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冷链物流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4-04-02 10:42: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冷链物流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积极回应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的“智慧的地球”概念,提出火力发展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新兴技术产业,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相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奥巴马认为这就是美国在21世纪保持和夺回竞争优势的方式。
中国政府也对物联网的发展极为重视。2009年8月7日,总理在无锡提出了“感知中国”的理念,表示中国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11月3日,总理再次指不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进入2010年,物联网成为当年“两会”的热门话题,“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也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据了解,2010年一系列物联网发展相关的产业政策将陆续出台。
物流业是最早接触物联网理念的行业,也是中国物联网在2003~2004年第轮热潮中被寄予厚望的一个行业。很据物联网发展现状,在分析国内外物联网发展对物流业影响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物联网的发展必将推动中国智慧物流的变革。因此在2009年10月,《物流技术与应用》编辑部和中国物流产品网联合提出了“智慧物流”理念,开始在物流业全面倡导智慧物流变革。
认识物联网的本质
物联网概念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也不是某单项新技术突破引申出来的。物联网的发展有坚实基础,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多项现代信息技术的聚合应用与创新,是信息技术系统性的创新与革命。
物联网的概念在1999年提出,当时基于互联网、RFID技术、EPC标准,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天线数据通讯等技术,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laltemet ofthings”(简称物联网)。这也是中国第一轮物联网热潮的基础。
2005年11月17目,国际电信联盟(ITU)借用了“物联网”名词,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宣布了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网络主动进行信息交换。RFID技术、传感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ITU描述了一个美好的、智慧的物联网世界。物联网概念的兴起,得益于ITU的2005年以物联网为标题的年度报告。然而,ITU对物联网缺乏一个清晰的定义。
目前关于物联网的定义有多种,众多专家也有自己的描述,在对物联网本质的认识上也存在一些误区,物联网还缺乏一个清晰的定义。但是,物联网的基本概念框架已经形成,不会影响我们对物联网本质的认识。
我们认为: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通过各类传感装置、RFID技术、视频识别技术、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根据需要实现物品互联互通的网络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智能网络系统。
物联网主要有三层架构,即: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如图1所示。
从物联网本质上看,物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聚合性应用与技术提升,将各种感知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聚合与集成应用,使人与物智慧对话,创造一个智慧的世界。因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几乎涉及到了信息技术的方方面面,是一种聚合性、系统性的创新应用与发展,才被称为是信息技术的第三次革命性创新。物联网的本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一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物联网认识方面的误区
毋庸讳言,目前关于物联网的认识还有很多误区,这也直接影响我们理解物联网对物流业发展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首先辨误,理清思路。
误区之一:把传感网或RFID网等同于物联网。事实上传感技术也好、RFID技术也好,都仅仅是信息采集技术之一。除传感技术和RFID技术外,GPS、视频识别、红外、激光、扫描等所有能够实现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的技术都可以成为物联网的信息采集技术。传感网或者RFID网只是物联网的一种应用,但绝不是物联网的全部。
误区之二:把物联网当成互联网无边无际的无限延伸,把物联网当成所有物的完全开放、全部互连、全部共享的互联网平台。实际上物联网绝不是简单的全球共享互联网的无限延伸。即使互联网也不仅仅指我们通常认为的国际共享的计算机网络,互联网也有广域网和局域网之分。
物联网既可以是平常意义上的互联网向物的延伸;也可以根据现实需要及产业应用组成局域网、专业网。现实中没必要也不可能使全部物品联网;也没必要使专业网、局域网都必须连接到全球互联网共享平台。今后的物联网与互联网会有很大不同,类似智慧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专业网,智能小区等局域网才是最大的应用空间。
误区之三:认为物联网就是物物互联的无所不在的网络,因此认为物联网是空中楼阁,是目前很难实现的技术。事实上,物联网是实实在在的,很多初级的物联网应用早就在为我们服务着。物联网理念就是在很多现实应用基础上推出的聚合型集成的创新,是对早就存在的具有物物互联的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系统的概括与提升,它从更高的角度升级了我们的认识。
误区之四:把物联网当成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基于自身认识,把仅仅能够互动、通信的产品都当成物联网应用。如,仅仅嵌入了一些传感器,就成为了所谓的物联网家电;把产品贴上了RFID标签,就成了物联网应用等等。
