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立法调研方案范文

时间:2024-04-02 11:3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方立法调研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方立法调研方案

篇1

(衡阳师范学院 新闻与传播系,湖南 衡阳 421001)

摘要:从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出台民生政令的情况看,决策阶段存在缺乏科学论证、缺少深入调研、忽视反馈信息等问题,应采取加强制度建设、推进政务公开、开展广泛调研、完善门户网站等对策加以解决。

关键词:地方政府;民生政令;出台;决策;传媒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2)03-0009-04

近年来我国各地方政府出台了许多民生政令,其中有些引发了诸多争议,近期广东省发生的两起事件也是如此。

2011年10月13日下午在佛山一五金城内,两岁的小女孩悦悦被两辆车碾过,18名路人袖手旁观,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对此,10月17日广东省政法委、社工委等十多个部门就针对小悦悦事件进行讨论,以“谴责见死不救行为,倡导见义勇为精神”为会议主题。会上讨论话题集中在“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引导见义勇为、扶助弱者的社会风尚”等。会后,广东省政法委在官方微博上征求救济机制、奖惩机制方面的意见与建议,这些意见可能将成为广东省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1]

此举被民众普遍理解为欲立法惩治见死不救。这一消息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诸多媒体纷纷进行报道,如腾讯评论频道今日话题栏目推出《“见死不救”要立法惩治吗?》特别策划[2],认为在立法方面,目前尚未到要新设立刑事罪名的地步。

同样是在广东,广州市天河区警方于2012年3月16日起,在辖内中心区域的主要路段对可疑人员及携带物品进行截查,如用“警务通”盘查身份证等。[3]《人民日报》随即发表社论,指出“街头严查身份证,有利于公安机关的治安防控,但也要考虑由此付出的社会成本……普通市民遇到如此盘查,很有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侮辱,如果加上特

定的环境、时间及警察盘查时的特定态度,很可能引发警民矛盾与冲突。”[4]

一、 地方政府民生政令出台存在的问题:

论证调研不到位

事实上,被媒体质疑的政令远不止以上两条,还有更多的政令在网络上备受关注,网友们往往对其不以为然。为何明明是好的出发点,却会招来诸多争议?这说明目前我国地方政令的出台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以致可能影响民众利益,进而招致反对意见。

(一)缺乏科学论证

一旦新闻爆出某工程建设到一半即烂尾、某项目一推行就遭到阻挠,许多网友就会指责这多半是官员的“拍脑门”工程,如2008年厦门政府文件显示,该市成功大道BRT专线原计划投4.06亿元。在投资上千万元建成14个BRT站点后,厦门市决定不开通成功大道BRT。一位参与BRT方案前期论证的规划专家,把原因归结于规划论证的时间太仓促,“从产生想法到拿出方案,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5]这样的案例太多,甚至有人将这种现象总结成“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五拍”:拍脑门想一主意,拍胸脯肯定完成,拍桌子埋怨手下,拍大腿后悔犯错,拍屁股走人不管了。这显然是由于缺乏科学的论证而导致的。

以“广东省欲立法惩治见死不救”为例,广东

省政府积极思考惨剧原因、探索解决方案的态度固然可取,但网友们有的认为不能将道德与法律混为一谈,有的认为如果立法将导致人们遇见别人有麻烦时更会“走远点”以规避风险,更有人出言嘲讽,甚至将其和“彭宇案”联系在一起。人们从各个角度提出这个方案的瑕疵,认为其不可行,这不得不令人怀疑这个方案不符合当前社会实情,是缺乏严肃科学论证的。

(二)缺少深入调研

如何更好地进行科学论证,从媒介传播的视角来看,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收集民意不够广泛和深入,缺少严谨周密的调研。

诚然,广东省在召集十多个部门开会讨论是否应立法惩治见死不救后,还在微博上征集网友意见,这体现了先进的施政理念,但这一举措究竟有多大效果还值得商榷。广东省政法委微博是2010年6月开通的[6],是全国首个省级政法委官方微博。当时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新华网等各大媒体都对它的开通进行了报道,现在它的听众达到73万余人,但笔者对身在广东的十多位资深网友进行调查后发现,无一人听说过它,也不知道这个立法讨论在通过它征集意见,更不知道其网址。可见,虽然此举观念前卫、精神可嘉,但实际调研效果还有待提高。

事实上此事例并非孤证,缺少调研的表现一是调研深度不够,俗话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指的就是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不能只听一面之词,但遗憾的是目前有的决策人士只接受部分机构或组织给出的所谓“官方数据”,而并不亲自出行走访,或借助各类媒体获取信息,也不加派人手实地考察,自主得出结论,这就造成了一些荒唐的数据大行其道。

二是调研结果不够公开,这不但违背了《行政许可法》第五条规定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也会使得其他调研人员做重复工作,浪费人力物力。

(三)忽视反馈信息

篇2

一、立足州情,科学选题

立法选题是立法工作的首要环节,选好、选准立法项目,一要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兼顾的原则,通盘考虑自治法规体系建设长远目标与眼前立法工作的现实需要,科学制定民族立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解决好长远发展与现实需要、立法数量与立法质量、经济领域立法与其他领域立法等众多方面的关系。二要在深入调研、反复征求意见、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科学确定具体立法项目,做到仔细筛选,严格把关。选择立法项目,要着眼于服务和服从于地方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着眼于最大限度地体现广大人民的意志、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增强民族立法工作的针对性。

二、加强领导,创新机制

一是健全组织领导和工作机构。要针对每个立法项目分别成立立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民族立法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研究解决立法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有关人员承担各项具体工作,并建立健全责任制度,使民族立法从组织领导、工作专班、目标责任等方面得到充分保障。

二是建立完善咨询论证机制。要根据立法项目类别,分别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各界聘请长期从事法学研究或法律工作的专家、学者为民族立法咨询委员会委员,参与民族立法活动,为开展民族立法工作提供咨询服务,对法规文本草案进行论证,研究解决民族立法过程中碰到的一些专业性、技术性问题。

三是规范立法工作程序。要在认真总结过去立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完善关于制定自治法规程序的规定或办法,对自治法规的立法依据、范围、原则、立法议案的提出或受理,以及条例的起草、论证、审议、报批、公布施行等有关程序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推进民族立法的科学化、规范化。

三、紧贴实际,突出特色

维护法制统一和体现地方特色是民族立法的基本原则,也是提高立法质量、增强民族立法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内在要求。在立法工作中,要始终把这一要求贯穿在立法实践中,努力体现民族地方特色,使民族立法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一是制定的自治法规要简洁实用,不片面追求法规体例完备,需要规定几条就写几条,注意避免抄搬上位法。二是民族立法必须结合自身实际,着眼于因地制宜地解决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充分突出自身特色。

