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融合发展范文

时间:2024-04-02 17:23: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融合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融合发展

篇1

产业融合,一般来说是指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用于传统产业,使得两种产业(或多个产业)合成一体,逐步成为新的产业。产业融合不是几个产业简单地相加,而是通过相互作用,融为一体,显出新的产业属性。它是由于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发生技术融合,改变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从而呈现一种新型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逐步形成产业之间产品、业务与市场全面融合的动态发展过程。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高的特点,具有较强的融合功能。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一旦出现交叉点,产业的融合发展就成为必然趋势。产业融合在旅游领域的表现具有特殊性。旅游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旅游者对产品的需求呈多样化,在散客化发展的大趋势下,这种多样化需求日益凸显,成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力,为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起到导向作用。以旅游者的需求变化为导向的旅游产业融合,其结果是于大产业中增加了新元素,旅游产业外延扩大,旅游市场延伸,通过融合产生新型业态。新的旅游业态,围绕满足旅游者观光体验、好奇求知、寻根探源等旅游需求,开发旅游吸引物,创新旅游产品,从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

2政府主导下的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对农业与旅游业的交叉融合发展日渐重视,提出一系列的规划措施,这些措施都为以产业融合为根本属性的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创新思路。农业旅游是农事活动与旅游活动相结合的新型业态。主要是为那些不了解农业、不熟悉农村,或者回农村寻根,渴望在节假日到郊外观光、旅游、度假的城市居民服务的,利用农村的自然风光作为旅游资源,提供必要的生活设施,让游客从事农业活动,体验农耕作业,享受农田劳动的乐趣。农业旅游实现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是现代农业发展使然,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结果。在现代化农业、服务业的发展进程中,农业与旅游业在观光、体验、休闲的空间领域交叉、契合,从而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共生性发展。

3发展农业旅游,加快推进赤峰市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进程

3.1发展农业旅游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农业旅游使农业劳作、田园风光等原本属于农业范畴的事物成为具有吸引力价值的旅游资源,拓展了旅游资源的类型,丰富了旅游活动内容,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娱乐、求新求变需求,从而推动旅游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另一方面,农业劳作也由于城市居民的体验介入而平添愉悦情趣,农业的旅游功能得以显现,农业的产业面达到延伸和扩散,从而焕发出新的活力。因此,农业旅游作为旅游者的体验旅游,对农业来是说对农业经营运作方式的改变,对旅游业来说则是新型旅游产品的开发。

3.2赤峰市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

(1)拥有独特的田园风光和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赤峰市是农业大市,农业是赤峰市的基础产业,全市耕地面积996.22千公顷。生态环境好,空气清新,又有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展示,这些都是现代人所向往的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同时,随着欣赏水平的提高,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田园风光、乡村野趣,更为重要的是植于本土的浓厚乡村文化特色和农村人文景观,赤峰市“土、特、新、奇”的农牧产品和别致的田园风光,为观光农业提供了优越的资源条件。

(2)设施农业发展快,农业观光功能强。赤峰市设施农业面积66万亩,和润等龙头企业以现代农业高新科技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农业高新技术、高效项目与高效化经营、规模化、特色化现代设施农业发展,不断完善以现代农业展示示范、优质农产品包装与流通、农业旅游观光功能为核心的产业建设。观光农业向人们展示高新科技运用于农业的现代化成果,展示从基础设施到生产到加工到流通等方面的高品质的农业体系。

(3)拥有绿色产业示范区,休闲体验功能强。赤峰市有着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地理条件,区内有热带果树植物馆、北方果树植物馆、珍奇花卉馆、牡丹馆和生态走廊、植物景观示范区、生态餐厅、高效观光示范棚,以现代农业为背景的资源条件优越,具有休闲、采摘、餐饮、娱乐等特色的休闲体验旅游景点。

(4)良好的配套服务。赤峰市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较好,为农业旅游在食、住、行等方面提供了比较完善的配套服务。

3.3赤峰市农业旅游的开发模式

(1)观光式农业旅游。以赤峰市大规模的设施农业为资源依托,通过观赏农业高新技术应用、高品质农业体系及当地特色的农业生产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使旅游者耳目一新,获得知识,享受精神的愉悦。

(2)体验式农业旅游。在瓜果、蔬菜种植园,让游客亲自到果园、菜地采摘蔬菜水果,随意品尝,这样不仅使游客有“结果”的喜悦,而且使其有获得结果的过程体验的喜悦,满足旅游者的求新求异的心理诉求。这种旅游模式以亲身体验为特点,并且有多种形式。

(3)综合型农业旅游。这种形式是把上述的某两种模式结合起来,让游客进行全方位的农业活动,既有参观游览,又有休闲体验,集吃、住、劳、做、游、娱、于一体,以获得在城市中所体会不到的乐趣。

3.4赤峰市发展农业旅游的对策

(1)科学规划,统一布局,发展农业旅游。以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为依托,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及旅游者对农业旅游产品的需求特点,确定目标市场,进行合理开发。同时,要以发展生产为目的,以保护资源为前提,进行科学规划,统一布局,充分考虑本市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考虑市场需求状况,因地制宜地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观光农业旅游基地。

(2)旅游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实现旅游产品多元化。推动旅游业与农业的互动,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形成的成果转化为旅游产品,深入挖掘旅游多层面的内涵,促使传统观光游向融产业观光、互动体验、创意休闲等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转变,在休闲时代的大背景下,以创新的理念、创意的方法、新颖的技术,更好地整合原有产业资源,开发集观光、休闲、体验、娱乐于一体的多元化旅游产品。

(3)以环境为第一要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相比,乡村最大的优势就是环境,特别是生态环境,这是新型产业化的依托,也是农业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乡村地区大多为未开发区,应严禁污染,维护好景观环境和生态环境,追求景观和生态质量的提升,集中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观光及旅游休闲农业。

