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相关知识范文

时间:2024-04-02 11:3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理学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理学相关知识

篇1

1.实施学分制有助于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每名学生都希望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使自已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专业技能,但因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学分制的实施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基础、兴趣、能力、爱好及需要不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前提下选学其他科目,拓宽知识面,拓展实践能力,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学分制“相对学年制而言,在弘扬学生个性、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有其诸多的优越性,”学分制能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顺应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的目标。

2.实施学分制有助于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实施学分制是通过在原有必修课基础上增开大量选修课来实现的,选课制是学分制实施中的重要形式。学分制管理制度下,学生课程设置中的通识课程、自主选修课程、限选课程、实践操作平台课程等近70%左右课程学时的开设需要学校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提供平台。同时,部分学分制的实行有利于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调动教学积极性,使高等教育从系统的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向能力素质教育转化。

学分制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生管理模式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年制管理制度下的学生管理工作以整齐统一为特点,注重大众化培养,忽视个性化发展和管理。学分制则是一种统一规划与强调个性发展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注重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基础培养,同时也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分制以选课制为主要形式,会打破原有的年级、班级及专业界限,必然会使原有固定统一的学生管理模式面临一些新问题。

1.辅导员为主体的管理形式不能满足学分制实施的需要

学年制背景下,学生按照入学时间、专业来分班、分寝室进行管理,辅导员按照专业和学生人数配比,负责相应的学生管理工作,学生按照学校的课程设置规律上课,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较小,学生培养和管理的时间和步骤较为统一。但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在基本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加大了自由选课的力度,班级和年级的功能较学年制有较大弱化,同年级同专业同班级的同学可能不再共同上课,组成的临时课程班级中的成员流动性大,班集体意识不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成为学生管理和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大量的自由选课给学生带来了更多学业选择上的困惑,因此“有必要由专业老师根据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专业的基本要求和学生个性差异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对学生的专业学习给予有效指导。”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得原有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单一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学分制实施的需要。

2.教育管理为主的学生管理工作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学年制下,各年级各专业都有固定的教学培养计划,学生教育培养比较统一,学生间的个体发展差异不大,相应的学生管理按照专业班级由辅导员统一负责,管理内容以教育管理为主。学分制是一种强调个性发展的学习制度,它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分制以选课制为主要特征,“选课制最大限度的给予了学生张扬个性的空间,最能体现出学分制管理模式的特点,也是学分制有效运行的基础。”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课程、选择学习进程、选择学习方式,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和发展的个性化得到比学年制下更多的尊重和保护,但学生的自律性和自我规划能力较弱,“面对选课制,学生在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规划合适的大学生涯、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等方面,都渴望得到及时的咨询和指导;面对弹性学制,学生在选修、先修、重修等教学事务方面,以及在就业信息的收集和择业指导上,也希望得到更多的服务保障。这就要求学生工作内容由以教育管理为主,向指导服务拓展,最终向服务指导为主转变。”单纯以教育管理为主的学生管理工作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原有的督学评价体系不能满足学分制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

大学生的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没有足够的自治能力,大部分学生也缺少独立思考与独立判断的能力,学年制下学生自由度较小,课程设置不用自己选择,统一化的培养模式易于学生管理,但学分制赋予了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学生管理由他律转为自律,单纯的辅导员监管不能及时反馈学生出现的问题,这样自律性不强,不会合理规划自己未来的学生必然会掉队。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督学体系可以真正实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帮助学生成才。评价体系是学生在校表现的量化反映,学生评奖评优的客观依据。学年制模式下同一年级、同一专业的课程考核形式和内容完全统一,按照综合测评的计算标准可以用综合测评成绩对学生的在校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较为客观且易操作。但学分制下学生学习成绩不再以分数直观计算,而是以学分形式体现,同一年级、同一专业的学生,同一学期的课程考核内容均不相同,为学生的综合评价带来新的挑战,需要重新设计评价体系来满足学分制实施的需要。

部分学分制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1.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

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根据自我发展需要进行自主的选择性学习、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从而出现“同班不同课程,同课不同专业”的现象。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进程还是基本一致的,班级同学有较多的共同学习和生活时间,因此班级仍为学生管理的主要阵地。学生宿舍基本上是以专业和班级为基础进行分配,且大学宿舍历来是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学习的基本单位,学分制下寝室同学之间在时间和行动上的同步性更加突出,学生寝室自然成为学生工作的另一个主要阵地。寝室和班级作为学生管理的两个阵地,工作开展各有特点和侧重点,实行以寝室为核心、班级为主体的二维式管理模式,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学生管理的同时加强对寝室的管理,注重寝室长的培养和寝室整体情况的把握,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具体、更全面、更有效。

2.构建合理的导学模式

学分制改革能够使人才的培养既重视社会的需要又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这种个性化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有利于高校素质教育的推进。但在学分制背景下,学生自由度较大,会出现对学业生涯缺乏规划,盲目选课等问题,合理的导学模式可以解决学生出现的上述情况。学分制下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时以年级为单位进行管理,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态比较容易全面把握。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学习后进行自主选课时,将在一定程度上模糊年级、班级、专业的界限,从班级形式上会出现临时的课程班级,从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上会出现对选课制的不理解、对自身发展规划的迷茫、对自己课程结构设置的不合理及对学分制下自由度的难以掌控等问题,单纯的辅导员管理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需要学业导师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选择一批有工作经验、相对稳定,的教师担任学生导师,一位导师可以从学生入学开始固定带十几个学生,他们在承担一定的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或培养方案来指导学生科学选课,发掘学生不同的特质和潜能,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学生更好地成长。”在实施学分制时,为学生按照专业配备学业导师,实行学业导师与辅导员管理并行的双轨制导学模式,能将辅导员对学生开展的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和学业导师对学生选课和专业学习的指导有效结合,帮助学生在学分制背景下从思想、学习、自我发展等方面健康成长,避免管理脱节。

3.建立科学的督学体系

篇2

[关键词] 求职面试;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93-1

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简称IM)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欧文戈夫(Erving Goffman)在1959年首次提出的。近年来,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印象管理被广泛应用于求职面试中,这就为求职者利用适当的印象管理策略来获得良好的第一印象创造了机会。

一、印象管理的概念

印象管理是一种人们试图控制他人所获得的信息、影响他人对自己产生某种印象的行为活动,简言之,即个体试图控制别人形成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二、印象管理的基本策略

印象管理理论假设认为,个体有一种基本心理动机是渴望自己被别人积极看待,而避免被别人消极看待。在求职面试情境下这种感觉尤为强烈。印象管理策略可以分为三类:获得性印象管理、保护性印象管理和非语言行为。

(一)获得性印象管理。获得性印象管理(Assertive IM)是指试图使别人在第一次面试中更进一步从积极方面看待自己,从而在别人心里树立起自己美好的形象,也称自信性印象管理,它包括遵从意见、放低姿态、宣传自己等手段。

1.遵从意见。人们通常会对那些对自己的观点、态度、价值观一致或相似的人产生莫名的好感;2.放低姿态。应聘者在面试中首先摆正自己的态度,可能自己还有很多不如他人的地方,但自己是诚心诚意的,能够有一个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与他人学习的心境,增强面试官对自己的好感程度;3.宣传自己。在面试前,应聘者必须要做足自己是要去面试哪个单位的准备工作,了解到自己应聘的职位需要什么样的才能和经历,从而更多在这方面宣传自己,这样便具备更多的优势。

(二)保护性印象管理。保护性印象管理(Protective IM)是指尽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使别人消极地看待自己的防御性措施,也称防御性印象管理。它分为:理由合理化、事出有因、扩大难度、道歉和谦虚。

