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降碳的途径范文

时间:2024-04-02 10:4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节能降碳的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节能降碳的途径

篇1

关键词:三相异步电机 热电厂 节能降

中图分类号:TM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a)-0123-04

随着电气化和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电动机的整体运行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尤其是在对电动机各种性能的选择上更是精细,它可以根据现场实际要求来选择不同种类、不同规格、不同型号的电动机来满足要求。而在众多的电动机产品当中,三相异步电动机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它将作为电动机的代表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笔者认为,异步电机的节能降耗主要涉及合理选择运行工况和如何进行节能降耗等应用问题,本文从七个方面来分析一下目前企业在电机节能方面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并从中摸索如何指导我厂热电项目经济运行的思路。

1 采用高效电动机

1.1 必要性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06年至2020年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将电机系统节能工程列为十大节能重点工程之一。规划指出,目前我国各类电动机总容量 4.2亿千瓦,用电量约占全国用电量的60%、“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推广高效节能电动机等产品,使运行效率提高2个百分点,年节电200亿kWh。因此,开发我国的高效电动机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重要措施,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多数的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正在强有力地推动高效电动机的应用,正如他们所确信的那样,这样做能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在其他一些国家里,如加拿大、墨西哥、巴西、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也已经开始推广高效电动机。

1.2 高效电机的特点及现状

根据相关研究部门统计数据可知,高效电动机较普通电机平均损耗减少30%,转矩平均高30%,体积平均缩小15%,重量平均减轻12%,高效电动机效率曲线较平坦,负载率大于40%以上时,效率变化很小。按照美国“全国电气设备制造商协会标准”(NEMA标准)规定,高效电动机要比标准电动机效率提高2%~6%,损耗下降20%~30%。美国通过1997年10月颁布的EPAct能源法案开始使“NEMA标准”作为最低能效标准。此外,美国还出现了超高效电动机NEMA Premium,效率高于“NEMA标准”电动机0.8~4%。“欧洲电动机和电力电子制造协会—— 欧盟能源组织协议”对每一个规格的电动机规定了高低两档效率指标。产品的效率值低于低指标的称为eff3电动机,介于低指标和高指标之间的称为eff2电动机(较高效率电机),高于高指标的称为eff1电动机(高效率电动机)。中国国家标准电动机的效率规定了三个指标,即:等级1、2、3。等级3为能效限定值,相当于欧洲eff2标准,等级2为节能评价值,相当于欧洲eff1标准。等级1是在等级2的基础上电动机损耗降低15%左右,效率最高。凡是达到节能价值的电动机可称为高效电动机。

1.3 国产高效电机的选用

高效电动机YX、Y2-E两个系列与普通Y系列电动机相比,虽然制造的耗铜量、耗铝量、铁心的硅钢片消耗量增多,费用有所增加,但效率高出0.58%~1.7%。YX系列电动机是Y系列电动机的派生产品,其总损耗平均较Y系列下降20%~30%,效率提高约3%。该系列电动机起动转矩大、噪声小、振动小、温升低、寿命长,但价格比Y系列电动机约高30%。对年运行时间大于3000 h、负载率大于50%的情况,应选用YX系列高效电动机。高压异步电动机按照国家标准GB12497-1990《三相异步电动机经济运行》的要求,单台容量200 kW以下的选用低压电动机;容量200~355 kW之间的应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后选用高压电动机或低压电动机;容量大于355kW的选用高压电动机。

2 合理选择电动机功率和电压等级

(1)避免长时间空载运行,空载运行时,基波功率因数只有0.2~0.3,但吸取的无功功率约为满载的65%左右。

(2)平均负载率β应大于50%,70%≤β≤100%为最佳负载率。

(3)合理地选择电动机的电压等级:供电线路短:电网容量允许,负载小于300 kW的一般选用低压电动机;供电线路长,电网容量有限,负载大于500 kW的一般选用高压电动机。

(4)电压变化对异步电机性能的影响根据现场运行经验可总结如下(见表1)。

三相感应电机运行经济性取决于输出功率与运行电压的合理配合。输出功率越小,经济运行电压越低。对于轻载运行的电机,适当降低运行电压可提高电机效率和改善功率因数。

(5)当电动机负载率经常在40%以下,应选择定子绕组接线Δ/Y的自动切换。以100kW异步电动机为例,设每天有10 h负载率在40%以下,设负载率低于40%时平均负载率为30%,电动机绕组为Δ接法,电动机平均效率为85%左右,功率因数为0.65左右。若在负载率低于40%时,将电动机绕组切换为Y接法,则平均负载率提高到90%,电动机平均效率提高到93%左右,功率因数提高到0.85左右。由于电动机效率的提高,每天节电100×0.3×(0.93-0.85)×10=24 kWh。

3 电动机调速节电

三相异步电动机机构简单,成本低,运行维护方便,因此它使用广泛,遍及各行各业的各个角落,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选用经济、合理、高可靠性、高效的调速手段就能实现电动机正常运转。三相异步电动机可采用多种方式来实现调速。根据电机调速经典公式可知,调速方式大致可通过改变磁场极对数p,转差率S,电源频率f 都可以改变电动机的转速n。因此,其调速方法有变极调速,变转差率调速及变频调速三种。

3.1 变极调速

变极调速是改变定子旋转磁场的极对数来实现调速,变极调速电动机其定子通常装有1~2套三相交流绕组,可获得2~4种成倍数的转速,只能有级调速,而且等级有限。因此,三相异步电动机本省调速性能差。但具有接线简单、控制方便、价格低;可以与调压调速、电磁转差离合器配合使用,获得较高效率的平滑调速特性。该方法适用于不需要无级调速的生产机械,如金属切削机床、升降机等。

3.2 变频调速方法

变频调速是通过改变定子电源频率来实现调速。变频器实质上是一种频率可调的交流电源装置,在工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水泥生产中,三相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逐步替代了直流电动机调速方式。目前国内大都使用交-直-交变频器,主要具有调速平滑,启动电流小,运行平稳;效率高,调速过程中没有附加损耗;应用范围广,可用于笼型异步电动机;调速范围大,特性硬,精度高;技术复杂,造价高,维护检修困难等特点。对于流量变化的离心式风机和泵类负载均具有转矩与转速的平方成正比、功率与转速的立方成正比的机械特性。当流量变化时,调节电动机的转速可使轴上功率大大减小,从而获得显著的节电效益。

当风量与转速下降到额定值的80%时,风机功率降低到额定功率的51%;当风量和转速下降到额定值的60%时,风机功率则降低到额定值的21%。对于变频器电压选择的问题,500 V以下小于300 kW的一般可选用低压变频器,3 kV以上大于500 kW一般选用高压变频器,300 kW~500 kW的,高、低压变频器都可以使用,低压电网短路容量大的可选低压变频,低压短路容量小的可选高压变频器。另外,变频器持续低于25 Hz运行时会导致冷却风扇风量不足,1/2转速运行,输出转矩降10%,1/3转速运行,输出转矩降20%;电磁噪声和高次谐波含量增大等不利影响。对于工作频率大于50 Hz;工作频率小于10 Hz,长期工作,负载较大;调速比大于10,且变化频繁;调速比较大,转动惯量大,工作周期短,正反交替要求实现能量回馈制动的工作方式建议使用变频调速电动机。

3.3 变转差率调速

(1)绕线式异步电动机串电阻调速。

在绕线式电动机转子回路中通过滑环串接一只可变电阻器,增加转子电阻式转子电流减小,电动机的转矩也随之下降,同时也产生反转矩,当反转矩等于转矩时,电动机便以某一转速稳定运行,在串接不同的电阻,改变了转差率来达到调速的母的。绕线式转子串联电阻就是降低激磁电流,转速下降,只能降速,不能提速。此方法设备简单,控制方便,但转差功率以发热的形式消耗在电阻上。属有级调速,机械特性较软。

(2)变定子电压调速。

当异步电动机定子与转子回路的参数为恒定时,在一定的转差率下,电动机的电磁转矩与加在其定子绕组上电压的平方(即输入电压)成正比,因此,改变电动机的定子电压就可改变其机械特性的函数关系,从而改变电动机在一定输出转矩下的转速。由于电动机的转矩与电压平方成正比,因此最大转矩下降很多,其调速范围较小,使一般笼型电动机难以应用。为了扩大调速范围,调压调速应采用转子电阻值大的笼型电动机,如专供调压调速用的力矩电动机,或者在绕线式电动机上串联频敏电阻。目前常用的调压方式有串联饱和电抗器、自耦变压器以及晶闸管调压等几种。晶闸管调压方式为最佳。调压调速的特点是线路简单,易实现自动控制;调压过程中转差功率以发热形式消耗在转子电阻中,效率较低,一般适用于100 kW以下的生产机械。

(3)串级调速。

串级调速作为异步电动机十分经典的调速方法之一,长期以来人们进行了大量研究与实践。近年,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串级调速技术产生飞跃的发展,在高压大中型电动机节能调速应用方面以其控制电压低、控制功率小,系统简单,运行可靠,节电率高而展现出光明的应用前景。传统串级调速是将电机的转子回路通过串级调速控制装置及逆变变压器与电网连接。为了便于在转子回路中串入合适的附加电势,往往将转子交流整流成直流,在直流回路中串入可变直流电势来实现。装置将转子三相交流整流成直流并平波后,由有源逆变器提供串入的直流反电势同时将转子转差功率再逆变为工频交流,通过逆变变压器回馈至电网吸收。由于传统串级调速是通过调整逆变器的逆变角(移相触发)来实现对等效反电势的调节的。这种移相触发的方法存在着功率因数低及可靠性差的缺点。现代串级调速则把逆变角固定下来并设在最小值,产生一恒定的附加直流反电势,等效电势大小的调节由斩波器来完成。通过调节斩波器导通时间与斩波周期的比率(即占空比或PWM调制脉宽),来改变串入转子回路的等效电势的大小,从而改变转子电流和转差率,达到调节电机转速的目的。现代串级调速技术具有调速范围宽,无级,平滑;具有良好的硬机械特性;电机转子侧施加控制,控制电压低,变流装置控制容量小,总控制容量仅为电机额定容量的14.815%;自身功耗小,谐波分量小,系统简单等突出的优点。

(4)电磁转差离合器调速。

电磁调速电动机由笼型电动机、电磁转差离合器和直流励磁电源(控制器)三部分组成。直流励磁电源功率较小,通常由单相半波或全波晶闸管整流器组成,改变晶闸管的导通角,可以改变励磁电流的大小。运行时,电磁调速电机部分是全速运行的,输出轴部分是通过电磁调速器调节改变可控硅的导通角,使输出直流电压的高低被改变,即控制了滑差离合器(与输出轴相连)的激磁电流,滑差离合器的转速随着激磁电流(耦合)的改变而改变。电磁调速电动机的调速特点主要为装置结构及控制线路简单、运行可靠、维修方便;调速平滑、无级调速,对电网无谐影响等特点,本方法适用于中、小功率,要求平滑动、短时低速运行的生产机械。