四、讲求实效,“管用”至上

一是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主导作用,有效防止部门利益法制化等问题。民族立法往往涉及诸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和多个部门的工作,为防止出现部门利益法制化等问题,必须注重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在起草环节,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和工作机构要积极主动介入。对于综合性强、事关全局或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立法项目,要由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起草,或会同政府法制部门共同起草。

二是不断改进和创新立法方式,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要对立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管理体制、设定的权利、义务等重要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提出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法方案。要增强立法工作透明度,不断扩大公民对立法的有序参与;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立法中的作用,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邀请和组织专家学者参与立法;要通过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征集意见等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尤其是基层群众的意见,充分反映和表达民意,确保法规内容务实、管用。

三是切实做好法规草案的起草工作,努力提高草案质量。要组建得力的起草班子,确保人员、经费、任务、时间四落实;注意处理好自治法规与上位法等诸多方面的关系,科学设定法律责任。

四是做好向上汇报、沟通和协调工作,积极争取上级指导和支持。要加强与省人大立法工作机构的联系,积极争取指导和帮助,解决好立法中遇到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要加强向省政府及省直有关部门的汇报与联系,解决好上级国家机关对民族自治地方“放权”“让利”等问题。

篇3

关键词:社会公众 参与 地方立法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2-0014-01

随着我国依法执政的不断推进,地方性法规也在不断的完善。在地方立法中,公众参与的广度与深度都在不断提升。但总体来看,当前公众参与地方立法还面临一些难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加以调整与规范。

一、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必要性

根据《立法法》第五条的规定,应该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表明公众拥有参与地方立法的权利,而在这种权利的背后,则是公众利益的表达。因此,提高公众对地方立法的参与程度,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1、有利于提高地方性法规的认同感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变革时期,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依然不强,这对于推进依法行政,促进法制社会的建设带来的困难。吸收社会公众参与地方性法规的制定,无疑有利于让人民群众了解法规制定的背景,制定过程,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将采取哪些措施,从而可以消除部分群众对法律的误解,提高社会公众的认同感。并且,在立法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参与可以使得社会公众拥有利益表达的渠道,使得立法能反映人民的呼声,从而提高其认同感。

2、有利于提高地方性法规的时效性

地方立法本身就是为执行国家立法或补充国家立法空白而进行的活动,以此。法律制定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吸收社会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可以直接的面对社会基层,从而可以真正的了解即将出台的法律的现实背景,了解社会对相关法律的需求程度,从而增强了立法的针对性。

3、有利于提高地方性法规的可执行性

地方立法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就是执行问题。如何使得法律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做到有法必依,需要吸收社会公众参与立法。只要公众真正的参与了立法,从某种程度上讲,法律也就有了群众基础,从而可以使得其在执行过程中可以获得公众的拥护。

二、社会公众参与地方性立法面临的现实难题

社会公众参与地方立法,面临本身知识水平的局限,在立法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待进一步明确,参与的细节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现实难题。

1、社会公众自身知识水平会影响其参与地方立法

在我国,社会公众参与地方立法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在于公众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升,这就使得参与者更多的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如何制定和执行相关法律,一方面,这个过程本身并不一定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不代表能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的局限性,其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与国家法律法规并不一定能保持统一性,从而降低了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2、社会公众在立法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待进一步明确

虽然我国法律已经明确社会公众有参与地方立法的权利,但从具体实践来看,社会公众在地方立法中的地位与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明确。首先,社会公众的意见与建议一般很难得到尊重,当前地方立法更多的是由立法机构制定并提出,公众一般处于配角地位。其次,社会公众在整个立法过程中参与的广度与深度还不够,特别是对于立法前期工作以及立法最终阶段参与的程度还不够。当前,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形式主要是参与讨论、接受调研、参与听证会、列席或旁听等,在这些过程中,而这主要是立法的准备与修改阶段,不是立法制定与最终决策阶段。

3、社会公众参与立法的细节有待进一步完善

当前,对于社会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已经明确。但其参与的途径,地方立法中应吸收多少公众参与,如何选择参与对象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使得社会公众参与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不能保证广泛性。特别是在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的背景下,如何使公众代表能代表不同阶层、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有待进一步明确。

三、进一步发挥社会公众在地方立法中作用的对策

吸引社会公众参与立法,可以从加强宣传、完善机制、建立和完善配套服务体系等方面着手。

1、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

加强宣传,首先,要选定宣传内容。可以通过制作专门的有关地方立法的宣传片,对于公众参与立法的基本程序、参与渠道等,进行重点的讲解,从而为其参与立法奠定基础。其次,要多渠道进行宣传。包括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传播渠道。再次,要对根据立法的需要适时调整宣传方案,主要是要根据立法的目标而调整宣传的形式、宣传的内容。如对于老年人立法,则可以更多的采取电视或者报纸来进行宣传,而对于年轻人,则可以更多的采取网络形式。

2、建立和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激励公众积极参与地方立法

地方立法机关要建立完善白勺反馈制度,将公众参与立法过程中表达的诉求及其在最终立法中的表现予以公示,以激励公众参与立法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为公众参与立法提供诸如与参与者所在工作单位沟通以为其参与立法提供方便等形式,来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

篇4

所谓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教与学两个方面所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统一。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科的不同特点,选择最佳的老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方法,评价教学方法的优劣应当以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并转化为能力的实际效果为主要依据。我们所倡导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效果较好,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不一定就是最佳的选择。

一地方立法项目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最佳实践平台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要给师生提供一个平台,就像工科的学生必须要有实验室作为实践和创新的平台,医科学生必须依托门诊这样的平台。同样,地方立法实践教学,需要地方立法项目为实践平台,我们结合地方人大的立法项目,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就立法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一定的社会调查,通过讨论启发思想,提出立法建议。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锻炼观察社会矛盾、制定社会行为准则、创新社会管理的综合能力。

基于立法任务的教学是由教师提出某个具体立法项目的任务,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查阅相关的法律资料,就特定的问题展开讨论,提交调查论证报告,整个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仅仅是引导和建议。学生是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创新。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与学相互促进的方式,老师和学生都有一种新鲜感,都会激发出一定的主动性,显然比灌输与积累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更有活力。