物联网在物流业的应用分析
物流业是物联网很早就实实在在落地的行业之一,很多先进的现代物流系统已经具备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敏捷化、可视化、自动化等先进技术特征。很多物流系统和网络也采用了最新的红外、激光、无线、编码、认址、自动识别、定位、无接触供电、光纤、数据库、传感器、RFID、卫星定位等高新技术,这种集光、机、电、信息等技术于一体的新技术在物流系统的集成应用就是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应用的体现。概括起来,目前相对成熟的物联网应用主要在以下四大领域:
一是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如食品的可追溯系统、药品的可追溯系统等。这些智能的产品可追溯系统为保障食品、药品等的质
量与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物流保障。
目前,在医药、农产品、食品、烟草等行业领域,产品追溯体系发挥着货物追踪、识别、查询、信息采集与管理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已有很多成功应用。其中,粤港合作供港蔬菜智能追溯系统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通过采用RFID技术,可以对供港蔬菜进行溯源,实现了对供港蔬菜从种植、用药、采摘、检验、运输、加工到出口申报等各环节的全过程监管,可快速、准确地确认供港蔬菜的来源及合法性,加快了查验速度,提高了查验的准确性。通过RFID标签与数据库形成的“物联网”,实现了对供港蔬菜的自动化识别、判断和监管,可提高监管效率,实现快速通关。
二是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这是基于GPS卫星导航定位技术、RFID技术、传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物流过程中实时实现车辆定位、运输物品监控、在线调度与配送可视化与管理的系统。目前,全网络化与智能化的可视管理网络还没有,但初级的应用比较普遍,如有的物流公司或企业建立了GPS智能物流管理系统,有的公司建立了食品冷链的车辆定位与食品温度实时监控系统等,初步实现了物流作业的透明化、可视化管理。
在公共信息平台与物联网结合方面,也有一些公司在探索新的模式。展望未来,高效精准、实时透明的物流业将呈现在我们眼前。
三是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这是基于传感、RFID、声、光、机、电、移动计算等各项先进技术,建立全自动化物流配送中心,建立物流作业的智能控制、自动化操作的网络,可实现物流与生产联动,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协同。如:一些先进的自动化物流中心,就实现了机器人码垛与装卸,无人搬运车进行物料搬运,自动输送分拣线上开展分拣作业,出入库操作由堆垛机自动完成,物流中心信息与企业ERP系统无缝对接,整个物流作业与生产制造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这也是物联网的初级应用。
四是企业的智慧供应链: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对着大量的个性化需求与订单,怎样能使供应链更加智慧?怎样才能做出准确的客户需求预测?这些是企业经常遇到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智慧物流和智慧供应链的后勤保障网络系统支持。打造智慧供应链是IBM智慧地球解决方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有一些应用案例。
此外,基于智能配货的物流网络化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物流作业中手持终端产品的网络化应用等,也是目前很多地区推动的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的模式。
目前,物联网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在物品可追溯领域的技术与政策等条件都已经成熟,应加快全面推进;在可视化与智能化物流管理领域应该开展试点,力争取得重点突破,取得有示范意义的案例;在智能物流中心建设方面需要物联网理念进一步提升,加强网络建设和物流与生产的联动;在智能配货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应该统一规划,全力推进。
物联网推动智慧物流变革
物联网虽然早已在物流业有应用,但是物联网理念的提出对现实中局部的、零散的物流智能网络技术应用有了一种系统的提升,契合了现代物流的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可视化、实时化的发展趋势。物联网对物流业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因为现代物流业最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
首先,物联网的理念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提高了我们的认识,让我们能够主动地全面提升物流业智能化、自动化与信息化水平,统一理念,开拓思路,借助于新的传感技术、RFID技术、GPS技术、视频监控技术、移动计算技术、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基础通信网络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全面开创智慧物流新时代。
其次,物联网必将带来物流配送网络的智能化,带来敏捷智能的供应链变革,带来物流系统中物品的透明化与实时化管理;实现重要物品的可跟踪与追溯管理。相信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一个智慧物流的美好前景会很快实现。物联网在物流业应用的趋势与问题
物联网发展推动着中国智慧物流的变革。随着物联网理念的引入、技术的提升、政策的支持,相信未来物联网将给中国物流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中国智慧物流将迎来大发展的时代。
未来,物联网在物流业的应用将出现如下四大趋势:
一是智慧供应链与智慧生产融合。
随着RFID技术与传感器网络的普及,物与物的互联互通,将给企业的物流系统、生产系统、采购系统与销售系统的智能融合打下基础,而网络的融合必将产生智慧生产与智慧供应链的融合,企业物流完全智慧地融入企业经营之中,打破工序、流程界限,打造智慧企业。
二是智慧物流网络开放共享,融入社会物联网。
物联网是聚合型的系统创新,必将带来跨行业的网络建设与应用。如一些社会化产品的可追溯智能网络就可以方便地融入社会物联网,开放追溯信息,让人们可以方便地借助互联网或物联网手机终端,实时便捷地查询、追溯产品信息。这样,产品的可追溯系统就不仅仅是一个物流智能系统了,它将与质量智能跟踪、产品智能检测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融入人们的生活。