(5)液力耦合器调速。

液力耦合器是一种利用液体介质传递转速得机械设备,通过连续改变液体的压力来进行调速。压力越大,输出转速越高。这是高压电机领域中最传统的调速方式,但这种方式能耗大,效率低。原因是存在严重的耦合损失和转差损失。耦合损失是由于液压油内摩擦造成的,转差损失是由于调速时输出轴和输入轴存在转差造成的。这种损失随转差的增加而上升,即效率η=1-S,其中S为转差率,这两部分都转为热量消失。另外,受执行机构和液压机构限制,调速精度差,同时还存在严重的非线性,只在15%-85%之间调节线性区,但存在在增速与减速间逆差间隙,造成自动系统很难投入运行。并且需要一整套油系统,维护工作量大。对于风机泵类负载,由于负载转矩按转速平方率变化,原传动输入功率则转速的平方率降低,损耗功率相对小一些,但输出功率是按转速得立方率减小,调速效率仍然很低。液力耦合器的调速平均效率在50%左右。

4 降低电动机的基波与谐波损耗

式中:为电动机总耗损;

为基波电压;谐波电压;

为基波电流;谐波电流;

为空载损耗系数,;

为等效电动机铜损电阻,

由上式可看出:就地无功补偿,降低无功电流,可以降低电动机的基波损耗;减少谐波电压和负载谐波电流,选取高效电机,可降低电动机的谐波损耗。

5 减小三相电压不平衡度

电动机的负序阻抗为正序阻抗的1.8~3.5倍,若电网三相电压不平衡度εU=2%,则负序电流εI=3.6%~7%。负序电流产生使电动机发热,降低电动机的输出功率。按照GB/T三相电压不平衡的要求,供电电压的三相不平衡度应不大于1.3%。

6 降低电动机运行温度

铜绕组

铝绕组

式中:

7 电动机无功补偿技术

电机功率因数降低原因可能由如下原因造成。

①电机安装问题。

气隙调整不均,空载电流增大,功率因数降低。

中心定位不准,电机窜动引起磁场变化,使空载电流增大,功率因数降低。

②电压质量问题。

电压过高,铁芯饱和,空载电流增大,功率因数降低。

电压过低,对于恒负载电机,转差率上升,功率因数降低。

③电机轻载运行。

空载时,功率因数0.2~0.3。

额定负载时,功率因数0.7~0.9。

轻载运行时,功率因数0.3~0.7。

④电机启动。

电机启动电流是额定电流的3~8倍,功率因数为0.15~0.30。

电机功率因数低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增加变压器和线路损耗,使线路末端电压降低,影响供电质量。当无功波动较大时,无功补偿装置则由若干支路滤波器组成,并根据无功大小自动控制各支路滤波器的投切。无功波动越大,滤波支路越多,在满足无功波动时不过补和功率因数达到要求的前提下,滤波支路越少越好,自动投切频度越低越好。(见图1)

8 结论

积极发展热电联产是节约能源、改善环境质量的有效措施,由于热电厂热效率均能超过常规火电厂的热效率一倍以上,那么热电厂的经济运行主要表现在有效节能上,节能思想应贯穿在热电厂的规划、设计、运行、管理等各方面,那么对于电机节能降耗的考虑在我厂热电项目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首先,项目设计综合厂用电率为18.20%,供热厂用电率为7.82 kWh/GJ,发电厂用电率为3.77%。电气主接线为扩大单元接线,两台25 MW发电机组并列接至63 MVA主变,通过110 kV向外送电。厂用电系统采用10 kV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方式,两台机组各自带一段10 kV厂用电,中间通过联络开关进行两段母线的联络。项目200 kW以上的主要工艺电机都采用10 kV电源,并按照实际工艺负荷要求分配在两端厂用电母线上,尽可能地提高了电机的负荷率。同时在电机选择和调速方式的问题上,给水泵电机(1600 kW)采用了湘潭电机YX系列高效电机,采用了液力耦合器调速,主要考虑启动性能的问题;送风机(315 kW)调速范围较广,采用了高压变频调速方式,并配套采用了湘潭电机高效变频电机;引风机(630 kW)调速范围较窄,采用了内馈式斩波串级调速方式,并配套采用了湘潭电机高效内馈电机等,基本做到了按需规划电机的运行工况及调速方式,并尽可能考虑以后运行维护的方便。由于发电机本身也是一个无功电源,所以在无功补偿方面基本可以满足要求。尽管我们提前做了一些工作,但是真正做到电机的节能降耗还在于以后加强生产管理,严格能源管理来实现降低厂用电率的要求。虽然热电厂的经济运行不仅仅表现在异步电机的节能降耗上,还可以从改善燃煤质量,降低制粉系统单耗,提锅炉燃烧效率,提高汽轮机效率,改善蒸汽质量和增加热用户等方面去实现,但至少它是一条重要的实现途径也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一项工作,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兆安.谐波抑制和无功功率补偿[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篇2

全球气候变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致使全球气候变暖而引起的“温室效应”,是导致诸多物种消亡、自然灾害频发、海平面上升等异常自然现象的罪魁祸首。

减缓全球变暖的根本性措施,就是避免过多地燃烧矿物质能源,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1992年,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暖框架公约》。1997年,为落实公约而制定的《京都议定书》形成,并于2005年生效。《京都议定书》规定,所有发达国家在2008年到2012年间,必须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比1990年削减5.2%,同时规定了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相应义务。《京都议定书》提出了实行减排的两种办法,一个是直接减排,即对现有的工业企业加大技术改造,限制、改造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另一个是间接减排,这就是在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实行造林、再造林(2005年以后所造林),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的吸碳固碳能力。

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巨大压力

煤、石油等矿物质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中国矿物资源相对贫乏,同时又是能源消耗大国。矿物质能源的大量消耗,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虽然从人均二氧化碳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看,中国目前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排放总量已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而且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将面临来自国际社会的更大压力,同时需要承担更多的减排义务。

与此相矛盾的是,如果在加速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单纯依靠减少矿物质能源消耗的手段节能减排,将导致经济增长滞缓的风险。有人测算:如果我国的煤炭使用量降低一个百分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减少0.74%,而GDP将下降0.64%,社会福利将降低0.60%,同时还将减少470多万个就业岗位。

我省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重工业在整个工业结构中占很大比重。同时湖北又是煤炭、石油资源严重不足,能源长期依靠外调的省份。在超排放、高耗能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之前,重工业一方面支撑着我省经济的高速运行,另一方面又给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使节能减排任务变得异常艰巨。

森林对于节能减排作用显著,潜力巨大

面对重重困难,正确的抉择就是在抓好工业降耗减排的同时,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功能,以有效化解工业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固碳库。全球森林面积尽管只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3,但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却占生物固碳总量的4/5;1公顷的阔叶林在生长季节中,每天可以吸收1吨的二氧化碳;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木材,就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同时释放1.62吨氧气。

森林还是发展替代能源的重要资源库。节能降耗的重要途径,就是发展替代能源。林业生物质能源完全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它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将森林生物质转化为液态(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固然(成型燃料),气态(沼气等可燃气体)以及直接燃烧的热能和电能。与矿物质能源相比,林业生物质能源具有清洁、安全、可再生、低成本等显著优点。

通过发展林业、增加森林来间接实现节能减排,不仅成本低、可持续、基本无污染,而且还能为社会提供丰富的林产品和多样化的生态、文化产品,可谓一举多得。

多种树、管好林是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我省林业建设不仅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生产了大量的木材及林副产品,而且有效地保障了三峡、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安全,极大地改善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环境,为间接实现降节能排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为使我省林业在节能减排中做出更大贡献,当前要切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推进碳汇造林项目。所谓碳汇,主要是森林汇集二氧化碳的能力。《京都议定书》确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鼓励各国通过造林绿化来抵消一部分工业源二氧化碳的排放,允许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林业碳汇项目,通过造林、再造林获得碳汇来抵减其承诺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中国是世界上宜于实施碳汇造林项目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我们将立即行动,积极向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有关机构争取项目,推进湖北的碳汇林建设。

──营造生物质能源林,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湖北气候温暖湿润,黄连木、油桐、乌桕、油茶等高能量的木本油料植物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的有利条件。我省尚有宜林荒山、荒滩800万亩,可供造林的低山丘陵300万亩,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800多万亩,生物质能源林建设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森林资源管护。要通过实施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长江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以大工程推动营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同时要持之以恒地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加快国土绿化进程。要切实加强森林和湿地的保护管理,巩固和增强我省森林与湿地系统的固碳能力。

──加快低产林改造步伐,提高森林质量。湖北的林地产出率在全国排第26位,低产林面积高达2000万亩。我省森林每亩平均蓄积量仅为2.27立方米,如果达到5.65立方米的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将增加3亿立方米的森林蓄积量,相应增加5.5亿吨的固碳量,这对节能减排无疑是巨大的贡献。由于资金严重不足,因此迫切需要将低产林改造纳入财政基建投资计划加以扶持。同时必须以集体林权改革为契机,转换林业的经营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投入低产林改造。―

篇3

关键词: 航运业 节能减排 低碳发展

引言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形态。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仍是全国能耗和碳排放规模较大的行业之一,约占总能耗的8%左右,而当前航运公司燃油成本占运营成本的比例一般在40%左右。因此,如何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已成为当前航运界普遍关注的问题[1][2]。

1.航运业能耗及碳排放现状

1.1国际航运业碳排放现状

相关资料统计,全球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电力行业和制造业,占总排放量的56.3%,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6%,而航运业碳排放量仅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3.30%。就全球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水平而言,公路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占据首位,为72.9%,航运业碳的碳排放量仅占交通运输行业的13.8%。

1.2我国航运业能耗、碳排放现状

我国交通运输业是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油品消费行业,油品消耗量约占全社会油品消耗总量的33%,其中水运行业每年消费的能源总量大约占交通运输业的1/4左右。虽然就排放比例而言,我国交通运输业(包括航运业)的碳排放总量较低,但其能耗和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却大大超过其他行业。

2.航运业节能减排现状

2.1国际航运业节能减排现状

1997年,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一项决议:规定2015到2019年间建造的船舶需改善能效达到10%,2020到2024年间建造的船舶能效增至20%,而2024年后建成的船舶能效需达到30%,营运船将建立改善能源效率机制,实施船舶能效管理计划。

2.2国内航运业的节能减排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实施,受国际大背景的影响,我国航运业节能减排虽然取得一定成效,如制定了节能减排措施,编制修订了相关部门规章等,但是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2.1节能管理机制不不健全

随着交通行业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原有交通节能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而行之有效的节能管理模式尚未形成,行业管理缺乏法律依据和抓手,使得国家、行业相关节能文件得不到充分的落实。

