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校内劳动实践总结范文

时间:2024-04-02 11:39: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校内劳动实践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校内劳动实践总结

篇1

关键词: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一、实践与探索

根据课改精神,我校提出了“办富有国际视野和校本特色的现代化、示范性、五星级高中,成为师生共进、社会满意的精品学校”的目标;要求教师生活品位日益提高,业务水平与时俱进;期望学生学会生活,身心健康;学会学习,知识渊博;学有特长,勇于创新。目标能否达成,需要我们解读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整合各种资源,拓展学生视野;创新教学常规,建设优质课堂,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课改。

(一)解读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

由于课程标准比较原则,只规定了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而对知识点的取舍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的理解,选择的知识点或案例不一样。许多教材是原必修教材的浓缩,缺少知识铺垫。不少学科还出现初、高中脱节的问题,因此教师要补充大量高中学习必备的知识。加上高考方案迟迟未出台,出于对学生的高考负责,一些教师贪多求全,课堂容量增加,节奏加快,难度加深,作业偏多,导致学生的负担明显加重。针对这个问题,在课改实践中,我们强调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注意能力要求的层次性,循序渐进。要清晰地理解必修模块中选取的知识内容以什么方式呈现;在本学科的最基本的基础知识中,有哪些放在必修模块,哪些放到选修模块,知识之间有什么内在的逻辑结构,每个知识点在不同的模块中分别应该把握什么程度的要求,坚决放低起点,减小容量,通过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走进新课程,接受新课程。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有了十分重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表现在:选取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点改变了,知识内容的编排体系、逻辑结构改变了,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改变了,重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和运用。面对教材变化,几乎所有教师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困惑。许多教师感到课时不足,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之间矛盾很大。教材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些学科不同版本教材的教学要求之间、教材内容与课后习题要求之间存在差距;教材要求与初中教学衔接不够;各学科相关教学内容顺序颠倒;知识的铺垫不足;一些尚未学习的概念提前出现;甚至个别教材中出现了不少科学性的问题等。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一方面适当增加一些科目的课时。同时,我们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求。尽可能系统地研究整套教材的体系,重点研究好必修模块的知识体系和双基要求。通过系统的研究,提高教师把握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对教材的研究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中心,运用课例研讨的方式进行新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把对教材的体系、内容、能力要求的研究放到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去进行,为此,我们加强了集体备课和名师的引领,做到制度性和非制度性集体备课相结合。在规定的备课时间内开展有效备课,不仅仅是统一进度和作业等,而是就每一节课的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合理取舍知识点,对每个知识点讲到什么深度、要讲哪些例题等都一一进行研究,最后由备课组长拿出优化的教学方案。非制度性的教研日益常规化,同一备课组的教师经常在一起研究问题。学校要求各备课组多与教研员联系,请他们来听课、评课。要求名师开放自己的课堂,青年教师跟班听课,我们还组织了对外公开课、青年教师校内公开课、课题研究课等多种层次的研究课,要求全体教师每周听课至少两节,听课情况每周张榜公布。通过听课和研讨,全体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更加准确,对难度和深度的处理更加恰当,一年来,我校有八位中青年教师获评优课市级一等奖。

(二)整合各种资源,丰富课程内涵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四大要素整合起来的生态环境。一般说来,教材资源是潜在的,需经教师着意开发,方可利用。而环境资源则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有意识地加以创设的。因此,教材与环境的教学资源能否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关键在于教师的课程意识,即教师能否按优质课的价值取向发现、创设并充分利用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使潜在的变现实的,隐性的变显性的,薄弱的变强化的。

新课程实施之初,许多课程资源正待开发,没有名家的教学设计,没有现成的课件,没有现成的配套练习,甚至为了找一个素材或案例都要花上半天的时间,教师们备课感到很费劲。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鼓励教师大胆创造,新课程面前人人平等,你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创造者。首先要用好教科书资源,教科书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其次要恰当用好网络和媒体资源。三是要挖掘师生生活背景资源。四是积极开发地方资源。针对目前学生手头学习资料观念落后、题目陈旧、有许多题目超出知识范围等情况,许多学科对现有资料进行重组,自己编写学案,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各位老师各显其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目前我们重点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教科书资源的开发与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学生经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案的编制等。

高中新课程有学习领域,我们按“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江苏省普通高中学分管理指导意见”“江苏省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指导意见”“江苏省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江苏省普通高中校本评价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有计划地组织高中新课程实施,开齐开足规定的领域的课程,特别对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通用技术及音、美等课程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关于校本课程:我校通过主题为“生存方式与未来发展”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目标牵引,学生“在省武高种下一棵理想的树……”,考察自己当前的生存方式,谋划自己未来的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人格,从而形成学校的德育工作特色。配套的基地有校内李公朴事迹陈列馆、江苏中天钢铁集团、江苏国茂国泰集团、市劳动力就业市场等。组织学生参观各种企业及其设施,参加就业体验活动、志愿者活动,聘请地方有识之士给学生上课,组织毕业生与职业人员对话,让学生在理解职业的种类、特征、职业生活等问题的同时,培养劳动的意识,学习职业人所必需的劳动观、职业观,使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就业观,更有积极的创业观。

通过主题为“异域文化与本土知识”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学生学习异国语言的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意识,从而形成学校的语言文化教学特色。配套的基地有校内书画室、英语角,春秋淹城遗址、恽南田纪念馆等。通过英美文化与英语学习、吴文化与常武文学等背景的学习、比较、研究,让学生深入了解地方文化、地方民俗、民间工艺,继承本土文化精华,使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植根于具体的本土文化之中,同时也培养学生广泛了解、深刻理解各国文化的素养。每年一次的国际英语节、国际夏令营更是丰富多彩,所有节目都是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从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是受到英美文化的感染和熏陶。这种氛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相当多的学生在高二时就通过了相当于大学本科的英语达级考试。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了解了欧美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一个真正的‘武高人’,首先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国际人”的理念。

通过主题为“科技进步与生态环境”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学生接受良好科学教育的机会,形成全校性对科学素养的追求,营造学校的科学教育特色。配套的基地有校内科技馆、动物标本馆,百年航空、百年科技、百年诺贝尔科学奖,校外的中华恐龙园、全国花木示范区等。通过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能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生命科学常识等为主题的知识的学习,学生在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能源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同时,培养科学观念、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

(三)创新教学常规,建设优质课堂

按照本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过程。新课程教学的灵魂是创新,它需要教师借鉴、融合各派教学理论,需要教师的智慧和教育机智。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新课程下无常规,也不应有常规,循规蹈矩的教学是与新课程精神相背离的。然而,在现实国情下,作为规范、引导教师教学行为的教学常规还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原因包括:一是新课程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才刚刚起步;二是传统的教学常规对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有着深刻影响;三是整个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我们不可能短时间内就达到新课程的理想状态。所以,只有找准“切入点”,不断保持学校常规管理的耐力;找准“兴奋点”,不断提升学校常规管理的眼力;找准“落脚点”,不断锤炼学校常规管理的功力。以新课程的理念制定教学常规,让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转化成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使广大教师真正健康地走进新课程。

首先,教学常规要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师的素质直接左右着新课程的推行,因此,制定教学常规须关注并致力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符合新课程精神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体现自主、创设合作、引导探究、注重过程”,教学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与记忆的过程。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接受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实践学习的多样化统一。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研制者和开发者,这多重的、内涵丰富的角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素质要求。新的教学常规应该是能够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发教师的创造热情,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只有在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常规下,教师才能转变单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才能促使自身的专业发展,实现师生双方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特别重视备课、上课、课后反思

备课。总的要求是变常规性备课为教学设计。做到课前有思考、有思路,能说课。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可以有不同的备课要求,教案要因人而异;教案要留有发展的空间,注重实效。新课程下的教学常规应加大对备课组活动的管理,形成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备课制度。备课应该牢牢把握“个人领悟、集体研究、把握课标、重组资源”的原则,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最终能够形成具有教师个人风格的教案。譬如,在实践中,我们提出“备课”要做到“五有”“五备”:即脑中有“纲”(课程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方法)。教师要对教材作“问题化”处理,使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将知识串联起来的线索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从而强化认知冲突,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解决问题的亲历性活动设计。