篇2

一、创造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条件

一是高起点制定发展规划。明确自治区未来几年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保障措施和发展重点,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深入调研全区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和转化,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探索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新途径。二是创新体制机制。突破原有观念束缚,逐步建立起富有活力、协调统一、符合市场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打破部门、行业、地区的壁垒,实现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无缝对接,特别要在旅游部门和文化部门间建立起协调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三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利用高校、培训机构和旅游部门,定期开展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支懂文化、专业精的人才队伍,并允许有特殊才能的专业人才以其拥有的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参与收益分配。四是做好宣传推介和营销传播。围绕主题旅游形象,办好各类节庆民俗和游艺民俗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影视等多种传媒手段,高密度、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策划,真正把内蒙古的文化旅游资源宣传出去。

二、从广度和深度上挖掘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

在推动我区旅游产业从传统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并重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品位和层次,走一条特色化、差异化的文化旅游发展之路。一是要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以民族民俗文化为依托,大力设计、完善和推广蒙古风情游、鄂伦春特色捕鱼、鄂尔多斯婚礼等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同时要开发更多的文化旅游项目,使游客充分体验和感受多姿多彩的各民族风土人情。二是要挖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深入研究蒙元文化、契丹辽文化、鲜卑北魏文化、北丝路文化、突厥和回鹘文化等历史文化,继续开发古城遗址、古长城等,使游客了解内蒙古深厚的文化底蕴。三是要挖掘草原文化旅游资源。本着保护草原生态的原则,开发人文生态旅游产品、探险生态旅游产品等,使游客领悟草原生态之美、和谐之美。四是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作用。修缮和维护好革命文物和重大爱国主义历史事件遗址、纪念馆等,使游客在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激发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在旅游中注入文化元素,要改变过去单一的程式化模式,把高深的文化内涵转化为游客喜爱的文化大餐,转化为既有鲜明特色、又有很强参与性的大众消费旅游产品。通过对传统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包装、改版、升级,使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文效益。如设立“三少”民族生活体验旅游主题,让游客走进“三少”民族生活区,学习民族乐器的制作和使用、传统民族服饰的佩戴、牧民食物的制作流程等,体验少数民族生活状态,增强旅游感受,刺激旅游消费。

三、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篇3

接待游客125.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31亿元,在今年春节黄金周贵州省旅游大数据综合指数排名中,镇远古镇和西江千户苗寨分别占据第一名和第三名。

立足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黔东南州提出了“旅游活州”战略,开发复合型旅游产品,构建“快旅慢游”体系,打造文化旅游升级版。随着景区精品项目的落地和产业的融合转型,黔东南州“大文化、大旅游”格局正有序推进。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构建“快旅慢游”服务体系

元宵佳节,古城镇远热闹非凡,青石板旁、古巷道边,游客络绎不绝。

“老板,还有房间吗?”

“非常抱歉,今日客房已满,请您稍等,我打听一下其他酒店。”

在寻找住宿的过程中,记者听到了好几次这样的对话,“一房难求”的场面令人印象深刻。

“景区游客越来越多,尤其是黄金周。我还琢磨着再扩展几间客房。” 镇远唐朝酒店店主潘女士说,近几年,随着景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镇远的旅游业呈现井喷式发展,由此带动宾馆、饭店等服务行业生意火爆。

镇远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黔东南州“快旅慢游”服务体系的构建。为了满足游客的多元消费需求黔东南州强化景区景点建设、完善旅游配套功能,全力推动门票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从根本上提升旅游产品的内涵和质量。

每到黄金周,州旅游发展委员会成立值班小组和检查组,重点对旅游景区、旅行社、汽车运输公司、宾馆酒店、食品卫生、消防安全等场所进行安全大检查,从源头上确保景区安全。

在道路交通方面,立体化大交通已为黔东南旅游业发展赢得先机:贵广高铁、沪昆高铁穿境而过;厦蓉、思剑、凯麻、凯玉高速纵横连接,黎平机场、黄平机场南飞北往……立体化交通建设,为构建“快旅慢游”服务体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旅游经营方面,黔东南着力实施旅游“十百千”工程,2016年启动建设星级酒店10个、旅游服务区100个、精品客栈1000个,并完成300户特色民宿客栈建设,组建专业旅游车队10家以上……

黔东南州在提升旅游业公共服务能力上的决心坚定,成效显著。

“我是第二次来镇远游玩,这里的变化很大,不管是酒店卫生、服务态度,还是景区配套设施,较之前都有很大改观。”游客黄女士说,她很享受在镇远悠然漫步时的时光。

打造精品项目

唱响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2014年,黔东南州接待游客374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15亿元;2015年,全州接待游客45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87亿元。近几年,全州的旅游收入逐年攀升。

随着“原生态黔东南”旅游品牌逐步提升,“千户苗寨西江”“历史名城镇远”“部落岜沙”“千年侗乡肇兴”“侗歌之乡小黄”等旅游品牌已唱响。2016年1月22日,国家旅游局下发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创建名单,黔东南州入选为“中国苗侗风情国际旅游目的地”。

为进一步提高旅游业的品牌知名度,黔东南州紧紧抓住“世界苗侗原生态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这一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旅游精品。

“文化是黔东南民族的魂,也是走向世界的根。只有充分利用民族文化打造旅游精品,才能塑造特色品牌。”黔东南州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范钟声说,丹寨县的文化品牌――石桥村古法造纸术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最好的说明。

石桥村至今保留着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造纸术:以优质树皮为原料、以纯净山泉为溶浆,采用苗家传统工艺制浆、抄纸,全部工序都手工完成。全村95%以上都是苗族,由于世代承袭古法造纸术,村中几乎人人都会造纸。

“我们的造纸术之所以能获得世界青睐,主要是我们坚持纯粹的原生态制作工艺,生产白皮纸、彩纸和宣纸。用这些纸张加入苗族文化元素,制作成灯笼、折扇、手提包等工艺品,游客喜欢,销量很好。”提起古法造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兴武如数家珍。

一张看似“粗糙”的纸,却销到了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成为国家图书馆修补文献和茅台商标包装的主要用纸。造纸作坊也成为游客慕名前往的体验区。

“观光体验+工艺品销售”,石桥村用活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带动了村民致富,还提升了自身的影响力。

