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劳动实践方案范文

时间:2024-04-02 11:3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外劳动实践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外劳动实践方案

篇1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

1998年教育部正式增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并将该专业设置为公共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2016年底,开设该专业的院校达160多所,其中有78所设置了硕士点。在教育创新与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2016年教育部出台文件强调,要推动和支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解决实践教学比较薄弱问题。2017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再次强调将实践教学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社会保障事业作为民生之基,其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是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情况如何?正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1文献综述

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已有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分析实践教学现状,当前高校的实践教学存在制度上重科研轻教学,培养方案上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还存在学分占比低,课程设置层次模糊,课程内容可操作性差、学生参与积极性低等问题;二是研究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有学者认为依托校外基地实施自主开放型实践教学,还有学者提出从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三个方面来构建;三是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导向,实施“分层次、多门类、重特色”的LMP改革策略,或者从实习的内容、地点、方式、时间等方面进行改革。已有的学者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一所院校的培养方案对该专业实践教学进行分析,而本文以区域、类型、层次不同的22所院校的本科阶段的培养方案为样本进行分析更具普遍性。

2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体系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前者以课堂为主,后者包括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多个活动空间,教学形式与教学目的也更多样化。该专业的实践教学最常见的分类方式是: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为避免此种分类方法存在内容交叉现象,本文将其实践教学分为:实验教学、问题研讨、课题探究组成的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综合性问题探究、职业实践组成的专业实践;小社会实践、大社会实践组成的社会实践。通过全国高校信息综合查询系统,整理出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160多所高校名单,通过随机抽样选取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吉林大学、河海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贵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济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京审计大学、甘肃政法学院、湖北经济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2所高校。以高校官方网站为查询平台,收集到该专业培养方案22个,包含实践课程371项,时间截至到2017年3月。最后将以上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部分按照上述分类方法,将各个实践课程进行归类,并对其所占学分进行汇总(如表1所示)。

3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从课程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对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分析。3.1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本专业某课程的理论知识理解,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实施的有实践特征的教学方式,包括实验教学、问题研讨、课题探究。3.1.1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依托实验室,实施的具有设计性、综合性的教学形式。通过对22个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发现实验教学主要分布在第一学期至第四学期,总学分达到了154.8分,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大类:①信息技术课,包括计算机基础、数据库程序设计、HTML与XML语言等;②软件学习课,如统计分析软件、社会保障管理软件应用、企业资源规划等;③素质教育课,主要是以身体素质教育为主进行的军事训练;东南大学对内科学、解剖学、传染病学实施实验教学,这可能与该校社保专业立足于医学特色有关。22所高校中18所学校为信息技术课、软件学习课、素质教育课安排了实验教学,可见学校比较重视学生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和身体素质。3.1.2问题研讨问题研讨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对某个问题进行研究、讨论的教学形式,通过老师的引导,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目前只有东南大学和河海大学在培养方案中安排了问题研讨形式的实践教学,该种形式教学的总学分较低,仅38.7学分,课程达37门,其中34门来源于东南大学。东南大学整个专业实践教学达66.2学分,问题辩论形式教学31.分,几乎占整个实践教学的一半,可见东南大学比较重视此种形式的教学。对培养方案进一步分析发现,34门课程里,医学课程9.6学分、专业课程分、经济学课程6.8学分、剩于课程6.5学分,进一步体现了东南大学社保专业的医学特色。3.1.3课题探究课题探究是指打破课内课外限制,以布置小课题的形式,让同学们在课下自主进行课题研究的教学形式,有17所学校安排了课程探究形式的课程实践,学分达到了119.4,思想教育、心理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类课程约占到了一半,达65.7学分,其次为专业课(33学分)。3.2专业实践教学。3.2.1专业实习专业实习是最常见的实践教学形式,指通过对学生进行该专业的综合性训练,使其更加了解该专业的社会适应范围、适应程度及适应条件。22所高校中,有19所高校将专业实习纳入到了培养方案中,主要对专业实习的学分设置、时间安排做了规定,专业实习学分设置从2分到10分不等,平均在4分左右,总学分达113分。学分较低的有武汉大学(2分)、首都师范大学(2分),学分设置较高的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0分)、东南大学(9分)。专业实习的时间安排上,以七八学期为主。其中东南大学在安排了第四学期在医院为期8周的医学临床实践和第八学期在商业保险公司及社保经办机构为期12周的实践;南京农业大学和贵州大学也安排了两次实习,其他学校均只安排了一次实习。3.2.2综合性问题探究综合性问题探究,与课程实践中的课题研究不同,它打破了课程限制,是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中多个课程进行的综合性研究。几乎所有的高校在培养方案中都设置了综合性问题探究实践教学,总学分达到了208.5分,从形式上来看,以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为主,学分达185.5分,其他形式为辅,科研训练(14分)、读书报告(6分)、创业就业教育(2分)、讲座(1分)。3.2.3职业实践职业实践是以职业模拟或者现场参与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从事的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以做好入职准备。相对于专业实习侧重学生对专业的理解,职业实践更关注学生对岗位的适应。22所高校中,只有8所学校开展了职业实践,总学分仅有19分,主要在第三学期以后开展,就其形式来看,包括认知实习、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社会保障仿真实训、专业综合能力测试四种形式。3.3社会实践教学。3.3.1小社会实践教学小社会实践教学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类似于社团活动的形式在课外进行的跨学科交流、课题研究等活动。将小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并配置学分的院校只有4所,即中南大学实施的集中研学、自主选修实践课,东南大学实施的课外实践,贵州大学实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施的学科竞赛,中南民族大学实施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教学实习、社会保障教学实习。青年政治学院虽然在培养方案中将公益活动、社团活动、科技活动等纳入了实践教学计划,但并未对其进行学分配置,目前仅有的4所学校的小社会实践学分总计15分。3.3.2大社会实践教学大社会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校外,通过社区服务、实地访谈、调查研究等形式以获取实践经验、了解社会现实。将大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的学校有16所,学分总计44.5,根据学校不同,实践教学分布在整个大学期间,从形式上来看,以社会调查为主,兼具社会服务、创新实践形式。