2.2.2运力结构调整缺乏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激励政策

实施运力结构调整是航运业节能降耗的一项重要举措,主要表现为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提高船舶吨位,从而大大降低燃油单耗,但在实施过程中缺乏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激励政策和手段。

2.2.3节能基础工作薄弱

航运业能源消耗统计、节能标准制定及节能措施研究等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不仅造成政府的宏观节能决策缺少必要的数据支持,而且使节能监管缺少技术标准的支撑。目前,航运业虽然有能源消耗统计报告制度,但航运业能源标准制定工作相对滞后,能源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2.2.4能耗增长源头控制尚不完善

航运业尚未建立限制高耗能设备的准入机制,使行业能耗增长的源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如新建船舶及购置的二手船舶投入运营前没有经过必要的能效审查。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扭转,其结果必然是继续走“先浪费、后治理”之路。

3.航运业低碳发展的途径

航运业低碳发展、节能减排工作所涉及的环节多、任务艰巨。因此,明晰各项工作的关系有利于航运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持续、低碳发展。航运业低碳发展的途径具体建议如下:

3.1建立长效机制,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切实把节能减排作为航运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强化责任考核,完善政策机制,突出重点领域,加大资金投入,使航运节能减排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行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4]。

3.2完善体制和机制。

实现航运低碳发展,应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一系列有利于航运低碳发展的激励政策,如可交易许可制度、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等。通过政府推进与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有效促进航运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落实,形成节能减排工作有部门主抓、有相关部门协助抓、有业务部门具体抓、各方面共同协作并努力推进的工作机制[5]。

3.3建立健全统计监测考核体系。

在行业现有能源统计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航运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建立航运业能耗排放清单数据库,增强统计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4提升航运核心装备的能效水平。

通过制定新投入市场船舶的能效和排放限值准入标准,禁止不符合节能减排标准或要求的船舶投入船舶运输营运市场,从源头上控制航运船舶高耗能和高排放的问题,有效地实现航运低碳发展。我国已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如何分解和控制上述目标,市场机制是有效方式之一。这就需要尽可能地调动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积极性,将低碳市场机制建设与低碳政策机制建设有机结合[6]。

3.5加强航运企业能力建设。

进一步明确航运企业是节能减排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其作用。航运企业要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组织管理体系,建立节能减排工作目标体系,加强节能减排专业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涉及航运全过程的节油技术和措施的应用,加强节能减排替代性技术的应用理论研究和技术推广。

结语

提高船舶能效,促进航运业低碳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必然会加快航运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有关管理体制的转变,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中国航运主管部门、航运企业及有关单位只有积极行动,及早应对,才能使中国航运业在全球激烈的竞争中得到生存和发展,不会在新一轮的“洗牌”中落后于发达国家。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迎接挑战,赶超世界航运、造船强国,在新的历史起点占据有利的位置。

参考文献:

[1]李碧英.航运业节能减排现状及其低碳发展的途径[J].工程研究,2012,4(3):260-269.

[2]叶丹.低碳经济对我国航运业的影响[J].水运管理,2010,32(9):17-19.

[3]李建丽,真虹,徐凯.水路运输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比较优势[J].水运管理,2010。32(3):14-16.

[4]徐建豪,龚安祥.中国航运业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世界海运,2011,34(11):42-44.

[5]王清斌,杨华龙,杨增海等.水路运输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0,26(4):72-75.

篇4

[关键词]电厂 热力系统 节能降耗

中图分类号:TK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4-0006-01

我国目前电力系统基本上还是采用火力发电,而使用的资源还是以煤炭为主,所以节能降耗不仅可以节约煤炭资源的使用量,还可以起到一定的环保作用,所以提高煤炭的使用率和效率便是节能减排的关键。2014年,我国原煤的消耗占世界原煤消耗比重的一半以上,其中火力发电对原煤的消耗也是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这么多的煤炭消耗如果不加以节能控制,降低损耗,那么将会浪费很多资源而加大火电厂运营成本。今天我们便要正视这一问题,从电厂热力系统对能源的损耗出发,来探讨出一些切实可行的降低能耗的方案。

一、电厂热力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设备的老化、不先进

很多建设已久的火力发电厂目前都存在设备老化,无高科技系统支持的问题。电厂的设备资金投入是一笔庞大的数目,对一些小规模的电厂来说设备的技改更换很容易造成资金的周转困难,所以很多的企业便一直使用传统的设备,不更新设备系统,造成了对资源的利用不完全和损耗。比如火电厂的锅炉,它是火力发电的重要设备之一,但是在工作的时候,很多的煤炭不能被完全的利用,因此,锅炉节能就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知道锅炉的作用主要是将煤炭的化学能转变成蒸汽的热能的重要设备,但是在转化的时候,由于锅炉设备的老化等诸多因素,很多的环节会出现能源的低效损耗,譬如:热能的流失,化学能的不能完全转化。锅炉与煤炭是直接接触的系统,对锅炉的完善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其他的设备也要进行及时的更新,对老化的设备进行技改淘汰处理,尽量的减少和避免热能在传递中的流失,保证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的降低能耗。

2、煤粉不能完全燃烧导致的能源损耗

火电厂煤粉在实现能量转换的过程中的损失是降低能耗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⑴不完全燃烧人损失:煤粉未完全燃烧所产生碳热损失;⑵排渣热损失:排炉渣带出的热量损失;⑶锅炉散热损失:锅炉壁保温不好向四周散热造成的损失;⑷排烟热损失:锅炉排烟温度过高所造成的损失;经检测和统计,在以上列举的热损失中,未燃尽煤粉热损失最大,对锅炉热效率影响也最大。在煤炭资源进行转化利用的时候由于煤粉的大小粗细等等会对其造成直接影响,所以要对煤粉的粗细进行控制,保证煤粉自身的规格大小和质量,这样既可以提升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又可以尽可能的降低能量的损耗。充分的利用煤粉燃烧降低能耗,具体可以根据锅炉煤质的不同合理的计算出煤粉的经济细度,可以用以下方法来计算:A.公式法;B.曲线法;C.实验法。这些都是在燃烧作业的时候采取严格的技术控制,可以大大提升效率减少能耗。

二、电厂热力系统节能降耗的具体措施

1、优化锅炉设备和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

锅炉设备是火电厂的硬件系统,而锅炉运行工作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素养则是软件系统,两者都是很重要的。节能降耗首先要在硬件上得到支持,然后得以软件的辅助才可以做到更好。火电厂要跟着社会的发展而引进一些新的技术和国外的先进设备到自己的工作系统中来,用来提升自己的硬件质量。将一些对资源损耗较大的设备进行技改淘汰处理,防止无谓的资源浪费,达到节能降耗环保的目的。提高火电厂综合管理能力,培养锅炉运行工作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够让他们在操作的时候更加的合理化,每个步骤的工作更加规范化,这样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工作效率,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的能源损耗。这两者也是达成电厂热力系统节能降耗目的的必要条件。

2、提高锅炉的热效率

资源在未燃尽的时候碳热损失和散热热损失都比较大,所以要采取有效措施尽量的提高锅炉的热效率,减少烟渣和一些可燃物热损失,使煤粉充分的燃烧,这样才可以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我国,据资料调查显示,可燃物每降低1%,那么锅炉的热效率将会提升0.4%左右,供电煤耗可降低4g。可见提高锅炉热效率对降低能耗的重要性以及积极意义。下面简单的介绍几种提高锅炉热效率的具体方法:

(1)合理的控制锅炉风量,这是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不合理的炉风量会加速煤粉在炉膛飞速流动,并降低炉内温度,直接造成煤粉不能充分的燃烧,影响煤粉的燃烧效率。因此要合理的监控,及时检测锅炉运行参数,选择合适的数据,控制锅炉表盘氧量,避免通风量过大或过小,为煤粉充分燃烧创造前提条件。

(2)合理的控制煤粉的粗细。煤粉的粗细和完全燃烧密切相关,关系着锅炉的热效率。所以在具体的实施中,新建电厂根据煤粉煤质进行锅炉炉膛试验研究,合理选型设计,已经建成投产的火电厂,要根据锅炉自身的条件合理的掌握好煤粉的粗细,提高锅炉的热效率。对于一些优质的煤粉容易燃烧,就可以让其粗一些,反之则细一些。目前采用新型飞灰取样器通常安装在锅炉烟气排放的尾部,通过对煤粉在锅炉燃烧后产生的烟气排放物(飞灰)进行收集取样,进而化验和计算出飞灰中可燃物的百分含量。根据飞灰可燃物的百分含量的多少来判断一台锅炉的煤粉的完全燃烧程度,然后进行合理控制,提升燃烧效率。

(3)提升制粉的水平。这也是充分利用煤粉,提高锅炉利用率,降低能耗的关键环节。要求制粉设备选型先进,设计优化,制粉技术的提升,保证钢球装载量和球磨机的通风量都为最佳值,符合生产的要求。目前采用的隐蔽式、推入式、固定式等新型煤粉取样器,在磨煤机日常运行中,磨煤机研磨件的磨损、煤种、块度的变化,煤粉细度将产生较大的变化,直接影响锅炉燃烧效率,增加发电成本,因此定期对煤粉细度取样检测,当煤粉细度超过设计值时,要求及时调整、更换磨煤机研磨件或调整分离器折向门开度,以实现煤粉细度达到设计要求。这些设备和措施都可以进一步的提升锅炉的热效率,起到降低能耗的作用。

结束语

对电厂热力系统的节能降耗是今天各电厂及社会面临的严重亟需解决的问题,资源终归是有限的,对于一些资源我们要尽可能的做到清洁高效充分的利用,减少和避免其能量的损耗。今天火电厂发展很快,我们更需要对其设备进行更新优化,提升自身热力系统的质量,与国外的技术水平接轨,努力赶超国外先进国家。煤炭的利用率低依旧是今天存在的问题,今后我们要逐步提升对煤炭的综合利用率,提高锅炉的热效率和煤粉的燃烧率,争取避免任何环节的能量损耗,为国家节省资源、保护环境、服务社会的同时使企业获得自身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董冰,高浩浩.火电厂电气节能降耗的探讨研究分析[J].科技展望,2015,19:97.

[2] 马勇.电厂节能减排的必要性与对策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4,18:86.

[3] 关连松.火电厂热能动力联产系统节能改革解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36:92-93.

[4] 李昌河.火电厂节煤降耗的管理模式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11:20-21.