类似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黔东南州还有很多,如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唱响世界的《仰欧桑》等,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为黔东南州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下一步,黔东南州将重点建设月亮山百里梯田、清水江木商文化等“四廊四带六条线”精品项目,建成集山水观光、苗侗原生态文化体验等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着力提升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推动产业融合

打造山地旅游大州

驱车前往三穗县颇洞村生态农业体验园,看到公路两旁白墙青瓦、村庄依山傍水,亭廊点缀其中,田园如画,田间地头溪流纵横,草莓正盛,前往观光体验的游人如织……

自2012年开始,颇洞村两委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党社联建模式发展乡村旅游,组织村民按照资金、土地入股的方式发展集体经济,年底股民一起分红。

园区内设有精品蔬果采摘体验区(葡萄、蓝莓、草莓等)、农业休闲旅游区(生态农庄、水上乐园、文化长廊、植物迷宫等)等多个功能分区。依托千年农耕文明,合作社把观光旅游与高效农业有机结合,打造集生态农业观光、无土栽培观赏、生态湿地游乐、稻作文化博览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区。

2015年,合作社股民发展到858户2900人,共接待游客1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6亿元。“每个月能拿到2000元工资,年底还能拿到股金分红,一年至少有12万收入,这远比以前在外打工来得轻松自在。”在合作社农庄工作的村民陈昌梅喜笑颜开。

“颇洞村曾是黔东南州典型的‘空壳村’,现在摇身一变,成为全州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示范村。”范钟声说这是“旅游+”与第一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的生动实践。

“旅游+文化”,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旅游+购物”,打造银饰博物馆;“旅游+大健康”,打造休闲养生基地……黔东南州已看到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所形成的拉动力和聚合力。目前,全州正积极推进实施“旅游+”行动计划,如“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新型养老”“旅游+健康养生”“旅游+创新创业”等,将旅游与生态、科技等交融相加,满足游客需求,改变旅游增长方式,形成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大格局。

打造山地旅游大州,产业内的融合甚是关键,巧借旅游推介会,构建立体营销系统,实现产业外的联盟也不可小觑。

篇4

一、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因分析

黔西南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效地融合有利于该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同时其融合发展也是有其地区原因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地方政策营造产业融合的优良环境。黔西南地区具有古老的文化,还有很多古老的建筑,非常适合搞旅游行业,地方政府也抓住了地区的这一特色,不断的开拓旅游资源,创办各类文化旅游企业,同时这些企业也为了招揽顾客不断的创办各类活动,比如古老文化知识竞赛活动,根据地方风俗创办的各类节庆比赛活动等等。第二,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两者融合的有效的物质基础。第三,城市化建设对产业融合发挥带动效应。黔西南地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也逐步的快速推进,在通过旅游创收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升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该地区打造成旅游文化相融合的旅游城市。第四,地方政府不断的扶持基础建设,为两种融合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比如,近年来,该地区不断的完善交通设施,不断完善该地区的出行条件。

二、两者融合发展的途径分析

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更具吸引力;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一)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

旅游地区要想招揽更多的游客,必须有其吸引人的地方。黔西南地区要想发展其旅游行业,就必须重视其地区文化,将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有机的结合。一个旅游点吸引人的地方不单单是其优美的环境和舒适的居住条件,还得有其特色所在,黔西南地区可以发挥其文化产业,将旅游点更加突出其历史文化特色,这样可以更多的吸引人的眼球,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

(二)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更具吸引力

黔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居住区,该地区很多的少数民族舞蹈,少数民族音乐等都受人们的青睐。为此,黔西南地区可以将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少数民族舞蹈和音乐爱好者更加青睐,更具吸引力,让旅游行业更具吸引力。

(三)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

在旅游点开展各种各样的民族节目表扬,通过具有地域特殊的表扬来带动旅游业,让节日文化更加有效的融入到旅游行业发展中。比如贞丰“六月六”布依风情节、兴仁“八月八”苗族风情节等等节庆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提升旅游者的兴趣,还可以让旅游者学习到更多的地区文化。也是对地区文化的有效传播。

(四)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要想将黔西南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有机融合,政府必须有效的健全保障机制,通过合理的文化渗透,来有效提升旅游业的发展。加大对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逐步形成谁开发、谁受益、谁保护的机制。

三、结语

篇5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互动发展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关系

1、新农村建设为乡村的生态旅游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和机会。

新农村的建设从2005年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开始提出这个概念,到2012年十对新农村建设的深化,说明新农村的建设一直深受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我国对新农村的建设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地增大,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政府一直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对于新农村建设中的紧张局面得到了有效地缓解作用。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乡村的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幸存的生态旅游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地深入为乡村的生态旅游提供了有力地科学技术和制度上的保障,在乡村的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乡村生态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乡村发展生态旅游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态旅游的发展直接受益的是当地农民,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农民可以通过推销生态农产品,加盟生态旅游项目等方式增加收入。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可有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乡村的生态旅游建设可以把生态文明的先进理念传递给农民,提高农民对生态旅游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素养。乡村的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改变农民以土地为生的传统理念,促使农民产业的变革,增加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也可以在农民中形成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

3、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

我国广泛的群众基础条件为新农村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条件。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发展成为了我国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它为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有利于促进农村的经济建设。农村的旅游资源将丰富,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支持,也有效地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有效地减缓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问题,为农民致富增加了新的途径和发展的契机。

4、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旅游业的本质是服务产业,是文化产业的分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文化基础的有力的支撑,农村文化的开发有利于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文化建设方面的支撑,而且也有利于农村形成新的文明风尚。发展生态旅游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民的经济意识和服务意识,进而成为文明卫生的公民。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生存环境的改善以及村容村貌的改变。旅游对于环境卫生的要求有利于改变乡村的风貌,建设文明的新农村形象,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整个村庄的建设和发展。所以发展乡村的生态旅游业、改变了新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的传统面貌。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1、系统理论。

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系统的指导理论,它们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系统理论将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两者的平衡与协调,注重两者之间的整体发展。第二个方面是把握两者而发展之间的切合点,强调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相互之间相互调节。第三个方面是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都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必须注意两者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发展的条件进行因地制宜的改变。

