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降碳建议范文

时间:2024-04-02 17:2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节能降碳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节能降碳建议

篇1

【关键词】能源;节能;技改;效益

选煤是对煤炭的机械化洗选加工过程,是有限资源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作为煤炭洗选加工行业,在提高煤炭综合利用、保护煤炭资源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选煤厂的机械设备种类众多,功率较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用水量大,是高耗能的生产单位。节能降耗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树立一种“点点滴滴降成本,分分秒秒增效益”的节能意识,以最好的管理,来实现节能使效益的最大化,是提高竞争力的一条直接而有效的途径。

一、使用新型节能设备

(1)LED节能灯具使用。我厂去年开始使用LED光源照明灯替换普通照明灯具,LED灯是单一波长冷光源,该灯具工作电压适应能力强,是电能直接激发晶片与荧光粉产生光,此过程节省大部分能源,故光效高,耗电量仅为同亮度的白炽灯20%,且寿命还要长5倍以上。因此功耗低与其配套的电气元件容量也大大减小,节约大量维护费用。(2)高效节能设备的应用。CSS2.4粗煤泥分选机的应用:它是由金石科技研发的高效节能设备,基于干扰床技术实现矿物分选的水力分级设备,仅仅使用循环水而不需添加任何其他介质就能使矿物颗粒得到精确分选。倾斜管浓缩机的应用:2009年技改增建了斜管浓缩机(水泥体),在沉降区安装一组倾斜蜂窝状等边六角形平行管浓缩装置,该浓缩装置可以增加沉降面积和缩短矿粒的沉降距离,节省厂房面积,提高浓缩效率。KH系列渣浆泵的应用:采用双层泵壳结构机构新颖,平滑过度叶轮流道和锥面密封特点,运转高效节能,节能效果提高10%~15%,整体工作效率提高5%~8%。高压清洗机代替普通胶管打扫卫生,方便快捷,清洗彻底,且用水量小。新型设备本身耗能低,性能稳定,维护量小,综合消耗指标大大降低,长期使用经济实惠,且工艺效果显著。

二、高稳定设备的应用

设备更新换代也是节支降耗的另一种有效途径,在考察其它选煤厂新型设备应用的情况基础上选择性能稳定设备,利用矿停产检修期间,更换掉事故率较高的设备,而在我厂新设备是第一次使用,尺寸核实和设备性能没有一个成功的经验可寻,紧盯现场逐一核实安装尺寸和核实现场数据,确保设备使用后可靠运转。2009年安装2PLF6050齿板破碎机,维护费用低,易损件齿板相对齿棍价格便宜,且更换快捷。2010年更换4台ABS振动筛,性能稳定,设备本身设计选材较合理,在精心维护下使用近2年事故时间为零;更换3台SLM1100振动给煤机,工作可靠、寿命长,噪声小,耗电低,可以通过变频器调节激振力随时改变和控制流量,调节方便稳定,煤流稳定。2011年更换WHL1000末煤卧式离心机,处理量大、易损件少、在末煤脱水环节中效果明显,检修方便等优点。

三、小改小革降低消耗

小改小革。A306混料泵出料管取直减少弯头4个缩短距离12米,减少浆料行进阻力,降低管路磨损节约材料费用,同时降低混料泵运行频率节约电耗。利用跳汰机废气导出做皮带机清扫器,减少皮带磨损且岗位卫生量大大降低。

四、节水降耗的措施

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问题日趋严峻,冲地用水、产品带水,每日消耗约500方,用水量大必须加强用水管理,经技改接入中水后,除生活用水外全部使用中水,不需向系统中补充清水。完善煤泥回收系统实现两段浓缩两段回收工艺解决了煤泥在系统中积聚,造成洗水浓度增高,提高浓缩效率,确保清水洗煤;定期对脱水设备的筛篮、滤网、筛板等设施冲洗和更换,提高脱水设备的脱水效率;厂房内所有生产滴漏水、冲地水、事故检修放水等都要汇集到集中水池回收,返回生产系统。

五、稳定介质消耗

介质损耗主要包括:产品带走和磁选机尾矿损失、介质进货质量不合格和储存等原因造成介质损失。随着设备使用年限的增加和技术参数变化不同程度影响介质回收,固定筛板我们开始试用平行入料方向的筛缝效果不好,又改为垂直入料方向的筛缝。尽可能的固定筛脱介效果更好,降低稀介段脱介负荷,减少磁选机负荷;脱介筛筛板每周全面查看筛缝一次,更换掉不符合规格筛板,严禁使用电焊补焊过的筛板,降低开孔率,降低脱介效率;对喷水的改造,在原来2道喷水基础上增加到3道喷水,降低喷水压力增加脱介次数,脱介效果较好且防止喷水压力过大造成水乱溅问题;专人监督介质卸车、化验磁性物含量,杜绝介质遗漏在厂房外,造成损失,杜绝不合格介质进入我厂影响介耗。经济效益:介质消耗是洗煤厂重要经济指标,通过大量技改和日常监测工作,我厂介质损耗基本稳定在0.8kg/t以下,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在选煤行业中,能耗问题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降低选煤厂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损耗,是降低成本,提高选煤厂综合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在注重提升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同时,把节能降耗列入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势在必行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谢广元,张明旭,樊民强等.选矿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

篇2

【关键词】化工工艺;能耗;节能降耗

一、改善化工反应工艺条件,降低化工生产工艺综合能耗

(1)降低化工生产反应外部压力。合理计算确定化工生产反应的压力,一方面可以确保化学反应高效稳定的进行;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输送反应物的电机拖动系统的综合能耗,尤其可以降低气态反应物的压缩功耗,达到降耗的目的。(2)在确保化学物正常反应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合理优化降低吸热反应温度,降低系统反应所需的整体供热量,提高系统热能利用率。(3)加快化学反应转化效率,有效抑制反应过程中的副反应作用,进而减少反应过程能耗和产品分离能耗。

二、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

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和节能型设备,是化工企业提高生产效益和节能降耗的重要技术手段。结合化学反应特性采用先进合理的生产工艺使工艺总用能达到较为优越的水平。优选节能连续型的化工生产工艺,通过生产工艺的技术升级改造提高化学产品生产的综合效益。生产工艺应尽量优选连续型、操作便捷、能量转换效率较高的工艺,这样可以有效避免间歇性生产工艺过程切换中的能源浪费。优选高效分馏塔、换热器、空冷器、电机拖动系统、加热炉等先进传质、换热、旋转等节能型电气设备,降低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综合能耗。

三、降低生产全过程的动力能耗

(1)采取变频节能调速降低电机拖动系统的电能消耗。采用变频节能动态调速方案对常规的阀门静态调节方案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可以确保电机拖动系统输出与输入间长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尤其对化工企业装置负荷率普遍较低的问题,可以避免电机拖动系统长时间处于工频运行工况,降低无谓电能资源浪费。(2)供热系统的优化改进。供热系统在优化升级改造过程中,要打破常规单套装置界限,实现组合装置的整体优化匹配。如:在进行供热系统优化改进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温位热源的功能特点,合理地进行供热装置的匹配组合,实行装置间的联合运行,进而实现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冷、热能源流的优化转换,从设备源的基础上避免“高热低用”等不利情况发生,实现热能资源的最优化利用。(3)推广污水回用技术。在实际生产施加过程中,化工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水资源管理和综合利用,杜绝出现跑、冒、滴、漏和常流水等不利现象,并积极结合化工生产实际特点推广污水回用技术,降低水资源的综合消耗。做好电、热、水等资源的余能回收利用,可以大幅提高化工企业的综合节能降耗效果。利用生产工艺中的余压、余热等资源进行综合利用,通过制冷、发电等转换技术,有效节省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常规能源浪费,进而实现能源资源的高效、安全可靠、经济节能、低碳环保的综合转换利用。

四、应用阻垢剂进行节能

化工生产过程中的许多机电设备,如:加热锅炉、各种交换器等均会在使用过程中因为结垢或锈蚀而降低其热交换性能,使传热系数大大降低,换热效果变差,引起能源的大量浪费。因此,合理采用阻垢剂可以提高锅炉等反应设备的能源转换利用效率外,还可以延长设备装置的运行周期,确保化工生产安全可靠、节能经济的进行。

五、提高化学反应催化剂的综合活性

催化剂是化工生产工艺中节能降耗的关键性物质,一种新的催化剂不断可以优化改进生产工艺全过程的效率和环境条件,使单位化工产品的综合生产能耗大大降低;同时,选择合理优越的催化剂,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副产物的产生,即节约化工生产原料的综合消耗量,同时又可以降低分离过程的负荷和能耗。

六、提高化工生产管理水平

据一些实际统计资料表明:在化工生产领域中通过加强能源日常管理,可以使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能耗降低5%~20%。因此,提高化工生产管理水平,通过建立完善的化工企业节能生产管理制度,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认真落实,其所取得的节能效果也相当可观。

