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培训方向范文

时间:2024-04-02 17:22: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工智能技术培训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工智能技术培训方向

篇1

【关键词】 柔性制造技术,FMS,计算机辅助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产品多样化,低制造成本及短制造周期等需求日趋迫切,传统的制造技术已不能满足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更具特色符合顾客个人要求样式和功能的产品的需求。90年代后,由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机械与控制设备的发展,制造业自动化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技术日臻成熟。柔性制造技术已成为各工业化国家机械制造自动化的研制发展重点。

1、基本概念

1.1、柔性柔性可以表述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系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可用系统满足新产品要求的程度来衡量;第二方面是系统适应内部变化的能力,可用在有干扰(如机器出现故障)情况下,系统的生产率与无干扰情况下的生产率期望值之比来衡量。“柔性”是相对于“刚性”而言的,传统的“刚性”自动化生产线主要实现单一品种的大批量生产。其优点是生产率很高,由于设备是固定的,所以设备利用率也很高,单件产品的成本低。但价格相当昂贵,且只能加工一个或几个相类似的零件,难以应付多品种中小批量的生产。随着批量生产时代正逐渐被适应市场动态变化的生产所替换,一个制造自动化系统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能在很短的开发周期内,生产出较低成本、较高质量的不同品种产品的能力。柔性已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柔性主要包括:

1)机器柔性 当要求生产一系列不同类型的产品时,机器随产品变化而加工不同零件的难易程度。

2)工艺柔性 一是工艺流程不变时自身适应产品或原材料变化的能力;二是制造系统内为适应产品或原材料变化而改变相应工艺的难易程度。

3)产品柔性 一是产品更新或完全转向后,系统能够非常经济和迅速地生产出新产品的能力;二是产品更新后,对老产品有用特性的继承能力和兼容能力。

4)维护柔性 采用多种方式查询、处理故障,保障生产正常进行的能力。

5)生产能力柔性 当生产量改变、系统也能经济地运行的能力。对于根据订货而组织生产的制造系统,这一点尤为重要。

1.2、柔性制造的分类

柔性制造技术柔性制造技术是对各种不同形状加工对象实现程序化柔性制造加工的各种技术的总和。柔性制造技术是技术密集型的技术群,我们认为凡是侧重于柔性,适应于多品种、中小批量(包括单件产品)的加工技术都属于柔性制造技术。目前按规模大小划分为:

1)柔性制造系统(FMS)

关于柔性制造系统的定义很多,权威性的定义有:美国国家标准局把FMS定义为:“由一个传输系统联系起来的一些设备,传输装置把工件放在其他联结装置上送到各加工设备,使工件加工准确、迅速和自动化。中央计算机控制机床和传输系统,柔性制造系统有时可同时加工几种不同的零件。国际生产工程研究协会指出”柔性制造系统是一个自动化的生产制造系统,在最少人的干预下,能够生产任何范围的产品族,系统的柔性通常受到系统设计时所考虑的产品族的限制。“而我国国家军用标准则定义为”柔性制造系统是由数控加工设备、物料运储装置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的自动化制造系统,它包括多个柔性制造单元,能根据制造任务或生产环境的变化迅速进行调整,适用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简单地说,FMS是由若干数控设备、物料运贮装置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的并能根据制造任务和生产品种变化而迅速进行调整的自动化制造系统。目前常见的组成通常包括4台或更多台全自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与车削中心等),由集中的控制系统及物料搬运系统连接起来,可在不停机的情况下实现多品种、中小批量的加工及管理。目前反映工厂整体水平的FMS是第一代FMS,日本从1991年开始实施的”智能制造系统“(IMS)国际性开发项目,属于第二代FMS;而真正完善的第二代FMS预计本世纪十年代后才会实现。

2)柔性制造单元(FMC)

FMC的问世并在生产中使用约比FMS晚6~8年,FMC可视为一个规模最小的FMS,是FMS向廉价化及小型化方向发展的一种产物,它是由1~2台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及物料运送存贮设备构成,其特点是实现单机柔性化及自动化,具有适应加工多品种产品的灵活性。迄今已进入普及应用阶段。

3)柔性制造线(FML)

它是处于单一或少品种大批量非柔性自动线与中小批量多品种FMS之间的生产线。其加工设备可以是通用的加工中心、CNC机床;亦可采用专用机床或NC专用机床,对物料搬运系统柔性的要求低于FMS,但生产率更高。它是以离散型生产中的柔性制造系统和连续生过程中的分散型控制系统(DCS)为代表,其特点是实现生产线柔性化及自动化,其技术已日臻成熟,迄今已进入实用化阶段。

2、柔性制造所采用的关键技术

2.1、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技术引入专家系统,使之具有智能化。它有助于加快开发新产品和研制新结构的速度。

2.2、模糊控制技术

模糊数学的实际是模糊控制器。最近开发出的高性能模糊控制器具有自动功能,可在控制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的信息并自动对控制量作调整,使系统性能大为改善,其中尤其以基于人工神经的自学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

2.3、人工智能技术及专家系统

迄今,柔性制造技术中所采用的人工智能大多指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专家系统利用专业知识和推理规则进行推理,求解各类问题(如解释、预测、诊断、查找故障、设计、计划、监视、修复、命令及控制等)。由于专家系统能简便地将各种事实及与通过经验获得的知识相结合,因此为柔性制造的诸方面工作增强了柔性。展望未来,以知识密集为特征,以知识处理为手段的人工智能(包括专家系统)技术必将在柔性制造业(尤其智能型)中起着日趋重要的关键性的作用。智能制造技术(IMT)旨在将人工智能融入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借助模拟专家的智能活动,取代或延伸制造环境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在制造过程,系统能自动监测其运行状态。在受到外界或内部激励时能自动调节其参数,以达到最佳工作状态,具备自组织能力。

