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合作社财务制度范文
时间:2024-04-02 11:39: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养殖业合作社财务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公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及融资情况
目前,公安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69家,广泛分布于种植、养殖、农机服务、加工及流通领域,基本覆盖了水产、瓜果、蔬菜、畜禽、粮食、棉花、苗木花卉、农机等各个产业和具有特色农业行业,其中种植业67家、水产36家、畜禽53家、农机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出资总额1.22亿元,其中货币出资5312万元,实物出资6954万元,出资总额在100万元以上的有50家,入社农户8000户,核心成员总数1505人,其中农民成员1404人,非农民成员101人,带动农户7.5万户,基地面积约20万亩。目前合作社共注册产品商标30个,资产总额近1.8亿元,固定资产6000万元,总收入近2亿元,纯收益8000万元,成员人均比全县农民人均收入高1600元左右。当前,公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主要发挥了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完善了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二是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四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在运作中也还呈现出“八多八少”的状态:一是经营一产业的多,经营二、三产业的少,种养殖业占90%,流通服务及加工业占10%;二是松散型多,紧密型少,松散型占80%,紧密型占20%;三是农民成员多,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成员加入少,农民成员占95%以上,而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只占5%以下;四是没有购股金的多,认购股金的少;五是机构不健全的多,机构健全的少;六是没有设置成员账户的多,设置成员账户的少;七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多,健全的少;八是没有提取公积、公益、风险“三金”的多,提取的少。据调查,目前在公安县辖内金融机构中没有一家直接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投放贷款的。因普遍缺乏信贷资金支持,生产经营规模无法有效扩大。
农发行贷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困难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不规范缺乏合格承贷主体。一是经营管理缺失达不到银行信贷要求。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原先的种养大户演化而来,普遍存在规模小、制度不健全、成员权利义务不明、市场竞争经验不足、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有些合作社登记设立后,无生产、办公场所,也没有任何经济业务和服务内容,社员与合作社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经营管理缺失直接影响了银行的信贷支持。二是管理不规范财务不健全达不到银行评级标准。多数合作社除了营业执照、验资开户证明外,没有财务制度、财务数据、现金流等信息资料。有的合作社即使建立了财务制度,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差,给银行信用评级带来困难。调查中发现,涉农金融机构更愿意直接贷款给农户,因为在贷款管理中可以直接掌握农户的有关信息,而贷给合作社,掌握的信息是间接的,难以有效防范风险。三是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达不到银行准入门槛。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数覆盖在村级以下,大部分还处于起步阶段,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技术和人才力量也比较薄弱,缺乏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核心竞争力,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明显不足,导致在银行贷款资格准入上很困难。
(二)风险转移机制缺乏导致贷款风险缓释难。一是自有资产少,抵押措施难以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建时一般约定以每个入社农户以各自的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属于社员的私有财产并没有转变为合作社的共有财产,真正属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身的资产少,加之地处农村,抵押品变现难度大,使得可用于贷款抵押的资产少。而其所经营的农产品、畜牧、林木等财产的流动性太强,又因其弱质特性,受自然风险和市场经营风险影响较大,无法作为贷款抵押。二是区域担保公司缺乏,难以提供有效的担保。调查中了解到,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欲通过专业担保公司向银行申请贷款,合作社社员也同意以自愿抵押的土地流转承包权、五户联保、猪舍及存栏畜禽等为担保公司提供反担保,但担保公司感到监管能力不足、反担保措施难以奏效而不愿介入,可见抵押与担保的缺失是合作社向银行贷款的重要障碍。三是农村保险市场缺位,容易造成损失风险向银行转移。农业风险大、赔付率高,政府又缺少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加之农民保险意识淡薄,投保率低,一旦发生经营损失其资金风险就会向银行转嫁。四是政府帮扶力度不够,正向激励政策不落实。由于地方财政资金不够宽裕,致使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府奖励、税收优惠、技术补贴、资金援助等扶持优惠政策难以落实。也没有对发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的银行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不能实现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从而影响了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而需要承受较高风险代价银行的积极性。
(三)银行信贷产品及监管的适应性还有欠缺。一是思想上重视不够,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需求额都不大,加之农发行机构少、信贷力量不足,“求大弃小”的思想使得农发行对介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趣不大。没有提高到着力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高度上来认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目的、作用和重要意义。二是缺少为农民专业合作社量身定做的信贷产品。目前,农发行主要通过所开设的其他涉农企业贷款品种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但准入门槛高,必须采用非信用方式,而且要求按月结息、到期一次性归还本金。而养殖、种植业与加工企业有所不同,不是每月都能产生现金流,因此贷款品种和管理制度与合作社需求不相适应。另外,间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贷款也只有合同收购贷款等品种,其支持范围也较狭窄,仅局限于向已建立信贷关系的龙头加工企业发放贷款,无法涉足蔬菜大棚、畜牧业养殖、种子、化肥、农药、饲料等其他领域。而且信贷支持的环节也有限,仅局限于农产品的订单生产环节。三是贷后监管难以到位。在承贷主体是专业合作社的情况下,资金实际使用者是社员,有些贷款又是通过合作社以货币方式分到社员手中,在目前农发行人力有限的情况下,难以对其实施有效监管。
农发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对策建议
(一)规范内部管理,培育合格承贷主体。一是帮助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提高专业合作社资信程度。按照现代企业要求,依法完善相关制度和章程,健全财务制度,建立适度风险补偿机制和有效的组织架构体系,保证社员股东的监督权得到有效行使,真正形成自愿联合、产权明晰、利益共享、民主管理的紧密合作关系,全面提升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和资信程度。二是鼓励专业合作社延伸产业发展链条,提升生存发展能力。依托现有的种养殖基础,根据各自产品特色,由产前、产中、产后生产模式向产后精深加工、产品运输、商场超市对接等层次延伸,做大做强,逐渐孵化出符合农发行贷款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企业、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企业等,更好地获得贷款支持。
(二)优选支持模式,推动政府积极扶持。一是在直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模式上,其贷款对象的选择要优先支持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合作紧密型、处于成长期,有组织活动、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有明显经济效益的“四有”专业合作社。二是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现金及有效资产入股,农民以土地经营权折资入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生产订单合同的模式,既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原料可靠来源,同时能够迅速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三是积极探索以“政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着力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需求。促成地方政府作为扶持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购销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生产主体、农发行作为融资主体的“四位一体”支持方式,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四是积极促成地方政府出台各项政策性扶持措施,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搭建有效的融资平台。(三)创新信贷产品,完善信贷管理机制。一是针对种植业、养殖业专业合作社社员生产周期特点,建议总行修改其他涉农企业贷款管理办法,允许种植业、养殖业专业合作社贷款实行利随本清的贷款管理方式。二是降低专业合作社使用流动资金循环贷款条件,妥善解决养殖专业合作社续贷问题。三是尽快制订出台专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管理办法及相应的评级、授信办法。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特点,在贷款种类、额度、期限、审批流程上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需求。