上课。谁抓住了课堂教学,谁就掌握了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权。我们坚持“夯实基础,滚动提高,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彰显能力”的教学思想;以“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培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目标;以“每句话都有用,每道题都有针对性,每分钟大多数学生都有收获”为要求。从偏重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师生的互动;从偏重关注知识点的掌握转向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从偏重关注学生回答问题转向关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偏重关注单一化的教学手段转向关注多种媒体的科学选择和合理运用;从偏重关注结果的评价转向关注课堂教学中的过程评价。探索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使全体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好地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后反思。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极为重要,须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也可写下“教后感”。一般而言,一堂课可从三方面进行反思:教了什么、怎么教的、教得怎样?学生是否获得了“是什么”的知识(语言信息)、“怎么办”的知识(智慧技能)、“怎么学”的知识(认知策略)。通过课后自我评价、自我诊断,总结成功与不足,寻找问题,以便改进提高。

正是鉴于以上教学常规的新思路新策略,我们正确把握了课堂活动、探究学习的“度”。在课改一开始,有些教师的课堂成了活动的“天堂”,课堂成了少数学生“表演”的场所,大多数学生成了配角甚至是观众。我们认为这种状态并不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真正状态。经过开设研究课和反复研讨,我们在如何处理活动的问题上也取得以下几点共识。(1)活动是必须的,但活动不是课堂的全部。(2)活动不等于表演,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朗诵、演讲、实验设计、辩论、写作等都是活动。(3)就活动本身而言,应该把活动安排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正所谓“大难大动,小难小动,不难不动”。(4)活动中应当关注全体学生。不管哪一种形式的课堂活动,都不能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而要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特别要注意防止两极分化,对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但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教学内容那么多,课堂容量那么大,如何进行探究学习教师们感到很困惑,有时稍一探究教学内容就完成不了,不让学生探究又与新课程的理念相违背。经过交流和研讨,我们达成了以下五点共识。(1)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但探究学习是有层次的,高一学生由于能力的原因,目前所进行的应该主要是教师引领下的探究。接受学习是必须的,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但要避免机械的接受学习,要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即主动接受式学习,这是一种通过类似探究的方法或途径来获得或体验知识结论的学习方式。(2)在进行以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时要注意:要在重点内容上展开探究,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学生通过探究来掌握。在非主干非核心的内容上让学生进行有意义接受学习,有利于腾出更多时间让他们在重点问题上展开探究。(3)课堂上的探究活动一旦开展,就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充分地讨论、实验和探究,“走过场”式的探究活动是一种没有实效的探究。(4)课堂上学生的探究学习应当有结果。探究后教师要善于总结,最终要在“双基”上体现和落实。只有课堂气氛热闹,而学生没有掌握一些最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课,不能算是好的课。(5)慎用归纳式的探究,少用开放试的探究。归纳式探究耗时太多,开放式探究没有结论要少用,主要用于学生思维训练。不是每一节课都要有这样的探究,一节课上有一个这样的探究就可以了。我们还开设16个学生咨询室,加强课后辅导,在辅导答疑中师生共同探究。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一些变化,教师的自信有了,创新能力提高了,该讲授的地方就讲授,该探究的地方就让学生真正探究,逐步做到了传授知识与探究性学习、知识积累与素质积淀、归还学生时间与归还学生思维过程、解决问题与创设问题情景的平衡。

二、问题与对策

一年来,我们实践课改,同时反思课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是──

新课程对学校传统的课程组织模式提出了挑战,学校适应起来存在困难。高中课程内容新,模块多,教材变化大,师资数量、结构和整体素质一时难以适应,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的对策是深入细致地研究课程设置方案,进一步完善必修课开设方案,组织学生选课指导小组,研究选修课的开设方案。

课标与教材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由于课程标准比较原则,只规定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而对知识点的取舍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的理解,那么多知识点和案例应该如何选择对教师来说难度太大,希望能有一个对课标解读的“再解读”,即细化的课标或考试纲要之类的东西,对未来高考中的知识点进行限制。部分教材不能真正体现课标要求。如部分教材中的少量科学性问题:知识容量大、难度大的问题;初、高中衔接不够的问题;各学科相关教学内容顺序颠倒问题;知识的铺垫不足问题;一些尚未学习的概念提前出现问题;例题难度小、作业难度大的问题等,我们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可以适当处理,但无法改变教材本身。所以,很希望与教材编写者对话。通过多渠道发出一线教师的声音,呼吁出版社尽快修订教材,使教材与课标尽可能合拍。

选修课可能给教学管理带来困难。高二将有大量必修课和选修课并设,每个学生选择的学科不一样,各学科中又有不同的模块,这会给课表的编排和教学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我们设想在“自助餐式”选修不能做到的情况下,认真做好“套餐式”选修。

篇2

关键词:北师大附中;劳技教育;特色;原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177-02

从2013年6月至12月,笔者在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进行了为期五个月的实习,这一段时间的实习让笔者亲身感受到了附中劳动技术教育的浓厚氛围,也目睹了劳动技术教育在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作用。在实习生活即将结束之际,笔者将实习期间的学习所得写下来,希望能将这几个月的美好生活用文字保存下来,同时也可以对这几个月的所获、所感做一个总结。

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从1958年开始响应国家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号召,积极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历经五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却从未间断过。如今,北师大天津附中校园环境优美,学习氛围浓厚,设施齐全,劳动技术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五十多年来附中人始终坚持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很好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被天津市教委确定为首批24所特色高中学校之一。

一、北师大天津附中劳动技术教育的特色

实习期间笔者翻阅了北师大天津附中的相关资料,粗略了解了其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劳动技术教育在附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经过六十余年的不懈坚持与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的劳动技术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与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也因其卓越的教育教学成果而闻名全国。

(一)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该校最基本的办学理念就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劳动技术教育的开展也是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的,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既注重基础文化课的教学,又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从1958年开始贯彻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以来,不断加强校办工厂的建设,建成了自己的劳动教育基地,即使在“”期间全国教育严重受阻、教学受到重大破坏的大环境下,也没有放弃开展劳动技术教育。

在大力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同时,北师大天津附中也十分注重德育、美育等方面的工作,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在全面育人理念的指引下,附中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技教育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二)开展教育理论学习,紧跟社会发展步伐

人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先进的思想才能让行动紧跟时代的步伐。北师大天津附中的领导和教师充分认识到了理论的重要性,他们通过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自学、进修、网络培训等多种方式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与反思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置身于附中的校园,时时处处能够感受到浓郁的学习氛围,也正是这种不断学习的精神让附中能够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让学校的发展能够紧跟社会的发展步伐,走在全国各地劳动技术教育的前列。

附中教师的乐学和善学精神是笔者这段时间内感触最深的一点,毫不夸张地说他们个个都是被荣誉和称号笼罩着的,这些荣誉足以让他们功成名就、生活无忧,但他们没有因此而停下学习的脚步,依旧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学习,形成了一种浓厚而极具感染力的学习氛围。

(三)强化劳技教育研究,以科研带动发展

成功的教育需要将先进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只有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进行科学研究,对存在的问题认真思考、调查,并及时提出解决的方法,以科研带动实践,才能促进学校的更好发展。这一点北师大天津附中做得很好,该校历来注重劳动技术教育和技术教育的科学研究,领导和教师都有着极强的科研意识,他们善于结合自己的教学提出和解决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附中多次完成了国家、天津市以及河西区的重大劳动技术教育科研课题,受到了各级部门和领导的好评。新课改实施以来,学校率先开展技术教育课程和通用技术课程的实验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

(四)以学生的健康为本,让学生健康成长

众所周知,身体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健康强壮的体魄,一切都是空谈。北师大天津附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直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将体育课程与劳技课程相结合,通过让学生参加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五)实用性的技术教育,提升学生技术素养

北师大天津附中注重开展实用性的技术教育,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了开展好技术教育学校制定了专门的教学计划,在校期间学生要多次进厂劳动,到毕业时每个同学都基本上掌握了车工生产技能,达到简单图纸能看懂、普通量具会使用、型号设备开得动、一般零件能制作的目标。这就使得学生的技术素养大大提高,从而为他们走出学校尽快步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先进的信息化教育,提升学生适应能力

