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的小艇范文

时间:2023-04-02 17:48: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威尼斯的小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操纵自如、交叉、耸立、桥梁、小艇、威尼斯、静寂”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四个自然段。

3.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

4.领会抓住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艇的特点和它在威尼斯水城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操纵自如、交叉、耸立、桥梁、小艇、威尼斯、静寂”等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3.学习课文第二段。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篇课文,题目叫做《威尼斯的小艇》。(板书:13威尼斯的小艇)学生齐读课题。

2.简介威尼斯。(出示部分彩色幻灯片)。威尼斯在意大利的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这座城市由118个小岛组成,连接这118个小岛的是117条水道。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横跨在117条水道上。威尼斯的市内没有马路,没有汽车和自行车,船是市内惟一的交通工具。

3.针对课题,提出问题。

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小艇)。

作者抓住了小艇的哪些特点呢?小艇在威尼斯水城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布置预习

1.自学生字新词。

2.想想威尼斯小艇的样子,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艇和威尼斯人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字词。出示写有6个生字新词的幻灯片。让学生自己说说哪些生字容易写错。

2.指名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要求:边听边想,威尼斯的小艇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指名回答: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威尼斯的小艇?

使学生知道,“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小艇是什么样儿的”,“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小艇和威尼斯城市的关系密切。”

4.根据以上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

第二段(第二、三自然段),讲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儿的。

第三段(第四自然段),讲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第四段(第五、六自然段),讲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四、学习理解第二段

1.图文对照,认真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出示威尼斯的小艇的幻灯图片)。

要求:边读边想,小艇是什么样儿的?

2.指名回答:“小艇是什么样儿的?”

3.通过作者对小艇的样子生动地描写,威尼斯的小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练习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进一步体会小艇的美及乘船游览时的快乐感受。

5.教师小结

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并用比喻句进行描写,这样就把小艇的样子写得更加具体、形象、生动。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前三个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

2.领会抓住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3.朗读课文,背诵前四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检查生字词语。

2.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儿的?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3.背诵课文前三个自然段。

二、学习理解第三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思考:“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作者抓住了哪些方面来突出“特别好”的?边读边在书上勾画。

2.指名回答: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课文是怎样具体说明的?

3.指名读第四自然段,体会朗读语气。

三、学习理解第四段

1.默读第五、六自然段,出示思考题:

(1)小艇和威尼斯城市的关系密切,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认真体会课文的最后两句话,说明了什么

2.小组讨论。

3.检查学习情况。

4.教师小结:

威尼斯人的生活处处离不开小艇,(板书:生活关系密切)只有在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的时候,威尼斯才静下来。)

5.小艇和威尼斯人的生活这样密切,是什么原因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吗?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四、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通过学习了这篇文章,威尼斯这个水上城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的写法。

(1)作者要写威尼斯的城市风光,为什么以“小艇”为题呢?(小艇是威尼斯独特的风景,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

(2)作者在写小艇样子时,抓住了哪些特点?写小艇的作用时,抓了哪些特点?

(3)作者为什么能把威尼斯小艇及与小艇有关的事物写得如此具体、生动呢?是作者一时一天观察的结果吗?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教师小结。

(1)威尼斯的小艇之所以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就是因为作者平时注意观察,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方法,因而能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具体,使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观看情景剧。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背诵课文前四个自然段。

3.预习《三峡之秋》。

附:板书设计

篇2

自行车有两个轮子,又叫脚踏车。只要做上去,掌握好平衡,谁都可以骑,远远望去,它像一匹骏马在奔腾。还有人风趣地叫自行车“马骨头”。骑上一会儿,速度越来越快,如一只猎豹在跑。

坐上自行车,车座软软地一点儿也不硌屁股,还挺舒服。自行车穿过大街小巷,跟认识的人打打呼,感到很快乐,但一定要注意安全!