在立法项目任务的选择方面,我们考虑学生能够理解和完成项目任务的实际条件,选择了《银川市餐厨垃圾管理条例》、《银川市非法小广告治理办法》、《银川市奖励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修改草案》、《银川市拥军优属条例修改草案》、《银川市学生校外就餐休息场所卫生管理条例》、《银川市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条例》、《银川市房屋租赁管理条例》等立法项目作为教学内容。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同学们普遍反映,听过的课、看过的书,考试前复习过的内容,在考试结束后不久就忘记了,但是,自己做过的事,很长时间都不会忘记。基于项目任务的教学方法正是让学生在自主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牢记基本知识要领,同时还学会了与人交流、从利益平衡的角度思考问题,站在社会治理的立场提出解决方案,这些在课堂讲授中是无法学习到的。在参加我们地方立法实践教学的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选择到人大法工委完成毕业实习,因为在校内接受了类似的实训,完成实习单位交付的各项任务显得比较熟练,受到立法机关工作人员的高度评价。还有一些学生针对自己在完成立法项目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进一步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和研究。我们认为这样的情形,一方面说明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如果能够就一个领域的问题持续探索,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这样的历程符合人类认知的客观规律,更是作为一名教师非常愿意看到的结果。可以说,基于项目任务的教学方式就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看,远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效果好得多。

二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更是创新的源泉。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立法项目中,要解决的问题是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不是老师假设的,能否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没有现成答案的探寻过程更是激励学生思考和创新的有效路径。这种教学方法从各个方面推动着学生认知、运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明显具有以下优势:

1亲自验证课堂学习的知识,更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基于项目任务的教学恰恰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验证法学理论的一种形式。参加地方立法实践课程学习的学生都系统地学习过《宪法学》、《立法学》等课程,对我国的法律体系、立法的主体、基本原理、现行的立法制度、立法的技术等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学生来说,课堂知识是一种间接知识,是他人实践的一般经验总结,要把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并且牢固掌握这些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亲自验证。我们以立法项目为载体,把整个社会作为我们的实验室,让学生在完成具体立法项目任务中领会立法学、宪法学、行政法学等基本原则原理的内涵与实质,这种源自亲身体会所产生的认识,与教师的讲解相比自然更容易牢记。

2有利于学生融合、贯通相关学科的知识

中国的法律由若干个法律部门组成,我们的法学教育也分成若干个相关课程,如宪法学、行政法学、立法学等,但实践中往往是需要综合多个部门法学的知识解决社会问题。一个立法项目,既涉及宪法学、立法学方面的基本理论,也可能涉及立法学、行政法、社会管理的基本规律,既有法学的内容,更涉及社会学的知识,如何将不同课程中学习的知识,综合运用于解决一项具体的问题,在一部法规中如何融合、衔接不同学科的基本规律,这些都是在单独一门课程教学中所不能涉及到的,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思考、总结和归纳,老师只是在学生遇到困惑时,提出一个参考的建议。基于立法任务的实践,有利于打破学科与课程之间的局限,更好地融会贯通相关学科知识。

3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法律不是单纯的理论,而是一种经验的总结,课堂讲授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法律条文和内容,但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缺乏运用能力。一部法律的制定,首先是来自社会治理的实际需要,最后运用到社会管理中并发挥作用,立法者必须准确分析社会矛盾焦点,依据公平与正义的理念制定行为规则,绝不是简单地照搬他国或者外省现成的法律。在我国当前的许多人文社会学研究中,社会调查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让学生基于具体立法项目进行相应的社会调查,自己尝试着走访公务员、农民工、军人等各类群体,尝试着与各种身份的人员进行沟通,学会倾听和理解不同利益群体的意见和诉求,学习分析和总结各种意见和诉求背后所反映的利益冲突的焦点和性质,独立思考并运用法学知识并能够提出解决实际方案,感悟法律人的社会良知和责任。学生的建议虽然还是粗浅的,但这些经历和锻炼,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课堂讲授、讨论所无法实现的。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发现与创新的灵感来自社会实践,只有走进社会才会有真正的发现与思考,只有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产生有价值的思想和理论。制定一部新法规,意味着在这个领域没有建立现成的规则,需要立法机构确定一个新的行为准则,而修订一部法规,意味着现有的法规不能适应目前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的需要,必须提出更加切合实际的新的行为准则。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分析和提炼。所以,每一部法律的制定和修改都是一个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新的挑战,教师本身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对社会深切的关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还敢于把自己不成熟的思考和建议拿出来与同学一起讨论,教师成为学生实践活动的一员,一起发现,共同探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极大地调动教师、学生的探知欲望,在共同面对新问题,探寻对策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会积极开动脑筋,力求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5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更能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法律的价值在于追求社会正义与公平,惩恶扬善,这是法律人应当坚持的理念,更是法律人对社会的责任。学生是未来的社会建设者,他们不仅应当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更应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所谓社会责任意识,指的是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构建人类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3]对法科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养成,不能局限于课题讲授,只有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民情,关注民生,学生在为社会特定群体的正当利益提供法理上的依据,以自己的知识为政府建言献策的过程中体会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然,不可否认,本科学生对于立法项目任务的理解和把握的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基于立法任务的实践教学内容在理论深度方面欠佳。但是,我们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人人参与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我们不可以期待一门课程能够教给学生立法工作的全部要领,只要教师能够深入浅出,认真指导、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思考中创新,我们的教学活动就是成功的。

总之,基于立法任务的实践教学对于法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无疑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具有毕业实习和模拟训练所不能代替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法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也具有很好的借鉴性。

参考文献

[1]李晓安.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公民学法(法学版),2010(6).

[2]徐卫东,里赞.问题与进路:中国法学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13-14.

篇5

【导语】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17年环保局个人工作总结》,供您查阅。

XX年,在局党组的领导,全处同志的共同努力下,较好的完成了全年的各项工作目标。现将我处XX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及实施

制定了XX年局系统各执法单位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细则,并指导局系统各部门、单位制定责任制目标分解方案,目标任务落实到每个执法人员,保证了执法责任制得到有效贯彻实施。并于半年对局属单位、各区、县(市)环保局责任制完成情况进行了集中检查,进行了通报。

二、立法协调工作

协助市人大开展了《哈尔滨市居民居住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修改工作,在广泛征求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起草并提报了该《条例》的征求意见稿,《条例》已经于5月16日公布并实施。起草并提报了《哈尔滨市生态功能保护区管理办法》的草拟稿,配合市政府法制办开展了立法调研。该《办法》已于今年3月1日。《哈尔滨市餐饮服务业环境污染防治办法》的立法工作也已基本完成,年内可公布。

加强了政策性、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备案工作。对市政府有关部门转来的25件立法项目提出了15条修改意见。

针对基层提出的法律问题,分别向省局、市人大和市政府法制办提报请示,并及时向区局和基层单位转发,对基层单位在环境管理和执法工作中正确理解和运用法律规定给予指导。

三、行政执法制度建设

1、年初制发了《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的有关规定》,对处罚案件办理程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使其在指导和规范全市环保系统行政执法工作时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2、为了增强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强化了责任机制,与监察室等部门联合起草并实施了《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对预防和查处环境执法人员违法执法、作为不当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3、结合“查处企业违法排污行为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的深入开展,制定了《环境违法案件移送转办规定》,

