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经济纠纷范文

时间:2024-04-02 11:39: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的经济纠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司的经济纠纷

篇1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仍处于发展阶段,随着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对于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和规范中。企业越来越重视经济责任审计,也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但是同一行业内各公司运用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各不相同,且未形成行业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旨在结合日常工作经验及各方审计研究观点,尝试性地探索构建保险公司分公司层级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为该方面的研究贡献个人的绵薄之力。

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应当明确评价什么内容,进而确定内容对应的指标。当然因为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侧重点,所以如何将这些指标体系化需要有个指导思路,即形成一种价值取向。需要指出的是因为在保险公司内部集团、总公司、分公司等不同层级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便于文章阐述,本文将以前述逻辑对保险公司分公司层级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

1、保险公司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及涉及指标

保监发〔2010〕78号制定了《保险公司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审计管理办法》。其第四条规定“保险公司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审计对象在特定期间及职权范围内对以下事项所承担的责任:(一)经营成果真实性;(二)经营行为合规性;(三)内部控制有效性。鼓励保险公司在完成以上审计内容的同时,对审计对象进行经营决策科学性和经营绩效评价。”

在保险公司分公司层级经营成果真实性体现在财务信息真实性,涉及审计对象任职期间公司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和经营增长状况等整体财务状况和经济指标,具体为资产、负债、净利润、保费收入、赔款支出、费用支出等。

在保险公司分公司层级经营行为合规性体现在合规管理组织架构中有关审计对象应承担职责的领域内合规风险的识别、评估、处理和追责工作,同时关注审计对象任职期间监管机构对公司的常规及专项检查中所发现问题及后续处罚、整改情况。

在保险公司分公司层级内部控制有效性体现在制度的健全性、制度的合理性和制度执行的有效性,以及审计对象任职期间对公司内审及其他内部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和经营管理中发现的风险问题的整改和追责情况。

在保险公司分公司层级经营绩效评价体现在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评价内容重点在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等方面,以能准确反映上述内容的各项定量和定性指标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并将各项指标与同行业或规模以上的平均水平对比。

2、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立的指导思路

2.1、全面评价积极和消极的经济责任,积极经济责任是指责任人应当履行的岗位经济职责;消极经济责任是指责任人没有履行好自己的经济职责而按规定应当承担的不利后果。单方面评价积极经济责任则成了绩效考评;单方面评价消极经济责任则成了经济问题监察。

2.2、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涉及的因素有主观也有客观、有集体意识也有个人主导,所以应尽量采用公允、可划分的指标进行界定,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公正性和可操作性。

2.3、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是领导干部的任职期间,往往不止一个会计年度,这种跨期性也需要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中被考虑。

2.4、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即要体现全面性,又不能为了全面而散,使得经济责任不明确。所以需要提炼核心指标,并与一个企业或行业的价值导向相吻合。

3、保险公司分公司层级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3.1、指标体系

根据前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逻辑,保险公司分公司层级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可分为两级目标和两级指标:一级目标分为四大评价角度,分别为经营成果真实性、经营行为合规性、内部控制有效性和经营绩效评价。二级目标是将部分一级目标涉及的主要因素进行分解,例如将经营成果真实性分解为任职期间公司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经营增长状况、盈利能力状况和非数据性评价事项。指标是对目标分类的具象化,根据保险公司分公司层级经济责任审计常用指标和实际运用情况,共选择了23个一级指标,并对其中7个一级指标进行了进一步细分,形成了23个二级指标。具体指标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具体的指标体系构成如表1所示。

3.2、指标说明

3.2.1、任职期间公司资产质量。通过“资产”指标来反映被审计对象任职期间公司资产的变化情况,具体细分为“银行存款”、“现金”、“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及“应收”科目等5类资产种类。

3.2.2、任职期间公司债务风险状况。通过“负债”指标来反映被审计对象任职期间公司债务的变化情况,具体细分为“预收保费”、“应付”科目、“未决赔款准备金占已赚保费比例”、“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占已赚保费比例”、“未决赔款准备金与赔款支出比例”等5类。

⑴未决赔款准备金占已赚保费比例=(未决赔款准备金-应收分保未决赔款准备金)/已赚保费

(已赚保费=保费收入+分保费收入-分出保费-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⑵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占已赚保费比例=(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已赚保费

⑶未决赔款准备金与赔款支出比例=(未决赔款准备金-摊回未决赔款准备金)/(赔付支出-摊回赔付支出)

3.2.3、任职期间公司经营增长状况。通过“保费收入”、“赔款支出”、“费用支出”3个指标反映被审计对象任职期间公司的经营状况,具体细分为“核心业务占比”、“保费收入增长率”、“核心业务保费增长率”、“赔款支出变化率”、“综合赔付率”、“综合费用支出变化率”、“手续费及佣金”、“手续费及佣金比率”、“业务及管理费”。

⑴核心业务占比=核心业务保费/整体业务保费收入

⑵保费收入增长率=(本期累计保费收入-上年同期累计保费收入)/上年同期累计保费收入

⑶核心业务保费增长率=(核心业务本期累计保费收入-核心业务上年同期累计保费收入)/核心业务上年同期累计保费收入

⑷赔款支出变化率=(本期累计赔款支出-上年同期累计赔款支出)/上年同期累计赔款支出

⑸综合赔付率=(赔款支出-摊回赔付支出+分保赔款支出+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摊回未决赔款准备金)/已赚保费

⑹综合费用支出变化率=(本期累计综合费用支出-上年同期累计综合费用支出)/上年同期累计综合费用支出

(综合费用支出=业务及管理费+手续费及佣金+保险业务营业税金及附加)

⑺手续费及佣金比率=手续费及佣金/保费收入

3.2.4、任职期间公司盈利能力状况。通过“净利润”、“净利润增长率”指标来评价被审计对象任职期间公司的盈利能力。

净利润增长率=(本期净利润-上年同期净利润)/上年同期净利润

3.2.5、非数据性评价事项。该部分并非数据指标类,而是通过对事实的陈述来说明被审计对象“任职期间重大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任职期间重大关联交易情况”、“任职期间是否存在影响经营成果真实性的事项(若有)及后续处理方法”。

3.2.6、任职期间公司处罚、投诉情况。通过“外部监管处罚笔数”、“外部监管处罚金额”、“外部监管最高级别处罚形式”、“内部监管处罚笔数”、“内部监管处罚金额”、“内部监管最高级别处罚形式”、“投诉笔数”等7个指标来说明被审计对象在任职期内公司经营行为合规性。

3.2.7、内部控制有效性。通过“任职期间审计发现的内控缺陷情况”、“缺陷整改率”两个方面来评价被审计对象任职期内公司内部控制的情况。“任职期间审计发现的内控缺陷情况”非数据指标,而是从制度健全性、制度合理性、执行有效性三个方面描述内控情况。

缺陷整改率=已整改缺陷数/缺陷总数

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4)03-0005-06

一、引言

随着国际油气市场一体化程度不断深化,世界油气市场日益呈现“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趋势。如何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培育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竞争力是中国石油公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随着中国石油公司国际化战略的不断推进,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国家石油公司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在国际油气市场上的参与程度不断提高,如何有效评价三大国家石油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发现自身的优劣势,对三大国家石油公司保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竞争力可以分为企业、产业和国家竞争力三个层次。企业竞争力是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的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品和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性能力。[1]企业竞争力是由多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世界经济论坛(WEF)与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是评价竞争力最权威、最成熟的两大机构。目前关于国家竞争力的评价,WEF和IMD都提出了较为权威的评价体系和方法,但关于评价企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和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对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既重要又复杂,因此吸引了来自政府、业界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适用于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有多种,常见的评价方法有综合指数评价法、多元统计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24]其中,综合指数评价法是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对企业竞争力进行概括、计算和评价的方法,也是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之一。目前,世界流行的企业竞争力排名均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包括美国《财富》杂志推出的“世界500强”和《福布斯》与《商业周刊》杂志推出的类似排名。《财富》的500强以营业收入为依据进行排名,比较重视企业规模;《商业周刊》则是把企业市值作为主要依据;《福布斯》则综合考虑年销售额、利润、总资产和市值。《福布斯》与《石油情报周刊》等机构每年专门石油公司排行榜。《福布斯》杂志以各石油公司的石油和天然气日产量为主要依据评选出世界25大石油公司;美国《石油情报周刊》每年依据各石油公司的原油储产量、天然气储产量、炼制能力以及油品销售量公布世界最大50家石油公司的综合排名。

然而以上选取的评价指标过于单一,不足以代表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但若采用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又存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指标权重的确定主观性强等问题,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因子分析法是指从研究指标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信息重叠、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该方法可以减少信息的交叉和冗余,也可以解决指标设计的差异性以及某些指标不具独立性的问题,克服了综合指数评价法的缺陷。

由于石油公司经营绩效指标繁多,各指标间存在着复杂的多层次、非线性的相互影响,因而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法。[57]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石油公司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石油公司竞争力的来源以及不同石油公司的竞争力优势,分析中国石油公司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侧重点以及与其他石油公司之间的合作潜力。

二、数据与研究方法

(一) 样本描述

为了分析石油公司的竞争力,本文选取了20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公开程度高的石油公司,见表1。这些公司分别是国际石油公司、国家石油公司和独立石油公司,也是中国石油公司在国际油气市场上面临的主要竞合伙伴,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对比分析意义。

(二) 因子提取

通过主成分提取法,提取四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这样每个公共因子至少能反映原指标中一个指标的变化。这四个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2%(见表4),基本能反映原指标中的绝大部分信息。

(三) 因子旋转

为了使公共因子更具有可解释性,采用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旋转,得到因子载荷矩阵,见表5。

在因子载荷矩阵中,第一个公共因子在油气证实储量、油气产量、营业收入和总资产周转率四项指标上有较高的载荷。这些指标基本上都是反映公司规模实力的指标,所以将该因子命名为“规模因子”。从表4可以看出,该因子能解释原指标中286%的方差。由于油气行业是进入壁垒较高、规模效应较明显的行业,所以“规模因子”也是反映石油公司竞争力最重要的指标。另外,“总资产周转率”这个相对指标在“规模因子”上的载荷也很高,表明石油公司的规模效应对资产的运转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个因子在总资产回报率、平均占用资本回报率和资产负债率三项指标上有较高的载荷。由于这些主要是财务指标,所以将该因子命名为“效益因子”。除去规模效应,盈利能力也是石油公司不可或缺的竞争力。一些规模较小的石油公司,仍然可以依靠其强大的盈利能力吸引更多的投资,在油气市场上生存发展。油气行业是一个风险较高的行业,所以较低的负债可以让公司承担更高的风险,从而投资一些高回报的项目。这也就是“效益因子”在资产负债率上有很高负载荷的原因。

第三个因子在储量替换成本和勘探成功率两项指标上有较高的载荷。储量替换成本和勘探成功率都反映石油公司的技术水平,所以该因子可以命名为“技术因子”。随着优质油气资源的不断减少,油气勘探难度日益增大,领先的技术水平将对未来石油公司竞争力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四个因子在储采比和储量增长率两项指标上有较高的载荷,因此可以将其命名为“可持续发展因子”。不断获取更多的资源是石油公司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所以“可持续发展因子”也是石油公司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

