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4-04-02 10:4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深入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四川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及摊贩管理条例》及《四川省农村自办群体性宴席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等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一步提高全镇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及基层一线监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业务水平,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召开龙王镇2017年农村食品安全协管员、流动摊贩(农村厨师)等食品行业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目标
对我镇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管理人员和部分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监管体系以及食品安全基础知识等内容的培训,树立企业(业主、经营者)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强化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守法意识、自律意识,增强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预防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二、培训时间
2017年11月6日至11月12日,集中授课20小时,自学20小时,培训结束后进行考试以评估培训效果。
三、培训地点
镇四楼会议室
四、培训对象
(一)农村食品安全协管员;
(二)农村厨师,农家乐业主,“三小”经营者,食品销售单位业主、餐饮单位业主、种植和加工生产单位负责人;
(三)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五、培训内容
(一)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培训:《四川省农村自办群体性宴席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四川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及摊贩管理条例》《四川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及摊贩管理办法》解读,农村群体性聚餐申报、备案管理、现场指导要求及注意事项,食品安全应急处置,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宣传。
(二)食品安全风险防控:食物中毒概念,常见的食物中毒类型及预防,近期野生蘑菇中毒事件通报,食品安全风险防范化解。
(三)食品安全的专业知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厨师健康管理,厨师及帮厨个人卫生要求,食品采购索证索票、验收,粗加工、切配、烹饪,食品留样,餐饮用具清洗消毒。
六、培训要求
各村(居)负责通知和组织本辖区食品安全协管员、流动摊贩(农村厨师)参加培训;龙王市场监管所负责通知和组织镇辖区内农家乐业主,“三小”经营者,餐饮单位业主,种植和加工生产单位负责人,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参加培训。
参加人员不得请假,如确有特殊原因,请向雷挺书记请假。会议期间请保持室内安静,遵守会议纪律。请与会同志安排好工作,提前10分钟到会。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学习《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系列法律法规为主题,深入贯彻落实《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提高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队伍依法行政能力,强化餐饮服务单位第一责任人意识,全面提升我县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和企业自身管理的水平,保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
二、培训目标
(一)通过岗位培训,全面提升餐饮服务监管人员的执法能力和管理水平,推进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
(二)对餐饮服务重点岗位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以及食品安全基础知识等内容的培训,促使企业树立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强化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守法意识、自律意识,提高自身食品安全管理水平,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培训对象
(一)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和协管员。
(二)餐饮服务重点岗位人员包括中型及以上餐饮服务单位(含学校、企业、建筑工地食堂)负责人及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农村土厨师等。
(三)餐饮服务单位其他餐饮从业人员。
四、培训安排
(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培训班
1.培训内容:当前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形势和任务;餐饮服务食物中毒预防及餐饮具消毒;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现场监督等。
2.培训对象: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和协管员。
3.培训时间:4-7月份。
(二)中型及以上餐饮服务单位、学校食堂培训班
1.培训内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餐饮服务食物中毒预防及餐饮具消毒知识等。
2.培训对象:县辖区内中型及以上餐饮服务单位负责人及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学校食堂负责人及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等。
3.培训时间:4-5月份。
(三)企业、建筑工地食堂培训班
1.培训内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建筑工地食堂的许可条件与管理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常见的食物中毒及处理等食品安全知识。
2.培训对象:企业、建筑工地食堂负责人及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3.培训时间:全年(由当地镇街政府与中队协定)。
(四)农村土厨师培训班
1.培训内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食物中毒预防知识等。
2.培训对象:县辖区农村土厨师等。
3.培训时间:6-9月份。
(五)餐饮服务单位其他餐饮从业人员培训班
餐饮服务单位根据培训大纲制定培训内容,由各单位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组织开展对本单位其他从业人员的培训。
五、组织方式
(一)局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和协管员、中型以上(含中型)餐饮服务单位及学校食堂负责人和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由局餐饮科负责组织开展,中队配合。
(二)企业及建筑工地食堂负责人、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农村土厨师的培训工作由当地镇(街)牵头组织,辖区中队负责实施。
(三)餐饮服务单位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开展对本单位从业人员的培训。
六、培训方式
(一)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除本局餐饮科及各中队自行集中授课外,必要时邀请上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专家集中授课,下发专家授课的相关培训材料。同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和协管员应当利用业余时间加强自学,不断提高执法水平与业务技能。