参 考 文 献

篇3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钢铁企业;节能改造;应用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 2)05-0070-04

合同能源管理(EPC)是节能服务公司

(Energy Management Company,简称EMCo)通过对相关企业提供节能改造的技术支持、风险规避及资金保障,为客户提供节能改造相关服务,并从客户进行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中收回投资并取得利润的一种商业运作模式,实质是用企业未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业务模式(许泓,2002)。目前,随着节能降耗理念逐渐被企业所重视,合同能源管理因其自身优势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同时成为了企业推进节能降耗的重要工具,但目前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还较少。本文依据钢铁企业节能改造的现状,分析出合同能源管理在钢铁企业应用中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即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来促进钢铁企业与EPC间的合作,以便促进合同能源管理在钢铁企业更好地推广应用,促进钢铁企业的节能降耗。

一、合同能源管理(EPC)

(一)合同能源管理(EPC)及节能服务公司(EMCo)

合同能源管理(EPC)是一种新型的市场化节能机制,其实质就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业务方式。EPC允许客户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目前的工厂和设备升级,以降低目前的能源消耗从而降低运行成本。节能服务公司(EMCo),也称能源管理公司,是一种基于EPC机制运作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专业化公司。EMCo是市场经济下的节能服务商业化实体,但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推销产品、设备或技术,而是通过EPC机制为客户提供集成化的节能服务和完整的节能解决方案(蔡瑾、何川,2008)。目前,我国EPC模式除了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量保证型、能源费用托管型三种合同能源管理基本模式外,还出现了改造工程施工模式、能源管理服务模式等新型商务模式。

(二)我国EPC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EPC兴起后,其在国外特别是北美和欧洲得到迅速发展。1998年,我国政府与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GEF)共同实施的重大节能国际合作项目——“世行/GEF中国节能项目”,标志着EPC节能服务模式正式进入中国。目前,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已初具雏形,产业队伍不断壮大,服务领域深入各个行业,EPC也已实现局部的产业化,但在许多高能耗、高物耗领域的应用还尚未广泛推广。据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EMCA会员数量已达到560家,全国运用合同能源管理(EPC)机制实施节能项目的EMCo增长到782家,节能服务产业从业人员增加到约17.5万人(EMCA,2011)。2005-2010年我国节能服务业增长变化。

二、EPC在我国钢铁企业中应用的现状

目前,我国有很多学者对EPC进行了研究。申晓刚(2008)研究了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并提出合理建议,其中提出未来发展需提高三个层面:政府加强鼓励和支持;建立节能服务公司和相应的第三方交易平台;加强流程控制,形成成熟的交易流程。曹江涛(2005)分析了整个合作能源管理的流程,证明了合作能源管理在高能耗产业中的合理性,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张岩(2010)曾利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碳减排效果和碳排放交易,构建融入碳排放交易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模式,拓宽合同能源管理的融资渠道,为解决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融资问题提供帮助。谯川(2008)分析了EPC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领域的可行性及其风险,并提出了风险防范措施,从内部及外部两个方面提出完善建议。董十弓(2010)分析了电信企业中合同能源管理出现的问题,为合同能源管理在钢铁企业的应用分析提供了研究基础。可以说,目前EPC理论的应用较为广泛,但其在高耗能的钢铁企业的应用较少。

EPC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主要在节能技术改造环节,即EMCo对钢铁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服务,包括企业能耗审计、改造方案设计、能源管理合同的签订、设备采购及施工和后期维护等。实际上,EMCo可参与的钢铁企业节能改造项目涉及的环节很多,如高炉煤气回收利用、高炉炉顶余压干法TRT发电、焦化系统的干熄焦发电、炼钢系统转炉煤气回收和蒸汽制冷、轧钢系统的蓄热式燃烧改造、热装热送和电力系统的CCPP发电等等(陈冠军,2010)。EPC在钢铁企业成功实施的案例有:天津铁厂与中国节能环保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合作的工业锅炉技术改造节能服务项目;首秦公司与北京惠德时代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照明系统节能改造项目,以及与北京金易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的水泵系统节能改造项目;天津钢铁集团与北京国发华企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电机变频节能改造项目等。随着EPC的发展,其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领域也开始发生变化,由最初的边沿化、单体化节能改造,向核心化、系统化节能改造转变。

三、EPC在钢铁企业中的主要应用障碍分析

依据以上分析可知,EPC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面临许多问题,钢铁企业与EMCo之间的合作还存在诸多障碍。结合首钢、宝钢、济钢等钢铁企业的发展情况,分析EPC在其节能改造过程中的应用情况可知,目前我国钢铁公司实行EPC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障碍。

篇4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碳排放 工业 福州市

2007年,福州持续27天35℃以上高温,“凤凰气象站”将福州评为新“火炉”之首,城市热岛效应日益突显。近年来,福州市在保持工业经济增长较快的同时,工业能源消耗量也快速增加,能源消耗量快速增长对碳排放的增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因而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省会中心城市,福州市已经明确要建设低碳的生态宜居城市;但目前冶金、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仍占较大比例,能源消耗较大,碳排放量居高不下,“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的形势较为严峻。

工业与资源、环境存在极大的相关性,分析工业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耗的关系意义重大[2];而开展能源消费碳排放研究,对了解碳排放机理、制定碳排放政策也具有重要意义[3]。目前已有不少学者研究碳排放的机制、规律及减排措施,如能源利用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4, 5],王灿等开展了碳减排对经济影响的研究[6],赵敏等人对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了分析[7],肖黎姗[8]等人对福建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特点和趋势进行了研究,查冬兰等开展了地区能源效率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差异性的研究[9];但与工业行业能源消费情况相结合的研究较为少见。因此,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福州市工业能源消费及碳排放情况开展研究,就进一步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提出建议,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保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能耗消耗量与碳排放量逐步下降。

1 福州市工业能源消费分析

1.1 工业能源消费趋势分析

工业能耗是福州市能源消费的重点,近年来福州市工业能源消费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工业能源综合消费趋势见图1。2007年,全市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为913.9万吨标煤,至2010年,全市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快速上升,达1835.4万吨标煤。2005年~2010年,福州市单位GDP能耗有所下降,从0.735吨标煤/万元减少至0.64吨标煤/万元,下降13%,说明福州市近年来的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2 福州市工业能源消费结构分析

2007年、2010年福州市工业能源消费结构见图3,其中原煤消费量所占比例最高,2005年达70.2%,2010年下降至63.0%;其次是电力,2005年占15.5%,2010年上升至24%;焦炭、燃料油、液化气等其他燃料分别占0.2%~11.1%。目前福州市工业能源消费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原煤,属于高碳经济运行,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低。近年来,随着节能降耗工作的推进和清洁能源的推广,福州市工业原煤消费比例有所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电力消费比例上升。

1.3 主要耗能行业分析

根据2010年统计数据,福州市工业耗能最大的行业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占45.39%;前几位依次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医药制造业等,前五位行业的综合耗能占总耗能的比例达到83.97%。其中,煤炭的消费主要集中在福州的三大火电厂,除了火力发电外,其他行业的能耗,还是以电力为主,其次是燃油,说明福州开展禁煤、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取得一定成1.3 主要耗能行业分析

根据2010年统计数据,福州市工业耗能最大的行业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占45.39%;前几位依次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医药制造业等,前五位行业的综合耗能占总耗能的比例达到83.97%。其中,煤炭的消费主要集中在福州的三大火电厂,除了火力发电外,其他行业的能耗,还是以电力为主,其次是燃油,说明福州开展禁煤、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取得一定成2 福州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

2.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在计算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时,采用能源平衡表中的终端消费量(标准量),不计加工转换、运输过程中损失能源的碳排放。由于无法收集到完整时间段的各类能源终端消费数据,因此选用了覆盖研究时间段的几类主要能源,包括原煤、焦炭、液化石油气、柴油、燃料油和电力,数据来源于福州统计年鉴[10]。由于这些能源占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较高,可以认为近似等于终端能源消费总量。本文参考陈冠伟等人[3]的方法,采用《IPCC2006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11]中的缺省二氧化碳排放系数,计算能源消费碳排放:

式中:C——能源消费碳排放;Ei——第i种能源消费量,万吨标准煤;P——标准煤热值,万吨标准煤热值为2.93×105GJ;Ai——第i种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系数;n——能源种类数。2007年~2010年福州市工业主要能源消费量及各类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系数见表2。表2中,碳排放强度等于碳排放量与GDP的比值[7],由于本文主要研究工业能源碳排放,因此用工业总产值代替GDP进行计算。

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外借鉴;建议

一、 我国低碳经济内涵

低碳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文献中已经出现,2003年第一次在英国政府的能源白皮书中出现[1]。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于低碳经济的内涵有不同的解释,但大都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大规模开发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人类生存发展观念和环境的根本转变,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随着人们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等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低碳经济因具有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等特征而备受各国关注。近年来,我国为促进低碳经济进一步发展又提出“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城市”等概念。

