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的特性范文
时间:2024-04-02 10:4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冷链物流的特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冷链物流 冷冻食品 配送
随着现代就业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的就业压力和工作压力逐渐加大,整个社会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因此,在人们的日常家庭生活中,需要储存适量的熟食(或速冻)物品用来节省用餐时间,以适应节奏的变化。这也使得社会商品流通过程中的食品加工、冷冻、冷藏食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从而使速冻食品业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也上了一个新台阶,不但要求产品新鲜、配送快速及时,还呈现出多品种、少数量的需求特征。目前,我国已经认识到冷链物流系统建设的重要性,于1998年将低温运输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列为“九五”国家科技攻关的重要课题之一。此外,上海冷藏库协会正和上海市委一起制定上海的冷链物流标准,这些都表明我国越来越注重对冷链物流的规划与研究。尽管如此,国内冷链物流的研究侧重于技术、设备、工艺等,而对管理系统研究极少。尤其是将冷链与物流供应链结合,研究整个物流体系的设计规划,国内理论界尚未有该方面的深入研究。并且,在实践中,很多企业鉴于冷链食品发展的商机迫切需要建立或优化冷链物流体系,在整个冷链物流体系中,配送作为一个重要环节,针对其配送路径问题展开的冷链物流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
一、冷链物流的内涵
1.冷链物流的定义。冷链物流是指为实现顾客需求,连接供应主体与需求主体之间,克服温度、空间和时间阻碍的一种快速和有效的低温商品流动和服务的经营活动过程。冷链物流是低温食品供应链和超低温水产品供应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把冷冻、物流和信息技术融为一体,把冷链物流配送、仓储理货、分装与加工和车辆调度各功能环节,按照第三方物流或第四方物流服务的需求,客户物流系统和物流网络发展规划的需求,实现客户集成冷链物流服务的物流市场需求资源信息量的最大化。
2.冷链物流的适应范围。目前冷链物流适用的食品范围包括:初级农产品:蔬菜、水果;肉、禽、蛋;水产品;花卉产品。加工食品:速冻食品;禽、肉、水产等包装熟食;冰淇淋和奶制品;快餐原料。特殊商品:药品。食品冷链(cold chain):是指易腐食品从产地收购或捕捞之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直到转入到消费者手中,其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
二、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1.我国易腐冷藏货物的生产和运输快速发展。据统计,我国2004年肉类、水果、蔬菜、水产品、奶类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约11%、25.8%、12%、24%和7.8%,2004年各类易腐食品的产量总和达近7亿多吨;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中,生鲜产品的消费已占51% ,全国年易腐类食品消费量约2.4亿吨。其中主要以冻结状态进行运输的肉类食品生产与运输产量以11%的速度迅速增长;主要以新鲜状态进行运输的水果产量以年均40.5%的速度在快速增长,导致水果的运量也以较快的速度同步增长;同样主要以新鲜状态进行运输的蔬菜量以12%的速度增长(其中蔬菜运量增长较快的有海南、四川、云南等省区);随着海洋、湖泊水产品的养殖面积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以冻结和新鲜状态进行跨区、跨境运输的水产品也在大大提高。
2.冷藏、冷冻产品市场容量进一步扩大
(1)大型商场、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商业零售业态的持续发展,使得生鲜、冷冻食品区在各卖场所占面积的比重不断增加。商家把生鲜、冷冻产品作为其重要的拳头经营项目,不断加大采购和销售力度,从而扩大了冷藏、冷冻产品的市场容量。
(2)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逐渐倾向通过节省“厨房时间”来增加自己的学习、工作或休息时间,使得冷冻、冷藏产品的购买不断增加。
(3)知识消费的兴起及消费理念的更新,人们对冷藏、冷冻产品的认知度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年轻消费者在顾客群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扩大,他们大多不愿将太多的时间花在厨房里,这对冷藏、冷冻消费市场的扩大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
(4)市场的激烈竞争促使冷藏、冷冻产品加工企业不得不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无论是在产品的形态还是在包装上都竭力于吸引顾客,使更多的消费者倾向于冷藏、冷冻产品的消费。
由此可见,各种新鲜和冷冻食品的大量需求,一方面拉动了我国生鲜和冷冻食品加工业的快速成长,另一方面也使我国的物流配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
三、冷链物流的配送特性
冷链物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达到以较低成本满足较高服务水平、进而促进销售的目的,需要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高度协调、通畅的信息流通、高效的运作、资源的优化管理等。在冷链物流的过程中,配送是冷链物流中一个及其重要的环节,易腐物品从生产者到最终消费者的过程中,有80%以上的时间是在配送运输上。因此从配送的角度研究冷链物流的特性,为配送商如何合理安排车辆调度,缩短货物的在途时间,从而减少物流成本和货损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针对不同产品的特性进行合理配送在冷链物流供应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从配送角度而言,与常温物流比较而言,冷链物流具有以下特征:
1.冷链物流配送货物的易腐性。冷链物流配送的货物通常是生鲜产品,属于易腐(Perishable)性食品,在运送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会使货物品质逐渐下降。生鲜食品在运送时保存环境的温度越低,品质越能保持长久。生鲜产品品质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过程中,“温度”是影响其品质最重要的因素。储藏生鲜食品依储藏环境的温度而定,温度越低,则能保持品质不变的时间越长。而冷冻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经过工厂制造加工、冷藏、输送,到销售点的冷藏,各阶段的冷藏温度皆不相同。如果能将食品品质可能维持的时间与冷藏温度的关系进行量化,实际运作过程中将会相当便利。
2.冷链物流配送货物的时效性。生鲜产品的生命周期短。易腐性产品在运送过程中由于运送时间的长短,而造成产品的品质下降,人们在购买时从表面上无法区别。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生命周期较短的生鲜产品,如果运送时间的增加,虽然品质不至于达到不可食用的地步,但是人们在购买过程中,此类产品被销售出去的机率会降低,销售量会减少,从而造成损失。这部分虽然是销售商的损失,但是因为运送时间的延误而造成销售上的损失,理应由物流配送商承担。因此生鲜产品销售商为了达到较高的服务水准,在货物到达销售端时,往往会有时间窗(Time Windows)的限制,限制运送者必须在事先约定的时段内送达。因此事先规划配送路线,考虑时间窗的限制,不仅可降低运输企业的营运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销售商的服务水准,满足顾客的需求。
3.冷链物流配送装备要求的特殊性。一天之中气温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气温下为维持产品在适宜的低温,冷藏运输车的油耗会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这就使得冷链物流配送商在配送时必须额外考虑气温的变化。
4.冷链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就目前我国生鲜和冷冻食品行业的物流状况,特别是冷链物流的状况而言,存在着诸多堪忧之处。我国是果蔬生产大国,但由于保鲜加工产业落后,储藏方式和消费方式原始,我国每年约有8000万吨、总价值近800亿元人民币的果蔬腐烂,高居世界榜首。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的腐烂主要集中在采摘、运输、贮存等物流环节上,其损失率高达25%~30%左右。一个很重要的直接原因就是我国的食品冷藏运输装备、技术和管理水平还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和物流发展的需求,其主要表现为:
(1)冷鲜食品的装船、装车大多是在露天而不是按照国际食品标准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致使冷鲜食品在运送过程中的损耗很大。
(2)物流链各个环节信息阻塞,缺乏透明和畅通机制,环节脱钩造成食品在运输途中发生无谓滞留,货损风险增多。
(3)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食品冷链运送体系。对整体冷链运送体系而言,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消费内需和外贸来着,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都十分明显。目前大约90%肉类、80%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冷冻食品产销冷链情况稍好,但由于部分产品流入集贸市场拆零散卖,冷链存在中断现象,冷链物流发展的滞后性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食品产业的经济效益和进一步发展。
从各种情况来看,中国目前的冷链设施和冷链物流装备不足,原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生鲜易腐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由此产生两个直接后果,一是生鲜易腐食品特别是初级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造成大量损耗,使整个易腐物品成本占到的物流总成本的70%,而按照国际标准,易腐物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超过其总成本的50%。二是由于运输过程中,由于食品腐坏而造成品质下降,使人们食用的冷冻食品在安全方面存在巨大隐患。上述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我们不断改进运输装备,同时在技术方面,要合理安排车辆调度,缩短易腐物品的在途时间,减少商品的腐坏成本,从而减少物流成本。
参考文献:
篇2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研究背景与发展进程
(一)研究背景
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变与健康意识的提高直接带动了城市居民对农产品尤其是冷链农产品需求量的大幅增加,间接推动了人们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产品面对的市场更加广阔,市场流通更加频繁,传统的配送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人们对农产品、冷链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冷链物流受到了社会普遍的关注。为尽可能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冷链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同时中央政府专门针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出台了一系列工作文件,强调农产品冷链物流及其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发展的重要性,并为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发展进程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均与当地农户签约了直供合同,使农民们生产的农产品可以直接供销到当地各大超市,在农产品与超市之间建立起了物流配送模式。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是网络信息技术与农产品冷链物流相结合所形成的一个产物,自出现以来就受到了各地区超市的青睐,受到了技术人员的研究与改进,极大地推动了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目前,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已在各地区得到普遍应用,系统已发展的较为成熟,基本上能够较好的满足当前农产品供销需求。根据我国农产品发展趋势分析,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当前存在主要争议与问题
(一)国外研究动态
冷链的诞生与冷链农产品的步入市场是基于冷冻机的发明和冰箱的普及应用,国外关于农产品冷链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并于上世纪初步建成农产品冷链,至今已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巨大成果。如,美国、欧洲等国家保鲜技术十分先进,冷藏率达100%,日本对冷链技术进行了研究并颁布了相关文件,荷兰冷冻设备先进,实现了农产品的全程冷链物流配送等。