(四)丰富担保形式,强化风险防范措施。一是扩大抵质押担保范围。凡是法律法规不禁止、产权归属清晰的各类资产,都可以作为贷款抵押物。探索采用合作社法人代表、主要社员的房地产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抵押;有价证券、存单、合作社股权质押等担保方式。二是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出资创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我行提供有效资产抵押,如房产、土地、机械设备抵押,库存物资浮动抵押等。三是采用专业担保机构担保的方式。优先选择那些实力强、信誉好、资金雄厚的专业担保公司为贷款提供担保服务。同时,建议由政府主导成立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担保机构,运用政府风险金担保方式给予资金支持,引导实现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投入的持续增加和金融服务的持续改善。四是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明确农发行为第一受益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专业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健全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的政策措施,推进提高农业保险覆盖面,为信贷资金安全提供保障。
篇2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调查
中图分类号:F2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2-0011-03
近年来,皋兰县积极顺应市场经济要求,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培育市场主体、衔接产业链条,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突破口,按照“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主服务、自负盈亏”的要求,坚持“培育典型、示范推广、全面发展”的思路,边促进、边规范、边提高,全县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全面掌握皋兰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运行情况,探索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组织专人到各乡镇经济发展不同的区域进行了专题调查。
1 发展现状及特点
据统计,截止2011年底全县已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30个,其中:种植业60个,占总数的46.2 %;畜牧养殖46个,占总数的35.4 %;农机具服务5个,占总数的3.8 %;农资服务业8个,占总数的6.2 %;其他11个占8.4 %。成员数4 848人,辐射带动周边农户14 400户,注册资金5 315.544万元。其有以下特点。
1.1 以自主发展为主体,联合同行谋效益
皋兰县自2007年建立合作社以来,合作社从刚开始的6个发展到现在的130个。从发展形势看,主要是以农民为主的民办专业合作社119个,占总数的92 %。以能人为核心,依托其他有管理经验及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的专业户组建的合作社38个,带动周边农户1 598户,这种类型在养殖业中占75 %。从经营方式看:一是能人牵头,同行联营。如黑石乡大横村腾达养殖专业合作社、石洞镇银海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二是“公司+基地+农户”,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利用其技术、资金、贮藏、收购等方面的优势,为培育和发展自己的种养基地,联合同行业或同类型的种植专业户,共同发展壮大。如绿佳蔬菜专业合作社、兰州万民农产品深加工专业合作社等。
1.2 以支柱产业为依托,实现产供销一体化
目前,皋兰县的高原夏菜、红砂洋芋、玉米制种、西瓜白兰瓜、畜禽饲草等产业都相继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实施品种改良,拓展特色,科学种养,统一收购,集中营销等,推动主导产业发展,提升特色产品档次,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如皋兰绿佳蔬菜专业合作社,是甘肃省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100万元,现有社员1 000人。今年合作社种植、示范各类新品种蔬菜10个,投资36万元改建育苗温室6座,采用国内最先进水漂育苗法,年育苗320万株。合作社各类蔬菜订单面积达到233.33 hm2,集中收购6 000 t,其中出口1 200 t,实现销售收入1 800万元。产品远销日本、新加坡、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并与韩国、马来西亚及东南亚客商签订销售合同,省农牧厅授予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黑石川乡和平村亨祥绿色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200多户,建成高架大棚150座,日光温室2座。2010年引进广州、福建等地蔬菜经销商出资,统一为农户提供育苗、地膜、肥料等,引进适合大田农机化规模种植的蔬菜品种3个。上半年种植白豌豆10 hm2、甜玉米6.67 hm2、荷兰豆2 hm2、田脆豆1.33 hm2、娃娃菜8.67 hm2、萝卜3.33 hm2、紫甘蓝1.53 hm2、西兰花1.33 hm2,下半年种植绿菜花、萝卜等蔬菜8 hm2,总收入达170多万元,盈余20万元,与往年种植粮食作物相比,平均增收68 910元/ hm2。种植过程中及时聘请本县和白银市5名专业技术人员现场讲课7次,为185人无偿培训蔬菜、西(甜)瓜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相关知识,受到广大农户的欢迎,摸索出了一套农场化管理模式,为粮食区域大面积种植各类蔬菜提供了宝贵经验。
1.3 以指导服务为宗旨,运行机制逐步完善
通过调查,从目前运行较好的合作社来看,都有明确的合作目的和服务宗旨,有规范的章程和运行机制。在内部管理上,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重大事项由社员大会讨论决定。在服务和利益分配上,让社员充分得到实惠,社员无偿享受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如黑石乡大横村腾达养殖专业合作社从成立之初的22户发展到目前的82户,其中景泰分社17户。养殖种类也由单一的蛋鸡、肉鸡发展到养牛、羊、猪达60户,按照同源引种、种饲配套、分段饲养、整出整进的科学养殖,户均增收2万元,人均5 500元以上。通过无偿提供市场信息,无偿开展技术培训,保护价收购外销后进行二次返利等办法,使社员真正享受到“入社”的经济实惠。九和镇兰沟村大自然养殖专业合作社,2009年由于采用全进全出的运行模式,加之市场疲软和防疫不及时等因素造成5万元亏损。2010年通过市场调查及观摩学习,及时调整生产方式,根据市场需求采取一舍一循环饲养法,定期防疫等措施,大大降低了市场风险和发病死亡带来的经济损失。现存栏3舍,每舍2 500只,全年出栏1.3万只,实现销售收入50多万元,纯利润6万元。
1.4 以增加效益为目的,成员收入逐步提高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直接参与到农产品生产过程,克服了家庭经营规模小,与市场脱节等不足。农民通过自己的联合与合作,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增加社员收入,实现利益共享。如石洞镇银海养殖专业合作社采用分散与集中养殖法,现有成员12户,养殖200头以上的有5户,存栏达1 000头左右。出栏1 500头实现总收入150万元,利润50万元,社员分配20多万元。合作社今年新建成统一标准猪舍40间,每间8 m2。并帮扶困难农户新建猪舍70多间,统一为农户提供防疫和猪舍消毒药品,统一购买饲料,厂家优惠提供40 t,比市场价便宜300元/t,平均每户可节约成本1 000元。西岔镇岘子村大仁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今年实现销售收入23万多元,其中羊出栏460只净收入13万多元,鸡、猪、鱼净收入3.30万多元,积极争取省扶持资金8万元。现羊只存栏340只左右,并带动周边农户62户,实行合作社统购统销模式,为农户增加收入12万元,平均每户增收2 000元左右。
2 存在的问题
目前,皋兰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整体来看,数量多,质量低,发展快,管理不规范。据调查统计,今年正常运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51个,占总数的39.2 %,能够获得收益的专业合作社46个,占总数的35.4 %。具体表现为以下6个方面。
2.1 整体发展建设进程缓慢
皋兰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对其他市县还处于初级阶段,加入合作社成员比例相当小,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干部积极性不高,对如何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深入的研究,宣传力度不够;二是部分专业合作社名不符实,其他成员并没有参与经营活动,惠农效果不明显;三是严重受资金周转制约,规模较小,示范带动作用有限;四是合作社成员文化素质偏低,要求发展的意识不强,在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更不敢大胆开拓市场。
2.2 运行机制不够规范健全
部分合作社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有名无实,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机构不健全,组织机构流于形式,责、权、利不清晰,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合作社财务专业人员缺乏,经营核算开展不起来;社员的合作意识不强,小农意识浓厚,要求利益共享,但风险不能共担。
2.3 合作层次低,经营范围单一
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布零散,带动辐射小,季节性合作多,跨行业、跨地区的合作社还很少。有的局限于生产和销售领域,组织农产品进入流通环节多,对提供信息、技术、培训及农产品销售中介或科技服务为主的还是空白。如农技推广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经济实体的合作社则少之又少,与农户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2.4 产品与市场对接不够
合作社向产、供、销一体的市场化运作不够紧密,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较低。表现在:与市场对接欠缺,销售的大多是初级产品,从事产品深加工的较少,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进入市场的机会也相对较低;二是合作社品牌意识不强,无法得到市场的认可。缺少像寿光蔬菜、烟台瓜果、胶州大白菜等品牌产品带动一大片的能力。
2.5 经营资金普遍缺乏
合作社后进不足,贷款难、难发展。一是财政支持有限。有限的资金扶持相对众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是“杯水车薪”。二是贷款困难。合作社经营规模小,实力弱,没有足够资产进行抵押,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扶持。今年随着物价、料价、油价、运输费用的上涨,种植、养殖成本也随之增加,很多合作社都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如银海养殖专业合作社产品销路广,销售点多,主要销往陕西、宁夏及兰州各大超市,每日超市供应就达750 kg左右,但由于合作社资金不足,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无法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不能满足超市日常需求量。
2.6 生产基础设施陈旧
皋兰县种植蔬菜的合作社普遍反映部分农田灌溉渠道过长,渠道损坏严重,现有条件严重制约蔬菜大田多次灌溉的需求。
3 工作建议及措施
3.1 坚持“四条原则”,引导健康发展
一是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不搞强迫命令。二是坚持突出市场主体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产业开发建办合作社,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服务带动作用。三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突出农民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坚持收益公平合理分配。四是坚持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原则。皋兰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初期,在工作指导上,应坚持多种形式、先发展、后规范,以规范促发展,不搞一刀切。
