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范文

时间:2024-04-02 17:22: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篇1

*年,我市的环保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出发点,以大气、水污染防治为重点,依法强化环境监督管理,推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较圆满地完成了*年环境保护计划目标。预计*年市区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分别为0.055毫克/立方米、0.161毫克/立方米、0.046毫克/立方米;与去年相比,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氮略有上升,二氧化硫浓度值有所下降。

(一)以大气、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强化环境污染防治力度。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淘汰4吨燃煤锅炉110余台,对26家重点单位实施限期治理。制定《济南市禁止使用高污染燃料区域划分方案》,完成禁燃区创建调查摸底工作,制定禁燃区创建验收标准。

开展大气环境容量测算工作。印发了《关于开展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对22家重点大气污染源进行现场核查,并对核查的数据资料进行研究确认。对县(市)容量测算工作进行现场检查和督导。市区和章丘市完成大气容量测算报告(初稿),我市的大气容量测算工作得到了国家总局和省环保局专家的高度评价,并把我们的工作和文本作为范例向全省推广。

强化了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组织开展机动车尾气年检工作,上半年已检测机动车29000多辆。从3月1日起,对年检初检尾气超标车辆、申请延期报废车辆、外地迁入车辆实施“简易工况法”检测,已检测机动车3000辆。5月份,省环保局在我市召开机动车尾气“简易工况法”检测现场会推广我市经验。

结合“创模”工作和“迎亚足杯、创文明城”主题行动,充分利用点面结合的立体监控网络,对市区内建筑、拆迁和市政工程等施工现场和道路路面扬尘污染防治情况进行拉网式监督检查,督促相关主管部门加大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管理力度,争取最大限度地降低扬尘污染。

水污染防治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市人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执行情况视察的各项工作。启动了南水北调工程山东西水东调济南段水质保证工作,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编制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小清河(济南段)控制单元治污方案》,并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专家论证。强化对点源治理的监督管理,督促5家医院和1家工业企业完成了治理任务,实现废水达标排放,削减化学需氧量、氨氮分别为480吨/年、380吨/年。对14家重点废水污染源实施限期治理。

开展水环境容量测算工作。对17家有代表性的重点废水排放企业的能源消耗、生产和污染物产生、治理及排放情况进行全面核查,确定一套符合实际,企业和监督管理部门认可的排污数据,为总量分配和核发排污许可证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噪声、固体废物和辐射污染防治工作。下达了环境噪声达标区创建、复查计划,计划创建、复查噪声达标区面积67.28平方公里,目前创建和复查工作进展顺利。积极督促企业开展点源治理工作,济钢投资200多万元对超标噪声源进行治理。

做好环境噪声污染源的巡查工作,严厉查处环境噪声扰民行为。“两考”期间,积极开展了多项环境噪声污染控制和现场监察工作,抽派专人组成分队,与新闻媒体密切配合,对全市每个考点进行巡查和驻点检查,快速查处群众举报噪声污染源,为考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完成废矿物油集中处置---综合利用项目的调研工作,取缔部分非法废油脂回收点。建成了日处理能力达30吨的济南市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中心;对168家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进行排污申报登记,摸清了全市医疗废物产生、贮存、处置情况;对133家一级以上医院医疗废物暂存场所全部进行规范,其中109家参加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并纳入了医疗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开展了严查医疗废物流失专项行动,以GIS地理信息系统为依托,初步实现对医疗废物的动态化管理。

认真开展废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调查工作,组织了放射性废物(源)集中收贮工作。开展了“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专项行动,对48家市管单位放射源情况进行了排查,对17家持有放射源单位开展放射源自查和申报登记工作。继续开展“毒鼠强”集中处置工作,对全省11市收缴的394.9公斤“毒鼠强”进行集中处置。摸清我市待处理废弃危险化学品底数,为下一步开展监督处置工作奠定了基础。

配合市经委开展了清洁生产试点工作,对工作进展缓慢的13家清洁生产试点单位逐家进行督办,并制定了月进度报告制度。对3家单位的清洁生产审核报告进行了初审。

(二)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进一步深入。完成济南市*-*年度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的编制上报工作。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环境污染治理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完成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扩散工作。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章丘市国家生态示范区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验收,济阳、商河被批准为省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单位。组织开展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活动,平阴县四个乡镇已编制完成创建规划大纲,其他单位正在编制中。组织开展湿地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工作,对敏感区域进行现场核查。

(三)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控制新污染源产生。

围绕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以总量控制为主线,切实贯彻清洁生产、以新带老、区域削减的原则,有效控制了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了增产不增污的目标。积极推广清洁生产,促进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引导企业从原材料选用、产品方案、能源资源消耗、污染防治措施等各个环节选用清洁生产技术,并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最大限度实现废物资源化,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拒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重、能耗高的水泥、小钢铁、小印染、铁合金以及小型燃煤锅炉等建设项目17个。

(四)全面加强基础工作,为环境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环境法制工作。《济南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已经市政府批准通过并颁布实施。对环保违法单位在环保曝光台进行曝光,有效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环保110坚持真联真动,及时出警,较好地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身心健康”等多项专项行动。对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进行集中治理。

环境监测工作。按计划完成了例行监测与污染源监测,监测数据合格率100%;按照规定要求,完成了空气质量日报、周报、预报、黄河水质周报及环境质量月报、创模季度分析报告、*年环境质量年报及声像报告书等。开展了沙尘暴监测与预报工作,成功预报2次沙尘天气。开展农业生态环境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监测工作,完成23个乡镇的监测工作。切实加强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参加国家环保总局标准样品研究所组织的协作定值实验,完成62个样品的定值实验。开展水环境监测点位优化工作。

大气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通过省质监部门的认证,2月份国家环保总局在我市召开全国部分省市大气在线监测管理现场会,推广我市在线监测工作的经验。

环境科研工作。组织完成科技项目申报立项工作,6个项目被科技主管部门立项,到位科技补助经费50万元。“济南废水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的开发”、“济南市城市饮用水水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分别在市科技局、省环保局组织的科技项目招标中中标;市环境工程设计院中标了一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济南市污染源烟气在线监控系统研究开发与示范》、《济南市南部山区水源涵养重要生态功能区规划研究》2项课题通过专家鉴定,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7项科技成果向各级科技主管部门申报年度优秀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奖。4项课题获*年度市建委系统科技进步奖。

环境信息工作。更新防病毒软件服务器病毒库,有效防止了病毒入侵,保证了政务、业务信息的安全传输。开发了济南市环保12369投诉受理系统,制作了中欧合作项目网站。完成了危险废物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和创模规划所用图片的制作工作;组织开展了建筑材料污染损失调查,完成了建筑材料野外调查的各项任务。

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制定了《关于加强生态城市建设和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利用环保知识下乡、保护母亲河生态监护、世界环境日等活动,加大了宣传声势。在市区重要街道设置40余块“创模”宣传牌;在开往京、杭的客运列车上利用广播、车箱内广告牌,进行“创模”内容宣传,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加强对55家环保信用等级企业的管理,引导企业积极创建环境友好企业,树立企业“诚信环保”的良好形象。

协调驻济七所高校成立了环保协会,开展了驻济高校环保文化月活动。创建市级绿色学校139所,开展了市级绿色社区的评审工作。

环境能力建设工作。编撰了《济南市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完善了污染源地理信息系统,建立有毒有害化学品地理信息系统。在市区东部建设高空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扩大对市区烟尘排放情况进行远程高空巡视的范围,形成点面结合的自动化监控网络体系。全市环保110统一配置了执法车辆,安装了车载对讲台及车载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实现了统一指挥调度和快速定位,增强快速反应能力。组织全市环保110监察人员进行军训及业务培训。