2.4、人工神经网络技术

人工神经网络(ANN)是模拟智能生物的神经网络对信息进行并处理的一种方法,故也是一种人工智能工具。在自动控制领域,神经网络将并列于专家系统和模糊控制系统,成为自动化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3、FMT的发展趋势

3.1、发展FMT的支撑条件

1)技术培训。应用FMT的用户需要建立一支自己的自动化领域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因而,对有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极为重要。

篇2

中南大学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已有25年历史,2003年该课程更是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首批精品课程。此后,在国家教育部、湖南省教育厅和学校的支持与指导下,以蔡自兴教授为首的教学队伍一直继续坚持精品课程的建设。在5年多的建设过程中,一直坚持求新求变的思想,使得本精品课程又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通过建设取得了一些新的经验和体会。

1 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是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的生命线。经验告诉我们,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就不能固步自封,吃老本,而必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大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力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1) 搞好精品课程建设,发挥示范作用

把人工智能国家级精品课程放在优先建设的位置,讲究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是本课程一直坚持的教学理念。首届国家级精品课程评选时,还很少有其他课程采用网络教学,而我们的课程就已经建设了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并被国家教育部评为优秀网络课程,这有助于充分发挥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在此后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每年都对网络课程和教学课件进行改进和更新,在国内发挥了应有的示范作用。

为开拓学生眼界,追踪国际前沿研究,这几年我们加强了对双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采用多种方式坚持汉英双语教学。经过实践我们体会到,英语教学比例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英语水平而定,其检验标准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学习效果,并根据这一点来适时调整双语教学中英语对汉语的比例。

(2) 编著立体配套教材,为教学改革服务

根据学科和课程的发展及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十分重视教材建设,不断更新人工智能课程教材内容,使其具有系统性、新颖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等特色,所编优秀教材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在过去5年建设过程中,在原有的信息类本科生教材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研究生教材、网络课程教材和管理类通用教材,形成了多层次、多专业、多平台的立体配套教材共4个版本,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层次要求。这些教材已为高水平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2) 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形式教学

近年来,我们学习和推广了教学名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以趣导课、以疑启思、以法解惑、以律求知”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不断摸索和实践,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包括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网络教学、智能系统物理实体演示、课堂讨论会、论点辩论会、学术研讨会以及网上实验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取得了优良的教学效果。在课程讲授中尽力做到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从而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多方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何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多次开展辩论会、讨论会等活动,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查资料,分析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全方位地接触所学课程,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在课程中我们还经常请来在科研工作中担任主要任务的教师和博士生给本科生介绍最前沿的科学动态,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更进一步,我们在研究生教学方面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让学生接触学科前沿,自己查阅资料和动手写科技论文,并在研讨会上宣读讨论,培养独立研究能力,为将来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许多本科生和研究生在讨论会上有十分突出的表现。这种课堂学术研讨活动深受广大学生欢迎。

(4) 教学与科研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

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教学与科研始终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我们认识到,要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就必须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进教学。通过科研实践,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起点。教师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看得远,才能明确方向和目标。本精品课程立项后,我们每年都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向他们介绍最新的科研进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研素质;同时吸收部分学生直接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科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也直接与科研工作挂钩,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支持青年教师参加科研和各种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教学科研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2 构建立体式教学平台,实现教学相长

(1) 建设前沿交叉学科的多类型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多年的积累和长期努力,我们已拥有大量立体配套式的教学资源,除了针对计算机、智能科学与技术和自动化专业的系列教材外,还有面向军队的智能决策的教材,面向人工智能初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工具书《人工智能辞典》。大量教参、教研论文、科研论文、多媒体课件、双语课件、网络课件、视频录像、习题库、试题库、虚拟实验室等都包含在我们的教学资源中。

(2) 开发富有特色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个性化教学

网络教学能够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在不受地域和环境限制的情况下主动学习和继续学习。我们的《人工智能网络课程》上网使用已经7年了。该网络课程具备向导学习、交互式和情景化学习、多媒体支持、学习评价、智能答疑、全文搜索、虚拟算法实验等功能。特别是在向导学习、个性化以及算法实验上,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本身来实现人工智能网络课程,具有网络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等显著的特色和先进性,得到专家和同行的认可和肯定。如今我们的网络教学平台已不断得到更新和扩展,学习内容不断完善,学生们不仅可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实验,并能通过网络提交作业和报告,与老师进行交流。网络课程的使用,促进了本课程教学改革,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深受学生欢迎。

(3) 建立开放式的网络实验平台

理论联系实际永远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学以致用,从而加深对课堂接受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是我们开发实验平台的目的。为此,我们在2005年开发了一个网络虚拟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中,通过动画演示,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课堂上讲到的多种算法和方法的具体实现步骤和运行结果,还能够自己动手,创建新的实验环境和实验数据,建立自己的实验。网络实验平台中对每个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报告的形式内容都作出了详细的阐述和要求,网络的开放环境使得学生可以在寝室、家里、机房,甚至在机场、车站、码头随时进行实验,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在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实验项目的开设,经过了严格的考虑,使之具备研究性和综合性。其次,实验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探讨要求,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进行实验。再者,充分采用虚拟实验方式进行实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提供了分析和探讨智能算法的很好平台。

直观生动的实验演示和个性化的实验设置增加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实验教学,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验证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和概念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构建富于创新的教学队伍

教学人才资源是教学的第一资源。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组建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不断创新的教学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不断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1) 名师牵头,结构合理

自精品课程立项以来,在多年的建设实践中,我们逐步建立了一支由国家级教学名师牵头,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学历、学位、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以保证教学和教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任课教师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成才为目标,讨论并设定了明确、可行的课程教学改革目标。

(2) 抓好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整体素质

建立一支爱岗敬业、富有战斗力的高素质教学队伍是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我们的教学队伍中,从带头人到成员,都坚持在教育第一线亲自执教,传道、授业、解惑,做好本职教学工作,都秉承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教学工作、热爱学生。教学骨干和主讲教授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其他教师也有较好的教学功底和较强的教学能力,他们团结协作, 精益求精地认真做好每一环节的教学工作。