4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分析

4.1社会实践环节薄弱。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上看,总学分712.9分,课程实践教学(312.分)占44%,专业实践教学(340.5学分)占48%,社会实践教学(59.5学分)仅占8%,课程实践和专业实践基本上构成了整个教学体系,课程实践是围绕某一课程展开的,其内容比较局限,真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是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而高校的培养方案中却忽视了社会实践环节的重要作用,在学分设置上还不到整个实践体系的十分之一。4.2问题研讨、职业实践、小社会实践教学形式关注度低。问题研讨形式利于学生参与实践教学,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2所高校中仅有两所将其纳入了培养方案。职业实践为学生踏入社会提供一个缓冲期,此环节十分关键,其总学分仅有19分,占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不到3%,课外实践形式的小社会实践也仅占到2%,只有4所院校将其纳入培养方案和学分制度。4.3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现有的培养方案中综合性实践教学形式表现为论文、科研训练、读书报告、讲座四种,整个综合性问题探究实践教学形式中,以论文形式实施的占到了89%,其他的形式仅占到了11%的比例,可见当前高校在实施实践教学时,仍然以传统的方式为主,较少运用其他形式。小社会实践上,目前的培养方案也只体现了教学实习、学科竞赛、集中研学三种形式。4.4实践教学规划有待完善。目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规划内容较少,仅对实践教学的学分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实践教学持续时间上,多以学时或周为单位,社会实践的内容、考核方式上只有南京审计大学做了相关规定。专业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实践空间复杂,制定相应的教学规划,利于实践教学的推行。实践教学应当是一个由经验到反思的过程,所以考评环节也应纳入在内。

5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完善

5.1加强社会实践环节。适当缩小课程实践环节,发掘各方面可用资源,盘活校内外闲置资源,促进增加课外实践和校外实践环节。相对于大社会实践,小社会实践以校内为活动空间,更利于教学的开展,高校应当予以重视,积极开展文艺汇演、演讲比赛、创业设计等文化交流活动,并将其纳入学分制度。5.2充分发挥各形式实践教学优势运用问题研讨实践教学形式的优势,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职业实践环节能够让同学们提前了解职场环境,明确就业方向,学校可以增加应聘技巧、职场模拟、职业规划等课程。此外,高校还应当在立足于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的调整实践教学模式。5.3完善实践教学实施规划。仅对学分和时间上的规划难以保障实践教学的效果,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培养方案,对实践教学的环节、方法、支持策略、考评方式进行单独制定,并通过官网、通知等形式让学生们提前知晓,做好充分的准备,进一步提高实践效果。

作者:黄瑞芹 龙双玉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凌莉,张文健.地方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科技视界,2016(1)

2邵文娟,马瑄,刘媛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J].中国市场,2014(6)

3季璐,李放.自主开放型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4(6)

4周慧文.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30)

5李文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6(3)

篇2

一、陇桥学院旅游管理教学模式改革的现状

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以下简称“陇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是建院初期最早设立的本科专业之一,目前已为甘肃省内外旅游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批的旅游管理专门人才。建院以来,旅游管理专业一直将培养有理论、懂管理、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定位和奋斗目标。在以往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中,也发挥了自身优势,摸索出一整套较母体院校不同的培养模式。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加大了实践学时,开设专门的模拟实践课程,在校外建立专门的教学实践基地,与省内多家著名旅游企业建立了长期协作联系,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二、陇桥学院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教学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意味着通过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转变和教学内容的讲授要培养何种规格行业劳动者的问题。旅游行业需要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这种人才分层需求呈现金字塔状,这对旅游管理高等教育提出了人才培养差异化的要求。因此,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应以行业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具有良好道德情操和专业技能的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针对学生而言,突出学生的实操能力、服务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对于学校而言应注重学生自学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三、陇桥学院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

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陇桥学院办学定位和甘肃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应充分体现密切人才培养和现代旅游产业的对接,实施“学院+企业”的模式,即课程体系构建中应摒弃原有教学体系的牢笼,强化实践环节。专业课程体系模块采用“面向专业群的职业通用能力模块+面向多个职业岗位(群)的多个方向职业专项能力模块+面向多个职业岗位(群)的职业拓展能力模块+职业技能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及顶岗实习模块”的课程体系框架,运用“课内(模拟实践)+校内(竞技比赛)+校外(顶岗实习)”的三结合式完善实践环节,完善培养方案。

2.优化师资队伍

陇桥学院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陇桥学院应本着“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师资培养渠道,积极探索学校与行业、产业与部门联合培养教师的途径,具体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解决:其一,派教师到对应的旅游企业挂职,使之成为“双师型”教师;其二,聘请旅游企业的高管或者骨干员工进入学校做指导教师(也可作为实训课程教师);其三,可以选派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增强教学中的学生参与和互动环节,从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3.创新教学模式

根据目前行业需求和学生就业实际,陇桥学院在强化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中应当突出基础性、强调工具性、体现发展性,按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实际要求创新教学模式,强调“一般能力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适当结合,引进“一体两翼”模式。在教学实践中,除了要注重旅游管理中的景区规划与管理、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和导游服务等基本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软件使用能力和外语能力,培养综合素质高、业务技能强的“一专多能型”的旅游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

4.校企合作,互利共赢

在实践教学中,陇桥学院在加强校内仿真实验室建设的同时,应积极推进校企合作,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完善实践环节,形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篇3

五月是红色的,是革命烈士用鲜血染红的。我们记得,1886年5月1日,为反对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争取工人的合法权利,在革命导师恩格斯的指导下,英、法、德、美等许多国家的工人,不怕警察的刺刀威胁,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国际性的"五一"大示威,诞生了今天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没有忘记,1919年的5月4日,在中国北京,爆发了举世闻名的中国青年反帝爱国运动。3000千多名大学生走上街头,为救人民于水火、为挽国家于危亡,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5月4日成了我们值得纪念的日子――“五四青年节”。