(四) 因子得分

分因子来看,国际石油公司的规模因子、效益因子和技术因子得分最高,独立石油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因子得分最高,国家石油公司的各项因子得分均居中,见表6。与国际石油公司相比,国家石油公司在可持续发展因子上占有优势,在规模因子上亦可与国际石油公司比肩,但在效益因子和技术因子上均处于明显劣势;与独立石油公司相比,国家石油公司在规模因子和效益因子上均占有优势,但在技术因子和可持续发展因子上均处于劣势。

这里值得说明的是在国家石油公司群组中,除了俄罗斯石油公司外,均为国际化国家石油公司,所属国均为净进口资源国,本文并未选取沙特、伊朗、委内瑞拉等资源国的国家石油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因此该群组在资源规模和可持续发展因子上表现并不突出。在独立石油公司群组中,特别是北美的四家公司,由于天然气资产比重高,受北美低迷气价的影响,效益因子得分较低。

最后,按各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对样本中的石油公司进行排名,各组排名前五名的见表7。

从表7可以看出,埃克森美孚公司的竞争力最强,在综合得分、规模因子得分和效益因子得分上都占居榜首。中国的三大国家石油公司也有较为抢眼的表现。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石油)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综合得分位列第二,规模因子和可持续发展因子得分均位列第三。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在规模因子上也可以与国际石油公司比肩,位列第四。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中海油)在效益因子上得分位列第二,仅次于埃克森美孚公司,反映了其较强的盈利能力。但这三家公司在技术方面都较为薄弱,中石油、中海油和中石化的技术因子得分分别位列第9、第13和第20位,这表明三家公司在未来应更加注重技术层面的发展,提高勘探成功率并降低储量替换成本,从而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

2.尽管意大利埃尼集团、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和西班牙雷普索尔集团仍然有国家持有的股份,但其国有化程度在不断缩小,并且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运作方式也与传统的国际石油公司越来越接近。此外,卢克石油公司是俄罗斯最大的私营石油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一体化油公司之一,业务遍及全球20多个国家,所以在本文的分析中将这四家公司归类为国际石油公司。

3.虽然加拿大森科能源公司和英国天然气公司是一体化公司,但公司资源规模与其他3家独立石油公司规模相当,而且英国天然气公司没有炼化和油品销售业务,因此在本文的分析中将这两家公司归类为独立石油公司。

四、结论

研究表明,经过近20年的国际化经营与发展,中国石油公司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在某些领域已经可以与国际巨头比肩,但在技术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与国际石油公司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未来中国石油公司应继续坚持国际化战略,进一步增强技术水平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提升资本经营能力,提高公司价值和国际竞争力。

篇3

[关键词] 财务危机 因子危机 判别分析

一、引言

财务危机是企业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一种经济现象,包括从资金管理技术失败到破产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它反映了企业财务安全状况衰变的一个渐进过程。及早地发现公司财务危机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在财务危机出现的萌芽阶段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企业经营,防范危机;使投资者和债权人可依据这种信号及时转移投资、管理应收账款及做出信贷决策。本文正是基于这一动机,旨在建立一个变量少且效果佳,可用于跨行业公司财务危机预警分析的判别模型。

二、实证方案

1.研究思路

本文选择了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和判别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二种统计方法实施实证研究。因子分析中的因子变量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性,而这正是判别分析的假定条件之一。因此,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能规范整个研究过程,增强研究结果的解释能力和科学性。

(1)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用少数几个因子来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以较少几个因子反映原材料的大部分信息的统计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不同组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或主因子。

设P个可观测的指标为x1,x2,Λ,xp; m个不可观测的因子为F1,F2,Λ,Fm。则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可表示为:

其中:m

因子分析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求能够控制原始指标的因子变量Fj,让其尽可能多地包含原始指标的信息,从而达到明确观测内容,简化观测系统的目的。

(2)判别分析

判别分析先根据已知类别事物的性质(自变量),建立函数式(自变量的线性结合,即判别函数),然后对未知类别的新事物进行判断以将之归入已知的类别中。本文旨在研究两类公司的分类问题。一类是财务危机公司,另一类是财务健康公司。以此为目标利用因子分析提取出来的因子变量建立判别函数。其一般形式是:

Z=a1F1+ a0F2+ a3F0+…+ anFn

其中:Z为判别分(判别值),F1,F2,F3, …,Fn是由因子分析得出的,反映研究对象的特征变量,比如偿债因子。a1,a2,a3,…,an为个变量的判别系数。

2.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样本选择自A股市场上所有的上市公司作为基础样本来源。进一步从中筛选出财务危机公司和非危机类公司:

财务危机:2006年或2007年度被ST,且可获得2006会计年度财务数据的该类上市公司。非危机类公司:截止2006年上市,2007会计年度未被ST,且可获得2006会计年度财务数据的若干该类上市公司。

最终获得154个有效样本,其中财务危机公司(ST公司)39家,占总体的25.3%,非财务危机类公司115家,占74.7%。

本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长江证券2007系统》。

3.指标选择

本文初步建立和选用以下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16个指标,这些指标能够基本上反映出上市公司的盈利性、成长性、现金流量、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治理结构等方面的经济和财务特性,对指标及指标体系的更进一步分析则由因子分析来完成。

三、实证分析与结果

我们利用SPSS 13.0统计软件为分析工具,对所采集的样本公司的数据进行了因子和判别分析两步运算。

1.因子分析

首先,提取154家样本公司2006会计年度报告的指标数据,利用SPSS先将16个指标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其次,利用因子分析计算相关系数矩阵和KMO值及Barlett检验值,分析显示KMO值及Barlett检验值符合检验要求;然后,计算特征值、贡献率、共同度,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7个因子为主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82.082%;最后,建立因子载荷矩阵,求得7个主因子的因子得分。

通过因子载荷矩阵的观察,我们发现7个主因子都在不定期的指标上取得高载荷,因子载荷越高,表明该因子包含的该指标的信息量就越多。因此,根据这些载荷的分布,我们可以对各因子归纳和命名,如因子F1在资产负债率、债务保障率两个指标上载荷分布高,表明该因子集中反映了样本上市公司有关偿还债务方面的信息,因此可将该因子命名为偿债因子。同样,按照这样的思路可以将因子F2、因子F3、因子F4、因子F5、因子F6、因子F7分别命名为发展因子、股权结构因子、现金流因子、负债因子、盈利性因子、经营性因子。进一步,我们可以求得7个因子的因子得分。

利用因子分析法将零乱复杂的指标体系进行结构化处理,既降低、简化了观测维度,同时也保证了原始数据的信息量,为判别分析提供了准备。

2.判别分析

在进行判别分析之前,首先将样本总体154家上市公司随机分布成两组,形成估计样本组(110个)和控制样本组(44个)。估计样本组用于拟合预警模型,而控制样本组则用来检验模型。

以估计样本组11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上述因子分析法求得的7个主因子为分析变量,拟合判别回归模型。利用SPSS 13.0的Discriminant Analysis 对估计样本进行判别回归分析。经过判别分析过程,从原来的7个特征因子指标变量中最后推导出只有4个变量的判别函数,即:

Z=-0.555F2+ 0.650F4+ 0.782F6+0.409F7

其中:F2为发展因子;F4为现金流因子;F6为盈利性因子;F7为经营性因子

判别分析的检验结果如表1,Wilks’Lambda和F统计检验表明,除在F7在0.054水平上通过,其它变量F2,F4,F6分别在0.008,0.002,0.000显著水平上通过。这说明两类公司的特征变量之间存在显著判别。这一点也可从均值结果得到证实ST公司的发展因子均值为正,而非ST公司的为负,这跟判别函数中发展因子的载荷系数可能有关。而对于现金流因子、盈利性因子和经营性因子,ST公司的全为负,而非ST公司的全为正。

一般的判别分析都是以0.5作为分割来判别样本的分类,即当概率P值大于等于0.5时,判断样本将为ST公司或危机类公司;反之,则将其视为非危机类公司。本文也采用此惯用的分割点。利用模型及分割点对估计样本组进行回判,得到2006年110家上市公司的分类预测表如下。

通过上表我们发现,模型表现出较好的预测能力:85个非危机公司中,有73个能准确判别,正确率85.9%;而25个危机公司中20个能够有效识别,正确率80%。模型判别I类和II类错误分别为20%和14.1%。总的来看,模型在危机出现前一年的预测错误率仅为15.5%,判别精度达到了84.5%。

3.模型的检验与分析

为了进一步检验预测模型的预警能力和稳健性,我们将利用预留的控制样本对模型进行再次验证。

将控制样本的45家样本公司数据利用上述模型求P值,以0.5为分割点作判别,并与2007年观测值相比较,得到较好的统计结果。此模型将30家非ST公司中的5家误判为ST公司,错误率达到16.7%;而对于15家ST公司中的4家判别错误,错误率为21.4%,综合I类错误和II类错误,模型总的判误达到20.5%,总正确率为79.5%。

对比估计样本和控制样本两者的判别结果,我们发现,模型对于非ST公司的预测准确率较高,而且较为稳定,两次检验的结果都达到了83%;另一方面,对ST公司的预测效果也较为稳定,只是预测准确率没有非ST公司高,这可能与ST公司的数据相对较少有关。但总的来看,模型的预测精度还是较高的,也较为稳定,总的正确率都达到了79%以上。

四、结论

本文引入因子分析法,与判别分析方法相结合,利用因子分析法在数据简化和结构化处理上的优势,在保证信息量的基础上,试图增强判别回归的预测效果和稳定性;利用判别模型进一步筛选出了4个主要的特征因子,分别为:发展因子、现金流因子、盈利性因子和经营性因子。这四个方面也是企业所特别关注的地方,从此就可推测出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而从本文的研究结果来看,拟合的预警模型的预测精度达到了84.5%,而且二次检验结果较为稳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本文的设计意图。本文的研究也说明了,利用各计量方法的不同优势,有机组合,形成长短互补,能够有效克服单个方法研究中存在的约束问题,以此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Altman E I, Haldem an R. Zeta analysis: a new model to identify bankruptcy risk ofcorporations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7.

[2]Beaver W H. Financial ratios as predictors of failure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Supplement), 1996.