1.理由合理化。每当有消极事件发生时,人们总是会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来使消极事件合理必然,从而使消极事件对自己形象的影响尽可能的小。2.事出有因。在消极事件出现之前,对事件可能造成的后果预计情况提出借口或原因。这种情况看似暴露了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实则是一张诚信牌,给面试官更多的信任感。3.扩大难度。也可以说是自己给自己设置障碍,通过对困难险阻的扩大化从而反衬出成功的不易,从而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4.道歉和谦虚。道歉会让他人认为自己是一个知错能改、易于接触的人。

(三)非语言行为。印象成型大多依赖与非语言行为,因为非语言行为不易觉察,所以大多应聘者并不能做得很好。

三、应聘者印象管理的基本策略

(一)面试前的印象管理。1.应聘选择。毕业生应该有选择的去应聘,首先去了解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然后去找自己喜欢或者理想中适合的工作单位,再去了解该单位的性质和工作内容,最后做出选择。2.注重礼仪。

(二)面试中的印象管理。1.要谦虚谨慎。求职者在回答一些比较有深度的问题时,切不可不懂装懂,这样才会给用人单位留下诚实的好印象。2.要机智应变。面试的成败大多取决于求职者是否能机智果断,随机应变,能当场把自己的各种聪明才智发挥出来。3.要扬长避短。4.显示潜能。要抓住一切时机,巧妙地显示潜能。

四、提高大学生印象管理能力的主要内容

调查表明,大学生在求职面试中运用印象管理的比例在文科院校高达79%,理工科院校为60%。但总体上大学生对于印象管理存在一些误区和偏见,普遍将身份包装、服饰包装、学历证书包装等同于印象管理。

(一)视觉印象管理。它指应聘者对展现在交往对象面前的视觉元素的不同策划与管理。加强印象管理,大学生应重点从着装、仪表、妆容等静态视觉元素和身体语言等动态视觉元素着手进行整饰以抢得先机。

(二)内在印象管理。经由视觉元素的印象整饰多半是表面功夫,仅仅是为达到一种避免让交往对象误解而有利于面试者自我呈现的沟通。对此,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团体辅导或培训活动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锻炼较强的社交能力、培养宽广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团队精神。

(三)求职材料印象管理。求职信是以书面形式与用人单位进行的第一次接触,是“双向选择”的桥梁,只有过了这一关,才能拿到应聘的“门票”。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求职者,尚无工作经历、业绩,不妨多介绍一些在校期间曾担任过何种社会职务、参加过哪些社会实践、公关社交和社团活动等。

五、结语

当前,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生活的节奏很快,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每个人要想获得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岗位,就要在求职面试中给面试官留下积极印象,获得成功。因此只有掌握求职面试中印象管理策略,才能使大学毕业生在求职面试中百战不殆。

参考文献:

[1]尚慧敏.谈大学生求职应聘中面试的技巧[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2(14).

[2]黎恒.应聘者印象管理策略对考官评价影响的实证研究[J].人类工效学,2003,(1).

篇3

高职学生时间管理是其对个人的大学生活时间主动地进行计划、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最终达到最有效地利用时间来发展自我的效果。既包括运用有效的管理方法来节约时间、提高时间的使用效率,也包括克服和消除浪费时间的内外因素。覃隶莲、钟健民、陈惠业等人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与措施》中提出要通过时间记录表、周时间计划等方式帮助学生总结、控制、调整时间管理能力,学会有效地使用时间。张秀娟在《自主学习能力的自我培养》中则提出,时间管理的关键之处在于优化每天的活动,通过目标导向使学习者能够估计不同任务所需时间并计划完成任务,掌握时间管理。此外,李爱国在《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中提出,高职学生应当勤于制定学习计划,掌握有效的时间管理策略,如有规律的学习时段和固定的学习区域、能够分清任务的轻重缓急等。可以看出,研究者们在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时间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了解高职学生时间管理现状,分析高职学生时间管理的影响因素,探求提高高职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教育策略,对于增强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业成绩、提升生活质量、促进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职学生的时间管理现状

2.1时间浪费现象严重,欠缺时间观念。经过高考入校的大部分高职学生长期处于应试教育为主导的基础教育环境之中,对于学习的意愿多数为被动学习。学校、家庭等方面将时间安排得十分紧密,绝大部分学生无需同时也缺乏对时间管理能力的掌握。进入高校之后,学习环境和教育理念、模式具有重大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度强调自我管理,闲暇时光较为充裕。环境的改变及教育模式的转变,使很多刚进校门的高职学生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致无所适从。在自觉支配时间、自我掌控时间方面毫无经验和阅历,更不用说科学合理地管理时间,直接导致其大量时间耗费在上网、睡觉、闲逛和社交等休闲娱乐方面。

2.2时间安排和计划性合理性不够。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理论知识的接收相对较差,但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强。同时,高职学生追求个性独立,在学习生活中欠缺时间安排的计划性,随意性大。此外,即使有学生制定好了行动的计划,也往往由于思想懒惰和意志力差,使其付之东流。同时,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压力下,高职学生更多的是将精力集中于专业课的实习和社会实践,在自主学习与时间管理的积极性不足,忽视了时间管理的重要意义。

2.3自主学习动力差,时间利用效率低。高职学生的学习目的相对单纯,学习主要围绕专业技能的掌握和实习就业展开,但是这仍然是重复应试教育时期按部就班地上课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从自主学习的角度看,并没有真正发挥出高职学生对自我时间的管理和对自主学习的支配。被动做事必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按接受学习任务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处理,表面上的忙碌和时间“紧”事实上是将自我陷入“盲茫忙”的状态,学习的过程混沌,学习效率低,难以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从事最重要的事情上,花费了时间却没有收获效果。

2.4缺乏时间管理的方法和技巧。高职学生大都对时间管理概念理解比较模糊,对时间管理的方法和技巧不能很好地掌握,即使有意愿通过有计划的时间管理对自主学习进行合理的安排,从而难以合理地规划、掌控和使用时间,零散时间被大量浪费,甚至在面对突发事件的干扰时陷入束手无策的状态。

3.提高高职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措施

3.1转变认识,树立时间管理观念。树立时间管理观念是高职学生从中学生活转变为大学生活的关键一步。科学合理的时间管理,是高职学生获得良好知识储备获得的基本保障。高职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充裕,但因缺乏相应的意识和能力而导致不能合理使用和运筹时间。因此,学校应有目的地培养高职学生时间管理意识, 通过如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通识教育课程等方式为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时间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3.2明确目标,提高时间利用效率。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一个著名的“二八法则”,就是在人的所有事情中,80%都是不重要或相对来说不重要,真正重要的只占20%,但是为了达到最满意的结果,需要花费80%的时间去完成那20%重要的工作。这就要求在培养高职学生时间管理能力时,应当着重强调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可根据其大学生涯规划及职业发展规划,列出详尽的远期、中期、近期计划,预算所需进行的活动及时间,按照重要和紧急程度进行排序,再有条不紊地一一解决,使时间增效。反之若是把时间与精力投放在并不重要的事情上势必导致时间的低效与浪费。

3.3强化高职学生的意志品质。尽管时间管理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如此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习者能够将既定的时间管理安排确实地执行。因此,时间管理必须以意志控制为条件,也就是能够坚持把时间管理贯穿在学习过程中。时间管理的关键之处在于优化每天的活动, 高职学生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学习困难和干扰,一时难以理解的问题、身心的疲劳、情绪的烦恼等,这时候就需要学生用意志努力地控制自己,使学习坚持进行。因此。应注意确立有规律的学习时段, 使自己在每天预定的时间内的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3.4培养高职学生时间方法和技巧。高职学生学会时间管理,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行为习惯,又会对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学校应开设时间管理相关课程,针对高职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传授科学时间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要将时间管理相关内容分散到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之中。时间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促进高职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主动、自觉、科学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因此必须将时间管理和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和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形成课内、课外的立体体系,让学生有意识地利用、开发时间,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最终成就学业和事业。

参考文献:

[1]陈昌盛,周屏.大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管理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2]李玉坤.高职学生时间管理影响因素及教育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

