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范文
时间:2024-04-02 17:22: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者简介]肖立新(1970- ),男,河北宣化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陈新亮(1970- ),男,河北怀来人,河北北方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张晓星(1982- ),女,河北新乐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与综合素质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2JY06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77-03
大学生网络素养是指在信息社会,大学生不断适应网络媒介的发展,利用网络促进自我发展并创造价值的能力和意识,是一个集意识水平、知识积淀和创造能力于一体,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吸收、融合、创新与完善的能力系统。由此可见,大学生网络素养是一种建立在个体主观学习和外界客观教育基础上的综合素质。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由五方面内容构成,即网络认知能力、网络操作能力、网络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以及网络安全意识,五个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问题,笔者对张家口市五所高校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现状进行了实证调查,并结合相关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试探性地从社会培育、学校培育、自我培育三个方面探索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有效方法。
一、张家口市五所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情况
本问卷采用了自填式问卷调查,问题涉及背景性问题、主观性问题和客观性问题。问卷内容涵盖网络认知能力、网络操作能力、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网络安全意识五个方面。问题设计力求简明、客观、准确。2011年3月,调查组随机选取张家口市五所高校,即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北方学院、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张家口教育学院和宣化科技职业学院送发问卷,被调查人涉及工、理、管、医、农、文、师、艺等专业,十六个系别,四个年级的大学生共500人,其中男生287人,女生213人,理工类本科学生占多数。问卷最后回收485份,回收率达97%。调查问卷收回后,笔者及时对问卷所涉及的题目回答情况进行了分析统计,并随机抽查了35名同学,听取他们的意见,通过个别访谈的形式,进一步了解其他影响要素。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宿舍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地点,所占比例为58.4%;其次是网吧,占25%。其中在选择网吧的时候,学校周边的网吧是大学生上网的首选地点。这给学校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了不便,也为部分大学生上网成瘾埋下了祸根。另外,随着3G手机带来的上网热潮,大学生手机上网占86.5%,已经成为大学生上网方式的首要选择。
(二)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分析
篇2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素养 共性与特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025-02
1.大学生网络使用现状
1.1网络素养的概念
关于网络素养的定义学术界说法不一,一般是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一部分内容来研究,对其内涵的理解又各有侧重。“网络素养是指人们在信息社会中的信息行为能力、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概括性描述的一个概念。”其内涵“不仅包括信息的获取、表达、交流等技能,而且还应有独立学习、创造使用信息的态度和方法,以及在信息社会中的责任与道德。它主要由网络信息知识、网络认知能力、网络信息意识,及网络信息伦理道德组成。”
1.2大学生网络使用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1.95亿人,其中10.8%的是大学生。大学生是学生群体中上网的重要群体。调查显示,从385名参与调查的大学生利用网络情况看,利用最多的并非是学习资源,而是BBS、影视资料和网络游戏等。使用网络的排名依次是:查找信息、看影视剧或听音乐、交友聊天、下载软件或资料、浏览新闻、BBS上浏览帖子、收发电子邮件、浏览博客、玩网络游戏、看电子书或网络小说、网上购物等。其中搜索引擎、网络新闻使用率分别达到85.4%和87.2%。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咨询方面的获取欲较高。在商务类应用上,大学生网购比例为45.3%;使用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的比例分别为43.6%和41.8%;对于博客、播客、虚拟社区、网络论坛、即时通讯、电子邮件等一系列网络表现形式,大学生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使用率高。多数大学生利用网络的主观愿望是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文明成果,从而发展和完善自己。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部分大学生更多地把网络运用于娱乐休闲而不是学习,这使得现代社会计算机网络帮助大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2.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分析
2.1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共性与个性分析
(1)对网络媒介的认可度高
大学生认为网络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网络对他们有帮助,只有很少的大学生对网络持怀疑和否定的看法。这说明网络的优势已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学生认为网络媒介对自己的知识建构影响很大,网络科技的发展将会使社会变得更好,网络的普及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这说明大学生对于网络发展带来的信息沟通是认可的。
(2)具有较高的网络操作技能
大学生对网络实际操作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和具备较高的技术能力,能够通过百度或Google等搜索引擎查找自己需要的相关资料。当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时,选择通过搜索引擎搜索网络信息解决自己的问题。不少大学生拥有自己的博客,开通了自己的微信,这也意味着大部分学生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传播系统。对于网络论坛、博客、虚拟社会等一系列网络表现形式,大学生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度,会经常利用网络媒介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3)具有较强的网络安全意识
大学生具备基本的网络安全意识,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在网络上与陌生人交流时能够审时度势,注意在网络上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及时删除不良信息,在网吧等公共场合使用网络时,及时删除登录个人账号密码等,对自己的电脑系统和杀毒软件进行定期的更新升级,使用保护软件预防不良网站的侵害等。
2.2大学生网络素养存在的问题
(1)缺乏网络信息批判意识
调查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缺乏批判意识,没有用理性客观的思维来看待网络媒介中的信息。这样很容易在虚拟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部分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批判意识的形成。对于网络新闻的报道。缺乏客观理性的分析、解读,甚至让非理性因素占据了主要地位,使得对信息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上的浅显判断,缺失了深层次的思考,对其中潜在的信息及社会意义失去应有的思考。这就会形成盲目的跟风,体现了自我修养的不足与欠缺。
(2)网络自我管理有欠缺
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控制上网的时间,不能正确把握自我的时间观念,易受网上不相关信息的误导,偏离了自己上网的最初目的,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信息构建的虚拟世界里。
(3)创新能力与意识有待提高
网络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有效利用网络技术及丰富的网络知识,通过自身的努力进行创造革新,以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调查反映出只有26.3%的学生经常利用网络信息进行学科学习、研究,大部分学生依然停留在娱乐休闲方面。对于自身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研究和自我发展的意识比较薄弱。大学生在利用网络信息进行学科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及创新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网络道德、法律意识有待提高
“互联网并不是超越现实、不受法律约束的空间,网络行为也要承担法律责任。在互联网上不能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是最基本的要求。”
3.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建议,对策
3.1加强社会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
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研究和培育不仅是高校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也影响着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问题。
(1)完善相关培育政策,加强宏观的理论指导,制定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国家标准,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推动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目前,我国没有一所高校制定了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标准,教育部应根据我国实际,尽快制定出台我国高校网络素养标准,并以根据立法形式积极推动网络素养的培育。
(2)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中心,具有优质的信息资源,可以为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环境。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及早站在全局的高度,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构建完整、高校、实用的全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的网络体系,实现国内资源共享,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素养培育的环境。
3.2加大学校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力度
(1)可以建立健全网络素养培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入手,以现代课程理念为知道,形成以传授网络信息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大学生信息能力为核心,以培养网络信息意识为先导,以网络信息伦理道德为总则的开放、完整、动态的课程结构体系。同时也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具备有较高的教学、教育能力,德才兼备,能够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起到引导、教育的重要作用。
(2)高校还可以开设官方微博、讲座、公选课等,传播予大学生实用的网络知识,而不是流于形式,从而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获取与分辨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3.3促进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自我教育与提高
篇3
(延安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已经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了解大学生网络学习现状,有利于分析当代大学生网络学习的特征和行为规律,从而改良现有网络学习环境,提升大学生网络学习效率.通过调查大学生网络学习生活的现状,对调查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学校和学生两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影响网络学习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网络学习;大学生;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256-03
随着网络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将电脑、手机等设备作为日常娱乐、学习的一种工具.而且网络以其方便,资源丰富,将优质的学习资源分享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成为大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了解大学生上网学习的情况,探究影响网络学习效率的因素,提高大学生上网学习的信息素养,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本次问卷调查选取延安大学和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网络使用基本情况、大学生网络学习素养情况和学校影响大学生网络学习因素情况.