四、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工作

1、加大联合、专项执法检查力度

配合省、市人大组织开展了以水资源污染防治为重点的执法检查。对全市建设项目和呼兰、双城等重点区、县(市)所属开发区进区项目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组织了两次专项执法检查。

2、对行政许可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

重点检查了我局驻市行政审批大厅工作窗口和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管理中心在实施许可的过程中,执行许可公示、监督检查、许可听证等相关制度以及使用行政许可文书的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许可文书填写不规范、检查监督文书归档不及时等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及时进行整改。

3、严格行政处罚案件审查

审核局系统各执法单位提报的一般程序处罚案件83件,对其中12存在证据不充分、执法程序不符合法律规定、适用法律错误等问题的案件,退回办案部门重新办理。对部分案件存在处罚畸轻畸重、量裁不当等问题,经与办案部门沟通后,按局的有关规定进行了调整。另外,对立案后,要求销案、变更处罚额度等问题严格把关,计划明年完善相关处罚变更审查程序。

4、积极协调市、区法院,推进强制执行工作进展

为了给一线执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我们积极与市法院、道理区及新成立的松北区法院沟通协调,取得支持。今年向法院共申请强制执行立案22件,其中已执行到位7件,执行金额7.5万元;以往立案的案件执行到位5件,执行金额4.2万元。

五、行政复议和执法投诉的应诉工作

依法办理了3件行政复议、1件行政复议应诉案件和一件行政投诉案件。依据《行政复议法》有关规定,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根据3起复议案件的不同情况,对复议申请人提出的对相关区环保局行政审批中乱作为或不作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复议申请分别做出了不予受理、终止复议和复议维持的复议决定。对于哈尔滨市阳光数码影像中心因不服我局对其做出的行政处罚决定而提出的行政复议,已在规定的时限内向省环保局提交了答辩书,省局已做出复议维持的决定。

六、环境法制宣传、法律咨询服务工作

组织开展了对新修订的《哈尔滨市城市居民居住环境保护条例》宣贯工作。邀请市人大法工室对《条例》进行了讲解和现场答疑。

认真做好环境法律咨询工作,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全年共受理来自社会各界和基层环保部门的各类环境法律咨询300余件次,每一件都给予耐心细致的解释和回复,为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帮助基层单位解决环境管理和执法工作中的问题提供无偿的法律援助。

七、做好政研和调研综合工作,为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服务

1、完成了XX年市委、市政府、局重点调研课题的申报及分解落实工作。

2、完成了XX年度全市环保系统优秀调研报告的筛选整理并开展了调研报告评选工作,共评出优秀调研报告37篇。

3、完成进行了全市环保系统优秀调研报告推荐工作,共向省局推荐14篇,并对5篇调研报告修改后向国家环保总局推荐。

4、参与了扰民噪声污染防治成效机制法制调研工作,完成了王世华市长布置的扰民噪声污染防治成效机制6项重点调研课题的协调工作。

5、完成了我市市区内农垦系统企业环境管理问题的调查研究,起草了《关于在我市市区内农垦系统企业环境管理情况的调查与建议》调研报告,并与农垦总局环保局就环境管理问题进行了协调和对话。

八、创新性工作

1、针对集中式培训的内容针对性不强的实际,今年采取了按需施训方式,上门开展培训。培训采取典型案例讲解、执法人员疑难问题问答的互动方式,增强了培训的效果,对提高执法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帮助,受到基层环保部门的欢迎和好评。

2、针对执法薄弱区域重点督察

篇6

第一条为评估本省政府规章的实施效果,规范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提高制度建设质量,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以下简称立法后评估)是指政府规章实施后,根据其立法目的,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府规章的立法质量、实施绩效、存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跟踪调查和分析评价,并提出评估意见的制度。

本规定所称政府规章,包括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以及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以下统称较大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第三条政府规章的制定机关应当加强对立法后评估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并提供必要的人员、经费等保障。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较大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和省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较大市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是政府规章的评估机关。

省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较大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负责立法后评估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并对重要的、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政府规章进行立法后评估。

省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较大市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对其负责组织实施的政府规章进行立法后评估。

第五条其他行政机关和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做好立法后评估工作。

第六条评估机关可以根据需要,将立法后评估的部分事项或者全部事项委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以下统称受委托评估单位)进行。

第七条立法后评估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公开、公众参与的原则,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标准。

第二章工作与要求

第八条与政府规章实施有关的行政机关应当按照评估机关的要求,提供与政府规章实施情况有关的材料和数据,协助做好立法后评估工作。

第九条评估机关应当指导、监督受委托评估单位开展立法后评估工作。受委托评估单位在委托范围内,以评估机关名义开展评估,不得将评估工作转委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受委托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熟悉行政立法、行政事务和掌握评估方法技术的人员;

(二)相关人员参与评估的时间能够得到保障;

(三)具备开展评估工作的必要设备、设施。

第十条开展立法后评估工作应当全面调查了解政府规章的实施情况,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收集、分析和评估相关资料,客观全面地作出评估。

评估机关、受委托评估单位不得预设评估结论,不得按照评估机关和工作人员的偏好取舍信息资料。

第十一条立法后评估工作的方案、程序和报告,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应当向社会公开。

评估机关应当在其门户网站上设立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专栏,登载被评估规章全文和评估情况等信息,并开设公众意见反馈专栏,方便公众发表意见。

第十二条参加评估工作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对评估工作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予以保密。

第十三条开展立法后评估工作应当依法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立法后评估的权利。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通过信函、电报、传真和电子邮件、网上提意见等方式,向评估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十四条有关行政机关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收集有关政府立法和行政执法的信息资料,及时进行分类整理,逐步建立健全评估信息收集系统,为开展立法后评估工作积累资料。

第三章范围与标准

第十五条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应当制定年度计划。评估计划由政府法制机构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六条立法后评估主要对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对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政府规章进行评估。

政府规章实施满3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立法后评估:

(一)拟上升为地方性法规的;

(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政府规章提出较多意见的;

(三)同级政府法制机构认为有必要进行立法后评估的。

根据上位法需要进行修改或者有紧急情况需要进行修改的政府规章,可以不进行立法后评估。

第十七条立法后评估可以根据政府规章的具体情况,对其全部内容进行整体评估,或者对其主要内容进行部分评估。

评估机关应当重点对政府规章有关机构职责、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征用、行政救助、行政给付、行政裁决、行政赔偿、行政补偿等事项进行评估。

第十八条立法后评估主要依据以下标准进行:

(一)合法性标准,即各项规定是否与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有关政策的规定相一致。