(五)国际交流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成效。“中国—欧盟环境管理合作项目济南市空气质量管理系统研究”正式启动。2月下旬在我市召开了欧盟对华资助试点项目--济南空气质量管理系统规划、培训与示范研讨暨项目启动会。市环境监测站、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与美国加洲大学洛杉矶分校联合向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申请除草剂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课题。完成了日本山口县环保技术交流团、瑞典MRT公司来济考察访问接待工作。

(六)完成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规划和济南生态市建设规划工作。针对环境质量制约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紧扣国家创建环保模范城的基本条件和指标,把创模和省、市长环保目标责任书等环保工作结合起来,编制完成了济南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规划并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验收。委托山东大学编制完成了济南生态市建设规划。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分析及环境形势预测

当前,我市面临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与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环境空气质量还处于较低水平。2级以上天数不超过全年的50%,在全国47个环保重点城市中处于下游位次。

1、建筑、市政施工工地和拆迁工地扬尘污染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监管力度不够;道路保洁方式落后,重复扬尘严重;是空气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加重的主要原因。

2、我市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占能源消耗总量的70%以上,燃煤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另外受特殊的地形和气象条件的影响,污染物难于扩散,加重了市区空气污染。

3、近年来我市机动车保有量大幅度增加,外地进济车辆增多,交通拥挤,堵车严重,车辆怠速行驶,污染物排放量增加。

(二)水环境污染比较严重。除地下水全部达标以外,地表水体水质普遍超标,湖泊、水库富营养化严重,小清河、大明湖水质劣于五类水质标准。

1、由于污水管网不配套,市区已建成的两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废水量严重不足,城市污水处理率不足50%,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地表水体。平阴污水处理厂虽已建成,但不能保持正常运转。章丘市、长清区和历城区仲宫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进展较慢。

2、我市工业污染源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但达标成果还比较脆弱,部分单位和领导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缺乏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转,偷排偷放、超标排污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环境执法人员力量薄弱,素质和水平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部分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执法程序不规范,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我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控制,局部环境质量趋于稳定和好转。但从总体上看,我市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三、*年环境保护计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生态城市建设和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以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群众健康为根本出发点,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主线,加大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充分发挥环保部门的统一监督管理和综合协调职能,推动全市“创模”工作深入开展,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四、*年环境保护计划目标

*年是济南市完成创模三年行动计划和市长环境目标责任书的关键一年,是全面实施环保“十五”计划和谋划“*”环保大计的重要一年,依据我市“十五”环境保护目标和国家、省、市要求,围绕我市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的开展,制定*年度环境保护计划目标如下:

(一)环境质量目标

1、水环境质量:地表水饮用水源地卧虎山水库、锦绣川水库、狼猫山水库、垛庄水库、黄河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8%以上。地表水其它水体分别达到或接近相应的环境功能标准。地下水水质达到地下水环境质量三类标准。

2、环境空气质量:市区及各县(市)驻地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3、声环境质量: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低于70dB(A);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值低于55dB(A);各类噪声功能区达标率达100%。

(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

*年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为:二氧化硫8.06万吨,烟粉尘6.25万吨,化学需氧量5.91万吨,氨氮6200吨,工业固废0.30万吨。

五、*年环保工作的主要任务与措施

(一)继续实施以节水保泉、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水环境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碧水工程”,抓好水污染防治工作,改善水环境质量,努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保护好饮用水源,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将水源地保护作为城市水环境保护工作重点,采取严格保护措施。建设南部山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提高水源涵养补给功能;加快东湖引黄水库的建设工作,搞好现有水库的扩容和配套工程,提高城市供水的调节能力。根据划定的水源保护区,规范水源地经济与社会活动,及时调整、优化流域的产业结构,针对玉清湖、鹊山、卧虎山、锦绣川、狼猫山等饮用水水库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96%以上。强化对饮用水源水质的污染监控,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2.加强污染源监督管理,巩固达标排放成果

开展工业企业废水治理再提高和全面达标工作,在继续巩固“一控双达标”和再提高工程成果的基础上,严格监督己建成治理设施的企业确保治污设施正常运转,按有关规定已关闭或停产治理的企业要坚决关住、关死。加大对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的监管力度,逐步实现对重点排污企业和重点断面水质自动连续监测,尽快改变监管手段落后的状况。使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5%以上。

3.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

加快治理生活污水。督促济南水质净化一厂、济南水质净化二厂完成市区污水管网配套工程建设。督促长清、章丘和历城仲宫镇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任务。加强对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的监管,促使其稳定运行,使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以上。市区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管网覆盖区域外的新建小区要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达标后用于绿化和生活中水,实现小区污水零排放。

4、按照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要求,全面做好南水北调沿线水质保证工作。

充分发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济南段水质保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作用,按照国家、省的具体要求,做好济南段水质保证的相关工作。完成*年度重点水污染源限期治理任务和15家废水重点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系统改造及网络建设工作。开展以小清河为重点的小流域治理工程,逐步实施小清河截污工程,严格控制含磷洗涤用品、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及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对水环境产生的破坏,避免调水水质受到污染。开展市区河道和大明湖综合整治工作。

(二)继续实施以清洁能源行动、全面治理各类污染源、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为主要内容的“蓝天保护工程”,抓住国家清洁能源行动计划在我市试点的机遇,继续加大空气污染防治力度

根据我市大气环境容量核算结果,组织完成全市大气污染物总量分配工作,并发放排污许可证。本着目标、总量、项目、投资、责任五位一体的原则,按计划完成大气污染物总量削减任务。根据省环保局测算、国家环保总局核定的我市水环境容量结果,编制完成《济南市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方案》;按照国家的进度安排,对我市重点废水排放企业分配排污总量,核发排污许可证;严格按照排污许可证督促落实排污总量削减任务。

制定国家清洁能源行动计划济南市工作实施方案,并协调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开展工作,推广清洁燃烧技术和节能降耗技术,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天然气、液化气、煤气、电等清洁能源的使用量,逐步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

完成年度重点大气污染源限期治理工作。做好6吨以上燃煤锅炉脱硫除尘设施的监督管理与现场监理工作,摸清市区烟控区范围内6-6.5吨燃煤锅炉的使用现状,详细了解其有无替代热源,为在条件成熟时取缔做好准备工作。组织完成济钢等第三批重点大气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系统安装与协调工作,并实现并网。做好年度烟控区和市内五区11.3平方公里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创建与复查验收工作。

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全面贯彻《济南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从摩托车、公交车排气污染防治入手,完成所有公交车的抽检工作,并按规定实施限期治理。加强对车型老、污染重、无法治理达标机动车的环境管理,协调有关部门按规定强制淘汰。加大机动车尾气年检、路检力度,做好机动车尾气“简易工况法”检测工作,推进市场化运作。加大对车用油品的环境管理,对市区二环路以内主要加油站进行重点检查,从源头控制尾气污染。在车管所增设环保达标目录审核窗口,保证新挂牌车辆达到欧Ⅱ标准。