1 调查方法及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法,具体方法为问卷调查分析.本次调查发放纸质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0份,其中男生88人,女生192人.数据经过初步电脑录入处理后,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本次调查涵盖延安大学与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基本可以反映延安大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网络学习综合情况.
2 结果调查与分析
2.1 大学生网络使用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调查统计显示,76.3%的学生有自己的电脑,96.1%的学生有自己的手机;54.3%的学生平时在宿舍或图书馆里用校园网接入上网,23.9%的学生是用电信或联通等联网方式,49.2%的学生是用无线通讯网络;59.6%的学生上网主要浏览新闻报道,62.8%的学生进行QQ聊天、刷微博或微信等,53.9%的学生看电影、玩游戏,57.8%的学生学习、查资料,40.7%的学生浏览购物网页.由上可见: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脑手机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丰富了学生生活,为学生了解世界搭建了桥梁,并且大多数学生可以将网络应用在学习上.
2.2 大学生网络学习素养调查分析
网络学习是指学生在虚拟的网络学习环境中,针对某个学习活动主题,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互动探讨交流的过程[1].网络学习素养是指在网络学习环境下所形成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资源获取以及交互能力的总和.本文笔者对网络学习素养的判定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从学习意识态度、学习时间、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习资源获取以及师生交互能力方面进行调查.
2.2.1 学生上网学习意识和态度现状
意识是学习的前提,态度是学习的关键.由表1可知:当遇到学习问题时,40.4%的学生第一时间查阅课本、书籍,13.6%的学生请教老师和同学,72.9%的学生上网搜索相关的信息.对网络学习态度调查中,97.6%的学生对网络学习态度积极,只有9.3%的学生对网络学习态度冷淡.大部分学生都有较强的网络学习意识,并且态度积极.
2.2.2 学生网络学习时间现状
时间是学习效果的重要保障.在调查学生上网时间中,87.2的学生上网时间在一小时以上;其中36.8的学生时间在2小时以上.由表2可知:75.8%的学生只用了1小时以内的时间来学习,40.4%的学生学习时间不足半小时.学生每天利用大量的时间上网,可是花在学习的时间却很少.亦说明学生自控力不足,很容易在学习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2.2.3 学生网络学习原因和目的现状
学生需求决定学习动机.由表3可知:71.8学生认为利用网络可以使学习方便,容易获取资源,64.3%学生是因为资源丰富,拓展知识面,40.3%的学生是因为网络资源更新迅速,有助于获取最新知识,32.1的学生是因为学习经济,物美价廉,在对学生网络学习目的调查中,30.20%的学生目的是专业需要,80.25%的学生是个人需要,只有6.5%的学生是因为教师需要.由上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网络学习具有诸多好处,可以使用它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它已成为学生在现实课堂之外的“第二课堂”.
2.2.4 学生网络学习方式现状
学习方式对学习效果有着很深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36.9%的学生认为新技术会提高自身学习成效,但是有53.4%的学生没有去过MOOCS、TED演讲或可汗学院等新型网络教育资源.学生选择的学习方法略显单一,新型的网络教育资源了解程度低.由表四可知,76.8%的学生利用手机上网时间大于电脑时间,但33.6%的学生平时用手机上网学习时间比电脑多.但大部分学生不能够正确利用手机进行学习.由上可见:未来手持设备移动网络学习将会成为未来学习主要方式之一,但大部分学生目前不能正确使用手机等手持设备到学习中来.学生应当积极利用各种网络进行学习活动,更多地了解、大胆地尝试丰富的网络资源.
2.2.5 学生网络学习的资源获取现状
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是网络学习关键组成部分.由表5可知:76.3%的学生会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获取学习资源,40.5%的学生或通过电子期刊库,如中国知网,32.3%的学生通过专业学习网站,如论坛、贴吧等,27.4%的学生通过校园网资源.以上反映了学生可以通过多样方式来获取所需学习资源.在对学生上网查找所需学习资源的能力调查中,有38.4%的学生因为网络资源良莠不齐等原因还不能快速找到.对学生共享资源情况调查中,27.4%的学生会通过网络平台共享优质学习资源.学生对于网络学习资源的获取、共享等操作还欠缺系统方法,部分学生在网上找不到所需学习资源,并且网络信息技术能力有待提高.
2.2.6 师生进行网络学习交互现状
互动同样是网络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师生网上进行学习互动方面,61.1%的学生偶尔会互动,32.5%的学生从不会,只有6.3%的学生互动频繁;而与老师互动方式上,经常面授指导的学生占40.6%,经常用QQ或微信指导的学生占10.5%,经常E-mail指导的学生占5.9%.由上可见:学生的沟通意识极待提高.并且学生大多喜欢面授,对网上虚拟交流不感兴趣.但是因为时间、地点以及老师工作的原因,往往不能每次都得到面授的机会,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降低.
2.3 学校影响大学生网络学习因素调查分析
2.3.1 学生对校园网资源了解情况现状
在一项学生对校园网资源态度调查中,57.6%的学生认为一般,20.1%的学生认为少,还有5.4%的学生认为没有可用资源.也就是说,四分之一的学生对校园网所提供的网络学习资源不满意.由表6可知:39.8%的学生没进过,听过有精品课程,25.4%的学生没进过,也没听说过,22.6%的学生进过,但对所公开的课程不感兴趣,12.2%的学生进过,并学习过有关课程.精品课程是学生课余时间知识学习的主要工具.但是由于学校自身优质资源有限,老师不能及时指导学生利用校园网等多方面因素,导致了学生一方面对于优质资源的“视而不见”,另一方面却在网络海洋中捞针般的找优质学习资源.
2.3.2 学校对学生网络学习影响现状
由表7可知:89.3%的学生认为学校影响网络学习因素是校园网的网速太差,48.2%的学生认为是不能及时寻求老师的帮助,46.4%的学生认为是网络学习平台未完善,27.9%的学生认为是设备落后.由上可知:影响网络学习因素有很多,但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校园网的上网速度.也就是说,网速对学生网络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往往有学生会因为看学习视频不流畅、有卡顿现象,或者学习资源的下载时间长而放弃网络学习,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
2.3.3 学生网络学习问题现状
由表8可知:学生反映最强烈的是缺乏正确的方法指导,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占53.6%,其次还有网络操作技术不熟练,占30.0%.由上可见:大多数学生自身的网络学习素养有限,迫切渴望得到老师的正确指导.