(二)岗前培训与日常培训相结合。餐饮单位对本单位新招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其他从业人员每年进行强化培训。
(三)交流考察学习。适时开展交流考察活动,向先进地区、先进单位学习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先进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
七、培训监督与考核
(一)局餐饮科,各中队负责本辖区内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培训和考核工作的指导及其监督管理,制订培训及考核的年度计划和具体操作方案,并负责组织对辖区内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和餐饮单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工作。
(二)餐饮服务单位应当组织本单位餐饮从业人员开展食品安全培训和考核。从业人员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并按照培训大纲的要求组织本单位餐饮从业人员参加上岗前的初次培训和在岗期间的每年强化培训,培训情况应当有记录。
(三)餐饮科,各中队要将重点餐饮服务单位对其自身从业人员的培训情况作为日常监管的内容之一,督促餐饮服务单位每年对其从业人员进行一次相关知识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从业人员,应当停止其上岗资格,并按要求经过培训和考核合格后方可重新上岗。
八、培训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高度重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工作,必须狠抓培训,强化考核,充分认识培训是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科室长、中队长应带头参加培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篇3
一、适用范围
(一)新申请食品经营许可(限仅从事预包装食品销售);
(二)申请变更许可(限经营条件未发生变化);
(三)申请延续许可(限经营条件未发生变化)。
二、办理条件
(一)申请人资质
申请人信用良好,不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符合申请人承诺制申办的资质条件:
⒈因食品安全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三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因食品安全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终身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也不得担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2.近五年被吊销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相关生产经营者及其法定代表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
3.近三年因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食品生产经营经营许可而被原发证的监督管理部门撤销相关许可的;
4.近一年因违反食品监督管理法律法规而被处予罚款以上(含罚款)行政处罚的;
5.近一年的日常检查结果为“不符合”的(新办的不适用);
6.其他的失信情形。
(二)许可条件
有合法有效的营业执照,按照《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申请食品经营许可,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具有与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食品原料处理和食品加工、销售、贮存等场所,保持该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
2.具有与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经营设备或者设施,有相应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洗涤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备或者设施;
3.有专职或者兼职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
4.具有合理的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防止交叉污染,避免食品接触有毒物、不洁物;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三、提交材料
(一)许可申请书;
(二)《申请人承诺书》及《自查表》;
(三)许可证正本、副本(仅限于换证和变更许可事项);
(四)营业执照等主体资格证明(许可部门在线获取)。
四、违反承诺的处理
发证后的检查发现申请人实际经营情况与承诺内容不符的,应当要求其限期整改;限期整改后检查仍未达到承诺条件的,依据《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第47条规定,撤销相关许可,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同时将相关行政处罚和失信信息记于经营者名下,并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被许可人在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食品经营许可。涉及其他违法行为的,移交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我已认真阅读并知悉以上内容。
篇4
1.1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最早由英国的普庇泰教授提出。他在研究中提到,幼鼠在食用转基因土豆后其免疫系统受到破坏,这一结论引起科学界的极大关注,英国皇家学会也对此进行了审查。虽然皇家学会宣布这项研究证据不足并充满漏洞,但由此引发了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热烈探讨。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技术,很可能由于谬用或生物意外而造成难以估量的灾难。有研究表明,有的新型遗传基因链很难成功转移至靶细胞,而外源基因转移到靶生物DNA链的错误部位、或者转移后抑制了正常功能的基因、或激活了正常情况下失活的基因等意外,都可能出现突变,使得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出现毒性、致癌性、抗生素抗性等,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影响超出了目前科学的预测能力。虽然目前没有发生过由于食用转基因食品而出现重大伤亡事故,但转基因食品用于人们消费仍须要谨慎。
1.2国外监管现状
受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难以准确预测外源基因在受体生物遗传中将如何表达,因此各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对该项生物技术从实验研究到商品化生产进行全程安全性评价和监控管理,已建立起一系列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程序和规范。联合国粮农组织以及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研制出的新食物应根据“实质等同性”原则来进行安全评价。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AD)于1992年颁布了食品安全和管理指南,对通过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食品和食物进行管理;并在1997年公布了转基因食品咨询程序指南,要求开发商提交基于实验数据的安全性和营养性的评估报告,与未经转基因化的同类产品在成分、特性以及营养成分、毒性方面进行比较后,组织企业与专家讨论实验数据和信息,以支持评估报告的结论。另外,FDA强调管理方针必须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便允许随技术革新做出必要的修改。欧盟委员会认为,对于新生物技术食品需要执行更严格的审批程序,并对其评估、监管做出严格的法律规定。“欧盟议会和委员会新食品和食物成分管理条例”规定新食品和食物不能误导消费者,更不应给消费者带来危险。同时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欧盟要求新生物食品必须贴有标签。加拿大食品管理局制定的《新食品管理条例》和《新食品安全评价准则》要求生产商在销售和广告前应就新食品的研制和生产过程、使用及估计食用量等方面提交书面报告。此外,对于提出申请的生物技术食品进行评估,在批准前要提供详细的监测报告,包括对环境长期影响的风险评估。法国政府早在1997年就规定,禁止除玉米以外的其他转基因农产品的种植,并要求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必须明确标志是否为转基因产品。英国政府虽然支持生物科技的发展,但对转基因食品明确立法规定,在开展新生物技术食品之前,必须对其是否对环境、其他植物有害进行评估。