3.2 健全“四种机制”,促进规范发展
近年来我们在工作中探索出规范发展专业合作社,必须建立四种机制:一是登记注册机制。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针对审批程序不清,主管单位不明的问题,确定先由各乡镇审查,报县农牧局经管站备案登记后,由工商部门审批;二是内部管理机制。健全完善财务制度,所有合作社内部必须设置财务账目,建立财务制度,实行财务公开。完善分配制度。要按照合作社法的规定建立分配制度,全面实行二次分配。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明确管理机构和运行机构,社内工作要严格按照章程办理,尊重社员的民利。完善社员制度。合作社社员要颁发社员资格证书。使入社社员真正享受到合作社的各种服务。如黑石乡大横村腾达养殖专业合作社能够不断发展壮大,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各项管理制度,降低了管理成本;三是股金管理机制。合作社资金来源主要是社员缴纳的入股金,为了使其规范运作,实现社员公平分享,在督促其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的同时定期不定期督查资金使用情况,切实保护会员利益;四是组织领导机制。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列入全县目标管理责任书,作为考核乡镇的重要指标之一,明任务,抓责任,严考核,从上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
3.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实施项目工程
根据调查,2011年要积极争取省市县和金融机构,对条件具备、发展前景好,效益明显的专业合作社予以政策和项目扶持。如双顺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继续扩大流转面积,兴修田间渠道5 km,2011年计划建设2个小型塘坝。顺通利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流转100 hm2,种植饲草和油葵。银海养殖专业合作社计划2011年建成2个养殖小区,发展规模化专业养殖。合作社将发展百头以上养殖大户20户,还将投入资金对办公场所、库房进行改建,健全防疫、消毒等卫生设施。大自然养殖专业合作社在现有基础上,2011年计划扩大养鸡规模,增加到7舍。同时发展养猪,投资2万元,建成猪舍12间,每间16 m2,投资5.40万元购买种猪繁育养殖达200头。三坪惠泽西甜瓜专业合作社新发展旱砂西甜瓜铺压砂田200 hm2。
3.4 典型引路示范带动
按照合作社运行情况、规模效益、发展前景等综合评估,重点培育一批符合本县特色农业发展方向、产业特色明显、市场竞争力强、运作机制规范的合作社,作为示范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每个乡镇确定1~2个进行重点指导和扶持。通过典型示范,吸引更多的主体领办、创办合作社,吸收更多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发展。试点工作中,及时总结、交流并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不断扩大示范效果,实现以点带面、推动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目的。2011年将黑石乡大横村腾达养殖专业合作社、黑石川乡和平村亨祥绿色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黑石川乡和平村顺通利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西岔镇西岔村双顺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石洞镇银海养殖专业合作社、九和镇兰沟村大自然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建设成为省市县级示范专业合作社。
篇3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成效;问题;建议;河南鲁山
中图分类号 F3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316-01
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鲁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地发展起来,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现将鲁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成效存在问题及建议等探讨如下。
1 鲁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概况
截至目前,全县已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20家,会员达5 000余人,其中种植业60家、畜牧养殖40家、农机服务15家、植保服务5家。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6个,基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及产品认证的有8家,总面积逾3 333.33 hm2;培育示范社40家,省级示范社5家;市级示范社13家;县级示范社22家。
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的成效
2.1 发展形式多样
全县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类型除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外,还包括植保防治服务、农机服务等多个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有3种创办类型,其中有通过农户自发联合起来成立的合作社,也有通过村级政府组织带头,实行强强联合创办的相关合作社,同时也有龙头企业的优势产品起到的良好示范作用,通过这些龙头企业带动农民成立的相关合作社。
2.2 服务目的性强
通过生产加工、储藏、运输等商业运作相关环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为合作社成员解决技术、销路难题,改变了合作社发展早期仅仅提供技术等服务目的性不强的瓶颈。合作社建设的种植、养殖示范基地的产品深加工项目,为成员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
2.3 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一批规模较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连片开发,有力促进了主导产业的发展。如以七里、菌王等10余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全县发展食用菌生产3.5亿袋,产值达7亿元,遍布15个乡(镇);以广林种植专业合作社为龙头,集中连片发展了中华寿桃等名优水果基地逾333.33 hm2,以宏丰种业、绿邦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为龙头,集中连片发展红叶石楠、美国红枫、紫薇等名贵花卉苗木基地240 hm2。以万鑫农业为龙头,集中连片发展了软籽石榴、大樱桃基地逾46.67 hm2,以辛集张庄葡萄专业合作社为龙头,集中连片发展了近400 hm2的葡萄种植基地,以农乡行烟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为龙头集中连片发展优质烟叶基地366.67 hm2,以华森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龙头,集中连片发展了莲藕、泥鳅种养基地逾33.33 hm2,以鲁山县玫瑰种植专业合作社为龙头,集中连片种植玫瑰逾46.67 hm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全县莲藕、泥鳅、烟叶、樱桃、葡萄、花卉苗木、名优水果、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2.4 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
合作社对科研成果的重视日益提高,通过引进相关高校、研究所等最新研究成果,邀请这些研究机构进行培训等方式,进行技术推广、培训和改进工作,促进了产学研相结合,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如鲁山县广林种植专业合作社每年在成员中推广金太阳杏、中华寿桃嫁接栽培技术66.67 hm2,并且取得了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另外合作社通过邀请农业专家对合作社成员进行标准化农业、绿色无公害农业、精细农业等生产技术规程进行培训,提高合作社成员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专业知识,培养了成员科学养殖、科学种田的观念。如鲁山县广发养殖专业合作社引进推广产仔多、育肥畜出肉率高、抗病能力强的PIC母猪130头,并引进进口品系的优良种公猪3头,向成员场提供种猪人工授精服务,均获得较好收益。
2.5 品牌认证取得突破
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已注册了“尧山玫瑰红”、“景舒凤凰”、“张良”、“千禧美”、“华豫仙缘”等农产品商标8个,其中“尧山玫瑰红”商标还抢注了网络域名,尧山玫瑰红茶在2012年河南红茶品鉴活动中荣获河南十大红茶名品“四大名旦”之首,现已成为河南省著名商标品牌。认定5个绿色无公害产品产地,5个绿色无公害产品得到认证。通过品牌建设提高了农产品知名度,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近年来,为数众多的颇具影响力的合作社以及特色产品涌现了出来。
2.6 农民收益大幅提高
通过农民合作社的形式,使得优势农产品迅速汇集了优势的劳动力、资金和政策倾斜,改变了传统农业单打独斗、农民各自为战、一盘散沙的经营模式,加速了资源的从新组合,极大地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得使农产品商品率和效益明显增加,大幅提高农民的收益。鲁山县恒源苗圃专业合作社通过芦笋种植带领菜农参与订单生产,年平均利润在4.5万元/hm2以上,比往期利润提高了1倍。
3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合作社规模小、经济实力弱,制度不完善,合作内容不明确,运行管理不民主,利益分配不合理,产权不明晰,合作社实为个人操控,政社不分、村社不分、企社不分,运行质量不高,凝聚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技术、信息缺乏。一部分合作社缺乏有实践经验、合作理念、市场知识的牵头人,技术力量薄弱,合作社的产品多为初级产品,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科技含量低,品牌意识不够,销售渠道窄,产业链条较短。
4 建议
4.1 完善体系,优化运转机制
通过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的集生产、仓储、物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合作社运行机制,减少不必要的流通环节,避免内部不良竞争,注重生产的同时也注重市场和物流环节,使得合作社形成优势互补的运转机制,共同完成发展目标[1-3]。
4.2 完善管理,加强监督
制定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合作章程,并经过选举产生合作社的理事会和监事会,通过完善的管理和财务制度等相关规章,保证合作社的良性经营,通过加强监督,杜绝经营和管理漏洞,保证合作社长久发展[4-5]。
5 参考文献
[1] 乔晓雯.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5):489-491.
[2] 孙文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状、功能、问题及对策――以镇江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08(2):168-170.
[3] 黄雅琴.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S1):261-263.