物流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产品追溯系统,今后其他的物流系统也将根据需要融入社会物联网络或与专业智慧网络互通,如:智慧物流与智能交通、智慧制造、智能安防、智能检测、智慧维修、智慧采购等系统融合,从而为社会全智能化的物联网发展打下基础,智慧物流也将成为人们智慧生活的一部分。
三是多种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于智慧物流。
目前在物流业应用较多的感知手段主要是RFID和GPS技术,今后随着物联网技术发展,传感技术、蓝牙技术、视频识别技术、M2M技术等多种技术也将逐步集成应用于现代物流领域,用于现代物流作业中的各种感知与操作。如,温度的感知用于冷链;侵入系统的感知用于物流安全防盗;视频的感知用于各种控制环节与物流作业引导,等等。
四是物流领域物联网创新应用模式将不断涌现。
物联网带来的智慧物流革命远不是我们能够想到的以上几种模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随着物联网的发展,更多的创新模式会不断涌现,这才是未来智慧物流大发展的基础。
目前就有很多公司在探索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的新模式。如,某公司在探索给邮筒安上感知标签,组建网络,实现智慧管理,并把邮筒智慧网络用于快递领域;当当网在无锡新建的物流中心就探索物流中心与电子商务网络融合,开发智慧物流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无锡新建的粮食物流中心探索将各种感知技术与粮食仓储配送相结合,实时了解粮食的温度、湿度、库存、配送等信息,打造粮食配送与质量检测管理的智慧物流体系等等。
物联网在物流业发展前景光明,但是面对物联网热潮,我们也要保持冷静,不要不顾实际去跟风炒作。具体而言,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切记浮躁心态。
近期以来,关于物联网的发展新概念风起云涌,各行业与各地区都让人感到有一股浮躁情绪,让人感到一种无法言说的忧虑。新技术受到普遍关注,本是正常;但不正常的是,我们不是实实在在地推进,而是一窝蜂地炒作。对此,国家工信部一位官员就谨慎地指出,发展物联网绝不能搞“大呼隆”,否则就是“浪费资源”,将会导致整个物联网产业链受损。
二、尽快制定统一标准。
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向上关系到众多物联网技术装备企业,中间关联着电信等网络层的基础通信运营商,向下关联着众多应用企业与行业。物流行业仅仅是应用行业之一,在这种情况下,物联网发展迫切需要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切忌各自为战。但是,目前物联网标准制定缺乏统一协作,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物联网应用和产业规模发展也都受到很大影响。
篇2
在物联网的背景下,目前关于“智慧物流”公认度较高的定义是指将传感网、物联网与互联网整合起来,运用于物流领域,实现物流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强大的中央处理器,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机器设备、人员和基础设施进行实时的管理和控制。通过这种途径,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物流活动,使得物流系统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从而提高生产力水平和资源利用率,进而达到“智慧”状态。
具体到技术应用中,智慧物流综合运用了全球定位系统(GPS)、红外感应、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交通系统(ITS)、传感器、云计算等新一代的IT技术。
庞大体系张弛有度
智慧物流体系就如同人体中的“血管”,有着不同的角色与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企业智慧物流、区域智慧物流、国家智慧物流三个层次。
企业智慧物流层面。企业智慧物流像是毛细血管,它是新旧物质交换的场所,即微循环系统。企业需要通过物流系统将产品与服务送往外界,而精细化服务的实现需要持续创新。企业应用新的智能技术,实现物流过程中存储、包装、运输、装卸等环节的一体化和智慧化。
一些物流企业斥巨资引入智慧物流,将各种物联网的感知技术与食品仓储配送结合,实时了解食品的温度、湿度、库存位置、配送等信息,打造食品配送与质量检测管理的智慧物流体系。只要拿起货架上的一只苹果,再用扫描器对准苹果的条形码,瞬间电脑屏幕上就出现了“运输”、“果园”等项目。点击“果园”后,苹果的生产厂商名称、生产时间、农药喷洒时间及数量、采摘入库时间、装车出库等信息一目了然;再点击“运输”,运输公司名称、驾驶人及行驶路线等信息便自动展现在普通市民面前,而那些对温度有特殊要求的食品,还可以通过点击运输过程中的不同地点,轻松获知温度、湿度等情况,真正成为可感知的物流系统。
区域智慧物流层面。好比静脉是导血回心的血管,起于毛细血管,止于心房,这一层面的关键在于打通区域之间的壁垒,形成快速流动的智慧物流网络。这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区域(省、市或经济区域等)建设智慧区域物流中心,通过搭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连接区域各个层次的物流系统,将原本分离的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物流信息化及网络化,满足企业信息系统对相关信息的需求,满足政府部门监督行业与规范市场的信息需要,最终实现运输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和信息管理网络化。
例如,中远物流包揽了几乎所有家电企业的物流配送,如海尔、海信、康佳等。单是海信,就在西安、沈阳、天津等都设有制造工厂,如何把每一台冰箱以最优的路径、最低的成本、最低的碳排放量,准确无误地送到全国近八千个销售商手中,对中远物流是一个巨大挑战。于是中远物流采用了智慧物流管理系统,创建了先进的自动化物流中心,基本实现了机器人队码垛,无人搬运车搬运物料,分拣线上开展自动分拣,计算机控制堆垛机自动完成出入库,整个物流作业与生产制造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与网络化。通过智慧物流系统,中远物流成功地将全国分销配送中心的数量从100个降至40个,分销成本削减23%,节约了25%的燃料,并减少了10%~15%的碳排放,相当于种植283公顷阔叶林。