篇4

【关键词】 营养状况;人体质量指数;知识;行为;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9-0794-03

Correlation Study of Nutrition Status and Dietary Knowledge and Behavior Among Students i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ANG Feng-Mei.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255049),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college students' nutrition knowledge, harmful dietary behaviors, nutrition statu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and to provide basis for mak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Methods By using cluster sampling 818 college students in grade 2 and 4 who major in technology were selected and surveyed about nutrition knowledge and harmful dietary behaviors by on-the-spot questionnaire. Results College students' average score of nutrition knowledge was 14.4. There were 11.1 % of them had 5 or more harmful dietary behaviors, 29.8 % of them had 3 to 4 harmful dietary behaviors, only 16.9 % of them had no harmful dietary behaviors. Ignoring breakfast was common among them, 15.6 % of them had breakfast now and then, 2.4 % of them scarcely had breakfast. The rate of malnutrition and overnutrition were 8.8 % and 9.8 %. Students whose nutrition knowledge level was high showed fewer harmful dietary behaviors and had good circumstance of breakfast. The ratio of normal body weight was low among students had more harmful dietary behaviors, and the ratio of malnutrition and overnutrition were high among them. Conclusion The major nutrition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were malnutrition and overnutrition. It's necessary to take health education about nutrition knowledge and dietary behavior for college student.

【Key words】 Nutritional status;Body mass index;Knowledge;Behavior;Students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和饮食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饮食不合理导致的营养性疾病日益严重。研究发现,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性疾病与营养知识缺乏、不健康的饮食行为有密切联系[1-3]。大学生正处于体力和智力发育的旺盛时期,膳食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其身心发展。同时,大学生的营养知识和饮食行为不但关系到自身的健康,而且会对周围人群产生广泛影响。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营养知识、不良饮食行为、营养状况进行了调查,探讨其相关关系,为培养大学生健康饮食行为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山东理工大学非医学理工类二年级和四年级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恶性肿瘤、肺结核、严重肝脏疾病患者,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有818名,其中二年级学生672名,四年级学生146名;男生454名,女生364名。年龄19~25岁。

1.2 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营养知识和不良饮食行为,其中营养知识20题,每题1分,共计20分;不良饮食行为9题,每题1分,共计9分。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统一指导语,指导学生自行填写问卷,当场收回,并对调查对象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共发放调查问卷836份,回收有效问卷818份,有效回收率为97.8%。

采用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评价学生的营养状况,BMI=体重(kg)/[身高(m)]2,判定标准:BMI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和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的统计学检验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统计学检验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营养知识、不良饮食行为与营养状况

2.1.1 营养知识水平 营养知识总体得分为(14.4±3.2)分。男生为(14.3±3.2)分,女生为(14.5±3.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P=0.231);四年级学生得分为(14.5±2.8)分,二年级得分为(14.4±3.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P=0.814)。在调查的20个营养知识题中,知晓率较高的为“多食蔬菜水果有利于健康”、“偏食容易导致营养素缺乏”,分别为95.6%和93.2%;知晓率较低的为“过度精细加工容易导致粮谷类B族维生素丧失”、“肥肉是纯能量食品,营养素单纯”,分别为46.0%和50.0%。

2.1.2 不良饮食行为 在调查的9种不良饮食行为中,有11.1%的学生有5种以上的不良饮食行为,29.8%的学生有3~4种不良饮食行为,只有16.9%的学生无不良饮食行为。不良饮食行为在性别、年级分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60和4.67,P值均>0.05)。见表1。在调查的9种不良饮食行为中,发生率较高的为“经常吃油炸食品”和“食物种类单纯”,分别为37.8%和35.6%。

2.1.3 营养状况 调查的818名学生中,体重正常、体重过轻、超重、肥胖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1.4%,8.8%,7.3%和2.4%。男生体重过轻的比例明显低于女生,超重、肥胖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四年级学生体重过轻的比例明显高于二年级学生,超重、肥胖的比例明显低于二年级学生。见表1。

2.2 营养知识水平与不良饮食行为的关系 表2显示,大学生营养知识水平与不良饮食行为、食用早餐情况有密切联系,营养知识水平较高时,不良饮食行为较少,食用早餐情况较好。随着营养知识水平的升高,大学生无不良饮食行为的比例明显升高,有3~4种、5种以上不良饮食行为的比例明显降低,经常食用早餐的比例明显升高,不同营养知识水平大学生不良饮食行为和食用早餐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46,10.14,P值均

2.3 营养知识水平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大学生营养知识水平较低时,正常体重人群所占的比例较低,体重过轻、超重、肥胖人群所占的比例较高。随着营养知识水平的升高,正常体重人群所占的比例明显升高,体重过轻、超重、肥胖人群所占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不同营养知识水平大学生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99,P>0.05),见表3。

2.4 不良饮食行为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大学生不良饮食行为与营养状况联系密切,无不良饮食行为人群正常体重所占的比例较高,体重过轻、超重、肥胖所占的比例较低。随着不良饮食行为种类的增加,正常体重人群所占的比例逐渐降低,体重过轻、超重、肥胖人群所占的比例明显升高。见表4。

3 讨论

3.1 大学生营养知识水平较低,不良饮食行为普遍存在 本调查显示,大学生营养知识知晓率较低,与其他调查[5-8]相符。既往研究发现,大学期间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营养知识水平普遍升高,且女生营养知识水平高于男生[9-11]。本研究发现,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大学生营养知识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本次调查对象为非医学理工类大学,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营养教育的机会较少有关。调查发现,41.0%的学生有3种以上的不良饮食行为,不良饮食行为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有研究表明,不良饮食行为的直接危害是导致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远期危害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维生素A缺乏等营养不良性疾病和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12-13]。

3.2 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是大学生面临的主要营养问题 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营养不良、超重、肥胖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8%,7.3%,2.4%。目前,多数营养不良性疾病并非由于贫困,而是由营养知识缺乏和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导致的;营养过剩导致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与营养知识缺乏、膳食结构不合理有密切关系。

3.3 大学生营养知识水平、不良饮食行为、营养状况三者联系密切 营养知识水平较高人群不良饮食行为、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现象较少,食用早餐情况较好,这与有关报道[9]一致,说明大学生能够运用现有的营养知识指导饮食行为。人们的饮食行为与营养知识水平有密切联系,营养知识缺乏会导致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和膳食结构不合理。因此,在学生中开展营养教育、改变不良的饮食行为是改善营养状况的重要措施。

4 参考文献

[1] 庞星火,焦淑芳,黄磊,等.北京市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4):269-272.

[2] 许雁萍,刘志荣,王淑芳,等.安徽省20岁以上居民营养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2,18(10):1 233-1 234.

[3] 徐宛玲,王建国,王凤枝.单纯性肥胖青少年营养知识态度与饮食行为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7,28(9):792-793.

[4]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5-10.

[5] 刘晓莉,候莉娟.山西省大学生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现状调查.山西大学学报,2002,25(1):86-88.

[6] 叶蔚云,高永清,尹章汉,等.广州市大学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0):847-848.

[7] 刘真美,刘芸芸.贵州部分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中国学校卫生,2005,26(6):475-476.

[8] 许榕仙,胡志坚,黄芳.福建省4所高校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中国学校卫生,1999,20(1):24-25.

[9] 武颂文,杨年红,王重建,等.医学生营养知识及饮食行为对营养状况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06,27(2):103-104.

[10]王素芳,高永清,宋玉梅,等.安徽医科大学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2,23(5):401-402.

[11]晏渠如,龚媲姝.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与膳食行为的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8,35(3):520-524.

[12]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Guidelines for School Health Program Lifelong Health Eating. J Sch Health, 1997,67(1):9-26.

