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统计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4-04-02 10:4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统计分析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统计分析报告

篇1

分析现金收支明细表分项数据及对比表,助于金融企事业和管理当局正确评价过去的经营业绩,了解金融企事业近期的经营情况,如利润总额多少,投资报酬率的高低,资金的营运等。

单纯的现金收支明细数据及对比表只是概括地反映金融企事业的财务现状,只有通过对报表分析,才能揭示各项数据的经济含义,观测金融企业的营运绩效、获利能力评估。进行连续数据年的现金流量表的比较分析,方可分析出其发展趋势,有助于规划金融企事业未来。

分析2009年现金收支明细分项数据及对比表,可以看出,本季度我行现金收支比较去年同期虽仍呈现持续增长态势,现金流量水平尚在可控范围之内。分析报表发现,2009年第一季度净现金流量(现金流入-现金流出)是正值,金融企事业不可能出现不够现金偿债导致破产现象。说明金融企事业营运资金充足,应收账款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较强。

本季度现金收入为26.2亿元,比上季度25.78亿元增加0.42亿元;与上年同期亿元增加2.96亿元。虽然个人储蓄存款在2009年一月与去年同期比较减少0.65亿元,但2009年接下来的2月及三月个人储蓄存款转而回升。整个季度对公存款也比去年同期增加1.98亿元。所以本季度依然维持增长趋势。

具体分析增长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增客户。客户数亿元。

第二,基金、理财产品销售。本季度我行共代销基金、理财产品1.5亿元,基金产品中有四支是按比例配售方式对外发售的,故实际收支更多点。

第三优质客户个人存款增长。虽然本季新增较上季度有大幅增长,但尚在合理范围之内,属正常现象,对分行的经营工作影响不大。

由于2009年第一季度是本年度的首个季度,结合历年情况,企业客户将对资金做出大幅度调整,另外基金市场、汇理财产品的影响,故预测下季现金流量较本季度将会再次大幅增长。

一、储蓄存款现金流量分析

本季度分行现金收支项目超百万元以上除基金及理财产品外较上季度无明显变化,具体表现为:一、本季度储蓄存款收入26.2亿元,支出22.84亿元,收支净额3。36亿元。

比上季度增长:收入增0。42亿元;支出增1。08亿元

增长的原因为本季度购买基金流入近3亿元,理财产品流入1亿元,其余为分行正常业务增长,这其中包括本季度新增客户16户,使得新增现金量0.15亿元。

二、其他存款现金流量分析

本季度其他现金收入5.24亿元,其他支出3.58亿元,收支净额1.66亿元。

比上季度增长:收入0.94亿元;支出5.37亿元

篇2

关键词:基层中银央行;机构设置;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6)01―0060―02

一、科学合理地设立分支机构和内设机构是提高履职能力的基础

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是中央银行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银行全面行使其职能和履行规定所必需的组织保证,科学合理地设立分支机构是提高履职能力的基础。笔者认为:在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上,应当取消目前地市中心支行受分行和省会中心支行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恢复省级分行,地市中心支行完全接受省分行的管理。保留地市中心支行,支行按照地区经济总量、经济发展前景和管理服务金融机构的多少,适当进行合理的撤并,把设在经济总量小、管理服务金融机构少的地区的旗县支行,撤并到相邻支行的做法,应作为一种硬性制度予以明确。在内设机构方面,地市中心支行应该增设征信管理科、反洗钱管理中心和残损币复点中心。以适应当前人民银行工作的需要,充分履行中央银行职责。这样设置机构的优点是:一是可以减少一个管理层次,减少管理费用,提高管理效率。二是可以将人事管理权与业务管理权统一起来,有利于对干部的全面管理和全面了解,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三是适当撤并支行可将分散在各个支行的业务骨干适当集中,解决当前各个支行人员紧张的局面,提高基层中央银行履行职责的能力。四是增设中心支行三个内设机构,有利于更好地履行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征信管理、反洗钱和提高流通中人民币的整洁度。

二、建立灵敏高效的调研统计分析监测体系是提高履职能力的保障

基层中央银行一是要完善区域经济金融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货币政策传导是从金融领域到经济领域的连续动态过程,涉及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等众多经济主体,涉及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多个市场,涉及货币供应量、信贷量、利率、汇率等多个金融变量和消费、投资、进出口等多个经济变量。为全面、科学地分析货币政策在各地的执行情况和效果,基层中央银行要充分发挥中央银行的信息优势,把握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各个环节和变量以及各种外部影响因素,逐步建立全面反映区域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的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跳出就银行论银行、就金融论金融的旧框框,立足于金融的变化,从宏观经济的广阔视野和高度去认识区域金融的变化,深入分析区域经济的变动和发展趋势。二是改进区域经济金融分析方法。为了提高区域经济金融分析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基层中央银行要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三个转变:从事后统计分析向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经济金融指标进行前瞻性预测转变;从偏重存量分析向存量与流量分析并重转变,揭示经济金融指标的变动趋势;从孤立分析本地经济金融情况向运用横向比较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转变,揭示本地与外地、局部与全区、全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差异。三是夯实调研统计分析监测体系基础。健全完善金融统计指标体系,完善金融统计报告报送制度,加强金融统计执法检查,对迟报、漏报、拒报、虚报金融统计报告的行为要依法进行严肃查处,保证金融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全面。建立健全中央银行经济调查统计制度。《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统计制度》应明确根据中央银行履行职责的需要,有权要求政府有关经济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报送数据和信息,为基层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和维护金融稳定提供便利的工作基础。四是完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工作流程。目前基层中央银行由于对口的上级行部门不同,同一内容的监测分析报告要由不同的科室撰写分析报告,造成一定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基层中央银行应组织行内相关部门的业务骨干,建立货币政策实施分析小组,对行内务职能部门完成的统计分析、调查报告、货币事务监测分析等来自行内外的信息资料进行深加工,形成较权威的经济金融分析报告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篇3