篇4
实施“双千结对共建工程”以来,他将党员带头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牧民群众结为一体,立足当地优势,结对共建、互助互促,坚持办大企业促发展、建立合作社带民致富。
创办企业 建立基地
察右后旗蒙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6年6月,公司就建在于德泉的家乡察右后旗乌兰哈达苏木西坊子村。注册资金1200万元。占地64469平方米,建筑面积18950平方米。目前有从业人员156人,全部为下岗失业人员和农牧民。
公司依托乌兰察布大草原的“绿色”基地,在收购、加工、销售中带动当地和周边农牧民发展现代畜牧业,坚持把企业发展与带动村民致富相结合。2006年9月,公司被商务部列入全国“双百市场工程”冷链系统项目建设单位,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企业是自治区级和乌兰察布市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企业始终突出六个坚持:
一是坚持以建基地带民富。公司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建设为龙头,以产品创新技改为重点,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产前提供生产资料供给,产中提供科技服务指导,产后提品收购销售服务。公司努力强化辐射带动能力,建基地、打基础、带民富。企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000多万元。公司现已建设标准化草玉米生产基地3600亩;2012年草玉米基地扩大到6000亩。建肉羊繁育基地2处,标准棚舍8组5600平方米,配有5600平方米运动场;为当地和周边农牧民建标准育肥棚舍70组4900平方米,配有4900平方米运动场;建成可贮1万吨青贮窖3座和年产8000吨精饲料的加工车间。基础设施的加强,不仅为公司的发展和农牧民致富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当地和周边农牧区禁牧舍饲创造了条件。公司全年大小畜屠宰量的75%来自基地户和周边牧户,直接带动1000多户3500多人从事养殖业;另外还辐射带动了周边6000户2万多农牧民从事相关产业。
二是坚持扩大规模促发展。公司有冷藏面积1055平方米,屠宰车间加工2100平方米,大小吨位冷藏车2辆。年生产加工能力达10万只羊单位和牛1000头,年产值6000多万元。公司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引进杜泊羊,实施良种繁育。2011年底基础母羊存栏2036只,到2012年8月通过购繁达到5000只,其中繁殖杜泊羊1000只。今年公司与大连雪龙公司、上海三角地公司联合发展黑牛和杜泊羊。与周边12户农牧民签订的养殖繁育黑牛600头的合同;与6个自然村签订杜泊羊1000只的合同。2012年底达到黑牛100户2500头、杜泊羊120户7200只。2013年底实现黑牛出栏3000头、杜泊羊1万只。
三是坚持以质量创品牌。公司10多年的发展壮大始终把质量放在核心位置,以质量扩大规模求生存。“草原西冷”商标被认定为乌兰察布知名商标。2006年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2011年3月又重新取得这两项认证;2008年通过了有机产品认证。公司生产的“草原西冷”牌牛羊肉以其“方便、绿色、营养、保健、安全”的特点,远销北京、上海等十多个大中城市。每年订单销售1000多吨,占整个销售量的90%以上。公司先后被评为市诚信企业和守合同重信用企业;2009年被评为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优秀经纪企业;连续3年被旗委、政府评为地方优秀企业。
四是坚持以技改促创新。2009年,公司将加工能力由屠宰羊6万只、牛1000头提高到“加工羊30万只、牛1万头的生产规模。将原来简陋的生产加工车间、滞后的设备改造成规模大、标准高、设备全的集屠宰、预冷(排酸)、剔骨、分割、包装、检验为一体的半自动化流水作业车间。通过项目的实施做到了“三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品牌,实现了“两化”:规模和效益最大化,提高了“两增强”: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和带动力。2010年6月项目投产,当年实现利税126万元。
五是坚持以大效益保增值。公司经营业绩连年增长,工业总产值、销售额和利税额逐年大幅增长,企业实力日趋增强。信用状况良好,财务管理规范,从不拖欠农牧民畜产品收购款,不欠税、不拖欠员工工资、不欠社会保险金,每年按财务制度规定提取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折旧费。2011年底企业资产总额为2892万元。
六是坚持创大业促就业。随着公司连年的发展壮大,企业的成长性日益增强,对当地和周边乡村的辐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仅就业再就业从业人员由公司初建时的53人增加到2011年的156人。人均务工年收入1.3万元,经常性季节工人30多人。
篇5
关键词:集体经济;农民;组织形式
本文系2014年贵州省财政厅课题:“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壮大贵州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13日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体制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其在经济和社会两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经济方面来看,集体经济能有效地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减少交易成本,形成规模优势,使农户与市场结合得更加紧密,减少了农户的风险;从社会方面来看,集体经济的支出主要用于行政性事务和公共事业,给当地百姓带来了福利,并且使政府缺口巨大的农村基础性建设支出得以缩小,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然而,近年来贵州省农户家庭经济的比重不断上升,2011年贵州省农村私营个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达347.2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8.2%,而集体经济的比重下降,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0.1%,可见集体经济统领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地发挥。那么如何发挥集体经济应有的作用,就要从基本经济单位入手,对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进行深入探讨,这也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一、贵州省村级集体经济基本情况
从集体经济总体发展来看,贵州省大多数村镇并没有集体经济,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着差距大、规模小、效益低的特点。例如,市辖区中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西秀区,辖区内除蔡官镇21个村以外共有220个村,其中有集体经济的村为110个,仅占统计数量的一半,集体经济规模达7,070.02万元,1万元以下的村11个,1万元至百万元的村85个,百万元至千万元的村14个,但是其所获资金并未采用企业形式经营,而是存放在金融机构,收取利息收入。与其反差巨大的是贫困县普定县,全县共有行政村317个,发展集体经济的仅有22个,占总村数的7%左右,其余村子全是所谓的“空壳村”,少量有集体经济的村镇,资产总值也普遍在20万元以下。从集体经济收入渠道来看,贵州省大部分村以征地提留和政府拨款为主,部分村有出租土地、矿山等经营性收入,较少有银行和企业融资、村民入股集资收入。从集体经济的支出来看,主要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困难群众补助。从集体资产管理方式来看,主要是由村委管理或由乡一级代管,存放在金融机构。
当然,贵州省也存在着一些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典型村子,如大坝村、大黑村、红新村、纳录村等。这些村子主要是借助自身位置、矿产、环境等优势或借以发展特色农业建立起集体经济,但是在集体经济发展方面仍然存在着政策扶持不到位、村“两委”承担风险能力低、项目资金难引入、缺乏农村实用性人才等多种问题。
二、贵州省村级集体经济主要组织形式
由贵州省集体经济的基本情况可知,一些村子还未发掘到自身优势,没有或仅有少量的集体资产,而另一些村子有集体资产却不知道如何运用,不知道以何种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实际上,集体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特定的组织形式,并且由于各个村子有其独特的自然和经济条件,因而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差异较大,也只有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独具特色的组织形式,将多种形式相结合,才能推动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调研发现,贵州省现有的集体经济组织形式主要分为以下四种:
(一)农户+村民委员会+合作社形式。农户和村民委员会在自愿基础上建立互合作社组织,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种苗、运输、技术、购销等服务,这种方式也是最为普遍的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大坝村建立了安顺市大坝延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民委员会以资金入股,90%以上的农户参与其中,现有社员143户。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值,在村党支部的倡导下,全村以合作社为组织者,按照“群众自愿、公平公正、合理流转、合作管理、人人受益”的原则,将各农户土地面积丈量登记在册并公示,按照200元/亩的补助标准,将土地流转到合作社统一管理,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公担”。对土地进行重新规划种植,农民以200元/亩的租金向合作社租种土地,同时,合作社以略低于市场的价格向农民提供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以略高的价格统一收购农户产品,村集体获得每斤提成。合作社大力发展金刺梨种植为主的特色产业,目前已有育苗大棚48个,种植面积达2,300亩,预计收入4,000万元。
(二)农户+村民委员会+企业。在这种形式中村民委员会的职责往往是信息传递、管理服务、技术指导等,村集体获得服务性收入,企业是其中主要的经营者,而如何处理好农户、村民委员会和企业的利益分配是合作的关键。红新村是典型的“城中村”,村中土地增值快,在村民委员会的倡导下,农户积极同开发商进行合作,将村中土地3,100多亩,通过土地流转,兑换成1.8万平方米的商铺,农户获得与原有土地面积等值的商铺,如果进行出租,出租收入与村集体五五分成,这也将农民转变成为了三产经营者,目前村中仅剩土地23亩。同时,村集体成立了物业管理公司和商务管理委员会,每年收取管理费用30多万元。
(三)农户+村民委员会+协会+企业。由于协会属于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与生产的利益关系较为松散,其对农业生产的作用也局限于提供信息和技术指导方面,因而在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中并不常见。和谐村成立了隶属于计生协会的种养殖协会,并通过村组选举出22位致富精英能手,作为协会理事,带动百姓致富,鼓励农户广泛加入协会,成为会员。协会将全村荒山进行统一规划,村委会将荒山承包给开发商30年,头5年承包费减免,后按实际收入的10%进行提成,提成收入一半归协会,一半归村集体所有。协会将其收入主要用于村内福利事业的支出,包括筹备红白事、对村内留守儿童和老人的照顾支出等。但是,由于村干部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种养殖协会并未在当地民政部门进行合法登记注册,当然协会的会计制度也更无从提起。