凡是骑自行车的人的技术都很棒。在车辆来来往往的大街上,他们毫不慌忙,平衡掌握得非常“6+1”!不管行人和车辆再多再挤,他们也能像地鼠一样“钻”过去。而且有的人也能一个手骑,也有的不用手,甚至能越开“障碍物”!这让人羡慕地五体投地。

一些年轻人拿着文件夹,乘自行车去上班。工作了一天的老师们骑着自行车回家休息。娱乐爱好者哼着小曲儿,骑车子到“卡拉OK“去唱歌,来消除一天的疲劳。老人提着鸟笼,拿着烟斗,坐着自行车到野外去休闲一下。有的小朋友,放了学,背着书包,坐自行车去图书馆看书。

篇3

一、采用切实可行的组织形式

我将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师生合作这一方式引进课堂,在讲读课文的第二小节、第五、六小节中,我都出示了自学要求。第二小节的自学要求是:想一想,小艇有哪些特点?可以画出重点语句,可以圈出关键词语,可以画一画小艇的样子,可以演一演小艇的行动轻快灵活。第五、六小节的自学要求是:1.自由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小艇的作用很大,完成填空:在威尼斯,白天,商人_____,青年妇女____,小孩____,老人____,晚上,看戏的人____。2.除了课文所讲到的,还有哪些人的活动离不开小艇,请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一句话。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合作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其中学生的个体学习是基础,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学习和以发挥课堂教学的群体功能,为学生成功学习提供帮助。此外,在第二小节的自学时,我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开展选择性的学习。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如用笔画小艇的简笔画,用手势来表演小艇的行动轻快灵活;让全体学生做“船夫”,以手代艇来表演课文中具体描写船夫操纵自如的内容;让学生闭上眼睛体悟一下坐上小艇的感觉。我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特别注重其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如:学生自学课文的第五、六小节,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交流汇报,学生说到了医生、教师、市长、旅行者等等乘着小艇去干各种各样的事,还说到了青年妇女乘着小艇去走亲戚、逛商场等。在教学中我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动眼看一看,动手演一演,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全员参与,并且努力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以此,吸引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三、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

科学的流程,才能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这篇课文中我采用了初读感知、精读感悟、熟读内化的实践性的教学流程。在初读感知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世界各地的风光,从学生的话题中引出在欧洲的意大利有一座闻名遗迹的水上城市──威尼斯,并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整体感知文章围绕中心句从三个方面具体介绍了威尼斯的小艇。在精读感悟、熟读内化的环节中,我精心设计课文的导语和过渡语:①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介绍小艇的呢?这样在导入时对照课题,充分发挥教师体态语的作用,同时又提纲擎领复习了第一教时的内容;②小艇到底是什么样儿呢?③小艇小巧玲珑、新颖别致、外型美观、内部舒适,你们想不想坐一坐呢?想不想读一读呢?这样的过渡语让学生产生情感的落差,给他们更多的认认真真读书的机会。④难怪威尼斯人都喜欢乘坐这样的小艇,驾驶这样重要交通工具的船夫,他的驾驶技术又是如何呢?⑤新颖别致的小艇有如此技术熟练的船夫来驾驶,真是锦上添花。然而这样的小艇有什么作用呢?这样的导入语、过渡语就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环节,在组织各环节的教学时,我关注着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更多地触摸文章的语言文字,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我精于评点,或描述意境强化学习动机,或联系生活,使其产生亲切感,或情感驱动,唤起心灵的共鸣,或拓宽思路,使思维更具广阔性。

四、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在学生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的今天,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教师激情激趣的导入,声情并茂的评点,画龙点睛的总结,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学科的人文魅力。为了推导好第六小节的朗读,我相机辅以动情的叙述:“威尼斯的热闹和沉寂与小艇的开动、停泊息息相关,威尼斯独特的风光与小艇有着密切的关系。水面渐渐静下来,皎洁的月光给古老的威尼斯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忙碌了一天的小艇也不动了,威尼斯枕着波光粼粼的河水,沉沉地睡了,寂静笼罩着这座喧闹了一天的水上城市。”教师深情的叙述,诱发起学生美好的想像,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感悟到语言文字的优美,因而在感情朗读时也读得投入,读得给人以恬静、优美的感觉。

五、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

我立足课内,打好基础,立足课外,求得发展。上课伊始,我让学生收集世界风光的图片,交流威尼斯的有关资料。课堂上,我以引代讲,通过引读,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写作顺序和表达方法,我用生动的范读熏陶学生,用充沛的激情打动学生。作业中又让学生继续去搜集有关威尼斯的资料、图片、文字材料,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篇4