篇5

一、山东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它是在世界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对温室气体减排与经济发展的争论与博弈中产生的。从1992年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再到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伴随着国际气候谈判的进展,一系列的气候变化国际制度框架随之产生。

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产业的领域,著名学者林辉称之为“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点:其一,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不断增加,使全球气侯变暖。使用化石燃料这种高碳能源是产生这种生态环境灾难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地球生态系统自净CO2的能力每年只有30亿吨,全世界每年约剩下200多亿吨的CO2残留在大气层中,使地球生态系统不堪重负。长此下去,气候将更为反复无常,气象灾害范围将更大、更频繁和更严重,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控制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缓解全球气侯变暖,是现代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

山东的经济发展和中国一样,都是以煤炭、石油和天然等化石燃料为主体的经济,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一般为2/3。这种典型的碳基能源经济,使山东经济和能源结构的“高碳”特征十分突出,CO2排放强度相对较高,节能减排形势非常严峻。由此,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推动山东经济发展由高碳能源经济向低碳与无碳能源经济的根本转变,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低代价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战略选择。

第一,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促进山东省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二,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和山东省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山东省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以煤炭为主要一次性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廉价利用国际油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第三,发展低碳经济是山东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山东省人口整体素质低于相邻的江苏省,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第四,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制定的途径。虽然我国工业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革命等后发优势,但我们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不得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利润“微笑曲线”下端。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定,以利于我国的中长期发展和长治久安。

二、山东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1、发展低碳经济,解放思想是基础

首先,发挥各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使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全体民众的共识;其次,要破除低碳经济是贫困经济的观念,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发展低碳经济不会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只要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领先,就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需求;最后,低碳经济不一定成本很高,温室气体减排甚至会帮助节省成本,并且不需要很高的技术,但需要克服一些政策上的障碍。

2、发展低碳经济,政策引领是保障

山东省在“十二五”规划中必须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建立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环境。推行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包括制定指导长远战略,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实施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金融支持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

(1)从源头减少碳排放。在保证GDP稳步增长的同时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增加第三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降低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减缓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山东的产业升级转型可以理解为发展具有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创新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特点的先进制造业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发展方面,如新能源汽车、数码产品和节能建筑等,以及现代服务业,比如旅游、金融、物流、信息、文化创意产业等,围绕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着力发展高效低耗产业,淘汰高能耗、重污染、低效率的产业。争取做大做强山东企业,着力推动山东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

(2)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国际社会提出的主要减排措施之一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上述分析可知,能源效率对抑制山东碳排放作用显著。因此,在能源结构调整困难的情况下,可将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作为山东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

(3)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增加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所占比重。通过能源替代,增加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所占比重,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山东碳排放将得到极大地缓解。因此,应积极开发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积极发展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在增加能源总量的同时,应注重能源的品质。

(4)加大投入建设生态城市力度,把山东建成低碳生态家园。森林是天然的大氧吧,又是大自然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变暖方面,其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因此,在建设生态山东时,要大力推进“森林进城,森林围城”的青山绿水工程,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把绿色生态环境提升上一个新水平。城市建筑要大力发展低碳建筑模式,房屋建设应使用再生能源、特殊的绝缘材料,及先进的再循环系统,将大大减少每年的碳排放量。

(5)依靠山东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低碳经济。农作物在控制温室气体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可通过土壤碳汇,如采用免耕耕作;生物质碳汇,如造林、种草等;改变对牲畜粪便的处置来减少沼气排放;改变农业耕作方式以减少甲烷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等四方面为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大力推广沼气和农林废弃物气化技术,积极发展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通过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清洁能源革命,可以极大地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山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6)发展低碳经济,山东省要注意发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作用。国家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均在山东设立分支机构,山东要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结构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型过程中借助便利的金融服务,通过“绿色信贷”支持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等项目的开发。

3、发展低碳经济,企业生产是基础

(1)省政府要引导企业加强国际合作。由于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原因,山东目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调整的幅度和速度都难以有突破。燃煤排放的CO2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为此,山东必须通过加大燃煤排放的CO2捕获与埋存等能源减排技术的研发力度与国际合作,以此来减少煤炭对环境的影响。研发形成低碳技术体系,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清洁生产是低碳经济的关键环节,循环利用是低碳经济的有效方法,持续发展是低碳经济的根本方向。因此,新型工业化要体现在新能源上,体现在新材料上,体现在新技术上。要大力发展再生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要大力发展新型再生生态材料,减少对资源的消耗;要大力推广新技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企业自身应投入资金和人才对低碳技术加以研究。企业应该积极培养相关人才,发展利用低碳技术,走低碳经济的企业发展路线,努力降低能耗和污染,不断提高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

篇6

[关键词]旅游业;能源需求;二氧化碳排放;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3)07-0064-09

引言

旅游业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产业,每年国际旅游的人数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6,如此庞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对气候、环境造成了实质性的影响,引起相关国际机构和学界的广泛关注。第一届全球气候变化与旅游国际会议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世界气象组织(uNwM0)、世界旅游组织(uNwTO)等国际组织及其他研究机构达成共识:旅游业是能源消费的主要领域之一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旅游业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成为近5年来旅游研究的热点。我国该方面研究起步较晚,2008年“旅游业节能减排”字样首次出现在政府文件中,目前仍处于探索性研究阶段。本文系统地对国内外旅游业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研究进行了回顾,以期通过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对比分析,为下一阶段我国旅游业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研究提供思路,为我国旅游业节能减排工作提供科学借鉴与参考。

1、国外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研究进展

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的实质是旅游环境影响以及气候变化与旅游相互影响问题的延伸,国外该方面研究开展得很早,可追溯到20世纪中叶。通过对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的结构与途径,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定量测算、预测及旅游业节能减排措施等4个方面。其中,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测算是研究的重点。

1.1 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的途径与结构

厘清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途径是旅游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工作的首要前提。由于旅游业产业关联性高、产业链长,旅游活动灵活多样,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途径复杂且多元。尽管如此,国外相关研究较为一致地认为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特别是国际长途旅游飞行)和在目的地为游客提供舒适的设施等。由于国家发展水平和旅游业发展阶段不同,各国旅游业能耗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的途径和比例结构有所差异,但旅游交通始终是各国旅游业能源需求与排放的重头(表1)。旅游业所需的能源主要来自化石燃料中的石油。2006年,石油提供了全球40%的能源需求和90%的交通需求;未来15年,因交通和旅游业发展,石油占全球能源的比例将达60%。约曼等(Yeoman,et al.)在分析了全球经济、石油替代能源生产及全球可持续发展需求等形势后,认为随着石油供应量的衰减及价格上涨,长期来看,将对苏格兰旅游业产生颠覆式的影响。而在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地区,生物质特别是木材是主要的能源来源。尼泊尔安那波那保护区的住宿业每年要消耗掉3600吨薪材和近47.5万升煤油。联合国环境署和经合组织共同推出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在旅游业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中,航空占40%,汽车占32%,住宿占21%,剩下的7%分别被旅游活动(4%)和其他交通方式(3%)所排放。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全球旅游交通和住宿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别为1192百万吨和284百万吨,占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比重分别约为63%和15%;其中,航空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40百万吨,占旅游交通排放的53.69%。高斯林(Gtissling)从能源需求、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物种多样性等5个方面研究了全球旅游业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2001年全球旅游业因交通产生的耗能约为13223皮焦,占总能耗的94%;排放二氧化碳当量为1263百万吨,占总排放的90.28%。住宿业能耗为508皮焦,占总能耗的3.5%;排放二氧化碳当量80.5百万吨,占总排放的5.75%。剩下的为旅游活动所消耗和排放。贝肯等(Becken,et al.)用实证研究法对新西兰旅游吸引物和旅游活动的能源消耗模式进行研究,发现旅游交通能耗占总能耗的65%~73%。

1.2 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定量测算

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定量测算是最基础但又最核心的研究内容,是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制定节能减排措施的科学基础与前提。旅游业的能源需求与排放涉及众多行业和部门,包含直接和间接的能耗与排放,加上旅游业统计数据缺乏这一现实,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定量测算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

1.2.1 测算方法

从全球来看,目前尚没有系统的关于旅游业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的方法。文献研究显示,目前最常用测算方法主要有两种(表2),一种是借用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常用的碳足迹法(carbonfootprint approach)和生态足迹法(ecological footprint approach);另一种是“自下而上法(bottom-up approach)”,即直接计算旅游业各环节的能耗与排放,最终求得整个产业的能耗与排放数据。

(1)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从其定义不难看出,碳足迹法是对生产和消费全过程、直接和间接排放碳当量的追踪,甚至不考虑碳发生的区域。澳大利亚资源能源旅游部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运用碳足迹法估算了澳大利亚旅游业的温室气体排放。结果表明,2003~2004年间,澳大利亚旅游业碳足迹为1.15亿吨。洛克等(Loke,et al.)利用碳足迹法研究了夏威夷能源需求与旅客数量急剧增加以及旅游者国别多样化的关系,发现旅游者能耗占夏威夷总能耗的比重平均为60%;且国外游客比例越大,能耗需求也越大。

(2)生态足迹是指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旅游生态足迹即指维持旅游活动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因旅游而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其实质是一定区域内旅游活动对生态影响的一种定量测度。亨特(Hunter)认为,生态足迹法对理解旅游的环境影响具有实际意义,并且将被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指标广泛采用。罗伯特等(Roberto,et al.)采用生态足迹法,结合兰萨罗特岛旅行推断模型,计算兰萨罗特岛公路旅游交通使用量及其对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兰萨罗特岛上的旅游交通主要是依赖于私家车,在接下来的10年里,公路旅游交通量还将持续增长,并达到饱和,兰萨罗特岛旅游交通在旅游生态足迹中所占的比重将会增大。

(3)“自下而上”法是从到达目的地游客的数据分析人手,向上逐级统计能耗与排放量。这种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逻辑算法简单,但实际操作难度很大,既要求研究区域旅游业统计资料完备,同时还需要海量的实地调研数据;二是遗漏大部分旅游业间接的能耗与排放,导致估算结果总体偏小。但尽管如此,在实际研究工作中,自下而上法被采用得最多。前述的几项关于全球旅游业能耗与排放的估算研究,其思路都暗含着自下而上法的运算逻辑。贝肯等采用“自下而上”法分析新西兰南岛西部海岸旅游者不同行为引致的能源消耗。研究结果表明,国际游客的能源消费总量是新西兰国内游客的4倍。霍伊特等(Howitt,et al.)采用“自下而上”法发现2007年单次往返于新西兰的国际邮轮游客碳排放量范围为250~2200克/人·公里,每位旅客在邮轮上的住宿所需的平均能耗约为1600百万焦/晚,比陆地上的一般酒店能耗要高出12倍。