1.3国内监管现状
我国政府同样十分重视转基因食物和食品的安全监管,相继出台了许多管理办法。1990年国家卫生部出台《新资源食品卫生管理方法》,对新资源食品的定义及其管理范围做出明确规定。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对食品卫生安全管理进行规范。1993年科技部制定《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2000年出台《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2001年国务院《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转基因食品的生产许可制度、安全评价制度以及经营许可制度、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做了规定。2002年,农业部对《农业转基因生物标示办法》这一规章进行细化,《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对转基因食品及农作物实行安全评价标志申报、审批制度;同年7月,卫生部出台《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条例》,规定要标注含有基因修饰有机体或产物的食品产品,并按照新资源食品对转基因食品进行管理。2003年我国“绿宝牌大豆色拉油”明确标示其加工原料为转基因大豆。2009年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优先适用于其他的相关法律,并强调转基因食品应以品种管理为主。另外,为推进我国新技术生物食品的规范化管理,我国加入了《联合国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总的来说,我国对转基因生物持审慎态度,积极引导以确保转基因技术的平稳发展和应用。
2我国转基因食品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转基因食品具有特殊性,其安全性问题的管理相对于一般食品更为复杂。目前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较为合理谨慎,也正在完善相应的法规标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乏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统一标准;二是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监测分析及评估缺乏完整系统的检验技术,目前监测技术远不能满足新产品研发及增长的需要;三是转基因食品标示制度落实不到位,消费者的知情权得不到保证。
3转基因食品管理的对策
首先,完善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机构体系,建立长久的评估和生物监测预警系统。机构完善且分工协作的有机管理机构,是统一规范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其次,加大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监测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目前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测技术较弱,应加大研究力度,加大科技人员培养投入,研究出更为高效经济的监测和评估技术。最后,建立规范的转基因产品标志体系。因为转基因食品存在不确定性,部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持否定态度,因此有必要让消费者清楚了解转基因食品的制作过程、性能等准确真实的信息,供消费者自主选择,确保消费者知情权的实现。
4结语
篇5
从国际贸易这个视角下分析,美国转基因管理宽松的原因也许更加明晰。在宽松的政策下,美国的转基因食品得到了其企业充分的研究与开发,促进了转基因技术的蓬勃发展,促使美国成为目前世界上种植、生产、出口转基因食品第一大国。如果加贴标签会增加转基因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使美国的国际贸易受到负面影响,可见美国作为最大的转基因食品出口国基于成本原因拒绝标识,实为保障本国的既得利益。转基因食品与人类健康安全问题早已成为讨论的焦点,人们对是否对转基因产品加注标签包装更加重视。目前,不同国家持有不同的态度,转基因食品上的标签在国际贸易争端中反映出的是其贸易利益方面的争议。
2严格的转基因食品管理体系
欧盟坚持标识转基因产品,严格控制从田间到餐桌中的每个环节,要求确保食品安全可追溯,将风险控制在较低的范围。欧盟食品安全局及各成员国政府负责转基因的日常管理,相继出台了《转基因食品及饲料条例》、《新食品法》及《转基因生物追溯性及标识办法以及含转基因生物物质的食品及饲料产品的追溯性条例》等法规,对转基因产品实施强制性标识,阈值为0.9%,即转基因成分含量低于0.9%的食品不需标识,高于0.9%的食品必须标识。就转基因食品的审批而言,在欧盟从申报到批准至少需要17个月。欧盟对转基因食品采取严格的管制措施出于3个方面原因:一是基于欧盟条约中的高标准要求。欧盟条约第95条第3款规定,欧盟执委会在提出一项有关健康、安全、环境以及消费者保护的提案时,应当采取较高的保护标准。如果存在对于人类、动植物健康及环境的潜在危害,可以应用预防原则。二是欧盟的法规更加尊重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质疑。欧盟委员会调查显示,94%的欧洲人希望对转基因产品享有选择的权利,70%不愿意购买转基因产品。受欧盟公众抵制影响,大多数欧盟成员国只能以安全性为由在政策上限制转基因食品的推广,并加快完善了转基因食品、饲料管理规定,使管理更加严格。三是抵制从美同进口的转基因食品。欧盟为了抵御美国转基因作物的入侵,也在加快提高自身的转基因技术水平。但由于国际上转基因技术发展的不均衡,技术差的国家势必会在贸易壁垒上对技术好的国家形成制约。因此,欧盟为了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有利位置,在法律上规定如果一个技术会引发潜在风险的一方不对其承担证明责任,应由此技术的负责方证明其使用技术的安全。
3中庸式的转基因食品管理体系
日本转基因产品的立法基于农业和工业中应用重组DNA生物体的框架,其通产省、厚生劳动省、文部科学省和农林水产省共同负责管理转基因食品安全。通产省负责推动生物技术在化学产品、化学药品和化肥生产方面的应用;厚生劳动省负责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和食品、食品添加剂和药品的审批;文部科学省负责试验阶段的重组DNA研究的审批;农林水产省负责重组生物释放到环境中的审批。日本对转基因食品管理体系的严格程度介于美国与欧盟之间,主要体现在转基因食品是否需要加施标签方面,其在初期时不要求加施标签,后因公众对于加强管理的要求反响强烈,农林水产省于1999年公布了24种以进口玉米和大豆为主要原料的标签加施标准,为保证转基因产品的混合比控制在5%以内,规定实行区别运输系统来区分非转基因生物原料和转基因生物原料,相比欧盟0.9%的转基因要求仍宽松很多。从日本耕种土地数量与人口数量来分析,便可清楚理解日本对转基因食品管理尺度把握的原因所在。日本人均耕地面积少,60%左右的农产品来自于进口,进口转基因食品对日本来说意义重大。日本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转基因食品及饲料进口国,每年进口约1600万t玉米和420万t大豆,其中大部分是转基因品种。管理太严,粮食进口、国内转基因食品发展将会受到限制;管理太松,无法确保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因此,日本的转基因食品政策基于美国的“可靠科学原则”与欧盟的“预防原则”之间,并寻求一种适当的平衡。
4我国转基因食品管理体系及发展探讨