国家智慧物流层面。这一层面就像是由心室发出的动脉血管,将新鲜血液送至人体所需各处。它主要是从国家层面制定标准和规范、产业发展规划等,培养智慧物流人才,鼓励支持智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整合地方物流信息平台成为全国性的智慧物流信息平台。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物流发展“国九条”,从税收、土地政策、公路收费、物流体制改革、资源共享、技术创新、政策扶持及重点发展领域等方面做了进一步明确,针对以上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国九条”明确提出: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重点支持货物跟踪定位、无线射频识别、物流信息平台、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软件、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攻关;适时启动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示范;加快先进物流设备的研制,提高物流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加强物流标准的制定和推广,促进物流标准的贯彻实施;鼓励物流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要积极给予扶持。
问题与隐忧凸显
近年来,我国的智慧物流取得了高速发展,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尤其伴随着国内大型电商对智慧物流的大力投入,众多企业显然已经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未来商业竞争的制高点和第二利润来源。比如,国内著名电子商务企业京东商城、易迅等纷纷投资建设自有物流体系,其物流服务除了保障自营商品的准时送达,还会向更多第三方商家开放,利用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惠及更多的商户和消费者。根据2012年中国物流发展报告,全年中国社会物流产业总额达到160万亿元,增加约为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和14%。全国20多个省市和30多个中心城市已经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物流企业。但是,在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问题:
信息化水平低。智慧物流产业的核心在于信息化,而对于应用信息技术的物流企业来说,其应用的层次比较低,仅仅局限在办公自动化和日常事务的处理上。此外,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1000万家中小企业中,实现信息化的比例还不到10%。因此,中小型物流企业的信息化亟待进一步发展。
物流成本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是衡量一国物流运行效率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物流发展迅速,但物流成本也一路攀升,严重影响物流企业的运行效率。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2012年全国物流产业运行报告指出,2012年全国物流总费用9.4万亿元,物流费用占到全年GDP的18%。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通常为8%~10%,中国的物流成本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 1倍~2倍。对于中国偏高的物流比重,如果能降低1个百分点,相当于为企业节约出近4000亿元的经济效益。如何提高和加快发展物流产业,运用何种路径和技术等诸多问题目前仍然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而现今兴起的智慧物流会在一定程度上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出破题之策。
物流增值服务薄弱。增值服务是指根据客户需要,为客户提供的超出常规服务范围的服务。目前,国内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提供单一的仓储、包装、装卸搬运、运输配送等服务,物流企业收益的85%都是来自这些常规。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方面很缺乏,特别是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导致物流活动长期处于低水平的粗放阶段,无法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物流经营模式不完善。我国主要有三种物流经营模式:自营物流、协作物流、物流外包。目前大部分物流企业都采用自营物流模式,具体表现为生产企业和零售企业纷纷建仓库、买车、招募物流人员。这种自营物流经营模式有很多弊端:首先,物流企业自己采购各种物流设备,成本高且设备利用率低;其次,物流企业不能集中资源优先保障自己核心业务的发展与突破,无法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再次,大部分物流企业采用的这种自营物流经营模式,容易造成信息闭塞,缺乏与其他企业的交流沟通,不利于企业对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由此可见,转变物流经营模式已经迫在眉睫。
行业标准缺位,核心技术缺失。一方面对标准缺乏研究,另一方面是物流标准化体系比较庞杂,导致物流行业标准的建设还很不完善,物流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信息化业务标准的修改跟不上物流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很多物流信息平台和信息系统遵循各自制定的规范,导致企业间、组织间和平台间很难实现信息的交换共享,各自为营的情况比较普遍,整个电子化的物流网络之间数据难以交换,难以做到兼容和信息共享。另外,我国在关键技术方面,除了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研发的传感网在相关领域处于领先之外,其余均是一些日本和美国大公司掌握着核心技术,如日立HITACHI、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INTEL、IBM等。
产业发展对策
智慧物流涉及的对象包括物流企业、工商企业、从业人员、政府部门、社会公众等,智慧物流建设应设法满足相关对象的以下具体需求:
提高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需求。尽管一些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高,但仍有很多中小型物流企业没有实现信息化,日常业务仍以手工操作为主,希望通过信息化改造,采用物流企业管理软件改善对物流业务流程的管理,提高运营效率。
提供电子商务平台的需求。物流用户希望能推动电子商务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和网上支付平台,积极开展网上配货、网上跟踪、银行卡结算等业务,使物流业务逐步实现网上交易。