1.2.2 测算内容

据文献整理研究,当前国外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定量测算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对总量的定量测算。高斯林估算2001年全球旅游业共消耗能源14080皮焦,排放二氧化碳当量1399百万吨。皮特尔斯等(Peeters,et al.)的测算表明旅游业导致了全球4.4%的二氧化碳排放。世界旅游组织和其他相关机构的一份联合报告指出,2005年全球旅游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5%,该排放量所造成的影响,大约可以达到全球温室效应的14%。江南等(Konan,et al.)的测算显示,夏威夷旅游业的能源消耗占全州总能耗的60%。澳大利亚资源能源旅游部估算2004年澳大利亚旅游温室气体直接排放为470万吨,间接排放为2810万吨。尼泊尔(Nepal)测算了尼泊尔安那波那保护区乡村旅游的能源消耗,结果表明住宿业每年约消耗3600吨薪材和47.5万升煤油。二是对一些关键参数的定量测算,如交通工具、住宿方式、旅游活动的单位旅游能耗和排放强度。相关研究较多,并注意到了国别之间的差异。比如乘飞机旅行单位能耗为2.0百万焦/人·公里,排放二氧化碳396克/人·公里;乘汽车旅行单位能耗为1.8百万焦/人·公里,排放二氧化碳132克/人·公里;新西兰酒店单位能耗为155百万焦/床·晚,马略卡岛为51百万焦/床·晚,桑给巴尔为256百万焦/床·晚;新西兰直升机滑雪单位能耗1300百万焦/游客,潜水800百万焦/游客,博物馆参观10百万焦/游客;往返于新西兰国际邮轮旅游者平均碳排放为390克/人·公里等。

1.3 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的预测及情景分析

研究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是为了把握未来的趋势与动态,因此,许多专家学者对其预测及情景分析作了研究,以期能够为有针对性的节能减排措施提供具体可靠的科学依据。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报告预测,以2005年为基准,在2035年以前,来自旅游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将以2.5%的年均速度增长;其中住宿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年均增速为3.2%。而皮特尔斯等的预计比世界旅游组织的预计高0.7个百分点,即2035年之前全球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将以每年3.2%的增长率增加。杜波依斯等(Dubois,et al.)用敏感度分析法,以2000年为基准,预计按照当前旅游业增长趋势,到2050年法国旅游休闲业温室气体排放将增加90%。

1.4 旅游业节能减排的措施研究

节能减排措施是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的最终落脚点。从国外研究进展看,目前已基本形成体系化的节能减排措施。世界旅游组织从旅游行业角度分别就政府、旅游企业及旅游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节能减排政策措施,同时还对交通、建筑、装备制造等相关领域的节能减排提出了具体对策及技术途径。理查德(Richard)利用仿真模型分析碳税对国际旅游的影响,指出如果全球按1000美元/吨征收碳税,则乘飞机的国际旅游将减少0.8%,相对应可减排二氧化碳0.9%。贝肯等研究表明,坐落在世界遗产拉明顿国家公园的生态客栈采取绿色全球21环境认证计划,成功认证后,每年能耗大幅减低,二氧化碳排放每年减少189吨,节约15000澳元。除了政策或有关技术手段外,旅游者行为方式的选择也是旅游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方面。贝肯等研究发现,无论在国际旅游者还是国内旅游者能耗账单中,交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改变旅行方式能够有效影响旅游者的能源需求。巴克利(Buckley)认为,“慢旅游”是一种有效的降低碳排放的旅游方式,它是指反对乘坐飞机等快速交通工具的旅游,更重视游的过程,强调旅游的过程和目的地同样重要。“慢旅游”必将发展成为一种未来旅游的流行方式。

2、我国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研究进展

我国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探索性研究阶段。文献资料研究表明,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测算和旅游业节能减排的对策措施方面。

2.1 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的测算研究

我国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的测算研究涉及全国、省域/地区及产品层面。全国层面,石培华等首次系统地估算了全国旅游业的能耗与排放,结果表明,2008年我国旅游业消耗能源为428.3皮焦,排放二氧化碳51.34百万吨L25 2。省域/地区层面,陶玉国等估算了2009年江苏省旅游业直接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为32.56皮焦和3.7百万吨,占江苏能源总消耗量和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为0.53%和0.56%,旅游交通、住宿业和旅游活动占旅游能耗的比例分别为70.91%、17.32%和11.76%。章锦河等分别对四川省九寨沟、鄂西、湖南和江西等地旅游生态足迹、碳足迹进行了测算。另外,郭等(Kuo,et al.)对我国台湾地区澎湖列岛旅游业能耗与二氧化碳排放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每年澎湖列岛旅游业消耗能源795.96百万焦,排放二氧化碳5.05千克;其中,旅游交通能耗4.95×108百万焦,排放二氧化碳3.38×108克,住宿业能耗为1.17×108百万焦,排放二氧化碳8.56×108克,旅游活动耗能1.24×108百万焦,排放二氧化碳7.71×108克。林(Lin)对台湾地区垦丁等5个国家公园旅游交通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8年旅游交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增加,5个国家公园平均每年排放二氧化碳16.1万吨。产品层面,等以云南旅游市场最具代表性的香格里拉“八日游”系列产品为例,从生态足迹角度对该线路产品的生态效率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2.2 旅游业节能减排的对策与措施

国内旅游业节能减排工作实践最早从要素部门开始,从生态景区、循环景区到绿色饭店、绿色交通。对策与措施的研究紧跟实践步伐,并最终拓展至旅游城市(圈)、全行业。章锦河以九寨沟和黄山两个国内知名的生态型景区为例,以旅游废弃物为手段定量测度旅游业能源需求与排放对生态的影响,认为合理控制游客规模、缩短旅行距离、减少乘飞机出游等是旅游业节能减排和建设生态型景区的有效举措。王辉等提出要借鉴台湾坪林地区的措施,给每个海岛型景区设置一个“碳减量计数器”,以此增强游客节能降耗意识并约束自身的旅游行为方式,从而有效降低旅游活动的能耗与排放。李萍就酒店行业的节能减排,从发展理念、能源管理、引导消费观到政策和制度保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对策与建议。林研究了1999~2006年台湾地区5个国家公园旅游交通的二氧化碳排放,提出政府可以通过提升管理效率,运用价格杠杆等降低碳排放,同时通过就近旅游、提高交通荷载、使用清洁能源及其他技术措施来降低旅游二氧化碳排放。蔡萌等从低碳旅游发展导则、低碳旅游设施、低碳旅游吸引物、低碳旅游体验环境和低碳旅游消费方式等5个方面构建了低碳旅游城市模型,提出规范发展、互动发展、示范发展等城市旅游低碳发展的战略举措。万幼清认为武汉城市圈旅游业节能减排需要提升绿化措施、优化绿地布局、加强水域生态保护。石培华等系统整理了旅游业各要素、各领域节能减排的技术手段、运行模式和制度安排。

近3年来,作为旅游业节能减排实现方式的低碳旅游,成为旅游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在中国知网,以“低碳旅游”为主题或关键词检索,共得到有效文献297篇。文献数量统计表明,2011年共发表137篇,占全部文献的46.13%;2010年和2012年各79篇,各占26.60%;2009年仅有2篇,占0.67%。而近300篇文献中,仅有17篇(5.72%)发表在核心期刊,一定程度上表明研究的深度有限。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及特征研究,低碳旅游发展案例介绍,发展模式及实现的路径、建议等。

3、国内外研究总结与对比

3.1 总结

整体而言,国外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研究主要在3个方面取得了进展:1)识别了旅游业能耗、排放的重点领域及结构;在旅游业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定量估算研究与情景分析方面形成初步结论。2)对各类型交通方式、住宿方式及旅游活动的单位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等关键性参数有了一般性的认识,并识别了明显的国别、地区及不同部门之间的差异。3)基本形成体系化的节能减排政策措施。但是,国外研究同时存在3个方面不足之处:1)虽然形成一些标志性成果,但总量不多,还没有系统化和规模化的研究积淀;对旅游交通、住宿及旅游活动方式等单个领域和环节的实证研究多,地区性、全行业的系统研究较少。2)多是基于部分国家/地区的调查数据和经验数据进行估算,尚没有系统的估算方法和情景分析法。3)多以旅游发达国家或经济发达国家为对象,针对发展中国家研究较少。

而从国内研究进展来看,主要有4个特征:1)起步晚,绝大多数研究是2009年之后开展的,且研究总量有限。2)现有的旅游业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现状估算研究更多地是参照国外已有研究的架构及经验数据进行的,其中涉及的关键性数据如不同交通方式的能耗及排放参数等都是通过文献研究得到的经验数据,对我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3)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的预测和情景分析至今仍是空白。4)旅游业节能减排对策与措施研究的科学支撑不足,宏观对策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举措少。

3.2 对比分析

主要从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的结构与途径,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定量测算、预测及旅游业节能减排措施等4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见表3)。

在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的结构与途径研究上,国内外总体上是一致的,即重点都在旅游交通和住宿两方面,但总量和结构有区别。总量上,从全球来看,旅游业能耗及排放占全球的比重在5%左右,而我国则不到1%,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省域层面。结构上,国外旅游交通能耗及排放明显高于国内,旅游活动则相反,国内要高于国外,住宿业能耗及排放水平比较接近,可能和我国住宿业从学习国外而开端有关。定量测算方法上,国内几乎完全借鉴国外研究方法,没有开发出适合我国旅游业特色的方法;定量测算的广度国内外比较接近,但深度上国外明显深于国内。预测方面国内目前仍是空白。对策与措施方面,国外已基本形成体系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对策措施,国内对策体系尚未形成,以宏观对策居多。

4、研究启示与展望

结合国外研究进展,针对国内研究现状,未来国内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3个方面内容:

4.1 加强旅游交通和住宿等重点领域能源需求与排放的定量实证研究

总体来看,我国旅游业能源需求与排放的研究存在现状不清、总量不明的问题;旅游交通能耗与排放情况完全空白,住宿业仅粗线条掌握全国四星级以上酒店的水电气等能源消耗数据。因此,要加强旅游业特别是交通和住宿重点领域能耗与排放的定量测算;根据我国旅游业实际,对不同类型旅游交通方式、住宿业态、旅游活动单位能耗/排放强度等关键参数开展针对性定量实证研究;开展各种工程技术手段方面的节能降耗效率与能力的实证研究。

4.2 加强旅游业能源需求与排放的预测分析和情景研究

旅游业能耗与排放的科学实质是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也是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旅游业能耗/排放的预测与情景研究是衡量旅游活动对全球环境变化影响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旅游业减缓和响应全球环境变化的科学依据。因此,必须强化对未来旅游业能源与排放不同情景的模拟研究与分析,为科学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制定适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战略;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037.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043-03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危机及全球环境危机加剧的大背景下,将低碳经济作为社会经济新模式、新途径,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一、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及潜力

相对重庆市其他区县,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与基础比较好。

(一)地域及产业政策优势

在两江新区规划范围中,渝北区地域面积占比超过70%,集众多区域优势于一身。按照规划,渝北的龙兴、石船、木耳、古路,将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打的一座新城,成为重庆市首个国家级万亿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最主要的战场。正如工程院院士刘人怀指出的,建设低碳社会的关键就在于拥有大量创新型的先进制造业。作为重庆市首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试点区的渝北区有着独特的优势。

(二)低碳经济工作已有初步成效

一是煤改气,主城区内已实现生产、生活全面禁煤。二是在工业废物的循环利用方面,截至2010年,工业废水达零排放的工业骨干企业已有8家,中水回用占60%以上。三是节能减排方面,截止2009年底,全区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74吨标煤,同比下降4.4%。其中,公共机构单位能耗同比下降5%;工业企业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3.58%。2010年渝北区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

