礼仪方面的讲座,推荐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以做研究或做项目为主,要完成高质量的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自发性学习、碰到问题自己可以去查询相关资料的能力非常重要。因此,研一阶段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不仅要全面,而且要与专业相结合,要有一定的深度,可侧重介绍一些专业外文数据库的使用。网络环境下,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人们可在搜索引擎、各种虚拟社交网络、图书馆网站等途径之间任意选择来满足其信息需求。OCLC对学生们的调查显示,89%的大学生检索信息时从搜索引擎开始[6]。网络时代信息素养的教学内容必须考虑信息环境的变化,如在信息意识方面,要加强读者对当前信息环境的认识,知道不同信息源类型的不同特点,了解纸质文献、电子期刊、网络文献及其它来源文献的相同和不同,树立持续获取新信息的学习习惯,把信息素养视为持续性的、始终贯穿整个科研乃至终身学习和工作过程的一种重要可迁移技能,而不仅仅是图书馆使用方法。在信息能力方面,要着重加强读者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鉴别能力。因为现在的读者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大量的网络资源,网络资源与图书馆购买的规范化数据库相比,其复杂程度要大得多,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地评价和利用是当前读者关心的问题,也是当前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此外,随着数字文献资源的丰富,一些与论文写作相关的文献管理软件如Endnote、NoteExpress、统计分析软件SPSS等,在当前的高校图书馆读者中也很受欢迎。信息素养教育内容高质量的实现有赖于图书馆员的高素质,环境的变化使得信息素养与许多新技术紧密相连,无线上网、手机图书馆、信息可视化、Facebook图谱搜索等各种新名词、新技术不断涌现,新时期的图书馆员对新的信息环境、新的读者需求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对新技术、新内容要有善于自我学习的能力,与时俱进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信息储备与信息能力,才能提供真正高质量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

篇4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素养;网络素养教育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传递信息、交流观点的主要渠道。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和网络传播的主要受众,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状况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因此,“网络素养教育研究”课题组对我校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以期能够向有关部门提供政策建议。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和网络素养教育的概念及内涵

网络素养是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媒介素养教育在网络媒介时代的体现。“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FR?利维斯(FR?Leavis)和D?汤普森(Denys?Thompson)注意到以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导致的流行文化给传统社会生活带来的冲击。他们在1933年发表的《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问题进行了专门阐述,并提出了专门的教学建议。后来,媒介素养的概念几经演变,至今已发展成为了一个多维度和多层面的概念。虽然众多学者对此展开了持久的激烈争论,但基本对媒介素养的概念达成了共识,即是指“公民所应该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1]。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网络素养的定义,即公民所应该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网络信息的能力。这一概念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更新,所以,网络素养的内涵直至今日已经得到了不断的扩充。

综合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当今大学生身心特点和社会发展的形势,笔者认为网络素养绝不仅仅局限于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网络信息的能力,还应该包括如何理解网络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所受到诸如经济、政治、文化和技术的影响,以及网络如何传播信息并对我们和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结合现代网络发展和大学生群体特点,大学生网络素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了解基础的网络知识以及如何使用网络媒介;第二,学习判断网络信息的意义和价值;第三,学习创造和传播网络信息的知识和技巧;第四,了解如何使用网络发展自己、认识社会。

基于上述认识,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就应该包括:正确认识网络媒介及其功能,了解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原理,培养大学生在网络中发现信息、组织信息、保存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并判断其价值的能力,利用网络媒介来完善、发展自我的能力。

二、网络素养状况调查问卷设计

“网络素养教育研究”课题组对我校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状况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随机选取在校各年级大学生进行抽样,匿名作答。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和可信度,问卷设计经过多次修改,最终确定从以下三个方面设定指标,设计选题。1.被调查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被调查者的专业、年级、性别、家庭经济状况、月消费等。2.网络接触、认知及使用状况调查。在网络接触方面包括最常接触的校内媒介、最喜欢接触的校内媒介、最常用的上网方式。网络认知方面包括网络媒介的利弊,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和重要性,网络信息真伪的辨别、信任度,网络信息对个人的影响等。网络使用状况方面包括上网的动机,每天花在上网上的时间、熟练度等。3.网络素养教育认知、参与情况调查。包括对网络素养教育内容的认识,学校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功能,是否参与到一些网络素养教育中,能接受的校园网络素养教育方式等。

三、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956份,有效问卷897份。受访者包括从大一到大三的本科生(绝大部分大四学生都外出实习)以及部分专科生。课题组把大三本科生作为典型样本,总结出我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状况。

1.我校大学生网络使用率较高、目的多样化。数据显示,被调查学生超过一半来自农村,但个人电脑拥有量接近40%。有56.4%的学生将网络视为最常接触的校内媒介,76%的学生将网络视为最喜欢接触的校内媒介,有80%以上的学生每天花0.5~3小时上网。可见,我校学生作为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将网络视为比较主要的信息通道,对网络的使用率比较高。同时也可以看出,网络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上网已成为我校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网络使用的动机来看,83%的学生上网是为了娱乐,33%的学生是为了学习,23%的人是为了打发时间,21%的人是出于习惯。由此可见,我校大学生使用网络目的多样化,在上网过程中呈现出较为积极、主动的态度。

2.对网络的批判力较弱,使用能力有待提高。从调查结果看,61%的学生认为网络发展是利大于弊,30%的学生选择中立的态度,超过95%的学生认为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最快、网络很重要。这说明大学生已经充分认识到网络的重要性。但在对网络信息真伪的辨别力方面却不是很高。有73%的学生不能对网络信息的真假做出正确判断,只有27%的学生具备这种辨别能力。在信任度上,只有30%的学生选择信任网络信息,61%的学生则持不信任态度,另外9%的学生态度不明确。在调查中,有超过70%的人认为网络信息对个人的影响一般,认为网络信息对个人影响较大和没有影响的各占15%。可见,我校大学生虽对网络信息保持了一份理智与清醒,但在批判力上还是不够的。快速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在信息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也理所当然地成为网络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有56%的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网络获取自己所需信息,而44%的学生则不具备该项能力。

3.对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了解模糊,参与度低,期待较高。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直到2008年中国大陆才第一次系统地开展相关实验[2]。网络素养教育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在这之后才进入人们视野的。所以,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亦受此影响。在问卷调查中发现,仅有21%的学生对网络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有一定了解,其余79%的学生则对网络素养教育无认知。而在调查是否参与到一些网络素养教育中时,只有32%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相关活动。超过95%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有96%的学生认为学校在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方面做得一般甚至不够,学生期待学校能够通过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社团组织等形式提高其自身的网络素养。

四、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对策

针对我校大学生在网络素养方面的状况,我们从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对策。

1.充分利用校园资源,营造网络素养教育氛围。网络素养教育是在网络技术发展背景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新内容,学生对网络素养教育还缺乏理性认识,网络素养教育也远不如传统学科那样受重视。同时,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作为理工科为主的院校,人文学科的发展及网络素养教育平台的建立还需要一个被大家逐步认识、接受的过程。所以,身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该着力通过一定手段营造网络素养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作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大学校园既要利用校园报纸、校园广播及期刊等传统的媒介形式,还要利用新兴的校园网站、论坛、BBS、QQ群等,形成全方位的舆论环境。通过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社团活动等形式开展网络素养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网络对我们的重要影响,及其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发展自我、适应社会。

2.加强图书馆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培养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信息是网络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这个目标同时又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校园图书馆在学生获取、利用信息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图书馆的网站建设,推进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加强数据库与电子文献的建设,为学生上网阅览和资源共享提供便利。同时,学校要整合图书馆、网络中心、语音室等各方资源,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形成较高的信息管理水平。