二、 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经验

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理念和技术上先试先行[2]。欧盟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最高,而英国是低碳经济的先驱和倡导者;日本一直倡导创建低碳社会;巴西则是南美洲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坚定实践者。

英国是第一个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利用海洋资源,积极推动海上风能、海藻能源等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并通过激励机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是英国气候政策的一大特色,具体包括:实施气候变化税制度、设立碳基金、推出气候变化协议和启动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机制等,这些政策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3]。

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特色是立法、技术及政策三者并重。立法上,根据形势变化对现有的能源环境立法进行修改完善,还积极颁布新的法律法规,以保障低碳经济的稳步推进;技术上,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的创新,建立技术开发、技术使用和技术普及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政策上,推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补助金制度、“领跑者”制度及节能标签制度。

巴西充分利用当地地理和资源优势,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做出承诺,并采取相应举措,早已形成投资新能源的传统,通过大力推动生物燃料业的发展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建立了生物柴油的技术开发、生产及推广网络,其水力发电占总装机发电能力的75%,用蔗糖制乙醇替代汽油作为燃料也占到了40%的比例,并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来促进本国低碳经济的发展[4]。

除上述几个国家外,瑞典、意大利等国家也采取相应的措施发展低碳经济。作为首个实行“考驾照—先学环保驾车”的国家,瑞典积极鼓励国民使用环保型汽车,树立了在生活细节中注重环保的榜样。意大利推行“白色证书”制度或能源效率证,这是对能源企业提高能源效率的一种认证。

三、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综上所述,各国在低碳经济的战略选择及其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获得了成功,甚至成为某些区域或领域的典型。这些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有其独特之处,也有一些共同点值得学习和借鉴。

首先,推行低碳生产,重视经济激励政策的制定。各国普遍采用的经济激励政策,包括税收、贷款和价格补贴等优惠政策,同时建立并完善碳排放交易制度和低碳认证制度等,提高企业参与低碳建设的积极性,进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其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控制高碳产业发展速度,培育和发展低碳产业。在调整经济结构过程中,要对我国现行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作出必要调整,限制高碳产品的出口,努力扩大低碳产品出口;再次,提倡低碳消费,宣传低碳消费理念,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以节能降耗为重点,推进低碳消费,着力构建低碳型社会;最后还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推行低碳经济方面的义务和职责,将发展低碳经济纳入法制化轨道。

除了以上几点经验以外,要发挥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在适宜地区推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推广和利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经验的过程中,不应盲目全盘肯定或否定,而要充分考虑我国自身存在的条件和特点,因地制宜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R]. Norwich: TSO (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2]肖文燕. 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历程、策略选择及对中国的启示[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1(6): 108-114.

篇6

[关键词] 低碳酒店;SWOT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F470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迅速膨胀,当代人类发展要求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节能降耗无疑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选择,酒店也不例外。低碳经济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立即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低碳旅游”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飞速发展,酒店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截至2011年底,我国已拥有星级酒店13911家。由于酒店业的蓬勃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的能源消耗和巨大的污染物排放,使得酒店业在节能减排上面临空前压力。因此,我国发展低碳酒店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低碳酒店的内涵没有形成共识,也没有对其进行严格的定义。本文认为,低碳酒店是以低碳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运营特点,以实现酒店经济增长与酒店碳排放脱钩为目标的酒店。

二、我国低碳酒店发展环境分析

(一)优势分析

1.低碳酒店发展潜力巨大。低碳酒店发展的巨大潜力首先体现在酒店建筑节能的巨大潜力上。据统计从2008年到2020年,全国房屋建筑面积将新增300亿平方米,如果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那么到2020年底,则可形成每年节省约1.6亿吨标准煤的能力。一般而言,酒店这样的公共建筑的能耗费用为70~200元/平米·年,如果按节能50%的标准进行改造,总的节能潜力约为1.35亿吨标准煤。因此,无论是新建酒店,还是原有酒店建筑的更新改造,其建筑节能潜力都是非常巨大的。如图1、图2所示: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酒店业的能源消耗水平明显偏高,节能减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同时也意味着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如果我们能够坚持发展低碳酒店,将有效减少酒店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如少换洗一次床单被罩等可省电0.03度、省13升水和22.5克洗衣粉,相应减排二氧化碳50克。因此,在节能降耗,减少碳排放方面,酒店业是大有可为的。

2.酒店业节能减排可操作性强。在酒店的日常工作中,往往很多小小的简单易行的举动都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比如减少电脑、传真机、复印机、饮水机等办公设备的待机时间,在工作结束后及时关闭办公室的所有电器设备,不让办公室电器设备处于待机状态;餐厅服务员在收台时只开启工作灯,关闭装饰灯,改进以往日常操作中浪费能源的操作习惯;减少电梯的使用,要求员工徒手时上两层下三层不得乘坐电梯;驾驶员夏天出门等人时下车到附近避热,坚持不在车上开空调以节约汽油,等等。

这些举措看似微不足道,但细水长流,积累起来将是非常可观的。况且低碳理念提倡的是一种崭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它将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因此,酒店应该积极行动起来,鼓励员工为节能降耗集思广益,提出更多节能的“金点子”,并将这些措施落实到工作和生活的每个细节,势必会为酒店的节能降耗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二)劣势分析

1.酒店业是高耗能产业。尽管旅游业是一种资源节约型产业,也是节能减排的优势产业。但作为旅游业重要分支的酒店业却恰恰相反。众所周知,酒店作为一种大型公共建筑,每年的碳排放十分严重。而且中国建筑的每平方米能耗标准是发到国家的3倍,这无疑使酒店的碳排放雪上加霜,加大了酒店节能减排的难度。同时,酒店大量消耗水、电、油等资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气候的变化和环境的污染。如一家三星级酒店,一年大约要消耗1400吨煤的能量,向空中至少排放4200吨二氧化碳、70吨烟尘和28吨二氧化硫。一家建筑面积在9万平方米左右的大型酒店,全年消耗大约13万至18万吨标准煤。

中国酒店业的高耗能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酒店业在全部产业中的能耗处于较高的水平;二是中国酒店业的能耗水平与发达国家比明显处于高位,还有很大的差距;三是酒店宾客的日常能耗几乎是城市居民日常能耗的11倍。

上述内容都充分说明了中国酒店业是一个高耗能的产业,这也决定了酒店业节能减排工作将面临很大挑战。

2.能源管理水平低。目前,中国酒店在水、电、油等主要能源上的耗费占营业收入的8%至15%,远高于国际水平。能源管理水平低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而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设备设施配置的科学性、规划性的欠缺,资金的缺乏,节能减排措施、手段和开展节能降耗力度的不足等因素,是导致酒店能源管理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些酒店不是根据实际需要采购设备,导致设备容量与实际需求不匹配,造成浪费;有些酒店采用了落后的设备和技术,导致高能耗的产生;有些酒店能源管理工作做得不够细致、到位,影响了节能的效果。

3.低碳意识不强。虽然许多酒店热衷于建设低碳酒店,但低碳意识不强是阻碍低碳酒店发展的障碍。有些酒店没有真正了解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质,不注重对员工进行低碳价值观的灌输,而仅仅是赶时髦,做一些表面文章,只具备低碳酒店的形而不具备低碳酒店的神。有些管理者把低碳简单等同于节俭,采取了一些不恰当的限制能源消耗的措施,降低了酒店服务的品质。员工因为并不理解低碳理念的实质,只是怕被领导批评而遵循酒店关于节能降耗的一些规定,却并不会自发地将低碳理念带到自己的工作、生活当中去。由此,低碳成为了纸上谈兵。

(三)机遇分析

1.低碳酒店是时展的潮流。酒店每天都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再考虑因部分宾客不成熟的消费行为而造成的资源浪费,结果非常触目惊心。而我们居住的地球已经屡屡向我们发出资源匮乏的严重警告。因此,作为服务于公众、服务于社会的企业,酒店应该担负起节能减排的重任,走低碳经营之路。

如今,低碳酒店绝不是酒店的一块标牌、一个称谓,而是时展的潮流。它对酒店而言更多的是一种职业精神及社会责任感的高度体现。它以一种理念深刻影响着酒店的品格,以一种品格坚定引导着酒店的行为方式。未来几年,将会有很多酒店从追“星”转向追“绿”,创建低碳酒店必将成为当今酒店业的流行趋势。

2.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在2009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支持宾馆饭店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国家旅游局在2010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旅游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也对酒店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国务院在2011年8月30日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指出,对“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了明确目标。这些都为低碳酒店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3.科学技术和资金的支持。酒店业是率先与国际接轨的行业,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都被引入到酒店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低碳技术也不例外。其中,建筑装修技术和能源消耗技术是运用最多的。比如通过客房风机盘管冷凝水回收、洗衣机房废水回收、安装智能员工洗澡“一卡通”系统、屋面、室外景观灯采用发光二极管LED灯、采用电脑时钟控制、玻璃幕墙采用太阳隔热膜、生活泵采用节能变频系统、热水循环泵采用节能变频系统等一系列举措,可有效实现酒店的节能减排。