(二)合理性标准,即公平、公正原则是否得到体现;各项管理措施是否必要、适当,是否采用对行政相对人权益损害最小的方式实现立法目的;法律责任是否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三)协调性标准,即政府规章与同位阶的立法是否存在冲突,规定的制度是否互相衔接,要求建立的配套制度是否完备。

(四)可操作性标准,即规定的制度是否有针对性地解决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规定的措施是否高效、便民;规定的程序是否正当、简便,易于操作。

(五)规范性标准,即立法技术是否规范,逻辑结构是否严密,表述是否准确,是否影响到政府规章的正确、有效实施。

(六)实效性标准,即政府规章是否得到普遍遵守和执行,是否实现预期的立法目的。

第十九条政府规章的实施绩效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实施的基本情况;

(二)实施的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分析;

(三)规定的执法体制、机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

第四章方法与程序

第二十条立法后评估可以采用文献研究、抽样调查、网络调查、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或者论证会、专家咨询、案卷评查、相关立法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

第二十一条立法后评估工作包括评估准备阶段、评估实施阶段和评估结论形成阶段。

第二十二条立法后评估工作的准备阶段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成立评估小组。评估小组由评估机关的相关人员组成,可以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关法律专家、行业管理专家参加。

(二)制订评估方案。评估方案主要包括评估目的、评估对象与内容、评估标准与方法、评估步骤与时间安排、经费预算、组织保障等。

(三)制订调查提纲、设计调查问卷。

(四)其他评估准备工作。

受委托评估单位开展立法后评估工作,其成立的评估小组和制订的评估方案应当经委托机关审核同意。

第二十三条立法后评估工作的实施阶段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通过各种形式收集政府规章实施前后的信息,归纳基本情况;

(二)对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并得出初步结论。

第二十四条立法后评估工作的结论形成阶段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评估小组对初步结论进行研究论证;

(二)起草评估报告;

(三)组织有关专家对评估报告进行论证;

(四)正式形成评估报告。

第二十五条立法后评估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评估工作的基本情况;

(二)实施绩效、制度设计等评估内容分析;

(三)评估结论及建议;

(四)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二十六条评估机关根据立法后评估工作实际需要,可以采取简易程序进行评估。

第二十七条采取简易程序的,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网上问卷调查或者征求意见、文献检索等方法收集、分析信息资料,组织专家分析数据或者召开论证会等方式进行评估,最终形成评估报告。

第二十八条省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较大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的立法后评估报告,应当报制定机关批准。

省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较大市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及受委托评估单位所作的立法后评估报告经同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审查后,报制定机关批准。

制定机关应当以适当形式将评估报告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九条立法后评估工作应当在6个月内完成,采取简易程序的应当在3个月内完成。

第五章结果与应用

第三十条立法后评估报告应当作为修改或者废止政府规章、完善配套制度和改进行政执法工作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一条立法后评估报告建议政府规章进行修改的,有关行政机关应当按照立法程序组织对政府规章进行修改。

有关行政机关根据立法后评估报告修改政府规章,原则上应当采纳评估报告提出的建议,未采纳的应当在起草说明中说明理由。

第三十二条省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较大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的立法后评估报告建议废止政府规章的,省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较大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应当按照法定程序提请制定机关废止政府规章。

省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较大市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立法后评估报告建议废止政府规章的,省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较大市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法定程序提请制定机关废止政府规章。

第三十三条立法后评估报告建议完善有关配套制度的,有关行政机关应当在法定权限内及时办理。

第三十四条立法后评估报告提出改进行政执法建议的,有关行政机关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落实。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规定第八条规定,与政府规章实施有关的行政机关不按照要求提供与政府规章实施情况有关的材料和数据的,由政府规章的制定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给予处分。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规定第十二条规定,参加评估工作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泄漏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依照有关保密法律、法规给予处分或者处罚;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损失。

篇7

关键词:域名保护机制;域名注册管理;域名纠纷解决;域名立法

我国域名保护法律机制的确立,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02年9月25日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办法》(以下简称《解决办法》)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办法程序规则》(以下简称《程序规则》)为标志。为顺应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实际,协调域名持有者与商标等民事权益人之间的权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于2006年2月14日了修订后的《解决办法》和《程序规则》并于2006年3月17日起施行,将我国域名保护法律机制进一步推向完善。

自域名出现那天起,其巨大的经济价值与发展空间引发了连绵不断的纠纷与争议,为了避免和减少域名纠纷的发生,世界各国和许多国际性组织都在积极探索有效保护域名的法律机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法律制度,为我国构建高效先进的域名保护法律机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域名保护法律机制的模式比较分析

(一)美国模式

美国是互联网发展最早也是最快的国家,是发生域名纠纷最多的国家,其对域名的法律保护较其他国家也更完备。

域名争议之初,由于缺乏专门立法,美国法院的法官只能通过对1946年《联邦商标法》的扩大解释来解决域名争议。1996年,美国对联邦商标法进行了修订,颁布和实施了《联邦商标反淡化法》,这也成为美国法院审理网络域名纠纷前期的主要法律依据。由于适用《联邦商标法》与《联邦商标反淡化法》处理域名纠纷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199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反域名抢注消费者保护法》,为美国联邦商标法增添了一个专门的章节。该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域名的专门法案,其目的是通过规范域名行为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进而保护经营者的利益,从而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除部分例外规定,法案具有溯及力,适用于生效日(即1999年11月29日)之前、之时和之后的所有域名注册。法案针对恶意域名抢注行为的规范、紧急措施和对物诉讼等作出了一系列新规定。①《反域名抢注消费者保护法》较为周密细致地平衡了商标权人和域名注册者之间的利益,为商标权人在网络空间中维护其合法权利提供了新的手段,该法案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对域名争议纠纷解决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律调整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借鉴意义。

(二)英国模式

英国的域名注册组织Nominet负责英国顶级域名UK之下的域名注册,1997年4月公布了与美国不同的域名纠纷解决方案。在此方案中,Nominet将对域名纠纷进行调查,并提出能为争议双方接受的解决方案。如果任何一方不同意Nominet的决定,可以在Nominet提供的专家名单中指定一位专家对该决定进行评判,Nominet将基于专家的建议作出终局裁决。如果争议的任何一方对终局决定仍然不满,经Nominet的纠纷处理机构调解仍达不成协议或无法解决纠纷,双方均可向法院起诉或申请仲裁。