3.重视师资培训,开设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有学者认为,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大学课程之中,是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之一[3]。同样,网络素养作为媒介素养的重要内容,也应纳入到大学生的课程设置中。而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专门的师资从事相关的教育。学校应该尽快采取措施,多层次、多渠道、有步骤地开展教师的网络素养的培养,加强在职培训,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中。

4.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素养教育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强化、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学校可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网络素养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以兴趣小组、社团组织的形式开展相关活动,学校要为这些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和支持。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知识竞赛、校园DV作品大赛、网页制作大赛、网络事件评论征文等形式的活动,切实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随着近几年的网购热,学生还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自主创业等形式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作为学校,可以与相关企业、媒体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

5.强化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的联系。网络素养教育虽然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但它又区别于一般的专业教育。因为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影响可能更加不容忽视。父母和家庭环境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能否给予学生正面积极的影响,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成长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我们也不能忽视学生因为家庭状况差异和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所带来的“数字鸿沟”现象的普遍性。所以,我们不得不重视那些来自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的网络素养状况。我们对学习进行网络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合作,了解情况,做到因人施教。(来源:今传媒 文/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部 严利华 张秋菊 王雅莉 编选:)

参考文献

[1] Potter W J. Argument for the Need for a Cognitive Theory of Media Literature[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2004(48).

篇5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广义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三方面的素质,其中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内容。狭义的信息素养通常只指信息能力,着重于信息的获取、交流、分析、信息检索和评估,是一种理解、发现、评估和利用信息的认知能力,已成为新时代教师的必备素质。

教师信息素养是一种以获取、评估、利用信息为特征、传统与现代文化素养相结合的科学文化素养,主要包括基本信息素养、

多媒体技能、网络运用能力、学科课程整合能力等。

二、教师应当具备信息素养

教师信息素养是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个体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及其发展要求所应具备的信息品质、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环境下,作为当代的教师应具备以下几种信息素养。

1.信息获取能力

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收集各种学习资料和信息,能熟练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在网络时代,除了常规的途径外,教师还可以从互联网获取大量信息。网络信息具有数量庞大、超文本链接、格式多样、良莠并存等特点,因而从互联网获取的信息对教师信息获取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利用专业网站或利用专题网站进行检索、利用搜索引擎查找、利用专业数据库进行检索、利用浏览的方法、应用分类目录和网络资源指南检索、利用专用搜索软件进行检索的能力;具有超文本阅读的能力和信息鉴别的能力。

2.资源整合的能力

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还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资源整合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资源的筛选、组合和应用三个方面。

(1)资源的筛选能力

能够从大量的资源中剔除无关资源,最后挑选出教学所需要的资源。

(2)资源的组合能力

能够将他人的资源进行修改、加工、合并,构成一个为自身个性化教学所需要的新资源,将其融入自己的资源构建框架和体系中,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3)资源的应用能力

能够将教学资源作为创设教学情境,解决教学难点、搭建演练平台,检测教学效果等。

3.网络工具的应用能力

具备应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一些基本技能,能够应用一些基本的工具,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基本前提。这些工具主要有:

(1)获取信息的工具,如搜索引擎、专业网站等。

(2)加工处理信息的工具,主要指各类软件。

(3)传递信息的工具,如e-mail、bbs、ftp等。

(4)保存信息的工具,如光盘、移动硬盘、u盘等。

(5)协助学习的工具,如新闻组、聊天室、网上传真、论坛等。

(6)资源管理技能,如本地资源的查找、分类、储存、提取、资源的下载等。

4.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功之一。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能够设计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策略、设计基于网络资源和工具的学习任务、利用信息技术的智能优势对学习中呈现的问题进行诊断等。

5.网络环境下的课堂驾驭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与课程整合的主阵地在课堂,网络环境下的课堂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课堂对教师提出的挑战不仅有技术方面的,更多是对学生进行管理方面的。在网络课堂上,学习过程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教师和黑板的中心地位被彻底摧毁,学取代了教。所以,研究网络课堂的管理艺术,选择合适的网络课堂教学手段,提高网络课堂的驾驭能力是教师迫在眉睫的任务。

6.信息时代的学习评价能力

(1)具备确定评价标准的能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学生,评价标准应当是多元的,教师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关注个体差异。

(2)具备运用科学、规范的评价手段的能力。能够设计平均表,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智能化特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评价与反馈。

(3)把握评价有效性的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需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所以教师需要具备发现学生优点、恰当进行点评的能力。

7.利用网络进行交际的能力

网络时代对人的交际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这种能力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认知和了解,知道不同文化背景人士的特征和不同文化群体人士的交往方式,懂得获取他们资料的途径、方法和重要性等;第二个层次是具有一定的素养,善于观察他们的文化特征,能够使用咨询科技,选择正确的通讯工具,进行合理的交流方式;第三个层次是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态度,能够接受不同文化群体所持有的多元见解,尊重不同文化、不同传统、不同宗教、不同习俗、不同价值观以及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士,欣赏不同社会的历史发展及其所构成的多元文化的轮廓等。

8.网络道德修养

网络不仅为教学带来丰富的学习资源,还带来各种各样的网络道德问题。它不仅改变了教师的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还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加强网络道德的建设,创建网络文明,不仅仅是学生的需要,还是教师的需要。当前阶段,要提高网络道德水平,就应当提高人的网络道德水平,提高人的网络认知能力、信息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自觉清除信息垃圾,避开有害信息,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和干扰等。

9.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教师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首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将继续教育作为自身的需要,不断学习。其次,要掌握学习策略,良好的学习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益。再次,要善于运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计划,扩充自己的知识库,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掌握信息的效率。

三、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方式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具体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1.学历进修。主要指教师为了获得相应学历而学习。包括研究生、本科、专科学历的自考、函授、电大、远程教育等学科的学历进修学习。

2.短期培训。主要是指短期集中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培训的进修活动。

3.校本培训。主要是指基于学校组织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学校制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培训计划,结合教师的实际,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课程的系列培训。通过培训,更

新教师的观念,培养信息素养所包含的数据的处理和使用过程,树立终身学习和数字学习的观念,培养教师的创造性思维等理念。

4.个人研修。这种方式是指非组织性的、自发的教师自我提升信息素养的活动组织。主要包括:多上网阅读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相关杂志;多用电脑写作,参加网络论坛的专题讨论,交流经验,自由发言,展示自我;多上电教课,发表教学成果等。

这四种培养方式各具优势,而个人研修方式是最具活力的培养方式。个人研修活动特别有助于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活动。

篇6

【关键词】数字化信息技术学科素养教师专业化

在数字化的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运用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科教学带来的新变化,在学科教育上紧跟时展的步伐,做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学习者;做新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者。在教学中自觉加强自身学科素养的提高,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才能肩负起培养国家栋梁的重任。

一、深化对教育现代化核心知识点的认识

数字化环境是指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将学校的主要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并实现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从而形成高度信息化的人才培养环境。数字化学习环境包括如下基本组成部分:

(1)硬件设施,如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因特网等。

(2)网络资源库,为学习者提供的经数字化处理的多样化、可经网络共享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

(3)学习平台,向学习者展现的学习界面,实现网上教与学活动的软件系统,有相应的课程体系,并建立有新型教学管理机制。

(4)远程通讯,实现远程协商讨论的保障。

(5)学习工具,学习者进行知识构建、创造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如电子文件包,它是一个以学生和教师为服务主体、个人电子终端和网络学习资源为载体的,贯穿于预习(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测等学习各个环节,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环境的数字化学与教的系统平台。

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发展,所谓信息技术,是指信息的载体或者信息的媒介。主要指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教学中的现代信息技术组合主要指现代化教学媒体的组合。课题中信息技术条件下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教师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接受的教育,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帮助教师专业化能够成长,推动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师专业化主要指教师的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知识,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我们这里主要特指教师在某一学科教学的专业能力,驾驭课堂,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能力。