一、新形式下改进银行统计工作的必要性

首先,银行经营管理的多元化、国际化要求统计工作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以往银行统计工作主要围绕有关统计指标进行汇总和计算,检查和考核计划的执行情况,局限于对金融业务发展状况的反映,缺少对金融业内部诸多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反映,且统计信息渠道狭窄,缺乏灵活性。这与银行业面临的国际竞争不相适应,不能满足多元化、国际化经营对多种信息的要求。其次,银行经营管理的科学性要求改变落后的银行统计观念。现有的银行统计工作主要反映业务的历史与现状,或对这些数字作表面的简单统计分析,缺乏统计信息的超前意识,没有充分发挥统计的综合功能作用。对业务发展趋势预测主要还是凭经验,做定性分析,统计数据资料未能充分利用,统计所应有的预测功能朱能充分发挥,阻碍了现代银行管理由经验型向科学性转变。第三,银行经营风险的增大,要求完善统计核算内容。为与国际银行业接轨,我国各银行的业务结构必将进行大规模的调整经营范围逐步扩大,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也随之增大。为了满足现代银行业务日趋复杂化的要求,防范金融风险,以反映经营状况为主的银行统计信息系统所反映的内容也必然随之调整。

二、目前银行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统计指标口径不一致。央行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之间的资产划分方式不相同、统计项目不一致、电脑软件不统一、报送方式不相同,统计结果必然有差异。例如,按照风险程度将信贷资产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但央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的划分标准不同,因此在报送报表时,各类资产的数额和比例就有差别,不良资产的比率不同。同时,央行还要求按照财会州一逾两呆”口径报送不良贷款比率,这不但增加了基层行报表的难度和工作量,而且也降低了指标准确性和可信度。

2.统计核算方式单一。目前,无论是央行的金融监管报表、金融统计报表,还是各银行的业务报表,在核算方式上仅仅是依据财务报表简单的加加减减,或年末与年初、今年与去年数字之间简单的对比,未考虑随机、季节等因素的影响,不能根据事物在不同时期的特点来加以具体分析,导致对问题的综合评价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为领导层提供准确的参考。

3.统计数据、报表质量有待提高。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财务会计报表,如果出现调账或未达账项,统计数据也将发生变动,影响统计资料的可比性;另外,由于目前大量的口常的或临时性的报表,如央行的金融统计旬、月、季报等,都需要手工计算和录人,工作量大,降低了数据的准确性和报表的及时性。

4.统计分析比较薄弱。目前统计工作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数字多、分析少、现实多、预测少、现象多、原因少,,多数分析报告只是数据的罗列,提示经营管理的深度不够,影响了统计信息的利用价值;而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以及对业务发展的前景分析、预测较少不能从中发掘存在的问题或解决问题的对策,不能为行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失去了统计分析的作用。

5.统计电子化尚需提高。近几年,业务电子化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发展较快,在统计方面的投人也较多,但收效不大,主要体现在:一是已开发的统计系统可操作性不强,利用率有待提高;二是在统计的信息源、统计的信息传递和处理、统计信息加工分析等方面电子化利用程度还不高;三是统计数据共享性差。

6.统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经过几年的改革和不断的培训,各银行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很大提高,但从总体来看,统计人员累质参差不齐。一是对科学的统计方法掌握不够或知之甚少,甚至不具备会计、统计和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识;二是法制观念不强,有法不依、有规不循的现象还很严重,做假账、报假数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完替银行统计工作的具体措施

统计工作在金融自由化、国际化中的作用日渐增强,提高银行统计质量,逐步与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接轨是堕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统计指标体系。银行统计是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的,适用执行公共、共享使用的原则。因此,必须尽快由人民银行制定并实施与国际规范的银行统计标准相对应、有较强的通用可比性、统一的指标体系,其中包括统一表式设计、统一指标项目、统一指标编码。另外,统计信息数据的收集、传递和整理,必须规范划一,真实可靠,严禁提供虚假和隐瞒重要事实的金融统计报告。

2.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对银行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银行统计应当适应不同方面、不同渠道、不同部门的要求,采用多种科学的统计方法,提供多样化的统计资料,形成分区域、分时期、分行业、分项目的综合的、明细的、动态的、静态的统计数据;在统计分析中应充分考虑随机、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引人权数概念对国家政策因素的影响加以修正,同时加强对多因素同时影响的分析和改进,使分析的结论更贴近现实;充分运用数学模型、计量模型、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等方法,对经济金融运行的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判断,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3.深化统计分析,提高分析水平和分析能力。银行统计分析是对银行运行状况的概括反映,是对经营成果的总结,具有提纲擎领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统计分析工作,不断提高统计分析质量。深化统计分析的前提是统一银行统计分析体系,使统计分析有的放矢。银行统计分析的基本框架,包括经营政策效应分析、资金营运平衡分析、资产负债业务分析、资产负债比例分析、经营成本效益分析。在进行统计分析时,重点应放在情况分析、趋势分析、问题分析和对策建议四个方面。分析既要注重定性分析,又要注重定量分析,尤其是后者,从大量数据中,分析银行经营的基本规律、基本趋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4.加强统计业务的岗位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通过有组织地进行短期、中期或长期的银行统计岗位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熟练程度,提高对经济金融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预测水平进一步提高统计人员的基础知识水平,逐步同国际接轨,学会运用国际通用的统计方法、理念。

