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核心观点范文

时间:2024-04-02 11:39: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构主义核心观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构主义核心观点

篇1

节前,我有幸聆听了市委党校张德丽教授做的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研究》的报告。报告中,张教授用了大量篇幅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的背景和重要意义,详细的介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特点,并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和途径阐明了自己的研究心得。

听完报告,我身同深受。我们曾经经历的那个年代,有令人崇拜的雷锋张海迪等楷模人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每个年轻人的心理都装着我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而每位成年人无不将为人民服务,甘为孺子牛作为人生座右铭;几乎每个人都会背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几句经典文字。尽管我们所经历的那个年代,物质并不富裕,但是我们的精神是极大的满足,我们的每一个行动都有指南针,让我们从不茫然。在那个年代一切听党话,一切跟党走,让我们从小树立了坚定而正确的政治方向,这种教育根深蒂固意义深远。在听了张德丽教授关于创新文化教育和传播的内容和载体的研究后,我们的确发现,如今着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让精神层面的发展显的那么的滞后。我们可以想想近十年来,我们有没有一个时代楷模向雷锋张海迪那样深入人心;有没有一本有指导性的读物超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年轻一代广为传颂;我们有没有一种口号让我们一喊起来就热血沸腾,认为人生就应该是这样。

也许有人认为时代不同了,现如今的社会就应该是一个花花世界,就应该不拘一格,只彰显特色,不重视意义。殊不知,被亿万少年推崇的郭敬明,他的小说充满了拜金的色彩,他在回答批评者的时候说,我就是要让年轻人学会怎样花钱,不要再向父辈们那样节俭到头没有时间享受。还有当下最热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一个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后面笑”的言论被推上风口浪尖,在追求婚姻的选择上两情相悦都被抛在九霄云外,一个“钱”字模糊了年轻人的视线。更有小沈阳的调侃:人死了钱没花了,暗示人们要及时行乐。这样一种大肆宣扬金钱至上及时行乐的思潮,之所以有如此的市场,是因为在传播载体上这个社会给予了极大的包容。在多样性的时代里,竞争让所谓的特色思想和特色言论跳了出来,而浮躁的人心和主流引导的缺失纵容了这种思想的蔓延,这是极其危险的一种信号,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简而言之,就是我们是时候应该深刻思考一下,这个时代我们应具有的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共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到底是什么。

篇2

关键词:《建筑构造与制图》;项目化课程;课程教学改革;

Abstract: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and situational learning theory have provided full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and Mapp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situational constructivism theory, two measures are taken to promote the curriculum reform: first, training and testing teachers’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ficiency to change the concep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teachers and improve the project teaching level of teachers; second, developing thiscourse to build project oriented courses that is based on work process.

Key words: Building Construction and Mapping; project oriented course; curriculum reform

中图分类号:H1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当前,高职课程正处于两难境地,一些人批评高职课程不高,与中职课程没有太大区别;另一些人则批评高职课程简单沿用本科课程体系,是本科课程内容的压缩。这两个批评都是致命的,然而又是很难兼顾的。高职课程既要体现职业性,又要体现高等性,如何实现二者的融合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借鉴国外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经验,笔者认为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能够实现高职课程职业性与高等性的融合,培养出既高于中职学生,又有别于学术教育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本文探讨《建筑构造与制图》这门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及途径。

一、《建筑构造与制图》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

《建筑构造与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学习者从经验中积极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意义世界;情境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学习者不能跨越情境边界,任何学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学校情境或社会情境中发生。

1.先实践后理论。以前《建筑制图》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遵循的学习逻辑是从理论到实践,其前提假设是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够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这种逻辑在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就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再进行实践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可能让学生对专业学习产生厌恶感。情境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主张将现有的理论与实践的位置颠倒过来,以“适应论”的逻辑来阐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适应论”认为个体的成长是与周围环境不断适应的过程,个体的学习动机只有在其感觉到自己的素质不足于应付环境时才会被激发出来。因此,素质本位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中要实践在前,理论在后;先让学生参加实践,在实践中感到不足后再引导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最终实现实践与理论的一体化。《建筑构造与制图》就是将以前《建筑制图》、《房屋建筑学》、《建筑CAD》这几门结合起来,目的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机房教学,让学生在机房先实践,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2.强调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建构。知识、技能本身有自己的逻辑,学习者也具有自己的学习逻辑。学习者自身有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任何外部的知识和技能只有经过学习者的“同化”和“顺应”才能够变得有意义。情境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推崇学习者的主动性,强调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建构。因此,在《建筑构造与制图》教学过程中,要从一定的工作情境出发,教师应以前的课堂“主宰者”变成了课堂“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了主动的探索者。这“两变”使得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教学效果自然会得到保证。

3.教学应该尽可能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它侧重于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的逻辑性和完整性。据情境学习理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情境则是职业环境。因此,《建筑构造与制图》应该尽可能地在施工现场、机房中进行。尽一切可能把教学放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中。

二、《建筑构造与制图》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建筑构造与制图》项目化课程改革的路径:一种路径是从课程的开发入手,先构建项目化课程,然后再进行教师职教能力培训和教学设计,最后付诸于教学实践;另一种路径与此正好相反,它从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入手,先培养教师的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能力,然后再进行项目化课程的开发。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筑制图与构造》项目化课程采取了第一种路径:第一步是进行《建筑构造与制图》这门课程的开发,将以前的《建筑制图》与《房屋建筑学》、《建筑CAD》结合起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第二步是进行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试,转变教师职业教育观念,提高教师项目化教学水平;对教师采取暑期下工地实习、技能考核等模式结合起来。