2、城乡一体化理论。

该理论要求从整体上看待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建设,并从整体上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发展的结果。在发展的过程总,逐渐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异,努力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以及居住条件,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推进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向城市一体化进程方面发展的进度,实现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3、乘数效应理论。

该理论在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出现了乘数效应。乡村生态旅游的乘数效应的出现使得产业之间的结构合理化发展,并且能够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增加新的产业的发展,这种带动作用让新农村建设中的产业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分析

(一)构建理念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都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理念。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将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融入其中,充分利用农村的生态环境,开发农村的生态资源的建设。开发生态的体验和教育的功能,保证游客的各种生态需求。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发展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贯彻在新农村的建设当中,为新农村的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发展占到了一个有力的切合点。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方法

1、生态旅游建设要惠及所在社区的农民。

发展生态旅游和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惠及当地的农民,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使得农民得到最大的利益。在这一过程中,要将农民作为建设的主体,作为服务的主体以及开发的主体,最后发展为利益的主体,享受发展的成果。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要兼顾农村的现实条件:农村的生产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多等方面的问题,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让广大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业的建设过程中,实现有效的就业。要保证农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报酬的保障,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让农民充分参与到生态旅游的建设当中,让农民可以利用生活资料来通过旅游经济来转化为生产资本,进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在旅游业和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农民的思想的引导,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农民的精神境界,利用本土的风俗文化为生态旅游和新农村的建设注入新的观念和良好的风尚。

2、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突出地方的特色。

乡村的生态旅游可以满足人们的文化活动和精神审美活动,提高农民的文化品位。我国农村的旅游资源丰富,规模宏大,而且品种多样。因此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当突出乡村的自然风光的优势和特点,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旅游业,从而满足旅客的审美需求。以生态旅游为发展的中心,结合乡村的生态旅游资源,达到两者之间的充分的整合,以旅游业的发展引领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乡村生态旅游中环境的重要作用,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建设乡村的旅游品牌,发展品牌效应,从而提高生态旅游的知名度。

(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

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乡村的旅游资源单一,开发力度不够导致地区相对贫困的状态,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带动企业的发展,让村民参与其中,建立起新农村建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

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融合发展的保障

(一)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过程中,政府起着重要的决策作用。政府在发展的过程中为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配套政策,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规范化的市场和规范化的制度管理。政府要协调好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两者之间的关系,引导旅游业向精品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也要保障新农村的建设稳步前进。

(二)做好科学的规划

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要遵循一定的环境规律,在开发农民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当做好合理的规划和设,处理好两者发展之间的规划,同时也要满足农民的发展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发挥当地的特色,推动农村的建设在合理化的轨道上向前迈进。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尊重地区的差异以及发展的规律,对产业进行民缺德定位,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设计开发的同行,应当尊重当地的民风民俗,结合市场的需求以及市场的发展趋势,增强开发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得乡村的生态旅游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做好环境建设

篇6

北京作为著名古都和国际知名的首都城市,历来是国际游客和国内游客首选的旅游目的地,其战略重点是“古城文化”。自2008年奥运会以来,其发展与国际接轨,文化旅游产业迅速融合,文化旅游发展更加完善;天津坐倚渤海岸,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其战略重点是“滨海文化”。近年来,文化旅游产业经过综合开发,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均有新的突破;山西省旅游业发展受交通制约不尽人意,在平遥古城以举办国际摄影节为突破口,“申遗”成功后,国际游客大幅上升,其战略重点是“民俗文化”;在主打草原自然风光和满蒙民俗的基础上,重点挖掘满蒙文化,其战略重点是“风情文化”。独特的文化旅游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而河北省的承德和保定,其战略重点是“休闲文化”,紧紧依靠首都圈客源市场,充分发挥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吸引力,发展迅速。可见,张家口周边6个省市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时有着不同的战略重点和措施。综上可知,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和文化旅游战略的引导下,张家口周边地区都积极地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而各个省市的发展状况又呈现出很大的不同。北京在文化旅游行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对国内外游客具有较强吸引力;山西、内蒙和天津相比处于中游地位,在对国内游客吸引力方面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对国外游客吸引力方面竞争力较差。而张家口在国内游客和国际游客统计指标上呈现逐年增长而且增幅较大的趋势,可以得出结论:目前张家口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仍滞后于旅游发达地区,但文化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二、张家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思考

根据产业竞争理论,张家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应该在对张家口及其周边省份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战略和发展状况全面分析基础上,应用产业竞争战略理论,设计适合张家口实际情况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一)发展依据

通常在行业内竞争的企业有3种基本策略可供选择: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目标集聚。成本领先战略要求企业建立高效、规模化的生产设施,全力以赴地降低成本,严格控制成本和各项费用;差异化战略是将产品或公司提供的服务差别化,树立起一些全产业范围内具有独特性的东西;集聚战略依靠公司业务的专一化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果,从而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超过在较广阔范围内竞争的对手[2]。纵观张家口文化旅游优势资源,无论是文化景观资源、文化民俗资源还是文化休闲资源都具有一定实力,特别是在文化景观资源和文化休闲资源两个方面。但从竞争角度而言,张家口在历史文化资源的源文化和生态文化资源中的湿地文化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文化休闲资源中的滑雪健身文化具有明显优势,尤其是与北京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契机,更使其突出了优势资源,具备了冲击5A景区的条件。同时,张家口在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博物馆、纪念馆方面具有唯一性和特色优势,而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方面则存在明显劣势。因此,张家口文化旅游产业战略的制定应该顺应河北省文化旅游发展的大趋势,从张家口优势资源入手,即打造5A景区和博物馆。而对于张家口文化旅游发展的战略重点,应分析张家口周边地区的竞争战略重点。张家口周边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重点集中在古城文化、滨海文化、民俗文化、风情文化和休闲文化方面。如果想在竞争环境中取胜,张家口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重点必须突出“差异化”和“特色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从当前张家口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现状可知,张家口在环京津地区知名度较高,但对于国内其他地区游客和国际游客的吸引力还有待提高。鉴于此,张家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应该定位在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品牌形象和文化旅游目的地形象上。