篇4

[关键词]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作者简介]朱宇兵,广西财经学院党委组织部部长,副教授,广西 南宁 53000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6―0184―04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统计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具体表现为:统计服务多元化、统计信息商品化、统计应用广泛化、统计分析深入化和统计交流国际化。这些新的要求无论对统计学科的地位、统计教育的规模、统计师资队伍乃至对统计学专业学生的生源和就业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因此,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新要求,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统计学人才成为各财经院校统计学学科专业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重大问题,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创新。

一、财经院校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培养目标过窄造成学生适应性不强

传统的统计学专业往往立足于为政府统计部门、企事业单位统计岗位及学校、科研部门培养人才,基本上是“一个钉子一个眼”,专业设置上有计划统计、商业统计、工业统计、金融统计等等,所学所用均过于专业化,学生知识面过窄,不能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实际上,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单位不对口成了一对非常突出的矛盾。据有关问卷调查显示:高校统计学专业毕业生中到企业的占32%,到金融机构占的24%,到政府一般行政部门占的18%,到教学及科研机构占的13%,到统计机关仅占11%,到其他部门约占2%。虽然调查结果不足以代表全国的状况,但也可从一个侧面说明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工作单位并非统计部门或统计岗位,而与所学专业相差甚远。这表明高校必须迅速改变过窄的培养目标,才能全方位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

统计学专业的学生,熟悉统计指标体系和基本的描述性的统计分析,但经济基础理论底子薄,现代化的统计调查、分析、预测方法也较为薄弱(这一点从目前大多数统计分析报告仅停留在一些简单的数量描述上可以得到明显的反映),计算机的应用也不能满足要求。数理统计专业的学生虽熟悉各种统计方法(侧重于数理原理方面),但与社会经济实际的结合较差。究其原因,在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使课程设置步入误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方案层次不分明,导致课程设置及内容在不同层次的统计教育之间无明显区别,降低了教学质量;二是专业基础课程的大量重复,应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的内容较少,学生能力培养不足,限制了学生向更深层次发展;三是教材内容陈旧,尤其是应用现代经济理论方法进行社会经济实证研究的内容过少。

(三)教学与实践相脱节造成学生操作能力差

统计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及可操作性。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统计教师仍然固守“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碰到实际问题只对学生纸上谈兵。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学生质量受到影响。除此之外,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多年来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的学年实习及毕业实习较难,平时接触社会经济实际更是不易,对基层单位的真实情况也很少了解。有调查显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通过自己寻找的,学校组织的比较少。

(四)教师知识结构老化造成教师指导不力

客观地说,目前许多财经院校统计教学模式、教育方法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知识面不宽,专业技能单一,适应性较差,学非所用现象较明显。调查结果表明有近50%已毕业的统计学专业学生认为自己在学校所学知识对所从事的工作指导作用不大,有48.1%已毕业的统计学专业学生通过实践工作发现自己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存在不足之处。应该说,这种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教师的教学指导不力。据了解,目前多数学校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育形式,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不够。部分统计教师是原来的计划统计专业毕业,比较擅长于社会经济统计,而对于广泛使用的现代调查、分析、预测、决策等统计方法较为欠缺,数理基础较为薄弱,计算机的应用也须加强。而经费的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教师的再进修和提高,这较大程度地限制了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直接导致了对学生教学指导的影响。

二、构建财经院校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路

(一)注重统计人才的动态培养

笔者认为,财经院校统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既是教育目标,又是经济目标,还是市场目标。教育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专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确定财经院校统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进行市场调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按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财经院校统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财经院校统计学专业人才是具备一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才基础上的专才,主要围绕宽口径,即知识面宽;厚基础,即基础扎实,根基牢固;广用途,即不仅仅能从事统计核算、统计管理工作,还能介入到其他经济管理工作中去;多层次,即能适应不同的社会需求为出发点确定财经院校统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而无论是口径、基础、用途、层次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使财经院校统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成为一个动态概念。

(二)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发展“复合型”的统计人才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育都应把实现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高作为中心任务。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学科,只有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如果统计毕业生仅学到统计学专业知识,而对于一些应用统计的具体学科如金融学、管理学、经济学、人口学等知之甚少,不论他对于统计方法多么擅长,也不能称作是一位合格的统计人才。因为统计人员若对其所研究问题本身缺乏足够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写出有深度、有力度的统计分析报告,甚至根本无法解释所得的统计结论,充其量只能是统计数据的堆砌。

统计行业的特点是实践性、操作性较强,但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须直接接受理论的指导。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彼此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因此,财经类院校统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全面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知识和相关统计知识;二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具备一定统计基础知识和统计专业操作技能,强化计算机的应用,能够依据需要设计统计软件或至少会使用各种统计软

件;四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包括获取信息的意识、手段、方法、技能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三)进一步探索实践教学新路子

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统计学的服务性使其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知识性教学,加强实践性活动,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已普遍引起各国的重视,并成为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在教学计划中,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性教学的学时分配比例,美国是1:3,英国是1:2,德国的一些学校甚至高达50%以上。相比之下,我国的实践性教学比例是很小的。我们应当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学习和借鉴国外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并针对各校的具体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于财经院校的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道路。同时,应重视学生实习基地的建立和稳定。事实证明,以实际工作部门作为实习环境方式较为有效。学生在此环境中接受培训,实习更有针对性和实战的感觉,对培养今后对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大有好处。