20世纪末,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管初步形成。1990年,卫生部出台了《新资源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对转基因食品的加工审批与标识要求进行了规定。此后的10年间,科技部、农业部和环保总局分别出台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对转基因安全性评估、控制措施和方法等事项进行要求,明确了商业化生产的农业生物技术应报请农业部审批等一系列办法。可以说,在2000年以前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只是处于萌芽阶段,有学者称这段时间为准备阶段。21世纪初,我国将转基因安全性管理提升到法律层面。2001年,国务院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我国境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口、出动进行了规定,建立了许可审批和标识管理制度,这标志了我国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开始实施全面管理。此后的10年间,《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食品安全法》和《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等十几部法规相继出台实施,明确规定了涉及食品安全的风险检测与评估、许可、记录、标签以及跟踪、召回制度和法律责任等事项。在此期间,转基因的各项制度不断完善和优化,有学者称这段时间为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成长阶段。近年,我国出口到国外的食品因含有转基因成分而不断遭到退货、召回或销毁,不但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等要求其进口食品不得含有转基因成分,而且欧美国家甚至要求从我国进口的饲料也是非转基因产品。我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和贸易大国,完善我国转基因的管理体系势在必行。但转基因食品的管理体系不仅仅是出于安全(包括对人体的安全和环境安全)方面的考虑,还是民众意愿的反映,也是经济利益的博弈,更是政治力量的较量,必须要统筹考虑。根据我国现有管理法规,结合世界上转基因食品的管理特点,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促进我国转基因食品的管理工作良好开展。
4.1必须加强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
目前,我国批准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木瓜,没有批准任何主粮的商业化生产。因此,各监管部门应各负其责加强转基因管理。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加强对进出口转基因作物的检验检疫,防止转基因种子等以邮寄、携带等非法方式进入我国;农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业种子的登记管理,在农作物新品种登记时必须提供非转基因证明,杜绝转基因种子进入流通市场。应加强执法检查,严厉查处转基因作物的非法种植,依法对转基因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番茄等作物产品实行按目录强制标识,未标识和不按规定标识的,不得进口或销售;高校科研单位应加强对转基因科研试验种植区划管理,严格执行《转基因安全性试验》向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的申报制度,避免转基因试验材料的环境释放,将我国转基因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4.2完善转基因安全性评价体系。
199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了实质等同性原则,1996年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专家咨询会议认为,以实质等同性原则为依据的安全性评价可以用于评价转基因生物衍生的食品和食品成分的安全性,国际上普遍接受这一评价方法,一些国家用此方法评价了50多种转基因作物。我国应尽快建立完善依据安全性评价程序的评价体系,即亲本作物的安全食用历史、成分、营养、毒性物质、抗营养素等;供体基因的安全使用历史、基因组合的分子特性和插入到宿主基因组性质和标记基因,考虑基因的水平转移和DNA安全性;基因产物危害性的评估数据,包括毒物学和过敏性等。
4.3提高转基因成分自检筛查能力。
加强研发,不断探索转基因食品的快速筛查技术及装置研究,推广转基因成分筛查快捷检测方法;提高企业转基因安全主体意识,加大转基因检测设备投入,加强自检自控能力建设,对风险较大的大豆、玉米、水稻和棉籽的原料或终端产品采取转基因成分自检筛查措施;努力提高我国农产品转基因检测和监测的能力与水平,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4.4建立可追溯体系。
参照欧盟标准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可追溯体系,对转基因农产品不论种植或进口、加工或销售每个环节都要求质量安全可追溯。加强原料监管,要求企业对原料供应商实行备案管理,建立原辅料进货及使用记录,建立电子化或纸质化的追溯文件、记录和档案,实现纵横链接的源头可追溯、过程可监控、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的追溯体系,真正做到对转基因农作物从种植或进口、流通、加工、标识、销售和溯源的全程管理。
4.5建立并加强区域性、抗逆性品种培育,提高优质种子应用和储备能力。
篇6
一、深化治理整顿,保持高压态势
(一)严厉打击“违禁超限”和“假冒伪劣”行为。集中整治非法添加、使用非食品原料及饲喂不合格饲料、滥用农兽药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5类“违禁超限”行为。严格排查整治在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校园及周边、小作坊小摊贩小市场、食品初加工集中点等区域,出售过期食品、粗制滥造、冒用品牌、虚假标识等侵犯消费者利益的行为。组织清剿“黑窝点”和“黑作坊”攻坚战,依法查处非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开展重点行业品种综合治理,进一步突出肉类、水产品、蔬菜、果品、食用油、酒类、乳制品、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农业投入品、食品包装材料等重点品种综合治理。从种植、养殖、加工、流通、餐饮、进出口等环节入手,围绕准入制度、监管制度、企业管理规范、设备工艺、操作规程等方面,全面开展综合治理,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改进质量安全管理水平,落实产品召回、不合格食品无害化处理等措施。
(二)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一是畜禽产品整治行动。以打击非法使用“瘦肉精”、饲喂不合格饲料、滥用兽药等为重点,深入开展畜禽产品专项整治,切实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加强对畜禽养殖重点镇、专业村、规模化养殖场全过程监管,强化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畜禽产地检疫覆盖率和规模化养殖场监管覆盖率均达到100%(由畜牧部门牵头组织实施)。加大屠宰企业监管力度,严把定点屠宰准入关,坚决取缔各类私屠滥宰“黑窝点”,生猪定点屠宰覆盖率达到100%(由商贸部门牵头组织实施)。二是农产品源头整治行动。加强对重点食用农产品农业生产过程质量监管,严格控制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和使用,从源头上保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蔬菜、果品等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程度提高到60%以上;“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认定面积占食用农产品产地总面积比率提高到35%以上;规模养殖场获得无公害认证比率提高到50%以上;认证水产品产量占养殖总产量比率提高到50%以上,建立省级现代渔业园区至少3个(由农业、海洋与渔业、畜牧部门根据职责分别牵头组织实施)。三是食品生产加工领域整治行动。加大对食品添加剂、食用植物油产品生产和使用企业整治力度,着力排查区域性、行业性风险隐患,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生产行为。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专项整治,重点对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小作坊加强监管,坚决取缔生产假冒伪劣食品“黑窝点”和“黑作坊”,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覆盖率达到80%以上(由质监部门牵头组织实施)。四是食品流通领域整治行动。以食品供货商为重点,加强对食品经营、仓储场所的调查摸排和集中整治,严厉打击非法涂改生产日期和更换食品标签等行为,严惩违法犯罪。制定食品销售摊贩监督管理办法,实施“挂牌经营、实名登记、信息公示”等制度,规范食品销售摊贩经营行为,全市食品销售摊贩监管覆盖率达到50%以上(由工商部门牵头组织实施)。五是餐饮服务食品整治行动。全面实施学校食堂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开展“四心学校食堂”创建工作,规范学校周边餐饮服务经营行为,提高学生饮食安全保障水平;制定小餐饮整规工作意见,强化对小餐饮的监管和综合整治,监管覆盖率达到50%以上(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牵头组织实施)。加强生活饮用水监督监测,对市政集中式供水单位继续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强化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监管,监管覆盖率达到100%。加强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管理,监管覆盖率达到80%以上(由卫生部门牵头组织实施)。加快实施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严格落实餐厨废弃物处理工程建设计划,尽早完成工程建设并运行(由住建部门牵头组织实施)。