[3]吴应宇袁陵:基于因子分析的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的修正. 东南大学学报,2004

篇4

只有刑民交叉的案件中才可能适用“先刑后民”原则

只有因不同的法律事实,分别涉及经济纠纷和经济犯罪嫌疑,而且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又相互关联的情况下,才可能适用“先刑后民”原则。对于这类案件又可以分为下列几种情况:

其一,同一主体因不同法律事实分别涉及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根据最高法院法释(1998)7号司法解释第1条的规定,对同一主体因不同法律事实分别涉及经济纠纷和经济犯罪嫌疑的,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应当分开审理。例如,甲某给乙某长期供货,乙某欠甲某的贷款一直未还,甲某多次催要无果后,将乙某的汽车盗走并转卖获益。这样,甲乙双方之间的欠款纠纷应按民事程序审理,而甲某盗窃乙某汽车的行为应按刑事程序审理,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没有直接的关系,不适用“先刑后民”原则。

其二,不同主体因不同法律事实分别涉及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不同主体因不同的法律事实分别涉及经济纠纷和涉嫌经济犯罪的案件,如果刑事案件是否定罪,不影响民事案件裁判结果的,那么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可以同时审理,也不适用“先刑后民”原则。但是,如果刑事案件是否定罪,直接影响民事案件的责任认定,那么就必须中止民事案件的审理,待刑事案件判决后,再恢复民事案件的审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先刑后民”原则。例如,甲单位的工作人员乙某盗用甲单位的公章,对丙方提供担保,这样在甲和丙之间形成担保责任纠纷,而乙某因盗用单位公章骗取钱财的行为是否被刑事程序判定有罪,就直接决定甲单位是否承担担保责任的民事判决。如果刑事审判认定乙某是盗用公章骗取财物归个人使用,则甲单位对乙某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就不承担民事责任,即甲对丙方就不承担担保责任;如果刑事审判认定乙某只是擅自使用公章,甲单位公章管理有明显漏洞,那么甲单位对丙方就应承担赔偿责任。因此,甲和丙之间的担保责任纠纷案就必须中止审理,待对乙某的刑事判决后,再重新开庭审理。由此可见,必须是不同法律事实涉及的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并且刑事案件的判决直接影响民事案件的责任认定的情况下,才适用“先刑后民”原则。

同一法律事实的案件不存在“先刑后民”的问题

同一法律事实的案件不存在刑民交叉的问题,只存在刑民界定的原则。同一主体基于同一法律事实而发生的案件只能是一个案件,对同一案件是适用刑事程序审理还是适用民事程序审理,完全取决于对同一法律事实社会危害性的判断,如果其社会危害性严重,触犯刑法,就应该追究刑事责任,然后再追究其民事责任;反之,如果其社会危害性不严重,未触犯刑法,就只追究其民事责任。由于我国刑诉法规定可以附带民事诉讼,对触犯刑法的犯罪嫌疑人的民事责任追究可以在附带民事诉讼中一并解决,因此,对同一法律事实的案件,不存在“先刑后民”的问题,只存在对案件定性的问题。例如,人民法院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时,经审理认为不属于经济纠纷案件而有经济犯罪嫌疑,应当裁定驳回起诉。将有关材料移送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使犯罪嫌疑人能够依法受到法律制裁。反之,如果法院发现犯罪嫌疑人而不闻不问,对同一法律事实的案件给予民事判决,那么,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就无权对同一法律事实重新立案侦查。致使犯罪嫌疑人只承担民事责任却逃脱刑事责任,导致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得不到应有惩罚,严重影响社会正常的法律和经济秩序。

“民可止刑”的观点将严重冲击刑事司法体系

有这样一个案例,犯罪嫌疑人以诬告陷害的手段侵占了他人公司的股权,进而通过侵占股权而非法占有了他人的巨额财产。公安和检察机关侦查完毕后已经起诉到法院,法院正在对其审判的过程中,该法院的上级法院竟然接受了被告人对检察院起诉的同一事实的民事诉讼要求,将刑事起诉书认定的被告人非法侵占的财产进行确权。造成对同一主体基于同一法律事实的案件,分别由刑事法庭和民事法庭立案审理,从而导致一案出现了两审的局面。

篇5

[关键词] 民营航空公司 机会 威胁 优势 劣势 竞争战略

SWOT分析法就是企业通过分析自身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制定适合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营销战略。2005年初,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意见》的出台,从政策上降低了民营资本进入航空市场的门槛。然而,我国民航业长期以来一直被国有大型航空公司垄断,市场集中度非常高,民营航空公司要想进入这个市场,在市场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必须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竞争环境,正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选择适合自身的竞争战略。

一、民营航空公司SWOT分析

1.市场机会分析

(1)经济发展机会。2003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4%,大大超过了世界经济平均增长4.9%的水平。伴随经济总量的增加,人均国民收入也逐年提高。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实际增长12.2%。经济的快速增长,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激发了人们对商务出行、旅游度假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飞机作为交通运输工具,这就为民营航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经济条件。

(2)政策优惠机会。05年出台的《意见》为民营航空公司进入市场提供了政策保障,国家民航总局也在05年1月15日出台实施了《公共航空运输企业经营许可规定》,放宽了民营资本进入航空市场的门槛,不再对民营投资主体投资组建公共航空运输企业另作限制。同年8月15日正式施行的《国内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试行)》也明确表示,国有投资主体和非国有投资主体可以单独或联合投资民用航空业。可以预测,国家针对航空运输市场还会出台一系列相关规定,这就为民营航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

(3)航空业发展机会。我国民航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2007年民航旅客运输总量达1.8亿多人次,比上年增长16.3%,旅客运输周转量达2791.7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7.8%,增长速度均高于其他运输方式。可以预测,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航空业必将保持持续增长,这为我国民营航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

2.市场威胁分析

(1)竞争的威胁。长期以来,我国的民用航空公司一直是国家所有,政府对其他所有制经济的进入有着严格的限制。国有航空公司在政府的保护下,形成了对市场的绝对垄断地位,在资金、人才、航线审批、机场使用等各个方面享受优惠政策。民营航空公司除了面临国有航空公司的竞争以外,还受到潜在竞争对手――国外航空公司的竞争威胁。我国民营航空公司不论在资金实力,还是品牌、管理、网络等各个方面,都无法与国外航空公司展开竞争。随着航空市场的逐步放开,越来越多的外资航空公司进入我国市场,届时民营航空公司的竞争环境将更加激烈。

(2)政策的威胁。尽管2005年初政府出台了《国内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试行)》,鼓励国内各类投资主体投资民航业,但规定同时要求国航、东航和南航三大航空公司应当保持国有或者国有控股的地位,这就使民营资本无法通过入股国有航空公司进入航空市场。

(3)民营航空公司在人才引进方面也面临诸多限制。民航总局等五部委明确规定,飞行员在流动时要由新东家给原东家70万~210万元的补偿,并需要征得原东家的同意。如果飞行员要辞职,民航管理局会通过对飞行执照的控制来限制人才的流动。因此,许多民营航空公司都存在人才匮乏的困境。

(4)还有航线审批方面的限制。一直以来,我国许多盈利较好的航线都由三家国有航空公司垄断经营,国际航线也优先分配给国有航空公司,民营航空公司很难申请到有利可图的航线。

民营航空公司主要面临市场竞争威胁和政策威胁,除此以外还受到许多制约因素。比如,机场方面的限制、定价方面的限制、航油结算方面的限制等等。

3.民营航空公司优势分析

(1)成本优势。航空公司的成本可分为刚性成本和柔性成本两大块。刚性成本主要包括飞机购买成本、航油成本、起降服务费以及飞机维修保养费。柔性成本主要包括员工工资福利费用和公司管理费用。刚性成本在目前的经营环境下很难降低,但是可以通过降低柔性成本来取得成本优势。比如,国内春秋航空公司通过减少服务项目、节省人力成本、降低泊机费、甚至节约油料等方式降低运营成本,通过低成本低票价赢得了市场竞争优势。

(2)运营机制和管理体制的优势。民营航空公司的资本金主要来自于民间资本,“民营”的角色决定了民营航空公司在运营体制和机制方面更加灵活。如在管理决策、资金使用、员工聘任、市场营销策略等方面,民营航空公司有较大的自,受政府管理部门的约束较少,可以自主经营,自主决策,对市场变化能作出及时迅速的反应,这都是国有航空公司不具备的优势。

4.民营航空公司劣势分析

(1)资金瓶颈。民航业是高资本投入行业,讲究规模效应,只有达到一定的机队规模,才能分摊高昂的运营成本。据了解,目前获准筹建和正在申请筹建的民营航空公司的注册资本普遍比较低,大多刚刚满足最低8000万元的注册资本要求,并且资金来源主要是股权投资,银行贷款的比例非常少。资金匮乏极大地制约着民营航空公司的发展。

(2)人才短缺。民营航空公司成立之初,最紧缺的人才就是飞行员,然而一般民营航空公司没有飞行员储备,其所需的飞行员只能依靠目前国有航空公司飞行员的流动。然而,国有航空公司为了对民营航空公司进行打压,借政府的名义出台了一系列规定,限制飞行员的正常流动,即使飞行员流动到民营航空公司,民营航空公司也要付出高额的代价。没有正常的人才流动机制,民营航空公司的发展举步维艰。

(3)航线少。目前,国内的热门航线主要被几家国有航空公司垄断,加上国内航线的审批制度十分严格,国际航线又没有完全放开,民营航空公司可以经营的航线主要集中在部分支线航线,可以选择的航线数量太少,这就限制了民营航空公司的发展。

(4)品牌知名度不高。目前公布的2007年十大航空公司品牌榜上,民营航空公司没有一家进入榜单,主要原因在于各民营航空公司成立时间较短,经营业绩和安全纪录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加上各民营航空公司的市场定位并不明显,没有明显的核心竞争力,品牌认知度非常低。而国营航空公司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忠实客户群,优良的安全业绩使他们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了稳固的品牌忠诚度。

二、民营航空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通过对民营航空公司营销环境的分析以及相对于国有航空公司的优劣势比较,本文认为民营航空公司必须找到适合于自身发展的竞争战略,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航空市场赢得竞争优势。

1.成本领先战略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民营航空公司很难降低刚性成本,但可以降低柔性成本,如减少不必要的机上服务,选择相对空闲的二类机场,减少在机场的停留时间,减少油料消耗等。虽然这些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不大,但积少成多,长期来看还是可以节约不少资金的。民营航空公司通过降低成本,通过低票价可以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成本领先”的品牌形象,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2.差异化战略

航空公司销售的产品其实是一种无形的服务,因此可以在服务上下功夫。民营航空公司可以通过提供特色的机上服务,提供增值服务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3.集中化战略

我国目前的航空市场属于典型的寡头垄断,三大航空集团垄断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许多盈利较好的航线都被国有航空公司垄断经营,民营航空公司很难进入。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许多中小城市经济的迅速崛起,人们对支线航空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特别是从2006年起,民航总局出台了一系列积极措施支持支线航空的发展,这就为民营航空公司进入支线市场提供了政策保障。民营航空公司起步晚,实力弱,但如果能够集中资源做好支线航空市场,就会在未来的航空市场竞争占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潘海颖:中国民营航空SWOT战略分析――以春秋航空为例[J].经济论坛,2006年21期

[2]刘岚刘:中国民营航空业发展战略探讨[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篇6

在审判实践中,有的学者认为对合同效力进行判断和认定属于民商事审判的范围,判断和认定的标准也应当是民事法律规范,刑事案件应以民商法律判断和认定为准,否则违背了刑法的谦抑性。有的学者认为,对于表面上是一个正常商业往来的民事行为,但实质是犯罪嫌疑人的诈骗犯罪行为,是其犯罪构成中的一部分,故其签订合同的行为不再是普通的民事行为,刑事法律是最强烈性的强制性规范,违反刑事法律的规定,损害的不仅是当事人的利益,而且必然同时损害国家利益,其合同在民事审理当然应认定无效。