3 提高大学生网络学习素养的策略
3.1 学校应加强网络学习宣传和培训力度
首先应加强网络学习宣传力度.为了应对学生对于网络优质资源了解程度低,渠道少等情况,在一项“学生最喜欢推荐网络资源方式”调查中,学生最喜欢的方式为开放网络课程,其次是老师推荐,学校论坛,开展专门讲座等.因此,学校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如:每一学期开放网络课程作为学校的选修课、开展专门的讲座等.[2]
其次要以提升学生网络学习素养为目的,开设网络学习技能课.网络学习技能课程的建立可以使学生掌握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知识,提高学生对资源的搜索能力,传输优质的学习资源及专业化的学习网站,丰富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教会学生辨别是非,正确使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网络学习共享优质资源意识,为网络优质资源的积累创造环境;并使学生建立自己的PLE——个人学习环境,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学校能够通过选修课或必修课等形式,提供网络学习技能课程,如果有条件的学院也可以有针对地开展相应的网络学习技能竞赛,增强学生网络学习水平.
3.2 师生应建立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一个良好学习环境的建立,互动是关键.据调查,学生因为网络学习不能及时提问解惑,而对网络学习持有怀疑态度.所以学校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完善的交流系统和学习支持服务平台使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网络学习,加强自身与学生交流互动的积极性,增强网络教学的能力.如:开设教学聊天室或者QQ群、教师在线辅导答疑[3].学生也应该积极参与进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良好的学习交流,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3.3 学生应加强网络学习意识和能力
面对网络的多元化,学生应不断提高学习意识,尤其是手机等移动设备网络学习意识的培养.调查发现,移动设备在学习上有先天优势.学生可以在移动设备下载学习资源,同步电脑学习情况,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充分展示其优势.并且网络学习时,清除外界因素的影响,有意识地加强自我控制能力,提高网络学习效率.
3.4 学校加大网络建设投入
为满足学生对于网络学习的要求,学校应加大资金的投入,提供先进的设备,聘用专业人士建设完善的网络学习平台,放入更多优质学习资源供学生学习,提高校园网网速,改善学生网络学习体验,建立网络学习评价系统,接受学生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学习资源,改进网络教学方法.
4 结束语
总之,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网络学习已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学校应加快脚步,完善设施,探索网络学习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使得两者更好的融合;大学生也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网络信息素养,完善自己的终身学习体系,使网络学习在自主学习中有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艳红,黄志梅,杨永华.90后大学生健康网络学习方式的研究——以泉州地区大学生为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34(3):18-20.
篇4
2015年,中国网民已多达6.49亿,大学生是其主要力量,也是网络舆情的主力军。大学生网络舆情指在一定时期内,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对某些社会事件、言论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称。网络的普及使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网络舆情中来,因为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他们也更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对各大社会热点问题的评论中,都可以发现大学生群体的身影,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看法的平台。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生活,从网上购物、交友、找工作到思想交流和闲置物品交换,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深深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
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难免会受到一些不良、不实信息的影响,从而不理智的对待一些问题。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体现以90后为主,他们拥有良好的知识素养以及一些90后的特质:总体上个性张扬、善于表现、目标明确、乐于发现接受新事物……。这些特质也体现在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中:
1.自发性与互动性。在某一社会热点事件爆发之后,便会有众多针对这一事件的看法通过各类平台直接发表,其他人也会纷纷浏览并跟帖发表自己的看法。
2.相似性。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相似以及所处群体的相似性使大学生群体对事件的看法趋于相似。
3.广泛性与匿名性。各类事件一经网络,立刻就会获得巨大的点击数量以及转载和匿名跟帖评论,并迅速被更多的人所熟知,网络舆情大规模爆发。
4.情绪化。由于90后大学生群体个性张扬善于表现的特点,在一些特定的事件爆发之后,他们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有时会带有主观情绪甚至冲动情绪,这些言论又会影响其他人,引导他们的言论向此方向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
上述这些特点使得大学生网络舆情呈现出积极舆情与不良舆情两个方向。积极的网络舆情很好理解,指对于已经发生的某个事件,客观理智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会促进事件的发展或者提供建议观点促进事件的解决。不良网络舆情,虽同样是发表对于事件的观点看法,但是往往伴随着虚假信息、一些激烈煽动性言论和攻击他人的辱骂性词汇。很多时候,网络舆情会同时朝这两个方向发展。例如在新浪微博中曾红极一时的“最萌身高差情侣”分手事件。这一事件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对情侣分手,但是由这一事件造成的后续网络舆情的发展却大大超乎意料。事件的两个主要当事人都是在新浪微博具有很高知名度的知名用户,都是大学生。事件起源于这对情侣中男生发表的一条用词欠妥的分手微博,后来这条微博有了数量众多的转发与评论,评论中有表示遗憾劝阻的,这些言论促进着网络舆情向着正常淡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同时也出现了很多谩骂诋毁的评论,这类评论用词难听,对该男生进行人身攻击,持续很久,并影响到该男生及其周围朋友的生活。
网络世界中类似的事件有很多,上述事件只是其中之一。如果仅仅是对于某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无可厚非,参与事件的讨论,不仅可以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与他人交换意见还可锻炼大学生的交往能力。但是如果利用社交平台的匿名特点而肆无忌惮的发表诋毁谩骂他人的言论,就不应该了。这些言论除了有损当事人的形象,还会对看到的其他人造成影响,对网络舆情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也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其中,敏感煽动性网络舆情易引起大学生群体躁动。大学生往往对以下几类信息较为敏感,一是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校园内的消息;二是涉及国家的时政问题,还有就是涉及一些明星绯闻的消息。想想事件出现后的游行活动,火遍网络的“周一见”,这些舆情事件中都出现了一些活跃的账号,他们把对事件的评论引向某个方向。这些账号的评论勾起人们心底的某种情绪,鼓动目的明显,使得评论中骂声一片,将事件推向异化的。这样的言论所引起的躁动既不利于社会稳定,也不利于网络的健康发展,更甚者会引导大学生做出触犯法律的行为。
三、不良网络舆情的成因
1.网络言论管理存在缺陷,大学生情绪缺乏引导目前我国对网络言论的管理还较不完善,只要不涉及国家安全和信息,就会拥有较大的言论自由。在此环境下,大学生往往会为了吸引别人注意,满足自我虚荣心,而发表一些不实或者攻击性言论。大学生在不稳定的情绪之下还容易发表一些攻击、诋毁性的言论,给自己、学校或是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比如会有一些学生在网上信息抹黑学校,最后不仅学校名誉受损,自己也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2.大学生网络素质有待提高,道德规范意识不强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人们认为没有人知道自己是谁,往往随心所欲地发表意见,甚至与道德标准不符也无所谓。大学生由于价值观并没有完全成形,判别能力有限,在这种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容易做出一些不当的行为,如不实信息、不雅照片、做黑客攻击网站等。这些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大学生网络教育管理存在缺陷,他们掌握着计算机、网络知识,却没有人告诉他们在网络世界应该遵守怎样的道德守则。
3.网络监管技术不够成熟近年来,不良的网络舆情事件时有发生,正是互联网监管技术的不成熟让那些别有用心之人有机可乘。试想如果互联网的监管技术足够发达,网络监管者能够及时察觉,进而通过IP地址,拦截、封锁这些恶性消息,这类事件发生的几率还会这么大吗?