(二)国内研究动态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研究起步较晚,有关农产品冷链物流方面的文章与书籍也较为缺乏,虽然近两年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研究较多,但整体上还未形成体系,研究也大多集中于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和面临问题上。刘伟芳等人指出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应加大农产品进入超市的比例,增加冷藏车的使用比例,扩大冷库建设规模;孟凡盛等人认为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离不开物流技术的使用与发展,必须提升物流技术和冷链技术。
综合国内外研究动态来看,当前关于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历史遗留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其中发展模式落后单一、研究不够宽泛深入是存在主要问题,另外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条件也缺乏相应分析。
三、鞍山南国梨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构建对策
(一)南国梨特性与鞍山南国梨销售情况
南国梨果实呈金黄色,爽口,味道浓郁,于每年九月份成熟,含有多种微量元素(钙、钾、锌、铁、赖氨酸等),适合于各年龄段人群食用,可以帮助人体补充营养。南国梨对生长环境要求较为苛刻,适合生长在四季分明、光照充沛、雨水充足的温带季风性气候地区,而位于松辽平原东南部的鞍山市,恰好能够满足南国梨生长对气候、土壤、降水和温度等各项条件的要求,是公认的南国梨主产区与最佳种植区。最近几年,鞍山南国梨在种植面积、产量和销量上都呈逐年上升趋势,2013年南国梨产量达25万吨,年产值20亿。
(二)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构建对策
1.引入第三方物流,加快市场化发展。针对鞍山南国梨当前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低、物流技术水平也较低问题,在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时,应注重加快市场化发展,提高南国梨及其加工产品(如南国梨酒等)的市场化程度,对市场需求进行细分,对南国梨产品进行细分,引入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一种新型物流配送方式,企业将自己不擅长的物流委托给第三方专业物流,自己做好跟踪定位与控制工作即可,不仅提升了物流服务水平,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2.创新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模式。鞍山南国梨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模式落后,跟不上冷链物流与冷链农产品发展步伐,必须要加强南国梨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模式创新。根据南国梨产品特性,创新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模式,应以周边地区配送为主,包括大连、葫芦岛、吉林等,从产品商品化、多样化,品牌树立与宣传,丰富销售渠道,细分南国梨酒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适合鞍山本地的、适合南国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模式与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3.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政策扶持。相对而言,鞍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于南国梨产业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为弥补这一缺陷,尽快构建起适合本地南国梨销售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当地政府提高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制定更多优惠政策来扶持南国梨种植户,吸引社会投资者对鞍山南国梨产业进行投资,共同为鞍山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资金支持,提高南国梨产量与品质。同时,积极带动当地种植户,充分挖掘与利用当地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条件,为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模式创新奠定基础。
总之,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模式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农产品冷链物流研究需要不断扩大范围与加深深度,且在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时,必须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农产品特性、超市分布、市场需求等情况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与物流配送方式,加快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
篇3
关键词:宏观经济;冷链物流;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产品的品质及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我国冷链物流产业发展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加大我国冷链物流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我国冷链物流概念、特征及其对社会经济贡献进行了介绍,同时针对我国冷链物流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我国发展冷链物流的对策和建议。
一、冷链物流的概念、特征及其对社会经济贡献
1.冷链物流的概念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冷链物流的定义:“冷链物流是指温度敏感性产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物品质量,减少物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
冷链物流作为一种特殊的物流形式,易腐食品是其主要对象,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分别为低温加工、低温运输与配送、低温储存和低温销售。
2.冷链物流的特征
冷链物流具有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冷链物流具有较高的成本。由于冷链物流需要有特殊的冷藏或冷冻装置保证其低温环境的需要,故冷链物流与一般的常温物流相比,需要的投资较大,是较大的系统工程。例如需要专门的冷场车、加工场所和冷藏库等。根据相关资料测算,如果每年有8亿吨农产品有20%冷藏运输,冷藏车投资需要增加160亿元人民币。同时,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系统提高冷链物流的运行效率等,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冷链物流与其他物流相比,系统成本相对较高。
其次,冷链物流具有高度的协调性。冷链物流是与客户和上下游供应商有着密切联系的供应链,为了保证冷链物流高效的运行,必须保证冷链物流高度的协调性,另外,冷链物流不仅是点的监控,同时对冷链物流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各个环节需要有较高的协调性。
最后,冷链物流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产品本身的耐储藏性(tolerance)、储存温度(temperature)和流通时间(time)决定着物流的最终质量,因此,冷链物流必须遵循3T原则。冷藏产品根据《冷库设计规范》(GB50072-2010)要求,不同产品对应着不同的储存温度和响度湿度,冷藏物品随着温度和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随着冷产品产品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对冷产品的质量、种类的增加,使得冷产品的配送距离不断延长,产品覆盖越来越广,产品的流通渠道也越来越复杂;在冷链管理的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增多需要管理手段不断提升,包含的技术也相应的复杂;另外,冷链物流具有区域性特点,这些都增加了物流的复杂性。冷链物流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其特殊的复杂性。
3.对社会经济的贡献
冷链物流对社会经济的贡献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冷链第三方的专业物流,是一种共赢的经营流通模式,同时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力发展我国冷链物流,有利于保证和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利于经济增长模式的改变,有利于推进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社会经济贡献不可估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冷链物流的专业化运行,实现多方的共赢,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效应,从而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第二,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产品具有含水量高、保鲜时间短和易腐烂变质的特性,因此,实施冷链第三方物流不仅可以减少农产品损耗,加速农产品周转速度,而且有效缩短产出和消费的时间距离,使农产品尽早且保质的进入消费领域,能够较大地较少农产品腐烂变质所造成的损失,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产品化的快速发展。
第三,地方政府可以借助冷库巨大的储存能力和保鲜能力进行宏观调控。冷链物流对发挥宏观调控,平抑物价具有重要作用。
二、目前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1.目前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易腐食品已经超过了10亿吨,其中,50%以上需要冷链运输,但我国综合冷链流通率还仅仅为19%,与欧美冷链流通率95%以上相比,相差甚远。因此,农产品的损耗率非常之大,仅果蔬一项,每年损失额就达到1000亿元以上。
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大约80%的水产品、90%的肉类、大量的豆制品和牛奶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同时,冷链物流发展还处于低水平层次上,只停留在冷藏和运输环节,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冷链物流体系还很欠缺,大多数运输过程仍停留在塑料苫盖、棉被等“土保温”的方法,采用的技术装备比较落后。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冷库人均拥有率为0.1-0.3立方米/人之间,冷库拥有率水平低于大部分可比国家。荷兰是2014年以来冷库拥有量最多的国家,基本维持在1.144立方米/人。我国冷链物流设施发展滞后,空间分布不均匀,冷链设备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制约了其快速发展。同时,我国冷链物流专业性人才缺乏较严重。我国冷库拥有率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与发达国家冷链物流情况对比表如下表所示:
2.冷链物流的发展趋势
第一,服务质量和水平将不断提升。几乎所有的冷链物流企业都会意识到,高质量的物流服务水平是市场竞争的关键,只要不断提升品牌战略,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不断加大对软硬件设施的投资。据相关报告,我国目前冷藏保温汽车的拥有量只有日本的四分之一,美国的七分之一,与发展国家的差距较大。随着冷链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将加大相关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如购置冷藏车辆,建立物联网,利用云技术建立大数据库,新建冷库建设信息系统,不断完善配送网络等。另外,企业利用原有改造和更新的基础上,技术性改造成为另一发展趋势,如电子定货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高科技的应用,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第三,我国冷链物流将要进入快速的增长期。根据行业经验,冷库的发展规模与国民经济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呈正相关。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带动冷链物流的飞速发展,冷链物流设施和物流也得发展必将进入快速增长期。
三、对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一些对策建议
我国政策应不断加大冷链物流的的政策支持力度,正确引导冷链物流的健康发展,加大对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
首先,政府统筹规划建设,建立完善的冷链物流管理体系及相应设施建设。借鉴国外先进的做法规划冷链物流产业,第一要规划硬件设施,针对我国目前物流设施设备不完善现状,加快发展冷藏车、冷藏集装箱等设备,同时,加快发展冷藏设备,不断缩小与国外之间的差距;第二要注重软件设施,加大冷链物流业信息平台及信息系统的建设,完善物流网上交易平台,应用大数据、云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数据分析,挖掘潜在客户,分析最佳运输路径和营销方案。