加强对市区建筑、拆迁、市政施工工地的管理,控制扬尘污染。严格查处已取缔的“三小”回潮现象,对市区道路保洁、垃圾死角的清理要常抓不懈。

(三)实施以控制扰民噪声源和创建噪声达标区、安静居住小区为重点的“安静工程”,强化对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依法强化对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的监督管理。清理居民区扰民噪声源,控制生活噪声,加强建筑施工噪声管理,严格控制施工噪声污染,区域环境噪声保持在60分贝以下;严格执行机动车禁鸣规定,限制大吨位车辆进入市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控制在70分贝以下;继续开展环境噪声达标区创建工作并确保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质量,根据创模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新建噪声达标区38.45平方公里,完成58.65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的复查工作,对52家超标固定噪声源实施限期治理。继续开展安静居住小区创建活动。

(四)实施以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为重点的“固废治理工程”

初步建立全市固体废物信息交换协作体系,加强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以废矿物油综合利用项目为基础,筹建废物综合利用中心和危险废物交换中心。实现全市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搞好门诊部、小诊所医疗废物污染防治试点,争取全市全部一级以上医院、门诊部和部分小诊所参加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全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95%以上。在全市危险废物申报登记的基础上,将废矿物油、废显影液等重点种类危险废物纳入日常环境管理,对全市重点企业产生的危险废物从产生、收集、贮存、处置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开展实验室类危险废物环境管理,逐步规范实验室类危险废物的分类收集,建立符合规范的暂时贮存场所并进行处置。应用并完善《济南市危险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的动态化管理。做好《济南市危险废物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配合开展全市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工作,对10大类、41种共204公斤危险化学品进行安全处置。

(五)实施以绿化美化和生态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工程”,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加强南部山区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的保护;协调指导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平阴县做好生态示范区验收准备工作,济阳、商河县全面开展创建工作。章丘市做好国家级生态监察试点工作。协调指导创建单位完成环境优美乡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组织达标单位做好验收准备工作。组织开展夏秋季秸秆禁烧执法监察工作。协调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推行秸秆还田、秸秆气化,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强化监督,严禁在主要交通干线和机场周围焚烧秸秆。协调做好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环境管理工作。开展生态调查工作。

(六)加大环境监测和科研工作力度

不断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及时掌握污染源排放情况和环境变化趋势,为依法行政和监督管理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重点围绕“碧水工程”、“蓝天保护工程”、“生态建设工程”等工程的实施,组织解决影响我市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问题的课题和生态保护规划建设方面的科研攻关,按照国家环保总局提出的环境容量测算及分配要求,结合我市的发展规划,尽快制定出我市的环境容量分配方案并付诸实施;结合企业的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依靠科技进步,带动环境保护。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整合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环境质量监测与预警系统、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环境监测业务软件系统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立“数字环保”基本构型;积极转化“示范工程”项目的相关成果。

(七)抓好环境信息工作

篇2

关键词:港口污染;防治;环境因素

中图分类号:X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2008004

1引言

港口规划污染可分为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以及生态环境破坏[1]。港口的建设和发展会带来以上几个方面的环境污染问题,但是,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对策,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采用污染小的先进工艺和设备,加强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可以在未来港口建设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2鄂州港概况

鄂州港是湖北省重要港口之一,是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重要支撑,是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及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综合交通枢纽的组成部分,鄂州港将依托港口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港口物流业,建成以集装箱、大宗散货、件杂货运输为主,兼顾旅游客运的现代化综合性港口。鄂州港划分为葛店港区、三江港区、城区港区、五丈港区、杨叶港区五大港区。

3鄂州港共性污染及防治对策

3.1生态恢复和减缓措施

3.1.1陆域生态保护

(1)加强陆域生态保护。对于农用地的占用,规划实施过程中,需以“占一补一”为原则,一方面通过现有杂乱散的小码头整治释放必要的农用地资源,另一方面需从其他区域或荒地新辟耕地,使区域农业用地总量保持不变,尤其是基本农田,必需坚持“先补后占”为原则,对补充耕地质量未达到被占耕地质量的,按照质量等级折算增加补充耕地的面积。应根据国家、地方的有关补偿规定,对永久占地、临时用地进行相应的补偿措施,其中临时用地应尽可能恢复利用。

(2)加强生态港建设。对照“生态港”的建设要求,在防止规划实施过程中水土流失的同时,通过港区绿化达到缓解污染影响的目的。

(3)加强防护林带建设。葛店港区的煤炭、三江港区矿石码头生产区至辅助生产区及生活区的卫生防护距离内、堆场边缘应设5~10 m宽的防护林带;成品油及液体化学品码头及储罐区至生活区的卫生防护距离内和码头前沿应设8~12 m防护林带。石油及LNG码头及储罐区也应设置防护林带。防护林带的设置应考虑与港区其它绿化之间的协调,与之统一规划,共同维护。

(4)减少临时性占地资源。对于临时占用的陆地资源,一旦施工结束,尽快施工迹地恢复。施工开始前,施工单位必须先与当地国土管理部门确定征用土地范围,协调有关施工场地、施工营地和临时施工便道等问题,确保施工活动在征地范围内进行,尽量减少对作业区外土地,尤其是对农田的破坏。施工单位应加强施工管理,严格遵守在征用土地范围内施工,尽量减少施工临时占地带来的不利影响[2]。

3.1.2水生生态保护

(1)优化施工时序和工艺。对于规划规模较多泊位的作业区(如三江业区),必需坚持“分期、分片、分时段”施工的原则,根据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需求重点,按轻重缓急、有序开发的原则,逐步开发作业区,严禁整个作业区同时施工;每年的3~6月份为鱼类产卵期,12~1月是中华鲟降河产卵期,作业区施工需避开这段时间。

为避免施工船舶对江段水生生物造成伤害,规划实施期间各施工单位应优化施工工艺方案,控制施工作业、施工船舶污染物排放。抓紧施工进度,尽量缩短水上作业时间。加强施工区域通航管理工作,严防危险品运输船舶溢油事故。

(2)生态护岸。在进行河道疏浚作业时,根据水位变化采用分层防护方式,在岸侧构造水下滩地,滩地上种植水生植物形成岸侧生态带,滩地前沿设置永久建筑物以稳固岸线,滩地后方采用生态防护结构,在满足岸坡防护耐久性要求的同时,使河岸恢复原有生机。滩地后方则分别采用了铰接式生态护坡、生态袋系统、自嵌式挡土块系统对岸坡进行防护。补偿因修建码头固化的长江岸线损失的生物量和恢复长江岸线的生态功能[3]。

(3)生态修复。①开展增殖放流。通过收集渔政部门的动态资料掌握工程兴建后相关水域水生生物生态环境变化的时空规律,必要时对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水生维管束植物、鱼类种群动态等进行监测[4]。

规划实施时结合大型码头建设项目(如三江港三江作业区)采取增殖放流措施,放流的主要对象为评价江段鱼类中珍稀种类和有经济价值种类,以减少工程对长江鱼类的影响。

②建设人工鱼礁。选择合适地点建设人工鱼礁,为产沉性卵的鱼类提卵场所,并为孵出的仔稚鱼提供索饵并躲避敌害的场所,人工鱼礁应建立在不适合港口开发、水域较开敞的近岸区域。