1.转变观念,提升能力。如何转变高职教师的职教观念?如何提高高职教师的职教能力?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在尊重和引导教师的主体需要的前提下,摸索出了一条能够职教探索与研究有效促进教师新经验系统重建的途径:每一位教师都要根据项目化课程教学的理念,按自己任教的课程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重新设计,包括课程的单元设计和整体设计。聘请建筑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学校年要求专任教师下工地实习,并组织检查、评价、考核。

2.《建筑构造与制图》课程开发。《建筑构造与制图》课程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企业岗位需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校企双方合作,实施课程内容开发,有效地对课程的结构、内容、比例和总体课时作系统的安排、调整、更新和改造。按照工作过程本身的逻辑来重构课程。根据这一原则,《建筑构造与制图》可分为主要四个项目:识读与绘制传达室施工图、识读与绘制住宅楼施工图、识读与绘制办公楼施工图、识读与绘制工业建筑施工图。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高职课程的职业性与高等性[J].职教论坛,2007(22)

[2] 程凌.高职高专“项目课程”的开发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7 (20)

篇3

近两年,STEAM教育、创客教育已成为教育领域热烈讨论的话题。STEAM教育不同于创客教育,它强调在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兴趣驱动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跨学科知识融合的STEAM教育是创客教育的基础。

笔者通过对国内针对STEAM教育的大量研究文献调研发现,STEAM教育的许多核心特征和课程整合模式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存在诸多相似性,可以说,STEAM教育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上,可以看作是这种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本文正是基于这一思想,探寻STEAM教育与建构主义的联系,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解读与阐释STEAM教育的核心特征和STEAM课程的整合模式,并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出发,为STEAM教育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尝试给出建议。

STEAM教育并不是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将五种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有机整合,使其在人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相辅相成。在STEAM教育中,科学支持人们认识世界的规律;工程与技术支持人们根据社会需求改造世界;艺术帮助人们以美好的形式丰富世界;数学则为人们发展与应用科学、工程、艺术和技术提供思维方法和分析工具。[1]

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阐释STEAM的核心特征

STEAM教育具有以下几种核心特征:跨学科性、趣味性、情境性、协作性、艺术性。[2]下面,笔者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其进行阐释。

1.跨学科性

建构主义打破传统认知主义的观点,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学习者已有知识与外界新知识经过“同化”和“顺应”的新产品,最终形成非结构性的、网状的知识体系。布洛非的研究指出,“在教与学的活动中,不必要组成严格的直线型层次,因为知识是由围绕着关键概念的网络结构组成的,它包括事实、概念、概括化以及有关的价值、意向、过程知识、条件知识等”。[3]即知识结构是从金字塔形向蜘蛛网形转变。已形成的网络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当新的“网点”加入时,既成的网络就会被打破,更为复杂的网络被重新构建。因此,知识应是无限开放的。

按照建构主义这一知识观,知识不应过细地进行分门别类,各学科不仅应独立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还应认识到知识是一个“大家族”,族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关联,可以由此及彼,由彼及此。全面发展的人应既具有自然科学知识,又具有人文社科知识,既具有工程技术知识,又有艺术美学知识,所以应改变课程结构那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而STEAM教育很好地实践了建构主义知识观的这一内涵。STEAM教育的核心特征就是学科融合,打破学科知识之间的“壁垒”,不再将重点放在某个特定学科或者过于关注学科界限,而是将重心放在特定问题、特定项目上,强调利用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学科相互关联的知识解决问题,实现学科界限的跨越,从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角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中小学,教师可以围绕“水”这一话题设置STEAM课程,将语文中关于“水”的课文、思想品德中关于“节约用水”的美德、化学中关于“水”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地理中关于“水循环”的知识、物理中关于“求水的流速”的各种问题融入课程中,实现学科知识之间的跨界与融合,这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都是十分有益的。

2.趣味性

建构主义打破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替代性的教学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何克抗教授曾把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因此,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是实施教学的前提。建构主义提出一种“抛锚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即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采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使他们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置。这为STEAM课程提供了指导性的建议。STEAM教育主要是以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为主[4],在实施过程中把多学科知识融于有趣、富有挑战性、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中,问题和活动的设计要能激发学习者内在的学习动机,问题的解决能使学生有成就感,课程设置需要有趣味性。因此,STEAM教育在中小学要落实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要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另一个方面是要考虑如何让学习变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3.情境性

建构主义认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是大量非良构的知识,可以说,在所有的领域,只要将知识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去,就都有大量结构不良的特征,我们不可能将已有知识简单提取去解决实际问题,只能根据具体情境,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建构用于指导问题解决的图式。斯皮罗等人认为学习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两种,高级学习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到具体情境中。[5]因此,知识需要在具体问题中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学生只有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才能进行有效的“意义建构”。而STEAM教育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STEAM教育具有情境性特征,它不是教授学生孤立、抽象的学科知识,而是强调把知识还原于丰富的生活,结合生活中有趣、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学生的问题解决完成教学。需要注意的是,STEAM课程的情境应与现实情境相类似,以解?Q学习者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理想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此外,情境下的学习任务应是复杂的,反对两者必居其一和二者择一的环境。学习是基于情境的,是发生在社会环境中的一种活动,这也是建构主义为STEAM教育带来的启发。