(四)倡导自我教育、自我学习

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力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为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实现。对财经类院校统计学人才的培养也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当然,自我教育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并与必要的有重点的讲授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或难点问题作比较深入的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而且,还可通过教师的科研工作把学生带入研究领域,指导学生搜集有关研究资料,让学生参加讨论、研究,或让学生承担部分研究任务等,使学生主要靠自己独立的学习和研究,获取书本知识和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研究能力。

三、构建财经院校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若干建议

由于目前的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上述问题,导致高校培养的统计学专业学生不能完全符合社会的需要,因此,财经院校必须对目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根据上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路,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及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改革,在知识与能力结构上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具有特色的应用型统计人才。

(一)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教育部统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统计人才的培养目标的界定,结合财经院校实际,按照上述思路,财经院校统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可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和经济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在此培养目标下,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要求构建教育教学体系。“重应用”是指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应用型经济管理统计人才。对于这一类人才而言,毕业之后大部分是在实际部门从事经济统计和其他经济管理工作。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应用经济理论和统计方法去处理问题的能力,包括调查研究、分析和预测和参与政策咨询和决策的能力等。“强能力”是指所培养学生较强的获取知识和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可持续自我发展能力等,如统计应用写作、计算技术应用等。

(二)围绕培养目标调整、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根据培养目标定位,统计学专业人才应具备基础科学和人文科学、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统计科学、计算机应用及实践知识等,与此相适应,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按统计学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的模块选修课程、实验实践课。在课程的结构上,强调数学、经济学、统计学和计算机应用四个方面课程的有机结合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课程设置要体现经济学与理学的交叉渗透。强调既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也应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实现在“大统计”背景下经济学、管理学与理学的融合;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引入ERP(企业资源计划)实验教学、创业创新教育等;体现统计方法、技能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如SPSS、SAS等统计软件应用。在专业课程设置时,须保证专业核心课程有足够的学分和课时,如计量经济学、市场调查、多元统计分析等;其他课程尤其是统计学专业方向课,设置为选修课,由学生根据兴趣特长、人生志向等来选择。

(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实践教学

高校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由授课型教师转向助学、引导型教师,并努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的能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改变原来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由静态方式向动态方式转变,让学生“动”起来,通过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统计软件操作、小组调研、撰写统计课程小论文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引发学生自己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将知识逐渐转换成能力;构建课程实验、独立实验与专业综合实验,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以现场教学法为主,与当地政府统计部门相结合,与国家组织的各项统计工作相结合,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指导学生进行多层次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自行选题、设计调查问卷、搜集统计数据、数据录入、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撰写分析报告等统计工作过程。在统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充分利用EXCEL、SPSS、SAS等统计工具软件辅助教学,指导学生建立数据库。利用计算机的汇总功能和数据分析功能,实现计算机和统计分析方法的有机融合,不断提高学生市场调查、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能力。

(四)注重过程控制与评价,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理论和实验教学的不同特点,在学生成绩考试评定中,采取灵活的考试方式,如笔试、上机操作,撰写设计方案、调查报告、分析报告、专题论文以及统计信息系统设计等;注重对过程的控制与评价,将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作业、调研报告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笔试内容应与学生从事的社会实践内容紧密相关,主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评价。

(五)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教师尤其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更是构建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保证。近年来从事统计学专业教学的教师数量相对稳定,但总规模在减少,生师比大幅度提升。但由于教师知识结构老化,造成教师指导不力,以致对学生支持帮助力度受到限制,教学质量受到影响。为此,需要培养出一支敬业奉献、精通业务、水平高、素质好的教师队伍。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教学、科研进修和到政府统计部门、企业统计业务岗位实践机会,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另外,也应从政府统计部门、企事业单位选聘统计、经济方面的专家充实师资力量,担任兼职教师,举办专题讲座,通过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的结合,落实应用型统计学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曾五一.关于经济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规范的若干问题[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4,(7).

篇5

关键词 经济统计学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与统计有关的专业有理学门类下的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授予理学学位,经济学门类下的经济统计学,授予经济学学位。与旧版相比,经济学一级学科下新设置经济统计学二级学科,在理学门类下的统计学专业保留,新增加应用统计学专业。新版本科专业目录专业种类由原来的635种调减至506种,在专业种类大幅减少的情况下,与统计有关的专业却在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统计日益受到重视。

经济统计专业是新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经济学门类下的二级学科,与统计其他专业授予理学学位不同,经济统计学专业授予经济学学位,因此对于经济统计学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不能照搬其他统计专业模式,应有自己的定位和特点。

一、经济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特点

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要求、主要课程及课程设置、毕业资格等内容,其中课程体系设置是核心。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设置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夯实数学基础。

经济统计学是一门处理经济数据的方法和技术的科学,需要坚实的数学基础和数理统计基础作支撑,因此必须强化数学在经济统计学中的基础地位,只有夯实数学基础,才能理解掌握好经济统计理论与方法,并运用经济统计方法去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为此,在经济统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开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等数学课程,目的是为学生学习经济统计理论和方法类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保证。

(二)突出统计理论与方法。

经济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对信息获取、处理、显示、识别和分析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能熟练地将统计思想和统计方法贯穿和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能在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据分析及预测等实务工作,为此,应该开设数理统计、非参数统计、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统计软件、国民经济核算、市场调查、抽样理论、统计预测与决策、运筹学、试验设计、统计计算等统计理论与方法类课程

(三)注重经济管理素养的培养。

统计理论与方法只能应用到社会经济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才有生命力,而要了解实际问题的背景与意义就需要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作支撑,因此,需要开设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等学科基础课程,并可以开设风险理论,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保险学、利息理论、国际金融学等选修课程以满足社会对经济统计人才的多样性需求。