二、规范完善工作制度,健全监管执法机制
(一)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加大监督抽检、执法检查和日常巡查工作力度,深入排查种植、养殖、加工、流通、餐饮、进出口等环节的安全隐患。加强食用农产品监管,强化农资监管和农业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严格落实农(兽)药经营登记备案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制度。实施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商场超市等监管力度,明确并落实市场开办者主体责任。严格食品经营市场管理,严厉查处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食品行为。加强对农村食品市场和现场制售食品经营者的监管。及时将食品生产经营新业态纳入管理。
(二)加大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加强食品安全犯罪侦查机构建设,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健全联合执法制度,改进执法手段,提高执法效率,依法从严查处违法违规企业及人员。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严禁罚过放行、以罚代刑,确保对犯罪分子刑事责任追究到位。对案情特别重大和跨区域重大复杂案件,特别是有广泛社会影响案件实行挂牌督办,限时办结。建立涉案食品鉴定“绿色通道”,加大对案件侦办中涉案食品技术鉴定支持力度。
(三)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约束机制,制定食品安全工作定期巡视检查、考核考评等具体办法,加大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力度。对失职渎职、监管不力等行为,依法依规进行责任追究。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监管检测能力
(一)健全基层工作体系。落实镇(街道)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镇(街道)政府(办事处)目标考核,列入重要职责内容,主要负责人对本辖区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并明确专人具体负责,使食品安全责任落实到所有基层政府和监管负责人。镇(街道)政府(办事处)建立联动联防机制,形成分区划片、包干负责的食品安全工作责任网,确保基层监管无盲区。在城市社区和农村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员、协管员队伍,承担协助执法、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宣传引导等职责。鼓励建立食品安全志愿者队伍。
(二)强化监管能力建设。加强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监管执法等机构和队伍建设,重点增加基层监管执法力量,配齐配强人员队伍,合理装备现场快速检测、调查取证等仪器设备,提高现场监管效率和水平。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基层食品安全监管运行模式,明确细化监管分工和执法流程,着力消除监管空白、边界不清及执法不力等问题。加强综合执法,解决基层监管力量薄弱、分散问题。加大基层监管能力建设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切实保障监管技术装备、检测设备和办案经费。
(三)提高检验检测能力。统一制定实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计划,统筹安排抽检范围、频次和品种,实现计划统一、经费集约、信息共享,监督抽检年内覆盖全市及大宗食品、高风险食品。制定量化考核管理办法,对监督抽检计划实施和经费使用等情况进行动态跟踪、量化考核。推动实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试点工作。加强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科学合理确定其功能定位和专业分工,强化技术人员培训,提高检验检测能力。鼓励发展社会第三方检测机构。
(四)开展风险监测与评估预警。积极推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预警工作,逐步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
(五)加强标准备案工作。加强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管理,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
(六)加快监管信息化建设。依托现有电子政务系统和业务系统等资源,加快建设功能完善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推进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建设。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食品安全工作网络化、标准化、全流程管理,降低执法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七)开展食品安全基层基础工作示范创建活动。在全市各镇(街道)开展食品安全基层基础工作示范创建活动,示范创建活动要明确工作目标,创新方式方法,取得创建实效。
四、强化舆情监测能力,提升应急处置水平
(一)完善舆情监测机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舆情监测机制,主动防范、及早介入、审慎稳妥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完善部门间信息、事件通报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并分析研判食品安全舆情信息。进一步明确信息主体和审核程序,科学、准确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二)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规范完善各级各部门和单位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指挥系统和协同联动工作平台,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加强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强化应急演练,提高快速响应能力。
五、推进诚信体系建设,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一)加强诚信建设。贯彻落实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8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道德诚信建设推进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积极开展守法经营宣传教育,加大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治理力度。建立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信用档案,完善诚信信息共享机制和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被吊销证照企业有关责任人,依法实施行业禁入。
(二)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依法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配备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进货查验、出厂检验、索证索票、购销台账记录、人员培训等管理制度。督促食品经营者建立并执行临近保质期食品消费提示制度,严禁更换包装和日期再行销售。鼓励和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管理技术,提升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积极开展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试点。
六、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食品监管