(3) 注重青年教师培养,保证可持续发展

篇3

关键词:智能旅游;创新模式;模式比较;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3-04-14

作者简介:王丽娟(1962-),女,江苏常州人,江南大学商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企业文化;李骏(1990-),男,江苏无锡人,江南大学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项目编号:JUSRP1069;江南大学自主科研计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JUSRP51325A;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BK2012126。 2000年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国际化、信息化趋势显著,出境旅游规模增长明显,表现出国内旅游业逐步与国际接轨的显著发展趋势。但是,传统旅游业仍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弊病。因此,必须依靠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推行智能旅游发展模式,以降低信息不对称度,真正实现旅游产业的信息化改革和国际化接轨。

“智能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了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而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以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共享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1],其实质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手机通讯等现代网络化信息技术,对传统旅游产业中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组织资本[2]进行提升和优化。本文拟在对现代智能旅游的阶段性定位及重要性分析基础上,提出智能旅游的四种可推广模式,即核心景点扩散模式、合作组织引领模式、政府企业带动模式和自助平台服务模式。

一、智能旅游模式:阶段定位和形成路径

现代智能旅游是信息化改革中的创新发展模式,是指在实践层面上各地区旅游局及协会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旅游业的经济增长模式,又是指培育信息技术改革下发展智慧旅游的方式方法。现代化的智能旅游是包括信息网络技术在内的智能技术在传统旅游产业中的突破和应用,其优势在于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改善旅游感受效果,实现企业管理创新,优化景点资源配置,这是有效增强各城市旅游企业竞争实力,推进我国旅游产业顺利实现国际化转轨的现代化旅游工程的核心。但是,就我国现阶段智能旅游的发展状况来看,该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体现在对三类核心技术能力的获取和运用:

首先,智慧旅游的核心是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能突破互联网“在线”要求的局限性,而这种突破正是适应旅游者方位移动和非在线状态特征的关键。但是,目前我国物联网技术刚刚起步,对运用该技术所要达到的效果还不够理想,如基于物联网的景区应用技术很难实现“线上+线下”的高效融合。

其次,移动通信技术是实施物联网技术的渠道,是支撑物联网在智能旅游中成功应用的核心基建项目。就我国而言,由于目前通信技术的垄断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社会效率的严重受挫,因而在技术拓展上很难兼顾景点的低成本与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不利于景区提供高满意度的旅游服务。

第三,人工智能技术。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控制系统、决策系统以及仿真系统,但是还存在诸如电子导航仪对游客个性化需求的实现程度,导航过程的仿真性等缺陷。因此,现行的智能旅游模式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有针对性的构建高效、弹性的智能旅游发展模式对于有效规避传统旅游业潜在风险,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潜在优势,实现旅游产业经济蓬勃上扬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为独立的经济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以运输、生产与流通等相关产业为基础,具有关联度高、综合性强及高需求弹性的特点,需要该产业中的中坚力量发挥其模范带头及辐射作用[3]。所谓核心景点扩散就是以核心景点为中心,通过信息化网络技术向其他非核心的散点景区扩散、传播运营相关的管理、客流和制度等信息,在不断的沟通交流与实践应用中加大核心景区的辐射范围,以优化信息接受者(即各散点景区)的传统组织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最终实现所有景区整体智能旅游产业的信息化改革和发展。一般表现为由城市当地某强势景区(如旅游观光景区示范单位)充分运用在管理技术、制度运营和对外联系方面的比较优势,为各旅行社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引导,以实现对城市各景点的一体化运营管理以及游客的集散。核心景区作为信息化网络的扩散中心,在辐射带动其他景点发展,实现全城旅游业经济实力整体提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核心景点扩散模式所形成的现代智能旅游,其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对于示范单位等少数核心景区本身来说,通过运用信息化网络技术形成现代智能旅游的运营模式,可以有效及时地应对散客市场的波动,实现游客资源的合理分流和优化配置;对于散点景区来说,在这种创新模式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信息较易被吸收和运用,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作为城市面向游客市场的经营主体,核心旅游景区多采用专业化的管理方式,具有强烈的盈利意识,为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追求信息网络技术上的超前优势。在城市各旅游场所间的关系网络中,核心景区往往还扮演着“智能旅游载体”及“智能旅游信息节点”的重要角色。因此,在城市旅游事业的经营过程中,核心景点信息扩散模式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领指导、信息技术传递以及协调整合流量的重要功能。

(二)合作组织引领模式

与传统旅游业的经济增长模式相比,旅游的智能增长更加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协同合作来推进旅游经济发展[4]。合作组织引领模式是以城市旅游局或协会为平台,以信息化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合作社中的组织成员(旅游景区及相关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本着最大程度提高景点管理效率,节约景点运营成本的目的,为合作社成员提供广泛涉及客户信息资源、信息技术指导、政企关系网络等旅游智能化服务。由于合作组织通过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对成员的引领往往受到合作组织自身特点的制约,合作社组织成员通常来自于不同的旅游景区主体,如著名风景区、历史名胜古迹和大众娱乐景点等,这些都是合作组织得以有效建立的主干力量。

目前,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形式为以合作社实体为依托,以分散的景区为组织主体,以信息网络技术手段为媒介,通过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传播与引领,提升合作社中各成员的社会资本和组织资本,进而形成现代智能旅游发展模式,有关这一模式的具体流程详见图2。合作组织除了在融贯各自的特色优势之外,还需要积极与政府部门、行业内龙头企业合作,避免“卡特尔”组织的效率损失,合作组织引领模式在城市旅游事业的经营过程中具有促进景区合作、节约成本、提高整体经营效益的功能。