四、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
面对大学生负面网络舆情,我们要科学理性的面对,要“防患于未然”。在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引导时,首先要注意方向性,将躁动偏激的情绪引导到客观理智上来;其次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和谐的观点意见,用科学的方法将网络舆情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最后是参与性,引导大学生更健康的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并让他们在参与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从而使大学生网络舆情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1.构建正能量信息平台健康的信息平台有利于正能量信息在大学生群体甚至全社会传播。在建设网站时要注意:首先,网站的信息要关注大学生的诉求,如有助于大学生学业的信息资料、校园生活的消息、重大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以及大学生关注的新闻;其次,具体消息的选择、一定要不离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初衷,通过的内容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2.培养引导“活跃账号”除了网站以外,各类网络社交平台中的活跃账号也很值得注意,这些账号的所有者在网络世界中被称为“大神”,在舆情的发展过程中很可能活跃账号的一句话就会左右舆论的发展方向,所以培养一些积极的网络活跃账号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些账号主要的作用就是了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发展情况并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还有在平时一些正能量消息,确保大学生网络舆情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建立健全大学生意见诉求表达机制,加强情绪引导大学生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诉求,一方面体现出大学生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当前大学生利益诉求机制的不完善。在校园生活中,大学生更加关注与自己利益生活直接相关的校园环境、相关硬件配套设施、教学环境、教学质量等。如果学校没有给他们提供一个能够表达自己意见的平台,他们就会寻求别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网络恰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为此,高校应该建立健全大学生诉求表达机制,可通过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利益诉求部门,设立诉求信箱等,来建立与大学生沟通的正式渠道。也可以通过学生会、社团等等学生组织了解大学生关注的问题,并积极解决,避免大学生群体因诉求机制不完善而产生的不良情绪。
4.加强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不良舆情不仅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有的甚至触犯了法律。要杜绝此类舆情,必须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校应增加关于网络道德素养的教学内容,提高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素养的重视程度,并通过课程潜移默化的使网络道德的重要性深入大学生的心里。让他们逐渐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进而提高不良信息的辨识能力,杜绝不良网络行为。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通过讲座、辩论会、宣传画报等多种形式来加强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
5.加强网络监管和引导加强不良网络舆情预防能力,必须建立校园不良网络舆情的预警和危机处理机制,健全网络舆情收集、分析、监管系统。在校园网络出现不良舆情产生的预兆时,通过管理员封锁恶意用户账号,使用对其禁言等方式及时处置,阻止不良舆情进一步扩散。一旦不良舆情爆发,要通过新闻发言人等制度,第一时间公布事实,确保大学生的知情权,将网络舆情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去。
篇5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网络道德失范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一)网络道德意识淡薄,价值观混乱
在虚拟社会,信息的传播打破了国家、地域限制,当前,正处于转型阶段的我国社会,出现各类道德失范现象,与以往不同的是这类现象会频频被网友转载,并以极端的方式去评述此类事件。大学生群体对新事物兴趣浓厚,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且具有散播快的特点,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在各种新思潮的冲击下大学生容易价值观混乱,更有甚者还会把错误的伦理道德倾向和价值观带到现实生活中,对社会带来危害。
(二)网络道德信念缺失
网络技术消除了信息传播的地理、时空障碍,西方文化的渗透威胁着弱势国家的民族文化。使部分大学生对传统社会中的伦理道德观念质疑、并信奉传播“别有用心”的西方文化。网络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没有传统社会的人际、法律、道德、舆论的约束,上网的匿名性往往使大学生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因此,将网络作为他们进行情绪宣泄的主要场所,他们甚至认为网络上无需道德,因此,在网上肆意妄为,甚至违法犯罪。
二、应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对策
(一)健全网络道德法律法规。
1.加强网络立法。网络是一个开放、平等和自由的平台,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可以畅所欲言,但是,这种过分的平等、自由、开放会导致在网络环境中没有一个公认的行为规范。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法律规范作为后盾,社会秩序就难以维系,同样,网络世界也是如此,因此,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加强网络道德立法显得尤为重要。此外,还要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执行力度,否则这些条例就是一纸空话。
2.加强网络技术监督与屏蔽。当前网络环境复杂,各类不良网络信息充斥屏幕,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容易上当受骗,因此,相关部门要提高网络技术监督水平,利用技术检测和防范网上各类虚不良信息,保障网络道德环境清新。
(二)提高大学生自身网络道德素养
1.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走向成熟的阶段,对于网络上复杂的信息,他们并不能够靠自己的阅历去正确甄别,网络信息中有好有坏,在大量的信息中不免参杂着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信息,大学生只有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增强信息识别能力,学会甄别不良信息,提高自我规范和保护能力,才能杜绝不良信息的侵蚀和伤害。
2.加强慎独教育[1],提高自律意识。所谓慎独是指一人独处与同众人相处表现出一样的道德风貌和行为习惯。网络世界是虚拟的、匿名的,网络道德没有人监督,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必须实现慎独,才能在网络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自律。
(三)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视
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大学生深刻学习道德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其中课堂教育是主要阵地,因此,高校应在抓好课堂建设的基础之上,重视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增强构建良好网络道德环境的责任感。
2.家庭应从青少年时期就加强对孩子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在家庭方面,家长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从小对孩子灌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孩子的日常行为加以正确引导是对失范行为的最好防范。
(四)净化网络社会道德环境。
1.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对计算机网络知识与正确的网络观的宣传教育,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开拓教育新阵地。
2.加强网络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感。要从法律规范、内容审查、技术排查、文明经营等方面要求网络从业者加强行业自律,遵循应有的网络规范。[2]
3.开展社会道德实践。实践是永恒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大学生中推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在实践中磨练大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锻炼大学生的道德学习能力,促进其思想的成熟,从而增强其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使青年大学生使用网络更加理性。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不能因为网络带来的负面效应就因噎废食,[3]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一方面,我们应分析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另一方面,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刻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从社会、家庭、学校及大学生自身等几个方面分析并综合研究,加快网络信息技术研究,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监管,强化网络道德规范,提高大学生自身网络道德素质。就一定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让网络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注释]
[1]魏雷东.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思想教育研究[J].2011(1).