关键词:内驱力;教学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202-01

原文呈现: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本段选自人教课标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该段表达上主要特点是抓住事物特点描写,历来是训练“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好例子。近来,翻阅此段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感觉大多老师乐道于“怎样教”,多关注怎样训练、设计,却少于思考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教学效率比较低下。相反,王崧舟、肖绍国执教《威尼斯的小艇》,教学效率极高。那么,高效教学的“内驱力”从哪里来呢?也许我们可以从两位名师的教学中得到一些启发。

一、王崧舟:用一双语文的“眼睛”发现文本之美

师:现在讨论第一个问题,这句话中的“仿佛”改成“好像”,行吗?

生1:我觉得是可以的。不过“好像”是说小艇的样子像一条蛇,实际上“仿佛”有更明显的特点。

师:但这样也说不通呀!刚才大家讨论的结果是:“仿佛”就是“好像”、“好像”就是“仿佛”,没区别。谁有别的看法?

生2:我觉得两个词可以换,因为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

生3:“仿佛”的意思跟“好像”差不多,但还是有区别。“仿佛”就好比说一条蛇真的在水中穿梭,“好像”呢,只是样子上一样。所以,我觉得还是不换的好。

师:我看这样,我先请一个同学一句一句地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读完以后,请你们把这几个句子联系起来考虑考虑,看看能不能帮助你们解决这个问题。(生读)

师:都听清楚了吗?第一处是“有点像”,第二处是“像”,第三处是“仿佛”。几句话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生1:作者把“像”都用上了。

生2:虽然“像”都用上了,但是用的词语不一样。

师: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啊!用的词语不一样,为什么要不一样呢?

生3:这样感觉就不死板了。

生4:说明作者词汇很丰富。

生5:读起来有变化,味道更好!

师:好!第一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把“轻快,灵活”改成“既轻快又灵活”行吗?

生1:这样行是行,就是太啰唆。“既”和“又”我觉得加不加它们都行,加上去反而啰唆,不加反而精炼。

师:你已经有感觉了,加上去反而啰唆,不加呢?精炼。咱们一起读读这句话,看他讲得有没有道理。

生1: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

师:注意,“轻快灵活”中间用的是逗号。谁再读一读?

生2: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

师:我们再读读这句,“行动起来,既轻快又灵活,仿佛一条蛇。”什么感觉?

生1:拖得太慢了,好像快睡着了。

生2:感觉不轻快不灵活了。

生3:很笨重的感觉,好像没力气了似的。

师:所以,能改吗?能乱加词语吗?

生:不可以。

师:就是这样两个词,中间一个逗号,把小艇的特点非常准确、非常传神地写了出来。咱们读读这一段话,体会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二、肖绍国:张开“诗画”的胸怀感受文字“情趣”

师:来,我们一起把第一组词语连起来读一下。请看屏幕——(大屏幕出示两组词语,左边一组:又窄又深、船艄翘起、船舱软软、轻快灵活;右边一组:操纵自如、左拐右拐、高声谈笑、哗笑告别。)

师:读了这四个词,你对威尼斯的小艇有了一个怎么样的初步印象?

生:我觉得,威尼斯的小艇比别的船要稍微窄一点,是非常灵活的。

师:是的,很窄很灵活,这是你对威尼斯小艇的初步印象。

生:我觉得威尼斯的小艇很有特点,尾部是有点翘的,船舱是有点软的。

师:我们来读第二组的四个词。

师:读了这四个词语,你对驾驶威尼斯小艇的船夫和乘坐小艇的游客有了一个怎样的初步印象?

