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早期教育范文

时间:2024-04-02 11:3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的早期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的早期教育

篇1

一、儿童人格与品德的发展比知识灌输、智力发展更为重要

如今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正处于快速转型期,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与人先天素质各异、不同职业间的收入差距悬殊等因素,给如今的中国社会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而在儿童教育方面,对这种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就是教育的“功利性(或功利主义)”。家长和教师特别注重对儿童进行早期知识的传授和才艺的培训,如:读写汉字、背读外语、做加减运算、学画、练琴、习武等,而严重地轻视了对儿童在道德行为、人际交往、合作共事、社会公德等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从而影响到儿童心智和心性的和谐发展。

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人本主义思潮在西方形成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从而使世人对儿童有了更为全面和完整的认知。儿童从其降生时(甚至于在母体内),他们的生命就被赋予平等的人类个体之地位和权利,年幼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权利也被视为社会成员应得的自由和尊严。尽管婴儿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不上动物,但儿童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在其社会性培育中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是如今的教育现实却是:教养者把对正处于成长期中的幼儿的教育,等同于应试式“知识培养”和掠夺型“智力开发”,对于儿童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中应该包含的“人格”和“品德”的培养则考虑甚少。对此,日本早期教育家井深大指出:“我强烈地感到迄今的教育仅把教育的焦点集中在智力方面,只追求了人的一半的教育,而忘却了人的精神的培养或树人的另一半教育。”他认为,如果教育者仅从增强智力的目的出发去实施幼儿教育是极为错误的,因为这种早期教育也许能让儿童成为某一专业方面的所谓“英才”,但他们却不可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他说:“教育的最重要之处并非是培养以知识为中心的能力,而应从培养精神、培养品德开始。”他强烈呼吁儿童早期教养者“要把忘记的另一半教育置于首位,而可以把智力教育放在第二位。”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产业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人类社会的这种变化,一方面对年轻一代的知识积累、能力培养提出了很高的标准,另一方面也对年轻一代的社会性养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杂多变的社会生存环境既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漂泊无依、无所适从的迷惑。如今那些社会性发育缺失的年轻人,他们难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把握自我、难以在社会交往中扮演适当的角色,他们时时产生一种社会适应能力的危机。在对儿童的教育中,要避免这种社会适应性危机将来降临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就应该把忘却的“人的另一半教育”重视起来,加强儿童早期的社会性培养,使儿童的身心自幼年起就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教育和发展。

二、了解儿童生活、应对学习的变化,才能发挥幼儿园教育的主导作用

以往,知识、技能、文化、道德、观念等的传递都是以学校(包括幼儿园)为中心来进行的。学校(包括幼儿园)不仅垄断文化传递的专门权力,而且也垄断着文化传递的专门能力。如今,在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识型社会逐步到来之际,这种以学校为中心的文化传递的特权地位受到了挑战,其中心地位正在逐步削弱。

首先,以学校为中心的传递能力受到了家庭教育的挑战。如今儿童的家长都普遍地受过良好的义务教育,其中相当数量的家长还受到过高等教育。他们从社会现实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了受教育早迟、多少、好坏与人生幸福与成功的关系,他们已经比自己的父辈有了更新的教育子女的意识、条件和能力。他们强烈地期望自己的儿女将来能享有超过自己在社会上的成功与幸福。他们在儿女出生后、入园前,就开始有意识对子女进行力所能及的教育了。不过,家庭对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传递能力的挑战还不是主要的,其原因在于:虽然家长已经拥有家庭教育的强烈欲望和具备家庭教育所需的一些能力,但却很少有人有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来实施对子女的教育。家长一旦将子女的社会文化教养托付给教育机构(幼儿园、学校),他们往往会在子女面前尽量维护学校的教育权威,尽量避免子女在教育机构中过多地产生对抗和抵触行为。因此,可以认为,虽然以往幼儿园、小学坚如磐石的教育中心地位正在受到削弱,但是家长的文化传递的意识与能力的提高尚未从根本上威胁这一中心的地位。

篇2

一、把握儿童大脑早期发育规律是早期教育的关键

儿童大脑的成长受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新生儿的大脑细胞不成熟,其主要原因是构成脑细胞的神经系统的基本细胞(被称作神经元)之间几乎没有联结。此时期大脑各功能区域大多数是不活跃的,比较活跃的功能区是脑干和小脑。新生儿在受到环境刺激时,其神经元的联结以很快的速度增长,环境越丰富,联结的数量越多,新生儿学习速度就越快,所习得意义也越大。学习作为人大脑的一个关键功能,需要许多神经元一起来完成,而无法由单个神经元来完成。因而儿童大脑变得聪明的关键在于增加神经元之间的更多的联结,形成更多的网络和通路。

儿童用脑的方式、次数决定着大脑的结构。“正像通过锻炼可以促进肌肉发育一样,勤用脑可以促进脑功能的发展。虽然学习并不增加脑细胞的数量,但是学习可以增加脑细胞的大小,使其分枝更加茂盛,提高形成更复杂的神经网络能力。”

儿童出生后的大脑神经元在环境的作用下,持续高速增长,产生更多新的神经元联结。当儿童接近青春期的时候,神经元联结的步伐开始放缓。在青春期前的这十几年间,有用的神经元联结被永久保留,没用的神经元联结被消除。脑基于过去的经验选择性地加强某些联结,并减少某些联结。“此过程一直延续并贯穿人的一生,但在3~12岁期间是最旺盛的。因此早期经验使脑形成并使其具有独特的神经结构,而这些将影响一个人今后如何处理学习、工作和其他事物。”

研究证实,脑一生都能根据学习的经验发生显著变化。儿童出生后,在环境的作用下其神经网络很容易形成,也容易消亡,其功能也很容易被削弱或增强。脑这种适应环境要求的能力被称之为可塑性。脑的可塑性可以持续终生。由于可塑性是大脑学习的基础,因而人一生之中都能学习,不过不同阶段的学习方式可能不同。

儿童最佳的学习时期称作“敏感期”。婴儿出生后两年内是脑神经通路发育高度敏感的时期,这个时期对儿童注意、知觉、记忆、运动控制、情绪调节和人际交往以及语言等功能的形成都非常关键。在敏感期,脑对某种信息刺激产生反应,以形成稳固的神经网络。如:一个正常儿童的大脑两岁前如果没有接受视觉刺激,就会永久性失明;如果在10岁前没有听到字词发音,以后将无法学习语言。在敏感期内学习的东西很难改变,无论是好与坏的东西,都将影响此后的生活。专家发现,在敏感期学习各种技能最容易熟练掌握。过了敏感期的学习,其发展水平可能会降低。

例如:(1)儿童的运动技能,在其出生后的前6年的发展最为明显。专家发现,儿童早期运动刺激对儿童今后的阅读、写作和注意技能的影响较大。

(2)情绪控制,敏感期大约是2~30个月,“孩子们跟着父母在数百个简单的因果情景中学会如何反应。这些情景会引导他们获得有关失望、满意、激动人心、伤心、害怕、骄傲、害羞、快乐或抱歉的体验。”如果儿童在此期间“总是通过发怒来获得要求的满足,那么他将在以后的生活中使用这种方法。因而现代的早期教育主张应高度重视儿童的情绪智力。”

(3)词汇学习敏感期。一般婴儿两个月时就开始发声,18~20个月脑的语言区开始真正活跃起来。有证据显示,和儿童交谈有重要意义。母子交谈得越多,儿童掌握的词汇越多。交谈可以提高儿童的智商。