篇6
众观国外网络安全意识培养与教育的各项规划和措施,我国网络安全意识培养的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具体的教育培养模式和实施措施。2014年2月27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军事等各个领域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作为国家安全未来发展的目标之一,也开启了推动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法治建设,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的里程碑。全国各地不断开展强化国民网络安全意识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北京确立网络安全日、国际网络安全大会召开、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全国各大企业开展的网络安全论坛、全国各大高校申办的网络安全新专业等一系列的措施都已经展现出我国在大力提升全民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努力提高全民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为了更好的推动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提升,我校在2014年首设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此前我们的专业培养目标是网络安全与计算机犯罪侦查方向,多年的教学理念使得我们在开展相关专业学生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对象探索一种基本专业课程体系教育为核心引导的网络安全意识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专业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强化与养成,提升专业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的思维,同时对于创新相关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引出新内容新思路。
2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许多的调查数据表明,网络安全问题大多都是由于管理措施不力、安全配置不正确等网络安全意识不强的原因诱发,在多数情况下网络安全问题已经不再是技术难题而是安全意识问题。例如:很多个人网络用户使用的网络虚拟身份的密码设置安全系数过低,个人信息不慎重,网络浏览痕迹不清除不处理等基本网络安全保护意识缺乏。一个只认为管理和技术就可以安全实现网络安全的人不会在思想上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也就无法树立牢固的网络安全意识。而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与强化能够缓解和避免网络使用过程中安全威胁、安全隐患给人们社会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高校大学生是网民别的一类群体,他们获取知识信息量大且要求较高,作为年轻人,其贴近时尚,追求新事物,学习新科技,掌握新手段,领悟新知识都十分迅速,同时也是培养个人意识形态与习惯的最好阶段,高校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网络安全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未来网络信息的管理者与使用者,强化和提升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养,提高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技能,会使得很多的高校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已经掌握了网络虚拟社会中的安全防范方法,拥有网络安全意识习惯,对于保护个人、企业、事业和国家的安全都有着十分必要的意义。
3依托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
3.1专业课程是大学生教学体系中的核心重要内容
很多的高校开展教学过程中已经依据自身的培养目标建立了完善的教学体系,我校多年来已经形成了有着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并针对各个专业制定了相应的培养方案,大多数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公共必修、法律知识、警务技能、学科基础、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等多个模块。其中专业课程是各系部根据行业对人才能力标准的要求选择开设的课程,这些专业课程的教学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随着近年来国际上众多国家对网络安全及其相关建设的重视,我们国家也更加进一步提出了加强“网络强国”建设的目标,与此同时开展全方位的制度、技术、文化、设施、人才等方面任务的实施。这为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对于院校中相关专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面。公安信息系是我校成立十多年系部,多年来一直设立网络安全与计算机犯罪侦查专业,2014新设本科专业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教学要培养能在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保卫部门及相关领域从事与预防网络犯罪、控制网络犯罪和处置网络犯罪相关的执法工作的应用型公安专门实战人才。在制定这些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时我们设立了《恶意代码分析与防范》、《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与监察》等专业核心课程,这些专业课程的设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实施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实训能力等专业能力,同时也为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养成奠定了基础。其中《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是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核心专业课程,其在实现学生素能培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年来教学目标定位以掌握网络安全相关技术为主线,强调实践应用型技能素质培养,在一定程度对于网络安全意识培养重视不够。为更好的依托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强化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养大学生网络安全优质习惯,我们将针对培养对象制定培养目标,不断努力探索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方法与措施。
3.2依托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方法
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体系化过程,教师要依托专业课程这一核心,加之课余时间开展一系列其它形式的活动,达到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目标。目标完成的主要方法以下三个方面。
(1)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的强化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有效的方法是将教育内容纳入学校所授课程中,其中《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恶意代码分析与防范》等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训教学内容,授课过程中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网络安全相关技术理论知识外,在实训操作环节注重技术实际应用的理解和训练,通过理论讲授教学与实训操作训练相结合把难于理解的技术理论知识在实训操作训练过程中加深理解,从而通过整个教学环节由浅入深的强化网络安全意识。比如,我们在给学习讲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策略篇配置过程上账户策略时,不但要求学习学习、理解和掌握账户策略在配置与使用在保护计算机系统安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还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密码必须复合复杂性要求”或“账户锁定阈值”等内涵内容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做法。
(2)针对学生兴趣加强宣传,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教育宣传活动的展开是扩大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受众面的最佳途径。一是开展专题讲座;专题讲座可以由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组织,骋请校外或行业相关领域的专家主讲,以网络安全前沿动态、技术以及网络安全方面的精彩事件或案例,并结合最新发展的网络安全技术、工具使用、网络应用等方面知识开展专题式教育。二是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及意识普及活动,依据主题活动目标,通过问卷访问、演讲、海报、游戏、竞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三是设立网络安全学习专题的网站,网站建立是新媒体形态下知识传播的良好方式,网站中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除了展示网络安全事件、普及知识,还可以介绍新技术、新动态,网络安全学习专题网站不仅给建立、维护网站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同时也给广大同学了解网络安全新事物,学习网络安全知识搭建了平台。
(3)组织学生参加网络安全技能大赛全国很多高校或单位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网络安全技能大赛,如单兵挑战赛、分组对抗赛,这些是很多高校大学生都希望踊跃参加的一种课外网络安全类科技活动。通过组织在校学生参加全国范围或省内各地高校大学生展开的网络安全技能大赛的过程,遴选、训练、指导参赛学生,在参加技能比赛的过程中能够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网络安全技能等多方面素养。这些不仅能够推动高等院校网络安全专业学科体制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加强网络安全实践类课程体系建设,对于推动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网络安全类专业技能人才,积极响应国家网络安全重点发展的战略规划起到重要的作用。
(4)成立网络安全学生社团学生成立网络安全社团是在课堂之外有组织的一种开展教育群体性教育活动的基础,在社团中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如网络安全知识研讨;组织网络安全知识竞赛;开展校园内网络安全知识调查;参加国家、省部级等相关部门、院校组织的网络安全大赛等多种多样的内容与形式,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网络安全技能。网络安全学生社团是学生组织的团体性组织,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参与,同学们加入一个团队,集思广义,深入讨论。不但能加大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而且能够扩大网络安全意识养成的受众面,让网络安全知识以快乐而又自然的方式在大学生活中传播。
4结论
篇7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学习 低效现象 基本学习策略