(四)强化数据处理与表达能力。

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经济统计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现代统计方法,而且要能熟练地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挖掘,要掌握常用的统计应用软件来完成统计工作的全过程,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能够帮助决策者或客户提供服务和决策,把专业性极强的统计分析结果用简洁的语言、文字或图像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因此,需要开设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及应用和应用写作以及统计软件等课程。

(五)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经济统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从专业认识出发,以掌握统计分析工具为基础,以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经济应用为主体,以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由三部分组成:

1、统计分析工具类课程实验。统计分析工具类课程实验是经济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环节,包括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及应用、统计软件等课程实验。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文字处理、统计数据资料的加工、分析与处理,学会运用实用统计软件的各种统计功能,为统计分析工作、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经济应用做好必要的技术准备。

2、统计理论与方法类课程实验。统计理论与方法类课程实验是经济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包括非参数统计、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等课程实验,这类实验要让学生借助统计分析工具,应用所学理论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真实运用,也是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统计行业、接受现实教育的机会。可以在第六个学期安排专业实训,第八个学期安排毕业实习,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机会。

二、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保障措施

(一)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更是构建经济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保证,因此要积极鼓励支持教师以各种方式进修或到政府统计部门、企业统计业务岗位进行实践。另外,可以考虑从政府统计部门、企事业单位选聘统计、经济方面的专家充实师资力量,担任兼职教师,比如,可以在经济统计学发展前沿问题等课程中聘请校外专家讲授某几个专题,也可以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形成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师队伍。通过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的结合,落实应用型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在学生学业评价考核方面,注重过程控制与评价,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学生成绩考核,可以根据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理论和实验教学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如笔试、上机操作、撰写设计方案、调查报告、分析报告、专题论文等。另外也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与评价,将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作业、调研报告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笔试考核部分主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评价。

(三)整合教学内容。

由于经济统计学专业自身的特点,经济统计学专业课程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很多知识点在不同的课程中存在重复,比如,统计学、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统计预测与决策、市场调查、抽样理论等课程有部分内容重复。因此,我们需要对专业内容进行更好的整合,需要对课程体系中的各知识点进行合理梳理归类,对专业课程中内容交叉重复部分进行整合,进一步明确各门课程内容归属,合理确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使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点不重不漏,课程内容更科学适用。

(四)完善课程建设。

对经济统计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要建立和完善教学大纲、教案、电子课件、参考材料、试题库、课程网站等。课程建设的完善能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不会因为更换教师和更换教材等原因出现教学内容的改变,使教学工作有序、稳定、规范进行。

(五)加强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首先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和购买教学必备的统计软件;另外,也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使学生能接触到社会的更多层面,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第三、可以考虑成立统计调研学会等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与企业的市场调查、政府的社情民意调查、经济普查、人口普查等数据录入、整理等工作;第四、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全国统计建模大赛、市场调查大赛等学科竞赛活动,鼓励并指导学生申报科技创新项目或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从而锻炼学生的个人能力。

篇6

统计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中既要注意该课程的知识性、更要注重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性,突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目标。

1.首先深入社会、行业、企业调查研究,获取来自对统计知识需求岗位的一线资料,再针对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统计知识,分析所需要的主要能力,来设计统计教学中教学任务(重点章节内容)。

2.在课程标准中,如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调查问卷的设计,对各种资料的处理技术,包括各种电脑统计软件的使用等等,要突显“做中学,学中做”职业教育的技能特色。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广泛地使用案例教学,转换角色主体。案例教学成为统

计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法。因为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再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可帮助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什么要广泛的使用呢?统计的案例教学和一般性案例教学有什么根本性区别呢?①统计的案例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统计案例教学必须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引导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学生之间在信息的交流中,讨论、思考、争论、相互启发。学生在参与到这一过程中会变得积极主动,对抽象的基础理论和繁杂的方法能有更直观的另一角度的理解。②统计的案例教学必须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统计案例教学是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上的例题的作用是单一的,只是为掌握某一种计算公式或统计方法,而案例的内容和作用是多方位的。而一个综合案例会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要解决什么问题?需要什么资料?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能不能解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计算和分析的结果能否解释事物的本质特征?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是否可靠和可行等等。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实现职业院校的职业培养目标。③统计的案例教学必须强调学生是“主演”,教师只是“导演”的作用。统计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主演,教师只是指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必须在课前有针对性地精选案例,组织案例讨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做出评价,最后进行全面总结。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承担了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

2.构建以课堂-实训实验室-社会实践教学等多元化的立体

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实训实验室为主线,以社会实践活动和真实企业的活动为目标的立体化教学。课堂-实训实验室-社会实践教学等多元化的立体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讲,课堂是基础,实训实验室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反应,而社会实践活动是所学习知识的具体应用。反之,又指导实践工作。因此,必须真正做到:①基础理论知识够用。所谓够用,应根据不同的专业而定。如金融专业,长期趋势变动是重点;营销专业抽样调查是中心;预测、相关回归分析是管理专业的必须。在统一课程标准的条件下,每个专业应该根据不同需求取舍教学内容。②实训实验室是学习统计知识的第二课堂。无论是一些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还是对具体指标计算和应用的直观感受等等都可以在这里完成。实训实验室不仅拥有大量的相关的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就是对一些综合指标计算都有直观的感受。比如“十一五”保八,“十二五”保七是怎样计算出来的;企业如何运用变异指标分析投资组合的风险;企业的盈利和亏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每一个原因对企业经营的利润或亏损有多大等等。③积极开展统计实践活动,到真实的企业中去学习感悟,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统计是一门工具、方法性学科,其教学方法不能光是纸上谈兵,还需要真实的演练。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虽然在实训中部分或者全部完成过学习任务,但是,真正的社会实践中究竟如何设计调查方案、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如何收集统计资料、如何整理统计资料、如何撰写统计分析报告等等,学校学习的和现实中的统计工作是有较大出入的。为此,必须通过真实的统计实践教学活动完成职业院校学生的真实的技能演练,从而掌握真正的技能。具体可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可选择与学生相关的、熟悉的课题,指导学生进行统计实践活动。可以将一个教学班划分成若干个调查小组(3―5人),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演练。从设计调查方案开始到调查报告的形成,最后通过每个小组进行ppt展示、比较每一个小组成功或者不足,由教师点评、总结。通过若干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是统计实践性教学的最重要的一步。第二步,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或者利用阶段实习对企业教学调查。前者关注社会热点,后者可与企业相关人员一起去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也可独立完成。如果出现问题或者问题较大时,可以和教师或一些相关人员一起去共同解决。第三步,独立到企业或者一些部门中去,深入企业或者部门进行深入调查进行发现问题,并提出切实、有效、可行的解决办法。