其次,由于冷库投资较大,可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减低成本,实现真正的双赢。冷链物流企业进入市场和扩大销售份额的营销策略,应采用目前最先进的营销手段,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建立企业“云营销系统”,快速进入庞大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市场,触及更多的意向客户,让企业更专注于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之间的协调与自律,提升冷链物流的行业发展水平。
再次,国家应加大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力度。我国目前冷链物流人才还很缺乏,是冷链物流发展的一个瓶颈。今后一段时间,国家教育部门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人才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及专业技术研发水平,以人才的快速发展带动冷链物流的健康发展。
最后,建立冷链物流的一体化配送模式。不仅可以提高运营效率,而且降低企业营运成本,同时还可以节省大量设备、资金、人力和土地等,不断提升和改善整体社会生活品质。
四、结语
冷链物流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国民经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的提高冷链物流的水平,才能为我国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农产品;冷链物流;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黑龙江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近年来,黑龙江省高度重视农产品流通渠道建设,构建起通往京津等主要城市的农产品绿色通道,提高蔬菜配送设施条件,完善“绿色通道”政策的组织化程度提高蔬菜等的生产和销售,为方便鲜活农产品跨区域长途运输,有力地推动了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标准化种植水平日益提高,无公害农产品、无公害蔬菜生产、农药使用准则等多项强制性地方标准得到推广应用,覆盖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标准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全省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87580 hm2,年产量701万t。果园面积达到35340 hm2,年产量50万t。肉类、禽蛋、乳制品、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187.9万t,649.5万t、101.9万t、38.07万t。目前,全省绿色食品监控面积、获得标识认证的产品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绿色食品认证数量达到1600个,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到484万hm2。对黑龙江省蔬菜、水果、肉类、禽蛋、乳制品和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初步测算,分别为4%、3%、10%、13%、95%和1%,冷藏运输率分别为1%、7%、25%、30%、90%和1%。目前黑龙江省已陆续建起一批规模较大、体系较为完整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如哈尔滨金谷粮食物流中心、哈达农产品物流中心、北大荒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等。冷链物流的规模正在逐步增长。
二、黑龙江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鲜农产品冷链发展总体水平较低。黑龙江省大部分农产品仍是在常温下流通,冷链物流等各个方面的衔接仍然是不明确的,缺乏系统性和连贯的工作,损失严重。部分农产品在加工初步环节采用低温处理,而且运输和销售环节断链现象严重,全过程的冷链比率过低。冷链物流组织水平低,管理落后,尚未形成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
(二)冷链设施设备规模严重不足。各类冷库结构不合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相对较少,果蔬冷库建设还相对滞后,产地加工冷库建设还比较慢。夏季蔬菜生产供大于求,在冬天淡季的自给不足,主要依靠从省外转移,恒温保鲜库设施严重不足。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屠宰企业拥有冷藏车的比例还较低,多数运输车辆达不到冷链运输的标准,高温屠宰、高温运输造成的二次污染给肉制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
(三)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滞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黑龙江省物流业还比较薄弱,在国内与多家第三方物流公司缺乏影响力。目前,黑龙江省物流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仍然不足,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只有极少数的物流技术和设备供应商实现国际冷链标准的水平,其他大多数厂商只能提供冷藏运输服务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完整的物流过程控制专业的方式。
(四)冷链物流技术应用不足,信息化程度低。生鲜农产品产后预冷技术和低温环境下的分等分级、包装加工等冷链物流手段尚未普及,全程温度自动控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现在,黑龙江省虽然基本上有了更加发达的信息网络,但信息和利用率仍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只有少数的农产品产区和试点区采取和应用了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平台,对于信息顺畅、快速的传递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
(五)缺乏专业的冷链物流人才。从事农产品冷链物流各环节的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冷链物流系统和专业培训。冷链物流的运作管理具有科学技术和安全的专业特性,涉及多门类学科知识,如: 物流供应链、食品学、冷冻工艺学、制冷技术、机械技术等,目前黑龙江省物流人才培训严重滞后,只有少数院校开设物流专业,而培养的学生精通农产品物流的很少。
三、发展黑龙江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包括乡村公路、农产品运输设施、产地预冷设施、储藏设施等,保障实现农产品物流具有良好的载体优化整合资源,发展高水平的农产品加工配送物流中心。
(二)提高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构建全省集中统一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平台。信息化已经是各行业的必然趋势,政府和相关的部门应该做好农产品信息的采集与工作,给相关方提供良好的平台,按照协调发展,整体规划的原则,首先在全省市(地)建立“ 第三方物流”为基础的农产品信息网络,使全省各市(地)工商企业都能方便快捷地上网查询农产品供求信息,进行网上交易。
(三)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的建设。应尽快制定冷链系统技术标准,如冷链损耗与效率标准、冷链最佳作业操作标准、冷运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冷库环境温度与冷藏运输温度控制标准等,保证冷链物流行业规范经营。此外,要建立健全检查与监督机制,积极推行专业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质量安全屏障。
(四)大力培育专业第三方果蔬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加大对第三方物流的鼓励扶持,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是未来参与冷链物流市场竞争的主体,积极宣传吸引更多成规模的物流企业到黑龙江省落户,政府还要培育和壮大第三方物流企业,把更多的经历放在整个链条的建设上,有效的降低其成本,提高其经济效益。
(五)大力培养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农产品冷链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联合整体,要维持正常的农产品冷链发展,我们必须着眼于培养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物流企业和科研院所要加强合作,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快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有开拓精神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黑龙江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霍红.冷藏链研究现状及分析[J].物流科技,2008(10):82-83.
[3]兰洪杰.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协同对象与过程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9(2):20-23.
篇5
关键词: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国家发改委近日公布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加快建设“从田间到餐桌”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这也正体现了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农产品独有的鲜活性、易腐性等特性确定了农产品对物流过程的时效性、安全性等方面的严格标准。但由于冷链的问题,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腐损率分别已经达到20%~30%、12%、15%,仅果蔬一类每年损失就达1,000亿元以上,因此加快建设冷链物流体系迫在眉睫。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概述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使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体系。农产品冷链物流与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相比,具有高投入、高要求的特点。第一,农产品冷链物流各环节的管理与运作都需要专门的设备和设施,建设投资较大、回报期较长;第二,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生产和消费较分散,市场供求及价格变化较大,天气、交通等各种不确定的影响因素较多,其运作和能耗成本较高、较不稳定;第三,农产品冷链物流要求冷链的各环节具有较高的组织协调性,保障物流环节和物流交易次数较少,保证易变质农产品的时效性强;第四,农产品冷链物流要求较高的信息技术对农产品进行安全性的质量监控或实时跟踪。
二、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发展现状
1、冷链物流市场初步形成。目前,我国年产禽蛋近2,000万吨,水果6,100万吨,蔬菜近3.5万吨;肉类食品厂有2,500多家,年产肉类6,000万吨,产量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递增;速冻食品厂2,000多家,年产量超过850万吨;冷饮业4,000多家,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有194家;年产量150多万吨,产量以每年7%左右的速度递增;乳品业1,500多家,产量800万吨,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水产品产量4,400万吨,每年以4%的速度递增,这就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产生了较大的需求,尤其是以水产品和反季节果蔬为代表的高价值农产品对冷链物流的要求更高。广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了冷链物流市场的形成,加之我国人民生活的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进一步促进了冷链物流市场的发展。
2、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有所改善。随着农产品物流需求的提升,政府和农产品流通主体积极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和设施,为实现农产品物流专业化运作创造了一定的物质条件。目前,我国有冷藏库近2万座,冷库总容量880万吨;机械冷藏列车1,910辆,机械冷藏汽车2万辆,冷藏船吨位10万吨,年集装箱生产能力100万标准箱。
3、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兴起。在业务外包等新型管理理念的影响下,各农产品经营企业为增强市场竞争力,将企业的资金、人力、物力投入到其核心业务上去,寻求社会化分工协作带来的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导致许多非核心业务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分离出来,其中包括冷链物流业务。
三、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1、冷链物流市场有待细分。不同种类的农产品对物流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的要求存在差异,而我国冷库库温一般为0℃~4℃和-18℃~-22℃两种,少数冷库库温为-28℃以下。这种库温适合大多数农产品的储存温度要求,但是对有些农产品来说并不是最佳温度。因此,从提高农产品储存质量、延长保质期的角度出发,应对冷链物流市场进行细分,对不同的农产品设定其最佳储存温度。