五月是金色的,是我们体验劳动、收获成果的季节。在校外,我们组成各种艺术小分队,用优美的舞姿,用动人的歌声,慰问辛勤工作的叔叔、阿姨;在校内,我们用一张张、一份份进步单、成绩册,感谢为我们健康成长而默默奉献的老师、工友;在社区,我们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举办"科技劳动的光辉成就"、"工农业劳动创举"图片展,宣传和赞颂祖国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建设成果;在劳动实践基地,我们开展劳动竞赛,人人争先恐后地 "露一手",展示我们立志成为祖国合格建设者的雄心壮志。

"时刻准备着",我们要做振兴中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未来。

五一劳动节节目策划方案

五一劳动节的知识

五一劳动节的意义

“五一”劳动节的由来

2012年五一劳动节活动主题

篇4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 基础建设 培养方法 实训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业型人才指在一般人才素质的基础上,在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方面具有杰出性,并能够形成创新性、先进性和新颖的有价值的创新成果。同时,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创业型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心理品质结构方面有着一定的标准。

一、视觉传达设计创业型人才知识结构培养方法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边缘学科特质,对其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本专业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够了解和掌握本专业最新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对于相近的设计学、艺术学等专业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广泛涉猎,能够了解相关方面的科技发展的前沿知识;而创业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也正体现在深厚的本专业知识与广博的临近相关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之中。

1.加强基础建设

重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为学生打下较为宽厚的人文知识基础及科学素养。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历史、文化、人文、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基础。

(1)为学生搭建基础宽厚的知识平台和与专业相衔接的完整课程体系;

(2)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用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来保证课程的内容更新;

(4)构建“创业导师”型教师队伍。

2.重视专业建设

学院应在注意办学和教学体系中发扬自身的传统优势和专业特色。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适时调整和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形成人才培养特色,将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体现在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安排之中,提出适应时展要求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培养方案,并使专业结构调整最终落实到人才培养计划上。

二、视觉传达设计创业型人才能力结构培养方法

创业型人才的核心能力是创业能力,创业能力的获得或发挥还需要以交流表达能力、合作能力、获取及处理信息能力、自我提高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为基础。艺术设计以“为人服务”为目的,以创造人类合理的生活、生存方式为目标,体现在设计过程中,就是要求设计者能够观察、了解、分析人的显在或潜在需求,能够与团队有效协作,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综合知识实现满足需求、引导需求甚至创造需求的不同层次的设计定位。从这个角度来说,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本身就应是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过程。

1.强化技能学习

培养生存能力和动手能力,是造就创新能力的必要前提。把社会调查、市场调研――商品流通市场的调研、视觉设计市场的调研以及二者之间供求动态的调研,作为本专业学生必须开设的社会实践课,并要求写出计算学分的调查报告;对动手能力进行单项考核或作为综合性考试、考查中不可或缺的题型来强化技能的学习。

2.注重实践和能力培养

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应遵循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要求,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体现学科特点和办学特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相结合,改革传统实验教学内容,更新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和设计性实验,突出实验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和系统性。

(1)加强学生对国内外赛事的参与

注重实践的同时,我们还要鼓励教师带学生多参加高水平的国内、国际比赛及评奖活动,这也是促进人才尽快成长、检验教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艺术实践形式。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为学生参加高水平的艺术比赛和评奖活动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2)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

此外,建立稳定、高质量的教学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需要。各学院要高度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选择条件好、能满足实践需要且交通便利的基地,建立一批能够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基地所在单位的合作共建与广泛交流,提高校外基地建设与管理水平。

(3)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确保实习质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实习和锻炼,可以使学生增强职业意识与协作精神,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与劳动观念,提高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加强产学研的结合,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4)加强实训基地的配套建设

①加强“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建设;

②实训教学教材建设;

③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实践教育过程中。

三、视觉传达设计创业型人才心理结构培养方法

视觉传达创业型人才的心理品质应具有变通流畅、自由灵活的思维方式。同时,不满足于现状,富有献身精神。这些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建构要素中的基本要素。而健康的心理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精神;2.有自信心和懂得运用自信心,但又不固执;3.心胸开阔,能容人、容物,但又不失原则性;4.有良好的自律性,但又不被习惯思维所禁锢;5.自我形象现实、客观,知道自己的现状和特点;6.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而又不被环境所奴役;7.善于从直接或间接的经验中学习,能够透视现象揭示规律,放眼未来,开拓创新。8.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带领整个团队不断前进。

总之,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帮助。笔者认为,全社会要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形成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学生家长要改变“小富即安”“求稳怕险”的就业观念,积极鼓励、支持子女创业,形成“创业有为,劳动光荣”的家庭氛围,从而培养出优秀的视觉传达设计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M].南京出版社,2008-3-1.

[2]崔锦,王鹤.民间艺术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8-10-1.

[3]邓建成.大学生创新与创业[M].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9-1.

[4]潘鲁生.匠心独运(设计大讲堂) [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1.