学科素养是指教师科学的、有效的、创造性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有效的在学科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按照新时期人才标准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综合素质、心理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进行复合塑造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复合型”是相对于“专科型”而言的,是指教师具备以本学科知识为核心载体,以教育教学理论为理论依托,以相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为辅导,以科学方法论及教学论和媒体技术为教育教学手段的复合型知能结构。

二、教育信息化需兼顾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师教育跨越式的发展,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基本的信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知能的基础。所谓的信息素养是指教师“能够认知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教师应能够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变革,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信息技术及工具的基本操作,能够通过多媒体、因特网等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决策,并对信息进行评估;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社会伦理、法律和安全要求。

“师道即尊,学风自善”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例如: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的上机教学过程中,应具备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进行上网指导时,必须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保证教师对学生上网的正面导向作用。

三、提高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几个途径

1、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师培训,提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制定具有持续性的学习计划,是教师自觉提高信息技术素质的良好开端。该学习计划应以“培训目标明确、培训思路清晰、培训方式多样”为指导思想。当前,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如何使计算机技术能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最有效的办法是结合各自学校、教师的实际,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师进行计算机技术课程的系列培训。培训对象以中青年教师为突破口,重点培训,以点带面。培训结果以信息技术课的形式展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际应用最合适。确立教师培训的课程应该是"教师素质本位",通过培训更新教师的观念,培养信息素养所包含的数据的处理和使用过程,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和数字学习的观念,培养教师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等理念。

运用信息技术整合相关课程资源时,应根据各个学校教研组实际情况,分学科、分批次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由于各班教室安装了电子白板,为了帮助老师们掌握电子白板的使用,我们组织了以学科为单位的白板培训,为每个学科“量体裁衣”制定培训计划,辅助各科教师掌握最前沿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转变上课方式,极大地促进学科素养提升。

2.加强网络研修平台建设,促进教师学科素养发展。

“校本研训”源于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立足学校实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保证,是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的提升需要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和基础硬件的新装备,要构建基于网络的研修平台,数字校园的建设无疑为校本研修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合理布局,能够考虑到绿色环保, 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并能彰显特色。

(2)建成光纤到校及校数据中心,教学区域有无线网络覆盖, 移动教育无处不在,建设完整的校园网络。

(3)配备齐全的多媒体制作设备(打印机、扫描仪、视频捕捉卡、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一应俱全)。

(4)学校实现“班班通”,每班配装1套数字化教学设备(含电子白板、投影机、数字展示台及计算机等)。

(5)学校装备数字化实验室、科学实验室、多媒体备课室、机器人实验室网络教研室等。

方便教师使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是网络研修平台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高的另一重要途径。

我校信息化教育发展过程过程中,强化“三意识”把握“四要素”。可以说强化“三意识”,把握“四要素”是我校在长期实践基础上对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总体策略与途径,特别是在教师教育方面成果显著。

“三意识”指“服务意识”“ 创新意识”“ 成果意识”。“四要素”即“人”“车”“路”“货”。“人”包含了学校领导、各学科教师以及教学辅助人员;“车”指代学校的校园网、校园电视台以及学校广播系统等;“路”包括学校的门户网站、空中学习课堂(中国同步学习网)等;“货”指可供教学、学习之用的资源,包括学科研究小组自主开发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学校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库、试题库等。

重庆二十九中建设的资源中心库,资源中心库现在建有“数字图书馆”、“校本资源库”“试题库”“教学课例”“电子阅览室”“网络实验室”“新课程资源库”等板块,该资源中心不仅能帮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而且促进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提高。同样,我校的“教师频道”也给各学科老师和教研员间的教育教学交流学习提供便利。

网络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为教师营造了一种广泛参与、互相支持、畅所欲言的教研氛围。构建起教师间一种新型有效的互动关系,形成了交流环境,展现一种多元开放、多向互动、多方支撑的网上教研新格局。大家的思想得到碰撞,经验在得到分享,能力在得到提升。

3、采取多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自学探究。

教和学都是长期的行为,一种素质和技能的养成需要经历长期的、细致的劳动和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养成也不例外。必须经历长期的学习与实践,这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把自我学习做为工作的一部分。学校不仅在教师培训方面要下一定的功夫,还应创造实践机会,如提供信息技术竞赛方面的信息,积极帮助教师大胆参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公开课、 示范课的评比,并大力褒奖参与信息技术相关活动的学科,使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技能、教学水平、教学成果上有突破性的发展

4、紧密结合学科进行学习和实践。

信息素养的最高层次是应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学习生活乃至工作中的问题,从而培养教师的高级思维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应用信息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训练学生的信息技能,从而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在学科教学中结合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实现学科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整合应成为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应安排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定课时的课程整合汇报课或研究课。教师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制作课件,再用这些课件更好地体现其教学理念,是末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趋势。因此,让一线教师成为课件制作专家、课件应用能手,应成为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目标。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为重庆二十九中学带来了全新的教学资源、教学信息和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全体教师在依托数字校园建设的大背景下,通过对资源的研讨整合、实践反思,使得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自身学科素养得到很大程度提高。目前学校教师在数字化环境下的各类教育比赛中脱颖而出,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不可估量,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学科专业素养的提升需适应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

我们所有的教师应该勇于探究、善于研究,把计算机和其它信息技术当作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工具,努力提升学科专业素养,做高素质的教师,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徐晓满.论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J].卫生职业教育,2004.(09).

[2]李雪,顾小清.教育科研信息化:网络教师共同体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9)24-27.

[3]翟军工. 网络环境下中小学校本教研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5-8.

篇7

本研究在山东省中学学科教师中抽取500人作为调查样本,从信息态度和信息意识、信息获取、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信息技术培训五方面对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文章提出中学教师信息素养四项发展策略:加强资源配置和管理、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优化信息素养培训内容和形式、打造信息素养培训的虚拟学习社区。

【关键词】 中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策略;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3―0085―05

一、引言

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信息素养也提出了相应要求。信息素养是以获取、分析、评估、利用信息为特征,传统与现代文化素养相结合的科学文化素养,[1]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对中学教师而言,信息素养主要包括对教学相关信息的需求意识,教学信息的选择和获取,信息技术设备及素材的相关知识,各种媒体素材的加工处理,教学课件的评价和制作,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评价与反思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教师的信息技术态度与信息技术能力是教师信息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2]信息素养与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密切相关,信息素养较高的教师,能够与时俱进适应新型的教育环境,即便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也会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而使得教学面貌令人耳目一新。本文旨在通过调查研究中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明确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从而提出合理的发展策略,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山东省17地市的500名学科教师为研究对象,分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两个教育阶段,每个教育阶段涉及地级以上城市、县城、乡镇、农村四种办学层次,因此,这500名教师样本具有山东省中学学科教师的代表性特征。

(二)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调查问卷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问卷”共40个题目,分五部分:第一部分用来收集教师个人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阶段、学校位置、专业技术职称、学历、教龄、任教课程;第二部分调查教师对教学信息的需求意识;第三部分调查信息的获取方式;第四部分调查信息知识与技能;第五部分调查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

(三)调查过程

调查时间为2011年1月到2011年3月。一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0份,回收率为92%。使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检验。同时,从这500位教师中随机抽取40人,通过网络进行访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的个人信息

本研究调查了来自14个不同学科的教师,其中39.1%教初中,55.2%教高中,还有5.7%来自其他中等教育机构,男女比例是34.6:65.4,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分层抽样的均衡性和多样性要求。农村、乡镇、县城、地级城市的教师比例是6.5%、28.3%、44.1%、21.1%,初级、中级、高级职称的比例是24.1%、62.6%、12.6%。教师的学历层次较高,大学以上学历层次占99.6%。从教龄上看,教龄3年以下的只占3.3%。