(三)政府企业带动模式

以旅游局和旅游企业等单位为依托培育信息化现代智能旅游发展模式,是以特定的政府、企业为信息来源,以与该部门有信息网络技术联系的包括游客、景点、旅行社、旅游局及协会等利益相关群体为受众,以掌上网络(手机等通讯设备)、计算机网络等智能化信息网络媒介为信道,在全城范围内形成智慧旅游创新发展模式,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政府企业带动模式的构建及有效开展必须具备可充当信息源的旅游政府部门,强势企业的双方需求和齐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等条件。以政府企业为依托的智能旅游发展模式的核心,就在于信息化网络以政府部门为依靠,该网络的功能优势代表了这种发展模式的功能优势。

图2 合作组织引领模式流程

图3 政府企业带动模式流程

图4 自助平台服务模式流程

(四)自助平台服务模式

建立以游客为中心的旅游服务自助系统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景区形象,从而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当前对自助旅游平台内涵的理解,大致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认为旅游是兼具劳作与休闲两种成份的人类非定居性的旅行活动,而自助旅游源于背包游客,其主要目的是经济、省钱;二是认为自助游平台是以自驾车旅游为主流方式的自助游模式;三是认为自助游即背包旅游是非制度化、多由一般中产阶级的年轻旅游者参加,突出自由化交流与沟通特征的自助旅游形式。在这个意义上,自助旅游平台的内涵应包括游客经济性和游区经济性。自助旅游平台服务模式就是在突出双重经济性的基础上,在互联网信息传播范围内,为推进智能旅游新兴产业发展,通过信息化网络技术,特别是建立游客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的相关技术,实现信息化管理,提升平台成员传统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的一种发展模式,具体流程如图4所示。以自助平台服务为依托的现代化智能旅游发展的硬件要求,是手机、计算机及网络等高信息含量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自助旅游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广,是现代化智能旅游发展的基本工具和手段,这也正是在推行渠道上区别于传统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所在。

二、智能旅游创新各发展模式的优势比较

受城市区位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不同地域四种类型的智能旅游创新模式发展情况也各不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不同的城市旅游实践案例应根据其所具条件和前景选择适宜的智能旅游发展模式,以实现优势互补,以下就四种模式以不同城市的实践案例分开阐述:

(一)核心景点扩散模式

2012年无锡推进核心景区智慧化示范单位建设,作为核心景点之一的龙寺生态园已完成全景监测系统、电子门票系统、客流统计分析系统和短彩信推送业务系统的重大工程,无锡灵山也编制了“智慧灵山”总体规划,并将其公示以供散点景区学习和借鉴。此外,无锡市充分应用物联网技术,景点餐厅触摸屏点菜、酒水条形码以及食物安全识别等技术已在多家景区餐厅投入使用。无锡市智慧旅游建设工程的重中之重是建设“一平台,两项目,三示范”,其中三示范是智能景区、智能酒店、智能旅行社示范工程,是无锡市对核心景点探索实践“智慧旅游”的标杆性实践。因此,江苏无锡在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年会上,凭借其智慧示范单位与智慧基础设施的稳步推进、核心景区典型应用和组织体系建设领先的优势,以712分的总评分荣获全国智慧城市第一名。

从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作为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感知中国”的龙头城市,无锡市已具备该模式所需的市场信息畅通、技术传播广泛等条件,并且该市的核心示范单位通过信息技术网络优势进行的信息扩散,能够充分实现自身经营和成功经验的向外传递,形成一个柔性的组织,极大的提高了产业的整体收益。此示范单位的柔性联合还能够形成一种较为松散的模式结构,从而利于发挥该模式中核心单位的示范指导、信息传递、协调整合等功能,有效避免了时间、地点以及行政约束等相关因素的限制和制约,为传达管理经验,展开信息沟通提供了一个功能齐备的开放式辐射和资源共享的优质平台,并为城内的散点景区提供有效的经营指导和管理指导。因此,以示范单位为依托的智能旅游创新模式不断发展,可以进一步有效提升传统旅游业的组织资本,成为加快提升智能旅游产业经济效益,是景区、旅游社团、旅游企业等创造收益的重要平台和推进信息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该模式由于需要部分先发展以带动全体发展而致使整体效率不高。

(二)合作组织引领模式

镇江市人民政府在对现代城市智能旅游的发展要求中提出要用一至两年时间建起五个一工程,即“一智能旅游感知体系、 一智能旅游云服务平台、一智能旅游运营中心、 一智能旅游产业联盟、一智能旅游产业基地”,其中智能旅游产业联盟是核心工程。联盟建设以云服务平台为媒介,整合联盟内各景区及企业的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智能旅游相关技术、业务、运营、建设、管理标准的与推广,并通过年会、主题论坛的形式,不断扩大联盟的影响力,以之引领“智能旅游”不断前进。截止到2011年6月,位于镇江科技城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的中国智能旅游云计算平台启动搭建,将为全国智能旅游提供中枢服务。其中,以科技城为结盟载体的镇江智能旅游产业联盟——“智能旅游”产业谷即将建成,合作组织中已集聚了众多的强实力旅游单位。

由上述案例可以发现以产业联盟为表现形式的合作组织,凭借各方合作意愿、信息技术传播渠道构建而成,拥有较为丰厚的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并通过年会、论坛等方式在内部成员间建立联系,统一提供各种有关业务、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同时,合作组织作为区域内信息传播的主体,模式结构相对紧凑,具有较为广泛而可靠的信息来源和应用渠道,组织通常会设有专职人员对所获信息进行定期与共享。这一模式的有效开展和推广可以促进各单位合作,形成规模经济以节约成本,从而保证产业联盟内合作社内外信息的畅通,该模式的推广在抓住产业发展机遇、促进组织成员增收和整体效益提升等方面效果显著。

(三)政府企业带动模式

北京市智能旅游工程建设,主要通过“统一标准,资源共享;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等措施打造互联、互通、互动的北京市智能旅游体系。在2011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鼓励和支持北京市相关政府部门积极带动全市旅游产业,有效开展网络营销、网上支付、网上预订,充分加强在线旅游业务建设,并鼓励各类旅游信息化发展模式的创新和突破。在政府的积极带动下,北京市旅游2012年总收入达到3 626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8%,旅游增加值1 3362亿元,同比增长122%,达到全市GDP比重的75%。