2、我国农产品冷藏配套设施建设不足。我国现有冷冻冷藏设施普遍陈旧老化,发展和分布不均衡,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性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导致我国冷链物流落后。目前,我国农产品运输主要采用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两种方式。在公路运输中约有80%的生鲜农产品采用开蓬设计的普通卡车运输;铁路运输中有6,970辆冷藏车,但60%以上为加冰冷藏车。在储存环节,我国冷库储存量只占其库容总量的20%~30%,有的甚至不到20%,人均冷库容量仅7公斤。在销售环节,大部分企业没有专业的冷藏冷冻设备,使生鲜农产品的保鲜效果大大降低。
3、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滞后。我国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业务大多由供应商或自身完成,较多的分散了企业的精力,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而现有的冷链物流企业主要为中小企业,实力弱,辐射范围小,服务标准不统一,具备资源整合和行业推动能力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刚刚起步,仅有极少数物流供应商技术和设备能达到国际冷链标准要求,一般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冷藏运输,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冷链物流服务。
4、缺乏冷链物流专业人才。要维持农产品冷链的正常运营和顺利发展,需要有对物流发展有全局认识和专业知识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而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物流体系,也缺乏对我国本土物流理论与实际的研究。在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上,缺乏理论的引导和实践的教学。因而,大多数物流人员不能达到冷链物流行业对人才的要求。
5、冷链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不健全。规范冷链物流各环节市场主体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使得政府在对农产品物流的疏导监控环节缺乏理论与制度依据,许多不良商家因此有机可乘。加上冷链物流各环节的设施、设备、温度控制和操作规范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信息资源难以实现有效衔接。同时,我国冷链物流技术指标也不完善,导致农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而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大老百姓的食品安全。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加快法律法规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完善冷链物流行业标准。
四、改进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建议
1、加快冷链物流设施的改进。根据《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国家鼓励发展的重点投资领域中包括冷库建设工程、低温配送处理中心建设工程、冷链运输车辆及制冷设备工程。借助国家的大力支持,我国应尽快淘汰陈旧的冷库车与保温车型,研制出能全程控制温度、降低农产品物流损耗、保证其品质及安全性的速冻机及冷库;引进、推广自动化冷库技术和库房管理系统、真空遇冷技术、无损检测与商品化处理技术、运输车温度自动控制技术等先进技术,提高技术改进能力和技术更新能力;通过兼并重组、参股控股、合资合作等方式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大型低温物流中心。
2、加快培育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处于冷链物流供应链中,它应该同上下游企业拥有一个共同的利益目标。如果供应链上的成员经常变动,会降低此供应链的竞争力,所以合作各方应以多边共赢为原则,建立稳定的战略联盟关系。此外,着力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并推动其向以综合物流为主的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转变。鼓励大型零售企业开展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提供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
3、鼓励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开展岗位培训、抓好物流人才的基础教育等措施来培养市场急需的物流应用人才,尤其是要引导和推动高等学校设置冷链物流相关学科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发展产品冷链物流职业教育,鼓励相关单位开展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人才激励和柔性机制,推动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4、推动冷链物流信息化。博科资讯武兴兵在进行了大量有关冷链物流信息化市场调查后指出,目前冷链物流信息化缺乏统一的平台,90%的冷链物流信息化仅承担企业自身在冷链运输过程中的温度、保鲜控制等职责,一旦产品交付给下家,就不会再进行跟踪。因此,需要通过建立区域性农产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优化配置冷链物流资源。鼓励3S、自动识别技术等技术的应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系统平台。促进冷链运输管理的透明化、科技化、一体化,从而真正有效提高冷链运输的效率,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和物流网产业发展建设。
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加拿大冷链物流的健康发展得益于其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健全的检查与监督机构,同时其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相互合作”的管理模式也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应尽快完善冷链物流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加大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定力度,建立以HACCP为基础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及全程质量检查与监督机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冷链物流指导准则和相关标准,包括整个冷链物流节点良好的操作规范,如原料基地生产标准与规范、预冷与贮藏标准、加工标准、运输标准(特别是农产品运输温度标准)、销售标准、标签标准以及检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服务标准等。
五、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意义
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对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保障消费安全意义重大。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既保护了农产品的品质,减少营养流失,保证食品安全,又可以减少农产品的产后损失,带动农产品跨季节均衡销售,促进农民稳定增收,还有助于提高出口农产品的质量,突破贸易壁垒,增强国际竞争力。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董红兵.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产业观察,2008.12.
篇6
关键词:冷链物流 一体化 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A
所谓的水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就是形成以冷链物流系统为核心、以渔获者和消费者为两端构建的涵盖电商平台、物流公司、水产品交易等节点的一整套体系,其中包括捕捞、装卸、储存、流通加工、包装、运输、配送、销售、信息处理等一系列环节。而大数据视角下的水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则是将海量数据通过分析处理,运用于水产品冷链物流各个环节,协调和完善冷链物流体系中各节点企业的运行,使整个流程体系化。舟山作为发达的特色水产品产业基地,通过构建冷链物流一体化体系,提高各类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合理配置物流资源,已成为业界、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基于对舟山水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实基础的分析,构建舟山水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框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制定舟山水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供支撑。
一、舟山水产品冷链物流的现实基础
(一)发展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众消费水平逐步提高,越来越追求品质生活,具有高营养价值的各类水产品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与此同时,人们对于食品安全保障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尤其是这类易损坏变质的生鲜水产品,这将直接推动水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
舟山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具有广阔的海域面积,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极大地促进了舟山渔业的发展,舟山也因此成为全国重要的水产品生产基地和集散地。相关数据表明,2015年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76.46万吨,比上年增长5.7%。其中,远洋渔业产量46.52万吨,增长18.2%。全市年末海水养殖面积5779公顷,下降1.4%,海水养殖产量14.17万吨,增长8.8%。但舟山冷链物流配套设施并不完善,冷库冷藏车以及冷藏箱数量少,同时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缓慢,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规模小且技术水平低,难以形成规模性的冷链物流。这使得舟山丰富的水产品资源并没有获得应有的价值,也阻碍了舟山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发展舟山水产品冷链物流迫在眉睫。
(二)制约因素
1.冷链水平低下。当前,舟山整体的冷链水平较低,冷链基础设施不完善,作为冷链物流流通的载体包括冷库、冷藏车在内的设施使用量较少,直接导致了冷链水平的低下;其次,当前冷链技术也不够发达,无论是控温技术还是监控技术,与发达地区和国家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同时缺乏冷链复合型人才也是目前冷链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冷链物流要求较高,涉及物流、生物学、冷藏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多学科,还需要对电子商务有一定的掌握,所以急需复合型人才来组织和管理冷链物流。
2.冷链物流体系参与者层次单一。冷链物流体系有众多参与者。然而当前渔获者以分散经营为主,各自捕捞和以传统渠道自主销售。而物流与加工企业的规模较小,导致物流与加工效率低下。同时,整个水产品供应链组织与管理较为落后,未形成完善的水产品冷链行业标准,国家对于水产品食品安全的调控也有待提高。整个冷链物流体系参与层次普遍低下且单一。
3.信息系统不完善。信息系统是一个极为庞大和复杂的系统。水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涉及的主体多,流程长,信息量大且不好掌控。同时也缺乏相应的信息技术来统筹整个水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其次,参与主体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不一以及竞争意识不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极大地影响了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良性运行。
4.舟山交通不便。舟山虽然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但是由于是群岛,与沿海地区的交通普遍通过水运,公路运输也仅靠一条跨海大桥。交通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水产品冷链物流的运行效率低下。
二、舟山水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框架
大数据视角下的舟山水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就是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来收集、整合以及存储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中实体流的实时信息,建立一个系统的信息库并实时更新,再通过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反馈给体系中的各节点。水产品冷链物流对于大数据的实际运用主要是收集整合水产品供应信息、实时监控冷链物流过程以及管理匹配需求信息,使整个水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在一个明确、可控的信息流指导下协调运行。如下图所示。