篇5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的深化,高职院校均将顶岗实习作为重要的教学形式加以推行。所谓顶岗实习指学生到企业具体工作岗位上工作,它不同于传统的见习、实习教学,也不是在虚拟课堂或模拟场景中学习,而是在一个真实的工作场所,以准就业工作人员的身份来从事具体岗位的工作,承担相关的责任,学到将来所从事工作的直接经验。它是对所学专业课程的综合运用和巩固,并在各项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综合性岗位能力的过程。这需要对顶岗实习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安排、精心组织、规范管理,以确保顶岗实习质量,使顶岗实习真正成为学校重视、学生认同、企业欢迎的教学活动。

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是保证和评价学生顶岗实习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在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的形势下,加强过程管理以提高实习质量,成为各高职院校一致追求的目标。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的系统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加强顶岗实习,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已成为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顶岗实习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顶岗实习岗位与专业培养方向不符;企业重视学生劳动轻视学生培养,协管职责缺失;学校重视实习单位落实轻视学生实习过程管理,监管职责淡化;学生实习流于形式;顶岗实习的相关政策不到位。这些问题直接导致顶岗实习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影响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制约着高职学校的发展。有鉴于此,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实习学生、实习单位、高职院校三方面调查获得丰富的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技术,了解学生校外实习现状,对影响校外实习质量的主要原因作探索性研究,构建适合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

要确保学生顶岗实习质量,必须要有充足的准备和完善的机制。以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为例,我院围绕医疗卫生改革及护理科学的发展,秉承“人本关怀,全程照护”的服务理念,加强对外合作,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和校外实习基地的资源。推进护理专业综合改革,创新专业建设机制,共建院校合作平台,夯实“院校融通、学做一体、实境育人”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符合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实施方案归纳如下:

1 强化实践育人,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顶岗实习打下牢实的基础

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将护理专业建成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综合实力强,人才培养模式可供示范的省级重点专业;并将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成乐山市医药卫生行业继续教育基地和乐山市护理技能培训考核中心。学院是首批被教育部等六部委确定的护理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是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

近年来建设和完善了人体科学馆、基础护理实训室、外科护理实训室、ICU护理实训室、妇产科护理实训室、健康评估实训室、儿科护理实训室、语音实训室等。确保各种实验与实训开出率达到98%以上,其中核心技能实训达100%,校内实践教学时数占校内教学总学时数40%以上。确保学生在实习期间的顶岗能力达到要求。

2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开发和建设力度,努力实现毕业实习与学生就业的联动

校外实训基地的规范建设是保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前提、是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的重要前提,也是练就双师型教师队伍十分有效的途径,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开发和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每年护理系新建校外实训基地3~5所,目前共建有校外实训基地54所,其中三级甲等医院22所,示范性实训基地两所,紧密性实训基地2所,合格实训基地50所。学院与每个校外实训基地均签订相应的实习协议书,明确双方在学生实习与管理中的职责。由三所附属医院(其中两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和包括川大华西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总院、乐山市人民医院、武警四川总队医院等校外教学或实习医院的构建,为“院校融通、学做一体、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学生的毕业实习与就业提供了保证。

3 做好实习学生管理工作

图1 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示意图

对顶岗实习各个环节和影响顶岗实习质量因素开展研究,制定出管理计划并认真施行,同时不断总结提高。本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单位主要为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岗位采用学院统一安排和学生自主顶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落实,其中统一安排的岗位做到与课程教学、学生毕业设计课题相结合,主要选择课程开发合作单位、毕业设计课题合作单位和学院就业基地;而学生自主顶岗需填写《自主顶岗申请表》,由专业主任审核岗位的专业吻合度及企业指导教师的符合度。确定岗位后学生需和学校、企业共同签订三方协议,专业依据岗位类型下达学生顶岗实习任务书。针对顶岗学生分布相对分散的特征,为强化过程监控与考核,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手段以及校企紧密合作关系,实施了由1个网络管理平台(顶岗实习网站)、2个课程目标(学生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提升)、3个监控要素(工作状态、指导状态、就业状态)、4种指导途径(WEB交互、现场指导、电话指导、EMAIL指导)、5项考核内容(出勤考核、工作日志考核、工作量考核、工作质量考核、总结答辩考核)组成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具体工作方案如图1所示。

4 健全毕业实习质量监控体系

保障体系的建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院校的发展给予理论上的指导,引导高职院校切实有效地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确保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完善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体系。如连录虎强调:“加强管理举措以防止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主张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①

(1)在校的能力导向,确保了学生顶岗实习前的能力。坚持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以护理岗位所需能力与素质为核心,构建了以能力为导向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加强选修课程设置,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加强对主干课程的建设,并与医院、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和实训指导教材。力求做到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相对接、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需求和国家护士执业资格相对接、教学过程与一线工作过程相对接,将职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吴素敏、王丽蕊等提出:“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工作,首先需进行顶岗实习前的准备与动员,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到位、关爱到位,实习结束后要注重总结与提升。”②在实际运用中也可融入。

(2)完整的实习质量监控体系。我院是在分管副院长领导下,由学院教务处,护理系教务办,护理系专业主任,护理系实习指导教师,医院医教科(医务科)和护理部共同负责实习生的教育、管理和培养,制定教学和实习管理制度,编写实纲和实习手册,使实践基地的教学规范化、科学化。护理系教务办负责联系实习单位,安排实习人员,发放实习生反馈记录表;组织召开一年一次的实习工作会议,参与实习医院的带教老师会议,研讨新形势下改进生产实习工作的办法,使之更趋完善。专业主任根据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实纲。进一步修订《毕业生顶岗实习手册》,加强实习过程全程监控。修订后的《毕业生顶岗实习手册》以学生完成各科实习项目为重点,详细记录实习中学生项目完成情况,并由带教老师作出评价。学院对评价条目进行细化,要求带教老师对评价栏目逐栏作出评判,体现评价的客观性。确保每个学生的实习质量。

(3)专人实习管理。护理系教务办负责联系实习单位,安排实习人员,发放实习生反馈记录表;定期召开实习工作联系会议和各实习医院的带教老师会议。护理系教务办,护理系专业主任,护理系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对各实习医院实习生的定期巡回检查,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和医院对学院教学的要求,实现对学生实习过程的全程监控。

5 用人单位反馈意见

篇6

[关键词]高职 校企共建 实训基地合作模式

高等业技术教育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其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使其掌握的理论上升到技能高度的必要手段。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能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基地能在全真的环境中实现高职实践教学的目标。现通过我院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实践情况,谈谈校外实践基地合作的模式。

一、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的意义

1.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

在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 学生以员工的身份直接参与企业的具体工作中,在较短时间内简单到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应用理论于实践中,实现理论指导实践。例如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真维斯门店顶岗实习,从事服装的零售业务,很快掌握了客户接待,介绍产品,完成交易等基本的技能,并取得不错的销售业绩。