(二)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与比较分析

1. 对于教学信息的需求意识

这是信息素养认识层面的要素,是指对于获取和利用信息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和使用意愿。

表1显示了中学教师对相关信息的需求程度。调查发现,教学经验、方法、技巧,学科专业知识,以及教学参考资源,占据信息需求程度的前三位,这凸显了“知识基础与基本能力”对于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教学,不仅自己要拥有知识、技能、价值观,而且要有帮助学生获得这些内容的知识和技能。

在是否运用信息技术的问题上,70.7%的教师表示时常使用,使用的原因按主次程度排列是:教学需要、学校公开课/评优课需要、自身兴趣、学校要求。这说明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拥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责任感,从主观意愿上希望通过各种途径来优化教学。学校的各种评优比赛是一种外力,促使教师提升信息素养。

2. 信息的获取途径

调查显示,75.7%的学校图书馆、68.9%的校园网、50%的教学资源库能够正常使用,66.1%的学校能够给每位教师配备可上网的计算机。硬件资源的配备与学校等级和地理位置有关。经访谈了解到,有的乡村学校虽然无法为每位教师配备计算机,但每个教研室都有1-2台可上网的计算机供教师们正常使用。目前,计算机已经开始在家庭普及,如果在生活中能够怀着对学习的热爱时常利用计算机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也可以不断积累经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信息素养。

表2显示了教师们获取信息通常采用的途径及频率。可以看出,中学教师最经常通过课本和参考书获取教学信息,这与基础教育的特点有关,即教学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其次是网络搜索,有62.8%的教师经常从网上获取信息,这充分体现了网络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力,给网络环境下的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事实依据。从周围的同事、教研员那里获取信息占47.6%,这体现了教师处于一个学习社区中。这一学习社区既关注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又为教师的实践活动搭建自我反思的平台,最终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资源与情感支持。经访谈得知,图书馆获取信息费时费力,而且绝大多数教学相关信息都能从网上搜索到,远比图书馆方便快捷。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时,99.1%的教师表示基本能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体现了网络教学资源的丰富和教师较强的信息搜索技能。教师们最经常的是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进行关键词搜索(80.7%),也有39.2%的人首先从QQ群或者教学论坛搜索资料。

3. 信息知识与技能

对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是促进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多种媒体素材的加工、处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问卷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对信息加工、处理、表达技能进行了调研,调查内容包括常见设备认识安装和使用、文字处理、数据处理、图片素材的处理加工、声音素材的处理加工、收发电子邮件、使用实时聊天软件、网络资源上传下载、课件制作、网页制作/网站开发等10项。在单项选择中,把每项技能的熟练程度进行细化,详细描述,与李克特量表相比,教师回答的准确性更高。在统计记分时,选项“熟练掌握”记4分,“基本掌握”记3分,“了解一些”记2分,“了解很少”记1分。

在总得分情况中(见图1),通过单一样本K-S检验,得到平均分26.7,标准差5.48,p=0.089>0.05,总得分呈正态分布,可以看出,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基本合格。

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中发现,男教师的平均得分为28.2,女教师的平均分为25.8,男女教师在信息的加工处理、交流、表达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t=4.457,p=0.000)(如表3)。男性教师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要优于女教师。经过访谈得知,有些男性教师本身对各项技术心怀兴趣,愿意用新技术来解决问题。而有些女教师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使用信息技术总是碰到难题,觉得困难重重,阻碍了使用新技术的意愿。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学段(p=0.057)和职称(p=0.063)对总得分影响不大,而年龄(p=0.001)、学历(p=0.047)、教龄(p=0.000)、学校的地理位置(p=0.001)等因素都对总得分造成了显著差异。针对这些因素,使用Scheffe、LSD、Sidak等不同方法进行组间差异检验,发现30岁以下的教师(平均得分28.5)和50岁以上的教师(平均得分21.1)得分差异最明显(p=0.000,LSD;p=0.001, Sidak;p=0.002,Scheffe);教龄少于3年的教师(平均得分29.5)与教龄超过10年的教师(平均分26.4)得分差异明显(p=0.016,LSD);乡镇学校(平均得分25.2)和城市学校(平均得分28.2)教师的得分差异明显(p=0.001, Sidak)。关于学历因素,专科以下的样本只有2人,只有LSD检验出专科以下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存在明显差异(p=0.027)。根据调查结果,年轻的教师与年长的教师相比,拥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因此信息处理与表达技能掌握比较熟练。教龄长意味着经验丰富,但年龄也相应偏大,信息素养未能相应提升,反而下降。位于地级城市、县城的学校硬件资源配备比较齐全,对教师的要求和考核指标较高,这样从内外两方面促成了处于城市的学校的教师比农村乡镇的学校的教师得分更高。

针对各项信息技术技能的单向分析中,得分情况如表4所示。根据平均得分将其分为三类。其中各类设备的安装使用、电子邮箱的安装使用、资料的上传下载等,教师掌握程度较好。文字、数据、图片、声音等各种素材的处理,即时聊天软件的使用,课件制作等,掌握程度一般。而网页制作、网站开发掌握程度较差。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到,经过以前的培训,教师们的信息处理与表达技能得到较大提升,而精美课件、网页的制作水平还比较欠缺。

4. 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

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是培养信息素养的主要目的,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过程中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

针对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主要用途、课堂上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课后布置作业、教学反思等问题,本研究设计了多项选择题,在SPSS统计分析时利用“多重响应变量集的频数分析”,得出教师们主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收集备课资料(应答人数百分比是77.6%)、制作课件(76.1%)、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72.0%)、专业学习以提升业务能力(47.4%)(结果见表5)。

如表6,在教学实施过程中,60.2%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20.9%的教师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提出问题,展示材料,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很少一部分教师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来提出问题,使学生们自行搜集资料,或者教师收集资料引发学生提问。需要注意的是,还有13%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使用信息技术。对这部分教师的访谈发现,其中一部分教师也很想利用信息技术,但觉得自己信息技能较差,平时上课使用信息技术费时费力。还有一部分数学、物理学科的教师,他们认为采用传统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在课后布置作业时,83.0%的教师不要求学生使用计算机或者网络,9.1%的教师让学生制作电子作业,5.9%的教师让学生通过网络上传作业,利用的工具有Email、教学网站、博客等。通过这项调查可以看到,广大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展示材料、创设情境、引发思考,但未能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评价中,依然未能把信息技术用到过程性评价中。总之,信息技术未能很好地与学科教学整合。

四、中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策略

经过调查并分析山东省中学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我们提出了以下发展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建议策略。

(一)加强资源配置和有效管理

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物质保障。乡村中学的资源配置相对落后陈旧,城市中学虽然条件较好,但校园网络、多媒体机房和教室的合理管理和有效利用也亟待关注。增加教育投资,均衡学校的资源配置非常重要,另一方面,要保证在现有的条件下使各种硬件软件通畅运行,真正服务于教学。为此,学校应该注重设施的日常维护和软件投入,并积极建设资源库,以促进校本精品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

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政策和评价体系是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有效推动力。经调查发现,广大教师和学校主管领导已经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然而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依然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主要指标。教师们压力普遍较大,有些人宁愿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不愿花费时间研究信息技术。为此,建议学校建立各学科教师的新型评价体系,根据学科特点,把信息技术的使用细化到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评价的各个环节中,并开展优质课、优秀课件及优秀研究论文评选活动,以评比促学习,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资格认证、考核等方面敦促教师提升信息素养。