4.协作性

建构主义非常看重在学习过程中,小组的协作学习和讨论交流,“协作”和“会话”是建构主义的重要属性。如下页图所示,协作会话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的过程,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从而达到有意义的建构。

马诺新技术高中是美国一所推行STEAM教育的学校,该校所有的课程都被拆分为一个个的学习项目,在每个项目结束时,学生团队要在一个座谈小组里报告自己的成果,每个学生每年都要做50~65次公开演讲,到毕业时,他们将会有200次机会登台演讲,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而反观我国,大多数教师实施STEAM教育仅限于机器人课程中。如果把STEAM教育比作蚌壳,那么其中珍贵的珍珠应是通过协作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流畅的表达能力,这些也是21世纪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

5.?术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中,有一个“社会文化模式”,该模式要求把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有关内容引入中小学科学教育,以期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造力。这一模式不是将大量的学科知识内容简单相加,而是从社会、历史、哲学等角度对自然科学内容进行重新编排。例如,在中学物理课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物理学课程中的概念、命题、公式、定理等,还可以学习到科学史、科学哲学等方面的内容,从而认识到科学的本质。

按照这一原则,将艺术“A”加入科学、数学、工程、技术的理工学科中也就不足为奇了。艺术“A”包含较广泛的人文艺术科目,涵盖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语言(language)、形体(physical)、音乐(musical)、美学(fine)和表演(performing)等。美国STEAM教育知名学者格雷特?亚克门教授曾表示:“艺术加入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中,是对这四类课程的良好补充,能帮助学生优化不同学科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学生运用沟通和语言的艺术能更好地实现知识共享;通过美术,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过去和现在的文化和美学;学生了解人性、道德、自由和艺术等知识,有助于理解社会的发展。”

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阐释STEAM课程的整合模式

STEAM教育具有学科知识整合模式、生活经验整合模式、学习者中心整合模式三种模式。笔者将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其进行阐释。

1.学科知识整合模式

学科知识整合模式一般采用基于问题和情境的学习模式,这也是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提倡教学不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而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怎么做,而且要引导学生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探索中开启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与他人通过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STEAM教育所提倡的模式不谋而合。STEAM教育提倡打破传统教育中各学科分别独立存在的知识结构,将各学科内容按照跨学科的问题重新组织课程,通过不同的、复杂的、基于现实生活的情境有机串接起各学科知识,使课程要素形成有机联系。

2.生活经验整合模式

生活经验整合模式一般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注重知识的社会功能,这也是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STEAM课程是基于项目的学习,学科知识很大程度上是在活动中体现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环境这两个因素对建构主义来说只是必要条件,但学习真正发生,还有赖于联结个体与环境的活动,因为正是两者之间的具体互动创造了知识。因此,STEAM要将基于项目的学习推广到所有学科,从科学到艺术,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发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活动。例如,在美国马诺新技术高中,一位英语教师和一位世界史教师组织学生上演了一场二战期间如何处置越狱逃犯的话剧,在为期三周的项目学习中,他们不仅带领学生探讨了极权主义的兴起和二战的起源问题,同时也探讨了《饥饿游戏》这部小说的语言风格和艺术问题。

3.学习者中心整合模式

学习者中心整合模式采用学生主导项目的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小组调查、发现问题、搜索和选择学习资料,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项目问题。在项目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发挥协调、指导、检查、监督、计时和评价作用。这也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而STEAM教育也充分体现了与之相似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它强调学习者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强调学生好奇心与兴趣的维护与保护,强调分享、创造的愉快。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师不能只关注知识传递、认知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于是教学评价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建构主义提倡建立以学习者知识建构过程为核心的评价,注重评价学生的高级技能、问题解决能力、反思能力、元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提倡建立多侧面、多形态、动态化的评价机制。这也给STEAM课程的评价以启示。学生在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或集成,或模仿,或创新,在与实际教育情境和技术手段融合的时候,也可能会出现制品类的学习成果,因此过程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应将学生在过程中探究与创新的能力、反思与批判思维水平、通过协作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等都纳入到教学评价的内容中,多维度、多层次评价其学习结果,全方位、多角度、发展地评价学生。

结语

篇4

【关键词】建构主义;认知学习思想;实验教学;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前言

化学实验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阵地。其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相关的化学实验,然后掌握与之相关的化学原理和化学规律,然后利用化学语言对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是实验课程的主要作用和特点。化学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在我国过去的化学教学中,实验课一直是被忽视的课程,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不具备实验的条件,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不与考试成绩挂钩,不能代表教师的教学业绩,因此,很多老师不愿浪费时间在上面,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学生的化学思维,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这种教学理念明显无法跟上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构建关于学习内容的知识框架和体系是具体实施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和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是一致的。

二、关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是多位教育领域专家和多种教学思想想融合的产物。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它认为:学习是一种自我建构,个体思维的发生过程就是儿童在不断成熟的基础上,在主观看法和客观存在相互作用中获得个体经验和社会经验,使得内部图式不断协调和平衡的过程。杜威的“从做中学”的五歩教学法;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其理论代表了建构主义理论中的核心观点,即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我的主观认知,在对新的知识进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的建构,强调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三、建构主义指导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策略研究