(二)发展战略

根据竞争理论,通常一个企业采用一种竞争策略作为目标通向成功固然重要,但如果企业能同时获得成本领先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那企业距离成功的目标将是无限接近的。通过与周边地区的比较和分析,张家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应通过基本战略组合使用,即运用差异化战略,形成独特的与其他地区有明显差异的文化旅游形象定位,同步进行开发和推广,从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着手打造旅游目的地形象。张家口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又为实施成本领先战略提供了资源基础。基于此,张家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应该是依托优势文化旅游资源,拉动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以差异化和成本领先竞争战略为引导,增强张家口文化旅游产业的区域竞争力,推动张家口文化产业生产力发展壮大。1.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产业链为视角。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优势资源;游客满意度的提升离不开产业联动机制。其核心都是围绕景区、餐饮住宿业、旅行社以及交通等旅游相关行业综合能力的提升,包括服务质量、品牌管理以及文化旅游氛围的打造。景区景点应在接待硬件不断升级换代的基础上,着力挖掘文化内涵;同时在接待软件上实现现代化科学规范的管理,如推动景区一站式服务以及景区直通车等形式。餐饮住宿业是除了景点之外旅游者最希望从中体验到异质文化特色的产品,对于旅游饭店可以通过整体设计和装潢来突出张家口地区蒙满汉民族融合的文化特色;对于旅游特色饮食和风物特产,应该在传统工艺基础上,从制作环境、特色包装以及口味多样化等产品属性及特征方面与时俱进,调整并适应游客消费需求。2.以差异化来引导,以成本领先做支撑。张家口周边地区的优势文化旅游资源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休闲康体产业。因此,张家口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应该在差异化的引导下,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文化,即打造高品质的景区和特色博物馆。需要将博物馆和景区结合起来,用丰富的馆藏和休闲文化、历史文化诠释景区生态文化。如张北县打造的元中都博物馆与中都草原景区;崇礼县打造的冰雪博物馆与滑雪场。同时还应该充分推广“大好河山、塞外山城”文化旅游产品,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塑造张家口东方人类文明之源、中华民族融合之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张家口正在经历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阶段。但因为历史原因以及开发较晚的现实基础,张家口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这就需要在文化旅游产业战略制定中考虑降低成本:一是张家口良好的生态资源与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实施成本领先战略提供了前提,因为开发较晚,开发容易整合,可以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之初就确立一个较高的起点,统一统筹规划;二是在开发生态休闲文化时,可以从当地厚重的历史中确定文化主题,科学制定生态休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综合开发、树立品牌,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以确保低成本开发文化旅游产业。

三、张家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实施

篇7

【关键词】秦皇岛 旅游产业 创意产业 融合发展

一、引言

2009年秦皇岛提出“旅游立市”的发展战略,但目前秦皇岛旅游产业季节性明显,景点类别重复缺乏创意,游客回头率低,面对庞大的旅游需求量、新型的深度旅游需要和城市发展战略,寻找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突破成为秦皇岛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

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对大都市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城市文化进步都有巨大促进作用。秦皇岛可借鉴大城市两大产业融合的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融合之路,改变目前旅游产业粗放型模式、低效益运行、旅游产品单调等问题。

二、创意产业的定义

英国政府于1998年在一份报告中提出创意产业定义,将创意产业描述为,“源自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利用,具有创造财富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并将出版、传媒、软件、广告、艺术、设计等13种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1]。创意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和产业链上的延伸、整合,对区域经济增长、产业发展等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创意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可以与多种产业相融合。国内外将旅游产业与创业产业融合的城市使得旅游产业都有着较为成功的发展,秦皇岛为了实现旅游立市的战略目标,保证秦皇岛旅游的长足发展,也应将二者融合发展提上日程。

三、秦皇岛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SWOT分析

(一)存在的优势

1、旅游资源丰富。秦皇岛北依燕山,南临渤海,气候温和宜人,沙软潮平,旅游资源集山、湖、海、林、城、关、庙、鸟、别墅等为一体。老龙头、昌黎黄金海岸、北戴河疗养胜地等多个景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秦皇岛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交通条件便利。秦皇岛东接葫芦岛市,西接唐山,近京津,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是东北与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秦沈高速铁路、京哈、京秦、大秦四条铁路干线和京沈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102、205国道贯穿全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资源有利于旅游产业、创意产业优势的发挥。

3、创意产业日益兴旺。随着秦皇岛城市日趋发展,秦皇岛创意氛围不断浓郁,创新资源逐渐增加,促进其创意产业的发展。例如近年来秦皇岛集发农业观光园不断将创意思维、科技创新手段引入,目前已成为全国首家高科技农业旅游4A级景区。燕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在今年被科技部、教育部评为“A类国家大学科技园”,这为秦皇岛高新技术创意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北戴河区借力京津,努力挖掘自身资源禀赋,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秦皇岛不断将新的创意元素引入,创意产业逐渐扩大并与其他产业逐渐融合。

(二)存在的劣势

1、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单一。秦皇岛旅游业主要以滨海观光为主,面对旅游者不断增加的新生需求,具有特色的创意型旅游产品相对较少。

2、创意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秦皇岛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创意产品雷同、创意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创意专业人才总体缺乏、旅游活动普遍缺乏创意、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创意产业重视不够。

(三)面临的机遇

1、旅游立市战略。2009年,秦皇岛市确立了旅游立市发展战略,即按照建设“中国北方最大滨海休闲度假基地,国内最佳、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旅游目的地”的要求,全力构建以旅游业为中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用5至10年时间,把秦皇岛建设成为休闲度假胜地、山海生态宝地、长城文化高地、健康长寿福地,整体打造“国际旅游名城”。2010年1月,秦皇岛“旅游立市”百项工程启动。

2、河北省旅游发展。河北省在《关于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重点推动秦皇岛、承德两市创建成为全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秦皇岛的北戴河、卢龙,创建成为旅游强县”,确立了秦皇岛在河北省打造环渤海旅游强省和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规划战略中的核心地位。