无论是从时展需要的角度,还是从网络学习特征和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出发,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工具之一。然而就广大学生来讲,他们究竟能否适应网络学习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则与学习者的网络学习策略直接相关。
一、大学生网络学习的低效现象
随着社会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不断提高,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得网络越来越贴近和深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但我国大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的效果到底如何?我们通过对我院大学生的调查和访谈了解到,大学生网络学习效率低下,现状令人担忧。
(一)置身网络学习环境易产生信息迷航,学习效率低下。
网络信息资源良莠不齐,垃圾资源充斥网络,当学生被大量的网络信息包围时,易出现“信息迷航”现象,最终导致无法维持正常的学习活动。
(二)目标不明确,容易偏离学习目标。
很多大学生起初上网是想查找某个资料,但在查找过程中看到自认为有用的信息,就沿着链接一路点击下去,浏览的结果和上网的初始目的早已大相径庭。
(三)知识零散,情感缺失,难以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
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学习者处于时空分离的状态,使得人际关系冷漠,造成孤独感、集体归属感缺失等心理问题。同时学生从网上获得的知识多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难以获得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学习质量不高。
(四)网络学习支持、监督、评价系统不够完善。
大学生在进行网络学习时,碰到问题,很难得到有效的帮助,而分离状态的网络学习模式给予学习者的支持不够,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二、影响大学生网络学习效果的因素
(一)影响大学生网络学习效果的客观因素。
1.网络传输与接受硬件条件不够完善。网络协同学习不方便是学生不能有效学习的一个客观因素。网络教育的前提条件不仅要求教育者一方有完备的网络传输系统,而且要求受教育者有相同的网络接收系统与之相匹配,例如大学生都至少拥有一部电脑,并与因特网连接。然而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电脑普及率相当低,且因特网覆盖率也不高。[1]这样大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在现实上存在着不方便。
2.网络教学资源对大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我们认为,网络学习资源是指学习者利用计算机网络手段开展网络化学习活动的各种网络信息资源。[2]网上适合大学生学习使用的资源的针对性不强,可以利用的学科学习资源比较匮乏。
(二)影响大学生网络学习效果的主观因素。
学习者本身是影响网络学习质量的最主要的因素。下面我们对影响网络学习成效的学习者自身的两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1.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信息素养是其中一个方面,它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3]学习者如果忽视了对自身信息素养的培养,会很容易受到网络迷航的困扰,严重的会因为错误信息的摄入而直接导致学习失败。因此,大学生信息素养直接影响到了网络学习的效果。
2.心理因素。纵观网络学习的现状、特征与效能,网络学习者在学习上或多或少存在着诸多困惑,内心层面上存在着这样那样不健康的心理。大学生早已习惯了在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下学习,虽然这样做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这种学习方式也会降低学生信息选择的能力。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过程具有无组织特性,一旦来自教师的帮助减少,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也就是说,从传统面对面的教学方式中获得信息的能力,不能自然迁移到网络学习的新环境中来,在网络学习中暴露出信息迷航的现象。
三、改善大学生网络学习低效现象的策略
网络环境下的基本学习策略包括以下三种。
(一)信息搜索策略。
大学生作为接受能力较强的一个群体,在网络操作水平上比较容易提高。总结一些专家和学者的观点,结合自己网络学习的经验,我将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搜索策略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1.制订搜索计划。搜索计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搜索什么,在正式搜索之前,分析课题的主要内容和所涉及的学科范围;二是到哪儿去搜索,针对每一个具体的搜索目标,分别列出可能的信息源;三是如何搜索,预设搜索过程,分析哪种搜索工具可能最恰当,搜索过程可能包括哪些步骤,等等。
2.选取搜索系统。网上资源种类繁多,专业领域和学科范畴不同的数据库的文献类型和数量规模不尽相同,所以要选择非常合适的数据库和检索工具。根据不同的搜索主题,采用不同的搜索系统,并根据需要随时调换。
3.实施搜索过程。根据搜索范围和目的的不同,进行范围、语言、方法的灵活搭配和运用。
4.记录搜索过程。搜索记录通常包括以下几项:搜索日期,参考资料,数据库或索引,地址或URL,搜索命令或关键字和搜索结果。通过分析搜索结果和效率,不断进行变换、组合、调整、综合利用,逐渐学会如何系统而高效地搜索。
5.评价信息质量。搜索过程中对信息的评价是一种粗略评价,评价的标准主要有两个方面:相关性和可信度。相关性是指搜索中的目标与所研究主题之间的相关程度,这要借助于丰富的学科预备知识。可信度是要辨明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和科学性。一般说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机构等站点的信息比商业站点和娱乐站点上的信息可靠。
6.存储搜索结果。把搜索到的与主题相关、又相对可靠的资料下载到本地计算机内进行存储,以备后续处理。
(二)网络交流策略。
网络学习与传统意义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会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距离感和对学习的不适应感。在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与同伴和老师的交流、互动较少,容易引起学习的孤独感,并且缺乏集体归属感。学生的学习体会无法与他人分享,得不到来自于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学习过程缺少参照体系,所以很难发现问题。与此同时,长时间与网络接触会减少学习者与外界沟通的机会,导致情感的缺失,产生网络依赖。[4]因此,在网络学习中,更应强调协作式学习,实现协作式学习其中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具有一定的交流能力,除了自身的素质外,掌握一定的工具有利于交流能力的培养,如电子邮件、ICQ、视频、网上电话等。而这些交流策略会更有利于生生与师生协作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策略。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网络学习者,学生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首先是提高元认知能力。学习者以自己的网络认知活动为对象,对自己的网络认知活动进行自我意识、自我体验。网络学习中,通过多次的学习体验可以提高学习个体的元认知能力,增强自我调节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学习者元认知技能的提高,对于减少或避免网络迷航现象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其次是提高网络信息素养。网络学习中,学习效果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获取信息的质量。在密集的网络信息中,学习者需要准确判断信息和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处理信息,对自己需要的知识进行搜集、筛选、归类、概括,进而对这些知识进行加工融合,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结语
网络学习虽然是开放的、自主的,但我国大学生由于受多年养成的传统学习习惯的影响,网络学习效率低下的现状难以一朝改变。目前我们需要在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有策略地学习,整合、组织优秀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网络学习所带来的益处,潜移默化地由传统学习向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转变,从而实现真正高质量的网络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刘灵芝.传统学习的嬗变――大学生网络学习有效性的影响因素[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9.
[2]陈时见,王冲.论网络学习资源的意义、功能与类型[J].电化教育研究,2003.10.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网购 措施
根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骆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购群体人数规模为1.93亿,并且报告指出网络购物在未来较长时间实现较为稳健的增长。在这一规模巨大的网购群体中,掌握互联网使用技术、高学历的大学生占着相当大的比例,大学生也越来越接受网购这种消费模式。
一、大学生网购的现状
大学生网购人数众多。为了了解大学生网购的现状,笔者对6所高校随机调查了300名学生,242人每天都有逛网店的习惯。由于网购是一种新兴产物,它的即时性、便捷性、丰富性的特征正好满足了大学生求知求新、强烈追求高效化及个性的需求。一些商家充分认识到大部分社会精英人士会来自于这一群体,对大学生的未来预期非常高,瞄准大学生思想活跃但不成熟的特点经常性推出消费活动,一方面抓牢未来潜力消费者,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网购行为。
大学生网购占用时间长。在“网上逛店会花费多少时间”的问题上,130人表示至少花费1小时,90人花费2~3小时,而平均每天逛网店4~5个小时的大学生有22人之多。有不少同学表示每天打开购物网站已经是自己的必修课,很多时候也只是作为消遣的方式,只看不买,但是网上商品繁多,大学生在浏览信息、搜集信息的过程中需不停的筛选信息,这个过程中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大学生目前的主体任务是学业,如花费太多精力逛网店,正常的学习、休息必然受影响。
大学生网络消费成瘾。网络购物的购物过程随意轻松,对于收入不高的大学生来说,比店铺式购物更为轻松自然。一方面团购等低价位的信息非常容易引起消费冲动,另外一方面网上消费多数采用网上银行付款,由于看不到实质性的支出,网上消费变成单纯的数字变化,这种虚拟型消费,让大学生避开了过多消费的过滤,用很多网上消费者的话说: 网络消费真是无声无息。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升级发展,网络交易服务中已经加入了很多互动性和娱乐性内容,这使得网络交易活动本身的吸引力增强。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开始可能是抱有一定的现实目的进行网络交易活动,但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逐步被此类网络活动本身所吸引,并可能沉浸于此。基于这几方面的情况,大学生网络消费容易成瘾。
二、大学生不合理网购的应对措施
网购成瘾不是心理疾病。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人与环境的无法适应导致的。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处在发展变化当中,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消费风气的影响。目前大学生多是90后,由于能从家庭和社会中直接获取财富,加上其社会化没有完成,大学生往往难以正确评估自己的购买能力和财富创造能力,一旦把握不好,容易养成不健康的消费习惯,这也不利于其今后独立生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矫正大学生的网购行为。