化学是一门带实践性、带探究性的学科,尤其是实验部分,实践性更突出。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理论课程中讲授的内容进行巩固和深化,加强理解和拓展,激发学习者的思维和想象能力,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高中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可以采取的策略主要有: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建构主义强调主动学习的方式,在实验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的重要手段,例如,在通过实验分析氨气与水的反应时,实验之前,教师就可以设置以下的一些问题:?喷泉实验的现象是什么?反映了氨气的哪些性质??反应的产物是什么?怎样证明?你认为反应的机理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较多,教师应该让学生注意对实验中的现象做好记录,获得对氨气的性质的初步认知,然后让学生自己建构当中的原理,并探究当中的化学反应原理,并对实验的规律进行总结,对步骤进行归纳,使学生探知新鲜事物的兴趣能够得到激发。

2.优化学生的化学认知结构

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是学生进行建构学习的必要条件。但是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因此,在化学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学会优化自我对化学的认知结构,这样才能够不断巩固原有的知识,然后将新的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架构中。其主要的方法就是:①深入了解学生的原来所掌握的化学知识体系;②实验的设计最好能激活学生的原有的知识体系,使新的实验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相联系。③通过设计新的实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和学习动机。④让学生重新不断地构建知识网络,增强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与联系。

3.实验结束后要让学生进行总结

实验做完了不代表实验的整个过程就结束了,实验后的总结是最重要的,是反映学生实验效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的重要方法,即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实验中学到了什么、自己在实验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自己是否真正地掌握了新的知识。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做好实验总结。另外,教师也要注意对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做总结,对一些做的好的给予表扬,以促进学生自信心的提高,使学生能够在下一次的实验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探索新的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反省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不足,促进以后实验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建构主义理论是适应我国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支撑,符合学生学习认知的过程,是一种值得深入探究的学习理论。笔者主要对与建构主义有关的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对建构主义指导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相关的研究提供部分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岑仁强.建构主义指导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索[J].学科教学.2010.3:60-61

[2]朱方仕.建构主义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中的有效应用[J].教学研究.2012.2:9-11

篇5

论文摘要:文化、意识与行为的关系是心理学文化意识演变中的核心问题。通过对三者关系的不断反思与追问,得出:语言以及由诸符号所构成的神话、宗教、艺术、科学等文化形式是探究人类行为机制的新视角。

一、心理学文化意识的演变

对人类行为机制的探索一直是人们锲而不舍的一个主题。人的行为在本质上是意识的,所以要探究人的行为机制,必先探究人的意识。这样,“意识”就成为研究者们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它作为一种现实存在,抽象不可捉摸。囿于此,研究者们所进行的研究一直以来未有多大进展。心理学过去百余年间的各学派,像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文主义等学派,从内在的认知、经验、人格以及外在的环境因素人手来寻找人类行为的原因,但或受限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或受限于应用领域,未能有效而全面地解释人类行为之谜。

随着西方心理学“价值中立”的破产和跨文化心理学寻找普适性理论的失败,人们开始重视文化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塑造与制约作用。这一转变,使人们把研究人类行为作用机制的目光聚焦到了文化上,出现了心理学的文化转向。美国心理学家皮特森明确指出:“以文化为中心的观点提供了除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对人的行为进行解释之外的第四个解释的维度。它的意义就像三维空间之后发现的作为时间的第四个维度。”同时心理学的文化转向又被认为是平行于认知革命的一场“文化革命”。这样,文化问题就从传统心理学的边缘地带进人了心理学的中心视域。从跨文化心理学到文化心理学,再到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心理学的文化意识在不断演变。在这种不断演变中,人们不断反思与追问心理、意识、文化三者的关系,追问文化与人类行为作用机制的内在关联及这种关联背后的根源性的东西。

文化,在本文中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物质文化,诸如器物、房屋、工具、武器等,是文化中最易明白、最易捉摸的方面;精神文化,它包括种种知识,包括道德上、精神上及经济上的价值体系,包括社会组织的方式,及最后—并非最次要的一一包括语言。语言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是一套发音的风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社会组织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复合体,是集团行动的标准规矩。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二者相辅相成,一方面,只有在人类的精神改变了物质,使人们依他们的理智及道德的见解去应用时,物质才有用处;另一方面,物质文化是模塑或控制下一代人的生活习惯的历程中所不能缺少的工具。以上所界定的文化的内容或者说灵魂一般都融汇于诸如语言、神话、艺术、宗教、科学等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之中。