由当地政府部门开发运营的官方旅游网站,不仅是各级政府旅游行业监管和服务的重要平台,而且因其信息的权威性,在旅游目的地的信息沟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因此,政府应采取积极的公共策略,立足于旅游发展的公共利益,积极扩大旅游服务的公共服务领域,建设一批旅游发展的公共产品工程,以政府主导城市旅游实现持续和谐的发展;政府及企业应以客户群的需要为出发点,充分挖掘景区及相关产品的激励性,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与尝试[5]。政府和企业的联合带动模式在企业需求和行政指挥两股力量的推动下形成,为景区提供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网上支付等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从而形成一条连接政府、企业和散点景区的信息纽带。该纽带结构非常紧凑,其一端是景区的整体运营行情,另一端是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引进的各地优势资源,能有效促进政府政策的高效传导,在广泛传递旅游信息,实现标准化生产方面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

(四)自助平台服务模式

四川省绵阳市旅游局与基梯数据签定的全国第一份智能旅游城市合同,标志着“智能旅游城市”方案的实施,将会在南充,成都,德阳等市迅速地发展起来。有着“智能旅游之父”之称的李家毅先生,通俗简介地介绍了智能旅游为市民所带来的便捷之处:“以后我们要到哪儿去游玩,可以通过自助平台了解相关地点的详细信息,并且不管你走到哪去,手机可以当身份证用,可以当护照用,可以当信用卡用,可以通话用;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比如交通运输商务,包括旅游和文化,软硬件设施全都融合在城市里面,简单的消费、简单的服务,谁也不愿意背一个大包,一会身份证掉了,一会钱夹没带。我们再到目的地前要做到事半功倍,并且同一样东西可以摄像、可以支付、可以消费、可以体验、可以证明自己的身份”。截止2012年4月,四川省在旅游信息化实体项目投入高达2 700余万元,成都市于5月份成功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18个“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之一,并已开通“成都旅游手机一点通”手机自助旅游平台,成功实现了手机智能旅游,不失为一次智能旅游被动模式变革的成功实践。

从以上案例可知对景区信息的时效性、完备性和出游便捷性要求较高的游客,往往倾向于通过自助旅游平台来自主性选择景区。传统的景区个性化信息的获取往往是需要成本的,而通过自主平台,游客可以从平台的景区信息板块获得更经济实用的信息并加以比较,以避免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同时也有利于形成景区竞争机制,提升景点服务质量;平台的信息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信息及时更新使其价值会随时间而发生变化,具有明显的信息传播优势。

总的来看,不同类型的智能旅游发展模式,其优势在时间上并存,空间上相互重叠。表1给出的是不同模式优势特征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根据各城市的实践案例分析,每种模式的推广需要有其特殊的条件基础,并各有其特殊的模式功能。例如,尽管核心景区扩散模式和自主平台服务模式的整体效率不高,但该两种模式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不存在对第三方协作意愿并积极配合的苛刻要求。合作组织引领模式和政府企业带动模式尽管整体效率较高,但都分别需要其他景区的结盟意愿和政府企业的积极带动。综上可知智能旅游发展模式的选取和推广,要因地制宜地依据该旅游城市自身具备的模式形成条件,结构功能及优势特征等因素来确定。

三、传统旅游业改造中的智能旅游发展策略

(一)以选择恰当模式为载体发挥区位优势

首先,发展智能旅游应该从顶层设计着眼以建构运行框架,确定恰当的智能旅游发展模式。通过匹配城市旅游产业的市场结构与各模式的形成条件、结构、功能以及效率水平以选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智能旅游运营模式,促进城市信息资源与区位优势的相互渗透,优化区位与模式的吻合度。其次,较高的吻合程度不仅可以为旅游组织提供各类旅游产品及消费群的供求与交易信息,还可以提高智能旅游的实施效率,扩大网络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和领域。

(二)推动城乡旅游信息化改革与资源共享

信息化改革和信息资源的传播和共享,是构建智能旅游发展模式的物质基础。核心能力的提升、所获信息的标准化处理,以及信息资源的传递共享等可以大力推进旅游信息技术改革以及信息资源的有效运用。加强各景区信息主体的合作与协调,设立统一开放覆盖全城的旅游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根据景区不同的信息资源及发展需要,以信息化高速渠道及模式有效提高各景区对信息资源的供给、获取和运用能力。

(三)因地制宜地推广智能旅游传递渠道

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城市旅游发展由于受到经济环境的限制而起步晚,发展依旧缓慢,不同地区存在悬殊的贫富差距。因此,针对整体经济实力不高,部分地区差异明显的这些现状,我国可以通过因地制宜的推广信息化建设,加大信息技术在落后地区的学习和应用,改变传统的旅游产业发展方式,对旅游社团、景点工作人员等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可以有效提升城市旅游业的传统组织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同时还可以使社会成员的信息权利及福利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凌云,黎巎,刘敏.智能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5):66-73.

[2] 王建华,李录堂.信息技术型人力资本集成能力演进的动力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9):135-139.

[3] 唐留雄,邬爱其.基于SCP框架的上海旅游业发展现状评析[J].旅游科学,2012(3):27- 32.