在英国,处理关于域名的纠纷主要是以1994年的《商标法》和衡平法上的“假冒行为”为依据,大多数的诉讼中法院同时适用这两种法律。

(三)日本模式

日本于1997年12月1日公布了《有关域名注册等事项之规则》,该规则几经修改,最新的规则于1999年4月1日起实施。该规则规定日本实行申请在先原则和单一域名制,即相同的三级域名在同一通用二级域名下申请注册时,按提交申请的先后处理;一个机构只能注册一个域名,尽可能避免域名纠纷。该规则还规定了公共秩序保留原则和其他不予注册的规定。对于责任和发生争议管辖等该规则规定,凡因注册机构、其官员、雇员及其他有关任何人员,对于域名注册之记载与域名服务器运作均不向任何人承担责任;对由于过错给注册人、申请人或任何其他人造成损害的,注册机构仅负责实际的直接损失,赔偿额不超过注册费。与本规则有关任何诉讼由东京地方法院作为第一审法院。

2000年8月21日,负责管理JP域名的日本网络信息中心(JPNIC)宣布,从10月19日开始,将由工业所有权仲裁中心处理JP域名纠纷。仲裁中心是由日本律师联合会和辩理士(专利、商标注册的代办人)会共同管理的工业所有权仲裁专门机构,关于JP域名的登记,JPNIC采用先申请者先获得域名的方式,JPNIC已经于2000年5月16日公布了解决此类纠纷的试行方案“JP域名纠纷处理方针”。仲裁中心将成为该试行方案中规定的“纠纷处理机构”。

(四)国际组织对域名纠纷的处理机制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域名纠纷日益增多,在各国纷纷采取域名保护措施的同时,国际组织也做出了不懈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与国际互联网名称及地址分配公司(ICANN)在域名保护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WIPO的《最终报告》

近年来,WIPO一直关注域名与其他制度的协调问题。自1998年7月开始,WIPO在全球范围内组织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关于协调域名与知识产权相互关系的国际咨询及调研活动并于1999年4月30日正式通过一份题为《互联网络名称及地址的管理:知识产权议题》的报告,即《最终报告》。WIPO在报告中向ICANN以及各成员国的域名注册管理机构推荐了三大程序,即域名注册规范程序、统一争端解决程序和域名排他程序。WIPO域名注册规范程序主要着重于强调申请人在申请过程中对其自身联络信息的详尽、正确披露,要求管理机构和申请人应通过签订域名注册协议确立其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建议应在域名注册协议中明确联络信息的准确及可靠与否将是申请人取得注册的先决条件。统一争端解决程序则成为《最终报告》向域名异议人提供的司法诉讼之外的更为高效、便捷的解决途径,规定了特殊的争端解决机构——争端解决服务提供者。为进一步保护驰名商标,《最终报告》决定正式引入域名排他程序,从而将通过《巴黎公约》和TRIPS协议建立起来的驰名商标保护体系,延伸至网络空间之中。

WIPO的这份报告是国际社会针对域名制度作出的第一个全面系统的规定,它集中了各国不同利益集团的意见,而且考虑到了各个方面利益的相互平衡,因而取得多数人的认同,奠定了后来ICANN制定处理域名与商标间统一争议解决政策的基础。

篇8

一、政府主导率先垂范

在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陕西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主导作用,切实履行完善法规、整合资源、培育市场和监督管理职责。

一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用体系建设组织架构。省政府于2007年率先建立了以省发改委为牵头部门、省信用管理办公室为管理协调机构、省联合征信中心为信用信息工作机构的省级信用体系建设组织架构。依托省信息中心的人才、技术力量和现有网络基础资源,承担规划和组织推动全省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随后部署推进各市、县信用组织机构建设,逐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的信用组织管理体系。

二是明确各级政府部门信用建设和信用管理职责。建立信用体系建设联络员制度和检查评估制度,推动有关部门确定信用工作责任主体,带头推进信用信息互联共享。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中带头使用信用信息和信用服务产品。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大的突出失信问题,建立部门间联动响应机制,采取专项治理、联合执法、失信曝光等有效措施,加大联合惩治力度,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以政府的诚信施政带动整个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的提升。

二、制度先行有力保障

陕西省信用体系建设起步的第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信用信息立法。2011年11月24日,省人大常委会以高票通过《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条例》,成为全国第一部公共信用信息地方性法规,荣获“全国诚信建设制度创新十大最佳事例”。

目前,全省信用法规制度建设分三个层次:有已完成立法定规的,有已进入立法程序的,有正在开展前期调研的。在信用立法方面,《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条例》已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陕西省企业信用监督管理办法》列入今年立法计划;《陕西省社会信用促进条例》已启动前期调研。在信用标准方面,出台了《企业公共信用信息征集共享技术规范》和《企业综合信用等级评价规范》;正在制定《公共信用信息征集共享目录》和《信用信息使用目录》;今年还将开展个人信用评分和政府公信力评价方面的标准规范研究。

另外,根据有关工作安排,陕西省先后印发了《关于在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的实施意见》、《关于落实〈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促进企业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公示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意见》、《违法失信“黑名单”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并将出台《市场主体准入前信用承诺实施方案》、《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典型案例公示办法》以及守信联合激励方面的政策措施,从而为全面建立事前信用承诺、事中信用分类监管、事后信用联合奖惩的新型市场监管体制提供制度保障。

陕西省推进信用法规制度建设中,一是坚持系统思维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形成一整套支撑信用建设和信用管理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首先,从信用信息基础立法起步,确立了企业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个人信息以保密为原则的总体工作思路,率先突破信用信息征集、披露、使用方面的障碍;随后,针对信用协同监管、失信联合惩戒、守信联合激励等关键环节逐个突破形成一系列规章制度,力求将国家和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最后,将经过实践检验的各项管理经验梳理上升为综合性立法,全面规范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健全信用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二是注重各项法规制度之间的相互衔接,便于操作。比如,《公共信用信息条例》规定了信用信息征集共享范围和使用原则,《技术规范》和《信用信息目录》则进一步明确了信用信息征集共享的具体方式、内容和数据标准。比如,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委签署了一系列失信惩戒合作备忘录,陕西省在制定《违法失信“黑名单”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办法》时,充分吸纳备忘录的相关内容,同时对未达到纳入“黑名单”惩戒范围的失信行为,明确依据其他法律、法规予以限制。

三、企业起步促进信用信息征集共享

信用体系建设涉及包括政府、企业、个人在内的所有社会主体,在目前法制还不健全、社会认识还不统一、个人信息泄露和非法使用事件时有发生的情况下,想要在短期内全面征集各类社会主体的信用信息(尤其是个人信息)难度很大,难以很快见效。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陕西省在推进信用平台建设和信用信息共享方面,采取从企业信用信息征集起步,时机和条件成熟后启动个人信用信息征集工作,以及先从政府掌握的信息共享开始、时机和条件成熟时广泛采集社会信息的步骤,分阶段稳步实施。