(三)优化信息素养培训内容和形式

当前集中授课式的信息素养培训主要在假期进行,内容涉及信息化教学设计、图片设计、Flash课件制作、VB程序设计、网页制作、网络应用等,理论与技能并重。在培训实践中发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质课、优秀课件评析也应该成为培训的课程模块,加上专家点评,使得广大教师感同身受,激发学习的乐趣,从整体上理解信息技术与教学各环节的整合,领会信息技术的地位。每个课程模块都要简洁实用,由浅到深,有“基础”,也有“拓展”,讲练结合,贯穿交流、研讨、作品创作和评析,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

愿景与现实之间总有差距,笔者曾多次担任培训讲师,在教学中发现,各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短期内理论知识很难被真正地理解并应用,软件的使用技能也无法熟练掌握。因此,培训应当是持续不断的过程,集中培训要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多媒体课堂讲授与网络自学相结合,采用任务驱动、网络探究等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注重受训教师的真正参与,避免流于形式。

(四)打造信息素养培训的虚拟学习社区

在调查和实践中发现,学科教师的年龄、性别、学校层次等因素都显著影响着其信息素养,因此,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弥补集中培训的不足,成立教师虚拟学习社区。社区成员志同道合,协作共享,沟通思想,产生灵感。这种虚拟学习社区可以是博客群、QQ群或者以学科分类的网站论坛,然而外在的形态不重要,关键是教师能否在社区中体验到专业成长的快乐与激情。为此,应该重视专家的引领作用,社区专家扎根教学实践,他们在社区中积极参与,为受训教师解决疑难,提出研讨题目,评价作业。他们能否开启社区成员的智慧,唤醒社区成员的潜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区的生命力。当前山东省远程培训的“专家”主要是各学科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我们可以借助“Intel未来教育”的培训模式,首先请培训专家对各学校优秀的学科教师进行面对面培训,再由这些学科教师和培训专家共同担任远程培训专家,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

?眼参考文献?演

[1] 王吉庆. 信息素养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44-47.

[2] 高珊. 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中信息素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

西安市中学化学教师为例[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6-7.

收稿日期: 2011-11-30

作者简介:李晓飞, 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

篇8

目前,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主要围绕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分辨及利用等能力和信息道德教育等展开。在内容方面,包括图书馆利用指导,文献检索技巧和数据库利用培训,网络搜索工具和资源使用介绍,文献获取方法介绍,文献利用指导以及软件工具使用指导等,总体涵盖比较丰富。模式有新生始业教育、文检课、学科专题培训和公共专题培训等,用于满足不同用户多层次的需求。在方式上,大部分采用面对面授课方式,也有部分学校推出了在线教学方式[5]。总体而言,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对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起到了较大作用。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用户行为习惯的改变,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逐渐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1受时空等客观条件制约,用户覆盖率低

目前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以面对面的文检课和讲座为主,这种将师生集中起来的传统培训方式客观上受到场地、时间等因素的制约,每次容纳的听众数量十分有限,也缺乏迎合学生个体需求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受众面。相较于高校庞大的用户群体而言,现行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只覆盖了一小部分师生。

2人力资源的限制,阻碍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信息化技术和数字图书馆的迅速发展对高校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之而来的,对教育提供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提供方——高校图书馆中这类高素质人才的储备却十分有限,特别一些小馆情况更为严峻。这种人力资源上的限制一方面导致了高校无力在广度上进一步扩大信息素养教育的覆盖范围;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从事培训的人员因工作量过于集中而无力在相关领域进行更多的知识学习和技能提高,从而阻碍了信息素养教育工作在深度上的发展。

3形式陈旧单一,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网络和信息化环境下,用户的使用习惯也逐渐改变,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形式越来越不能吸引当代学生群体的主动参与。虽然也有高校推出了在线教学模式,但大多是将课件“堆放”在网页上,被动地等待读者前来选择;课件形式也多为PPT或课堂录像等较传统的形式,通常需要学习者投入较长时间进行持续的学习,用户体验差,缺乏吸引力,在实时性和交互性方面也不强,与当代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使用习惯尚有差距。

4技术条件有限,难以为新形式课件和服务平台提供保障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素养教育对各类新形式多媒体课件有了更多需求,但目前高校从事信息素养教育的大多数工作人员在课件制作、网络化传播和服务方面还存在很多技术上的障碍;另一方面,发展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平台所需要的大量信息化及软硬件技术装备也是目前高校较欠缺的。这种技术条件上的不足形成了高校在发展新形式信息素养教育服务方面的先天缺陷。因此,目前总体上国内高校中真正推出在线服务方式的还十分有限,且普遍技术含量不高。

二、云计算应用于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

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基础服务共享架构方法,它不但丰富了信息素养教育资源的生产模式,也大大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分享内容和互相沟通的方式,近年来引起了教育界和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6][7]。其具备的便捷、共享、通用等特点,为解决信息素养教育所面临的种种困难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1资源在云端,共享变得更容易,用户覆盖率得以提高

云计算提供的云存储服务,使信息素养教育者可以将课件直接存放于云端,学习者只需通过某种符合标准的终端工具(如浏览器、手机、平板电脑等)接入系统即可实现对课件的访问,共享变得更容易。“云存储”所具备的无限扩展性、随时访问及网络化覆盖的特点,消除了使用者在存储空间、访问时间地点等方面的种种限制,大大方便师生的同时也提高了信息素养教育的覆盖率。

2便于实现资源整合和人员联合,解决人力资源的限制

云计算不仅提供超强的运算能力,还将分布在不同领域的存储设备集中成一个虚拟的资源地,以“按需索取”的方式提供给网络读者。因此,借助“云计算”模式,信息素养教育还可以通过在多个高校间建立资源共享平台,达到教学资源和人员的共享与联合。这不仅可以平衡各校资源、减少重复建设,更可以通过共建共享,解决高校在专业人才和资金方面的困难,从而提高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整体水平。

3利于形成多样化的信息素养教育,迎合当代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云计算是一个高效综合的服务平台,其蕴含的无限可能性使服务的多样化变得简单而易得。高校可充分利用“云”中提供的各种服务形成适应大学生群体使用习惯和体验的、多层次多类型的、个性化的信息素养教育形式和内容,以便每个使用者都能从中得到他们真正想要的,从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4降低软硬件成本和技术门槛,提高服务整体技术水平

云计算告别了传统以个人计算机为基础的生产模式,从而大大降低了原本个体生产过程的技术和软硬件投入。对信息素养教育而言,它不仅降低了建立相关平台需要的软硬件成本和技术要求,减少了进行平台维护、运作需要的技术人员投入,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制作信息化课件需要具备的知识与技术门槛,从而在整体上提升服务的技术水平。

三、建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云服务”平台

借助云计算的种种优势,高校可以逐步建立起一个覆盖一定范围的,可供用户随时使用的,提供包括多媒体课程、在线咨询、网络知识库、用户互助交流等功能在内的综合性立体式信息素养教育“云服务”平台,以为师生提供覆盖更为广泛、使用更为便捷、内容更为多样化个性化的高质量信息素养教育服务。通过平台,学习者可随时方便地利用多种手段访问云中的海量信息资源,并通过自助式、在线式或互助式等方式进行信息素养的学习;知识提供方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方便地将各种形式的知识分享到平台,从而在云端形成一个用户可参与互动的、一站式多功能信息素养教育和服务基地。

1信息素养教育“云服务”平台的功能模块

信息素养教育“云服务”平台是基于云计算技术建立的信息素养培训基地,它包含了现有信息素养教育的各种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借助新技术从形式到内容上都进行了极大地丰富,形成一个立体化全方位的综合平台,其构成包括课程学习、在线课堂、实时交流、知识问答及测试几个模块。