国家每年安排都有节能降耗专项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主要用于节能项目的贴息、补助和对开展节能工作好的单位、企业进行奖励。为鼓励酒店等大型公共建筑开展建筑节能,财政部于2007年印发了《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建立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给予一次性定额补助。为鼓励开展节能技术改造,积极推进“十二五”节能降耗工作,浙江省就制定了《浙江省节能及工业循环经济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酒店业可以积极申请节能专项资金,加速酒店的低碳化进程。

(四)挑战分析

1.酒店业节能减排任务重大。如前所述,酒店业每年不仅消耗大量的能源,而且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对环境保护造成了严重威胁。据了解,全国1.4万家星级酒店全年大约用电174亿度,全年大约用水9.2亿吨。三星级以上高星级酒店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综合能耗平均值为49.61千克标准煤。一般来说,酒店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由电、水、油等组成的。其中,电耗所占的比重最大,达70%,水耗占10%,油耗占20%(图3)。

而在所有电能消耗中,空调占50%,照明占20%,动力设备占30%(图4)。

在国务院2009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国家旅游局在2010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旅游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要争取在五年内将星级酒店用水用电量降低20%。这在当前我国酒店业能源消耗水平还比较高,节能减排基础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酒店管理者的经营理念有待转变。我国酒店管理者盲目最求高大的建筑、奢华的装修和富丽堂皇的氛围,造成了我国酒店存在建筑能耗高、能源管理水平较低、客用品消耗高等一系列问题。有些酒店管理者以为酒店是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企业,是要追逐经济利益的,而低碳会降低酒店的服务品质,进而影响酒店的经济效益。有的酒店管理者已经习惯了酒店应该每天给消费者更换床单,提供拖鞋、洗漱用品和其它易耗品,觉得要是没有了这些,消费者一定会投诉。所以说,低碳理念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还没有被所有人接受,酒店管理者经营理念的转变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3.消费者响应不积极。酒店的低碳化经营不是酒店的单方面行动,而是需要消费者的积极参与和配合。然而,有些消费者文明消费意识淡薄,认为住酒店是花了钱的,就要吃好、玩好、享受好。所以,很多消费者到了酒店不仅不配合酒店的低碳化措施,反而变本加厉地浪费能源。比如出门的时候不关灯、不关电视机、不关空调,甚至晚上睡觉的时候都不关。无节制地使用水、电,导致酒店消费者每天的用水量大约是普通城市居民的6倍,而酒店每平米的用电量甚至是普通城市居民楼的10多倍。酒店的一些节能降耗举措会被认为是小气被嗤之以鼻。由此可见,消费者的低碳理念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只有这样,消费者才能积极响应酒店的低碳化经营理念,共同推进中国酒店业的低碳化进程。

三、建议与对策

就目前我国低碳酒店发展的实践来看,低碳酒店的流行固然值得欣喜,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低碳酒店的发展目前还存在许多局限,究竟前景如何都需要我们拭目以待。发展低碳酒店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政府主管部门要对低碳酒店的实施加以法律的约束

目前低碳酒店的发展都是酒店企业的自发行为,或者是一些民间组织或社会团体的行为,而不是政府行为。此外,在低碳酒店相关的法律法规上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空白,如果没有法律的监管,低碳酒店的实施将会步履维艰。

(二)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对低碳酒店的实施加强日常的监督

目前,低碳酒店还没有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低碳酒店的实施目前也还是一种企业自发行为,没有上升为政府行动,这使得酒店的低碳行动只能靠自律,而缺少日常的监督。这可能会导致酒店在政府发文号召实施低碳酒店的时候大张旗鼓,而一旦热情过去以后就会将这些通知文件抛之脑后,完全无视所谓的低碳二字。就激励而言,无非就是奖和罚。但现在,你即使在低碳酒店方面做的很糟糕,政府主管部门也不能采取有力的处罚措施;反过来,即使你在低碳酒店方面做得很出色,政府主管部门也不会给你更多的支持和奖励。这样,酒店内部没有了动力,酒店外部没有了压力,低碳酒店就变成了纸上谈兵。

(三)低碳酒店的实施一定要落到实处

有些酒店把实施低碳酒店当成是一项面子工程,认为别的酒店有的自己也要有。结果酒店就派人外出考察、学习、交流,看到其他酒店的形式化的布置觉得很有意义,比如在房间里放置棉织品更换提示卡、在自助餐台上放置提示打菜适量的宣传牌等等,回来以后就大张旗鼓的开大会、做宣传、搞动员,结果只是形似而非神似。殊不知低碳是一种理念,它也不仅仅是酒店管理者单方面的行动,更是需要酒店全员参与甚至全社会来参与。只有落到实处,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低碳酒店才会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陈静.低碳经济下低碳酒店的发展途径浅析[J].中国商贸,2011(9):112-113

[2]庞卫东.低碳经济对星级酒店业的影响——以郑州未来康年大酒店为例[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28-30.

[3]孙艳.我国高星级饭店低碳化的路径分析[J].企业经济,2011(5):98-100

[4]刘益.中国酒店业能源消耗水平与低碳化经营路径分析[J].旅游学刊,2012(1):83-90

[5]李萍.低碳经济模式下我国饭店业的发展策略[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0):14-17

[6]张灿,赵昕.低碳酒店发展对策探讨——以河北省为例[J].人民论坛,2011(12):140-141

篇7

(一)低碳经济基础理论文献

在低碳经济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国外有学者比较了不同国家之间制造业能源强度,并研究了不同国家间的结构差别。有的学者进行了CO2排放量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国内低碳经济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界定和总结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内涵、特点、发展途径和模式等方面。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其发展过程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与潜力巨大,中国实现低碳经济的可能途径有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调整产业结构、遏制奢侈浪费、发挥碳汇潜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应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

(二)低碳经济实证文献

在低碳经济实证研究方面,国外集中探讨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模式,主要运用MACRO模型、投入-产出模型和Lotka-volterra模型等数量模型。如运用投入-产出法评价碳排放对不同产业的影响,以及评价印度生产部门和家庭最终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状况。国内低碳经济评价涉及范围比较广,涉及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低碳城市评价、低碳省市评价、低碳区域评价、低碳企业评价等几方面。研究方法主要有DPSIR模型、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指标值综合合成法等。

(三)石化企业绩效评价

石化企业绩效评价主要集中在循环经济、生态效率等方面。有关企业循环经济研究认为应当建立一种具有普遍共识的通用的指标体系。同时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环境运行绩效指标和安全健康绩效指标。国外低碳经济研究主要集中在实用性上,经济理论内涵和外延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体系。国内对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获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但低碳经济实证研究还不成熟。

二、研究设计

(一)石化企业低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本文采取平衡记分卡法构建石化企业低碳经济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取出了40个能反映经济绩效、社会效益、生态绩效和低碳水平的指标,其中,财务状况可分为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客户状况由于可获得数据有限,只有一个满意程度作为准则层;内部业务流程状况主要体现了石化企业低碳状况的指标,分为资源利用、节能减排、低碳潜力三个准则层,下设的低碳指标包括能耗、排放和投入等,比如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乙烯综合能耗、二氧化碳减排量、科技投入变化率等;学习与成长状况分为社会贡献状况、生产能力状况和人力资源状况。

(二)评价标准

目前现有文献中只有低碳城市方面的研究具有明确的相关评价标准,而中石化对低碳的贡献是一个城市低碳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明晰中石化低

(三)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是中石化的公司年报、年鉴和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公开数据。由于中石化的年鉴和社会责任报告公布的指标各年份有些出入,因此只选取了2008—2011年四年的数据作为数据样本。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层次分析

首先,将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处理结果。其次,经过相关专家为各指标重要性打分后取均值再应用层次分析法对中石化低碳经济绩效各项指标权重进行测算,得到两两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权重之后求出特征向量W。经计算,单层一致性检验和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的各项CR值均小于0.1,计算结果表明判断矩阵通过检验,,因此可以得到各项指标的最终权值。

(二)结果分析

2008年的综合指数显示中石化处于超高碳经济阶段。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润率最低,乙烯综合能耗、炼油综合能耗在四年的数据比较中都是最高,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位列第三,说明2008能耗相比较高,经济效益最差。与2009年、2010年和2011年相比,2008年的各项投入较低,基础设施也较差。

(1)2009年的综合指数代表中石化的生产水平处在高碳经济阶段。2009年在节能率、二氧化碳减排量、环保资金投入变化率、职工费用占经营费用比、勘探费用占经营费用比在四年中的取值是最高的,说明2009年中石化在环保、生产方面投入巨大,体现在节能减排成果比较突出。在中石化对环保投入明显增多的2009年,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润率位属第二,说明环保投入有利于企业的经济可持续增长。