(4)语言获得敏感期。出生不久,获得口语的时间“窗口”就开启了,到10~11岁时关闭。所以儿童接触外语的时间越早,就越能简单快速地掌握。

(5)数学与逻辑的敏感期。1~4岁是数字发展敏感期。一项研究显示,5个月的婴儿就已经有数字感。

二、丰富儿童早期学习环境是早期教育的核心

前面提到:丰富的环境会使脑神经元联结增多。因此每个儿童所处环境都影响儿童的学习。如果儿童早期没有得到好的抚育,他们的脑神经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再也无法恢复。研究证实:遗传对脑神经有30%~60%的影响;环境对脑神经有40%~70%的影响。

丰富的环境对儿童大脑的发育如此重要,在日常中如何去创造这样的环境呢?William Greenough对丰富环境的作用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他说:“对于一个较好的脑的成长,有两件事情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对于任何一个旨在丰富学习者脑的方案而言,首要的事就是保证学习是具备挑战性的,对学生而言具有新的信息或经验。通常新异性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它必须同时具有挑战性。其次,学习还必须能够从互动的反馈中习得经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构成丰富环境中的挑战性和反馈这两个因素都非常重要。例如,挑战性要适当,挑战性过大,儿童有可能放弃,过小有可能感到厌倦。

Eric Jensen认为,使环境丰富的办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通过语言和阅读来丰富环境。阅读是促进脑发育的有效方法。“如果不接触新的词汇,一个小孩就永远都不可能在听觉中枢形成或可辨别声音之间的差异和同一种声音内部差异的细胞。父母应在孩子只有6个月时就给他们读东西,而不是等到他们到了四五岁才开始……进入青春期后,学习语言的潜在细胞会被其他功能所需要的、更具有攻击性的细胞侵占。研究还表明:儿童从他的老师那里听到的词汇越多,他的终身词汇也就越多。”其实人的大脑发育是存在早晚差异的,只要在正常的时间段内阅读都是正常的。教育应该适合于脑的发育规律,在有效的时间段获得更高效率,而不是简单地强制让儿童去做事情。

第二,通过动作刺激来丰富学习环境。研究结果显示,“早期动作刺激的好处不仅仅限于小学阶段,对中学和其他所有人生阶段而言,新异的动作刺激都有巨大的价值。神经学家发现,运动能引起一种脑源性神经因子的释放,这种分泌物提高了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以此来提高认知水平。运动还有一个好处,它可以缓解压力。慢性的压力会导致一些化学物质的分泌,这些物质会杀死脑内海马区的神经元,而海马区是形成长时记忆的关键区”。

从这一观点来审视我们现在的体育课和体活课,我们对儿童的运动及体育课程的理解还远远不够。

第三,通过思维和问题解决来丰富环境。“促使大脑较好发育的一个最好的途径是解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它能够形成新的树突(短的神经纤维,负责接收神经冲动)联结,而这些新的联结可以促使大脑形成更多的联结。”专家指出:“小孩需要复杂的、富有挑战性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在纸上解决,也可以通过建模、类推或者比喻、讨论、统计、图片、论证来解决问题。通过多途径解决问题,让儿童的大脑发展起多条神经通路,当学生感觉到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的时候,他们的想法就会改变身体的化学成分。”大脑神经元的发育得益于这些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答案。

第四,通过艺术来丰富环境。生物学研究表明:艺术可以为今后学习和职业成功奠定基础。扎实的艺术基础成就了创造力、注意力集中,问题的解决,自我效能感,协调价值取向和自律。

例如,我们注意到,学生非常容易记住一首新歌的歌词,这是因为音乐可以增加或减少注意的神经递质,影响学习状态和结果。音乐可以激发大脑的神经通路,使神经元一直都处于唤醒状态。

通过上面的一些研究资料可以看出,早期发育中的大脑发展速度很快,并且很容易改变并适应新环境。一个充满了新异、多彩、丰富的教室环境,几乎对所有的学生都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三、明确儿童早期教育策略是早期教育发展的基础

从国外研究资料中显示,目前使用的典型的早期教育策略有以下十个方面:

1. 倾听儿童策略。倾听儿童是早期教育最基本的策略,通过倾听儿童来了解儿童所拥有的能力。同时倾听还可以了解儿童在解决问题或者参与活动中所采用的策略。

2. 倾听家长策略。倾听家长和其他家庭成员也是为了更好了解儿童的能力、兴趣及儿童掌握的信息等,更重要的还可以了解儿童的性格倾向以及儿童的学习发展如何受到家庭方面的影响。

3. 团队活动策略。此策略是通过活动及时了解儿童在参与团队活动时的表现。

4. 榜样策略。榜样与示范的作用对儿童的学习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

5. 做中学策略。边做边体验边总结的策略对儿童脑的发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6. 重点指导策略。针对某些技能,为儿童提供特定的教学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

7. 观察策略。根据儿童的学习任务适当增加时间,让儿童学会观察,或者老师与儿童一起参与观察,这种支持性环境对于儿童控制自己的学习非常重要。

8. 多样性策略。在儿童可接受的范围内可通过语言的多样性,环境、学习方式、学习主题的多样性来丰富儿童的知识。

9. 重述策略。也就是让儿童从回忆和重述中寻找焦点,产生疑问,能解释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帮助儿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交谈策略。就是保证儿童体验不同的交谈和倾听环境,会拓展儿童与人交流的经验。

一般说来,供学习者使用的策略越多,其学习效果也就越好。“儿童早期教育者更倾向于选择儿童自发的学习事件,在自然出现的教学时刻给予适当的策略。”

游戏对大脑的发育和人类功能的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专家不断强调:“游戏是儿童发展的脚手架。”儿童早期游戏对人的运动、语言、协调来说都会增强其未来所需的技能。缺乏游戏可能会给儿童带来异常的行为表现。

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儿童早期经历的好坏,对儿童短时认知能力、情绪发展以及在学校和以后人生中能否取得长远成功具有重要影响。”如此看来,高质量的适合于脑的早期教育,是所有儿童一生的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① (美)David A. Sousa著《脑与学习》,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脑与教育应用研究中心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② (美)Eric Jensen著《适于脑的教学》,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脑与教育应用研究中心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篇3

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婴幼儿时期是神经心理发育最为迅速的阶段,发展潜能大,可塑性强。婴幼儿的智力发育不仅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还受后天是否提供良好的适宜刺激有关,早期及时提供良好的适宜刺激对婴幼儿的神经心理发育起到非常有效而重要的作用。早期教育为婴幼儿提供系统丰富的养育环境和信息刺激,对婴幼儿智能发展的影响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国务院2001年5月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强调:“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国家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儿童享有可达到的最高标准的健康咨询及不良心理矫正服务”。儿童的健康及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每个儿童有权拥有最佳人生开端”[1]。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在我院出生的生后42天且健康的200名儿童保健婴幼儿,其中早教组100名,男49人,女51人;对照组100名,男50人,女50人。两组均为正常健康的婴幼儿,排除合并早产、窒息、先天性、遗传性等疾病。

1.2 方法

1.2.1 两组婴幼儿从出生后42天内进行20项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检查,检查后立即做评分记录,然后向早教组家长说明测查结果,使家长了解早期教育的意义,以便更好地完成训练计划,达到最佳效果。

1.2.2 早教组接受早期教育,参照鲍秀兰教授0~3岁教育大纲[2]要求制定早期教育方案, 帮助掌握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训练的方法。

1.2.2.1 主要内容:每日2次抚触、按摩、婴儿主被动操(0~6个月做被动操,6~12个月做婴儿主被动操),根据婴儿神经生理发育规律,以游戏的形式,在运动、感知觉、语言等方面给以提前训练及刺激。

1.2.2.2 定期检查:每月来院检查至1.5岁(检查项目包括体格发育、神经系统、智力发育、营养状况和常见疾病防治)。

1.2.3 资料统计分析,将两组婴幼儿在6个月、12个月、18个月时测量的身长、体重、头围及MDI、PDI结果进行资料汇总,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3 讨论