③种植水生植物。在江滩/江洲边栽种本地水草和芦苇等乡土植物,为每年3~6月份河流中的粘性卵提供附着基质,以补充因港口开发导致的水草基质减少的负面影响。

3.2水污染防治对策

港口废水来源主要有生活污水、降雨产生的地面径流、机修车间产生的含油污水、各种车辆冲洗U水和到港船舶可能排放的船舶压载水。规划港区实行雨污分流制。

设置污水收集系统收集散货码头及堆场径流雨污水和冲洗水,进行预处理后回用于散货堆场除尘;集装箱冲洗水、机修间及流动机械库机械冲洗废水经预处理后回用于集装箱冲洗、机械冲洗或场地冲洗和绿化用水。规划港区工作人员生活污水通过生活污水管网直接排入相邻的污水处理厂或通过自行建设的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5]。

2015年4月2日,国务院以国发〔2015〕17号文下发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水十条),在加强船舶港口污染控制方面提出“增强港口码头污染防治能力。编制实施全国港口、码头、装卸站污染防治方案。加快垃圾接收、转运及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提高含油污水、化学品洗舱水等接收处置能力及污染事故应急能力。位于沿海和内河的港口、码头、装卸站及船舶修造厂,分别于2017年底前和2020年底前达到建设要求。港口、码头、装卸站的经营人应制定防治船舶及其有关活动污染水环境的应急计划”。

依据该文件精神,鄂州市港航管理处委托长航绿色航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编制完成《鄂州市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建设方案》。

港口、船舶污染物的接收、转运及处置模式总体上可分为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两种。船舶污染物的接收可分为专业接收单位接收、港口码头经营单位接收、城市污水集中理营运单位和环卫单位接收等。

3.3噪声污染防治对策

应将易产生高噪声的作业场所与车间布置在距离港区附件敏感区最远的地方,以保证噪声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对于目前已经存在的噪声敏感区,应加强噪声环境管理,采取有效措施以降低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建议在规划实施后,对港区周边敏感地区进行定期监测,保证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以保持港口良性运转。同时,对新增的机械作业设备,应注意选择先进的港口机械,并设立高效的工作流程,以降低机械作业噪声。对车间固定设备,可采取车间隔音、安装隔音罩、设备加垫橡胶垫等方法以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6]。

各作业区疏港公路应避免穿越居民集中区,尽量利用区域已有道路或规划道路,节约投资,减少单独建设疏港公路带来的噪声影响;各作业区疏港公路两侧设置防护带,项目规划阶段应予以落实,避免防护区内规划建设居民区和学校等。各作业区内作业人员生活设施和办公楼等应尽量远离高噪声作业单元布置。

3.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对策

港口、码头的生活垃圾主要来自停泊在港口的船舶及港口人员和港口作业产生的垃圾,船舶垃圾由专门的垃圾船到各个船舶进行垃圾回收,回收之后将垃圾转运靠岸收集到岸上的垃圾箱,再转运到环卫的垃圾站进行处理。港口人员和港口作业产生的垃圾,先收集到港口设立的垃圾桶或垃圾站,再由合作的环卫公司垃圾车转运到环卫垃圾站进行处理,具体流程如图1。

图1生活垃圾接收、转运及处置流程

港口人员和港口作业产生的垃圾的收集主要由港口管理部门监管,港口垃圾的转运和处置主要由环卫部门监管,危险固废可依托鄂州市危废处置单位。

4鄂州港个性作业区污染及防治对策

4.1散货作业区污染防治对策

鄂州港散货码头堆场应尽量远离周围居民点布置,堆场与港界围墙间应保证有一定的距离,以实施绿化,作业内工作人员生活设施和办公楼宜布置在散货堆场的年主导风向上风向;散货码头外设置粉尘卫生防护距离,在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不宜新建居民区和学校等环境保护目标,可通过实施绿化,构成一定宽度的防护林带。从工艺上进行密封运输,并采取洒水措施控制粉尘污染。

2013年9月12日,国务院以国发[2013]37号文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在深化面源污染治理中提出“综合整治城市扬尘,加强施工扬尘监管,积极推进绿色施工,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应全封闭设置围挡墙,严禁敞开式作业,施工现场道路应进行地面硬化。渣土运输车辆应采取密闭措施,并逐步安装卫星定位系统。推行道路机械化清扫等低尘作业方式。大型煤堆、料堆要实现封闭储存或建设防风抑尘设施。推进城市及周边绿化和防风防沙林建设,扩大城市建成区绿地规模”。

依据该文件精神,评价提出规划的港区在施工期应加强施工扬尘监管,积极推进绿色施工,施工现场应全封闭设置围挡墙,严禁敞开式作业,施工现场道路应进行地面硬化。渣土运输车辆应采取密闭措施,逐步安装卫星定位系统。推行道路机械化清扫等低尘作业方式。在运营期三江、五丈、杨叶作业区的散货堆场要采取封闭储存或建设防风抑尘设施。

4.2石油品作业区污染防治对策

鄂州港五丈港区石油作业区码头装卸平台阀门区设置局部封闭围坎,平台面下设置污水收集池收集围坎内的冲洗污水及初期雨污水,设置污水泵将污水抽吸到后方陆域处理。

在码头管线接头处及接卸点处设积液槽,及时收集跑、冒、滴、漏产生的残液并作回收处理。对于比重比水轻,且不溶于水的物料可采取设置围油栏方式防止物料扩散,当进行成品油等不溶于水的货物装卸时,在船舶靠泊后,应首先将围油栏布设在船与码头四周,然后进行装卸作业。一旦发生泄漏事故,可防止物料扩散,围油栏选用固体浮子式围油栏。

石油码头主要污染源来自油类挥发的烃类物质,对该类污染物采取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对储油罐进行降温。经研究,油罐中烃类的挥发与环境温度有一定的关系,气温越高,储油的温度也随之升高,油气的雷特蒸汽压便增大,即增大了烃类的挥发损失量,因此,原油和成品油储罐应通过措施降低油罐的温度,通常采用在储油罐顶部设置喷淋碱水降温设施,以减少高温时挥发烃气的损失[7]。②装油方式的改变。在原油装卸船时,常采用的装卸方法是泼洒灌油法和淹没输料管法,泼洒灌油法方法会出现明显的湍流和蒸汽,从而使烃类物质的损失。而淹没输料管法中,输料管开口皆位于液面的下面,这样可明显减少液体的湍流和蒸汽,也就减少了烃类物质的损失。鄂州港规划中,建立输油管道,这样便可减少原油装卸船时烃类物质的挥发机会,在泵站输料口采用淹没输料法,以最大程度的减少烃类物质的挥发,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4.3集装箱作业区污染防治对策

鄂州港总平面布置中,对集装箱码头重箱堆场等高噪声作业单元,应尽量考虑远离环境敏感目标和港界布置,机修间和仓库等辅助建筑物应尽量呈线状布置在高噪声源与敏感目标之间区域,发挥建构筑物的隔声作用。生活污水处理措施,集装箱洗箱废水、港区卫生清洗废水(包括机修废水)等收集与处理措施[8]。

5卫生防护距离内敏感目标的环保措施

根据规划实施环境影响分析结果,结合现场踏勘实际情况,对位于粉尘卫生防护距离内的居民,提出的措施分述如下。

(1)在实施过程中应落实港界四周建围墙,东、南、北面建5~10 m绿化带,落实散货堆场要采取封闭储存或建设防风抑尘等措施,确保散货码头粉尘对居民区等环境保护目标带来的影响100%满足评价标准要求。

(2)在作业区工程建设中,应结合后方疏港公路建设工程和相关城镇总体规划,分别控制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外,控制对相应居民区带来的噪声影响。