(1)课程中心

借助云存储空间的覆盖面广和共享方便的特点,“云服务”平台首先是一个包含各类课程课件的资源集散地,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访问这些资源进行自主式学习,也可通过留言方式对资源的配置提出要求。各参与高校的图书馆员或加入的院系学科专家则可以将制作的信息素养课程课件放到平台上。课件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如视频、音频、PPT甚至手稿讲义等。这些课件在平台上被按类型、内容、学科或提供单位等分类标签,方便使用者通过搜索或浏览等方式进行选择学习。针对图书馆员或者院系学科专家,平台在云端集成常用课件制作手段(如视频、音频制作工具等),以降低课件提供者的技术负担,从而丰富平台课件类型;针对读者,在云端集成多种应用方便其通过各种方式(如电脑、手机、PAD等)访问平台资源进行学习,并可通过留言方式提出意见和建议。

(2)在线课堂

“云服务”平台集成的在线课堂功能,集成了在线教学需要的软硬件环境,提供传统信息素养教育中面对面授课方式类似的教学方式。例如:授课人可通过集成在云端的在线课堂申请一次在线课程,同时进行资源的配置(设定授课时间、时长、人数以及课程信息等),并利用平台发出相关通知(包含时间、网址、课程信息等)给服务对象,他还可以通过对用户登录进行控制来实现对对象面的控制。完成后,到设定时间授课人只需登录平台就可打开云端的课堂,即时传输和接收音频、视频信息。对授课对象,他也只需按照接收到的通知进行登录操作就可加入到课堂进行听课和发言。这种方式一方面扩大了课程对象的覆盖面,同时课程本身也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的自由度大大增加了;另一方面,授课对象也可以足不出户就实现跟教师进行直接交流,方便程度也提高了。此外,课堂过程还可实现即时录制,用户可以选择是否放到云端作为学习资源供后续使用。

(3)交流平台

“云服务”平台还可提供即时交流服务,用户可在这里组成讨论小组,进行问题讨论、课程答疑等活动。平台在云端集成支持文字、语音或视频的即时讨论工具,用户只需申请账号并组成讨论组,就可实现共享话题进行讨论甚至开会等活动。

(4)网络知识库

为了达到最大范围的知识共享,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在信息素养教育“云服务”平台上还集成了类似于“维基百科”的开放式网络知识库。用户可以提问,也可以回答问题,从而充分发挥用户之间的互助作用。同时,平台专业人员(图书馆员、教师等)将定时访问知识库,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回答和整理,对其中正确的回答可以进行认证,并将精品问答整理成经典知识库供用户参考。

(5)自测平台

信息素养教育“云服务”平台还是一个学习者自测或自我练习的平台,以帮助其加深印象,提高掌握程度,也可用作相关信息素养课程的网络考核平台。由相关培训或者课程的教师设置一些练习题在平台上,学生学完某个系列的课程后可选择相应习题进行自测和学习巩固,题库同时提供参考答案,供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参考以达到加深印象,帮助掌握的目的。同时,相关教师留下联系方式供学生有问题时及时联系辅导。对于有些需要考核的课程,平台也在云端集成考试系统,教师只需将题库上传至平台并选择考试模式,然后设定考核用户范围即可实现在线考试的功能。

2信息素养教育“云服务”平台构架

信息素养教育“云服务”平台将采用分层式的构架体系,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可扩展性、可伸缩性以及可维护性。系统构架分为四层:访问层、应用层、资源层和基础层(如图1所示)。(1)基础层:是系统的硬件设备层,主要包括云存储,云Web服务器等组件,主要责任是能够把资源层和应用层无缝的部署和融合到其他部门或者机构提供的云服务中去。(2)资源层:用来保存和管理应用层所需要的各项核心资源,主要功能包括资源的创建和维护,审查等。资源层相当于系统的数据层,最终的用户不会直接使用资源层,而是通过应用层来访问资源层。但平台工作人员需要直接使用资源层对资源进行个性维护和管理。(3)应用层:承载着“云服务”的具体实现功能。应用层提供各种应用和功能供用户使用,实现平台的各项创新。(4)访问层:访问层首先以Web的形式提供普通的电脑能够访问的界面,进一步支持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以及PDA等其他的各种手持终端。

3信息素养教育“云服务”平台的服务模式

(1)自主式课程学习。“云服务”平台的课程中心放置了信息素养教育相关主题的系列课程课件。用户登录平台后,可通过按课程主题浏览的方式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学习,完成后进行自测来掌握相关内容。

(2)信息素养网络知识库。用户在日常工作学习中,碰到信息素养相关的具体问题时,可登录平台通过检索方式获得与知识点相关的教程进行学习或得到网络知识库条目获得解答。对于没有找到的内容,则也可通过平台的方式,寻求平台服务人员的辅导和网友帮助。

(3)在线课堂。在线常规讲座:图书馆员可通过云服务平台定期举行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的在线讲座,也可通过同步转播的方式将图书馆的每周常规讲座搬到网络,从而扩大讲座的受益面,也使有兴趣的读者参与变得更加方便。在线文检课:教师通过向云服务平台申请课堂的方式,将传统文检课通过云服务平台来实现。教师和学生在平台上可实时交流,并可将作业和考试通过自测平台和回收。对于分组讨论的作业,学生还可通过交流平台自建讨论组讨论,也可邀请教师加入进行指导。通过授课时的登录情况教师可监测出勤率等。预约讲座:用户有信息素养方面的培训需求,但通过检索发现平台没有相关资源,可通过给平台管理员留言的方式提出培训讲座需求。管理员整理阅读读者留言后,组织实施相关讲座并通过平台。

4信息素养教育“云服务”平台的人员支撑

要实现信息素养教育云服务平台强大的服务功能,必须有强大的人员保障作为支持。这些支持人员包括:

(1)技术支持团队:主要担任平台的建设、维护、升级等。虽然信息素养云服务平台会通过购买等方式尽量采用成熟的云计算技术,但仍会需要一些特色服务和应用的开发,因此仍然需要一支技术支持团队。

(2)专业培训和咨询人员:主要担任平台课件制作、在线授课和知识咨询等。这部分人员主要由图书馆资深的信息素养服务馆员组成。除此之外,也可将学校各学科中具有这方面知识经验的师生并入,借助网络的便利邀请他们加入来分享他们的知识,可成为平台专业人员中的重要补充。此外,为了解决图书馆总体人员上的短缺,还可通过区域合作资源共享的方式实现区域人员的联合服务以充实人员配置。

(3)网络互助力量:通过平台提供的互助回答功能,在平台专业人员无暇顾及的时候,平台上用户之间的互助成为解决问题的又一条途径。

篇9

关键词城市信息化;信息素养;读者教育

1引言

城市信息化是在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思路的指导下,在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和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城市现代化的进程。根据国家信息化规定的要求,城市信息化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2)城市的信息技术得到开发和普及;(3)城市信息产业的高度发展;(4)城市信息服务体系高度完善和健全;(5)城市信息教育,尤其是信息高级人才的培养及信息应用的普及教育受到广泛的重视;(6)城市的信息政策与法规的制定,科学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技术得到充分的重视。可见,在城市信息化建设中,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而人既是信息的利用者又是信息的开发者,因此,人的信息素养是城市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因素,市民的信息素养教育成为城市信息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以广西柳州市的信息化建设为例,从市民信息素养的调查情况出发,探讨如何发挥图书馆在提高市民信息素养、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给予与柳州市有相似性的西部地区的城市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2柳州市信息化建设概况