(一)水产品冷链物流两端信息的交互
渔获者,俗称渔民,以捕捞水产品为业,是水产品冷链物流的开端。一是通过平台自己所捕捞的水产品信息,使其在整个水产品交易市场流动,从而拓展销售渠道,获得更大的订单;二是通过信息平台获得当前市场各类水产品销售信息,从而提前做好相应准备,制定相应的捕捞计划。
消费者可以是个人或家庭,也可以是各批发商或者超市等。消费者可以通过冷链物流信息平台获取水产品捕捞信息确定相应订单,同时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订单信息,再通过水产品冷链物流得到所需的水产品。在收到水产品之后反馈信息,从而实现信息流的回流。
(二)水产品装卸仓储过程的统筹优化
在渔民将水产品捕捞上船之后,面临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水产品的上岸装卸。在缺水的情况下,水产品极易死亡甚至腐烂,因此在水产品捕捞上岸到进入仓库的这段时间要尽可能地缩短,所以提高装卸效率以及实现与仓储的无缝衔接就显得极为重要。在上岸之后,人为控温控水是保持水产品鲜活的重要手段,同时要事先做好仓储准备,安排车辆进行运输等。
仓储是水产品冷链物流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调节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时段供需差异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整合产品、缓解运输压力的重要方式。水产品冷链仓储分为两部分。一是接收并整合相应物流信息,提前做好仓储准备。提前获取水产品捕捞信息包括时间、地点等,准备好运输车辆以备在水产品上岸之后尽快进入仓储程序,同时预留仓储位置供最新捕捞的水产品储存。二是仓储过程的信息控制。水产品在冷链仓储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控制,包括数量、质量等信息,还需要密切控制温湿度等以保证水产品的价值。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以自动识别技术为基础的仓储管理系统,合理运用条形码技术、RFID技术等,为产品提供严格控制的仓储。
(三)水产品流通加工过程的统筹优化
流通加工是增加水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方式。通过信息整合,了解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喜好,在外包装或者水产品本身等方面进行简单处理,在流通过程中完成简单加工以及包装处理,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在水产品本身价值之上增加附加值,为整体的冷链物流过程创造更多的价值。但需要注意的是,包装与流通加工是建立在水产品本身的基础之上,不得影响水产品本身的价值。以市面上的海鲜大礼包为例,各类鲜活水产品在进行包括去除内脏等常规处理之后,再分种类包装冷藏,最后以一整盒海鲜大礼包的形式出售,其所产生的价值远高于直接销售。
(四)水产品交易市场的集成
供求关系是整个市场得以运行的前提。水产品交易市场连接着渔获者和消费者,收集整合供需信息建立实时数据库并在共同平台上进行反馈,使各方得到自身所需的信息,从而使供需杠杆相对平衡,整个水产品市场才能良性运行和发展。
水产品交易方式一般分为两种,活体交易与冷藏交易。活体交易一般发生在码头或者码头附近的海鲜市场,以当地居民为主。水产品在捕捞上来之后,直接进入人为的水环境之中,仍保持鲜活的状态,供人们直接挑选和购买。这是最为直接的购买方式。而冷藏交易则是指那些进行过冷藏处理的水产品。在水产品鲜活或者人为处理之后进行冷藏,然后进入各大超市或者商场的生鲜部,供人们进行购买。也可以通过电商平台远销到其他地方。两种水产品交易方式都需要营造一个人为的环境来保证水产品的价值不受损坏,同时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获取相关的供求信息来促进水产品的交易。
(五)水产品冷链运输及配送过程的统筹优化
冷链运输是水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中最为重要的节点,时间长、规模大等特性成为保证水产品价值的巨大障碍,因此统筹优化水产品冷链运输及配送过程便成了重中之重。
在水产品交易市场进行水产品交易之后,除了那些直接购买的水产品,其他都需要通过配送或者长途运输才能送到消费者的手中,尤其是那些通过电商平台购买的其他地区的用户。在大数据基础上建立冷链运输数据库,在数据库中获得相应的运输起点和终点,并通过实时数据规划出最佳运输路线,最大程度上缩短运输时间和减少运输障碍。另外,在运输过程中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对运输车辆进行实时监控,包括车辆行驶路线、冷藏车辆状况等,以便在运输途中随时做出调整。通过实时更新的信息数据,在保证水产品价值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协调运输过程,提高运输效率以及降低运输成本。
三、舟山水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水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的组织协调
遵循“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原则,利用市场杠杆对水产品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拉动水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的运行;以政府为主导,加速水产品冷链物流行业标准的建设进程。同时政府应该加强水产品食品安全的监控,使水产品从捕捞到使用的整个流程在大数据的监控之下更加正规化,间接促进水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
(二)加大冷链投入力度,提高冷链物流水平
引进国外先进的冷藏设备,增加冷藏运输车辆和冷库等基础设施,为冷链物流提供基础的设施保障。同时学习和引用先进的冷链技术,对水产品冷链物流进行包括温度、地理位置等信息在内的全方位的监控,提高冷链物流的运行效率。另外,要大力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扩大冷链物流公司的规模,解决冷链运输这个最大的难题。
(三)提高信息整合能力,完善信息系统
一是建立各节点的信息数据库并进行实时更新,使各节点对自身服务范围内的水产品信息了如指掌;二是加强各节点之间的信息交互,使水产品冷链物流中各节点得以衔接,提高运行效率;三是建立一个总体平台,使整个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在平台中得以显示,从而达到监控的效果,便于组织和管理并适时做出调整。
(四)培养复合型人才
水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需要有复合型的人来组织和协调。可以从舟山本地的高校入手,在浙江海洋大学等高校设立专门的研究项目来培养此类人才,为舟山水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金汉林.舟山水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3.
[2] 周海霞,张昊.基于大数据的农产品物流一体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6):56- 57.
篇7
关键词:生鲜产品;物流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252.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近年来,生鲜产品逐渐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食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鲜产品的多样性以及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受自身生理特征的制约,使得生鲜产品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些都给物流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现如今,已有的生鲜产品物流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对物流模式进行创新势在必行。
一、我国目前已有的生鲜产品物流模式
(一)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物流模式
批发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物流模式是目前我国生鲜产品主要的流通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生鲜产品的批发市场是主导者,而生鲜产品的生产者和各级的批发商、零售商则是参与者,它主要指的是销地的经营户实施分散经营,向零售商与消费者销售批发市场内的生鲜产品。通过这种物流模式来将农民手中的生鲜产品运送给消费者需要经过至少两个中间的环节,物流环节增多就会导致交易成本增加,降低该物流模式的市场竞争能力。而且这种物流模式的运输过程大多由销售者来完成,将商流与物流相结合实施一体化运作,导致物流成本不断增加。但从另一角度看,销地的批发商与销售终端距离较近,能够对消费者实际需求进行全面了解,有利于提高物流时效性。
(二)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导的物流模式
在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推动下,我国逐渐建立了很多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大型的农业加工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大型的农业加工企业掌握了丰富的加工经验,对生鲜产品进行专业加工有助于提高产品附加值,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农产品的加工企业占据主导地位的物流模式需要依赖于生鲜产品农业加工企业,依靠其所建立的产品供应链来进入到市场当中。这种物流模式利用专业的加工企业来拓展市场,推动农产品在市场上流通,充分发挥出规模化与集约化的优势。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供应链体系来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控制,将生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到最大。但目前大部分企业配送的规模还比较小,难以发挥规模化优势。
(三)以连锁超市为主导的物流模式
作为一种新型的零售业业态,超市发展十分迅速,并将生鲜经营发展成了一大亮点。目前,大多数超市都建立了相应的配送中心。连锁超市占据主导地位的物流模式是将连锁超市放在主体地位,通过建立相应的配送中心来为自有门店定期配送生鲜产品。这种物流模式可以对配送中心实施直接的经营管理,有利于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通过统一进货和规模化采购可以减少采购成本,统一配送则可以减少损耗,提高物流运输效率,统一管理可以保证产品质量。另外,连锁超市能够及时根据市场需求来对物流进行调整。但我国目前的连锁超市还没有形成较大的配送规模,无法发挥出规模优势。
二、生鲜产品物流模式的创新对策
(一)加快建设冷链物流体系,推动冷链物流专业化建设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对生鲜产品最大的要求在于新鲜。而要保证生鲜产品的新鲜度,就需要实行全程冷链处理,冷链物流能够有效保证生鲜产品的新鲜度和安全性。加快建设冷链物流相关体系,提高冷链物流的专业化程度是目前生生鲜产品物流模式创新的核心。要发展冷链物流的专业化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冷链物流的设备建设。政府应对大型的生产、零售和物流企业提供支持,充分发挥各企业的力量来建设配送中心;各企业应加大研发力度,对生鲜产品的低温包装与保鲜技术进行创新和推广,以保证生鲜产品的新鲜度。第二,加强冷链物流的标准建设。生鲜产品企业应当建立一个完整的冷链物流相关体系,包括最初的采购到最终的配送。这个体系应对冷链作业的操作标准、冷库温度的控制标准、冷链卫生的安全标准以及运输车辆的制冷配置相关标准等进行明确,并严格按照这些标准来实施全程冷链处理。
(二)实施产销直挂,减少物流运输的环节
产销直挂指的是由原产地直接供给,减少中间的运输与周转环节,在保证生鲜产品新鲜度的基础上降低物流的成本,提高价格优势。目前,我国生鲜产品的流通费率为60%到70%,提高生鲜产品的制造效率与供应效率,采取产销直挂与规模化生产的方式,当生鲜产品从产地出来之后就进行冷藏或者冷冻处理,然后直接运送到超市或者便利店,让消费者自行提货,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生鲜产品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
(三)探索适宜的冷链物流合作方式
当生鲜产品运送到实体店之后,实体店应及时将其存储到冷柜、冷袋、生鲜货柜或者保鲜袋当中,以保证消费者可以购买到新鲜的生鲜产品。另外,生鲜企业应与周边的社区、超市、校园以及便利店等加强合作,将生鲜产品存储到这些合作单位的冷柜或冰箱当中,以提高配送的效率,减少损耗;或者生鲜企业也可以运用电子菜箱的模式,使配送方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易成本得以降低。
(四)探索收退货标准,完善退换货服务
收货和退货的不便会影响消费者对生鲜产品的购买欲望。生鲜产品物流企业应积极探索出一套便于操作的完善的收退货体系。如应对收货时的身份验证、如何退货、如何支付、是否可以退货等问题进行明确和规范,使其更加简单,方便操作,为消费者提供便利,让消费者获得更加M意的物流体验,从而提高消费者的黏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生鲜产品的物流模式进行创新不仅能够提高产品的物流效率,还能够提高生鲜产品的竞争能力,为农民带来更客观的经济收入,推动农业更好发展。因此,政府和生鲜企业应积极采取加强冷链物流相关体系的建设,实施产销直挂,探索冷链物流的合作模式与收退货标准等措施来实现物流模式的创新,为生鲜产品创造更大的市场。
参考文献:
[1]袁清.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分析和冷链流通标准化建设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3(23).