(四)农户+村民委员会+合作社+股份公司形式。“农户+村民委员会+合作社+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有效地整合了全村各组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实行一体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提高了村级集体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是较高水平的集体经济组织形式。纳录村现有州级龙头企业黔西南州泉汇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纳录村休闲观光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和纳录村永丰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与合作社主要以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为主,带动农户发展无公害蔬菜、花卉、中药材、优质水果、养殖业等。纳录村由公司及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400余亩,采取村委会、合作社、外来资本共同参股的方式,其中村委会参股比例为34.3%,村支书、村主任等村干部均入股其中,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公司。按照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思路,泉汇公司已完成投资2,000万元,建有年产100万株种苗的组培中心,100亩蔬菜水果大棚,休闲旅游餐厅,花卉生产培育基地,特色香猪养殖场。解决了300多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渠道,使村民收入来源变为土地流转收入、务工收入和公司合作社分成收入。
三、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形式比较
通过对贵州省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列举分析,可见形式的多样化和差异化,以上四种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在进入和退出、内部治理、分配方式、组织层次上均存在着差异,但是它们也有着以下三个方面的共同点,而其共同点也将是推进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发展的切入口。
(一)土地流转是发展的基础。集体经济较家庭个体经济的优越之处就在于它能有效地使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是农民的土地流转。由上述四种组织形式也可以看出,农民和集体均先将土地流转到合作社或企业,再由相关经济组织进行专业化的组织生产或加工,具体的流转方式包括对荒坡、荒山、水库等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农民自愿入社的土地进行流转;对土地、林地、公用建筑设施等实行出租、出让、入股方式,招商引资创办企业;将有产权证的土地、林地、公用建筑向银行抵押融资;将农户流转土地或农民承包地以入股的方式进行整合,创办村集体经济实体。因而土地使用权的变动是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保证,促进土地长期流转既保证了各种组织形式实现长期经营,又确保了流转土地村民的长期收益,加强了村集体管理和开拓市场的意识。
(二)不同程度上打破了地域的限制。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在不同程度上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论何种组织形式的经济组织在农产品品种、品质的选择上均以市场为导向,且与农村家庭个体经济比较来说,市场更为广阔;二是在对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方面,整合自身各方面优势资源的同时,超越村级范围与外部政府、企业、机关单位、中介组织等开展合作,在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例如,望城村积极申请政府项目,建设蓝莓示范园区;纳录村集体经济占股的泉汇公司中,也含有江浙老板的投资;大黑村请来清华的教授为其制定生态旅游规划等等。可见,地域限制的打破,也给集体经济注入了活力,使得集体经济组织形式更为多元化、开放化。
(三)政府在其中作用巨大。政府向来有着引导、支持、保障的作用,对于集体经济组织形式的发展,政府在其中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首先,贵州省政府通过召开会议、培训、下发文件等形式向各级县、村宣传集体经济的优势,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农业厅组织申报集体经济示范单位,引导各村建设集体经济;其次,政府还通过给予集体经济组织必要的财政支持来发挥其作用,如在大坝村,多年来村集体并无资本,且本身属于较为贫困地区,引入资本十分困难,面对这种情况,政府从财政资金中拨款,为农民提供种苗和化肥农药优惠,为集体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再次,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投入,为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推动贵州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发展的对策
积极发展集体经济,成立有效的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减轻政府和社会的压力,因而不论是何种组织形式的集体经济都应大力倡导,对此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规范土地流转。倡导和鼓励土地流转,探索土地经营权和资本结合的方法,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转,鼓励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土地流转,加快流转速度、丰富流转方式、保证流转收入归农户和集体所有。但是,仍要看到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利益,极易滋生寻租和腐败现象,因而规范政府、企业和村委会的行为尤为重要。要坚持依法、自愿和有偿的原则规范土地流转,不改变农民的承包权,不改变集体所有权,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土地耕作层,流转方要与农民或集体签订合同,合法、合理地保证农民权益。同时,还要加强村级财务民主监督和审计,深化推进基层民主管理决策机制,进一步规范财务制度,防止不良债务、假账、“白条”的出现。
(二)整合利用资源
1、整合现有资源。对资金、资产、资源“三资”进行清算,对于闲置的集体资产,以公开招标形式实行买断、租赁或以其入股参与企业经营,提高闲置资产的利用率;对于村集体统管的荒山、荒水、荒地、荒滩等“四荒”资源,可鼓励经营管理能手、种养殖大户进行承包或合股经营开发。
2、利用特色资源。利用区位内的矿产资源,发展矿石深加工及运输等相关产业,延伸产业链;利用生态资源,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和生态观光农业,推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发挥区位优势,鼓励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运用征地补偿资金,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村集体依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创建较高层次的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发展现代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鼓励村集体组建劳务输出、保洁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实现服务型收入的创收。
3、引进外部资源。积极开展与多种主体的多层次合作,尤其是对农村、农民比较缺乏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要摒弃偏见,扩大招商引资力度,与专业的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长期农业技术指导,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村经营投资。
(三)加大政府政策支持
1、促进融资便利化。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拓宽农民、乡镇企业、村集体等主体的融资渠道,降低门槛,丰富融资方式,合理设定利息,规范民间融通市场。主要是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延伸农村服务链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信贷支持力度。这也是集体经济摆脱行政化,真正实现市场化的要求。
2、制定税收优惠和奖励政策。在工商税务等方面实行减免税费,可将村集体新办企业实现的税收县级留成部分全部奖励给村集体,作为集体企业的发展基金;国土、农业、财政、交通、水利等县直部门将涉农资金和项目向村级集体经济倾斜;对作出重大贡献的个人、村委、县委给予奖励;对偏远贫困地区的集体经济组织,以借款、贴息、奖励、补助等多种方式扶持。
3、建设法律支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法律的支撑,尽管目前我国涉及集体经济的法律法规众多,但是现有法律法规中存在概念模糊不清的问题,并且尚未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新时代、新形式的集体经济也在许多方面有别于传统的集体经济,更加需要配套的法律基础,使集体经济的发展更为理性,有法可依。
主要参考文献:
[1]薛继亮,李录堂.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的新形式:来自山西的经验[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1.
[2]齐力,梅林海.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条件现存问题及改革措施研究[J].南方农村,2009.1.
篇6
一、前海庄村捕捞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历史演变
调查所在地位于青岛市胶州营海镇前海庄村,这个村子以渔业捕捞和养殖为主要经营产业,是附近有名的渔业资源丰富的地区。70年代初,这里的渔业开始发展,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从事渔业的农户不断增多。
(一)1983~1988年捕捞业专业合作组织产生的萌芽阶段
党的以后,在“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的指引下,前海庄村的捕捞业开始走上发展渔业商品经济的轨道,打破了“共同生产、统一指挥、集中服务”的传统格局。由于资金缺乏,前海庄村从1983年“大包干”开始,陆续出现了渔民入股合资购买渔船出海捕捞的形式。但是在最初的3~5年的时间里,这种入股合资购买的规模是比较小的,仅仅局限在一少部分渔民当中,入股的人数也集中在3~4个之间,入股的人员大多是具有血缘关系的亲戚。这种入股集资合作的具体内容包括:3~4个合伙人按照各自不同的出资能力筹集资金,但规定出资的下限;出资人在完成资金筹集之后共同承担生产经营之前的渔船购买费用、捕捞许可证申请费用、渔船保险以及海上作业人员的人身保险等相关费用;进入生产经营期之后,出资人共同从事海上作业,共同承担渔船的经营,所有经营类的账目和资金由不同的出资人负责;产品出售之后利润首先积累到能够偿还所有出资人所筹资金之后一并偿还,偿还之后所剩利润按人头平均分配给各出资人。同时规定,如果遇到意外事故造成非经营类损失,损失按人头均摊;若遇到经营亏损,风险按出资比例分担。渔业是高风险、高投入的产业,在渔民收入较少的时候,合资购买渔船的这种形式,既可以尽快投入生产经营,又可以有效分担渔业生产带来的风险。同时,前海庄村地处渔业资源丰富的地区,高投入带来较高的回报,几年便可以收回本金,即使是按照人数平均分配,每家所得到的收益也要远远超过其无船经营时的收益。所以,“吃大锅饭”这种现在看来不合理的分配方式也得以存留,集资合作的形式开始在前海庄村的一部分渔民中开展起来。
(二)1988~1995年捕捞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阶段
这一期间,入股集资合作的形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数逐渐增加到了6~10个不等。入股的人员不再仅限于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但仍限制在同村的范围内,同时他们之间开始制定了相应的书面协议,主要有以下内容:①出资人按照规定完成资金筹集之后,共同缴纳经营期间的管理维护费用,共同参与生产。②渔船折旧率和中途退股所退还股金由出资人共同商讨决定。③财务处理委托2~3个出资人任会计和出纳,钱帐分开。④所得利润积累后首先偿还资金筹集时所欠债务,剩余利润按人头平均分配。⑤人身意外损失按人头均摊,生产经营风险按出资比例分摊。这一时期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海洋捕捞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前海庄村的渔民在巩固传统渔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的作业水域,发展远洋渔业,最远至韩国南部;其次,渔民们积极筹措资金对渔船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装配,改变捕捞船只小、功率低、捕捞技术落后的局面。同时还与当地冷藏厂及罐头厂合作,有专门的收货船定期到渔船上收货,送至冷藏厂和罐头厂加工,为实现捕捞、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方式,向高效渔业发展奠定基础;再次,前期以集资入股的方式购买渔船进行渔业生产的案例比较成功,起到了示范作用,使更多渔民看到了入股专业合作组织的好处:一是可以解决自家资金不足的问题,以便于更快的或者以更大的规模投入生产,产生杠杆效应;二是在合作组织里,各成员共同参加生产经营,经营决策实行一人一票制,而不是按照出资金额的多少来投票,增强了渔民的主人翁责任感,并且全体成员共同分担经营风险;三是集资入股的成员都是亲戚、邻里,相互之间比较了解彼此的基本情况,信息成本较低,这是合作组织能较快发展起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书面协议的签订促使专业合作组织的形式逐步走向正规;最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捕捞业的快速发展,渔民收入有了很大幅度提高,使得原先没有渔船的渔民,有了买船的可能性,原先有船的渔民,有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意愿,所以集资入股的合作方式快速发展起来。