柳州市地处祖国的西部、广西的中部,辖区面积5307平方千米,总人口183万,是广西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区域经济中心和最大的工业基地,是全国综合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和全国八个“科技兴市”试点城市之一。2001年又被确定为全国信息化试点城市之一,并于2002年初步完成了“十五”信息化规划,制订了《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规定》《柳州市管网建设管理规定》等政策法规;信息化项目的策划工作也取得了进展,初步完成了柳州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总体建设框架、柳州市信息基础设施工程、城市电子政务信息网络平台和“数字化柳州”信息工程四个信息化重大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十五”期末,上网人数已经达到30万,市区上网普及率达到30%。因此,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已经有了较大的规模,为推进城市的整体信息化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3柳州市市民信息素养的调查

有关信息素养的定义很多,被人们引用最多的是1992年,Burnhein,Robert在《信息素养——一种核心能力》一文中指出的:“要成为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他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认为,信息素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信息意识包括对信息的认识和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信息能力包括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创造信息、交流信息等各种能力,信息能力依赖于信息技术水平和检索策略的高低;信息道德是懂得与信息相关的法律道德。在本文中,我们对市民信息素养的调查主要从这三方面进行。

3.1调查方法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取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的调查方法。由于市民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不同,因此他们在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异,为此,我们从这三个方面设计了10个相关问题,基本能反映市民信息素养的情况。调查问卷是在柳州市4个城区随机进行,当场发放、当场回收,而个别访谈是在发放调查问卷的同时,随机进行。由于18岁以上的市民开始对城市信息化有明显的影响,所以调查年龄限定在18岁以上。共发放调查问卷180份,收回有效答卷157份。

3.2调查对象概况

年龄:18-25岁有68人,26-35岁有47人,36-49岁有29人,50-59岁有9人,60岁以上有4人。

职业:大专以上的在校学生49人,占31%;在职人员68人,占44%;其他40人,占25%。

说明:在被调查市民中,以年龄为18-45岁、大专以上学历的市民居多,在职市民与个体户市民比例适中,调查到的老年人偏少。因此,被调查者的年龄、学历与柳州市市民的整体情况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调查得到的结果略高于柳州市市民信息素养的实际水平。

3.3调查结果

3.4结果分析

3.4.1市民信息意识不强。从调查结果看出,虽然绝大多数的市民从报纸、电视、网络、广播等途径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信息,但超过一半的市民对信息的概念只知道一点,而近三分之一的市民居然不清楚信息是什么。这说明柳州市民的信息意识普遍不高,尤其是年龄大的市民的信息意识更差。在调查中,年龄大的市民调查起来比较困难,许多人都不愿配合,这恰恰说明年龄大的市民的信息意识淡薄。个案访谈中,当被问及“你对信息素养这一概念的理解是如何的呢?比如说,你是否知道信息素养包括哪些内容”时,不少市民表示连“信息”一词都不了解,更加不用说“信息素养”了。表示知道一点的大部分是大学生这个群体,其他调查者表示不懂或处于模糊状态。这说明市民对于信息素养内容的了解微乎其微。

3.4.2市民获取信息的能力较低。近一半的市民不能有效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在获取信息的途径方面,大多数市民主要通过报纸、电视获取新信息,只有少数通过网络获取新信息。个案访谈中当问及“你是否经常觉得自己很缺乏多方面的信息,但是又不知道从何处获取”时,很多市民表示确实这样,有时候想了解某方面的信息,特别是一些急需的信息都不知道从何处获取。有上网条件的市民想通过网络获取所需的信息,但是不知道如何查找,对于搜索工具极其陌生;而无上网条件的市民只能从书刊、报纸和电视等媒体上去获取,但往往不能得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这说明柳州市民的信息技术、信息素质的培训和辅导、特别是信息检索与利用教育方面的工作还远远不够,大多数市民仍然使用传统方式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3.4.3柳州市的信息基础设施较好,市民利用信息的能力较强。调查的数据表明:柳州市有4/5的市民能接触到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鉴于我们的调查范围较小,这个数据与实际情况可能有所偏差,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柳州市的计算机普及率较高,网络环境较完善。同时调查数据也说明柳州市有2/3以上的市民利用计算机的能力不强,尤其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差。一半的市民具备信息的甄别能力,对于获取的信息,能够进行筛选,去伪存真。调查数据显示,市民利用信息的能力比获取信息的能力强,只要能获得信息,大部分人能很好地利用。

3.4.4市民的信息素养与知识水平成正比。调查结果证实:市民信息素养与知识水平有很大关系,在被调查的80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市民中,其信息素养明显高于其他人,这也证明了一个人的信息素养与其的知识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知识水平越高,信息素养越强,知识水平和信息素养水平成正比关系。

3.4.5市民没有充分利用图书馆。大多数市民没意识到图书馆的重要性,缺乏终身学习的思想,不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根据柳州市公共图书馆有关统计数字和工作人员的经验估算,虽然近年来图书馆读者的到馆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但主要是大学生使用图书馆的比率增多,而普通读者的到馆率仍然低得很。

3.4.6市民信息道德观较强。调查结果显示柳州市民的信息道德较强。与此同时,访谈中,对于“您认为网络提供的信息或者说通过网络来获取的信息可靠吗?还是别的途径更可靠呢?”此类问题,很多市民认为网络信息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诸如网络黑客、黄色信息等都有碍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即便如此,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快、便捷等特点,人们还是更愿意从网络上获取信息资源。但是,很多市民也表示了他们的愿望,就是希望有关部门加强网络安全监督和管理,使市民获取的信息能够可靠、准确,这也说明了市民的信息道德观较强。在获取和利用信息时,大多数市民能够以社会道德和法律约束自己,但仍希望出台相关的法律道德标准。

4提高市民的信息素养,发挥图书馆在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由于市民既是城市信息化的主要受益者,更是城市信息化的主要建设者,因此,提高市民的信息素养对促进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图书馆应该在这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4.1提高在校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尤其是在校的大学生是市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像柳州这样的城市,由于高校比较少,而柳州又是广西的工业重镇,柳州市高校中相当多毕业生就在柳州就业,因而提高在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对提高市民信息素养的整体水平有重要的意义。虽然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比一般市民的信息素养较高,但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是比较差,图书馆应重点抓住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并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形式,如:(1)加强高校中“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的教学;(2)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开设系列专题讲座;(3)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各种在线培训;(4)鼓励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结合所学专业,主动获取信息,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4.2提高社会市民的信息素养

社会市民是城市的最大群体,因而提高社会市民的信息素养,对城市的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从上面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柳州市社会市民的信息素养较低,信息意识、信息的获取及处理能力都亟待提高。相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社会市民的信息素养教育范围更为广泛。由于社会市民面广、流动性大,难以相对固定,信息素养教育难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手段,因此从事社会市民信息素养教育难度很大。如何确定符合社会市民特征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是图书馆进行社会市民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问题。

4.2.1根据读者特征,确定进行社会市民信息素养教育的施教内容。根据社会市民的特征,图书馆可将社会市民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初次到馆的读者,对这部分读者进行图书馆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内容涉及图书馆的布局、馆藏和服务介绍、联机目录使用等。第二层次是经常到馆的读者,培训内容涉及网络搜索工具(如GoOGLE、百度)、网络资源导航、文献传递服务、馆际互借、各种专业数据库的检索利用等。第三层次是研究型读者,培训内容涉及学术信息的检索、评价,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各种科研立项、课题咨询等。