建立统一服务平台的需求。目前,物流行业存在着各种类型的服务提供者,如车源/货源查询、GPS跟踪定位服务、集装箱位置查询、船期查询、货物状态查询、车辆/人员信息查询等,但这些独立的服务提供者存在获取服务困难、维护成本高昂、行业标准缺失等问题,为实现对服务提供者标准的统一和服务接入的统一管理,让企业能够通过一个入口即可使用多方服务,服务提供商可按照中心提供的标准改进自身的服务,并进行注册和。物流企业则可通过服务交换中心上的服务列表获取所需的一个或多个相关服务。
提供决策支持、行业监管的需求。智慧物流还为管理部门加强对重点业务的管理提供了技术手段,包括从业人员、物流企业、物流基地的管理和服务以及危险品运输管理;并通过对各个平台、企业、场站的业务数据采集、汇总、分析,形成各种行业统计报表,为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依据。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从毒姜事件到老鼠肉掺羊肉兜售,从农夫山泉事件和40吨病死猪肉流向餐桌事件,一再触碰着民众敏感的神经,也给行业监管部门提出了难题,而智慧物流的发展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硬件”支持,使食品、药品等生产链的全过程透明化。正如“要致富先修路”一般,现在如果要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也必须从打造智慧的物流开始。智慧物流可对食品从农场到超市货架的供应链上所有相关环节进行监控(包括冷链物流的温度检测与控制),对食品的来龙去脉进行记录与追溯,让食品说话,让消费者放心,让监管者有据可查。
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智慧物流的发展影响着大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小到每个消费者的日常生活,面临着广阔的需求前景。但其目前的发展状况与其应有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促进智慧物流产业发展需要政府、商业企业、物流企业三者合力,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转变服务理念。加快我国物流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转变物流服务理念,树立现代的物流服务意识。也就是说,国内物流企业除了提供诸如仓储、运输、配送等基本的物流服务之外,还应该根据市场需求,拓展业务范围,发展各种物流增值服务。物流增值服务的范围向上可以延伸到采购及订单处理、市场调查与预测;向下可以延伸到物流咨询、物流信息服务、库存控制决策建议、物流方案的规划与选择、教育与培训、货款回收与结算等。从而不断地完善物流企业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满足不同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使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
比如国内著名电子商务企业京东商城于2012年推出的“211限时达”、“次日达”和“极速达”等个性化物流配送服务,满足了不同消费者对物流配送的个性化需求,提升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同时也为企业自身带来了额外利润,不失为转变服务理念的一个范例。
加快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与否是衡量现代物流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物流信息化是智慧物流发展的关键,也是主要的发展趋势。物流企业要进行信息化建设首先必须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物流基础设施的购买以及更新,这是前提和基础。物流基础设施完善之后,物流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选择相应的物流技术,比如条码、GPS/GIS、EDI、RFID和EOS等。此外,物流信息化最关键的一环就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在全国性甚至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物流企业并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而存在,物流企业要与不同的行业打交道,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可以有效整合行业资源,实现行业资源交互共享。
创新经营模式。物流企业从传统物流向智慧物流升级,经营模式的创新是不可或缺的。首先要破除过去那种“小而全”的经营理念,把物流业务外包作为未来的经营模式。即物流企业集中资源发展核心业务,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来进行生产,减少不必要的费用,第三方物流公司也能按照物流企业的要求合理进行生产。
比如大家熟知的家电企业海尔,生产的零部件种类繁多,检验时间长,造成大量库存积压和资金占用。于是海尔将零部件的检验和入库交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这样企业的生产中就重置了检验这一环节,减少了大量库存,其目前只有3天的库存量,库存资金也大大减少。海尔从2010年年初开始实施物流发展计划,仅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收效就十分显著。同时,海尔也利用第三方物流进行内部配送。
大力发展“第四方物流”供应商。第四方物流是指不参与具体物流活动, 只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设计、资源整合、经营管理、信息共享、提供物流解决方案或供应链方案,并以此为交易活动的全过程。也就是说第四方物流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以高于第一、第二、第三方物流的方式提供物流服务,是对物流环节、信息技术、物流理论完美结合的高层次物流服务模式。我国智慧物流的发展需要行业中崛起若干有行业影响力的第四方物流供应商,为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提供物流解决方案,第四方物流供应商处于智慧物流的产业链最顶端,有了他们的参与智慧物流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目前,宁波市在发展第四方物流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宁波因其良好的港口资源,卓越的对外贸易成交量,以及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南翼的经济关键地理位置,成为世界公认的最具发展物流的潜力城市之一,也因此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2008年11月,在宁波电子口岸的基础上,宁波市政府、宁波交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宁波海关、宁波国检、宁波港集团、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宁波分中心等单位发起组建了以提供第四方物流服务为主要产品的宁波国际物流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宁波第四方物流平台建设、维护和运营管理,并于2009年3月正式运营。2012年,宁波市“智慧物流综合服务平台”获评中国十佳智慧城市典型案例。