(2)2010的综合指数则处于中高碳经济阶段。2010年则在科技投入增长率、税收贡献占全国财政总收入比、天然气产量增长率、乙烯产量变化率、原油加工量变化率都有最显著的提升和增长,可见2010年中石化的增长战略是以科技促进经济和生产的发展。2010年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润率位列第一,说明科技进步能很好地促进经济增长。

(3)2011年的综合指数相较2010年有所上升,但仍处于中高碳经济阶段。2011年在各方面的状况都是最好的,能耗最低,万元产值工业取水量最少,轻油收率最高,三废排放量最少,员工培训人次数、大学以上学历人数比率、科技研发人员数量比率最高,累计授权专利数量最多,原油产量增长率、综合商品率也是最高的。然而经济效益却并不是最好的,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当年的科技投入和环保投入增长比较少,对经济效益的增长不利。总体来看,2011年是低碳绩效表现最佳的一年,究其原因,是由于在过去的几年中中石化在环保、节能、生产和科技方面的投入日渐加大并且逐年取得积极成效,再加上重视员工发展,提升了自身发展潜力和动力。

四、结论和建议

篇8

能源价格上涨,欧洲各国将节能列为政府工作重点,从盖房子开始节能的第一步。

房地产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我国的在建建筑占据世界总数的近半壁江山。如何在城市中尽可能的节电节气节水,尽可能的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排放,成为我国很多行业面临的问题。2009年,我国用于绿色领域发展的投入高达15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低碳建筑的发展将催生百亿新兴企业的出现,房地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将共享低碳建筑“蛋糕”的进程。

经济学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曾评论:“‘红色中国’向‘绿色中国’的转变,将被历史学家认为是最近1年半时间里最有象征意义的现象。”

绿色并不等于高价和高成本

说起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第一反应是“花钱”和“投入”。好的商业模式可以让节能成为“零投入干赚钱”的好 买卖。

零碳诞生地――

贝丁顿社区是英国最大的、低碳可持续发展社区。也是把科学环保生活理念引入现实的第一个成功典范。目前,贝丁顿社区的零能耗理念已经被推广到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的场馆建设之中。

2000年建成的英国伦敦南部的贝丁顿社区被称为“未来之家”。社区设计者、英国著名的生态建筑师比尔・邓斯特(Bill Dunster)设计的理念是,不牺牲现代生活舒适性的前提下,建造节能环保的和谐社区。

贝丁顿社区占地1.7公顷,99套住宅、210位居民、近2400平方米的办公商用面积。社区建筑采用环保材料,通过对阳光、水、风能和木材的循环利用实现“零能耗”;贝丁顿社区屋顶上一排风帽,都会自动找到主力风向,新风量的最大化得将室外的新风灌入到室内去,使得室内的空气保持新鲜度;

英国位于高纬度地区,夏季白天时间长时。贝丁顿社区内的各种建筑物紧凑相邻,以减少建筑的总散热面积,墙壁厚度超过半米,窗框采用木材以减少热传导;朝阳的玻璃阳光房充分的利用太阳光照,减少了使用电灯的时间。阳光房玻璃夏天打开利于散热,冬天关闭充分保持吸收的热量。玻璃房所带来的热量提供了有效的热能保障,等到夜晚或季节变迁室内温度降低时,之前存储的热量就会被自动 释放。

在建造过程中因“就近取材”和大量使用回收建材,木材来自周边地区的木材废料和邻近的速生林,树林被砍伐后马上补种上新的树苗;使用节能电器和低能耗灯具;垃圾箱分类放置纸张、玻璃和塑料制品;厨房垃圾的废渣作为自家种植地的肥料;屋顶种植景天类植被自然调节室内温度;独立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净化处理生活废水,未被回收的水进行生物回收或被土壤吸收利用;安装了多种节水装置和自动检测功能;能源量的使用可以通过电表、水表、天然气表了解得一清二楚。

住宅和商务等空间的联合开发,使居民可以徒步去工作场所,减少了社区内的交通量和驾车外出,设置了免费的汽车充电站,去伦敦上班的人乘坐火车往返;社区附近的农场商店把居民订购的食品、蔬菜放在各家门口的食品篮中;居民在自家花园种植蔬菜和农作物;为了鼓励步行,人行道上照明设备比较好,四处都设有轮椅通行、婴儿车的特殊通道。

贝丁顿社区将节约、勤俭做到了极致,但是社区内房屋的配套设施都非常完善。和普通社区相比,贝丁顿社区的家庭可以节省45%的用电,50%以上的用水量,减少80%以上的取暖能耗,60%以上的私家车行驶里程。贝丁顿社区充分体现了贝丁顿社区最初的设计理念――环保而且舒适。

“省钱”的贝丁顿社区,每周接待两批来自中国的参观团。

碳排放的控制措施――

合同能源管理EPC-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另一个需要关注的案例

2009年,我国节能服务公司约为502家,从业人员增加到11.3万人,增幅达74%。从节能项目的分布来看,建筑节能项目占30%左右。

国家推出一系列产业政策扶持举措推动节能服务产业发展,为行业各方搭桥和完善交易秩序和市场改进。能耗大的企业面对低碳减排时,虽然感觉到压力的增大,但是合同能源管理也让关联企业嗅到了巨大的商机。节能服务企业为企业节能增效,提供从资金、技术到设备的一整套节能服务,帮助企业实现节能效益后,从节省的收益中拿走一部分作为收益,达到节能服务公司与能耗企业间的“双赢” 局面。

如何才能让建筑更加节能 ――

从源头减少能耗

室内温度依靠地下水降温,冷水在房子中循环升温后被送回地下循环往复。选用品质优良的聚氨酯板材做内外保温;在方圆35英里之内选购建筑建材,以减少运输能耗;首选“废弃物”或边角料、木屑;收集热力的房间尽量朝南,装上太阳能光电板转化电能;给屋顶、墙体和地面裹上厚厚的“大衣”,保温层可以将阳光、灯光、热水、烹饪产生的热能留住;设计雨水收集系统和中水利用设施。

上海世博会的几大地标性建筑――世博轴、世博中心、演艺中心和城市未来馆都采用了地源热泵系统加江水源热泵系统。

国际先进低碳技术与现代建筑的 组合

上海世博会伦敦案例零碳馆――

海外华人带回来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对人们思想的启示。

8月中旬的上海,据当地人介绍当日的温度不高、湿度适宜。

进入零碳馆一路参观下来,与场馆人员、零碳馆馆长、企业领导们互动的内容,像一场建筑专业的知识强化课程。

伦敦案例零碳馆以英国贝丁顿社区为原型设计建造,建筑物内有零碳报告厅、零碳餐厅,零碳展示厅和6套零碳示 范房。

入馆墙壁上有一张手绘的结构图,清晰地向参观者介绍了零碳馆实现自给自足“神话”的原因。零碳展示厅内,2010年伦敦东区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实景沙盘,药囊抱枕,沿街小鸟和鸟箱,泰晤士河、自给自足的蔬菜种植建,淘汰的列车,展现着英国的废物再利用、生物制药、伦敦街景、艺术长廊或餐厅……。

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围在案例馆内的碳系统旁,兴奋不已。

零碳馆屋顶的风帽转动着寻找主力风向。在上海的气候条件下,零碳馆在下箱体里放了很多的热回收芯片、热交换器、除湿芯片、加湿芯片,通过溶液除湿的方式使得吹入室内的温度保持好的舒适度。

零碳馆的创意无限及先进的节约理念吸引了无数游人专程前往一探究竟

零碳报告厅内,摆满了中央美院学生的作品――废物再利用的座椅。

中午到零碳餐厅用餐。餐厅食物原材料来自上海郊区的有机农场,由零排放汽车运到场馆。啤酒瓶做的灯具、冰做的酒杯、轮胎做的桌子、废旧水管做的椅子、装在橙子里的冰激凌,能食用的餐具减少了一次性餐具垃圾的能源消耗,零碳馆想尽办法在游客不经意间把环保的生活理念渗透进每一个生活细节。松松散散的坐在餐厅里废旧水管的椅子上,与年轻有为的零碳馆馆长陈硕、实干型的中投控股(香港)有限公司总裁朱辉东、服务烟台万华近三十年的房春光总裁助理等几位好友,从2009年零碳馆的筹备开始聊起来。

身在其中的低碳建筑专家们

能源结构推动了建筑业的转折

《中国外资》:零碳馆开馆至今,让您体会最深刻的有哪些?