二、文化心理学:视心理为文化的投射

(一)理论观点及相关研究

早期的心理学把文化作为寻找普遍意义的心理规律要排除的“干扰因素”,主张“去文化”。而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者们认为:(l)人的任何内在、深层的心理结构及其变化都不可能独立于文化的背景和内容。心理和文化彼此贯穿、相互映射、相互渗透。(2)“人类内在心灵的统一体”不可能被预先设定,人的心理活动过程植根并依赖于符号系统和社会组织系统之中。叹3)文化对心理过程来说是一种“先在的”和“决定胜的”因素。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者们认为文化从下述三方面决定了人的心理与行为:第一,为了获得社会的承认,个体总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学习,将那些指导和确定思想、行为的社会文化模型内化为自己的心理模型。第二,语言作为一种文化成分或文化分支系统,常常决定个体的思想与行为,尽管这种决定很少能被意识所觉知。个体在接受一种语言的同时,也接受了一种相应的行为和文化模式。第三,文化模式不仅构造了人的思想,而且构造了人的感知。 社会文化模型、语言等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作用,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人们行为上的差异,这在本尼迪克的《文化模式》一书中已充分论述,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切实地能感受到。但是,是社会文化模型、语言等这些文化形式本身具有这样的特质与作用呢?还是它们本身代表着什么?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近年来,研究者们还从文化影响人的内在假设方面展开研究,认为这是文化对人的心理与行为影响的较深层次,也是文化影响的最终层次,它决定着人们的思想过程、知觉、情感以及行为方式。虽然有这样一种提法,但这方面的研究还未具体展开。人的内在假设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它的作用机制又是怎样的呢?它能否清晰解读文化对人的心理与行为具有决定作用的根源所在呢?

(二)评价与反思

文化心理学把“文化”引人了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解释,认为先于个体而存在的社会文化模型、语言、文化模式等,单方面决定了人的心理与行为。但我们联系着人的实践性本质来看,“语言等所具有的实践功能,即影响和改变人们行为的作用,并不是它本身具有的,并不是作为它的物质形式的某种声音或图形本身所具有的,而是人将自己的实践力量赋予它的结果。或者说,不过是因为它以特定的方式外在地表达了人的实践力量,从而才使他具有了形式上的某种功能”再结合着人的形成及发展过程来看,人所具有的实践力量无非是指人的意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所以实践力量实质是指人的意识的存在与作用,并且这意识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互促进、共同存在的,它们同时也与人的心理相互构建、相互界定。文化心理学的观点,对于语言等文化形式、意识、实践活动及人的心理这几个存在的关系方面,缺乏互动性的思考,只强调了人的心理与行为形成过程的一个方面,难以揭示人类意识与行为的本质。

纵观文化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及与文化有关的研究可以发现:研究者们多是从文化与人格的关系、文化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的途径等方面大做文章。至于文化为什么能决定或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根本原因方面,却没有较深的思考。我们知道,途径只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却不是也代替不了对问题根源的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可以有很多,但问题的根源却只有一个。虽然近年来人们考虑到了文化对人内在假设方面的影响,并且认为它是文化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较深层次。但文化为什么能影响到人的内在假设呢?由于文化心理学单纯视心理为文化的投射,以上问题它没法给出一个答案。

篇6

关键词: 高职教学 互动英语 模式探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英语教学必须不断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是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的课题之一。传统英语教学偏重“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交流模式,教师详细讲解课本中的一切内容,学生被动消极地学习知识,学生往往没有机会与教师、同学进行口语交流,致使学生交际能力较差。培养学生使用英语交流信息的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尝试采用互动英语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共同投入英语课程学习中。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依托,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信息,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营造活跃、快乐的课堂气氛,实现教学相长。

1 英语互动教学的理论策略

1.1 社会交互理论 (Social Interaction Theory)。社会交互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强调学习的社会环境,以及教师p学生p任务或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动态性。该理论认为,儿童从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与发展则发生在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之中。儿童身边的人在他们认知发展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交互理论的一个中心概念是“中介作用”。通过互动,学生的语言能力不断提高,对世界的认识也更广p更深。

1.2 认知理论(Cognitive Theory)。认知理论为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提供三大假设。第一,Krashen输入假设。该理论指出理想的输入是既有趣又有关联(interesting and relevant)的可理解性输入,且要有足够的输入量,这样学习者就可以不知不觉轻松地习得英语。第二,Swain输出假设。这一假设强调了输出这一环节在语言学习中的关键作用,认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不断互动的操练中提高语言使用流利度及准确度。第三,Long互动假设(Interaction Hypothesis)。其核心是意义协商(Negotiation for meaning),即师生之间试图向对方传达信息,并通过重述p解释和肯定信息达成共识。认为在“协商”互动过程中,学生就能对其语言进行不断调整,在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还可以促进交际能力的发展。

1.3 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 Theory)。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教育就是赋予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强调学习者将自身的经验带进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意义建构者和问题解决者。其实践方法是教师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p概念p论点等,而问题的答案则应由学生探究。其学习理论奠基人皮亚杰(Jean Piaget)指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又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尤其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把学生视为知识接受者,而且要成为积极的知识探索者,以真正实现教学互动。

2 .高职英语互动教学模式探索

2.1问答 (question-answer)。高职高专学生学学英语时普遍不善于用英语进行表达,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学习英语的信心。那么,教师在提问时要给学生创造恰当的表达机会,帮助学生自然地进入使用英语表达的状态。

2.2讨论 (discussion)。根据所学课文的内容,教师可以给出相关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自由讨论( Free Talk)、小组互动(Group Work)、双人互动(Pair Work)等。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也应参与其中,指导学生投入语言活动中,锻炼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师生语言信息的资源共享。在讨论结束后,可让学生选出代表发言,展示其讨论结果,教师要对发言的内容进行评价,对表现出色的小组或个人进行表扬,对不善于表达的学生予以鼓励,增强其自信,让学生在参与互动环节后有所收获,逐渐形成成就感。