篇5

【关键词】工学结合;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学生管理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全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共同取向。该教育理念,在德国表现为“双元制”;在美国表现为“合作教育”;在英国表现为“三明治”教育,在日本表现为“产学合作”模式等等;尽管特点各异,但核心内容都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骨干高职立项建设院校之一,积极组织开展“工学结合”模式的教改实践。2011年3月,我院自动控制系与川奇光电科技(扬州)有限公司、帝豪电子(扬州)有限公司合作,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试点,组织实施了工学结合教改实践,目前已顺利结束。至2012年7月,除升学、入伍外,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首次就业率为100%,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如常月亮同学,在同批次的实习生中被提拔为班长。

1.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概述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和与供方互利的关系”[1]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在征集了世界上最权威的一批质量管理专家的意见,总结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它是ISO9000族新标准的理论基础,是组织的管理者进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是ISO标准的灵魂。

2.“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兼具“员工”的双重身份,因此学生教育管理又呈现出新的特点,体现为教育主体(教育者教师)、客体(受教育者学生)、介体(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环体(教育支撑条件)的变化,要建立以人为本、素质化的管理新模式。

3.“工学结合”模式下如何运用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3.1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1]。

对学校而言,直接顾客是学生,间接顾客是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教育即是服务,学生管理工作要为学生这一特殊“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使学生、家长、社会都满意。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要识别、理解并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望,按照“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管理理念,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服务和管理质量。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真实性,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可以让学生了解和熟悉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亲身体验生产过程及技术,提升专业技能,从而超越学生的期望,获得意外惊喜。

3.2 领导作用

领导者应确保组织的目的与方向的一致。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良好的内部环境,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1]。

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工学结合中,岗位指导老师(师傅)和驻厂教师(班主任)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直接领导,要对工作的性质、重点有所把握,认真研究工作方法,研究班级目标如何确定、班干部队伍如何建立和开展工作、规章制度如何完善、任课教师如何协调、学生学习成绩和岗位技能如何提高、与家长联系如何加强等问题,还应考虑学生生活、住宿、职业素养、融入企业文化情况等细节问题。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开展有赖于教学、管理、服务部门的齐抓共管,必须充分发挥领导者的主体性作用。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借词喻事,认为必须要有专注的精神,经反复探索,艰苦钻研后,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成就。学生管理工作实施亦是如此。经过第二境界的拼搏,学生管理工作应当有所收获和顿悟。

3.3 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唯有其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为组织的利益发挥其才干[1]。

工学结合中学生管理工作不仅需要最高管理者的正确领导,还有赖于学校和企业全员的参与。可把学校人员和企业相关人员作为“服务网”、“质量链”中的一环,强调全员参与和团队配合。学生管理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更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可在班级建设中,引导班干部、学生会干部、学生党员参与学生管理工作,使得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3.4 过程方法

将活动和相关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1]。

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有管理职责,资源管理,服务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四大主要过程。管理职责的实现主要是制定工学结合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实习生管理规定》、《工学结合考核办法》等,加上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条例,构成了学生管理的依据。通过各项工作制度的建立,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资源管理主要是班级财物管理、环境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由相关班委负责,全班学生共管共建[2]。服务实现主要是识别学生需求,工学结合服务提供的控制等小过程构成。测量、分析和改进主要是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分析,不断改进,形成良性循环。如工学结合前召开征求意见会,了解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建议,了解学生对工学结合中驻厂教师、企业管理的满意程度,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

3.5 管理的系统方法

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体系来看待、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1]。

学生管理工作繁杂而琐碎,但研究表明学生管理的不同过程、每个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存在着内在关系。要把注意力集中于关键过程、关键阶段和关键人员。因此,要十分注重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审和评审,避免因1%学生的懈怠而造成99%学生努力白费的现象。当诸项工作发生冲突时,要分清先后、主次,确定关键过程,引导班干部和普通学生关注该过程,共同实现该过程[2]。

3.6 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永恒目标[1]。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管理的核心工作就是预测变化和创造变化。工学结合中,学生管理内容不断出现新的变化,从学习成绩考核变化为技能水平考核,从早操、上课出勤变化为工作、上课出勤,从教室整洁变化为工作场所整洁等方面。持续改进应按PDCA循环的方法进行,将成功的过程标准化,形成文件,纳入到制度和标准中,并组织实施。通过持续改进,延伸到创新实践和活动成效,集体意识培养等方面。一个优秀集体的作风会形成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当这种力量定型化、习惯化时,就会成为这个集体中学生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2]。

3.7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有效决策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1]。

学生管理工作中,首先是要建立及时、有效和真实的数据信息网络,灵敏、正确地反映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各种信息,以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和规模,有效改进学生管理过程。其次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深入的科学分析,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预防问题的发生。

学生管理工作情况由各部门定期进行汇总、分析,并可根据数据信息绘制帕累托图,找到主要问题;绘制控制图,分析主要原因,找出其相关过程或人员,以便改进这些过程。

3.8 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组织与供方相互依存,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1]。

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供方就是提供学生管理的部门,如学工处、教务处、任课教师、学生会等。工学结合模式下,与学校联合办学的企业也是学生管理的供方或称合作方,在校企合作中,学校要考虑在满足育人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企业的追求,让校企合作变成“两厢情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为学生开设专业技术讲座,提供技术岗位,从而提升其职业技能和素养。

与供方互利就是要时常进行换位思考。学生管理要站在学生及其家长的位置上多考虑,学生要站在学校和企业的角度去思考。要努力使学生管理工作既让学生及其家长满意,也让用人单位和社会满意,从而创造出和谐的育人环境。

4.结束语

学生管理工作无小事,学生管理工作更非小事,工学结合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角色的转变、职责的转化和环境的转移。通过运用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学生管理者就会主动按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的要求有目的地开展工作,这对工学结合工作的开展大有裨益,同时,对于完善学校的质量管理,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增强竞争力,最终使学生、家长、国家和社会都满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根保.现代质量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周秀华.运用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开展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J].卫生职业教育,2009(3):41-42.

[3]赵常学.ISO9000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1):60-62.

[4]江渝.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在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7):18-20.

[5]栾永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2008(1):57-58.

[6]蓝少鸥.浅析“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的管理[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34-235.

篇6

【关键词】柔性管理 高职院校学生群体 爱国思想 引导

引言

在对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爱国思想引导的过程中,由于当今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极为活跃,若仅沿用传统的硬性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强行规定爱国的行为,将不适应新时代人才的培养。柔性管理作为新的一种管理模式,强调的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在传统的“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面前渐渐展露出其优势,在很多企业的管理中得到了广泛性的应用,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样,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爱国思想引导中,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精神,应用柔性管理,是一种必然趋势。

1.柔性管理的定义

管理学中的“柔性”一词,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所谓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提出来的,指的是以以尊重人和激发人的热情作为核心,以“人性化”为标志,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它主张通过关心体贴、启发引导、循循善诱,潜移默化之中将重要理念引入人的思想以及行为之中,“坚持以人为本”,人文色彩丰富。

2.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爱国行为的思想现状

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己经成为社会中一个人数众多的独特群体,他们在继承了五四爱国精神和上个世纪爱国主义行为的一些表达方式的同时,也发展和创新了很多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

准确把握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爱国思想的现状特点,是探索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爱国主义教育有效途径与方法的重要基础, 是全面加强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爱国思想的重要保障。笔者通过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爱国思想现状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不少的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的理解仍还停留在革命年代的斗争思维上, 没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及时丰富和发展传统意义上的爱国主义内涵。

其次,当代高职院校学生成长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经济上的富足、信息渠道的便利、个性色彩的突出等因素促使他们自幼便形成了强烈的平等意识与快乐取向。他们不再是轻信与盲从的一代, 他们善于思考, 赞赏自主, 追求多元化,对言行标准有更高的要求。另外一方面, 新的时代也给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们带来了来自现实的各种压力, 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陡增的生活压力, 似乎也为他们降低自己的爱国主义标准提供了一个完备的借口。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成长的开放环境给他们涂上了较为明显的市场经济的功利化色彩, 使得他们常用急功近利的标准来评判事物的得和失, 看不到爱国主义教育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顺此逻辑, 因而不少的高职院校学生就想当然地得出了现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基本失效的结论。