(3)受各港区作业区影响的为各港区范围内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包络线内的居民,为了加快规划的实施和减少对港区周边居民点的环境影响,一要加快港区范围内居民点工程搬迁,二要做好大气环境防护范围内居民点的环保搬迁,三要加强施工扬尘监管,积极推进绿色施工,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应全封闭设置围挡墙,严禁敞开式作业,施工现场道路应进行地面硬化。渣土运输车辆应采取密闭措施,并逐步安装卫星定位系统。推行道路机械化清扫等低尘作业方式。大型煤堆、料堆要实现封闭储存或建设防风抑尘设施。推进城市及周边绿化和防风防沙林建设,扩大城市建成区绿地规模。最大限度地减少港区作业对附近居民区生活造成影响。

6结语

港口是世界经济的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世界上主要的耗能单位和污染源头。在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的新形势下,建设环境健康、生态保护、资源合理利用、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港口是必然趋势。将港口资源科学布局、合理利用,把港口发展和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走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增长方式优、规模效应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最终做到港口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喻杰. 浅析环鄱阳湖区港口建设水环境影响和污染防治对策[J].江西科学,2013,31 (3):36~ 40.

[2]刘磊,马铭锋,杨帆.我国部分港口规划存在的环境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中国水运( 学术版),2007(2).

[3]王晓春. 港口污染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5,29 (3):81~82.

[3]李向阳.港口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方法探析[J].水运工程,2008(9):67~70.

[4]赵芳敏,王大志,巍欣. 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30(7):81~82.

[5]黄启成. 港口码头工程环评要点及环保对策措施探讨[J].海峡科学,2009(6).

[6]赵芳敏,王大志. 基于决策过程的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水运工程,2008(4):64~70.

篇3

为完成上述要求和目标,今年将启动实施洁净空气、清洁水源、污染减排、绿色田园、环境监管和素质提升“六大行动计划”。

一、坚持以人民群众呼吸到新鲜空气为目标导向,启动实施洁净空气行动计划,集中精力开展城市大气污染防治

认真贯彻落实大气十条,以环境质量为先导,优化各项工程治理措施。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指导,优先保护人群集中地区,加快治理严重污染地区。发挥哈尔滨市引领和示范作用,争取在全省率先实现突破。一是全面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责任目标。环境保护部和省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书是,到2017年PM10年均浓度比2012年下降5%以上。根据我省各个市地大气污染程度,确定哈尔滨市PM10浓度比2012年下降10%;齐齐哈尔、七台河、鹤岗市分别下降8%,承担我省相对较重的任务;伊春、黑河、大兴安岭地区维持2012年水平,其他城市下降5%。各地要围绕这一目标,尽快制订实施方案,把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和相关企业,确保大气环境质量逐年好转。二是加快组织实施重点工程。主要是控煤、治车、防尘、加大工业除尘设施运行管理,提高去除效率。净气。三是科学防治大气污染。加快组织省辖城市源解析,制定重点源排污清单,弄清颗粒物来源、占比和重点排放源。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并向社会公布,便于公众监督防治措施的实施,合理安排出行和生活。实行分级预警响应机制。四是用好省政府专项资金。

二、坚持以人民群众“饮水安全、近水清澈”为目标导向,启动实施清洁水源行动计划,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

积极推进规划项目建设,加快重点支流治理,坚决消灭城市严重污染水体,有效防范环境突发事件,稳定改善松花江干流水环境质量,有效保护饮用水源水质安全。一是突出流域规划引领作用。积极做好流域规划中期评估,根据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主动调整规划项目,积极优化考核断面。加快推进项目实施,规划项目开工率达到70%,建成率达到50%,其中城镇污水处理、饮用水源污染防治、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三类项目开工率要分别达到50 %、70%和70%。19个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70%以上。二是突出重点支流带动作用。严格跨界水质考核,将“黄橙红”三色警戒制度延伸至县级政府。加快推进区域综合整治项目,保持乌裕尔河、穆棱河水质好转态势。启动穆棱河、呼兰河流域跨行政区界水质生态补偿,对流域内6个市、16个县政府实行水质考核,上游超标的县对下游实施资金补偿。继续开展劣五类水体专项督查,确保呼兰河、倭肯河稳定达到四类水体。阿什河、安肇新河出境断面消灭劣五类水质工作要有实质进展,否则,按照国家新要求自动生成区域限批。认真总结凝练水专项成果,加快推广实用技术和示范工程。三是突出兴凯湖生态保护示范作用。借鉴兴凯湖竞争立项的成功经验,筛选具有典型意义的湖泊逐步推荐到国家竞争立项。兴凯湖要完成21个生态保护及污染治理项目,确保水质主要指标稳定在三类水体,水生生态质量趋好。镜泊湖和山口水库要分别完成7个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项目,重点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四是突出饮水安全保障作用。完善县、乡(镇)两级水源标志及隔离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哈尔滨市磨盘山、五大连池市双龙泉、海林市等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工程,提高水质达标率。对水源地实行最严厉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开展水源地水质监测和专项督查,建立水源定期巡查制度,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设和违规活动。加强水源风险管理和应急能力建设。五是坚决消灭城市重污染水体。稳定牡丹江、鹤岗、双鸭山等城市内河水质改善成果。加快推进佳木斯市内河水体污染综合整治工程、穆棱河流域恒山段生态修复工程等项目建设,在省辖城市建城区内全面消灭黑臭水体。摸清县城关镇、重点建制镇黑臭水体现状,有计划地逐步开展整治。

三、坚持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导向,启动实施绿色田园行动计划,强力推进生态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

加快组织实施生态建设工程,严守生态红线,开展土壤保护、治理与修复,集中整治农村畜禽粪便、垃圾和污水污染,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是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组织开展造林绿化、草原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工程。积极推进生态市县、乡村创建,新建国家级生态市县4个、乡(镇)村30个,省级生态市县15个、乡(镇)村40个。推进51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实施环境监测“一个站”工程,提高数据指标获取能力和水平。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监察。二是稳步推进土壤保护与治理。为保障农产品安全,划定土壤优先保护区,将耕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蔬菜基地作为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设立保护区标志,建设防护和监控设施,禁止污染行业进入优先保护区。组织开展耕地土壤环境例行监测,推进大庆市等三个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试点工作。三是全面治理畜禽粪便污染。进一步规范畜禽养殖,提高规模化和污染防治水平。科学合理划定适养区、限养区和禁养区。加强污染防治设施的日常督查,严格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全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60%以上要建成污染处理设施。加快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2013年度的225个项目5月底前要全部开工,其中,实施畜禽粪便治理项目130个、垃圾治理项目66个、污水治理项目7个。今年计划安排整治示范项目210个。四是加强自然保护区管护。严格落实新建自然保护区或变更规划后的5年内不得进行调整的规定。组织开展自然保护区的考核评估和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破坏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不断完善中俄跨界自然保护区网络,提高生物多样性管理水平。

四、坚持以提高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目标导向,启动实施污染减排行动计划,确保“十二五”目标全面完成