(三)1995~1999年捕捞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消亡阶段
首先,经过长期合作的渔民开始发现,这种入股的形式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存在“吃大锅饭”的情况。渔民在入股时,无论投入多少资金,最终的盈余都是平均分配,而经营风险却是按出资额分摊,这就造成了渔民的收益和风险不成正比,久而久之,入股时资金投入大的渔民开始要求更多的利润分配额以及更多的权利。其次,不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使得相互合作的几个合伙人产生了相互猜忌的心理,许多矛盾误会随之产生,极大的损害了渔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再次,起初参与合作的出资人都是兄弟姐妹或者亲戚,内部之间易于协调。随着成员人数的增加和成员关系的复杂化,合作组织的组织和决策成本越来越高,高昂的内部成本使得这种合作形式逐步萎缩。最后,经过长期的经营积累,使得很大一部分资金富余的渔民或者自己单干,或者撤出投入资金转向其他行业,大大削弱了这种合作组织存在的必然性。同时在这一时期,水域污染、渔业生态环境破坏以及过度捕捞造成的渔业资源损害和衰退仍在持续,甚至呈现加剧趋势。渔用柴油、网具等渔需物资价格却不断上扬,导致捕捞生产成本节节攀升,渔业捕捞效益大幅下降。尤其是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签署实施后,相当部分的捕捞渔船退出了传统作业渔区,捕捞的范围大大缩小。再加之农村外出务工人数逐步增多,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养殖业的兴起,使得该村渔民数量锐减,由原来的80%下降到不足50%,现在出海捕捞基本上是农民自己单干或者联合自家亲戚合干,入股合资的形式几乎不存在。
二、捕捞业专业合作组织消亡的原因分析
当单户渔民面对规模较大的市场和资金缺乏时处于弱势地位,这促使渔民由单独生产走向联合,因而,捕捞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但是,渔民间这种初始的合作未必能顺利地发展下去。从营海镇前海庄村合作组织萌芽到快速发展直至最终消亡这一历程来看,捕捞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消亡,主要基于以下四个原因。
(一)收入增加弱化了农民的合作意愿
在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萌芽阶段,经济不发达,渔民收入很少,资金匮乏,渔民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希望合作组织维护其生存权。在这一阶段,一方面,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一部分渔民将手中的资金联合起来,购置生产用品,集中力量办大事,可以使出资者有很大的积极性。出资者同时参加劳动,也实现了资金和劳动的合作。另一方面,最初的专业合作组织规模比较小,人数在3~4个人左右,成员之间基本上都是兄弟姐妹或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信息比较完全,节约了交易成本和信息搜寻费用。这一时期是以人数为基础的合作。到了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阶段,合作的范围有所扩大,合作的人数增加到6~10人,入股的人员也不仅限于亲戚,而是扩大到同村范围内。这时渔民收入有所增加,但对资金的需求仍然比较急切,因而也能够掩盖专业合作组织内部存在的一些矛盾。在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消亡阶段,收入的快速增加和前期的积累,使相当一部分渔民手中有了富余资金,因此,渔民更多的需要合作组织维护其经济利益。但是,由于组织规模的扩大,渔民合作面临高昂的合作成本,机会主义行为和“搭便车”现象普遍存在,组织内部的矛盾愈发凸显,富裕渔民的经济利益得不到维护,其合作意愿越来越弱,他们希望取消合作制,代之以出资量为基础的股份制,最终导致了捕捞业专业合作组织的解散。
(二)专业合作组织的不同发展阶段对组织管理机制的要求存在差异
在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萌芽阶段,渔民在资金和劳动上的联合仅是迫于生计,所得利润也首先用于返还渔民最初投入的股金。虽然出现了专业合作组织的雏形,但是渔民们只有合作的意愿,而没有“组织”的概念,各出资人只是简单地在口头上约定了如何分配利益和分担风险。这时的专业合作组织非常弱小,人数也很少,不需要有书面协议和复杂的组织管理机构对其进行约束和管理也能正常运作。在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阶段,入股人数的增加使书面协议的出台成为一种必要,以便于经营管理和组织生产。出资人之间书面协议的签订对合作组织的发展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这标志着营海镇前海庄村捕捞业专业合作组织有了正式的组织章程,自此以后,合作组织及其组织成员的行为有据可依,也代表合作组织的正式成立。而且,书面协议的内容要比前一阶段的口头协议有所改进,例如,人数的增加使得成员不能全部直接参与管理,委托2~3位会员管理日常事务成为必然,但遇到经营中的重大问题,仍由全体成员共同决定。由于对渔船进行技术改造和合作组织业务的拓展,所需资金增加,合作组织可能会有部分外债。因此,书面协议中规定,所得利润先用于偿还外债,而不再像前一阶段那样偿还出资人入股股金。这较前一阶段有很大的进步。但是这种组织管理机制的安排对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专业合作组织来说仍然不够明确也不完善,导致后来组织成员对内部利益分配和财务制度的不满,内部协调成本不断上升。本例中所涉及的专业合作组织,仍处在组织发展的初级阶段,表现在财务制度不完善,虽然钱帐分开,但只是简单的由出资人分别管理;对于可能发生的风险,没有明确的防范措施;未考虑到组织在今后的壮大发展,没有计提发展基金,而是把归还债务后的全部利润进行分配,而且仍然像最早期那样按人头分配,没有考虑出资人投入的股金和劳务付出,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打击社员入股的积极性。组织管理机制不完善,会使内部成本上升;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和不完善的财务制度是导致营海镇前海庄村捕捞业专业合作组织消亡的直接原因。
(三)缺乏有效外部资源的引入
前海庄村的捕捞业专业合作组织从其发起成立的过程来看完全是自发的,内生形成的。虽然这种基于自身需要出发的组织更有活力和生机,运做也比较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但是由于自发产生,一般运作不够规范,随意性比较强,往往有利而合,无利而散,亟需引导和规范。前海庄村的捕捞业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的早期,由于渔民对资金的迫切需求,可以将组织内部的矛盾掩盖,因而可以比较顺利地发展。但是,到了中后期,随着合作组织规模的扩大和渔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组织内部的矛盾越来越突显出来。由于渔民自身素质比较低,仅从组织内部无法将这些矛盾较好的解决,这时,就需要从外部引入资源,引导合作组织向一个规范的方向发展,如按照国际合作社准则设置。从制度创新和变迁的角度分析,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农村一项特殊的组织制度,其建立、发展和有效运转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保护,而源于体制和外部环境不顺造成的高昂的摩擦成本与运行成本,也只有政府才能消除。此外,专业合作组织还可以向金融机构申请支农贷款,从行业协会获得技术支持和培训或者与上游或下游的龙头企业进行产销一体化的合作,也可捆绑向银行贷款等等。本案中的捕捞业专业合作组织,除了与其下游的冷藏厂、罐头厂有合作关系以外,基本上没有有效地引入其它的外部资源,这是致使合作组织消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专业合作组织的扩大再发展,没有外力的作用是不可能顺利成功的,有效外部资源的引入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前提。外界的参与将通过自身拥有的资源把一定的财力、物力、经验、技术等以各种途径投入到组织中,努力促使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这在组织成员们缺乏合作基本知识,对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和将来可能的走向不甚清楚的情况下是必要的,它可以避免渔民少走弯路,少一些损失,为合作组织的成功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同时,为合作组织培养合格的经营管理人才。
(四)捕捞业的衰退
从行业的角度来说,专业合作组织通常率先兴起于产品商品率较高、市场风险较大,单个农户博弈弱势较明显的行业,同时也兴起于产品具有较明显季节或时间约束、易损性较强的行业,以及规模经济较显著、资产专有性较高的行业。海洋捕捞业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其资金集约化程度高,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固定资产易于沉淀并丧失其他用途,投资的机会成本很高,因此渔民承担很大的风险,且在面对市场时处于弱势地位,这使得其更倾向于联合、组建专业合作组织。但是,从90年代起,海洋捕捞业成本日益增高,近海渔业资源严重破坏,海洋捕捞渔船的作业渔场明显缩小,捕捞业趋于衰退。许多渔民转向海洋养殖业或其他产业,或外出打工。捕捞业收入在渔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捕捞业收入的重要性降低,使得渔民对价格的反应比较消极,供给弹性越来越小,参与专业合作组织的积极性也逐步降低,这也是前海庄村捕捞业专业合作组织消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篇7
【关键词】创意农业乡村體验经济产业倍增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2)|05-0109-04
一、乡村體验经济的内涵
乡村體验经济以审美體验和乡村旅游文化为核心,以创意为导向,以消费教育、消费时尚、美学传播为表现形式,以美学景观化、经济市场化、产业高端化、田园艺术化和生活美学化为取向,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體验经济作为新经济形态,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人类社会所经历的第四种经济形态。
乡村體验经济包括创意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两种形态。乡村體验经济作为一种创意经济,是體验经济与美学经济融合发展的产物,是通过體验制造愉悦和享受的产业。乡村旅游产业是以深度體验为基础,以养生养美导向,以休闲度假为目标,以回归生态为追求,以文化消费为引领,體验乡间劳作的乐趣,感受生态田园生活,品味乡村文化情调。
乡村體验经济作为面向广大消费者的新经济形态,文化创意密集、民间资本密集、会展节庆密集、高端产业密集,具有“四促四带”的特点:即可促消费、促增收、促市场、促旅游,带资本、带创意、带人才、带科普。同时,乡村體验经济让创意与乡村景观互动,创意和时尚互动,乡村文化与旅游體验互动,创意农业的审美表达与城乡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互动,是促进城乡一體、以城带乡、和谐发展的幸福产业。
在乡村體验经济时代,人们追求原生态的真实體验,寻求乡村文化创意与现代时尚融合发展带来的震撼。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乡村戏剧、农耕文化,以及农村历史变迁、森林观鸟,菜地、果园和茶园采摘等内容,成为人们體验之游的重要选择。