笔者认为,该类合同效力不能简单地根据民事法律规范来进行判断和认定,应分为两大类分别处理。

第一类是犯罪行为与合同行为不重合。例如,当事人仅仅是在签约过程中存在行贿受贿行为,只要贿赂行为不足以构成恶意串通的,不影响合同效力。但行为人与第三人串通损害委托人或国家利益的合同,仍应认定为无效,委托人和第三人的的损失应按《民法通则》第66条和《合同法》第406条处理。例如单位工作人员以单位名义对外签订合同,将取得的财物非法占有或挪着他用,应由单位承担合同责任。

第二类是犯罪行为与合同行为重合。行为人无权,与第三人签订合同,而合同的内容并非委托人之意思。针对这种情况,除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构成表见,善意第三人提起合同之诉,确认合同有效外,应一律认定合同无效。如果“本人”依照《合同法》第四十八条第二款对犯罪行为人的行为给予追认的,人民法院也必须依职权认定犯罪行为人同第三人所签合同无效,本人愿意替犯罪行为人赔偿损失的,应当允许。

一、关于表见与犯罪的问题

第一类合同效力的认定在学界和实务界没有争议。第二类合同可能会涉及到表见,表见与犯罪能否同时成立?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分歧很大。笔者认为有必要从理论上对这类合同作进一步分柝。

(1)、表见的构成要件。表见的三个构成要件:一是无权人没有获得本人的授权;二是无权人同相对人之间的民事行为具备民事法律行为的一般有效要件和行为的表面特征,即行为人具有有权的客观表象;三是相对人主观上善意且无过错。所谓“相对人善意且无过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相对人相信人所进行的行为属于权限内的行为。第二,相对人并无过错,即相对人已尽了充分的注意,仍无法否认行为人的权。一般而言,之相对人应对人有无权加以慎重地审查。如相对人因轻信人有权而为之,或者因疏忽大意而未对行为人的资格或权进行审查而相信行为人的权,不能成立表见,即本人对此不负授权人的责任。

司法实践中法官如何判断“相对人善意且无过错”呢?应当综合考虑法律行为发生的原因、条件、环境因素、行为人的职业特征、假象的掩蔽程度和普通人对假象的认知程度等多种因素予以分析认定。

举一实例,让我们看一看最高人民法院对“权的客观表象”“相对人善意无过错”是如何判断认识的?

合利公司在以东方公司名义向庐州信用社申请贷款和抵押的过程中,出具了东方公司的授权委托书、公司公章、财务专用章、合同专用章、营业执照副本、贷款证及全套贷款资料,在客观上形成了合利公司具有申请贷款和提供抵押的权表象。尽管东方公司在合利公司与庐州信用社签订借款合同和抵押合同之前,曾函告合利公司的丁华荣收回其授权委托,以及丁华荣回函称其所拿东方公司印章仅为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之用,但上述函件往来行为并未对外公示,且东方公司在合利公司在以其名义向庐州信用社申请贷款之前也未实际收回公章、贷款证等物品,故东方公司的撤销委托授权行为未能改变前述合利公司具有权的客观表象。

庐州信用社首次对东方公司发放大额贷款,未根据《贷款通则》关于对首次贷款的企业应当审查其上年度的财务报告的规定对东方公司的上年度财务报告进行审查,也未按照《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中关于中外合资企业的房地产抵押须经董事会通过之规定,要求合利公司提供东方公司董事会同意抵押贷款的批准文件。该事实表明,庐州信用社在审查东方公司贷款资格时存在疏忽或懈怠,同时抵押物存在是由于明显地权利瑕疵。此外,庐州信用社同意接受丁华荣以该3500万元借款中的500万元偿还合利公司的关联公司即华侨公司在其处的借款利息,这不仅违返了《贷款通则》第25条关于“不得发贷贷款用于收取利息”禁止性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庐州信用社与丁华荣之间存在主观上恶意串通和客观上损害东方公司利益的行为。因此在判断合利公司是否具有表见权问题上,相对人庐州信用社存在疏忽懈怠的重大过失乃至一定程度上的主观恶意,并不符合表见制度关于相对人善意无过失的要件。故合利公司的无权行为不能构成表见(见最高人民法院(2000)经终字第220号民事判决书)。

(2)、非法占有之目的。表见中人与本人之间事实上并无委托与受委托的关系,其本质上属无权,但人是为了被人的利益而积极的活动,并不为自已谋利,收到的款物都交于本人;而诈骗犯罪是假借为被人谋利实际上为已。二是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五十四条第二款规定了欺诈行为对合同效力的影响。诈骗犯罪和民法上的欺诈行为都要虚构事实或隐瞒事实,使相对人在认识上发生错误,但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是人有无“非法占有之目的”,是区分民法上的欺诈和诈骗罪之根本。三是从民事法律的角度来看,犯罪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行为人不是以发生私法上的效果为目的,其法律效果亦不取决于行为人内心的效力意思,而是由公法(刑法)直接规定的。因此,从理论上讲,表见与犯罪一般不可能同时成立。但具体个案中可能会出现行为人的行为一方面构成表见,另一方面又构成犯罪,这样的判例也不鲜见。如何认识?司法实践中又如何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关于第二类情形民刑交叉案件处理程序的问题

刑事审理对第一类民事合同并无影响,应当平行审理。第二类属民事和刑事上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案件,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刑民交叉案件。最高人民法院法释[1998]7号《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虽然确立了“先刑后民”的审判原则。司法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尚待解决,是“先刑后民”还是“先民后刑”,学术界和实务界是各抒己见。

现实生活纷繁复杂,如果一味坚持“先刑后民”原则,作法是十分极端的,可能严重使被害人的利益得不到保护。倘若犯罪嫌疑人一直不能被抓获,被害人的附带民事赔偿请求岂不永远不能解决?在涉及经济犯罪嫌疑的情况下,有的法院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中止民事诉讼审理,并将涉嫌犯罪的材料向侦查机关移送,有的侦查机关对被移送的案件不做答复、或者几年后告知法院决定立案或不予立案,一味地强调中止民商事纠纷等待刑事案审判结果,实际上将当事人的民事权利无限期地搁置。这使民事诉讼长期受制于刑事案件,当事人的民事权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在一些民事纠纷中,实际上并没有经济犯罪,被告通过不正当手段人为地制造存在经济犯罪嫌疑的假相,利用“先刑后民”的规定拖延民事案件的审理,从而逃避民事责任,原告的合法权益就得不到保障。针对这种特殊情况,应当先对民事部分作出判决。

因此,笔者认为实行“先刑后民”有一个条件,只有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本案必须以另一案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的”,才先刑后民“。不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的,应平行审理。

三、犯罪行为人对第三人造成的损失如何处理

第一类只涉及合同履行的问题,第三人也无损失可言,处理较为容易。犯罪行为人可能会对被人造成损失,如催收货款被挪用,只能由犯罪人对被人的损失进行赔偿。但第三人与犯罪行为人串通损害被利益的,应由第三人与犯罪行为人对被负连带责任。

前面已谈到第二类合同应认定为无效,但合同无效并不是一了百了,第三人损失原则上应当由犯罪行为人承担。“被人”是否应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笔者认为要区别对待。

(1)、首先审查犯罪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表见

表见制度设立的目的侧重于保护相对人的合法利益,维护交易安全,促进民事流转。在个案中,如果犯罪行为人以“被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权,己构成表见的,应按合同约定处理。如甲是乙公司的供应处长,五年来一直是甲持乙公司介绍信到丙公司采购钢材,货款按期付清。后甲辞职,盖有乙公司公章的多余空白介绍信并未交回乙公司,甲仍持该介绍信到丙公司采购价值30万元的钢材,逃之夭夭。甲构成合同诈骗罪,为了保护善义第三人丙公司的利益,甲的行为构成表见,可以向乙公司主张权利。

(2)、如果犯罪行为人的行为不构成表见,但“被人”有过错,应承担赔偿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1998]7号)第四条规定:“个人借用单位的业务介绍信、合同专用章或者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以出借单位名义签订经济合同,骗取财物归个人占有、使用、处分或者进行其它犯罪活动,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构成犯罪的,除依法追究借用人的刑事责任外,出借业务介绍信、合同专用章或者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的单位,依法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被害人明知签订合同对方当事人是借用行为,仍与之签订合同的除外”;第五条规定:“行为人盗窃、盗用单位的公章、业务介绍信、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或者私刻单位的公章签订经济合同,骗取财物归个人占有、使用、处分或者进行其它犯罪活动构成犯罪的,单位对行为人该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承担民事责任。”“行为人私刻单位公章或擅自使用单位公章、业务介绍信、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以签订经济合同的方法进行的犯罪行为,单位有明显过错的,且该过错行为与被害人的经济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的,单位对该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依法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由此可见,最高人民法院亦认为采取冒用他人名义的手段实施犯罪行为的,被冒用的人是否承担民事责任,应视其有无过错而定。因此,只有当“被人”有过错的,才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没有过错,“被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有的法院不分清红皂白判决“本人”对犯罪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在向善意相对人给付后,再按照侵权之债向无权人(犯罪行为人)追偿,这样的判决是非常错误的。

处理程序,首先应由公安机关依照刑法追赃,发还给受害人,经追赃后仍无法返还给被害人的部分,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四、证据采信的问题

在民商事纠纷与刑事犯罪交叉案件中,经常出现在刑事案件尚未最终审结、甚至还处于侦查阶段,或者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将嫌疑人有关的口供和其他证人证言提交给法院用以证明民事纠纷中的事实,由于嫌疑人有关的口供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在剥夺或变相剥夺当事人人身自由的情况下获取的,如何看待这些证据的证明力?刑民证据能否相互采信?