(三)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名列前茅

2009年渝北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57.6亿元,增长31%,首次跃居全市第一。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先机为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打下了牢靠的经济基础。

(四)森林工程成绩斐然

近年来,渝北区凭借在生态绿化建设方面的持续高强度投入,森林工程成绩斐然。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渝北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6.1%,到2012年,将达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7平方米,新增林地达到20万亩左右,近两年还将增加15万亩以上,主要以生态林为主,而且还有15万亩低效林改造。全区森林年内增加的吸收CO2和释放O2的能量数目可观。巨大的潜力代表着惊人的生态效益,也代表着惊人的经济效益。

二、渝北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技术进步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决定因子之一。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大力推进“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取得显著成效,连续两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截止2010年5月,全区今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项目达到137个,比2009年全年增长260%。但从总体上看,渝北区工业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如2008年末,重庆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97户,而渝北区只有14户,科技创新总体水平仍相对滞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制约了渝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传统发展路径向创新性的发展路径转变。

(二)经济产业结构与工业减排存在一定矛盾

渝北区正处于向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型时期,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4.28∶52.59∶43.14调整为3.73∶54.79∶41.48。从上述的比例可以看出,渝北区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很大。2009年渝北区第二产业增加值251.70亿元,比2008年增长18.6%。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贡献率达51.9%,拉动经济增长7.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发展对能源有较高的消费强度,容易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日益增多。

其次,渝北区的第一产业中的农业还是比较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甚至可以称之为“高碳农业”。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也是线性发展思维,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例不高。

(三)能源资源需求逐步增大的压力

两江新区的成立为渝北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相应,渝北区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也将大幅度上升。一是制造业是渝北区的主打产业,这将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二是建筑业的资源需求量也猛增。2009年渝北区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5.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渝北区处于两江新区的主战场,两江新区的成立也使渝北区域内的房产市场更加火爆起来,正在建和将要建的民用和工用建筑数量很大。建筑相关能耗(包括建筑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能耗等)是很大的能耗大户;三是交通运输业的能耗压力。随着渝北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汽车数量年年猛增,不少家庭步入了轿车时代。2009年仅实有汽车营运车辆数就达865辆,比上年增长3.7%。渝北区优越的交通地理优势繁荣了经济的同时,从未来的发展看,也给渝北区交通部门带来很大的碳减排压力。

三、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一)引导绿色消费,倡导低碳经济理念

绿色消费引领绿色生产,而公众的低碳环保意识又决定其消费方式。可以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以及单位、社区等公众场所开展生态文明理念和低碳绿色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宣传,逐步使市民树立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引导市民崇尚消费“绿色餐饮”、“绿色家居”、“绿色家电”等绿色产品,使其在生活和消费过程中注重减少碳排放量,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

(二)创新机制体制,加大科技创新能力扶持

1.加强政策引导,支持低碳技术研发。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低碳技术支撑。对渝北区现有的传统产业技术进行改造升级的同时,还应在有关加快科技创新的政策中,重点向低碳高科技技术倾斜,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把产业结构调轻、调优。

2.积极搭建平台,探索碳交易机制。一是开展渝北区碳交易的可行性研究。充分调研,统计出渝北区各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碳减排量的估算、核定以及碳排放源识别等方法论研究。二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较为灵活的优势,在区内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为国内以后可能会开展的碳排放减排机制做好准备,积累经验。三是大力发展林业碳汇项目。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CO2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发展生态碳汇,就是要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植被吸收大气中的CO2,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丰富植物碳汇能力。

(三)加快产业升级,推动产业低碳化

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对接两江新区的战略布局,借助特殊的优惠政策,对渝北区未来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1.对接两江新区产业布局,打造低碳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而低碳产业集群指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实现清洁能源结构和高能源效率的产业集群,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两江新区”的产业布局为“5+3”战略性布局,功能布局为“构建三大特色板块、十大功能区”。在壮大既有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等优势产业的同时,两江新区将布局轨道交通、电力装备(含核电、风电)、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电子信息等五大战略性产业,以及国家级研发总部、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备灾及数据中心等三大战略性创新功能布局,加快培育一批高成长性新兴产业集群。这为渝北经济的高速低碳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应该主动对接两江新区产业布局,积极谋划渝北区的低碳产业集群,将渝北工业园区综合优势发挥出来,发展低碳产业集群。

(1)进行低碳产业集群规划试点并逐步推广。坐落于两江新区及渝北经济重镇中的台商工业园近几年实现跨越式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目前,园区正与台湾新竹科学园联合在西部打造又一个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在这一轮大开放的机遇中,台商工业园还将不断优化升级,以打造“低碳新型产业园”、“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生态宜居城区”为目标,力争在2―3年内成为重庆产业结构优化、高端要素集聚、宜居宜商宜业的新增长极和新城区。可以把台商工业园作为低碳产业集群的示范基地打造,引领其他低碳产业集群的建设。一是大力发展创新金融、电子信息、服务外包、创意设计、品牌会展等高端服务领域。二是加快发展新一代移动通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产业,并从源头做好产业低碳化定位。

(2)加强产业集群地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利用各种政策手段支持产业集群的环保节能健康发展。在率先打造一批新型低碳产业集群的同时,还要出台鼓励中小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创新机制政策。一是要对中小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二是开展中小企业节能降耗的标准制定工作,加大对中小企业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力度;三是通过激励机制鼓励中小企业主动进行节能减排;四是政府完善中小企业节能服务体系,加速企业实现节能减排能力建设。

2.发展低碳农业。发展低碳农业应是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发展低碳农业一是推广应用无公害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等对环境的污染;二是要在农村大力推广沼气和农林废弃物气化技术,大量开发生物质能源。这些是发展低碳农业的有效途径。

3.发展低碳服务业。由于渝北区处于工业化中前期,工业化的快速增长伴随碳排放的减少并不容易,而实行服务业的战略发展,不可不谓是一条新的路子。一是金融创新为抓手,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二是提升发展现代物流业;三是整合资源,推动低碳休闲、旅游业发展;四是以提高民生为目的,大力发展文化体育服务业。

(四)以城市空间规划为突破点,促进低碳型城市建设

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开始向低碳转型,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笔者以为,应以城市空间规划为突破点,从建筑、交通和能源保证几个方面探讨渝北区的低碳型城市建设。

1.低碳理念融入规划设计。低碳理念要融入现有法定规划编制体系,与世界的低碳经济潮流接轨。渝北区政府可以在原有的经济社会规划、城市规划的基础上,以低碳城市理念贯穿整个规划,考虑“地上地下一体化”,创新构建一个适应低碳经济要求的低碳城市规划。

2.精心规划试点低碳城区。可以考虑将悦来会展城规划建设成为低碳城区示范点,先期开展工作。一是成立低碳城区试点领导小组,制定相关政策,统筹协调试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二是研究制定促进悦来会展城低碳发展的综合配套政策,如鼓励政策,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节能减排积极性。三是建立低碳成效评价考核机制,将“建设低碳城区”的相关指标纳入现有考核体系,并定期公布各行业、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的能效利用的情况,发挥目标评价导向作用。四是在交通管理、建筑节能、绿化建设、资源利用、市民广泛参与等方面进行试点工作。如选择某个小区进行低碳生活示范区试点,推广低碳生活新技术、新方法;又如在家庭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通过示范效应,逐步建设渝北区的其他低碳城区,促进经济和城市建设的转型。

3.推行新标准,促进建筑低碳化。如果大力发展低碳建筑,将推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发展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产业等,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优化升级。

(1)优化建筑设计,选用低碳材料。在设计中强调建筑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如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建筑材料尽可能采用可回收性材料,其中约60%应为透水性材料,从源头上减少建筑的碳排放。

(2)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实现建筑的低碳化,在监管层面也是很重要的。对新建、在建建筑项目,严格执行国家《可再生能源法》关于建筑领域的规定,避免项目方为规避成本而造成的“碳锁定效应”。如要尽快淘汰不符合技术标准的塑钢门窗加工制造企业。

4.倡导绿色出行,推进交通低碳化。纵观渝北区交通运输的实际情况,要实现低碳交通,当前要做的主要工作:一要研究制定交通运输行业“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专项规划;二是充分利用两江新区将布局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战略性产业契机,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和以轨道为行走路线的公共交通工具,发展绿色交通系统,实现交通组织的高效化、出行方式的公交化,减少碳排放;三是要建立交通影响评价制度,以后的城市建设,不管是一栋大楼还是道路、桥梁,都要预先评估对交通可能造成的影响;四是要完善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推进交通系统的低碳化。

5.降低对高碳能源的依赖,推动能源低碳化。第一,加快出台促进低碳能源发展的配套政策。制定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的配套政策,逐步提高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第二,政府加大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进行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研发扶持力度;第三,加快农村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建设,如利用渝北区农村充足的秸秆燃烧发电,解决一部分电力消费问题;第四,是借助渝北区富抱泉小区、加新沁园智能用电小区试点建成的社会效应,进行智能城市建设推广,实现能源的集约式利用。

参考文献:

[1]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新华网http://news.省略2010-03-09.

篇8

【关键词】节能建筑;建筑能耗;建筑标准

引导、推动、鼓励节能建筑发展是我国建筑节能领域的重要方向。节能建筑的节能减排效果突出,且公益性很强,为推进我国节能建筑的发展,可以采取提高建筑标准和鼓励基于建筑能效标识的节能建筑财税激励政策等措施,从而为“十二五”全面实施65%的建筑节能标准奠定基础。

1 建筑节能、节能建筑及其重要意义

建筑能耗,是指建筑物内各种用能设备的运行能耗,主要包括采暖、空调、照明、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热水供应、炊事、电梯、通风等能耗。从能源消耗领域看,主要包括商业建筑、公共设施和居民住宅中各种用能设备的运行能耗。在发达国家,建筑能耗更多地被称为商用/民用能耗,一般占全国能耗总量的30%至40%,因此建筑节能是重要的节能领域。

在我国,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对建筑能源服务水平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从中长期看,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建筑能耗必将成为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增长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也必将越来越高。为此,我国政府已经给予建筑节能越来越高的重视程度。

目前,强调节能建筑的重要性出于以下考虑:

1.1 拉动节能建筑市场对实现我国的节能减排目标有重大影响。

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积高达16至2l亿平方米,超过其他国家新增建筑面积的总和。并且这些新建建筑中各种能源设施的服务需求普遍很高。如果这种趋势不能够及时得到有效控制,即使采取节能技术,届时的建筑能耗也不可避免地会大幅度刚性上升,对实现我国的节能减排目标将产生重大影响。通过财税政策对节能性能超过当前标准要求的新建节能建筑给予经济激励,形成消费者购买节能建筑和开发商建造节能建筑的良性循环,从而进一步拉动节能建筑市场的良性发展,对有效推动未来的建筑节能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2 鼓励节能建筑将对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目标的实现产生积极影响。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刺激消费的积极财政政策及宽松的货币政策。目前,我国经济又面临着通货膨胀持续高位运行的问题,房地产行业是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也是保持市场稳定的重要领域。在国家对房价进行调控的同时,通过有关政策鼓励节能建筑来拉动处于低迷的房地产市场将对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目标具有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1.3 节能建筑是公共财政应该重点支持的公益性节能领域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节能是市场失灵的公益性领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采用基于市场的财税激励措施是推动节能工作的有效途径。我国以往的节能经济激励政策中,主要是针对工业企业节能领域。近期,我国又相继出台了鼓励节能汽车的财税激励政策和鼓励节能空调等节能产品的“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公共财政对节能的支持方向正在向公益性更强的领域转移。由于节能建筑更为复杂,目前仍未出台鼓励节能建筑的财税激励政策。而建筑能耗属于民生能耗,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节能建筑的公益性特点更为突出,是公共财政更应该重点支持的公益性节能领域。

2 我国建筑能耗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我国建筑总量的快速上升、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的增加以及住房供给结构的恶化,导致建筑能耗上升。根据相关数字测算,截止到2009年底,建筑的碳排放约占全国全部碳排放量的51%左右;随着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及时间推移,建筑的碳排放在全国碳排放总量中的比例会快速上升,建筑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碳排放载体。

节能建筑推进缓慢,建筑能耗持续攀升的主要原因有:

2.1 财税激励政策缺失对推动节能建筑带来的影响。节能建筑在经济层面上涉及投资、运行、维修、改造、投资回收期等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权衡与取舍,在有限的投资和节能措施费用过高的情况下,开发商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一般很难主动考虑开发节能建筑。如果没有相关的经济激励措施和补偿办法,开发商也难以面对市场销售的风险和阻力。

2.2 现行的建筑标准与节能建筑的要求尚有差距。由于历史原因及一段时间内生产力水平低导致我国建筑标准低,而对建筑标准修改及提高,既要关注质量及房屋寿命,也要关注使用或居住的舒适度,更要关注以降低化石能源消耗为内涵的碳减排要求。

3 推进我国节能建筑的具体措施

基于上述分析,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可有效推动我国节能建筑的发展:

篇9

[关键词]低碳 低碳经济 低碳酒店 意义 对策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清洁能源结构和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低碳酒店是指运用低碳经济的核心价值理念、应用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利用低碳的科学技术来建设和运营的酒店。低碳酒店是酒店的未来之路。

一、建设“低碳”酒店的意义

1. 建设低碳酒店顺应了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响应了国家的政策号召。

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已得到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全球金融危机促使世界经济加速向低碳化深入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实现全球减排目标、促进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中国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和贸易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世界低碳经济趋势深入发展,传统的高碳经济和贸易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我国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发展,积极借鉴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经验,逐步建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框架。 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并提出了发展“低碳旅游”这一概念。

随着国家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加上酒店企业本身的利益驱动和市场行为,在未来将会有很多酒店从追“星”转向追“低碳”,创建低碳酒店必将成为当今酒店业的流行趋势。

2. 建设低碳酒店能降低酒店运营成本,大幅提升酒店企业的盈利能力。

作为高消费场所,酒店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同时排放大量的大气污染物、污水和废弃固体垃圾,成为碳排放的城市污染源,因此,酒店业是一个“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行业。

而由于全球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加之资源的短缺,能源和资源的价格不断上升,酒店能源和资源费用的支出占营业费用的比例已达8%-15%,且呈上升趋势,因此,对于酒店来说,节能减排能降低酒店运营成本,大幅提升酒店企业的盈利能力。

3. 建设低碳酒店能树立酒店良好的企业形象。

目前,全球气候问题已经前所未有地引起全人类的高度关注,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发展“低碳经济”正得到全球越来越多国家和人们的认同,低碳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

低碳经济、低碳发展、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义务,一种文明,更是一种责任。建设低碳酒店,是酒店 “世界公民”责任的担当,是酒店“企业公民”文明的体现。

二、建设低碳酒店的对策探究

1. 从酒店低碳建筑设计开始

建筑物碳排放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0%,全球50%的资源都用在建筑上,60%的木材基本上是安装在建筑领域。中国每年的新开工建筑面积是世界的一半,80%到90%没有达到国际节能标准。中国现在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发达国家的三倍。中国现在建筑的能耗标准是每平方米75瓦,欧洲现在的限行标准是25瓦。建设部统计,2008年建筑能源占全国能耗的28%。建筑的热损耗方面,窗户是40%,玻璃窗是40%到50%,屋顶是10%。

因此,建设低碳酒店,首先应该从建设酒店的低碳建筑开始。低碳建筑的技术是低碳设计、低碳用能、低碳构造、低碳运营、低碳排放、低碳营造、低碳用材和增加碳汇。

例如,2010年1月17日,湖北武汉花山生态城生态节能技术方案专家咨询会透露,花山新城的首个大型建筑项目花山会议中心酒店将采用节能的LED光源、绿化灌溉雨水收集系统、地源热泵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及风能与太阳能发电系统等节能环保技术,节能率可达到65%。该酒店的开放式大堂和走廊不用空调,采用四面及自然通风的设计原理。

例如,山东德州世界最大太阳能酒店太阳谷微排国际酒店屋面、外墙采用了聚苯保温板,整体传热系数大大降低,比节能标准低30%左右;门窗、天窗和幕墙采用了温屏节能玻璃和BIPV温屏光伏组件,传热系数降低为国家节能标准的一半,而且隔热、隔音、防结霜露;太阳能高效遮阳系统使得夏季实现高效遮阳;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发电量预计达到20KW。酒店投入使用后,整体节能70%,加上60%采暖、制冷,节能效率高达88%,远远高于国家公共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640吨、节电660万度,减少污染物排放8672.4吨。

2. 低碳制度建设

低碳经营不仅仅要靠酒店管理者和员工的自觉行动,也需要酒店营造一个助推的制度环境。全面建立能耗使用情况分析报告制度、节能降耗业绩报告制度和酒店员工低碳奖励制度,促进酒店投资方、管理方和员工三方共同积极建设低碳酒店。

酒店定期对员工进行各种形式的环保培训,举行以环保为主题的讲座,全员参与并引导和鼓励来店客人参与以节能、降耗为主题的绿色低碳活动。

3. 低碳测试

一些酒店集团已经在开发、测试绿色节能的网络系统,这些酒店可以通过绿色节能软件系统直接输入数据,系统将自动对比全球同类酒店情况,并为集团各酒店制定出一系列节能减排、节水降耗的适用措施。

4.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1)太阳能发电。2009年10月18日,保定的中国首座利用太阳能光伏玻璃幕墙与建筑相结合的电谷锦江国际酒店运营一周年。一年来,该建筑累计向电网提供清洁电力达26万千瓦时,所发电量可以满足酒店的照明需要,减排二氧化碳260吨,二氧化硫0.9吨,成为国内建筑节能典范。

(2)太阳能热水。三亚埃德瑞度假酒店在楼顶安装了6600根真空集热管,管中热水通过水泵输入热水管,可满足全部近400间客房的日常热水供应。

(3)污水源热泵中央空调及热水系统。城市污水是北方寒冷地区不可多得的热泵冷热源。它的温度一年四季相对稳定,冬季比环境空气温度高,夏季比环境空气温度低,污水源热泵中央空调利用污水(生活废水、工业温水、工业设备冷却水、生产工艺排放的废温水),借助循环系统,通过消耗少量的电能,在冬天将水资源中的低品质能量“汲取”出来,经管网供给室内空调、采暖系统、生活热水系统;夏天,将室内的热量带走,并释放到水中,以达到夏季空调的效果。

污水源热泵不会燃烧矿物能源、没有有害物质排放,较之外源类的制冷和采暖省略了制冷机房和冷冻水泵间,节省了商业用地费。污水源热泵比传统空调系统运行效率要高,节能和节省运行费用效果显著。

保定电谷锦江国际酒店整个大厦的供热和制冷全部依靠污水处理厂排放出的中水,每年可利用中水737万m3,系统运行费比水冷螺杆加蒸汽系统节省188.5万元,每年可节电188万千瓦时,节约标准煤752吨,并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546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6.54吨,氮氧化物排放量7.52吨,烟尘排放量12.78吨。

(4)地源热泵工程。地能或地表浅层地热资源的温度一年四季相对稳定,冬季比环境空气温度高,夏季比环境空气温度低,是很好的热泵热源和空调冷源。

地源热泵系统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既能供热又能制冷的高效节能环保型空调系统。地源热泵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电能),即可实现能量从低温热源向高温热源的转移。在冬季,把土壤中的热量“取”出来,提高温度后供给室内用于采暖;在夏季,把室内的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土壤中去,并且常年能保证地下温度的均衡。

地源热泵比传统空调系统运行效率要高40%,因此要节能和节省运行费用40%左右。另外,地能温度较恒定的特性,使得热泵机组运行更可靠、稳定,也保证了系统的高效性和经济性。据美国环保署EPA估计,设计安装良好的地源热泵,平均来说可以节约用户30~40%的供热制冷空调的运行费用。

5. 节约用电

酒店每平方米面积的年用电量达100度到200度,是普通城市居民住宅楼用电水平的10多倍。一家五星级酒店每天的耗电量大约为4万千瓦时左右。采用变频技术和智能化控制技术来控制电梯、空调机组、通风盘管、冷热水的调节,进行辅助冷水机组改造、照明整体改造,采用电分类计量表、补偿电容器、红外线感应器等节能设施可以大大降低酒店能耗和碳排放。

采用低压节电模式,客人未登记入住之前,客房内只有迷你吧运转,空调保持着最低的转速以节约电能。当客人办理入住,打开客房门后,客房照明系统立即呈现欢迎模式,即少数照明灯点亮,当插入房间钥匙卡后,所有的照明设备点亮。当客人离开房间时,拔出房间钥匙卡,房间内迷你酒吧的电路仍在运行,空调立即恢复插入房卡前保持的最低转速,其他照明设备均自动关闭。

6. 节约用水

一家三星级以上的酒店平均每个客人每天的耗水量在1吨左右,而目前很多城市居民每人每月的用水量一般不会超过5吨。

建立水计量系统,并对用水状况进行记录、分析;中央空调机设备添加自动变频器,调节低功率下的用水和电的额度;客房采用小排量抽水马桶。

利用天然河道收集雨水,用以浇灌绿地及花木、冲洗道路,加强对域内自然景观的保护。

7. 减少用纸

取消纸质酒店介绍和旅游指南等,改为把这些放在电视屏幕介绍内容中。 不使用一次性碗筷和发泡餐盒等一次性餐具,餐具有完备的消毒措施。减少鲜花摆放,节约材料包装。

8. 少换洗床单被罩

少换洗一次床单被罩可省0.03度电、13升水和22.5克洗衣粉,其相应减排二氧化碳50克。如果全国所有星级宾馆都能做到3天更换一次床单,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4万吨,综合节能约1.6万吨标准煤。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欧洲许多星级酒店床单改为每72小时换洗一次,有的甚至更长;日本很多酒店房间的床头都有“环保卡”告知客人,如果不要求天天换洗床单能享受房价的折扣优惠或者赠送水果等免费服务;我国“绿色客房”的标准是3天换洗一次床单。