最后,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在18到23岁, 正值青春焕发、朝气蓬勃的阶段。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了工业化、转型化、全球化浪潮对身边这个世界的巨大冲击和深远影响。因此, 与其父辈或兄辈相比, 一方面, 他们对市场、对新鲜事物更具接受能力, 对时尚和新潮更乐于追求和热捧。这一点仅从他们对各种市场活动的热衷, 对各种雷人的追星族和时代秀的认同即可看出。另一方面, 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对于自认为远离市场的、用处不大的历史文化等基础知识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

3.柔性管理方式在高职院校学生爱国思想指引下的具体应用

3.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柔性管理实际上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一种体现,对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爱国思想引导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一是以民主的精神、亲和的态度与青年群体接触,与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对话,准确把握他们的特点,采用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的引导方法,与他们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关系,将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充分尊重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知情权、参与权、决定权和选择权,让他们在参与到一些国家的爱国行为中,在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中形成爱国的凝聚力,从而培养爱国情感,完善爱国意志,增强服务意识,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3.2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爱国情感引导

爱国情感是复杂的社会性情感,它是一种稳固的深切的爱国之情,是奠定在对爱国主义认知的基础之上的,要以一定的认知能力作为基础,是爱国主义认知转化为行为的催化剂。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青年群体的时间多半是在学校度过,因此要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我们要重视环境的熏陶作用来培养青年群体的爱国主义情感。

3.3正确引导青年群体的爱国心理

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不仅需要具有爱国认知,还需要拥有实践爱国行为的能力。既要有对突发事件的判断能力,正确选择行为方式的能力,还要有为国家奉献办实事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导致个体爱国行为的引发。

4.结束语

柔性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将会在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爱国思想引导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傅象喜.柔性管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必然选择[J].发展.2007(08)

篇7

关键词:中职 晚自习管理 目标导向

自习,是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温习功课、阅读课外知识、课余训练技能的主要时间段,也是任课教师与学生交流、辅导学生、为学生解惑的重要途径。高效充实的自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业质量,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师生交流,以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与教学方式。随着中职办学规模的扩大,中职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周边地区,因此住校生在中职学校占了较大的比例。针对住校学生,学校在晚上安排自习课,督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学习,确保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合理、安全、高效度过就寝前的时间。那么该如何更好地安排这些住校生晚上的学习时间,在现有的管理模式中找到更贴近学生实际,又能利用好晚自习时间,成为中职晚自习管理模式中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调查、实践,本文结合中职生特点,积极探索构建阶段目标导向的晚自习管理模式。

一、现状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

1.中职学生晚自习现状堪忧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与扶持,中职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学生入学的门槛也越来越低,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与普高学生相比,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低,甚至有些同学在课堂上无事可做,产生厌学情绪,自习课更是如此。2小时的晚自习本来是学生自主学习、拓展知识、培养技能的良好时机,然而对于学生而言却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更是一种负担,上晚自习变成了“熬自习”。很多学生将晚自习当做自由课、聊天课,有的同学发呆、睡觉,无所事事,有的同学聊天嬉戏,与晚自习的学习氛围格格不入,还有一部分学生表面上看起来比较认真好学,但是这些学生缺少学习的计划性、目的性和规律性,往往拿起一本书翻翻后放下,又拿起另一本书看几页,抑或是拿起这张试卷做两题,一会儿工夫又拿起那本书背两句,看似很勤奋,其实是一种漫无目的的盲动学习。

2.原因剖析,倡导“文化”目标引领

一是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缺乏动力。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自己的专业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没有一个详细的职业规划,不知道自己以后会干些什么,所以晚自习无所事事,用各种方法来打发时间。另外中职学生绝大部分是中考的失利者,是初中学校的后进生,而社会传统观念是“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这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有的学生受其影响,开始自暴自弃,丧失上进心,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待学习,对待晚自习。二是传统的看管式晚自习往往会是事倍功半。当下晚自习的管理模式是教师下班管理制度,靠下班教师猫捉老鼠地盯着,靠学生干部违纪扣分制度管着,靠任课教师沉重的作业压着,表面上学生都在埋头看书写作业,但是这么沉重的氛围,愈发让学生觉得自习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从而减少花在学习上的时间,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职学校培养社会的蓝领人才,倡导一种“蓝领文化”精神,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高尚的人文素养。中职教育的最大吸引力当然是它广阔的就业前景,但学生就业前景的美好取决于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人文素养。建设一种有效的晚自习模式,让学生能够在2小时的自习中巩固专业知识和技能,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从而为职校的“蓝领文化”打响品牌。

二、创设“动机―过程―机制”三元策略的目标导向模式

传统的晚自习管理模式,更多地体现在教师的“管”,而没有发挥自习课应有的学生的主导、主体作用,于是接踵而来的问题就是晚自习模式的陈旧,方式的单一。目标导向法体现了哲学强调“人的自觉能动性”作用的思想,也体现了“认识源于主体与客体间相互作用的活动之中”的心理学原理,还体现了“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现代教育思想。在此意义上,在晚自习管理中,运用目标导向,合理地构建一个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环境,创设“动机―过程―机制”的三元策略的目标导向模式。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在晚自习课堂上,建立学习情境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务必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导”字上做文章,创设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得知识的同时达到身心的健康发展。首先,要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晚自习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地,是学生充分挖掘个体兴趣和提升能力的平台,每个人都是学习的主宰者。其次,要提供人人参与的条件,在课堂中强调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次,要给予人人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成功感、满足感,真正调动学生内在的主观能动性。

2.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晚自习课堂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但不是凝固不变的僵化程序。学习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口、耳、眼、手、脑等器官参与自习活动,达到“知、情、行”的运用和升华。这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学生自我表现和发展的过程。因此要做到每次晚自习目的明确、内容丰富、条理分明、学习方法得当,过程注重学习的效率而非简单的作业量的衡量。

3.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作为教育教学环节之一的晚自习课堂,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通过他们自己的大脑和双手才能够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如果没有学生的主体性的体现,就根本谈不上主体发展,也无法实现“蓝领文化”精神,因此从机制上改变策略,尤为重要。首先,在调查的基础上,改变以往的课堂考核制度,不以课堂纪律作为考核评价目标,而将学生技能学习目标、情感探索目标等作为考核评价结果。其次,改变以往晚自习只是低头写作业的传统框架,将课堂延伸到实训场地、报告大厅、图书馆等,做到“以学生为本”,使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再次,要正确认识晚自习课堂中教师与学生角色变化,要有教师的组织管理但非平常课堂中的主导者,要有学生的自主地位但非完全脱离教师的引导,防止这两方面走向极端。

三、建立专业化与人文化相结合的阶段目标导向模式

依据学生晚自习现状,建立校级课题研究,明确研究内容,由基本的问题着手,深入探索研究并有效落实。具体的实施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研究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1.准备阶段确立研究目标

以专业化、人文化建设为基础,注重学生在晚自习中对知识、能力、情感道德的培养,以建立一个丰富而全面的晚自习体系为目标,并完成课题方案的撰写。

2.研究阶段确立研究内容

通过调查访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校班级晚自习情况有初步了解;通过课题小组成员下班管理晚自习,观察学生晚自习的情况,找出问题并分析原因;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现有晚自习模式的感受与提高晚自习效率的建议;广泛征询教师建议;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结合学生实际,研讨提高晚自习效率的有效策略。在调查总结的基础上,确立以技能训练、专业讲堂、生活频道、职业讲座等为主要内容,将贴近生活、能力训练、探究学习为目标的晚自习过程作为主线,进一步完善课题方案。