篇3
“互联网+”到来,物流进入新时代
早在2014年,“互联网+”概念还未被正式提出时,物流专家、《物流技术与应用》常务副主编王继祥就敏锐观察到互联网将给包括物流在内的传统产业带来革命性变化,提出“物流4.0”概念。他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产业互联网大潮的推动,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物流自动化等技术的成熟,物流业正走向互联网化,进入“物流互联网”时代,称之为“物流4.0”时代。物流互联网大幕开启,必将带来物流业的新一轮变革,而每一次变革都将带来无限商机。
“物流4.0”时代应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物流标准化的确立。要实现物流互联网,物流标准化就是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可以讲,没有物流标准化,物流运作实体网络必然难以实现开放与资源共享,不能实现网络化智能运作,这与“物流4.0”时代的互联网精神背道而驰。第二,信息化和智能化装备的广泛使用。信息化实现了物流运作的可视、可运筹、可优化、可智能控制等等;智能化则实现了物流运作中的自动反馈、自动处理、自动作业等功能,这将大大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第三,集约化的物流运作。集约化,既是“互联网+物流”发展的趋势,也是目的。在互联网时代,通过分布式系统,庞大的网络信息共享,可以在更大网络范围内实现车辆资源、人力资源、仓储资源、货物资源的信息共享和统一调度,做到最优配置。
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三个条件
第一,技术进步。
产业的革命和技术的革命都有一个叠加积累的过程。毋庸置疑,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触发了一系列的产业革命,以互联网为核心,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基础的技术革命,已经可以实现互联网与实体产业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给实体产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让实体产业跨入了“产业互联网”时代。物流行业的创新发展同样如是。
而从物流技术角度来看,也一直在创新发展。物流装备从最初的机械化代替人力,到自动化提高效率,到智能化与柔性化发展以适应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技术进步使得物流行业具备了与互联网对接、融合的基础。此外,面对客户需求的变化,物流信息化公司也在与时俱进变革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更加深入研究行业,开发更贴近客户需求的产品;第二,更加开放的心态,相关的软件系统能够与客户的系统对接,实现物流信息的无缝链接与传递;第三,更关注客户采用信息系统的便捷性和低成本,因此很多软件企业采用SaaS模式提供服务。
另外,作为移动终端的智能手机迅速发展与普及,其性能日益强大,为物流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物流O2O迅猛发展提供了广袤的土壤。
技术进步产生如此大的推动力,以至于在此次专题采访中,几乎所有被采访企业家都表达了对技术的重视,对研发的重视,对技术人才的尊重。在互联网时代,技术更新周期更短;而“互联网+物流”的融合,也使得复合型人才备显珍贵。
第二,思维转变。
一方面,物流是个很古老的行业,也是个有着江湖气息的行业。这个行业中奋斗出来的企业家自然有一股拼搏精神,但也难免有一种“圈子”的概念,固守自己原有的利益。而对“互联网”这种新生事物难免有隔阂和排斥。
但是,时代的潮流是无法阻挡的,互联网经济提倡的就是连接和共享。连接强调信息的无缝、顺畅流动,并且要能互动。具体到物流行业,过去依靠信息不对称牟利已经不太可能。客户对物流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物流过程的掌控要求也越来越高,物流企业必须去适应这种变化,主动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系统并与客户对接。这几年,共享经济越来越热,提倡资源的有偿或者无偿分享,其本质是强调资源最大化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个潮流下,需要物流企业摒弃传统的观念与做法,懂得联合同行,甚至联合对手,用新的模式去做大共同的市场“蛋糕”。
另一方面,很多专家和企业家都谈到,要避免对“互联网+”狭隘的理解,即不能把“互联网+”仅仅看成技术变革,看成一种手段;而应跳出技术范畴,甚至跳出物流本身看“互联网+”,把它视为一种历史变革,在整个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情况下,物流企业再去重新定位自己。只有用这种思维指导企业发展,才有可能迎来企业质的飞跃与升华。
第三,模式创新。
当“互联网+物流”火热起来的时候,一大批创新型企业蜂拥而起。例如,受到“滴滴打车”的启示,货运O2O大量涌现,想以此解决货运需求与货车运力不匹配的问题。但是物流行业与出租车行业毕竟是不同的领域,其间需要处理的问题更加复杂。因此,在一时的热闹与繁华过后,剩下的佼佼者,都在更深入地研究这个行业,推出更贴合市场与客户需求的业务和服务。有的企业深入某些细分领域,有的企业推出更具特色的产品与服务。
要是站在更高的维度看待“互联网+物流”所带来的变化,那更是千姿百态。现代物流是具有流动特征的复合型产业,一边连着制造业,一边连着消费者。因此,在各个环节,在各个领域,都有着优化的空间和改善的可能。每个企业都按照自己对物流行业的理解,探寻与摸索着。
但现代物流业的本质未变,就是服务。物流企业要生存发展、要盈利、要上市,必须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虽然企业的特点、产品或者服务千差万别,但是共同追求有两点:一是更加强调用户的体验和参与感二是让客户有更高的满意度。
不要认为行业格局已定,那只能说明你想象力不够。在一个创业如此便捷、经济生活如此丰富的时代,一个好的想法、一个超前的技术都有可能演变为一个商业奇迹。
“互联网+”重塑物流生态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意见》正式,从12个方面对“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作了具体部署。相关文件别指出,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要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要破除营商环境“软制约”;要突破信息基础设施和冷链运输滞后等“硬瓶颈”,打造智慧物流体系,发展物联网。这对物流行业的发展无疑是利好和促进。