2.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校外实训基地全真的实训环境,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践平台。学生通过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实践,可以以员工身份融入企业的管理模式,工作团队中去。企业通过对员工的常规的日常管理,培养学生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积极与团队合作的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素养。

3.增加学生就业的渠道

在校外实训基地工作, 就是一个学生和企业作为一个用人单位之间的相互磨合的过程。企业对学生的工作态度、能力、个人特长等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 学生同时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和薪酬待遇有了很清楚的了解,双方有了一个双向的了解和选择。与此同时学生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实训, 接触了大量的同行业的前辈,更充分了解了行业内其他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 对就业有了更多的帮助。例如:我院2012级学生通过在校企合作企业湖南恒和商务有限公司实习6个月后,有20名学生留在该公司成为正式员工,从事白酒的销售工作。

4.给专业教师提供一个业务提升的平台

校外实训基地的专业环境,也给专业课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平台。部分专业教师可去企业实践,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同时专业课教师通过带学生实习, 与企业一线管理人员直接接触, 及时更新了自己的知识,掌握了更多的实践教学内容、从而提高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更好的从事专业课程的教学。

二、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模式

1.校企双方双向选择,确认合作意愿

校企双方经过考核,根据学校专业和企业人才需求相吻合的原则,确认同意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在实践中实现校企合作“双主体”的内涵,企业在学校设立“企业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学校在企业建立“人才实训基地”;双方派员共同成立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对实训基地进行指导和管理。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开发和编写符合岗位需求的培训教材,全面贴近企业需要,打造专业实用人才。校企双方共同组建校企合作工读交替研究中心,地点设在企业,并由企业提供办公场地与设施设备,实现双方多层面、全方位的教育教学合作,进行探索与研究。

2.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合作形式与内容

企业将企业组织结构图和企业岗位设置图和企业人力资源状况表提供给学校专家组成员。企业人力资源部成员协助学校专家组成员组织开展企业员工座谈。双方共同分析企业岗位设置情况和企业人力资源状况,并对各岗位员工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分析。学校根据企业所用的培训课程标准,结合高职教育相对应的专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并充分征求国内知名企业对人才的实质需求及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分析,组织相关专家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教学标准。企业可根据学校开发的“培训课程包”进行企业员工的轮岗培训,学校根据双方的实践直接推行课程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以校企共建专业为载体,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时数由校企双方根据市场需求协商决定。双方共同进行学生管理。学生在校期间,校企双方及时通报学生的培养状态,双方每学期对学生进行考核。实习实训时间以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征得企业的同意为原则,分期分批安排来企业实习。基于合作培养的需要,学校对第一、二学期学生至少安排一个月的实习实训期,第三、第四学期学生至少安排二个月实习实训期,第五、六学期定岗实习期全学期都在企业实习实训。校企双方互派教师和员工进行专业业务的培养,相互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和业务水平。

三、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

1.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及时向学校提供自身职业岗位的需求信息,职业岗位的特征描述,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水平和技能要求,及时反馈学生在企业表现及专业、知识、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信息;负责安排来企业实习的学生,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场所和设备,并视企业情况给予学生实习补贴(交通、餐费),以学生实习过程对企业的贡献给予奖励。对学生来企业的实习情况进行评价考核,为学校对实习生考核提供依据;负责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期间的管理工作,教育学生遵守企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有学生违反企业规定,企业应及时通知学校,双方配合进行处理。优先接纳学校其它专业优秀毕业生来企业就业;接受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学习;遵守劳动法和劳动保护法律法规。

学校方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到企业实习、见习的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并委派专人负责联络学生实习事宜,协助企业处理实习期间相关事情,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尊重维护企业知识产权;按照企业的需求,制定职业(执业)资格培训计划或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并按照企业要求制定学生行为规范;吸纳企业文化,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职业指导;借助媒体宣传校企合作,扩大企业和学校的知名度;开展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工学结合与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多种形式为企业培训在职职工,为在职职工的继续教育、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等提供服务,同时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专业知识服务等;维护企业的商业、经营、知识产权等秘密。配合企业管理在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及时处理不服从管理的学生,保障学生在任何情况下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商誉。

2.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完善实训基地合作模式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会随着管理模式的调整,技术的进步而发生变化,因此以培养适合市场需求人才为目的的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管理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从实训基地的合作的内容到形式,合作过程中的课程标准的开发,实训岗位的描述与设置都应该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与调整。

参考文献:

[1]裴海,康建营,卜昭海.高职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与管理[ J].中国成人教育,2008,(5).

篇7

1、社会实践的目的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科技、国防、劳动、法制、环保、历史等多方面教育,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获得直接感受和问题解决的经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完善学生人格,最终指向于学习者个性健全发展。

2、社会实践的内容

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包括:

军训:这是一个必修项目,主要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校内实践活动:主要进行日常生活技能竞赛活动、校园规划和校园环境整治活动。

校外实践活动:参观、访问和调查活动。可以以郊游或远足的形式,观赏当地田园风光、锦绣山河、人文景观等;可以到德育教育基地参观考察,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等;可以抓住社区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环保、国情民情调查等;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调查,或结合研究性学习进行探究性的调查。

社会生产劳动和社区建设活动:指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商业性活动、社会公益劳动(例如义务植树等)等,还可以参加社区的政策调研、政策宣传甚至于政策制订,参与企业策划等。

科技性实践活动:如进行某项科技设计或制作,参与社区生产、生活设施的设计或改造等。

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确定是学校提供与学生自主选择的结合。学校为学生提供两个、三个或多个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创造性地选题和开展实践活动。

3、课程管理组织形式

1) 组织机构

1. 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2. 工作小组

组长:

成员:

社会实践课程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领导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专家小组的指导下实施,在学校德育处、教科室、教务处和总务处的通力合作下完成。德育处负责社会实践课程的规划,教导处、总务处等积极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和机会。德育处要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安全保障。年级组负责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班主任对全班的社会实践活动负责,指导老师对所分管的社会实践小组负责。