3.1 从NBNA测查中探讨早期教育的意义。本研究对婴幼儿(出生后42天)进行NBNA检查,包括视觉追踪、听定向能力、牵拉反射、握持反射、自动踏步反射等,在测查过程中, 可以看出新生儿具有惊人的能力,如:在行为能力中,新生儿具有活跃的视觉能力和视觉记忆力;在听觉上表现出有声音的定向力,说明新生儿已经建立听的条件反射了;在主动肌张力中,牵拉反射反应出新生儿所具有的自我保护意识;在一般评估中新生儿有安慰反射,也就是说对正在哭的新生儿抱起、用语言安慰或触摸腹部、手、脚、新生儿会立即停止哭泣,这说明新生儿具有语言、情感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新生儿的吸吮动作也是他们得天独厚的最敏感的触觉动作;触觉是新生儿安慰自己、认识世界和外界交往的主要方式。通过NBNA检查,让家长了解自己宝宝惊人的表现和巨大潜能,从而加深了解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改变家长过去认为婴幼儿是看不见、听不到的“无能儿”的传统看法,为完成训练计划做好思想准备。NBNA的应用使我们认识到新生儿具有惊人能力和巨大的潜能。婴幼儿潜能的教育是构建婴幼儿神经网络、开发大脑潜能的教育;是把儿童成长规律与未来社会可预见的需求融为一体的教育;是适宜于不同儿童的个性化教育;是全面和谐的教育; 是能把握成长关键期的教育;从根本上来说 ,是使儿童拥有幸福完整人生的奠基工程。因此开发婴幼儿潜能教育的最佳时期应当是新生命诞生时就开始,充分挖掘0~3岁儿童的大脑潜能,早期教育势在必行。

3.2 早期教育重点在于神经心理发育。早教组与对照组儿童体格发育主要指标,即身高、体重、头围均在正常范围,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主要原因是两组婴幼儿均同时接受了定期的健康检查、指导,而早教组加入参照鲍秀兰教授0~3岁教育大纲所制定的内容 , 设计不同年龄段的教育训练方案,说明早期教育重点在于神经心理发育潜能开发。

3.3 早期教育在儿童保健门诊的应用是有效的、可行的。我院对>42天100名婴幼儿按不同年龄段有计划地进行早期教育,早期教育组的婴幼儿运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及语言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证明早期教育对促进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是有效的;同时我们还进行了个性化教育,根据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生活背景,特别是其家长所代表的社会阶层及知识结构,在规范指导的基础上,对特殊的个体施以特殊指导,使早期教育工作更加人性化[6]。容易掌握,这使早期教育在儿童保健门诊的应用的可行的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 ,及早推广早期教育的儿童保健有利于促进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有利于促进婴幼儿智能发育,值得我们儿童保健工作者的推广。

参考文献:

[1] 鲍秀兰.塑造最佳的人生开端:新生儿行为与0~3 岁潜能开发指南[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2-3,103-106 ,242.

[2] 鲍秀兰.新生儿行为和0~3岁教育[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211-222

[3] 范有仁.CDCC婴儿智力发育测验手册[M].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88:1-50

[4] 刘湘云,林传家,薛沁冰.儿童保健学[M].第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13-231

篇4

关键词: 儿童早期钢琴教育两种现象注意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不断提高,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及各方面素质的培养越来越引起做父母的注意,钢琴的学习也成了许多父母为自己的孩子接受早期教育选择的形式之一。究竟学习钢琴能给孩子带来什么,以及孩子在早期钢琴教育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初步探究。

一、学习钢琴能为孩子带来什么?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是由左右两半球组成的,左半球(左脑)为语言脑,它具有语言、数字、推理等功能,对应着人们的逻辑思维;右半球(右脑)是非语言脑,俗称“艺术脑”,它负责鉴赏音乐、图画、绘画等,对应着人们的形象思维。法国作家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是文学,一是数学,一是音乐。”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达尔文等都酷爱音乐。这充分说明只有左右脑均衡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潜能。钢琴教育正好能做到这一点。儿童通过钢琴弹奏的训练,能提高观察力、听觉力、记忆力、想象力,无形中刺激脑细胞的发育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另外,大量的事实证明:钢琴教育对于儿童的智力及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注意钢琴教育中容易出现的两种现象

儿童早期钢琴教育容易出现的两种现象即钢琴学习的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所谓钢琴教育中的良性循环是指通过钢琴学习不仅能丰富孩子的生活,促进其身心健康,加强音乐修养,更能使孩子在高尚美好的音乐中陶冶性情,使孩子在练琴的同时,锻炼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有了一个因天天拥有音乐而伴随的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这样一个钢琴学习的良性循环完全来自于孩子家长的正确教育观念。反之,如果家长在孩子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如想让孩子出人头地,追求名利,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规律,强迫孩子练琴,并且态度粗暴,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还会使孩子在钢琴学习中产生逆反,时间一长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及对钢琴的热爱就会被扼杀掉,这就是家长培养方式不当给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另外,孩子在钢琴学习中由于常常出现的问题引起孩子父母之间的争吵,甚至闹得家庭不和睦的事情也不乏其例。总之,在孩子的钢琴学习中,家长一定要摆正心态,培养孩子的目的要明确,坚决消除攀比心理,这一点尤其重要。

三、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

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音乐环境呢?其方式方法是多样的。首先要从儿童的心理出发,多给孩子听一些符合儿童情趣的音乐,让孩子不需要规规矩矩地端坐着听音乐,而是让音乐伴随着孩子度过轻松快乐的每一天。除了家庭环境中的音乐熏陶以外,家长还要常带孩子听一听音乐会,特别是钢琴音乐会,这样会让孩子逐渐与钢琴这一乐器之王建立起亲切感。另外,家长可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不同形式的钢琴演奏会,让其亲身感受钢琴演奏的艺术体验,这对孩子今后的音乐学习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

四、钢琴教师的选择

儿童钢琴学习开始阶段尤其重要,初学者的教师虽然不需要具有大演奏家的才华,但要具备良好的音乐修养、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广博的儿童心理知识。一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钢琴教师,在钢琴教学中不会采取填鸭式教学,更不会让学生单纯地模仿自己,而是会采取多种方法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更深层次地挖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如果在儿童钢琴学习的启蒙阶段,随意地找一位教师,这位教师的引导就可能使孩子的学习走回头路,更谈不上孩子钢琴学习的发展前途。由此可见,儿童在钢琴学习启蒙阶段选择一位合格的专业钢琴教师,让儿童能够及早地、规范化、系统化地学习是多么重要。

五、针对儿童初学钢琴的几个教学阶段

对儿童初学钢琴的几个教学阶段,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不同划分方法,但基本方向是相同的。按由浅到深大体分四个教学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让学生学习弹奏姿势和基本手型,体会运用手臂的自然重量弹奏,通过练习非连音、跳音、双音来增强手指的支撑力和弹性。为了增强儿童的练习兴趣,减少初学时的枯燥单调感,教师可以适当地加入简单的伴奏给予衬托。

第二阶段进行二至五个音的连奏练习,为过渡到较长的连音乐句打下基础,同时体会手臂到手指的自然重心的支撑及移动,从而训练手指的力量和独立性。这一阶段的曲目应以简单的和音及单音伴奏为主,使两手逐渐达到协调的合作。

第三阶段五指原位内各种奏法和不同节奏性的综合训练。重点是锻炼五个手指能自如地运用各种指法,初步做到均匀地、比较灵活地弹奏。这一阶段的曲目选择要以固定音型和节奏型伴奏的简单乐曲为主,锻炼两手的配合。