北师大天津附中在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过程中还注重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化教育提升劳技教育水平,学校投资500万元建设覆盖全校的光纤宽带校园网,建立起了学校综合管理系统、电教资料查询系统、学科资源库、moddle数字教学平台等办公和学习平台,该校的信息技术设施、达到了全国一流的水平,其网络端点覆盖了每个办公室、教室。为了开展好信息化技术教育,让学生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学校“为教师配发了笔记本电脑,每个教学班教室均配备电脑和投影机,每间教室都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实现了教育教学和办公的数字化与信息化。”①学校还开展了机器人教学活动,建立了机器人试验研发室,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国际机器人竞赛中附中师生多次获得大奖。

二、附中劳动技术教育显特色的原因――正确的选择

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的特色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大成功,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主要是基于学校的几大正确选择。

(一)正确办学方向的选择

1.发展理念――科学育人、务实创新

多年来,北师大天津附中秉承天津十三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传统,立足时代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坚持做到科学育人、务实创新的目标。为此,学校确立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致力培养“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能够服务国家和社会,具有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实用性人才。也就是在这些科学、务实的思想指导下,北师大天津附中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2.育人方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北师大天津附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在此思想指导下附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最终建立了服务性的评价体系,把教师的工作重心引导到为学生的尽快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优良服务上去。学校还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努力把教育教学行为变成实现教师自我价值的创造性活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校采取了不同的施教原则,对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开设“提高班”,增加他们的自由支配时间,开放图书馆、教师资料室等学习资源,并根据需要请优秀教师来校开展专题讲座、辅导,为他们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则狠抓养成教育,着力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对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并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二)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的选择

1.规范合理的办学章程

为了确保学校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走下去,北师大天津附中制定了自己的办学章程,章程的核心内容是:学校要以“科学、务实”为办学精神,要形成“求实的校风,严明的校纪”,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中心,通过科学管理,精心培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要着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附中人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是积极落实这一章程,力求让学生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2.高效、完善的管理体制

北师大天津附中成就的取得还得益于其高效、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主要有几方面内容:第一,成立教代会。职责是代表教职工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校长要与教代会互相沟通,使他们成为校长决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智慧。第二,实行教师聘任制。这是附中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聘任制引入了竞争机制,让人才能够合理流动,最终优化了教师、干部、职工队伍。第三,建立了劳酬紧密挂钩的分配制度。学校实行了自费结构工资制,按课时和岗位补贴报酬,使得待遇和劳动总结挂钩;第四,实行校长负责制。实行党政分开,扩大了校长的办学自,让党支部能够集中精力加强党的建设,加强思想工作,确保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三)建立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选择

北师大天津附中在教师的培养与引进方面有着优良的历史传统,学校在对已有教师的培养方面主要有几种措施,一是鼓励和资助他们攻读研究生学位;二是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北师大研究生课程班进修学习,已有90多名教师通过这种培训达到了研究生水平;三是实行师徒制,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1]。学校还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针对青年教师专业知识宽厚、思维敏捷、精力充沛,但缺乏经验、教学随意性强等特点,学校通过党课、谈心等形式加强他们的职业理想,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通过把教学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过程的管理,注重为他们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除了培养之外学校还注重引进优秀教师,不断调入骨干教师,外聘高级教师,为学校注入新鲜血液。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为附中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后盾,也为其劳动技术教育的更好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科研型教育的选择

好的经验源自不断的实验研究,附中领导班子及全校教师都具有很强的科研意识,教职工经常会参加相关的教育科研动,学校也会定期召开教育科研经验交流会,让教职工彼此学习科研经验,聘请专家举办科研讲座,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附中与全国三十多所学校一起建立了科研共同体,创办了自己的学报《中学教育理论与实践》,在全国多个省市得到了不错的反响。2006年学校提出了“科研型教育”的学校发展战略[2],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附中逐步形成了科研型的教育文化,校内科研氛围浓厚,科研成果也较好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三、在附中实习期间的几点切身感触

(一)附中人具有不言放弃的精神

北师大天津附中师生具有一种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正是凭着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附中的劳动技术教育走过了五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正是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让师生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多次在国际机器人大赛中、国内科技创新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北师大天津附中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学校开设了大量的校本课程和活动课程,还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开设了选修课,如算法与程序设计、简易机器人制作等,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爱选择相应课程,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实现个性化发展。

(三)注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北师大天津附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通过课堂教学、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社团和社会活动,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各项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四)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陶冶功能

美好的环境对人有着教育和熏陶作用,北师大天津附中人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很注重通过独特的校园布置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这一点在笔者第一次踏进附中的校门时就深刻的感受到了。学校绿树成荫,环境宜人,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体育场等场馆营造了浓郁的学府氛围,时空广场等特色建筑彰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无一不给学生以感染和鼓舞,激发他们勤奋学习。

踏着辉煌一路走来,附中人信心满满,如今,附中的广大师生正在传承优势中创新发展,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着,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前行着,也坚信附中人会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徐慧敏.培养青年教师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C].在改革中奋进――实行校长负责制10成果精粹集,1994:154.

[2]北师大天津附中.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的丰硕成果[J].中学教育理论与实践(附中内刊),2012(4).

篇3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发展;加快;深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3-0005-04

一、把握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工作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职业学校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推动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相协调、相融合,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德育体系。着力开发社会资源,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岗位规范教育,努力培养奉公守法、爱岗敬业、奋发进取、诚信友善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要进一步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依据职业教育教学规律、职业学校学生成长规律,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升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

(二)坚持把体系建设作为战略目标

随着职业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愈加鲜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予以支撑。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加快构建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普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强调,“要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我们要转变观念,更多地从体系的角度出发,明确自己的定位、找准努力的方向,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面向市场培养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也要面向未来培养能够接受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职业教育、终身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要更加注重内外对接、前后衔接、左右协调,即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前期教育与后续教育的衔接,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内容的协调。更多地从体系的要求出发,突破陈规旧俗、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特别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衔接发展,实现全方位的校企合作、院校合作,系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要求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直接面向市场办学、接受市场检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提高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吸引力,就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我们要把提高质量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着力提升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发展对接程度,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着力提升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发展能力,立足学生终身发展,切实加强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改进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注重开展学校体育与艺术教育。着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深入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和教育,加快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在较高就业率基础上,追求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就业,不断提高就业满意度,让毕业生体面劳动、尊严生活。

(四)坚持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重要内容

制度建设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大事,要逐步改革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形成体制机制创新局面,推动由点及面、由个别到一般的全面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要主动打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隔阂,全面推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人才互聘、资源共享,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实行“校中厂、厂中校”、校企集团化办学。要“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制度”。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要面向不同生源对象,采取不同的招生考试录取办法,拓宽生源渠道,面向人人办学。要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要围绕办学目标,改革和完善机构设置、人事管理、专业设置、教学评价、学生管理、实习管理、教师评聘等制度,加快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

(五)坚持把教育现代化作为目标引领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深化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到2015年,建成100所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要立足自身的类型、层次,瞄准现代化建设目标,全面加强文化、制度、设施等方面现代化建设,着力提高职业教育的普及度、公平度、质量度、开放度、保障度、统筹度、贡献度、满意度。特别是要推进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比较中找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着力引进国际课程与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学习与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实现江苏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

二、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推进策略

(一)更加注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融合

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区域对接、融合有利于提高政府重视职业教育的程度,有利于促进学生区域就业创业,有利于企业全程参与教育教学过程。职业学校有关负责人要对区域内产业发展、主要企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洞若观火、了然于胸,要与现有合作企业、潜在合作企业的主要负责同志密切联系、定期互动。要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调研,建立学校与企业沟通交流的机制,创新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模式。要推动区域50%以上的百强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创建一批校企合作的示范组合与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二)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工作的一切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因此,必须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我们一切工作的落脚点。要全面实施职业学校素质教育,全面加强职业学校德育、文化基础教育、专业技能教育,全面培养学生个人素养、社会素养、职业素养。要实施因材施教、分类教学,实行全面培养与分类培养相结合、全面授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特别是要做好就业创业学生、升学学生的全面培养与分类培养工作。中等职业教育前两年必须全面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避免应试教育之不足,以考定教、以考定学,最后一年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方向,实行分类培养,保障所有学生都有就业创业、升学的机会,加快扩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生源基础。