(一)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传。认真落实国家《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大力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传。组织做好2013年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作用,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和科学素养。加强对监管先进人物和经营诚信典型的宣传。将食品安全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市属媒体应当在公益广告时间或版面免费刊播适当比例的食品安全公益性宣传内容。
(二)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培训。将食品安全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培训,2013年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每人至少参加40小时集中培训。强化对食品从业人员和食品安全信息员、协管员的组织培训,提高其责任意识和业务素质。
(三)大力推行食品安全有奖举报。畅通举报渠道,完善工作机制,简化工作流程,确保奖励资金及时兑付,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
(四)支持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完善部门与媒体协调联动常态化工作机制,支持新闻媒体客观及时报道食品安全问题。认真核实、查处媒体反映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时反馈采取措施和处理结果。
篇7
近日,国家邮政局官方网站《加强旺季快递服务督导工作的通知》表示,当前商务快递和网购促销叠加出现,快递业务量大幅增加,但快递企业不得擅自停止经营,春节期间要安排值班人员。
国家邮政局表示,业务旺季期间,快递企业增加处理频次,提高处理效率,防止快件滚存和积压,严禁出现野蛮分拣,避免发生快件延误、破损等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同时,国家邮政局通知要求,企业在经营许可期内停止经营,应当向当地邮政管理部门书面报告,交回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按照规定妥善处理好未投递的快件,不得擅自停止经营。而春节法定假日期间,快递企业可根据业务量情况,合理安排人员值班,满足用户的服务需求。
五部委“重拳”遏制零售商违规收费
商务部、发改委、公安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日前联合印发通知,决定自2011年12月至2012年6月在全国集中开展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工作。
此次清理整顿主要针对利用市场优势地位向供应商违规收费的超市、百货店、电器专业店等大型零售企业及其下属门店。清理整顿的零售企业,其最大单店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含)、门店数超过20家(含),且2010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人民币(含)。对于供应商反映存在违规收费行为的其他零售企业,也可纳入清理整顿范围。
清理整顿的内容主要包括:规范零售商收取使用促销服务收费行为、禁止各种违规收费行为、零售商向供应商收费要落实明码标价要求等。
工商总局:201 2年将严把食品安全关严查假冒伪劣
国家工商总局负责人表示,2012年首先是要提升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监管的效能和水平,会在食品市场主体的准入上来严把关口。另外,要加强食品质量监管和抽样检验工作,完善食品快速检验的体系,规范食品经营行为。
在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上,会加大打击力度,要继续与产品制造集中地、商品的集散地、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的高发地为主要的整治的地区,以侵犯涉外的商标和驰名商标专用权、恶意商标抢注等作为重点的查处内容,提高整治的准确性和威慑力。
在广告环节,要严厉查处虚假违法广告,规范广告市场秩序。对于传销也要不断的提高打击力度,加强联合执法和区域协作执法机制的建设,综合运用打击防范预防手段,努力实现动态的监控,最终能够严厉打击有效遏制最终的传销的目标,规范直销市场的健康发展。
统计局:将全面试行服务业监测制度
国家统计局负责人透露,2012年将全面试行服务业重点企业季度监测制度,并加大力度研究现代服务业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和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
国家统计局2011年已在部分地区试点了服务业财务统计调查制度和服务业重点企业季报监测制度。明年将全面试行服务业重点企业季度监测制度,实现服务业重点企业数据联网直报。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部门协调机制和信息交换平台,确保在服务业统计的健全和完善方面取得实效。
餐馆十种行为纳入不良信用记录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日前《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监管信用信息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信用信息的十项主要内容,以及十种被纳入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不良信用记录的行为。
篇8
一、指导思想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进一步提升我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组织领导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检查内容、检查频次及责任单位
1、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检查。对辖区内食品小摊贩、食品小作坊、食品生产企业按照食品市场准入要求,规范食品生产加工行为,坚决查处无证生产加工食品行为。
责任单位:镇食安办、跑马岭旅游公司、各村(社区)。
检查频次:按照行业标准进行检查,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另行组织检查。
食品销售环节的检查。重点查处镇域范围内各大型超市、农贸市场、冻库等是否经销过期变质、有毒有害、假冒伪劣、不合格食品等违法行为。
责任单位:镇食安办、经发办、农业中心、各村(社区)
检查频次:全年监督检查不少于4次/家,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另行组织检查。
3、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检查。开展对镇域范围内餐馆、农家乐、农村家宴、茶馆等餐饮场所食品安全检查。重点以从业人员卫生意识、厨房的卫生环境、食材的分类贮存、食品留样情况、餐具消毒情况,食材进货来源管理、潲水油处理情况、消防设施设备。严厉查处采购、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地沟油、不合格调味品等假冒伪劣、过期变质食品。农村家宴是否按照要求进行报备,从业人员是否取得健康证明和食品经营备案证,集体聚餐是否按照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进行等。
责任单位:食安办、社事办、跑马岭旅游公司、各村(社区)
检查频次:餐饮单位全年监督检查不少于2次/家,农村家宴按照报备情况进行检查,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另行组织检查。
4、单位食堂食品安全检查。开展对镇域范围内企事业单位食堂食品安全检查。重点检查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从业人员健康状况;食品的采购和储存是否符合要求,食品加工过程是否按照行业标准执行等的。
责任单位:镇食安办、经发办、社事办、各村(社区)
检查频次:全年监督检查不少于2次/家,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另行组织检查。
四、工作要求
1、坚决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各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做到思想不麻痹、工作不松懈,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篇9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监管、保障安全为主线,以完善监管体系、创新监管机制、提升监管能力为重点,坚持“重在源头、重在治本、重在规范、重在引导”原则,进一步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全面实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整顿,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总负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作为第一责任人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监管、企业负主责、社会各方参与的食品安全工作格局,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二、工作目标