从理论上讲,刑事诉讼中认定的事实与民事诉讼中认定的事实应当一致。问题的根源在于刑事证据制度与民事证据制度差异,在刑民案件分别审理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二者认定的事实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情形,从而出现不一致的刑民判决。如:在证明对象上,在刑事诉讼中只有被告的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有罪;而民事诉讼法中,当事人一方自认的事实,一般作为免证事实,法院可以据此判决。在证明标准上,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远远高于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为“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而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为“明显优势”。在证明责任的分配上,刑事诉讼中被告的有罪无罪、罪轻罪重,除个别案件以外,完全由控诉方证明;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双方各自就一定的事实承担证明责任,对特殊侵权行为还实行证明责任倒置。正是由于这些差异,决定了刑事诉讼中的证据不能代替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对刑民案件应当各自适用相应的制度。

嫌疑人不构成犯罪,向公安、检察机关作的口供,能否作为民事诉讼的证据使用?有人认为:既然的嫌疑人不构成犯罪,公安、检察机关就是超越职权范围非法插手民商事纠纷的,该证据取得程序违法,缺乏合法性,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八条“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的规定,排除非法证据,该证据不应采信。

笔者认为:“公安、检察机关超越职权范围非法插手民商事纠纷”这句话本身就是错误的。只有定性为经济纠纷,公安、检察机关再插手、干预才是违法的。尚未确定为经济纠纷,公安机关无疑可以侦查。侦查机关还没侦查又怎么知道是经济纠纷还是犯罪呢?公安机关在最初开始侦查时,对案件最终是否能够作为刑事案件并不能准确预见,正因为嫌疑人如实交代,侦查机关才得以查清事实,将其销案,无罪释放,才由刑事犯罪转化为民事纠纷。因此有人认为公安机关侦查活动不具有合法性,证据不予采信的提法明显不妥。

作者认为嫌疑人相关口供能否作为民事证据采信应当综合判断:(1)侦察机关取得的证据有无刑讯逼供、诱供等违法行为;(2)供述的内容是否完整、符合逻辑,与其他证据是否能相互印证;(3)以上的供述内容仅限于刑事侦查立案前已有的事实。凡是在刑事侦查程序中作出的新的承诺、陈述,一律不得采信。如嫌疑人羁押之后作出的还款承诺、达成新的协议,导致民事诉讼时效中断等等,类似这样的口供,不应采信。(4)、已经为刑事诉讼所肯定的事实应当成为民事诉讼中的免证事实,法官应当直接认定有关事实,无需当事人另行举证;(5)、已经为刑事诉讼所否定的事实不应当成为民事诉讼中的免证事实,当事人不得直接援引刑事诉讼中的否定性结论,被刑事诉讼所否定的事实仍然应当成为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

五、应当严格区分合同未生效和合同无效

篇7

论文摘要:笔者运用江苏高技术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来综合考察股权结构、经营业绩与高管报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国有股比例与经营业绩呈现正方向影响,企业规模与经营业绩呈现负方向影响,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均与高管报酬呈现高度正相关,高管年度报酬与企业经营业绩、企业规模并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国有股比例的负相关程度也不显著。高技术企业应构建基于经营业绩的高管人员综合激励制度。

高技术企业高管人员的报酬激励机制,不论是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方面,还是在企业智力资本的开发与利用方面,都是一个突出的重要问题。2002年1月10日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应建立经理人员的薪酬与公司绩效和个人业绩相联系的激励机制”,“上市公司对经理人员的绩效评价应当成为确定经理人员薪酬及其他激励方式的依据”。探索企业股权结构、经营业绩与高管人员报酬三者之间的作用模式与机理,不仅为建立客观有效的高管人员激励模式与约束机制提供政策建议,而且有助于建立有效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科学合理的业绩考核制度。

一、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如何解释现实中高管人员报酬的现象,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引发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激烈争论。最早的研究是Taussings和Baker(1925)完成的,发现高管人员报酬和企业经营业绩之间只有很小的相关关系。他们对这个调查结果感到非常意外,并且呼吁进行更多的研究来检验那些可以预测高管人员报酬的其它变量。其后的70多年里,对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报酬的研究已引起了经济学家、心理学家、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和企业战略规划者的广泛关注。从国外的计量分析结果来看,企业规模、经营业绩、经理个人特征对经理报酬产生的影响为正;政府管制对经理报酬产生的影响为负;经理的持股比例与其现金报酬负相关或正相关;不同治理模式对经理报酬似乎没有显著影响。

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高管人员报酬作了解释,从根本上增强了对其报酬现象的理解,有力地推动了高管人员报酬确定理论的发展。但是,大多数研究集中于某种单独的因素对高管人员激励问题的影响,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客观上造成了不同研究方向中所得到的结论的不统一,甚至是相互矛盾;同时,研究的背景和数据多以美国为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结论的说明力和适用性。

国内关于股权结构、经营业绩与高管人员报酬的研究主要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1)股权结构与经营业绩的相关性研究。许小年和王燕(2000)分别以资产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和市值与账面价值之比为被解释变量,研究结果表明:国有股比例越高的公司,其业绩越差;法人股比例越高的公司,其业绩越高;而流通股比例对公司业绩没有显著影响。陈小悦和徐晓东(2001)以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为被解释变量,回归结果表示:国有股比例与公司业绩之间没有显著负相关,法人股比例与公司业绩相关关系不显著,流通股比例与公司业绩之间负相关。于东智(2001)以净资产收益率为被解释变量,相关关系分析的结果认为:国有股比重与公司业绩呈正相关关系,法人股与业绩指标正相关(但在文中并未指出二者关系的显著性如何);A股比例与业绩负相关。(2)股权结构与高管人员报酬的相关性研究。陈志广(2002)的分析结论认为:法人股比例的提高,带来企业自主权力的扩大,以及能动性的提高,进而对高管报酬和企业绩效产生正的影响;而国家股,却由于种种原因,基本上对高管报酬和企业绩效产生负面的影响。陈爽英、唐小我(2005)的实证分析研究结论为,国有股比例与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年度报酬、总经理持股比例负相关,法人股比例与之正相关,流通股比例与之不相关,且第一大股东性质为国有股与高管人员年度报酬。(3)经营业绩与高管人员报酬的相关性研究。魏刚(2000)首次利用上市公司数据对企业高级管理层与公司经营业绩进行了计量分析,李增泉(2000)对此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激励效果不显著,其报酬与企业业绩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高管持股比例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企业规模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国有股比例对高管报酬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等。而张晖明和陈志广(2002 )、张俊瑞等(2003 )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高管薪金报酬与企业经营业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从上可见,目前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结论呈现较大的差异,通过分析对比发现,除了采用的实证方法不尽相同外,研究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首先,企业业绩指标的选择不够科学,研究者大多选用净资产收益率来衡量公司业绩,甚至个别研究人员将其作为唯一的衡量指标,因为该指标本身存在局限性,这势必会影响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其次,样本的代表性不强,大多数学者在研究中使用的是截面数据,即多个上市公司某一年的股权结构与经营业绩数据,单纯使用一年的数据无法剔除偶然因素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上述研究是对股权结构、经营业绩与高管人员报酬两两之间分别进行的,将三者结合在一起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的并不多见。杨瑞龙、刘江(2002)通过对我国家电行业上市公司经理报酬的实证研究认为:在家电行业中,股权结构与企业业绩无明显关系;经理报酬与企业的股权结构无明显关系,与企业的业绩也无关。但是该研究将样本仅限于某一特定的行业,导致研究结论的局限性。

二、高管人员报酬决定的理论分析

从总体上讲,企业高管人员的报酬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1)企业经营业绩。企业经营业绩对高管报酬的线性作用明显,上市公司将高管报酬与经营业绩挂钩,高管们预期到只要提高经营业绩就可提高收人,便会努力工作,进而带来经营业绩的提高。但是,由于产出和高级管理者的贡献是难以度量的,并且客观的外部冲击影响也很难剔除出来,特别是在一个整体的团队联合生产中,低级经理的贡献更难被区分开来,所以业绩评价与实际产出之间的相关关系是不完全的,导致经验实证基本上证实两者是弱正相关的。(2)股权结构。国有股占主导地位的公司对高管人员的市场价格信息反映慢,其工资报酬调整较慢。而法人股比例的提高,意味着政府影响削弱,企业自主权扩大,以及能动性的提高,拥有了更多的经营决策权,企业自己完全有能力调节高管报酬,进而影响企业经营业绩。流通股股东一般拥有企业较小的股权份额,通常很难给股份公司的决策和管理施加重大影响,不会对企业业绩和高管报酬产生重要影响。(3)企业规模。罗森( Rosen)构造了一个理论模型来解释高管人员报酬和企业规模之间的关系,由于企业的规模越大,高管人员可控制的资源也就越高,涉及的经营管理问题也就越复杂,对高管的能力要求也就越高。因此大型企业中经营者能力所产生的租金要远远高于小型企业,其报酬也就相应地更多。(4)政府管制。约斯考、罗斯和谢帕德(Joscow, Rose and Sherpard)在对首席执行官的报酬关系的研究中指出,在被管制的7个行业中,首席执官的报酬普遍要比未被管制行业的首席执行官报酬低。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被管制的行业处于政府、公众和媒体的高度关注中,这种政治上的压力导致了被管制行业的首席执行官报酬水平低于未被管制行业的首席执行官报酬;另一种认为,在被管制的行业中,企业的经营环境和首席执行官的行为受到约束,首席执行官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不大,其生产率低于未被管制行业的首席执行官生产率,因此报酬水平必然相对要低。

高技术企业既具有传统企业的一般特征,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含量、高智力、高附加值等方面。本文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专门以江苏省高技术上市公司数据为特定样本,将股权结构、经营业绩和高管人员报酬纳入一个系统内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与机理,最后对企业高管的报酬决定提供政策建议。

三、样本选择与变量定义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根据分析的需要,以2001一2004年完整披露本文研究所需解释变量原始数据的江苏省高技术上市公司为分析对象(剔除了000805公司2004年数据,其报表中披露净资产收益率不适用),研究所用数据取自于巨潮资讯网站( cninfo.com.cn)、中国证监会官方网站( csrc. gov. cn )、上海证券交易所网( sse. com. cn)等。采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估计与检验。

按照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的分类标准,将以下几类归为高技术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生物制品业、信息技术业。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其生存与发展主要依赖于高科技的发展,表现为生产高科技产品或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用高科技或高科技设备。

(二)变量定义

从便于计量考虑,“高管人员报酬”选择财务报告公布的前三名高级管理人员报酬的平均数(人民币)。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来研究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报酬与公司股权结构、经营业绩、企业规模等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本文选取ROE与EPS两个业绩指标分别进行回归分析,便于验证分析结论的稳健性)选择的解释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三)研究假设

本文首先检验股权结构与经营业绩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保证在对高管报酬进行计量分析时,这两个变量是相互独立的。

提出下列假设:

假设(1):企业经营业绩与股权结构不相关。

假设(2):高管报酬与企业规模正相关、与股权结构不相关。

(四)模型构建

为了增强模型的拟合优度,对总资产(size )取自然对数。考察业绩与股权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时,构造下述模型:

考虑到国有股、法人股、流通股三个比例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在分析高管人员报酬的影响因素时,首先单独考察国有股比例、经营业绩(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对高管报酬的影响;然后考察流通股比例、经营业绩(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对高管报酬影响。构造下述模型:

四、实证分析

构建的回归分析模型,实证分析结果如表2 ,3所示。

由表2,3可见,所构造的模型拟合优度都很低。国有股比例与经营业绩呈现正方向影响(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据此不能拒绝假设1;流通股比例与经营业绩(每股收益)呈现负相关关系(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企业规模(总资产)与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均呈现负方向影响。这里选择了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两种业绩指标,回归分析的结果呈现出不稳健性,是需要注意的现象。

构建的回归分析模型(5)、(6)、(7)、(8),实证分析结果如表4,5所示。

从表4 ,5可以看出,所构造的模型拟合优度都很低。国有股比例与高管报酬呈现正方向影响,流通股比例与高管报酬呈现负方向影响(二者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与假设2相符;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均与高管报酬均呈现高度正相关(前者通过5%,后者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并且符合稳健性要求;企业规模(总资产)与高管报酬不相关,与假设2不一致。