生:我觉的船夫的操作很厉害,操纵自如。

赏析:肖老师将课文中词语按照意义“组块”成小艇特点、人物活动两组,围绕此提出两个问题:第一问指向文字的画面;第二问指向文字的意蕴。肖老师为什么要提出这两个问题?因为语文课程是“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课程。这正是侧重于语言文字的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与优势。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母语的这些特点、优势,引导学生经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过程学习、运用汉字的音、形、义。

篇5

去的次数多了,再看那水中各式建筑物巍然耸立,在领略多彩多姿古代精湛建筑艺术的同时,在错综复杂的巷道间体会探索的乐趣的同时,也会想到威尼斯人为什么要在水中建城?这里的建筑物为什么会如此多姿多彩?也许,世界不少游人也都是带着这个问题不远万里来一睹水城风采的。

历史上的威尼斯地区是一片湖区,湖外设有防波堤,湖内罗列着诸多的高出水面1米左右的小岛。到了公元568年,伦巴第人侵入意大利北部,他们强占陆地的城镇村庄,把意大利人逐出沿海一带。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在这些小岛上建起小木屋,于是便开创了威尼斯的历史。现在的威尼斯面积有5.9千平方米,人口30多万,全城由118个小岛组成,117条水道纵横交错,通过400多座桥梁把各岛连接起来,使城市构成一个整体。威尼斯早在公元5世纪建成,到现在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当地人民世世代代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与辛勤汗水不断开拓,不断创新而成今日的面目的。历经拜占庭控制、独立的威尼斯国家、奥匈帝国统治、与土耳其的战事和周边国家的入侵,直到1866年威尼斯又重新合并于意大利王国。

在这一千多年的建设中,威尼斯留下的建筑有哥特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巴罗克风格,有人称威尼斯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在这里,套用我们一句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建筑师见到的是格局,美学家见到的是雄异,雕塑家见到是造型,绘画家见到的是色彩,游人见到的是新奇,但是,不论是内行人还是外行人见到这些建筑,无不承认这是一座大型的建筑文化宝库。

威尼斯建筑物的主要色彩为淡红,有人形容这是一种模糊、微亮、轻柔、似水的淡红。所有建筑物临水的一面,我们称为大门,不过在威尼斯门前可不是停放车辆的,而是停放小艇的。所以建筑物不论是经过多少年了,临水的一面总是色彩鲜艳,装饰得亮丽无比。

威尼斯建筑不但融入西方的特色,也有西亚的特点,这是古时威尼斯与土耳其战事频繁,并且与黑海周边国家商务往来密切,也将东方的一些装饰图案与艺术带入威尼斯,如圣马可教堂的5个大十字圆顶,据说就是来自西亚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大教堂,而正面华丽风格则沿袭了中东的拜占庭风格。圣马可大教堂带有土耳其风格的三叶窗尖顶和长廊窗上的四叶图案和凉廊,由总督府开始建造之后,全城都可以看到仿效之作,也成了威尼斯宅邸最明显的特色窗之一。

威尼斯一般居民家都是3层楼房,厨房、仓库通常设在1楼,2楼通常都是装饰豪华亮丽,用以接待客人,顶楼为卧室。环境宽一点的建筑都是前门临水系船,后门有一个小广场,广场中间有一口取水用的井,这是古时设计接存雨水经过过滤处理的水源。

如果将建筑物细分一下,可分为有12至13世纪的拜占庭风格。这也是威尼斯最古老的风格,贯穿1楼的拱形开放式走廊,并有简单的棕榈叶和简单的叶形装饰徽章。据说最初建楼时都是一层的,上面都是以后加上去的。

13至15世纪中叶的哥特式风格。威尼斯最多的底邸大多都属于哥特式风格,它们通常都是有着华丽气派的装饰,三叶窗尖顶和长廊窗上的四叶图案是此种建筑物最大特征。其中最闻名的要属总督府,花窗都是用高级大理石砌成。

15至16世纪文艺复兴风格。文艺复兴建筑在欧洲是一种极普遍建筑风格,主要是古典风格为基调,立面总是左右对称,强调比例和谐的对称之美。

17世纪的巴罗克风格。是借助自然界中的花草、天使和恶魔等图纹来装饰建筑,繁复的装饰满满于柱头门楣,非常华丽,通常不留半处空白,令人目不暇接。

篇6

一、精彩纷呈评价语,魅力无限

笔者从王崧舟老师的众多经典课堂实录中截取了部分体现课堂评价理念及策略的课堂细节,结合理论加以领会剖析,相信大家也能同我一样从中受到启发。

1.借力用力

例:选自《荷花》

生:(朗读)

师:谁听出来了,他有几个词语读得特别有滋味?