(一)全区食品安全合格率96%以上。
(二)全区蔬菜农药残留抽样年平均合格率98%以上。
(三)全区上市生猪及产品中“瘦肉精”检测合格率99%以上。
(四)全区大宗水产品违禁药物残留抽样合格率97%以上。
(五)全区生产加工食品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六)全区豆腐及豆制品、粮食复制品(挂面线面)卫生指标市场抽检合格率达96%以上。
(七)全区商场、超市、批发市场实施食品准入管理和信用分类管理,食品进货查验率90%以上,其中,豆制品进货查验率95%以上,乳制品进货查验率100%。
(八)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实施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大中型餐饮单位、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学校食堂量化分级管理实施率达100%。
三、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
(一)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工作责任。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及有关文件要求,有效落实地方政府、监管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三方责任,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作为第一责任人”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
1、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各镇(街)要积极配合行政监管部门做好对本辖区食品安全监管和组织工作,将食品安全责任层层分解到基层,切实加强对辖区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各镇(街)要设立食品安全信息员,及时掌握食品安全信息动态,形成全覆盖、无缝隙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2、落实监管部门主体责任。根据有关文件精神,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监管责任。各有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分管环节和领域的食品安全工作依法实施监督管理。
3、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第一责任人责任。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在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服务企业全面推行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强化企业对其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食品安全状况的主动控制。进一步健全和落实企业食品安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对外承诺保障食品安全的各项制度措施,加强自律,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二)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1、加强长效监管机制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原则,不断加强监管的实效性。一是建立健全监管工作制度。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职能,制定好相应的工作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沟通信息、交流工作、研究解决问题的举措。二是创新监管办法。根据区域管理体制和监管机制的实际状况,积极实施监管方法的创新,通过加强部门间的协同互动、开展联合执法等措施,提高监管有效性。三是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和业务素质。
2、提高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按照《食品安全法》、《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要求,落实应急工作各项保障措施,普及食品安全应急知识,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事故报告、预警分析、应急处置、协查协作体系。加大对食品安全大案要案的查处及责任追究力度。
3、全面推行分级分类监管。有关职能部门要组织对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服务单位开展食品(质量)安全信用等级评定,并以企业信用水平及生产经营状况为依据,在各食品环节推行分级分类监管工作。
(三)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
突出重点区域,集中力量,以打击非法严厉打击非法食品添加剂和滥用食品添加剂重点,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1、开展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剂专项整治。根据辖区食品行业分布特点,开展打击食品添加剂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整治,以面制品、糕点、酱腌菜、肉制品、调味料为此次添加剂专项整治的重点产品,全面加强非法添加行为生产源头、加工环节、餐饮环节、进出口环节的治理。严格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制度,加强食品添加剂标签标示管理,实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报告制度,依法打击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添加非食用物质和研制、生产、销售、使用非法添加物的违法行为,开展“瘦肉精”和打击私屠滥宰专项整治。专项整治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对检查发现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从重从快惩处,并依法追究刑责。
2、进一步开展“地沟油”专项整治。进一步深入开展“地沟油”整治,完善监管工作机制,将全区餐饮服务企业统一纳入餐厨废弃物管理名单,建立健全餐饮企业餐厨废弃物管理制度,严厉打击生产、提炼、销售、采购和使用“地沟油”违法行为,提高餐饮企业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积极性和责任心,防止“地沟油”回流餐桌。
3、开展制售假劣食品场所及违法行为专项整治。确立镇(街)与部门合作的专项整治模式,突出城区、工业园区、城乡结合部及租住户、闲置房等重点区域和重点场所,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及时排除食品安全隐患。充分发挥基层和群众作用,认真梳理各类举报投诉,排查苗头性问题,严厉查处、有力打击制售假劣食品窝点及行为。
(四)规范企业经营行为,进一步提高食品企业管理水平,加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一是进一步规范企业经营行为,落实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食品安全的基础在企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根子也在企业。任何监管措施的效果,归根到底要通过促进企业规范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来实现。各部门要进一步指导、督促企业树立责任意识、完善内部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这是一项根本性的工作,各有关监管部门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结合实际,抓实抓好。对落实主体责任中的好做法、好经验,要认真总结,积极推广,食安办将积极配合。