篇8
目前,我国肉类、禽蛋、蔬果、水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大多数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处于非冷链环境,80%的易腐产品在储运过程中没有温度监控,导致农产品在终端消费前的损耗量也占世界首位,冷链物流水平的低下,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因。2010年我国首次提出《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0-2015)》,将发展冷链物流上升到国家战略。对于我国农产品物流而言,如果实现从传统冷链物流向现代冷链物流的转型,仍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寻找适合自己的途径。
一、中国与国外冷链物流推动计划的比较
现今全球的生鲜冷冻食品占总体食品比率为欧、美、日等约35%、我国约10%;冷冻食品的冷冻使用率为欧、美、日等达到80%-90%,我国低于20%。与此相反的是,我国冷链物流费用约占总成本的7090,同比国际上高出近20Y0。一个国家的冷链物流的发展水平可用冷链的基础建设完成率表示。
20世纪50年代,各式生鲜冷冻产品开始以商品的形式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呈现,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其冷链已经形成了从果蔬采摘、禽畜屠宰,到食品饮料的制造生产,最后配送到各个社区的连锁超市直至进入家庭的一体化运作体系。冷链物流涉及领域众多,且投资较大、回收期长、冷链各节点间要求高效对接等,要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获得良性健康发展,需要国家宏观政策的大力支持。结合产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通过政府制定总体推动计划,促进产业发展升级,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
二、国外冷链物流的转型概况
与传统的冷链物流相比,现代冷链物流不同之处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涉及领域与范围不同。传统的冷链物流作业局限于农产品的储运,而现代冷链物流不仅包含农产品的储运,还涉及其生产、加工、配送、销售等环节。冷链的延伸不仅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深入渗透到第一、第二产业,提高其产品的附加值。
综合效益与目标不同。传统冷链物流依靠大量的劳动投入,偏重当前成果,效率低、成本高。现代冷链物流要求有较高效益,即要有高投入,也要有高回报,通过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冷链技术的应用,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方面综合获得较大成效。管理方式与手段不同:与传统冷链物流的粗放式管理相比,现代冷链物流广泛运用电子商务、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全程信息化管理与监控追溯技术日益成熟。同时制冷技术与制冷工艺的发展更具环保、节能、生态等特点。
美国冷链建设始于1977年颁布的《航空规制缓和法》,拉开了冷链规制管理序幕。到19世纪末,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化的冷链储运开始取代菜市和菜园之间的“点对点”运输,大幅降低冷链成本,也便于检测和监管。1997年美国运输部长罗德纳·斯拉特(Rod-ney E.Slater)提出《美国运输部1997-2002财政年度战略规划》成为美国物流现代化的发展指南。近年来,美国政府指定食品药品管理局(FDI)负责对食品药品进行全面质量监控,加大了冷链的监督与管理力度。根据产业特点,美国在农业领域的总投入中,用于产后加工保鲜投资占70%,生产加工占30%,美国制冷技术全球领先,使得其产后产值与采收时自然产值比为37:10。此外,美国冷链物流渠道短,中间环节少,农业发展稳定性好。2002年,美国冷链物流协会《冷链质量标准》涵盖储运、加工等各个行业,用于评估冷链企业的质量、可靠性、熟练度等,并为整个冷链产品的认证提供依据。美国没有管理冷链的专职部门,政府只负责企业设立的审批及其行为合法性的鉴定。2005年美国制定《国家运输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建设期为二十年,较大促进了冷链物流的转型,进一步提升了其安全、机动、生态等功能特性。
日本的冷链建设始于1921年颁布的《中央批发市场法》,正式通过立法对农产品流通进行管理。由于人多地少,自然资源稀缺,日本很难实现冷链的社会化、规模化、组织化,日本通过农协建立以中心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冷链体系,政府立法进行保障监督。1955年至1965年,日本经济成长带来了流通革命,从其分级、挑选、清洗、加工、包装、预冷、冷藏、运输和销售中开始普遍采用冷冻保鲜技术。1971年日本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建立农产品可追溯性体系,实施质量认证,树立品牌声誉。1975年日本为提高冷链质量展开一系列研发,包括不同产品的温度管理方法、品质与温度的关系研究、冷链机械及冷冻流通设施设备的研发等。日本农林水产省成立了食品冷链推进协会,研究整理出《冷冻食品的质量管理方法及冷冻流通设施完善方向》,制定了食品冷冻流通温度带,并发行了《冷冻链指南》,制冷技术进展到全程保鲜阶段。90年代末,面对欧美国家物流业竞争,日本一方面面临着降低流通成本、完善流通体系、提高区域竞争力等问题:另一方面是如何满足国民需求多样化的趋势问题。1997年日本首次制定《综合物流施策大纲》,由政府会议决定通过,标志着以日本政府为主导进行市场经济建设、负责整体物流业的宏观运筹管理,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同时促进了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2013年日本推出第五次《综合物流施策大纲》,大纲明确提出目标是建设“安全、安心”、“效率化”的冷链体系,并强化其国际竞争力。
三、对我国冷链物流建设的启示
(一)发挥市场法律规制作用、完善政府调控机制
纵观发达国家冷链体系建设,其宏观管理多以市场法律和规制为主,以行政政策、措施规划为辅。政府通过相关立法、制定行业标准等手段较大促进了冷链的发展。我国的冷链物流管理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迄今没有统一的冷链法规。冷链物流建设中的各环节间沟通与协调也不够紧密、冷链市场资源分散.如各类冷库比例失调、区域分布不均匀、冷库的建设结构不合理等,导致冷链上下游之间缺乏协同性。政府相关部门应进行统一规划调控、消除政策壁垒、采取积极的鼓励措施、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等,加快制定规范的冷链市场管理操作标准和产业政策,使之成为我国食品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推进冷链物流财税金融支持政策、创新金融扶持方式
冷链物流涉及领域较广、投入较大,其快速发展导致对资金需求的多元化,迫切需要金融支持。美国、日本的冷链金融模式非常多样且成熟,如融通仓模式、动产质押融资模式等,在利用民间资本的政策上,也有灵活的管理机制。制定相关的金融支持政策,加大对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如建立冷链企业统一纳税后地区间财政利益的差额调整和补偿办法,修正增值税抵扣政策,扩大农产品增值税免税范围等。探索财政资金与金融服务的有机结合,通过财政资金担保、小额信贷等方式支持,推动冷链与金融的集成服务方式。政策性的金融支持将通过优化劳动、土地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有机组合,使冷链形成规模经济和产业集聚,加快冷链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制冷技术研发
冷链物流对温湿度的高要求特征决定了冷链基础设施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冷链基础设施规模快速增长,但仅满足冷链市场需求的20%~30%。完善的基础设施设备支持是保障冷链运行的必要条件。一是要合理规划基础建设项目:一方面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另一方面引进先进的冷藏运输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推行GMP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体系等。二是要大力推动制冷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制冷技术是高质储运的保证。发达国家普遍使用自动温度检测及相关温控设备,如美国、加拿大广泛使用的三段式冷藏运输车,具有自动控温与记录、强制供电驱动、卫星追踪与监控的功能等。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日本提出到2020年实施“脱氟利昂”政策。制冷技术的发展是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与突破的前提。
篇9
【关键词】 农产品 冷链物流 差异化发展
“湖广熟、天下足”,湖北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猪、禽、蛋、菜、果、茶、中药材、食用菌、魔芋及淡水鱼生产基地,农产品冷链物流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研究湖北高效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对降低其流通损耗和物流成本,构建湖北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发展的制约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生鲜农产品生产量和流通量的逐年增加,国内冷藏冷冻食品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冷链物流的经济及社会效应日益显现,但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存在以下严重制约。
1、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供给资源严重缺乏
湖北农产品冷链资源集中于武汉市区,除白沙洲市场的近10万吨冷库外,还有万吨冷储、武汉肉联、山绿集团、东西湖3万吨冷库等,总容量已突破20万吨,并有40万吨的冷库在建中。但湖北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部分在屠宰或储藏环节采用了低温处理的产品,在运输、销售等环节又出现 “断链”现象,全程冷链的比率过低。与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巨大需求相比,仅“高温冷库”一项的需求缺口就高达5万吨,其供应远不能满足冷链物流需求,是制约湖北省农副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2、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类型单一、技术落后
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除基础设施总量不足之外,冷链物流装备落后、单一,通用型冷库居多,专用库匮乏,缺乏适应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的低能耗、低成本的冷链处理技术支撑,一部分生鲜农产品产后无法在低温环境下分等分级和加工包装,运输环节温度控制手段原始粗放,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困难,更无法形成航空、内河、公路和铁路物流网的“无缝对接”,与欧、美、加、日等发达国家肉禽冷链流通率达到100%,蔬菜、水果冷链流通率达95%相比,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差距巨大。
3、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