第四阶段主要训练拇指的穿指与跨指的练习。儿童可利用两个八度内的音阶进行训练,并开始接触适量的十六分音符的各种音型及节奏的练习,以期通过增强手指的灵敏度和力度,提高速度,并开始弹奏有一定长度及各种类型的乐曲。在第四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所需用的时间因人而异,教师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制定学习计划。

六、儿童初学阶段的上课形式

由于年龄所限,儿童的注意力时间平均只有十几分钟,如果在过度疲劳的状态下上课会收效甚微。为了充分利用孩子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轮换,教师要适当地变换教学内容和上课形式,只有减轻孩子的疲劳度才能使孩子集中精力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此,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上课方式进行教学。

1.个别课和集体课相结合的方式。钢琴教学一般都是以个别课为主,但对于年龄小的初学者可以配合一定的集体课,因为刚刚开始弹琴的孩子,教师对他们每个人要讲的内容差别不大,再者几个孩子在一起上课更容易消除拘束感,激绪,积极地开动脑筋,大家在一起轮流弹奏,一起玩音乐游戏,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到应有的知识。

2.个别课要动静结合。“静”是指端端正正地坐在钢琴前弹奏,“动”是指离开钢琴跟着老师拍手唱歌、练习听音等。这样既能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结合,又能在课堂中对孩子进行节奏、听音和识谱的练习。教师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和弹奏程度的加深,再逐渐过渡到以“静”带“动”的上课方式上来。

3.课堂安排要劳逸结合。教师一般上课不要超过45分钟为好,上课中间还可以稍做休息让孩子们恢复疲劳。继续上课时不要提起与上课无关的话题,这样才能使孩子养成注意力集中的好习惯,同时让孩子知道钢琴学习是一个严紧的过程,不能有半点随意马虎。

七、家长在辅导孩子练琴时应注意什么

在儿童钢琴学习中,家长的作用至关重要。儿童离开课堂后的全部练琴时间,大都是依靠家长的积极辅导和督促进行的,辅导本身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提高孩子的钢琴学习质量,家长在辅导孩子练琴时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合理地安排时间。学龄前儿童自制力弱,注意力时间短,那么练琴时间就要短一些,每次15分钟到20分钟,这样一方面可以调节孩子的视力,更有利于消除大脑疲劳。每天练琴可采取少吃多餐的办法,避免孩子练琴负担过重。

2.态度严肃认真又耐心细致。在儿童钢琴教育中,家长一定要有耐心,不要把自己的孩子看作天才或估计太高,要克制自己的情绪,既不能为了孩子的练琴大打出手,更不能过分溺爱孩子,而是要注意观察孩子、理解孩子,正确地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

3.严格要求、注重质量。在练琴中家长既要鼓励又要批评,让孩子在安静而又活跃的气氛中练琴,不要代替孩子的眼睛看谱、耳朵听音,而是要提醒孩子自己认真地看谱、听辨,要不断地强调教师的要求,抓住重点让孩子反复巩固,从而使孩子克服困难,提高练琴质量。

4.及时肯定、提出要求。每次家长辅导孩子练琴结束后,都应根据孩子的表现,及时肯定他们的长处,指出不足,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应当有计划地减少辅导的次数和时间,培养孩子独立克服困难的毅力,让孩子养成自己动脑练琴的好习惯。

钢琴学习重在坚持,在练习中做到手脑并用,提高练琴效率,不能急于求成。练琴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孩子听觉能力、视奏能力及音乐感。在整个儿童早期钢琴教育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本着科学的教育观,共同研究孩子的心理,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爱护孩子,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小凡,朴波.少儿钢琴学习之路[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李裴岚.幼儿钢琴教学问答[M].人民音乐出版社.

篇5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素质教育应从学前儿童早期抓起,从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来说,人类的早期发展是最初、最迅速、可塑性潜能开发最大的阶段。然而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学前儿童教育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早期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环境,开发智力,启迪智慧等作用外,而且在培养幼儿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及促进素质全面发展等各方面都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向基础教育战线提出的一向全局性任务,是面向21世纪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措施,是教育领域自身发展和改革的需要。素质教育,就是对孩子进行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使孩子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和劳动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对培养人的全面素质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学前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是儿童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在以后的素质教育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为学前儿童的智慧、创造力、陶冶情操等方面起的作用进行粗浅的阐述和探索。

一、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有利于启迪智慧和创造力,促进智力的发展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科学知识素质教育等,它们概括了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而音乐教育对少年儿童音乐素质和智力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雨果有一句至理名言:“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天文,一把是音符。”音乐不仅有直接来源于人类多姿多彩的劳动生活,更是激发个体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启迪智慧,对智力的开发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就拿4-5岁的儿童学习钢琴来说吧:当孩子一边看曲谱,一边演奏,用眼睛摄取音符,反映到大脑,大脑又很快指挥手臂、手腕、手指以致全身各个部位,进入演奏状态,这个过程既动了大脑又动了手,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多么复杂的体脑结合的高强度“劳动”啊!所以就学习钢琴这方面来说,确实能够提高幼儿的以下反面的能力:1.丰富想象力2.严谨思维能力3.大胆表现能力4.深刻理解能力5.良好协调能力6.沉稳控制力7.杰出的组织能力8.优秀的记忆能力。孩子们通过这样一系列重复的体脑劳动,使他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也会更加敏捷,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是有必要的。

二、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有利于陶冶情感,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

作为美的王国中的一个宠儿,音乐是培养美感的艺术手段之一,音乐审美教育是审美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要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最直接,最明显的手段就是用音乐艺术的美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音乐以它动听的音响,优美的曲调,鲜明的节奏等特殊的艺术魅力,赢得幼儿的喜爱,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接受了它的感染和教育。

音乐教育活动如果不是以音乐美的力量来吸引幼儿,打动幼儿,单纯靠活动形式,内容的儿童情趣来取胜,那么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就只能停留在活动本身,并不能真正形成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对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来实现的,所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必须以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在教育实践工作中必须紧紧围绕音乐审美能力这一核心来确定具体的教育目标、任务和内容、选择教材教法、设计教育活动。

三、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有利于身体素质的发展,促进个性形成

音乐情感的艺术,它以悦耳的音响作用于人的兴奋神经,调节情绪,减轻思想压力,医治心理疾病。古代史书《乐记》中谈到“乐行而清,耳聪目明,血气平和……”明确指出了音乐的治疗保健功能。情绪抑郁是人们致病的重要原因,而心绪舒畅可使疾病不治自愈。现代的音乐治疗学,发展了中国古代这种“乐医”理论,利用音乐来治疗心理精神上的疾患。如失眠,可听一些速度较慢、音调柔和的曲调:情绪忧郁,可听些欢快喜悦的乐曲等。

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身心健康。幼儿时期身体发展正是由大肌肉活动逐步发展到小肌肉的细腻活动。幼儿通过学习打击乐器可以放松地、自由地运用大肌肉、促进小肌肉的发展。他们在打击过程中满足了活泼好动的天性,同时在悦耳和谐声音中享受着乐器带来的快乐,这使他们感到身心轻松愉快,消除了身体疲劳和紧张感。

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也影响个性的发展。培养一个孩子好的习惯,纠正孩子不良习惯在早期都是比较容易的,早期也是人性格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幼儿的个性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表现在兴趣爱好上,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的性格特征上,以及道德品质上。经常进行音乐活动,能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发展音乐及其他方面的能力,陶冶情操,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等,如;让性格内向的孩子多听一些激昂的乐曲。以调动情趣,激发主动积极性,形成开朗,活泼的性格,让情绪易激动的孩子多听一些柔和,抒情的音乐,能够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为日后良好个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有利于集体主义与协作精神的培养,促进凝聚力的增强