班级成立学术委员会,实施对班级社会实践活动的自主管理。学生到校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有完整的活动方案,要告知班主任和家长并征得班主任和家长的同意。班主任和家长要在活动方案上签字表明自己的态度,并要求班主任和家长对该活动方案提出详细、具体的活动建议,以确保活动能安全、顺利在进行。指导教师也要就活动的开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军训作为特殊的实践活动项目,要严格按照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安排实施。

4、课程配置与时间安排

军训是全体学生的必修项目,安排在高一第一学期开学之初,共一周时间,完成者得2个学分;学校设置一个“社会实践周”,根据实际需要安排一次主题活动,一般安排在高二第一学期,完成者得2个学分;其他2个学分由学生根据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和兴趣爱好,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或假期时间自主安排活动得到,可集中安排进行某一主题活动,时间不得少于7日,也可分散安排多项活动,时间累计也不得少于7日。分散进行的活动要尽可能多样化,以获得多方面的感受和收获。这2个学分的认定时间为高二第二学期末。

nn40.com 5、活动实施的过程

5•1活动前教育。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教育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守法制,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礼貌待人,体现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5•2内容选择与活动规划。除军训项目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从生活世界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并形成社会实践小组,聘请指导老师,联系好将要前去实践的地点或单位,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并在小组活动计划的基础上制订个人活动计划。将小组活动计划和个人活动计划报告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并征得他们的同意。

5•3活动实施。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接受实践地负责人领导,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要记录活动过程和活动心得。

5•4总结交流。活动结束后,小组完成社会实践的报告,个人写出活动小结及活动过程中的体会、感受等,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学校每学年安排一次社会实践的总结交流,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

5•5评价考核。小组和个人提供相应的材料,由班主任或指导老师进行初步的学分认定,然后由学校综合实践课程专家小组进行学分确认,教导处完成学分登记。

6、课程评价与学分认定

6•1、评价原则

贯彻三结合评价原则: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6•2、评价内容

(1)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课时量和态度;

(2)活动的选择与活动设计评价;

(3)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认识社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和人际交往、协作、适应环境等能力的发展情况;

(4)活动的成果和社会效益评价;

(5)活动过程中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体现情况。

6•3 评价方法

实施档案袋评价。学生建立个人社会实践活动档案袋,里面应装有能反映小组和个人活动过程的种种记录和其他证明材料,并提供核实方法或途径(如实践单位的地址和电话,相关人员的姓名和联系电话等)。在进行考评价时,活动小组和学生个人提供如下考评依据:

军训评价。军训评价由出勤情况、学习或训练态度、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考核情况、个人军训日记或小结等方面构成。

附军训评价表

主题活动评价。详细的小组活动方案和个人活动计划,小组社会实践报告与个人活动小结,活动记录与活动证明,主题活动的成果,相关单位的评价和学友的评价材料。

分散组合活动评价。相关的证明材料,如各项活动的单位证明、各项活动的计划,各项活动的过程记录与小结等。

学生个人或小组整理参评材料——小组交流及互评——班级()交流及互评——导师(或班主任)进行初评、学分认定和等级认定——学校综合实践专家小组进行最终的定性评价,学分认定和等级认定。得分90分以上的为A等,75分——89分为B等,60分——74分为C等,60分以下为D等。

7、奖励与重修

篇8

基金项目:陕西省省级教改研究项目(13BY55)《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企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西安工业大学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2JGZ05) 《基于制造业校企合作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校企协作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之一,西安工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结合学校特点、专业定位,通过合理构建制造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依靠制造业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导师、实习实训基地构建了校企资源共享协作人才培养平台。

关键词 :人才培养 校企协作 构建

西安工业大学结合市场需求、发展历史、师资状况等因素确定了面向装备制造业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专业培养定位。校企合作是一种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合作的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模式。它强调理论知识基础性的同时,更加注重知识的前沿性和实践的适应性,是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和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校企合作的载体,运用开放的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和一体化培养方式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模式。

一、构建具有制造业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载体

开展校企合作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体现专业特色面向制造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开展校企合作工作中都选择具有制造业行业背景特色鲜明的企业家、行业精英与专业教师组成制造业专业委员会,同时在制造业内选择企业导师和实习实训基地。利用来自制造业的专业委员会委员、企业导师与专业教师确定了制造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标准及技能需求、制造业培养计划、制造业教学案例及解决方案及相关制造业实习实训教材讲义开发。在培养计划中设置了《机械制造原理与工艺》、《劳动定额》、《劳动安全与卫生》和《生产运作与管理》等制造业相关课群。

二、构建开放式校企资源共享平台

企业的行业精英、业务专家、生产流程工艺、生产场地和设备、管理制度和实践等,高校的专业教师、理论前沿、解决方案、人才提供等资源互相共享融合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合作设置为开放式,主要体现在企业导师与实习实训基地采用滚动式管理,设置聘期及退出机制,并从多渠道全方位的资源共享方式。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和企业业务骨干等人员组成的学生实践、课程改革、管理诊断、合理化建议等合作小组在学校教学与企业管理中进行互动,并建立规范的运作制度;聘任业务骨干和企业导师为兼职教师、学生享受带薪实习待遇、校企共同开发实习和培训项目等,明确任务、规范考核,把校企合作的思想和理念转化为行为规范和具体操作,使校企合作运作模式的改革落在实处,真实有效。

三、建立校企一体化培养方式

一体化培养方式主要体现在校内校外一体化、理论、实践和素质一体化、课堂课下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校内与校外一体化即校内理论学习与情景模拟、校外实训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理论、实践和素质一体化即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与素质提升课程体系相互结合共同融合实施,提升培养质量。课堂课下一体化即在素质教学过程中和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形式提升素质与实践能力。线上线下一体化即在与企业导师沟通过程及教学过程采用互联网、QQ与电脑等多形式沟通与知识传授。通过一体化培养方式合理衔接人力资源实验、实习、实训以及校内校外的关系,充分利用企业导师与实习实训基地,突破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习难的瓶颈,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四、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保障体系