2.3表演(role play)。在讲解课文时,课文中某些动作的描写可以由一位学生朗读,另一位学生表演。可以请一位学生表演动作的内容,注意动词的使用,体会语言和动作之间的联系。还可以根据课文情景组织学生表演,以及组织学生自己编排小短剧,比如童话、寓言故事及小品等。经过精心排练,认真准备,学生能够充分地挖掘自身的才能,展现自己的风采。

2.4听述(Listening and retelling)。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或相关背景知识选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听述训练,听述材料可以从听力练习或者教参中选取。例如讲解《新希望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第一单元“From the Heart ”一文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训练。教学中,常常遇到学生在用英语表达时用语出错、词语磕绊等问题,因此,通过此训练一定能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

2.5背诵 (Recitation)。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把背单词、背课文变成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英语猜单词活动、填字游戏、一人一句背课文活动等。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达到学生相互竞争学习英语的目的。

2.6网络和多媒体教学(Network and multi-media teaching)。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进行交互式英语教学,能够把来自全球各种最广泛的信息和最鲜活的元素引入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想象空间,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在互动英语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对每节课进行认真的设计,激发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这正是互动英语教学的目的,创造出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Hymes,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Philadelphia,P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2.(2).

[2]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杜瑞清.新希望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M].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

篇7

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学习理论,强调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去获取新知识。新知识的获取要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作为基础。所谓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强调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取的新知识可以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的和非人为的联系。当学生获取的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合理地建立起联系,有意义学习就发生了。建构主义强调意义构建产生的基础是原有知识。教师在物理新课讲授之前,要清楚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是否能够对新知识起到“挂钩”的作用。学生的学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受到教师的关注,通过促进学生的学和提升学习者的组织能力。学习者的组织能力提高从而促使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获得主导地位。从而使学生通过意义构建使自己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到更高水平。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对学习有积极性,对学习保持强烈的期待,对探索与解决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会因兴趣的倾向去学习,因学习而获得快乐。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主动去收集与物理教学相关的资料,主动去分析物理中重、难点,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新知识转变到自主构建新知识。

二、教师的角色

现在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却在教学中扮演了中心角色,直接以文化权威的身份出现,在知识、技能和道德方面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教师的职责主要限于阐明事理和监督学生,师生之间是直接的传递和接受的关系[2]。在大部分学习者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对于知识的拥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师在向学生传递的知识,只是教师本人对客观物理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着和拥有者,而是以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去帮助学习者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与提供学习支架,逐渐放手让学生学习。学生长时间地学习物理的行为需要学习动机去维持,学习动机可以使学生在较长的学习行为中始终保持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长时间学习的毅力。支架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学习任务,所谓支架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和学习者共同完成某种学习任务活动,在学习任务活动中教师提供必要的外部帮助。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时间逐渐撤去帮助,慢慢转化成学生的独立活动,直到最后完全撤去脚手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为学习者搭建这种知识“脚手架”,可以把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实。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内容的前一节,探究加速度a与力F和质量m的关系实验中,虽然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实验,但是教师只是充当点拨者,实验的设计全部依靠学生自主完成,而不是教师讲授式的把内容灌输给学生,要让学生主动探究,通过实验获取的结论,通过自主建构获得的知识不仅记忆深刻,而且对于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更强,为日后学生知识的迁移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课堂教学情境

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出发,学习情境对于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强调把学习知识与一定教学情境紧密结合起来。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学习者通过自身的体验会引发学习者对知识和技能的不同的理解,体验式的学习知识,让学习者获得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中为知识的有效迁移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将学习置于知识产生的真实的情境中,学生学习获得的知识将会经历一个探索的过程,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独自解决问题,以实现自主构建知识。建构主义教与学的环境包含协作、对话和交流的要素,具有交互性的特点,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是相互合作的关系[3]。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把书本的知识直观地表现出来,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必要的外界环境。选择恰当的物理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多边互动,而且还可以使物理课堂变得有生气。由此可见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运用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极其重要。

四、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指“试图系统地探讨教育目的、教学策略、课程设计和教材,以及社会和心理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的、以设法考察一系列可以使教师行为模式化的各种可供选择的类型”[4]。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知识虽然逻辑性较强,但是任何概念和规律没有通过实验探究认证,都是不值得信任的。所以物理课程内容应该以学生探究为主,显然仅以教师为中心取向的直接教学和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不适用于物理学科的教学。直接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模式,接受学习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授式学习。目前由于“应试教育”,大多数物理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中心取向的模式,虽然会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不能说物理教学是有效的。物理教学是否有效决不能以成绩为依据。通过学习物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以及在生活当中能对物理知识有效的迁移等等。这些都是物理有效教学的体现。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引路者和帮助者。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的意义建构,这是广大教师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那么以学生中心取向的教学模式则值得推崇。布鲁纳所倡导并发展起来的发现学习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发现概念与原理来学习,新信息的学习主要是学生自身努力的结果。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第一步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这种情境中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问题。第二步使学生利用环境中的某些材料(教室中某些设施),对所提出的问题提出假设的答案。第三步让学生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检验自己的假设。第四步根据实验所得材料或结果,通过学生自主意义建构得出结论。教师再对学生得出的结论予以总结分析,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得结论。发现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如何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动机、增强自我概念等等。施瓦布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科学研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4]394。在探究性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展现问题并设置疑难情境,让学生提出假设并收集资料来验证假设,学生通过不断收集资料验证假设,最后形成假设并做出结论。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探究过程,薄弱的环节教师需要重新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物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总是充满神秘色彩,需要学生不断通过探究学习来获取的。发现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而是通过自己发现和探究自主建构的获取知识,符合建构主义理论所要求。尽管有些人说探究性学习效率低,尽管如此,只要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恰当的选择以学生为中心取向的教学模式,一定会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五、结束语