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市场需求结构呈现多元化和优质化趋势。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人们对农产品的营养功能、保健功能和安全性等个性化特殊需求逐步增加,丰富多样的乡村體验产品倍受市场青睐。优化创意农产品区域布局,加速现代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定向聚集,有利于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特色农业,加快优势区现代农业建设,充分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潜力,尽快形成新的创意农业生产能力,增加优质创意农产品供给,满足日益细分的市场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乡村體验经济的特征
1.體验性。乡村體验经济是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的结果,通过整合旅游、文化、艺术、创意、生态等多个产业形态,以创意花园、创意果园、创意农业园区以及科技示范基地、生态种养基地、山地果蔬景观基地为依托,以赏花、摘果、垂钓、农业科技示范、农业旅游观光、休闲體验等参与性项目和农事體验为特色,最大程度地满足游客个性化愿望和对健康、快乐、休闲的追求,享受和體验种植养殖、旅游观光、自种自摘、垂钓娱乐、农产品电子商务以及运动、休闲、健身的乐趣。
2.参与性。乡村體验经济借助乡村自然之美和创意农业产业资源,以自然资源、创意产业、节庆活动为主,通过开发创意旅游、文化旅游和节庆旅游以及观光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风情游,吸引游客积极参与乡村體验。乡村旅游的稀缺性、體验性是参与的前提。
3.审美性。乡村體验作为一种创意生活方式,是一种集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于一體的怡然自乐式审美體验。在體验经济的时代,消费者不满足于被动消费,积极参与各种农业旅游體验和审美活动,主动體验美丽乡村的特色性、唯一性,充分发掘乡村旅游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和满足。乡村體验产业是美学和农业融合、创意产业和體验经济融合的产物。
4.融合性。乡村體验产业融合发展直接促进了产业创新,立足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以适游宜居、认养采摘、养生养美、體验农事为主题,积极推进创意农业园区建设,促进产城一體、城乡一體,加快实现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科技、旅游与农业、农业与文化的互相融合,使一、三产业融合发展。
5.趣味性。乡村體验产业最大限度地让游客體会乡村體验产业的乐趣与价值。通过丰富乡村體验产业的文化内涵,弘扬乡土文化,活跃乡村文化创意活动,积极拓展乡村體验产业的旅游功能、创意功能和休闲功能,举办诗歌节、鲜花节、美术、摄影等文化创意活动,增加乡村體验产业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三、我国乡村體验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农民总體文化素质较低,阻碍體验经济的发展。有的乡村重自然风光忽视文化创意的开发。有的除了用吃野味来吸引顾客,就没有其他办法了。二是开展节庆活动缺乏经费。一些节庆活动由于缺少稳定的活动经费,效果大打折扣。三是农村土地减少。不断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导致农村土地减少,农民的利益在土地流转中受到损害,补偿不够。四是乡村旅游规划未受到应有重视。许多地方缺乏全面规划,没有将乡村旅游与农业文化、创意农业规划结合起来,乡村體验性产品和文化创意的个性不明显,部分乡村旅游业规划的业态单一、投资不足、附加值低、规划趋同,深度开发不够。五是基础设施落后。道路、停车场、洗手问、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接待水平低、条件差,“脏、乱、差”现象突出。六是體验经济和创意型人才稀缺。部分创意农业项目文化元素和美学经济含量不高、精品缺乏。七是青少年农耕體验教育发展滞后。不少中小学没有设立农耕體验教育中心和农耕體验教育基地。一些农耕體验教育基地从业人员素质低,不能有效发挥教育作用。有的农耕體验教育基地发展模式落后,观赏性、體验性、趣味性不强,对青少年缺乏吸引力。八是开展體验经济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问题依旧突出。农产品加工业属微利行业,企业自身积累少,资金来源渠道主要靠银行贷款,而银行对规模小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因抵押物不足,几乎不愿贷款。由于投入不足和政策扶持少,缺少国际影响力强的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品牌和高新技术产品品牌。发展和保护乡村體验产品品牌的政策和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加快乡村體验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中国创意农业富民工程,打造创意农业万亿产业
实施“中国创意农业富民工程”,以农户为基本单位,以创意农产品生产为核心,整合农村各类创意农产品生产技术,坚持“聚集资源、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思路,以文化支撑产业,以品牌塑造形象,通过农业与艺术的有机结合,赋予农产品以文化内涵。
实施创意农业千县万亩示范工程,即在全国选1000个县,10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0个农业企业,每县1万亩作为创意农业试验基地,建设1000个中国创意农业富民计划重点示范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创意农产品,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创意农业向纵深发展。
启动中国百万创意农民培训工程,以县为单位,主要培养扎根于农村,利用创意技术和科技知识开发农村资源、发展创意农业生产的农民致富带头人;免费开展对农场经营者、种养大户创意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对通过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进行奖励。组织农民讲师团成员和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创意农业知识更新再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造就一批学习型、知识型、守法型、创业型、创意型的现代创意农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制定并启动两岸创意农业合作计划。建议由国台办牵头,联合民革中央、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文化部、商务部等单位和部门,制定并启动两岸创意农业合作计划。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建设,为台湾农民在大陆投资创业提供更好的环境;积极协助台湾农民企业到大陆举办展览展销会,进一步扩大台湾创意农产品在大陆的销售;全面提升两岸创意农业合作的层次,努力在招商引资、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合作特别是农业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物流业、观光休闲农业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二)大力推进乡村體验产业发展
1.发挥创意农业发展论坛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农业会展经济,充分发挥中国创意农业发展论坛在推动全国创意农业高端产业发展和推进城乡一體化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发展农业会展经济。
2.积极推进创意农业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发展。在高端产业方面,着眼于国内国际创意农业前沿技术和新兴产业,重点推进创意农业、生物农业和有机农业发展;在产业高端方面,立足于现有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产业链上附加值最高的关键环节,占领“微笑曲线”的两端,重点抓好制种育苗、精深加工、现代营销和创意农业高端品牌打造。在创意农业高端产业发展过程中,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深入统筹推进“三个集中”,依托土地整理,大力实施土地规模经营,全面促进广大农民持续增收;以“三品一标”为载體,积极培育农业区域品牌的经营主體,推行“农产品地理标志+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建立创意农业高端产业产业集群。
3.建设创意农业示范园区。牢牢抓住国家全面发展现代农业这一契机,兼顾新农村综合體建设,以促农增收为目的,积极探索打造创意农业示范园区,着力抓好产业发展,结合实际培育创意农业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抓好创意农业花木产业、有机农业等都市型创意农业发展;突出田园城市生态功能、居住功能、服务功能和产业功能,注重从产业发展、村庄空间布局、用地布局、土地开发强度、村庄绿地及景观风貌、道路交通等方面,对创意农业项目区进行统筹规划,确保园区内资源配置、产业项目统筹合理安排和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组织农民参与现代农业产业體系,通过产业发展实现持续稳定增收,为新农村综合體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4.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对创意农业集团和创意农业园区内基础设施的信贷支持力度。围绕创意农业园区建设实施规划,积极开办中长期政策性贷款,大力支持创意农业园区内农业开发、农田灌溉、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农田林网建设,切实加大对创意农业园区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大创意农业园区内高标准设施园艺、设施养殖业的信贷投入。金融机构应支持园区内日光节能温棚、露地蔬菜基地、蔬菜制种和育苗、养殖示范区等设施,园区种养大户购置籽种、化肥、农药和农机具等生产资料,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纪人和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收购、销售、加工农产品等的合理资金需求。三是加大创意农业园区龙头企业的支持。要有效解决龙头企业担保、抵押不足的问题,对尚不能达到信贷准入条件的龙头企业,金融机构要积极培育,帮助其完善财务制度。四是加大对创意农业园区科研开发的支持。
5.加强队伍建设,健全创意农业建设的人才支撑體系。建设创意农业需要人才智力支撑,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鼓励农业企业培养、引进和聘请创意经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高级人才;把创意农业作为企业家培训的重要内容,增强企业经营者品牌意识;鼓励大专院校和有关机构组织开展创意农业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企业创牌能力和创意水平。让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结合,尤其是艺术和创意人才要与农村紧密结合,通过农产品开发,融入文化创意,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创意农业的内涵,创造出新的消费形式,打开市场,形成产业化,使农业与创意紧密结合。鼓励创意农业企业人驻创意农业产业基地创业,对获得创意农产品认评的单位,给予专项奖励。设立“创意人才奖励资金”,对在创意农业产业取得突出贡献的创意农业专业人才、教育培训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给予奖励。
6.加大创意农业品牌保护力度,完善创意农业品牌保护机制。完善创意农业品牌、商标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营造保护创意农业品牌良好的法制环境;积极发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形成企业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三位一體、相互结合的保护體系,形成品牌保护合力。进一步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力度,建立公开的社会信用信息网络,完善创意农业企业信用體系;建立健全执法联动机制,加强与其他省市合作、协调,积极探索建立共同保护创意农业品牌的联动机制和网络體系。加强对创意农产品产地环境的监督管理,会同农业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创意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督监测工作。