陈硕:我2009年回国准备零碳馆,。开馆至今,我看到国内对节能减排做了比我预想的多的工作。零碳馆在设计初期定位为住宅及办公使用,但是零碳馆和世博会其他场馆一样,面临人群增加、室外空气和湿气不断进入馆内的问题。我们从各方面因地制宜的考虑了场馆的碳排放和谈排查的问题。我们还参与了世博会5.2万平方公里的碳核算的工作和内容,关注大量国内外人流的交通出行、水处理、基建的模型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中国外资》:结合零碳馆,谈谈您对中国的低碳之路的体会?

朱辉东:世博零碳馆使用的降低碳排放的新技术相当多,馆长陈硕在英国伦敦工作时,对英国零碳中心的整体设计、施工和维护都非常熟悉,后来把它搬到世博会中来,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个人认为,很多方面比英国人做得更好,比方说外形更酷,外墙更精致(英国人偏爱红砖,而中国因为保护耕地,已经禁止使用红砖做建筑材料),又比方说为了降低造价,大量使用了国产设备技术,建设成本只有英国的三分之一,效果却不差。世博零碳馆在零碳技术上“洋为中用”探索了道路,积累了经验。英国纬度偏高,冬季湿冷,保温尤其重要,贝丁顿社区的建筑保温工作做得很好,仅此一项措施,就能降低近50%的能耗。零碳建筑的第一步,是使用环保节能保温材料。中国迈向零碳建筑的第一步,是使用中国人用得起的环保节能保温材料。这个工作代价最小,效果最好。另外,零碳社区提倡大家在社区中的SOHO(居家办公一体化),减少因频繁工作出行带来的碳排放,这其实与我们国家多年提倡的“就近入学”,“就近就业”以节约资源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如何与低碳的新经济结合起来,则是时代的新课题。在贝丁顿社区中,因为居民对环保的共同关注,对减少碳排放的共同认识,社区感就很强,邻里交往就很多,随之也产生了很多生意。分享认同,创建价值。石岩大师说过“让实实在在的朋友成为有实力的人,让有实力的人成为实实在在的朋友”,我非常认同。贝丁顿人的环保理念居然能结合商业模式,实实在在可资 我国我民深度学习。

谁的低碳是标准?

《中国外资》:各位作为建筑业的专家,怎么理解低碳?

陈硕:一谈到低碳,大家就想到要花钱,新技术的成本比较高。但是低碳最早的发起目的是为了帮大家省钱。我们所说的零碳,实际上是为了发展未来更加便宜的、最可行的城市发展模型。低碳并不是为了时尚、时髦、政治口号性的目的,也不是一个概念,它是一个物理学的定义,精确的对应千克二氧化碳,或者吨二氧化碳的数据。国际的低碳核查以碳交易和碳剂量的一系列数值为基准的。国内对低碳缺乏了解,很多新生力量都在试图推动低碳的前进,但是很少有人把低碳落实在数字上。

朱辉东:低碳是一个新名词,但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早在几十年前,欧洲就提出过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意译), 到如今还在一脉相承的推行,只有低碳才能实现可持续,低碳发展就是定性定量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ility一词,意指承载力,包含生态、环境、能源、空间以及土地的整体承载能力。以前我们总在说中国地大物博,改革开放了三十年才发现这块我们深情热爱的土地实在承载力太有限,千年绿洲的阿拉善沙尘滚滚,百年平安的松花江洪水滔滔,而森林横遭五十年滥砍滥伐后的舟曲呢,泥石横流!温总理尊重科学,善待自然的表态,舟曲县长“为国贡献千万立方木材”动情述说,百姓的悲哭面容,种种画面交织,无不在提醒我们:中国,再也承载不起下一个三十年的盲目开发了,必须要科学发展,必须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低碳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低碳是环保的时尚代名词,是定性定量的环保,而中国的低碳发展之路,必定是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活之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最复杂的低碳建筑之路,理应始于最简单易行的外墙保温,始于最环保的聚氨酯 保温。

房春光:烟台万华在建筑节能材料领域有很多年的经验,我们也在通过各种手段,引导中国普通老百姓对建筑中低碳的清晰理解,使用到好的保温材料大幅度降低能耗。使建筑物有效的节能减排并达到相应的低碳标准,是中国房地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房地产商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市场定位,谁与谁协作?

《中国外资》:媒体的作用是帮助大家在合适的时间发出适合的声音。许多企业与我们的互动态度,让我们感觉企业更关注产品技术和后续服务环节。北极星创投的创始人邓锋曾经提到,他从硅谷回国后看到国内的很多企业专注的埋头做技术,他付出了比以往多的时间帮助企业与市场的对接。产品与市场如何可以良性接轨?

房春光:我们最近的市场思路是低碳 + 生态 + 科技的整体方案。低碳的解决方案是,外墙保温用高档的保温材料聚氨酯,用低品位能源利用地源热泵做室内循环。我们与普来福公司合作的毛细管网可以做到房内恒温恒湿,其成本仅为德国产品1/3;生态的解决方案是,捆绑生态板业及后续服务的精装修给市场,提高房地产品牌价值,增加了房子的卖点。我们已经成立了万华房地产公司,准备做一个产品样板的示范社区给大家参考;科技方面,运用低品位能源,通过海水冬季取暖,夏季降温,都可很好的利用。

陈硕:用专业的规划师、设计师,得当的处理城市绿化、道路交通、餐厅商店、农业、工业、建筑、垃圾处理等一系列涉及生活方式的系统,把复杂的矛盾相互利用。例如,玉米油和菜油供应给汽车;遇到合适的技术,通过生物能的回收和氧化,将垃圾变成燃料发电、发热驱动建筑的运转。一切的问题需要重新的界定,这将催生一系列的产业市场,这将影响下一轮以及更下一轮的发展机遇。

市场”是否了解我国的建材产品技术目前的发展现状?

《中国外资》:您的谈话让我明白了保温材料对于低碳建筑的重要性,那么我国建筑保温节能材料目前的情况如何?

朱辉东:目前国内的主要建筑保温板市场仍然被聚苯板占领,这个材料就是CCTV央视大楼起火中的元凶,现已被北京市禁用,俗称泡沫板,易燃且助燃,着火后散发刺鼻剧毒浓烟,溶液呈蜡烛油状下滴;埋入土中不能降解,又称“白色垃圾”;挂在外墙上,太阳直射超过摄氏70度就变形甚至开裂,导致外墙渗水,最终失去保温效果,是最典型的不环保非绿色建材,“伪节能”产品。8年前,我就接触过这个材料,合作的瑞士建筑师说,这个材料使用十年左右就要出问题(还是欧标产品)不保温了,我们国家已经不让用了。令人痛心的是,欧洲淘汰的设备,多数莫名其妙地流转到了中国,并且还被大规模推广。作为专业人士,看到中国刚刚受到重视,刚刚起步的低碳建筑中大量潜藏这个节能“杀手”,而不大声疾呼,有违职业操守。中国的建筑低碳,最有效的起点是保温节能。保温节能的材料选择,关键是可持续保温,防火以及环保。与建筑同等寿命的,耐久的,防火的,保温节能性能好的绿色建材,也就是最好的外墙保温材料,完全国产的目前只有烟台万华的聚氨酯外墙保温板。最好的不一定是最贵的,但一定是最值得的。烟台万华的聚氨酯,突破了德国人的技术壁垒,完全是中国人自己的知识产权,并且产能中国第一。与烟台万华这个大型国企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国内的很多低碳产业缺乏核心技术,被跨国企业从垄断技术到垄断市场,从被牵着鼻子走,到最终灰飞烟灭不过是寥寥数年。

房春光:相对而言,聚氨酯在国内的销售占比大。聚氨酯不仅仅使用于建筑业,还用于制造塑料、橡胶、纤维、硬质和软质泡沫塑料、胶粘剂和涂料。

低碳建筑的发展,突破点在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建筑材料的优化升级、不断复制的成功理念。谁为培训专业的低碳技术设计和整合团队买单?

《中国外资》:你们所理解的低碳建筑的最佳节能办法和技术是什么?

陈硕:在零碳馆的技术当中,大约有三十项左右的技术被环环相扣的使用到。零碳馆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太阳能发电、电能储存、生物能储存、水处理等具体的技术。实现低碳城市低碳技术需要大批设计人才,根据不同的城市形态因地制宜的规划其低碳模式。我们帮助英国零碳社区做了很多的宣传,希望更多的城市规划和建筑人员到国外去了解低碳实施手段。

朱辉东:聚氨酯保温是实现低碳建筑节能的最切实可行的办法,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因为使用者认识提高,国内市场目前正在迅速扩张。大冬天人如何才能觉得不冷?穿上鸭绒大衣呗。那么给我们的房子都穿上“保暖衣”,有什么不好?冬天,少买单燃煤采暖,城市天更蓝;夏天,省空调电费,还可以降低了空调安装功率大大省钱。未来再配合远大直燃中央空调,太阳能光伏蓄能空调,地源热泵空调,江水源热泵空调,海水源热泵空调等等新技术,我相信政府提出的新建建筑节能65%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

眼界决定方向 需求决定市场

《中国外资》:什么是你们目前所关注的投资或发展方向?