(三)更加注重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学校作为基本立足点,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进一步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自,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率先探索突破。要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学校管理的深度与广度,建立政、校、企共同参与的学校董事会、理事会,研究决策学校发展重大事项,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研究决定专业发展重要工作。要完善职业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加强职业学校三项规范管理,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和内部管理体制和监督制约机制。要克服学校行政化倾向,建立围绕学生、围绕教学、服务企业的职业学校管理模式。要加快建立职业学校办学绩效评价制度,全面考核学校办学质量。2014年,我省将在一半以上的省辖市试点职业学校进行学业水平测试,探索建立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将在中等职业学校、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全面实行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以就业质量考核评价学校办学质量。

(四)更加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现代化的师资队伍,才有现代化的教育。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建立师生密切联系的促进机制,促进教师主动理解学生、帮助学生、关爱学生。要全面加强德育、文化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引导各类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协作培养。要加大从行业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的力度,开通引聘担任专职教师的渠道。建立兼职教师学校选聘、财政补贴制度,扩大兼职教师规模,提高兼职教师队伍素质。深化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选择优秀企业安排教师进行三个月或半年以上的实践,提高实践锻炼的效果。要完善教师年度教学质量考核机制。多年来,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中,反映的突出问题就是年度教学质量考核流于形式、弄虚作假,各学校要严格做好教师年度教学质量考核工作,优秀率严格控制在30%左右,进一步规范教师职称申报工作。2014年,省教育厅将研究颁发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标准,明确名师工作室的工作内容、运行机制、保障要求,推动建立名师引领、团队合作、阶梯进步的职业学校教师成长机制。

(五)更加注重教育教学研究

2013年,江苏省首次开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2014年,教育部也将组织开展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要强化教育教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善于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找到真实存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改变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两张皮”现象。要改进教育教学研究方法,推动“行动”研究、“实证”研究,组织教育教学实验,开展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真实可靠的研究成果。要强化教育教学研究的成果总结,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配合做好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要推动建立鼓励创新、尊重研究、积极推广的教育教学研究机制,激发创造一批优秀成果,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思想引领、理论支撑和模式示范。

三、着力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举措

(一)着力稳定中等职业教育事业规模

调整教育结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都要求职业教育保持相当规模。当前,江苏省初中毕业生进一步减少,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难度还比较大,各地要及早谋划、尽早部署、尽力完成,继续把应届初中毕业生作为职业教育主要生源,深入动员学生接受职业教育。要不断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范围,做好退役士兵、进城务工人员的招生工作;加大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力度,办好内地中职班、新疆中职班和青海中职班。

(二)着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即将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提请省政府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研究制订《江苏省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若干意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继续完善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考试办法,扩大对口单独招生规模,提高本科招生比例。总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二批试点项目经验,遴选组织第三批试点项目,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创新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三)着力推进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

组织开展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调研视导,总结交流实验区创建经验,督导实验区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率先贯彻国家和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创新发展实验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四)着力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德育工作

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在职业学校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职业学校师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职业学校师生的自觉行为。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全面落实《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督导评价标准(试行)》,开展全省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视导。加强职业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创业教育、公民教育、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

(五)着力提升职业学校教学质量

深入贯彻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精神,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2.5+0.5”、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4.5+0.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做好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制订工作。推进技能教学研究,评选第三批省技能教学研究基地。做好第三届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工作,评选江苏省职教名师工作室。制订全省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方案,继续推进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试点工作。

(六)着力提升职业学校基础能力

总结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经验成果,开展第二批项目建设省级检查验收,指导第三批学校实施项目建设。组织首批32所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经验交流,启动第二批40所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创建工作。组织首批63个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视导,遴选创建50个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

(七)着力推进职业学校专业建设

开展第二轮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调研,扩大数据采集,运用科学方法,深入分析我省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情况,提出专业结构优化方案。继续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规范化、品牌化、特色化建设。建设100个中等职业教育品牌、特色专业,20个五年制高职品牌、特色专业。

(八)着力完善各项大赛制度

建立和完善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制度,推动技能大赛“四覆盖”“四促进”,认真组织全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积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面总结和分析技能大赛的特点,强化反馈和指导日常技能教学。认真组织全省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指导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认真组织全省职业学校创业大赛、文明风采大赛。

(九)着力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组织首批省级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成果验收入库,启动第二批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推动教学资源在全省的普遍共享与使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试点。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力争覆盖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推进全省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管理系统的升级应用,指导职业学校做好数据核对入库工作。

(十)着力做好职业教育宣传工作

切实加强职业教育的宣传机制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动员教育媒体、社会媒体更加关注职业教育。及时总结报道江苏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成果经验,积极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加快凝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正能量。

Deepening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YIN Wei-min

(Jiangsu Education Department, Nanjing 210024, Jiangsu Province)

篇4

——编者按

8月7日,山东省第一届青少年模拟联合国峰会以“做改变世界的公民”为题在山东大学举行。来自全省25所学校的210名学生代表参加。聊城二中在此次峰会被授予“优秀组织单位” “优秀指导教师”奖。学生王吉鹏、刘雪驰获“最佳代表”奖。10月19日,《教育》旬刊记者应邀来到该校采访。校长李若龙说,近年来,聊城二中高举“生本课堂”教学改革大旗,把学生当成课程建设的主体来培养,学生通过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唤醒了极大的学习热情与内在潜力。

共促发展良好势头

1951年1月,聊城县人民政府决定建立聊城县中,全称为“平原省聊城初级中学”,简称“聊城县中”。 从此,聊城二中跋山涉水,走过62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一所历久弥新的学校经过几代人奋发努力,如今,学校已是聊城办学水平突出、办学设施完善及具有美好发展前景的特色高中。该校校园绿化面积达到46.6%,草坪、灌木、观赏树木、挺拔的白杨,层次分明的校园植物群生长着近百种树木。学校将杂草交给学生去清理,将树木交给学生去养护,将树牌交给学生去设计;草坪中有来自泰山的青石,泰山石的厚重、征集的名言、名家的真迹,使二中学子仰止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与大自然一起“成长”是学校一贯的理念。

近年来,聊城二中在课程管理上,立足校本,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前提下,注重校本课程的研发、设置、管理,在美术、音乐、体育、舞蹈等系列校本课程上走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通识与专业共促发展的良好势头。先后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国家教育研究机构、知名师范高校专家学者来校考察。学校从“校本讲义”到“三型五步高效课堂”,再到“生本课堂”系列教学改革,一步一步走向学科教学的核心地带。2012年,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南下广东,西入河南沁阳,东达本省的青岛、淄博等地,观摩借鉴,取经调研,于9月新学期正式启动了一场生本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副校长王书林说,一年来,“生本课堂”课堂改革成就了一大批教学英才。8月14日,学校106名骨干教师(教坛领航、新锐,部分在“生本课堂”大胆创新的教师)专程来到莱芜市雪野湖畔海润山庄进行了一场“对话生本”的主题论坛,用对话演绎课堂新模式,大家分时段演讲,台上台下妙语连珠的提问,让全体参与者享受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教学改革盛宴。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校长李若龙说,《人民教育》原主编付国亮曾说过,生本教育是教育转型时期的主流教育思想,是一种根本性的理论。学校以生为本,以人为本,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应坚定地走下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教学和课堂艺术应有深刻的体验,紧跟教育发展潮流,打造有活力的生本教育与高效课堂是一所学校走向成功的必然之路。因为,一节好课,也许就是成就孩子多彩人生的一个窗口,做一个关注孩子心灵与成长的引路人,当看到孩子迈向成功是一个教育人最大的幸福。

在聊城二中,为达到课堂教学改革的预期效果,各年级组织教师边实践边总结,边改进边提升。在全校“生本课堂”研讨会上,印发学习手册,制定“前置作业”,强化课堂规定流程,创建生本课堂评价规范等制度,仅半年,教师、学生在学校教改论坛上发表感悟、教学反思类文章达3000多篇,录制“生本课堂”录像上百部,专家、学科课件300多节。教师王永国说,在“生本课堂”中,让学生依据“前置作业”进行自主学习,把讲台变成学生交流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与课堂环节,提升了学生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习竞赛的开展。