3.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并完全实现多媒体教学

篇7

论文摘要:以中小企业统计制度建立的过程为背景,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统计工作对企业的重要性,通过建立统计制度,实施有效统计,使统计、数据准确可靠,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反映中小企业整体运行状况和单个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统计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统计部门作为企业的核心部分,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数据来源地,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企业的统计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要求各企业的统计部门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统计制度,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实现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发挥统计在企业发展中的信息、预警及决策支持作用。

统计工作涉及到供、产、销,人、财、物,生产、经营、分配等多环节、多领域。通过统计信息,可以了解到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研开发、经营销售、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以预测未来、企业的规划和结构、企业的发展速度、效益与效率等。就企业统计本身而言一般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企业在特定时间内生产经营的数量特征,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情况进行定性乃至定量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二是综合性。统计人员收集到的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企业的原料入厂、加工及产品销售等各个方面;也涉及其他与其相关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所以,统计工作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的现状,特定时期内的动态,也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结构、速度、收益与效率等诸多数量特征质量特性。

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有目共睹,但因各种原因,部分中小企业统计数据的虚假成分比较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各级统计部门与中小企业的统计重点不统一,部分中小企业往往采取虚报数字以应付各种检查;二是部分中小企业为了保密或某些既得利益,不愿如实提供统计资料,统计数据的随意性较大且缺少依据;三是企业内部不重视,统计专职人员配备不够或专业素养比较低,无法适应新时期的企业统计工作。因此,建立有效的统计制度,充分发挥统计制度的有效职能,是保证企业有效统计的基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企业事业组织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首先,设立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其职责,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保证统计岗位及时、全面的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动态。根据企业情况设计报表形式,并制定本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充分考虑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需要,考虑企业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需要,把政府统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同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生产管理部门,明确其报送或提供信息的时间、内容及方式,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并对各基层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后加以汇总;搜集分析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对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将分析结果形式统计分析报告,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其次,明确各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责。在现代企业中,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决不仅限于计划统计部门内部。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中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信息汇总职能。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满足其综合对比及分析研究的需要。

健全统计报表制度,加强统计分析职能。引入考核机制,将基层的统计质量纳入考核,以获取更准确的统计数据。对于统计报表制度,一般企业一直沿用国家统计报表制度中对统计报表的内容要求,这主要是因为国家基层报表制度所要求企业填报的内容,包括了企业的基本情况,企业主营业务的生产经营,财务报表、员工及工资变动,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科技开发及附营业务情况。指标体系虽然已经比较简要地反映出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的基本情况,但对企业深入分析研究生产经营中的问题,还不够准确。建立有效的统计制度,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是保证统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如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了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各个企业间的竞争何其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充分了解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而这一切离不开统计部门收集、整理的数字信息,建立健全统计制度,提高统计数据的分析职能,才能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篇8

 

 

1 统计学介绍

 

统计学是认识现象规律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揭示现象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具有普适性。对于高校学科体系来说,统计学已经从经济学和数学中独立出来作为一级学科,足以表明统计学在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中的巨大作用。随着数据时代到来,统计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越来越广地应用到生物、医药、物理、水利、工程技术、人文社科等其他学科的研究中,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向多样性发展,以期培养出能为社会所用的人才。

 

高校统计一般分为数理统计和经济统计两个方向,部分高校在理学院和经管学院分别设置统计学专业,比如: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的统计学专业学生获得的是经济学学位,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应用统计专业学生获得的是理学学位。虽然分为不同学院,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却有很大部分重叠。本文着重讨论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2 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统计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统计学、经济素养,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熟练运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与管理工作,或在金融、贸易等领域从事统计分析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3 课程设置

 

高校统计学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理论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中国近代历史、大学英语等通识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西方经济学等学科基础必修课程,财务管理、国际金融等基础选修课程,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抽样调查、时间序列分析等专业必修课程,博弈论、非参数统计、数据挖掘、市场调研等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包括实习、学术活动和课程设计等。其中理论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80%左右,实践教学课程占总学分的20%左右。理论课程中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和大二上学期;大二到大三主修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专业课程大部分是理论课和实验课相结合,理论课主要讲授模型方法论,通过设计实验课,学习统计分析软件,并实现模型案例实证分析;大四理论课程基本结束,主修教学实习和课程设计。

 