朱辉东:我们公司的投资主攻方向在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型低碳地产,在国内找到一家做新能源或是新材料并且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并扶持其发展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

陈硕:未来我们将更多的关注低碳设计、零碳中心代建。世博会结束后,我们会以世博零碳馆的世博后重建计划,与各地政府合作建设城市的低碳启动区,帮助城市建设城市基建。目前正在与上游的资金提供方进行谈判,用于帮助城市建设和升级城市的基建系统。争取出资50%、建设、设计、运营、技术、管理、工程、设备、协助低碳的产品提供方在当地落地产生更多的税收、教育、培训、就业、采购后帮助城市或产业来帮助在各个地方落户。

急迫的问题,如何解决?

《中国外资》:我国在低碳的城市建设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被关注?

陈硕:我有两个建议,希望各方关注。第一,建议国内相关机构尽早开展碳剂量方面的工作。碳交易在西方国家已经呈蓬勃发展之势,英国的伦敦金融城和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已经成为全球碳交易的两大中心。欧洲因为低碳经济已经催化了大量的新型企业,出现了大量从事碳交易碳核算的体系。国内还在起步阶段,没有快速跟进谈交易的进度。一旦中国加入了碳核算、碳交易体系,我国的人才和技术有可能跟不上。提前进行更多的碳核算工作,能让我们在未来国际在碳的谈判和位置上,判断更加理性。我已经与中国标准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制定中国的适合建筑方面的碳的标准和计量方法。第二,在低碳城市方面,我们提倡引进或关注新型的商业和开发模式,低碳城市和低碳社区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应用,而是一种商业模式和能源模式的重新利用。未来我们可能不从电网买电,而是从邻居屋顶上的太阳能板买电。

初衷很简单――全面减排

《中国外资》:我们栏目的定位,就是希望更好的融合各方对低碳生活的理解!

陈硕:城市是人类应对不同问题的一种方案,不同的时代会遇到不同的问题。

朱辉东:从实际出发,一步一步把低碳之路走好,最终走到完美――零碳建筑。

篇9

关键词 低碳经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碳排放强度

中图分类号 F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1-0064-06 [WTHZ]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1.012

纵观国内学者对碳排放方面的研究,多数从国家和省域层面研究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演进、碳排放与能源结构演进、碳排放估算与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与碳税减排政策设计、碳排放与工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从市域角度来对碳排放进行测算和研究相关关系的不多,主要集中在对上海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研究等[1-14]。相关研究均未涉及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层面,市域碳排放量大部分来源于工业企业化石能源消耗和水泥生产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所有工业企业碳排放量的绝大部分。本文对湘潭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耗的碳排放进行实证分析,为湘潭市市政府和两型办制定湘潭市低碳经济示范市发展战略提供数据支持的同时,也可为其他省市如何降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碳排放强度提供借鉴。

1 湘潭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耗碳排放特征与趋势分析1.1 1999-2008年湘潭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化石能源消耗的碳排放总体趋势分析按照国家统计局编制的《能源统计报表制度》的要求,能源消费量分为能源终端消费量、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投入量-产生量) 和能源损失(包括运输和输配损失)量3个部分。能源终端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占重要地位,包括原煤、洗精煤、原油、天然气、焦炭、焦炉煤气、汽油、煤油、柴油、液化石油气、其他石油制品、其他焦化产品、热力、电力等。电力既有本区域内火力发电也有区域外来电,直接根据能源消费量或一次能源消费量计算碳排放有一定的误差[3]。湘潭市的电力消费既有本地火力发电也有市外来电,热力主要是本市供热,其碳排放是按火力发电和供热投入的能源计算,不再计算能源终端消费部门热力和电力的碳排放。湘潭市1999-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化石能源消耗量数据根据2000-2007年《湘潭统计年鉴》、《湘潭改革开放30年》和《湘潭经济社会发展60年》中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与库存情况和能源加工转换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与库存附表情况表整理而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数据来源于《湘潭经济社会发展60年》[7-8]。

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计算,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结合湘潭市能源统计数据的特点,采用以下公式计算:A =∑12i=1Bi×Ci 。式中,A 为碳排放量,单位t;Bi 为能源i消费量,按标准煤计算,单位吨;Ci为能源i碳排放系数,单位t/t;i为能源种类,取19类(见表1)。湘潭市主要消费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来源于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缺省值,原始数据以J为单位,为与统计数据单位一致,将能量单位转化成标准煤,具体转化系数为1t标准煤等于21 930GJ。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见表1。碳排放强度的计算公式为:D=E/F,式中D为碳排放强度,E为碳排放量,F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湘潭市1999-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邓明君:湘潭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耗碳排放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 第1期表1 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从湘潭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数据上可以看出,未统计外来电力的情形下,总体上原煤、洗精煤、其他洗煤、型煤和焦炭的消耗占了所有化石燃料消耗(折合标准煤)的99%左右。湘潭市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来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还存在很大空间。如图1所示,十年来湘潭市规模以上工业化石燃料消耗的碳排放量呈不断上升趋势。2003-2007年,湘潭市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工业连续五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完成了湘钢600万t钢技改、电厂二期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工业化进程使得2003-2007年湘潭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碳排放量上升很快,到2008年趋于平稳。从图1可看出,湘潭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从2003年以来下降很快,2006-2008年碳排放强度从2.92降到了1.79,在碳排放量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如此大的降幅非常难。这主要得益于:①2006年前,湘潭市围绕重点行业节能降耗,开展创新性技术攻关,突破了一批瓶颈技术,开发并应用了一批重大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②2007年初湘潭市制定了《节能减排科技支撑行动方案》,全面实施了“1126工程”,即:通过攻克10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推广10项持,重点打造了装备制造业、精品钢材、新能源设备、小轿车等四大产业基地,这使得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食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塑料制品业的能源消耗加快,碳排放量上涨较快。2008年,湘潭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由于有新企业进入或原企业产能扩大导致该行业能源消耗量猛增,碳排放量变化大。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湘潭市进一步加快了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力度,在“上大压小”的原则指引下,2007年关闭了10户小火电,这使得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碳排放量在2008年下降较快。

1.3 2005-2008年湘潭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重点企业碳排放特征及趋势分析根据湘潭市1999-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吨标准煤的排放系数均值(0.7 648),本文测算得到湘潭市重点工业企业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数据,结果如表4所示。原数据有30家重点企业,由于有个别企业改制、停产、破产,本文只选择了其中的27家企业,分析其碳排放的特征及趋势。

从表4可以看出,2005至2008年,湘潭市重点企业中多数企业的碳排放强度均处于平稳下降的趋势,重点企业中的几大能源消耗大户,碳排放强度下降明显。这主要源于: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湘潭电化集团有限公司建立热电联产项目,采用循环锅炉后,遵循能源梯级利用原则,年节省原煤1.1万t,节水60万t。湘潭钢铁有限公司先后投入10多亿元进行循环节能技术改造,基本实现了烧结、高炉、转炉、棒材等工序设备冷却水与废水的循环利用。为消化烟气脱硫装置所产生的废渣,湘潭电厂与其他企业合资兴建了一条利用废渣生产纸面石膏板的生产线,年产石膏板3 000万m2,使每年近20万t工业废渣得到综合利用,这使得湘潭电厂2008年的碳排放量明显下降;②大力推进科技创新。2006年在钢铁企业重点推广“三干三利用”(即焦炉、转炉和转炉煤气干式除尘技术及对水、煤气和固体废渣的综合利用技术),全市钢铁企业综合能耗下降了8.89%。2008年湖南韶峰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了2 500 t/d干法窑熟料冷却机节能技术改造,建成了8 000 KW的余热发电系统,实现年发电5 343万KWh,节约标准煤18 829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7 072吨/年;③节能工程建设。2007年,湘潭市完成了30家重点能耗企业中6 700台老式电机与老式变压器80%的更新改造。2008年湘潭市狠抓工程减排,进行“以气代油”、“以气代煤”改造;④充分发挥企业重组改制的作用。引进中国五矿集团重组湖南铁合金厂,成立五矿(湖南)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能源消耗的碳排放强度在重组后发生戏剧性变化。湖南金宏泰肥业有限公司的碳排放强度在公司改制后变化显著。

2 结论与启示

理论上,工业碳排放强度包括行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和碳排放系数4个影响因素[9],还有学者指出建立节能激励机制、加强能源技术领域研发力度与国际合作、优化外贸结构等措施也能够较好地降低区域碳排放强度。但现实中,深入贯彻实施这些政策、制度和措施却非易事,需要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好规划,建立节能的长效机制。地处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的湘潭市通过实际行动高效可持续地降低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碳排放强度,碳排放强度变化驱动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节能工程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和企业重组。同时,湘潭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降低碳排放强度还有很大空间,还需要进一步淘汰高能耗的设备和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天然气、风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

湘潭市降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碳排放强度的成功经验在于:湘潭市通过“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节能减排模式,很好地运用了“结构节能、技术技能和制度(或管理)节能”三种节能途径,解决了当前节能工作普遍存在的“政府动员多、企业和消费者行动少,号召多、具体措施少,行政性手段多、经济与法律手段少”三多三少问题[10]。对于其它省市来说,未来为了实现区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必须制定完善的区域节能减排规划,还需要政府加强产学研知识转移的渠道建设和维护――即政府在宏观上调控和指导大学与科研机构以及产业的发展和研究方向,成立产业基金和科研基金来促进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业和大学科研机构的信息交互平台[11],使区域节能减排科技发展获得高校与科研院所等相关专家的支持。同时,在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时,目标必须着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在合作支点上,突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打造低碳经济园区,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最后,建议建立并实施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探索市域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机制,在特定区域或行业内探索性开展碳排放交易,兑现我国在碳排放强度控制上对全世界的承诺。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钱杰,俞立中.上海市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贡献量的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03,22(11):836-839.[Qian Jie,Yu Lichong. Study on Contribution of CO2 Emissions from Fossil Fuel in Shanghai[J].Shanghai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3,22(11):836-839.]