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聊城二中搭建多种平台引领教师发展、成就教师理想。为提升青年教师专业素养,学校落实“青年教师每天一节校级公开课制度”,所有听课教师针对授课者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书面改进意见和听课感悟,在展示、观摩、碰撞中提升教学效果。在同学科教师间、不同学科间举行赛课活动,评出年度教坛新秀、校级优秀青年教师。副校长王书林说,青年教师的高度就是学校未来发展的高度,聊城二中不遗余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开展的“对话生本”论坛从学校管理、课堂架构多方面展开,其中课堂架构是重点,也是聊城二中实行生本教育一年来的总结汇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围绕课堂展开有效讨论,特别在“前置作业”上,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可行性意见。教师李莉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给学生充满智慧、有灵性的课堂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有人说,一切教学行为如果不把学生作为第一思考对象,就会偏离教学轨道,甚至南辕北辙。所以,课堂就应从角色的改变开始。把尊重让给学生,并与之平等对话,静静聆听,悉心观察,成为他们的“助教者”。教师让出讲台,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大胆释放自己,表现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人。她还说,上学期,我所代的班级课堂纪律一时出现问题,我便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鼓励成绩较差的学生上讲台,用多媒体、投影讲述自己的解题方法。一个同学讲完后,其他同学有不同见解可接着上去讲,学生先认真听别人说,然后提出自己的补充或不同意见。每当这时,发言者总是此伏彼起,学生争着上讲台。很难想象,这些学生之前大都是上课不听讲的后进生啊。由此,我不得不在心里告诉自己——没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他们多大的舞台,他们就能呈现你多大的惊喜!

调动学生积极性就要深入学生

课堂改革让聊城二中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显著提高,课堂参与的主动性空前高涨,学校小组、班级自主管理意识得以加强,学生知识素养和合作探究能力比翼齐飞。更可喜的是,“生本课堂”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彻底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与学生的学习观,更拉近了师生间、生生间距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彼此信任、相互尊重。在实行学生自主管理过程中,树立依靠学生、相信学生、开发学生潜能的同时,学校同时加强“三个基本意识”,即学生自定任务及目标意识;自我计划与实现目标意识;自我检查、善于总结意识。因为学生必竟还是孩子,其独立意识、自我理解能力相对薄弱,所以,学生的自治必须有较强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并在初期应从教师方面给予指导乃至示范,切不可过于高估更不能盲于操作,全面放手在对中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管理是不可行的。

高中历史教师方东旭说:结合高中历史特点与本校学生实际,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必须先让学生备好课,然后才实施讲课。当组织学生就课文中的某些实例进行集中探讨时,我发现,课堂认知由此产生持续、发展的效果。每当大家深入研究各种课型,如习题课、复习课等,如何运用生本理念上课,由此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课堂感悟与学习反思,这些体会均在教师同行中引起较大反响。教师张金福说,以前备课更多是挖掘学科本身,学科内容、学科能力及学科思维,就是围绕教材、教参、教辅转,只想着这节课我怎么上得漂亮。而现在,是学生本位指导着我的备课,所以,课堂的精彩就成为一种必然了。

这是高二(3)班的一节政治“分组讨论”课,这节课涉及文化创新及中华文化、民族精神解读,共有40道复习题需要强化讲解。上课一开始,教师并没有先讲,而是在黑板上列出3道“达标问题”,并给学生5分钟时间去理解这3个问题。全班同学纷纷拿起书本或复习资料研讨自学。5分钟后,老师随机点名让学生向全班同学讲解黑板上列出的问题。这一轮过去后,学生对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先就有了基本印象。接下来,需要强化讲解的40道复习题。教师随机将全班56名同学分成3组,其中两组分别领到10道难度相对较大的复习题,另一组则承担其余难度较小的10道复习题。随后,这3组同学离开座位,围站在一起展开讨论,教室顿时变成了一个大会议室,各小组对所承担的题目逐一“完成任务”。这个讨论段为10分钟,各小组不光讨论,还翻阅书本及资料,然后将讨论结果和不懂的问题写到黑板上。随后教师又将这些问题分给各个小组。分配完题目,又是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场面:从第一个小组开始,纷纷有同学站起来给全班同学讲解这些“疑难病症”,并拿出刚才讨论时探寻的依据,讲到精彩处,不时响起热烈掌声。在讲解过程中,也有同学遭到其他同学质疑。随即,在全班又形成了新一轮讨论。这时,针对同学们的疑问,老师才适时点拨,并捎带列出常见误区提请同学们注意。同学们对此一直热情很高,等大家拿出笔、本准备动手写时,下课铃响了,这也成了课后消化知识的“作业”。至此,全班同学依然保持着上课时的激情……

高三年级生物教师郗灿峰说,“生本课堂”开展之后,我越来越体会到,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就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困惑,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在生本教育开展之初,从全校公开课,到年级学生跟踪调查,通过心理访谈,学习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建立“跟踪辅助档案”……现在,每一个孩子都能信心满满的学习,学习自觉性得到大幅度提升。

人物对话

《教育》旬刊:您认为怎样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李若龙:一所正在上升期的学校,教育人必须坚守“用心”二字;一所正在爬坡的学校,必须坚守“坚持就是胜利”的理念。学校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健全、聪慧、厚重、成功的现代人。把教育当成一项事业来追求,把每一位教师当作教育家来引领,追求有意义的教育生活,成就有价值的多彩人生就是聊城二中的与众不同。我们认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改变人、发展人,全面提升人的素养与境界。越是欠发达地区、越是农村的孩子,就越需要提升素养和人生境界。学校应综合各方面因素,帮助每一个学生用心测量美好未来与现实的距离,认清自己优势和短处,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量身打造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教育》旬刊:如何理解学校内涵发展与“生本课堂”改革?

李若龙:聊城二中是一所普通高级中学,长期以来受多方面因素制约,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前些年靠外延扩张、分类教育有了一定发展。但是,随着学校进一步发展,我们意识到不走内涵发展之路,不从课堂上突破就不会有更大的发展。多年以来,我们始终没有解决课堂的问题,我们学习过很多学校,如洋思中学、昌乐二中、杜郎口中学等,但别人模式很难成为自己的东西。从去年开始,我们集中研讨,启动了“生本课堂”教学改革。“生本课堂”教育倡导人是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是一种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他认为学生的起点非零,学生的学习是内在需求与动力,其原则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实践证明,这种模式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大面积提高。

《教育》旬刊:使改革理念成为全校教师的共识,对此,你们做了哪些工作?

李若龙:启动“生本课堂”教育以来,我们实施了校长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培训,制定出“生本课堂”基本流程,并且让这种理念成为全校教师的共识。我们把这种实践模式命名为“激活”,即激活课堂,激活思维,激活知识。此种现象被誉为“聊城二中现象”。改革之初,学校成立年级督察组、选配学科主任,通过集体备课、课后反思,在年级层面扎实推进。一年来,我们分年级组织了近300节研讨课、30多次研讨会,编撰了7本师生感悟,每个年级开设网上论坛。“生本课堂”在我们学校已经取得令人羡慕的成效。

《教育》旬刊:通过“生本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培养形成了哪些进步?

李若龙:我认为教学重自主,课堂重碰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才是课堂改革的真正目的。学校把打造高效课堂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以分层次、高效率为原则,以前置作业为基本,构建激发教师激情、适合学生发展的高效课堂之路。“前置作业”确定了教学重点、难点、思维触发点,适合各类学生使用。课堂上,坚持师生平等对话,教师淹没在学生之中。学校坚持“三讲三不讲”原则,即只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讲之前不讲,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因此,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教育》旬刊:在教育实践中,您个人先后取得了哪些成绩?