当前,全省污染减排工作进展不平衡,四项指标中化学需氧量五年工作已经完成,氨氮、二氧化硫刚刚过半,氮氧化物刚刚出现拐点,今后两年减排任务异常艰巨。推进污染减排关键在工程项目,特别是电力石化等中央企业的脱硫脱硝项目,必须毫不放松采取果断措施予以推进。一是继续强化减排目标考核。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对重点减排项目明确责任领导和完成时限,在媒体上公告并定期通报。进一步落实畜牧、公安等相关部门减排推进责任,建立完善目标任务推进一体化的责任体系。进一步落实企业减排责任,电力石化等行业必须按照省里责任书规定的时限完成项目,对未按期建成的,坚决实行行业限批,并实施问责。二是加快推进减排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突出以项目带动减排,重点推进牡丹江、双鸭山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等52个城镇污水处理项目、齐齐哈尔浩盈钢铁等27个工业废水深度治理项目、华电能源富拉尔基发电等40个火电机组脱硫脱硝项目。完成农业源治理项目480个。三是加强减排项目运行监管。推行“例行巡查、重点督查、专项核查、进度促进”的“三查一促”减排监管模式,督促城镇污水处理厂、脱硫脱硝设施稳定运行。将自动监控设施和中控系统建设运行纳入企业环保设施管理范畴。四是完善政策引导及奖惩机制。实施污水处理费拨付与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挂钩,脱硫脱硝除尘电价与电力企业运行情况挂钩政策,对运行不稳定的企业坚决执行扣减要求。实施燃煤电厂和污水厂超量减排奖励制度。建立“清洁发电、绿色调度”机制,提高脱硫脱硝机组的发电利用小时数。积极推进排污权有偿取得和排污交易。

五、坚持以保障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为目标导向,启动实施环境监管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环境监管是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的重要手段。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严密防范环境风险,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一是全面提高环评审批效率。各市地要认真承接省里下放的环评审批权,确保“项目管理更严、服务保障更优、审批效率更高”。加强对市地环评审批技术和政策方面指导,开展审批项目的抽查和典型项目分析。加快推进规划环评,工业园区、重点行业、区域规划要与环评编制同步开展。继续实行重点产业项目预审制,扩大预审范围和行业,提高项目可行性。强化环评机构管理,提高环评报告书(表)编制质量,启动实施“一版制”。二是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围绕大气、水、农村环境污染,深入组织开展专项行动和后督查,严厉打击影响科学发展、危害人体健康的环境违法行为。严格执行“两高”司法解释,强化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建立环保与公安联动执法机制。加强排污企业管理,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督促企业改善环境行为。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严格贯彻行政执法责任制。积极推行柔性执法方式,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三是认真做好环境风险防范。强化地方政府环境安全监管责任,建立健全环境风险管理目标和考核约束机制。完善常态化风险排查机制,重点落实企业环境安全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建立隐患排查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实行环境应急全过程管理。按照“应急指挥一盘棋、应急监测一张图、应急物资一体化”的要求,加强与安全监管、公安消防部门的应急联动协作,积极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四是强化居民居住区环境监管。开展扰民污染集中整治行动,联合工商、公安等有关部门,以群众的基本环境诉求为导向,以反复投诉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为重点,集中力量整治服务行业油烟、异味、噪声污染,保护周边居民的环境权益。加强对危险废物、化学品和辐射源的管理,建立健全台账制度,实施全过程跟踪监管。

六、坚持以改革创新为目标导向,启动实施素质提升行动计划,全面促进系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篇4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精神,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积极实施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促进民生改善、服务科学发展为主线,扎实推进治污减排,着力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打造碧水蓝天、幸福宜居的城市环境。

二、主要目标

确保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年度减排任务,初步计划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削减3%、3%、2%、3%;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近岸海域水质保持优良水平,主要河流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按照“十二五”新的标准要求,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全面提升全市环境管理水平,环境安全得到保障。

三、重点工作

(一)强化治污减排,全力完成年度减排任务

把结构减排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实行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前置审核,控制主要污染物新增排放量。继续强化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加快污染物治理,组织实施华电发动电厂2号机组脱硝、海泊河污水处理厂改扩建、新建李村河上游污水处理厂等重点治污减排工程建设,加大老旧黄标车淘汰力度,开展畜牧业和农村生活污染减排;严格监管,保证治污设施正常运行,挖掘治污潜力,提高治污效率。加强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建设,严格落实污染减排目标责任,组织签订减排目标责任书,将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到区市政府,把污染物削减量分解落实到各重点企业和具体工程项目,纳入全市目标绩效考核,加大考核和监督力度,强化激励约束机制。

(二)加强环湾保护,治理水气污染

强化重点区域流域污染防治。推动完成《2011-2012年环湾保护行动计划》各项目标任务,加强环湾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加快城镇污水处理、污泥处置、垃圾渗滤液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组织环湾直排海企业将污水接入市政管网。组织实施大沽河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河道截污、清淤,推进污染点源治理,规划建设生态补水工程,推进河道生态治理和修复;对墨水河、李村河下游、海泊河下游等重点河流实施综合整治,落实跨界河流断面水质交接责任制度,开展生态补偿,进一步改善河流水质。调整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实施部门联动,强化环境执法,进一步加强重点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建设胶州湾海洋浮标监测站,不断完善区域陆海统筹环境监测评价体系。

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开展灰霾、PM2.5监测和分析研究。深化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强化执法监管,研究扩大高污染黄标车限行区域范围,落实高污染黄标车淘汰资金补助政策,进一步淘汰高污染黄标车。严格执行国Ⅳ新车标准,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全市销售车用燃油达到国Ⅲ标准。推进油气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完成市区及五市建成区储油库、加油站和油罐车油气治理任务;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油气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完善黑烟车动态信息库,继续组织开展黑烟车有奖举报活动。治理燃煤污染,组织电力及工业企业开展锅炉除尘设施升级改造;会同有关部门抓好建筑工地、工矿企业、道路运输扬尘污染监管,继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三)构建全防全控体系,提高工业污染防治水平

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引导企业采用先进工艺和先进技术装备,淘汰落后产能,从源头上防治污染。提高全市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运行水平,增强环境监管能力;对“双超双有”企业,实施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从生产过程减少污染;严格执行新的排放标准,督促企业改进污染防治设施,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企业,实施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对严重超标企业,依法进行限期治理,促进企业提升环境管理水平。强化经济约束和激励机制,推进扬尘污染收费和城市污水处理厂超标排污收费工作,依法全面足额征收排污费;积极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完善企业环保信息征信系统;发挥环保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对燃煤电厂脱硝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予以支持,促进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加强产业园区环境管理,推进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企业进入园区发展。做好老企业搬迁环境管理和服务工作,帮助指导企业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处置遗留的工业废物。

(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进生态市建设

落实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要求,推进生态区(市)、生态乡镇(街道)、生态村创建工作。完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落实好“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的政策措施,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组织实施一批中央和市财政支持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树立我市农村污水处理典型,探索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农村污水处理运行机制,推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大农村地区工矿企业污染防治力度,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严格农作物秸秆禁烧管理,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五)坚持环保为民,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

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坚决查处环境违法行为。调整声环境功能区划,加强噪声污染治理,着力解决噪声扰民问题;修订完善餐饮行业污染防治有关规定,强化监督管理,减少餐饮业油烟噪声扰民现象。组织企业向社会环境报告,开展“企业环保开放日”等活动,积极化解矛盾,促进厂群和谐;积极推动扰民企业逐步搬迁,努力解决企业环境扰民问题。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环保网站建设,保障群众知情权。做好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畅通12369环保热线、网络问政、“两线一网”等渠道,积极听取市民意见建议,及时办理各类环境问题,维护群众合法环境权益。