生:雪白的衣裳,微风吹来,翩翩起舞,还有随风飘荡,我觉得他读得特别好。

师:愿意见好就学吗?好!咱们一起来欣赏欣赏他的朗读。

让学生开展评价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学生之间具有相近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心理特征,使评价走向互动,能有效地实现互补与合作。

上述实录中,王老师以“谁听出来了,他有几个词语读得特别有滋味?”为切口,非常巧妙地引导了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从而使被评价者在同伴的评价中体验了成功,获得了激励,又使评价者积极对话文本,在参与评价中展示和提升了自身的能力。

2.量体裁衣

例:选自《威尼斯的小艇》

生1:(朗读)威尼斯的小艇

师:不错!念得字正腔圆。

生2:(朗读)威尼斯的小艇

师:小艇的“艇”是后鼻音,读得非常准。咱们一起和她再读一遍。

生:(齐读)威尼斯的小艇

师:谁还想读?

生3:(朗读)威尼斯的小艇

师:简直就是一小播音员!

生4:(朗读)威尼斯的小艇

师:听你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

生5:(朗读)威尼斯的小艇

师:读得很流利。可惜这么甜的声音没让大家都听到,能补一补大家的遗憾吗?

上述课堂实录中,王老师在短短的几分钟内,面对不同学情的5位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量体裁衣”式的课堂评价。面对这段课堂细节,仔细体味,我们能收获很多。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具有个性特点的人,学生是在成长过程中充满优点与缺点的统一体。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特性、兴趣、爱好、长处以及取得的微小进步,我们教师都应该给予支持和极富赞许的赏识性评价。

3.借花献佛

例:选自《小珊迪》

生:我认为小珊迪十分可怜

师:对小珊迪不幸的遭遇你表示深深的同情,看得出你很有同情心。

生:我觉得他真的好可怜,我很同情他,真想去帮帮他。

师:只有善良的人才会生起这样的感情啊!

上述实录中,我们可以发现,王老师巧用文本的内涵价值对学生施以恰当的评价,不仅起到了鼓励和肯定学生的评价功效,还潜移默化地在进一步引导学生领悟文本内涵价值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4.夸大其词

例:选自《荷花》

生:我看到了雪白雪白的荷花。

师:听!多美的一个词语。也只有这样的词语,才配得上荷花呀!

生:我看到了千姿百态的荷花。

师:好一个“千姿百态”!比刚才老师说的那个“各种形状”要强一百倍!

上述实录中,面对学生说的“雪白雪白”,王老师毫不吝啬地用“只有这样的词语,才配得上荷花!”来评价,而后,对于另一位学生的“千姿百态”,又用“比老师说的强一百倍!”来赞扬。

二、多元指向评价语,有章可循

1.评价体现语文意识

精妙的评价语,处处体现了老师别具匠心、潜移默化、运筹于心的语文意识:

“让我们和着诗人的感动来赞美一下黄河!”――指向于学生朗读的情感导向和方法指导,方法是“和着诗人的感动”。

“对,大声地说!自信地说!谁来把2~5节读一读?”――指向于学生说话方法的引导。“大声地说!自信地说!”语势加强,反复强调。

“好,巾帼不让须眉!”“看要‘定睛’看,读要定心读!”“刚才马啸同学是一马当先,下面我们万马奔腾!”――妙语连珠,妙趣横生。如此评价,不仅是老师和学生、文本间的心灵对话,更是祖国语言文字艺术的博大精深在语文课堂中的充分展示,是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充分体现。

2.评价内容应多元化

我们来看一看这些评价语:

“你再把这句话读一读,我相信你刚才一定是看错了,误看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引导。

“连起来重读。不要慌,你的声音很好听!你的形象也很好,像男子汉!”――给学生带去自信,帮助他战胜胆怯。

“看要‘定睛’看,读要定心读!”――学生读错了,指导学习态度和方法。

“巾帼不让须眉!三个女生举手了!”――鼓励积极发言。

“是啊!这可是许许多多的小生命啊!”――感同身受。

“你深深地同情这些小鱼儿。”――评价学习态度。

“我相信我心中的疑问,你们一定能帮我解决。”――暗示学习目标。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是出色的。只不过,每个孩子出色的方面不同而已。所以,努力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关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使每个孩子都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聪明的人,才是我们现代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