李若龙: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教学和管理占据了绝大部分精力,如何把看似重复的劳动干得更有价值,长期以来,我逐步养成了“戴月沉思,秉烛夜书”的学习习惯,2010年、2011年我的专著《边走边弹》《第三只眼睛看教育》相继出版。因为科研能力突出,我先后被聘任为聊城市督学,聊城市教育学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聊城大学硕士专业研究生导师,全国中学教育科研联合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今年,被聊城市政府授予水城名校长称号。任现职以来,我乐于把自己的思考和做法与同事共享,先后指导、培养出省级教学能手2人、省级优质课获奖者4人,市区级教学能手、优质课获奖者15人,为教育一线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育人才。

李若龙,1964年生,1983年大学毕业,历任高中语文教师,学校团委书记、政教处主任,聊城市东昌府区教育局普教科长、副局长,兼任聊城二中校长、党总支书记。系聊城市教育学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聊城市督学,聊城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中学教育科研联合体理事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李若龙语录

教学改革将使我们的教师队伍重新洗牌。教师不是医生,学生是不是喜欢你,与你的年龄、性别、曾经的光环无关。

对于新生事物,你晚一步就可能永远跟不上,因为你和别人对话已经不在一个层面上。

什么是生本教育?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有人说,我们的教育向来依靠教,现在强调以生为本,在教者的引导下依靠学生学。这是“剑走偏锋”,言下之意是一种“教育冒险”。我们并不排除这是在改革困境中的一种“另辟蹊径”,但更认为它就是教育的“本质回归”。

对于教学,没有深入研究和切身体验就没有发言权。

凡是走向了不成功,都是方向不对路。对于学习,无论你多聪明,付出总与回报成正比。

学校每个成员都要有责任心,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

篇5

[关键词]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3)04-0106-07

一、引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有了新的变化,开放教育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电大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技能型、管理型、应用型人才。而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有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来保证。作为一种有效的模式,校企合作办学必将成为推动开放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办好开放大学”。这是电大进行转型,建设开放大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的重要措施。叶文华认为,“从本质上讲,开放大学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教育资源为一切学习者提供机会和条件的新型大学,这也是开放大学与传统大学明显区别的主要特征。”所以开放大学的建设方向为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一个知识起点,获取任何所需知识。这也完全符合校企合作办学的特点与初衷。

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从21世纪初开始逐步发展,逐步探索,近几年,在国家、地方政府各类政策支持下,在企业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下,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以宁波电大为例,2009年至2011年间校企合作办学在开放教育招生总体低迷的情况下异军突起,成为近两年招生办学的热点(见表1)。而从开放教育的角度来看,校企合作相关研究却少之又少,更无全面系统的研究。因此,对开放教育视角下校企合作办学的全面探析也就有了切实可行的意义。而且对校企合作办学的探讨研究也可为实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所要求的电大系统整体战略转型,建设开放大学,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作出探索和贡献。本文将以宁波电大为例对电大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阐析在校企合作中电大存在的优势与困境:针对电大开展校企合作的困境与瓶颈,从政府、学校等角度提出相应对策,最终尝试探索适合开放大学建设和企业需求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二、校企合作教育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一)校企合作教育研究综述

校企合作教育是学校与企业在资源、技术、师资培养、岗位培训、学生就业、科研活动等方面的合作,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国外,校企合作教育研究已经十分深入,研究范围涉及到校企合作的法律政策、教学科研、专业建设、领导管理、学生培养、教师培训等诸多方面。对校企合作办学的发展起到了理论引领作用。目前国外主要有三种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一是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二是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如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三是以行业为主导的模式,最典型的是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国内,校企合作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研究主要集中于职业教育领域,内容包括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讨和实践经验的介绍。大概可归纳为如下三种类型:一是立足个案,着眼宏观层面的研究,如甘戈、周斌、王慧慧等以学校、企业和工业园区等实体开展校企合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个案经验成果,分析合作存在的问题并从宏观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二是围绕专业或专业群建设,开展具体层面的研究,如梅亚萍、于亚杰等人以具体专业或专业群建设入手,结合地区产业特点和学校办学定位,探讨校企合作的主体功能和实践经验解析:三是以办学基本要素为研究对象。思考政校企互动来提升要素内涵发展,如彭新澧、陈联嘴人以课程开发、专业建设、师资建设等办学基本要素为研究对象,围绕校企各自需求和优势,探讨校企合作的运行方案。以上研究主要集中于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从收集的文献可见仅有几位学者从开放教育的角度来思考校企合作办学,如赵敏。且相关研究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而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是“十二五”期间,电大系统实现转型发展,服务行业人才培养,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和战略方向。因此,如何结合电大的办学优势和开放教育特点进行校企合作办学研究就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创新型和现实性。

(二)校企合作教育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于20世纪末兴起。其思想源自皮亚杰、布鲁纳、维果茨基、杜威等人,主要观点为:第一,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第二,知识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第三,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知识本身的传授。社会建构主义是认知建构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以维果茨基的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虽然知识是个体主动建构和个人经验的合理化,但这种建构是需要与他人协商并达成一致来不断地加以调整和修正,而不是任意建构,并且会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学习者要借助文化支持来参与某一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内化有关的知识。知识建构的过程,需要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更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实现。开放教育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技能型、管理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开放教育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要依托实践,依托行业、企业,实施合作道路。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学习者可将学习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与现实实践互相转化,增强自信,加强对学习与工作的体验与理解,从而实现知识的意义构建,获得技能,获得知识。开放教育的教学与企业的实践,在开放教育校企合作体系中缺一不可,离开了两者的结合,学习者的学习和训练就失去了依托,就无法实现对知识与技能的意义构建。

2.终身教育思想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今后一个时期国家推进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终身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一个教育原则,更是一种教育实践。“终身教育”的概念由法国学者保尔·朗格朗(P.Lengrand)1970年在《终身教育引论》一书中提出。此后很快成为遍及全球的一种国际教育思想。1996年,雅克·德洛尔进一步扩大了“终身教育”的内涵,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教育具有终身型、全民性、广泛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等特点。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打破了学习与工作的时间界限,强调人的一生须不间断地接受教育和学习,以不断地更新知识,保持应变能力,其理念正好符合时代、社会及个人的需求。因此终身教育理念一经提出,就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由此,根据每个人的发展生涯,设计与之相适应的适合社会需求的终身教育,成了社会的一种需求。这一要求的产生同样对学校和企业提出了新要求。就学校而言,电大开放教育的理念和办学方式就是终身教育的理念和方式:从企业方面看。企业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未来,在人员引进和员工培训上要有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要用发展变化的观念来吸纳员工,要为员工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

3.合作教育理论

以约翰·杜威为代表的美国实用主义者提倡的“教劳结合”观,为合作教育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这种观点认为,教育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它为学习者进入社会做好准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目标在于,更有效地为学生就业和自我教育作好准备,使他们顺利走向社会,完成向生产行业的过渡。并获取经济效益。因此,杜威提倡“从做中学”,在他看来,“人们最初获得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自然的发展进程总是包含着从做中学的那些情境开始。”据此,他认为,“在做事里面求学问”要比“专靠听来的学问好得多”。在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影响下,美国、日本等国家积极推行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合作教育模式,促成了产学之间的合作及日益频繁地交流。合作教育的学习者在人才市场中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后的发展前景,是合作教育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所以合作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必须与当地的经济实际发展相结合。对学校来说,要改革课程形式,实施工读交替式的课程。实践课尽量在企业内进行,缩小教育与实际工作情景之间的距离,合作教育理论充分说明了教育与社会生产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为校企合作教育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开放教育视角下校企合作办学现状

(一)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现状分析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办好开放大学”后,开放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近五年招生情况较好,目前在全国电大开放教育招生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高职院校相比,电大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属于后起之秀。但是电大开放教育有着职业院校无法比拟的系统、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目前电大系统的校企合作办学方式主要是企业员工来校面授,同时学校根据中央电大的课程设置进行授课。其他方式还有“订单式”、“融合式”校企合作办学以及远程教育校企合作等。受传统教育和电大办学习惯的影响,在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课程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类课程较少,专业设置也是以文科为主。同时,电大的教师很大部分是兼职教师,教师队伍不稳定,管理上有一定难度。所以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显现出一定的问题与困难,如专业建设、专业师资等基础办学条件相对薄弱:教学内容与企业发展需求尚有较大差距;校企合作办学层次、模式单一,覆盖面不广:校企合作紧密度不够等。电大应该突破办学桎梏,利用自身优势,探索适合电大成长发展的办学模式,开展电大特色的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目前对全国电大系统的校企合作办学现状和类型等方面的数据收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文主要以宁波电大为例,对开放教育的校企合作教育类型进行阐述。以期以点带面,由个案入手,探索具有电大特色的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对策和模式。