[2]何建坤,刘滨.我国减缓碳排放的近期形势与远期趋势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6).[He Jiankun,Liu Bin.Andysis on the Situation in the Near Future and the Trends in the Long Term with Regard of Mitigating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6,(6).]

[3]梁朝晖.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趋势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7):79-87.[Liang Zhaohui.The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ongterm Trend of Carbon Emissions in Shanghai[J].Shanghai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7):79-87.]

[4]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22(8):984-989.[Zhao Min,Zhang Weiguo, Yu Lizhong.Carbon Emissions from Energy Consumption in Shanghai City[J].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9,22(8):984-989.]

[5]邓晓.基于LMDI方法的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peng Xiao.Decomposition Model and Empirical Study of Carbon Emission Base on LMDI Technique[D].Wuha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

[6]岳超,王少鹏,朱江玲,等.2050年中国碳排放量的情景预测: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Ⅳ[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Yue Chao,Wang Shaopeng,Zhu Jianling,et al.2050 Carbon Emissions Projecfion for China:Carbon Emissions and Social Development(Ⅳ)[J].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2010,(4).]

[7]郭运功,林逢春等.上海市能源利用碳排放的分解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31(9):68-72.[Guo Yungong,Lin Fengchun,Bai Yiqin,Wu Meimei.The Decomposition Research on Energy-related Carbon Emissions of Shanghai[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Control,2009,31(9):68-72.]

[8]帅通,袁雯.上海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10):885-889.[Shuai Tong,Yuan Wen. Effect of the Changes of the Industry Structure and the Energy Structure in Shanghai on Carbon Emission and the Strategies for Response [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2009,18(10):885-889.]

[9]梁巧梅,Nofio Okada,魏一鸣.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分析决策支持系统[J].中国能源,2005,(1).[Liang Qiaomei,Nofio Okada,Wei Yiming.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Energy Demands and Related CO2 Emissions Analysis[J].Energy of China,2005,(1).]

[10]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等.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Hu Chuzhi,HuangXianjin,Zhong Taiyang,et al.Character of Carbon Emission in China and Its Dynamic Development Analysis[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8,(3).]

[11]王小亭,高吉喜.张家港碳排放人类驱动分析[J].生态经济,2009,(1):55-58.[Wang Xiaoting,Gao Jixi. Driving the Human Carbon Emission of Zhangjiagang[J].Ecological Economy,2009,(1):55-58.]

[12]湘潭市统计局,湘潭市统计学会.湘潭改革开放30年[R].统计出版社,2008. [Xiangtan Bureau of Statistics,The National Statistical Statistical of Xiangtan. Xiangtan Reform and Open Policy 30 Years [R]. Statistical Publishing House,2008.]

[13]湘潭市统计局.湘潭经济社会发展60年[R].统计出版社,2009.[Xiangtan Bureau of Statistics. The Xiangtan Economic Society Develops for 60 Years [R].Statistical Publishing House,2009.]

[14]吴滨.工业碳排放及能源消耗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25-29.[Wu Bin.On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 and Enerev Consumption[J].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0,9(1):25-29.]

[15]《中国可持续能源实施”十一五”20%节能目标的途径与措施研究》课题组.中国可持续能源实施”十一五”20%节能目标的途径与措施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42-158.[《A Study of Approaches and Methods to Meet China’s 20% Energy Efficiency Target for 2010》Topicbased Group.A Study of Approaches and Methods to Meet China’s 20% Energy Efficiency Target for 2010[M].Beijing: Science Press,2008:142-158.]

Analysis on the Carbon Emission of Municipalscal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in Xiangtan City

DENG MingJun

(Business School,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Hunan 411201,China)

篇10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城市蔓延及其他因素对城市人均碳排放量的影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密度、人均GDP分别与城市人均碳排放量表现出一定的“U型”与倒“U型”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对人均碳排放影响不甚显著;产业结构因素短期会显著提高碳排放量,但在长期会降低碳排放量;城市可达性的交通条件对人均碳排放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碳排放 人口密度 误差修正模型

引言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节能减排日益受到经济学界的关注。美国一些城市如洛杉矶、亚特兰大的低密度蔓延发展路径产生了高碳排放的负面效应,引起城市经济学家的广泛重视。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以城市人口比例衡量的城市化率从2000年的36.22%上升到2010年的49.68%,城市已逐渐成为控制碳排放的重要环节。快速城市化过程导致城市规模扩大与蔓延,可能对城市碳排放产生显著影响,此外,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城市产业结构以及城市交通等特征也可能影响城市碳排放水平,实证检验这些因素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特征与模式,对于制定城市减排战略、探寻城市发展的合适路径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利用我国省级城市面板数据,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实证检验相关因素对我国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特征与模式,进而对我国城市的发展路径提出相应建议。

文献综述

早期国外文献聚焦于讨论宏观经济变量如收入、产业结构等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视角也集中在国家或地区层面。Grossman 和Krueger(1991)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他们实证分析了北美国家人均收入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发现人均收入与环境恶化之间存在倒“U”型特征。Selden和Song(1995)认为,当收入达到一定程度后,结构和技术效应的正面影响将超过规模效应的负面影响,使一些污染物排放与人均收入之间呈现倒“U”型特征。Bhattarai和Hammig(2001)研究了拉美、亚洲与非洲66个国家环境恶化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发现尽管不同制度特征对环境质量恶化有显著影响,但总体认可环境恶化与收入之间EKC关系的存在性。Iwata et al.(2010)利用1960-2003年法国二氧化碳排放与收入做了回归分析,发现EKC确实存在。

但也有学者对EKC曲线的适用性提出质疑,Lantz和Feng(2006)对加拿大五个地区1970-2000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碳排放与人均GDP并不存在关联。对于产业结构,一般认为能源强度高的第二产业对碳排放影响较大,产业结构的演进对碳排放有显著影响。Stefanski(2009)模拟分析了英国产业结构与CO2排放,发现产业结构变化是造成CO2排放呈倒“U”型的关键因素。Hammond 和Norman(2011)指出,正是产量、产业结构、能源强度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造成了近20年来英国制造业与能源相关的碳排放下降。

最近,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城市密度、交通等城市蔓延特征对碳排放的影响。Ishii et al.(2009)研究了城市密度对节能减排的影响,发现中等密度的城市最有利于碳排放减少。Ishii et al.(2010)以日本一个中等城市为例,模拟了不同密度城市碳排放量减少趋势,发现中等密度城市预期的碳排放减少量大于高密度与低密度城市。Norman et al.(2006)以多伦多为案例,研究发现低密度郊区能耗与温室气体排放比高密度的市区更高,并且指出交通排放是减排的关键。Poudenx(2008)同样关注交通对碳排放量影响,他认为减少私家车的减排方式遏制了出行的便利性,应加大非机动交通工具投资,使人们主动选择低碳的出行方式。

国内学者主要从城市规划角度对低碳城市建设提出建议。郭晶(2010)以杭州为例分析了低碳目标下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之间的协调,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公共交通可达性等因素有助于减少碳排放。潘海啸(2010)以上海为例研究了城市交通和土地使用方面的政策变量对碳排放的影响,认为高密度的城市规划和土地的混合使用能降低碳排放。陈飞、诸大建(2009)定量研究了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提出应实行紧凑的城市发展战略。

从上述文献来看,鲜有学者利用误差修正模型从长期与短期来考察城市密度、人均GDP等因素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特征。本文将运用我国主要省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研究人口密度、人均GDP、产业结构特征与交通便利程度等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通过引入二次项做误差修正估计,可更全面地分析各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模式与特征。

变量说明与数据描述

(一)变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