校企合作机制的保障体系分为企业和企业导师两个层面的保障措施,保证在合作过程中的参与性。企业与企业导师在学生教学过程中提供资源及帮助支持,需要有相应的回报,才能保障合作机制的有效运行,针对企业层面的回报除了获得人才外,学校还应在企业员工培训、技能提升、专业解决方案等方面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管理为目的,对企业导师层面回报有经济回报外,如:有偿讲座或讲课、参与教学研讨、编审教材讲义、安排或指导实习实训等,还需要有职业发展和职业技能方面的多种回报,如:授予兼职教授或高级研究员称号、提升学历、等。

综上所述,通过构建制造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使学生能清晰地理解制造业对人力资源专业的需求,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过程,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实现了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结合,优化资源配置,专业教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丰富了专业实践的经历,为教学科研积累了案例资料。

参考资料

[1]董倩等.卓越土木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2(1.

[2]甄国红.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构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

[3]任条娟,刘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构建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2)

篇9

大唐镇小 戚飞云

一、指导思想

“与时俱进,弘扬个性”是时代的主旋律。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置上来考虑,要把着力点放在挖掘人的潜力,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发展人的能力上,要努力使学英语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即学生的学习、生活、劳动的需要,学生学习兴趣、爱好特长及个性发展的需要。我们开展““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主题教研活动,就是要探索能满足在英语课堂中学生个性特长发展需要的途径、方法。使英语教育主动地适应社会、适应学生,这对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活动目标

作为教师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来释放那些被压抑的潜意识,要彻底地摆脱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把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上。要在课堂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英语和感知英语,体会到英语就在身边,感受到英语的趣味,体验到英语的魅力。作为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投入学习活动,才能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智力活动,从而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提高素质,弘扬个性。

三、活动内容

(一)创设愉悦的自主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二)注重课堂实践活动,提供实践参与时空,展开自主探究的过程

(三)创设生活化的英语情境,营造参与氛围,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四、活动过程

2008学年第二学期

教研活动主目标英语课堂教学中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教研活动主题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究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实践与研究

教研活动主形式理论学习+课例研究+教学沙龙

教研活动流程设计

时间地点分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活动形式预期效果

2月下旬校外自主研修系统的理论知识分备课组读书报告,总结,体会等认识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特长重要性

3月上旬校内听取专家有关个性特长发展的理论与案例全组人员讲座初步了解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学习观课方法和数据记录手段

3月中旬校外观课—记录全教研组观课,运用《课堂教学监控观察表》收集有效信息,产生初步思考

3月下旬不限撰写观课反思分备课组案例研究观课反思成文,文章要以数据和记录为基础

4月上旬校内实践---创新全教研组个人教学实践,实践反思成文

4月中旬校内全组主题式教学研讨全教研组初步制定主题“教学展示”活动形式教师能将教研生成运用于实践,以教学是否有效反过来验证教研是否有效。

教研活动评价(这部分需要在后期完成,教研设计时要考虑进去)

教研活动是否针对教师现实需求(是否)问题解决方案是否形成(是否)教师参与程度与研修现场氛围(好、较好、一般)教研活动是否为教师寻觅到专业支持(是否)教研活动的成果是否得到体现(用论文、反思等形式为活动中的生成寻求理论支持)(是否)教师是否有运用活动成果与教学实践(是否)教师的教学实践验证是否和教育活动中设想的解决方案相关教研组长自我总结和反思

课题观点记录

一、突出个性发展主体地位的英语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主渠道,为发挥好主渠道作用,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课堂教学的结构必须改革,建立起突出个性发展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设想:

1、创设民主和谐的英语课堂教学氛围。

2、确立适合主体发展的英语课堂教学结构。①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相结合。②教学情感和学习情感相结合。③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相结合。

3、创设一个发展多元格局的小学英语教学体系。①变统一的教学内容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②变固定的班级统一练习为多层次的练习。③变“应试型”评价为多元化评价,以更全面、更精确反映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整体综合素质情况,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二、拓展个性发展广阔天地的学生活动课程,设想创设一套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英语校本活动课程,以拓展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努力创设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硬环境,这需要学校有整体的规划和中长期的目标,为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提供物质上的保证。

篇10

(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岛 266109)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 266109,China)

摘要:本研究以发酵工程课程实习为例,从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2个方面对以主动学习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实习的评价方法进行改革。实践效果表明,本研究采用的团队成绩、项目设计、实习准备、实习表现和实习收获的平时成绩评价方式和注重总结和归纳实习内容并撰写实习报告相结合的期末成绩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研究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实习评价方法的建立提供了参考。

Abstract: The estimation method of guiding initiative study in course practice used to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was reformed from the apsects of usual performance and term examination—taking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course practice as example. Practical effects showed that the estimation methods of usual performance, namely team achievement, project design, practice preparation, parctice performance and practice achievement, and the methods of the term examination which was evaluated by the practice report emphatically summarized and concluded the practice content, aroused students′ initiative study to some extent, and improved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which provides the re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stimation methods in course practice using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关键词 :主动学习;课程实习;评价方法;改革与实践;发酵工程

Key words: initiative study;course practice;estimation method;reform and practice;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G642.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5-0170-02

基金项目:山东省本科高效精品课程发酵工程项目(2013BK208);青岛农业大学应用性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教学研究项目(XJG2013133)。

作者简介:李树文(1978-),男,吉林梅河口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发酵工程教学与科研;咸洪泉(1967-),男,满族,吉林四平人,教授,博士,从事应用真菌工程教学与科研;郭立忠(通讯作者)(1964-),男,山东莱阳人,教授,教学院长,从事应用真菌工程教学与科研。