3.评价要注重引导性

“让我们和着诗人的感情一起来赞美一下黄河。”――学生带着赞美之情朗读。

“读得好,写得也好!”――孩子们写得特别认真,特别注意斟字酌句。

“让我们怀着对小男孩儿的敬佩,对生命的敬佩,一起读!”――学生读得更投入了。

“你会换词,说明你理解了。”――举手的同学更自信了,又有人举起了手。

……

设想,如果把这些精彩的评价去掉,那课堂会失色多少!当学生不自信时,当学生无法把握朗读的基调时,当学生朗读前精神状态与朗读内容不符时,教师及时进行引导性评价,能够避免出现朗读失误。因此,老师在课堂上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向,小到孩子的一个动作,一点思想,一个习惯,负责任的教师都要洞察细微,于细节中求精致,于细节中求发展。

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在课堂中,它让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一张张阳光灿烂的脸,听到的是阵阵欢声笑语,体悟到的是学生的个性飞扬。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篇7

一、“赞赏灌溉成功,抱怨导致失败”——有效的赏识性评价

镜头一:王崧舟老师——《威尼斯的小艇》:

师:同学们,我们看黑板,读一读课题。

生1:威尼斯的小艇——师:声音很好听。

生2:威尼斯的小艇——师:后鼻音很到位。

生3:威尼斯的小艇——师:你可以当小小播音员。

生4:威尼斯的小艇——师:声音很柔和。

“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我们教师常常用责备、冷淡、不适当的评价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只想着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却从来不想给学生多一点人文关怀,也不细心研究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如果能够经常给予学生赏识性评价,就能激励他们不断通过自身的努力亲身体验到成功的滋味,从而乐于参与学习。课堂上,王老师没有用模糊的评价语“真好!”“真棒!”“真不错”来评价学生,而是对学生到底好在哪、棒在哪给予了有针对性的赞赏性评价——“后鼻音很到位”、“声音很柔和”,这样不仅给学生的学习注入了兴奋剂,释放了学生的潜能,而且还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使学习成为一个充满快乐、富有成就感的趣味性活动。

二、“实事求是,量体裁衣”——有效的指导性评价

镜头二:贾志敏老师——《惊弓之鸟》:

师:从哪里看出更羸是射箭能手呢?(学生回答老师板书: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

师:自己练习说一遍,等一会儿看谁能不看书自己说。

生1: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飞来。

师:这样说不错,但是你觉得有问题吗?

生2:有,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所以是“慢慢地飞来”,还边飞边鸣。

师:那怎么说才好呢?

生2: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学生的语气比较平淡)

师:不错,不错就是“马马虎虎”,谁再来试试?

生3: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学生的语速较慢,有凄凄惨惨的味道)

镜头三:李吉林老师——《桂林山水》:

生:(读第二小节第二句话)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示范)

生:(再念)

师:好多了。第二句漓江的水真清,看得见底,要念出清得见底的意思来。“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师范读)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表达、运用情况程度是不相同的,我们不应该要求所有的学生都一样,也不应该苛求他们一步到位。因此,教师的评价绝不能仅限于简单的肯定与否定,如果只用简单的“读得好”、“读得还差些”这些模糊的评语,学生就不知怎样读才是更好的。教师应给予学生有指导方向的评价,让学生知道怎样做是更好的,怎样才能做到更好。上述两位名师都以严谨审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不错,不错就是‘马马虎虎’”、“好多了”,而且能及时地捕捉学生的信息,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指导——“这样说不错,但有问题吗”,“‘静’念轻声,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使学生在教师和风细雨的评价中,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并明确自己前进和努力的方向,一点一滴地成长。

三、“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有效的观察性评价

镜头四:于永正老师——《圆明园的毁灭》: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读书要学会做记号。请拿出笔,默读一遍,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在写得特别好的地方和作者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做记号。

于老师这时巡视,说:“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把第三段最后一句画下来了,我知道你们画这一段的理由。给文章加上批注,这叫会读书。”