现在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就是家庭中的“宝贝”“小皇帝”,在家里发号施令,父母围着转,养成了孤僻任性的性格,纪律性抑制能力差。而音乐除了对孩子们进行美德方面的教育外,还能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比如:合唱队的排练,都要求大家严格按照乐曲的旋律,音高,节奏,音量,速度等方面的要求唱得一致,如果一个出现错误就会破坏音乐的完美效果。合唱的成功与否,是孩子们集体主义、协作精神的表现,孩子们在演唱中掌握了技能和方法,并不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约束,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因此,音乐可以增强孩子们的整体凝聚力,在培养集体荣誉,团队精神,纪律性和群体意识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是培养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手段之一,在一切为了孩子发展的今天,个体的发展不是单项的,而是多项的,音乐教育的发展恰恰使其他素质的发展也获得了提高,我们应该教会孩子热爱音乐并让内心感到自在和快乐,应该通过音乐教育,让孩子们的思想、情操得到美的熏陶,使他们的品格在美的感受中得到完善。只有当孩子们增进了审美观念,身心得到平衡的发展,丰富了人生体验,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并朝着健康、美好、高尚的方向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的时候,这才是素质教育真正要达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铮、姚本先,《心理学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日)铃木镇一,《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3]顾明远,《素质教育的理论讨论》中国和平出版社

篇6

毕业论文 [摘 要] 钢琴向来被人们誉为音乐皇冠上的明珠。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钢琴这1乐器之王也开始走进寻常百姓人家。为了培养孩子成材,许多家长不惜重金购买钢琴,想尽办法聘请钢琴教师,不辞辛苦, 风雨无阻地带孩子上课,从而在社会上兴起了“钢琴热”。然而钢琴教学是1项10分专业的学问,尤其是幼儿钢琴教学更有其特殊性。因为幼儿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表现。因此,很多家长也开始注重幼儿的钢琴启蒙教育了。但是钢琴它不仅仅是有欣赏性和表演性,它还存在着1种创造性。所以,我们在培养儿童钢琴表演艺术的同时,还要尽量放手去给孩子们1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我们的每1个儿童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喜好、自己的特长、去进行自由的想象、自由的表现和自由的创作。

[关键词] 了解 情感 心理 想象 创作

Abstract: The piano is always praised as the pearl on the music imperial crown by people. In recent years, living standard general to raise with people, piano musical instrument this king is it come into common people household to begin too. In order to train children to become a useful person, a lot of parents spare no high price to buy the piano , try every possible means to engage the piano teacher, make nothing of hard ship, the child of area stopped by neither wind nor rain has a class, thus risen in the society "the piano is hot". But piano teaching is a very professional knowledge, especially infants piano teaching has its particularity even more. Because infant period have his special psychology display. So, a lot of parents begi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nfants piano formative education. But piano it is have person who appreciate and person who perform not merely, it have one creativity also. So, we will try ones best to go all out to give the children an abundant space that give play to freely while training art of acting of pianos of children. Enable our every children to follow ones own understanding, ones own taste, ones own specialty , going to carry on the imagination , free behavior and free creation of freedom.

Key words: Understand ; Emotion; Psychology; Imagination; Creation

篇7

【关键词】牙颌畸形;儿童;原因;矫治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对370例儿童进行了牙科检查,检查发现,有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牙颌畸形,具体见下表1所示。

1.2儿童牙颌畸形的原因分析

1.2.1妊娠期妇女的营养与健康状况

胎儿在子宫内发育过程中,子宫大小或各种疾病以及胎儿在宫内胎位的变化,都有可能对胎儿造成异常压力,从而导致颜面部的畸形发生。同时胎儿在生长过程中,下颌突、中腭突、上颌突等融合、上下颌骨以及牙胚形成骨化形成中,如果出现障碍就容易发生多种发育障碍以及畸形[1]。

1.2.2在乳、替牙期的局部障碍

①乳牙滞留:常造成错位萌出或萌出受阻;②乳牙早失:对于儿童来讲,乳牙不仅是其咀嚼器官,同时对保持正常的颌间关系、促进颌骨发育、保持牙弓的完整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由于损伤、龋齿等原因致使乳牙早失,时间一长就很可能造成程度不同的畸形。其余原因还有恒牙早萌等。

1.2.3不良习惯

常见的不良习惯有:①吮指习惯:容易造成上腭高拱,水平开颌;②舌习惯:通常发生于恒牙萌出期,由于萌牙部位的牙龈的轻度炎症,导致有发痒感,因此儿童喜欢用舌头去舔。如果在萌牙长出后,仍然习惯用舌头去舔,就会形成前牙开颌;③咬唇习惯:一般以咬下唇为比较多见,会由于上前牙的舌侧面过多地受力,时间长就很容易使上牙向外倾斜生长。另外还有偏侧咀嚼、下颌前伸、口呼吸等。

1.2.4饮食结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结构改变,粗食减少,细食增多,导致咀嚼运动相对减弱减少,使颌骨、牙槽、牙齿等咀嚼器官发生不平衡退化而形成畸形。

1.3矫正的方法分析

①前牙反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地包天,治疗时间在儿童的上下中切牙萌出后越早治疗越好,治疗的最佳时间是7岁左右。因为此时下颌前伸不太明显,下颌骨未充分发育,这个时候进行矫正效果最佳。②牙间隙宽:常见的有上颌中切牙间隙宽,矫治的最佳年龄在7岁左右。③深复颌:上牙覆盖下牙过多,导致面部的下三分之一缩短,矫治比较复杂,比较适合在9岁左右进行,因为此阶段儿童已经懂得矫治的意义,可以较好配合治疗。④前牙拥挤:矫治不宜过早,应在前磨牙牙萌出后再进行,可以增加牙齿间间隙来容纳不规则的牙齿,适当减去多余的牙,也可以采用扩弓的方法,也能达到预期效果,此法矫治的年龄在12岁左右。⑤个别牙扭转错位:此牙齿畸形的矫治可以在任何年龄进行,如发现错位、扭转牙时就可以进行。⑥开颌:对于开颌的矫治难度较大,其治疗原则是越早越好,开颌会造成儿童咀嚼食物不烂,不能很好的吸收营养,造成儿童的营养不良,同时对肠道功能以及外形美观都造成影响。⑦恒牙迟萌:一般是由于小儿的乳牙过早的脱落,使用牙龈咀嚼,造成牙龈的增厚,影响恒牙的萌出。此时应给予“导萌术”来加速牙齿的萌出。

2讨论

2.1牙颌畸形对儿童造成的影响

①功能影响:前牙主要是用来辅助发音和切割食物的,如果前牙不整齐,开颌时,由于上下牙对不齐,导致牙齿的切割功能消弱,同时也影响发音,对唱歌、说话等造成影响。②阻碍儿童的发育:在儿童期,身体各器官都处于发育生长的过程中,如果前牙反颌,不但阻碍了上牙弓的发育,同时也对上颌前部的发育造成影响,最后容易导致面骨发育不良,形成颜面畸形。③对健康不利:当牙齿过于拥挤,不但不容易自洁,也难以刷干净。使得牙齿间积存的食物残渣不能够被彻底清除,这样就很容易发生牙龈炎、牙周炎、龋齿。此外,牙齿不整齐在咬合时,很容易造成创伤,对牙齿和牙龈的健康造成危害。④影响美观。⑤引起疾病:错颌可以降低咀嚼功能,引起消化不良,从而引发胃肠疾病[2],此外,颜面畸形容易给患儿心理带来障碍。

2.2儿童牙颌畸形的矫正与预防

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常闭嘴、正确发音、用鼻子呼吸、交替使用两侧的后牙咀嚼。要了解患儿的心理活动,耐心细致的对儿童进行说服教育,对于有严重的不良习惯且难以自行纠正的或者已经形成牙颌畸形的要及早进行治疗,根据具体患儿的不同情况,选用适宜的矫正器来进行矫治,在妊娠期和后期的发育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预防畸形的发生。比如在替牙期可以在口腔内放置一定的装置进行咬合诱导等。对于牙齿排列不齐的早期,可以通过阻断以防止牙列不齐深度发展,将颌骨、牙齿和肌肉发育导向正常。

参考文献

[1]吴迪.青岛市学龄儿童口腔不良习惯与错抬畸形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85.