(六)强化环境监管,确保环境安全

健全环境安全防控体系,提高环境空气监测、石化区监测和海洋监测预警能力;做好环境风险源调查和环境隐患排查,开展重金属污染专项整治,强化黄岛石化基地等重点区域、化工等重点行业环境安全风险源单位环境监管;加强放射源环境管理,确保全市核与辐射安全;推进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和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完善医疗废物收集、运输、处置等关键环节的环境监管,全市医疗废物实现无害化处置;完善环境应急预案和应急联动机制,充实应急物资储备,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提升环境应急能力水平,有效防范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

(七)做好环评审批工作,服务科学建设

进一步改革完善环评审批管理,合理划分审批权限,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对全市重点项目开通“绿色通道”,主动跟进,积极协调,加快项目推进速度。加强重点区域规划环评,从环境角度优化董家口港区、新河化工园区等重点区域开发产业布局,积极为促进全市产业优化升级和重点项目建设提供环评审批服务。建立健全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强化环评全过程监管,严格控制印染、建材、钢铁、电镀、制革等“两高一资”项目准入,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扩大对外环境合作,筹办东亚十城市环境会议,配合筹办循环经济博览会,支持中德生态园、新天地静脉产业园等生态园区建设。发展壮大环保产业,支持建设环保先进适用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推动环保设施社会化运营、环境咨询、环境监理、工程技术设计、认证评估等环境服务业发展。

(八)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推进环境文化建设

强化环境文化建设,将环境文化建设作为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内容,着力打造环境文化精品。利用“六五”世界环境日、环保世纪行、绿色系列创建等多样形式,大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宣传倡导绿色生活,积极引导绿色发展,以环境文化的发展推动环保事业的进步。大力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继续组织环保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活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公开曝光环境违法行为,积极回应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

篇5

近十年来,随着环保法规的逐步完善,环保工作的逐步升级,发达地区陆上大气减排措施趋于饱和,各地政府纷纷把眼光放诸海上。我国乃至全球沿海发达地区的船舶污染防控措施与技术为珠三角相关工作带来怎样的启示?

上海:率先设立排放控制区

作为内地最早编制船舶污染排放清单的城市,上海在船舶污染防治管理方面始终走在国内前列。早在1996年,上海就实行了《上海港防止船舶污染水域管理办法》,但其当时适用范围仅限于上海港海域,且对于船舶大气和噪声污染防治方面没有作出任何规定。

20年来,上海港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跃居全球前列,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趋势也对上海港防治重大船舶污染事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上海制定出《上海港船舶污染防治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于2015年6月1日正式实施。《办法》的适用范围明确为包含海港和内河港口在内的全上海港,并新增船舶大气、噪音污染防治规定。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与原来的《上海港防止船舶污染水域管理办法》相比,新出台的《办法》在防治大气污染方面,不仅对船舶作出了更细致的要求与规定,还要求在上海市空气重污染预警时,船舶不得从事易产生扬尘的作业活动;明确船舶应使用符合规定标准的燃油,并鼓励使用低硫油、清洁能源;规定船舶应遵守国家和本市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办法》还明确,市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发改、环保、科技、财政等行政管理部门,推进上海港岸电设施发展,鼓励、扶持码头建设岸电设施。船舶靠泊配备岸电设施的码头,符合改用岸电条件的,应当关停燃油发电机,使用岸电。

今年2月1日,我国宣布设立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水域3个船舶排放控制区,其中长三角区域率先于4月1日起迈出船舶减排的第一步。为此,继《办法》出台后,2016年4月上海港开始实施“最严”船舶减排令,专设船舶排放控制区,明确规定船舶在排放控制区内的核心港口区域靠岸停泊期间,应使用含硫量不高于0.5% m/m(质量百分比)的燃油。对于使用不符合标准要求的燃油、未按规定配备和记录相关用油情况文书等违法行为,将按照《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予以行政处罚,最高罚款可达10万元。

除加大行政处罚外,上海海事局对入港船舶实行了信用管理制度,采用“计分制”方式,并将计分情况纳入“上海海事局诚信管理体系”。具体做法是:首先在船舶初次诚信等级评定时,将其认定为A级;船舶一旦被发现违反相关规定,则予以计分;记分年度内达成20分及以上时,该船舶诚信等级将被下调至B级。而诚信等级则直接对船舶的运营产生影响,例如对于降至B级的公司未来每一次进入上海港都将要接受检查,进港靠泊的便捷度、绿色通道的使用等均会受到影响。

此外,上海借鉴了国际经验,将部分特殊情况考虑进去。对于到港船舶使用低硫油可能导致安全隐患,或者在船方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获取合格的低硫燃油等几类特殊情况,建立豁免或免责机制。例如针对限于结构原因无法在短期内实现低硫油转换的老旧船舶,将会在2~3年内予以豁免;因不可抗力的原因停靠时间超出预期因而没有获得低硫油供应的船舶,则可申请单航次免责。

香港:立法倒逼船企减排

在船舶污染防治方面,香港也是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经历了“企业自愿―政府激励―法律强制”这样一个过程。

2011年,香港航运业自发签署《乘风约章》,参与的船舶运营商承诺在香港泊岸的船舶改用含硫量不高于0.5%的低硫燃油,离港后才使用普通燃油,以改善港区附近的空气质量。18家大型船舶运营商在香港主动签署入港船舶转用低硫燃油的协议。

2012年,为了进一步鼓励更多航运企业参与减排,香港特区政府启动激励计划,提出换用低硫燃油的远洋船舶可减免一半港口设施使用费及灯标费。按照当时的成本换算,补贴费用相当于换油成本的40%。但由于缺乏强制力,难以调动船企积极性,据当时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的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13年6月,只有12%的远洋船舶参与激励计划。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参与《乘风约章》燃油转换计划的公司与不参与计划的同业竞争者将承担不同的运营成本,不利于公平竞争。因此,在香港地区推动相应的强制性法规出台势在必行。此后的2013年,香港提出立法计划,2014年年中由当地立法委员会表决通过。随后香港特区政府公布的《空气污染管制规例》中(以下简称《规划》),以法律形式规定远洋船舶在香港停泊时,须使用含硫量不超过0.5%的低硫船用燃料、LNG或香港环境保护署认可的其他燃料。

《规例》明确要求,除在停泊期间的首小时及最后1小时外,远洋船舶在香港停泊时不得使用不合规的燃料。船长和船东都必须记录转用燃料的日期和时间,并保存有关记录3年。

《规例》于2015年7月1日生效后,香港成为亚洲首个将船舶污染防控写入法规的港口。任何远洋船舶在香港停泊期间使用不合规格燃料,便属于违法行为,有关船长和船东可能被判处罚款20万港元及监禁6个月。此外,有关船长和船东不按《规例》要求记录或备存所需数据也属违法,最高可能被判处罚款5万港元及监禁3个月。

香港特区政府表示,为了避免影响远洋船到香港停泊的意愿,决定把现有的港口设施和灯标费用减半措施延长三年。另一方面,香港政府环保署也通过与广东省和深圳市有关部门商讨,争取同步实施有关措施。

据测算,远洋船舶靠岸期间排放的二氧化硫,占香港水域内船舶总排放量的40%左右;实施《规例》可减少全港12%的二氧化硫及6%的可吸入悬浮粒子的排放。

国外:多管齐下助力船舶减排

如今的欧洲和美国,由于陆上污染源的防控工作逐渐步上正轨并取得成果,欧美的环保机构进而开始对船舶及港口的污染问题进行研究,并在过去十年相继推出政策措施和制定相关法规,管控船舶及港口的空气污染物排放。