3.实施阶段注重成效反馈

(1)探索人文与专业相结合的“内容”模式。探索在专业学习中,以校本资料为主,渗透文化素养类内容,推广以心理学、国学、书法、技能练习等作为基础的晚自习内容,以心理周一、技能周二、国学周三、笔墨周四、技能周日这样的循环方式进行。推行以培养口语交流、人际交往、技能动手等方式相结合的校本晚自习教学。通过心理疗法、美文经典等的普及,安排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文章的阅读及心理小测试,了解自己的性格,愉悦自我,进而形成健康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人文素养与专业学习的结合,渗透至内容,从内容上建立学生任务引领、自主培养、能力锻炼的新模式。

(2)探索人文与专业相结合的“始业”与“就业”相贯穿的模式。以职业目标、职业生涯规划、实习就业为前提的晚自习管理,从源头上确立了学生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终极目标。通过在各年级学生中开展以专业类、文化类为主的各类职业讲座和专业讲堂:在低年级中重点安排专业老师指导技能训练,进行始业教育和专业发展规划;在高年级中安排实习就业讲座等,引导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掌握面试技巧。抓好“始业”与 “就业”,从学生进校出校的两头抓起,真正将学生的学习内化为自我实现的需要。

(3)探索人文与专业相结合的“情感”模式。根据晚自习的特点,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教师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技能训练,指引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道德导向,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生双方在此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平台,使整个模式构建在有情感氛围的专业学习平台上。

4.总结阶段展开反思交流

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完成课题研究成果报告,同时汇编晚自习学习材料成册。阶段目标导向下的晚自习模式,可以真正激发学生内在学习的需要,改变当前效率低下的学习氛围,但也会出现类似考核评价的散、形式内容的杂、课堂现场的乱等诸多新问题的出现。反思过程不仅是课题总结的需要,也是师生改进晚自习模式,转变观念更新理念,交流收获感悟的多层次教学需要和心理需要,为教师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学生更好地学习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ISO9000高校学生会八项原则质量管理

高校学生会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群众性组织,一般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优秀学生代表组成的。学生会能帮助普通学生与老师、学校、院系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学校可通过学生会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它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为核心,参与学校以及院系的管理工作,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在培养学生骨干的管理能力、工作能力、协调能力,增强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扮演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学生会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反映一所高校教育水平、管理水平以及校园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然而,由于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袭,目前高校学生会管理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和弊端。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副教授陈伟发表博客文章《学生会:大学最阴暗的一角》引发热议。该文章指出,目前高校学生会管理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学生会干部以及广大普通学生不能准确定位学生会

学生会全体成员对该组织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学生会和各个班级之间尚未形成一种完善的联系和沟通平台。在发展过程中,也没有形成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

2、学生会干部功利心太强

学生会内部成员崇尚自我,注重个人利益、个人发展,集体合作意识、团队意识淡薄。

3、依赖性凸显,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原则上讲,学生会是受校党委和校团委的指导,但是实际工作工程中许多高校学生会是受团委变相领导。

4、制度不健全

学生会内部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学生会干部选拔制度不合理,选拔程序不公开,弄得过于神秘,没有透明度,考察的方式也过于单一。工作制度松散,使得工作任务几乎成了有责任心的素质较高的学生干部来完成,这样容易提供“滥竽充数”的机会。日久,人心涣散,组织“缺乏凝聚力”,学生会也就慢慢“失信于普通学生”。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会管理出现的种种弊端,我们试图运用ISO 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来指导高校学生会的管理和改革,以期取得实效。

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ISO 9000族标准规定:“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需求并争取超越顾客的期望。”

应用启示:

1、学生会应根据学生需要设以下机构:主席团、办公室、权益部、学习部、生活部、文艺部、体育部、宣传部、外联部、新闻部、勤工部等职能部门,实行主席团负责制,各部门有领导院系学生分会相应部门的权利。

2、学生会的活动始于学生的需求,终于学生的满足,了解并理解学生的需求是学生会进行活动策划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只有做好这项工作,学生会策划活动才会有的放矢,才会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学生会策划活动的第一个工作就是进行周密的学生需求调查,以防止盲目举办活动而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二、“领导作用”

ISO 9000族标准规定:“领导者建立组织相互统一的宗旨、方向和内部环境。所创造的环境能使员工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应用启示:

1、学生会领导者要根据工作任务开动脑筋,让部门与部门间合作好,团结起来,对资源统一进行分配,要让学生会每个部门都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在充分深入到部门内部、完全了解各个部门的基础上,合理调配各部门,从而共同完成一项工作任务。

2、学生会领导者要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包含组织能力和授权能力。首先是组织能力的培养。提高组织能力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力,不让失败和挫折压垮;要明确追求目标,并积极排除干扰和克服困难;要积累丰富的经验;要勇挑工作重担;要提高交际及沟通技巧;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思路清晰,主次分明;要培养广泛的兴趣,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和统揽全局的能力;要克服保守思想和惰性心理;要学会宽容,获得友谊与支持,从而营造良好人际关系及工作管理环境。其次是授权能力的培养。提高授权的能力要寻找合适的人选,可根据潜能、态度、人格等方面来挑选下属;要先与被授权者磋商;要先行授权,不要等问题发生后再授权;要尽量委派整个任务给下属;授权时要表明对结果的期望值;授权后应对下属予以充分的信任,让下属自己开展工作,由他们自己决定是否需要接受你的帮助和指导。

3、学生会领导者要关心下属部门学生干部,营造和谐、温馨的工作环境,为他们提供现时的和未来的满足感,从而把学生干部凝聚在一起,为共同目标而奋斗。总之,主席团要有组织力、凝聚力和人格魅力等领导素质。

三、“全员参与”

ISO 9000族标准规定:“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他们只有充分参与,才能为组织带来收益。”

应用启示:学生会的各个部门以及干部都要承担起各自的责任与职能。

1、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训工作,以求增强学生干部的技能、知识和经验。

2、对全体成员定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牢记“时刻为学生服务”的宗。

3、学生会的总愿景应该层层分解到各个部门,用文件形式记载。使学生会各个部门看到各自的工作目标,并且为之努力。

4、主席团下放权利到学生会各个部门,使得各部门有一定的自,调动学生会干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与机智,让各项活动、工作顺利圆满完成。

四、“过程方法”

ISO 9000族标准规定:“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应用启示: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要的过程包括管理活动、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和测量有关的过程。在学生会管理中,要把广大学生看作消费者,各项具体的活动看作产品。在每项活动策划、实施、举办的过程中,各个部门要明确各自的职责与义务,学生会干部以及主席团负责对实施过程的监控与把握。在活动过程中,将此次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并且采取措施,提供相应资源,实现持续改进,以提高举办活动的效率。

五、“管理的系统方法”

ISO 9000族标准规定:“识别、理解并管理作为体系的相互关联的过程,有助于组织实现其目标的效率和有效性。”

应用启示:学生会管理中的所有过程控制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一个过程的结束就是另一个过程的开始,每个过程都要为下一个过程服务,各个过程并不孤立。比如,系统的第一个过程是调查学生活动需求,这一过程输出学生需求意向,接着根据这一意向,学生会进行策划,策划成功后,进入组织阶段,学生会根据策划方案组织活动,主管学生工作的老师要检验活动是否正常开展,并对出现的一些偏差进行及时修正,在活动开展完后,学生会要写活动总结,分析活动的得与失,并对活动的方案进行改进。各个过程紧密相连,过程与过程之间的相互衔接和相互作用非常重要,有效、良好的相互衔接和相互作用促成学生会形成有效合力。优秀的领导及管理者都善于将团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统一起来,将团体目标的实现与满足员工的需要统一起来,提高部下对团体目标的感受性,让部下充分体验到团体目标中包含着个人的利益。只有将这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部下才能产生积极性。

六、“持续改进”