0 引言

课程实习是在本门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结束之后进一步为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而设置的,该课程需要做好理论课程教授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实验课程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铺垫之后开始,该实习课程主要通过系统性、进阶性和创新性的实验操作和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观摩和学习完成的。发酵工程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的原理,依靠生物催化剂的作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品或为社会服务的技术,是将生物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学科[1],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2]。因此该课程实习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实践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则把课程实习当作一次集体旅游活动对待,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无论怎样对待课程实习最终考核也能过关。长此以往,形成不良学风,上一个年级传递给下一个年级而产生恶性循环。为杜绝类似现象发生,形成良好风气,本研究以发酵工程课程实习为例,将课程实习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2个方面,从课程实习评价方法角度进行改革与实践,进而使学生形成主动性自主学习习惯,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 课程实习评价方法的改革

课程实习的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2部分,所占分数比例分别为60%和40%。课程实习时间设置为2周,即校内实习项目6天,校外实习项目6天,其中校内实习项目提出预设题目的情况下,给予半天时间用于实习内容的设计和方案讨论;校外实习项目给予半天时间用于实践内容的学习资料的准备和收集,具体评价方法如图1所示。

1.1 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由校内实习项目和校外实习项目成绩2部分组成,其中校内成绩占40%,校外成绩占60%。

1.1.1 校内实习项目

校内实习项目采用项目设计和团队竞争模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班级为单位,分为4个团队,实施过程如下:

①每个团队根据实习项目内容制定项目计划和撰写设计方案。上课之前上交,内容包括项目解题(明确实验目的和发酵原理)、收集资料、制定的小组计划(各个成员的具体分工)、具体实施方案;

②各个小组讲解方案,教师提出建议,然后各个团队进行项目实施,各团队协作,完成计划,教师给予鼓励和协调;

③检查评估总结,每组展示,相互评比学习,教师进行重点讲评,小组之间交流座谈,教师进行过程性口试。

教师依据每个团队项目的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和方案讲解能力给予项目设计成绩评定,占校内实习平时成绩的50%;依据团队成员的项目执行能力、合作能力(组长和成员之间、成员和成员之间)、实验结果分析能力和回答问题情况给予团队成绩评定,占校内实习平时成绩的50%。

1.1.2 校外实习项目

校外实习项目指的是到企业或者工厂进行参观和实践操作,掌握和了解现代化发酵工程的前沿和进展。为提高实习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评价分为3个部分,即实习准备、实习表现、实习收获,分别占校外实习项目平时成绩的30%、30%、40%。

①实习准备。

实习准备,暗示预习和查阅文献资料的重要性,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实践,实习准备是学生实习的起始环节,直接影响着实习的质量。离校之前,教师要检查学生准备的参考书和参考资料,以便实习期间查阅,从而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实习效果;要求学生在离校之前进行预习与阅读,记录自己认为的难点、重点和问题,以便到实习现场对照学习、增强知识的牢固性。个人生活方面考虑周全,避免丢三落四,影响实习。最终评价形式为预习笔记,笔记中包括本次实习目的、所了解的工艺流程图、准备的参考资料目录、自己认为的难点和重点、想要弄清楚的问题、书写一页实习出发前的个人生活准备方面的事情。

②实习表现。

实习表现考核学生是否服从教师和工厂的安排,是否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实习,是否遵守工厂的劳动纪律,是否有敷衍了事现象,是否违反实习规定,是否能够在实现过程中认真听讲,记录实习笔记。最终评价形式为实习笔记,每个人是否进行记录。

③实习收获。

实习收获包括小组座谈,小组讨论和口试,其中座谈是指学生针对实习过程总结和归纳自己的实习收获以及对实习过程的建议;小组讨论针对发酵工艺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时如何解决或者如何改进某个操作单元的流程,依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提出可行性的见解;过程性口试,体现出交流互动和启发创新,实习收获大的学生,回答和提出问题较为深入,收获小的学生,往往不愿交流或肤浅交流。

教师根据各个小组参与情况、讨论结果和回答问题情况给予评定。

1.2 期末成绩

期末成绩的评价形式为实习报告。实习报告针对整个课程实习过程的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进行实习内容、实习收获以及创新想法的总结和归纳,该报告对于某一具体发酵产品的生产工艺应全面具体,涉及的内容以发酵原料的选择及预处理微生物菌种的选育及扩大培养发酵设备选择及工艺条件控制发酵产物的分离提取方法和设备发酵废物的回收和利用为主线[3],并且对该发酵产品发酵工艺和生产现状进行评述,教师根据其完整性、系统性、正确性、前言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评定。

2 课程实习评价方法实践效果

实践效果是通过教学质量评价分数进行评定的。教学质量评价分数是由学校教务处发起,由学生对教师所教授课程的总体质量(11项内容)进行分数的网上不记名评定。发酵工程课程改革前,即2010年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分为91.813分,低于当年全校平均教学质量分数;改革后,即2014年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分为94.735分,高于当年全校平均教学质量分数(具体分数可登陆青岛农业大学网站查询:http://10.10.3.17/;2011-2013年未授课)。二个学年参加评价的人数基本相当,即2010年70人,2014年67人,样本容量相当。2010年和2014年各分数评价人次数所占比例说明如图2所示。2014年对该课程的评价是优秀、良好和少数中等,没有了不及格、及格的选项。从学生评教的分数和评价等级比例数变化看,该校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

3 总结

本课题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平时成绩比例至60%,平时成绩多角度的从团队成绩、项目设计、实习准备、实习表现和实习收获等方式进行考核,期末成绩从总结和归纳实习内容撰写实习报告方式评定,通过以上方式开展课程实习的评价考核,通过具体实施后结果表明该课程实习评价方法的改革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本研究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在课堂上、课前和课后对所学习的课程进行了积极地主动性的学习,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实习的成绩评价方式提供了参考。诚然,还需要进行深化改革,总结经验和教训,听取课堂内外的意见,争取教学质量评价分数达到95%以上,全部优秀。

参考文献:

[1]李艳.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