高等学校核心课程体系尚属完善,大多数课程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计划中未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或者实践教学课时偏少。实践教学是以实践性知识为课程内容,以生成实践性知识为目标的课程。以实践过程和实践性知识的掌握为课程结构展开的起点,让学生在一定程度实践的基础上建构所需的理论知识,以教学实践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也围绕实践过程来选择、组织和学习,以实践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并通过实践报告、实践表现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实践课缩短了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时空上的滞后,比如市场调查分析,通过学生亲手设计调查问卷、选取合适的抽样方法展开问卷调查、后期问卷数据汇总分析,最终生成调查分析报告,在实践课程中加深统计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因此,应适当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课程设置上,专业选修课程安排相对独立,忽视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学习,可适当增加交叉学科基础知识的课程设置。

 

4 理论教学分析

 

教学方式上,大部分教师采取传统的课堂面对面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统计专业教学模式。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兴起,由于网络课程的低成本和便利性,其在大学教育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微课、慕课等互联网教学模式,通过科学的设计将课程重点知识碎片化、网络化,便于更多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而现今大部分高校形式上鲜有统计学的慕课、微课等网络课程教学。教学手段上都是以理论讲解为主,专业知识枯燥无味,不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乏探讨式、研究式、报告式等多样化教学研讨形式。

 

课程设计是教师形成具体教学方案的过程,特别是对于统计学这门应用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熟悉和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知识及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更要求能够结合实际问题,应用最合适的统计方法,借助统计软件,完成对问题的研究分析,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尤为重要。课程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教师自身教学技能、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学习能力,课程本身所承载的信息技能。课程设计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学以致用、触类旁通,作为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的桥梁工程,合理规范的课程设计起到将抽象理论具化到应用的纽带作用。

 

教学内容上,统计软件应用教学大部分限于Excel、SPSS、Eviews等传统老旧的软件,以致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或者课程设计都是对照陈旧的教材生搬硬套,用SPSS或Eviews做一个简单的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或者多元回归模型,而SAS、R语言、Python等功能强大兼具实用性的潮流软件学习课程欠缺。使用的教材着重对统计基础知识的讲解,对于变量选取、文本分析、随机森林等实用性强的模型讲解欠缺。

 

考核形式上,课程大部分以闭卷、开卷形式考核,造成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的弊病,灵活跳跃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表述能力都是卷面考试考查不到而对于统计分析人员至关重要的能力。课程考核模式方面可以考虑加入分组开展调研、总结报告等开放式考核形式,变革考核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考核过程中塑造学生的统计思想。

 

5 实践教学分析

 

大学生实践学习分为实习和参加学术科研活动两方面。大学生实习课程一方面从传统意义上提高实践技能,另一方面转变为寻找就业的试水,本科生实习已经从过去的专业实践直接指向就业,学生可以在实习过程中对所学专业有客观实际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书本上教条案例,有助于学生拓展眼界,找到自身发展的兴趣点。对于应用性较强的统计专业,实习课程的开展、实习基地的选择、实习任务与时间的安排等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实习基地的建设使学生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中了解部门统计、不同行业工作的内容和特点,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高校学生实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院系组织,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定期输送学生到实习岗位实践学习。大学中实习基地挂牌很多,但是限于学生和企业之间关于交通、住宿、实习时间等问题难以协调,或者受其他因素影响,实习基地能够提供给学生的实习机会较少。有待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友好长期的合作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习机会。另一种是学生自主寻找兴趣相关的实习机会,这一类实习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成本,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也难以得到保障。校方应做好留底审核实习协议资料等工作,实时掌握校外实习的学生动向,确保实习的合法合规。

 

高校大学生参加实践竞赛等科研活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本科生参加实践竞赛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了解学科前沿动态,了解国家产业政策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提高创新实践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弥补了教师科研人员不足的问题。构建基于实践竞赛等科研活动的教学体系,对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升自主学习热情、培养科研兴趣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科研竞赛方面,学校会给参加科研竞赛的学生学分奖励,提升学生在学术竞赛和科研活动上的积极性。目前各种国家级、省级科研竞赛有大创项目、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统计建模竞赛、数据挖掘竞赛、SAS数据分析大赛、市场调查大赛等。学生初期报名热情高涨,但常常由于指导教师欠缺、教学软件资源不足等原因,培训指导不能满足学生参加竞赛的知识需求,学生大部分是靠自学获取相关知识,竞赛结果不尽如人意。实践竞赛项目报名、培训、参赛等组织过程起着重要辅助作用,实践类竞赛项目的组织迫在眉睫。

 

6 总结

 

统计学的产生发展来源于实践,依赖于应用,并在应用过程中发展壮大,统计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其能不断满足社会应用的需要。我国设有统计学及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也在明显增多。近些年来,随着信息产业发展,大数据环境对统计学专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产生变革性影响,统计基础的数据分析人才将是社会最需要的人才。针对当前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这一事实,培养统计人才需要对高校统计学教学进行改革。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量越来越大,统计工具越来越多地渗入其他学科的研究,信息处理技术愈加复杂。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深深影响着统计学的发展。如何改革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能否利用传统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海量数据做出快速、精准的处理?如何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统计分析师或数据分析师?如何实现统计学基础方法论和数据挖掘的深度结合?如何将大数据处理技术融入相关统计学课程教学,探索统计工具和不同学科的融合,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以促进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的发展?这些都是在当前大数据背景下,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高校应从课程设计的开展及考核方式、实践性质类课程选择、实习课程调研、实践竞赛组织等方面改革完善统计学专业培养模式,做到与时俱进,合理设置专业课结构,平衡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时间,拓宽实习面,完善竞赛组织工作,培养出创新型统计人才。

篇9

7月25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表示,“我们盼望国家出台有利民资投资的政策,期盼对民营企业发展有利的政策”。