ISO 9000族标准规定:“持续改进整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

应用启示:在学生会内部要让持续改进成为一种习惯。学生会的持续改进包括:活动策划的持续改进,学生会内部工作流程的持续改进,还有学生会管理制度的持续改进等等。

1、学生会汇报工作要采取集中汇报、逐级汇报制,摈弃那种零散汇报、即兴汇报方法。部长集中把问题向分管主席汇报,分管主席再向主席汇报,主席再把问题整合后向上汇报,或者分管主席跟主席通过气后直接向上汇报。有特殊情况就特殊对待。

2、在学生会内部定期召开会议,对各次活动进行总结。分析不足之处,提出有效的措施的整改方案,并提供更多的资源,以备下次活动的顺利进行,使得活动的执行处于一种持续改进的动态变化里。

3、主席团要善于与外界交流、取长补短。闭门锁国必将裹足不前,经常与外界交流沟通、实地考察将能开阔我们视野。要经常与校内兄弟院系学生会开展交流会,甚至可以与兄弟院校学生会开展交流会。

4、主席团要经常补充工作管理上的理论知识,学习讨论新的管理方法,切实运用新的管理技巧。主席团要定期在学生会中开展管理理论知识学讨论,才可以有效提高大家的管理水平。

七、“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ISO 9000族标准规定:“有效的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基础上的,数据的充分性和准确性是做出正确决策的基础。”

应用启示:

1、学生会在开展工作的时候,要从广大学生的角度出发,征求普通学生的意见,进行相关的调查问卷,了解他们的需求。通过积累或者有意识的收集广大学生的意见和信息,确保所得到的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学生会的相关活动部门成员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并且应用统计技术将学生们的意见转化为文件依据。在部门开展工作时候,学生会成员可根据此依据、过去的经验和直觉判断进行活动策划与实施。

3、不论是主席还是副主席对一些常见的问题要敢于决策、善于决策,在分管的部门中,能够独当一面,能够从众多选项中挑选出几个合适的。如果碰到一些不常见的问题,主席团首先应该共同商议,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推选出几个可行性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再向上汇报。

八、“建立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ISO 9000族标准规定:“组织与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应用启示:

1、学生会定期向学校领导作工作汇报,并且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到学校相关部门,让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2、学生会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它有自己独特的利益诉求。随着学生权益意识的加强,需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让个体有限的力量通过群体的集合得到更大的发挥,对学校提供的服务的方方面面进行监督、反馈,把学生的呼声有效地反映出去,并通过一定的组织程序或形式与学校、教师达成有效的沟通和积极的互动。而学生会因其成员的广泛性和民间性等,所以更能了解学生的呼声,更能代表广泛的民意,并能以其合法性的身份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等进行民主的参与。在与校方及时沟通后达成共识并产生互动,从而反馈民意,保护和促进学生群体的权益。

注:本文系2010年度重庆文理学院教改项目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篇9

酒店管理类专业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工作满意度逐年下降,与顶岗实习对毕业生择业意向的影响有直接关系。然而,结合当前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顶岗实习工作来看,顶岗实习对学生择业意向的影响很大,很多酒店管理类毕业生无法继续参与顶岗实习的问题,不仅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加强,也让学校在深化酒店企业合作实践教学中,需要进行重新优化来改进实习教学模式。

一、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对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深化校企合作,推进顶岗实习,一直是高职酒店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实习教学的重要环节,然而,面对顶岗实习后毕业生不愿意选择酒店就业的问题却越来越突出。是什么让毕业生的择业意向发生了变化,是什么实习体验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基于这些问题,通过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顶岗实习教学活动的全面审视与分析,从当前顶岗实习教学模式中来探讨其主要问题。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会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来选择不同的旅游类企业,如酒店、度假村、旅行社等单位,让学生在即将走入社会之前,以顶岗实习方式来进行实践教学和学习。让学生能够从顶岗学习中,既掌握了相关职业知识,也锻炼的酒店管理能力,完成酒店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同时,企业也可以从学生顶岗实习环节来招聘到高素质员工。也就是说,顶岗实习的初衷是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多方综合受益的有效实践教学模式。但的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尚未走进社会,在这个过渡期,对于实习过程中心理变化是明显的,但从顶岗实习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毕业生在顶岗实习后选择结束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合作,更不愿意在顶岗实习后继续从事酒店管理行业,这些问题的突显,让更多的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了“顶岗实习”环节上。据机构调查显示,在对一些参加顶岗实习酒店管理类毕业生进行调查发现,很多毕业生选择了离开原实习单位,同样也有很多毕业生选择跳槽、以及寻找别的就业途径。这个结果并非与顶岗实习的教育目标相一致,反而暴露出顶岗实习中的一些问题。

二、顶岗实习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择业意向的影响

在校企合作模式中,顶岗实习是基于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利益的融合,以参与企业实习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就业率,缓解企业用人需求。但对于顶岗实习后学生择业意向的影响却很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学生方面的影响

从学生方面来看,由于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环节多以服务岗位为主,对于广大学生来说,由于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对顶岗实习中不同岗位的认知缺乏正确认知,特别是很多学生未能从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上来进行客观定位,多是希望在毕业前对行业岗位进行体验和锻炼,提升自我的职业能力。如有些学生将旅游企业定位为导游,将酒店管理定义为服务生,由此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势必影响自我对未来的择业心理。同时,由于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薪酬管理未能与正式员工一样,导致劳动强度与劳动薪酬之间的不平衡心理,作为90后为主体的实习生群体,其在入职心理上易产生失衡,导致实习后选择离开本行业。另外,对于广大毕业生,在实习前缺乏应用的工作经验,对岗位认知来源于教师的灌输,而一旦踏入工作岗位,面对过高的心理期望与客观的现实,心理挫败感更强。还有一些学生在实习期间,因受到复杂社会人群的影响,如挑剔的客人、素质低下的客人,不讲理的客人等等,使得学生在自我服务角色转换上表现出不成熟,缺乏应有的人际协同能力。

(二)学校方面的影响

校企合作能够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顶岗实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体验,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为快速推进学生从业能力的发展,提升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在顶岗实习组织中,学校自身因面对较多毕业生,在管理考核等方面难以做到优化和完善。通常顶岗实习需要完成实习纪律、实习内容和实习报告、实习效果评价。但对于学生来说,企业指导往往具有定性考核,校内指导教师进行综合测评。表面来看这一考核体系较为合理,但由于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考评人员之间沟通渠道不畅通,导致量化考核往往陷入被动,往往以单位盖章都可以通过,从而影响了顶岗实习的质量。同时,由于实习单位较多,且分散,在管理上存在难度,也加剧了顶岗实习的无序性;另外,在落实实习基地问题上,由于校企合作模式过于肤浅,酒店类企业与学校之间缺乏深入互信与互通,往往在顶岗实习教学上与实习单位存在脱节。如有些毕业生在离校前进行单位参观,并非真正从岗位实习中来锻炼职业能力。

(三)社会方面的影响

从大学生就业形势来看,就业难与毕业生人数年年剧增的矛盾,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也带来较大影响。很多酒店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希望通过专业学习来走入体面的岗位,但在顶岗实习中,以前厅、餐厅、客房等一线岗位实习中,对岗位认识、对就业观念都带来影响,特别是社会对服务业的轻视,认为是伺候人的工作,其负面影响是干扰毕业生择业心理的重要因素。

三、改进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促进择业就业的建议

针对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校企合作中的学生择业意向的变化问题,迫切需要从重新明确顶岗实习教学模式上,正确梳理校企合作关系,对企业、学校、学生三者合作协助关系进行明确,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促进毕业生就业观的形成。

(一)深化校企合作,注重学生技能养成

校企合作并非单纯的学生实习,而是要从校企合作长远机制上,真正将学生实习与企业实践进行统合,尤其是在跟班教师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协同配合上,通过跟班教师来协同学校、企业、学生多方的沟通,关注学生实习工作及表现,积极疏导学生实习心理,增强岗位信心。同时,在实习环节,要拓宽师资实践能力,聘请优秀企业管理者来兼职指导学生实践技能,尤其是在实习实训教学上,丰富学生实习内容,提升学生实习质量。