“互联网+”给物流行业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受到了各方的高度关注。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就曾对物流行业变局作出预测,包括:1.轻资产快速扩张,重构物流生态;2.IT技术从后台走向前台;3.物流与电商融合加速;4.加速O2O渗透,线上线下齐发力;5.巨头加快布局物流;6.强化末端物流的渗透;7.延伸供应链金融,创新商业+金融模式;8.资本助力行业加速整合洗牌。
篇4
[关键词]物联网;创业投资;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1-0014-03
创业投资在中国发展了几十年,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投资方式。它推动了众多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进一步丰富了企业的投融资渠道,并推动了大量技术专利产业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创业投资几乎涉及各行各业,物联网作为下一个万亿级产业自然也在创业投资公司的重点关注下。物联网已被多个国家提升为国家战略,其出现与应用必将改写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由于物联网属于新兴产业,并且其概念尚未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物联网项目择优的困惑,所以物联网项目对创业投资公司来说具有比较大的风险。当选择物联网项目时,应该更加慎重地考虑影响项目的各方面因素。一般来说,在选择物联网项目时,除了企业赢利能力,运营能力之外,还要细致考虑企业外部影响因素和创业投资公司自身的约束,使得创业投资能够获得满意的回报。本文基于“德尔菲法”、文献研究以及行业经验进行分析,并设计了调查问卷来确定最终的影响因素。
1986年,Hollister Sykes从公司经营者的角度提出了项目成功的影响因素有内外两个方面,分别包含市场、技术风险、经营能力和营销能力、组织、人力资源、控制力、激励机制等因素。2002年,张军辉从投资者所处环境不同的角度归纳了项目择优时的影响因素为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市场经济体系的信用水平、投资机构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以及投资机构的人力资源。2006年,于渤、赵珊研究和提出了针对发电设备制造项目的三大影响因素,分别为政策因素,市场因素,企业战略、资源、能力因素。由于创业投资项目的高风险性以及经济和行业的波动性,加上物联网项目的特殊性使得创业投资家在选择物联网项目时不得不考虑其他的影响因素。
1 物联网企业特征
自从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Auto-ID研究中心提出物联网概念之后,物联网的定义一直在延伸。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认为,物联网已经延伸到了任意物体之间的互联。2008年,欧洲智能系统集成技术平台(EPoSS)将物联网定义为由具有标识、虚拟个性的物体/对象所组成的网络,这些标识和个性等信息在智能空间使用智慧的接口与用户、社会和环境进行交流。但至今,物联网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年鉴(2010)》在《全球物联网产业发展趋势》一文中指出物联网的特征复杂,主要有三个特征:第一,物联网不能仅仅看成当今互联网的扩展,它是许多能够在自身架构基础上自主运行的独立系统(这些系统部分需要依靠互联网的架构);第二,正如在ISTAG报告中详细说明的一样,物联网是随着新设备的发展而发展的;第三,物联网包括了不同的通信模式:物到人的通信、物到物的通信以及机器到机器(M2M)的通信。
国内外关于物联网企业特点的研究非常少。目前多数是针对物联网技术应用的研究。比较多的是物联网针对供应链、物流和安防等方面的研究。也可见,物联网总体产业化还是比较遥远的。物联网的发展在国内与国际几乎同时起步,各国都在一边开发核心技术一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积丰认为,物联网的市场要真正形成规模,可能需要两个五年计划的培育。目前国内物联网概念的企业基本都集中在物联网产业的应用层。各物联网企业核心技术尚在摸索,发展成本较高,运作风险较大。德同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邵俊表示当前物联网的发展阶段为种子期。破土初生的物联网企业在这一阶段具有早期团队不健全、经营团队开发不足、产品开发压力大等诸多劣势。有些物联网企业甚至还没有可实现的赢利模式,研发能力薄弱,企业规模偏小。由于行业产品没有标准化,所以企业的研发风险与产品风险是非常大的。
截至2011年年底,国内共有60多家物联网相关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领域分别为智能交通(9家)、城市信息化(3家)、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7家)、安防(3家)、云计算(3家)、移动通信(3家)、传感器(2家)、二维码&RFID(3家)、多媒体信息(2家)、行业信息化(13家)、宽带网络(3家)、信息安全(3家)、集成电路(6家)。从上市公司在行业中的代表性以及行业实际现状可得,大多数物联网企业属于制造企业,也有部分属于服务型解决方案提供商。基于上述的情况,目前国内物联网企业的特征可以类比于技术制造型企业和服务型解决方案提供商。
2 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经济和行业情况在不断地变化,加上物联网项目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只在文献研究和行业经验的基础之上分析影响因素是不能够准确反应实际情况的。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创业投资行业的从业人员和专家学者。基于文献研究和行业经验,首先提炼出四个层面上的14个基本影响因素。如下表所示:
2. 1 基本影响因素解析
对这14个基本影响因素进行介绍和分析。
(1)宏观政策走势。除了国家经济形势的走向外,物联网产业的政策是主要关注点。国家规划到201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
(2)政策扶持及优惠。政策扶持及优惠是指物联网产业中国家给予的支持。目前国家支持研发物联网感知技术、传输技术、处理技术、共性技术的企业和物联网感知层和传输层应用的制造型企业。实际操作中往往采用的是对相关企业减免税务等一系列优惠措施。这样的扶持不光是对物联网企业的,对投资物联网企业的创业投资公司也有一定程度的优惠,所以各地出现了许多物联网产业引导基金。但根据行业经验我们可知,有时并不是有政策优惠的项目就是好项目。有政策引导的政府影响创业投资公司和物联网企业的机理如下图所示:
国家政策影响物联网企业和创司的机理