(四)面临的挑战。在环渤海旅游圈中,大连、青岛等城市都拥有和秦皇岛相似的旅游资源,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城市建设较好,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与秦皇岛相比也相对较早、较成熟,这就形成了竞争。

四、推动秦皇岛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1、拓展旅游产业链,加强与创意产业的融合。旅游产业链条要突破原有六要素的小循环,根据旅游产业无边界特性和彼此关联效应,来实现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的良性互动。产业链拓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进行横向融合,实现小旅游产业链向大旅游产业链转型。二是旅游产业链纵向融合,实现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间的渗透,形成旅游消费带动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目前秦皇岛旅游尚处在“观光旅游”阶段,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尚未成熟,我们可以从产业上游的研发和下游的品牌销售渠道延伸,将创意元素引入旅游产业,刺激潜在的市场需求,从而拓展新的市场空间;促进旅游产品深度化、多元化的结构调整,开拓旅游产业向创意化、知识化发展的新视野[2]。

2、挖掘旅游者需求变化,开发相吻合的旅游创意产品。秦皇岛要立足于旅游者的角度,根据其需求层次和认同感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和生产不同类型的旅游创意产品。通过整合两大产业资源、营造旅游文化氛围,设计生产和营销推广集文化性、艺术性、品位度、附加值于一体的旅游创意产品。

3、用创新的思维做好秦皇岛旅游节庆活动。秦皇岛的旅游节庆活动也有不少,其中北戴河国际轮滑节、昌黎国际葡萄酒节、中国昌黎沙雕艺术节等都有一定得影响力。但是秦皇岛旅游节庆活动的规模和知名度还很小,内容单一,可参与性不强。而节庆活动和旅游项目是旅游中的重要内容,所以在策划中应该加入创意元素,变换活动形式、重组和完善活动内容以及创新宣传等方式,来改变一味遵循时间惯例和既定内容的发展模式。

基金项目:2011年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101A531)

参考文献:

[1]王兆峰,黄喜林.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9):118

篇8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文化作为灵魂,文化的传承需要旅游产业作为载体,两者的深度融合可以达到共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加快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欢迎查阅。

为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强市建设,落实“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总体工作思路,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重大项目为突破,以融合发展为主线,推出文化旅游精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为实现2023年文化和旅游产业产值“双千亿”和增加值占比超过6%的目标,特制订如下实施意见。

一、强化文化旅游顶层设计

成立以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组长的岳阳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岳阳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0)》,推动文化旅游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深度融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重要事项实行“一事一议”,形成部门联动、市县协同合力;强化文化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职能,对全市文化旅游规划、项目进行论证和把关。(牵头责任单位: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责任单位:市委编办、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文旅广电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二、推进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发挥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引领作用,把岳阳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山水自然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重点抓好岳阳楼-君山岛、南湖风景区、张谷英村、屈子文化园、洋沙湖旅游度假区、天岳幕阜山等重点景区(度假区)建设。加快推进洞庭湖博物馆、洞庭湖旅游母港、龙山生态科普基地、岳州古城、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推动洞庭湖国际公馆度假酒店、福朋喜来登酒店、悦榕庄酒店、阿波罗温泉度假酒店等五星级旅游饭店创建和提质升级。支持岳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岳阳老铺黄金、湖南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泰金宝精密(岳阳)有限公司等文化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建设一批有特色的研学旅行基地,开发一批上规模的文旅装备产业项目,打造一台有影响的大型实景演出或影视作品。(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教体局、市文旅广电局)

三、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

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文化旅游与农业融合,发挥农业产业化特色小镇的观光休闲旅游作用,推进乡村文化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助力乡村振兴。依托G240沿线乡村美景、美食及特色农业产业,重点打造G240沿线农旅结合示范带。推进文化旅游与工业融合,鼓励工业企业以生产场景、科研与产品、企业文化与管理经验等资源为依托,打造城陵矶港区、食品产业园等工业旅游示范点。推进文化旅游与体育融合,大力发展休闲体育旅游、探险旅游、徒步穿越、低空飞行、极限运动等体育运动,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和精品线路。推进文化旅游与康养等新业态融合,积极推进养生谷、生态酒店、民宿等建设,发展生态健康旅游产业。(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市教体局、市文旅广电局)

四、完善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推动市县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开通主要旅游景区公共交通线路;推进景区停车场、旅游标识标牌建设;推动“厕所革命”。开发岳阳本地江鲜湖鲜、风味小吃等地方特色餐饮,推动各县市区建设美食(夜市)街区。完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推动市县完成公共图书馆、博物(纪念)馆、文化馆、美术馆、剧场等文化设施建设和提质;建设方便阅读和体验的文化休闲区。(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国资委、市交通局、市商务粮食局、市城管局、市文旅广电局)

五、加大文化旅游宣传营销力度

整合资源,打造“天下洞庭·乐游岳阳”旅游品牌,推广岳阳文化旅游形象标识。在车站、码头、机场和高铁、高速公路沿线等主要交通地段,设立旅游宣传专用广告位。运用新媒体和网络等多种形式,深化“线上+线下+体验”目的地营销策划。着力拓展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圈等大型客源市场,开展精准营销。重点打造岳阳民俗文化节、君山爱情文化节、汨罗国际龙舟节、元宵长乐故事会、洞庭湖国际观鸟节、岳阳小龙虾博览会、岳阳国际生态马拉松、中国(平江)康养休闲避暑节等品牌。重点推出洞庭生态游、江湖名城游、湘楚文化游、休闲自驾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建立环洞庭湖旅游联盟、湘鄂赣天岳幕阜山文化旅游协作区等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城管局、市地方海事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局、市商务粮食局、市文旅广电局)

六、打造文化旅游创意园区

规划打造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引导支持一批有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的本土文化旅游企业,招商引进一批全国全省大型综合性文化旅游企业集团,培育壮大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微文化旅游企业入园聚集发展。重点发展文化旅游装备制造、创意设计、高端印刷、文博会展、传媒影视、工艺美术、演艺娱乐、康体养生等业态。鼓励各县市区推进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文旅广电局)