篇8

【关键词】建构主义 体操教学模式 探析

【中图分类号】G80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018-02

一、建构主义理论为体操教学模式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体操教学模式改革是对各种有效的体操教学活动方式的选择、抽象和概括,它必须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由皮亚杰创立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经维果斯基等人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日渐普及,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盛行。它强调:人类知识不是纯客观的,学习者的知识不是由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自己主动建构的;知识不是独自形成的,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形成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灌输的对象,教师只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学习的过程是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交互的过程、是自我诊断和反思的过程等认知理论观点。由于建构主义理论特别强调学习者自主建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因而被公认为是一种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理论,并成为我国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几种体操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依据教学规律,创造教学环境,为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学习所采用的教学范型或过程。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笔者在多年的体操教学实践中,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总结了如下四种行之有效的体操教学模式。

1.五步教学模式

指不同环节采取不同措施,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体操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定向――激趣――探究――练习――拓展。定向:在课程开始阶段,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方向明确。激趣:在课程准备阶段,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及运动技能,充分利用场地、器械等精心设置体操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氛围的烘托和教师语言的渲染,激发起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的积极性和热情期待。探究:在课程进行阶段,教师首先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每个动作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动作要领,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然后通过正确的或错误的动作示范,使学生明确每个动作的要领和基本要求及易犯错误,通过正误对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和倾向,教师再通过层层设问和解答,使这种意识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练习:同样在课程进行阶段,通过教师的正确讲解和示范,学生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必须经过亲身的反复练习才能形成理性认识,准确把握动作要领。练习过程中,通过场地器材、队列队形的巧妙设计,教师语言的及时提示和保护与帮助的完成,最终使学生的动作形成动力定型。拓展:在课程结束阶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概括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技术和技能,使学生明确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不断拓展课上所学知识和技能,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2.探究式教学模式

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通过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验证假设,去获得知识、技能,不断提高思维能力、运动技能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形成假设――互动探究――促进发展。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利用体操课教学内容丰富、技术性和艺术性相对较强的优势,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形成创设:问题提出以后,要引导学生依据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多渠道地收集信息和进行深入思考,鼓励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广泛的联想,大胆提出假设和猜想,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互动探究:在体操教学中,学生根据假设和猜想而进行具体练习时,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动作效果和有争议的问题,此时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的课堂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相互启发、研讨,教师始终以引导为主,积极唤醒学生探究的内驱力,不轻易告知学生探究的结果,鼓励学生另辟蹊径。促进发展:在探究性体操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形成假设、互动探究,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几个领域的发展,使学生原有知识和技能得到自由拓展、重组和升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达到自主进行意义建构的目的。

3.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依据体操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学生不断练习、反复体验的特点,在教师科学指导下,通过学生能动的创造性学习和练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的基本程序是:自主探索──研究讨论──练习反馈──体验成功。自主探索:在体操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通过多种角度主动寻求和发现动作技能形成的特点和规律,在动眼、动手、动脑中获取丰富的运动表象,为准确掌握动作、进行意义建构提供必不可少的素材。研究讨论:教师着重组织讨论,适时点拨,使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小组合作交流、组际间的交流与竞争,对体操知识和体操动作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等思维加工,以获得相应的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练习反馈:在教师悉心指导下,将学到的体操知识和技能通过灵活多样的反复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应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目的,使所学知识得以活化并有很强的迁移力。体验成功:通过对体操知识和技能在竞争与协作中的准确掌握和熟练运用,学生不仅学会了自主学习,增强了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自信,更能从中体验运动的快乐和成功的自豪,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愿望,造就出高素质的自主学习者,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化社会的需求。

4.情境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模式是指在体操教学中,教师依循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通过创设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种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领悟,不断激发起新的学习动机。其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组织会话──明确结论──扩展推理。创设情境: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体操教学艺术性、丰富性、灵活性强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自然情境、社会情境等,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发展,找到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促使学生学习的正向迁移。组织会话:从上述各种情境中启发学生提出多种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对话、交流、讨论,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做假设性的解释。教师要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欢迎学生质疑问难,激烈争辩,发表独立见解,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明确结论: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拓宽分析、解决问题的渠道,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整合、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明确、具体、深化。扩展推理:体操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会”的基础上,而应达到对该知识和技能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参考文献

篇9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1.11.009

数学日记,就是学生把自己对数学学习内容的理解评价、生活中发现的数学知识以及自己在数学活动中产生的真实心态和想法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记录,不断地获取知识、补充和完善知识、应用知识,从而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数学日记提出的理论依据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对知识要形成深刻的、真正的理解,意味着学习者所获得的知识是结构化的、整合的,而不是零碎的、只言片语的。因此,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让学生结合自己原有的经验体系来学习、探索新知识,将所学知识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实行数学日记教学,恰恰就是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中所学到的知识,与目前所学的新知识相联系,完成对知识的自主构建,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话语权”及主动权,体现新课改要求的“小学数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渗透。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个体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因此,要关注学生,就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情感及个人生命体验。通过数学日记,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困惑,关注到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