篇8

[关键词] 全身运动质量评估;52项神经运动检查法;儿童医院;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评估价值

[中图分类号] R742.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5(a)-0151-03

Value contrast of GMS and neurological assessment in earl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in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BAO Kexiu WANG Yuqing YANG Zhongxiu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Children's Hospital of X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Xuzhou 22100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ssessment value of GMS and 52 items neurological assessment in children's earl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evelopment in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 of children's hospital. Methods 86 prematures from January 2012 to January 2013 in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 of Children's Hospital of Xuzhou City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All prematures were assessed by the qualitative assessment of general movements (GMS) and 52 items neurological assessment from birth to 1 year, GMS scoring results and test results of 0~1 year old 52 items neurological assessment were analyzed and their consistent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GMS scoring determination, the children's twisting motion stage, in 76 cases with normal GMS score, accounted for 88.37%, they were further divided into monotonous abnormal movement (PR) in 8 cases, accounted for 9.30%, spasms-synchronized movement (CS) in 2 cases, accounted 2.33%, chaotic movement (CH) in 0 case, accounted for 0.00%. Although two part of the examination results had difference, the results of dimensions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According to the Kappa test, GMS score with 52 items neurological assessment had good consistency (Kappa=0.711, P = 0.004). Conclusion GMS score and 52 items neurological assessment from birth to 1 year can be carried out for the early eval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 rehabilitation, has a good consistency, but GMS score was relatively easier and has better accuracy, worthy of recommendation.

[Key words] GMS; 52 items neurological assessment; Children's hospital;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evelopment; Assessed value

在临床上,早产是导致婴儿今后神经系统存在异常发育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在分析脑瘫患儿高危因素后发现,众多高危因素里,早产位居第1位,脑瘫发生率高达42.1%,同时,早产相对其他危险因素更易使婴幼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1]。因此,对早产儿进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评估显得尤为必要,但临床有多种评估方案,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0~1岁52项神经运动检查法以及全身运动质量评估法(GMS),相关报道主要集中在单一方式上[2],两者在临床上的应用对比则鲜有报道,鉴于此,本文对此展开对比研究,得出一些结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徐州市儿童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康复科进行治疗的早产儿8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6例,女30例。入选标准:①扭动运动阶段至少记录1次GMS;②<37周龄;③可完成随访并有明确随访结局。排除标准:①预产期不明;②明确患有遗传代谢病;③失访。

1.2 研究方法

分别对所有患儿采用GMS及0~1岁52项神经运动检查法进行评价。

1.2.1 GMS评分法操作以数码摄像机记录,患儿出生后住院期间于每3周记录一次,且每次时长30 min,确保能够记录充足GMS内容以供评价。待患儿出院后每4周于我院康复科门诊记录一次,每次时长15 min。要求患儿在记录时取仰卧位,将其放置于暖箱或是婴儿床上,着装尽可能减少,以暴露出腕关节及踝关节,但应确保记录时房内温度符合患儿衣着。此外应在患儿觉醒活动时加以记录,但应避免其哭闹、烦躁或是持续打嗝。记录时应对准患儿脸部,明确其僵直运动状态是否受哭闹影响。将记录到的各时期的GMS内容进行选取,并复制至新评估磁带,得到患者GMS个体发育的轨迹。另播放GMS录像,以视觉Gestalt知觉评估GMS,区分正常及异常GMS。若为异常,则进一步评估亚类。在评估GMS时应关闭相应听觉信号,评估45 min时工作人员应适当休息,防止疲劳干扰判断,评判结果均由3名评估人员共同评估,评估者均有1年以上的评估经验,且均参加GMs Trust培训课程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3名评估人员的评估结果一致性达到95%,评估不一致的由3名评估人员进一步讨论协商决定,3名评估人员对于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均不知情。

1.2.2 0~1岁52项神经运动检查选择我院康复科长期从事儿保工作的高年资医务人员进行检查,取两次检查结果评价,其中第1次检查约在出生后矫正年龄42 d;而第2次检查约在矫正月龄的3个月。并将矫正年龄3个月龄评价结果作研究对象的最终结果。检查项目含5个维度,①头生长(头围是主要的判断指标);②社会相互作用(含觉醒状态、喂养情况、哭声;追听追视);③评价被动肌张力(含内收肌角、窝角、躯干背侧的伸展角度、躯干腹侧的屈曲角度、足背屈角快慢角、角弓反张情况);④运动活动(含面肌痉挛、肢体的自然活动、不随意活动;持续手握拳);⑤反射(含膝反射、巴宾斯基征、吸吮运动、拥抱反射、抓握反射、自动踏步;非对称紧张性颈反射)。各项记分方式为0分(即正常):患儿该方面的中枢神经系统表现正常;1分(即中度异常):患儿该方面的中枢神经系统有轻中度异常;2分(即重度异常):患儿该方面的中枢神经系统有重度异常。总分统计时若各维度均为1分,则记为1分;若维度中有1项或以上2分,则记为2分。重度缺陷:上述5个维度中,≥4个维度为2分;中度缺陷:≤2个维度为2分。

1.2.3 GMS评分标准从下列7个方面进行判定:①自发运动幅度;②速度;③顺序;④流畅性;⑤手指运动;⑥运动性质;⑦起始状态。分别实施评分,各项评分相加,符合理想化概念的计2分,不符合者计1分,GMS最高得分14分,最低得分7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一致性检验以Kappa法实施,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GMS评分结果

经GMS评分法判定后,扭动运动阶段,GMS评分正常者76例,占88.37%;异常者进一步区分为单调运动(PR)者8例,占9.30%;痉挛-同步运动(CS)者2例,占2.33%;混乱运动(CH)者0例,占0.00%。见表1。

表1 各运动阶段GMS评分结果

注:N:正常扭动;PR:单调运动;CS:痉挛-同步运动;CH混乱运动

2.2 52项神经运动法的检查结果

两次检查的结果虽有部分差异,但各维度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2。

表2 0~1岁52项神经运动法的检查结果(分,x±s)

2.3 GMS评分法与0~1岁52项神经运动法的检查结果比较

根据一致性Kappa检验,GMS评分法与0~1岁52项神经运动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见表3。

表3 GMS评分法与0~1岁52项神经运动法的检查结果比较(例)

注:GMS:全身运动质量评估

3 讨论

近几年来,国外有报道称GMS作为一类新型神经运动学的评估工具,可针对婴儿早期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情况进行评估,同时可预测其神经学的发育结局[3]有报道称,GMS法可敏感提示医务人员患儿的神经损伤,从而对脑性瘫痪等其他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形成较为早期和可靠的评价预测[4]。但临床上,亦有学者偏向于通过52项神经运动检查法对患儿加以检查判断,原因在于此种方法能够直接接触并检查患儿,且持此种观点的学者认为通过接触性检查能够更好的反应患儿实际情况[5]。鉴于对GMS评分法以及52项神经运动检查法在临床的运用有所争议,笔者尝试对比上述两种检查方案对我院康复科患儿的症状预测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些诊断依据[6]。