注意自我约束、自我节制。大学生应该做一个有计划的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少大学生的生活费是每学期一次性给予,由自己自由支配。不靠劳动获取的财富,容易产生盲目性、冲动性的消费,大学生需对自己的经济条件和消费状况有个清醒的认识。在学期初需制定每月消费标准,如果超过了计划中的消费金额,就要停止购买新的物品。网上购物容易产生“数字化”的错觉,容易让人产生麻木,针对这个问题大学生要学会每天记账。每天浏览自己的账本,了解自己消费的明细,懂得哪些项目的支出是不必要的。
信用卡不申请、不使用。信用卡是一种“透支未来”的消费方式,这对大学生们很有吸引力。但是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循环利息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对信用卡认识不清、年费拖欠、还款意识淡薄等现象在很多学生持卡人身上存在。大学生是一个无稳定经济来源的群体,使用信用卡会刺激他们消费,助长挥霍习气。一方面希望银监部门对银行发放给大学生信用卡出台相关监督机制,避免银行为了追求未来客户,无节制的滥发信用卡,作为银行需要严格把住审核关,对无偿还能力的大学生降低透支金额或者坚决不办卡。大学生本身要对信用卡有清楚的认识,合理利用。
高校应开展理财教育。当前,大学生受社会环境及自身因素的影响,虽然实用性消费和理性消费仍然是大学生追求的主流消费观念,但是,不可否认,非理性消费的现象也不少,其中“信用卡”“借贷”“透支”等新型消费意识逐渐强化。部分大学生出现过度追求高消费、从众盲目消费、攀比炫耀消费、追求超前消费,等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大学生一般求学在外,家长不可能随时监督他们的消费情况,高校应该对学生进行理财教育,增强他们的理财意识。比如在新生开学的时候就可以把理财教育和始业教育联系在一起,宣传科学消费,普及信用卡知识,树立正确理财观,培养社会责任感。
培养兴趣爱好,积极参加校园活动。网上购物很轻松,让人没有付现金时的那种珍惜心理,购物者容易沉醉于这种状态,因此对这种强迫症抵抗力很弱。戒掉网购的办法和戒网瘾有相似之处。大学生可以转移注意力,培养其他的兴趣爱好,不要整天宅在家里,避免长时间沉溺于网络当中,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乐趣。比如空闲时可以参加体育运动,练练毛笔字,看看书等。在学校当中有着丰富的校园活动,对于培养个人品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十佳歌手比赛,舞蹈比赛,公寓文化节等。大学生可以多参加此类活动,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自身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篇9
【关 键 词】大学生 网络休闲教育 探析
“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1]“这种自由时间”就是指“不被生产劳动所吸收的时间”。[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拓展,很多学者已把“这种自由的时间”定义为“休闲时间”。作为未来社会精英群体的大学生,其休闲时间相比较其他社区群体而言则更为充裕。特别是网络休闲目前已占据大学生课余生活的较高比重,因此什么是网络休闲,高校大学生网络休闲状况如何,怎样对大学生网络休闲生活进行引导,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网络休闲生活现状调查数据分析
为了详细了解大学生网络利用状况,重点了解由此引发的生活、学业等问题,研究和探讨网络背景下大学生休闲教育的对策措施,2011年5月对上海大学计算机09级本科生与11级社区学院本科生利用网络的状况进行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学生上网用途(学习、聊天、游戏、新闻等)与上网时间进行调查。此次调查是在随机抽取150名大二和大一学生进行。在问卷调查的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座谈和针对典型材料的个案访谈,约有50人参与。为研究提供了大量具体、生动的感性材料,也为分析和解释问卷调查数据奠定了基础。
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上网时间与用途:统计表明,每天上网4个小时以上的同学占调研对象的三分之一,这个数据还是比较高的。上网用途:从问卷中看几乎所有学生在上网用途上都选了学习这一选项,但进一步访谈后,发现接近30%的同学一开始是想上网查资料学习的,但qq、飞信等聊天工具挂着,1个小时后就开始聊天或者玩游戏了。结合表三可以得出全部调查对象大概有14.6%的学生是以学习为名,最后变相为聊天或玩游戏或浏览网页了。
(二)上网聊天情况:“交友”(20.6%)是大学生上网聊天的主要目的,有10.6%的学生是为了无聊、打发时间 上网聊天,“好玩”(14.6%)也是大学生网上聊天的主要目的。这说明大学生网上聊天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有28%的学生在回答“你是否在跟网友聊天时才能说明你的真实感受”时,选择了“否”。有40.6%的学生承认自己向网友撒过谎,只有12%学生表示未曾说过谎。在说谎的原因调查中,有28%的学生是为了“保持隐私”,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有14%的学生是为了“美化自己去吸引朋友”,15.3%的学生抱着“反正没有人认识我,想干什么都可以”而为所欲为。甚至有 23.3%的学生并不认为向网友说谎是不道德的,这与现实生活中“诚信”的道德品质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影响着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三)上网玩游戏情况:从上表的调查结果结合访谈,经常玩网络游戏的主要是男生,喜欢游戏比较符合青年人心理发展的特点。从学生玩游戏的动机来看,基本是健康的。有5.3%和14%的学生认为上网玩游戏可以增长知识、锻炼手脑,有34.6%的学生认识到网络游戏影响到了他们的学习和身体健康。这说明大学生基本能够认识到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
(四)学生下网后的身心变化:网络如果使用得当,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都是有很大的益处。但部分学生在接触网络过程中,上网成瘾,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甚至为此逃课,不仅严重影响了学习,而且还出现了一些身心健康方面的问题。长时间地坐在电脑屏幕前,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较大的危害。有20.6%的学生承认下网后“经常”出现不适感,18.6%的学生“偶尔”有不适感。这些不适感主要体现为:“情绪低落与孤独感”(28%).“出现暴躁易怒情绪”(5.3%),“健康情况下降”(15.3%)。
二、大学生网络休闲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大学生网络休闲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网络休闲生活总体来说是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但在网络休闲时间的结构(每天上网3个小时以上的同学占调研对象的三分之一)、网络休闲活动的层次(近30%的学生上网1个小时后主要目的为聊天或者玩游戏。)、网络休闲活动的计划性(近45%的学生上网的目的为交友、好玩、无聊打发时间。),同时也说明了大学生在网络休闲技能方面存在着若干值得注意的问题,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休闲生活的质量,就必须关注和正视这些问题。
(二)大学生网络休闲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网络休闲生活之所以存在上述种种不如意之处,原因大概无外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就主观因素来讲,大学生本身也应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经过高中三年“魔鬼式”训练,终于进入大学,莘莘学子觉得可以松口气了,从而放松自己,不能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网络休闲生活,同时也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休闲教育。少数同学更是意志消退,惰性增长,视闲暇时间无意义、无价值,以无目的、无功能的方式渡过,造成时间流逝中的“行为无效性”,从而形成“闲暇时间荒废症”。[3]其方式就是无所事事的泡在网络上来消磨时间。其后果必然造成学习与就业之间的时间概念的断续和空间紧张的不适。
就客观因素来讲,我国高校的休闲教育相对滞后。许多发达国家的政府都把休闲教育列入国家教育总体规划。早在1918年,美国联邦政府教育局就将休闲教育列为高中教育的一条“中心原则”,作为正确树立休闲价值观的途径。这个中心原则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时间去培养他个人和社会的兴趣。如果能被合理地使用,那么,这种休闲将会重新扩大他的创造力量,并进一步丰富其生活,从而使他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如果相反,将损害健康、扰乱家庭、降低工作效率,并破坏其公民意识。[4]1995年12月14日通过的联合国大会5081号决议明确指出“各国政府可以将闲暇活动置于优先的一个方法是向教育机构提供资源,以发展成立这种机构所需的基础设施。此外,闲暇活动可以成为正规学校课程的一部分。”
目前,我国大学生所拥有的闲暇时间己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因此,开展休闲教育,特别是网络休闲教育,有组织地培养学生的网络休闲态度及行为,建立正确的网络休闲观,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必然要求。与这种要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对网络休闲教育准备还很不足,在国家教育议程中,全面完整的网络休闲教育计划还没有出台,在高校也只是以活动、讲座等形式零星的对学生进行网络休闲教育指导。网络时代已经到来,高校网络休闲教育状况与大学生对网络休闲教育的实际需要存在严重的滞后情况,导致大学生的网络休闲生活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大学生的网络休闲生活缺乏自觉性和计划性,具有随意性。
三、大学生网络休闲教育应对举措探析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休闲教育而言,我们才刚刚起步。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休闲时代即将来临,怎样确保我们在网络休闲教育方面不落后于人,使大学生能够确立积极向上的网络休闲态度或价值观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在高校中推进网络休闲教育的全面实施。
第一,要重视网络休闲教育。不仅要通过各种传媒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网络休闲”,而且要在高校加大力度开展网络休闲活动。目前,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民众对“休闲 ”的价值缺乏正确认识,在他们看来,“休闲”是浪费时间,唯有忘我工作方能体现人生价值。作为高校,更应利用好各种资源,搭建好的网络休闲平台,开展高质量的网络休闲活动,以期待莘莘学子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具有良好的网络休闲素质。
第二,在休闲教育的理论构建方面,建立网络休闲教育与科研系统。[5]
目前我国鲜有大学开设有关休闲或网络休闲的任何领域的专业,应选择有相关学科基础的高校设立休闲或网络休闲类专业并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其任务是从事网络休闲理论、网络休闲文化、网络休闲产业等内容的理论研究工作,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网络休闲教育培养人才。
第三,让网络休闲教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领域。
要把网络休闲教育纳入正规的学校教育体系当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快大学生网络休闲课程的规划和建设,在高校中开设独立的网络休闲教育的学科课程,把有关的网络休闲观念、网络休闲知识、网络休闲技能等介绍给学生,或通过在大学公共课程中开设有关网络休闲内容的课程,让网络休闲教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的领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人民出版社,1975:21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分册)[M].人民出版社,1975:287.