上述实证分析的结果说明,高技术企业自身的特征及其市场竞争的激烈,导致其经营风险加大,呈现出与传统企业的不同特点,决定了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一定程度的扶持,流通股股东的选择更为谨慎,高管报酬不完全依赖于企业规模的大小。

五、对策与建议

(一)改进高技术企业高管人员持股制度,推广和提高股票期权计划

在高技术企业,还没有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的高管人员综合报酬计划,“低持股”和“零持股”现象严重,报酬结构不合理。高技术企业经营者通常比较年轻,相比而言,更会看重长期职业生涯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短期的货币性收人,在这类企业对高管人员实施股权激励其效果应该更好。使高管持股比例达到一定的程度,提高其利益与公司业绩的关联度和高管人员对公司的关切度,进一步强化高管持股的激励作用。

(二)积极培育有效、稳定的资本市场

股票期权计划的实施依赖于证券市场的有效程度,如果高管人员的努力和企业经营业绩不能被市场客观反映,该计划将不可能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证券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市场的规范,倡导理性投资的理念,审慎调节市场供求,切实保护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促使证券市场向稳定、高效的方向发展。

(三)构建基于企业经营业绩的高管人员综合激励制度

篇8

关键词:建筑企业;经济纠纷来源;防治措施

建筑施工企业点多面广,一般中型企业就几十个项目部,有直属的,也有挂靠的,有些企业为了追求产值和管理费,往往以优惠的政策和较低的管理费用,吸纳了一些实力差,管理水平低,不了解底细的项目部,由于没有制定较完善的管理制度,从经济上制约不了这项目部。有些项目经理恶意的在外面乱打欠条,以企业的名义骗取供货商的信任,赊取材料,有些甚至以本工程的名义赊取材料后倒卖,供货商多次索要材料款而拒不支付,致使供货商将项目经理和企业一并告上法庭,法院以项目经理欠债属于职务行为为理由,在本项目经理无偿还能力时,由公司承担连带责任支付欠款。使较多企业都不明不白地吃了不少亏,有的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有一些项目经理挪用工程资金或者在工程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拒付、拖欠民工工资,造成民工到企业、到政府集体上访,给企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相当多的建筑企业领导,整天忙于应付由于管理不善、乱签合同、乱盖公章给企业带来了各种纠纷,在外东躲,哪有精力再抓企业的经营管理,造成企业生产经营恶性循环。

由以上可见,建筑施工企业经济风险主要来源由过去的替人担保贷款、拖欠工程款转变为项目经理的经济行为,不管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其经济行为都会影响到公司的经济利益。因为他们的经济行为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法律的认可,即可以认定为职务行为,法律上称其为“企业表见人”,即从表面上看起来他们可以代表企业从事经济活动,但实质上有些构成表见,有些不能构成表见。目前在我国法律上对表见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只能由法官依据原被告出示的证据及案件的具体情况加以判定。

要避免企业的经济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及主要部门负责人要明确项目经理及公司对外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员,具有什么样的权利,对它们的经济行为应该付什么样的责任及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约束他们的权利和增强对企业的责任心。然而我们明白了建筑施工企业的主要经济风险来自表见人,就应对表见人的构成、具体表现有充分地了解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就可以达到企业增效,项目增收,避免企业的经济损失的目的。

1项目负责人及企业对外从事经济活动人员构成表见人最主要的要素

企业人指由企业指定的(一般为书面委托)自然人或单位代表企业在某一项目,在约定的时间及地点参与经济活动,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合法的活动。其在委托范围内产生的一切后果,由委托人承担。

表见人可以理解为,没有经过企业授权或已超越授权范围、期限的单位或个人,以企业的名义与他人从事经济活动,而他人依法有理由相信未经授权或已超越授权范围、期限的单位或个人有权,企业要对单位和个人的经济行为向他人承担责任。

由上可见,构成表见人最主要的要素为“他人依法有理由相信”。依法,指法律上认可的证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9条规定,行为人没有权,超越权或权终止后以被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权,该行为有效。也提到有理由相信。条款中的行为人指未经授权,或已超越授权范围、期限的单位或个人。被人指企业,相对人指他人或第三人、合同的另一方。对以上条款也可以这样理解,只要相对人能拿出有效的证据表明自己是有理由认定行为人有权,法庭将判定该行为有效,构成表见行为。构成“依法有理由相信”的表现形式,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有很多种,现举例说明:

1.1客观存在的形式。可以理解为相对人并不知道企业是否委托,但有事实存在的理由。例如:某项目负责人没有得到企业的法人委托书,但他在全权管理某一工程,在工地入口处门头上有某公司某项目部的标牌,并且在办公室内管理人员一览表中项目经理是他并有照片,他以企业的名义在外赊欠建筑材料,供货商来工地送货并收取欠条时,通过一览表确认他是项目负责人,认为他出示的欠据可以代表某公司,为有效凭证,关键在供货商已确认这项工程是某公司所承建的工程,并确认给他打欠条的项目经理可以代表某公司,构成表见行为。尽管某公司认为自己没有授权该工程的项目负责人赊欠材料,但事实上他的行为已构成职务行为。目前各地许多建筑施工企业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吃了官司。而作为表见人的项目负责人却都躲得远远的,任凭企业上法庭或者被执行。

1.2由于企业管理上的漏洞造成表见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时效无期限。主要发生在工程项目由项目承包人承包,且工程建设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而且普遍存在与建筑行业中,具体表现为工程项目承包人赊欠建筑材料、设备时,相对人对其不信任,要求其出具企业的介绍信,而企业在出具介绍信的时疏忽了最主要的两点即工程的名称和有效的期限,致使项目经理长期受益于这封介绍信,赊欠建筑材料,甚至挂靠其他建筑施工企业后赊欠的材料在不能偿还债务时,债权人把介绍信作为重要的物证,把项目经理和出具介绍信的公司一并送上法庭,法庭往往把此判定为表见行为。

②无范围无对象的即成委托授权行为。主要表现在企业公章、合同章、财务专用章等管理不严,有的企业为了方便业务人员联系工程,给其开了较多的加盖企业印章的空白介绍信、空白法人委托书,空白的工程合同,持有以上空白信函的人可以随意的在任何地点给任何人出具证明,有些人恶意利用这些空白函件骗取工程,赊欠材料、另立账户、设立分支机构、提供担保甚至抽逃工程资金、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③有范围有对象的但无控制的授权行为。企业在授权时明确了工程名称、工程地点、授权人及授权范围,但缺乏监督机制造成失控。例如:某企业在外地承接了一项工程,并将其承包给某人,签订了内部经济技术承包协议书,双方约定的条款很多,后又为其成立的分公司,刻制了分公司的印章。某人又同一位项目经理签订了承包协议书,但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管理混乱,人工、材料浪费惊人。加之业主以部分材料款抵工程款,工程发生了严重亏损,难以支付民工工资及赊欠的建筑材料,造成民工集体到政府上访,阻塞交通。该工程承包人避而远之,对民工说他们是给某公司干活的找他们要钱去,企业领导只好带着钱给民工发公资。在后面的一年里,公司先后收到50多份法庭传票,并派人去处理该工程的官司,工程所欠材料及人工费均由项目经理在欠据上签名。项目经理作为第一被告,企业作为第二被告被送上法庭,法院开庭时,项目经理在法庭上出示盖有分公司印章的由其个人填写的委托书,认定其为职务行为。法院认定分公司公章、委托书有效,自然判定企业偿还债务。项目经理挥霍工程资金,倒卖建筑材料,乱给自己找来的民工头打条子,到头来却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这就是无控制授权造成的恶果。由于逐级授权,或项目经理发现项目工程严重亏损,为了逃避个人责任,在空白信函上偷盖了分公司的印章,构成了表见,成功地逃避了经济责任。

2不构成表见的行为种种

判定是否构成“表见行为”充要条件为:“依法有理由相信未经授权的单位和个人有权”,关键在于“依法”和“有理由”,依法指相对人是否有在法律上站得住脚的证据,有理由可理解为客观存在。例如:某项目部原挂靠在甲公司承包工程,在某供货商处赊欠过材料,后又挂靠乙公司承包了工程,但未在供货公司购买材料,由于项目经理拖延支付材料款,被供货商告上法庭,乙公司受连带责任。乙公司提出,供货商出具欠条为项目部在甲公司承建某工程时所欠,不应追究乙公司的法律责任。应追究甲公司的法律责任,该行为对甲公司构成表见,对乙公司不构成表见。又比如某项目经理在甲公司承建某工程时在某供货商处购买过材料,工程完工后被甲公司解聘,又到乙公司承包工程,又到原供货商处赊欠材料,供货商认为,该项目经理还是甲公司的(甲公司社会信誉较好,乙公司较差),就同意赊欠材料,后来该项目经理拖欠货款不支付,被供货商连同甲公司一并告上法庭。法庭判决甲公司不承担连带责任,原因是供货商没有检查该项目经理真实身份及没有核实材料使用工程由哪个公司承接。属忽视审查而相信该项目经理对甲公司还有权,不构成甲公司的表见。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某行为人为赊取建筑材料而冒充某公司员工,供货商不信,某人就说可用电话与某公司经理联系,联系结果是对方称某人为自己公司的项目经理或材料员,同意委托前去赊欠材料,于是供货商信以为真,材料被提走,经多次催要工程款未果,于是供货商就将某行为人与某公司一并告上法庭。最终某公司不负法律责任,行为人没有出示某公司法人委托书、介绍信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证明,而是凭借一个电话,就轻信了行为人,属“没有法律依据,没有理由相信行为人”,不属于表见。

是否构成表见,要看其认定的相对人是否有可靠的法律依据,理由是否充分,如果只凭行为人口头说明或以旧有身份来确认都是无效的。例如某项目经理在甲公司多年,长期以来的一直由某供应商供应某种建材,信誉一直很好,虽然没有甲公司的书面委托,但管理上已经存在一种委托关系。供货商有理由相信该项目经的行为有效。某一项目经理一年换一个公司挂靠,供货商搞不清楚,形成了一种较复杂的关系,要视具体情况加以区分。

3表见的防范措施

建筑施工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应提高各级经营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增加企业员工的法律常识,加强对项目经理的普法教育,坚持依法经营,照章办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从根本上杜绝表见的行为的发生。

3.1完善制度,选择好项目经理,把好每道关口。

形成表见的纠纷,构成他人“依法有理由相信”的证据往往是企业证照、公章、合同章、财务专用章、法人委托书、稍有疏忽,就可能引来官司。因此,企业要建立完善的、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项目经理或他人外出联系工程需要借用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副本时,不能随意交给他人,应由公司派相关部门的人员携带前往,并建立借出回收登记制度,需要以上证件的复印件时,应该针对具体的工程,在复印件上注明并加盖公司印章,注明日期并建立档案,不注明具体工程和日期是很危险的,他人可以拿着这些东西到处招摇撞骗。

对于公章、合同章、财务专用章的管理,要明确审批权限,做到一章一请示,一章一登记。公章一般应该由公司办公室专人管理,下班后应放入保险柜中,因为公章被盗用后自登报声明前发生的一切后果将有公章所在单位承担。加盖公章的批准权限一般为公司的总经理,他人需要开据介绍信、证明等函件时,一定要问得清清楚楚,有必要的还要亲自打电话落实,用词要严谨,不可由他人写作,以防止他人增加内容,可产生时间效应的一定要注明时效期,一般情况下最好不要开据空白介绍信。