(二)宁波电大校企合作办学典型类别

2006年始,宁波电大尝试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办学已初具规模,2009年秋至2012年春校企合作办学招生总数为2421人。在部分分校(院)招生率高达20%以上。2011年始,宁波市开始使用《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实施办法(甬政发[2011]140号)以规范促进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同时政府对进行校企合作教育的企事业单位给予补助与资助,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校企合作教育的全面扩展。从表1可见,近三年宁波电大校企合作办学招生数处于上升趋势。2011年,在地方政府的政策激励支持下,在学校的宣传努力下,宁波电大校企合作招生数陡增,增长率达325%。在具体办学过程中,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涉及专业13个,以文科为主。专业设置基本上根据中央电大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教学。以下主要以宁波电大为例对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典型类别进行提炼和总结,以期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运行机制等的探讨作出预见。

1.类型一:与政府合作办学(或政府牵线式合作办学)

类型一是指政府为电大和企业搭建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为校企双方谋求合作、实现互利双赢创造有利条件;政府在校企合作办学中统筹协调或直接参与,为合作办学提供保障和支持;电大则提供教学场地,教学资源,组织教学。类型一校企合作办学招生总数(2009秋至2012春)为665名,生源主要为各企业员工,专业涉及7个。课程设置上根据中央电大的原有课程设置授课。所招学员学费部分或全部由政府补贴。师资则由电大教师和外聘教师共同组成。此类型的校企合作办学单位以宁波电大象山分校为典型。

2.类型二:行业协会牵线校企合作办学

类型二,顾名思义,是指电大依托行业协会这个平台,与企业紧密合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及电大的教育资源优势,为企业人员教育提供师资和场所。此种类型的校企合作办学有宁海分院和开放学院两家,共招生224名(2009秋至2012春),涉及专业4个,生源主要为各企业员工,学员学费由企业部分或全部负责。课程设置按照电大原有课程设置教学。师资由电大教师和外聘教师共同组成。此种类型的校企合作办学以宁波电大宁海学院为典型。

3.类型三:订单式校企合作办学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指电大与企事业单位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且在师资和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和实践,学生毕业后由用人单位接收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此种类型的校企合作办学有开放学院和余姚分院两家。共招生94名(2009秋至2012春),涉及专业3个。生源来自应届高中毕业生或中职毕业生。电大负责提供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学费由企业全额资助,学员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企业需要灵活增减课程。师资上,由电大教师和外聘教师共同组成,部分外聘教师来自企业。

4.类型四:送教入企式校企合作办学

送教入企式合作办学是指由企业提供教学场地、教学设备,电大提供师资、学习资源,组织教学的办学模式。该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企业员工的工学矛盾,可以根据企业员工的需求选派优秀教师,科学合理安排授课时间、方式,课程计划、内容。该类型合作办学共招收学员448名(2009秋至2012春)。宁波电大实行这类合作办学的学院和分校有四家:鄞州学院、开放学院、奉化分校和余姚分校。涉及专业5个,生源为各企业员工。学费由企业全部负责。课程设置按照电大原有课程设置教学。师资由电大教师和外聘教师组成。此类型校企合作办学以宁波电大鄞州学院为典型。

四、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优势与困境

(一)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优势

在合作办学方面。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历时已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具有一定的优势。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注重与行业社会需求接轨,致力于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有很多实践实训类课程。关注教师的职业资格能力,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等。但是开放教育历经三十多年的理论积累和实践探索,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模式、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系统管理体系,拥有丰厚的教学资源与办学经验。这些优势是职业院校望尘莫及的。

从表2可见,开放教育在教学支持、教学理念:管理支持、技术支持及系统优势上具有相当的积累,拥有实力雄厚的教学队伍、有效运作的管理队伍和现代远程的技术队伍;有着“对象开放”、“资源开放”、“过程开放”的教学理念;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实施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管理体制比较完善:而且中央电大面向系统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资源库、教学信息传输系统和教学支持服务系统既是中央电大的教育资源,也是各级电大可以充分利用的优化教育资源。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为校企合作办学提供经验方面的借鉴和人力资源的保证,也可以为校企合作办学带来坚强的后盾与支持。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开放远程教学的潜在和现实优势,创设全系统可共享的校企合作办学网络课程;可以依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学生学习的特点和教学条件等灵活多样地设定教学形式:可以按照企业的不同需求和区域特色对课程进行编排和设置,以适应校企合作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开放教育在中国教育框架中最具大众化教育属性,而且是信息化程度最高的一种教育形态。开放教育对社会全方位开放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契合了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能满足社会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在合作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其优势淋漓尽致地予以体现。同时在优势的基础上,借鉴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经验,拓展专业领域,发展实践实训课程,关注“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发展具有开放教育特色的校企合作办学。

(二)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困境与瓶颈

校企合作在成为开放教育办学热点的同时,也一直存在着明显的问题。目前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面临着很多的困境和瓶颈,如,校企双方的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不足:合作双方在合作上“一头热,一头冷”;缺乏长效合作机制,校企合作存在着明显的短期特征等。主要表现如下:

1.校企合作程度不深

目前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仍然停留在表层形式上,没有深度挖掘服务企业的基础能力,学校和企业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依赖关系。由于电大传统的办学习惯,校企合作的形式和内容很多流于形式,在实质上没有突破性的发展。如,专业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很多都是根据电大开放教育的计划、设置和内容进行教学,大部分合作没有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调整。以宁波电大为例,四种办学类型中除“订单式”校企合作办学外,其他几种类型基本上根据开放教育原有课程设置进行教学。

2.校企合作面较窄,覆盖面不广

首先,开放教育校企合作与行业协会结合不够,未充分发挥其桥梁作用。再者,从专业角度看,校企合作办学并未覆盖开放教育的所有专业,开放教育开设专业共有40多个。在宁波电大,校企合作办学涉及专业仅13个。另外,从宁波电大校企合作的典型类别(文中第四部分)可见,每种合作办学类别涉及的专业平均为5个,且5个专业在各类别中有重复。所以专业数不多,还有待开发。

3.理论与实践脱节

受传统教学习惯影响,开放教育各专业从创办至今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尽管在办学中要求每个专业有1-2个实践实训基地,但是真正开展实践实训的专业不多,拥有职业资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也是少之又少。由此在校企合作办学中,实践实训专业、设备及基地建设就成了专业拓展的一个瓶颈。以宁波电大为例,校企合作办学涉及的13个专业除个别专业硬性要求有实践实训课程外,基本以理论教学为主。这对相关专业品牌的打造、专业的拓展有着很大的制约。

4.企业合作热情不高,校企合作办学“一头热”

因缺乏一定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往往是学校的“一厢情愿”,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寻求合作的过程大多是电大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很少有企业主动要求合作办学,所以对学校来说,合作过程可谓是步履维艰。大多数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主要是靠“关系和信誉”,企业对此不冷不热,动力不足。

5.缺乏长效合作形式

由于缺乏有效的利益机制和约束机制,校企合作办学目前主要是根据校企双方的短期利益需要形成,普遍存在形式化、短期化的问题。在合作过程中大多没有形成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目前的开放教育校企合作教育尽管迎来了小,但是在实际运行上其实是在某一点和某一时间段获得成功,缺乏长效运行的机制。而且,合作中学历化倾向明显,合作关系较难巩固。以宁波电大为例,在合作办学中,学历化教育倾向明显,所以当一个企业的员工在学历层次上都得以提升后,后续合作就此而结束。

五、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发展的对策分析与模式构建

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办学目标还相去甚远。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如果要建立长效发展的合作机制,实现良性循环和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还任重而道远。但校企合作教育是开放教育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建设环节。校企合作既是当前开放教育实践改革的一个既定方向,也是电大寻求自身发展空间和服务地区经济的必然要求。就当前看来,校企合作既需要国家的倡导、支持、激励与保障,也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行动。