篇4

[关键词]变电站;一次设备;变电设备检修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283-01

一、变电站一次设备的状态检修

(1)变电站一次设备状态检修工作包括在线进行检测、诊断故障、实施维修等,此我们应该积极地发展和利用变电站一次设备的状态维修技术来代替传统的定期维修。在电气设备状态维修的过程中一定要为其提供可靠的分析诊断的依据。

(2)在线监测、故障诊断、实施维修整个一系列过程构成了电气设备状态检修工作的内涵。因此,积极发展和应用变电站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以状态检修取代目前的定期维修,为其提供了分析诊断的依据,是状态维修策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次设备的状态监测主要包括变压器监测、GIS监测、断路器监测、容性设备监测、避雷器监测等。

(3)状态可视化要求对一次设备的温度、压力、密度、绝缘、机械特性以及工作状态等各种数据信息进行采集,为电网实现基于状态监测的设备全寿命周期综合优化管理提供基础数据的支撑。在线监测技术是实现智能设备状态可视化的必要手段,是状态维修的实现基础,为其提供了实时连续的监测数据和分析依据。有效的在线监测系统可以随时掌握设备的技术状况和劣化程度,避免突发性事故和控制渐发故障的发生,从而提高一次电气设备的利用率,有助于从周期性、预防性维修向状态检修的转变,改善资产管理和设备寿命评估,加强故障原因分析。

(4)IEC61850标准定义了专门用于高压设备状态监测的模型,包括S组4个逻辑节点:液体介质绝缘SIML、气体介质绝缘SIMG、电弧SARC、局部放电SPDC。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这些逻辑节点及其包含的数据不能满足工程应用需求,需要按IEC61850的扩展原则来进行扩充。

二、 变电站一次设备检修的主要内容

1、隔离开关检修

变电站隔离开关方面的常见故障主要是接触不良和开关触点过热现象。产生接触不良的主要原因通常由安装调试或制造工艺造成,即未利用铜铝过渡材料对铜铝接触进行处理,安装时并未将接触面打磨完全等。导致隔离开关无法完全合闸、触头臂与接线座连接螺母松动等,其结果则是接线座产生过热现象。产生触点过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与隔离开关自身设计特点与关,即因接触面本身面积不大以及其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接触动作较多而出现接触不良等问题,此为常见故障,主要在接线座与触头位置出现。针对隔离开关故障,应从隔离开关的隔离面制作工艺上入手,规范过渡材料使用,同时在安装时要将接触面进行完全打磨等方法排除。

2、断路器检修

断路器故障主要有断路器起火、过热、异常响声、误动和拒动等。其中断路器拒动主要是因为蓄电池欠压、二次接线时存在误操作、线圈层间短路、线圈低电压不合格、控制回路断路或接触不良以及直流电压过高或过低等;导致断路器误动的主要因素是操作系统出现误操作;因两点接地或绝缘下降而使直流电源的回路出现故障;接错或接反互感器的变比与极性,使二次回路的接线出现错误;两点或多点在直流系统中接地,而使二次回路出现故障;直流系统产生瞬间过电压或线圈的电压太低也会导致断路器误动故障。针对断路器出现的故障,应根据出现故障的表征进行处理排除。通常可将备用系统先投入运行,而后将断路器误动原因查明后排除;如果断路器出现越级跳闸,则应先对断路器的动作进行检查,若其表现为因保护动作而出现跳闸拒绝越级故障的,应将拒跳断路器的隔离开关合上后,向正常线路继续供电。而如果未出现保护动作而造成越级的,则要把每条线路都断开,通过逐条送电的方式进行排查,找到故障线路后,重复上述步骤。确保供电正常的情况下再仔细查找检修。

3、 变压器检修

变压器故障主要有引线故障、受潮老化、运行时异常响声等。引线故障主要表现是接线柱松动或烧断等,而引线间不牢固的焊接或松动,会造成开焊、过热或是接触不良,如果得不到及时检修,就会导致变压器故障或因不平衡电压而出现烧毁事故;变压器受潮或老化是因其运行状态及运行环境造成的,可通过老化试验、绝缘纸含水量、油简化试验以及绝缘特性试验等进行分析评估;变压器运行中发出异响则是因低压线路短路或接地、内部零件出现松动、瞬间负荷加大及大容量设备起动的瞬间。

三、变电站电气设备安装质量控制

1、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保障电气设备安装质量的基础。作为现代化施工安装企业,能否积极应用现代管理理念进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作为现代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2、加强施工前技术交底工作及图纸校验工作,确保施工指导材料的准确为了更好地保障电厂、变电站电气安装质量。加强施工前的技术交底工作是工程安装质量保障的基础。在进行技术交底过程中,施工企业技术人员必须详细分析工程概况:工程要求以及质量控制要求,明确工程施工图纸中对于质量要求控制的关键。并根据施工要求校验图纸以及其他相关技术资料,确保施工指导性材料的完整与正确,为工程竣工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进行现场安装过程中,技术人员及质量管理人员必须负起责任,在每个工序进行检查确认后,签字放行,进行下一工序。

3、电气设备安装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进行电气设备安装及场地内搬运过程中,现场技术人员必须时刻注意几点注意事项,同时通过企业对于操作人员的质量、技术培训,贯彻施工注意事项与安装事项,保障施工质量。仪表等设备安装位置应按设计文件图纸规定施工。安装过程中不应敲击、震动仪表,仪表安装后应牢固、平正。仪表与设备、线路管道或构件的连接及固定部位应受力均匀,不应承受非正常的外力。对于线路管路的安装与链接必须在穿线前对其进行管理吹扫,避免管理内异物。电气设备安装多尘、潮湿的地方时,要注意其密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保证变电站的运行始终保持正常状态,从而为客户提供正常、稳定、高质量的电力服务,对变电站的一次设备进行有效、合理的检修与试验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新设备也开始逐步应用到变电站之中,鉴于这种情况,变电站一次设备的检修与试验方式也开始向着预测性的状态检修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对变电站一次设备的常见故障进行更为有效的分析研究,从而制定切合实际情况的维修方案,为变电站的正常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手段。

参考文献

[1] 李骏.地下变电站一次设备检修和试验方法的探讨[J].华东电力,2008,36(11).