本研究发现,经GMS评分法判定后,患儿正常扭动者占比88.37%,显著高于单调运动的9.30%,及痉挛-同步运动及无混乱运动者;而使用0~1岁52项神经运动检查法进行两次检查的结果虽有部分差异,但各维度结果对比均不显著。此外,进一步根据一致性Kappa检验,GMS评分法与0~1岁52项神经运动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这表明两种检查方式产生的预测结果基本相符。亦符合国外Chaudhary等[7]的报道结果。由于GMS评分法较好地反应了患儿全身性粗运动情况,最重要的特征即为患儿手部、腿部及躯干的运动多样性。GMS的变化可作为较佳指标对患儿神经系统实施预测。此外GMS评分法具有非侵入性和非干扰性等优点,此法经济投入较少,且操作相对简单,避免了0~1岁52项神经运动法的复杂繁琐性操作及较长的耗时,又具有更加直观的操作流程,有着极高成本-效益比,能够应用在任何可能有神经发育缺陷的新生儿群体中,并适合应用及推广,特别是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医务人员能够更加简便的经此操作预测患儿早期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情况[8]。加之本研究结果已证实两种评分法无明显差异,因此更利于广泛推广于临床。需要指出的是,GMS评分法预测早产阶段及扭动运动的特征时主要分为下列情况:①正常表现:受试者整个身体均参与运动,且持续数秒至数分钟。身体的臂、腿、颈以及躯干均通过变化运动的顺序呈现GMS内容[9]。而在运动强度和力量以及速度等方面,有着高低起伏的运动变化,且开始及结束均有渐进性。顺四肢轴线的运动旋转发生的轻微变化能够使整个运动十分流畅和优美,同时可形成复杂多变的状态[10]。②异常表现:有连续性的运动顺序单调,身体各部位运动无正常GMS内容的复杂性,或是运动较为僵硬,患儿失去了正常流畅性,全部肢体及躯干肌肉基本同时进行收缩及放松,或者肢体运动的幅度过大,相关顺序亦十分混乱,无流畅性,动作忽然欠连贯等[11-12]。由于研究时间的限制,本次研究范围亦有所欠缺,加之样本容量较少,值得临床进一步以大样本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GMS评分法与0~1岁52项神经运动检查法均可对康复科患儿进行早期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情况评价,但GMS评分法相对更加简便,且准确性较好,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席冰玉,吴卫红,邹丽萍,等.早产儿早期两种神经系统评估方法的比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7):605-606.

[2]石淑霞,吴建贤.痉挛型脑瘫患儿躯干稳定性控制功能评估[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4):278-281.

[3]陶维元.神经发育疗法对脑瘫患儿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神经重塑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1(15):7228-7230.

[4]张树新.康复辅具对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效果探讨[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2,11(10):753-756.

[5]Miller N. Changes in voice quality after speech-language therapy intervention in olde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J]. Folia Phoniatr Logop,2014,65(4):200-207.

[6]梁雪泥.儿童脑损伤康复治疗65例[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0,6(3):198-200.

[7]Chaudhary U,Hall M. Motor response investigation in individuals with cerebral palsy using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pilot study [J]. Appl Opt,2014,53(3):503-510.

[8]侯梅.脑瘫共患病及其与脑瘫类型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的关系[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5):351-354.

[9]Scott S. Classifying eating and drinking ability in people with cerebral palsy [J]. Dev Med Child Neurol,2014,56(3):201-203.

[10]郝润英.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康复效果评价[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7):3290-3291.

[11]Thomas RE. GRIN:"GRoup versus INdividual physiotherapy following lower limb intra-muscular Botulinum Toxin-A injections for ambulant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an assessor-masked randomised comparison trial":study protocol [J]. BMC Pediatr,2014,14(1):35-36.

篇9

一、回归教育本性,关注儿童成长

早期教育实践活动的培养目标,不同角度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随着近几年新课改的逐渐推行,人们生活质量逐渐提高,整个社会越来越强调人为主题的价值观念,人们越来越关注本性的东西而不再浮于表面,教育领域也一样,尤其是儿童早期教育,人们更关注儿童成长,启蒙和帮助儿童实现起步式发展,为儿童未来的生活打下基础。儿童在接受早期教育时,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教育的意义,所以儿童早期教育要更多地着眼于如何让儿童理解生活,理解教育,感受生活和教育的乐趣,让儿童成为儿童,而不是让儿童成为学生。早期教育需要从教育最根本的出发点展开,将教育的出发点归到儿童自身,回到人性教育的中心,进行真正的教育。教育活动尤其是早期教育,应当以促进儿童成长为准则,这也是近代教育事业提倡的基本立场。当下很多教育理论都提出,早期教育要关注儿童自身的潜能,早期教育是儿童生活的良好开始,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生活,目的不是升学,不是教会学生更多的技能,而是纯洁地、忠诚地帮助幼儿成长。

二、优化培养目标,完整儿童人格

目前,儿童早期教育,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形式上都更完整化。直接变现为教育内容局限性,教育更关注知识的单一认知,培养目标将儿童的学习能力作为第一要求,忽略了儿童自我构建的过程。很多时候,儿童早期教育内容与小学甚至更难的内容接触,表面上看似实现了儿童教育与未来的连接,实际上学习内容没有满足一个儿童自我发展的根本需要。儿童作为一个发展主体,需要发展的不只是知识和学习能力,情感、道德、心理等都需要合理的引导。所以儿童早期教育不能只局限于知识教育,各个方面都是相互影响,相互沟通发展的,儿童的学前教育更要从儿童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教育。

在儿童学前教育和早期教育过程中,培养儿童的完整人格,不是把教育的目标放在培养“完美”的人上,而是要帮助儿童综合提升,综合发展。在人格培养过程中还要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如,在中班下学期活动主题四《春天》中,增加了关于道德和中华传统品质的内容,“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文中的父母为孩子在哪些方面做了好榜样?”文中对父母孝敬长辈的行为的描写,用丰盛的晚宴招待长辈,这对孩子是很好的引导,教会学生如何尊敬长辈、孝敬长辈,这不只是描写方法的教学,更是人格品质的教学。其次文章语言轻松,描写贴近生活,让孩子始终在轻松的环境中成长和学习。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选择了语言简单、表达直接、气氛轻松的内容,帮助学生学习初级语言表达,更加入了许多关于儿童自身成长与发展的内容,这样的学前教育策略才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

三、学前教育课程结构的设计

学前教育课程目前的基础结构决定了课程种类的多样化,教育部门也在不断优化课程类型,进一步细化学前教育课程内容。不同的课程内容有着不同的教育作用,不同的教育阶段也需要不同的教育内容进行支持。对于学前教育来说,课程按照组织形式来分,多半是综合类的课程,按照儿童性格特点和年龄特点也有很多活动课程。

篇10

摘要:任何一个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其智力水准都是在同一水平上的,而这个孩子的未来究竟会如何,成就到底能有多大,取决于他的早期教育。但在早期教育究竟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上,仍有许多家长在观念和方法上存在不少误区。本文旨在引领家长重新认识早期教育,走出早期教育的误区,更好地帮助家长实施早期教育。

关键词:早期教育;重要性;误区;对策

科学意义上的“早期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丰富环境的教育活动,是指从出生到进入小学以前这段时期对儿童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以便为儿童身心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它主要是指家庭教育,从本质上讲是指按照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智力潜能的充分开发和社会适应性发展的教育。

一、早期教育与儿童发展

从古至今有许多教育学家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有过精辟的论述。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在她的《有能力的婴儿》一书中指出:“人类在3岁前吸收获取知识和能力,相当于成人花60年时间学习获得的知识。”美国心理学家怀特曾说:“孩子头三年经验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我们过去所想像的。对于婴儿和学步的孩子,每个生活中简单的动作都是他们日后一切发展的基础,没有什么工作比抚育头三年的孩子更重要。”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我们幼小时候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微极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大极长久的影响。”他认为早期教育关系重大,主张一定要慎而又慎。他说:“因为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我国北宋思想家颜之推之所以重视早教,是有他的理论依据的。他说:“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佚,固须早教,勿失机也”。有些研究材料证明,人脑还有很大潜力,有着过去想像不到的发展的可能性,人人都有变得更聪明的潜力。教育得好,教育得早,幼儿就发展得好。