周德文身后,是30万家温州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缺乏人才、技术、资金的支撑。温州公布的上半年数据显示,1-6月,温州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7%。实体经济仍在低谷徘徊。

周德文表示,“订单没有回升,实体经济依旧低迷,只靠楼市、股市、政府投资拉动的经济回暖并不健康”。

但另一方面,温州多年积累的民间资本依旧活跃,其投向发生了较大变化,或为温州转型带来曙光。

中小企业转型乏力

温州海关提供的《上半年温州外贸统计分析报告》显示,上半年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59.59亿美元,同比下降10.1%,降幅高于浙江省平均降幅8.8个百分点。

在当前的大形势下,大型民企已经走上转型之路,而中小企业依旧在自己的主业上耕耘。

“正泰投资太阳能,华仪电气投资风电,这些都是温州规模较大的民企,但是,中小型企业很难进入新兴投资领域。”周德文表示。

温州市国鼎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智雄说,从制鞋行业看,并未见到整体形势的好转,“事实上前两年外贸鞋业就很不好做,我们提前布局,逐步转向内需,现在内需已经占到90%以上”。

对于国家扶持的新兴投资领域,黄智雄表示,目前内贸这块投资就很大,“把自己的传统行业做好就行”。

黄智雄的企业去年用于市场运作的资金在1000万左右,今年目前已经投入了500万。由于提早了两年布局,现在生存情况相对好点,但是仓促从外贸转内需的企业,则没那么好过。

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提供的《2009年温州中小企业经营形势分析》显示,原先出口为主的企业转向国内市场,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规模小、实力弱的中小企业生存更加艰难。

而国家此轮投资较少进入民营企业,新增贷款数据显示,中小企业贷款只占其中的5%。

“我们在走访中了解到,一些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资金运转发生障碍,得不到融资陷入困境,导致企业关门倒闭。”周德文透露,“而目前温州停工、半停工的企业仍占30%左右。

7000亿温州资本新动向

虽然中小企业生存困难,但温州民间的资本依旧活跃。

“目前温州资本最大的动向,一方面是走向海外收购;一方面是步入金融、创投领域,以及资源性行业等。”周德文透露,“现在一个趋势是,从产品经营走向资本经营,从企业家走向资本家,而在实业上的投资开始减弱”。

就在7月,温州人叶茂西旗下的西京集团有限公司成功收购了英国本土一家卫星电视台,这是继温商购买法国品牌皮尔卡丹之外,再次引发外界对温州的民资动向的关注。

“温州资本是无孔不入的,现在国家鼓励放开的垄断企业,更受到温州资本的欢迎,大量的资本蓄势待发。”周说。

在此前,2008年下半年,由于预判经济形势将持续低迷,温州的资金开始陆续回流。

温州银监分局统计数据显示,到2008年三季度末,温州市民在温州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余额首次超过2000亿元,比年初猛增19.53%,是史无前例的大回流。

而到2009年1月底,这个数字已经变成2562.5亿元。2009年1月的增长量,达到2008年全年增量的95%。短短4个月,从2000亿元到2562.5亿元。

“但到了今年的3-4月,温州民间的资本又开始活跃起来,钱又开始流动,甚至出现国外收购。”周德文表示。

“国家此轮的投资,事实上还在靠国家财政带动,没有更好的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周认为。“国家应当进一步向民资放大放开一些垄断性行业。”

篇10

政策边缘的试水

朱江的新项目“金评媒”是一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独立媒体,而他选择的合作伙伴原始会则是网信金融旗下的股权众筹平台。这一项目计划募资800万元人民币,单笔投资5万元起。

自从股权众筹鼻祖美国Angelist在2013年成功众筹融资2400万美元后,股权众筹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

根据清科集团的《2014年中国众筹模式上半年运行统计分析报告》,2014年上半年,国内的股权众筹平台共募集近1.56亿股权,其中原始会募集1.2亿元。目前,股权类众筹项目主要集中在原始会、天使汇、大家投三家平台上。

在创业热潮涌动的背景下,股权众筹模式的出现引起了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多方关注。这一看上去并不复杂的模式,实则有很高的人才门槛。股权众筹平台需要有广阔的人脉,可以把天使投资人或风险投资家聚集到其平台上;还要对项目做初步的调查,这要求有专业的分析师团队;此外需要有深谙风险投资相关法律的法务团队,协助投资者成立合伙企业及投后管理。有美银美林集团等国际金融机构工作经验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育背景的原始会创始人陶烨认为,专业投行团队便是原始会区别于其他股权众筹平台的特点之一。

她认为,随着众筹模式在中国的普及,股权众筹将迎来一个非常乐观的前景,在监管政策有望明朗的背景下,预先培育和占领这一市场,成为必要的投入。她把股权众筹比作一次中长跑,而原始会则是一个赛道建立者,试图通过与监管部门保持密切沟通,试水并推动这一行业阳光化的进程。

新天使时代

青年旅舍、AA租车、主题咖啡……在一些股权众筹网站上,很多公开信息的项目最小投资额都是1万元,这让很多原本并不从事风险投资行业的参与者有了做“天使”的机会。原始会认为,自己正在开创一个所谓的“新天使时代”。

原始会CEO陶烨表示,希望能够打造一个平台,让有一定抗风险能力和收入较高的普通人、小投资者也能看到一个行业的数据和项目的详细信息,从而激发中国小微天使的潜力。

“天使”与风险同在,仅仅作为众筹平台的原始会以及其他同类性质的平台企业都不能与投资人共同分担项目的风险。股权众筹面对的更多是初创期的企业,在中国信用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存在较高风险,显然并不适合大众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