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按照“全省统一建设、省市分级管理、信息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原则建设运行,从2008年启动,率先建成省级平台,逐步实现了省级部门互联互通和企业信用信息共享。2014年,我省对信用平台实施全面升级改造,统筹构建覆盖全省的统一信用信息平台,并同步推进信用信息互联共享从省级部门向各市县延伸、信用信息征集使用从单纯企业信息向包涵个人信息的多元信息内容突破。

目前,陕西省信用平台已实现网络系统上接国家信用平台、下达全省各市县、横向连接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的立体化联通,建成了省市两级信用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系统、法人和自然人两大基础信用数据库,具备了较为完善的信息采集、数据传输、比对核查、统计分析、监测预警等系统功能。全省52万家企业和140万个体工商户的基础信用信息已全部整合入库,各方面信用记录不断完善,逐步成为连接部门最多、辐射领域最广、服务功能较强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相关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服务支撑。

四、依托开发区(产业园区)全面试点

开发区(产业园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策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的试验田和最具成效的地方,同时也是科技企业、民营企业和新兴产业最集中的地方。在开发区(产业园区)开展信用建设试点,能充分发挥其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优势,有效促进民营企业和科技产业发展,对试点园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汇聚优质资源要素、强化经济增长极作用具有现实意义,也容易形成试点示范经验。

陕西省于2011年启动开发区(产业园区)信用体系建设综合试点工作,先后认定了西安高新区、宝鸡高新区和安康高新区3个试点园区。目前,西安高新区已率先在园区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企业信用监管机制创新、社会化信用信息征集共享、第三方信用服务推广应用、政策扶持信用奖惩机制引入、促进企业诚信经营和提升综合发展能力等方面取得示范引领成效。比如,在信用平台建设方面,西安高新区将信用建设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有机结合,建立了信用与金融服务平台,为园区信用信息征集服务、担保机构动态监管、金融业态动态监测、企业申报产业政策,线上获取融资支持、科技企业股权融资路演等提供了技术保障;在园区管理决策机制创新方面,西安高新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将企业信用状况作为政策扶持资金安排使用的重要决策依据,2015年对4家存在欠薪行为的企业取消了产业扶持政策申报资格,并督促398家社保缴纳异常企业及时整改;在金融服务创新方面,西安高新区着力挖掘企业信用价值,通过信用平台及时银行互联网信用贷款产品和企业融资需求,拓宽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在完善企业信用评价制度方面,西安高新区积极鼓励区内企业参与全省统一的第三方综合信用等级评价,并出台了给予50%评价费用补贴的政策措施,同时积极探索“互联网+”信用评级新模式,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专业信用服务机构为区内企业提供在线信用评级,并综合线上、线下评级结果科学决策。

篇9

在《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一周年之际,6-7月省政府统一组织,地方各级政府分级负责,开展了全省首次粮食行政执法检查。从检查情况看,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条例》,切实加强粮食行政执法,促进了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换,保护了粮食生产者的利益,维护了良好的粮食市场秩序,保障了全省粮食安全。由于《条例》颁布实施时间较短,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粮食行政执法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个别地方对市场化新形势下“依法管粮”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二是市场化条件下新的粮食管理制度的配套措施还不完善。三是粮食行政执法机构缺乏法律专业人才。四是粮食质量监管体系不健全。为尽快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粮食行政执法工作,切实保护好粮食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宣传学习,进一步提高对粮食行政执法重要性的认识

《条例》是规范粮食流通的重要行政法规,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深入宣传、学习《条例》,将《条例》的宣传、学习纳入“四五普法”和“五五普法”进行安排。全面贯彻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下的市(州)行政首长责任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高对市场化条件下开展粮食行政执法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粮食行政执法工作的领导,指导和支持粮食、工商、质监等部门依法搞好管粮工作,真正担负起本地、本部门发展粮食生产、维护市场秩序、维护粮食生产者、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责任。

二、抓紧完善地方性粮食规章,建立健全粮食行政执法监督体系

省粮食局要针对粮食市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调研和做好立法起草工作,省法制办按照行政立法程序把制定《四川省粮食流通管理办法》纳入*6年立法计划,重点解决有关法律法规不配套、不完善的问题。市(州)、县(市、区)两级是粮食行政执法工作的重点,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粮食行政执法监督职能。省粮食局从*5年起统一安排每年对全省粮食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一次以专业知识和法律素质为重点的普遍轮训。对经培训并考试合格的,发给相关行政执法或监督检查证,否则不准上岗执法。鼓励各级粮食行政管理机关在职人员攻读法律专业学历,提高粮食行政执法人员专业能力和法律素质。

三、建立和完善粮食质量检测网络,加强粮食质量监管体系建设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财政部等7部门《粮食质量监管办法(试行)》(国粮发〔*4〕266号)的规定建立和完善粮食质量检测网络,加强粮食质量监管体系建设,为执行国家粮食质量制度提供保障,提高应对突发群体性粮食质量安全事件的预警和应急能力。粮食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由粮食部门提出具体方案。粮食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粮食质量监管专项经费按规定列入财政预算。

篇10

1、组织召开市女能手协会理事会议,协会全体理事、各县(市)区妇联分管主席参加了会议。会议商议了协会*年全年工作计划,并对今后一段时期协会工作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研讨。

2、筹备市妇联半年度工作会议、母亲素养工程第一期骨干培训班、宁波市第二届巾帼人才招聘会、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协调小组扩大会议、第五期“巾帼文明岗”负责人培训班。

3、开展市优秀来料加工经纪人推荐工作。

4、与市卫生系统和贸易系统妇委会联合对两个系统“巾帼文明岗”创建工作进行抽查和指导。

5、启动《巾帼文明岗创建指南》(第二辑)一书的采编工作。

6、市人大、市妇联协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地方立法工作。近期市妇联、市人大内司委完成修改《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例》修改稿第二稿。

7、6月1日,由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丁祖年带队的《浙江省〈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办法》立法调研组在甬调研,调研重点为《浙江省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草案征求意见工作,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主任陈美云一同参加调研。在甬调研期间,调研组召开了宁波市妇女权益保障市级相关部门和宁波市妇联系统代表两个层面的工作座谈会,广泛听取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工作及《浙江省〈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办法》草案修改意见建议的汇报。调研组还考察了宁波市天波港联电子有限公司和宁波欧琳厨具有限公司,听取了两个公司在女职工劳动保护方面的工作情况汇报,并就企业女职工婚育情况、女职工孕产期保护情况及女职工保护专项集体合同签订等问题进行详细情况了解和意见听取。

8、组织市妇联离退休老干部活动,由市妇联权益部向老干部汇报维权工作。

9、对《宁波市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参考规则》草案、《省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办法(草案)》、《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草案)》、《关于深化农村平安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暂行)》提修改意见,并报相关部门。