篇5

关键词:加工贸易  ; 转型  ; 影响因素  ; RBF神经网络

问题的提出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加工贸易已有30多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不断扩大,加工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也逐年增加,发展十分迅速,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220.1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18986亿美元,增长了85倍,而加工贸易出口额从1981年的10.6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8354.2亿美元,增长了787倍。1996年加工贸易已经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了半壁江山,目前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方式。

加工贸易在出口创汇、拉动就业、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然而,随着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我国与外国贸易摩擦的加剧,以低端技术含量为主的加工贸易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对外贸易大环境。在外需下行压力较大、订单外流、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不断升值、劳动力比较优势减弱、国际要素优化重组、面临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压力、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供给紧张、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等原因的影响下,加工贸易在拥有发展机遇的同时仍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011年广东、江苏、上海、山东、浙江、福建、辽宁7省市的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为7338.56亿美元,占中国整个加工贸易出口额的比重达到了87.8%,而其他地区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比不到13%。这种发展上的区域不平衡致使国内配套资金和其他经济技术资源大批向东南沿海转移,进一步扩大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2010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9709亿美元,增长27%,占同期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83.9%。从2001-2010年10年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占全国的平均比重为81.57%。加工贸易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占主体,我国企业在开展加工贸易过程中几乎未能发挥作用的局面依然没有改观。此外,加工贸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技术含量低、产业链条短、国内配套率低、加工贸易增值率低等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不改变传统的加工贸易方式,加工贸易企业的收益及发展潜力有限,无自主经营和管理权,技术能力不提高,就很难走出“低端锁定”的困境,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无益。因此,要改变传统的加工贸易方式,加工贸易转型已迫在眉睫。

在中国经济转型和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尤为重要,而加工贸易作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积极实行转型,提升其质量与效益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加工贸易的转型,有利于我国充分运用比较优势开展对外贸易和国际分工,有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有利于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我国走出技术“低端锁定”的困境,有利于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积极向上游发展获取更多利益,也有利于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享有充分的自和话语权,加工贸易转型对我国经济转型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文献综述

目前很多学者都对我国加工贸易如何转型升级进行了分析,简而概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加大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外技术转移

马强(2009)指出由于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主体是外商投资企业,其发展战略影响了我国加工贸易转型的方向,要优先引进国外带动能力强、高附加值、高新技术、高关联度、高税收、产业链和供应链较长的企业与技术。张燕生(2004)认为应积极承接国外产业转移,引进大型生产设备和先进技术,将加工贸易与国内产业进行合理有效配套,提高国内采购率,促进原材料的进口替代,使加工贸易朝着产业、产品、工序价值链上游升级和技术进步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二)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与产品创新

有学者认为技术进步将推动我国加工贸易快速转型升级。隆国强(2006)认为要实现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必须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使我国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上游迈进,另外,积极实行加工贸易产业从沿海向中西部梯度转移也是发展的方向所在。李晨(2010)指出要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首先要对加工贸易产品的工艺流程进行升级,推出科技含量高的创新产品,使产品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环节转移,获得更多的附加值。曾贵(2011)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机制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包括创新机制和动力机制等等。

(三)调整国内产业结构

陈恩(2007)认为产业结构是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主要条件,应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逐步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宋志勇(2005)认为我国基于劳动力比较优势发展而来的加工贸易如果仅仅停留在低端环节的生产制造上,将不利于加工贸易的长远发展,因此加工贸易必须进行转型升级。李付梅(2008)认为加工贸易要积极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向服务行业延伸,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层级,逐渐向境外加工贸易方向发展,在国内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进行梯度产业转移,充分利用我国比较优势进行转型升级。

与上述文献不同,本文围绕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结合国家贸易产业政策来研究加工贸易转型问题,同时创新运用非线性RBF神经网络分析法对加工贸易转型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获得更加稳健可靠的估计结果。

加工贸易转型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一)指标选取和样本数据来源

综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本文加工贸易转型的指标选用加工贸易增值率ICR(加工贸易出口额减去进口额的贸易净额除以加工贸易进口额)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加工贸易增值率是从价值链升级和附加值增加的角度考察一国的加工贸易发展情况,体现了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和所处的层次,运用这一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我国出口加工贸易发展情况和出口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水平。

研发能力。企业转型的重要动力是技术水平的提高。研发是企业保持生机活力的重要动力,也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技术进步对改善贸易条件的积极意义明显。如果企业缺乏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市场占有率的不断缩小甚至会面临被市场淘汰濒临倒闭的境遇。因此,研发能力是影响我国加工贸易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外商直接投资。我国进行加工贸易的主体现在依然是外商投资企业。外资在我国投资设厂,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另一方面还可以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外商直接投资通过跨国公司对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产生技术外溢,同时对上下游关联产业间的前后向联系产生技术扩散和示范效应,有助于国内加工贸易结构的优化。

国内产业结构。一国的产业结构是其贸易发展的基础,加工贸易转型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密不可分。产业结构关系着一国的要素资源流向和资源配置方式。我国加工贸易要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就必须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加工贸易的发展。因此,国内产业结构是影响加工贸易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

贸易开放度。贸易开放度是衡量一国的再生产过程与国际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联系程度。一国经济贸易越开放,意味着国家之间可以参与更多的合作和经济交流,对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吸收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加大了风险,带来了更多的竞争,国际市场上的金融危机可以更容易地从我国外向型经济部门转移而来。因此,贸易开放度对加工贸易的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劳动力禀赋。随着经济的发展,加工贸易未来要向着高技术水平、产业链上游、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就必然对我国的劳动力禀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劳动力禀赋的提升一方面可以加快我国人力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可以逐步提高我国的资本劳动比和技术劳动比,改善要素禀赋结构,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因此,我国的劳动力禀赋水平是制约加工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劳动力投入。劳动力的流动性使得劳动力的价格长期稳定,从而使我国的劳动力供给保持极大的吸引力和持续性。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一直都是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因素。从劳动力总量上来看,劳动力优势仍然是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贸易仍将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因此,劳动力投入数量的多少是加工贸易转型的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加工贸易转型的影响因素指标变量说明如表1所示。