9. 减少一次性日用品

酒店为客人提供的一次性日用品包括牙刷、牙膏、香皂、浴液、拖鞋、梳子等。实际上,目前酒店提供的洗漱用品已突破“六”的数量,还包括洗发水、浴帽等。全国星级酒店每天消耗的一次性洗漱用品120万套,光是星级酒店的消耗就高达22亿元。一次性用品无法回收,社会还面临着二次处理所带来的浪费。

2010年3月,广东省旅游局以粤旅明电〔2010〕48号通知发出《关于我省星级饭店逐步取消一次性日用品的通知》。7天酒店集团计划从2010年3月起推出基础房价+自选生活用品包,即消费者可以选择以不使用酒店提供的日用品为代价,换取便宜的房价。

10. 垃圾回收

酒店产生的垃圾分类为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类,分别投放到垃圾房,减少垃圾排放,增加资源回收率。

11. 低碳奖励计划

酒店的每间客房都有一份客人“低碳奖励计划”,有各种环保警示及提示牌,有环保宣传资料和报刊书籍等。

篇10

一、前言

低碳旅游指的是建立在低碳排放、高效收益、节能减排、降低污染基础上旅游模式,节能减排是该模式的核心要素,应通过提高旅游业管理力度,降低旅游污染排放,实现绿色旅游,为环境保护提供重要保障。低碳旅游是一种基于资源保护的旅游理念,满足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和资源等方面的持续发展。本文以低碳旅游模式为出发点,探讨低碳旅游模式构建方法,提出不断发展低碳旅游的

路径。

二、以节能减排作为低碳旅游模式构建原则

低碳旅游模式的构建,应以资源节约为原则,将低碳贯穿于旅游中,包括旅游产品的开发、生产、建设及服务,都应突出资源节约、低碳环保的核心要素,细化到旅游中的吃、穿、住、购、游等方面,避免资源浪费,降低碳排放,以免旅游污染排放过多,影响生态环境平衡,与环境保护相互冲突。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缺乏先进的节能技术,如减排技术、降低碳排放的智能化技术以及有效的新能源技术等,由于技术更新速度较慢,先进技术较少,导致我国碳排放量居高不下,旅游业污染排放较严重。应针对该现象,对低碳技术进行创新、研发出符合低碳旅游需求的新型技术,并提高推广力度,扩大节能技术应用范围,一改以往高污染的局面,降低旅游业的碳排放量,减少旅游污染,实现低碳旅游,确保生态平衡,保护家园。低碳旅游应重视住宿、交通以及餐饮等方面的节能减排,并以此作为低碳旅游构建工作的重点,将节能减排理念贯穿于旅游中各个环节,落实节能减排,降低旅游住宿、交通以及餐饮等碳排放或其他污染排放。另外,在进行旅游规划时,应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提高旅游规划的信息化水平。如3S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及时空分流导航技术等,将这几种技术进行集成,从而建构低碳旅游信息化管理系统,并对低碳旅游进行深入研究,构建集监控、管理、信息为一体的低碳旅游管理平台,创新旅游业管理模式,从而降低旅游污染排放量,保护生态环境平衡,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提高旅游业管理

水平。

三、构建一个完善的低碳旅游体系

一个完善的低碳旅游体系,是构建低碳旅游模式的重要前提,因此,应在低碳旅游体系中贯彻低碳旅游理念,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制定低碳旅游实施策略,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在进行低碳旅游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应明确旅游者在这个过程中所肩负的职责及其需要为该体系构建付出的努力,明确参与者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相互配合,共同构建低碳旅游体系,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旅游碳排放,减少旅游污染,构建低碳旅游模式。首先,政府应彻底贯彻低碳策略,针对旅游污染,制定旅游碳排放标准,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制度,加强旅游业管理,确保低碳旅游模式的有效实施。其次,地方政府应对当地的旅游现状进行分析和了解,针对旅游业中存在的碳排放问题,提出解决对策,进一步降低旅游污染排放,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根据政府相关政策,提出低碳旅游实施方法,在各个相关部门中分配低碳旅游模式构建任务,监督任务落实情况,并提高部门管理水平,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全面落实低碳旅游。最后,技术研发部门应提高研发力度,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提高我国节能技术的国际性,不断研发新的能源技术和节能技术,并加大推广力度,确保节能减排技术的有效性。除此之外,旅游企业也应做好低碳环保工作,提倡节能减排,在旅游产品生产及旅游地建设过程中,降低碳排放量,尽量生产低碳旅游产品,降低高碳产品生产量。旅行社应做好旅游者的节能减排工作,向旅游者贯彻低碳旅游的概念,使其积极参与到低碳环保的过程中,约束自身行为,坚持低碳旅游方式,在购物、旅行、住宿以及饮食方面,做到节能减排,从而降低旅游业碳排放污染。应充分利用政府、相关部门、旅游者和旅游企业的主体作用,全面贯彻低碳旅游方针,实现旅游业的节能减排。

四、做好旅游规划化工作

旅游规划工作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合理开发旅游地区,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旅游节能。若旅游开发不合理,将会导致旅游污染增加,破坏环境生态平衡,浪费资源,危害性较大。因此,应重视旅游规划,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旅游规划过程中,应坚持科学的规划原则,严格按照标准程序进行规划,并做好实地勘察和数据采集工作,全面掌握旅游地区的社会关注度、技术条件、经济水平以及环境资源等相关信息,做好市场调查工作,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制定旅游开发的主要目标,设计旅游规划计划,根据旅游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规划方案,并向有关部门进行审查,经过专家评估合格后,再进行审批。在旅游规划时,应注重时间和空间的动态性和静态性,对人流分布特点进行深入分析,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分析旅游景点人流聚集规律,并对景点游览线路进行优化,根据空间定理,对景点车辆和游客进行分流导航和合理调度,确保其分布均匀、活动有序。另外,还应对景点车辆和游客进行引导,提高旅游景点管理力度,避免旅游高峰期服务质量欠佳、游客拥挤、车辆堵塞等现象,导致景区安全隐患、碳排放上升、污染量增加等问题

出现。

五、降低旅游交通的碳排放量

相关调查表明,在旅游业中,交通碳排放量占污染排放的40%,航空运输低排放量最大,约占交通碳排放量的50%。随着家庭汽车的普及,交通气体排放量也越来越高,2012年的交通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11年,增加了13%,旅游交通约占其中的25%,交通碳排放是气体排放的主要因素,旅游业构建地毯旅游模式,应做好交通碳排放控制工作,尽量降低交通碳排放量。因此,应对旅游交通进行合理规划,尽量降低交通资源耗损,实现旅游绿色交通。航空运输方面,应对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如燃料、电能、热能等资源,并根据旅客的实际需求,合理安排航班,尽量避免供大于求的局面,减少一些旅客较少的航班飞行次数,提高航空运营的整体效率。另外,应向旅客推广长途汽车、火车、高铁等运行方式,提高运输效率,积极应用新型能源车、电动汽车、清洁能源汽车以及超级电容车等交通方式,降低旅游交通气体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在旅游景点内,应制定交通规则,禁止机动车进入景区内,并在景区中设置自行车租借点,推广自行车交通,或采用电瓶车及环保观光车等新型节能交通工具作为景区的主要交通工具。另外,还应在景区内设置徒步旅游、山水生态游等低碳交通设施,优化徒步旅游路线,鼓励旅客徒步浏览景区风景,或在景区内设置生态交通地点,乘坐公共交通,采用电动车或中巴等交通工作进行协助换乘,尽量降低旅游交通污染排放,做到绿色交通,减少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实现低碳旅游。

六、严格控制旅游餐饮住宿碳排放量

相关数据显示,在旅游行业中,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耗主要来自于旅游餐饮和旅游住宿,因此,应将旅游餐饮和住宿列为低碳旅游中的重点工作,严格控制旅游餐饮住宿碳排放量,降低旅游污染率。调查指出,餐饮消耗的能源相当于普通饭店营业额的五分之一,百分比约为20%,在星级饭店中,约占10%~15%。若饭店内设置中央空调,则该饭店的空调耗电量相当于总电量的一半或以上,照明耗电量高达30%,相当于城市居民用电的15倍左右。一些星级饭店的耗水量巨大,一间客房的平均日用水量就相当于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的5倍左右。住宿在建筑方面消耗的能源量较大,且其用水、供热以及电器、照明和空调等能源耗损较多,且水资源和电资源利用时,未能充分使用生物能、风能、太阳能等能源,因此,能源耗损量难以降低。很多高级饭店和宾馆,强调奢侈和豪华风格,住宿耗能明显高于其他建筑。降低旅游住宿能源耗损量,是低碳旅游中的重要工作。我国星级宾馆平均一天消耗120万套一次性洗漱用品,总额约为22亿元,资源消耗量巨大,已经发展成一种资源浪费现象。因此,控制旅游住宿碳排放量,减少能源耗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在餐饮行业中宣传低碳理念,并针对能源浪费现象,展开一系列的节约用电、节约用水以及节约能源等工作,并大力推广节水、节电等节能技术,推广智能控制和变频等先进技术,采用太阳能产品和节能灯,水资源循环利用,通过低压节电,降低用电量,减少旅游住宿餐饮碳排放量,加大新技术和新能源的利用范围。在旅游住宿建设中,应尽量采用节能型的建筑材料和设备,延长建筑使用期限,提高建筑的利用率,对于一些可再生资源,应进行循环利用。在建筑设计中,应尽量加大建筑绿化面积,做好基础建设工作,采用环保型建筑材料,降低建筑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提倡环保旅游,鼓励游客自带沐浴露、洗发水、牙膏、牙刷等,减少宾馆一次性用品使用量,减低资源耗损,采用真正的低碳旅游

方式。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以节能减排为原则,构建低碳旅游模式,建立完善的低碳旅游体系,做好旅游规划工作,确保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尽量降低旅游交通的污染排放量,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减少资源使用量,避免资源浪费现象。在旅游开发建设中,采用节能建筑材料,循环利用可再生资源,发挥资源最大化效应。在旅游高峰期,应全面分析旅游客流量变化规律,优化旅游路线,提高旅游景点管理水平,避免人流量聚集增加旅游碳排放量,提高低碳旅游效应。另外,还应做好旅游餐饮和旅游住宿的碳排放控制管理工作,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量,降低旅游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彻底贯彻可持续发展