二是加强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宣传工作,推进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形成“倒逼”机制,督促企业规范经营。去年十一月,国家卫生部等六部委印发了《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办法》,对食品安全信息公布行为进行规范,要求各地逐步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公布平台,实行信息共享。今年全市将以贯彻《信息公布管理办法》为契机,积极探索信息公开实施方式,主动公开监管和检验检测信息,形成“倒逼”机制,请各部门要继续创新方式,加大力度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努力营造全社会齐抓共管、消费者自觉抵制不合格食品的良好环境。
三是加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引导企业规范经营。请区经贸局配合市经发局认真抓好食品生产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积极探索加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方式、手段。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食品安全信用运行机制,制定信用评价办法和激励惩戒措施,建立企业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完善黑名单通报制度,实施信用分级监管,促进食品安全信用制度规范、管理服务与运行机制建设,引导企业规范经营。
(五)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着力夯实食品安全的基础。
按照市的统一部署,有序推进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准入试点工作,配合市商务局等有关部门进一步组织做好农产品生产、“菜篮子”基地建设和流通体系建设,也加大对种植养殖和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指导,积极扶持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养殖和生产流通。
(六)加强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做好本地区肉类蔬菜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相关工作。所有进入区内市场的肉类经营单位、蔬菜农产品经营户纳入备案登记管理,进行索证索票,严把产品准入关。督促辖区内各肉类蔬菜批发市场、大中型集贸市场、规模型超市配备专(兼)职人员及符合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要求的相关设备。
(七)健全食品安全考评机制
不断加强和完善食品安全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有效落实食品安全部门责任,确保食品安全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将今年食品安全的重点目标任务、长效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及上级布置的突击整治任务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内容,按照动态考核办法,强化对相关履职部门和镇(街)的工作考核评价。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舆论宣传。将《食品安全法》等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纳入、普法规划,采取不同形式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大力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执法者的依法履职水平,增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意识,加强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重视和支持食品安全工作的浓厚氛围。
篇10
一、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
按照活动方案的要求,我大队领导十分重视,安排各股室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并成立成立商务执法大队“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并组织召开相关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参加的协调会议,安排此项工作,各部门根据省活动方案的要求,结合各单位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并根据部门活动安排,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力争宣传月活动取得实效,为市场营造良好的诚信经商环境、采取在日常市场监管工作中加强对企业的诚信宣传教育,利用公共场所大力开展诚信宣传,开展现场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等方法,普及信用和防范欺诈等知识。
二、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努力打造诚信兴商的经营环境
(一)组织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员工、部份生猪屠宰户40余人学习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商务部《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病害猪无害化处理管理办法》等法规。
(二)组织辖区内各大超市、市场、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30余人学习商务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法规。
(三)在办理酒类备案登记证时,向每户酒类批发、零售、餐饮等服务场所,发放《酒类流通管理办法》法规1000余份。
(四)以成品油年检为契机,加强对成品油经营企业的诚信经商教育宣传,放发《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60余份,要求各成品油经营企业诚信经商,坚决杜绝短斤少两、以次充好,共同营造良好的成品油市场经营环境。
三、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开展“诚信兴商”的宣传活动
在县城繁华街道、重点乡镇、国光、坚强量贩超市等重点企业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并制作宣传展板、设立咨询台,在商贸城中心路口进行展示并接受咨询,宣传“12312”商务举报投诉服务热线,宣传商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倡导诚信经营、营造良好的诚信兴商环境。
充分采用电视台、报等多种形式宣传“诚信兴商”的经营理念,并指导餐饮、食品等行业协会组织机构开展有益的宣传活动。
9月23日,由县商务执法大队承办、县体育局主办的“诚信兴商宣传月”乒乓球赛在县体育局举行,我大队协调组织50余商家与县乒乓协会共计80余人参与比赛,活动场所张贴悬挂了许多“诚信兴商”的条幅和海报,请电视台进行全程采访,并播放至电视台,使得“诚信兴商”理念进一步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中,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为增强市场经营者诚实守信意识,推进全县商务领域信用建设,促进我县经济建设的振兴发展取得了积极的作用。
向市民发放《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等宣传资料1000余份,现场咨询150余人次,制作宣传展版20余块,并在各大超市、商场、悬挂“诚信兴商”宣传布标10余幅。
这次宣传活动是以弘扬诚信兴商、诚信经营、守法经营为重点的商业道德教育,为加强商务领域的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奠定了基础,对于鼓励和维护企业信誉、培育企业品牌、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严厉打击各种侵权行为,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树立诚信立商、诚信经商、诚信活商、诚信兴商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下步工作及思路
(一)在日常的业务管理活动中,加强对流通企业“诚信经商”的宣传教育、建立行业信用评价试点,宣传推广使用信用保险,普及信用风险防范和知识,帮助企业建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从而让各商家的“诚信兴商”经营理念形成常态化。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