(二)注重校企人才合作,营造用人环境

顶岗实习不仅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补充企业人才,缓解企业人力资源招聘难的重要方法。在校企合作中,一方面从学校方面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和潜力的挖掘,另一方面从转变企业用人理念上,为广大毕业生提供发展空间,尤其是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上,通过用人制度的完善,融入薪酬管理,真正让顶岗实习能够留住人才,也对优秀实习生营造良好的实习环境。

(三)强化职业规划,深入开展就业指导

对于即将走向顶岗实习的毕业生,首先要从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上,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摆正心态,积极参与职业实习。一方面,从主观教育上,增强酒店管理职业认同感,倡导从基层岗位做起,从一线工作中来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特别是与客人沟通的能力、应急处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另一方面从实习实践中,通过岗位工作经历,增强未来就业的信心。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艺术团 项目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172-02

高等职业学校学生艺术团是学校学生社团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基石,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就高职校学生艺术团运用项目化管理的模式来创建、管理以及艺术实践的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 高等职业学校学生艺术团的特点

学生艺术团是一种特殊的学生社团,它由艺术方面有着共同兴趣的学生自发成立,是在艺术教师的指导下,为实现成员共同愿望而展开活动的学生组织。高等职业学校因其自身的特点有别于高等院校,学生都是初中毕业进入到高职院校学习,其特殊的“3+2”模式使得在艺术团在创建、发展的过程中有别于高校艺术团的创建发展模式,在人员的选拔、专业的训练、艺术的实践三个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1.人员的选拔

大部分高职院校招收的都是应届初中毕业生,在艺术方面必然不会非常专业,所以在招收艺术团成员时,首先要考量的是学生是否对某个艺术专业感兴趣,其次才是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

2.专业的训练

由于大部分学生并不具备专业的基础,所以在制订训练计划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由简入繁,抓实基本功。

3.艺术的实践

高等职业学校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活动,首先应以学校为艺术实践的基地,充分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其次才是面向社会,锻炼学生的社会艺术实践能力。

二 高等职业学校学生艺术团项目化管理的意义

项目化管理是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对项目和运作活动进行管理的技术和手段,是对项目管理理论的具体应用,也是所有管理中比较繁复的复合式管理,是将各项活动都当做项目来对待,进而对其实行项目管理,也就是进行项目化、运用项目管理的模式进行管理。

高等职业学校艺术团的管理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在活动的过程中总会出现新的变化和新的思路,这就使得艺术团的管理职能变得愈发重要,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下引入现代的项目化管理模式,使得艺术团在创新性上有更大的突破,工作更有效率,活动更有质量。项目管理在应对组织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 高等职业学校学生艺术团项目化管理的应用

项目管理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其目标,对项目发展周期中的各阶段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控制、沟通和激励,以取得良好效果的各项活动的总称。高等职业学校学生艺术团的工作和具体的活动我们就可以视之为具体的项目,对它们的内

容进行设计、规划、评估以及考评工作。笔者对项目化管理的模式做了如下探讨。

1.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

艺术团的工作是在校团委的直接指导下的学生社团的一个特殊形式,校团委对于艺术团的工作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只能是进行宏观的管理。艺术团内部的具体工作和活动基本上就是其内部管理,所以必须先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规章制度,并且不断地完善和健全。在项目管理的基础上,对艺术团的整体规划和运作提出一个大的方向和前提,把艺术团的每一项工作都当做一个项目来完成。

2.组织分管团队

WBS(工作分解结构)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基本含义就是在一个大项目的工作范围内逐步细分项目工作的更为详尽的结构模式。类似于家族树的概念。基于此,我们可以把艺术团进行解构。艺术团的各个分支队伍,如合唱队、舞蹈队、器乐队、礼仪队等作为一个个专门的项目来对待,而这些项目团队关联起来就是一个大项目,也就是艺术团。所以高职校艺术团除了最为基本的团队,如合唱队、舞蹈队等还会出现符合其专业特点的艺术队伍,如有艺术表演专业的高等职业学校就会增加话剧团和小品表演等艺术形式,丰富的艺术团队若运用WBS(工作分解结构)的方法来进行管理,就会使得高职校艺术团的特色更为明显。自上而下的项目管理体系将会愈发完整。

3.各艺术团队项目的实施和评估

各艺术团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首先应制订计划与实际目标,可以利用甘特图以图示的方式通过活动列表和时间刻度表示出项目的活动顺序与持续时间。本着上下震通、左右旁通的原则,加强来自各方面的协调和沟通,适时检查工作进度,及时调整方案和计划,定期向学校和团委汇报,对工作进行评估,学校和团委应随时协调资源,预测发展情况。以合唱队为例,该团队可以把完成合唱作品作为项目立项,以汇报演出的形式作为项目验收,学校和团委审查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 加强管理措施

高职校艺术团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为广大学生提供自我教育、挖掘潜能、发展个人爱好和特长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全面地发挥学生艺术社团的积极作用。

1.加强调研论证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各艺术团应充分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寻求社会相关各界的指导与支持。学生艺术团必须实行开放,走向社会,活跃繁荣社会文化,推进艺术团自身建设和发展。如艺术团可以尝试和当地的文化艺术团体联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艺术团也可以改编一些红色经典或反映党的建设的相关文艺作品,有意识地在高校校园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从而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原创和深加工的过程,提高艺术社团和社团会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思想境界,使广大成员不断受到其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认识水平得到提高,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加强活动考核

目前,全国的大部分高等职业学校中,学生的意识中对考试成绩,特别是对学分十分敏感,有学分的课程或者吸引力和专业性较强的活动会努力学习、积极参与;如果学校给予政策支持,将社团活动也纳入学分制体系,学生参加艺术团,犹如选修一门课程,参加一个学期的活动经考核合格,同样可以取得学分,这一系列手段恰恰需要项目化管理来进行,这是艺术团管理改革的关键,对高校校艺术团建设与管理至关重要。

3.加强人力管理

项目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从人员任命和选拔开始,通过项目成员的沟通,明确项目工作目标和任务,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协调、激励,为达到目标而共同努力。艺术团建设如果没有一支专业的管理队伍是搞不出深度和广度的。事实证明,一些规模大、影响深远的社团活动起主要作用的常常是一个或几个关键人物,这些带头人的素质如何,对于艺术团的建设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艺术团负责人的产生问题上,如果改变传统的仅仅靠学生自选产生的方式,采用团委、学生会推荐,学生自荐与专业老师考评相结合的办法,这既保证了艺术团主要干部的素质水平,又使他们能在同学中享有较高的威信。同时,在社团干部的选举和使用的过程中,注意加强培养梯队的力度,保持艺术团发展的连续性,进而为进一步凝练优秀的文化,提供重要的干部保障。另外,艺术的专业性和艺术性,使得我们选拔的艺术社团的负责人往往不仅需要有“将”才,更需要有“帅”才,需要很好地协调艺术团内部干部与成员之间兴趣作用的契合点,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社团成员的主观情感,不仅实现艺术作品的升华,而且能促进社团成员个性的健康发展,从而达到艺术社团与艺术作品的“共鸣”。

高等职业学校艺术团项目化管理模式的研究,尚处在探索阶段,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积累有益的经验,并进一步深化。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高校作为一个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我们必须对其发展予以重视,这是时展的要求。可以说,新形势下高等职业学校艺术团是学生群体进入社会前对自身锻炼的一个重要基地,学校应对学生艺术团发展予以重视,积极努力地将社团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进步型的组织,使加入艺术团的学生能切实得到锻炼,多积累一些有益的经验,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收获与周围的同学分享,使大家都受益。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使他们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这将是一项不仅使学生受益、学校受益,同时也使社会受益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时荣.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动漫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