4.2.2采用多种手段提高社会市民信息素养。为市民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市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应结合信息咨询服务,成立专门的信息素养培训中心,并根据社会读者的文化水平、工作性质、年龄大小、知识结构、信息需求、信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采用多种手段进行社会市民的信息素养教育。如:将本馆服务项目、开放时间、规章制度、部门设置及馆藏资源布局、图书馆基础知识、基本的检索工具等内容制作成读者教育演示文稿,进行用户教育。演示文稿既可用于不定期的读者培训,亦可放在网上供读者自行浏览,或配上解说词和音乐在图书馆大厅的大屏幕上反复播放,供读者随时观看。也可以给市民免费提供利用图书馆的小册子,分发“怎样查找图书”“期刊分类表”“图书基本大类表”等专题宣传品;印制图书馆用户手册,普及网络入门知识,提供主要搜索引擎和著名站点的网址,提供网络信息查寻工具和获取渠道,帮助初涉网络者学习检索方法。同时要切实做好导读工作,采用多种方式(如:现场咨询、E-mail咨询、实时在线咨询等)解答市民读者的咨询问题。另外,根据市民的不同特征,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专题讲座,指导他们掌握查找与利用文献信息的技能和技巧,提高运用信息的能力和调研能力。

篇10

1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

1.1内在联系

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媒介已经发展成了信息的一种载体,是信息的一种新表达方式。近些年,学校课程不断推陈出新,信息素养教育也随之调整变化,改变了以前仅主要关注信息本身并只注重信息的加工处理的方式,慢慢转向了重视信息文化建设。现阶段提出的信息素养已经包含了媒介素养意识,是一种“综合性”素养概念。

1.2二者之间的差别

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差别首先在于教育进行方式。比较国内外两者的发展道路情况可知,信息素养应用范围较窄,主要应用在图书馆信息技术及图书馆信息资源知识使用方面,被关注的领域还是集中在教育和图书馆信息处理方面。其次世界各国的教育理念及实践意识存在差别,媒介素养的实施情况也不尽相同。比如现阶段欧美国家媒介素养采用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综合性的,主要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方式、方法和技巧教育,并教导个体怎样利用媒体介质进行自我展现及进行创造性思维,在媒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社会进行交流沟通,从而提升自己进而做到改变社会不良信息的传播,是一种实行个体民主化的手段和方式。我国的媒介素养以媒介独特的思考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在保持媒介批判性思维的前提下,社会各界都应重视提倡媒介素养意识。

2媒介融合背景下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新变化

2.1内涵新解读

目前,比较公认的是shelly的说法,他认为信息素养能力有内在和外显之别。并提出内在能力是能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的能力,是一种对所需要的信息有独特的分析、加工、处理并有效合理利用的能力;外显能力是一种把获得的已经过加工处理后的信息用自己独特恰当的方法表达给别人,并能指导帮助告知别人信息的来源及获得的方式,以方便别人检索]。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外显能力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所在,是需要特别进行关注并提倡培养的能力。目前,最实用有效的培训主要有文献信息资源的检索培训、信息数据库使用讲座、信息资源组织加工培训等,但是这些培训往往重点关注的是信息资源的检索与使用,没有重视信息的重新组织与分析信息知识内部之间的关联,忽略了信息的内在关系。要想高效快速获取有用的信息,必须首先辨别出媒介的真假。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传播意识,即不但要知道信息资源传递的方式方法及其对社会获取信息个体的影响,还要明确各种各样的媒介所传播的信息资源的内容真假、真正含义及其对社会教育界的影响。

2.2资源获取新渠道

纵观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储存方式,从古到今主要有甲骨文、装订纸及磁带胶卷、DVD等,从中可以看出,图书馆信息资源收藏采用的主要是纸质媒介和电子信息媒介综合产物。图书馆用户利用多媒体的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学校图书馆需要考虑在新生教育培训时进行一定程度地实用性、操作性教育,社会图书馆可以考虑每年在固定时间给用户开展普及性讲座,介绍图书馆媒介信息资源的种类和使用方式,讲解多媒体室的使用方法及技巧,同时还要给个别用户普及多媒体媒介信息资源产品的作用、使用价值、性能特点及利用技巧,帮助用户了解多媒体媒介信息资源在图书馆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导用户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体媒介资源,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3教育方式新变化

近些年,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大多数信息用户已经由被动地接受网络传播的信息资源变为自觉主动地进行信息传播,甚至有些还成了信息的制造者。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用户不但能共建共享信息资源,还能利用社会化书签传播丰富的信息知识。以现代的网络博客为例,它不但是信息资源也是网络平台,博客的制作及传播都需要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传播各式各样新信息的同时也在帮助用户积极主动利用、辨识并批评不良信息资源,即在培养人们信息素养能力。

3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新策略

3.1大力发展在线信息素养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物联网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新时代人们合理高效利用“第三世界”学习场所的必备技能。在这种环境下,大力发展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方式显得特别重要。图书馆应积极主动使用多媒体媒介资源和互联网信息技术中独特的教育信息理念,帮助和指导用户整合从第一世界中学到的经验案例和从第二世界中掌握的语言文字信息资源,使学生能自主地、创新地、积极地发挥自己的特长,这将是媒介融合背景下教育教学模式的一大进步。

3.2多种服务方式促进信息素养培育

学校图书馆是学生获取丰富多样的信息知识的重要来源,因此图书馆应充分考虑利用多种服务方式促进信息素养的培养,积极主动地采取合理有效的服务方式将其所珍藏的信息资源及网络资源推送给广大读者,使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和不断传播。图书馆应建设信息资源导航服务系统,保障导航信息资源的实用性、知识性,信息导航要以服务所有读者用户、教育教学及师生科研为目的。信息资源导航服务系统主要有学科资源和其他资源之分。例如,学科信息导航服务系统主要有学科信息数据库、学科专业杂志、教材资源、网络信息、专业论坛等,可为师生提供全方位的学科资源。其他信息导航服务系统是为师生专业知识之外的需求服务的,主要有网络书籍、求职信息、政府论坛、网络新闻等。

3.3改革信息素养教学环境

学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是教学设备及环境,现代物联网信息技术下,信息素养教育需要有网络在线信息教育教学技术和资源条件支持,才能发挥其优势。因此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要积极主动摸索符合现代化的课程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教育教学评估评价体系、校际间学术交流方式等,最终使师生融入多媒介融合下的现代信息化教与学的氛围中。学校要积极利用各种条件为用户探索新的图书馆信息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并努力把课堂教学由原来的书本教育过渡到网络化的、智能化、图像化、数字化的电子教程上来,教学方式也要有所突破,改变原来教师一人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使教与学变成自主化、多样化、多选择化及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4媒介融合背景下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平台

4.1平台架构

媒介融合背景下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平台架构主要由应用层、网络层、物理层组成,此系统结构能高效利用多种多样的信息资源和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服务系统的长期稳定、安全、可靠运行提供支持。

4.1.1物理层。设备主要为分布式文件系统、云存储及服务终端设备、信息资源数据库等,是整个系统最基础的硬件保障,作用是把上面两层的信息真正地融入整个系统各个机构及组织的云服务系统里。

4.1.2网络层。主要是创建、存储及管理最上层使用的所有信息资源和技术,主要包含多媒体课程、课件库、课堂录像、题库、案例库等存储大量的系统数据资源。读者不能操作网络层,网络层的访问操作是由最上层的应用层中的平台工作者进行的。

4.1.3应用层。应用层是整个服务系统的最高层级,是实现系统功能的重要部分,为读者提供各式各样的个性化需求服务。

4.2平台功能

信息素养平台的主要功能分为以下四方面。①用户明确其自身信息需求,选择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出处。②用户必须掌握信息检索识别手段工具。③提供用户评价信息真伪的能力,并选中自己所需的知识。④存储所需信息并能与别人沟通交流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在综合组织信息的前提下,创新性利用信息资源。

4.3平台服务模式

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平台的工作模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自主式课程学习。用户只需登录系统,就可以进行系统化学习,还可以自测检验所学知识。②信息素养网络知识库。用户登录网络平台进入知识数据库进行查询,便可找到相关知识点,然后学习掌握即可解决问题。③在线课堂。在线课堂主要有在线讲座和在线文检课。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