(3)项目市场规模及增长率。目标企业所处市场是否是新兴市场,增长率是否快速,市场的容量是否足够大来支撑一个企业快速增长,目标消费者群体是否足够大,是否有稳定的增长率,都是投资方需要考虑的。创司必须了解所投资企业所处市场的规模和企业在其中所占的份额,以及市场规模的增长趋势。同时还必须考虑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前景、产品竞争力、潜在竞争者的影响等。市场因素往往是对创业投资公司在选择项目时影响最深的因素。特别是在目前资本方过剩而优质项目源有限的情况下,市场因素是创业投资公司最优先考量的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0年物联网市场规模在2000亿元左右。光在传感器领域,全国就有1600多家企事业单位在进行研制、生产和应用,足见物联网产业规模的庞大。
(4)信贷市场宽松程度。信贷的影响程度是很大的。对整个市场而言,这意味着资金流通是否顺畅;对项目方而言,项目方融资的难易决定了企业的存亡;对投资方而言,旗下基金的后续融资也受其影响。
(5)企业估值高低。企业估值高低直接影响了投资方投入资本的规模。如果估值过高,投资方得投入过高的资金,必然会认为项目成本太高从而放弃投资。
(6)企业地理区位。曾经有研究指出,创业投资公司所投资的项目都是离自己比较近的。也就是说在考虑投资时,项目的地理位置将会是一个考量。
(7)人力资源质量。一流的项目二流的人才,不如一流的人才二流的项目。这是创业投资领域所共识的。而创业投资家的投资经历中也不乏“投资项目更是投资人”的经验总结。项目的成败极大程度上依赖企业的团队是否强大。人力资源在任何一个庞大复杂的企业系统中都是最重要的资源,其决定着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等。由于物联网产业刚刚兴起,创业投资行业中缺少了解物联网行业的人才。在这样一个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物联网企业的人力资源被创投企业看得更重要。
(8)企业技术水平。目前国内的物联网企业主要是技术制造型企业,并非都是传统的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那么技术水平就是衡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在技术变革迅速的今日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对物联网企业来说,研发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决定着企业产品的生存能力。对于创业投资公司来说,考察物联网企业的技术水平是重中之重。目前,许多国内的企业都在利用国外专利已经过期而新技术未成熟这一空当期,依靠自身的低成本优势来占领市场。然而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创业投资公司更倾向于那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企业,特别是研发国家重点支持的技术领域的企业。
(9)投资方竞争程度。好的项目很少而投资方很多,这是目前创投和私募市场中普遍的现象。一个项目好几方在准备投资并不少见。激烈的竞争导致了投资方在选择项目时的标准必然会不同。同时,为了降低风险,联合投资现在很普遍。这也使得投资方在项目择优时和原先的标准并不一样。
(10)项目净现值是否为正值。由于创业投资的高风险特征,许多创投企业在投资自己不熟悉的项目时必然会躲避风险。降低风险的做法之一就是判断项目净现值是否为正。如为正,则说明企业是赢利的。这对投资者来说是个降低风险的因素。
(11)股东回报期要求。基本上每个创投基金都是有存续期的,所以投资项目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基金存续期的要求,不能无限期的允许项目只有投入没有回报。
(12)投资领域限制。每个创司都有自己熟悉的行业,这样就会影响着平时关注的项目。而有些创司只投资自己熟悉的项目,这就对项目选择产生了行业的限制。
(13)投资经历影响。虽然许多创司的项目筛选都已经标准化、程序化,但是投资经理的投资经历必然会影响着投资过程。许多时候,正是由于经历带来的直觉主导了投资的项目。
(14)对企业认识程度。创投的风险是非常大的,这就说明了,如果不对项目有充分了解的话,想要对项目投资是非常不明智的。除了了解企业所在行业,更要清楚企业本身。
2. 2 主要影响因素
基于这14个基本因素,利用“德尔菲法”进行问卷调查,发放了20份问卷,回收19份,有效率95%。最后得到了10个主要影响因素:宏观政策走势、政策扶持及优惠、市场规模及增长率、企业估值高低、人力资源质量、企业技术水平、投资方竞争程度、项目净现值是否为正值、股东回报期要求、对企业认识程度。与文献研究比较之后发现,政策扶持及优惠、投资方竞争程度、项目净现值是否为正值、股东回报期要求这四个影响因素是目前经济和行业变化及物联网项目特殊性的反映。
3 结 论
物联网产业创业投资项目择优是一个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复杂决策过程。对于创业投资公司来说,需要充分认识政策因素、市场因素、项目因素、投资方因素这四个层面上的10个影响因素,并且要了解物联网行业的特性,才能在优质项目资源有限的今天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参考文献:
[1]张军辉. 风险投资机构的选项标准及其影响因素[J].华东科技,2002(4):33-41.
[2]于渤,赵珊. 发电设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J].技术经济及管理,2006(4):56-57.
[3]张晓强.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年鉴[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380-388.
[4]魏梦杰. 物联网尚处种子期创投引而不发最关注应用[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5):1.
[5]韩星南,等. 2012年度物联网行业策略报告[R].上海:国联证券研究所,2011.
[6]工信部. 物联网“十二五”规划[R].北京,2011.
[7]李小林. 国有投资公司股权投资效率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河海大学,2006.
[8]Hollister Sykes. The anatomy of a corporate venturing program:Factors influencing succes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86(1):275-293.
[9]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R]. itu. int,2005.
[10]European Technology Platform on Smart Systems Integration. Internet of Things in 2020[R]. smart-systems-integration. org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