法人委托书是行为人代表企业行使受权范围内职权的重要依据,因此从委托书的格式上,不应用便函,或随意打印,应为纸质较好印刷厂专门印刷的专用委托书,明确被授权人的姓名、职务、授权事宜、时限,一样都不能少,并由企业法人亲笔签名,法人代表出差时,应请示后才可加盖私章,并做好电话请示纪录,这样做得好处是当事人一方面按制度办事,另一方面也同时保护自己,如果不加以请示,擅自做主加盖公章、私章,出了问题很难说清。加盖公章时最好留有只有盖章人自己才能识别的标记,以方便以后辨认真假。

合同章是企业经营中的重要工具,法律上的重要证据,更要严格控制,审批权限为总经理。保管人员为合同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最好不要交与行办室和公章一同管理,否则很容易混淆在什么场合用什么印章,合同章是专用在工程合同和协议书上的,一般情况下,必须有合同管理部门评审合同总经理亲自过目签字后方可加盖合同章,也要尽量避免总经理不管合同,不亲自过目签字,由合同管理人员加盖私章的做法,一旦出了问题,合同管理人员无法推卸自己的责任。同时也免不了这样的责任,给企业造成损失不说,还使自己丢了饭碗,还有可能负法律责任。合同章也要做到不见总经理签字不盖章,并建立合同盖章登记制度。

财务专用章是公司财务收支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法律上的重要证据。其审批的权限应该为公司的财务主管或财务总监。财务专用章使用频繁,一般由财务总管或财务总监负责,对外出据欠条或能形成法律文件时应该请示总经理,平时使用时也要做到一章一登记。

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但是还要靠人来操作,因此,印章的操作者应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应具备一定的学历,有一定的工作资历和处理各种具体事务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合同章的管理者同样应具备的各种能力,要具备合同法及相关法律的知识,能够进行合同评审,检查出合同拟订条款中的不合法、不合理条款并给予更正,明白如何利用合同条款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印章的管理者除了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对企业忠诚,不谋私利,忠实地执行公司的制度,当好总经理的参谋。有些表见官司正是因为总经理的一时疏忽,签了字,印章管理者不认真审查内容而造成的官司。出事后追究不了印章管理者的责任,但是给企业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本文提到对“企业忠诚”而不是对“某一个人忠诚”。

3.2加强合同管理,实行风险抵押承包制度

《合同管理制度》在企业的管理手册中都有,但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是流于形势,一是具体的内容不全,二是对违犯规章制度的人并没有预防措施和可操作的处罚手段。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到建筑施工企业构成经济风险的主要来源是项目部,就应该对项目经理建立一种激励和约束机制,约束机制中以风险抵押为主要手段,公司在于业主签订施工合同前,先与项目经理签订风险承包合同,合同内容应该具备明确双方关系、确定经营方式和范围、承包方式、甲乙双方的责、权、利关系、债权、债务关系、工程资金结算、变更和终止、违约责任等。同时签订抵押协议,抵押可以分成三种形式,一是现金抵押,按工程总造价的5%到10%交纳现金。二是房产抵押,将项目经理本人的房产证交给公司并签订房产抵押协议书,去房产部门办理房产抵押手续。三是机动车辆的抵押,凭机动车辆的抵押协议书到车管部门办理抵押手续。

实行风险抵押承包责任制度可以有效地约束项目经理的各种行为,但这也不是唯一有效的手段,还要和其他防范措施一并使用才能取得杜绝表见行为的效果。

3.3加强工程管理做好成本预控和阶段性控制

加强工程管理是防止建筑施工企业经济风险的根本,工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工程质量一旦发生大问题,对企业是致命的打击,造成项目经济风险的最大化,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同样对企业经济利益至关重要,发生一起重大的伤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就是几十万。因此,加强工程管理,是防止企业经济风险首要的任务,由此可见,防止企业经济风险,杜绝表见纠纷的发生,不是企业哪一个部门的职责,而是企业管理人员的共同职责。

事实证明,凡是给企业造成较多的经济纠纷的项目部,大都是管理混乱,工程质量差,成本消耗高的项目部,因此做好工程成本的预控和阶段性的控制也是至关重要的。工程成本的预控,应该从工程的成本分析入手,确定工程的最佳控制成本,也就是与项目经理签订目标成本,列出成本控制表,将建筑材料、人工工资等,工程所发生的费用分类、分项计算出来,同中标的预算成本相对照,再根据市场实际材料价格,人工工资等确定最佳的控制成本,利润指标。

在施工阶段,根据工程进度对照成本进度表,所有分类、分项成本支出均不得大于成本控制指标,否则,不予支付工程进度款。工程进度的核定,一定要有专人把关,施工现场审核,不允许有作假现象存在。严格按工程进度拨付工程款、材料款的支付,由项目经理根据工程进度中各种材料的需求量,报材料计划及购货地点,由公司控制支付。防止挪用工程款,即使打欠条也是在公司的严密监控下进行。

对于挂靠的项目部,更要严加管理,前面我们所说的建筑施工企业的主要经济风险来源于项目部,确切地说,更大的经济风险来源于挂靠的项目部,挂靠的项目部经营管理水平低,专业管理人员不配套,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考虑严重后果。有些项目经理恶意制造经济纠纷。对这些项目部,企业要派专人进行管理,控制工程成本。杜绝管理漏洞,达到企业和项目经理双赢的目的。

3.4加强工程资金管理,防止挪用资金

许多建筑施工企业,特别是实行经济技术承包的工程,工程资金失控也是造成企业承担经济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人认为,项目经理承包经营,又交了风险抵押金,不必过多的管理他们的财务。因此,有些项目经理误导业主,一是说把工程款打到项目经理个人账户上就代表公司了,二是说工程款打到公司账户上,公司会挪用,工程交不了工。因此,业主直接拨款给项目经理。加之资金不到位的工程较多,会产生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挪用本工程款支付其他,本工程赊欠材料、人工工资较多,造成经济纠纷,构成表见行为,企业受损。

因此,无论什么样的项目部,工程款必须进公司帐户,再由公司审查后拨付项目部,监控工程资金流向,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另外,在与业主签定工程施工合同时,要有个约定,工程款不进入公司帐户,所发生的一切法律责任由业主负责。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在选择投标工程和投标项目部时,对资金不到位的工程,不能选择没有经济实力的队伍承担施工,否则后患无穷。

建筑施工企业是一类管理较复杂的特殊企业,加之建筑市场开放后,施工队伍流动性大,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流动性大,因此,只有加强管理,不能赋予管理人员过多的经济权利,要设法降低施工队伍的流动率,不要随意接受不明底细的施工队伍,加强企业用工交流,加强对行为人的监控,包括已离开企业的行为人的监控,使企业经济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篇9

一、以社会矛盾化解为目标,妥善审理各类民商事案件

2010年截止6月30日,我庭新收案件39件(其中一审案件2件,二审案件37件),与去年同期相比收案数量增加了5件,增幅为14.7%。诉讼标的金额4.31亿元,去年同期(5.62亿)相比有小幅度下降,与2008年相比,下降大幅度较大,减幅达57.7%。连同去年旧存案件11件,上半年我庭共办理一、二审案件50件,已审结34件,结案率为68%。未结案件中部分是近期新收案件,部分在公告送达和司法鉴定期间,部分案件在做双方调解工作。在已结的33件二审案件中,维持原判的16件,改判的8件,发回重审的2件。二审案件维持率为48.5%,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近12个百分点。二审案件改判率为24.2%,与去年同期改判率下降了10个百分点。调解、撤诉案件共7件,占21.2%,与去年基本持平,相比2008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从受理的案件类型来看,公司股权转让、股东内部纠纷和传统借款担保纠纷仍为我庭主要案件类型,分别受理了12件和18件。从上诉案件原审法院分布情况看,南昌中院上诉10件,上饶中院上诉8件,景德镇、赣州、宜春、抚州、九江中院分别上诉3件,新余、萍乡中院各2件。在民商事案件审理中,我庭始终以服务经济发展大局为中心,坚持公正、高效、和谐司法理念,通过处理好商事纠纷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一是审慎处理涉国有企业纠纷。随着我省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推进,涉国有企业主要案件类型由企业改制纠纷,包括因改制行为效力产生的纠纷和改制后因对外债务的承担而引起的纠纷,转变为不良金融债权的借贷纠纷和国有企业破产案件。涉国有企业的不良金融债权借贷案件数量虽呈下降趋势,但各方利益冲突加剧,利益平衡难度加大,特别是在债权转让程序被认定合法的情况下,各方利益更是难以协调。我庭始终以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大局为重,在强调对不良金融债权转让相关程序进行严格审查的同时加大运用调解、协调、和解等多种措施的力度,从源头上化解纠纷,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资产环境。对国有企业破产案件,我庭通过对不服破产裁定申诉案件的审查和对具体案件的协调加强对下级法院审理此类案件的指导和监督,强调在案件审理中要加强与政府部门协调配合,要指导企业依法依规变现资产,积极预防破产中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维护企业的安定和社会稳定。二是从维护稳定角度出发审理好各类公司诉讼纠纷案件。公司诉讼纠纷案件主要表现为公司股东内部之间纠纷、中小股东诉讼、公司解散诉讼等,这类纠纷处理不好很容易影响公司的稳定和生存发展,进而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市场秩序的稳定。在处理公司内部纠纷时我庭坚持公司意思自治,司法谨慎干预的审判理念,对中小股东提起的知情权、盈余分配等诉讼,我们既注重协调司法介入与公司自治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注意公司利益和中小股东合法权益之间的利益平衡。如我庭审理的秦玉林与九江星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公司盈余分配权纠纷中,小股东秦玉林因不满公司不分配利润,在与其他股东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向法院诉讼主张分配公司利润。由于公司股东会未形成利润分配决议,直接判决分配利润可能会造成司法过度干预公司自治权,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是否分配利润是公司股东大会的职权。如果判决驳回诉请又不利于对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保护。合议庭通过提出其他救济途径的调解方案反复做股东之间调解工作,庭领导也多次参与协调,最终以其他股东收购该小股东股份形式调解结案,既保护了中小股东权益、维护了公司的稳定和正常经营,也有效的回避了司法介入与公司自治之间的矛盾冲突。三是以平等保护为前提,慎重行使自由裁量权,公平审理违约责任纠纷。在审理各种类型合同违约纠纷中,我庭严格适用合同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和最高法院指导意见的规定,以促进交易、规范市场秩序为指导理念,在涉及合同撤销、变更或解除的诉讼中审慎适用情势变更原则,对合同成立后客观情况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或者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依据公平原则,同时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变更或者解除。在主张违约损失赔偿的诉讼中,我们依法分配举证责任,严格依据违约事实和违约责任,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公平认定违约金数额。