信息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具有统领和作用,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的对接。湖北县级以上政府公共信息网络较健全、信息量较大,但农产品产销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和能力缺乏,政府、市场、客户和生产者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和沟通,农产品供求信息不能快速传递,冷链物流各环节的信息资源难以实现有效衔接,使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之间基本处于分割状态。
4、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外包业发展缓慢
由于湖北省冷链物流产业相对比较薄弱,现有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实力弱、经销规模小、服务标准不统一,急需资源整合和行业推动。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少且分散,更缺乏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使第三方冷链物流的专业性、规模性及成本优势在湖北未能充分发挥。
二、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发展模式比较
根据我国和湖北的现实状况,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较多,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营物流模式
这种模式是由农户或农产品基地自营配送的传统物流模式。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自营物流占有较大比重,且分散在采购、运输、储存、田间作业、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各类物流活动中,其隐性支出和风险很大。这种模式成本较高,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分工专业化、组织化的发展趋势。有数据显示,我国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占农业总成本的30%~40%,鲜活农产品则高达60% 以上,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则控制在10%左右。对多数规模较小的农产品经营者而言,自营物流模式难以适应现阶段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要求。
2、契约型物流模式
这种模式有“农户+运销企业”、“农户+加工企业”、“公司+农户+保险”以及“公司+合作社”等几种合作方式,它们可为加工企业、大型连锁超市和农贸市场批发商提供稳定的原料,使产品销售相对稳定;但多数农产品经营者规模有限,协调能力和谈判能力较弱,在应付与合作伙伴的利润分配与议价权方面处于劣势,一旦信息不对称,物流需求方利益很容易受到侵害。
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公司模式
这种模式以农民为主要成员,围绕某个专业或产品按照自愿、自立、互助原则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在技术、资金、购买、销售、加工、储运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我国目前的这种组织主要是由政府涉农部门牵头兴办,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运输业等4种行业。该专业合作组织介入农产品流通,通过集体采集收购、集中储藏、包装、运输配送,能有效提高农产品在流通初始阶段物流的组织化程度,提高物流整体效率,在分配上,物流需求者还能够从物流组织化、规模化运作中获取收益。但农业合作组织缺乏掌握农产品物流专业知识的人才,不能有效把握农产品供应链的整个物流情况,信息反馈机制缺失,其作用和影响范围有限,如果农产品在流通中产生不必要的损失及额外成本,合作组织将难以承担。
4、联盟型物流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运输商、加工保鲜企业形成战略联盟,以建立农产品物流中心为组织形式,实现利益联结和优势互补。它一方面通过运输商将各处需要流动的农产品集中起来,并利用联盟在信息上的优势对物流方向、物流路径、物流量以及物流发生时间进行统筹管理,有效地减少物流环节,优化物流路径,缩短物流时间,降低物流损耗,节约物流成本;另一方面,它将农产品流通加工、储藏、运输、配送等各种物流功能有效地组织在一起,并投资大量的现代化物流基础设施,运用现代化的物流技术,如分级包装、冷冻储藏、冷藏运输等,可以有效保证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保值增值。这种模式能够带动各方积极参与,专业化分工明显,效率较高,也为物流主体提供了公共信息平台,使交易双方有更多选择;但同时中间批发商仍然可以对直接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信息封锁,损害他们的利益。
5、第三方物流模式
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 Logistics,简称3PL)是由供应链上的第一方(农产品生产商)和第二方(买方和顾客)之外的第三方来承担物流服务的运作模式,即第三方不拥有商品也不参与商品买卖,只为顾客提供以合同为约束、以结盟为基础的系列化、个性化、信息化物流服务。从物流需求者的角度,这种物流模式实质上就是农产品物流外包模式,即以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集中精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将农产品物流业务以合同(契约)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公司运作,它是一种长期的、战略的、相互渗透的、互利互惠的业务委托和执行模式。该模式促进了流通与生产的分工合作,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有利于实现物流标准,也是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趋势。但目前湖北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种养业分散、物流需求层次多样化,单纯依靠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带动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有一定的难度。
三、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发展对策
物流产业发展的轨迹、态势及特征是对产业发展环境条件的一种能动的综合性反映,体现着产业发展内在规律性的要求。农产品冷链物反映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的产品价值增值和组织目标。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面临生产性与销售性、国内与国际、上游与下游、自营及第三方物流等各种差异,不能一概而论。从商业运行机制角度分析,笔者主张立足省情,实施因地制宜和循序渐进的差异化发展策略,即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进行阶段性设计,区别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优势与劣势,避免同质化竞争,分步实现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目标,并提出以下对策思路。
1、物流外包: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发展的目标定位
从国际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发展经验看,发达国家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除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保证之外,与之配套的商业机制是重要保证,而物流外包是其主要的商业运行模式之一。国际快餐巨头麦当劳餐厅的冷链物流就是完全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夏晖公司而获得成功的。
从战略层面看,物流外包业作为新兴先导产业之一,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性,它使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可以在湖北乃至全国进行转移和传递,其速度快、范围广,对农业经济的带动作用是显著的。湖北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外包可以与沿海或中西部其他城市有效合作,积累和发挥动态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对湖北构建区域性物流枢纽要地起到孵化器作用,为促进湖北经济跨越式发展发挥了战略作用。
从物流需求层次看,湖北多数农产品经营者规模较小,协调能力和谈判能力较弱,在物流活动方面迫切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第三方物流可大大缩短产销距离,有效保证供给的及时性、灵敏性,使农产品销售渠道更为畅通,同时,可使农产品经营者有更多资源和精力投入到业务中,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从物流供给层次看,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规模经济效益,其强大的购买力和货物配载能力,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低廉的运输价格,其精心策划的物流计划和灵活的运送手段,可节省物流费用,减少在途货物积压,能最大限度地加速库存商品周转,提高流通速度;也促使过去分散于多处的物流资源集中处理,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优势,促进传统农业物流的现代化、专业化;还可实现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冷链物流的高效对接,使农业生产的效益最大化。
总之,农产品物流外包显著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是不容置疑的,它有利于突破湖北与发达地区冷链物流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并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打造湖北新的经济增长点,其理应成为未来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战略目标。
2、半物流外包: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发展的过渡定位
根据目前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现状,要达到完全物流外包水平,需要有一个过渡的发展阶段。这是因为农产品冷链物流链较长,所依据的基础设施要求较严,包括具备一批运转高效、规模化、现代化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发达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中心,能够引进、消化发达国家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以及产权许可证贸易或软件贸易等。笔者认为,实施半物流外包即农产品冷链物流制可以成为一种选择。
物流制属于商业物流外包的一种模式,即农户、经销商为了集中核心业务(农产品生产与经销),以降低物流成本为目的,将农产品物流业务整体委托给农产品物流公司(个人或企业),而商为委托人提供其所需的配套服务,维护委托人权益的一种形式。农产品物流制的特点:第一,实现方式灵活多样,前期投资小,收益显著;第二,能有效解决农产品物流不畅问题;第三,通过对社会物流资源的整合利用,提高农产品物流水平,有效降低农产品载运途中的损腐率;第四,洞悉市场需求的变化,为农民提供及时的信息,改善农产品的品质、种植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等问题。