(二)RBF神经网络分析法与时间序列回归分析法的引入

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大多数学者所用的为线性方法,本文首先利用EVIEWS软件对加工贸易增值率影响因素做时间序列模型回归。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原数列不平稳,一阶差分平稳,表明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然后采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显示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表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综上,EVIEWS回归结果如下:

括号里的数据代表t统计量,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调整的可决系数R2只有90.6694%,拟合优度不高。另外,外商直接投资在加工贸易方面能带来先进的设备、资金和技术培训,理论上应该能够促进加工贸易附加值的增加,进而提高加工贸易的增值率。但是从结果中可以看出,FDI对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影响为负,说明外商直接投资不利于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这与我们的预期不一致。线性模型不能很好或真实的反映变量之间的实际关系,对错综复杂的实际情况拟合效果不理想,因此线性回归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针对时间序列分析法建立的模型不能全面和本质的反映所预测的动态数据的内在结构和复杂特性这一问题,采用先进的RBF神经网络建立分析模型。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模型的建立受生物学的启发,从微观结构与功能上对人的神经系统进行模拟。它是一种基于连接主义机制的人工智能技术,其特点主要是具有非线性特性、学习能力和自适应性,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可克服传统方法在分析问题时存在的建模不准确或根本无法建模的情况。一个典型的RBF神经网络由一个输入层、一个输出层和至少一个隐含层组成,其隐含层选用了非线性的基函数,所以这种关系是非线性的,能够避免线性模型不能全面和本质的反映所预测的动态数据的内在结构和复杂特性这一问题。而具有自学习以及非线性性质的系统网络模型――神经网络拥有对非线性问题的动态处理能力,不必预设数据的分布情况、变量之间的规律或精确的数学模型,自适应的对输入、输出数据进行学习和训练,找出其中的非线性关系,从而实现其功能,找出各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更加客观准确的关系。

在神经网络训练完成后,即建立了加工贸易转型的各影响因素和加工贸易增值率的模型。为了说明本文建立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分别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和本文RBF神经网络法对测试数据进行预测。Matlab分析结果见图1和表2。

由图1和表2可知,RBF神经网络分析法得到的模型比时间序列分析法更准确,其与预测误差值远远小于时间序列分析法,因此也更能反映加工贸易中错综复杂的实际情况。因此,采用RBF神经网络法代替时间序列分析法,可以为有效分析变量、提出转型意见提供了一种新的重要途径。

(三)基于MIV分析的加工贸易转型影响因素研究

平均影响值(Mean Impact Value, MIV)被认为是在神经网络中评价变量相关的最好指标之一,其符号代表相关的方向,绝对值大小代表影响的相对重要性,从而判断出输入的影响因素对于网络结果的影响程度。最后得到加工贸易每一个影响因素的MIV值大小,如表3所示。

由以上实证分析可知:国内产业结构与研发能力对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增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特别突出地体现在加工贸易的国内产业结构上;劳动力禀赋与投入、外商直接投资对提高加工贸易增值率有拉动作用,但不如国内产业结构与研发能力的拉动作用大;过高的贸易开放度不利于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

对策建议

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方向也要跟随着改革的步伐不断推进。加工贸易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转型关系着我国外贸未来的发展方向,关系着我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加工贸易应转变发展方式,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通过转型来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改善贸易环境,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促进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根据上文的研究,得到本文加工贸易如何转型的结论,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鼓励企业进入高附加值产业链环节

国内产业结构在实证结果中MIV的值是6.2271,表明其对我国加工贸易转型的影响程度最大,反映了调整国内产业结构的重要性。因此,我国加工贸易转型要积极促使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不断加大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加工贸易的有力支撑,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附加值的增长,谋求更大的利润和发展空间。

此外,加工贸易利用原材料加工成产品进行出口,其利益增值环节主要在于加工装配,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很有限,企业自主性差,不能很好的实现自主经营。因此政府应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实行自主经营,从购买原材料、生产加工到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全部自主控制,延长价值增值环节,充分发挥价值链作用。要吸收一般贸易的优点使加工贸易逐渐进行创新转变,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进行大胆地尝试和不断地创新。

(二)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且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研发能力指标的MIV值为正且值较大,说明研发能力对加工贸易的转型起正向作用且贡献较大。但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主要还是以劳动密集型和粗放型产业为主,技术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低,技术吸收能力较弱,有些企业墨守成规,采取一些落后的工艺和技术进行生产。因此,企业要设立研发中心,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增强技术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政府也要不断加大加工贸易的科研技术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成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由依靠外需向内外需协调发展转变

贸易开放度指标的MIV值呈现负数且绝对值较大,说明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不利于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我国加工贸易在促进经济增长、带动就业、改善国际收支平衡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我国外贸依存度较高,和一些发达国家贸易摩擦不断。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我国外部订单大幅缩减,由于我国过分依赖外需,导致沿海一些加工贸易企业纷纷减产、停工甚至倒闭,对我国外贸的不利影响非常大。加工贸易企业要转变观念,由过分依靠外需转向依靠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当外需不景气时,可以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使内外需共同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双引擎。外贸不仅在于维持国际市场的平衡稳定,还在于立足内需的基础上调节好外部均衡,只有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同时发展,内外共同实现均衡协调发展,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在良性轨道上稳健运行。

参考文献:

1.马强.国际金融危机后对创建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的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09(6)

2.张燕生.我国加工贸易未来转型升级的方向[J].宏观经济研究,2004(2)

3.隆国强.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J].国际贸易,2006(9)

4.李晨.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J].产业经济研究,2010

5.曾贵.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机制探讨[J].财经科学,2011(2)

6.陈恩,刘青.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7(5)

7.宋志勇.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J].国际贸易,2005(8)

8.李付梅.探讨我国加工贸易如何转型升级[J].时代经贸,2008(1)

9.Franeoise Lemoine, Denize Unalkesenci. 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Segmentation of Production Processes[J]. CEPII Working Paper, 2002, No.2002-02

10.娄朝晖.加工贸易、发展效应及其偏差成因:中国1991-2007[J].国际贸易问题,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