以下主要从政府、企业行业和学校的角度来对相关策略进行阐述:并构建了一个校企合作办学的目标模式图,以对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方向进行梳理。对未来的理想合作模式进行预见。

(一)呼吁政府积极发挥职能,营造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环境

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优势,协调电大与企业两者的利益,帮助校企双方明晰在合作中的权利、义务及相互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监督和协调功能,通过立法、建立专门机构等手段,大力支持校企合作教育。使学校和企业双方都从中获益,使合作办学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以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经济。

1.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搭建合作平台,加大投入和经费补助,予校企合作教育以一定的利益机制和良性运行的基础

目前,校企合作办学需在广度和深度上予以加强。如要解决现存问题,真正落实校企合作办学工作,政府须在立法、财政等方面给予支持,营造氛围,搭建平台,成为校企合作办学有力的推动者。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校企合作教育特别是尚处在探索阶段的校企合作教育,能否富有成效,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推动力度是决定性的因素。如,政府应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加强对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支持和宣传力度;引导和建立开放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等值的使用、对待观念;尽量营造“学力社会”的氛围,而非“学历社会”。另如,政府应发挥职能优势,通过政策激励和税收优惠,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等。

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校企合作顺利进行,予校企合作教育以保障机制和长效机制

目前,内容详尽、针对性强的法律法规仍未出台。而学校与企业长期有效合作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和法规,在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若要使双方的合作产生最大效益,那么在长期合作中双方就需逐步探索建立各种保障机制。而法律法规保障是其最重要的保障因素。美国、德国和英国等合作教育发达的国家都是通过法律等手段来维护和促进校企合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也需制定相关法律条文来明确和规范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在校企合作教育中的责权和义务:制订优惠政策调动合作教育单位的积极性,以保证合作办学沿着既定的合作目标、合作方式运行,确保合作内容的实现。

3.严格就业准入制度,强化职业能力资格与劳动就业的关系,予校企合作教育以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

政府在承认开放教育本专科学历在各类职业中的使用时,同时可给予开放教育各类品牌专业以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可以使职业资格证书逐步具有与普通高等教育学历文凭类似的含金量。严格执行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的制度。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可优化企业人力资源,创造条件提高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可较有效地规范劳动力市场。而且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推动校企合作自觉开展,改变目前校企合作一头热的尴尬局面。

(二)让企业、行业协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

1.参与专业和课程建设

根据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技术、能力、知识的需求进行专业、课程和教材的设置及调整,让企业和行业协会全程参与校企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参与课程开发建设,使相关课程实现以能力为本、实践为主的目标。通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才能更符合企业的需要。

2.参与师资队伍建设

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应充分利用行业、企业人力资源优势,选派企业管理人员、工程人员和技术员担任兼职教师,把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管理、经营等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可选派企业专家做定期或不定期的讲座,或让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了解、掌握行业、企业最新动态,丰富实践经验,使教学不脱离企业实际,同时又能融合学校与企业的文化。

3.参与教学过程和教学投入

校企合作办学,尤其是定单式培养中,企业参与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结合实践教学,因此,应鼓励企业参与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也可以直接利用企业车间、基地等为学校实训实习基地,可将与学校对口的企业或企业车间请进学校,或将学校的专业实训环节内置到规模型企业中,使教学环节置身于企业,形成学生学徒化、师傅教师化的双重身份环境。企业还可以捐资捐款的方式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如为学校购置教学设备、建设实训基地等。当然,在让企业参与教学过程,强调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同时要注意企业参与的“度”。

(三)加强学校内部对校企合作办学的管理

学校与企业在实施校企合作办学计划时,可以利用电大分级管理的优势,对校企合作办学进行有序管理。在课程设置上,公共课可根据中央电大的课程设置来进行,而专业课程则要因地制宜,各地电大要采取措施来建设和本地区企业相关的优势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教学管理体系。完善合作机制,加强优势利用以确保校企合作开展中校企有良好的沟通、合作有一定的保障、能长效运行。

1.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专业课程

目前,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大部分还是按照电大原有计划和方案进行,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通过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教学规划,可以解决电大专业、课程设置落后的问题。以优化专业课程。委员会可吸收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营销人员等参加。通过指导委员会来对校企合作专业和课程改革等献计献策,优化教学计划的制定、完善与管理。在专业建设上,专业设置须紧密结合市场发展需求,通过市场调研的方式走向企业、了解企业,请行业专家、企业工程师等参与教学计划修订。通过调研来预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方向和需求数量,及时调整、制定专业设置和招生方案,对原有专业和课程进行增、删或调、补。创建新专业,改造老专业,同时结合自身优势,重点建设一些品牌专业,确保专业设置的新、精、专。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教育质量的保证,要有效建设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素质。首先,可聘请一些行业专家和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其次,采取激励措施,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教师考各类资格证书、进企业实习或挂职,培养学科带头人。再者,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教师的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同时可以利用开放教育远程教育的形式,对于专业教师缺乏的地区,在和企业合作办学时,利用网络课程或是双向视频的形式借其他地区的相关专业教师为企业员工服务。

3.加强与行业协会合作,扩大合作办学的覆盖面

国外比较成功的校企合作很多都发挥了行业协会的作用,如德国“双元制”。是通过发挥行业组织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实现的。行业协会可为校企双方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发挥监督职能。学校应从与企业合作逐步发展成与行业协会进行合作,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覆盖面。通过发挥行业协会这一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由原来点对点式有限的局部交流转化为大信息量、高准确度的全面交流,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推动校企合作顺畅、有效地进行。

4.建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保障教学质量

除了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评估之外,校企合作教育要有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对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进行严格控制。制订出适合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评估实施办法,成立专门的教学督导机构,通过评课、听课、教学检查等考评方式,对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进行评估和检查。把教学质量的监督管理落实到日常教学活动的各环节中,切实保障校企合作教育的教学质量。

(四)校企共建教学评价制度,提升校企合作工作的满意度

校企合作办学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人是否属于真正的人才,能否对企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科学评价校企合作,有利于把握校企合作活动规律,促进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校企合作办学对社会发展需要的满足度。也利于总结经验、克服不足、发扬优势,推动校企合作工作更好地开展。除通过电大自身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来监督教学各环节外,学校还可通过各类满意度调查来为校企合作教育提供保障,如学习者满意率和企业满意率,开展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和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学校可联系当地行业协会,制订并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了解学习者和企业对电大各方面的满意程度。可就专业(包括课程、教学资源、教材等)建设,实践教学,教师实践或学生就业等方面开展满意度调查,了解社会认可学校的程度,了解校企合作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了解合作企业对毕业生整体素质的满意度,为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推进提供支持和保障。

(五)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目标模式图

从以上分析可见,在校企合作办学中政府、企业和学校一个环节都不能少。政府是校企合作办学的协调者和监督者,为合作办学提供平台,投入和制度保障。企业参与学校的专业、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学不脱离企业需求及实际。学校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下积极推进专业、课程改革,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以保证教学质量,并通过教学评价制度即时反馈教学信息,适时调整,最后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为校企合作办学的顺利实施加以保障、协调,使其长效运行。由此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理出电大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即“政府引导、学校办学、企业参与”的模式(见图1)。我们可以把“政府引导、学校办学、企业参与”的电大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推广应用,由此提高电大办学的活力和实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企业提供符合需求的人力资源,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实现双赢。在具体实施中。则可以分层次、分阶段、逐步完善这个模式。

六、结语

在开放教育提倡多元化办学的今天,校企合作教育是开放教育多元办学的一个必然选择,而且逐渐成为开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对开放教育视角下校企合作办学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目标模式进行了构建,此为本文最大的创新点所在。在对开放大学建设的种种建议和策略中,大部分是宏观、全局和理念的研究,而本研究则从微观、局部的方向,对电大转型过程和开放大学建设中的校企合作这一热点进行了论述,为未来开放大学的建设和开放教育的发展从细微处着手进行了全新的、前所未有的研究。但本研究并非面面俱到,随着校企合作办学的进一步推进和各种问题的出现,有待我们研究的课题还有很多,如我们可以在实践和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合作的各类机制,如长效机制、保障机制、沟通机制和合作机制等等。因此,希望本文能为开放大学视角下校企合作教育的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