如美国洛杉矶港及长滩港联手于2006年推出《圣佩德罗湾港区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为船舶及港口减排订立五年计划,包括清晰的减排目标、具体的减排措施及相关的财政需要。欧盟也发出指引,要求所有使用其成员国港口的船舶,包括内河船舶,在2010年1月1日起在靠泊后使用含硫量低于0.1%的船用燃料,并把换油记录在航海日志中。

专家指出,在发达国家,船舶减排措施除了我国部分地区已在推行的使用洁净的低硫油品代替重燃油、推行使用岸电代替燃油、设立排放控制区以外,还包括使用尾气处理技术以及船舶减速。

在尾气处理技术方面,欧美国家的海运企业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排气再循环(EGR)装置和废气洗涤器的研究上已积累了一定的成果。SCR作为一种后处理技术,能有效削减移动源的氮氧化物的排放。在较理想的运营环境下,闭环SCR系统可实现氮氧化物减排90%以上。

柴油颗粒物捕集器(DPF)也是一种后处理装置,主要用于PM减排。当使用超低硫燃料时,DPF技术最高可实现PM减排90%以及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减排60%~90%。

对于船舶减速,业内专家指出,发动机和附加装置到位后,船舶降低速度航行可进一步实现减排。在美国,不少港口已认识到船舶减速的减排效果,并开始鼓励船舶自愿降低速度从而减少污染排放。如洛杉矶和长滩港实施的自愿减速方案很有效,两个港口都将减速区从港口外20海里扩展至40海里。船舶降速减排潜力取决于降速幅度、燃料类型和发动机性能,通常速度降低10%可实现每海里降低燃料消耗15%~20%。

篇6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环境

Abstract: in the 21 st century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environment,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nd urban planning, environment and continual development, people are mor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garden. So will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garden as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s the premise, in city construction,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through the art of processing methods mimic nat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and obtain good landscape effect, and in improving human survival environment produced a huge role.

Keywords: ecological garden; Urban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城市园林绿化是现代城市基础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城市形象、城市文明、城市文化和城市特色,标志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在优化城市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环境系统,在防治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的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另外实施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施工等措施,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也使环境更加体现在清洁、安全、优美、舒适。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在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更加完善的同时,更可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园林的概念及内涵

2.1 生态园林

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便是生态园林,在本系统中,由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构成群落,种群间相互融合,构成不同的层次和适合的季相色彩,使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发挥其能,阳光、空气、土地、养分、水分等得到充分利用,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便形成,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便是如此,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巅峰。

2.2生态园林的内涵

(1) 以科学为基础,合理安排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提供一个适合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2)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光合作用,利用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使小气候得到调节,吸收环境中对人体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使生态系统得到基本平衡。

(3) 美化景观,在净化环境的同时提高艺术水平,增加游客观赏的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应和提高保健修养的能力,尽可能的为人们提供一个具有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适合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3 如何建设生态环境城市

将生态学与系统学原理融合进怎样规划建设城市,根据城市的性质、功能、定位发展目标,编制一套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并根据此规化制定完整的城市生态发展战咯、措施和行动计划。城市的发展与布局结构合理,与区域生态系统相协调的城市发展形态和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发展体系便形成了。保护自然地貌、植被、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合理绿地分布,丰富了生物多样性。绿化大气环境、水系环境,并使之具有良好的气流循环,降低热岛效应。保持城市传统文化以及原有的历史风貌,保护历史文化和人文遗产。城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和谐相处”,地形的地貌、河流水系的原本形态都将要被保持,努力成为具有独特的城市人文、自然景观的绿化生态城市。

完善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完备、高效、稳定城市供水、燃气、供热、供电、通讯、交通等设施,保护市民生活工作环境清洁安全,有效处理生产、生活污染物的污染。使城市交通系统高效运行,创建绿色交通示范城市,落实优先发展公交政策。在城市建筑(包括住宅建设)中广泛采用了建筑节能、节水技术,低消耗又环保。

改进城市日常的生活环境。完善城市公共卫生的设施,控制水平达到了治理较高的污染,并有相应的危机处理机制处理各种情况。一定程度上执行国家和地方对于有关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长时间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努力在三年内不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没有重大破坏绿化成果行为、没有重大基础设施事故。

4 如何使西北地区成为生态园林城

4.1 以西部经济大开发促进西北地区生态大治理。

西部大开发,是中国经济对发展大局的战略调整。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的重心转向西部地区。最近二十年,西部地区的环境由于经济滞后发展及生态治理能力不断的下降导致生态环境不断的恶化。目前西部应重新调整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恢复性养育对遭到破坏的林草植被,对所剩无几的珍贵天然植被进行封闭性保护,实施对大面积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的治理,在大面积的荒山漠野展开大规格人工绿化。治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需要采用新的高效率治理方式,大规模的增加投资,更多剩余的积累来源需要地方提供,资源配置体制和政策的支持也是必要地。

4.2 加快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治理。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国家和西北地方财政因此进行大量投入和政策支持,尽可能的满足生态环境的治理上的不足与资金短缺问题。大量的资金供给问题对市场经济效益的提高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因此,应当继续倾斜对东部高效益产业政策,通过加大东部地区的经济效益,将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转移到西北,更多的向西部地区生态治理投资。由于目前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薄弱,生态治理急需治理的条件下以及投资效果的外部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国家和当地政府应当加速当地的经济发展加速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治理投资。建立相应的环境治理的保障制度。与此同时国家对西北地区的水利设施、水土流失治理、农田基本建设也应加大投资力度。市场化的改革对西北地区也有一定的帮助,充分发挥政策效应,发展当地的优势产业,提高地区的经济效益,提高地方公共投资的能力,也适当的增强生态保护治理能力,达到提高经济水平促进生态环境的治理的境界。

4.3 以高效农牧业促进生态环境水平

西部坡耕地地区国家实行退耕还林补偿粮食的政策,这样贫困山区的农民吃饭就有了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这样得到了群众基础,在此地区进行的创造林草植被、治理水土流失的环境保护事业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群众基础。在西北贫困地区的生态治理因国家实行的退耕还林补偿政策有了有力的后盾。当地农户不仅退耕植树而且主动上荒山植树,此政策受到了人们的响应,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该政策还应应用到生态极其脆弱或应受特殊保护的地区,对以砍伐、放牧、耕地、的贫困农户给予必要的生活补贴。在高产田建设国家及地方财政应当对贫困山区提供更大力度的投资支持,以机械施工方式为主,以较高效率地得到更高的粮食数量。种植经济林也应受到当地政府的关注,发展农牧果菜加工业,眼观应放到新的高收益产业上来,使收入渠道更加广泛,从多方面获得资金来源。使当地地区的经济得到稳定的发展,这样可使西北地区尽快走出贫困的阴影,以及经济带动环境的政策(在不破坏现有环境的前提下)将会得到更多的响应也会取得成功。

5 结语

现代城市园林具有多种功能。城市园林空间是一个复杂且具有发展的有机体,但这些的实现都需要一个过程。物便是园林要素中的一个动态要素,也是最有发展前景的要素。我们可以假想一下,当城市园林的绿化达到一定的生态水平,绿色普及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可以尽情的享受则绿色的气息,绿色将环抱我们的生活,好像整个城市都是绿色的花园生态园林建设的成功将是我们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光宇.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展.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