篇8

一、“教学目标”陈述应具体、可操作

华师大博士生导师崔允郝认为:教学目标应包括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表述既能体现教学内容,又能准确叙述学生学习应达到的效果。设计教学目标时,我们要用具体、可操作的词语表述,像要求学生了解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识记什么,做到一目了然,目标表述越清晰,教师课堂教学就越容易把握,教学效率就越高。例如: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买木雕的少年》第1课时的教学目标,我们是这样细化的:(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积累运用:名不虚传、游人如织、琳琅满目、栩栩如生、五官端正、爱不释手、语无伦次等四个字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抓住少年的语言、动作描写的三句话,联系上下文体会少年的内心活动。这样教学目标就更明确,教学设计就更有针对性,教学活动就更容易操作。

二、“教学目标”细化应融合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是语文素养形成的三个重要因素。三维目标既不是三种目标,又不是三种目标简单叠加,而是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的。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首先要细读文本,理清三维目标,正确把握三维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与技能”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过程与方法”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是生成体验性目标的土壤。只有正确把握三维目标之间内在的联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最佳效果。

例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红润、移植、幸运、袭击、平安无事、突如其来、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3)通过质疑和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李博士与台湾青年的心理感受;(4)借助课外资料,感受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为他人着想的品质,感受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通过对目标的细化分解,使三维目标设计融为一体,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

三、“教学目标”增删要结合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

每一节成功的语文课都体现教师对教材的独到见解,对文本的独特感受。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抓住课文重难点,领会文章的中心,揣摩编者的意图,抓住文本的特点和本班学生实际,遵循孩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大胆对教学参考书的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增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孩子的语文核心素养。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 流于形式 回归本色

近几年,各地学校都在轰轰烈烈开展课改研究,在不少公开课上,大家比较热衷的事多媒体教学、快乐教学、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动手实践等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好不好呢?确实好,是课改教学研究所提倡的。把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进课堂,让学生在活动、游戏中学会知识,增强能力,这确实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去实践的。但什么都要有个“度”,有个正确的理解。如果“度”把握不好,理解不到位,对教材理解把握不到位,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了解,盲目的模仿和追求,只能适得其反。

一、催泪煽情

有的教学《荔枝》一课,在总结课文时,播放着满文军的《懂你》这首歌,教师满怀激情地描述到:“作家肖复兴是幸运的,沐浴着幸福的母爱;肖复兴又是遗憾的,他感激母亲对自己的爱,对自己没能在母亲生前理解她而深深内疚。母爱是人间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情感,遗憾的是许多人在拥有它时没有发觉。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来自这种爱,也许是下雨天送来的一把伞,也许是一次次上学前的叮咛……这首歌就把这种感受浓缩在里面了。表面上看,这样的教学情意浓浓,教师文采飞扬,学生可能暂时也会被教师的煽情和音乐渲染所感染。但是,教师在大段煽情,尽情挥洒,学生只是在当听众,并没有达到训练和发展。而且教师大段的描述煽情,挤占了学生发展的空间。如果不是这样,而是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如,教师提供一种范式,“肖复兴是幸运的。他幸运的是……”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感悟填写、表达。这样,学生得到了训练和发展,而不是教师唱独角戏。

二、闹剧表演

课程标准强调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强调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于是就有了部分教师的可以标新立异。如有的教学《猫》一课中,“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一句,采用了表演的方式。教师先对学生进行了分工:这一行学猫长腔的叫声;那一行学猫短腔的叫声;这一行学猫粗腔的叫声;那一行学猫细腔的叫声……由于学生根本不知道猫的长短、粗细的叫声是怎样的,全班的“猫们”乱学乱叫一团。学生大概也觉得此景滑稽可笑,“猫叫声”、笑声交织在一起,把“表演”弄成了一场闹剧。表演作为一种教学的方式需考虑三个条件:一是这个环节是不是教学重点。二是有没有必要。三是能不能做到。本案例让学生学猫的长短、粗细的叫声,并有一定的起伏、节奏的叫,是不容易学会的。所以,阅读课上的表演如果不考虑这几个条件,盲目追求“花哨”,只能是一场滑稽可笑的闹剧。