此外,数学日记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及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实行数学日记教学模式,恰恰能促成数学教师们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促进数学教师的成长,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在小学数学中实行日记教学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教会学生写数学日记,一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写课堂表现。新课结束后,要及时记录新学的知识要点,说说自己的见解、观点、疑问或对例题进一步地研究,提出创新方法。例如,在教学四年级《找规律》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在现实的、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对几个事物的排列顺序及特点,探索出简单排列现象中的规律,然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国庆节到了,学校计划在校园的主干道上按照一一间隔的规律来摆设鲜花,以此来美化校园。假设有25盆蓝花,猜猜看,要摆放多少盆红花?该怎么摆呢?然后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谈谈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解决的方法。

2. 写自己的数学情感。教师要让日记成为学生可以写真心话的园地,让学生可以在日记里大胆说出自己学习数学的真实体验。如学习时的心情怎样,是否有收获等。例如,笔者在进行《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时,在课堂中,让学生进行连线练习,如右上图:

笔者在课后检查学生数学日记时,发现有部分学生提出了异议:这道题其实从侧面看,应该有两种图形,题目中所看到的这样的图形,只是从左边看出来的结果,而从右边看,则不是这个样子的,应该是什么形状呢?

通过日记,学生可以对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新的发现,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探索能力。

3.写生活中的数学。在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现象,只要你仔细观察,就能把看到的、听到的、遇到的有关数学问题的场景描绘出来,同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此外,还可以写写关于数学学习中自己的成长故事,或者让学生学学如何创编数学童话故事等。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可以开展数学预习日记、数学课堂交流日记、数学课后反思日记等形式的日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多动笔,自主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并主动地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样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了。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 自主性英语学习 建构主义 培养

一、大学生自主性英语学习相关研究背景

英语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即学习者的自主性。自主性(autonomy)在英语教学中的引入首推Henry Holec(1981)最早将“自主”这一概念引入外语教学界。他认为,学习者自主是指“学习者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也就是将自主学习看成是学习者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包括:1.确立学习目标;2.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3.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4.监控学习过程,如时间、地点等;5.评估学习效果。Huttenen(1986)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意愿和能力。Little & David(1991)则认为:“学习者自主”意味着学生担负起自己学习的责任。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即思辨或反思能力,学生应当参与确定,掌握和评估自己的学习过程。Benson(2001)认为,学习者自主要求学习者具备以下三方面的能力,即学习者的自我管理、自我监察和自我评估能力。我国的英语教学研究学者束定芳也提出了态度(attitude)、能力(capacity)和环境(environment)。范捷平则认为是自主学习者一种有意识地计划、监控、实行和测试反思的学习过程。在我国的英语教学环境下,自主性学习能力应当涵盖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从教师角度看,了解教师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监控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以及监控与评估英语学习过程。而从学习者角度来看,具备自主性学习能力就意味着获得确定学习的目标、内容、材料和方法,确定学习的时间、地点和进度,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以及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的能力。

二、建构主义是大学生自主性英语学习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颇为人们所推崇的学习理论。它强调语言知识的意义建构。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Piaget在深入研究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首次提出“认知是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这一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而是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知识的建构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同化是一种量变过程,是学习者把外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吸收进来并整合到自己原有的结构中;顺应是将自己的认知结构重组和改造,以适应新的外部环境,是一种质变的过程。学习者通过同化和顺应,使自己的认知结构经历量变到质变,并不断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中循环,使其认知结构的内容不断丰富、发展和提高。

在英语教学中,建构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鼓励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强调学习过程,承认学习中经验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学习的社会环境,提倡给予学生建构新知识的机会,从个人体验中理解新知识,从而达到意义的主动建构。

三、从建构主义入手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

(一)创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1.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揭示了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自主性、真实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构建。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学习进度弹性制,让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从中学生也学会了自我决策、自我管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自主学习不是无政府主义状态下的纯自学,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指导者、引导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在学生自主训练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怎样获取知识,怎样理解并适应各种文化情境和社会变化,帮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独立思考,并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让学生明确大学英语学习的总目标。明确学习目标是开展自主学习必需的第一步。

(二)创设有利于英语自主学习的环境

近年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教学手段,也使建构主义的许多设想得以实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真实的外界环境。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学习、E-learning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对意义的构建,从而满足其增强自主学习效果的需要。

(三)重视自主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观所提出的“更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使学习者能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从中能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情况,看到成绩或差距,对自己的学习进行重新计划或调整,以进一步提高学习质量,从而使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对于自我评价,教师要给予正确的指导,使学生尽快掌握评价方法和学习策略,总体把握学习情况,进而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最终使其成为自我激励和自我监控的学习自觉执行者。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是外语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而培育其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未来的社会立需要的是综合型和实用型的人才,而大学英语教育又要求人们能够培养可以独立于教师和课堂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今天的教育,包括外语教学,必须培养能够独立思考、争取自主的个体。也就是说,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为目标,为学生提供为了独立学习所需的技巧。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我们不仅要了解自主学习的相关理论,更要研究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1]Glasersfeld,E.V.Radical Constructivism[M].London:Routledge Falmer,2002:12-18.

[2]何莲珍.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学与改革,2003,(4).

[3]华维芬.自主学习中心――一种新型的语言学习环境[J].Foreign Language World,2001,(5):41.

[4]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