[3]张东娇,马健生.大学素养与闲暇教育.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6):78.
[4]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95.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学习;评价
一、前言
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36.2%,与此同时我国IPV4的地址数量达到3.32亿,中国互联网正处于加速成长期,而大学生正是使用网络的主要群体。据课题组调查显示,日上网时间在3小时以内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为53.61%;大学生上网方式以电脑为主,手机上网也较为普遍。网络的便利性,促进了大学生更加便捷、广泛地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目的以娱乐为主,兼顾交流和学习。从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来看,网络学习方式以搜集信息资料为主,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最主要方式为查阅、下载学习资料及搜索、获取信息;选择利用网络与老师、大学生互动交流的比例偏低。可见,大学生偏重利用网络获取与学习有关的信息、资料,而容易忽略通过网络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1]。
二、大学生网络学习的积极作用
1.提高自身素质
大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时可利用各种聊天软件以及网站开设聊天室长时间聊天、交友。上网是大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和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的有效手段。利用网络进行思想交流,可以使他们更好地相互沟通,就有机会与陌生人相识,并和志趣相投的人交流。
2.激发学习兴趣
网络学习突出趣味性与科技性,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网络学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并使学生从枯燥无味的传统“填鸭式”教学中解脱出来,认为学习不再是苦事、难事,而是一件令人乐而忘返的趣事。调查显示,34%的大学更愿意接受网络学习,并认为网络学习是对课堂学习的有力补充。[2]
3.提高学习能力
网络学习增强了大学生信息与网络参与的能力。当大学生在教室里听课时,他们注重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但是不少大学生不愿意在课堂当众发言。但是在网络学习中,他们更愿意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使之成为一种主动参与的、交互式的学习过程。此外,不少大学生通过在网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上传相关资料,为别人提供有用的信息和资料,实现资源共享,这一过程也是对网络学习的推动。
4.提高学习效率
网络学习有利于学习中多方协作,提高学习效果。网络学习的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帮助指导、相互讨论和共同建构的方式进行协作学习,能产生一种群体气氛、合作意识,并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启发,获得指导、帮助,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技巧和学习效率。[3]
三、大学生网络学习的评价现状
评价是体现网络化学习规律的一种方式,学习者自我评价是实施网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习者通过经常性的自评,不断校正自己行为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更快、更好地实现目标。[4]
1.学习资源评价
网络学习资源中,大学生主要使用的资源包括“搜索引擎”、“课程网站”、“专业数据库”和“电子期刊库”,而对“专业报刊网站”、“专业论坛社区”则使用偏少。
关于对网络上的学习资源现状评价,48.8%的大学生认为因特网上有学习资源,但辅助专业课程学习使用的不多;37.35%的大学生认为因特网上可直接利用的专业学习资源很丰富;13.86%的大学生认为学习资源缺乏。关于网络学习资源,大学生最希望网络能提供拓宽视野的资源,并希望从网上获取一些专业课程辅导资源。
2.学习效果评价
关于网络学习的评价,52.41%的大学生认为可以获取知识,但不全面;27.71%的大学生认为获取信息快捷、全面;15.66%的大学生认为只能获得小部分信息;4.22%的大学生认为完全没帮助。大学生在网络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主要通过电子邮件和QQ与大学生、朋友或老师讨论学习中的问题。
3.学习效率评价
从个人来说,大学生为提高网络学习效率的途径分别是“加强自控能力,排除外加干扰”占42.77%,“加强网络学习方法的学习”占25.3%,“提高个人网络技术”占22.89%,“提高信息素养”占9.04%。
从学校及社会方面来说,大学生认为提高网络学习效率分别是“认真选网络上有用的学习信息资源”占39.76%,“建设完善的网络学习平台”占35.54%,“提供先进的设备”占15.66%,“教师及时答疑、参与学习讨论”占9.04%。
四、发挥网络学习的作用
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之材,他们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重任。要帮助他们利用好网络丰富的资源,无限的空间,扩大他们的视野,培养高尚的人生观、世界观,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政府做好资源整合工作
整合各类网络学习资源,建立学科性强、专业化的学习网站,丰富和推广各类课程网络资源,通过搭建互动的网络学习平台,提供及时、便捷、全面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为大学生的网络学习交流互动提供环境和支持。也可以通过开设各种专题网站、主题论坛以及在线学习小组等方式,让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师生畅所欲言,真正发挥网络互动功能,以利于师生之间、大学生之间以及与网络媒介之间的互动,通过教师充分在线及时交流和错时互动,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以提高网络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网络参与热情。
2.学校做好校园网建设
校园信息网络是高校进入网络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通过校园网络,搭建学习在线学习平台,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开设网络课堂;学校可视情况建设学习类网站,如学习软件、专业建设、教师答疑等,努力提高大学生网络学习的学习效果。
3.大学生做好学习准备
大学生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网络信息辨识力,提升自身搜集、筛选整理信息的技能,增强信息获取和抵抗信息干扰的能力,从而为有效地开展网络学习创造条件,并提高网络学习效率。
五、结束语
通过网络学习,大学生不仅能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和效率,而且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掌握多方面知识、技能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学习blog.省略/61630/archives/22056.aspx[J].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20011(7).
[2]雷芳.省略/xuexishequ/ShowArticle.asp?ArticleID=18788&Page=320[J].工学网,2006(9).
- 上一篇:噪声污染防治施工方案
- 下一篇:物业消防应急管理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