七、创新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进一步挖掘全市历史文化特色和文旅产业特色,开发具有独特创意和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发展岳州窑、岳州扇、汨罗龙舟、岳阳楼文创产品等工艺美术品,打造岳阳黄茶、岳阳小龙虾、平江酱干、十三村酱菜、长乐甜酒、汨罗粽子、华容芥菜、临湘浮标等特色品牌。鼓励开发影视、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旅游商品。加强文化旅游创意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支持企业建设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展示销售中心和研发基地。举办市级文化旅游商品大赛。(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商务粮食局、市文旅广电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

八、加强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重点引进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文化旅游领军型人才。聘请一批国内外著名文化旅游专家,组建文化旅游发展智库。努力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与省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的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基地。鼓励和支持相关单位聘请高等院校专家学者担任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顾问。注重发现和挖掘民间艺术人才,给予民间艺术人才以保护和支持。(牵头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财政局、市文旅广电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九、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产融基金和文化旅游引导资金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持续加大文化旅游发展投入。2019年,市财政预算新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各县市区政府要逐年增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旅游发展公司应重点支持全市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市级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的导向作用。健全完善银企合作平台,举办文化旅游企业专场银企对接会,推进银企联姻。健全完善政策性担保机制,鼓励引导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要认真研究中央、省文化旅游支持政策,积极包装文化旅游项目,向上争取资金。(牵头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金融办;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文旅广电局、市旅游发展公司)

篇9

关键词 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模式;路径;浙江丽水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280-0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93号)指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因此,探讨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对于促进农、旅战略性产业融合,推进农村产业经济快速发展,实现科学赶超、生态惠民具有重要意义。

1 丽水市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2011 年以来,丽水市陆续出台了《丽水市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和《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农业发展规划》等生态休闲产业发展规划,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指明了发展方向。丽水市地处浙西南,位于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交界处,市域面积173万hm2,其中山地占88.40%,森林覆盖率达80.79%,具有最完整的生态系统。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已连续10年稳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2013 年丽水市荣膺“中国长寿之乡”称号。近年,丽水市在发展生态农业的状态下以民宿为主的乡村度假休闲旅游也快速兴起。回归乡野、返璞归真的休闲旅游消费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景区旅游,而以生态农业观光、生态农耕体验、生态蔬果采摘等个性化生态旅游渐成趋势。目前,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已成为丽水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产业。

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具有高关联度、产业链长的特性。一方面,乡村旅游是生态农业的传播纽带和营销载体,可延伸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生态农业是乡村旅游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灵魂,有助于夯实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基础、金融基础、人才基础,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两者存在耦合关系,通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促进,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型产业。

2 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与特点

产业融合是伴随技术变革与扩散过程而出现的一种新经济现象[1]。在不同的产业内,产业融合会以不同的方式演进,最终将促成整个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并构建出融合型的新产业体系[2],主要分为3种方式:渗透融合、延伸融合和重组融合。丽水市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产业融合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5类模式(表1),其中各模式还可以重叠交叉。

3 促进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3.1 掌握市场动态,明确农、旅融合新业态发展导向

丽水市地形以中山、低山地貌为主,绵延起伏、自然景观优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丽水市政府关于生态休闲养生经济的定位和新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为丽水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任何新业态都是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产生的。因此,必须展开生态农业与旅游市场的调查,摸清现状,掌握需求及其变化趋势;必须要以创新意识、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去研究产业融合问题,探索产业融合契机,寻找产业融合切入点;必须以新角度研究分析市场,挖掘旅游业与生态农业产业的共性,才能发掘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产业融合的有效路径,才能在掌握“农”“旅”2个产业市场动态的基础上,开发出新型的、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农、旅融合新业态产品。

3.2 整合资源,构建新型农、旅融合产业链

当前各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主要通过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和功能融合4条路径[3]。通过对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的资源、技术、市场和功能的整合,满足旅、农融合需要以及新型业态自身发展的需要。整合资源,合理布局。一方面,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转变,增强农业被动融合和主动融合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大现代高新技术在旅游项目开发上的应用,为产业融合提供技术支持。近年来,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度假休闲旅游在丽水山区快速兴起,但现在乡村旅游中“乐”的功能欠缺,过分依赖餐饮,项目建设出现同质化倾向。利用乡村旅游功能,融入特色生态农业内容,对于提高旅游产品质量、丰富旅游产品内涵、拓展旅游产品功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相结合的模式,不仅很好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大大加快了生态农业的发展速度,而且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

3.3 建设软环境,建立农、旅融合协调组织

乡村旅游是阻止农业衰退、促进农民致富的有效手段[4]。重视乡村软环境建设,是实现农、旅融合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经过几年建设,丽水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硬环境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服务环境等软环境仍存在“短板”,需迎头赶上。通过软环境建设,确立农、旅融合的协调组织,发挥组织效应。在当前“互联网+”时代,积极引导农户利用电商平台,参与各种有利于营销的商业活动和组织,如合作社、协会、公司/企业等,是推动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产业融合的有力措施。政府可利用调整社会资源配置手段,搭建平台,建立起基于政府、乡村、社会间有利于信任、规范、学习、创新的乡村社会组织,增强其推动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集聚融合的功能作用。

3.4 创新营销传播方式,完善有利于农、旅融合的市场经营制度

根据乡村自然景观和资源特点,以生态农业创意为特色,从生态、审美、康体疗养等角度创新营销传播方式。比如,打造特色田园风光、花卉苗圃果园,特色养殖园、生态休闲庄园等,开展农耕文化体验。此外,完善市场经营制度,促进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融合并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一方面,政府应通过银行贷款贴息的形式对农户和乡村旅游企业进行资金支持,或者通过大力发展区域性银行、担保、租赁等金融机构的形式形成生态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转型资金需求的多层次支持体系;另一方面,建立明晰的契约关系,从利益角度来锁定主体关系,明确各自定位,制定联盟之间的规则以及分工合作、运营的规章制度、各类商业活动的制度等,实现利益的锁定。

4 参考文献

[1] 张功让,陈敏姝.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2011(1):67-68.