三、滥用多媒体

我们都知道,多媒体教学资源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时现代教育的需要,它所带来的便利和优势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是对多媒体课件的期望太高、太重,而过分依赖课件。部分教师认为没有课件就上不出好课,于是将课件作为提升授课水平和效果的亮点为自己增色出彩。为了增加课件的技术含量,单纯地追求课件的高、新、奇,课前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制作课件。一节课从开始到结课始终都在使用课件,整堂课成了课件的演示课,整节课看到的只是声像音画的不断变换和展示,而看不到教师的引导,看不到学生的思维,本应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也由课件包办代替了。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把需要学生抽象思维的东西过多地变为形象思维,会阻碍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因为学生以看代替了自己的读与思。因此,形象直观的教学工具不是不用,而是要用得恰如其分,精妙得当,切忌摆花架子或画蛇添足。

四、游离文本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理解,提高

1.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而朗读是最有效的方法。通过朗读来感知课文内容,感悟人物情感,感悟事物事理。我首先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爱朗读,边读边想,让学生头脑中清晰感知课文的内容。抓好学生的初读,由易到难。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整体感知,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理清条理,抓住主要内容,抓住人物事物形象。教师可在课前放录音让学生感受一下内容、或出示幻灯图片让学生看看,或讲故事感知课文的情景等形式激发学生读,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接着指导学生初读好字词句段,再回到整体的内容,略知课文的意思,通过音、像、图、声让学生入文入画入情入境。如我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先谈话引入、出示图像感知,再板书题目到读题:从题目你知道了什么?(重点写小艇)。作者围绕小艇先写了什么?(读课文就知道小艇是威尼斯的重要交通工具)再写了什么?(小艇的样子)接着写了什么?(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最后写了什么?(小艇在威尼斯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后知道作者如何写这篇文章的,抓住了什么特点写的,就有一个清晰的感知内容。

2.细读,品味课文好词句

朗读不仅是动口、眼、耳、脑参与,注意字音准确,语句连贯,语调高低,感情变化,加强记忆,而且能发展学生智力,想象力,受到美的熏陶。通过朗读可以知道作者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朗读要求学生做到正确地读,用好普通话发音,不读错字、漏字,不重复,不唱读。让学生学会感知文字,能在读中识字,辨句,明了意义。因此,指导学生朗读,读懂每词每句每段落,边读边想,读、议结合,积极思维,学会想象画面等,对朗读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中写小艇样子的一段中,作者运用了三个比喻句,让学生读课文时找出来,教师再出示文段让学生读,仔细品味这三个比喻句的形象写法,学生很快体现出小艇的特点:用“独木舟”比喻小艇“又窄又深”;用“新月”比喻小艇的两头“向上翘起”的样子;用“水蛇”比喻小艇的行动“轻快灵活”,仔细品读这三个比喻句学生对小艇的样子就一目了然了。多让学生品读重点词句还可以设计一些填空,学生填字词后再品读;或换词换句读等,做到以读促讲,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精读,悟情知理

朗读必须和理解相结合,理解文章思想内涵,理解字词句段落,对课文理解得越准确、越深,就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反过来通过朗读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节课也不能只顾读,因此指导学生学会抓精彩段落,重点部分来朗读,精读课文内容,从中悟情知理也是非常重要。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已读书,自已领悟。小学语文课文都是情感的佳作,能指导学生用心朗读,动情地朗读,可以使我们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境界得到升华。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如你觉得哪些语句段落最精彩,最能打动你的心,最能引起你的想象?”引导学生入文入情入境,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目的,根据课文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好精彩的或意义深刻的内容,怀着怎样的情感读呢,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或读出敬爱之情,或读出厌恶之恨,或读出赞美之意……比如用崇敬而沉痛的心情、稍慢的速度读好《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特别读好“人们等总理的灵车、眼望总理的灵车心情悲痛的情景”这两段重点内容,学生从中感受出人们对失去总理的沉痛心情,体现了人民祟敬爱戴我们的好总理,又如用赞美、喜爱、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好《可爱的草塘》中的草塘美丽景色、物产丰富的内容,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作者表达的感情。

4.巧妙读,突破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