10、参与6·26国际禁毒日活动——组织妇女维权志愿者进戒毒所开展帮教活动。在市禁毒委今年开展的第二轮创建“无毒社区”活动评选表彰活动中,宁波市妇联被评为第二轮创建“无毒社区”活动先进单位。鄞州区妇联获全国爱滋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

11、根据省妇联要求,在全市开展平安家庭创建宣传月活动,并完成总结材料上报。

12、5月27日,市妇联、市教育局联合在儿童乐园举行宁波市“与爱同行快乐成长”城乡儿童手拉手游园活动。来自奉化、鄞州、北仑、江北等地的留守儿童和结对“爱心妈妈”及其孩子,外来务工子弟学校的学生,还有市区的小朋友代表共400余人参加了活动;市委副书记郭正伟同志亲临现场并致辞,市委宣传部、市妇联、市教育局等有关领导也参加了本次活动,还分别向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代表赠送了节日礼物。

13、5月27日,在华茂外国语学校举行“七彩童年”宝宝秀大赛决赛。从1000余名参与初赛的学龄前儿童筛选出的180名儿童参加了决赛,最后产生54名活力宝宝。还通过专家评选结合网络点击率,评出了10名可爱宝宝。

14、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的“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有奖征文圆满结束。共收到征文1000余篇,分别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30名;并选取了部分优秀征文在宁波日报《城事周刊》上刊登。

15、5月26日,宁波电视台、市教育局、市妇联、团市委、慈善总会在万达广场联合举办“请让我来帮助你”手拉手活动。

16、5月26至27日,组织3对妈妈与留守儿童参加全省留守儿童代表“杭州一日游”活动。

17、5月30—31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分头带领市政府妇儿工委成员单位领导慰问了海曙、江北、江东、镇海、北仑、余姚等地的部分小学和幼儿园,与小朋友们一起共庆节日,并向全市110多万少年儿童致以节日的祝贺,向广大辛勤工作的少年儿童工作者、辅导员和幼儿工作者表示慰问和感谢。市、县两级党政领导共慰问2363所学校、幼儿园、福利院等,赠送慰问金、物品等价值751.5万元,赠送各类书籍306052册。

18、做好“六一”宣传工作。据统计,今年“六一”期间,我市各级各类媒体刊播稿件数1299件,各级妇儿工委办发放宣传资料362574份。

19、6月,全市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次数1513次,共有544429人次接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全市帮困、助学结对总数5791,其中留守儿童结对数1937对。

20、和团市委、文明办、教育局、体育局联合下发《关于举办“联通杯”宁波市第一届家庭乒乓球大奖赛的通知》。

21、6月11日至12日,省妇联召开家庭教育工作会议,市妇联作了题为《拓展阵地创新载体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全面发展》的经验交流发言。

22、完成市级和谐文明家庭、先进协调组织、绿色家庭评选工作;绿色家庭示范点认定工作;全国家庭教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先进县(市)区、优秀家长学校推荐申报工作。

23、市妇女研究会上报的“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和谐家庭建设”研讨会被市社科院列为宁波市社会科学学术团体资助项目。

24、落实全国妇联全民健身“城市之间”趣味运动会宁波赛区6个社区的相关工作。

25、下发妇联系统第二期心理咨询师培训通知,启动舟山心理咨询师培训项目。

26、继续指导下属单位人员进编工作。对下属单位班子进行年度考核。完成公务员招录工作。

27、开展“三八红旗手”情况调研,将《宁波市“三八”红旗手有关情况》的汇报材料上报市委督查室。对特困全国“三八红旗手”情况进行公示,对部分全国“三八红旗手”进行慰问,对60周岁以上无固定收入的特困全国“三八红旗手”进行补贴,并做好相关宣传工作。

28、组织机关全体人员接受局域网操作相关知识培训。

29、继续做好妇女儿童文物征集相关工作。

30、本月完成的文字材料:完成市委市府办公厅*年重点督查工作材料《市妇联参与法治宁波建设情况总结》、《关于要求核拨母亲素养工程*—2008年所需经费的请示》、《流动人口中的妇女儿童工作情况汇报材料》、《关注留守儿童共建和谐社会》、《*年上半年市妇联参与平安建设工作总结》、宁波市妇联申报全国家庭教育先进集体材料、宁波市网络家长学校申报全国家庭教育优秀家长学校材料、《宁波市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报告《履行妇联职责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等等。

31、6月15日,组织机关党总支“七一”活动:参观东部新城和科技园区创业中心等;组织参加市第十五届运动会的健美操比赛并获第三名。

32、6月19—30日,组织各县(市)区妇联主席、园区妇工委主任、机关妇委会主任到北欧、英国考察。

33、组织女科技工作者协会活动,上报市科协市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志相关材料。

34、上报作风建设年活动有关报表。上报组织部对目标管理体系设置的意见。

35、建立处级干部和下属单位负责人廉政档案。

36、组织机关干部体检。

37、接待湖州市妇联、青岛市妇女再就业信息指导中心等单位来我市考察。

38、本月36件、来访21件、来信5件、来电10件。

七月份工作计划

1、召开市妇联半年度工作会议、市文明家庭协调小组扩大会议、召开全市平安家庭表彰会暨现场推进会、全市家庭教育工作会议暨家长学校现场经验交流会。

2、举办母亲素养工程高层次讲座暨第一期骨干培训班、市第二届巾帼人才招聘会、市第五期“巾帼文明岗”负责人培训班、中英爱滋病防治培训项目培训班举办、团体会员负责人联谊活动。

3、对市“巾帼文明岗”义务监督员组成人员进行调整。

4、聘请市女能手协会法律顾问,为女能手经营管理提供法律帮助。

5、进一步征集“百千万活动”参观点,并编制宣传册。

6、赴余姚开展“巾帼致富科技下乡”活动,活动将与协会行业小组活动相结合,本期的内容暂定为兔业养殖知识培训。

7、启动第二届“十佳创业女性”评选工作。

8、汇总梳理意见,制定市妇联作风建设年活动整改措施。

9、各党小组为单位,组织一次民主生活会。

10、继续开展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调研,出台有关妇联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文件。

11、完成反家暴立法第三稿并组织在甬高校法律老师进行讨论。

13、筹备女村支书培训班、第二轮巾帼维权志愿者招募工作。

14、贯彻落实《浙江省妇女健康促进工程》实施方案,并根据宁波实际情况,会同市卫生局等部门制订加强妇女病普查力度、提高妇女健康水平的具体方案措施。

15、联合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好学生*年暑期活动。

16、开展省级绿色家庭评选工作。

17、做好第五轮文明机关申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