[2] 木德夏.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J].当代经济,2009(22):146-147.

篇10

关键词: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融合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旅游产业在某些地区业也成为支柱产业。两大产业的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是创造社会经济价值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文献综述

(一)产业融合文献综述

产业融合的研究最早是从技术视角展开的,美国学者Rosenberg在对美国机器工具产业演化的研究中发现同一技术向不同产业扩散的现象,并把这种现象定义为技术融合。国内学者周振华对产业融合的现象和本质进行了系统研究,在产业融合这一概念的界定上,他认为产业融合就是以数字融合为基础,为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马健将产业融合的定义概括为: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在经过不同产业或行业之间的业务组织管理和市场的资源整合后,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和市场需求的特征,导致产业内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

(二)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文献综述

刘艳兰以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为例,通过对阳朔《印象·刘三姐》的实证分析,认为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形成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识,要努力发掘文化产业,凸显文化创意。王振如以北京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模式为例,说明三者互为一体、互相提升、互相渗透的结构优势。董桂玲以动漫业和旅游业产业融合模式为例,认为通过动漫业和旅游业的产业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间的融合,形成融合型的产品体系。刘志勇以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为例,分析了创意产业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指出两者在旅游商品开发、旅游项目策划、旅游营销3个方面找到融合的切入点,并对两者的深度融合提出了若干建议。

二、四川省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四川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四川省旅游产业发展强劲,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省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自2002年以来,全省旅游总收入的增长保持着每年超过一百个亿元的水准,在2004年56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886.09亿元,2012年四川旅游总收入预计将达到2500亿元。目前,四川省大力发展旅游业,《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强调突出四川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突出个性化的旅游服务,实现"基本建成旅游经济强省,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的总体目标,形成"1级、3带、5区、5环"的发展格局。

四川省虽然拥有独特的人文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文化资源大省并不等于旅游强省。就目前情况来看,四川省丰富而立体的旅游资源体系,还没有完全转化成旅游产业优势。四川省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文化张力还远远没有在现有的旅游产品中得到体现。因此,有待通过产业融合来整合旅游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产业,实现产业链条的完善与延伸。

(二)四川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指出,在我国15个创意产业发展较快的城市中,成都与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天津等城市实力相当,位居第二集团,仅次于排名最前的北京市和上海市。

近年来通过文化行业的大规模资源整合和产业再造,四川省成都市形成了"项目承载龙头引领规模经营集群发展"的产业布局,文化实力和影响力大幅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目前,大集团带动大产业的发展思路逐渐形成。截止至2005年,四川省共组建文化集团,总资产超过100亿元。并鼓励集团之间在资本、网络、技术、人才和市场等方面相互合作,完善产业链条,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通过骨干企业的支撑和重大产业项目的带动,促进了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娱乐、演艺、文化旅游、文化会展、动漫、数字内容等九大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与文化产业格局的形成。

四川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品牌挖掘力度不够,缺乏深度的品牌塑造,文化张力还远远没有在文化创意产品中体现;第二:缺乏战略性规划,没有充分的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形成经济竞争优势;第三:行业集聚度低,急需形成完整、合理、高效的产业链以及加强相关、互补产业之间的有效融合。

三、四川省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策略分析

四川省特色旅游业的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搭建了丰富的平台,文化创意产业为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的长足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对策与建议。

(一)产业链融合,跨越产业边界联动发展

产业链是以市场前景比较好、科技含量比较高、产品关联度比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通过这些链核,以产品技术为联系,以资本为纽带,上下连接,向下延伸,前后联系形成链条。旅游业"无边界产业"性质为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产业链融合打下基础。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产业链融合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表现在横向上,把文化创意产业融入旅游业发展全过程,促使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互融,提高旅游产业的文化附加值,促进旅游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表现在纵向上,抓住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通过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引导政府管理者、旅游经营者、服务者和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管理者加快内容形式创新和手段方式创新,有效拉长旅游产业链条。

(二)找准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切入点

找准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互融合的切入点,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能否融入旅游业,是否能与旅游业更好的融合发展的关键。可以从旅游商品开发、旅游项目策划与旅游营销等几个角度切入,开发产业融合的精品项目。使文化创意成果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可,更为旅游业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如下表1)

表1 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切入点

(三)引进和培养"旅游+创意"人才

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需要一支既懂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和开发,又懂旅游策划、管理和营销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它是两者融合发展的必备因素,也直接决定了两产业的融合程度。培育和引进"旅游+ 创意"综合性人才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政府尽快制订有利于"旅游+创意"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政策与计划。另一方面,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组织相关培训,着力造就一批具有高素质、宽视野、有创新的文化旅游人才,从而更好地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

(四)加强政府在产业融合过程中的作用

推动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需要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尽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服务意识,构建高效的、以政府服务为核心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服务体系。然后,制定和完善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在市场准入、财税调节、投融资渠道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扶持,完善文化旅游扶持政策支持,引导和推进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其次,加强文化旅游的市场监管与行业管理,丰富和完善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内容和形式。

四、结语

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是两个既有共性又有特性的产业,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论是对于旅游产业还是创意产业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能促进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拉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产业联动。最终推动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Rosenberg N.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he machine tool indusyry:1840-1910[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63,23(2):414-446.

[2]周振华.信息化进程中的产业融合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2(6):12-14.

[3]马健.产业融合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Liu Yanlan. Virtual academy: Innov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culture and the tourism industry---Taking"Impression Liu San Jie"Guilin,Yangshuo as an example[J]. HLJ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 & Trade,2009(8):105-111.

[5]Zhenru,Qian Jing. Study on combinative pattern of urban griculture,eco-tourism and culture creative industries[J]. Issuesin Agricultural Economy,2009(8):14-17.

[6]Dong Guiling.Research on the industry syncretic power mechanism of the cartoon and tour[J].Econnomic Research 2009(32):40-68.

[7] Liu Zhiyong, Wang Weinian.Study on the combinative evelopment of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tourism industry [J ].Enterprise Economy, 2009(8):127-130.

[8]侯水平,张立伟,向宝云,四川省文化产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