二、能动司法,服务大局,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一是紧跟省委决策部署,助推全省七个系统国企改革。按照本院年初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方案的安排部署,我庭作为为七个系统国企改革提供法律保障和服务工作的牵头部门,在征求本院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发挥司法的能动性,依法为全省七个系统国有企业改革提供司法保障和服务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的宗旨、内容、任务分工、工作步骤和工作要求。按照实施方案的工作步骤,我庭走访了七个系统的相关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召开专题座谈会广泛听取了有关推进七个系统国企改革的意见建议,及时摸清了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以及七个系统国有企业对法院新的司法需求,明确了为国有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和司法保障的方向和思路。在省委省政府对全省推进七个系统国有企业改革进行动员部署后,我庭及时起草并报经院领导批准后下发了本院《关于为七个系统国有企业改革做好司法保障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对全省法院为七个系统国企改革服务提出了具体要求。二是加强沟通协作,融入大局,共同推进全省经济发展。我庭紧紧围绕全省进位赶超、跨越发展的目标,在充分发挥民商事审判职能服务经济发展大局的同时,更加注重立足全局、融入全局、服务全局,更加注重与省国资委、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保监局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共同推动全省经济跨越发展。我庭一如既往的就国企改革问题加强与省国资委的信息互通、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继续配合支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开展小额担保逾期贷款的催收工作,依法保障和促进我省小额担保贷款在推动创业、带动就业中发挥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司法裁判对保险市场规则建设的引导作用,加强与保监局、保险行业协会的联系沟通,促进我省保险行业健康、规范发展。在我庭推动下,我院于今年2月与省保监局签订了加强合作交流机制的《备忘录》,明确了三方建立联系人制度、开展业务培训研讨交流、联合开展调研、建立联合调解机制、建立案件办理协助机制等事宜。为积极落实《备忘录》要求,6月底、7月初我庭与省保监局共同组织先后召开了二级法院与当地各保险公司联合座谈会,就保险合同纠纷案件中保险人的说明义务、投保人的告知义务、保险人的合同解除权行使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就法院与保险行业如何共同服务全省经济发展进行了广泛交流。三是发挥商事审判庭特点,支持和推动企业创业投资。商事审判工作与经济形势、经济建设的发展息息相关,商事审判更多的是解决企业、公司法人经济纠纷。我庭一方面结合全省法院开展的“创业服务年”活动,充分运用商事审判把握的经济形式和规律,通过依法平等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企业自主创新和引进战略投资者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法治环境。另一方面,我庭结合审判实践中发现的法律问题,发现的纠纷多发点,深入企业,走访座谈,帮助企业把握经营规律,指导企业依法回避经济纠纷,切实担负起为企业创业、经营提供司法保障和有效司法服务的职能作用。

三、注重实效,围绕审判实践开展调研工作

年初我庭针对审判实践反映出来的问题确定了以下几个调研任务:(1)保险合同纠纷中关于保险人是否告知义务的认定和交通事故责任险中在盗窃、醉酒驾驶和无证驾驶三种情形下保险公司对人身伤亡是否承担赔偿责任,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争取出台保险纠纷审理相关指导意见;(2)为配合省委关于国企改革的决策部署,针对法院受理国有企业破产案件数量剧增,我庭要求在去年组织开展的破产案件审理情况调研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深入调研,出台案件审理的具体指导意见,统一全省法院审判思路;(3)针对银行卡被盗取存款而引发的金融机构与储户之间的储蓄存款合同纠纷日益增多,我们组织开展了ATM机银行卡存款纠纷中存在的问题调研,在调研基础上,出台审理相关案件的指导意见。从上半年完成的情况看,三项调研前期任务均基本完成,保险合同纠纷的调研已经完成资料收集工作;ATM机银行卡存款纠纷调研报告已完成;国有企业破产案件审理指导意见已基本成形,将于近期下发全省法院和本院相关部门征求意见。此外,上半年我庭配合最高法院完成了以下几项调研任务:(1)对《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企业破产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进行调研,向最高法院反馈了相关意见和建议;(2)向最高法院报送了2005年至2009年五年全省法院受理和审结金融纠纷案件数量统计和审理情况;(3)向最高法院报送了2008年以来民商事审判工作相关情况,详细反映了当前民商事审判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相应的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民商事审判工作的措施和建议。(4)针对最高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开展调研,形成调研报告报最高法院,为完善相关司法解释提供素材和资料。:

四、加强审判管理,严抓队伍建设,保障公正廉洁执法

一是制定并完善各项审判管理制度,使民商事审判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为强化审判管理,我庭进一步修订了《民二庭审判管理细则》,完善了从收案到结案过程中每一个步骤的程序要求和时限要求,对每一个阶段工作严格控制时间进度,提高案件审判各环节的运转效率。其次为保证庭务工作能得到及时部署,有序开展,有效落实,我们制定了《民二庭庭长办公会规则》,明确了庭长办公会的任务和主要职责,明晰了内部任务分工和决策程序。再次为确保案件的审判质量,我庭继续坚持并完善庭务会疑难案件研究制度和庭长指导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庭务会的作用,集中全庭的智慧,为合议庭处理案件提供参考。同时通过庭长亲自担任审判长审理重大疑难复杂的民商事案件和列席全部案件的评议,及时指导和监督合议庭审判,强化管理。二是加强学习培训,全面提高审判人员综合素质。一方面我庭结合院机关开展的“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加强了政治理论学习,进一步深化了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争议、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了全庭同志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为民意识和法律意识。另一方面,我庭通过选派人员参加最高法院和国家法官学院业务培训,提升审判人员的业务素质,开阔视野,更新商事审判理念。上半年,我庭选派了1名同志参加国家法官学院与美国天普大学司法培训合作项目的学习;2名同志参加全国法院民事证据实务培训班;1名同志参加破产法论坛研讨;1名同志参加全国商事审判研讨会。三是加强廉政建设,提高防腐拒变的意识。随着社会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化,商事审判工作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商事法官处于解决纠纷、化解矛盾的第一线,容易受到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侵蚀。我庭特别注重抓好法官队伍的纪律作风和廉政建设,不断加大教育力度,引导全庭人员加强自我约束,从思想上、行动上严格要求自己,规范司法行为,拒绝贪婪之心、不伸贪婪之手、不做贪婪之事,固守淡泊,严格自律。

篇10

【关键词】事实劳动关系 劳动者 权益保护

一、事实劳动关系的概念及特征

事实劳动关系是指口头形成的劳动雇佣关系,其没有相应的书面证明,但是对于这种形式也已经建立了一种雇佣的劳动关系。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事实劳动关系主要具备了以下几种特征:1)不稳定性。对于事实劳动关系具有的最大特点是不稳定性,其没有合法的书面合同进行法律约束,从而会引发很多问题。对于合法的书面合同是能够通过相关条例进行相应的工作约束,最大的优势是能够清楚的记录相关事宜,就算发生了经济纠纷,就能够通过该途径进行查赵。而对于事实劳动关系因为没有合法的书面形式进行约束,从而使得在发生纠纷时候不能够进行有效的查询。2)隐蔽性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关注事实劳动关系主要是因为发生了劳动者和单位的纠纷时,其是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但是由于这个隐蔽性存在很多的问题,目前我国对于这方面还没有相对完善的条例进行约束,从而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3)欠缺形式要件或者与实际情况不符合。

案例分析:原告:刘某被告:南华兴隆财务咨询有限公司(简称南华)

在2007年3月10日,原告刘某应聘到被告南华。因为公司业务多,在当天就派送刘某跟着业务部门去外地出差,在出差的这段时间,刘某主要是严格的按照分配的任务进行整个公司的资料整理工作。而在这个过程中被告说需要一段试用期,等试用期过后在进行劳动合同的签订,在试用的这段时间给刘某的飞、报酬为每天120员。过了4个月,在7月20日,该项工作结束,刘某要求公司进行劳动合同的签订,但是被告却说在试用期间刘某工作没有达到相关要求,不能进行书面合同的签订。刘某要求被告从工作开始起需要进行社保的办理,同时每个月的报酬是以3600为基础,缴纳相应的社保,但是被告认为双发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同时刘某还处于试用期,因此这也只是事实劳动关系,不能接受刘某的要求,所以刘某申请劳动仲裁,不接受进行处理,对此刘某将其告上法庭。处理结果:法院通过审理判定被告为原告办理参加社会保险的有关手续,并进行社会保险费的缴纳和办理,其主要是因为在该段时间内虽然2者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但是已经建立了事实劳动关系。

对于本案的重点主要是事实劳动关系是否完全意义的劳动关系,有没有产生劳动权利和义务。

法理评析:从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中可以知道,刘某和南华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劳动关系,其主要是因为:第一,在整个过程中双方都进行了劳动报酬的交换,建立了劳动关系,公司派遣刘某出差,刘某提供劳动。第二,刘某因为是公司的医院,因此属于公司劳动管理体系中的一员,因此在工作中是需要听从公司的安排。而这两者在双方工作中都已经实现,因此也就建立的劳动关系。

二、我国劳动法律法规对事实劳动关系保护的局限性

《劳动法》是我国的劳动基本法,其没有做好相应的规定针对事实劳动关系方面进行约束,因此在颁布《劳动合同法》之前对于事实劳动纠纷问题都是通过

作为我国劳动基本法的《劳动法》,其并未对事实劳动关系作出相关规定,司法解释、劳动部门规定和地方性法规进行处理。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进行解释也主要是针对一个大的范围进行颁布,并不具备通用性,不能有效的进行法律协调,从而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三、事实劳动关系中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对策

(一)加强劳动行政部门监管力度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经济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行政部门,其需要对各个经济部门进行监督,在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中进行经济效益的提升,从而能够进一步缓解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经济建设发展。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企业违法档案体系,同时也需要加强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宣传,从而进一步提高执法效率,提高工作的效率。

(二)立法确认口头劳动合同的效力

因为没有实际的法律进行约束,因此对于口头劳动也是存在很多的不足,其也就引发了一系列的劳动关系纠纷案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劳动合同订立形式发展的趋势是承认口头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从世界角度去看,很多国家对于合同的订立也是多种形式,对于口头劳动也是受到国家的法律保护的,一些国家对于这方面还加大了控制的力度,从而更好的维护人们的利益。

(三)改革现有事实劳动关系纠纷的举证规则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要求改革举证责任,实行全方位的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扩大使用举证责任倒置的适用范围。对于劳资双方处于不平等的情况下,法律是要求用人单位需要承担更多的举证义务,并对于劳动者方面会多给予一些关怀,从而能够更好的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四)完善事实劳动关系补偿制度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劳动纠纷案件越来越多,其主要是因为我国在事实劳动关系方面还美誉完善。如果事实劳动关系发生了,如果有出现劳动纠纷,解决好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对此笔者认为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就需要建立和完善赔偿制度,通过制度进行双方利益维护,公平公正的处理相关事件。完善赔偿制度不仅要做好赔偿,同时需要根据责任大小进行数额的赔偿。特别是对用人单位故意不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确立劳动关系需要加大赔偿的力度,从而达到惩制的功效。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劳动关系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完善我国事实劳动关系方面的劳动法律法律法规时,对劳动者秉持“倾斜性保护原则”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王东强.我国公司并购中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