农产品物流实际上是农产品产销组织联盟,上与农产品生产者相连,下与政府、农产品销售机构相连,成为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整个链条上的核心环节。其人员组成包括:在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基础上,聘用专业的农产品物流人才作为领军人物;在没有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地区,由政府牵头,外聘专业人员,或者引进物流公司成立区域性物流机构,作为物流公司下设单位的组织者;从成熟地区或高校选派人员组织团队、进行专业培训,使其迅速掌握物流实务知识,服务社会。
农产品物流方式之所以称为半物流外包,是因为它与物流外包一样,物流需求方通过利用外部资源实现农产品生产与经营的有效配置,达到节约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的,但它不是以完全的供应链体系为前提,只是形式上与物流外包类似。由于其具有因地而异的特性,业务还超出第三方物流的业务范围,在一些地区被广大农产品生产和经营者所接受并广泛应用,它可以成为湖北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外包的一种过渡形式。
3、物流形式多样化: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发展差异定位
非物流外包是第三方物流方式以外的各种方式,包括自营物流、契约型物流和联盟型物流等模式。由于湖北农产品物流供应方存在“小、散、弱”状况,加之冷链物流需求地区差异大,因此,在现阶段湖北应走农产品冷链物流多元化和差异化的道路,以适应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外包不同阶段的状况。
(1)差异化模式之一:“农产品批发市场”型冷链物流。根据湖北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形成区域主导产品,沟通连接产运销商户,打造区域性农产品交易中心,并发挥其聚集及辐射功能。如在襄阳和随州物流圈发展高山菜、柑橘、生猪的生产和批发中心及全国性的食用菌批发交易中心。
(2)差异化模式之二:“农户+基地+企业”型冷链物流。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主导,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促进了农户或基地、流通加工企业批发零售商和最终消费者的有机接合;通过的服务,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路子。如荆宜物流圈可在现有农产品流通的基础上,逐渐将该区发展成为湖北省的山羊、水产品、魔芋、高山无公害蔬菜、板栗的生产和批发中心。
(3)差异化模式之三:“配送+连锁”型冷链物流。以连锁超市作为农产品供应链的主导者,构建农产品交易的物流平台、信息平台、销售平台以及客户数据库等基础平台,通过与生产者签订合同的方式,连接农产品生产者、加工企业及最终消费者,从农产品生产地到配送中心,再由配送中心分配到各大连锁超市或卖场的物流模式。这种模式有助于实现产品质量、加工和管理的标准化,能有效控制和减少店铺的存货和损耗,具有规模、质量优势,有利于提高生鲜产品物流效率,有利于实现生鲜产品在整个物流供应链链条上都处于低温状态,有利于超市自创品牌,是今后较长时期内生鲜产品冷链物流的主流模式。
(4)差异化模式之四:园区型冷链物流。近几年来,湖北周边省份农产品物流园区发展较快。如河南万邦城物流园区将打造功能完善的农产品物流综合体,其项目一期占地1600亩,总投资15亿元,主要进行蔬菜、水果、粮油交易区、冷藏保鲜库等项目建设,2015年全部建成后的物流园农产品年交易量将达2000万吨以上,年交易额500亿元以上;总投资达8亿元的湖南益阳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建成后将成为湖南省乃至全国最大的现代化冷链物流中心;江西省最大、库容量达10万吨的超大冷库为核心的新雪域物流园区目前已落户九江市东港区,这些都可成为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经验借鉴。同时,湖北冷链物流园区也在积极发展中,2011年,武汉中百集团计划收购山绿集团,发展农产品储存、分拣、配送、速冻、制冷等冷链物流服务,在巩固肯德基、麦当劳、英联、雀巢、和路雪、蒙牛等前主要客户的基础上,将其打造成为湖北省一流的生鲜冷链物流园区。
四、结论
无论是物流外包、半物流外包或其他多样化形式,差异化发展模式可以壮大延伸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链,发挥流通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其中政府规划及政策支持、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冷链物流标准化生产体系、市场监督机制、健康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环境是重要保证。湖北要抓住机遇,在产业转移大潮中形成农产品冷链物流多元化投资与合作格局,为湖北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与条件。
(注:本文获国家社科基金(10BJY083)和湖北省教育厅项目(2009Y071)资助。)
【参考文献】
[1] 刘明菲、赵静静、陶君成:基于市场导向的湖北省农副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构建[J].交通企业管理,2011(1).
[2] 周云霞:食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07(19).
[3] 张月华:新时期我国鲜活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州大学学报,2008(2).
[4] 黄靖、任亮、叶素文:供应链管理视野下的企业物流外包探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4).
篇10
根据产业研究院的《2014-2018年中国食品行业电子商务市场研究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可知,生鲜电商的市场容量巨大,中国生鲜电商在2013年的交易额达130亿元,同比增长了221%,但是当年的销售渗透率只有0.9%,远远要低于传统3C品类。市场的潜在规模大、渗透率低表明生鲜电商会是电商行业的下一个新兴市场。2008年,生鲜领域渐成电商争夺的新战场,中粮推出了我买网,此后京东、亚马逊勇于尝“鲜”,开卖“有机西红柿”、“大闸蟹”。2012年被喻为中国生鲜电商的元年,顺丰优选、淘宝、亚马逊中国等大量商家纷纷加入其中。自2012年上线至今,京东的生鲜业务“同比增长超过5倍,合作的卖家已超过300家”,我买网在2012年也取得了300%的年度销售增幅和36.7%的复合增长率。当下我买网、京东、甫田网等也不断进入生鲜电商领域,竞争激烈。2013年,由我买网与易观国际联合的食品网购白皮书呈现,为了缩短时间,许多人从线下转向线上进行生鲜的电商预订,网购生鲜消费者以中青年为主,都市白领居多,其比例达到了43.39%,年龄介于25~40岁之间,购买力强、对生活质量要求高,对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较低。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增多,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我国A级物流企业总数超过2100家,其中有85家SA级物流企业已经开始经营电子商务业务,各类型的电子商务配送中心达到两千多家。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呈现出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经营模式不断创新的特点,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生鲜电商物流存在的问题
生鲜电商倒逼冷链物流的发展,而冷链物流是生鲜电商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自建冷链物流还是与第三方物流合作,生鲜电商的发展必定离不开冷链物流。因此,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有利于生鲜电商的更好发展。
(一)成本高,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生鲜品冷链物流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物流设施投入也大。我国物流成本一般为总成本的30%~40%,生鲜产品则占60%左右,甚至更多,而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10%。中国冷链物流报告显示,生鲜食品在流通中的损耗率比发达国家的5倍还要多。
(二)配送难度大,服务质量差
生鲜品自身特点对运输、配送要求极高,电商消费者单笔订单小,区域分布发散,这对生鲜品的配送和服务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亚马逊中国和京东商城,既有自己的物流配送生鲜,也有第三方物流,如用自建物流,亚马逊生鲜物流需1~3天,京东需1~2天,如采用第三方物流,还需要跟商家协调确定配送时间,但顾客迟迟收不到产品,则服务质量就差。
(三)包装不合理,标准化低
生鲜电商物流包装存在很多问题,如产品损坏、过度包装、产品标准化低造成物流与包装标准不统一等。据统计,网购产品周转搬运次数一般大于5次,不同程度破损现象经常发生,导致部分客户直接拒收或退货,其次,包装体积、用料、装潢等超出包装的实际需要。据统计,我国每年固体废弃物超过6亿吨,其中包装废弃物占了1/3,且回收率不足40%。
三、生鲜电商物流的对策研究
随着人们对生鲜品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入生鲜电商这一电商领域最后的“蓝海”,他们也将各种特色服务融合到生鲜电商。对于消费者而言,生鲜除了价格因素外,还有产品的新鲜程度和配送程度。因此,谁赢了物流,谁就是这一领域的赢家。
(一)加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建设,做好“最后一公里”的配送
第三方物流的专业化程度高,标准化操作,配送网络更为健全、广泛,服务水平更高,不仅可以节约物流成本还可以提供增值服务。众所周知,打造生鲜电商品牌化运营的本来生活,在物流领域经年累月进行深耕,就是因为其专注于“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才能使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声名远扬。改善“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物流资源整合利用,可有效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包括选择合适的配送方式:智能快递柜、便利店模式、私人收货柜、人工值守点、送货上门等,都有利于实现合理化的配送。
(二)基础设施和相关物流技术的应用
重点加强产地、批发市场等物流节点的冷藏设施建设,争取实现冷链物流的全产业链快速、高效的流通,尽量消除断“链”现象,通过改造、更新冷藏设备,发展多种运输设施。鼓励在大中城市附近建设一批具有中转和分发功能的配送中心,形成一体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引进或自主创新加大信息技术在生鲜电商物流中的应用,实现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监管,降低物流成本,减少易腐产品的物流损耗,保证食品安全,提高服务和产品质量。
(三)合理选用运输包装,加大回收力度,使其标准化
根据产品强度等特性对产品进行分级,针对电商物流开发新型、合理的包装结构,加大可重复使用的小型集合包装或送货装备。只要包装设计合理、措施得当,电商物流的包装完全可以重复利用。此外,行政管理部门应该组织开展相关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行业标准,加大包装废弃物的回收监管力度,使其逐渐成为标准化行业。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