(一)早期教育可以促进幼儿智力和身心的发展

早期教育可以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这是不容置疑的。早期教育不仅可以造就超长儿童,而且能让普通儿童更聪明。有调查发现凡是受过早期教育的幼儿,智商可以增加几十分。有人曾对得分最高和得分最低的孩子的家庭状况做过调查研究,调查结果发现得分高的孩子的家长,一般比较重视早期教育;反之,则不注重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同时幼儿期是孩子智力发展和大脑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3岁幼儿的脑神经细胞的发育已经完成70%~80%,而4岁幼儿的智力水平则达到成人的50%,我们更应该进行早期教育。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农村偏远地区的儿童的智商之所以普遍低于城市中同龄儿童的智商,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因为农村留守儿童缺少早期教育这个环节。所以,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可以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和孤儿院的儿童更应该接受早期教育。同时,适当的早期教育可以丰富幼儿学习的环境,使幼儿在情绪、心理发展、语言反应、脑力思维方面较早得到良好的锻炼,从而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化、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

(二)早期教育可以抓住幼儿发展的关键期

在研究中人们发现,在人类个体早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获得某些能力或学会某些行为的关键时期:即在某一特定年龄时期,个体处于一种最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如果此时得到适当的刺激和帮助,某种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而错过了这一特定时期,再去学习这些知识、经验就要花费更大的力量,并且效果也未必好。“狼孩”的例子告诉我们二三岁是幼儿发展口语的最佳年龄,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没有很好地让他的口语得到发展,在教他说话就比较困难了。研究表明:在儿童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键期,如果此时父母不进行相应的教育,只靠幼儿自己发展,必然会减缓幼儿心智的发展,而早期教育却恰好抓住了幼儿发展的关键期,不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是让幼儿体验到学习的轻松与乐趣,加速了幼儿心智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

二、早期教育存在的误区

随着父母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家庭收入的不断增长,早期教育也越来越得到父母和社会的关注。但是,他们是否真正懂得早期教育?据调查,大多数父母对早期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关于早期教育存在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早期教育等同于提早学习文化知识

有人认为:早期教育就是提早学习文化知识,把大学的课程放在中学学习,中学的课程放在小学学习,小学的课程放在幼儿园学习。这种教育对个别人可能能够适应,但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不可取的。美国儿童学家格赛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成熟”,一个是“学习”。在两者之中,他更看重的是“成熟”。他的观点是: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行为或心理特征在环境影响下,按照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大。他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表明,儿童的生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人为地任意提前训练,效果不见得更好,不见得有那个必要。有时不仅没有必要,还给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负担,弄不好还可能影响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二)早期教育成了超前教育

许多家长在看到早期教育成功的例子后,便想尽一切办法让幼儿学习一切知识,尤其是参加各种学习班和特长班,想把孩子培养成为“超级儿童”,具有“超凡”的智慧和能力,成为所谓的“神童”。可以说,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就背上了沉重的学习包袱。这样不但扼杀了幼儿的创造性,限制了幼儿的思维模式,更严重的是超前的教育可能是儿童厌学的根源。最好的早期教育是让孩子过得愉快,获得快乐,培养学习的热情,为以后的学习教育打下基础。昆体良提醒父母和教师:“最要紧的是特别当心不要让儿童在还不能热爱学习的时候就厌恶学习,以至在儿童时代过去以后,还对初次尝过苦艾心有余悸。……要使最初的教育成为一种娱乐。”

(三)早期教育成了智力教育

有些父母将早期教育误认为就是智力开发,于是在幼儿还不懂1、2、3、4的时候,就教他们数学知识,因为他们认为智力开发最好的方法就是掌握数学知识。但是幼儿思维的发展是按以下顺序的: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并且它们在幼儿思维中所占的地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的概括性比婴儿期有明显提高,而抽象逻辑思维只是刚刚发展,所以这时期的幼儿不适合进行高难度的数学学习,也不宜进行复杂的知识教育。实际上真正的智力开发应该是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养成勤于思考和探索的习惯。

另外,早期教育还存在重视特长发展,忽视全面发展;重视知识,忽视能力;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重视营养,忽视锻炼等误区。

三、实施早期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是核心

教育与儿童的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教育在促进儿童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又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必须通过外因方能起作用。我们知道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有一定的先后顺序,智力发展也有一定的规律,故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应遵循其生长发育规律和知识本身的顺序性,做到循序渐进。幼儿从出生到上小学是个相当长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内幼儿经历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它是按照一定规律,有序地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量的积累而达到质变。这个时期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都在迅速地发展变化,各个发展阶段的儿童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早期教育既要符合各阶段儿童发展的水平,又要促进他们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儿童先天的素质不同,兴趣、倾向也有差别,应尊重儿童自我发展的需要,使每个儿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教育既然要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就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幼儿。对幼儿的学习、成长不能只满足于知识量的增加和最后的成绩,而要重视幼儿在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研究他们如何学习,以及在学习中发生了哪些变化,注意他们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杜威曾说:“我们可悲的一种错误,就是急于要得到生长的结果,以至忽视了生长的过程。”皮亚杰也曾批评某些人“只关心培养出来的完人,而不关心儿童以及其发展规律。”

(二)找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与关键期是重点

为了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早期教育还必须走在幼儿发展的前面,掌握“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育所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从心理学角度提出,每个学习个体对于某种技能的掌握都有一个最佳期限,即前文提到的关键期,这与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父母首先要了解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然后引导其完成他们自己不能完成的任务,直到他们把外在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内化到自己的潜在能力中,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成熟为现有的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相应地出现了下一个最近发展区。幼儿不断拥有新的最近发展区与不同时期的最佳期限,如此循环。所以好的教学应该走在学习者的前面,针对学习个体的最近发展区与最佳发展期限不断的调整,利用其中的规律,以给予最有利的支持与帮助。

根据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可以定义为人的发展”,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因此,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与发育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教学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所以,父母应该抓住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加速智力的开发,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早期教育的最大价值。

(三)家庭是实施幼儿教育的平台,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

实际上,早期教育最好的课堂是家庭。家庭环境对人的个性形成有巨大影响作用,一个人的知识、经验、习惯、品德、爱好和特殊才能的形成与发展,同他所处的家庭生活环境关系极大。有人专门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他把一对同卵双生子的女孩子从小分开,一个留在大城市的家庭里,一个被送到边远的森林里随亲戚生活。两个孩子的遗传素质几乎是相同的,但由于生活的家庭环境不同,两个孩子在个性的发展上完全不同。另外,家庭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方向和水平的影响作用也是相当大的,早期家庭环境的影响,甚至对人的心理发展方向和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及时强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强化是指在幼儿出现父母所期望的行为时,为了保持此行为的出现,而施加的某种刺激,主要是指积极强化。通过积极强化可以塑造幼儿的行为,并且要及时强化,否则是不利于儿童行为发展的。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儿童在一生中第一次做某件事,或许是出于模仿,或许是出于尝试错误,或许是一种应答性的条件反射,无论属于哪一种,均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后果“多少是令人愉快的”,也就是说他得到了报偿。通过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报偿即积极强化,儿童的有关行为就养成了习惯。但在强化时,父母一定要注意幼儿的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防止出现外部奖励的隐蔽性代价。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可知,幼儿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

“一只桶的装水量取决于最短、最差的那块桶板”,而中国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也取决于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这块桶板。新的世纪为早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相信我们本着“教育为先,幼儿为先”的教育发展理念,早期教育的发展会更加完善,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早期教育理s论体系。

参考文献:

[1]王东华.发现母亲[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

[2]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卢乐山.卢乐山文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任钟印.昆体良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