7.深入推动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大幅度提升创意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要依托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贯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构建创意农业产业技术创新链,支撑企业占领价值链的高端,赢得农业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在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中要处理好加强政府引导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之间的关系。政府要发挥协调引导和支持作用,营造有利于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人文环境。要尊重产学研合作单位的自主选择,不搞行政干预和“拉郎配”。要更加注重遵循市场规律,立足于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通过平等协商,建立有法律效力的联盟契约,对联盟成员形成有效的行为约束和利益保障。
篇8
刚才,各有关部门回顾分析了上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对下半年的工作提出了建议并进行了安排,我完全赞同。今年以来,我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号文件、省委号文件和市委号文件精神,紧紧扣住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主题,突出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发展和扩大粮食生产,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继续抓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认真落实农业农村工作各项政策,克服了禽流感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上半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开局良好,呈现出三大特点: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业效益显著提高,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具体表现为“六增”:一是全市粮棉油恢复性增长。早稻预计总产量万吨,较上年增长;油菜总产万吨,较上年增长;棉花种植面积万亩,比去年增加万亩。二是经济作物增效显著。全市茶叶总产值亿元,较上年增长;蔬菜预计总产量万吨,较上年增长;蚕茧产量吨,较上年增长。三是畜牧水产业增势平稳。全市肉类总万吨,同比持平,禽蛋总产万吨,同比减少;水产品产量增加、价格上涨,—月份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四是乡镇企业增速较快。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劳务收入增长。五是农民收入增幅较大。据统计局抽样调查,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元,比去年同期增加元,同比增长,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个百分点;据市农委系统抽样则增长,总之增收成效明显。六是劳务经济增长较快。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人数比上年同期增长,平均工资水平为元,同比增长。但是,应该看到,我市农业农村经济总体上仍然存在着结构层次低、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小、比较效益低、抗灾能力弱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下半年,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号文件要求,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即市委号文件),围绕全年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目标,继续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着力解决新时期“三农”工作特别是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主要是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继续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粮食是保稳定、促增收的基础性农产品,抓好粮食生产不仅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各部门要进一步落实政策,强化措施,千方百计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⒈抓好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兑现。进一步完善粮食直补方式改革,落实好发展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使种粮农民得到实惠,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当前要搞好中稻面积的核实和上报,按照省里部署落实兑现。⒉加强在田作物的管理。根据农业部预测,下半年农业自然灾害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重大病虫害呈偏重趋势,对秋粮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影响不可低估。因此,各地在思想上不能有丝毫的盲目乐观,在工作上不能有丝毫的马虎松懈,要对在田作物的苗情和病虫情进行监测,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指导农民及时开展病虫害防治和田管活动。⒊落实晚稻播种面积。在抓好“双抢”的同时,要引导农民扩大晚稻种植面积,做到能插的地方都要插下去,确保晚稻种植面积计划的落实。⒋认真组织好粮食收购。粮食、工商、物价、农发行等部门要做好落实工作。一要按照省里要求确认收购主体;二要落实收购资金、收购网点;三要落实收购保护价;四要抓好粮食流通秩序管理。版权所有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农业和农村工作永恒的主题。各地、各部门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当前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大事来抓。要通过科学测算,摸清本地粮食需求底数,在确保本地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大力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市政府今年出台了《池州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年)》、《池州市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示范市建设规划》,即将出台《池州市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各县、区各部门要结合本地、本部门本行业实际,研究、制定和完善农业结构调整规划。要以加工业为突破口,加快发展农村三次产业,重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资源开发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打破城乡壁垒、统筹城乡经济,加快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一体化进程。要以养殖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来抓。()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围绕主导产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要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市级龙头企业,争取较多的企业进入省级龙头企业行业,并着眼长远,加快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市级农业产业化扶持引导资金今年将集中扶持—个市级龙头企业,各地要积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从现在起就可以组织申报。要注意盘活、利用乡镇企业存量资产,大力搞好农业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要围绕龙头企业、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供销社要抓好已成立的个合作社,要完善棉花、茶叶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项目)技术规范,并逐步推广到水稻和蔬菜,扩大覆盖面,使之成为发展有机食品,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的重要抓手。粮食部门负责抓粮食生产合作社,市内每个县区至少要先搞一至两个粮食生产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供应生产资料,组织订单生产。农业部门负责抓蔬菜合作社。工商部门负责抓农民经济人队伍建设。()实施品牌战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具有巨大的市场容量和开发潜力,池州是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我们要立足自身优势,把创建品牌作为重要抓手,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积极开拓两个市场,打造一流的农产品品牌。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当务之急是大力加快建设畜禽防疫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测体系、监督体系,搞好特色农产品质量认证。()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组织实施“农产品进超市”工程。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拓宽眼界,用开放型农业的思维来发展农业。要大力实施“农产品进超市”工程,在超市找差距,在超市找市场,在超市找思路,在超市找出路。要主攻以上海为重点的“长三角”市场,开拓“珠三角”和北京市场,积极组织营销大户、龙头企业走进超市,利用超市品牌管理优势、质量管理体系和方便、快捷、廉价的购销系统,推广我市的优势农产品和土特产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三、切实抓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去年以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市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但在工程配套、工程质量、管理服务上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⒈抓好今年任务的落实。根据年初下达的任务,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对照任务分解,加大工作力度,强化督促检查,狠抓任务落实;对工作滞后、工程进度缓慢的,要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加强调度,确保全年任务的完成。⒉抓好整改。对已建和在建项目要认真来个“回头看”,加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的,要限期整改。对已建成的沼气池,要对照标准,逐个补缺补差,确保达标,发挥效益。⒊抓好示范点建设。各地、各部门要从示范点建设入手,充分利用典型来引导农民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发展生态农业。要高度重视乡镇敬老院、农村中小学校和乡镇政府机关、村部等重点单位的沼气池建设,发挥沼气池环境净化作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⒌抓好跟踪服务。组建和完善县、乡、村三级管理与服务体系,以县为单位组建农村能源技术服务公司,开展沼气池配件采购供应及设备安装、维修、咨询等服务工作;以乡镇为单位组建乡村能源服务站,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突出抓好“百池村”的沼气协会建设,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版权所有
- 上一篇:口腔保健知识
- 下一篇:供销社经济责任审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